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

时间:2022-09-06 08:02:2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bab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

篇1: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

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

前言:自 20 世纪 90 年代,篮球发展便注重更准、更快以及更高等特点,一定程度上推动进攻体系的完善,同时对攻击性防守也提出较多的要求。从现代许多篮球比赛中都可发现,仅依托于完美的进攻很难赢得比赛胜利,要求配合相应的具有攻击性与破坏性的防守才可增加战胜对方的可能性。

其中攻击与防守更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与制约关系,是篮球运动中训练遵循的重要规律之一。因此,对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的分析以及相关训练方法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篮球攻击性防守的理论内容

现代篮球运动中用于指导攻击性防守的理论首先表现在“一防一”方面,其主要指防守队员对进攻队员的全力防守,通常表现出控制与紧逼进攻队员的特征。实践中防守队员往往与对方保持较近距离,在不同位置变化下封堵对方传球活动。而针对强侧或弱侧无球队员也要求采取不同的防守方式,如对前者防守中可引入错位防守的方式,确保对手行为得以控制,而对于后者防守需做到人球兼顾,为有球队员造成一定的压力。其次,攻击性防守理论中也包含“一防二”内容,其在篮球运动中往往被作为以多防少的主要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原理在于防守进攻队员过程中辅助队友进行防守。此种方式是比赛运动中的难点所在,其要求队员不仅在力量与身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而且应具备较快的速度与弹跳能力,同时需保证全队做好战术配合,如典型的“合五为一”防守方式,可使攻击性防守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一防二”指导思想中,也要求做到对时机与位置的正确把握,许多队员因在错误的时间进行防守或错误位置上进行攻击性防守,很可能面临防守犯规的问题。最后,以“一防二”思想为基础的全队攻击性防守,该理论思想旨在由所有防守队员构建的压迫性较强且带有破坏性特征的攻击性防守,可增加比赛胜利的可能性。

二、常用的攻击性防守技术研究

1、从防守有球队员角度

对于有球队员,实际防守过程中涉及的技术内容主要体现在防传球、防运球、防突破以及防投篮等四方面。其中在防传球方面,防守工作多表现在对传球方向与传球路线的控制与封堵,对于传球方向,其目标在于避免将球向内线进攻队员或主力队员传送,采取的措施多集中在快速移动并保持手臂不断挥舞。而在防运球方面,又可细化为对后场运球与对前场运球的防守两种,一般对于前者在攻击性防守过程中采取的主要为以领防与跟防相结合的方式,并采取错位防守控制进攻队员沿边路进行运球。需注意攻击性防守对于后场运球并非将断球作为目标,其更强调为进攻队员造成压力,通过对运球方向的控制使进攻时间得以拖延。而前场运球防守中,防守队员应尽力与对手、篮球保持同一直线,并由其他队友配合为进攻者形成夹击的局面。在防突破方面,可用的技术主要表现在一对一防守控制的同时,将断、打、抢球等技术引入其中,若缺少协防防守队员,应及时采取错位防守措施。

另外在防投篮方面,其作为防守的最终目标,要求防守中采取的方式主要以封盖与干扰为主,若协防队员距离较近也可配合进行布防,实现每投必封的效果,即使距离投篮队员较远也需做出相应的干扰动作,可使投篮命中率得以降低。

2、从防守无球队员角度

对于无球队员,在攻击性防守过程中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防守技术。如对于原地无球队员,其是许多防守队员忽视防守的重点,大多精力往往集中在有球队员方面,在激烈的对抗中无球队员很可能一瞬间转为有球队员。因此对其防守的目标主要为避免原地无球队员在攻击区内接球,常用的防守方式主要集中在卡堵与绕前的方式。另外,针对处于移动状态下的无球队员,攻击性防守的目标在于避免无球队员进入溜底线中。防守球员防守中应认识到溜底线切入过程中以横切形式为主的主要为前锋与后卫,而以纵切形式为主的主要为中锋与前锋。在应对中可采取的方式包括交换防守、绕前以及卡堵。其中最为有效但却难以做到的主要以卡堵为主,若防守队员卡堵失当容易出现犯规问题。综合来看,对于移动状态下无球队员的防守过程中,防守队员应注重防守方式与姿势的合理选择,可及时对传球力量、弧度以及路线进行判断,实施选取补防、协防以及追防等措施,阻碍对手的进一步进攻。

3、从篮板球防守角度

篮板球对于篮球比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哪方争取到篮板球都会增加获胜的概率,这就要求防守队员做好篮板球防守工作。具体防守中需注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在投篮过程结束后防守队员应对全场局势与自己对手状况进行掌握,尽量冲抢篮板球。第二,背人动作的执行。明确全场局势的`基础上应及时对进攻队员进行背人动作,保持重心降低,并对篮球飞行路径进行观察。第三,对篮球落点进行推测。很多防守队员在背人动作完成后多进行抢球动作,容易出现起跳方向偏离后起跳过早、过晚等情况,容易失去篮板球。以 NBA 中著有篮板王称号的丹尼斯·罗德曼为典型代表,其除在身体素质方面具有优势外更能做好蓝球落点预判。除此之外,在防守篮板球过程中应重视起跳抢球动作,保证落点判断合理的基础上及时起跳,若篮板球到手需顺势半转身完成向后卫传球动作。

三、攻击性防守中战术的应用

1、基础性的防守配合

基础性防守配合是攻击性防守中的主要战术之一,其首先表现在协防、补防以及夹击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强干扰条件下采用协防或补防措施,成功率往往高出很多,其主要指导理念为以球为核心,同时对区、人与时进行兼顾,给予进攻队员的压力越大,防守成功率也将得到提高。而在夹击方面,其主要以两名防守队员为主,通过配合使进攻队员可能出现传球失误,或直接五秒违例。需注意的是攻击性防守过程中,给予进攻队员威胁的同时应尽量减少防守犯规问题的出现。

2、全队攻击性防守战术的应用

全队攻击性防守战术在特征上应具有明显的多变性、集体性以及针对性特征。整个比赛过程中很难采用一种防守方式,要求适时进行防守战术的变化。在全队防守过程中既可引入一防二的战术思想,构成区域联防的效果。或在半场防守中直接采用一防一的方式,确保对进攻队起到真正的遏制作用。除此之外,全队防守中也可采取混合防守的方式,但其可能增加对手投篮命中率,应在防守战术选择过程中结合全场局势进行合理选择。

四、攻击性防守的训练

1、全队防守训练的方法

攻击性防守训练在全队中的体现首先要求做好队员集体防守意识的培养。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篮球本身为团体性活动,保证队伍协作配合才可增加胜利的可能性。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应注重使队员对不同位置防守进行了解,并分析其他队友在防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但该目标的实现要求队员在个人训练中便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式,完成该训练环节后再进行全面防守的训练。另外,除具备防守意识外,全队训练的内容也表现在防守战术设计方面,其是保证所有队员能力得以发挥的关键。训练过程中应结合队员的整体优势选取契合自身的防守方式,并在不断训练中形成自身的防守风格。

2、个人攻击性防守训练

个人防守训练首先应从身体素质方面着手,其是防守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础条件。训练过程中在把握全面身体素质的同时,应注重做好专项训练工作,如防守中速度与力量的把握以及弹跳能力的提高等,但在训练中应注重配合篮球技术练习,有利于促进篮球技术与身体素质的共同提高。其次应在心理素质方面不断强化,训练中对队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多集中在责任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等方面,确保即使在场中遭遇更多困难的情况下仍可使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以稳定的情绪以及坚强的信念进行防守。具体训练中可进行复杂条件的构建,使队员应变能力得以提高。最后,在防守技术应用下应更具规范化特征,保证队员防守过程中抢堵动作、封球以及打球等更为规范,减少因非法用手或身体而出现防守违规。

结论:攻击性防守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篮球比赛胜率的重要途径。篮球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正确认识用于指导防守的理论思想,并在防守技术应用方面注重从有球队员、无球队员以及篮板球防守等方面着手,给进攻队员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在战术选择过程中也可结合赛场局势进行基础性配合或全队防守配合方式的选择。篮球运动比赛的成功关键在于队员素质的提高,需对全队训练、个人训练采用相应的方式,以此为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淦标。 高校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训练方法与应用[J]. 文体用品与科技,,12:178.

[2]任宇航。 对篮球运动攻击性防守的构成要素、地位及训练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

篇2:浅谈现代篮球运动中的攻击性防守

浅谈现代篮球运动中的攻击性防守

攻击性防守是当今篮球防守的主旋律,攻击性防守能力已成为衡量球队竞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篮球攻击性防守特点和表现形式、攻击性防守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为篮球竞赛、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84 关键词:篮球运动   攻击性防守   表现形式   影响因素  

篇3:篮球运动中防守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的方法,通过对篮球竞赛规则、攻防矛盾和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与防守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我国与世界强队比赛的得失分对比的分析,来说明防守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防守 现状 重要地位

1 引言

世界篮球运动发明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纵观篮球运动的发展,对防守技战术的研究一直受到篮球界学者、专家的重视。防守的地位已变得更为重要。在美国篮球界流行着这样一句明言:“打表演靠进攻,要赢球靠防守。”因此,很多世界强队都把提高防守能力作为战胜对手的重要武器。所以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篇4:篮球运动中防守的重要性论文

(1)从竞赛时间上分析防守的重要性。从竞赛的时间上分析(以四节比赛为例),在全场比赛的48分钟内,从理论上讲每个队控制球的时间为24分钟。每个队是5名上场队员,平均每个人持求球时间是4.8分钟,实质上每个队是10—12名队员,平均每场比赛至少有8—9人上场打球,因此,在比赛中每个队员实际上掌握球的时间就更少了。由此可见,一个队员在一场比赛中有40分钟左右的时间是处于无球跑动,进行无球的攻守,就必须特别重视防守,因为,要靠好的防守来增加本队控制球的时间。

(2)从攻防矛盾中分析防守的重要性。一个队要想控制和改变比赛的节奏,仅靠进攻是不行的,还必须靠防守。攻和防是一对一矛盾,重视抓住防守这个矛盾的关键,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目前对世界强队的技术情况和赛场观察来看,凡是防守的队员,一般进攻也好,被称为技术全面。

3 现代篮球防守技战术的特点

(1)研究规则使防守技术动作规范化。防守对手是指防守队员合理地运用各种防守技术动作,积极的抢占有利位置,阻扰和破坏对手的进攻,以争夺控制球权为最终目的。防守技术规范化主要是指运动员在用手、身体去打球、抢球、封堵、抢占有利位置时,其行为要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将会受到篮球规则的限制、造成犯规和违例。篮球规则中已对阻挡、拉人、非法用手、合法防守位置以及垂直原则等与规则有关的方面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具体的规定。因此,运动员在使用防守技术动作时一定要规范化,应符合规定精神。

(2)以球为主,球、人、区兼顾。现代篮球比赛的防守是非常积极的,防守不再是被动的跟着防,已变成主动控制进攻的打法,即以球为主,球、人、区兼顾,即不但要盯住人,而且要盯住球,还要根据球的位置情况去盯人。具体来说,将球场以纵轴线为界分成强、弱两侧,都必须随时看着球,根据球和说对手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和调整自己的位置。这种防守方式与区域联防有本质的区别,既要以球为主盯主自己防守的人,又要控制区域,加强协同防守。

4 我国篮球的发展与防守的现状

从我国篮球发展简况看防守现状。建国初期我国提出了“以攻促防”的训练指导思想,大力发展进攻技战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时期内,对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

在—赛季的全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中,以前成绩不上不下的广东队一飞冲天,战胜了八一队,获得了常规赛的冠军。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佳绩,除了他们的新老结合工作好,充分发挥了高、快、灵的特点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防守好。广东队本赛季,平均每场得到116.1分与八一队并列第一,而他们的失分却只有96.6分,将对手的得分在100分以下的有12场,90分以下的也有8场。他们的防守是14只队伍中最好的。美国青年篮球教练委员会主席麦特卡尔夫博士,在观看我国男篮的几场比赛后说:“防守是中国队最薄弱的环节。”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篮球运动存在着“重攻轻守”的问题。由此可见,一只球队防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球队的成绩及命运。因此,只有苦练防守,才能使我国的篮球运动更上一个新台阶。

5 对世界强队防守现状的分析

“想赢球靠防守”这一观点,是美国人在70年代提出来的,到了80年代已被世界强队广泛接受,经过实践也证明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世界篮球强队比赛,进攻与防守实力,趋向更加完善,更加平衡;进攻与防守对抗,趋向更加凶猛,更加激烈;进攻与防守技、战术打法,趋向更加快速、灵活、全面、准确。它显示了当前世界强队,既有坚强的防守实力,又有强大的进攻优势。从当前我国篮球队进攻与防守的实力,与世界强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美国“梦之队”在参加第25届奥运会的八场比赛中,平均每场得117.2分,净胜对手43.7分,失分是73.5分,“梦之队”的失分常常是在比分超过对手30分之后,就有意识放松防守,让对手有更多的投篮机会。这既显示了“梦之队”的大将风度,也表明了他们雄厚的防守实力并未尽情发挥。“梦之队”的防守特点通常是在一对一的紧逼形式中进行,但却十分注重把握战机,协同动作而产生连锁反映。如紧逼时运用夹击,夹击时准备抢断,抢断时则又是快下,插上反击的开始。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后续行动,正是现代篮球防守意识的重要涵义。其二,他们的防守具有锐利的攻击性,表现在外线近身防守,内线贴身防守,抢、打、断、盖广泛运用,屡有建功。目的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手段,主动出击,从对手手中争得控球权,而不仅仅是防住对手,抑制进攻。无疑,这是一种防守概念的更新,对防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结束语

前南斯拉夫国家队教练诺沃塞尔提出:“现代篮球运动的面貌是防守,应把防守放在比进攻更重要的位置。”90年代的已防守已向着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虚实相应、综合多变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消极被动的局面。目前我国篮球运动与世界强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受“重攻轻守”的训练思想的影响,防守落后于进攻。我国篮球运动要想追赶世界强队,向世界高峰冲击,当务之急是转变训练的指导思想,要“以防促攻”扎扎实实地发展综合多变的防守战术体系,集中精力狠抓防守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篮球运动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如玲.现代篮球防守技战术发展的特点及我国的现状与对策.体育与科学.

[2]田福海.再论篮球运动的速度与高度、进攻与防守.中国体育科技.

[3]陈京生,徐佩清.对篮球比赛防守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国家队相应战略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

篇5:小议篮球运动个人防守能力探讨的论文

小议篮球运动个人防守能力探讨的论文

【摘要】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我们广大教师或教练必须对个人防守战术行动予以高度重视,从思想认识、理论学习入手,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培养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防守能力。

【关键词】体育;篮球;个人防守;教学训练

随着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篮球比赛攻守对抗日趋激烈,防守已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个人防守战术行动是全队防守体系的基础,也是防守队员个人独立性的具体表现。无论防无球队员还是防有球队员,都是通过防守队员个人合理运用防守技术完成的。因此,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我们广大教师或教练必须对个人防守战术行动予以高度重视,从思想认识、理论学习入手,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培养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防守能力。

一、个人防守技术与运用

掌握好个人防守技术并能在比赛中合理运用,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防守中,队员应始终贯彻三条原则:第一,积极地阻挠或干扰想进入有效攻击区域的进攻队员。第二,重点防守进攻队和个人的主要攻击特点。第三,破坏进攻队的固定进攻配合,分割破坏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认真地做好基础练习

1.防守基本步法

要求两脚开立,比肩稍宽,屈膝降低重心,保持放松,两肩前后或在左右自然屈伸,以利于封堵和维持平衡。

脚步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步型。

(1)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的拳击步姿势,便于前后侧向滑步,变化灵活,对防投篮、突破较有利;(2)两脚平行站立的平步站立法,便于横滑步和变换其它步法,控制面大,对对手传球和突破的压力较大;(3)一脚前,一脚后的侧身斜位站法,便于纵深滑步,伸缩性、灵活性较大,多用于无球人的错位防守。

总之,正确的准备姿势和步法是个人防守中必须具备的,它使防守队员具有从任何方向迅速而轻松移动的能力。在防守训练中,应熟练掌握各种步法,以便根据场上情况随机应变地合理运用。

2.防无球队员

在一场比赛中,防守不持球队员的时间较多,大约占全部防守时间的70-80%。多数情况下,无球队员的移动是构成配合的`关键,所以对无球队员的防守极为重要,它是组织防守配合和破坏对方进攻、争取主动的重要环节。

选择防守位置和距离:防守位置的选择应站在对手与球篮之间偏有球的一侧,始终保持“球——我——他”的选位原则。即防守者的位置始终站在对手与球之间,“我”与“球”和“防守对手”构成钝角三角形,防守距离要根据对手离球远近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近球紧,远球松,人球区兼顾,有效地控制对手行动。

防守姿势:当防守离球较近的对手时,应采用面向对手,侧向球的斜前站立姿势。屈膝降低重心,伸出前脚同侧手臂,封琐其接球路线。如进攻队员离球较远,可采用面对球,侧向对手的平行站立姿势,向篮球方向靠拢,采取松动防守,便于协助同伴加强有球侧的防守和控制篮板球。

防守移动技术:根据球和进攻队员的移动,运用上步、撤步、交叉步和快速跑等脚步动作,抢占有利防守位置,堵截其移动路线,干扰其接球,应当注意的是进攻队员配合的几种情况:(1)持球队员运球移动,无球队员位置不动;(2)持球队员不动而无球队员移动;(3)持球队员与无球队员都在动。因此对无球队员的防守要不停地根据场上情况及时调整位置、角度和距离,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防守作风,集中精力防止对手摆脱接球,尤其不能让对手在三秒区内及距篮5米以内接球或空切,做到“以人为主,人球兼顾”,尽可能阻截对手接球路线,限制其活动区域。在外线队员则要积极迫使对手退出习惯攻击点,积极抢占对手想要抢占的点或面,使其改变原来移动路线。在对手利用掩护时要尽量挤过和穿过,避免不必要的换防。必要时,果断放弃自己对手,协助同伴防守威胁较大的对手,完成全队防守战术配合。

3.防持球员

在比赛中,球是攻守双方争夺的焦点。持球队员进攻威胁最大,他可能直接投篮得分、突破和传球。因此,对持球队员的防守,更要集中精力,做好战胜对手的心理和防守应变的准备。在技术上,除掌握基本移动步法,还要了解进攻队战术意图和进攻队员特点,迫使进攻战术难以发挥或使进攻队员改变习惯攻击技术动作。对待球员防守,大体上有以下三个任务:

(1)防投篮。当对手离篮6米范围内拿到球时,威胁很大,对手可直接投篮,也可伺机突破和传球,所以防守位置应站在对手与球篮之间并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情况下,对于离篮远则远,离近则近,并根据对手进攻特点进行调整。脚步动作要采用一脚前,一脚稍后的拳击姿势,屈膝降低重心,控制好身体平衡,上体不要过分前倾,前脚同侧手伸向球的部位,另一手侧举,防突破和传球,从对手眼神及腰部动作判断进攻意图。对手举球投篮时,防守人随之将前伸手臂扬起,手掌对准球,跟随对手起跳,伸直手特用指、腕封球或干扰其击球弧度,但应注意避免犯规。

(2)防突破。防守人应尽快摸清对手习惯中枢脚或动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守。防守队员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一只脚稍前的准备姿势,但是,防守队员的前脚应是他想要迫使进攻队员移动方向相反的那只脚。如果使进攻队员向左移动,就应采取右脚在前,并超前向进攻队员左侧上半个身宽的距离,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与前脚同侧手臂向球的部位,伺机以小臂和手的短促动作作挑、打球,另一手防对手突破。对手强行突破时,防守移动首先是后脚,做后撤步,再用交叉步、滑步等技术将对手逼出有威胁的区域,使其不能进行有效的攻击。

(3)防运球。当对手在有效投篮区外持球时,防守主要任务是防运球。为扩大防守面积,应采用两脚平行站立姿势,膝稍屈,臀部下坐,背要直,一手保持在下,防止对手换手运球,一手抬起,做抢前防守,防止对手运球向纵深方向推进,迫使对手出球成停球。一旦对手停球,立即逼近对手,扬手挥臂,造成违例成失误。

总之,篮球运动员要始终坚持防守的三条原则,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技巧,长期坚持,刻苦锻炼,自己的防守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在比赛中,就能够娴熟应用,取得好成绩。

篇6:篮球运动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论文

篮球运动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论文

关于知识如何形成的观念(知识形成观),是教育领域里一个基础性的观念。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电脑和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普及,随着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渐凸显,人们对现行学校教育的诸多弊端开始深刻反思,并追根溯源,追问到关于“人的知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基础性问题上来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一、知识形成观的变革

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换句话说,外在即客观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就形成了知识。这种知识形成观的内涵是:

(1)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2)知识具有绝对的客观性;

(3)知识是全社会通用的、古往今来普遍成立的,是外在于个人的存在物。由此可知,传统的知识形成观强调“反映”,强调“客观性”、“普遍性”。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从个体认识具体事物的过程开始做一些分析。

你看见桌上摆着一个你从未见识过的新奇的东西,你试图去认识它,这个认识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首先,你要用眼睛去察看它、用鼻子去嗅嗅它、用耳朵去听听它、用手去触摸它。总之,用你的各种感官去获取有关它的各种信息。它的各种信息从它所在的位置传递到你的视网膜、耳膜、鼻腔和皮肤,这是第一阶段,这是一个物理过程。然后,这些信息从你的各种感官传递到你的各种神经中枢,这是第二阶段,这是一个生理过程。最后,这些信息从你的各种神经中枢传递到你的大脑的某个核心部位(这个核心部位的奥秘,人类至今尚未揭开),在这里,所传入的信息被赋予“意义”,这是第三阶段。这是一个心理过程。

在第一阶段(物理过程)中,信息传递必定存在着“物理失真”,而且每个人的失真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时当地每个人的具体环境是不一样的;在第二阶段(生理过程)中,信息传递也必定存在着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素质是不一样的;在第三阶段(心理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个体差异更加突出,导致对传入的信息所赋予的“意义”可能就大相径庭了。可见,在认识过程的3个阶段中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是在第三阶段,个体差异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同一认识对象,不同的人可能赋予差别极大的“意义”。这也就是古往今来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为什么对同一认识对象,认识的结果会不一致,甚至可能出现非常大的差别?皮亚杰用他的“发生认识论”作了解释。他认为,人类个体在出生时,通过遗传就已经具备了一个认知结构,个体依据这个认知结构,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取外界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化”,把这些吸取来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用来增强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这样经年累月地反复无数次,这个人就成长起来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即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传统观念所说的那样简单和单纯。认识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反映过程,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然其中有反映的成分。但更含有主体建构的成分;认识的结果(知识)并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依存于认识的主体,它包涵着认识主体的经历、经验等诸多主观因素在内;认识的结果(知识)也不是纯粹社会历史性的,它还包涵着表证个体特征的特殊性和情境性。它是社会历史认识和个人经验的统合。

对知识形成的这些看法就构成新的知识形成观。把新知识形成观与传统知识形成观进行对照,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坚持“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路线,坚持“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而两者的区别在于传统知识形成观强调认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新知识形成观在承认认识(知识)的客观性的前提下还强调认识者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在承认认识(知识)的普遍性的前提下还强调不同认识者在认识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认识结果的个体差异。

按照新的知识形成观,我们似乎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就总体而言,“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及感悟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就个体而言,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

这样形成的知识有3个特点。其一,知识的内涵是复杂的,既有可编码、可记录的内容,也有隐含的、难以记录的内容。可编码、可记录的内容主要是那些客观性较强的内容,而隐含的、难以记录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带有个体特征的内容。其二,知识既有其内在的、稳定的结构,也有其动态的、可变的一面。而这种结构和内容的变化正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知识的内在的、稳定的结构是由认识客体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知识的动态的、可变的一面是由于认识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加入而决定的。其三,知识既有其通用性、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存在于某一情境的一面。因此,知识是带有“独特性”的。人的认识的发展与他的身心素质和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心素质、经历和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都是不同的。因而,即使吸收了同样的信息,每个人对所吸收的信息所赋予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即每个人所获得的“知识”都是“独特”的。

在传统知识形成观的影响下,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从学校、老师那里通过教材、教学传授得来。当然,这确实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显然,又不是唯一的途径。还有一条更重要的途径,那就是从实践中学习,即个人通过亲身实践中有目的的深入的观察、体验,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知识。

实际上,社会上各种专业的从业者,如工程师、建筑师、农艺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等,他们在学校中学习专业只有几年时间,学到了一些书本知识,而他们一生的专业实践却有几十年时间。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比在学校中学到的书本知识要丰富得多、扎实得多、有用得多。至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军事家、外交家等,就更是这样了。

对于在校学生的学习,也应当通过新的视野予以变革。其要点有:

(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将正在接受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过程;

(2)每个学生的这种组合过程都是独具特色的、是个性化的;

(3)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组合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就孕育着某种创新。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把这些知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知识形成观发生了这样的变革,对学校教育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课程与教学等问题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二、对学校课程的新认识

传统课程观把课程看成是“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所提倡的学程”。长期以来,人们提到“课程”,就很自然地想到诸如语文课、数学课、物理课、体育课之类。这种课程观念的特点是:

(1)课程的内容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绝对成熟了的东西,因而具有绝对的真理性;

(2)课程内容是纯粹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因而具有绝对的客观性;

(3)课程的内容像仓库里的货物一样是定型了的、形态不变的东西;

(4)课程的实施只是一个“照图施工”的过程,教师只需要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计划、教案忠实地执行就可以完成任务;

(5)学生只需洗耳恭听、“虚心”接受课程内容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传统课程观把课程看作是与教学过程分离的东西,是外在于、先在于教学过程的东西,因而它必然忽视学生的经验、体验,也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陈腐观念。

显然,新的知识形成观与这种传统课程观必然会发生冲突,新的知识形成观涉及到课程领域,必然呼唤新的课程观。在新的知识形成观的影响下,新的课程观便具有如下的特征:

(1)必须解除纯粹反映论的束缚,把课程看成是让学生吸纳新知识并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重新组合、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

(2)必须解除绝对客观性的束缚,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和已有经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3)必须解除过分强调知识通用性、普遍性的束缚,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因此,课程观念应当实行如下几个转变:

(1)从片面强调学科内容转变到既重视学科内容又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预先的目标、计划,转变到更重视课程实施过程本身的价值;

(3)在课程实施中,从单一强调教材,转变到重视具体教学情境;

(4)从片面强调课堂讲授形式,转变到重视实践教学、重视活动课程。

由此,新知识形成观也将引导出新的课程观。新的课程观的内涵是:

(1)课程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中发展着的东西,而不是外在于和先在于学生的固定存在物;

(2)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3)课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知识的过程(当然,这里的发现、创新与科学家和学者的发现、创新是不同的);

(4)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停留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应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向)、审美、价值观等全面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传统的课程观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而新的课程观则跳出了纯认知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生的个性(情感、兴趣、态度等)的全面参与,即除了认知因素之外,学生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

三、对学校教学的新认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不论是对我国教育的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教学”所下的定义是:“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一直到现在都是在与其相同或类似的教学观指导下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这种教学观可称之为“传统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以预先编定的教材为工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传授”(传道、授业)和“训练”,学生的职责是“接受”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好比是“水”,是预先选择和设定的,是客观的、外在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学生好比是一个“空桶”。教师的“教”就是把知识、技能之水一点点地灌进这些空桶里去(当然也讲究灌水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等待教师把知识、技能之水装进自己的桶里来(至多是跟教师积极配合)。

那么,传统教学观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教、学二分。也由此引出了谁是主体的长期争论。其二,“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由此导致学生完全处于等待教师来灌输、塑造的被动的地位。其三,把教学等同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体素质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其四,教师对学生的关系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关系,教师是塑造者,学生是被塑造者。

在传统教学观的支配下,学校教学必然表现出种种弊端。对这些弊端的揭露与批判,已经有很多了,本文不拟重复。笔者在此仅对传统教学观支配下的教学环境的封闭性多说几句。因为笔者认为,教学环境的封闭性是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之一,它对教学和学生的危害,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康健等人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做了很好的归纳和批判。他们指出,近代学校课程的历史局限性主要反映在4个方面。

(1)知识发展的封闭性:过于注重已有学科知识的传授;

(2)学科体系的封闭性: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被割裂;

(3)教学时间、空间的封闭性:使本应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成兴味索然的被动接受过程;

(4)教育目标的封闭性:使基础教育的功能单一化。

这几种封闭性叠加起来,就造成了一种严密封闭的教学环境。而这种严密封闭的环境使学校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力量,排斥那些不适应这种封闭性环境的学生,乃至把那些学生视为“差生”,并作为“废品”或“次品”,一批批地被“扔”出学校。这必然就偏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

显然,新的知识形成观与传统教学观必然要发生冲突,也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观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其一,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其中当然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更应包括态度、价值观、情操、审美观念和生活品位的健康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其二,教和学应当合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共同营造、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是一个包括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认识和交往实践统一的过程。其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新型的、双向的关系。在新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有通过教材这一中介而发生的间接关联,更应该有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交往而发生的直接关联。因此,教学不应是一个纯粹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师生关系不应是“给予”与“接受”的简单关系,更不是居高临下的塑造者对仰承恩惠的被塑造者的关系。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认识活动,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也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切交往,从而使学生在态度、价值观、审美观、生活品位和个性方面均能获得发展的一个教与学统一的过程。因而,“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学习和交往,素质获得健康发展的过程。这里的素质,包含认知结构、情意结构、行为、习惯;包含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价值观念、审美品位;包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通过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地形成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优秀品质,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并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人,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人,能融洽地进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自己特有贡献的人。

新的教学观摒弃了传统知识形成观的陈腐观念,吸取了新知识形成观的营养;认为知识不是纯粹反映的产物,不是纯粹客观性的,不是纯粹普遍性的;应当重视学生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情感和意向因素对教学过程的重大影响;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营造一种新型的开放的教学环境。这就是新教学观的核心。

四、用新知识形成观指导教学改革

新的知识形成观通过对课程观、教学观的逐步渗入,正影响着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该更自觉地遵循新的知识形成观、新课程观、新教学观展现的方向实施教学改革、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着意把握住新观念的核心内容。用新知识形成观指导现实中的教学改革,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和设计改革方案,并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以下特定的形式或方式来贯彻、落实。

提倡“情境教学” 新的教学观主张重视学生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情感和意向因素对教学过程的重大影响,因而强调要营造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环境。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很好的办法来营造这样一种教学环境。虽然具体情况各有特色,但其核心要素是一致的,即具有情境交融的特点。人们把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注重调动学生情感、营造学生参与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总之,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活动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重视“实践教学” 新的教学观强调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把实践教学与课堂讲授作一比较说明。

其一,从学生“角色”的角度考察,实践教学具有单纯课堂讲授所没有的优势。在课堂讲授中,学生基本上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主动的探索者。因而,在实践教学的氛围中,比之课堂讲授的氛围,学生的主体精神更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内在潜能也更易于激发出来。

其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考察,实践教学也具有课堂讲授所没有的优势。在课堂讲授中,教学内容一般是某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素材之类,讲授方法偏重于分析、演绎;而在实践教学中,学习内容一般是综合性的,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课程内容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置于必须自主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内化。

其三,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考察,实践教学也具有课堂讲授所没有的优势:在课堂讲授中,只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即动脑)就可,一般不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必须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就给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机会。

组织好“活动课程” 新的教学观特别倡导多组织和组织好“活动课程”。因为活动课程具有特殊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活动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何种地位,这是新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本质区别之一。传统的学校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3个中心,使学生被迫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中。课程是计划性的、指令性的,教学方法是批量式的、程序化的,这就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主体性。而活动课程打破了教师、教材、课堂3个中心,把学生的主体性还给了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其二,活动课程有利于学生直接体验。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忽略了学生的直接体验,即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然而,学生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规律发现过程的亲身体验,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直接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其三,活动课堂有利于学生个性养成。在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人格的独立性、自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代这样一个科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人的态度、精神、情感、价值观等,比知识、能力、技术更重要。因为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而获得,然而态度、精神、情感、价值观却不可能依靠传授和训练来获得,只能在自主的实践中养成、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形成。活动课程就提供了这样的有利条件。

总之,当代知识形成观发生的变革,有力地带动了学校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变革。学校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变革,又必将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高峡,康健,丛立新,高洪源.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王红宇.新的知识观与课程观.比较教育研究,1995(4).

[4]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篇7: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中的力量训练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中的力量训练

青少年篮球运动中的力量训练是很重要的,并且力量锻炼的作用非常广泛,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中的首要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本文从青少年篮球运动中力量训练的理论基础、训练的安排、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青少年篮球运动中力量素质的训练进行了分析考察,以期对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中的力量素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作 者:乔凯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8 关键词:篮球运动   力量素质   青少年  

篇8:浅谈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及防治论文

现代篮球运动逐渐发展为高度与速度齐全,身体与技术相结合,进攻、防守、篮板球三者并重,智力、意志与技术相统一的高强度运动。现代篮球比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掌握协调多样的技术动作,而且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如突然变向、突然改变速度、急停起跳等动作。在篮球运动中技术复杂,技术转换比较频繁,要求不断改变方向,急停、急起等。例如抢篮板球,学生跳离地面,在腾空阶段,足就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落地时身体重心不稳,向侧方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地面不平,而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使足内翻,导致踝关节局部负荷过大而受伤。运动损伤对运动员来讲,不仅直接影响运动水平,而且可限制运动寿命。随着篮球运动对抗性加强,比赛和训练中出现各种操作的程度也在加强,如不预防,会阻碍篮球运动的发展。

一、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分析

从资料显示,运动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踝关节损伤,其中外侧副韧带损伤最多,其次是内侧副韧带损伤;踝骨折损伤虽然比例不高,但伤情严重,应成为预防的.重点。这与踝关节特殊结构有关的,由于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要求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微屈伸和扭转运作,其负担量较大;踝关节是人体最远端的大关节,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的重量,其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距骨体前宽而后窄,当足跖屈时,踝关节较不稳定,在场地不平及起跳与落地身体失去平衡时,易使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是人体弹跳启动器,也是落地缓冲装置。踝关节属于滑车关节,由胫骨及腓骨的远端和距骨三节骨构成,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和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叉状关节窝;胫骨下端底部有下关节面,与内踝关节面连成一体,共同与距骨相连,构成距骨滑车关节面;跟骨位于距骨的下方,是最大的一块骨头,跗骨向后突出部分称为跟骨结节。踝关节的运动除肌肉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肌腱和韧带,胫骨和腓骨由一些强有力的韧带连接。小腿由肌腱控制,肌腱的重点是跟腱,它直接和踝关节相连,止于跟骨。踝關节有六条三角韧带,这些韧带依附在踝关节上,起着连接、支持、保护和加固作用;内侧三角韧带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三条韧带,前为距腓前韧带,中为跟腓韧带,后为距腓后韧带,均起于外踝,向前、向后分别止于跟骨和距骨。足的运动通常都由距上关节和距下关节协调活动,使足关节共同完成跖屈、背伸展、内收、外展、回旋、环转等多方向运动机能。从踝关节解剖学角度来看,踝关节韧带中胫腓联合韧带纤维细密而又有弹性,不易受伤,故大多数踝关节韧带损伤主要集中外侧副韧带的距腓前、距腓后及跟腓韧带。

当篮球队员在比赛场上不停地上下、左右跨步移动或前后跳起扣篮时,由于脚着地时,身体重心不稳或偏向一侧,常使足的前外侧先着地,所以足在跖屈内翻位扭伤外侧副韧带最为常见。

二、踝关节损伤的原因

1.一般原因。

从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运动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造成损伤的比例最大,占36%。在运动中,由于技术动作存在缺点和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容易引起结构组织损伤。另外,造成损伤的原因中,准备活动不充分占34%,场地、器材、气候状况不良占33%。

2.潜在原因。

篮球运动基本技术动作的滑步急停、转身变向跑和起跳上篮等,对踝关节要求很高。篮球运动的损伤部位中,占首位的是膝部、踝部和腰部,踝关节的距骨上关节面前大后小,外侧韧带弱于内侧韧带,因此踝关节在跖屈时容易引起足内翻,造成胫腓前韧带拉伤。

三、损伤性质及损伤症状

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损伤性质以急性损伤为主,如不及时处理,易转变为慢性损伤。预防急性损伤尤为重要。伤后踝关节内侧或外侧有明显的压痛,内踝和外踝有明显肿胀,局部有皮下瘀斑,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四、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预防

1.训练或运动时,采用支持带保护或特制皮护具保护。

2.加强踝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例如负重提踵、足尖走、跳等,至一定时间,肌肉力量非常有力时,支持带即可免用。

3.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运动中要集中注意力。

4.加强踝关节韧性的训练,加强技术练习,正确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

5.运动时注意场地的情况,尽量选择平坦的场地运动。

6.身体疲劳时,尽可能停止或减少运动。另外,在运动中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中注重规范动作以免受伤,做好自我保护。

7.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注意放松,对于有陈旧性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结束后必须进行20分钟冰敷。

五、踝关节损伤治疗

在篮球运动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和训练姿势不正确,常常会发生急性关节损伤,特别是在损伤的早期,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使伤势持续加重。进行以下科学治疗能阻止损伤加重并缩短病期。

1.现场急救处理。

(1)立即用拇指压迫痛点止血,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24小时以后根据伤情可用药物外敷、理疗、针灸、按摩等,注射及支持带固定,同时练习踝关节功能。

(2)采用手法整复关节错缝。具体手法是:患者仰卧,助手牵拉上肢向上,术者一手握足跟,另一手握住足的远端,将足内翻和内旋进行拔伸牵拉。充分牵拉后,握足跟部的拇指顶于外踝窝部,以拇指指腹按压外踝窝,同时另一手推送远端,做足的外翻背伸运动,加以整复。必要时可重复手法三次,务求整复错缝之踝关节。

(3)外敷神农霜,并取一大块纱布和压迫弹力绷带,加压外翻位包扎,同时口服云南白药中的止血丹。

2.按摩治疗。

1~2天后,可进行轻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1分钟;(2)按摩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1分钟;(3)按摩悬钟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肘骨后缘)1分钟;(4)按摩阳陵泉穴(腓骨头下方凹陷中)1分钟。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

3.伤后练习。

(1)处理与伤后恢复练习:伤后立即进行冷敷,然后外敷新伤药,用绷带包扎固定。包扎时注意绷带行走方向,使受伤韧带处于相对松弛状态。受伤24小时后,可采用物理疗法,同时加以针灸、按摩,但肿胀较大者,切忌重手法刺激。如果只是单纯的踝关节扭伤,一旦急性症状减退,应在保护带(弹力绷带、护踝等)固定下进行着地行走活动。约两周后,可进行增加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练习,如踝关节抗阻力活动,也可在松软的地上進行一些较慢动作的练习(跑、跳等);而对踝关节有松动不稳的伤者,要特别加强踝和足部的肌肉力量练习,并控制踝部的训练量。

(2)疼痛减轻后,即应用粘膏支持带固定,着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后可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协调性练习,在沙地上慢跑,或者在凹凸斜面上行走或跳跃,并逐步进入正规练习。

4.早期及中晚期治疗。

(1)在篮球运动训练比赛中,如有突发性踝关节损伤,早期应采取急救措施;而在24~48小时以内,由于软组织断裂和撕裂,出现水肿、血肿,发生反应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局部肿痛和功能障碍。因此该期处理原则是制动、止血、防肿胀、镇痛及减轻炎症,处理方法有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

(2)中晚期治疗即在踝关节伤24-48小时以后,急性炎症已逐渐消退,但仍有瘀血和肿胀,治疗方法有理疗、按摩、针灸、外贴活血膏,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药等。其中按摩在此间极为重要,按摩手法应由轻到重、由远及近,从损伤的周围到局部。损伤部前几次按摩必须较轻,到晚期,损伤组织基本恢复,但功能尚未修复,该期的处理原则是恢复和增强肌肉关节的功能,治疗方法以按摩理疗法和功能锻炼为主,配合支持带的固定及中草药的熏洗等。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为最常见的多发性运动损伤,它直接影响技术教学和训练效果,也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故一定要高度重视踝关节损伤,加强预防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其发生率。

篇9:篮球防守教学与训练之我见的论文

篮球防守教学与训练之我见的论文

【摘 要】篮球防守的技术和技巧是篮球教学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抓住这一环节,对篮球运动进行相关的教学训练,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多年来,我们对篮球防守技术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此文就篮球技术问题进行试述。

【关键词】足球 教学 技术 技巧

攻守是篮球运动中的基本矛盾。每个队总在想如何用凌厉的进攻击溃对方的防线和如何用严密的防守破坏对方的进攻。正是由于攻守的制约与反制约,推动着篮球运动水平的发展。目前篮球运动中攻守趋向平衡,由于个人进攻技术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高大队员进攻技术的提高,大大增强了进攻的攻击能力,因此只有大力加强防守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才能适应篮球运动的发展。

一、防守教学与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所有的防守技术和战术,都要围绕着一个中心目的,就是:尽一切努力,争取主动权,制造对方失误或抢断球。而实现这一目的,就要主动破坏对方的.进攻和进攻配合,限制对方自由,打乱其意图,使其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必须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1)积极卡位阻截对方进入攻击区或位置;

(2)隔断对方重要的配合位置和区域联系;

(3)迫使球进入我方“合围区”;

(4)封堵干扰一切投篮。

二、防守教学与训练的基本方法

1.防守的基本步法。

防守的步法多种多样:平步、箭步、侧步等等,用哪一种好呢?这一点不能硬性规定,应因人而异,因情而异,灵活运用。分析进攻:任何一个队员的进攻都是从无球到有球,无球时创造条件得球进行进攻。防守的关键在进攻队员得球这一环节上,得球后有两种可能:一是处在有利攻击的情况下;二是处在不能立刻进行攻击的情况下,因此根据以上两种情况概括为四种防守步法:迫近步、渐近步、横滑步、撤滑步。

(1)迫近步:用于对手接球后,不能立即进攻时,例如向外跨步接球,高跳起接球,背向接球时采用的。步法:迅速用跑跳步,迫近对方,不给对方以正身机会,限制其行动自由,减弱其攻击能力。

(2)横滑步:用迫近步限制对方进攻时,进攻队员采用转身跨步作用,企图甩开防守或转身运球时,采用横滑步,紧逼对方。步法:用异侧脚用力蹬地,横跨第一步要大,后续步应小而快,且要屈膝、张臂以稳定重心,扩大控制面积。第一步是抢占空间位置后,续步是控制重心,变换方向和起动。

(3)渐近步:当对方接球便处于进攻位置。例如迎前接球,跳步接球时。步法:用前后的快碎步,朝对方前脚的位置逼近,并且手自下而上击球,决不能贸然前冲,否则一是容易犯规,二是失去重心,导致失去防守位置,造成整个防线崩溃。

(4)撤滑步:用渐近步防守时,对方企图从防守者前脚突破时,需要撤滑步控制对手。步法:以腰胯为转动点,前脚速后撤,要抢位控制对手方向,后续步蹬跟迅速。练习方法:

(1)一对一,进攻者侧身跳起接球或向外跨步接球时,防守者练习迫近步。迫近步防守后进攻队员做原地两侧转身跨步式转身运球,防守者练习横滑步,同时用手干扰球。

(2)一对一,进攻队员迎上面对篮接球、做好投篮或突破的准备,防守队员练习渐近步。用渐近步进入防守位置后,进攻队员从队守者前脚突破,防守者练习撤滑步,但是不要允许进攻队员直接突向篮,起码迫使沿40°-45°向斜侧突出。在进行基本步训练的同时,还必须严格训练手的阻挠动作,以增大防守面积,阻挠传球和影响对方的观察判断。

2.个人防守技术和防守配合。

篮球是体现集体力量的运动。因此在加强个人防守技术训练的同时,要加强防守配合训练和加强协防意识,在个人防守训练中,必须观察清楚进攻队员的位置和球的位置,判断对方进攻配合的几种可能性,并清楚哪种配合的可能性最大;从而及时正确地选择防守位置、方向、角度和距离,并与同伴的协防瓦解对方进攻。从表面上来看,持球队员威胁大,但持球队员只有一个,而无球队员有四个,无论哪个无球队员创造出良好的攻击位置,都可能造成防线崩溃,因此加强对无球队员的防守,限制其在理想位置接球,是防守的首要任务。对无球队员的防守教学与训练,需要抓好以下三种情况:球动人不动;人动球不动;人球同时动。

(1)球动人不动的防守原则:根据球的位置随球调整防守位置、距离、方向和角度。距离是随球的远近而伸缩,方向是始终把防守人和球收在视野之内,位置以主动破坏危险性较大的配合而选择,角度是防守者始终处于所防进攻队员和球之间的夹角为120°。

(2)人动球不动的防守原则:不要盲目跟对方跑动,要时刻观察对方的攻击意图,抢占有利位置,迫使对方改变行动而处于被动。

(3)人球同时动的防守原则:如持球者运球掩护,要及时识破对方意图,施行“抢过”,如掩护成功,则进行换防,换防后用迫近步调整防守位置,不给对方进攻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林.篮球战术教学与训练.学校体育,,12(8):45-47.

篇10:篮球运动中团体意识重要性的探讨论文

篮球运动中团体意识重要性的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提出了篮球运动中团体的特征,即团体行动意识的统一性,团体意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团体意识行动的节奏性,团体内部创造性意识,并对这些特征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篮球运动 团体意识 篮球意识 创造性意识

In basketball sport organization consciousness importance discuss

wanjiangNO.3 school Author: Zhang Hongxin

Abstract: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feature of organization in basketball sport, organization action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the promptance of organiz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ccuracy, the rhythm of organization consciousness action and organization internal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re going to be elaborated for these features briefly.

Keyword:Basketball sport organization consciousness basketball consciousness

前言

篮球运动的意识是一个具有广泛函意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它不仅包括运动员对技术合理运用及掌握比赛节奏等方面的意识能力,而且对战术的运用情况也被人们以战术意识都是运动员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去对比赛任务而进行的专门思维能力的具体行动表现,从狭义上理解篮球运动的意识,则可把它看成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通过自身机体中的感受器官将比赛的情况,经传入神经导入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经过思维后,再由传出神经传送到效应器,然后做出各种行动反应,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的用“观察情况——思维分析——行动反应”去加以表述。而篮球运动中集体意识正是在这个体意识的基础上,把它们融于集体之后,此形成的团体意识,从而使一个集体意识的整体在比赛中去加以整体的体现。

众所周知,一支球队的整体性水平的高低,是与队员们的团体意识能力息息相关的,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篮球运动员的球场意识在实际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以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所必备的首要条件,现今的高水平篮球比赛,要求运动员们在激烈对抗的各种复杂条件下和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和配合。因此,一支球队团体意识强弱会影响全队的行动效果和水平的发挥,同此可见,在现代得篮球运动中,球队的团体意识是全队的“灵魂”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资料对篮球运动中团队意识的重要性的探讨,以及在篮球运动中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1.2逻辑分析法: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说明团队意识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1.3观察法:通过对篮球比赛中各队的团队意识进行观察,以及比较富有团队意识和缺乏团队意识的区别和强弱状况。

2篮球意识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意识到比赛事态和发展过程由观察感知——思维判断——行动答应——效果反馈等环节有机构成。

感知是运动员意识到比赛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感知就不能产生意向和思维,篮球运动员的观察感知具有选择性特点比赛中的诸多信息,可能同时进入运动员的视野,但不可能都注意到,何种信息先被视觉感知,取决于它与运动员主观意识中比赛目标意文的相关程度,与目标意义相关程度高的信息,被首先感知到的可能性大,反之可能性小,具有良好篮球意识的优秀运动员,总是能准确地把握场上攻守对抗情况的不断变化,做到行动大胆、准确、果断和自如,而很少表现犹豫不决的倾向,这是在多年训练和实战比赛的积累中,意识活动高度精密发达的结果,因此,运动员的瞬时判断,思维与决策过程是篮球意识活动的核心,培养篮球意识必须围绕提高瞬时思维与决策能力。

3集团意识的表现特征

篮球运动员是以每队出场5名队员并以他们为团体的基本比赛机制,那么要想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队员之间必须紧密合作,想到协同,这样才能使参赛团体同对手展开有力的拼争,最终达到战而胜之的结果,应该指出的是,指挥协调这一集体的正是团体意识,而在于种团体意识在比赛中又以什么样的特点去加以具体表现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 团体行动意识的统一性

一个参赛团体中,每个队员的技术身体素质水平是有差异的,而要想使这一团体中不同情况特点的队员组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则必须通过在激烈的攻、守转换过程中强调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因此,首先应明确队员之间活动的目的,如本队在迅攻时采用控制篮下,进行个人突破为主的战术打法时,目的是拉大防区的条件,便持球同伴利用防守的空当,当完成个人突破,在实施这一作战方案的一瞬间,除持球以外的球员进攻方向明确以外;其余4名非持球队员则不应在他全突破之前盲目涌到篮下,而应在他突破开始后的瞬间选择合理的进攻位置,再空切篮下,而应在他突破开始后的瞬间选择合理的进攻位置,再空切篮区,接应或拼抢篮板球,以确保整个战术配合的有效完成,在这短暂的一瞬间所进行的协调配合,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各自活动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它可谓是团体意识强的一次具体表现,反之,就可能出现非持球队员过早就防守队员带入篮下,使防守缩小,从而破坏了同伴队员持球突破的进攻意图和效果。这种认为自己的行动是可取的,但对全局来说却是不利,则正是篮球运动中所反对的“不配合整体性,去盲目行动的个人主义。”其次是团体意识预见性。所谓预见性是对攻守刹那间要发生的行为而尚未发生,但后速之就要发生的行为。一支集团意识强的球队,也必然是预见性的强者,如2~3名队员不约而同进行一次成功的死角夹击战术,使对方发生违例,这就是团体意识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3.2团体意识的及时、准确性

篮球运动是一项开放性运动性项目,整个运动过程不论是队员或是篮球都处在动态的活动状态中,运动是否能合理地完成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在很多情况,往往取决于他们对时机的掌握,也就是说,技术动作运用和战术配合的实质是时机和运用它们的准确性程度。而不是那些动作方法和战术套路本身的一些外部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运动员们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套路的行动是由他们的意识进行具体的表现。如我们在电视转播的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实况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情形,某队员空中接球转身投(扣)篮的高超精彩动作,对于这一动作的完成,我们认为,它不在于这一技术动作和配合的套路,而主要是团体中队员间的那种潜在的配合意识以及通过对时间、空间、速度、高度、落点等时机的准确运用才使这一配合动作得以完成,所以这正是运用时机恰当、准确的必然结果。

3.3 团体意识行动的节奏性

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能否合理的控制攻、防过程中的节奏是直接反映篮球团体意识强与弱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于这种节奏意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比赛速度的快与慢,而控制这种节奏也并非团体中个人意识所能完全支配的,而是整个团体意识驱使全队的协同一致的行动。当需要慢节奏时,团体上下则能在后场、前场安全控制球权,靠集体的力量牢牢控制比赛某一刻的主动权。特别应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集团的对比赛快慢节奏的控制,视作调整进攻,贯彻战术目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的最终实现,又是通过比赛过程中团体的整体节奏意识去支配,去完成的。

3.4 团体内部的创造性意识

篮球比赛的魅力不仅在于在着较高的现实娱乐性,而且比赛的结局有时也是变化难测的。这无不与团体内部在比赛过程中的创造性意识有关,而这种创意又来自于运动员们的比赛意识,并通过既定的作战方案,运动员自觉、积极地去捕捉有利战机,完成既定作战方案中未涉及到的内容,这是因为教练员赛前的团体作战布置,从原则上说是统一团体内部认识行动的必备工作。但在40分钟的比赛过程中,场上的势态发展有时往往又不能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有些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情况下来用什么样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只能由场上队员视情况而调整、发挥、果断地处理、不拘泥于即定方案,这种创造性意识的.功效,在很多情况下,也可收到令人振奋的效果,另一方面,团体中创造性意识在推动篮球技、战术方法,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探险家”角色。篮球技、战术的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研究,它是由运动员在比赛实践中所创造的某一新技术方法,后经理论规范,才得以成为通用的特定运用方法,由此可见,一个篮球团体内创造性意识的强弱,不仅表现在统一意识下的行动方法,而且也需通过不拘泥固定模式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去充实和完善它。

4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

运动员从对信息的感知到以“概念模式”为依据的瞬时判断,直到采用行动的意识过程,都与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关,实践证明,在比赛条件下对任何技术动作过程的运用都取决于能否对瞬时的场上变化作出正确观察和判断。因此,在技术动作训练中应重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篮球比赛中,为了保证攻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运动员主要依靠眼的余光观察场上的变化。运动员观察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运动员视野范围的大小,视野广,接受各方面、角度、距离的信息就多,反之就少,此外,运动员还必须进入视野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把重点集中在最具有打击性的球员和区域上,思维能力是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中介和桥梁,但运动员解决战术任务的思维活动不同于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维过程。运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总是要求与运动操作的实际活动相联系,对不断变化着的事物进行判断。

直观形象性:在篮球场上千变万化,运动员对于对手的行动常常在不能作出口头评价之前即要完成应答反应,这就必须依靠直观形象和实践经验完成战术任务。为了形成这样的知觉过程,在日常的技、战术任务。为了形成这样的知觉过程,在日常的技战术训练中就应安排类似于比赛场的各种情景不断强化,使得运动员在训练中形成的经验在比赛时出现相似情景时便能够惯性地采取自动的反应。

敏捷性:运动员在执行战术任务的思维过程中,客观形势迫使运动员对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不可能完全细致评价,即要迅速作出反应,反应的正确与否运动员战术思想结构中的概念模式有很大联系。

情绪性:运动员的战术思维活动总是与强烈的情绪体验结合的,成功的战术思维总是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训练中应安排能让运动员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练习,不断增强运动员的兴趣、自信心、兴奋性等。使运动员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建立战术思维模式,良好的应变能力是培养“战术意识”的目的。

周密全面的观察,准确无误的判断,积极有效的思维的最终目的即是要采取合理的行动,因此,为了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必须从上述的三个基本素质入手。此外,要加强基本技战术的训练,掌握娴熟多变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配合基础上,去谈如何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篮球团体意识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意识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团体意识是体现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正确认识各种关系复杂情况,准确把握时间、空间、位置的关系,以及个人战术技术能力与团体利益的关系,去争取的正确战术行动。而这种正确战术行动的基础,不仅是运动员个人的认识反应,而且还是运动员之间对某一情况的认识迅速形成瞬间的意识沟通,并且能在一个战术行动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行动职责和要求,使运动员各自的战术行动在不同位置、时间和动作作用等方面达到协调一致,有主有次,有章有序的效果。

因此,在不断提倡科学训练的今天,把篮球运动团体意识的问题提出来,对促进我国篮球团体水平的提高无疑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认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应加强运动员篮球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使他们能把个人的意识与团体的整体意识相融合,使一支球队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团体。

参考文献

田麦久、成福全.运动训练科学探索.北京出版社,1998.

染建平.篮球中团体意识的初探.四川体育科学,1995,(4)

伍林英.篮球战术意识分析.湖北体育科技,2001,(4)

刘晓华.论现代篮球战术意识.首都体育学院报,2001,(3)

胡满香.篮球意识若干问题新探索.武汉体育学院报,2001,(5)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中的力量训练

浅谈中学生足球传接球技术动作论文

篮球战术配合的概念及其分类论文

篮球论文

浅谈中学生篮球队战术意识的培养论文

高中篮球训练教学有效性之探讨的论文

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方案探究论文

高二篮球防守技术教案

体育教师的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农村中学篮球队的训练贵在得法

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
《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篮球运动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训练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个人体育教师工作总结2024-02-14

浅谈小学体育竞争意识的培养论文2022-12-21

体育教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2022-05-07

体育教师年度工作总结个人2022-05-13

篮球运动员临场比赛心理状态初探论文2022-05-27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2023-04-11

青年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23-06-11

初中英语作文得分2022-09-10

小学篮球训练的工作总结2023-08-06

小学篮球训练计划2023-12-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