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构状况研讨论文(锦集14篇)由网友“咸鱼爱蹦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田水利建构状况研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农田水利建构状况研讨论文
农田水利建构状况研讨论文
耒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农业发展的优先地位,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推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绩效考核,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紧扣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目标,坚持科学规划、技术可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先后制定了《湖南省耒阳市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报告》、《耒阳市农田水利建设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小型水利发展规划。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布置,节水措施配套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步规划,水源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并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开发相结合,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通过规划,摸清了全市的农田水利设施现状,理清了工作思路,找准了建设方向和重点,做到统一规划、连片建设、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讲求效益。严格监管工程质量和进度。对建设资金,严把关口,专款专用,定期督查,一项一审,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工程的深入推进,水利枢纽工程带病运行的状况得到有效治理,但耒阳市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尚未纳入国家投资计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是严重滞后。当前,耒阳市小农水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现象普遍,有人用无人管问题突出。当前使用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至今已运行40多年,老化破损严重,加之市、乡镇、村财力困难,缺乏必要的维修改造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数处于“农民不管了,集体管不了”的境地。据调查统计,大多数灌区渠系因淤积、崩塌造成渠道损毁达90%以上,渠系建筑物完好率不足30%,致使渠系工程输水不畅通,有水难灌溉;小型水库、山塘等水源工程淤积严重,淤积量占正常库容的30%以上,严重影响了正常蓄水库容;村组管理的泵站、塘堰等小型工程设施也因长期缺乏专人管理,设备、输电线路时常被盗而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农村“两工”全面取消,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土地承包到户、农村税费改革后,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村提留不复存在,农业水费偏低且收取难度较大;取消农村“两工”(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农民投工投劳急剧减少,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既无资金又缺人力的尴尬状态。在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农民尚没有能力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且农村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老弱病残在家种地和看管孩子,靠打工子女寄钱回家维持生计。农村“一事一议”的筹资投劳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同时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公益性较强,受益管护的主体不明,多数群众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积极性来改善自己的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小农水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出资投劳难度大。一是劳动力价格显性化。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每天可以挣到(60~80)元,而在家参加小农水建设,则没有工钱或只能象征性地得到一点儿工钱。农民出于生存和养家糊口的需要,往往不愿出力投劳。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一亩水田单季产粮约450kg,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机耕机割等费用,在风调雨顺的年景,1年也许有(100~200)元的收入,但如果遇上洪涝或大旱,则要赔进数百元的种子、化肥、农药钱。因此,在目前我国粮食作物价格偏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农民为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不愿出钱兴修农田水利。三是农民种田已沦为副业。耒阳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部分村组人均占有水田面积不超过3分,全家总共就1亩田左右,农民主要靠务工、经商等其他收入谋生,种田已变为农民的副业,农民出钱出工修建水利的热情不高。四是“两工”取消后,农村“一事一议”制度不完善,政策、法规鼓励农民出工出劳力度不大。加之许多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农民出资投劳难度大。
财政对小农水投入严重不足。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因其举足轻重,备受重视。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其小而未受到足够重视。其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犹如人体之毛细血管,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犹如人体之主动脉,它们是一个整体,二者只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水利灌溉的整体功能。“渠首水飘飘,下面(田里)没水浇”就形象地说明了小型农田水利不配套的弊端,也从反面说明了小农水配套设施的重要性。目前,水利投入着重于大江大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建设。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很少,上级财政近3年拨给耒阳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仅为663万元。农民基本上还在用“大跃进”的水,耕种“学大寨”的田。耒阳市夏秋冬三季连旱,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就是历史欠账太多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敲响的一面警钟。
社会资金难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投入产出周期久、回报年限长的特点。加之小农水项目多,规模小,社会资金投入风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吸引社会资金难。
工程水费收缴难,以水养水濒临困境。农业税取消后,水费收缴难度大,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和管理单位正常运转面临困境。特别是从起,耒阳市欧阳海灌区和3座中型水库水费实行财政补贴后,各类水利工程基本上不再向农业用水收取水费。由于没有养护资金,很多地方的(尤其是村组)小型农田水利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管理和维护陷入缺钱少人的困境。
资金分条块使用,整体效益不明显。目前,耒阳市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别由财政、水利、国土等部门各自使用一块,分割使用,零星打补。全市对资金的争取和使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筹考虑。资金分条块使用,导致整体效益不明显,难以连线成片,形成规模效益。
产权不明,责权利不清,管护难。目前,耒阳市农业用水出现以下三个难点:一是农业用水供求矛盾突出。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加之管护不到位或无人管护,农业用水的供应呈自生自灭自然状态。每到用水高峰期,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不少农民常常半夜起床去“拦水”(将水引进自家的水田),村干部则半夜蹲在渠道为百姓“守水”。二是用水秩序较乱。斗农渠及田间渠道的用水管理大多无专职管理人员,用水秩序混乱。由于无人负责斗农渠及田间渠道用水分配,用水随意性大增,浪费水严重;又由于用水矛盾的'难以调和性,群众容易因争水抢水引发纠纷。三是用水方式粗放。
目前耒阳市大部分农民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方式落后,距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出现这些难点的深层次原因是产权不明,责权利不分。税改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由村组负责,部分由乡(镇)、县(市)负责。税改后,村组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失去兴趣,许多村组负责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呈现“无主”状态。又由于农民种田比较效益低,农民护水意识淡化,“有水就种田,无水就抛荒”是许多农民的普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小农水工程毁损严重,蓄水调水功能大大下降。
针对小农水工程资金零星、条块使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制县级以上小型农田水利规划,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小农水工程资金,形成规模效益。小农水为“准公共产品”,针对其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明确规定省、县(市)财政的出资比例,建立对小农水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考虑到大多数县(市)级财政的实际困难,适当提高省级财政的出资比例。同时,鼓励具有经营效益的水库、水塘以未来承包权、收益权为抵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盘活水资源。规定农用水费收取、使用、管理办法,实现以水养水,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维护和水管机构(含用水协会)的运转提供资金。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量多面广、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自觉参与小农水建设热情不高的现状,政府(尤其是乡镇)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农村,多做群众思想工作,引导农民看长远。同时将小农水建设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基层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在政府主导、加强引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按照“民办公助”方式,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兴建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等水源工程。针对不少村组小型农田水利“无主”状态,对小型农田水利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清晰产权,明确责权利。具体分类管理办法如下:对于农户自用微型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对于小型公共水利工程,按水系和渠系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等组织,实行用水合作组织的管理体制,收取相应水费,维持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对于纯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按照“政府不背包袱,群众不增负担”的原则,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的方式进行改制,推行“防洪保安,灌溉管理,综合开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进一步放开建设权;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
目前,“一事一议”制度在耒阳市实施,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以村为单位,议事群体过大,意见难以统一。二是弱势自然小村组在“一事一议”中,无法与自然大村组博弈。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弱势自然小村组的山平塘亟需小农水资金对其进行改造,但在“一事一议”的小农水项目讨论中却难以获得平衡通过。三是一事一议的先建后奖补制度,资金直接奖补给村里,资金易落入部分村干部私人之手。因此,针对一事一议制度存在的问题,打破行政村界限,以小农水受益的自然村组为主体实行一事一议制度,财政奖补资金直接划入受益的自然村组账户,减少中间流转环节。
篇2:北方农田水利建构状况与强化途径研讨论文
北方农田水利建构状况与强化途径研讨论文
在以水田为主的平原地区,水利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田间作物长势的优劣,最终决定着收成的多少。水利建设服务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决定了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影响着国计民生。相对全球而言,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22%以上的人口。尽管这是个完全值得骄傲的数据,但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数据背后的隐藏着的忧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迈进,耕地在快速减少,而人口却在持续增加。为了能使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我国农业必须走出一条高产增收的道路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则显得尤为迫切且任重道远。而另一方面,中国是水资严重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伴随着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地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旱情,甚至连千古奔流的长江都多次出现断流。在如此恶劣的季候环境下,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国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当前状况
总体来看,中国水利建设多集中在南方的主要江河区域,农田水利往往不被重视。相较而言,北方因缺少河流,农田水利建设更为落后。尤其长白山系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一些地区靠天吃饭的历史仍未改变,而辽宁的阜新、朝阳等地,十年九旱的现象依旧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当前的北方农田水利设施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遗留物,很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毁。有数据表明,大型灌区的建筑毁坏达38%以上,中型灌区已近45%,小型灌区则损毁过半。由于旧的农田水利设施始终在修修补补中负重运行,得不到全面的、根本的修缮,新的水利建设又不能及时跟进,或得不到正当的养护,致使灌区水利设施整体不足,为农田灌溉和排水防涝埋下了隐患。
尽管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但随着近代工业化的不但深入,重工轻农、急功近利的思想越来越成为主导。特别是土地承包以后,更多的土地拥有者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对公共设施的农田水利建设不管不问,直接导致一些地区固有的渠、堰因年久失修而荒废、弃用。有的甚至为了个人的一点利益宁愿杀鸡取卵,而不惜对水利设施进行破坏。部分地方政府把目光盯在了更有助于提高GDP的工业企业上,仅从席卷全国的房地产圈地浪潮就可见一斑。对农业生产极其短视,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专项资金被占用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农田水利建设往往不能落到实处,丘陵地带、偏远山区的水利设施更是薄弱异常,以至于各种蓄水设施多是干旱期无水可蓄、汛期无力存积。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方略
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GDP终究会随着金融泡沫的破灭而坍塌。作为有责任的政府,更应从关注虚拟的经济数字转到切实的民生上来。只有站稳了农业发展的脚跟,才可能搞好其他事情。做任何事情,吃饱饭是最前提的`条件。回顾曾经的历史可证,没有粮食作为保障,一切都是妄谈。由此可见,搞好水利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所需,更是政治稳定的必要。对于广大农民而言,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好水利设施,是利人惠己的功德之举。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唯有全力搞好水利建设,共同抗击旱魃、水患的侵袭,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身利益。那种以偷盗损毁水利设施换取的蝇头小利,无异于自毁长城、饮鸩止渴,最终害人害己,甚至遗患子孙。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全局着眼,审慎实施。切不可好大喜功,专心面子工程;更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作表面文章。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当作百年大计的工程对待,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心,用好每一分钱,真材实料地将钢筋、水泥施工到位。让各类水库雨季可蓄水,旱季能灌溉;让河道畅通,沟渠无阻。在北方的有着特殊季候特点的区域,各类水利设施既要能抗击风雨、雷电的施虐,又要禁得住酷暑、严寒的考验,甚至需要具有一定级别的抗震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地区农业“风雨不动安如山”地获得丰收,推动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兴修只是一个环节,做好管理、维护才是造福广大农民的根本。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巡检制度,逐层落实,定期考核,让人各司其职,让设施、设备各得其用。其次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加入到保护水利设施的队伍中来,自觉与破坏分子作斗争。再者,创立奖酬机制,调动水利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篇3:生态化农田水利建构研讨论文
生态化农田水利建构研讨论文
节约型、生态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湖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体现可从农田灌溉工程和农田排水工程的工程措施与灌溉模式入手,建设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灌溉是增加田间水量、补充田间水分不足,维持农田水循环的重要措施,但是不良的灌溉工程对作物生长、土壤、水状况、水质以及社会经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合理的灌溉工程建设在完成其预定功能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物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因素。特别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考虑总的环境影响,做出必要调整,以减少不利影响。适量的灌溉可以加速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便于作物的吸收利用;但过量的灌溉水会通过对农田土壤的冲蚀、淋溶,将泥土颗粒、矿物质、无机物离子、细菌病毒、农药、化肥等排入河流或湖泊而引起下游和容泄区的地表水污染。特别是农田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土壤颗粒中的有机物随回归水排入湖泊,输入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将会加速水的富营养化进程,从而出现河湖的“藻华”、大海的“赤潮”等现象。据统计,我国化肥用量从1980年到间增加了37310t。而且化肥流失量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某些水域的重要污染来源。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与环境生态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农田灌溉系统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旱作喷灌、微喷灌、滴灌及水稻低压管道灌溉),并可以与之结合发展精量施肥、施药等措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不但能够节水、节地、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以减轻农业面污染的发生。渠道防渗衬砌是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灌溉输水效率的主要节水措施。而从农田灌溉水和广义节水的内涵来看,渠道防渗衬砌节水只是使渗入地下的水量减少,从区域水资源总体上看,也只是水资源“三水”存在形式的转化。过于密度的渠道衬砌对农田的环境生态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过于密度的渠道防渗衬砌,会改变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减少下游地区回归水的总量,可能会对地下水及下游地区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②工程建设期间,开挖和回填将扰动部分地表,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机械设备、材料运输等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将不同程度的影响环境。③施工时可能对野生植被造成局部破坏和对局部地区造成暂时污染。④过于密度的渠道防渗衬砌,阻隔了田间生物、微生物的有效生活空间,造成近亲繁殖,破坏自然生态。渠道防渗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系数,过于密度的渠道硬化,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科学的确定防渗渠道,特别是合理选择田间防渗渠道,对防渗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及竣工后的水土保持措施,如减少挖方及弃渣的堆放时间,对运料的车辆进行遮盖防护,植树种草等形式,可以很好地防治水土流失,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排水工程对水环境生态影响。排水沟既能排除地面水,又可以起到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排水沟与灌溉渠道一样是农田的“生物廊道”,其自然的沟底与内壁多孔的土壤具有很好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沟内生长的水生植物及沟边的杂草对田间流失的大量氮、磷具有较好的吸收作用,是非常好的农田“人工湿地”,它具有独特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排水沟与小型河湖的结合可以将非点污染源控制在产生区,并利用传输廊道对污染物进行截留、转化,降低输出量,减少受纳水体的治理。排水顺畅可以避免孳生污染源与病虫害;排水沟土堤、草沟有利于多样化植物及微生物的栖息与生长繁衍,并可利于水源涵养与地下水补助。排水沟正常情况下,应维持一定深度的水量。农田生物与其环境因素之间关系问题是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生物与其所处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好坏,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影响着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排水沟混凝土或浆砌块石衬砌的做法能有效遏制排水沟的防冲、防崩问题,但同时具有如下弊端:对混凝土衬砌即使采用部分无砂混凝土浇筑,但其透水性远不如自然土壤好,所以不利于农田的降渍。改变了排水沟壁多孔土壤介质对农田流失的磷、氮等物质的吸附基础,增加了河道富营养化的负担。改变了土沟中水生生物与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不能生长,仅利于苔藓类植物生长,对微生物之食源供应不足,也减少了水生生物与植物对农田排水中多种营养与有害物质的吸收。衬砌后使糙率减小,流速加大,减少了污染物质在排水沟中降解时间,同时也加剧了下游河坡的冲刷。排水沟的护砌宜采取镭诺护垫、植树等生物性护砌,小型排水沟对满足防冲要求的`前提下,一般宜采用草皮等植物,侧墙硬化部分应留有足量的排水通道,沟的底部一般不宜进行硬化处理。
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思路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规划设计中树立节约观念。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前期工作,一要掌握有关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做到融会贯通。在工作中要按政策和精神办事,避免工作不符合规定,使工作陷入被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规划中要同受益农民相结合,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使规划既要符合项目建设要求又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农民和国家政策间选择最佳方案。在项目工程预算中,要充分考虑到各项因素,如当地的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施工价格、工人的工资及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工程上,制定出最为经济合理的工程预算。
做好项目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力求节约。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受益主体是农民群众,他们需要的是最急需的、最实用的工程,这就要求在项目工程建设中:一要坚持高效原则,做到事半功倍。充分调动工程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工程建设之前,周密做好计划安排,做到机械施工和人工使用合理搭配。二要坚持合理安排各项工程的建设次序,考虑到农时及气候对施工的影响。各项工程应尽量安排在农闲时进行施工,尽量避免和减小对农作物的毁坏,降低由施工造成的经济损失。三要坚持实用原则,不搞形象工程。一切要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建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工程,最满意的工程。不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四要坚持节约原则,搞好节约。在工程建设中,搞好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五要坚持创新原则,不生搬硬套。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小到防渗出水口防护装置,大到机电井工程,都要通过科技创新、新材料应用和推广,达到节约的目的。六要坚持长效原则,不搞短期效益。所建工程必须能长久为项目区老百姓服务,不能前面建,后面就修,这样往往造成的浪费更大。
做好项目工程管理,在工程管理中树立节约意识。建好项目工程是基础,管好项目工程是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节约维修的主要措施。实践证明,管护不好项目工程就不能使其长久发挥效益,会造成资产闲置、流失、资金浪费、农民埋怨。管理好工程也是搞好能源节约、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这种思想要贯穿于项目工程管理的全过程。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面广量大,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对策是实施环境水利的基本措施。环境水利的思想基础是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是注重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农田水利工程与农田生态系统的协调关系来看,今后在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以合理利用土地为前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对具备有位置较高的渠道、山塘,具备自压灌溉条件的低灌地区要极力推广管道灌溉技术,减少田间灌溉渠道,节省占用耕地、维护田间生态。加强水利基本建设,实现多水源联合运用,科学合理施肥,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控制农业污染源。避免水土保持的短期行为,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因为认识的不足和资金的短缺造成无法修复生态。
篇4: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建构路径研讨论文
中医院校开办有中医药特色的英语专业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和中国文化外交的必然要求。中医药能不能真正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培养出既热爱中医药又精通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些人才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既用中医药知识为人类谋得更多的健康好处,又通过语言优势做好传播工作,中医药才能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欣赏并逐渐融入人们的健康意识当中。另外,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价值,文化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势必随着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外国留学生的来华学习,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媒介。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篇5: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建构路径研讨论文
在历史上,我国中医外语学科建设经历了探索、停滞和勃发的三个阶段(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中心,)。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建设也是如此。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一方面,随着新一轮“中医外语翻译热”,报考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生源质量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外语教学单位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他们除了扩大英语本科专业的建设规模外,正在狠抓教学质量,探索一条通往内涵建设的道路。为数不多的几所中医院校的外语教学单位甚至还在探索中医外语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医学外语(英语)硕士的培养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而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中心更是借助中医外语(英语)硕士点的申办,在国内中医外语研究和中医典籍的英译方面始终占有领先的地位,此中心李照国教授翻译还出版的专著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中医药国际化做出了前期巨大的贡献。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有的甚至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一个专业,还是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计划不合理
1.专业定位不合理
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开设和存在合理性正是因为顺应了当今时代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然而纵观全国中医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其专业方向定位大多还是比较宽泛模糊,特色不够突出。有的'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方向定位是国际医药贸易,有的是医药贸易,有的是中医药翻译,有的是医学,有的甚至是没有明确提出专业方向。应该说,英语专业在中国是一个相对发展比较成熟而“泛滥”的专业,所以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如果不因时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如何突出中医药特色,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优势。英语专业的特征应该是:技能加专业,复合而全面(张冲,)。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如果还是定位传统的语言学、文学或者跨文化交际方向,将没有任何竞争力。如果笼统地定位为医学,也会分散其学生的精力而最终令其“业不能专”。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就应该牢牢围绕“中医药”,牢记如何使中医药更好更快走向国际化的伟大使命。中医药材要想成功地走向国际市场,中医的治疗保健理念要想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中医药典籍的翻译就必不可少。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许多学校借鉴和学习。虽然其还未申办英语本科专业,但其在中医药翻译领域占据了国内领先的地位,其外语教师在中医典籍翻译等方面的研究已颇有建树。专业定位的不够准确和科学,直接影响到了课程的设置和安排。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虽然定位是中医药方向,但是学生在四年大学学习生涯的前两年里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涉及中医中药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和有难度的课程往往集中安排在大三大四学年里,有的学校甚至只开设了两三门相关课程,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另外,像《中医药英语阅读》、《中医药英语翻译》等一些中医药和英语交叉的课程在有的学校开设的很不充分甚至是空白,其培养的学生如何实现中医药和英语的“复合”令人不解。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1.知识结构不合理
虽然许多学校的专业定位是中医药英语方向,但是有的学校外语系部根本没有中医药教育背景的英语教师,一些体现专业特色的交叉课程只能由中医药专业老师承担,而他们又面临着英语语言诸多方面的障碍。所以,一些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特色课程,但教学效果相当不好,这使一些院校的英语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名不副实”的味道。
2.职称结构的不合理
在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的中医院校的相关教学单位,其高职称的教师非常少。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一位正教授。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对相关系部的科研能力、教学质量、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整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
3.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中医院校的外语系部一般都承担了学校非英语专业本专科生、研究生甚至是自考成教生的英语授课任务,许多老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英语专业的授课质量难以保证。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上基础薄弱,缺乏足够的学科带头人(章俊,2007)。而教师数量的不足使英语专业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保证。
对策探讨
针对当前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拙见,仅供学术界参考,希冀看到更多更好的办法。
(一)调整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关系到学科建设的生死存亡。
1.修改完善学科建设规划,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
首先,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学科建设规划,更加明确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方向定位,更加科学地提出专业建设特色,制定更加合理的专业建设发展目标。随着新一轮的“中医热”、“中药热”,中医药将越来越广泛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中医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仅有深厚的外语语言基本功,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翻译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和流程。中医药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要进一步融入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意识和理念,尤其需要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把中医基础理论,像“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把中医经典古籍,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转换成准确和通俗易懂的外语尤其是英语并输送给他们。鉴于此,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定位应该再进一步,明确提出是中医药翻译方向或者是中医药贸易方向。
2.大力调整课程设置,使之更加合理科学
首先,对于和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笔者建议将之前移。若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上述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并有时间去慢慢咀嚼消化,开课的效果可能更佳。其次,加大中医药和英语结合的相关课程的比重,使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真正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并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中医药行业对外贸易和中医学英语教学等工作的外向型高级复合人才(章俊,2007)。
(二)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说人才培养计划从根源上决定了学科发展前途的话,那么师资队伍的的建设关系到学科发展的道路到底能够走得多远。师资队伍的合理建设对一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往往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1.完善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
中医院校外语系部必须在大力整合已有师资的基础上,取得人才发展和引进的突破。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更新完善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更多英语教师真正投身于中医药专业的学习和中医药英语的教授当中去。
2.改善现有教师的职称结构
一些院校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高职称的教师,尤其是在中医药英语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整个中医院校英语届要培养更多的学科带头人。一般来说,学科建设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创新和系统化,创造有特色的学术研究成果,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并构建自己的学术梯队(秦秀白,)。
3.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针对一些中医院校英语教师数量相对紧张的局面,应该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填补到教学队伍中来。只有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宽裕的时候,一些教师才有精力投入到中医药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去,才有可能把学生打造成既懂中医药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4.增设中医药英语教研室
为使英语教师学习研究中医药知识落到实处,许多院校的外语系部有必要增设中医药英语教研室。一方面,通过激励措施使一部分教师可以真正从其他英语方向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使一些对中医药真正感兴趣的教师可以相互研讨,共同提高。
结语
从目前中医药发展的大好形势看,我们有理由对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建设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而且,中医院校的外语系部通常比较注重抓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学生的专四专八通过率较高,其培养的毕业生因为基础扎实在劳动市场上口碑也较好。另外,随着越来越多中医院校走向综合发展的道路,作为学校新兴增长点的英语专业也受到了学校领导层越来越大的关注,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建设即将迎来另一个发展的春天。(本文作者:毛和荣、李德俊、文惠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语系、军事经济学院军队财务系)
篇6:分析文艺学课程群建构状况论文
分析文艺学课程群建构状况论文
将多门课程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协同建设,在文艺学领域里,始于1980年代初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领衔的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该系列课程由“文学文本解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理”三门课程构成,它们“分别承担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传授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批评实践能力的任务”。该系列课程已于立项为国家首批精品课程。在系列课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随着课程理论本身的发展,教育理论界将这种关联紧密、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多门课程协同建设的实践称之为课程群建设。本文论及的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主要是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中由文艺学学科开出的以“文学概论”为基础、以“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为两翼,以“文学批评”为落脚点的课程性质相同、功能相异、服务同一教学对象、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多门课程的整体建设。近年来,以课程群的思路来建设文艺学学科开设的多门课程的做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与赞同,不同高校的文艺学课程群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国家、省、校三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立项资助。通过几年来的立项资助,文艺学课程群建设成绩斐然,引起了教育界的瞩目,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以下几个问题是当前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尚未得到应有重视,而又必须重点关注和处理好的。
一、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师培养的问题
通观国内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近年来文艺学教学界的主要兴奋点和着力点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1)是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造,(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3)课程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变革,(4)课程群建设成果的固化与教材建设。以上几个方面确实是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应该加强。但在近年的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我们太过集中于课程群的内涵建设,导致只见独立于教学活动主体之外的课程内容、方法、手段与教材的建设,而忽略或者遗忘了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这一重要的“人”的因素的建设,以致在课程群建设中,只见“物”而不见“人”,这就是说,只见课程内容与教学条件的建设,而不见教学活动主体的建设。
在我们看来,教师在课程群建设中至关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了课程内容的理解者、阐释者、建构者与传播者,学生则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评价者和接受者。因此,在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中,我们理应重视教学主体之一教师的培养,强化“人”的建设。如果没有合格教师的培养与建设,没有教师正确的理解和有效的阐释,再好的课程内容,再完善的知识体系,再优秀的课程教材,对于学生来说,也可能是一种“低效”或者“无效”的课程资源。这将不利于学生通过文艺学课程群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如此一来,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落空。
通过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如何实现对教师的培养?在以往的理解中,教师的培养我们主要着眼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术能力的训练。但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视野中,我们强调对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培养。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在我们看来,在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中,必须首当其冲地培养教师形状一个完善的文艺学知识结构,使教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一个立体、多维的知识视野,能够从课程群的其他课程中驾驭和把握该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改变一个教师终身只教一门课程的做法,让参与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所有教师,轮番从事“文学概论”、“中国文论”、“西方文论”、“文学批评”这一组课程的教学。通过课程群教学的实践,从教学制度安排的层面迫使教师必须从单门课程的局限中走出来,打破此前课程与课程之间森严的壁垒,树立教师以课程群为基点的整体课程观,在教学实践中使教师的知识构成日趋完善,知识视野慢慢得到拓展,自身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此外,在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中,由于整个文艺学课程群的任课教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团队,加之在制度安排层面上要求人人都得从事课程群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因此对于如何理解教材、如何阐释教材、如何拓展教材,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传达,课程群的所有任课教师都会有经验性的体会这样就能够进行实际性的“交流”和“切磋”,能够针对同一教学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教学经验为依托而不是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使参与课程群建设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能得到实际性的提高。通过课程群建设培养教师,在具体形式方面主要有老教师的“传、帮、带”、课程群的专题教学研讨会,以及将需要培养的教师送往国内高水平大学里进行相应课程的专门进修和访问等。总之,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我们不应忽视对教师的建设,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建设的重要性,更要挖掘文艺学课程群建设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培养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二、文艺学课程群诸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
课程群,根据教育理论界的共识,从数量上说一般由三门以上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而且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课程群中必须以某门课程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开设出若干门子课程;第二,课程群中的所有课程是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第三,课程群应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中,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各个具体的建设单位将文艺学的若干门课程在申请立项建设时作为一个课程群来对待,但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往往并没有将这些课程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文艺学课程群名义下的“文学概论”、“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与“文学批评”各自为政,课程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相互交叉、重叠、条块化分割、对话性欠缺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由于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课程使命、目标、功能与任务没有很好地协调与理清,在文艺学课程群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课程群教学的整体优势和集团效应。因此,在进行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弄清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群建设中的地位与关系尤为重要。只有理清了这种关系,各门课程就能各司其职,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应有的课程群效应。
理清文艺学课程群中诸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从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文艺学课程群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地位来讨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版)和国内众多主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可以发现,文艺学课程群中的“文学概论”一般被设定为专业基础课,“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被设定为专业主干课,“文学批评”则被设定为专业拓展课。由此看来,在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文艺学课程群中的“文学概论”是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各门专业课程奠定必要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通过“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学生获得的各种知识、素质与能力是进一步学好“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与“文学批评”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文学概论”是课程群建设的重中之重,处于课程群中的核心地位,而“中国文论”、“西方文论”课程则构成了文艺学课程群的两翼,是从历史的角度和广大的文艺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学概论”内涵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强化和印证。“文学批评”作为专业拓展课,是学生在掌握文学概论、文论史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运用文艺学相关知识分析文艺现象与文本提出的要求,是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落脚点,是对学生素质能力进一步拓展与提升的课程。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理清诸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另一个视角,则是从文艺学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性质的差异来分析。根据文艺学界的共识,由于研究任务、目标、内容、方法和使命的差异,文艺学一般分成五个学科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在教学领域中,文学史在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化为“西方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门课程,它们均独立于文艺学课程群而专门开设。因此,在课程群建设中,文艺学课程群的内涵较学科意义上的文艺学学科群要小得多,主要包含以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为课程内涵的“文学概论”、以中国文学理论史与文学批评史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文论”、以西方文学理论史与西方文学批评史为基本内涵的“西方文论”、而“文学批评”则更为强调的是各种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在解读、理解文本时的运用,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具体而言,“文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以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哪些、文学从哪里来、文学有何作用、如何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等有关文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元”命题来建构课程的内涵,它是文艺学课程群中“论”的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术语,在面对文学问题时,能够用专业术语对其进行解答。“中国文论”、“西方文论”这两门专业主干课则是以中西文艺实践的历史作为依托,描述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问题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每一个独特的理论问题与理论术语是怎么从这种独特的文化语境与艺术实践中生发出来的,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哲学方法论,描述它们的变化、发展与演进,给学生提供“文学概论”课程中有关文学的基本问题要如此解答的历史支撑。这两门课程是属于理论“史”的范畴。“文学批评”则是强调课程的实践维度和操作程式,主要是在上述三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文艺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去阐释和解读各种文学文本,使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阐释有一定的方法论自觉,超越未接受文艺学训练的印象式阅读和理解,使学生在阐释文艺现象时具有文艺学的专业特征。文艺学课程群建设需要一种整体思维与全局视野。
根据这些分支课程的功能和性质,我们在对文艺学的诸门课程作为课程群进行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理清各门课程之间那些交叉、重叠的内涵,摆正各门课程的位置,理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有时,有些内容即便在课程群的几门课程都要讲解,但讲解的侧重点与方式是肯定要有所区别的。譬如都要讨论文学批评,在“文学概论”课程中,主要是阐述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类型与方法,但在“文学批评”这门课程中,则主要强调各种具体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和操作。总之,通过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我们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那就是通过文艺学课程群的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构架,让他们分析文艺学问题时,既要有一个“史”的知识视野和理论谱系,也要有“论”的内在周延性和学理性,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文艺学前沿研究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的问题
从建设的维度来审视文艺学课程群,就意味着文艺学课程群下的各门课程是未定型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和最终固化的,这表现为:(1)“文学概论”、“中国文论”、“西方文论”、“文学批评”等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随着文艺学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出而进行调整;(2)文艺学课程群下包含的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概论”、“中国文论”、“西方文论”、“文学批评”这四门课程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也有可能随着本学科研究成果的迅猛发展而产生新的课程,从而使文艺学课程群包含的课程愈来愈丰富。历史地看,科研成果向课程的教学资源转化有一定的时间差。但在当前的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文艺学前沿研究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的转化太过缓慢,教学领域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更新远远落后于本学科的相关研究。
从当前的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实际来看,“文学概论”课程基本上沿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里所使用的编写体例、知识体系与基本观念,近十年来关于文学理论研究的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并未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譬如此前由本质主义所建构的文艺学知识构架在经过十年来的争鸣与讨论,很多观点和问题都明显呈现出内在的矛盾性和不周密性,但教学界并没有及时地来清理这些问题。“中国文论”还基本上停留在郭绍虞、王运熙、顾易生、张少康等学者的研究视域中,当代海外华裔学者和国内学者对中国文论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贡献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吸收。“西方文论”的课程建设基本上以朱光潜的《西方美学》为底本,吸收了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和马新国主编的《西方文论》的内容而形成。西方文论20世纪以来本身的发展与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没有及时转化为课程建设的资源。总之,目前的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从整体上来看,面对最新的研究成果显得较为保守和滞后,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建设资源的动力明显不足。
在我们看来,文艺学课程群建设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立场,敞开胸怀吸纳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从而使文艺学课程群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怀。文艺学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教学资源,从现实操作层面上看,可以有以下三种路径:
(1)根据学界研究成果提供的新材料、新观点与新结论,更新或者补充文艺学课程群相关问题的阐释和解答,“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进一步证实了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增强了文艺学课程群中基本问题理解的多元性与对话性。
(2)根据文艺学本身的发展,增加相关课程的教学内涵,使课程的教学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和完善。譬如在教授文学批评方法的时候,晚近兴起的性别批评方法、文化研究方法这些尚未进入课程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开放,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吸收进来,从而使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学科发展的水平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
(3)将本学科发展的大量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集中向文艺学课程群的课程资源转化,开发出新的课程,从而使本课程群中相互关联的课程更为丰富和多样。这种以新课程的形式来实现科研资源向课程资源的转化一方面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开发。如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我们可以开发出“视觉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媒介变革与文艺发展”等课程,也可以以综合的形式来开发,诸如增加“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这类新课程等。只有这样,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才能够扎根于当下的学术语境和生活情境,才能够得到较为丰富的学术滋养而永葆生机,才不会沦为离我们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的高头讲章。
总之,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制度变革、学术研究的现状紧密相连。除了上述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需要亟待厘清和解决外,还有一些问题也较为重要,诸如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专享与共享问题、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实效问题也值得展开认真的研究与仔细的讨论,限于篇幅,我们将另文专门讨论
篇7:乡镇农田水利论文参考
乡镇农田水利论文参考
1、概述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水平还比较地低下,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使乡镇农田水利建设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步伐。
1.1技术缺乏,管理落后
目前,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队伍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能对水利的建设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使水利建设受到严重的约束,直接影响了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落后,水利建设的管理讲求的是责权分明,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水利建设管理紊乱,管理者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有效行使自身的权利,使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找不到人解决。
1.2损坏严重,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近年来,疏于对水利建设的管理,使乡镇的调水、分水、泄水等水利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除了自然原因,很多水利建设的破坏都是人为造成的,例如,很多地方的机井房的电机和水泵被偷。由于后期的维护不当,致使小水渠的提水阀门锈死,当汛期来临,阀门打不开,无法泄洪,出现严重的洪水灾害,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国家的税务改革,取消了农村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对水渠等小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及加固,缩短了水利建设的使用寿命。
1.3年代久远,功能退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导致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功能严重退化。很多的小型农田灌溉系统工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地方的农民甚至在水渠上种植了庄稼或树木,直接阻碍了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由于没能及时维护,已经完全不能发挥其功能,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1]。
2、分析乡镇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出现的原因
2.1管理落后的原因
现存的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落后,主要是因为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主体不明确,运行管理机制和维护机制尚未形成,对已建好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已损坏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的修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乡镇农田水利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使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2投入资金不足的原因
在我国,小型的水利建设一般都是地方自建,国家的资金投入少。一些地方经济好的,还能够抽出部分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建设上来。如果地方经济状况不好,根本就没有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建设。另外,自国家的税收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一般都是组织地方上的人出工出钱出力去修建水利工程,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筹备困难。
2.3建设速度慢的原因
目前,乡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依靠当地的乡镇人民,实施的是义务工制度。例如,农村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能够进行修补,达到自求平衡的状态。但是自从国家取消了乡镇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影响了乡镇人民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将乡镇人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力军将没有办法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2]。
3、探讨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相关措施
3.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可以以乡镇与小流域为单元,由县级统一管理。加大节水工程的实施力度,同时还要不断增强乡镇人民的节水意识,推广“按量计征”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保证农田的正常用水。
3.2加大资金投入
在紧抓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也要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国家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各级地方政府也要不断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于上级给予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不能挤占挪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还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盘活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还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审计与跟踪工作,各个县区的水务局要与各乡镇协调,坚持先急后缓的原则,对于抗旱井、主干渠、支渠等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先建设。同时还要做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应农村新形势的发展,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职责明确,做到出现问题,能够找得到人来解决,确保农田水利管理的有序进行。
3.3建立水利建设发展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防洪抗旱、人们的饮水安全问题、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等等工作项目实施个人责任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旦出现水利建设的问题,如抗旱、供水、防洪等出现问题,能够找到明确的责任人,如果问题严重,还要对相关的负责人进行问责。
3.4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增强乡镇人民建设水利工程,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提高乡镇人民投身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去的积极性。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法制宣传,能够提升乡镇人民的法制意识,做到依法用水,自觉的维护好农田水利工程,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时间的久远,很多的乡镇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使很多的水利工程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各县市要及时对损坏的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建立健全的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增强乡镇人民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保护意识,促进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篇8:管护农田水利论文
管护农田水利论文
保靖县两年共投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资金3251.9万元,整合以工代赈、烟基工程、巩退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香港郭氏基金等各类资金4682.9万元,在清水坪镇黄连树村、迁陵镇梭西村等8个乡镇43个村实施了小农水工程,涉及人口6.5万人。两年时间完成截流沟15km,集水窖1000余口,铺设管道12km;改造取水坝95座,山塘整治50口,改造渠道185km,改造渠系建筑物306处。工程完成后,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新增和恢复灌面1.395万亩,年增产粮食0.63万t,年新增农业经济效益903万元,项目区内农民群众人均收入年增加139元,效益十分显著。使保靖县的有效灌溉面积从8.48万亩增加到12.47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从6.25万亩增加到10.245万亩,渠道水的利用系数从0.35提高到0.9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保靖县高度重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把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摆到了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各项目乡镇政府、项目村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县政府要求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各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包片抓落实,工程技术人员蹲点抓实施,在全县形成从上到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工程建一处,质量合格一处,有效管理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县委、县政府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单位各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实行一月一督促,一季一检查,半年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完不成考核目标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为了实施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工作,保靖县以宣传为突破口,按照省财政厅、省水利厅下发的'《湖南省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调研与宣传计划》要求,结合保靖县实际,拓宽宣传思路,创新宣传方式,以宣传促工作,以工作带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参与、监管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保靖县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通过图片、文字、电视等多途径对小农水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宣传报道,使全社会都知道小农水工程是一项惠及农民、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出现的新建管模式、效益目标、受益范围等通过各种媒体、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宣传和贯彻,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工程规划、建设、筹资投劳、运行管护的全过程。对每一个项目区建设工程在县电视台等媒体及项目当地将项目建设的范围、内容、补助政策、筹资筹劳方案等内容进行宣传公示,增强项目的透明度,促进项目规范化管理,让当地农民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主动接受监督。为做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宣传工作,县里成立专门的宣传班子,从宣传职责、宣传载体、宣传重点、宣传保障、宣传奖惩、宣传效果等方面一一抓落实。湖南政府网、湖南扶贫开发网、湖南卫视、湖南日报、湖南水利网、团结报、湘西政府网、湘西电视台、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工作简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保靖县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进展,典型经验等专题新闻、图片和文章。6月5日,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会议在衡阳市召开,保靖县在会议上作了《以宣传促工作、以工作带宣传,全面推进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典型发言。
依据“谁建设、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探索独资、合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吸纳群众自筹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全社会形成投资办水利的新格局。一是打破传统的投工筹资观念。过去水利建设筹工主要依靠义务工,群众受益不均衡或受益不直接,筹工筹劳十分困难。初,保靖县成为全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保靖县充分利用这一惠农政策,把财政奖补项目与重点县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小型水利设施等4项公益事业。各乡镇政府根据各村人口多少、项目投资大小,对“一事一议”投劳工作积极、项目资金使用合理、项目建设进度快的村进行(5~10)万元的奖补,项目投资低于5万元的按实际投入补助,真正做到“百姓说话,政府埋单,财政奖补”,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二是创新工作思路,拓宽筹资渠道。宣传发动民间有识之士,多渠道吸引民营资本,接受社会捐资筹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进香港郭氏基金会对保靖县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截止目前基金会对保靖县无偿投入基础设施和社会资金4000余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资金500余万元。针对过来工业对农业的“欠账”,保靖县创造性的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大兴水利建设”的水利建设发展思路,两年接受厂矿企业捐资近500余万元进行厂矿周边村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三是强化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两年来,保靖县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契机,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烟基工程、巩退项目等各类资金4682.9亿元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四是加强经营筹资。通过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投资权换经营权,把收取的承包、租赁、拍卖等经营费用,部分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从而实现滚动发展。
水利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在实施重点县建设管理工作中,保靖县充分吸取“重建轻管”的历史教训,在前期工作时就提早谋划工程建成后的管护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合同承包或者租赁等多种管理形式,明确管护责任人,落实运行、维护责任。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工程的特点,合理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和法人主体。对中小型引水、蓄水工程,由村集体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把使用权、经营权交给用水户管理或者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对“集水窖”之类的微型引水工程,采取“自有、自用、自管”原则,将产权直接划归群众所有。在县水利局的指导下,以村为单位引导项目区群众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41个,建立协会用水章程、管水制度、收费办法、收支台帐、会员证、一事一议决议,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设管护长效机制。这种水务管理形式,实现了村民的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水费征收难度。有了资金来源,管水协会就能组织群众维修水利工程,及时处理险工险段,确保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正常效益。
篇9:信息素养培育系统建构途径研讨论文
信息素养培育系统建构途径研讨论文
各级学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制定自身的信息素养政策,包括信息素养培养计划、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标准、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内容,以确保信息素养教育在宏观的策略计划和学校层面的活动中得到重视,同时从政策上明确各部门责任,促进相互合作。虽然随着全国“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多个方面,跟图书馆、实验室、两课活动和各科教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不可能单靠图书馆员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目标。然而,长久以来,图书情报部门、计算机老师和各学科教师相互间独立教学产生的弊端已显而易见。虽然不可能拥有一支独立贯彻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队伍,但从国家层面、专业协会层面或学校自行制定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还是可行和非常重要的。
教育目标:实现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社会创新型人才,总体目标需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分阶段目标逐步完成。纵观我国已构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体系内容,或众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1],这些指标体系的评估过程也正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和实施过程,体系内容正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要实现的目标结果。所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实现即可视为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完成。不过,目前建立全国性的指标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所致,但可在教育水平较接近的地区根据信息技术设施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设立一致的信息素养标准,以指导和督促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理论: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理论是对教学的指导,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闪光点。信息素养教育同样需多样理论来指导。在信息社会,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需要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以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以自学为主的大学学习情境为融入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提供了佳境。建构主义是指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这种理论思想更加强调教与学的主动性、协作性与情景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融入建构主义理论可使学生产生自己构建知识的学习观,不再依赖教师的单纯传递知识,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来获取信息,构建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相一致。在凸显个性和差异的教育中,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与人本主义理论思想不谋而合。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3]。可见,人本主义理论可引导学生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到“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再到顺应信息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科技与人文并重。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和崇拜忽视了精神道德的培养和人文关怀,使信息产生异化,进而影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过分强调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方面,如信息情感、信息文化、信息评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信息素养内涵的综合性特征使信息素养教育应是知识和道德、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教育。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即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信息素养内涵进行设置,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语言学、信息经济学、信息传播学、信息素养概论、信息技术学等信息基础知识教育课程,还应有信息文化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信息社会学、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的理解与构建等信息能力教育课程。同时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结合,在教育过程中面向低年级同学进行普及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高年级同学进行拓展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研究生进行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模式:开放与继承同行。我国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有基于资源学习的信息检索课模式,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学习模式,基于协作的嵌入式教育模式。三大教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客观产物,然而由于认识的差异和对政策的依赖,信息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两足鼎立”的格局一直未被完全打破。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检索课只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方面,是图书馆素养的延伸。计算机文化课因其继承性特点和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工具性角色,其作用不可忽视。但二者又都不能独立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所以要开放教学,将信息检索课与计算机文化课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结束条块分割的格局,开展以信息素养为共同价值取向的合作,使嵌入式整合教育模式成为主流教育模式。也可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队列中,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
教育资源:丰富和整合齐步。丰富、多元、立体的教育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大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等方面。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资源的孤立分散,加之结构性缺乏,进而直接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丰富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各个院系的的教育资源有序合理地进行整合,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结构优化、开放自主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是当务之急。整合的内容包括:(1)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教材、课件、资料库、实践习题等。(2)教育网络的整合。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共享、在线教育平台的共建和使用等。(3)信息资源的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与院系资料室资源的整合,与网络开放获取资源的整合等。(4)师资资源的配合。计算机教师、图书情报人员与专业课教师的配合,通过协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管理:柔性和刚性相济。信息素养教育与终身教育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方方面面,是长期性的工程。因其长期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因其工程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各项内容的规范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因其教育内容的多重性、教育主体的多层次,所以需要教育管理者采用刚柔相济的现代管理理念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激发内驱力,增强凝聚力,给予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和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能在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信息素养教育任务。同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使制度内化为教育者的内在驱动力,单纯的柔性管理很难实行的,所以需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其相辅相成,如激励制度、管理层统筹协调制度、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评估与反馈机制等,通过刚柔并济的管理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
教育队伍:合作与培养共举。信息素养教育靠图书馆员或教师的单独努力无法实现其有效性和广泛性。美国托森大学图书馆、加拿大的皇家山学院图书馆、墨西哥Juarez大学图书馆[4]等国外图书馆的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的计划和实验取得的显著成效足以证明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对我国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队伍分散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很好的启发。要完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需通过图书馆员、教师、技术人员,乃至行政人员的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继续发扬积极主动的.精神,与教师主动沟通,宣传信息素养合作教育的成功案例。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应成为交互协作的主导者和创新者,积极关注学校教学改革,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协同进行课程、作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共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合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陶方林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及服务对策研究》[5]一文中对我国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调研了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从文中数据可见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加强对教师职前和职中的信息素养的培训,积极拓展培养途径,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育方法:变革与创新并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入馆教育等形式,而应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增补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应结合过去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扩充到基于问题、任务的学习,或叫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他的如案例教学法、互动法等都可灵活运用到信息素养教育中,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学手段也要变革和创新。目前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point,Authorware,Falsh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不足之处是学生除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互动外,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而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素养教育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QQ,Blog,RSS,Wiki,SNS,Tag等在教学应用中日益增多。此外,其他教学平台软件及系统也逐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体现出价值,如华北煤炭医学院应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键接优质网络资源[6]。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自行研制的学习系统由检索实习模块、联机考试模块、教师模块、后台数据库四个部分组成[7]。这些教学软件或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助学习,自助服务,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教育评价:信度和效度相结合。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达到调控功能和激励发展的作用。对教学对象的评价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对教学课程的评价可通过考试、自测、访谈等形式评价课程的适宜性和学生满意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采用通用信息素养能力和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能力分层评价,并注意近期能力与潜在影响的结合。与之相关的评价方法、评价模式、评价指标等还要以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以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基础,以国内的信息素养研究为依据,注重信度和效度的结合。信度是指获得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效度是指内容的有用性、有意性和恰当性。无论是问卷调查式的信息素养评价,还是考试型的课程评价以及个体的反馈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和工具都需经过科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避免使用随意性强的自行设计内容,注重普遍性而非个体,注重效果而非形式,注重过程而非单纯的结果,注重立体性而非单一横向。另外,信息素养教育既含有学科教育性质,又含有非学科教育性质,所以在评价时要全面地综合评价。
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具有层次性和普及性特点,所以,在教育体系构建中要坚持多级多层原则。另外,信息素养作为人的通用素养是立体和全方位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也应采取合理的立体化教育,坚持纵横结合原则。再者,应结合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教育现存问题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实际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最后,依据信息素养的综合性及用尽废退特点,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中,坚持开放创新及持续发展原则,使整个教育体系处在持续变化和不断地发展完善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
篇10:低碳校园的建构路径研讨论文
低碳校园的建构路径研讨论文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建设规模、学生人数以及耗能设备急剧增加,再加上中国继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后当前又出现各地大学城大规模建设的现象,能源耗费速度逐年增加。包括土地、建筑、基础设备、交通、水、电、饮食、文体、医疗等一系列的消费的增加,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成本。而通过建设低碳校园,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不合理的资源浪费,提高办学效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先进理念的传播;要自觉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低碳意识的高尚责任。3月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在编制校园规划中应当贯彻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基本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做到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标准、勤俭办学,把握节奏、保证安全。这在制度层面上为建设低碳校园提供了保障。目前,世界范围内许多大学都加入了构建低碳校园(1ow-carboons)、提倡低碳校园行为的行列,例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布朗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已开始了低碳校园建设的进程。国内高校也开展了建设低碳校园的实践研究,例如,北京大学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在校园内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北京大学用电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节约用水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水电费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大学学生宿舍用电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水、电采取“定额管理,计量收费“方式”。有效促进了北京大学的低碳校园建设,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
现代大学城“不低碳”现象透视
我们通过对昆明呈贡大学城内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校园有悖于低碳校园建设现象的实地调研,剖析我国现代大学城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浪费习惯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建设低碳校园、改善校园环境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个人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而当前校园中各种不低碳行为随处可见。(1)办公、教学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如一些不必要的电梯乘坐,一些完全可以在户外进行的排练和演讲等活动全部占用大礼堂或阶梯教室等。另外,每间教室中当天实际平均自习的人数仅占可容纳人数的12%,每间教室的平均用电量为8.39度,每间教室排放出来的co2为6.59kg,办公、教学区的利用率非常低,资源严重浪费。(2)教材、纸张的浪费现象。学生教材的循环使用率不足10%,以云南师范大学目前有2.4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标准,则在校学生每年消费纸张180吨,若换算为碳排放量,则总共产生了630吨的CO2。另外,还存在文印纸张利用率低、单面复印打印的不低碳现象。统计结果显示,每间文印店每天的平均用纸数量为约300张,每个学校平均拥有8家复印店。若每年以280个教学日计算,每个学校每年的用纸量为6720万张,产生的碳排放量1.1吨。(3)水、电、粮食、出行等方面的浪费现象。在大学城内,宿舍与教室经常存在无人或仅有几人的情况下日光灯全开的情况,宿舍及办公室中常有电脑旁无一人却长时间运行等现象。另外,当前大学城普遍使用一次性餐具,校园内的部分超市仍然提供免费塑料袋,粮食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在对校园停车场车辆的调查中发现,大约23%的教师拥有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导致高校通勤车空车率增加,造成能源耗费及不必要的碳排放。
(二)大学城规划与建设不合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首先,大学城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而过度扩张建设的现象。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呈贡大学城建设占用大量缓坡耕地,造成土地等资源的铺张浪费。其次,校园建设存在重改造、轻保护的现象。不少高校将天然树林草地改造为人工林和草坪,有些甚至填埋天然湖建造人工湖,这种以人工种植的平整草坪和靠别处移植过来的树木破坏原生态的树林草地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最后,大学城中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的单元空间有扩大的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教室、办公室明显过大,一些高职称的教职人员和领导人员同时拥有多间单人办公室,造成办公等资源闲置浪费。
(三)大学城资源共享不充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城中紧邻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之间在设备使用、实验室建设、会议室建设、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没有实现充分的教学资源共享的初衷。首先,课程与教师资源共享不充分。呈贡大学城各高校之间没能够利用各自学校相应的比较优势学科来进行校际的授课教学,而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很少有同学会选择去外校选课,仅有少数高年级学生去外校旁听。其次,图书馆共享不充分。在图书馆自习室共享方面,去过外校图书馆自习的同学还不及被调查同学的1%,基本没有同学借阅外校图书资料。最后,实验室设备共享不充分。在参与访谈和调查的各校学生中,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外校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
探求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校园主体的行为层面,提出实现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
1.完善高校考评与监管制度。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国家机关的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内容分别为能源消耗监测、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效用公示等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考评与监管制度,注重考核高校的低碳建设水平与能力,将相关的一些低碳考核指标引入评价学校的综合绩效指标中去。另外,要完善高校校园监管体系,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将其落实到人头上,将低碳责任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校园的低碳建设中做到权责分明,科学高效。
2.建立高校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制定量化减排标准制度。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需要我们寻根求源,通过碳排放的核算来指导高校的这项工作。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科研资源丰厚的优势,来进行碳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广、运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协助建立全国高校碳排放核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减排标准,为各高校比较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提供依据。通过碳核算的优化,节能减排的量化指导,使得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任务执行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也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合理制定高校减排目标,科学分配低碳减排的任务。高校应制定多级指标的减排标准,并结合上级监管考核制度和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对自身节能减排进行量化检测和指导。通过每个指标的量化数据记录、绩效分析、质量评价等,来制定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教学与工作计划,并建立动态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度。
3.推动政府的政策工具创新。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治理的主体,其行政上、法律上和财政政策上的相关举措,都对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低碳校园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和参政手段来规范校园低碳校园建设主体的行为。通过对增加低碳行为效用与收益,促进校园低碳;通过增加高碳行为的成本,来减少校园的碳排放。一方面可以利用碳税来对碳排放超标学校征税。政府可授予每个高校碳排放有限额规定的许可权,不同规模高校设定不同碳排放配额。如果高校的碳排放超过了配额排放量,就可对基征碳税,通过增加高校碳排放的成本来减少其高碳行为。而碳排放在政府规定的配额以下的高校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减少高校的减排成本来鼓励高校进行低碳减排行动,从而促进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并通过财政补贴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补贴又称为“负税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该项措施做得好的当属日本,日本历年用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的`费用占GDP的3-4%,领先于欧盟及美国这些低碳强国。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国家,在经历各种能源危机后,很早就推进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中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并在低能耗方面名列世界前端瑏瑡灐K们对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环保节能灯、低碳建材的高校进行补贴,来鼓励高校的低碳发展,并加大了对高校低碳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对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予以专项支持,推进低碳技术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引导高校与企业直接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推进高校低碳技术科研的商业化进程。
(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节能减排技术
1.校园能源与材料使用低碳化。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石油这两种“高碳”一直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瑏瑢灐8咝5哪茉词褂弥饕是煤炭、水、电、天然气等,从目前来看高校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多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型材料,多采用低碳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校园建设中。校园的道路照明与规划采用的光源应该是高效节能的,尽量采用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LED灯等来构建学校的低碳道路照明系统,学校的塑胶操场也应当采用环保型纳米材料塑胶跑道等高新低碳技术产品。同时,新型的校园教学楼建设与设计也要多采用低碳技术,可以通过选用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的建筑设计等来实现建筑低碳化。
2.校园办公与教学低碳化。低碳教学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低碳知识的传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碳化。关于低碳知识的传授,可以从简单的低碳概念介绍到怎样具体实现低碳、从宏观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到微观的低碳经济技术等,来对在校大学生的低碳知识进行普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更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通过低碳知识的教授、传播以及师生交流来增强大家的低碳意识,为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打好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低碳化,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教师资源和构建低碳课堂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教学耗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时将已经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学设备器材更新为新型的低碳设备。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设一些精品课程和运用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低碳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来实现大学城资源共享。低碳办公,是对教师办公行为的低碳化。主要是通过在公务活动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要减少对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通过应用无纸化办公平台来减少文印,通过网络在线文档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等减少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其次,教师要尽量乘坐校车而非自驾私家车,通过召开远程会议来减少不必要的出差,缩减不必要的旅行次数和人数等。
3.校园碳汇减排。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但要从“碳源”上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碳排放还应从“碳汇”的角度进行考虑。“碳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植被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另一种是通过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存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排放瑏瑣灐D壳按笱С歉咝K溆新袒,但存在绿化覆盖率不足以及将原有自然林毁掉变为人工林的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正确认识绿化在校园低碳建设中的作用,采取措施增加绿地面积,通过种植一些“碳汇”能力较强的植被,维护改善校园原始树林,以设计“绿屋顶”等来实现最大发挥植被碳汇的功能。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便可以抵消0.6-7.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瑏瑤灐R虼耍扩大校园绿色覆盖率是缓解校园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比如进行楼面种植形成“绿屋顶”,还可以实现对周围建筑物环境的美化,而且能够保温隔热、吸收二氧化碳。其次,推广碳捕获和碳埋存技术。该技术将成为未来大规模减排二氧化碳、延缓全球气温变暖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高校要加强与大型电厂、炼钢厂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科研与实习项目,确保高校在未来可以通过碳捕获、碳埋存技术进行碳汇减排。
(三)营造师生广泛践行的低碳生活氛围
1.营造低碳校园理念,引导低碳实践。首先,要广泛开展低碳校园宣传活动,鼓励开展低碳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学生团体的作用,开展各种低碳宣传,举办各种低碳实践活动,比如低碳校园建设的演讲比赛、低碳知识竞赛、低碳技术设计大赛等。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有关低碳的专题讲座,为师生灌输低碳发展理念、普及师生低碳知识、提高师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责任和意识。其次,完善校园网建设,使校园网成为低碳校园建设理念传播与交流的场所。可以开设网上低碳校园建设的专栏、论坛,给师生创建一个低碳校园建设建言献策、经验交流的途径,使得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参与低碳校园建设。再次,开展多学科协同的低碳教育,夯实低碳行为理论。低碳问题的研究涵盖地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又涵盖经济、法律、哲学等社会学科,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问题。高校在低碳教育上应打破各学科教育的独立,通过开展多学科协同的低碳教育使校园主体综合系统地掌握低碳知识,为践行低碳校园夯实理论基础。最后,将低碳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低碳校园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之自觉参与低碳校园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校园中的不低碳行为。
2.建立校园低碳行为准则,规范低碳行为。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的行列中。其次,要构建高校低碳行为准则,进一步规范校园行为主体的行为,为低碳行为践行提供参照和引导广大师生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做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低碳出行等。再次,建立个人低碳行为监督奖惩机制,对师生校园行为进行监督。可基于碳核算技术对师生定期进行考评,给予奖惩。最后,大力宣传与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大学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掀起全国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高潮。(本文作者:邬鹏、陶伦康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篇11: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维护状况研讨的论文
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维护状况研讨的论文
摘要: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消费者权益维护问题已逐步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和关怀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网络买卖中消费者权益维护动身,运用因子剖析法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维护现状、消费者维权影响要素、将来消费者权益维护发展趋向等进行剖析,提出针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各个相关主体包括卖家、第三方平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本身的合理化倡议,构成具有可操作性和推行意义的经历,以协助完成网络经济市场安康、调和、快速地生长。
关键词:电子商务经济学论文
据商务部报告显现,我国电子商务买卖额到达3.8万亿元,网络买卖额到达2586亿元,网络购物用户到达1亿。电子商务提供的新的消费形式和消费环境正对经济繁荣起着宏大作用。而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拉动消费者需求的前置性工作,也是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根底性工作。本文时辰以网络买卖中消费者权益维护为动身点和落脚点,剖析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维护现状、消费者维权影响要素、将来消费者权益维护发展趋向,从而提出了针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各个相关主体包括卖家、第三方平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本身的倡议,以使我国网络经济市场可以安康、调和、快速的生长。
1调查询卷编制
本次调查的内容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维护的状况,从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维护的现状、侵权现象易发环节、消费者对将来的瞻望和倡议三个方面进行深化调查。为维护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提供合理化倡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435份,回收率为79.09%。其中,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为378份,有效率为86.90%。实践样本数大于预算样本数,调查的样本容量合理。本次调查首先采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及描绘性剖析。然后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推断性剖析。在推断性剖析时我们运用了信度剖析和效度剖析。
2调查数据
被调查人员对问卷中由专家评分出的18个影响要素依据重要水平打分,采用李克特5重量表计分法。依据所收回调查询卷的打分状况,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81,用因子剖析能获得较好效果。在此根底上,运用方差极大旋转法和主成分剖析法进行因子剖析,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3个,三个因子对变异量的累计解释为73.429%,累计解释率比拟合理,阐明这三个因子保存了绝大局部的信息,也阐明问卷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每个因子的α系数都在0.7以上,阐明量表有较好的信度。我们剖析得出,因子1在卖家夸张宣传、商品虚假打折、商品存在冒充伪劣现象、卖家不提供发票、卖家成心延迟退货款、消费者没有得到应有效劳、商家价钱歧视、支付平安没有保证,方差奉献率到达33.577%,为第一奉献因子,可命名为网购中消费者侵权卖家影响因子;因子2在采取法律途径维权本钱高、举证艰难、维权法律不完善、电商平台不担任、商家制定霸王条款、刷单现象严重,误导消费者、媒体抵消费者维护作用太小,它综合了25.899%的信息,为第二奉献因子,可命名为外部环境抵消费者维权影响因子;因子3在消费者不主动讨取发票、消费者贪小廉价,它综合了13.963%的信息,为第三奉献因子,命名为消费者本身影响因子。
3调查结论和倡议
3.1结论
3.1.1电商平台本身的标准化运营能大大促进消费者权益的维护电商平台本身的标准化运营抵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商质量量与价钱的保证;(2)支付平安保证;(3)售后服务的有效处置。现往常电商平台的门槛普遍较低,这关于消费者来说却意味着更多的潜在消费危机。电商平台机制中的鱼龙混杂和本身固定的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消费者的权益遭受损失。3.1.2消费者权益维护水平与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水平有关调查剖析结果显现,消费者权益维护水平与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就目前我国已出台的相关消费者权益维护法来看,关于电子商务消费者的详细相关立法条文较少,这的确给消费者权益维护增加了很多不肯定性。3.1.3消费者防备认识与维权认识的提升能促进商家及平台抵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从消费者常用的维权方式和关于商家的一系列价钱战的反映来看,消费者的维权认识并没有那么显著。消费者维权认识能够促使本身以更高的请求去选择商家,从而在一定水平上促使商家盲目加强抵消费者权益维护的认识。因而,消费者防备认识与维权认识的提升,关于促进商家及平台增强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有严重意义。
3.2倡议
3.2.1基于消费者本身的倡议(1)进步维权认识。我们能够在购置商品之前尽量明白相关消费者维权法律法规,确保在呈现问题时有理可依;同时也要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为保证本身权益而做好防备,例如请求商家开具发票,以作为权益保证的重要根据,同时保证本身信息平安。
(2)防止贪小失大。作为消费者,我们应领先从本身动身,约束好本身行为,不为商家让出的小利所动摇,积极严厉地抵抗任何冒充伪劣商品,实在以维护本身权益为考量规范去选择商家,促使电商平台中商家抵消费者本身权益的更多保证得以完成。此外,关于存在问题的电商个户,我们应该知情告发,共同处理劣质电商效劳的问题。
3.2.2基于电商平台的倡议
(1)进步电商准入门槛。现往常的电商平台门槛尚存在一定水平的低端性,使得整个电商行业呈现一种非标准化的效劳形式,严重损伤了消费者权益。因此,在进入电商平台时需进行认证答应可以作为一个可控环节,有效防止消费者权益受损。在一定范围内进步其准入门槛,鼎力管理电商中鱼龙混杂的场面,从而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
(2)对产品进行定期抽检。目前的电商如淘宝、京东等,大多数平台并未对在线商家所售商品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等,这使得不诚信商家常以次充好、虚高标价,经过一系列不合理手腕压榨消费者。鉴于此,对商品的定期抽检能够有效改善此类情况,从而到达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3)出台鼓舞政策,积极打压幕后操作。
目前网络刷单现象普遍,一些商家经过不法手腕提升商品销量,误导消费者购置从而变相损害消费者权益。对此电商平台能够出台相关规则政策,鼓舞消费群体告发存在刷单行为的商家,从而共同处理商家经过不法手腕改动销售量的问题。
(4)第三方平台制度的完善。就目前来说,我国电商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第三方平台去协助处理在网络购物中存在的消费者侵权问题,主要缘由是由于其存在平安隐患,同时义务制不明白和所需本钱较大,以及第三方处置不及时。第三方维权完善平安措施,明白制度等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3.2.3基于法律法规方面的倡议
(1)网络诈骗方面。倡议在网络购物环节出台相关立法保证,使得消费者在明白法律的根底上有法可循。针对其购物过程的不肯定性,可出台相关条文如商家必需为消费者开发票等硬性请求以此来作为保证个人权益维护的依据。
(2)售后效劳。针对售后效劳这方面,由于实体购物与网上购物之间的宏大差别,可请求商家在保证本身体系正常运营的状况下,严厉依照本电商平台统一标准化的售后效劳形式为消费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售后效劳。
(3)电商价钱战。关于“双十一”期间的商家先虚高标价然后再打折促销的行为应从法律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与商家诚信运营和久远利益亲密相关,若此处有相关立法,消费者能够在法律的保证下放心购置,本身权益也得到充沛保证。
(4)个人信息平安。由于网络中个人信息的暴露性,使得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信息泄露的危机之中。关于商家私自将消费者个人信息转交给第三方的现象,法律方面也应当制定相关条例去限制不法商家的侵权行为,只要立法得到完善,消费者个人权益才干得到充沛保证。
参考文献
[1]睢利萍.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维护问题及对策研讨[J].消费力研讨,(10).
[2]张月.浅谈网购下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J].才智,(10).
[3]李苹绣.“双十一”现象构成缘由及所在问题探析[J].中国商贸,2013(01).
[4]于杰.网络买卖中消费者权益维护问题讨论[J].商业经济研讨,(2).
篇12: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论文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论文
【摘要】我国水资源在各区域的散布不均匀,农业用水非常紧张。为可以保证农业生产,需选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来保证农业用水需求。在灌溉中,必须要充分运用各种节水办法,进步水资源的运用率,才可以促进农业杰出地开展。
【关键词】节水办法;农田水利灌溉;运用;效果我国水资源散布非常不均匀,一些区域水量丰厚,常呈现洪涝灾害。而一些区域水资源缺少,干旱灾害非常严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造可以依照需求来调水,将水资源引进有需求的农田中,满意农作物的成长需求。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作为一个人工调水的工程,其调水才能毕竟有限,只要在灌溉中尽可能地节省有限的水资源,才可以发挥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最大价值,使灌溉面积最大化。因而,节水办法对农田水利灌溉来说非常重要。现首要对农田水利灌溉中节水办法的运用和效果。
1农田水利灌溉中的节水剖析
1.1农田水利灌溉中的节水简述
在农田水利灌溉中,为可以到达节水的意图,充分运用有限的水资源,需要运用多种节水办法,进步农业用水的运用率,使农田到达增产的意图。农田水利灌溉中,节水办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削减输水过程中水资源的丢失。在农田水利灌溉中,输水过程可导致水资源丢失,尤其是灌溉渠系,水资源丢失严重。渠系输水中水资源首要通过渗漏、蒸发等方式丢失。
(2)削减农田中水资源的丢失。对农田进行灌溉时,水资源在田间会呈现深层渗漏和地表丢失的现象,导致灌溉水量削减。
(3)削减灌溉的水资源。天然降水也可以在必定程度上满意农业用水的需求。在农田水利灌溉中,通常可以依据天然降水量来调节灌溉用水,节省水资源。
(4)进步灌溉用水效益。农田水利灌溉中,农作物的水分蒸腾也是消耗水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降低农作物奢侈性的蒸腾消耗,可以有用进步水资源的运用率,并促进农田增产,然后到达最好的用水效益。
1.2我国农田水利灌溉中节水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整个国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工业迅速开展的过程中,工业用水量不断添加,使农业用水量削减。加上我国水资源自身散布不均匀,构成农业用水非常严峻,并限制了农业的开展。在农田水利灌溉方面,工程规划较大,但投资力度却不足,供需存在较大的矛盾。然后导致许多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没有完工便投入运用,有的在投入运用后后续的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到农业灌溉的效果,而各种节水办法也很难实施到位。在农田水利灌溉规划方面,受到规划人员才能和导向的影响,导致节水规划不到位,导致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造没有到达节水的要求。总的来说,我国农业水利灌溉受到诸多要素的限制,导致节水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节水达不到预期的办法,节水效果较差。
2农田水利灌溉中节水办法的运用
2.1途径防渗
途径是农田水利灌溉中输送水资源的重要通道。因为许多途径的建造和运用有必定的时刻,渗漏水的状况非常严重,水资源丢失较多。因而,必须要对途径进行重新修整,进步防渗的.效果。一般会运用土料、现浇砼护面、干砌块石、砼预制块等建造途径,进步途径防渗水效果[1]。在途径的断面规划中,可以选用城门洞形、梯形等方式。在修整途径时,可以结合当地的状况来挑选修整资料,因地制宜、因地制宜,降低途径防渗建造的本钱投入。别的,在修整中,要选用耐久的资料,确保途径可以耐久地防渗,削减投入运用后的维护和维修本钱。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到途径的安定性,避免途径在运用中呈现崩塌、冲淤等状况。
2.2农田水利灌溉中节水非工程办法
农田水利灌溉仅仅依靠工程办法来完成,其效果也不甚抱负,必须要合作运用非工程办法来进步节水的效果。详细的方法首要有调整农作物布局、优化栽培结构、完善灌溉办法、添加节水改造资金投入等。不同的农作物其需水时刻的不同,在灌溉时刻方面,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足,通过分隔栽培,选用集约化办理,依照农作物的成长周期中需水量来灌溉,不只可以进步用水效益,并且可以节省水资源。
2.3充分运用节水灌溉技能
农田水利灌溉中,常见的节水灌溉方式有滴灌方式、节水补灌方式、喷灌方式等。现首要剖析各种灌溉方式的运用。
2.3.1滴灌方式
该方式的具有灌溉精准度高的优势,可以完成定额灌溉。例如在栽培马铃薯灌区,运用该灌溉方式时定额灌溉40―50m3/亩就可以到达马铃薯的成长需求[2]。而如果在田畦栽培,并选用渠系灌溉,则用水量会大量添加,因而,滴灌方式节省水资源的效果特别明显。滴灌方式可以完成均匀灌溉,使农作物得到足够的水分,并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别的,滴灌方式可以依据季节的改动和农作物的成长周期,当令控制灌溉定额、灌溉时刻等,在满意农作物成长需水的同时,还可以有用节省灌溉用水。现在,滴灌方式首要选用自动化控制方式,人力操作较少,可以削减人工本钱的投入。因而,从节省水资源方面来讲,滴灌方式有很大的优势。
2.3.2节水补灌方式
该灌溉方式可以依据作物的当地干旱状况、、植物的需水量来设置灌水时刻、次数等,然后完成精准灌溉。例如在西北区域,降水量首要会集在7―9月份,其他月份降水量比较少。也就是说,该区域的农田在7月份之前和9月份之后,需要进行灌溉。此刻在4―6月份可以选用节水补灌进行灌溉,在7月份后可以不用灌溉。
2.3.3喷灌方式剖析
常见的喷灌方式有三种方式,即固定式、移动式、半固定式三种方式。固定式喷灌方式通常要将喷头完全固定,灌溉灵活性差。移动式喷灌则由专用的移动管道,可随时进行移动,灌溉灵活性相对较好。通常状况下,农田水利灌溉中固定式喷灌用的比较多,首要原因是灌溉均匀度好、本钱低、操作简单。除此以外,喷灌方式办理比较方便,可以适用于多种地形的灌溉。
3节水办法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效果剖析
3.1改进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灌溉归于依据需求调水用水的益民工程。某些区域因长期缺少水资源,生态环境较差。经选用节水办法后,不只可以促进罐区农业的开展,给人们增产增收,并且可以有益于罐区其他植物的成长,促进罐区生态环境构成新的平衡,改进生态环境。灌溉中节省的水资源可以将其交还生态用水。例如在罐区建造水库,水库周边环境水分添加,可以促进水库周边植物成长,改进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3.2进步灌溉用水效率
节水的意图在于使有限的水资源灌溉更多的农田。人工调水才能毕竟有限,选用节水办法才可以将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然后进步灌溉用水效率。例如选用滴灌方式时,可以依据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精准灌溉,削减灌溉用水量。
3.3进步罐区防洪排涝才能
农田水利灌溉中,需要选用多种节水办法,其间包括灌区节水改造,如途径防渗。灌区节水改造实际上也归于疏通水路的工作,可以有助于进步罐区排洪抗涝的才能,避免呈现洪涝泛滥的状况。
3.4改良罐区土壤
农田水利灌溉中,选用节水办法时,可以结合合理地运用农药、化肥等,削减农药和化肥的用量。进而有助于削减土壤发作物理生化性的改动。并且经过节水改造后,可以避免洪涝灾害构成土壤丢失。
4结束语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用水方面因工业用水量占用量大、水资源散布不均等原因,用水量严重不足,农业开展面临严峻的检测。因而,必须要认识到农业用水方面的严峻性和节水办法的重要性。在农田水利灌溉中,充分运用各种节水技能、加强节水办理、选用节水非工程办法等,削减农业用水量。
篇13: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难点论文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难点论文
农田水利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难点问题,就这种情况而言,需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施工,本文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难点和对策展开讨论,从而总结得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力度,以期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因此,就需要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以及应用适宜的施工技术,以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能够顺利的开展,从而有效的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究。
1、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难点与对策
1.1总体工程难点与对策
农田水利工程的工程内容较多,且交叉作业较多,需要投入的设备和人员也较多,施工面积大,且作业较为分散,因此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并要合理的组织施工,这样才能够确保工程顺利的进行并完成。局部进行切填土、铺涵管、修沟渠、剥离耕作层和铺设耕作层、田间道路修筑等各项工程要进行密切的配合,对每项工作都要进行精心的施工并要尽量减少项目之间的互相影响。
精心的组织、科学的管理利用公司的整体技术力量,严格的按照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尽量保证工程能够按期的完成,与业主和监理人员做好各个方面的配合工作,按照国家的验收标准和规范,对工程的各个工序进行验收,并要投入足够的机械和设备,确保工期能够实现。
土地的平整和分块要尽量合理,做好搭接工作,沟渠涵管施工和田间道路施工应当平行的进行施工,可以利用信息法,成立测量小组,能够及时的测量和观测工程的各项施工进度,并要将反馈回来的各项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用来指导施工,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方法的科学可靠以及施工过程的合理和安全。
1.2分项工程难点与对策
分项工程主要包括沟槽机械开挖、斗渠和农渠垫层施工、混凝土施工、道路下软基施工等。在进行沟槽机械开挖时,对沟槽机械开挖的施工组织和协调要求较高,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通过现场施工员与机械操作员进行施工现场的勘察、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的方法来达到要求,并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和解决。
在进行斗渠和农渠垫层施工时,由设计图纸可见,U型槽的两侧是回填土,在施工时,边墙外侧砂垫层铺筑没有依托物,因此较难成型,断面也达不到设计要求中的弧形断面,在斗、农沟边墙外侧沙砾时垫层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在进行混凝土的施工工作时,施工的重点和难点较多,例如出现蜂窝情况,那么可能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于厚,振捣的不够密实或是漏振,模版缝隙没有堵严密,导致水泥浆的流失等原因。在进行道路下软基的处理工程时,要对软弱地基的涨缩性和易风化性等各种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地质水文的变化予以重视。
2、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
2.1工程概况
某县的农田水利工程是该县在建设开发起来的实验工程,该工程的总体长度为6公里,采用的砂石铺垫的道路,路基的宽度为4.5m,而路面的宽度则为4m,原有地面的土方进行严格的压实处理,在压实处理后,填筑土方厚度达到了28cm,在路面铺设中,采用的材料主要为碎石灰土,该土层的厚度控制在18cm,在道路的两边位置处还设置了路肩,两边路肩的宽度为28cm。
就该农田水利工程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该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可选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具体为:先针对基地工程处理好,然后合理的对土方进行调制处理,并针对机械做好相关的配置工作。
同时,要合理的进行填筑、碾压以及检验等施工,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土方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合理的选用填土运送的方式,坚持平衡性与经济性相协调的原则。严格的控制路基施工的质量,合理的根据路基的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施工机械,同时对土方进行合理的压实处理,针对实验参数进行科学的设定,以保障全路段施工的合理开展,尽可能的保障施工可以一次性完成。
2.2路基工程施工
为确保路基工程施工的质量,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充分的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才能够正式的进行施工。具体的施工工序如下:首先,针对路基的边沿要进行拓宽填筑处理,拓宽的宽度最好要为28cm,这样才能够使得路基在压实处理后,具有较高的密实性。
在对路基进行铺设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分层铺设,每一层铺设的厚度均要控制在30cm左右,为保障铺设的均匀性,可以适当的应用推土机来进行铺设处理,在利用推土机进行找平处理时,要严格的按照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进行铺设,在保障大面均平整的情况下,针对局部区域的不平整状况,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找平处理。
而在对路基进行碾压施工的时候,可以应用到的机械设备就是振动压路机,在进行第一遍碾压施工的时候,要注意采用慢速静压的方式,而在第二遍进行碾压施工的时候,则采用的碾压方式依然是慢速静压,而在第三遍碾压施工的时候,则需要将碾压的速度提升至中速,而在第四遍也就是最后一遍碾压施工的时候,则需要在中速的基础上再加速,在实施四遍碾压后,以确保碾压施工的质量。
路基在经过上述步骤后,变的平顺光洁,且没有明显的轮迹,进行压实度的监测;填写路基监测报告,报监理检查并合格之后,进行第二层的路基填筑,与之前的工序基本相同;撰写施工总结报告,对经验进行总结。在进行路基放样时,在路基开工之前,先根据路线中桩和设计图纸定出路基的边缘和路堤坡脚等的具体位置,具体的桩控制测量由经历部进行测量。
2.3路基填筑施工
在此工程进行路基填筑工作时,选用的方法为:水平分层填筑,按照横断面的宽度来进行分层,水平向上的进行填筑。采用自行式的压路机对填土颅底每层的铺松厚度进行压实,并根据实验阶段采集的技术数据来进行确定工作,路基压实工作完成后,保证路基面没有松散、软弹或是翻浆、不平整的现象,如果发现不合格的地方,立即对其进行处理与解决。路基新旧结合部和自然横坡、纵坡按照1:5时,将原地面挖成台阶,并且宽度不小于1m,在台阶的顶部做出2%-4%的倾斜坡。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只需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解决,就能够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建设,通过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加快农业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
篇14: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思索论文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思索论文
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确定灌溉制度
根据项目区水源的可供水量,在详尽了解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基础上,计算项目区的作物需水量,进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对于占补平衡项目来说,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占补平衡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工程一般是采用10年设计,20年校核,由于项目区范围不大,引水流量一般1m3/s以下,在水利工程中属于小型水利工程,首先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CB50288-99)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实设计灌溉保证率,皋兰县一般取75%,然后根据灌溉定额或降水的频率分析选出2个或3个符合设计灌溉保证率的年份,以其中灌水分配过程不利的一年作为典型年,以该年的灌溉制度作为设计灌溉制度。如项目区在灌区范围内且采用灌区已有的取水或输水工程作为水源的,应该以灌区的灌溉制度作为本次设计的设计灌溉制度。在计算过程中,作物的灌水定额可通过彭曼公式计算,也可通过用水量平衡法演算得出,对于常见作物,实际工作中也采用《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直接取值或进行验算。如采用渠道灌溉,还应确定轮灌制度。
灌溉工程规划
1灌溉机井规划
项目区灌溉机并布置应翔实掌握该区域的地下水分布情况,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层、地下水分布情况,结合项目区用水需求进行灌概机井井群布置,一般采用梅花形或方格形布置。要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如笔者所在的皋兰县西岔镇阳洼窑村项目区,由于项目区内农田较规整,且项目区全部为蔬菜区,其对水量的需求量不大,但是对水量需求时间长,所以可以发展为井灌区,且根据地形及项目区的灌溉田块分布和已有道路系统实际情况,采用了方格形布置。布置井位时要确定井数,首先应确定单井出水量,单井出水量可参照近年的成井电测资料确定,也可按照抽水试验确定,有条件的项目、建议按照抽水试验确定。然后根据单井出水量和灌水定额计算得出单井的控制面积,按照井灌区的面积计算得出井数。这里提醒一点计算得出的井数往往并非整数,千万不要搞成理论上的四舍五入,计算得出的井数应进行进位取整。布置井位时还应注意一定要计算井距和影响半径,确保不会出现机井互相影响出水量的情况。
2田间输水方式确定
解决了水源和灌溉制度的问题,接着要进行灌溉输水方式的选择。灌溉输水方式分为地面输水和地下输水两种方式,由于在输水过程中存在蒸发和渗漏,选用不同的输水方式,水的利用系数也是大相径庭。举例而言采用渠道输水。衬砌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系数约在0.7左右,而采用管道输水管道水利用系数可达0.9,由于土渠渗漏量过大,农渠以上灌溉输水渠道不会采用土渠。一般情况下,灌区面积较大水量较充足时均选用衬砌渠道作为输水渠道进行地面输水,灌溉单元较小,水量一般的情况下可采用管道输水,除泵站输水管道可能采用钢管和砼管外,田间输水管道一般是采用UPVC管道。根据目前节约用水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以后在占补平衡项目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斗农渠应尽量采用管道输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大方向,占补平衡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工程亦应如此。
3灌溉渠系规划
灌溉渠系规划时首先选择衬砌渠道,按照断面类型不同,灌溉渠道可分为U形、矩形和梯形。U形渠道输水能力强、节水防渗效果好,但由于施工要求高、断面不宜过大,适用于斗渠和农渠;矩形和梯形渠道对断面和施工要求不高。适用于干渠和支渠,但矩形渠道占地面积小却对材质要求较高,梯形渠道恰恰相反,对材质要求较低但占地面积大,因此一般干、支渠渠道应按照当地特点选择矩形或梯形渠道,斗渠、农渠一般选用U形渠道或者进行管道输水。渠型选定后,根据灌溉面积和灌水定额确定渠道流量,进行渠道横、纵断面设计,应从最末级渠道开始计算,逐级倒算,逆推干渠的`横向设计流量和纵向设计高程。渠道横、纵断面设计不能孤立单独考虑,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计算时应当根据最末级渠道灌溉面积和灌水定额计算渠道流量。需要注意的是渠道横、纵断面设计一定是从最末级渠道逐级向上逆推得到的。渠道的流速,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要求。以加大流量验算不冲流速,并以最小流速验算不淤流速。占补平衡项目通常采用已有的水源工程和渠首工程作为水源,与一般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在整体布局上稍显复杂,输配水渠道的设计要根据整理后的田块大小、高程、耕作条件及现有水利工程等进行配置,并合理确定灌溉方向。在进行输配水渠道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渠系建筑物和道路设施等,尽可能避免与现有渠道、道路等基础设施交叉,并在各级渠道上根据需要修建诸如分水闸、节制闸,量水堰等,渡槽、跌水、陡坡、渠系建筑物,要进行必要的水力计算和结构计算,结构断面较小时可适当简化。渠道不宜越级布设,布置时还应注意行政界线如乡界和村界的限制,避免工程投人使用后由此引发的争水事件。
4管道系统规划
基于管道输水蒸发、渗漏较小,管道水利用系数较大、不占用耕地的优点,一些灌溉控制面积不大的项目选用了管道输水,材质一般为UPVC管材。选用地埋管道输水时,首先要进行压力计算和管径的计算,以使设计方案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压力计算主要是管内水压力和侧向的土压力计算,通过压力计算得到管道的抗压强度选用不同壁厚的UPVC管道。管径计算要根据灌溉需水量计算管道在一定流速下的合理管径,从而更好的选择合适的UPVC管道。管道的布置一般遵循支管垂直于主管的原则,并根据灌溉田块合理确定管道间距和出水桩间距,丘陵地区管道间距以50m为宜,管道密度以平均90m/hm2为宜,可根据地形选择双向灌溉或单项灌溉,出水桩一般每50米设置一个。管道布置也应注意合理的避让已有的渠道、道路和行政界限。
排水工程规划
占补平衡项目也要求做到灌排结合。对于出流条件较好或排水设施较完善的项目区,可不设置排水工程;出流条件不好或无排水设施的项目区,为保证项目区旱可灌、涝能排,真正做到旱涝保收,应根据项目区地形、降水、灌溉、河流渗漏、土质、作物种植结构或耕作制度等因素,合理设置排水系统。排水沟可分为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对应于灌溉渠也可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布置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如项目区内以渠道灌溉,在布置时还应考虑灌排结合,并尽可能与道路相衔接。
水土保持工程规划
引起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暴雨,在进行占补平衡项目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同时,还应注意水土保持,可采用工程或生物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此部分规划设计时多采用生物措施,如在占补平衡项目区内种植植被,在主干路两侧、田间路一侧种植行道树,在河道边、陡坎边种植护岸林、护坡林,在梯田边埂可种植杂草地或苜蓿,这样既能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目的,又能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环境,还能提高项目区的绿化率和覆盖率。但是要注意的是后期管理的问题,目前皋兰县占补平衡项目种植的大部分行道树死亡率较高,难以形成规模,起不到水保作用,所以防止水土流失的项目规划,一定要考虑好生物措施的后期管护。6结语占补平衡项目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举措。在占补平衡项目中规划合理、可行的农田水利工程,对改变项目区灌溉条件、提高项目区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可保证占补平衡项目真正做到旱可灌、涝能排,旱涝保收,切实提高项目区的灌排能力,保证项目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 翻译学的建构论文
★ 课题总结报告
★ 研究性论文
★ 课题总结报告参考
★ 课题研究计划
【农田水利建构状况研讨论文(锦集14篇)】相关文章:
银行课题研究计划范文2022-08-29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怎么写2022-06-21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022-05-28
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2022-05-04
课题研究计划评语2023-12-10
经济课题研究计划范文2023-08-21
青海农牧业农机化发展的影响要素与对策论文2022-04-30
新型护理教学管理模式探讨论文2022-10-21
跟岗学员的开题报告2024-05-20
小学生语文课堂开题报告示例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