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建构高效地理教学论文(精选7篇)由网友“张铬”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让学建构高效地理教学论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让学建构高效地理教学论文
让学建构高效地理教学论文
一、让学———地理教学主张的宗旨
1“.让学”的教学观:地理教学相长
对于“教学相长”的理解一般有三种: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二是“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三是“教(效)和学这两种学习方式各得其益”。“让学”中的“教学相长”属于第三种理解。地理课堂时间与课程内容均有限,为了终身地理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学然后知不足”;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互学”“,教(效)然后知困”。学生只有学会自学、互学,才能在离校后,继续关心、认知地理知识,继续提高地理素养,加快自我发展。
2“.让学”的目标观:爱学会学地理
让每一个学生爱学和会学地理,是“让学”的核心目标。地理知识具有实用性,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理事物中的道理,容易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乐趣。地理课堂不仅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地理知识,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习,即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会什么”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终身发展更具影响力,也更具基础性、工具性等价值和意义。而只有“让学”才能让学生有这样的体验,才能真正做到爱学和会学地理。
3“.让学”的实践观:地理认知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总是带着自己个人的经验背景和独特感受来到课堂里学习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意义建构应贯穿地理学习过程的始终。地理学习的过程即地理规律认知的“建构”过程。所以在“让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地理认知建构,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地理规律、寻求探究地理方法和地理认知路径,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还要注意不断引导学生反思地理认知建构过程,展示地理认知建构过程和成果。为此,地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不断提供相关地理资料和信息。
二、建构———地理教学主张的践行
1.建构条件:地理情境的有效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要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才能意义建构新知识,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必不可少“,情境”创设则有利于学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与经验。通过有效创设地理情境,可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让学生进行应用分析。只有当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经验与新的地理情境产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时,地理意义建构过程才会应运而生,因此,可以利用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地理现实问题设置生动、丰富的地理情境。也可设计真实的地理研究任务,如组织开展人口与交通、城市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等实际地理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并获得深刻的地理学习体验。此外,还可通过大量音像资料、网络信息等,让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中进行地理学习。
2.建构过程:地理认知的同化顺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生利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已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发“顺应”过程,即改造与重组自己的已有认知结构。因此,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对新的地理知识能起同化作用,所能提供的地理情境与已有地理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愈多,愈容易同化新知识。缺少与新知识发生联系的已有地理知识、经验,学生头脑中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不足,或者与已有的地理认知结构相关度不够,就难以有效地同化地理新知识。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应利用学生已有的地理认知建构图式,促使学生不断地在新、旧地理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促进新知识的有效同化。当然,地理学习仅有同化过程是不够的,还需有顺应过程,即经过地理认知冲突,在已有地理知识与经验基础上,于问题情境中不断与新信息交流、碰撞,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逐步建构新知识,才能修改或创新已有的地理认知模式,形成新的地理认知结构,丰富自己的地理认知图式。
3.建构关键:地理实质的重点把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知识的转换和处理。地理新信息的吸收、内化不能寄希望于简单的“讲述”,而是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地理问题进行探究,经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想法,做出相应的有效调整。因此,地理教学中要依据明确的地理学习目标,设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方案和交流网络,共同探究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分享个体的“差异资源”,在质疑中展示自我、在交流中发展自我。当然,提供广阔的建构空间也有利于地理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地理课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时间和活动空间。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放弃一些与本质目标无关的内容,把握实质,突出重点,削枝强干。4.建构工具:思维导图的科学运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同化和顺应,学生建构了自己的地理认知图式,但往往是缺乏组织质量的,要使各种地理认知图式有效地储存在大脑并形成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就要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必须运用思维导图使认知图式结构优化,形成地理知识逻辑网络,有利于地理信息的`检索、提取和激活。地理教学中应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的逻辑体系,合理使用结构式板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体现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意义建构的质量。例如,引导学生探索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危害和措施时,可边分析边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学会了分析地理问题的逻辑思路,就容易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
三、高效———地理教学主张的实现
1.高效的衡量:紧扣课标
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惟一依据。只看教材,不理解课程标准,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解读课程标准必须做到多元化、多角度。标准中有“举例”“、运用地图”“、运用资料”等方法限定,即对学生学业评价时须用此方法。也不能只看“标准”中的主题内容,更要看其背后地理素养的培养目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注意紧扣课程标准设计地理学习内容,做到达标不超标。但因地理课程的深广性,有时应做适当铺垫,如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可补充农作物习性的内容,虽然课程标准不要求,但属于地理学习必不可少的上位知识。有时也要注意拓展内容,如学习“区位因素选择”时,课程标准只要求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但教学中往往要拓展到主导因素的影响,甚至是主导因素的演变,这是地理教学有效性拓展应用的需要。
2.高效的演进:教学消长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活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与学生相反的变化,即教师的活动量越来越少,而学生的活动量越来越多,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独立学习。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但现在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能组织学生去校外、野外实践,所以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做地理课程极为珍贵和必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努力学。教师的引导应更加深化、隐化,让学生学得更自觉、更主动。
3.高效的成果:会学爱学
地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会学”,“学会”是获取知识,但不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和“爱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努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是地理教学永恒的追求,也是地理教学的本质回归。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地理教师经常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信心等问题搁置起来,剩下的只有分数。其实,事实已经敲响了警钟:不关注、不激发学生的地理科学和地理学习情感,不顾及、不调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教学绝对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地理课程的烦恼在于其综合性和复杂性,但地理学习的幸福也在于此,文理交融,学有所用,既锻炼思维,又指导实际生活,所以,地理教学的高效成果一定是“学会—会学—爱学”。
篇2:如何让乡土地理教学活起来论文
如何让乡土地理教学活起来论文
摘要:乡土地理的重要教学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其地理求知欲和热爱地理科学的兴趣,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课时不够、学业水平考试较少涉及乡土地理的内容,乡土地理教学不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重视,甚至成为教学的空白地带。梳理“昆明地理”的教学内容梳理,能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即在充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找准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切入口,使乡土地理成为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内容,切实体现乡土地理教学的功能。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地名;昆明地理
“乡土”一词从表面词义看指家乡,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的句子,这是对乡土最早的文献记录。但是,文中所指乡土的空间范围比较模糊,其范围可以是村镇、县、市甚至省和国家,故对“乡土”有着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乡土地理”是“乡土”的延伸,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乡土研究的一部分,包括乡土自然地理和乡土经济地理,主要分析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自然、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地理学辞典》对“乡土地理”的解释,“指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其研究的是本乡地理环境及居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意在阐明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乡土地理研究的空间范围既可以以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以县或乡为单位”。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它以小区域“人地关系”的结构、演变及其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容,研究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一体的地理历史综合体。在课程功能上,其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二是在对地理综合问题的实证中,培养学生原创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版)》中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对乡土地理的教学有如下要求,即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这六个方面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解读家乡的环境特点和人地关系特点,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乡土地理教学不被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同时也造成学生观察了宇宙、认识了世界、了解了中国,却不知道自己脚下这片热土,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找到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切入口?如何组织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如何设计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
一、灵活利用媒体资源,找寻乡土地理
教学的切入口在开展乡土地理时,先要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这个切入口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同时介于学生知与不知之间,是学生知之不多或知之不确切的,这样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哪里寻找这样的内容呢?曾经的一则新闻值得揣摩:“昆明城市形象广告语征集活动启动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为期30天的时间,在13000多条的征集稿中,‘古城花城春城,山明水明昆明’最终以评委全票通过的结果,推举为采用奖。”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后发现,这句城市形象广告语不仅反映了昆明特质,也表达出这座城市的诉求,而且广告语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记忆,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句话是昆明本土的历史与现实,地理与文化的真实写照,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昆明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版)》“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地理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勤于收集身边的课程资源,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其独具慧眼,从地理科学的视角解读身边的事实和现象。因此,“昆明地理”的教学可以围绕着这两句话展开,让学生通过学习昆明的自然环境及历史变迁,关注昆明的现在和未来,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思考家乡未来的发展。
二、盘活开发社区资源,确定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确定了进行“昆明地理”教学切入口后,那么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这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乡土地理的教学应该摆脱地理八股的模式,让学生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从地理的角度解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社区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区环境,周围环境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社区资源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既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探究提供基础条件,又是提高乡土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能不能从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寻找到进行教学的资源呢?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天天都要接触地名,而昆明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其地名中蕴含有丰富的信息,能给学生切身的感受,通过对地名内涵的解读,能真正去体验城市的魅力。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人们工作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名还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地名中的音(语音)、形(字形)、字(字面意义)、位(地理实体所在位置)、类(地理实体的类型)构成了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对地名的描述和研究都离不开这些要素。地名的命名,有的描述自然景观、表示地理方位、地理形态特征,有的反映社会历史背景、记述人文风情,因此地名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是一种文化遗产,研究和应用地名,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并成为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居住或穿行在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地名是用来认清方位、辨别位置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城市的特色之一,同时还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以及城市管理水平。因此,可以从“地名”打开突破口,引导学生去认识“古城花城春城”的内涵,感受“山明水明昆明”的魅力,从中学习“昆明地理”的相关知识。
三、激活现有人力资源,创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地理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他们不仅能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能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时,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例如,可以动员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留意昆明街头,通过路牌认识昆明地名。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很容易完成,他们上学放学,无论等公交车、走路还是乘私家车,地名都会被听到、被看到。于是,学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如昆明地名中很多带有“江”“河”“湖”“湾”“山”“坡”“春”“花”。当这些平时没太留意的地名经过归类整理后,学生们就产生疑问了:为什么昆明的地名是这样的?这些地名与昆明的环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的产生自然而然,兴趣的激发水到渠成。同时,学生们还会发现一些较有趣味的地名,“巡津街”“鱼课司街”等,从字面意思上看不出这些地名的含义。于是,有的学生走访老一代的昆明人,进行了实地探访,有的问了自己的父母长辈,发现这些地名的形成与昆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地名是一座城市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也是了解这座城市的一把钥匙,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果从学生天天都在打交道的地名入手,把地名作为学习乡土地理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热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而地名可以说是学生认识了解家乡最直观的载体,认识地名的过程,学生们也经历了一次文化历史的洗礼:原来一个地方的地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刻地反映着一个地方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地名是认识家乡的.最好素材。
四、搞活教学方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方案
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通常采用地理要素的组合方法或二元结构方法。地理要素的组合方法把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土壤、植被等)、人文经济(工农业生产、水陆交通网络、邮电信息、商业贸易、人口民族、宗教习俗、聚落等),乃至社会文化等组构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区域地理体系,但这种方法的教学多以“地理八股”的形式展示乡土地理知识,不利于形成对乡土的整体认识。二元结构方法是以地理学的二元论为基础,将自然地理综合体和人文地理综合体以同等重要地位出现在教学当中,这样能使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本土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但二元并列式只能分别揭示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无法进行要素综合分析及反映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昆明地理教学中,可以将“地名”定为学习“昆明地理”的主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根据地名探究昆明的历史、昆明的地貌、地形、气候及植被等知识,并在教学中突出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昆明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种讲授乡土地理的方法可定义为专题系统组合法,即不局限于一般区域地理的知识框架,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乡土特色,选择相对重要的地理要素,以专题形式进行系统教学。采用专题系统的方法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使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目的性,能促使地理教师注意收集整理乡土课程资源,也能使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有新意、有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亲切之感。现代地理教学不提倡过度关注地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专题系组合的方法正是契合这样的教学理念。使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扩展了学生参与的范围。因为地名都是他们接触得到的事物和现象,所以他们有话要说;因为他们在收集地名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地名的来源,所以他们有话能说。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舞台。每个地方都有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要改变乡土地理教学的“鸡肋”地位,要求地理教师熟悉家乡的地理,尽可能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信息,找准切入口,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资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理课程资源意识,明确地理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搭建起使学生从乡土认识到乡土地理知识转化的桥梁,从而提高乡土地理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也应该具备地理实践能力,进行各种信息的收集、野外考察、绘制统计图表、开展社会调查。教师具备实践能力,才能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综合性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静爱,等.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武磊,史玲玲,张明礼.“生活化”乡土地理教学浅议[J].地理教育,(7-8).
[4]苏筠,王静爱.高师“乡土地理”范式化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3).
[5]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6]牛汝辰.名实新学:地名学理论思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篇3:浅谈让高中英语朗读教学快乐高效论文
浅谈让高中英语朗读教学快乐高效论文
一、朗读训练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分析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学习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一门语言的教学,朗读训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经验梳理,认为朗读训练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朗读有益于提高对单词记忆的深度。
很多学生习惯于采取默读,或者简单的抄写来背记单词,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比较传统,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只对单词的书面形式比较熟悉,记忆出呆板的静态单词,为哑巴英语打下基础。如果在抄写单词的同时,还引入听读、跟读、反复朗读,就可以有效防止哑巴英语的产生,不仅可以保证对单词的准确诵读,而且还可以促进对单词音、形和义的理解和记忆。
2、朗读有益于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在朗读中,教师正确指导好学生有关弱音、失爆、连读、重音、浊化、音变、辅音连缀、缩略等语音问题,进行反复朗读之后,让自己听听自己所读,从而在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同步的听力训练,可谓一举两得。相反,如果在日常中不重视朗读,也就缺少了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捉摸、自我感觉、自我训练的机会,可见,朗读对于提高英语的听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朗读有益于提高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常能遇到,有的人说话似乎他的舌头不听使唤,说话一字一句地很多停顿,而有的人说话非常流利,如行云流水,婉转有韵。综合对比这两类人的特点,不难发现前者平时沉默寡言,后者经常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由此可见那些说话口吃、生涩的人由于平时说得少,口腔发音肌肉很少得到训练,口腔肌就不发达,不能紧听大脑思维使唤。因此作为教学语言的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点,要求学习加强朗读训练。
二、让高中英语朗读教学更加快乐高效策略浅析
1、必须加强英语朗读技术的传授。
朗读也是一门技术活,高水平的朗读和诵读通常含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学生的朗读水平很大程序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首先抓好基本的发音与拼读,从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单词开始,特别是对于学生容易读错或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并反复重读,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要传授必要的朗读技巧,例如:多音节单词的重音点与次重音点,语音的浊化等。又如,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弱读、停顿、重音、连读等等;再如,如何带着情感进行朗读。情感因素的介入必然让学生心弦易动,让他们迸发出激情、释放出热情、流露出真情,进而可以让学生自主快乐地进行朗读。
2、必须加强示范朗读。
语言的教学回归自然,如同幼儿学语,他们是在不断地模仿中得到学习和锻炼的。因此必须加强示范朗读,让示范加以对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规范,让示范成为学生朗读的标杆,让示范成为学生fans。笔者认为,示范性朗读的最好教材就是教学官方提供的录音磁带,因为其首要原因是其语音语调的标准性,其次就是它的语速、节奏、音准、重音等方面都比较适合学生的群体特点,是训练学生朗读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用磁带的原读声活跃教学气氛,用磁带来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并多听、多读、多模仿,从而进行强化和固化。
3、必须加强朗读的生活实践体验。
英语朗读教学要融入到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当中,充分高中英语朗读教学快乐高效,抓住好课堂这一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朗读的机会,对于一些不愿表现的学生更好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机会,让他们从沉默状态中得到唤醒,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本人,同时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促使其他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必须拓宽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声朗读、高声诵读、角色演读、组群和读、接力朗读等等,例如: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句子,可以采取在教师的带领下齐声朗读的方式进行,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听清学生们没读准的地方,并及时作出纠正;对于感情色彩比较丰富的段落,可以采取角色演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增强现场感和情景交融感,这不紧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身心受益,有利于提高朗读教学的快乐指数。
篇4:让高中英语朗读教学快乐高效论文
让高中英语朗读教学快乐高效论文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工具应用的教学,教学的重点目标为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使用技能与技巧,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即时、自主、灵活地将所思所想通过口头化或文字化的英语进行交流。从英语教学本身主旨出发,让英语的朗读朗朗上口,充满生活情趣,充满快乐气息,荡漾欢乐气氛,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本文首先分析朗读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然后就高中英语朗读教学进行探讨。
一、朗读训练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分析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学习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一门语言的教学,朗读训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经验梳理,认为朗读训练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朗读有益于提高对单词记忆的深度。
很多学生习惯于采取默读,或者简单的抄写来背记单词,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比较传统,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只对单词的书面形式比较熟悉,记忆出呆板的静态单词,为哑巴英语打下基础。如果在抄写单词的同时,还引入听读、跟读、反复朗读,就可以有效防止哑巴英语的产生,不仅可以保证对单词的准确诵读,而且还可以促进对单词音、形和义的理解和记忆。
2、朗读有益于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在朗读中,教师正确指导好学生有关弱音、失爆、连读、重音、浊化、音变、辅音连缀、缩略等语音问题,进行反复朗读之后,让自己听听自己所读,从而在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同步的听力训练,可谓一举两得。相反,如果在日常中不重视朗读,也就缺少了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捉摸、自我感觉、自我训练的机会,可见,朗读对于提高英语的听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朗读有益于提高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常能遇到,有的人说话似乎他的舌头不听使唤,说话一字一句地很多停顿,而有的人说话非常流利,如行云流水,婉转有韵。综合对比这两类人的特点,不难发现前者平时沉默寡言,后者经常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由此可见那些说话口吃、生涩的人由于平时说得少,口腔发音肌肉很少得到训练,口腔肌就不发达,不能紧听大脑思维使唤。因此作为教学语言的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点,要求学习加强朗读训练。
二、让高中英语朗读教学更加快乐高效策略浅析
1、必须加强英语朗读技术的传授。
朗读也是一门技术活,高水平的朗读和诵读通常含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学生的朗读水平很大程序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首先抓好基本的发音与拼读,从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单词开始,特别是对于学生容易读错或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并反复重读,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要传授必要的朗读技巧,例如:多音节单词的重音点与次重音点,语音的浊化等。又如,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弱读、停顿、重音、连读等等;再如,如何带着情感进行朗读。情感因素的介入必然让学生心弦易动,让他们迸发出激情、释放出热情、流露出真情,进而可以让学生自主快乐地进行朗读。
2、必须加强示范朗读。
语言的教学回归自然,如同幼儿学语,他们是在不断地模仿中得到学习和锻炼的。因此必须加强示范朗读,让示范加以对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规范,让示范成为学生朗读的标杆,让示范成为学生fans。笔者认为,示范性朗读的最好教材就是教学官方提供的录音磁带,因为其首要原因是其语音语调的标准性,其次就是它的语速、节奏、音准、重音等方面都比较适合学生的群体特点,是训练学生朗读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用磁带的原读声活跃教学气氛,用磁带来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并多听、多读、多模仿,从而进行强化和固化。
3、必须加强朗读的生活实践体验。
英语朗读教学要融入到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当中,充分抓住好课堂这一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朗读的机会,对于一些不愿表现的学生更好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机会,让他们从沉默状态中得到唤醒,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本人,同时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促使其他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必须拓宽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声朗读、高声诵读、角色演读、组群和读、接力朗读等等,例如: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句子,可以采取在教师的带领下齐声朗读的方式进行,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听清学生们没读准的地方,并及时作出纠正;对于感情色彩比较丰富的段落,可以采取角色演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增强现场感和情景交融感,这不紧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身心受益,有利于提高朗读教学的快乐指数。
4、必须以鼓励表扬为主。
表扬与鼓励是教学的最好动力源,也是教学快乐高效的动力源,源于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当然,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应恰如其分,切莫过分粉饰,同时也不能过分吝啬自己的表扬和赞美。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和肯定鼓励。读的好就说 “Well done” 、“ You are great ”、“Much better than before ”、“Keep up”等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如果确实读得不好,教师要因人而异作出相应的激励,如例:“Don’t lose heart。”、“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Work hard and you ’l succeed”,给他们以勇气和信心,这样才可将教学进行得更加快乐,更加高效。
篇5:初中地理教学图表的高效应用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图表的高效应用论文
[摘要]地理图表是反映某个或多个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各类地图、图像、图片和表格的总称。教材中的地理图表是否运用,能否适时地呈现,怎样正确地判读、获取全部信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帮助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师应追求高效运用图表。我以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为例,践行图表在教学中的高效运用,略举数例,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地理教学;图表
一、地理图表的类型、实例
地理图表包括图和表,其中图通常又包括示意图、坐标图、景观图、分布图、区域地图等。在第三章中,教材共有26幅图和两张表。教材中的地理图表形式多样,内容具体,联系生活,图文并茂,丰富了教材内容,为高效运用图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理图表的判读
1.图的判读。以坐标图为例,本章所用气候资料坐标图主要采用数字坐标表示气候要素与时间的相互关系,通常用点、曲线、折线、柱状来表示地理信息,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这类坐标图能够清楚直观地反映气候要素的时间变化规律。在判读气候资料坐标图时,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图的一般判读次序是:读出图名,了解该图的主题信息;识别图例,知道图中点、曲线、柱状表示的相关信息;判读正图,按时间顺序判读;读出内容,总结气候要素的时间变化规律。并要长期训练,经常提醒,才能让学生逐渐内化,熟练掌握,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判读降水量柱状图时,还要注意不能忽视纵坐标上的数量信息。教材图3.19中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中纵坐标每格表示的降水量分别为20mm和50mm,读图时要加以注意。
2.表格的判读。表格将地理统计信息资料分类展示,除了直接读出表格中的每一行、每一列所表示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简单计算、推理归纳,获取更多地理信息,符合“获取与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本章教材提供表格较少,表3.2提供每个月的月降水量,通过计算可以求出年降水量,确定干湿地区等。另外可以对教材内容分析、概括、比较、归纳,把冗长的文字叙述转换为表格,再进行判读训练。
三、加强地理图、表、文相互转换
在地理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的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图、表、文相互转换。
1.图文转换为表格。在判读图3.15时,除了要注意等温线的数值大小,还要进一步地探究等温线的走向、弯曲形态、疏密状况等。
2.图转换为文、表。在进行图3.23时,我将图转换为文、表,总结为表2,方便学生记忆、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引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表格转换为图。教材中比较典型的表格转换为图是:将表3.1某地月平均气温转换为气温曲线图,将表3.2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转换为降水量柱状图。通过表3.2,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月的月降水量,通过计算可以求出年降水量;通过转换后的'柱状图,可以得出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表格和转换后的图各有优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四、图表的搜集、绘制
1.搜集图表。利用图3.7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可以模拟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针对这个活动,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苏州的某天天气预报图,然后上课时展示、模拟。图3.22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我会展示学生搜集的上海世博会最昂贵的场馆——沙特阿拉伯馆,主题是“生命的活力”,展示在热带沙漠气候区沙特人是如何创建美丽城市,营造美好生活的。请学生讲解参观收获,对比沙特和中国的气候,增长知识,理解规律,展望美好未来。
2.绘制图表。在教学中,若干表示地理事物的词组,多层表示从属关系的括号,几个表示内在联系的箭头,一幅幅系统图表便跃然纸上,简洁实用,使原本长篇累牍的知识井然有序,复杂繁琐的关系一目了然。在进行图3.25的教学时,我边讲解边绘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层深入,得出结论,理解地形雨形成、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等相关知识。为了美观耐看,也可将课本有关知识经过整理总结,通过多媒体技术制成各种图表,用于课堂教学。图表的运用,不仅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强化,疑难问题得到分解、理解,而且能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充分发挥图表的优势和作用,不断追求,努力实践,使图表在地理教学中得到高效运用。
篇6:浅论如何让课堂教学精彩高效论文
浅论如何让课堂教学精彩高效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人才类型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如何实现这种巨大的转变呢?我认为,关键是抓好转变载体――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精彩、高效,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关键词:深度;广度;有效备课;语言艺术;教学反思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人才类型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如何实现这种巨大的转变呢?我认为,关键是抓好转变载体――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精彩、高效,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这样的课堂使三维目标中的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得以落实,再把程序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这样,知识才能得以升华,形成能力,课堂教学才能精彩、高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实现精彩、高效课堂,教师的知识要有深度,广度
教师是实施精彩、高效课堂的主导者,平等交流中的首席,要想使课堂教学精彩、高效。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储备量,必须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正如通常说的'“一桶水和一杯水”问题,教师才能得心应手,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才能智慧、高效,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是开启智慧、高效课堂的金钥匙,近期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评估活动,教师展示这样一个问题: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一个什么样几何图形?教师设计的问题,理性而精彩。没有直接说明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几何图形,而是让学生进行假设,然后加以论证,重视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生1利用对边平行证明是平行四边形,生2利用对边相等证明是平行四边形,生3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证明是平行四边形……等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异常高,尽管有的说得不切合本题实际,但确实是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学习品质。继续深化问题:①四边形不是任意四边形,而是平行四边形会得到什么样几何图形?②是矩形,得到什么样几何图形?③是正方形,得到什么样几何图形?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问题中锻炼思维,乐趣中陶冶情操,自主中塑造个性。这才是素质教育下的精彩、高效课堂。
二、精彩,高效课堂教师要进行有效备课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备课中不单纯备教师如何教,更要备让学生如何去学,找准学习知识到转化能力的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在备课中求发展,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掌握知识,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述教育时说,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孔子这三句话,是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牢固掌握知识的有益启示。结合时代特点,将孔子的智慧做一下拓展。如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呢?最主要的是教师应从备课中深入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把资料备厚,教材讲薄,对教材进行咀嚼并加以消化吸收,和自己已有知识浑然一体,才能使传授的知识自然、完整。教师备课要有效提炼问题的精髓,再施加师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够精彩,智慧。
三、精彩、高效课堂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艺术性
沟通和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永恒的主题,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参与,都是通过教学语言传递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可见,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早为教育家所重视,然而教学语言的亲和度,则是教育方式的软着陆,以亲和代替尴尬。在一次听课中,一位青年教师讲完后问学生:“听懂了吗?”“听懂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老师又问。全班静悄悄的,一名同学的手悄悄伸了一下,很快就缩了回去,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她温和地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孩子怯生生地站了起来,低声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大声点,一边走过去俯下身听,终于听清楚了,然后耐心给这名同学讲了一遍,教师亲切的语言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到那种温情,沟通和交流更和谐,课堂教学更精彩、更高效。使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步、成长。
四、精彩、高效课堂教师要善于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是教学环节中重要部分,要想使自己课堂精彩、高效,教学反思显得尤为重要,不会写教学反思的教师,不会成为名师,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行动,表现为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在行动中反思,以行促思。要想写出有说服力、切合实际的反思,一定深入真正意义的课堂,认认真真加以研究,研中求乐,研中求思。这样,教师才能得以发展,才能打造出精彩、高效课堂。
篇7: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也就是说,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若想充分发挥地理的真正价值,就必须改掉以往简单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实际;问题情境;评价机制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只是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是“副科”、“豆芽课”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越来越不重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地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河流和湖泊》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黄河、长江被严重污染的图片,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明确了这些污染源都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在意的举动,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我还让学生了解长江洪灾、黄河泛滥、凌汛、断流等带来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让地理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带来方便。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初中生来说,该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所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乐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终,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教学《土地资源》时,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
(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几种类型?
(3)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完善评价机制,重拾学习信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善评价机制,要让地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间的自主评价,都要从优缺点两个方面展开,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以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更加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为高效地理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力.关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0(12).
[2]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A, 2012(02).
★ 初中地理说课稿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让学建构高效地理教学论文(精选7篇)】相关文章:
地理教师学期回顾总结2023-12-09
读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2023-09-02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2024-01-07
初中年级地理教师总结2023-01-28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2023-06-18
八字教学法学习心得--质疑与地理教学2023-04-09
油画设计实践过程体验与反省论文2023-06-23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2022-07-29
关于学习让学引思心得体会2023-08-29
简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作用论文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