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6 08:11:4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推荐10篇)由网友“澄流湘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1: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实习前3周,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通过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工作,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的转变,顺利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

关键词:高职高专;综合训练;岗位实践技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爱伤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即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旨在使学生达到既强化岗位实践技能又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目标,并注重其自主学习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尽快在实习及工作中完成角色转变,胜任岗位工作[1]。

1现状分析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2];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3]。能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是评价医学生基本技能的标准,也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进入实习之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习适应能力,学生很难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从而使临床实习效果大打折扣。(2)传统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也就是床旁教学,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条件下[4]受到了极大限制,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越发紧张,患者依从性差,学生多,实践与操作机会少,必然导致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下降[5]。(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这时,首先要通过的就是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在历年的.实践技能考核中,执业助理医师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执业医师,这不仅与学生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实习前加强临床岗位实践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既适应岗位需求,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改革实践

针对现状,我校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技能强化,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习前最后3周进行的强化训练。

(1)制定教学大纲。与临床一线专家一起将适应岗位需求并符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要求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出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诊患者流程相符,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判断(心电图分析、X线片阅片)、外科基本技能操作4部分。

(2)编写配套教材。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故由学校资深教师及临床一线专家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配套教材———《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教材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编写病史采集部分的训练内容,在体格检查中将技巧性强的如心脏叩诊、听诊,肝、胆、脾触诊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基本的典型的心电图(如房室肥大、早搏、心肌梗死等)与X线片(如靴型心、梨形心、肺结核、肠梗阻、肱骨骨折等)的判读纳入辅助检查部分教学内容中,选取临床常用外科基本技能操作作为培训项目(如心肺复苏术、穿脱手术衣、换药术等),将规范的操作步骤、明确的诊断标准等写入教材,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指导教学实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教学等方式实施,利用临床实训中心,以临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在培训初期通过教师规范操作、学生互为“医患”分组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等方式,使学生成为任务引领下的行动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师则为指导者、协调者;强化训练阶段采用反复训练、以考促练方式,通过口试、操作、笔试等增加随机考核次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的综合培养。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改革考核模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①根据培训及考核项目,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使教师评分有据可依,客观公正。同时,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小组考核(占10%)、教师评价(占10%)、考勤(占1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包括病史采集(占7%),体格检查(占35%),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占14%),心电图分析(占7%),X线片阅片(占7%)。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避免一次性考核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水平。③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方式,进行多次客观考核,以考代练,以考促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6]。实践技能考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模拟其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接诊患者的顺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提前了解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步骤。各站技能考核项目均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评分。各部分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按比例组成终结性评价成绩,并与过程性评价成绩一起计算出总成绩。

3取得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在校期间满意度最高的课程就是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他们认为这门课对其帮助最大,当然,这也与前期其他课程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关。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我们对级之后参加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往届未参加该课程训练的学生,毕业一年后报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人数与通过率进行了比较,级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考试312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5%;级参加考试304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7%;2007级参加考试368人,通过考核276人,通过率为75%;级参加考试382人,通过302人,通过率为79%;级参加考试359人,通过295人,通过率为82%。通过比较发现,参加培训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明显提高。

4改进优化

实践表明,在学生实习前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十分必要。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转变,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尚需对该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1)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各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扩充培训内容,如将妇产科、儿科等的相关内容补充进来,在辅助检查结果判断部分增加CT、MRI阅片等。

(2)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7]。

(3)利用校园网,将培训相关内容的教案、课件、录像等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业余时间自学和训练。网络教学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医学生甚至临床医师终身学习的园地与良师益友[8]。

参考文献:

[1]茹金泉,唐继志,谢军军,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评价[J].健康研究,,31(4):317-319.

[2]蒲永莉.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21):2114-2116.

[3]黄传兵.医学教育应重视临床实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65-166.

[4]张剑,葛颂,杨德琴,等.新形势下口腔内科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口腔医学教育,,20(10):604-606.

[5]蔡雪黎.实行诊断学全程教学,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9):17.

[6]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1807-1808.

[7]李淑文.专科医学生实施技能过站考核综合训练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38-139.

[8]许杰州,施楚君,梅维,等.临床技能的网络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3.

篇2:对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对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临床医学概要》高职医学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多、综合性强,学生难学、畏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对目前医学教育中主流的教学方法利弊进行探讨,以期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概要;教学方法;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概要》是高职医学院校为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门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对临床医学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概要性描述。我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涉及专业有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护理等。涉及专业广泛,学生众多且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多样。另一方面这门课程内容繁杂、枯燥且综合性强,加之学生对解剖、生理、生化等基础医学知识掌握欠缺。因此,很多学生产生畏学心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找到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现分析《临床医学概要》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利弊,供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参考。

1LBL教学法

LBL(lecture-basedlearning)即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中心。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节约教学资源,讲授内容系统性强,连贯性好,因此目前广泛适用于所有高职医学课程。但是这种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高,运用知识能力欠缺,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部[1],引入我国后,经过多年的探索演化,在各大医学院校中备受推崇。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经典的PBL教学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调研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团队讨论,检验求证等阶段解决问题。在高职《临床医学概要》教学中,学生从病例资料入手,通过教师进行专业课程问题设问导学,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自主学习、讨论,这种模式可以以病例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保障整体教学质量[2]。然而,虽然PBL教学法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往往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占用了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对学习能力和主动性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面临挑战较大。另一方面,经典的PBL课程是由8~12个学生和1个教师组成教学小组来完成。而我国目前的高职学校更多的是大班教学,如果将现有的大班制划分为多小组教学,需要庞大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国内高职院校难以满足这个条件。因此,很多医学院校在探索LBL和PBL两种教学模式结合,优势互补,已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3,4]。

3CBL教学法

CBL(case-basedlearning)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进入国内,在商学院和法学院的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特点是启发性高,实践性强。其在医学教学中应用核心为: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临床医学概要》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病例为基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通过设疑、比较归纳、直接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为学生模拟临床环境,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和临床应对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符合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5]。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此教学方法的效果取决于案例。太简单学生缺乏兴趣,太难学生容易产生畏学心理。因此,案例选择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6]。其次,案例教学耗费时间较长,而《临床医学概要》在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占课时数较少,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再次,以病例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的具备丰富临床知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临床知识素养。

4TBL教学法

TBL(team-basedlearning)即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职教育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教育理念。TBL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突出特点是可以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教学,这特别适合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的国情。它的实施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学阶段;第二阶段是讨论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强调团队协作,在组内讨论或组间讨论中,学生获得知识,所以团队的发展和成熟对于TBL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阶段是应用知识训练阶段,在实际的病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研究表明,TBL教学法不仅可以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和灵活,还可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创新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国内已有很多医学院校在基础和临床课程中引入TBL教学模式。如自起王庭槐教授等就针对中山大学学生人数多、生师比例高的特点,从医学基础学科到临床学科逐渐推行TBL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但在高职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TBL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影响实施效果;小组划分不合理,组别间差距较大;该体系强调自主学习,如何对其进行评价等[8]。

5微课和MOOC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涌现出更多依托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如微课和MOOC等,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微课”是以微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因其内容直观生动,使用灵活性高,在高校教学中,受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MOOC即大型开放性网络课程。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研究生课程的人工智能放在了互联网上,从而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160000名学生,之后MOOC迅速发展。与传统医学学习模式相比,微课和MOOC最突出的优势为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其次,是教育的公平和资源的共享。在5月,由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实现了国内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想学习、爱学习的学子提供了前所未及的机会。再次,《临床医学概要》离不开技能教学,但非临床医学专业高职学生,由于专业限制,很难实现具体的临床实习操作。利用MOOC进行临床思维的仿真训练(如模拟心血管系统疾病急诊情景)或者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设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如心肺复苏、腰椎穿刺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增长见识。同时,部分学者也指出了MOOC在医学教学应用中的不足[9]。首先,MOOC虽然可以实现实时大型线上互动,但这种方式始终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其次,MOOC高辍学率问题突出。最后,MOOC的教学效果难以获得权威机构认证。目前MOOC在我国高职医学院校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欠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适合高职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较少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这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一定会有更好的前景。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贵在得法。教育工作者因时、因地、因材施教,不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在乐中学,在高效中学。因此,只要是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创新能力,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方法,就是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arrowsHS.Problem-basedlearninginmedicineandbe-yond:Abriefoverview[J].NewDirectionsforTeaching&Learn-ing,,1996(68):3-12.

[2]王筱俊.PBL教学法用于临床医学概要教学中的效果与思考[J].母婴世界,(7):224.

[3]姜达伟,许浏.肝胆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中PBL与LBL教学模式联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7):106,127.

[4]李林,张宇辉,白晓嘉,等.LBL和PBL双轨教学法在护理士官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08,10(4):469-471.

[5]潘朝旺,周先云.高职药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要》案例教学法效果评价[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6):92-93.

[6]尤燕舞,林栩,王洁,等.CBL教学法在《诊断学》常见症状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右江医学,2012,40(3):433-435.

[7]徐静婷,张亚星,王玲,等.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3(3):41-45.

[8]张琴,凌斌,张红.TBL教学法在医药类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46-47.

[9]赵亚,黄豫晓,李英辉,等.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慕课浪潮中的为与不为[J].医学争鸣,(4):45-48.

篇3:临床医学课程改革途径论文

临床医学课程改革途径论文

1国内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现状

我国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全部采用该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组成。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率先掀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其医学教育模式在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由过去的“三段式”普遍改为“二段式”,即基础和实习两段,普遍取消了临床课讲授阶段,改为在临床轮转实习中教学。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三段式”教学与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有关,也与我国国情有关。因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是美国的几倍,需要的教学医院也多,而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可能承担两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因此,我们只能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提示我们,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势在必行。因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在这方面也正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山东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在维持“三段式”结构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首先,在第二学年开设了临床医学导论课,同时在基础课阶段,引入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使基础课与临床学习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2+1”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4+1”模式同期产生的,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课程体系采用的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是“老三段”(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治疗、轻预防,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在上岗位后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疾病预防、康复、卫生保健、宣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1]。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上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如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将原来的“三一制”(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改为“二段式”———两个一年半的教学模式;而首都医科大学在三年制专科的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在第一学期开设医学导论课,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同时增加了人文及实践课的比例等[2~3]。《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指出,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教改方面,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推行,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硬件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然而,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匮乏。如何培养适合农村乡镇卫生院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在如何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培养适合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模块化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能过硬,治疗与预防、保健、康复、人文精神培养并重”为原则,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4个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由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常用技术5个子模块组成。同时结合乡镇社区医疗岗位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增设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方向模块,如全科医学方向模块、妇幼卫方向模块、保健与康复方向模块等。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3.1突出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时间安排上,基础:临床:实习=1:1:1;在教学模式上,由“2(第一、二学年在学校)+1(第三学年在医院)”转变为“1(第一学年在学校)+2(第二、三学年临床课在医院上)”;在学时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由理论:实验=1:0.37转变为理论:实验=1:0.52,专业课由理论:见习=1:0.28转变为理论:见习=1:1。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俱全的临床氛围,构建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与护士、医生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和学生、课堂与临床、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1)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临床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不只是教师和书本,还有大量的病人,直观的病种资料等,主动参与的诊疗处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

(2)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床边教学时,以10~20人的大组课、3~5人的小组课和病例讨论为主,教学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有别于其他专业,要求学生知识面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个人成熟度高。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长了社会阅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而且建立了院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的渠道,使我们能够根据临床实际工作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3.2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

(1)第一学期开设农村医学教育课,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第四学期末(实习前)到乡镇卫生院见习一周,明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

(2)根据乡(镇)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我们增设了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概论、急救医学和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

(3)实习阶段除了安排学生在二级医院进行内、外、妇、儿科的实习外,还安排了1个月的时间到乡镇卫生院实习,缩短了职业能力与岗位的'距离,将农村医学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3.3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对原课程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及增设等方式,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强化技能培养3个方面。结合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针对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增加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课时,针对乡镇卫生院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缺乏的现状,强化胸穿、腰穿、腹穿等乡镇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的训练。如对内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岗位需求,打破原《内科学》教材的章节顺序,对原课程内容删减、整合、重组、优化后,编写出《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教材,在第一篇“乡镇社区常见病诊疗及预防”中增加了对疾病的预防措施,体现了疾病治疗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同时,在编写中还注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联系与衔接。《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这本教材较统编《内科学》教材更贴近岗位、贴近实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此类推,其他课程内容的优化改革也同步进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床边教学、社区实践教学等。

3.4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改变过去实践课学时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训课多的弊端,将“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在第一、二学期开课;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在第二学期开课;将临床各科实训课整合为“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除专项技能训练外,增加社区急救综合实训项目、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等,在第四学期开课。整合后的实验实训课程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为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相应的学期开课。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实行授课中过程考核和期终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课程考核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核标准进行“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及综合临床思维能力;第二站:面试,实践技能操作及体格检查,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第三站:计算机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各种化验检查、心电图、X线等综合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实行实习前结业考核和毕业考试科目考核,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改革后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5与助理执业医师培养接轨

(1)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开设执业医师考试的全部科目。

(2)除普通基础课外,部分生物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的考试采用与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相同的“三站式”考核模式与考试题型。

(3)增加诊断学见习学时,并进行临床医师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

3.6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在必修课中增设医学心理学,在必选课中增设人际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而且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改革前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5%,改革后占总学时的12%,并强调在专业课程培养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体会

临床医学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早期接触临床,将农村医学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近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传统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明显提高,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职医学教育模式。但是,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很难兼顾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必须尽快组织编写适宜的教材,加强整合课程的师资队伍培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培养观。校院双方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理顺关系,使高职医学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4:焊接工艺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焊接工艺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针对《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该课程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生源的教学要求,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焊接;改革;实践

焊接人才培养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何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是推动学生职业发展的动力。另外,学院有普招,单招,拔尖学生等不同层次的生源,拔尖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精、动手能力突出,而单招学生,理论知识少,自主学习意识差,无课堂积极性。针对生源的差异,必须分类按需进行教学。所以面对学院生源的特殊性和市场新的需求,决定了必须对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推进能力为重的有效课堂建设。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单一,始终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的吸收信息,这样的一种“独白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毫无生气,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缺乏对教师和书本的怀疑与批判态度,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差。教学内容枯燥,理论知识过偏过难,缺乏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的内容。教学资源匮乏,校内实训基地焊接设备与材料不完善,绝大部分内容无法进行现场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束缚性很大[1]。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企业焊接结构件制造的认识相对薄弱,在进行实践训练时往往无从下手。再加上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知识点多且抽象,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比较吃力,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2.1明确课程定位《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所必备的“焊接冶金过程分析及控制”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制定”两个重要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熔焊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分析焊接缺陷、分析焊接接头组织的能力,具有分析金属焊接性,能根据产品的技术条件及材质提出合理的焊接工艺的能力,并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能结合其他专业课知识,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因此,该课程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视能力的培养。2.2优化教学内容1)结合工作去向重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根本,改革教学内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核心[2]。焊接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种类较多,本课程将针对工艺设计,材料及工艺匹配,焊接材料及工艺优选,焊接规范的选择及控制,焊工培训,焊接过程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措施的推行,焊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创新,焊接标准和规范的执行和鉴定等工作能力的培养,重组教学内容。如将焊接材料与焊接材料标准结合;将工艺制定与焊接工艺评定结合;追踪当今焊接专业发展的学科前沿热点,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将新材料的焊接与传统材料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多数专科生一般到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案例引进课堂,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金属材料构件焊接工艺制定的思路、步骤和工艺要点。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提升。2)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单招学生,无学习方法,课堂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差,而普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文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较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讲授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相关章节时,根据“材料成分―物理和化学性能―焊接性―初步制定焊接工艺―焊接工艺评定―制定正确的焊接工艺”主线展开教学,增加了焊接工艺评定的相关内容,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流程保持一致,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在讲授熔焊原理相关章节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引导,在知识点的准备中可将核心知识进行梳理,建立核心知识节点拓扑结构,这种拓扑结构系统性强、结构紧凑,学生易于系统掌握[3]。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将过偏过难,与实践关联不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删减。强化实践性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针对单招学生,要衔接中职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除中职课程中已经学习的内容。3)以焊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有机衔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2.3改进教学方法《熔焊过程控制与焊接工艺》课程分为熔焊原理和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两部分,理论和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将是很重要的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结合。如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分析模块采用启发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焊接缺陷的分析与控制模块采用现场实践,研讨式教学方法;焊接材料模块采用现场实践,研讨式教学方法;金属材料焊接性分析模块采用启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金属材料焊接工艺制定与实施模块采用案例式、研讨式、讲座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融合,增强课程特色,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采用教学方法与学生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向重“学”,教师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进行转变。如通过批判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树立“唯真理而非唯书本”的学习观[4]。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研讨教学方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重视应用性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准本课程与焊接专业其他课程的结合点,进行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备课时精心提炼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学习,增强工程意识、产品意识。2.4完善硬件条件,丰富教学手段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丰富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师以往“黑板+粉笔”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将PPT、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典型焊接接头缺陷(如奥氏体不锈钢热裂纹)、双丝过渡的动画、异种钢接头金相组织、新型焊接原材料图片等,增加课堂信息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采用实物教学,直观展示各类典型缺陷接头,焊条、焊丝、焊剂等焊接材料等,使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易于理解。采用网络教学,针对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件、试题库、实验指导书、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最新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等内容等上传到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上,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专业知识,精确掌握现代科技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还可以在网络进行答疑,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5]。2.5强化实践教学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学院的实践条件,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开设焊条扩散氢测定实验,,采用LNPY-S金属扩散氢测试仪(如图1所示)测定各种焊条的扩散氢含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设焊接接头金相组织分析实验和焊接裂纹、气孔的特征分析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模拟实际焊接生产过程进行实训,选用典型金属材料,制定焊接工艺,利用03光谱仪(如图2所示)测定在不同焊接工艺条件下焊缝的成分,让学生分析讨论所制定焊接工艺的正确性,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校企联合教学,选送一批拔尖学生利用假期下厂实习锻炼,通过实践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使拔尖学生的培养高度上一个新台阶。图1LNPY-S金属扩散氢测试仪图2SPECTRO光僧仪2.6改进考核方法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长期以来,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法,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种种弊端,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本课程进行考核方法改革,采用准备工作考核、现场操作考核、课堂表现考核和期末笔试答卷考核四个阶段。对于单招学生,则要加大前三项考核力度,提高其学习自主性[6]。

3结论

1)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在焊接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使该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需求,更具前瞻性,更加精炼和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3)完善教学硬件条件,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和网络教学,丰富基础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改进成绩考核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永东,周月波,郑光海,等.《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9):157-158.

[2]王永东,赵霞,郑光海,等.应用型本科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6):12-14.

[3]李柏茹,王永东,等.多媒体技术在焊接冶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1):16-17.

[4]宗琳.《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31):218-218.

[5]童克波,傅继军,杨柳春.以PLC控制技术为核心,创新机电专业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56-59.

[6]李建民.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及评价方式多样化改革探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4):48-50.

篇5: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论文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科研成果代表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本文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对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项目管理;科研成果;教学改革

1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及科研成果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程管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复杂,要求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的全生命期一体性要求增加;新的融资模式、工程总承包方式和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普及;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1]。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该课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可行性研究与评价、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项目管理支持系统,以及组织级项目管理等内容。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解决工程项目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学”与“用”脱离的问题,学会了、掌握了,并不代表会用。往往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很好,然而课程结束之后便忘得一干二净,遇到实际的问题时,更是无从下手。将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科研过程的介绍,学生可以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方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目前国家和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高校作为我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出约占全国1/3以上的科研成果,但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实现转化的却不到10%,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困扰高校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2]。高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其中,高校教师能够做的最重要、切实可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学”和“研”的结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并能学以致用。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国务院部委院校本科各专业情况,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每年有13.89%的学生考研[3],面对众多的考研大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也能使这一部分学生较好的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对于其明确继续深造的目标,掌握未来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然而,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统的研究和反复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形成一套系统的“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展开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应的研究成果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环节及课程考核环节两个环节加以把握。

2.1教学环节

2.1.1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要想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工程项目管理有哪些科研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经典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因此,需要广泛的查阅国际以及国内的科研论文,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科研在做什么,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2.1.2将科研成果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型,研究具体的应用方式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对某一现有知识的应用这类科研成果,主要是应用现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如伍迪和王守清[4]总结了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项目利益相关者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案例加以引入,使学生熟练掌握针对具体的项目及项目类型,如何分析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项目的成功实施。

2)对几种现有知识的结合应用这类科研成果,往往综合运用了几类现有知识内容,对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如张萍和刘月[5]系统识别了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下的融资风险,运用两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度量PPP模式下融资风险水平,并进行了相应的决策分析。而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风险分析为一章,决策理论为一章,二者为单独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将二者相结合。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这一研究内容加以引入,使学生全面掌握整个项目的风险分析过程,并运用相应的决策理论,指导项目的管理决策,同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方式方法。

3)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新理论这类科研成果,往往提出了一些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方法,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理论。对于这类科研成果,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简单提及,使学生了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存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奠定学生工作和科研的基础,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的目的。

2.2课程考核环节

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考核环节中,课程考核方式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考核相结合方式。平时考核:针对每一章节内容,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科研成果,并加以提炼,在课上预留一定时间,由学生讲解所收集的经典科研成果,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将每个学生整个学期各次平时成绩取平均值,给出其整个学期的平时成绩。试卷考核:期末通过考试,在规定时间内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将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平均,最后形成本课程的总评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语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本文通过将科研成果运用于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时刻掌握科研最新进展,紧紧把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灵活运用科研新理论、新方法,创新性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建立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坤,成虎.对工程管理专业地位和学科体系的思考[J].建筑经济,,7:5-7.

[2]田天,吴天娇.高校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现存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对策[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4:43-45.

[3]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8(3):11-17.

[4]伍迪,王守清.PPP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与趋势[J].工程管理学报,2014,28(6):75-80.

[5]张萍,刘月.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下融资风险水平度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4(2):65-70.

篇6:高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高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一、临床实践教学中反映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第一,对医学理解不深、认识不足、缺乏信心和兴趣。现行医学教育偏重自然科学的成分更多些,大多教得晦涩难懂,学得自然无味无趣。殊不知,医学还广泛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科领域,适应社会、知法懂法、人文修养、人际沟通等也是医学生应知应会的本领。否则,就会更多地出现“白眼狼”“、只见病,不见人”等现象。第二,医学生前期准备不够,学习方法不当,法律意识薄弱,与患者的交际沟通能力不足,学生与医生转换角色不及时、不充分、不到位,均导致实践机会失去,或实践效果不佳。第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欠缺。现在的医学生不再把医生作为今后职业的唯一选择,很多毕业生进入相关医疗领域、甚至改行。因此,他们在早期的理论学习和后期的临床实践中均要求较低,以过关为原则,学习没有动力。

(二)教学组织、管理层面

第一,相关实践教学激励政策缺乏、资金投入不够。在很多医疗机构,依然是“重医疗、轻教学”,认为两者是“产出与付出”的逻辑关系。重视教学不够、支持力度及措施不尽人意。第二,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当。大多医院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均为兼职,如医教科、护理部兼管医生护士的实践教学。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非医疗专业毕业,多为年老体衰人员或护理等专业转行。没有正规的`教学管理学习培训,教学管理只是应付,何谈发展创新提高!第三,没有建立和完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一是缺乏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二是还没有建立针对实践教学研究室、带教老师、学生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临床医学教学反思

(一)临床医学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

临床医学教学应该把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得到提高。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截然割裂开来。医学生在前期的基础医学知识、医学专业基础的学习中,很多就应该与临床实践教学挂上钩,如病理生理、组织解剖、诊断学等,这些基础知识今后必将于应用临床。涉及临床诊断思维程序构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综合分析、诊治措施决策及实施等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另外,在前期的学习中,还应该溶入相关医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的了解、熟悉或掌握,以明了当前医疗环境,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的养成。还要训练人际沟通、医患沟通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让学生明确早期基础知识与今后专业课程、将来职业要求是密切相关联的,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才会对比较枯涩难懂的医学理论知识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才能有效果。同时,这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强化理论知识、形成体系;二是实践经验也要善于归纳、整理、提炼、提高,使理论和实践互相融通,有针对性的、有关联性的课程讲授更生动、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听课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临床医学教学全过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符合认识论规律,学生学得明白、目标明确,学得有趣,学有所获,能在临床实践运用。临床实践的教学、训练也是不间断的,贯穿于医学教学全过程,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就医流程、临床诊治过程,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训练、法律法规的学习,融合医患关系、明确医患法律关系;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提出辅检意见、综合分析信息资料、应用临床诊断思维程序提出疾病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提出治疗方案或实施“诊断性治疗”。这种“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双循环进程的真实临床过程训练加深了学生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操作、实际工作能力要求的直观理解,减少了学生对临床工作的陌生感、盲目感和不熟练,尽量避免了“生手”、“学徒”所引起的患者的反感、拒绝检查配合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前述基于临床过程的临床医学教学(双循环进程)模式,也对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这种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即从基础理论学习到见习实习实践的全教学过程;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的各知识、技能领域;从临床科室各研究室到教师、学生全体相关人员,均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制度上有保证、指标上有重点、程序上严格执行,结果能挂钩兑现。各司其职、履职尽责、具体明确、考评到位到人。

(三)创造条件,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正如火如荼,眼前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暂时的。只有想方设法,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投入,改善教学医院基础条件、强化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早期接触社会、体验临床,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遵循认识论规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保证生产实习实践效果。

(四)政策配套和倾斜

新型临床教学(实践)模式及其教学(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必须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才能强力推进。第一,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后,应有教学医院相应的教学实习见习的配套法规文件,以便实践中有遵循执行的依据。第二,医学既是精英教育,也涉及职业教育问题,国家的政府部门投入理所当然,还应该有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及其他资本的介入、投资。第三,就业政策的导向。

作者:曾智勇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篇7: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实践论文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关键。《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中高职衔接的典型代表。本文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该课程进行了解构和重构,确立了高职学段的课程定位和内容,体现了高职学段课程的高等性,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实施

一、课程改革背景

(一)中高职衔接的宏观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特别是“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学习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需要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衔接。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中职与高职学校缺乏沟通,各自构建课程体系,造成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1]。例如广东省于在部分院校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旅游管理专业也被列入其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自起来开始对中职院校生源实行单独招生,两年来,通过追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一些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纯粹为了学历而被动学习。任课教师也感觉到中职来的学生不好教,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和旅行社行业对接最紧密的一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广东省内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里基本都有开设,是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适应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亟需加快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的衔接改革与实施。作者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以期对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一定借鉴。

二、课程衔接的原则与方法

(一)厘清旅游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虽都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行业(企业)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中职和高职的层次区别,中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业务操作、景区服务等职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初、中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经营管理等职业能力,在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第一线的中、高级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

(二)对应职业成长路径区分并选择课程内容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必须了解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路径,将实际工作中的岗位层级与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对接。依据岗位定位的高低,来区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高低[3],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与冲突,例如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培养导游人才,在求职时,中职和高职学生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别,甚至出现中职生动手能力更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旅游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必然提升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因此,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不仅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考虑前导、后续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4],还要遵循一定的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毕业后及未来5-的职业生涯。

(三)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断层的,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思考,以致同样一个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的学生掌握得好[5]。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的序化上,应当做到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在课程开发中以高职教师为主体,中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充分参与,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设计,设置难度较高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实现经验技能到策略技能的转变,实现中、高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衔接,进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

(一)联手中职院校,广泛调研行业企业

为了有效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中职与高职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必不可少。7月至206月,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广州市旅游商贸学校、广东省旅游协会等省内20多家旅游院校和单位,对全省62家旅行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了解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路径,另一方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其岗位设置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二)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全省受访旅行社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归类,社内岗位设置有24种,其中,导游、计调、销售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岗位。结合学生就业主要方向,我们将旅行社的业务岗位划分为导游(含领队)、计调(含票务、签证、策划)、销售(含前台、团队销售和电子商务)和客服四大类,并同时对每一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素养要求进行了具体分析。例如,旅行社中的计调岗位分析情况如表1。

(三)确定岗位分级

一般来说,行业企业对于中高职学生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都是一样的,但有不同的层次需求。根据行业专家的意见,中职和高职学生在岗位发展路径及职业能力的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应该据此为中、高职学生设置内容有所不同、层次有所差别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根据岗位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以及同类岗位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进行了岗位层级分析,得到I级至VI六个层级,并与相应的学历层次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对应。以旅行社中的销售岗位为例,见表2。

(四)职业能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厘清旅行社岗位任务和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法让行业专家各抒己见,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按照“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结构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以旅行社计调岗位的“设计旅游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其对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学习水平如表3所示。

(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转换

以上步骤可以说是对课程内容的解构,接下来就是需要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并根据旅行社各岗位的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结合上述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我们将高职学段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确定为“模拟组建旅行社”、“设计旅行社产品”、“计调业务管理”、“客服业务与管理”、“提升导游质量”、“旅行社员工招聘与绩效管理”六个基本项目,并将每一项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一一对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单元、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既明确了高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又体现了与中职学段的层次差别,促进了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我们仍以“设计旅行社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在比较中逐步教会学生从最简单的产品设计直到要求最高的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

四、构建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并予以实施

课程教学评价不仅为教师授课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是用于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标准。《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评价可由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试(40%)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考核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其中,项目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过程和项目结果。本课程共6个项目,每学习完一个项目均进行相应项目的考核,各项目考核成绩加权累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各项目权重见表5。项目考核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组成,以“项目二设计旅行社产品”为例,其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见表6。

五、课程衔接改革后的'变化

通过以上工作步骤,重新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旅行社经营管理》较之衔接前的课程方案也发生了变化。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由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专业方向课程,在高职学段仍是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定位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以培养客服助理及客服员、实习导游及初级导游、销售助理及销售员、计调助理为主,在高职学段以培养客服主管、中级导游或领队、资深销售、计调员为主,突出了培养目标的差别和层次。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基础性服务操作内容,在高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综合业务操作内容和基本管理,体现了该课程在不同学段的能力要求差别,例如在中职,学生只需熟悉旅行社产品,并知道针对目标市场怎样进行推介销售,这是属于“怎样做”的技能;而高职学生则需要针对目标市场设计旅行社产品,并制定营销推广计划,这是属于“怎样做更好”的技能。这些变化恰好体现了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区别,也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授中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避免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六、课程衔接改革实施中的几点建议

(一)共建中高职衔接平台———旅游职教集团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广东的中职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都有各自比较显著的成绩,但在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双方交流甚少,甚至互不来往。中高职衔接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未来广东省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课程衔接更需要一个长效平台,有力推进。构建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旅游职教集团,对于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双方在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并使其常态化。与此同时,旅游职教集团还可以成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的平台,成为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

从现行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编写体例上,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框架模式,如“旅行社导论”、“旅行社产品”等章节内容,与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几乎一样,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一些教材虽已按照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架构教学内容,但未针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一体化课程建设,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知识和岗位能力的渐进、深化与提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授课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建议以高职院校为主,联合中职院校和企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针对性强、实用率高的教材资源。

(三)调整教师心态,努力完善自我

长期以来,受中国教育政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处于普通中等学校之后,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源素质落后于普通高中生源。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调整心态,提高教学效能感。首先,不能有歧视心理,认为中职生低人一等,反而应该树立信心,认识到他们是来自中职院校的精英,有着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其次,要掌握学情,不能一下课就走人,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去,加强沟通和交流;最后,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与中职院校教师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在学生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在全省众多中高职院校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理论上,这些科研成果应作为教学标准依照执行。但在实施中,由于受各校政策和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影响,这些成果能否有效转为教学实用工具,一来需要靠时间证明,二来更需要通过教育部门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用来检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4).

[5]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2).

篇8:高级工技能鉴定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高级工技能鉴定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入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由于近年来智能型电子消费类产品的急速扩张,也加剧了对电子类产品开发、调试和维修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此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考核方式过于简单、训练效率低的问题,在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考评人员主观因素影响考核成绩的现象,这些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步伐。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研发出“基于物联网的电子电路故障检修鉴定实验箱”。它能够逼真地模拟维修现场,从而更全面的考核学生的调试与维修的综合能力;它具备的过程记录功能使其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对学员的评价更为详细;它自带的自主评分功能将使电子技术类职业技能鉴定更为客观公正。现根据学校的高级工技能培训作初步探讨。

二、当前的高级工技能培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实训教学中基本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首先是老师对于实训的任务进行讲解、问题分析,甚至是动手演示,然后由学生实训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再加上有些学生对于实训教学抱有蒙混过关、及格万岁的心态,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实训课程提不起兴趣,参与动手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选择性学习现象严重:目前学校采用的高级工培训方式为集中培训八周,除最后一周的综合训练外,其余每周都有不同的课题,然而最后高级工技能鉴定的实操内容仅为其中两项。学生在学习这两项考核内容的时候比较认真,而学习非考核内容的过程中态度比较懒散。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实训学习具有选择性,不重视基础实训过程,只追求结果。

3.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前面已经讲过考核的内容仅为两项,其中的电路部分考核也主要以测试为主。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无线电调试高级工操作技能重点考核的内容应该为调试技能及常见故障排除,且能正确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目前情况下高级工的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少,每个工位考核项目相同,在这样的环境下考核鉴定,对高级工的鉴定则显得不是很严谨。

三、技能鉴定改革的新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培训开始阶段介绍考工的重要意义,强调技能鉴定结果与就业的关系,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或者聘请工厂一线的工作人员讲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基础保证,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采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的鼓励教学方法,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自信,培养学生“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心态。将实验箱鉴定方式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鉴定的内容是随机的、成绩是自动鉴定的等,整个考核过程没有人为干预。利用压力驱动学生,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改革技能鉴定方式带动教学课程的改变

(1)鉴定成绩给定方式的改革:最后的成绩依然沿用之前的“过程成绩”和“鉴定成绩”相结合,只有两组成绩都合格的情况下才能取得高级工鉴定证书。过程成绩应严格按照评分表给定,鉴定的成绩由实验箱自主评判,避免主观因数的影响。

(2)鉴定内容的改革: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它表明获得者具有从事该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是企业或其他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首先学校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紧跟社会的需求,通过往届毕业生及招聘单位的反馈信息,开发新的实训课题,保证学生的竞争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其次是增加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数量,保证鉴定的内容能够覆盖实训中的每个知识点,且每个工位的考核项目是随机的,可有效地解决学生选择性学习的现象。利用实验箱考核可为以上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

(3)鉴定方式的改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新技术的出现,技能鉴定也应增加相应的项目,但受鉴定条件和教师人员数量的限制,每次的准备工作很难进行,效率较低。鉴于此情况,考核鉴定的过程可用专门的实验箱来完成,每次的考前准备只需要更换相应开发板,题目的发放和故障的设置完全由系统随机地自动发送。该鉴定方式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减少教师教学、鉴定工作中的任务量。

四、总结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本实验箱的应用,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它的推广将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使考核、竞赛更为全面、公正,最终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电子技术方面人才培养的步伐。

篇9:数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论文

数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论文

1.引言

《数控技术》是全日制普通工科高校机电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数控编程和加工,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和维修等。数控技术是利用数字信息对机床设备空间运动坐标实现控制,其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为一体,使得数控技术课程在教学中较为抽象、复杂,从实用和操作的角度看,其教学实施也必然对课程实验(实践)环节提出较高要求,使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在目前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背景下,数控类技术人才大量需求,包括数控机床制造,数控加工等行业。目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有两个层次,一个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的数控加工人才;一个为普通高校数控技术方向,培养更高层次数控技术人才。

受教学培养计划限制,我校数控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课内实验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内实验 6 个学时,课时偏少,实验设备偏少,导致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不好,对数控技术理解不透彻,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数控技术实践工程动手能力,更好学习理解数控技术这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和存在问题,近年来在机电专业数控技术课程改革中,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采用分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采用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和开放选修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施

在我校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数控技术课程为《数控技术》(32 学时)以及课内实验等实践性环节,它们在该专业系列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培养学生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 “注重基础知识,以培养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指导思想,在数控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中体现了分层次、循序渐进的特点,涉及到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开放选修实验等多个阶段。

2.1 课内实验项目设置

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直观认知为主,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设置了《数控机床认知实验》《数控车床编程实验》和《数控插补实验》等三个课内是项目,共 6 个学时。《数控机床认知实验》利用本校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已有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以教师结合实物讲解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数控车床编程实验》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编程加工的基本知识。《数控插补实验》以专门开发的插补实验软件演示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插补原理。课内实验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进度,分组进行,实验类型有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注重基础性知识的实践训练。

2.2 综合实训项目设置

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巩固和拓展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因此,数控技术实训内容按模块化划分,强调循序渐进,相关训练针对性强,应用性强,设置《数控加工仿真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数控安装调试实训》三个实训项目,共计 3 周。

在《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设置中,考虑到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而实验设备-数控机床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其机床本体和控制系统品类繁多,价格高昂,一般数控车或铣床单价约十万到二三十万,加工中心则动辄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如果数控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完全依赖数控机床,则需大量数控机床,投入巨大、消耗多、成本贵、实验风险高,学校将无力组织实践教学。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实验者可在此计算机系统平台上实现演示、分析数控加工从零件设计图到加工程序调试直至动态切削演示的全过程,包括毛坯定义、夹具刀具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等,甚至具有工件的三维测量功能;能够仿真 Fanuc 、Siemens 、PA 8000、三菱、大森数控、华中数控和广州数控等主流系统,提供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各种机床面板;面向数控加工技术初学者,具有强大的数控知识呈现功能,具有用于辅助教学的各种模块设置。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仿真基本上可解决学生熟悉机床控制面板及数控系统操作等问题,具有使用成本低廉、安全性高、方便辅助授课等特点。因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了《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为此采购了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通过仿真实训,可使每一个学生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数控编程、操作和加工全过程的模拟训练。

《数控加工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实训内容包括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两种数控机床的编程加工。安排在学生完成《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之后,此时,学生在进行《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时已经把要加工的零件程序编程完成,并在在加工仿真系统中仿真运行,检验了程序的正确性。这样,在实际的机床上完成典型零件的编程加工操作时,可以节约大量占用机床时间,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

《数控安装调试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实训内容包括数控系统的'连接、调试(包括参数保护、回参考点、丝杠螺距误差补偿、伺服驱动单元调试、PLC 编程)和故障诊断(包括外围机床故障模拟与诊断、主轴变频单元的故障诊断)等实训内容。通过该项目实训,使学生能掌握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方面和数控故障诊断方面的能力。为了开展这个实训内容,已有设备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采购了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控实训设备,来完成这些实训内容。

在本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软件仿真实训和实际机床操作实训结合的方式,用有限的资金,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得到充分的动手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单独使用软件仿真加工,锻炼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和安装调试实训的分组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开放选修实验项目设置

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在数控机床设计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目前,开发式数控系统的出现,为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途径。因此,在这本环节设计了《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的开发选修实验,利用固高公司开发的基于运动控制卡的二维开放式数控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定制自己的数控系统。本环节时数 32 学时,运行模式为开发选修实验,针对部分对数控技术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3.总结

数控技术实践环节改革方案完成后,从 年开始在在机电专业数控方向学生中进行实施。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情况结果来看情况良好。通过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学生对数控理论教学的兴趣有较大提高,对数控技术理论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同时,通过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使得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得到全方面的锻炼,数控方向毕业生可以从事数控加工制造、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数控维修和改造即数控设备管理等与数控相关的各种工作,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也增加学生的就业范围,近三年来,数控方向学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 100%,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也都十分良好。

篇10:英语文化类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

英语文化类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多维互动”蓝鸽平台的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着眼于教师自我角色的形塑、大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以及实践智慧的养成,着手于英语专业文化教育课程结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的改革,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多维互动;蓝鸽平台;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1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文化类课程是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英语专业文化类教学的质量是实现英语专业大学生基本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英语教育教学理论需要不断更新。苏联教育学家尼伏尔科夫曾提出:以前教育系统供应的是“执行者”,现在“要求教育系统供应创造者,教育系统应当成为生产具有独特思想的聪明人的工场[1]2-6。由于大学生学习兴趣上的个体差异、能力的不同,单单的课堂英语教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因此,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多维互动”蓝鸽平台的英语教学方式承担起这份重任,实现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课堂内外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课堂普及与课外升华,将课堂内外英语教学教育之间的优势结合成为一股高效力来服务于英语教学教育。

2“多维互动”蓝鸽平台英语文化课程教学的科学内涵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的研究,不能片面、孤立地因上课而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提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学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要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取得成效。”[2]12多维互动教学法是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互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习效果[3]。多维互动教学法以优化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为目标,从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育教学的现实要求出发,构建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模式,从而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简单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法能促使大学生带有积极的情绪去探索知识,同时也促进和发展大学生的思维变化,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大学生对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多维互动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应用中,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和德育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构成大学生心理动机的主要成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4]6在教学过程中,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师要以引起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巩固兴趣和发展兴趣为切入口,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大学生喜欢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和相关知识点学习的目的,大学生对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必然高涨。“多维互动”蓝鸽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互动,精心设计双边互动的内容,提升学生喜爱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效率,达到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多维互动”蓝鸽平台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中安插小故事、小演示、小悬念,增加与文化时事和新闻事件分析等知识点、扩大大学生的知识点和兴趣面,把握好三个环节和六项内容。第一个环节把握好第一堂课,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中要把学习内容和目的向学生表述清楚,让学生对高校开展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培养大学生学习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兴趣,促使学生喜欢上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第二个环节抓住教材每章的开端,每章的内容是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大纲的一部分,具有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要结合授课内容培育大学生追求文化知识的兴趣点,使大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个环节重视每次教学课程,课堂授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搞好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文化时事,促使大学生掌握目前的文化动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引发大学生探索文化知识的意向,达到想学、爱学、自觉学的目的[5]。

3“多维互动”蓝鸽平台教学方式推动英语课程建设

3.1体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课程的专业特色

课堂和课外的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促进“多维互动”蓝鸽平台大学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完成。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指出:“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6]26-28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教学题材时,往往是从自身的生活、知识水平、社会实践经验和当前所处的环境等入手,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组织大学生欣赏英语大师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手段。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英语文章影视剧本的鉴赏,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阅历水平。所以在设计课程时,要从大学生的年龄出发选择文化作品,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选择大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物,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往往会选择那些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事物。低年级大学生喜欢的是家人、房子、玩具、一些固定的事物等等,他们对这些角色比较熟悉,所以具有较大的兴趣;高年级大学生较前者而言,不但喜欢固有的事物,还喜欢谈论国内外发生的事物和国内外文化习俗,内容夹杂着他们的社会认知;对于研究生来说,谈论最多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分析和处理事物的方法、途径等等[7]。其二,选择大学英语文化课程教学三要素:听、说与读。听、说与读这三要素对大学生来说需要按阶段进行,大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也是逐渐学习这三要素。低年级大学生主要学习的就是听,所以教师让大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新闻,同时也要开展说、读方面的学习设计,让大学生体验大学英语教学的魅力与乐趣。在说的过程中,大学生感受语言的乐趣,表达自身的情感。在内容上,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学习方式。高年级大学生对于说和读的要求比较强烈,以讨论和演讲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自由学习,任意发挥,体会语言的乐趣[8]。其三,选择大师精品。大师作品的学习鉴赏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也是当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对国内外的英语精品进行鉴赏,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精品的环境和内涵进行解析,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教师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大学生风格的作品,如《飘》《红字》《老人与海》等等,大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作品,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兴趣[9]。

3.2挖掘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的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重视个别指导,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加强探索,开发学生的潜能[10]。其一,重视大学生在英语文化教学学习上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个别指导时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们一步步的进行深入思考。如:说让大学生认知“say”这个单词的文化来源,采取鼓励的方式,采用一步步引导的模式,鼓励他们坚持做下去。如果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有其他的观点,那么教师也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尝试,引导他们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一方面保证正常的教学过程,一方面激发大学生的天性。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让大学生不要太多的偏离主题。如:在看完英文影视作品以后,可以让大家一起评估和讨论,这样也可以提高大家的鉴赏水平,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评选出最终的评价观点,并且说出原因,这样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方便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估。其二,探索教学方式,开发大学生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的学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对大学生一直进行完全式教学,要注重对教学课程的挖掘和开发,鼓励大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鼓励他们以积极探索的目光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在文化领域学习的能力和潜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探索语言材料,发掘新媒体的各种用途[11]。当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接触各种信息,那么就可以培养他们的知识范围,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实际的运用中更为得心应手。教师在大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引导,而不是全程的规定指导,这样让大学生可以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属性和功能。其次,探索语言表现方法。让大学生们能够获得较好的技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们加强探索,不单纯让大学生模仿,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方法,如演讲法、讨论法等,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快速掌握此种方法,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大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要相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为英语文化课程教学创造力提供良好的基础。教师对大学生的态度决定着大学生的表现能力。

4结语

提高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质量,强化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学科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开展“多维互动”蓝鸽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方式是一项长期而又具体的工作,既要注重加强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师的培养,又要明确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运用现代教学论的理论,不断推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学科建设,较快地把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尼伏尔科夫.我们切身的事业[M].刘光杰,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54.

[2]列符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金香兰.构建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33):121-122.

[4]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吴春萌,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李慧君,饶洒荣.学习风格对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成效的调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95-97.

[6]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7]李慧君.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8-100.

[8]刘阳科.“五I”课程观:基于教育公理的课程构想[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69-175.

[9]靳玉乐,肖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2014(5):121-127.

[10]丁蕙,屠国元.大学英语教育期望及其实施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81-185.

[11]刘韧,刘新庚.大学文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67-70.

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论文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量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

进修生医学教学模式实践论文

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探讨论文

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论文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临床医学岗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推荐10篇)】相关文章:

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医护合作态度的论文2023-06-26

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研究论文2022-12-01

医学护士毕业论文范文2022-09-01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2022-07-23

医学检验的优秀毕业论文2023-07-30

医学毕业论文2023-04-30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2023-07-22

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论文2023-02-01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学生的再教育论文2023-10-27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改论文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