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沉默”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
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
1993年g月2旧一23日,由中国林经学会和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林业改革”学术讨论会,来自管理、企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40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们就林业市场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间题综述如下。
1.要从总休上把握林业市场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是要明确产权界定清晰的市场主体;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系,包括通过市场形成的明确的、非扭曲的价格信号和由价格信号引导的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三是要建立林业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有效的政府干预。林业市场经济新体系的形成,要对上述三个方面加以总体把握,进行配套改革。
2.林业产权和市场主体
市场交换实质上是市场主体间所有权的交换。林业完整的市场主体的确立,要从改革林业产权入手,这就是要有明确的林地与林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林木及其它林产品的出让和收益权、各类林业市场主体对自身财产与收益的合法的处置权(以下简称“三权”)以目前面临的问题看,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计划生产、计划调拨、计划价格的层层约束下艰难地生存和发展,企业在“三权方面缺乏自主性,企业发展缺乏动力,长期酿成的后果就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权力近乎于丧失的结局,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在集体林区,目前在资源经营中所存在的三种主要经营形式(分林到户、乡村林场、股份制经济)在产权上均有模糊不清的现象,要么受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困扰,要么受权力经济的干扰,要么在林农产权的实现上陷入农村集体经济原有痛疾的漩涡中难以落实。这是长期以来林业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的根本原因之一。
林业产权的改革和完整市场主体的形成,目前可有重点有步骤地着手进行。在国有林区,应着手有步骤地推行企业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实行政企分离(应十分关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无主管”企业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并实行股份制试点,逐步在有条件的企业落实“三权”,在集体林区,立足于落实产权前提下的联合,走.三权”独立的股份制合作道路,对乡村集体林业经济组织则要排除权力经济的干扰,真正办成林农自己的经济组织。
3.林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
目前在改革森工企业管理体制和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间题有待解决。突出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得不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如企业应享有的投资决策权、机构设置权、人事调配权、留用资金支配权、产品自销和定价权,以及减轻企业社会负担等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加之森工企业在长期采取“取之过重,予之不足”政策的作用下积重难返的资源危机、企业负担等问题,使企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围绕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核心,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简政放权。
改革的长远目标是通过清产核资,建立‘股份制”的‘三权”落实的‘主体”企业,从目前看,应按照《条例》要求,把该放的两权全部放给企业,主管部门重点管好: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恢复;企业的承包合同,企业法人。还要在政策上对陷入危困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企业内部管理,重点是按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要求,力争在转变观念,增加科技含量,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内部竞争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森林资源管理
目前突出的向题主要是两个:一是木材采伐限额,二是木材流通管理。在采伐限额方面,一是统得过死,二是下达指标的.间隔期过长。
一方面,部分森工企业在原定采伐限额的压力下不得不向中龄林开刀,造成过伐,另一方面,有一些进人主伐期的林子(如一部分国营林场)受限额制约而不能采伐。5年不变的限额制度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矛盾。在木材流通方面,集体林区的独家收购、独家经营虽然是林政管理中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段,但权力经济的渗透和由此造成的对林农产权利益的侵蚀,还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些都干扰了林业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运行。对上述两方面存在的间题,从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背离现象,但从现阶段看,由于存在短期行为和现实经济利益的推动以及集体林区林业政策不稳定的后效应等因素,保留资源和林政管理的上述手段仍是必要的。但要对政策进行相应的修订:在采伐限额管理方面,现阶段应着手在下列几方面进行调整:
①原则上在5年的计划期内,下达采伐指标采取“总量控制、适当浮动”的方式,同时,这一期间每年的采伐量由地区一级(或大型企业集团)根据市场和资源变化情况灵活掌握,
②核定采伐限额应充分考虑以工业纤维利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以及低产林改造的采伐量,条件成熟时可实行计划单列;
③对国营林场的采伐限额实行计划单列,
④在采伐限额的计划管理上,实行“限量不限价”制度,⑤限额指标实行总量控制,取消对树材种和规格的结构控制。在木材流通管理方面,国有林区主要是减少行政性的中间环节,在集体林区,对独家收购和经营,要实行严格管理,杜绝权力经济的渗透和对林农经济利益的侵占,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办木材交易市场,使产销直接见面、自由流通,同时开展这方面的试点工作。
5.林业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林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市场培育,要给予支持和引导。从目前重点来看,第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有意识地培育森林资源市场。林地市场和木材市场,资源市场的建立,将缩短单个经营者的经营周期,分散经营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并有利于增加资源再投入。为此,要做好基础工作,如森林资产(林地和林木)评估,林经学会愿承担这方面的工作。第二,有计划地建立木材和林产品专业市场。第三,要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当前的重点是林业技术市场(提供技术服务)、资本市场(通过股份制吸引投资、投劳)和信息市场(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第四,逐步取消价格双轨制及各种限价,实行市场调节。
6.林业市场经济与林产品贸易
在林业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把与国际市场接轨放到战略位置。目前由于国际产业分工、资本流动和许多国家对林产品出口的限制性政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复关”的机遇,给发展林产品贸易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间题,一是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要突破各行其事的行政壁垒,逐步实现区域性的进出口贸易集团(可与企业集团的建立相衔接),统一协调,并建立稳定的出口生产基地,先期可选择有条件的重点林区实行试点,二要加强国际商情信息的调查和经贸人员培养工作;三要对那些有较大出口创汇能力的地区和产品在运力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了.林业宏观调控
第一,要建立企业发展的经济补偿机制。国有林区企业生存危机的产生,既不是企业本身的责任,更不能归咎于林区的干部和职工,而是长期以来国家.取之过重,予之不足”政策的后果。企业当前除直接生产力的衰退外,还背负着巨大的社会负担。因此,国家应给企业以必要的补偿和扶持。一是对以综合利用“三剩”或以安置劳动力就业为主的生产项目减免税费,二是建立“两危”企业专项补偿基金,实行贴息有偿使用,重点支持那些面临生存危机企业的有效益的建设项目;三是在投资结构上,加大对速生丰产林和有一定规模的木质纤维利用工业项目的投入。
第二,逐渐打破林业市场体系中的垄断性经营和各种壁垒。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性垄断和体制壁垒、区域壁垒及权利经济的渗透。应以建立区域性企业集团为契机,打破行政和体制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通过立法,约束各级林业管理机构对林业生产单位或林农的不合理干预和经济利益的不合理占有。
第三,对林业的外部性经济,由国家承担起补偿责任,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外部经济的内在化。目前主要是生态林业建设和沙漠治理间题,各级财政要根据建设需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由林业主管部门集中使用,实行直接投资,对有条件的生态效益项目,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由林业部组织重点调研,制定计量和计价标准,由国家制定相应的办法,逐渐实行收费制度,以逐步实现外部经济内在化。
第四,制订和完善林业产业政策,要把林产工业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但目前存在着项目建设盲目性和规模经济性差、区域市场混乱的状况。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林业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等提出政策性意见,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稳步推进林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同时,还应制订专业性产业政策,如松香发展产业政策,林业制浆造纸产业政策等。
第五,要加快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要负担起这样的责任:为林业企业和各类林业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及其它社会化服务。这就要求与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同步,着手考虑上述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间题,组织人员,建立机构,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整套服务网络。
篇2:山区林业发展的建设与开发农科论文
山区林业发展的建设与开发农科论文
山区的林业建设应本着从实际出发,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本进行开发。随着近些年不断的退耕还林、营造人工林以及一些保留的自然林业保护区项目的开展,为山区的林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区林业的建设不仅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营造了自然的人工生态保护系统,可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根据全面分析,山区林业建设的现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在山区林业的建设中,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山区林业的现状
1、由于山区经济的普遍落后,人民的收入水品也较低。在山区虽然有许多的林业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经营或经营粗放而导致山区的林业经济根本无发展。由于传统的观念引导中,其占有的资源并未达到有效的开发,致使占有的资源与经济的收入不能成正比。这样,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致使山区的'经济发展不上来。使长期的收入水平处于地下状态。
2、林业产业发展滞后。资源与产业链缺乏有机整合,“大资源,小产业”的特点十分明显,林业企业和林副产品加工等十分薄弱,结构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具有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名、优、特产品开发滞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3、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还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现行山区林业管理模式与现代林业产业构建尚存在差距,现有林地产权制度制约产业开发,山区林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林业生产要素流转不畅通,投入不足,投入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山区基础设施较差,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4、观念、技术和信息相对落后。山区农民占有林地面积较大,但只注重木材的价值,忽视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由于大多受教育文化程度低,致使思想观念陈旧,新技术掌握应用困难,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低。林业技术人才缺乏,林农组织化程度低,各类专业协会和民间合作组织刚刚起步,作用尚未得到真正发挥,林业科技支撑力量不够,政府投入不足,限制了林业附加值的提高。
5、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与产业配置有待提高与调整。全区林地及森林面积所占比重高,但林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低效林占有较大比重,山区森林资源配置比较单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林地利用率低,资源对产业开发的支撑力度较弱。
6、森林生态功能与作用较弱。生态公益林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防护功能较佳的生态屏障体系还未完全形成,森林生态功能整体不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较严重。
二、山区林业建设解决的对策
要促进山区林业的建设,就要打破常规的以木材为主要生产项目的经营模式。在建设神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多下功夫。现代的林业经济与传统的大不相同,所以在建设中,就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的林业发展理念,深入了解林业发展中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结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的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建设道路。
1、理清思路,科学规划,以政策指导方向。首先我们立足于要发展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林农增收、林区稳定的林业产业,就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形成了“林业发展林优为先,林优产业加工为先,加工产品特色为先,生态保护防火为先”的林业开发思路,提出把仁化打造成生态体系完备、产业体系发达、林业文化先进的现代林业强县战略目标。
2、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坚持林工结合。积极探索适应山区林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通过分类经营和“一本账”管理,实行“管死”与“放活”相结合,发展大型的精细加工工厂,把精细加工作为仁化主要特色产业进行发展,让大量的、主要的、优良的商品材用于精细加工,提高竹木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精细加工产品市场,并依托旅游景区,充分研发可以利用自用材、间伐材、竹木剩余物加工木制工艺品的技术,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林特林副产品加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3、科学规划生态林,大力保护生态林,积极争取推进碳汇造林,开辟改善环境的新途径。要根据各乡镇地形、发展方向,科学的规划生态林,让生态林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生态林管护区,要禁止放牧毁林和乱挖乱采、乱砍滥伐等破坏林木资源的行为;要对林木、矿业等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依法实施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遏制矿山非法开采及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要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引导放牧人员加入生态林管护行列或从事其他工作,使这些人员弃牧转岗后仍有就业渠道和致富保障;要继续强化网格化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确保生态安全。
三、总结
在人口剧增、消费不断上涨的社会发展中,林业的生态系统,简单的靠自身的生产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在供求之间不断的越拉越大,使这种矛盾日益尖锐。为加速社会的发展,需要林业系统为人们提供日益变多的功能。林业的市场是十分广阔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开发与研究,以便发挥其在环境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山区林业的发展在于其综合的开发与利用,在林业的建设方面要综合其多角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加上政府的指导,减小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山区林业合理快速的发展起来。
篇3:谈林业生态建设的作用农科论文
谈林业生态建设的作用农科论文
林业生态建设的加强,创造了舒适、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自然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切实有效的减少、避免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林业生态建设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憩相关,做好它能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1、由于政府相继实施了多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植树造林,使得我国部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有了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2、以森林为背景,协调入与森林、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林区社会关系的文化常态,本质和精髓均表现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1、林业火灾发生频频发生;资金短缺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水平不高,滥砍伐林木、毁林开荒种地等现象大量存在。
2、林业生态建设质量不高;林业资源分布不均,总量不足
3、部分群众只重眼前利益、环保、生态、法律意识淡薄;宣传力度、手段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于林业生态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林业生态建设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林业生态建设还没能够形成社会意识。
4、林业生态建设运营机制、管理体制不通畅;林业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三、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解决生态问题,关键在林业。必须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创新林业的体制机制,增强林业的发展活力,才能发展现代林业,解决生态问题,发挥林业生态在林业改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推进生态文明。使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改革的促进作用占据首要位置。
1、提高生态建设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林业生态建设机制。
充分利用多种新闻媒介,深入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宣传工作,宣传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大力传播林业生态文化,普及林业生态知识,让人们对林业生态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逐渐提高生态建设意识。有关部门要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林业生态建设机制,从而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要不断加强,完善执法队伍,强化执法力度,深化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安排林业科技人员深入林间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从而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充分调动护林员等相关护林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是林业生态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才能充分调动全国人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3、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增加资金投入。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足够的经费,以保障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逐步建立国家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政府扶持引导、业主投资的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造林、营林管护并重,为林业的后续管理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增加资金投入,从保护野生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教育、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等工作人手,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
四、林业生态建设对促进林业发展的作用
1、对促进林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建设和改革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生态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林业发展观;只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才会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林业发展观。
2、对促进林业发展的凝聚作用。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属于精神范畴。那么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粘合剂”,可以把社会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各个层面的力量和各个层次的人们吸引并团结在一起,对助推林业发展、改革和建设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各层面的力量,为现代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多元素动力。
3、对促进林业发展的激励作用。
林业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普适化,调动各个层面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使林业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自然文化、物态文化衔接和融合,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激励他们最大化的推动和保证林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收获。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它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纽带,它还担负着林产品供给和改善生态的双重使命。因此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发展和繁荣林业生态文化,必将为中国林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加速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步伐。以发展的眼光看,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人员一定要努力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使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健康、生存环境再上新台阶。
篇4:林业发展中的基础建设研讨农科论文
林业发展中的基础建设研讨农科论文
1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使整个小康社会的建设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农民收入低、劳动力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必须更加充分地依靠林业;加快发展山区农业和区域经济,最大的潜力在山,最大的希望在林。这明确指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即依山脱贫,靠林致富;农村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林业,并且现代农业需要生态的支撑。
2林业发展应注意的三大基础性问题
2.1充分发挥好林业站职能
林业站,对发展林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肩负着管理、组织该地区林业工作的重任,对维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工作职能,必须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能力建设,提高队伍业务素质。乡镇林业站虽小,但涉及林业局所有股、站办的业务,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综合业务能力,才能完成好工作;二是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培养技术人员,并采用科学技术培育树苗;三是抓基础建设,提升林业站的形象。
2.2优良的树苗
要想让林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特别注重树苗的培育,要在传统育苗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研究新的育苗方法,以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优良种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苗木移栽完成后,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切忌只栽不管,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2.3适合树苗生长的.土壤和气候
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除具备实施该行为的主体(林业站或种树人)和客体(树苗)外,还需要考虑适合实施该行为的地方。树种或树苗栽植后需要后天的条件辅助其生长,比如种植地的土壤、气候、水分条件等。因此,在实践中若要绿化某个地方,就得把各个方面影响树木生长的因素考虑进去,只有做好这些基础的工作,才能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篇5:论新时期林业档案工作农科论文
论新时期林业档案工作农科论文
将经过系统整理的林业档案通过信息加工,组成专题介绍、专题目录等向社会公开,不仅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能促进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和档案信息价值链的形成,这是新时期林业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检验和衡量林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志。树立服务观念,满足经济需求是新时期林业档案工作的主攻方向当前,加快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林业的生产和建设实践证明:旧工艺、旧流程、旧技术的改造,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的采用,建设周期的缩短,工程质量的保证,成本的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一不是对林业档案的应用,无一不是档案部门提供服务的结果。档案工作者把为加快林业建设、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作为自身的工作目标,围绕林业生产建设、技术改造、工程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需要,主动跟踪,定向服务,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只有把服务工作做好,并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与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
1.实行标准化管理,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林业系统的档案管理部门要丰富和优化室藏,努力提高档案整理质量,把好入卷归档关,严审细查,精益求精,努力提高档案资料的质量。
一是结合林业档案工作新特点,参照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档案管理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档案立卷归档办法》、《档案移交办法》、《档案分类办法》、《档案保管办法》、《档案利用制度》、《档案质量考评办法》等多项制度,重点做好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档案分类办法》,将文书、科技、会计、声像等各类档案,按国家规定分门别类,合理划分保管期限。
二是在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方面,明确规定林业基建工程承办人为立卷人,确保归档案卷资料的真实可靠、完整齐全,并应在工程竣工决算30日内将应归档资料按规定立卷标准组成案卷。
三是在当前数字化办公环境下,必须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林业系统档案部门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和管理工作。已产生电子公文的单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公文归档制度,并按照《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逐步实现电子公文实时归档。
2.建立特色档案,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提供资源保障
反映林业工作特点的档案,都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档案的特色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链中的一个环节,这既是我们今天林业实践的记录,也是指导今后林业工作的总结和借鉴。加强对此类档案的征集、管理,要对立档单位多宣传特色档案的重要性,在形成档案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以发挥此档案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拓展和延伸,是农村生产资料再分配和利益再调整的一场深刻变革。林权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形成需要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档案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与改革工作同步进行、协调开展,做到改革工作进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确保林权改革全过程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因此,要完成新时期的新任务,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精通档案业务,熟悉林业情况,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敬业勤奋的职业精神,将档案工作延伸到科技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实行全程跟踪建档。
3.运用科学技术,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提供科技保障
加大信息化力度,提高林业档案管理水平,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林业档案要开发推广新技术、新成果,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学习和利用高新技术成果,使其为档案信息开发所用。
一是实现档案设备现代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设备建设、软件开发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必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及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管理设备和各类辅助设施。
二是实现档案日常管理自动化。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其高效快捷、灵活检索的特点为立卷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文档管理人员必须依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结合林业部门的工作特点,“一事一卷”,分类归档,以备查考,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三是实现档案内容信息化。应尽量把常用的档案内容编成信息储入计算机,建立各类档案信息数据库,管理中的编码、查询、传递等工作要逐步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既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能加强档案工作的准确性。同时,运用扫描技术将档案材料全部输入计算机,便于对档案的查询和系统分析。
4.做好开发和利用,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档案重在开发与利用,档案管理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效利用。我们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不同方式的整理和加工,使其增值,并以各种信息产品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林业档案本身虽有价值性,但其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才能有效利用。
一是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资料要在管严管好的原则下,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不怕细琐麻烦,要嘴勤、眼勤、手勤,既使利用者及时查考,又能妥善保管档案,使死的档案成为活的资料,准确完整地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
二是档案工作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不但要有主动性,而且还要有超前性,及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将先进经验和技术加以推广,为林业生态建设服务。
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政网络,以行政职能为依据,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构建林业系统档案信息交换共享机制的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已公开现行文件及其他信息服务。同时开办林业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窗口,提供档案网上检索利用,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主动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
篇6:林业投资管理制度革新的建议论文
林业投资管理制度革新的建议论文
国家将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制改为有偿使用贷款制,是我国建国30多年来在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改革对于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刺激企业增强时间观念、资金周转观念、利息观念、投入产出观念,促进企业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林业企业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因此,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应从我国林业特点出发,应从我国林业现状出发,应从林业企业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应于林业发展的改革方案。而完全套用一般性工业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办法,显然是不相适应的。现就林业实行“拨改贷”投资管理制度谈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拨改贷,制度和我国林业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林业企业同其它一般性工业企业一样生产着有形的、可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工业产品,同时还创造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林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不完全是商品生产。创造有形产品的投入,可通过商品交换收回,而林业企业所创造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却不能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从而不能得以实现。林业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企业,与工、农业企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林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森林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这是林业的突出特点。但是,森林资源的再生产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漫长的生长周期中,林木不可能随时参加商品交换,取得补偿,而又必须不断地投入。还由于我国没有建立林价制度,因此形成了森林资源再生产周期长、投入多、效益低的特点。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及林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建设一个林业企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自身建设,而是伴随林业企业的建设还要相应地建设一个完整的林区社会。据测算,建设一个大中型林业森工企业,其社会性建设项目就占林业企业总体投资的10%左右。建成投产后企业每年还要拿出实现利润的30%来支付这些社会性项目所需的一切费用。这是林业企业社会负担重的特性。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最主要途径是靠扩大再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来实现的。而林业企业却不能通过此途径来提高经济效益。因为《森林法》明确规定了用材林的消耗量要低于生长量,实行限量采伐,以确保我国森林资源再生产实行良性循环。这就规定了林业企业只能在一定木材生产量的前提下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也就相对地固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形成了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相对固定性的特点。
二、“拨改贷”制度同我国林业现状不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生产目的。从我国整个林业企业现状来看,70%是老林业企业。虽然这些企业上交国家的利税早已超过了国家给企业的投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造成了目前森林过伐严重,生产、生活项目大量欠帐,部分企业已到了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局面。这些企业正是急需补还建设欠帐,休养生息。增强发展后劲的时候,而实行了“拨改贷”制度后,一方面按国家现行的贷款政策对无经济效益企业不给予贷款,企业生产力得不到恢复;另一方面,国家即使给予贷款,企业也是无法偿还的。新开发的林业企业从表面上看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但是,这是由于在木材销售成本中不包含原料费用,也就是说林业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很大部分是靠无偿使用国家的森林资源而获得的。而且,就是这部分收入也都被企业的社会负担、上级管理、补贴该林区其它老企业亏损等项目吃掉,所剩无几。按现行国家对林业的经济政策和还款办法,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建设资金独立测算,一般要在左右的时间才能还清本息。而国家规定贷款的还款期不得超过,企业势必会将自有资金的大部分用于还款。这样15年后,企业将重新走到经济危机的老路上。
三、实行“拨改款”制度将加剧林业生产的短期行为
林业企业作为木材生产经营者,由于受林业特点的影响和经济体制上的'缺陷,缺期行为一直存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行“拨改贷”制度将进一步刺激企业轻视营林生产,把精力和资金转向木材或经济效益较高的生产中去,大大地影响森林资源的生产。林业企业的建设工期由于受客观条件以及国家财力的限制是比较长的;还由于我国目前的林业生产经营比较粗放,生产能力的形成弹性是比较大的,以及各项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因此,实行“拨改贷”制度后,将造成企业建设上的短期行为,如盲目贷款,注重生活项目的建设,轻视生产项目的建设,建设布局不合理,损失浪费严重等。’实行“拨改贷”也将加剧林业企业木材生产上的短期行为。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利益,不顾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打乱合理的布局,甚至想方设法超采超伐,造成森林资源消长比例失调。综上所述,“拨改贷”投资管理制度既不适应林业的特点也不符合林业的现状,都是不相适应的。这项制度的实施给企业在经济上套上了一道枷锁,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1。我国是一个贫林国家,发展林业应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就我国林业现状来看,靠林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靠国家对林业的扶植,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世界上许多林业发达国家都是在财政上对林业给予支持的,我国为扶植林业的发展,也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目前我国还是一个林业落后的国家,需要国家继续扶植。因此,建议国家对林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仍然实行拨款制,采取指令性计划管理。
2。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议国家建立征收林业税制度,以保证林业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
3。鉴于国家财力较为困难,建议国家还可采取拨贷结合的办法,将林业建设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分开,对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实行有偿使用,采取贷款制度,对非经营性的项目实行拨款制度。
4。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一直影响着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林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如果实行贷款制度,建议国家在木材产品的价格上采取特殊的政策,即放开价格的政策。这样一方面遵循了价值规律,使企业增强生产发展的活力,提高企业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可抑制木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丛而达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进而扩大森林资源的目的。
篇7: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革新研究论文
1总的取向
走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困境,决不能靠对现有推广体系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林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迫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行系统的创新。总的取向是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与政府推广机构相结合,逐步形成一个适应需求、服务林业、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林业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
2创新要点
林业科技推广功能性改革,就是要以“转化、转移”循环理论为核心,不断创新推广手段和方式,建立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和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服务模式,提高广大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技能,进而把潜在生产力转化转移成现实生产力。
篇8: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革新研究论文
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是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诞生的新生事物,它的'实施对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对林业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对林农的增产增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有积极的作用。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林业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所以要不断地根据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措施使该项改革不断完善和提升。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宣传发动及贯彻落实推广体系制度
要深入贯彻落实“推广法”及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及经费问题,要专编专用,杜绝挤占,解决事业经费及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保持推广机构队伍的稳定,力争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经费、有示范基地。同时应利用一切宣传媒介,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不断使创新举措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我们的工作接受人民的监督。
2培训从业人员。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加强人才培养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林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精通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不仅要了解林业新技术,而且要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用技术;不仅要知道有关林业政策、法律和法规知识,而且要了解林业生产资料和林产品的市场信息。因此,要建立经常性岗位培训机制,加大对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定期进修、函授教育等继续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留住和用好优秀林业科技人才;采取各种形式对从业人员实施分级、定期培训,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以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逐步构建起以林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林业各级经济组织和农民林业技术员为基础,林学会、林业科研院校等单位和涉林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共同承担、广泛参与、分工合作、服务到位、多元化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3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发挥推广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
要在林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林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上拓展服务内容。在林业系统内部不仅要搞好产中服务,还要向两头延伸,努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而且要通过科技兴林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为广大林农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带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乡镇一级推广体系建设,乡镇一级的推广体系,才是直接与基层与农民打交道的组织,建立健全乡镇林业推广体系是林权改革的需要。建立乡镇林业推广体系,山区县应分乡设立林业推广站,丘陵、平原区要分片设立林业推广站,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落实县镇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科技推广经费,逐步提高推广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碰到林业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主动帮助农民反映到相关部门和组织,为农民排忧解难,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加强横纵联系沟通,让科技服务进村入户,为建设高效、合理、稳健的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改变网络不健全、上下缺少沟通、信息闭塞的现状,各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要加强纵向联系沟通。要以各类学习、培训和会议为契机,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更新观念和知识。
4落实配套经费
面向社会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是两项内容,一是培训,通过送科技下乡、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普及林业知识、经验和信息;二是示范,通过建立各种示范基地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工作属社会性、公益性范畴,强调的是社会效益,需要政府的投入。当前,推广专项经费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全省林业科技推广功能性改革全面实施的主要制约瓶颈。建议各级部门落实改革配套经费,加大推广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以使该项改革早日覆盖全省,惠及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鼓励研究开发林业使用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基层林业推广站实用技术推广职能。要列出林业科技发展专项经费,用于科技推广、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奖励等。
篇9:浅论林业资源的森林防火管理农科论文
浅论林业资源的森林防火管理农科论文
近年发生的火灾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人为性,这与人为不当使用火源有关;具有干旱多发性,少雨干旱易发火灾;具有集中性,火灾发生后往往不只是一小个区域而由于火势的迅猛发展而扩散。引起森林火灾有三个因素:可燃物、氧气和火源。发生森林火灾的火源一般有自然火源与人为火源两类。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常常是以突发性强、毁坏性重、难以控制的特点对森林资源造成重大损失,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防火意识,健全林火预报扑救机制,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不发生或少发生森林火灾。
在破坏森林的各种原因中,以森林火灾最为严重。为了确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可行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笔者进行了如下总结和归纳:
1.增强领导,全面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
森林火灾已给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森林防火已成为林业主管部门、甚至是各级政府在森林防火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要提高各级干部思想认识和广大群众防火意识,宣传教育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和森林火灾的危害。
各相关林业主管部门,须思想认识到位,高度重视,组织有力,责任明确。要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明确森林防火工作职责、搞好森林防火工作责任考核、抓好森林火灾的扑救。最重要的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另外,要奖惩分明,对领导得力、措施落实、预防到位、扑救及时、成效显着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引起火灾的责任人,以国家《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为依据,对引起森林火灾的责任者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此外,各相关林业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森林防火的政策培训。相信,高度负责的精神,务实高效的作风,果断有力的'措施,才能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
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森林火灾的危害及火灾扑救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搞好森林防火,对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生产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把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森林防火意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走预防为主、宣传为先的路子。充分发挥利用广播、录音、录像、电视和标语等宣传工具,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发挥舆论和媒体的导向作用,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森林防火意识。另外,要注重对火灾救援人员的火灾扑救知识培训。
3.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各部门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预防火灾
特别注意的是,乡、村以及村民小组都应建立相应机构,制定防火措施。切实强化村级护林防火组织,充分发挥护林员的作用。可以通过协会,组织护林小分队,做好森林防火安全防范工作。建立森林防火管理机制,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有关单位、单位在护林防火工作中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讲究方式、方法、高质高效地完成防火工作任务。做好护林防火工作是关系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护林防火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单位的事情,要求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火工作。
4.强化可燃物管理、火险等级预报和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进入森林防火期,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的有关规定,控制一切野外用火,杜绝在林区和近林缘随意烧荒、烧田坎和烧灰积肥等生产性用火。针对旅游区森林防火安全,要增强旅游区火源办理,划定用火区,严禁随意用火。旅游区外,该设卡的设卡,该封禁的封禁,一定要安顿专人严卡死守,特别是相比徒步登山旅游等进山人员要严格登记(包括住址、姓名、身份证号码),增强监管,防患于未然。
火险预报在防火期内,对森林火险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是森林防火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森林防火设施在林区应有各种防火设施,防火线、防火林道、防火林带、眺望台等。进入重点防火期前,协助乡镇政府对防火设施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5.防火理念的更新和装备补充
防火理念的更新、装备的发展以及应付紧急状态综合能力的提高。各相关林业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森林防火的业务技能培训。在今后若干年内通过吸收和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充实森林防火科技管理和研究队伍。像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交界域)特殊地区火灾发生的规律、火灾发展过程中的能量输运和诸如飞火、火旋风以及树冠火在内的特殊林火现象等是今后研究的主要防火问题。
与森林防火事业相关的装备,小到简单的扑救工具、救火队员的防护服和面罩以及便携式通信器械,大到各类消防车辆和运载水和喷洒灭火药剂的飞机,品种繁多。装备补充和更新要制定详细的指标。增强防火值班、防火战备和通信联络,严密关注本地气象和林火动态,坚决杜绝、减少火灾火情的发生。
归结以上内容:
防火工作必须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要迅速开展检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建立森林防火管理机制,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6.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防火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扑救森林火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做好火灾损失调查、建档,统计有关报表,并及时按规定报告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的情况。加强森林消防队伍的组织领导,强化消防人员的体能锻炼、技能培训和扑火演练,切实提高防扑火综合作战能力,努力实现不发生或少发生森林火灾。
篇10:论市场经济与民法典论文
论市场经济与民法典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选择什么样的法律机制作为调节器,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条件,应以市场经济关系的内在需要为依据,而不能由立法者的主观意志来决定。市场经济的核心要求是,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高度分散并自主的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利益分配,使之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场经济关系的这种内在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加以表现,这就构成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的客观依据。可以说,市场经济呼唤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法典;研究
中图分类号:DF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00)01-0025-05(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昆明650034)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交易制度已是经济进程中的中心制度,商品同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衣食住行所需的种种物质资料几乎都离不开市场,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获取。因此,市场经济关系必须法律化、制度化,市场运行机制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按照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性要求,商品经济、交易制度需要根据市场共同准则,以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和表现出来,赋予国家意志的一般表现形式,这就是民法典的实质所在。
法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法是社会的调节器。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现存社会秩序。法律的这种功能不仅表现为每个法律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而且表现为各个法律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科学体系,在调节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出整体功能。民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关系到民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关系到整个法律是否科学合理。民法不仅调整商品经济关系,而且对上层建筑其他领域也产生重要影响。民法所创立的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思想,逐渐被其他法律接受和吸收,这就决定了民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和基础性地位。
“经济关系反映为法原则”(《马恩选集》第四卷第484页)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
一、民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基础地位是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化,而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民商法作为市场经济的法律机制是商品关系的最佳选择。由于民法的渊源在西方,人们在研讨民法时不得不光顾西方社会发展史。西方奴隶制社会时,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罗马法,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又产生了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现代民法。从“简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到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历史虽然绵延两千年,商品经济一直在发展着,但是自罗马法开始所选择的民法制度和民法的基本原则始终没有改变。除了这种法律形式更加完备以外,迄今各国法律都没有对它作出任何实质性的修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本身具有26共同的客观规律。因此,借鉴西方经济、法律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法典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民法是商品经济法的法权表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律关系”。法律调整的最深刻的根源,来自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这一活动中所生产的经济关系的必然要求。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取决于世代流传的道德原则和人们在共同生产、分配和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习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人占有,形成了商品交换关系。民法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并且是商品经济的法权表现。马克思说:“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为了使这些物品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
[1] [2] [3]
篇11: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革新论文
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革新论文
组织学与病理学都是侧重于形态教学的医学基础课,这两门课基本原理相同,所不同的是:组织学的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正常组织细胞的显微镜下结构,而病理学的教学则主要要求学生在掌握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的基础上,了解人体组织细胞在疾病状态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又被称为异常组织学。近年来,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然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仍一直沿用“理论课满堂灌,实验课看切片,老师说了算”的旧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时间衔接脱节,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脱节等弊端,已不能适应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牢固掌握组织学与病理学基本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其利用所学的组织病理知识独立分析相关临床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合理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本文谨对我院2001年以来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
1、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搞好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先决条件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区别。在教学实践中,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病理学内容涉及临床教学跨度较大,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
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觉得既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对此,医学院通过临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能在讲课过程中将各章节、各系统疾病中主要的病理变化及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用设问的方式将每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与相应的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阐述,层层展开,并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的课程设计是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关键组织学与病理学同属形态学范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的学习掌握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很强的教学连续性。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的教学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我院组织胚胎教研室与病理教研室已合并为组织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师、实验、课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为政。特别是第二学期开设组织学,第四学期开设病理学的课程安排影响到在上病理课时,学生对一年前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已淡忘。在这种情况下,病理学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占用很多课时来复习组织学的主要内容,即便如此,学生对组织学的细节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针对存在的弊端,我们设计对组织学病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合并为组织病理学,组织学内容后紧接相关的病理学内容。第二,组织学与病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或者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授课。这样做既能省去病理课复习组织学内容所占用的时间,加快病理学教学进度,又能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安排。
二、实验教学
组织学与病理学实践性较强,组织病理学理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学生也通过实验课直观地认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往的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简述理论,学生看看标本的旧模式上,学生动手少,兴趣低等弊端逐渐显露,致使实验课流于形式,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实行实验项目导师制和招标制。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课都由理论课老师担任.由教师根据每门课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实验项目,并将相关内容串联为实验单元,实验项目从标题到步骤、结论设计完成后交学院审查,通过后向学生张榜公布,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全面了解比较后报名参与其认为设计合理、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然后,学院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本及报名人数划拨实验经费,确定教师实验课酬,正式启动实验项目。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创造性实验新模式,遵循学生动手,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验开始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概况,并做教学演示,然后,由学生从解剖动物、建立动物模型,直到制作标本,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以病理学心血管实验为例,学生自己动手建立高血脂动物模型,在直观高血脂症大中型动脉主要病理变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以建立动物模型为主线,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形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演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知识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3、引导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性实验教学与过去实验课相比,所不同的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单元结束后,不仅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画图,掌握已学的书本知识,还要撰写实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思考,谈体会,提看法。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主要对学生起指导和引导作用,使学生逐步了解实验内容,并不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从启发创新思维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与临床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与此同时,也请学生提出对实验课的改进意见及存在的疑问。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临床病理讨论、实验提问答疑、专题讲座、演示教学、专题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实验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评估,肯定正确的做法,指出所存在的不足,并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好实验课的裁判和引导者。
★ 个人科技工作总结
★ 科技个人工作总结
★ 科技工作总结报告
【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科技考核个人工作总结2023-10-09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2023-06-23
农业推广论文2022-09-25
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022-04-29
大学生创业教育热点的citespace分析论文2023-04-17
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2023-05-28
吉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思考2023-03-15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思考分析论文2022-07-22
林业厅办公室主任竞争上岗演讲稿2023-08-26
人工杨树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论文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