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伊人”为你分享12篇“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的研究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的研究论文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后,师范生的就业不再受到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的限制.有了新的机遇;同时师范生就业也面临着教育部门职位饱和、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师范生供需不平衡和就业市场不完善等各种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探索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课程改革。完善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师范生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降低就业期望值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化
近几年。各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师范生就业的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政策规定使师范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即由国家包分配。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转变为师范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模式。这种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师资的合理配置的就业体制即师范生的就业市场化。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无疑使师范毕业生和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冲击。只有对各种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才能把握住时代脉搏。找到应对的策略。
一、师范生就业市场化给师范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1师范生就业不再受到行业的限制
在师范生就业没有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前.师范生就业绝大部分局限于教育系统.严重地束缚了人才的流动.限制了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师范生就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后.学生的就业由原来面向单一的教育系统变为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任何单位.大大地加强了师范生的就业面。各省近年相继出台政策.规定师范毕业生既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或到部队工作。亦可到其他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2.师范生的就业不再受地域的限制
在师范生就业放开之前.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国家进行人力资源调配的需要.师范生毕业后还要回到原籍就业.限制了学生进行选择的机会。师范生就业的放开.户籍制度的改革.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逐渐取消.使师范毕业生可以到非毕业生生源所在地的任何省市工作.对志愿到农村及西部地区任教的师范生国家还出台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果毕业生不愿就业.师范生毕业后户口可暂时保留在学校、档案暂挂靠省教育厅。暂缓就业。
3.师范生在教育系统的就业不再受到所有制的限制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绝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是政府设立.基本不存在民办的教育教学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这些学校专任教师较少.需要大量接受过正规系统师范教育、具备较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师范毕业生在满足这方面要求上占有优势。另外.目前很受社会关注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也需要政府在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量的合格教师.这给师范毕业生提供了又一个就业机会。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给师范生就业带来的挑战
1.师范毕业生人数增多,教育部门职位饱和使师范生面临膨胀性失业
高校招生规模连续扩大使师范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与此相反.中小学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学校班级数逐年减少.2、3所学校合并成l所学校。学校布局的凋整使中小学教师出现大幅超编.每年都有新毕业的`师范专业学生.但是又并不是每年都有到年龄退休的老教师.使得教育队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师范招生规模的膨胀和教师岗位饱和造成了师范生“膨胀性失业”的局面。
2.教师资恪证放开,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对师范生就业产生影响
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动计划》中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除了非师范生.社会人员如资深专家、技术人才、外教、退休教师也可以参与竞争教师岗位.到教育教学部门就业。这些非师范毕业生.社会人员与师范生相比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更受学校和学生的欢迎.成为师范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师范毕业生供需不平衡使“就业的结构性子盾逐渐突出”
首先.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目前的就业状况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专科生的就业难度较大。其次.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
.在师范类各专业中。小学教育、物理学、美术学、生物科学、英语等专业初次就业率较高.需求相对较大;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需求相对较小。最后.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这几年城市的师资需求渐渐饱和.吸纳毕业生的空间非常小.而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急需大量师资.许多师范生却不愿去任教。“
4.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加剧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的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基础的大学生毕业市场体系的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高等师范院校就业工作部门、政府毕业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开拓就业市场力度不够.提供就业信息不够.服务不到位.结果导致“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社会上用人不正之风的存在.部分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任用毕业生时暗箱操作。导致部分社会资本较弱的师范毕业生就业更难。
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就业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1.采取开放型的办学模式
近几年.由于师范生满意的教师岗位有限.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到敦育领域外从事非教育行业.针对这种状况.一些师范院校已经开始尝试新的开放型办学模式。即学生在学习两年或三年学科专业知识后,在第三年或第四年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是否接受师范教育.获得师范专业学士学位或专业学士学位。这种办学模式与世界教师培养模式接轨.值得借鉴。各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师范生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
2.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
现在我国高师院校的许多专业往往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进行建设的.这种专业设置考虑更多的是学科本身的要求和规律.较少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师范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脱节。因此.各高师院校要不断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就业指导部门反馈的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这样.高师院校生产出的“产品”才能适销对路,供不应求。
3.进行课程改革,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正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师范教育要渗透“新课改”的精神.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把教学目标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来。在课程设置上.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在考试方式上.改变以往考教材笔记的评价方式.代之以提交课程论文等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
4.加强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师范生就业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劳动人事部门的改革.涉及到各种行之有效的规范的建立.以及消除各种在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不正之风,等等。。但是更主要的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指导作用。针对师范生就业难的现状.各高师院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及时为毕业生提供有关部门的需求信息,加强对毕业生的观念引导和技巧指导。各院系的教师也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采取各种途径介绍和推荐毕业生.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四、师范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师范生在入学后就要规划好自己将来打算的职业.并根据该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素质不断努力。准备在教育系统内就业的就要提高教师应具备的技能水平.加强教育实习。为能使自己毕业后胜任教师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在系统外就业的就要强化自身的个性化素质,培养某方面的显著特长;准备继续求学的就要学好外语和专业课.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2.师范生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多师范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管理。失去了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愿意努力学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面前.师范生必须要有紧迫感.严格要求自己.为自己制定一些近期目标如:每学年阅读专业书籍l0本.其他文学等书籍20本.进行演讲一次.撰写学术论文一篇等等。总之,师范生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还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博览群书.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准确进行自身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
目前的师范毕业生大部分还是希望到城市、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愿到农村、落后边远地区就业;希望到公办学校或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到私立民办学校或私人公司工作.师范生的就业期望仍然很高.没有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师范生在就业前要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客观地评价自己.逾越观念的樊篱.超越传统的择业惯性.到民办学校、到偏远地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和创业。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抓住就业机会.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面对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师范毕业生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及时进行各种调整。师范院校要进行改革,以各种途径提高学校的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竟争力;师范生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期望,将自身理想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师范生就业市场化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适应了这个变革的学校和个人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2:创业教育市场化路径研究论文
创业教育市场化路径研究论文
一、就业环境的变化需要就业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并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影响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能够满足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情况下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的需要。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经验和理论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教育模式和理论。但是,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上依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取得的成绩有: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逐年增加;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较高;高校通过选修课、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形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许多电商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拓宽了发展空间。许多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寻找创业机会,进行自主创业。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尤其在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创业教育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形:
(一)时代发展的新变化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国家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为学生适应新的形势,并帮助他们迅速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我国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的培养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为满足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大学生创业。
(二)就业压力的增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大学生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从当前的就业市场来看,就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等问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施减员增效,大企业的结构调整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这一系列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再加上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从的114万人增长至的749万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已经演变为社会问题。因此,为解决就业难问题,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政策支持开展大学生创业。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
我国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生承担着祖国的未来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势在必行。在高校教育中,应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运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二、创业教育市场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肯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创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市场化不足等问题。
(一)缺乏科学定位,高校培养方向不明确
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在推行的十余年间,主要以政府政策推动为主,很少有高校主动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创业型大学严重缺乏,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规范,甚至有些高校根本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发展定位与目标。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在毕业后通过创业来创造就业机会以实现自身价值。创业教育本身能够帮助缓解就业压力,但一些高校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参加竞赛的形式主义”层面。在这种错误的目标指向下,只能是对学生生存技能有所提高,而不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学科体系不系统,课程设置不合理
即使有的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较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较为单一,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市场化教育。从创业教育的内容上看,单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输,缺少实际经验的总结。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新时期,应加快推动创业教育的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创业教育的市场化进程,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创业教育来说,社会实践在其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然而许多高校由于创业教育发展仍处于理论阶段,枯燥的理论知识既没有提高教学实效性,也不利于学生创业热情的提高。
(三)重视不足,支持不够,师资力量短缺
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不足,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创业教育工作无法开展。社会支持不足,政府虽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多项政策,但由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除了高校、政府,大学生创业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尤其是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等,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帮助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此外,师资力量是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许多学生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教师能够为学生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行需要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是由从事其他课程教学教师中分配过来的,这些教师缺少专业的创业背景,在创业实践经历方面十分匮乏,致使课程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创业教育市场化的解决路径
针对当前创业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对创业教育提高重视,准确、科学定位,坚持从长远角度看问题,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才。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科学定位,明确创业教育目标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单位,从其自身角度来讲,要想促进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创业教育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与市场发展相符合的定位。首先,避免形式主义。充分认识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或者通过举办比赛为自身增光添彩。引导大学生创办企业,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创业态度。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工作是落后的传统观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培养机制,使创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的精神和意识,去除功利观念,使学生能在真正意义上具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学生们能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而应真正地为学生、为社会发展做长远考虑。其次,避免急功近利思想。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过程。因此,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建立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并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再次,避免脱离市场的目标设定。为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定位的科学化程度,必须对市场发展和需求进行合理、准确分析。只有了解到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发展规律,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创业教育的方向如何掌握、创业教育中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市场中寻找答案。
(二)完善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体系建设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各高校必须构建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首先,拓宽知识层面,增加创业课程。课程设置应以传统课程为基础,并将社会常识、创业技能、市场经济、财务管理、法律常识等与创业相关的内容添加进去。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心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做好创业的准备。创业者应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准确的判断能力、综合的知识储备能力等。因此,高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开设多种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偏实践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当前,多数学校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教学的附属部分,通过开展讲座、论坛、比赛等培养人才。有的学校通过开展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并没有将创业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具体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完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一整套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改变创业课程为选修课的形式,将其纳入必修课程,同时开展试点专业。创建创业事物,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结合专业实习,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搭建专业创业平台。学生应正确认识创业,树立创业意识。学校为学生建设创业工作室,搭建产学研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实验室,借助校办企业等为学生搭建实践培训基地,提高学生创造力。
(三)完善师资力量,寻求全方位扶持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特殊课程,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更为严格。当前,部分高校缺少专创业教育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因此,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优秀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助推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为完善师资队伍,首先,在创业教育教师选拔和任用问题上,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能力水平进行选拔。创业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知识基础作为理论背景,还应具备自主创业的经验或相关实践经验。必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并运用。其次,定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对于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的教师,给予实践创业的机会。再次,完善教学管理与激励等措施。高校还应考虑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等问题,让教师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打造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授课水平和实践水平高的优秀教学团队。让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到优秀企业中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也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度,弥补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例如,可以让理论基础较强的教师教授理论课,让优秀企业家传授实践经验,但要注意双导师之间的密切交流。在寻求支持方面,首先,要寻求政策扶持,构建完善的创业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能够为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与保障。也只有在大环境的支持下,学生的创业教育才能成为可能。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等。其次,高校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或机构,推动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再次,寻求社会企业的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空间。创业能否成功需要一定的经验作为基础,学生本身由于长期受学校封闭教育的影响,缺少实践技能。因而,在大学校园中,多给学生一些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空间和机会,对于大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来说大有裨益。总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体制与环境作为支撑。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因此,必要的资金援助与政策体制的优惠扶持对大学生创业来说非常必要。此外,除了以上支持策略,还应尽早制定一套完善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规体系,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完善信用机制,减少大学生创业投资的风险。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制订科学的创业培养计划;要有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要有政府、社会的支持作为保障。总之,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将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篇3: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应对策略影响论文
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应对策略影响论文
一、相关概念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不是官方定价。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定价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自身,由金融机构根据自有状况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变化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利率体系。
中间业务即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即不依赖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产生的,而是依赖银行既有资源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以及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由于这部分收入并非是利息收入,而是产品和服务收入,又称为非利息收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创造渠道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商业银行开始改变自己传统的经营策略,更加注重开发受利率变化影响小的业务和新型的*款证券化等中间业务,这些业务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不需要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不受利率的限制,浮动空间更大和灵活的自我定价机制成为中间业务的优势,逐渐被各大银行重视。
(一)市场化的利率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更加残酷。
监管部门看到了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更加重视中间业务法律法规的约束。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收费四原则“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肥让利”,原有的一些收费业务被整改,商业银行减少了部分手续费收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央行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断下调,进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商业银行不再像以往迅速扩张理财业务,而是审慎经营理财业务。因此,市场化的利率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能把握好这一机遇就能占得先锋,否则就会石沉金融市场的大海。
(二)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定价。
因为价格是金融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可以自己决定价格之后,就更加会有创新的动力,创新产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产品会层出不穷,更加高端,更加先进。市场化的`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平衡调解的,在供求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会将价格调节的更加适合市场,以往可以存在超额利润都将付之东流,自然而然,社会资金的使用流向就会更加合理更加高效。因此,市场化的定价可促使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在这个创新的大潮中只有迎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以客户的利益至上,以创新求生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三、利率市场化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开发中间业务的组合产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时间,但是还处于新兴业务的阶段,种类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将不同种类的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就会实现不同风险、不同利润产品的互补,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优势互补的产品组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合理的细分,以达到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潜力大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将发展较早的中间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改进,最大化金融产品的价值。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充分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优质的金融产品还应该具有前瞻性,既满足了客户的现有需求,还能发现其潜在和未来的需求,使得金融产品创新研发与客户的需求变化保持一致。
(二)创新中间业务的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要突破传统意义上柜台式的人工服务,原有的柜台式服务模式以其对空间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和浪费逐渐被正在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取代。以现代的互联网科技为依托,银行的服务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为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为呈现模式的前端化、多元化新模式的服务。正在不断创新的电子银行服务,以其环保、快捷、方便等优势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带来新的平台和机遇。银行应以电子银行的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群体细分,可以依据其年龄、职业、收入、地区等,可根据每组细分后客户的特点,提供此受众客户群体专享式的服务模式,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三)控制中间业务的风险水平
中间业务相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来�v,占各项业务比重还较小,风险也比其他信贷业务低,但中间业务发展迅速,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虽然当前的风险是潜在的、但它一旦浮出水面,后果会不堪想象。因为中间业务的风险并不是本身的风险,它联系着银行内部管理,企业、百姓群体客户,甚至国家的立法。鉴于此,为了避免这种巨大的隐藏风险,必须将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与开拓创新同步发展,不能只求发展不求控险。
篇4: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论文
论文摘要: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层面的观点入手,阐述了树立四个方面的市场化就业观,探讨了构“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格局的市场化就业方法对学校应做的工作提出了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学校工作
一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这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几乎每所大学都把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自己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相应提高学校的办学品牌。作为高等学校,不仅要能把学生招进来、培养成才,而且还要能送得出去,使他们能顺利就业。
如何通过社会、学校的双向互动,合理调配人才资源,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同时通过就业情况的反馈,促使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功地走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呢?本文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树立全新的市场化就业观
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时期,并且将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方向迅猛发展。我们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走完了美、英、德、日等国用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之路。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就业大众化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层面。这在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事情,也将是我们必须正面应对的一个必然趋势。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是社会进步和全民索质提高的标志之一。接受大学教育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然而,这种转变刚刚开始,使得已经不是“骄子”的大学生还摆脱不了身上的“骄气”。
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而又迅速地完成天之骄子向一个普通成员的转变,并避免这种转变时暴露出来的明显幼稚和天真,树立起全新的“市场化就业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要树立随行就市的就业观。学校应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市场化的教育,并在他们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着手进行。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确定为有学分的限定选修课,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和就业咨询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正确地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取向。这就要求学校务必以学生为本,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就业观,使学生的期望值逐步趋于理性,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让他们走出“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非外企不去”的就业误区,审时度势,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切实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从而找准定位,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务必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精英”,更多的是需要那些发奋自强的拥有实际技能的就业者。
2.树立市场化就业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推进,高等学校的扩招将继续进行,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将继续增加,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和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将在同一个起点上争取就业岗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化就业意识,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就业市场也完全遵循这一市场规则。而在就业竞争中赢得招聘单位青睐的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所谓“树立市场化就业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胜任工作的强壮体魄,更加上诚实守信。具有上述素质的人才,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实力,才有可能赢得就业竞争的优势。
3.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要通过就业教育,使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的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跳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为“良臣择主而依,良禽择木而栖”!当今社会鼓励人才流动,对一个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必须要有先苦后甜的思想准备。一般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不要企求一步到位,可以先找一个符合自己当前情况的就业岗位开始人生的征途,端一阵子土饭碗。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同时继续寻找下一个更能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个性的就业岗位,以获取金饭碗。如果一出校门就把目标定得过高,非什么单位不去,非多少薪金不干,往往会失去最佳就业选择和时机。
当然,合理的“工薪期望值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学毕业生自己把自己对工薪期望值的要求提得太高,这山望着那山高也可能失去就业机会。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当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获得一个就业岗位本来就十分不容易,找到一个理想的岗位就更难。因此,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好就业的机遇,先就业,后择业,再图更好的发展。
4.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要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己创业闯市场的观念,鼓励大学毕业生们自主创业。须知自己创业当老板比之给他人打工(包括国有、集体和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更合算。一是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自主创业,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二是自主创业光荣,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有可能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在给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三是更能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和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毫无拘束地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二、积极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
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是当务之急。所谓就业市场化,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诚然,大学生就业单靠教育系统是无法承担的,必须要形成全社会参与、多方合作的就业服务体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学校而言,除了加强就业教育和改进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外,借鉴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就业市场化是最佳选择。一是打造精品——培养既“金玉其外”又“金玉其内”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就业竞争的实力; 二是制造广告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毕业生的信息材料晓示天下;三是运用“营销”理念指导就业——为毕业生搭建可靠的`就业平台。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具体的操作上。学校要面向就业市场,根据学校以往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情况,择优建立以若干个地区为龙头的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确立以若干个行业系统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建立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基础,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且效果明显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并确定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以“大基地”带动“大市场”,以“大市场”促进“大就业”的战略,构建“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的格局。为此,学校可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会”,聘请能接收毕业生就业的“大户”为成员单位,构建成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基本框架;建立若干家相对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还可与若干家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使这些单位每年都能够接收学校的大多数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引导毕业生适时就业。一是每年举办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到学校来进行招聘;二是每年利用节假日不断地举办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开展多种形式、多样方式的招聘活动;
三是组织毕业生到就业大户参加现场就业招聘,让毕业生到拟就业单位现场选择就业岗位,变“等待用人单位的挑选”为“主动上门,自我推销”。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香港理工大学就业市场化的运作,有许多可取之处。香港高校的课程设计基本以市场为导向,每个系都邀请行业最知名人士参与设计课程内容;特别是香港理工大学非常重视用人单位的意见,每年都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的意见,并迅速根据这些调查意见做出修正;他们还设有毕业生的培育计划,由学校出资,或者由企业出资,派出毕业生到工厂去实习,这个计划已使3600多名学生得到职业培训;此外,在学校有专人教导学生如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如何服务于社会和公司,教他们怎么写信来求职,怎么掌握面试技巧等等。因此,虽然香港的就业情况很严峻,但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生当年没有找到工作也只有2.5%。
三、学校需开展的工作
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和学校关系的终结,而是和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反馈机制,更好地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和育人工作。因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学校要做好许多方面的工作。
1.要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及时收回反馈“信息”,改进学校自己的工作。
2.学校要把就业率与学校的招生和品牌联系在一起,并拨出一定量的投资用于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的“中介”和“服务”作用,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能从中受益。
3.在校内建立就业工作评估机制,充分调动院系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就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设立就业率特别奖,对在就业工作中没有出现工作事故且一次就业率达到100%的院、系给予表彰奖励。
4.要开展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按市场需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积极的人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是要主动按照毕业生就业的阶段特点和需求展开相关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在毕业半年前就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每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无非是“参加就业、国内深造、出国留学”等三个方面,要区分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和需要,逐个服务,分类辅导,帮助学生达成其就业志愿。二是要坚持开展生动活泼的就业咨询服务活动和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将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和具体学生的个案问题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从而形成人性化的就业辅导体系。
5、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按市场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二是千方百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增强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广泛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有合同协议书的实习基地,聘请基地业务强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授,使学生能在基地增强实践能力,被用人单位所看重;四是选择适当专业,开辟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路子,实现学校毕业生“适销对路、供不应求”。
6.广辟就业渠道,除建设就业“大基地”、开好“招聘会”等外,还可以:
(1)实施“上门择业”服务,由有关领导带领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拟就业单位去选择就业岗位(昆明理工大学国资学院领导带领该学院资源勘测工程、地理信息工程、测绘工程、采矿工程、矿物Jjn-v-v程等五个专业的届36名毕业生到云南锡业公司所在地云南省个旧市参加云锡公司开设人才招聘洽谈会,让毕业生们对涉及就业的工作环境、待遇、工作条件和福利等作了实地考察,当即有5名学生与该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还有多名学生表达了就业的意向);
(2)与建设就业“大基地”相结合,实行订单教育,建立预期制度,为大学毕业生早定婆家;
(3)做好人才的临时性就业服务工作,对于一些暂时找不到婆家的毕业生,千方百计帮助其联系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实行先行临时就业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想的就业选择。
篇5:再就业工程研究论文
再就业工程研究论文
一、确立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
确立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就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把在岗与下岗、就业与再就业统统纳入到法治轨道上来,以达到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安定在岗人员,预防下岗失业;改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障;同时搞好再就业工程的执法司法工作,加大对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监督力度,使再就业工程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模式,目的在于保障下岗人员的合法权益,达到安定社会扩大就业,实现法治。这个目标模式包括三个方面。
1.安定在岗人员,预防下岗失业,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的前提。国家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在岗位人员的合法权益,例如,以立法方式确认在岗人员的聘用条件、方式、程序方面的权利义务;确认职工就业后的各方面权益,特别是加强在岗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在岗位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预防下岗。
2.改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中法律目标模式的核心。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再就业工程的探讨仍限于政策研究和实践处理上,对这方面的法律对策研究仍很不足。特别是对再就业工程中如何通过法律处理政府与“关、停、并、转”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与下岗职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等。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模式,就是要依法明确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责、权、利。
3.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法律目标模式的保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必须关注那些因不具备重新上岗能力的失业人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医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这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一环。这个目标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更谈不上社会安定与实现法治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模式是内在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再就业工程都无法顺利实施。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拟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探讨。
(1)直接目标。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是确立这个法律目标模式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解决下岗职工的重新择业和上岗,不能仅靠政策手段,应该依据法律,依法办事,切实以法律为武器保障下岗职工在重新择业过程中的权益。
(2)关键环节。以法律方式确立的再就业工程的目标模式,应力求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本文认为,为使再就业工程纳入法治轨道,关键是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权利义务,以法律来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抓标治本、标本兼治”的目的。
(3)操作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模式,要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各个环节上下功夫。特别是当前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关的法律不健全;执法,司法环境较差;法律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再就业过程中法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把法律目标模式贯彻到具体的再就业过程中去。
二、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框架构想
1.加强岗位安定立法
国家必须尽快出台与《劳动法》相适应的有关实施细则、实施条例,制定《职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在岗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国家应积极改善劳动设施,劳动条件,提高在岗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改善国有企业不景气的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加强就业安置立法
国家目前虽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报告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用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但其规定都属于政策性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家应尽快出台《就业法》,具体规定政府、企业、失业人员的权利义务,规定在就业方面的`原则、制度、条件、程序等;国家也应建立健全对因企业拒绝就业而受损害的失业人员以一定的救济制度,包括对无法重新就业人员的安置等等,如推行《下岗职工安置法》;国家目前虽通过《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对职工就业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对下岗人员的再培训的方面无法律明文规定,应立法解决这一问题。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因职工下岗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生活、医疗、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方面的困难,国家必须通过立法维护下岗人员及其家庭的必要权益,政府应以一定的法律法规形式为下岗人员重新择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如税收,工商登记、信贷、劳动人事管理、场地设施使用等措施的优惠,国家最好通过《再就业职工保障法》具体规定上述内容。
在再就业问题上,政府和企业必须联起手来,共同承担起安置下岗工人的责任。政府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去解决企业所无法解决的市场外部问题,如为企业吸纳下岗人员提供优惠政策。这是在立法过程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配套机制
再就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依托于完善的法制背景才能顺利进行,完善再就业工程的法律配套机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法律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和优化结构。我国目前的各种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等仅从宏观上规定了企业在资产重组和优化结构方面的规定,特别是在因此而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操作性差。例如下岗职工可以凭借原有股权在企业合并、分立后继续分取红利或剩余财产等。
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应尽快出台《劳动力市场法》,运用法律形式确认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需双方的权利义务,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劳动力中介组织,以法律形式确认和规范其运作方式,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法治基础上与世界接轨。
再次,加强劳务输出方面的法制建设。我国在劳务输出方面,传统方式特点是层次多,手续繁,审管严,由单一的官办机构输出劳动力。国家必须通过立法解决在劳务输出方面制度的单一性,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劳动力输出系统,对国际劳务输出规定相应的制度、原则、办法、程序,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省、市、县以一定的劳务输出自主权,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总之,在推进我国再就业工程的法律对策问题上,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在强制性规范上做到内容明确,程序合理,标准清晰,也要尽量限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篇6: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
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及时抓住利率市场化的有利影响所创造的机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挑战,从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入世以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 者:姬志鹏 JI Zhi-peng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 刊 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5(1) 分类号:F830.3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 策略篇7:施工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施工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给人们创造了很好的物质环境,也成为了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根据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项目。在城市建设当中,优质的土木工程成为了当今城市建筑技术发展和城市经济提高的标志。可是,还会发生一些质量问题现象,使竣工后的建筑施工项目不达标,不但损害了建筑工程的声誉,还将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伤害。所以定要采用高效的管理办法,在人员、技术、监理等多方面来提升施工的质量。能够及时发现施工当中现有的问题,采用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完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1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1.1建筑材料方面
建筑材料正在往高强度、轻质方向延伸,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镁合金和铝合金等等材料,正在广泛应用。可是现在使用这些材料存在着许多缺点,比如价格太高、弹性模量较低等,造成了材料的使用范围受限制,还需要多方面的考察研究。虽然在提升混凝土与钢材的持久性与强度方面,已有了研究成果,然而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工程地质和地基方面
施工地区基础的设计和施工,不但会受到地基构造和工程地质条件因素的影响,还和力学性能、应力情况息息相关。另外施工材料的选择、结构体系与工程设施的选择,都会受到工程地基与地质条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地下工程施工的影响最大。现在所运用的地基与地质勘查技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根据室内分析实验,现场钻探取样为主,所以需要及时创新勘测方案,积极采用当代科学技术,来完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1.3工程规划方面
按照工程经验所拟定的工程规划方案,从中选取优秀案例,是土木工程以往规划中采取的重要形式。但是根据土木工程建筑的规模扩展,应及时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并且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来完善规划,现在这种想法已实现。如果土木工程的规模过大,肯定会造成自然环境突发其变,虽然这些变动是有好处的,但也会有伤害,如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就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针土木工程规划期间,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1.4工程设计方面
工程设计主要追求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等情况,经过人的努力与创新,将会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标准。现在,针对材料轻度值与载荷值的研究分析,重点是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案。而针对结构动态、结构大变形和材料非弹性等的分析,则就要研究海浪和地震波、风力等用途的分散与统计的规律,来表现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维度。结构优化和结构可靠度极限状态设计法都是研究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这之中也广泛运用了计算机的高效设计与计算方法。
2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项目管理不规范
在施工项目管理方面,如果达不到规范化,就会使项目效率减慢。为了更完善各种制度,就要不断增进种种项目的运营,根据现在多种的运行主体下,持续提高项目筹资和建设管理、运营还贷等项目,经过项目负责人的.操作,不断推进各种制度的完善,同时依照现在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在现在的投资当中,持续对各种项目进行管理,和提高项目效率,最强程度的增进各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
2.2招投标管理不规范
招投标管理很重要,如果出现差错,会造成行业制度不完善,价格不合理。为了增进招投标管理规范,就要不断的提高多种招投标管理办法。在现在的地区和行业保护当中,经过不断提高多种行业保护制度的完善,也增进了现代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于此同时,现在的实际状况,重点有两个方面:首先应该是不断推进行业制度标准化;另外还要增进价格的合理化。
2.3设计质量的规范化
根据设计当中,如果设计质量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建设项目不达标。这就要不断提高各种制度建设,并一起按照建设单位的管理制度,针对施工单位进行干涉,同时增进各种设计的完善,使设计质量达到规范化标准。
2.4合同管理不规范
当合同管理期间,如果合同达不到规范化,就会使各项规划质量不达标。所以就要经过不断增进合同制度的进步,并且也不断增进各种合同达到规范。而且,在发展规划过程中,更要不断促进土木工程的各项标准,当施工期间,就要改善各种管理制度,还要依照现在的施工情况,来不断的推进各种制度的完善。于此同时,在现在的发展规划中,依照施工单位的发展,最强程度的增进了各种制度的完善。当各种投标系统当中,经过对现在各种制度的规范化,也推进了项目分析的发展,同时更增加了各种监管制度的规范化。
2.5施工单位的不规范
在施工建设当中,施工单位混乱,将会造成施工中各种制度不完善。同时还会使现在的各种施工不达标,要想施工单位得以改善,就要不断增进市场准入标准的提升与完善。
3主要措施
3.1完善施工质量体系建设
如果想要提高土木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就需要在进行建设期间优化施工质量体系建设。根据建设与完善期间需要对土木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主要还是土木工程的施工要点与难点问题。应该经过优化土木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体系来针对土木工程的整体建设工作进行引导。于此同时,也能对土木工程建设质量进行评定。因此,拟定完善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体系,是维持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方法的重要措施。
3.2加强施工建设人员的培训
土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所以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就会对工程的整个建设水平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土木工程建设期间,提高对施工建设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首先,土木工程建设人员管理培训,需要确保能依照土木工程的施工与建设实际情况相对应的管理活动,来达到最佳的建设效果。其次,施工建设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提高专业的技术水平,让他们能依照对应的土木工程建设标准来进行建设施工工作,更能提高责任意识。
3.3规范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如果想要提高土木工程整体建设施工的质量,就要完善和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土木工程建设会采用很多机械设备,加热期间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所以,更应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来及时发现并处理施工期间存有的安全隐患。
3.4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控制与监督
加强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技术控制与监督。土工程建设的期间,施工现场的工程建设质量对土木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存在着很大影响。所以应该对施工现场所运用的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控制。如:针对施工技术人员与质检人员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在技术环节所出现的问题,减少其对于土木工程整体质量的影响。
4结语
总之,从文中分析了解到,针对施工管理中现状主(要行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各省份应该在土木工程基本架构设计和建造项目建设环节,涉及到工程管理中的问题是非常严峻而且比较复杂的,这不仅会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而且对相关行业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样产生不可确定性质危害。所以,希望相关的公司或者企业在分析土木工程施工细节问题的同时,应该适当合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吴潇杭,钱杭伟.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07):222-223.
[2]余君.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J].企业导报,(10):62-63.
[3]韦喜梅.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9):124-125
篇8: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摘 要:我国利率市场化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已有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上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利率市场化在金融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率市场化在推动银行改革的同时,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了相应的发展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相关论文发表,发表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交通运输工程论文投稿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减轻中央银行对各个商业银行利率的控制力度,将利率的具体决定权转交给市场,由市场决定利率,而中央银行则利用对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制定和调整,形成相应的资金利率,以间接形式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反映的一种机制。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有全面性的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从开始,通过放开相同行业之间的拆借市场利率来实现,基本推进方式是逐步扩大市场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以“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形式为方向,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明显居于城市之前,放松速度与力度,都超过城市。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在10月,由40%上升至50%,而同一时期普通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仅有10%。从到,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不断提高,相应的浮动区间逐渐扩大,在201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已上升至基准利率的2倍,而同一时期,城市信用社以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只有1.7倍[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最关键的一步,是在年10月取消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在人民币贷款利率方面的上限管理,只保留城乡信用社2.3倍贷款利率上限的管理。我国人民银行在5月,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给予其依据贷款原价、定价进行自主定价的权利,在存款利率上,实行与商业银行一致的基准利率上限管理。而在此之后,农村的理论市场化改革处于停滞状态,偏向于为农村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如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等。
二、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市场与客户
利率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在利差收益上的稳定性,加剧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市场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依据特色化经营与差异化定位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发展市场与目标客户。农村金融机构应坚持对“三农”、“中小”和“地方”的服务方向,以农村地区为基础,不断向城镇地区拓展延伸。以“三农”和“中小”客户为重要的发展对象,在客户竞争上与大中型银行进行错位发展,依据自身特征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2]。
(二)改进经营理念与方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相应的贷款差逐渐减少,银行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就需要改变以扩大规模来增加收益的经营方式,转变市场经营理念,改进相应的经营方式。根据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求,选择合适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实现“做大做强”与“做优做精”之间的转变,从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转向对发展效益与质量的关注。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改善和优化相应的考核机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对基层营业机构转变的督促工作。
(三)调整创新金融业务结构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贷款利差的缩小,对长期依赖贷款利差收益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具有极大的经营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调整、升级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业务种类,使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构与收益结构趋向于多元化。改变业务结构的单一性,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业务结构的调整、金融产品的创新等途径,改善银行发展现状。
(四)提升定价与风险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因此,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实际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完善有关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实际利率变化情况,调整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合理建立存款、贷款的定价机制,通过对以往信贷数据的加工处理,建立合适的风险定价模型。改变成本核算的具体思路和方式,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定价,提升相应的定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3]。
(五)提高经营队伍素质
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重视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利率风险意识方面,普遍比较淡薄,相应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需要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健全、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利率风险意识,合理安排薪资待遇,从整体上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征,结合实际发展要求,准确定位发展市场与目标客户,改变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定价与风险方面的能力,从整体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田勇,王忠冕.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五大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3,04:12-14.
[2]王海翔,郑晓,刘立.农村金融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农村经济,2013,05:62-64.
[3]杨军,罗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40-45.
篇9:基于竞争供应链的应对供应扰动研究论文
基于竞争供应链的应对供应扰动研究论文
随着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之间的相互耦合程度越来越高,干扰性事件发生的频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现有研究鲜有在竞争供应链背景下,分析供应扰动对于竞争供应链及其成员的影响,以及现货市场协调供应扰动的有效性等问题。
本文在竞争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两条竞争供应链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假设供应扰动发生后制造商可以通过现货市场的方式进行供货,研究现货市场应对供应扰动的协调效果,以及现货市场应急补货策略的有效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第一部分以两条竞争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其中每一条供应链均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两条供应链分别向市场提供可替代的产品,两条供应链之间属于数量竞争。首先,构建了两条竞争供应链的基准模型,并求出了均衡状态下两竞争供应链中的订购量、批发价格、销售价格,以及每一条供应链中制造商、零售商、供应链的最大利润;接着,假设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两条竞争供应链同时受到了供应干扰,进而构建供应扰动下的两条竞争供应链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供应扰动参数对于两条竞争供应链中各自零售商、制造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并说明了扰动参数和供应链成员最优决策之间的变动关系。
本文在第二部分考虑发生供应扰动时,两条竞争供应链的现货市场协调等问题。首先,假设发生供应扰动后,零售商拥有可选择的第三方现货市场,并且在销售季节到来制造商交付产品时,零售商根据制造商的实际供货量来确定现货市场紧急订货数量;接着,构建了现货市场协调供应扰动的竞争供应链模型,在两条供应链结构为对称的条件下,分析了供应扰动参数对于竞争供应链及其成员协调策略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扰动参数限制下,零售商的利润函数表达式。此外,本文指出了由于制造商的决策(批发价格)发生在供应扰动发生之前,因此供应扰动后现货市场的加入并不会影响到制造商的利润,进而,供应链的`总利润与零售商的利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本文在第三部分通过给定数值算例的仿真和求解,检验了文中构建的数学模型,数值结果很好的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综上,本文在竞争供应链的背景下,构建了基于竞争供应链的现货市场应对供应扰动模型。通过模型的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当供应扰动影响较大且现货市场的批发价格相对较低时,若零售商采取现货市场应急补货策略,会使其利润得到增加;(2)当供应扰动影响较大且现货市场批发价格相对较高时,若两个零售商均采取现货市场补货策略,会导致两者利润同时减少,即出现囚徒困境的情形;(3)当供应扰动影响较大时,零售商利用现货市场应急补货策略进行协调会使其利润得到增加(较之不采用现货市场进行补货),但相对与供应扰动发生前的最大期望利润而言,只是减少了利润的损失,而无法达到最大的期望利润;(4)当供应扰动影响较小时,供应扰动发生后零售商的利润反而会高于其没有发生供应扰动时的最大期望利润。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在竞争供应链背景下,需求函数为非线性、以及各种混合扰动因素对于现货市场协调的影响等问题。
篇10:汽车回收性管理的应对措施研究论文
汽车回收性管理的应对措施研究论文
一、我国有关汽车产品回收的管理要求
国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制定、实施《汽车可回收利用率和禁用物质的管理办法》,规定了重金属的含量限值及车辆的回收利用率指标:(1)限制使用重金属:除豁免的物质外,新车上铅、汞、六价铬的含量不能超过0.1%(质量分数),镉的含量不超过0.01%(质量分数);(2)回收利用率指标:通过车辆准入过程中引入产品回收利用率指标来强制执行。标准的内容目前已完成,预计2014年左右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有害物质的含量限值,具体指标与上述一致。此外,该标准给出了可以豁免的零部件清单,清单上的零部件,允许超出规定的限值,这对主机厂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二、企业应对
1.车辆回收利用率指标计算及达标。
针对车辆准入时的回收利用率指标要求,企业需完成两方面工作:一是通过技术手段,使整车的实际回收率达标;二是向国家主管部门证明该数值的计算过程是可信的。
1.1整车实际回收率达标。根据GB/T19515-2004,决定车辆回收利用率实际值的因素为车辆上不能再利用的非金属材料的质量,利于回收率达标的部分方式有:(1)开发便于再生的车体结构:改变布置形式使部件便于拆卸;避免铆接、焊接,多用柔性连接方式;优化保险杠、车门内板等大型部件,尽力减少组件数量;大件连接处设置V槽,便于剥离作业等。(2)选用易回收的材料:选用易回收的材料可大大提高汽车实际回收率。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控制成本和降低车重,很多企业在大力推广“以塑代钢”,由于计算回收率时,所有的金属材料都是直接视为可回收的,如果用一种不可回收的塑料材料取代了原来的金属材料,将会导致整车回收率的下降,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选取替换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本身的性能达标,还要同时考虑到材料的'可回收性能。(3)控制材料种类,选用兼容性好的材料:同一零部件或相似零部件要尽可能选择相同的材料,少用复合材料,避免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并尽量选取兼容性好的材料,因为如果把易于回收和不易回收的材料复合在一起,由于物理上较难分离,则最终会导致易于回收的材料无法回收,计算时将整体视为不可回收材料,不利于计算结果达标。(4)关注《可回收利用的技术清单》:中国目前已启动了《可回收利用的技术清单》的制定工作,凡列于《清单》上的材料,无论其在实际中是否达到了商业化回收的水平,在计算车辆回收利用率时均视为可以回收利用的材料,一方面,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尽可能选择《清单》上的材料来制作零部件;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在用的能够回收的材料,企业应积极向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申报及证明材料,争取将其列入《清单》。
1.2通过有效体系管理证明回收率计算值的可信度。汽车产品的非金属材料多为内外饰、电器、各类附件等,这些基本上由供应商提供,因而,零部件可回收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可回收性。所以回收认证管理不仅对主机厂进行考评,还要考评主机厂对其供应商管控的有效性。(1)制度保证:主机厂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办法作为供应商管控的依据,主要明确供应商的责任与义务,以及违反规定时要承受的处罚等;此外还需要有一些配套的管理或技术标准、指南、设计准则等,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协同,对新车的内饰件材料成分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哪些部件必须使用可回收的材料。(2)人员保证:产品回收性认证项目需要各部门的协作,认证管理人员识别产品生命周期内国家政策的发展情况;产品规划人员根据国家政策提出产品的可回收率整体指标;材料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根据整车指标进行产品设计,合理分配各部件的材料构成;供应商管理人员要确保供应商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零部件,并提报相关文件。(3)数据采集及计算:汽车有上万个零件,用于计算回收率的数据达数千条,数据采集及计算无外乎通过下列三种方式实现。IMDS/CAMDS+企业内部计算系统。IMDS是国际上通用的材料数据采集系统,CAMDS是我国开发的材料数据管理系统。两者的优点是系统稳定、数据采集方便、供应商易于接受(对供应商免费)。缺点是费用较高;此外,由于IMDS/CAMDS仅具有数据采集的功能,不能实施计算,因此还需要企业配套开发一个计算系统。自制表格+企业内部计算系统。这种方式就是制作一种规范的Excel表,要求供应商填写,用人工的采集方式取代IMDS/CAMDS系统,优点是一次性投入的成本较低,但缺点是过于依赖人工,采集难度大,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自行开发的采集系统+企业内部计算系统。自行开发的采集系统只在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数据采集的功能,其优点是一次性开发投入,之后每年仅需少量的维护费用;但缺点是供应商接受难度大,此外,国家管理部门是否认可也是一个风险点。
2.有害物质管控及达标。
铅、汞、镉、六价铬四种重金属是明确禁止的有害物质,除了予以豁免的部件外,其他部件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不能超标,这同样涉及到对供应商的管理:
2.1关注豁免清单:豁免清单是国家基于技术、安全、经济性等各方面因素,而在一定期限内予以豁免的部件明细,一旦上述因素不再具备,将不再予以豁免,豁免清单的更新周期通常为2-3年,企业需随时关注清单的变化情况,对于被剔除出清单的零部件,要及时整改。
2.2检测:重金属含量是指均质材料的质量分数,例如某部件镀层中含六价铬,需要用六价铬的总质量除以其镀层的总质量,这就需要用物理分离或化学分离的方式,获取其镀层的质量及六价铬质量,主机厂不可能添置齐全所有的检测设备、分离设备。此时,需要借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参与,供应商供货时请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把检测报告提交主机厂。
2.3供应商声明:供应商声明主要用于约束供应商,保证其所提供给主机厂的部件和提供给检测机构的部件是一致的,避免后续供货中出现有害物质超标的情况。
2.4定期抽样、送检:对供应商生产一致性进行管控。
3.可回收利用性标识。
高分子材料部件上标注“可回收利用性标识”便是为了帮助回收企业快速识别材料种类,并选择最适合的回收方式,设计人员需要注意下述几点:
3.1布置位置的选取:由于标识有一定的尺寸要求,而且要保证零部件从整车上拆下之后,标识要要易于看见;同时还要保证零部件装配后的美观、整车风格的协调,这就要合理的选取其布置位置。
3.2合理的标注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要保证牢固度,标识宜在进行零部件设计时就在模具上刻好,直接采用模具成型,如不能在模具上完成,可采用烫印或压印成型、喷涂或印刷、蚀刻、激光打印、不易损坏的粘性标签等。
3.3在图纸或技术文件中提出要求:对于外购件,需要供货时即带有“可回收利用性标识”,技术人员就需要通过图纸或其他相关的技术文件把要求传递给供应商,对于采用模具成型的部件,更是需要在开模之前就要把要求告知供应商。
3.4对于形状不规则或受功能限制而无法在部件上标注时,需要在企业公开的产品技术文件(如汽车拆解手册、回收利用指导手册等)中予以说明。
三、结语
本文对报废汽车实施回收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对国家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与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应对过程中的部分注意点。报废汽车回收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及各级供应商一起通力协作,才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进下去,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不断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各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借助此文,能使从事与汽车回收性设计、管理中的同行对相关事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企业产品的可回收性能越来越好,有害物质逐步消亡。
篇11:教育实习前后体育师范生变趋研究论文
教育实习前后体育师范生变趋研究论文
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生成与发展的初始平台。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教育实习前、后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剖析教育实习中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否有显著的提升,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结果显示: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各个维度的发展程度不均衡,提升最显著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其次为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没有显著提升。建议优化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大教育实习的改革力度,改进与完善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不显著的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实习作为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体育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强化学科知识、树立教学观念最重要的教育实践课程之一。东北师范大学作为部属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该校与东北三省共建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形成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的教育实习模式。
基于此,该校体育学院也创立并形成了“统一实习、固定基地、专门教师”(简称“U-F-S”)的教育实习模式,并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构成了以微格教学为创新点、教育见习为切入点、模拟教学为根基点、培训考核为考察点、教育实习为核心点、总结反思为反馈点的教学实践方向,构建了独具师范院校特色的体育教育实习模式,该模式的建立为东北师范大学在体育教育实践方面提供了新的探索与尝试。本研究以“U-F-S”实习模式为背景,对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前、后教学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测查和比较,检验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后教学能力及各维度教学能力是否有显著的提升,审视与考量“U-F-S”实习模式的有效性,从而推动与促进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法通过CNKI、SCOPUS数据库,以“教育实习”、“教学能力”、“体育”、“师范生”、和“internship”、“student teaching”、“field experience”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了-收录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有关“教师教育”、“教育实习”、“教师教育”等相关著作及教材。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的设计与编排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以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为起点,从课堂教学的理论逻辑出发,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并主要参考杨烨、蹇世琼、王春燕、J.Michael Spector等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自行编制而成。问卷将教学能力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问卷的陈述采用Likert自评5级计分的方式,为了分辨每个调查对象是否认真填答了问卷,将问卷的第8、18、28、38题项采取反向陈述、反向计分的方式,从而剔除无效问卷。
1.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价法,在问卷设计的初期咨询5名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和3名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本领域专家对问卷的每道题目进行逐一的推敲,并主要从语言表述、专业术语运用、逻辑关系等方面咨询专家的意见,并提出修改建议,从而确保问卷设计的合理与可行性。采用5级量表的方式,邀请8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与结构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问卷的内容效度一致性较高,说明问卷设计相对科学、合理。
1.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以年级为单位,在问卷发放前,向被试者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用途等,以便获取被试者的支持。问卷采用当场发放与回收的方式,第1次(实习前)发放在8月末的教育实习动员大会中,第2次(实习后)发放在月中旬的教育实习总结大会中。教育实习前、后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调查问卷203份(实习前110份、实习后93份),回收率为83.2%(实习前90.2%、实习后76.2%),删除统计无效的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共164份(实习前92份、实习后72份),有效率为80.7%(实习前83.6%、77.4%)。
1.2.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对回收到的有效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α系数为0.876,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维度内部题项的Ⅸ系数分别为0.841、0.896、0.863,说明问卷信度水平较高,可靠性较强。
1.2.3 访谈法 采用面对面、电话、QQ、微信等方式对参加教育实习的带队指导教师、实地基地负责人以及部分体育师范生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以深入访谈为主,主要分析体育师范生在亲临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教学能力变化。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t检验、频数统计等。
1.2.5 比较分析法 对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前、后教学能力及各维度教学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皆在找寻彼此间的差异,为本研究的深入剖析奠定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能力发展的显著性分析 经t检验结果显示(表1):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在访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被问及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是否有提高”时,也均回答“有”。
例如:师范生A说:“通过教育实习,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运用、示范讲解的时机上得到了较大的训练,加深了我对基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了作为准教师的自信心”。
这与张、Sun-Geun Baek、Eun Hye Ham等学者对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师范生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虽然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教育实践环节(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模拟授课)的锻炼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实习是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的原因。首先,在“U-F-S”的教育实习模式下,教育实习时间并没有延长,但是教学时间与次数明显增多,因为体育师范生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要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课间操的管理、学校运动会的组织与编排工作,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的机会,为教育实习目标的达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其次,东北师范大学实习基地的选取均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对于学校体育教学而言,充足的体育设施与器材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的体育教学设施与场馆相比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的条件要优越很多,能够充分满足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需要,为体育师范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
SuzanneM.Wilson、Robert E.Floden等人认为:实习生与指导教师的有效配合能够对实习生产生本质的影响。Karen Goodnough、Pamela Osmond等人和Chery lSim认为:三角关系有助于培养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在东北师范大学“U-F-S”的教育实习模式下,体育师范生在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均有大学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的“双向”指导,从而保障了体育师范生教学的效果,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升。
2.2 教学能力各维度发展的具体分析
2.2.1 各维度的均衡性分析 经t检验结果显示(表2):在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各维度教学能力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与教育实习前相比,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分别提高:0.583、0.578、0.354。可见,教育实习后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幅度最大,其次为教学实施能力,最后是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的预先安排与布置,是完成教学计划与任务的具体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与东北师范大学“U-F-S”教育实习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在教育实习前的培训考核中,东北师范大学将教案的书写作为考核的重要环节,大学指导教师会对体育师范生的教案设计进行逐一的评阅与指导,并邀约同组的体育师范生共同交流、研讨,对教案的不足提出优化建议;2)在《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会专门利用6~10学时对教学设计与教案撰写进行重点讲授,从而加强了体育师范生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与理解;3)在进入实习基地学校的第1周,东北师范大学要求体育师范生根据实习基地学校的教学进度进行备课,在见习期听课的基础上进行教案的设计与撰写。
可见,凭借日常学习的积累、实习前的培训、实习中的运用以及机械式的强化,体育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易于在教育实习的短时期内得到显著的提升。
教学实施能力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为实现教学的预设目标,临场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教学实施能力的发展可能与以下3个方面有关:1)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缺少对实践活动的机会,导致教学实施能力相对薄弱,而通过教育实习的熏陶与锻炼后,在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技术动作的表述与示范等方面,显得尤为自信与从容,教学实施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2)由于部分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担任过兼职教练员或兼职体育教师,通过—定时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体育师范生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常年举办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教技实践活动,在比赛中体育师范生对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体验到临场教学的氛围,有利于提升自身教学实施能力。可见,教学实施能力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具体的情景体验中,而教育实习恰恰提供了“情景体验”的平台,促进了体育师范生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
教学评价是教学反思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作出客观、理性评估的重要表现。教育评价能力得到提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1)在教育实习期间,体育师范生每次授课结束后都会进行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总结,并在课后填写体育教学纪录单,从而及时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讲授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2)在每周的教育实习总结会上,指导教师会组织体育师范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上一周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述,体育师范生会征询指导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建议,从而及时发现和改进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3)东北师范大学将《微格教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到本科课程方案中,要求体育师范生必须修满36学时且获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
通过《微格教学》中“模拟课堂”、“微课竞赛”等环节的考核,极大地提升了体育师范生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虽然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没有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显著,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就很低。相反,教学评价能力在教育实习前、后的均值分别为3.76和3.96,明显高于其他2个维度,说明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评价能力。
2.2.2 教学设计能力的分析 经t检验结果显示(表3):体育师范生在选择教学内容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分析教学对象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符合教育实习的预期。但在布置教学场地能力、确定教学目标能力方面则没有差异,有必要进一步分析。
布置教学场地能力是体育教学特有的教学组织工作,其目的是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实习后布置教学场地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这可能与体育师范生不擅于利用辅助器材进行教学有关,反映出体育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对外部环境的设计,没有将教学场地的布置纳入到教学设计的范畴中,缺少对教学设计的创造力。
确定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实习前、后确定教学目标能力没有显著变化,但这并不代表体育师范生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低。因为在教育实习前、后确定教学目标能力的均值都保持在3.9以上,说明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就已具备了一定的确定教学目标能力。这可能与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体育教材教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专业选修课有关,因为东北师范大学在专业选修课中非常注重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对中学体育教材属性的分析,促使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就掌握了一些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2.2.3 教学实施能力的分析 经t检验结果显示(表4):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在运用辅助教学能力、体育教学组织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营造教学氛围能力虽不如以上能力提高明显,但也有所提高。而一般语言表达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体育教学管理能力、技术动作示范能力的发展则没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对体育师范生的访谈也发现,体育师范生在一般语言表达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体育教学管理能力、技术动作示范能力方面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例如:师范生B说:“我在大学期间,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强,对老师的提问时常避而不答,在实习中我发现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无法正确的表述,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只能告知错误动作,无法阐述造成错误动作的原因和正确纠正的方法”。
师范生C说:“在广播体操的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正面示范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又不会镜面示范,造成学生队形不一致,方向路线错误百出,造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部分厌学的学生缺乏耐心,不知应用何种方式管理与约束学生,导致教学氛围不和谐”。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能力,准确而流畅的语言表达是实现沟通的核心所在。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是以学生的角色担任教学的核心,而在教育实习中却以准教师的角色担任教学的主导者,在以学生角色体验教学时,往往是传授的被动者,对于教师的语言表述只是接受或默许,而在教育实习中语言表达不仅是教学的基本素养,更是传递教学的重要工具。虽然教育实习后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均值高出0.16,但是仍然对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应有的重视,建议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微课”、“模拟课”等,从而提升体育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纠正错误动作能力属于一种特殊能力,学生在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时出现的错误动作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体育师范生对教学基本要领的认知与掌握水平。具有纠正错误动作能力的前提是体育师范生具备过硬、扎实的运动技能水平,已熟练掌握技术动作的要点与难点,从而才能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分析错误动作的归因,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师范生实习后在均值上虽略有提升,但是提升幅度并不明显,表明教育实习中对该项能力的培养还相对欠缺,应加强对体育师范生纠正错误动作能力的培养。
技术动作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教学的核心能力之一,体育教师通过标准的示范动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直观的印象,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程度。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在教育实习后没有显著提升的原因可能与体育师范生的不同专项有关,因为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虽然接受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多个运动项目课程的学习,但除了专项教学外,其他项目的授课学时基本都在80学时,且考核标准与运动训练专业同专项学生相比明显偏低,导致体育师范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只是停留在“一专”而非“多能”,无法对非专项技术动作进行标准的示范。
体育教学管理能力对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组织、协调、控制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的体育教学管理能力不具有显著差异,但是其教育实习前后的均值均处于3.79以上,说明在教育实习前体育师范生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对体育师范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探索式地开创了“尚武强身、崇德修心、树德育人’的特色培养路径,从规划、规范、规则3个维度,助力每1名体育师范生的成长与成才,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体育师范生对教学管理能力的重视程度。
2.2.4 教学评价能力的分析 经t检验结果显示(表5):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在教学评价能力的各方面均无明显的提升。通过访谈也许能够反映出教学评价能力无显著提高的原因。
例如:师范生D说:“针对高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很难高质量地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因为高三学生有高考压力,指导教师也对高三学生没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考试成绩的评价,基本以平时出勤情况作为参照依据,我们也只能跟随指导教师的意愿进行评价”。
通过访谈发现,体育师范生对于教学评价不是主动的,而是受到指导教师的束缚,即盲目地跟从指导教师的意愿与行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完成教育实习的任务。体育师范生本应根据每1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量与评价后,对其进行准确、客观、详实的成绩评定。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受到了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即指导教师让怎么评价,体育师范生就怎么评价,致使体育师范生由主动转为被动,造成对指导教师过渡依赖的现象,促使体育师范生在技术动作评定能力、成绩考核评定能力、教学自我评定能力、学生学业评定能力上无显著的提升。
虽然体育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没有显著的提升,但并不意味着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就很弱。而恰恰相反,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技术动作评定能力、成绩考核评定能力、教学自我评定能力、学生学业评定能力的均值分别提高0.15、0.16、0.10、0.28,说明通过教育实习体育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是略有提高的,其中学生学业评价能力提高幅度最大,原因可能是由于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面对众多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而通过教育实习,体育师范生能够比较从容、准确地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可见,教育实习对于学业评价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动作评定能力、成绩考核评定能力、教学自我评定能力的提升幅度不大,原因可能是由于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师技能大赛、模拟教学比赛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技术动作评价、成绩考核评价和自身教学评价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从而导致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的技术动作评定能力、成绩考核评定能力、教学自我评定能力没有显著的提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升,说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统一实习、固定基地、专门教师”教育实习模式是有效的,值得其他高等师范院校借鉴与参考。
2)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各个维度的发展程度不均衡。提升最显著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其次为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没有显著提升。
3)从教学能力各维度的微观角度而言,体育师范生在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分析教学对象、运用辅助教学、体育教学组织、突发事件应变、营造教学氛围、学生学业评价的能力发展显著;在布置教学场地、确定教学目标、一般语言表达、纠正错误动作、体育教学管理、技术动作示范、技术动作评定、成绩考核评定、教学自我评定的能力发展不明显。
3.2 建议 今后东北师范大学在实践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的改革中应加强和重视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不显著的方面,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优化与完善。
篇12:浅析地方院校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及应对措施的论文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总结性实践学习环节,其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总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不少地方高校为了增加就业率,提前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毕业实习。致使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与就业或实习时间相重合。由于学生花大部分时间在找工作或实习上,而留给毕业论文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下滑。因此解决好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等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与就业率均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大学会计学中毕业论文与就业间矛盾现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以期为同行参考。
一、论文(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1.大学生就业现状。近年来财务会计就业岗位需求下降,会计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地方院校在经济、地理位置上与一线城市有一定的差距,部分用人单位不愿前往招聘,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机会。而大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辗转不同城市,增加劳动时间投入。二是,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选择大城市就业造成其人才供过于求,而中小城市人才急缺。同时受“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其自身能力估计过高,遇到有意向招聘单位而放弃签订就业协议,导致就业机会丧失。三是,在当前的买方市场下,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胜任工作,往往签订就业协议就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考察其实践能力[1]。
2.大学生毕业论文现状。毕业论文写作是比较漫长的过程,通过毕业论文可以考查学生四年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体现学生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绝大多数毕业生比较重视毕业论文环节,希望能认真做好。然而本科毕业论文现实状况并非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社会“轻论文重就业”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普遍对畢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将绝大多数时间与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二是,高校扩招,很多高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有些教师带一二十名毕业生,指导时间精力不够,直接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2];三是,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注重毕业论文,让学生觉得毕业论文只是顺利拿到毕业证的一个条件,与就业无关。
3.毕业论文与就业的矛盾关系。部分院校一般将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从大四第一学期末开始,直至第二年六月份答辩前。在这期间,也是各地用人单位向学校招聘应届大学生的黄金时期。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应届大学生大多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如通过校园招聘得不到合适的岗位,再去人才市场与其他有经验的应聘者竞争,为增加就业机会,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找工作,而对毕业论文写作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请人代写等恶劣现象[3]。二是为了单位经济效益,用人单位往往要求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提前报到上岗,并且往往要求在单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而校外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源及规范的管理,从而影响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三是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校为增加就业率,也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成为目前各高校出现的共同现象。四是部分教师体谅学生就业难,对毕业论文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使得毕业生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要求。
二、解决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矛盾应对措施
1.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与就业的主要矛盾在于时间冲突,针对这一矛盾学校可以适当将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至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和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由各系部组织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会,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课题内容,并拟定部分题目供学生参考,减少其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通过“师生互选,院系调控”的方法,突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3]。另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部分选修课程考核方式以论文的形式,甚至学校可以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通过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技能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在大四毕业论文写作中较快地保质、保量地完成[4]。
2.合理安排回校时间。初次接触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论文写作口语化严重,格式、论文框架不符合专业论文写作要求。因此,学生需要腾出一整段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目前我院规定毕业生需在4月10日前返校,指导教师加强与学生联系,落实学生返校情况,争取于4月12日前与学生见面,同时检查学生毕业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在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上给定成绩等级并签字后返回给学生,并尽快布置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笔者作为指导教师认为,在签订就业协议签前,学校就业处或学生需与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提前沟通,保证学生的毕业论文准备时间,学生才能安心踏实地准备毕业论文。
3.利用现代媒介与学生交流。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遇到部分学生在单位实习时,用人单位往往拒绝毕业生请长时间的假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面临毕业论文与工作机会两难的选择。学生面对费力找到的工作不愿轻易放弃,只得将困难向指导教师求助。指导教师既要保障学生的工作岗位,又要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那么通过现代媒介进行远程论文指导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通过现代媒介的方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开题报告、论文大纲、论文方法等的写作,并指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指导意见进行修改。
4.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接轨。毕业实习是由指导老师推荐或学生自己联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等,寻找会计相关工作的实习机会。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真实企业工作环境下的生产经营过程,以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来源,或者在指导教师安排下收集相关的经济数据以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就业”的状态下积极投身实际工作,表现突出者将被用人单位留用,从而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一直是目前学校、教师、学生需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生普遍重视就业而忽视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我们提出采取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合理安排回校时间、通过现代媒介与学生交流及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接轨等措施,协调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对于保障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学校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继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之分析及解决——以本科生法学专业为基础[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3):185
[2]黄静,柳斌.毕业论文教学安排与择业的矛盾及解决办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76-178.
[3]张良苗,岳宝华.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35-36.
[4]宋爱军.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互融性的探讨[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02):65-67.
[5]刘春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指导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91-92.
★ 菜市场租赁协议书
★ 考试失败原因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的研究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演讲失败的原因2023-09-18
市场调查策划方案2024-02-28
高端白酒奢侈化的背后的原因分析2023-06-02
夜市摊位租赁合同2022-05-12
黔东南学前教育现状2023-08-18
摊位租赁合同2022-09-18
会计专业报告2023-05-30
会计专业调研心得体会2022-12-31
工程机械用钢热轧工艺研究的论文2023-05-10
摊位租赁协议书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