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时间:2022-05-16 01:29: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共7篇)由网友“柯以敏”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篇1: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 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能力 学业弱势群体 大学英语教学

论文摘 要:我国高校里外语学习方面“学业弱势群体”(ADG: acade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的存在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现实,这引发了语言专家对外语学习中个体差异的关注。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一般被分为两类: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外语学习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在认同个体语言认知能力差异存在的同时,指出应该在实际外语教学中体现对该差异的尊重,并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改善现有的外语教学。

1. 引言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学历类军事工程院校,属高考提前批次一本。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虽然近年来学员英语入学分数日益高涨,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员严重偏科,对英语学习充满畏惧情绪和痛苦回忆。这种个体差异给英语教学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也给善于思考的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和思考:造成个体差异的根源在哪?英语是刻苦努力就能习得的吗?教师应该怎样帮助不擅长英语学习的学生征服英语?

其实,几乎在中国的每一所高校里(尤以理工科类院校为典型),都有这样一批外语学习方面的“学业弱势群体”。因缺乏外语学习能力而焦虑不安、失望沮丧,他们的外语成绩要大大低于其他课程的平均成绩。甚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是因为英语方面的弱势影响到毕业后的深造和就业。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引起了很多外语和教育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关注(顾伟勤,:62)。

2. 个体语言认知能力:造成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现实中经常会发现,很多人轻松就能把英语学得很好,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费时低效。这两类极端的例子带给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很多启发和动力,于是他们纷纷开始了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因素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我国外语界在该领域的研究蔚然成风并且成效显著(文秋芳,1995;马广惠,;单士坤、谷旭,2008)。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形成个体差异的原因:学习方法、动机、策略及性格。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研究即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给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2.1 语言学能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能力观

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也称语言潜能或语言能力倾向。综合许多语言学家的解释,预言学能就是学习外语所需要的认知素质或者学习外语的能力倾向,即一种固定的天资(杨连瑞、李绍鹏,:148)。它取决于学习者的某些相对稳定持久的特性的总和,是一种类似于音乐或绘画天赋的特殊才能。语言学能由以下四种认知能力构成:(1)因素代码能力;(2)语法感知能力;(3)语言归纳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因此,语言学能是一整套由不同的能力所构成的组合,它能使某些学习者比其他人更快地学会一门语言(转引自顾伟勤,2008:63)。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清单库,是总体认知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是逐个习得的(刘正光,2009:29)。

2.2 认知语言学对个体语言认知能力的解释

不难看出,尽管表述不同,以上两个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事物:个体的语言认知能力。Chomsky的《句法结构》发表后,“语言能力论”理论风靡一时(1980)。根据以上定义,语言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能力。正是这只“无形之手”,操控着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的学者认为语言是一种能力,外语能力的形成和获得应该是一个学习者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宁春岩、宁天舒,:39)。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语言学家在承认个体间的确有语言学习能力差别的同时,也反对“语言习得天才说”。因为天赋只是认知的生理基础,没有通用认知处理机制,尤其是记忆功能的启动和不间断运行,再好的语言学能也是资源浪费。顾伟勤(2008:62)就认为,在各项技能学习中,学能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比对任何其他技能学习的影响似乎都要显著。不过学能低并非意味着学不好英语,只是意味着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让课堂教学和教师大有作为。

3.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紧紧抓住人类是怎样认识头脑所处的世界的,认为语言研究应该融于对人类的经验的研究,而不是将语言视为纯粹的、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形式(蓝纯,:109)。基于这种认识,认知语言学诞生的30年间,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从对语言和认知的研究上逐渐转向对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影响上(刘正光,2009:29)。

3.1 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分级教学很必要

既然承认存在着个体语言认知能力的差异,在教学上就应该充分体现出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但现实是,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大班教学及总结性评估阶段,忽视个体差异,缺少个性化学习环境,对过程评估关注不够。对于技能性极强的外语教学来说,“千人一律”的非学分体制,“千篇 一律”的教材和教学进度,显然是不可取的(宁春岩、宁天舒,2007:40-41)。

承认个体差异,缩小差异,就必须使学习对于学生富有实际意义。当学习符合学习者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习者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发学习才会最持久、最深刻。鉴于目前英语大班教学现状和学习者语言水平参差不齐,对他们进行分级教学是比较现实的做法。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选择难度不同的英语课程进行分层学习。教、学双方在这种情形下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分级教学尤其可以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完成学业上的自主建构。

3.2 语用教学应被给予足够重视

语言是以交际为终极目标的。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特征(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里面,“语言以使用为基础(usage-based)”列于首位(赵艳芳,2009),这就决定了语用教学的必要性。但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语用知识一直被认为是与语法不相干的附属品,又因其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地位一直很尴尬。长期以来,关于“语用可教性”的论证也曾经是语言学界争议的焦点(段伶俐,2007:140-144)。但有足够的实验证明,语用不仅是可“教”,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课堂教学。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同等重要,到高级阶段也许比语言能力更重要(刘润清、刘思,:218-225)。何自然也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学英语只求增加词汇量,只求造出合乎语法的语句,还是远远不够的(2008:199)。

在具体的语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多采取交际法教学,尽量输入能创造真实语言环境的、自然的语料信息;(2)适当增加语用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为语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涉及“跨文化能力”;(3)同时兼顾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在输入中凸显语用特征。

3.3 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教师大有可为

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但“学习不是对学生发生的事(happen to students),而是由学生发生的事(happen by students)”(刘新荣,:35-38)。这时的教师不应该霸占课堂话语权,而应该作为中介者在需要时介入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干预”。William和Burden这样概括教师的中介作用:“赋予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协助学生获取并有效处理语言材料;师生互动;促成学生对教师中介意图的理解与反馈。”

教师的中介者角色是一个集建议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合伙人于一身的角色。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需求给予及时的指导,以帮助他们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变“无意识”为“有意识”。

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因为真正的、完整的语言知识只有在真实语言学习情境中获得,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而积极的思维。

3.4 增强显性知识和显性教学意识

从年龄上来说,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得,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的学习则在儿童期效果较好(转引自陈斌蓉,彭金定,2008:89)。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学习显然已不是“习得”隐性知识的最佳年龄。显性知识让学习者直接准确地掌握抽象规则,还可以作为输入不充分的补充。

对于显性教学,Ellis提出了10条原则:(1)确保学习者掌握丰富的城市化表达式并获得以规则为基础的能力;(2)确保学习者主要关注意义;(3)确保学习者同时关注形式;(4)不忽略显性知识的同时关注学习者隐性真实的发展;(5)考虑学习者的“内嵌大纲”;(6)大量的语言输入;(7)大量的输出机会;(8)尽可能地用目的语进行互动;(9)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10)评估时,同时考察学习者的自由输入和控制输出。

3.5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Holec(1981)将自主学习定义为一种学习者自我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Zimmerman和Bandura则把自主学习理解为:学习者能够激发内在的动机,能够应用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的学习方法,能够定时而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1994)。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简言之,自主学习理论有三个维度:自主规划;自我监控;自己评估。

然而,心理学家Vygotsky在承认学习过程中有自我差别的同时却认为,与他者的互动是知识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转引自谭芳、刘永兵,2010:44)。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它们以对话的范式、对话教学、对话课堂及课堂互动等形式将学习的发展过程纳入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相融合的更加整体与宏观的理论视阈之内(ibid.)。

为了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必须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这有利于学习者的怀疑性、独立性、主动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得以尊重、构建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自主学习理论最具挑战性的观点之一就是自主意味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转引自徐锦芬等,2010:61);21世纪时被Benson概括为“more interdependent than dependent”(转引自乔梦铎等,2010:13)。

4. 结语

造成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因素有情感方面的,还有认知方面的,而后者极有可能权重更大。个体的语言认知能力是一种内在机制,外在表现依赖于各种语言形式和技能。但它就像一块“认知海绵”(顾伟勤,2008:63),能将新的知识或技能自然而然地吸附到现有的知识或技能上,使两者迅速地融合一起。

个体语言学能的差异带给英语教学的启示是:要在教学上体现和尊重这种差异;结合学习者年龄因素多开展显性教学;重视语用教学,以输出带动输入;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促进学习过程中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的融合。

参考文献

Chomsky, N.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William, M. & R.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Zimmerman, B. J. & A. Bandura. 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J].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994(31).

陈斌蓉、彭金定. 论弱接口说与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外语,2008(4):87-90.

段玲琍. 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140-144.

顾伟勤. 重谈语言学能——外语学习中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构成[J]. 中国外语,2008(6):62-67.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99.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09.

刘润清、刘思. 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 2005(3):218-225.

刘新荣. 对研究生教育后现代主义角度的审视[J].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5):35-38.

刘正光.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中国外语,2009(5):29-35.

马广惠. 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报告[J]. 外语界,1997(2).

宁春岩、宁天舒. 试论外语教学的自然法则[J]. 中国外语,2007(2):38-41.

乔梦铎等.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思路[J]. 中国外语,2010(5):8-14.

单士坤、谷旭. 大学英语学习不成功者的元认知策略培训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08(3).

谭芳、刘永兵. 语言、文化、自我——论巴赫金与维果斯基理论核心思想之“殊途同归”[J]. 外语研究,2010(3):40-45.

文秋芳. 英语学习成功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徐锦芬等. 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60-64.

杨连瑞、李绍鹏.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J]. 外语学刊,2009(5):148.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篇2:论外语学习的个体差异

论外语学习的个体差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或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是指每一个语言学习者之间的不同的特点和情况.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有一定的范围,并具有多样性,他们在语言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不仅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系,同时也与他们的个人因素、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有关系.

作 者:王雪丽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刊 名:辽宁教育研究  PKU英文刊名: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7 “”(1)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3: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

本文试图对认知语言学作符号学分析.首先分别介绍认知语言学和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要点,然后将两者加以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认知语言学在哲学基础、方法论和应用范围上与皮尔斯符号学基本一致,在理论上属于皮尔斯符号学体系,但更强调认知上依赖身体经验和通过事物间的象似性.最后指出认知语言学的优势和局限性.

作 者:郭鸿 Guo Hong  作者单位: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6(4)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符号学   比较  

篇4:认知语言学管窥

认知语言学管窥

论文扼要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发端与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认知语言学在西方、俄罗斯的研究状况及主要代表人物.

作 者:李华 LI Hua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1) 分类号:H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理论基础   俄罗斯  

篇5:认知语言学文化差异推理分析论文

认知语言学文化差异推理分析论文

一、语义联想的文化差异如:hebecameengagedtoIsabel。ThiswasnosurprisetoMrs。Bradeley,sincetheyhadbeeninseparableforyearsandoneknewthatIs—abelwasinlovewithhim。译成:他和伊沙贝尔订了婚,这件事布莱德蕾太太倒不诧异,因为两人耳鬓厮磨已有许多年,而且人们都知道伊沙贝尔爱他。(原文、译文引自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P161)。文中inseparable译成“耳鬓厮磨”,首先是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inseparable的语义内涵:不可分离的。然后再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按照原文

(1)他已同伊沙贝尔订婚,

(2)他们俩在一起已多年,

(3)人们知道伊沙贝尔爱他,这些前提来确定inseparable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从而达到对inseparable的正确的、透彻的理解:两人关系已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并将之作为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汉文化所描绘的“两人之耳与鬓互相接触比喻相爱之久”,如《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推论出inseparable的汉译表达为“耳鬓厮磨”比较传神。对于同一词汇的理解,不同民族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语义联想与推理,这种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的障碍可以借助认知理论得以解决。

二、词汇空缺的英汉差异

这里谈的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hip—pie一词的翻译吧,因文化差异,汉语中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后定译为“嬉皮士”,其实是因为hippie是60年代美国独特产物,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湎于酗酒吸毒,根据这一文化语境,汉译时联系到汉语中的“嬉皮笑脸”,推论到“嬉皮”,然后产生“嬉皮士”。

三、词义冲突的文化差异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语词语所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或相反。如“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短语的英译,就不能简单地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这样一个对等语,而应先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语义内涵:“bourgeoisliberalization”,然后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来确定它的语义引申和外延,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即: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指一种背离正确思想的行为,有贬义;而西方文化中,“bourgeoisliberalization”是在反封建斗争起过积极作用的一种政治主张,是褒义的,由此推论出这一短语的英译表达应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aimingatcapitalistrestoration”,这也是一个认知主体推理的过程。

四、语用涵义的文化差异

词汇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如在译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时,有人将之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似乎无可挑剔,但由于译者没有从认知角度来进行思考推理,这种译法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语义。其实根据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和逻辑部分应推理出eatnofish和playsthegame应有更丰富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这是进一步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而后由主体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英国历史上新就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与新政。”可推理出eatnofish表示“忠诚”之意,而playsthegame汉译应为“为人正直”,所以此句的汉译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五、民族心理差异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性格、情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差异会产生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的障碍。认知理论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有一例句: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如何翻译该句中的“胖了”是关键,依据认知理论和方法,当然可以如下推论得出最佳译文。首先由主题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胖了”的英文语义内涵“fatter”然后再由主体认知结构逻辑部分和百科知识部分的结合来确定:如果将此直译“fatter”,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会和不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因为这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意思是“发福了”。而美国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担心害怕或是非常忌讳肥胖,很自然会把“说我胖了”误解为一方对另一方的一种提醒或告诫,由此推论出在英译时应增加一些释语,以求准确向西方人传达原句语义:Afterexchangingafewpoliteremarkswhenwemet,heobservedthatIlooked“fat”,andhavingmadethatcom—plimentaryremark,hestartedaviolentattackontherevolutionaries。由此可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空白、冲突、寓意和联想的不一致以及民族心理差异给语言翻译带来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正确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推理理论和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从而帮助实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准确正常的交流沟通和语言移植活动。

篇6:谐音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谐音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摘 要:歇后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本文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跨域映射理论,分析下谐音歇后语这种语言现象存在的认知语言学基础,并深入探讨谐音歇后语背后的认知以及其存在和使用对日常会话的影响。

关键词:歇后语;谐音;认知语言学;跨域映射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32--02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进步,歇后语这种语言现象早已为人所知,已经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象征。不仅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也隐含着幽默风趣的情调。在众多歇后语中,谐音歇后语所占的比例很大,本文旨在以谐音歇后语为分析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利用跨域映射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探讨,分析谐音歇后语存在的认知语言学基础。谐音歇后语能为枯燥的生活以及日常会话带来轻松和趣味。本文从众多的歇后语中,归类和整理了一些为大家熟知和使用的谐音歇后语,将其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这些歇后语极具诙谐、幽默、风趣,除受社会文化背景等原因影响之外,谐音歇后语之所以在众多歇后语中脱颖而出,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是因为其内在隐含了深厚的认知语言学基础。

二、理论背景

1.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出来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有谚语的作用。

常见的歇后语一般分为四类:第一类,谐音歇后语,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第二类,喻事歇后语,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恒心。第三类,喻物歇后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第四类,故事歇后语(典故,成语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2.谐音

谐音,是以语言的语音为联想的基础,通过读音联想到读音相近的词语是汉语联想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汉语的拼音由声母和韵母组成,一般情况下,判断词语和词语之间是否是谐音,就看它们的读音是否相同或相近,声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如:明――鸣(语音语调完全相同);明――命(语音相同语调不相同)。

3.跨域映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通过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世界并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学科。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大体上分为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学和认知语用学。而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物本质,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再经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赵艳芳:77)

映射,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两个矩阵中子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认知语言学借此概念喻指人类独有的,对不同认知域之间意义的产生、转移和处理的认知能力。以投射映射来讲,它是指将一个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域上。比如,人们要理解一个目标域,可以通过某些始源域的结构或相应的词汇来认知。这个映射的过程是在构建我们的知识基础,以具体的概念为桥梁帮助我们理解和认知抽象的概念。

三 、跨域映射在谐音歇后语中的反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早已证实了此现象,人们在日常会话交流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隐喻,甚至有些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本文所述的歇后语就是特例。那么人们在日常沟通中是怎么在自我意识里理解对方隐喻的真意呢?在人们的认知之中有一个始源域与目标域的转化,就是通过交流经验的积累,使得人对跨域映射有深入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人们之间自然而然就能通畅交流。

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组成,始源域的结构和概念较清晰明了,相对而言,目标域的结构和概念较模糊钱不清。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意象图式映射到目标域上,让人们通过始源域这个概念结构来构建和认知理解目标域,跨域映射就是隐喻的内在结构。

关于跨域映射,美国认知学家Gills Fauconnier 认为,“跨域映射是人类生成、传递、和意义等认知活动的中心”。由此我们可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跨域通过隐喻这种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这样的话,如果两个域之中存在同音、同形或者文化含义上某种相同或相似之处,他们之间就可以发生跨域映射。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也是跨域映射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跨域映射也能通过其他不同的方式发生。以歇后语为研究对象,我们很容易找到很多经典的歇后语都能呈现这种跨域映射。在谐音歇后语中,后半部分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述属于始源域,而谐音过的语言表述属于目标域。原汁原味的语言所蕴含的意义也通过隐喻的方式,同时以发音相同或相似这一特点为媒介,映射到谐音过的歇后语中,这样就使得原先的含义和谐音过后的`含义都呈现出来了,简单明晰,生动有趣。

例如:

1).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始源域:一青二白 目标域:一清二白

小葱拌豆腐,这个歇后语已经传为经典。从色彩上看,小葱的青和豆腐的白很鲜明。始源域“一青二白”的基本意思是通过谐音映射到目标域“一清二白”,很显然,“青”与“清”语音相同,为谐音,因此,“一清二白”既保留了小葱颜色的“青”这一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做人要“清清白白”这一要传达的真实内涵。

2). 踩着石头过河 ―― 脚踏实(石)地 始源域:脚踏石地 目标域:脚踏实地

踩着石头过河,很显然,始源域“脚踏石地”的意义就很明析了,过河,踩着石头,才不容易陷入淤泥,实为“实地”,河才能过的踏实。“石”与“实”为谐音关联,“脚踏实地”不仅仅隐含了“脚踏石地”的原意,还告诉了我们做事情要踏踏实实这个道理。

3). 公共厕所扔石头 ―― 引起公愤(粪)

始源域: 引起公粪 目标域: 引起公愤

这条谚语雅俗共赏,不失为一个很通俗化很生活化的经典。往公共厕所里扔石头,很容易就公粪四溅,在厕所方便的人情何以堪?谁人不愤怒!群起而攻之亦不为过。“粪”与“愤”为谐音,“引起公愤”内含了“引起公粪”的原意,使得我们认识到公愤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这一不文明行为的后果。

4). 打破沙锅 ―― 问(纹)到底

始源域:纹到底 目标域:问到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出自典故,已经被广为使用,不仅仅是一个俗语,也是一个歇后语,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纹”与“问”为谐音,以谐音为媒介,“问到底”反射给了我们“纹到底”的原意,即因为打破沙锅才导致的裂纹,也蕴含了打破砂锅问到底传达给我们的真意,它常常用来描述做事情不追根问底不甘心的行为。

5). 三更半夜出世 ―― 害死(亥时)人

始源域:害死人 目标域:亥时人

三更半夜,即为亥时;三更半夜的出生的人,即为亥时人。三更半夜出生,一般来说,各种折腾人,孕妇和家人各种不方便,医生也不是正常上班,等等。当然这里用“害死人”有点夸张,这种修辞法为了得到强调的效果。“亥时”与“害死”为谐音,根据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和谐音映射,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亥时”,此歇后语的意义就浅显易懂了。

6). 孕妇走独木桥 ―― 铤(挺)而走险

始源域:挺而走险 目标域:铤而走险

顾名思义,孕妇是挺着大肚子的,即为“挺”。孕妇走独木桥,是挺着大肚子走着危险的路。“铤”与“挺”谐音,铤而走险是一个成语,结合歇后语前半部分“孕妇走独木桥”,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歇后语的意义。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可知,这类歇后语经过跨域映射,以发音相同或相似为媒介,使目标域不仅仅保留了本身的意义,还内含了始源域的原始意义,这样谐音后的歇后语就同时具有了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双重内涵。这种谐音映射法,一方面借用了原来未被谐音的词的意义,另一方面拥有了谐音后词的意义,即,真正让人认知的内涵意义。这就使得歇后语更加有趣味性,更能引人注意,以上几个例子都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四、总结

谐音歇后语的存在确实很有价值和意义。虽然,有些不为人熟知,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和使用之,谐音歇后语不仅仅能为会话者的话语增加幽默智慧感,更能委婉地传达会话人的真实意图,以避免尴尬。任何事物都有其利与弊,一方面,有些谐音歇后语,充分利用了跨域映射,这使得语言更具美感,趣味和幽默,是对自然界语言系统本身的创新性、挑战性的应用,这种使用扩大了汉语中某些词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有些恶意的谐音使用现象也不是不存在的,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谨慎对待,关于语言使用的多样性与规范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也是今后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因此,如果把谐音用于更多的歇后语,应该以正确客观地审视之。要对谐音歇后语进行规范,看清利弊,积极发现不足,合理使用并改正,才能促进整个语言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李弘. 语音隐喻初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3]蒋磊. 歇后语的分类与英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4]王斌. 映射及其认知运作. 外语研究, 2001.

[5]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宗武. 歇后语的特点、分类及发展.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1990.

篇7:影响外语学习的个体差异因素研究综述

影响外语学习的个体差异因素研究综述

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智力、语言学能、学习策略、认知风格、动机与态度、性格情感因素等.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外语学习的规律,探索最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作 者:顾艳 GU Yan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江阴,214405 刊 名: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1(6) 分类号:H09 关键词:外语学习  个体差异   因素  

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学习认知的美文随笔:认知的边界

推理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

谈话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论文

生活教育理论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试论认知风格与创造力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

对于建构主义纲领评析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共7篇)】相关文章: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2022-06-25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操作技巧2022-09-24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2022-11-11

读懂学生,培养学生高尚人格2023-11-24

影响员工自我调节学习的组织因素研究2023-09-04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语文有效教学论文2022-10-07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2023-11-03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23-08-24

师范生历史学习动机及其阻抗因素研究2023-02-19

大学生心理作业范文遗嘱2022-10-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