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

时间:2022-08-27 08:06:1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共14篇)由网友“Duvet”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

篇1: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

1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

1.1制定收集归档范围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什么材料需要上报归档。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强化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控制,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此来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1.2定时收集信息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从客观上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着。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2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转变[6],档案的形式也由纸质文本、实物向电子文档、图片、和数据等形式转变。这样的转变给档案的保存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对档案的保存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1将农业科技信息数字化

多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有效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以纸质物的形式存在,存放这些资料需要很大的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将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录入、扫描图形图表等一系列工作,把纸质文本转化成数字存放于磁性材料、光盘和硬盘等载体上,除了可以大量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送这些资料,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2.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

目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农业科技信息量不断增加,传统手工管理纸质档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档案收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可以把传统纸档案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方便档案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网络化管理,也有利于科研人员通过搜索关键字迅速准确获取信息,不仅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成效,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从而加速了科研发展进程。

2.3配备现代化设备

档案数字化目前用得最多、效率最高的是扫描法,扫描法是将原始档案文件放在扫描仪平板上,通过扫描仪把文书档案转化为数字图形输人计算机,经文字识别、校对后,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化档案[8]。扫描仪的分辨率参数、亮度参数、扫描速度都影响到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因此配备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扫描仪对于档案数字化是极为重要的。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化后存入数据库中便于广大科技人员查询使用,数据库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平台,这就要求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能够支持这个平台。

篇2: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大力的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被交流和利用。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有: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等。在信息化时代里,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

3.1建立查询检索系统

科研档案数量多、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建立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以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对技术档案的检索需求,提高档案服务效率、质量和利用率。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为广大读者提供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通过建设国家档案目录信息网,全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检索。

3.2制定合理利用制度

科技档案的核心内容是科技成果,一部分科技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因此,许多档案具有机密性。正确处理科技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正确划分档案开放与限制利用范围的同时,积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可以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档案利用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保密和提供利用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密级,保密档案可适时解密。严格控制高机密性档案的使用范围,设定合理的档案的外借制度。建立催还制度,加速档案周转。

3.3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

编研工作的实质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是根据信息可以扩展和浓缩的原理对档案的原生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把散存在档案中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或分类,以便及时、有效地向利用者提供综合性的或专题性的档案信息。

显而易见,编研工作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科技信息,但是这要求参与编研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编研工作涉及的信息量大,因此工作量巨大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数量与质量,要把档案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被论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完善农业科技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为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3:农业科技创新思维农科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思维农科论文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省级6家、泰州市级19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据统计,列入泰州市考核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42.6亿元,利税2.05亿元,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0.52亿元,挂靠科研院校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项,开发新产品43个,申请专利85件。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其中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家,泰州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省科技型农业合作社2家。据统计,全市15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实现销售8.6亿元,利税0.96亿元。

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情况

至年底,我市共有5个泰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30个靖江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于这些示范园(基地)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市场信息灵,科技意识强,推动了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近三年,这些示范园(基地)共投入科技经费0.36亿元,挂靠科研院校10家,引进新品种46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项,开发新产品18个。

(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情况

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靖江市红芽香沙芋科技超市分店和便利店,半年来,按照科技超市“六有”标准,设计刷新了店面形象,设立了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室、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农资服务室、产品储藏室,常年聘请了省市科技特派员12人,创建了香沙芋销售及科技服务网站,加快了红芽香沙芋的`品牌建设;举办“香沙芋集中温室育苗”等技术培训8场次,培训农民300多人次,今年新增香沙芋种植户1000多户,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科技超市的建设,推动了我市香沙芋特色产业的发展。

2、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0年至今,我局与农委每年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市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参与承包的农技人员,使这项活动得以持续正常开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组织700人次农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365份,承包种植业560万亩次,养殖业1200多万头(只),水面6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发布活动开展情况

从起,根据企业及农户技术需求,我局组织有关农技人员及农业龙头企业人员到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采集最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经筛选汇编成册、制作光盘后,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信息发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发布最新科技信息460多条,组织市、镇、村专题发布会25场,此项活动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

二、现状分析

(一)科技载体持续创新需要多方支撑

目前,我市共2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这4个企业是我市特种水产养殖、肉制品加工、香沙芋种植、鹌鹑养殖加工等四个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挂靠8个科研院校,初步建立了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三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农业三项工程等省级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需要政策(视同省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撑,才能持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科技服务活动需要长效化、制度化

开展农技承包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但这种承包是无偿的,工作开展依赖于政府资金的奖励,今后将逐步探索市场化有偿服务机制,使这项活动长效化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项工作今后一要形式多样化,二要跟踪管理,三要提高成效,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开展;要不断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沿江休闲观光农业、粮食物流、肉制品加工等三大特色产业,构建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产业、生祠高效农业、粮食产业等四个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科技载体建设,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工程中心3个,靖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订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新成果、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挂靠科研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已挂靠企业,由单一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由一般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切实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依法争取财政科技三项费用足额拨付,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总量,集中支持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增加我市科技投入。

(四)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和能力

为企业(农民)提供项目咨询、论证、申报立项、难题攻关等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成效;探索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篇4:论新时期林业档案工作农科论文

论新时期林业档案工作农科论文

将经过系统整理的林业档案通过信息加工,组成专题介绍、专题目录等向社会公开,不仅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能促进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和档案信息价值链的形成,这是新时期林业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检验和衡量林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志。树立服务观念,满足经济需求是新时期林业档案工作的主攻方向当前,加快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林业的生产和建设实践证明:旧工艺、旧流程、旧技术的改造,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的采用,建设周期的缩短,工程质量的保证,成本的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一不是对林业档案的应用,无一不是档案部门提供服务的结果。档案工作者把为加快林业建设、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作为自身的工作目标,围绕林业生产建设、技术改造、工程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需要,主动跟踪,定向服务,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只有把服务工作做好,并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与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

1.实行标准化管理,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林业系统的档案管理部门要丰富和优化室藏,努力提高档案整理质量,把好入卷归档关,严审细查,精益求精,努力提高档案资料的质量。

一是结合林业档案工作新特点,参照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档案管理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档案立卷归档办法》、《档案移交办法》、《档案分类办法》、《档案保管办法》、《档案利用制度》、《档案质量考评办法》等多项制度,重点做好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档案分类办法》,将文书、科技、会计、声像等各类档案,按国家规定分门别类,合理划分保管期限。

二是在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方面,明确规定林业基建工程承办人为立卷人,确保归档案卷资料的真实可靠、完整齐全,并应在工程竣工决算30日内将应归档资料按规定立卷标准组成案卷。

三是在当前数字化办公环境下,必须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林业系统档案部门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和管理工作。已产生电子公文的单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公文归档制度,并按照《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逐步实现电子公文实时归档。

2.建立特色档案,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提供资源保障

反映林业工作特点的档案,都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档案的特色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链中的一个环节,这既是我们今天林业实践的记录,也是指导今后林业工作的总结和借鉴。加强对此类档案的征集、管理,要对立档单位多宣传特色档案的重要性,在形成档案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以发挥此档案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拓展和延伸,是农村生产资料再分配和利益再调整的一场深刻变革。林权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形成需要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档案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要与改革工作同步进行、协调开展,做到改革工作进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确保林权改革全过程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因此,要完成新时期的新任务,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精通档案业务,熟悉林业情况,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敬业勤奋的职业精神,将档案工作延伸到科技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实行全程跟踪建档。

3.运用科学技术,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提供科技保障

加大信息化力度,提高林业档案管理水平,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林业档案要开发推广新技术、新成果,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学习和利用高新技术成果,使其为档案信息开发所用。

一是实现档案设备现代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设备建设、软件开发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必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及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管理设备和各类辅助设施。

二是实现档案日常管理自动化。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其高效快捷、灵活检索的特点为立卷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文档管理人员必须依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结合林业部门的工作特点,“一事一卷”,分类归档,以备查考,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三是实现档案内容信息化。应尽量把常用的档案内容编成信息储入计算机,建立各类档案信息数据库,管理中的编码、查询、传递等工作要逐步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既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能加强档案工作的准确性。同时,运用扫描技术将档案材料全部输入计算机,便于对档案的查询和系统分析。

4.做好开发和利用,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档案重在开发与利用,档案管理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效利用。我们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不同方式的整理和加工,使其增值,并以各种信息产品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林业档案本身虽有价值性,但其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才能有效利用。

一是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资料要在管严管好的原则下,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不怕细琐麻烦,要嘴勤、眼勤、手勤,既使利用者及时查考,又能妥善保管档案,使死的档案成为活的资料,准确完整地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

二是档案工作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不但要有主动性,而且还要有超前性,及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将先进经验和技术加以推广,为林业生态建设服务。

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政网络,以行政职能为依据,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构建林业系统档案信息交换共享机制的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已公开现行文件及其他信息服务。同时开办林业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窗口,提供档案网上检索利用,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主动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

篇5: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论文

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论文

一、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原则

1规范操作原则在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纸质载体数字化,还是接受电子文件,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依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尽可能避免在保管和使用中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提高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安全管理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虽然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有较大优势,但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充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效益优先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因此,必须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将年限较长、具有馆(室)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农业科技档案优先数字化,达到效益最大化。

4分工协作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和存储平台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健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平台。一是,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录入接收工作室(即电子文件备份站),配备计算机设备,实现目录数据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工作;二是,建立扫描工作室,配备普通平板扫描仪、高速扫描仪、专用照片扫描仪、缩微胶卷转换仪等设备,实现科技档案由传统介质向电子信息的转换;三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科技档案信息存储平台。数据存储采取磁盘阵列柜、磁带机、光盘库等设备,进行磁盘阵列自动备份、光盘刻录备份、磁带备份、异地备份,实现档案信息的安全存储。

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配合数字化档案的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动态更新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综合档案室内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检索数据库,在室外建立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并实现接口统一,动态及时归档。

3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建设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根据专业标准科学选定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将室藏农业科技档案的案卷级目录和卷内目录全部输入微机,建立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控制,规范着录标引,包括着录格式的.标准化、着录数据的完整性和着录数据的标准化;二是,农业科技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技术将馆(室)藏纸质载体的农业科技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扫描件与机读目录对应挂接,实现全文检索。

4建设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内部局域网建设等,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建立上至国家科技档案馆,下联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形成四通八达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档案各类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三、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农业部门及农业科研单位领导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农业科技档案建设纳入科34农业图书情报学刊:资源建设技工作计划,将其置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

2提高归档质量农业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时间一般跨度较长,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参与到课题当中,与科研人员一起共同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数字化工作。此外,还要确保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能够随时、快捷、高效地借助网络系统查询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3健全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为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应制定符合科研单位实际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归档范围、归档内容与保管期限、归档时间、归档要求、归档手续等。归档制度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细化,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广大科技人员明确哪些资料应当归档。同时要配备精通档案业务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实现档案价值加强档案利用是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向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服务科研、服务现代农业。

5保证信息安全信息时代,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安全管理要求。除了严格遵守科技保密原则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规定外,还要在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增强档案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监控,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存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安装高效的防毒防窃软件,要及时对各种农业科技档案数据资源进行备份储存,确保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可靠。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当本着为发展农业科研事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为己任,以农业科技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开发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逐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资源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

篇6: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农业科技传播是将公共、准公共、私人知识与信息转化为公益化的过程,转化过程是运用好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彻底解决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广大受众吸收运用农业科技知识指导其的生产生活。

1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农业是一个大学科、大系统,农业科技传播更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涵涉农学、传播学、科技方法,而且还包括三者之间的相关相联相生的知识,是一个集成学科。研究农业科技传播不仅要掌握大学科的理论,同时还得关注这些学科之间存在那些相关相联相生东西。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日趋重视,国内政府职能科研院所、高校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传播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传播主体、受众、媒介等方面。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由于社会环境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现的生产力还相对较少,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还较弱。

1.1对传播者的研究

1.1.1对传播者涵概内容的研究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是整个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决定着传播的内容、范围、速度、质量等方面。有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者,黄家章、李思经认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可以分为大众传媒机构、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涉农企业、各类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意见领袖等众多组织和个人。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保障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实施下去能力和效益。也有学者提出传播者单一论,李昕(2011)指出只有加强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才能将农业信息传播建成一个集计算机、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一体化。不管传播者是从广义上还是单一上看,都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者政府是核心,只有政府的全力的参与,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动力和生命力。

1.1.2对传播者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8%,而美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0%以上,英、法、德等农业大国都超过60%。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扈映()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我国农技推广组织决策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代理链过长、代理成本过高以及委托过程的行政化,提出了委托人非政府化的建议。王彰奇()从政府管理上分析,指出影响国内农业传播效果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所有的涉农资源构建高效、简便、快速、实用的平台。黄家章、李思经(2010)指出从传播能力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转化率低是由于传播者能力不强,缺乏捕捉有用的农业科技价值敏感性,对于新技术、新产业及产前产后的专业知识敏感度低。吴德进()指出必须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以符合农业科技传播的特点,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赞同吴德进这个观点。农业科技传播既不能让政府管理部门又当演员又当导演还当经济人承担全责,也不能政府全部放手不管全部商业化,而是政府主导与商业化运作主体的模式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

1.2针对传播媒介的研究

1.2.1针对传播媒介定义的研究传播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向新型媒介的互联网、3G手机等方向发展,成为农业科技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多数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多元化是农业传播的主流。程琳(2011)当前科技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章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学术会议、成果展览、专利公布、技术转让、产品销售、学校教育等;面对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将会选择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的方式将科技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那么多元化传播途径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既有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又有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等现代新兴传播媒介。迟凤玲(2008)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电视、广播、报刊和杂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和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在内的人际传播两大类。笔者认为还应将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等列为第三大类新媒介传播。

1.2.2传播媒介内容的研究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传播内容进行了研究。贺倩(2008)通过依赖路径以改变习惯,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内部路径依赖与外部路径依赖,提出了突破传统路径的快乐路径、时尚路径、媒介路径和多元供给路径。李明德、杨凌裕、张行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在政府的公益性条件下,呈现出农业科普期刊特色不鲜明,农村电视节目资源匮乏,广播节目远离农村实际,农村网络普及率较低等特点。提出了建立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传播集团或合作组织经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做到农户针对性、可操作性吸收科技知识并用以指导农业的生活生产。陈志强、黄鸫(2008)受众与电视传播数量质量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农广播频率10套占全国总广播频率的0。42%,对农电视频道5套占全国总电视频道的0。4%;央视的“致富经”、“金土地”90%以上的农户能收到其中之一,但没看过的高达48。5%),认为当前农民不爱看涉农节目主要原因是全国统一的涉农节目太少质量不高造成的。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央视农业节目不如地方电视节目好。吕孟涛(2010)指出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事的关注点大不同,地方电台本土性、及时性正是满足地区农户最有效的填补。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时代已到来,手机、网络将是最好的传播媒介。张绍程(2010)手机短信平台的便捷、经济、实用、及时等优势等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彭光芒()提出了整合不同型的大众媒介并调整大众媒介的运作方式后综合性的媒介传播将中克服电子媒介的弱点,弥补传统媒介的不足,成为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纵观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方法、途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但对受众的接受信息多少、怎样反馈信息等方面研究较少、关注的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大家将深入研究的内容,重点完善,将农业科技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1.3针对传播受众的研究

传播学上对受传者的研究称为受众研究(或称受众分析)。农业科技传播来系统中,受众是指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不同个体,是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服务对象。分析研究推广对象的基本属性是农民自觉树立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改进农民行为、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了解受众、尊重受众、收集处理受众反馈信息既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原则。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针对受众信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信息渠道与农户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着手研究的有马赛平、盛晏(2006),认为我国农户获取信息的成本高,缺乏便捷、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导致搜索信息行为消极;加之我国当前农户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使用科技信息过程中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从农民掌握信息维度研究的蒋建科、谭英、陈宏()认为农户需求农业科技类信息是从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信奉度加以理解的,指出了建立农业专业频道将是贫困地区窟信息供求的矛盾,缩小信息鸿沟的差距。同时,认为农业信息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或信息专业户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的农民主要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的受众整体素质不高,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程度不一,提出了: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多方面资源和信息,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做好信息反馈通道。从研究受众接收的.新型模式的吴务进(2008)认为从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供需脱节、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提出构建现代工业农业科技传播———农业专家大院等五种模式,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方法和建议。还有从受众的性别方面着手研究的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劳动分工已由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正向男女统筹兼顾家庭与农活模式转变,新模式要全面推开需漫长的时间过程,也说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媒介、策略必须随着受众的改变与时俱进,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但针对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选择行为、受众心理以及传播者与受众间如何互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须深入研究。

1.4农业科技传播模式

农业科技传播系统是将农业科技知识跨越时空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不同的传播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所采取的传播模式也不尽相同;同时受众的个体差异对获取信息的能力、途径、方法等方面也不一样,他们就会选择适合自己获取信息的模式。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的好坏。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交流式和辐射式,按时空关系可分为历时性传播和空间跨越式传播,按受众群体可分为定向传播和非定向传播。创新综合大众传播媒介模式研究的王彰奇(2010)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成功经验模式就当集优点整合在一起,提出了构建集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互动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王子齐、刘波(2006)提出了重建农业科技报务体系需整合科技特派员制度、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传播工程资源,同时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双轨”运行机制是实现农业科技传播有效途径。李昕(2011)在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行五位一体将是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制约因素极佳的对策。深化经验模式的赵庆惠、张雨(2010)提出了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提出了七种农业科技传播的新模式,同时认为科技特派员是群众需要与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是适应现代农业最为成功的传播范式。笔者认为不管是对所有成功经验模式有效整合还是深化某一种成功经验模式,其目的都是让农业科技传播整个系统有效运转,在受众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才是真正的目的。还有学者在其他们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蔡培良、翁伯琦()指出因农业科技传播受地域性的限制,大规模过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必须采取区域需求,满足农户多样性的学习,采取精准传播,为避免大而无用。贺倩(2008)通过搭建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标准、实施绿色处理、跨越绿色壁垒四个方面,提出了农业科技绿色传播的构建方式。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效率低下,主要是没有反馈的信息系统,不知道对象需求,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对象的已转向女性,提出了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参与式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模式。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调整已有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受众认同的模式才是最佳的、最好的模式。

2研究评述与展望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国内学者在创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等因素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并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运用有机结合。但是,笔者认为,现有研究仍存在缺陷:一是对农业科技传播认识不全面。有的文献较多地强调某一个因素的创新,对整个农业传播体系各因素未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二是对国内外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成效对比的理论与实践较少;三是多数研究没有实现“经济逻辑、社会逻辑和政治逻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深化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和设计有“顾此失彼”;四是关于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的选择行为、受众心理以及传播者与受众间如何互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缺少连续研究和跟踪研究;五是目前研究的多是单向性、被动性的传播服务形式,农民参与、接受、反馈的渠道与技术能力明显不足。六是因各种技术都具有风险,加上农业技术传播过程长,需要开展大量的试验、示范等,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投入品,由于农业科技传播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应是投资主体地位,但各级政府的财政力有限,加之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机制还没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传播工作面临资金短缺

篇7:对农业科技资源公共性研究农科论文

对农业科技资源公共性研究农科论文

一、农业资源的稀缺性:凸显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农业大国的基础产业,担负着长期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其数量、质量和位置都直接制约农业生产。但自然界中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近些年,尽管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出现“三少”,即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并且减少趋势日趋加速,最终对农业生产用地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未来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必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径,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来突破农业资源的约束。

二、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2]社会性,通常是指那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征,如利他性、服从性等。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是指农业科技和农业本身一样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社会功能。[3]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请记住我站域名/]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政府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多年来,粮食安全和增产增收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将“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米袋子”实行省长负责制。由于各部门重视农业、支持农业,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产量创新高达到11 424亿斤。[4]但面临新挑战:从国内看,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

一方面,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保持刚性增长。人口数量增长、农民进城务工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全国粮、油、肉的年消费量分别达5.5亿吨、2 400万吨、8 000万吨左右,并以粮食每年250万吨、植物油100万吨、肉200万吨的速度继续增长。[5]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受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波动大,稳产增产难度也大大增加。从国际看,国际市场无法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一是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供给紧张状况难以缓解。二是世界主要产粮国强化了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特别是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无粮不稳”,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业,政府必须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排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三、农业科技的公共性:财政承担主要责任

财政是政府施政的基本物质手段。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决定财政承担主要责任,主要原因是:第一,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的自身繁殖功能进行的生产。那么,当此类技术被提供,并不会因为增加农业技术的使用而增加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成本,从而很难为其提供者或拥有者带来收益。

这就使得农业技术产生的利益与其高成本不对称。一项农业技术的研发,需要科研单位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研发活动存在着有可能失败的风险。因此,对于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个人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此类技术。第二,农业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农业生产主要是在露天大田进行,一切生产过程和技术要领都是公开的,很难对农业技术进行保密,阻止农民相互学习利用新技术。

即使有明确私人产权的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很难排他。如农业技术专利权,由于专利技术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必须公开,这就为其他企业免费获取信息进行模仿提供机会。此外,农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容易产生“谷贱伤农”,使得部分农民认为采用新技术产品供应量增加自己收益反而可能降低,进而抑制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因此,财政必须承担主要责任,保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四、农业科技支出管理创新

(一)重构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

我国农业科技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不尽完善,科研管理多元化,致使横向管理缺乏协调,纵向管理信息不畅,科技投入浪费严重。因此,应对现有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事权,按照事权与财力统一的原则,划分财力,从而确保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集中管理、使用。首先,打破现行单一按行政区划实施分级管理的模式,改按农业区域性特点和行政区划相结合划分农业生产区域。其次,农业部设立农业研究服务局,并在各个农业生产区域设置由其直接领导的科研服务机构,科研服务机构再根据本区特点下设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试验站、示范点或研究所。侧重于基础研究,探索新知识或解决长期性、全国性重大战略问题。再次,设立农业部推广局,负责指导各省制定和执行推广计划,协调各省间的合作交流,不直接从事具体的农技推广工作。

(二)加大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的支出

我国农业科技长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991—农业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一直低于1%(笔者根据20《中国统计年鉴》计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并与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标准具有可比性,我国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

由于财政支农支出的统计口径尚未完全确定,—只公布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细化了农林水事务支出项目。在此,将20农业支出中的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占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视为原农业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有关数据计算,该占比为7.19%。比例虽有大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缺口较大,在以后多年内财政应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支出。2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支出总量。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经常性收入,20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 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6]以此为标准,各级财政在确保持续加大用于“三农”支出前提下,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支出,保障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另一方面,在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合理分配资金,保障农业科技支出结构合理。农业科技支出主要用于研究开发、推广服务和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因此,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兼顾研发、推广、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予以统筹安排。

(三)建设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但还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农业科研主要依靠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立项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项目经过评审就算完成了,后续的推广应用没有受到重视。“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7]推广度仅有25%,[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更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度,财政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支出,建设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那些公益性的技术推广。

目前急需利用现有推广资源,即各类农业院校,让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核心力量。各类农业院校教师身兼教学、研究和推广三任,既能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农业生产者,又能在推广中进一步完善其研究成果,了解农民的需要并从中筛选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使教育、科研、推广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

可喜的是205月27日农业部和教育部签署《关于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等八所高校及开展相关工作的协议》,农业高校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已引起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另据《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29日报道,科技部将联合教育部鼓励高校农科教授走出校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以保证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四)加强农业科技资金的监管,提高支出效益

随着财政对农业科技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的形成,做好监管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资金的规范管理、高效使用。首先,科学立项。项目选择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社会效益优先与兼顾经济效益、专家评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杜绝重复立项。

从源头上为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效益打好基础。其次,全程监管。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0年左右。这就使得一些项目的资金被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出现,导致农业科技资金的支出效益低下。因此,对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的资金使用实施全程动态监管,确保农业科技支出的高效利用。当立项资金投入后,从项目的研发、成果转化直至推广应用每个环节均规定各自监督的重点,确保实现其预订的目标。进入推广应用阶段,一定时期后对项目实施后评估,为后续管理提供经验或教训。

(五)完善相关法律,保证农业科技支出的稳定增长

发达国家农业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措施,一般都是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的,并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修订。如美国、欧盟、日本等都依据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动而不断调整农业法,先后制定颁布了各个时期的农业法。在我国,1993年7月颁布并实行《农业法》,至今近,只有予以修订一次。总体来看农业立法还很薄弱,更多的涉农规定是以文件、条例等形式发布,随意性强,缺乏稳定性、可操作性。对于农业科技,《农业法》第七章有8条相应内容,但针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项目、金额、使用原则、资金来源等均没有规定。因此,我国应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修订现行《农业法》,建立完备的农业法规体系。将具有战略意义的涉农规定内化为法律法规,针对农业科技支出,将各级政府支出职责、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的项目、金额、使用原则、资金来源等纳入法律规范,用立法形式在制度源头上保持其稳定性。

(六)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是理想状态。因此,在农业科技投入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业科技的创新。比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有能力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视为公益性捐赠,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篇8:谈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农科论文

谈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农科论文

1推广环境和推广项目

1.1推广环境

疏勒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91%,农业主要依托以粮棉为主的种植业。年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性纯收入409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业经营性纯收入占有较大比重,而在种植面积中,粮食和棉花的播种面积又占绝对优势。因此,在亩产常年稳定的情况下,农业经营性纯收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收购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

1.2推广项目

年疏勒县提出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稳粮控棉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特色种植业、特色花卉蔬菜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快发展特色花卉、蔬菜产业,每个乡镇建立“三高多熟”立体栽培示范点,抓好一批具有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建设。二是引导各乡镇巧打时间差、品种差和市场差,合理调整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做到品种充足、均衡上市。三是继续大力发展枣、杏、葡萄等特色林果业,由目前注重扩面积、上规模向今后的品种统一、强化管理、提质增效等方面转移;由生产初级果品为主的传统林果业向生产高档果品的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现代林果业推进。

2行为决策分析

2012年春,农业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调查发现,疏勒县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和农民根据往年的实践经验,对于政府的推广项目并不认同,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甚至希望能够少安排类似项目。面对推广项目与农民决策的冲突,结合调查内容,从3个方面解释农民的行为决策。

2.1经济条件

疏勒县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处于近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均耕地面积2亩。1亩耕地生产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家粮食供给,一部分用于获取少量现金收入,麦草用于发展小规模的畜牧业;1亩耕地生产棉花,用于获取现金收入。由于疏勒县地处我国棉花宜植区,已有悠久的种植传统,农民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产量也稳定在一定水平,加之价格有国家收储政策的保证,棉花则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粮食、畜产品与棉花构成农民生存的食品和收入的基本保障,农民很难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除非推广项目能够确保食品和收入,否则农民不会进行投资,也不会改变现有种植结构。

2.2资源基础

一是自然资源。疏勒县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仅为0.39,近些年来地下水开采过度,生活用水时常会发生短缺。推广的林果业用水量要远大于粮棉用水量,若没有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林果业产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影响粮棉的产量。二是人力资源。疏勒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人口中维吾尔族占95%以上,由于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形成了内聚且封闭的文化[5]。长期以来,农村维吾尔族汉语交际能力薄弱,不具备汉语交际能力,农民获取的包括知识、技术、理念等信息匮乏,主动获取或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维吾尔语与汉语属不同的语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推广项目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2.3市场需求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必然有高价格,市场需求才是高收益的保证,疏勒县推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同样具有高价格。根据2012年1月30日价格监测统计,疏勒县产于设施农业的辣椒、番茄、芹菜、韭菜、蒜薹每千克价格分别为18、6、3.5、8、10元,属特色水果的梨、甜瓜、葡萄每千克价格为8、12、18元。由于蔬菜、瓜果等产品不易储存,考虑运输成本,有效市场范围仅为喀什地区,但喀什地区的收入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消费能力,市场需求低,使得很多高附加值产品无法转换为高收益。有农民直言,全家人均就1.5亩地,让种辣椒,又卖不出去,不愿意种。保存时间较长的枣、核桃、杏这类农产品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从培植到挂果需要3~5年,需求又主要依靠自治区以外市场,面临全国同类农产品的竞争,需求与价格波动较大,难以预测。比如,当地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鼓励种植杏树,但几年后,龙头企业的收购量萎缩,农民收益逐年降低,只能将杏树砍掉。2011年,当地鼓励种植的枣,每千克收购价只有5元。综上所述,农业是农民的职业,对于仍处于小农经济的疏勒县农村,农业更是维持生计的保障。理性的农民会从风险、资源、市场等各方面因素考虑生产和生活,进而投入现有资源。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决策要素,若一味挖掘可以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很难转化为农民的'应用,也无法实现提效增收。

3小结与建议

疏勒县的情况可以延伸到全国许多农村,农业的提效增收是实现由推广到应用的核心,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稳定收益决定了农民的应用,内在过程可分为由政策向生产的转化、由生产向产品的转化和由产品向收益的转化3个阶段。因此,在推广前,要从改变农民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入手,统筹考虑转化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3.1经济条件、资源基础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农民决策的关键

3.1.1政策向生产的转化。农民经济条件各不相同,行为决策也不尽相同。根据农户不同的收入来源,可分为纯农户、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以农业为辅的兼业户、外出务工经商已不再兼业的农户;根据生产规模的不同,纯农户可分为种粮大户和小农经营户。疏勒县农户属于纯农户中的小农经营户,这类农户由于绝大部分食品和收入依靠有限的土地资源,经济条件差,可承担的生产经营风险小,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和以农业为辅的兼业户的生产经营风险会相对较高。因此,在推广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农民面临的经济条件,了解不同类型农民生产经营诉求,尊重农民的意愿。

3.1.2生产向产品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依托于各类资源,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现有的自然资源,科学地考虑长期自然资源条件,保证推广项目的长期应用,只有推广项目的可持续性才可实现提效增收。另一方面要注意农业科技对农民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差异,加之接受的生产知识、管理理念不同,农民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与速度也不同,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3.1.3产品向收益的转化。市场需求是产品向收益转化的关键要素。一是在推广前,要对市场进行深度调查,包括需求能力、同类产品市场和可替代产品价格等,确保目标市场有能力长期接受推广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二是相对于外地市场,本地区的市场需求更易于预测,且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推广的农业科技应首先考虑本地市场需求。例如,羊肉是疏勒县居民食用的主要肉类,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需求量和价格均可以得到保障,当地农民更希望政府扶持这类产品的发展。

3.2提升农技推广能力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是推广与应用的保障

3.2.1构建双向互动的推广体系。由于不同区域的农民面对的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很难有一套知识体系能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而农民所遵循的往往是通过千百年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形成的乡土知识,这套知识对于当地的农业经营、农村生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6]。然而,当前农技推广更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传递服务模式,农业科技的选择取决于当地政府的偏好,也由此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尽管农业科技有其先进性,但可能不符合一些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另一方面,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农民所需要的技术、产品又无从获取,导致农技推广适应性不强、效果不佳。因此,提升农技推广能力,要进一步改善推广模式,本着“以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理念,建立双向互动的推广体系,发挥农民与推广主体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共同解决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促进推广资源的适应性。

3.2.2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要承担各类生产经营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政策风险等,如果风险发生,农民1年的损失可能相当于3~5年的纯收益。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在相对发达地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成本也在加大。农民往往是风险规避的,但推广项目本身具有应用的不确定性,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要努力降低农民承担的风险。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大多针对粮食作物和大宗农作物,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及有关部门应针对推广项目,构建相应的保险服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经营环节扩展,既可以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科技应用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又能使政府与农民在推广与应用中形成风险共担,有助于政府更加关注推广项目在本区域的适应性与可盈利性。

篇9: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探索农科的论文

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探索农科的论文

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培训,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更新,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促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1加强科技示范户的建设和管理

科技示范户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二传手”、农村依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培养一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种田能手”、“种养大户”,充分发挥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参观是我国目前农业推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能够长期依托示范户开展农业试验、示范,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的问题。201x年呼和浩特市开始实施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该项目是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重要项目,技术指导员挂村包户指导生产,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将使呼和浩特市的农技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2强化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着力发展农民技术员,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增加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改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提升推广服务水平。选择当地有一定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农民,通过农业技术部门技能培训,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由乡镇(村委会)给予一定生活补贴,乡镇统一管理。村级农民技术员里联农户、外联农业技术部门,了解本地情况,有人际关系,容易开展工作。

3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入户到田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作为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测土配方施肥覆盖全国,是农业部着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呼和浩特市大力推广的重点工作。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对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节能减排发挥了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积极作用。改变农民传统的施肥观念,深入推进配方肥应用到户,供肥企业应积极采取主动对策:

(1)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直接对接,订单生产。农企对接,促进配方肥推广应用。

(2)积极构建基层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络,拓宽供应渠道。

(3)创新合作机制,协同推进配方施肥普及到户到田。

农民的需求是农民专业化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配方肥生产企业应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统供、统施,帮助农民施肥到田。农资销售与农技推广相结合(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促进科技成果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企业与农民共赢。

4建立科技示范场

把试验示范基地搬到农田,直接面向农民,做给农民看,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农民亲眼看到或亲身体验到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好处,就容易接受。建立科技示范场:一方面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和推广应用有了稳固的平台;另一方面推进了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篇10:农业科技灰色关联理念研究农科论文

农业科技灰色关联理念研究农科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数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舒尔茨[1]指出科技投入是农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业科技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梅芸[2]等研究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汪博兴[3]就农业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不断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才能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将为笔者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笔者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定量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的`关系,旨在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2指标选取笔者以农牧渔业总产值(记为A,单位:亿元)作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以财政对于农业科技投入费用(记为B1,单位:亿元)、农业科技人才数量(记为B2,单位:人)、农林牧渔业专利授权量(记为B3,单位:件)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农牧渔业总产值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农业生产的水平,因此,以此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民收入水平的最直接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全面综合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代表国家财政经费用于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支出,是农业科技财力方面的指标;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代表农业科技队伍的规模,反映农业科技人力投入;农林牧渔业专利授权量能够直接体现出农业科技的产出水平。因此,用这3个指标就能够表示出我国农业科技的总体发展水平。

1.3研究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的建模步骤

2.1.1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公式略)

2.1.2将原始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这是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运用初始化法,均值化法等进行,计算公式分别是(公式略)

2.1.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个子序列差的绝对值,找出最大差和最小差。(公式略)

2.1.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略)

2.1.5计算灰色关联度。要求得总的关联度,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观测点在总体观测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需要确定各个点的权重。一般情况下,采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灰色关联度。r0i=1/n騨k=1r0i(k),r0i表示数列x0与数列xi之间的关联系数。

2.1.6关联度排序。根据r0i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经验,当λ=0.5时,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关联性显着[4-6]。

2.2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计算序列初值。计算得到序列初值结果。

2.2.3计算极差。从表3可以看出,最大差=0.987,最小差=0。

2.2.4计算关联系数。取λ=0.5,得到关联系数。

2.2.5计算关联度。~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各个因素关联度为:R01=0.759,R02=0.581,R03=0.731。

2.2.6关联度排序。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科技发展因素,按照关联度大小排序分别为R01>R03>R02。

3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影响。其中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科技因素是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不仅注重数量,而且注重质量。一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逐年递增,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农业科研投入占GDP的比值,世界的平均值为1.07%,发达国家为3.2%,而我国农业科研的投入只占GDP的0.5%。另一方面,我国财政农业科技投入质量不高,目前主要投入到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投入不够。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够,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大,待遇低的状况。

20中央1号文件对此推出专门的对策。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偏低的情况。农牧渔业专利授权量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影响。该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农业科技成果。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情况是农业成果转化率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统计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因此,我国要在进一步扩大农牧渔业专利数量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得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实实在在地转化成生产力。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措施,让农业科技顺利转化。可以让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利润分配,从而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

农业科研人员数量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关联性不够明显。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缺乏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第二,农业科技人才的市场化意识不够,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不能使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比如,美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习惯于从生产实践中寻找项目,科技活动的直接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由于在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晋职调薪和评功受奖的主要依据,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不是为了服务于生产,而是为了多出成果。而成果的取得往往又是通过专家的评定形成的,这就难免受人情因素的约束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成果的先进性,而忽视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导致科研与生产的脱节。所以,应该进一步改进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能够面向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攻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篇11:新时期农业科技档案规范化探究论文

新时期农业科技档案规范化探究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农业科技、生产信息资源。本文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思路,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档案;规范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中从立项、申报、进程、总结、结题再到成果鉴定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各种档案材料,还包括林业、副业、渔业、牧业等档案。由于在管理农业科技档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有效地管理农业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

一、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指在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技术资料,是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对农业科研活动最直接的原始记录。包含种子档案、作物栽培档案、植物保护档案、林业档案、畜牧档案、水产档案、农业生态环境档案和农业区划档案等。将这些资源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科技档案,再将这些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新价值。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的实质是科技成果,作为智力成果、知识智慧的结晶,是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必须加以保护和利用。其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使各级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再次,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基础,这些信息资源可为深入科研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来源。最后,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良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人员不注意科技文件的积累

科技档案的前身就是科研文件,科技文件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及指导价值都是因为记录了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但档案人员和科技人员平时不注意保存科研文件,导致归档时科研文件收集不完整,从而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档案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大,这给提供利用和保管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都不先进,非常的落后,检索工具也是单一的,工具单一通常表现在查阅工具,用的最多的查阅工具就是手工制作的目录或者是专题卡片,检索方法速度慢而且还很落后,准确率也不高。

(三)农业科技档案内容不完整

虽然科研科技单位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归档,但是,科技档案工作中还存在内容不完整、归档手续不齐全的问题。

三、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国家档案局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统筹城乡档案工作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为适应以上形势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有作用,树立农业科技档案的正确价值观,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民生意识,贴近民生,服务民生。

(二)加强科技档案的收集,着力建设档案资源体系

只有建立起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才能为人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建立起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服务,才能真正体现档案部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科技档案的收集,可采用定期收集和随时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定期收集是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规定详细的归档范围、份数、要求及时间;促使科研人员自觉将科研档案材料定期归档,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随时收集针对学术论证、证明材料、检测结果、验收鉴定等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其他材料,并将收集的材料以科研档案的重要程度为依据,结合运用多种组卷方法将案卷按重要程度排列,这样有利于科技档案的保管和查找利用。

(三)“以人为本”,着力建设档案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核心的管理思想。现代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深入了解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市场的需求,及时、适度、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管理上,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围绕解决科研人员的需求为目的,以提供相应服务为出发点,为其提供较稳定的科研环境和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条件。因此,只有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把那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加强规范农业科技档案工作

1.建章立制,从头抓起。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根据档案法的要求,并结合自己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才能建立。建立规章制度是为了让科技人员能够了解形成档案的各种要求,并有意识地开始收集和整理档案材料。同时确保材料的内容和质量。其次是定期对各个材料归档进度进行检查,发现有没有及时归还的档案,要提醒科研人员将材料及时地归还。通过建章立制这样一个方法让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从而形成规范的、完整的、科学的档案原始材料。2.建立激励机制,做好科技档案收集工作。为了做好农业科研档案收集工作,我们首要要根据其特点,将收集的工作范围概括为:归档课题、立项课题、鉴定成果、品种备案等不同的阶段。且每个阶段都要把记录数据、往来文件、报告、图纸、书写材料等进行保存。因为这些都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直接记录。为了促进科研档案材料的完整、全面、科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奖罚制度。将归档完整、系统、全面、科学作为考核内容,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应该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考虑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二是考虑农业科研档案有没有按照农业部颁布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三是考虑有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是考虑加强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保密。第五是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资源。其开发利用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编制各级各类目录,丰富检索手段、加强安全保密工作、通过口头或直观方式宣传报道科技成果。4.档案管理方式现代化。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势必往档案管理电脑化方向发展。一些条件还可以的科研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发并研制有查询、检索、阅读等功能的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并制成光盘。这样一方面可以开展有偿信息服务,且可以作为科研交流和科研活动的馈赠资料,以扩大档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永久保存和记录农业科研档案。这些都要求科研工作者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同时熟练掌握微机知识。

篇12:对农业科技档案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对农业科技档案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档案管理流程愈发复杂,仅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下对档案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存储的需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向着信息化的趋势迈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的自动标引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的储存技术都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才能提高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满足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要求,也为各行各业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1 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确保农业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只有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在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使相关人员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提高农业发展效益。

1.2 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技部门及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农业科技发展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也要在世界之林立足,如果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收集详细的档案材料,不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就很难制定出规避风险的策略,也不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信息化能维护农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雇佣关系中,一旦发生赔偿情况,员工和农业决策者可根据档案资料进行合理索赔。

2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档案的分级化管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很多管理规章没有在审查的基础上落实,没有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评价机制,档案的管理和控制具有不彻底性。

2.2 没有树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意识没有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档案管理,没有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档案进行跟踪,在管理档案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不强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制定相关的信息化制度约束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

2.3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知识储备,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思想觉悟。

2.4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面窄,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知识仅仅略知一二,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时,也没有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待于完善,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3 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3.1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更新自身观念,摒弃那些与信息化建设不相符的观念,树立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新观念,树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观念,将档案的被动化管理转变为主动化管理,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提高部门经济水平。

3.2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档案管理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要研究档案学知识,也要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完善并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根据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性格等特征进行分级管理,定期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4 结语

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及时传达有效信息、没有突破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以及没有树立风险意识等。要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篇13:农业科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农业科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构建,在节省档案管理时间、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相比,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让办公变得系统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规范档案管理

一、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其主要内容是对档案的实体进行保存,但在现代社会,则主要是对于相关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进行保存,并通过信息化的形式使其对社会具有服务的功能。而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则主要是对于数据压缩和数据库以及高速扫描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纸质文件实现计算机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移交、查阅等日常工作数字化管理,保证档案的信息库具有信息化和有序化的特点,推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一)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大多数农业科研活动主要是在野外环境中进行的,其档案资料的建立受到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在结束采集对信息进行存档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字迹不清、信息不全的情况,严重影响其信息的质量。所以,这种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储存和再利用。而进行档案信息化处理后,则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的储存,利用的过程十分便利,能够保证原有档案的完整性。(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巨大的工作任务量,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但工作效率低,且也会造成各种浪费。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代替传统档案管理中的收集方式,有效保证档案资料管理的完整性与整体性,通过网络技术对信息的查询和检索,增加档案使用过程的方便性与快捷性,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将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工作处理好,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增加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与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科研档案后期管理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不够。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中,农业科研研究部门对科技档案信息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依然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另外,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档案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其认知体系存在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到技术的发展。(二)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发展建设中,主要追求的是科研效益,注重科研研究资金的投入,缺乏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三)信息技术和设施有待进一步普及。农业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配套的服务平台,造成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多运用在经济发展地区和农业企业单位,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部分农村信息技术和设施无法得到完善与整合。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加速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进行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中需要具备高水平、高水准的专业性人才。因此,进行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时,其重点内容就是培养计算机技术、农业科技知识、档案知识三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全能人才。需要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加强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管理者的细心、责任心、事业心。与此同时,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在生活待遇、职称等各方面提供帮扶,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得到更好的保障,以致更安心于工作。(二)更新观念,规范档案管理。科研人员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最初的原始数据与资料需要进行规范性管理,否则很容易造成这些资料的流失,这就需要对相关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强调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使其有及时归档的意识,从而丰富农业科技的档案资料,才能保证其完整性。(三)抓紧档案信息化规划、标准与政策的制定。在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就要将如今的现状与可能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要突出重点,由点到面,有序进行。面对过去的传统纸质档案,也要尽快制定统一管理的标准,然后逐渐实现数字化,有效避免各种人力与物力的浪费。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住机遇,加快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合理规划,加大投入,配备专业人才,逐步建构完善的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迈向新的台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茜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以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为例[J].科技资讯,(30):134-135.

[2]崔淑敏.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2):138-140.

[3]李坤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12):99-100.

篇14:高寒区域农业科技普及的重要性农科论文

高寒区域农业科技普及的重要性农科论文

基本概况

近3年油菜、马铃薯、小麦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690、33255、3420kg/hm2。在农业生产中油菜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1.9%,主导产业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72.7%,占年总收入的27%。其他非农产业主要以外出打工的第三产业为主,全村年劳务输出384人,20××年村总收入186.9万元中,第三产业约占69%。该村是县农技部门的杂交春油菜种植推广示范点,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农机部门的旱作沟播、保护性耕作示范村,2009年成立了湟中县第1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接受访谈的农民共33人。从身份看,村干部2人,群众31人;从性别上看,30名男性,3名女性;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3人,41~50岁12人,51~60岁16人,61岁以上2人;从家庭劳力结构和收入结构中看,这些人均为来自不同收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从种植结构看,有30户农民从事油菜种植,占受访农户的91%,符合该村主导产业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在油菜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受访户都选用了由农技部门推广的抗寒、生育期短、高产的优良杂交春油菜青杂4号等当地主推品种。种植方式上,大部分农户应用农机部门推广的旱作沟播技术,但也有部分农户由于农机具数量少,跟不上春播的'需求,依然采用人工撒播,致使作物田间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后期倒伏严重、产量不高。病、虫危害是影响油菜生长和产量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在农药使用上,由于农民难以判别农药的真假,加之科技知识欠缺和思想上的不重视,未深入了解农药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用药技术缺陷很大,油菜病、虫危害严重,导致油菜大幅度减产。在肥料使用上,农户尚不清楚土壤的肥力,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多,大都依靠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施肥。人工收获费工费力、产量损失严重,目前运用的小麦收获机不适于进行油菜收获,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小商小贩到家门口收购。调研分析发现,该村在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户之间油菜产量高低明显,收入差异大。据农户反映,20××年全村平均油菜产量在1500~3150kg/hm2,最高的单产达4275kg/hm2;

二是对油菜生产规范化种植技术掌握不精,粗放管理;

三是油菜收获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力度不够;四是对油菜产业发展趋向不了解,对自己生产的油菜品质认识不清,缺乏品牌意识。

油菜产业科技服务满意度评价分析

接受访谈的农民对发展油菜生产中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农资供应、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的满意度最高,对农技人员服务程度较满意,对油菜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信息、合作社带动等方面满意度低。农民反映最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油菜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科技人员适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

二是增加油菜机械化种植、收获机械的数量;

三是在农技、农资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是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拓宽油菜籽销售渠道,提高油菜销售价格。

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培训状况分析

农民受训渠道有以下几种:

一是集中培训。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每年在村里举办1~2次1~2d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机技术部门3~5年在冬季举办1次10~15d的农机技术员培训班;农资部门为推销农资产品每年举办1~2次0.5d的培训。

二是田间地头培训。农机部门每年在春播、秋收季节在村里的田间地头分别举办1次1~2d的培训;农技部门在田间管理期间,到田间地头举办1~2次1~2d的病虫害防治培训。

三是农民自己到农资供应销售点咨询农资知识。

四是外出观摩学习。

有关涉农部门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其他科技先进县或乡镇进行观摩学习。从调研结果分析,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是造成高海拔地区高寒山区油菜产业发展的“短板”。

一是农民接受同项培训内容的培训次数少。据调查反映,村民1年内平均接受同项次培训内容的培训次数最多3次。

二是培训对象选择不准。科技培训工作一般在冬季的农闲时间进行,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学员是外出打工回家的青年农民,但随着开春以后青年农民陆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真正参加春油菜生产特别是进行田间管理工作的主要劳动力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造成科技培训与种植生产的脱节。

三是培训与需求结合不紧密。据农户反映,县、乡技术部门组织的集中科技培训主要是以书本上的理论技术为主,与具体生产操作比较脱节。普遍反映学时懂了,用时忘了,真正应用到实际的不多。

四是对需要和接收的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获取的渠道不畅,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农资销售网络或商贩处获得,信息可靠性、时效性无保证。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需求与启示

按照“一村一品一校”的农业科技办学模式,围绕以下5个方面在村级建设农民田间技术学校。

一是提高学员科技意识。讲授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农业高效安全种植技术。

二是提升学员主动意识。学会与相关部门、机构的联系技巧,学会主动搜寻科技技术信息。

三是畅通技术服务和信息发布渠道,方便科技服务部门对农民及时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和答疑解惑,方便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供需信息。

四是培养农村专业技术能手和乡土专家,依靠身边的能手和专家进行带动,给农民传经送宝贵经验。

五是以点带面,以面辐射,带动和促进全村乃至整个地区油菜产业的发展。

六是各有关涉农部门间相互协调和配合,积极推进春油菜这一当地主导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发挥农业部门的人力科技资源优势,组织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等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术需求对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二是发挥好农业科技相关政策性扶持和奖励,使更多农户享受农业科技惠农政策,如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等;

三是通过科技入户项目培育科技示范户,提高其技术传播和示范能力。种子、农资部门增加和扩大优良新品种、新农药的供应网点和供应范围,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和高效、广谱、安全的病虫害防治新农药、新技术;农机部门增加油菜机械化播种、收获机具的保有量和按时到位及其技术应用;农技推广部门组织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综合节水、植保、田间管理等配套技术,以提高高寒山区油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

农业科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厉庄镇中心小学―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农艺工作总结

女生上技校可以学什么专业 详细介绍

科技工作总结报告

培训方案设计论文-论文

教育中心文案范文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
《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2022-10-15

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2023-05-28

农科城科技创新论文2022-04-30

科技考核个人工作总结2023-10-09

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论文2022-08-24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023-07-30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论文2022-09-29

科研管理工作总结2022-05-02

学生工作处的职责2022-08-23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