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

时间:2022-11-30 07:39:3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地理小论文(共14篇)由网友“纯纯被pua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小论文

篇1:初一地理小论文

初一地理小论文800字

小论文就是对一个课题的研究之后的看法,我们看看下面的初一地理小论文,欢迎各位阅读哦!

初一地理小论文

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我国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不要以为环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珍惜资源也成了造福于人类的一大举措。

为此国务院颁发了一些法令,规划了我国5年到间的资源保护,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有9部以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为主的法制管理体系,为创建我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已建立如生态省生态示范区、“绿色学校”等各种设施。我国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上。

需要我们重新连接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为人类不珍惜资源,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矿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逐渐显现出紧缺的趋势。对于悲观派来说,资源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减少一部分;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总量也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资源也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限制因素,最终要使经济增长停止下来。而乐观派则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可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人类工业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将会提高,资源不足的局面总会改观。虽然他们讨论资源问题存在“矛盾”。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资源部分地区呈现出来的紧缺趋势不容忽视。它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总而言之,资源确实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

为了解决资源匮乏的危机,人类已经千方百计地从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但技术问题却是一大障碍,并且太阳能随昼夜、晴雨、季节的变化很大,难以成为大规模的工业能源,只能满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水能增长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长速度,并对生态、生物链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为此,人们正在致力于研究开发可控核聚变发电,人们对此寄于巨大希望,将它比作“人造太阳”,称之为“21世纪的人传给后代的纪念碑”。但需要我们重新连接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则需维护环境生态与人类生产工作和谐统一。人类的生产工作废气排放量大,资源的耗费也很严重,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环境生态创造的环境资源的丰富必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原动力。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就要要求我们人类生产工作与环境生态的矛盾极速消减,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强力推进绿色科技技术,努力推进人们形成科学、节能、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实际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和谐。让我们一同保护好地球这个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园。

篇2:地理环保小论文

地理环保小论文分享

【摘 要】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 与自然(地)的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在环境教育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环保教育资源,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能使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实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关键词】教育资源;环保意识;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一、挖掘教材环境教育资源

地理现行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章节,教师可以以这些章节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觉地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受到环保教育。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 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教材同时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 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 环保事业。例如,在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人类的活动能否影响到我们当地的气候?请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自然就能对环境问题有所关注了。

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能体会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家乡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造成本地的干旱、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原因。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深入社区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养殖场、手工作坊去考察,观察这些厂区的环境污染及污水处理设备。这样,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到加强环保的重要性。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更有可操作性,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学科兴趣活动,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四、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 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 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能使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实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篇3:重庆地理小论文

重庆地理小论文

摘要: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论文重点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旨在通过对重庆所处地理环境的研究,丰富人们对重庆饮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重庆

一、重庆饮食文化

1.渝派川菜

川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其发祥地主要是重庆、成都两地。重庆的川菜博采全国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妙味无穷。其烹饪制法有30多种,花色菜品有4000多个,味型20余种,香型10多种。[1]现在,大多数重庆人的饮食口味可以归纳为“麻、辣、烫、鲜、香”五个字。这其中“辣”就不必说了,不过西南地区的饮食普遍嗜辣,而重庆的食物能够在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我想就在于重庆地区的饮食并不一味地追求辣,而是将麻和辣相结合,使得食物更加鲜香。正是因为口味重,重庆人到外地生活,普遍感到饮食不适,觉得外地菜肴不麻、不辣、不鲜,吃在嘴里没有味,引不起食欲。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重庆人对山城饮食颇有一番考究,他们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菜肴,渐渐地为重庆的地方饮食创出了一些品牌,如:鱼头火锅、狗肉汤锅、芋儿鸡等。其中,正宗的川菜味道一般都较浓辣,一些滋补菜系还以中药材及花朵入味,味道相当特别。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2.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原本也属于川菜的一种,但说到重庆饮食,就不得不单独把它提列出来。重庆火锅绝对是偏执狂热的人文地理,由红油、红汤、大辣、中辣、微辣延伸到超麻、中麻、微麻锅底。外地人很不解,全国火炉的重庆八月,温度40度,但重庆火锅馆门庭若市,人们在空调室、电风扇下,夹起毛肚、鸭肠呼儿嗨哟地狂吞。火锅起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以前的码头工人工资低,工作劳动强度又大,于是工人们就去买江边屠宰场里难以卖掉的价格低廉的动物内脏,然后把所有的菜不计荤素,统统煮到滚烫的水中,而江边的风大,为了保持食物的温度,锅下始终烧着火。这就是重庆火锅的雏形。后来经过时代的发展,火锅在重庆越来越普遍,成为重庆市民的心头好。虽然现在全国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火锅,比如北方的涮羊肉、江浙一带的海鲜火锅,但是重庆火锅作为一个地区的饮食特色,对重庆地区以及重庆人的影响,是其它地区决不能达到的。重庆人喜欢喝着啤酒吃火锅,无论男女,一上桌的豪迈气势,会让看着的人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3.小吃文化

在重庆,风味独特、品类繁多的小吃是重庆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簇芳香的小花。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重庆从来不排外,这一点从重庆的小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重庆众多的小吃并非重庆特有,而是外来移民落户后在重庆发扬光大的。如兰花豆干、吴抄手、伦敦糕等均来自外地,但这绝不影响重庆把它们当做自己土生土长的小吃;麻圆、包心小汤圆也是各地都有,但重庆把它当做自己的特产;米花糖、桃片虽然与别地有些差别却是各地常见的小吃,重庆人也敝帚自珍当个宝贝,凉面、豆腐脑更是南北均有的小吃,加工变化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2]重庆小吃兼收并蓄,不排斥、不拒绝,虽然来自异地,却能融合本地口味精心改造,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本地名小吃。

重庆也有自己独创的小吃,比如口水鸡、担担面、酸辣粉、凉粉、冰粉、凉虾、油醪糟、怪味胡豆、颗颗香干、凉糍粑、白市驿板鸭、灯影牛肉、提丝发糕、熨斗糕、王记鸭子等。相对外来小吃,重庆原创的小吃个性分明与众不同。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味型特点,很难找出同类与之相较,真正体现重庆人的大胆创新与聪明才智。正是这些本土小吃与外来小吃,一起形成了重庆小吃独特的系列。

4.饮茶文化

饮茶习俗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一位作家在回忆战时陪部重庆的文章中说“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夭,想谈多久就多久。”足见重庆茶馆浓郁的巴渝风情韵味,为海内外游客所赞赏。

坐茶馆是重庆人的生活习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袭的生活习俗外,与重庆地理、气候等环境也有密切关系。重庆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漫长酷夏炎热的气候,走得汗流夹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昔时整个重庆城没有公园(直到民国始有一处占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园”),茶馆就成为人们休想、散心解闷的好去处。重庆城市房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会友,促膝谈心,既体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十分称便。如若进一步分析,重庆人的饮茶之风,与重庆爱摆“龙门阵”之风习密切相关。重庆人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就没完没了。

二、重庆所处地理位置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为长江与嘉陵江、长江与乌江汇合处。所以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并且和香港、上海类似,重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重庆主城区中,祖辈为土生重庆人的比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都是广东、上海、江苏、安徽籍移民的后代,他们把各地的饮食及其习俗带到重庆,把一些本地不出产的外地农副特产运到重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饮食文化。例如川菜的形成则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有关。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后,正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时期。辣椒从广东、湖南、贵州向四川传入,[3]而此时重庆仍隶属于四川,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湖广移民将其长于红烧、吃辣的风俗带入正是这种移民影响。

三、重庆气候特征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夏天炎热,冬天阴冷,降水充沛,湿度很大。重庆人为御风寒,驱潮气,常吃辣椒,饮烧酒,久而久之,同样也养成了重辛辣的饮食习惯。重庆地区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与动植物的生长,加上重庆地区地形复杂,从河谷到丘陵,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全国大多数作物生长,因此,重庆地区的物产十分丰富。重庆盛产各种农副产品,优势品种有生猪、柑桔和茶叶等。丰富多彩的名特食品、名优农副产品,为重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所以,重庆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与重庆地区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丰富的物产及其鲜明的人文特征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赵正荣.重庆饮食文化一瞥[M].人民的日报海外版,

[2]渝派川菜:中国第九菜系的美食狂欢[M].重庆与世界,

[3]蓝勇.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J].地理研究,

篇4:八年级地理小论文

八年级地理小论文

论文大家是怎么样写的?要写论文,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八年级地理小论文哦!

八年级地理小论文

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总水量为13.8亿立方千米,其中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量的0.34%,为104.6万亿立方米,还不到全球总储量的万分之一。在这种全球水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已脱不了厄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使得本来水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均拥有水量明显不足,人均值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面对中国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中国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这更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1.何谓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天然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中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数量达到了破坏水的原有用途的程度;污染物含量已超过水中该物质的本底值,从而影响水的用途。

2.水污染的类型

按照水的存在形式划分,可由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属性划分可有物理水污染、化学水污染;按水域分类则有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和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分可有金属污染、酸碱污染、有机污染、热污染等。在这里只举几类作讨论。

2.1金属污染

金属污染是指污染水体的重金属,主要是汞、镉、铅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几种重要毒性重金属的危害。

2.1.1汞污染及其危害

汞污染主要来自化工厂、氯碱厂、农药厂、冶炼厂和汞仪表等工厂排出的废水。金属汞形式的汞毒性不是很大,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汞及其化合物对植物的叶、芽和花瓣均造成伤害,可是鸟类的繁殖功能下降严重的可导致鸟类死亡,可损害人体内酶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致畸和遗传性危害,可以使人患水俣病、肝炎和血尿等。汞及其化合物也能通过胎盘使胎儿发生先天性汞中毒,亦通过母乳使婴儿中毒,使他们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甚至脑瘫痪。

2.1.2铅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铅能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地进行,使农作物产量下降。铅又能损害人和动物肝脏和心脏,使发育变得迟缓,使头部肌肉、关节、脾、骨髓和神经系统患病,严重时可导致动物和人死亡。

2.1.3砷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砷能使植物改变颜色,使叶片枯萎,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他又能破坏动物和人体酶功能,引起神经系统和毛细血管发生器性质病变,使动物和人患癌症。

2.2酸碱污染

酸碱污染是指水体中酸碱浓度异常的一种水污染现象。天然水的PH为6.5  ~8.5,当PH值小于6.5或大于8.5时表示水体受到了酸碱类污染。水中酸性物质主要来自制酸厂,化工厂,粘胶纤维厂,酸洗车间等含酸污水以及矿山排水和酸雨等。水中碱性物质主要来自制浆厂,造纸厂,制碱厂,印刷厂,制革厂和炼油厂等碱性物质的废水。当水体PH小于6.5或大于8.5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抵制。酸碱污染会使水的含盐量增加,对工业,农业,渔业和生活用水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酸碱污染还会腐蚀船只,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

2.3有机污染

水中所含有机物种类繁多。

2.3.1耗氧有机物

耗氧有机物可引起水体融氧含量大幅度下降。水中有机物大多数能够被微生物分解和利用,这类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溶解氧,故称为耗氧污染物。溶解氧大幅下降是水体遭受有机物污染后的显著特征。大量需氧有机物进入水体,被好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溶解氧大幅下降,甚至造成缺氧状态,危害水体生物有时使鱼类大批死亡。溶解氧耗尽时,有机物即转入厌氧分解过程,其中产生甲烷、硫化氢、氨等还原性物质和恶臭使水质变坏。

2.3.2难降解有机物

难降解有机物是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被降解的.有机物,其大多数为人工合成化学品,其特点是在水中能长期稳定存留在食物链之中进行生化积累,其中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含量下仍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

3.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3.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而且可以减少污染水排放量,减轻水污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水的利用率。

3.1.1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从整体上决定着全国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近年来我国农业节水工作有相当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研究推广新的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的力度大大增加。

据估算,如果科学发展节水农业,到2030年我国改革水的利用系数可达0.6~0.7,水分生产率可达到1.5千克每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0.3,按现状4000亿立方米计算,则可节水1200亿立方米,可增产1.2亿吨粮食。

3.1.2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我国工业用水利用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沿海城市利用海水冷却已有60多年历史,但目前利用量并不大,相对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一般来讲,工业用水利用率愈高,节水投资就愈大,几乎呈指数递增。提高工业利用率最重要经济和财力的制约而无潜力可挖。我国已经把到城市工业(不含电力)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作为我国工业用水利用率远期控制目标之一。

3.2因地制宜发展污水处理技术

鉴于我国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平衡,加之各地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上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在南方地区,根据水环境容量相对充沛的特点,应科学的利用大江大海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论证,在初级处理基础上发展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可以利用南方小河,小湖纵横交错的优势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适当发展一些氧化塘、氧化沟、氧化湖和脱氮除磷技术。

在北方和中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是突出的矛盾,应以污水资源化为重点,发展污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多次利用,重复利用。以污水回用为目标,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应作相应调整并发展以二级生物处理为主的处理工艺。

在西部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发展改善生态的措施发展一些污水资源化技术和土地处理技术。

鉴于世界水资源短缺加上水污染严重的状况,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这个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篇5:地理环保小论文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的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

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

四、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篇6:地理环保小论文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真不敢想象,我们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这个世界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惨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尘沙弥漫,人类将在魔鬼般的尖叫声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时我们只能说,人类曾经属于过地球,但地球将永远不会再属于人类了。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篇7:地理环保小论文

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她是一位关心儿女,爱护儿女的好母亲。

然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顾地球母亲的身体,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啊!实在太可怕了,到那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将如何生存?

我们已经看到了严重的后果,我们能任其毁灭吗?不能!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可喜的,这样可以延长我们地球母亲的寿命,使她越来越年轻,身体越来越壮。在地球毁灭的前一夜,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要来保护、爱护地球,要来绿化、美化地球,使我们的地球母亲永远年轻。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篇8:初一地理小论文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们国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篇9:乡土地理小论文

乡土地理小论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 初中地理 作用

所谓的乡土地理,是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乡土地理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相关地理知识,接触到更加具体有感情的地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乡土地理的作用呢?

一、借助乡土地理,提高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中的生活环境是学生能够感知到的。由于学生对于乡土地理有所感知,但是又没有经过系统的了解,因而对于乡土地理存有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本地的、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有直观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们都去过广西周边的哪些地方呢?”让学生就此发表看法。有的说去过钦州的冯子材故居,有的说去过桂林,有的说去过象鼻山,有的说去过涠洲岛……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你们去过这些地方,你们由此可以判断出广西的地形应该是怎样的吗?”学生就会回答:平原、山区……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广西四周环山,总体上是呈现出山地丘陵盆地的地貌,南部是濒临海洋,因此才会呈现出岭谷相间的状态。”经过教师的总结讲解,学生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很快就掌握了我区的地形特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并不感觉是一种负担。

二、借助乡土地理,观察世界

喜欢地理的人都认为,学习地理就像是在享受旅行,穿越海洋,领略着世界的各种美景……虽然这些景色很壮观美丽,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比较遥远的,不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也不深刻。而乡土地理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将自己身边的事物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起来既感觉轻松,又能体会到地理的有趣和实用。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了解周围的环境――广西是中国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总体上是呈现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到季风交替的影响,广西地区往往呈现出夏季容易发生洪涝,而冬季容易发生干旱森林火灾的气候特征。当学生看到这些文字讲述时,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夏季的洪涝以及冬季的干旱来理解气温和降水之间的'联系。又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广西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来引申到全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广西是多民族的地区,除了汉族人口以外,大大小小分布着11个少数民族,包括壮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而其中以壮族人口最多,占到了整个广西人口的33%”,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再让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少数民族的由来、民俗以及生活习惯等。这样,学生就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时主动到户外去观察自己的家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

三、借助乡土地理,激发爱乡之情

利用乡土地理开展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理解,使得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杜甫诗中的“月是故乡明”,说明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故乡的一花一木都能够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乡土地理知识,使得学生不仅增进对家乡的了解,而且增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区域差异》一课时,讲解到“南北方的区域差异”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我区特有的“回南天”来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从而亲身体会到“广西地处于潮湿的南方”;在讲到“中、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提问:“广西的水量是很充足的,为什么很多草坪会出现斑秃的现象?而在欧洲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而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认识到“欧洲是属于海洋性湿润气候,适合草的生长,广西也是湿润的气候,同样也是适合草生长的。但是由于两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同,欧洲的人口密度稀少,因此踩踏草坪的人的相对概率就会减少。由于欧洲的草坪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进行养护,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时间限度,因而不会出现斑秃的现象。而广西的人口密集,有些人对于草坪没有爱护意识,再加上防护不当,因此就会出现斑秃的现象”。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既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同时还树立了保护家乡一草一木的意识,进而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乡之情。

总而言之,将乡土地理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加具体的地理,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值得广大教师推广和运用。

篇10:地理人口小论文

地理人口小论文

【摘要】地理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为一体,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学好地理课,可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人口素质;地理知识;环保;人地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联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地理学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否则,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机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看来,地理学能够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性。

有关人地关系的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从区域地理角度,用事实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不同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例如,生活在北非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所淤积的肥沃土壤,发展生产,创造了埃及古代文明。现在埃及人民在尼罗河上建筑了阿斯旺水坝,利用水力发电,发展现代工业;还利用开发石油资源,旅游资源,运河水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劳务出口)使他们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这就是人地关系发展变化在埃及的具体体现。

初中地理教学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讲到水是宝贵资源时,就结合当前我国西南地区面临的干旱问题。特别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提供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但是地球上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日益俱增,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的问题。与此同时,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又使许多宝贵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若按人均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缺水状况在全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针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总体上看,一方面水资源供应相当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另一方面却是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也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所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初中地理书上又谈到我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是当今世界不可缺少的能源矿产和化工原料。但是在1949年,我国还只是一个年产原油12万吨的“贫油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石油产量迅速增长。1985年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国之列;到,原油产量连续几年稳定在1.6亿吨。在1993年以前,石油一度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每年都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原油出口量从1970年的190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3000万吨。但从1993年开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猛增,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石油900多万吨;20,石油进口近7000万吨,花费外汇上百亿美元。石油已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

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垃圾分类回收,垃圾也是宝,废物再利用;不购买一次性消费品,既浪费资源,又制造垃圾,污染环境;拒绝贺卡,每制作4000张贺卡,就意味着砍掉一棵树。

学生们学了以后,对水资源、矿产资源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行为中体现出来,应该怎样去做,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这样无形中人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这里面也包涵着情感教育、美德教育、爱国教育,所以说:地理学与人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相关。

全球气候确实有变暖的趋势,近些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气温上升会使两极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区就会被淹没。科学家认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就随之升高。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拯救自己,这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问题。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来的。

总之,初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它将带领同学们观察世界、认识中国,让同学们感受到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激发出他们热爱祖国的激情。无论地理课选择讲述的地区距你多么遥远,但它所传达的地理思想是共同的,是与我们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就应努力学好地理学这门学科,为将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作好准备。

篇11:初中生地理小论文

风”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风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与空气的冷热、干湿、气压,与陆地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形特点以及海陆位置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形成风的必要条件:一是当A、B两处空气温度失衡,冷空气处向热空气处流动而形成风;二是A、B两处空气气压失衡,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而形成风。大气温度、气压的平衡是相对的,短暂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永久的,这种不平衡越悬殊,则风就越大。由于风在大气层中是运动着的气流,因此风是大气环流的动态表现,也是大气成分自然调节的过程。大气环流的方向体现在风向上,强弱和速度则体现在风力上。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非同寻常,它不仅有巨大的搬运、传播作用,同时也有调节空气气压、温度、干湿等方面的作用。所以风既是形成气候的主导诱因,也是构成气候的要素之一。

我国是一个四面八方来风的国家,加上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地势的复杂性和海陆位置的特殊性,不同季节不同方向的来风相互间交汇融合,又随地形地势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态势。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于我国来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由于多样的气候条件,才使我国各地呈现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地表景观和生态景观。但是,由于风的干湿强弱、生成时序、方向、冷热等因素在自然界中有着鬼使神差般的不确定性。因此,几千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未形成固定不变的、周期性的气候模式。无论局部地区或国家全局,气候变数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气候灾害仍然是我国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说的就是气候的不确定性。历史上气候灾害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是屡见不鲜的。现在虽说我国各地皆能较准确地预测天气,却不能预测气候,更不能掌控气候,因此,我国防范灾害性气候仍有极大的困难。

我国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以季风气候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农耕区都受季风的影响。影响我国的季风按季节时序可分为冬季风和夏季风。冬季风分别源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中、北部地区,按其风源地可分为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冬季风由于源自亚洲大陆北部高纬度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寒冷而干燥,每年冬季若东北季风汇同西北季风强势南下,一波接一波不断攻击南方,虽有秦岭、大巴山脉的阻挡可以削减其锋芒,但作用有限,故南北两方均不能摆脱大风降温的厄运。这便是不期而至的寒潮。每波寒潮持续期一般为七至十天,也有长达二十天以上的,若北方寒流与大量南方温湿空气接触,则极易造成南方冰雪灾害,此类例子已不鲜见。每年夏季是我国盛行夏季风的时段,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分别是生成于太平洋上空的东南季风和生成于印度洋上空的西南季风。两大夏季风的显著特征是湿润和暖热,故夏季是我国各地集中降雨的季节,而降雨的地区分布和雨量的大小则完全由两大夏季风来决定。若这两大季风在我国登陆的时序早且携带大量水气,强势自南向北推进,则有可能导致我国南北两方暴雨成灾或雨季过长而涝死庄稼;若向北推进的速度过快,则有可能造成“北涝南旱”。若两大夏季风势弱,登陆的时序晚,向北推进的速度慢,则有可能造成“南涝北旱”或“南北干旱”。因此,我国降水分布、雨量大小以及地区干湿每年都要面临大自然不确定的赐予。这里要特别提到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每年携带印度洋上空大量暖湿气流向北推进。遭遇喜马拉雅山脉铜墙铁壁般的阻挡,故只能在山脉南麓降下大量雨水而成为世界雨极。因此,西南季风对我国西北广大内陆地区影响甚微,这也是该地区常年干旱的主要原因。但是,西南季风却可以经中南半岛从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海拔较低的空隙地区推进而影响我国广大的西南地区,给我国西南地区带来降水。若西南季风势弱,则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贵高原降水将严重不足。-云贵地区持续冬春百年难遇的旱情与西南季风的弱势密切相关。此外,影响我国气候的来风还有来自遥远的北大西洋上空的西风。西风在世界各大洲都是普遍存在的,且都是常年存在的定向风。在北半球,最为浩荡的西风从欧洲西海岸登陆,自西向东横贯整个欧亚大陆,形成亘古未变的定向风带。而在北美大陆,西风一登陆北美西海岸便遭遇落基山脉全面阻挡,因此对加拿大、美国中东部地区影响较小,西风带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其形成疑与地球自转有关。需知“坐地日行八万里”,折算到地球自转时速为1660多千米,对大气层怎能没有搅动或带动作用呢?每年夏季欧亚大陆西风带裹挟北大西洋大量水气,在其经过地因势抛洒雨露,成为欧亚大陆中、西部主要的降水来源。但降水强度自西向东呈逐渐递减态势,直至我国新疆西部时,降水态势已成强弩之末,但尽管如此,相对于我国西北广大内陆,准噶尔盆地及以西地区还是受西风带影响而得到较多的降水。每年冬季西风带较为干燥寒冷,途经我国西北地区时汇同北方寒流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寒冷,对我国南方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则影响不大。每年夏季,高层西方气流将越过青藏高原,给我国中东部、南部广大地区带来凉意,同时又与西南、东南暖湿气流结合,促成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因此,绝不能忽视西风对我国气候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风”情复杂,在地理教学中只要做到以风为纲,结合有关的中国气候资料、图表,就可破解中国气候的复杂性,给学生留下较为系统而深刻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关注我国四面八方来风的冷暖、干湿、强弱,加强对风的监测,不仅是准确预报天气的首要条件,也是有效利用风能资源的首要条件。

篇12:初中生地理小论文

去年7.21暴雨灾害给北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此,我想研究这个内容,找到造成此次暴雨灾害的原因,尽量避免以后再次发生这样的灾害。我研究的方法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以下是我的研究内容。 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来最大的雨,局地达特大暴雨级别。一天内,暴雨级别上升到橙色。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据统计,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已造成79人遇难,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北京几乎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易出现暴雨天气,到底原因是什么?

一. 冷暖空气交汇

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断 冷暖交汇点处于北京上空

气象上有一种说法叫“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进入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现雨量集中、强度较大的降雨过程。这和我国整个雨带随着季节从南向北推的规律是相吻合的,即从最早的华南前汛期开始,到江南梅雨,再到当前的华北雨季。出现强降水的原因主要在于水汽条件充沛。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当季风北推到华北这带地区时,就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条件。此次降雨前,北京的天气非常闷热,说明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非常大。据我们估算,北京上空大气中的水汽累积含量已经达到了50毫米左右的量级,即使不算上外来水汽的供应,只是单纯空中的水汽降落到地面就够达到

暴雨量级了。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一带剧烈交汇,因此,这一带产生了强降雨。此次天气系统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冷暖空气的交汇点恰好处于北京上空。并且,持续几天的闷热给京城积蓄了充沛的水汽,北京以南的水汽又源源不断地输入,将空气湿度送至饱和,为降雨营造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二.热岛效应

城市化增加降雨量 下垫面热力大促使云系新生,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也是加大雨量的因素之一。早在,美宇航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谢泼德博士就发表过论文称,受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地区气温有可能比周围郊区或农村高出0.56℃至5.6℃。这些多余的热量会破坏城市空气循环的稳定,并有可能促进降水云层的形成,使降雨量增多。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地面热力比原先大。这导致城区气温难以回落,水汽无法流失。

在此次降雨过程中,正是由于地面热力大,产生对流运动,使得云系不断地新生和发展,加大了降雨强度。不过也有气象专家认为,城市化进程对降水的影响有着非常复杂的物理机制,因此,尚不能断言像北京这种特大城市,城市化进程是造成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这次北京暴雨灾害给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市政府都应该即使找到缓解这个问题的办法。同时应该加强北京的排水系统,使洪水暴雨来临时不会无法排水。

篇13:地理创新小论文

地理创新小论文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专家们强调指出:“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结合笔者近中学地理教学经验及对创新、创新思维概念的理解,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创新与创新思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之后,西蒙从广义的角度将创新定义为“为达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一种新方法”。由于人的理性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即创新的产生、发展以及创新的后果往往都是不确定的)和稀缺性(即创新总是处在一种稀缺的状态之中)。

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创新活动离不开一种非逻辑思维方式——创新思维。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简言之,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2、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

3、求异性:是以独立思考、大胆怀疑、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指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知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不为一般人所有的、超乎寻常的新概念。

4、综合性: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地理学科中既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也有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综合。综合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所以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

5、图像性: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所以地理大多能在地理图像中体现出来。地理图像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强调图像特别是地图的作用,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又具有图像性的特征。

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学科都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地理学科来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多提供一些讨论、对话、即兴演讲、实验实践的活动,改进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如何?学生不弄清地理原理,靠死记硬背是很难作出正确判断的,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例如,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复杂,重视生物技术、水利化和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的单产很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例如,东经170°与西经15°相比哪个在东面?甲说:东经170°在东面,西经15°在西面,因东经170°是东经,西经15°是西经;乙讲:东经170°在西面,因为在所跨经度180°范围内,西经15°相对于170°而言,在地球自转的前进方向上,所以西经15°在东面;丙说:由于东经170°在东,西经15°在西,因为东经170°时间比西经15°早;丁讲:东经170°在西经15°以西,由于东经170°在西半球,西经15°在东半球。这样,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4、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英国》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英国的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后,指出正是这些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英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植被、农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等等。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英国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英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5、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讨论

通过加强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训练,以及读图填图、图文转化训练,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要注意设计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

行为始于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明确写出该节课的思维训练目标。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状况及教材的特点。通过长期的精心设计,可以达到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需要基本一致,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要注意把握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创新思维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创新得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越好,创新思维的灵感就越容易迸发出来。

3、要注意优化教学设计进程

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民主平等,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只有观念变了,教师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才会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多,有一些还设计得很好,但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且往往忙于下结论。这样学生往往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优化教学过程,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甚至有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不下结论,而让学生充分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要注意课堂举例尽可能多地适用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

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这样的例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4:地理科学小论文

地理科学小论文

【案例】

201x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70mm;最大降雨点房门区河北镇达到了460mm。据统计,北京市“7.21”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达到了78人。其中67名已确认身份死者中:溺水有50人,触电7人,因房屋倒塌而死的有3人,因泥石流而死2人,创伤性休克2人,因高空坠物而死的有2人,因雷击而死的人有1人,缺氧死亡1人。这次强降雨中,北京受灾面积高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为190万人,其中房山区占约8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研究动机】

这次暴雨洪水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跟造成了78位生命的离去,这场暴雨淹没了北京,也给其他城市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明白了城市在面对暴雨的时候,显得如此脆弱。引发了我们想探究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灾害的想法。

【研究目的】

既然这场暴雨给北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78位生命的离开,同时还给其他城市敲醒了警钟,既然这样,我们就探究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灾害,为其他城市提醒,查处根本原因,让其他城市修复漏洞,为减少类似本案例的'事件的再次发生而努力。

【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了解

【研究内容】

7.21北京暴雨发生的根本原因

【研究心得】

7.21,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北京下了一场61年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这场暴雨给北京市民和政府以巨大考验,危急关头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责任如山”“守望相助”,体现出首善之区官员民众良好的道德素质,但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但所体现出的漏洞也很多,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很大原因就在于我们发展经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刻不容缓,绝非危言耸听。

天灾无情人有情,这场灾难除了带给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和 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也一次又次的打动了我们。有奋不顾身为了人民群众二壮烈牺牲的政府公务人员,有自发救人的农民工兄弟……这些令人尊敬的同胞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扬着北京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处处充满着温情与感动。

我们只要团结在一起,就一定能抵御住大自然的一场场灾难!

保护环境地理小论文

[中学地理论文]如何指导学生用好《地理填充图册》

地理教学小论文1500字

八字教学法学习心得--质疑与地理教学

谈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结合论文

地方乡土地理教学综述论文

师范生教学小论文

大学生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1500字

教学小现象论文

地理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理小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2024-02-22

坚持以学定教促进创新地理的教学论文2023-05-10

高中地理参与式教学方法探讨论文2023-12-08

高中地理小论文2023-07-15

高中地理教学小论文2024-01-08

地理教学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论文2022-06-23

[中学地理论文]地理课程教材改革诸矛盾分析2022-06-03

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教育论文2023-11-30

地理生活论文2022-08-09

地理教学论文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