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

时间:2022-12-04 07:38:5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整理13篇)由网友“叫我第一名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1: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

1提高对图书馆新环境的认知

笔者所说的图书馆新环境,是指在智能技术支持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的智慧图书馆新环境。智慧图书馆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初始阶段。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它将使得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习惯、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期望等会发生变化,所以,图书馆员应当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不断求新求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提高对智慧图书馆新环境的认知,从而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加强完善内部管理,担负起时代赋予图书馆的社会职责,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阅读与信息需求。笔者认为,在图书馆新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当提高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图书馆员的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

1.1对社会职能的认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组织、服务方式的兴起,不但丰富了现代图书馆的内容,还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与服务范围也因此而得以扩大。进入新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环境下,作为“知识宝库”和国家创新体系与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正朝着信息导航咨询中心的方向发展,并将成为社会信息存储中心、规范中心、知识中心、深化社会教育与阅读娱乐的文化中心。而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的问世,其社会职能的变革将是前所未有的,图书馆员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和图书馆变革的需要。

1.2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认知

随着我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服务观念与行为上,由原来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由封闭型服务向开放型服务转变:图书流通站、汽车图书馆、24h自助图书馆、讲座展览……以多种形式组织各种主题的活动以期满足现代读者各种各样的需求。毫无疑问,图书馆服务能力、服务方式的提升以及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使用,在为读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还改变着读者寻求和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就知识和信息的普及与社会性传播而言,现代技术带来了“富有者”,也制造出了新的“贫困者”,因为技术鸿沟导致了数字鸿沟,最终导致的是知识鸿沟。现实中,现代技术导致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作为公共图书馆对此应该有所担当,一方面要为广大读者提供快速、便捷、可选择、无障碍等知识与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还须通过培训、沟通和互动交流等形式,为那些新的“贫困者”实现知识与信息公平获取、公平享有创造一个平台,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应有所改变和创新。

1.3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图书馆员的社会角色与其所处时代及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分不开的。历史上,图书馆员曾扮演过多重社会角色:从书库管理员到图书馆看护人,再到文化传播者等。随着现代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和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增加,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员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其专业知识与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故而其社会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与发展的宣言》中指出,图书馆员要成为社会发展代理人。面对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环境,图书馆员要提高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不但要承担起图书馆服务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把数据转化为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掌门人”,成为新环境下用户问题的解决专家。

篇2: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

何谓职业素养?张寿三先生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说:“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据此而论,在新环境下,笔者认为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应该是图书馆员在从事图书馆职业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既是职业素养在图书馆从业者身上的个性化体现,也有着职业素养本身共性化的内容和特点,是职业精神与专业能力的结合。具体来讲,它包括知识素养、信息素养、社交素养、管理素养等。

2.1知识素养

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来看,能够胜任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智慧图书馆的问世,其所具有的既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用户的知识服务和公共文化的社会与环境担当;既重视文献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读者参与式的互动管理与服务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特征,这就要求现代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包括学习过并已掌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统计学、经营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通讯、外语、数学、理工、中文、历史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具备图书情报与信息的分类、研究、综合分析、辨伪、检索、传递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当是某类或几类学科的专家、信息把关人、信息向导技术专家、社会活动家、数据处理者、信息经纪人、网络导航员、知识导航员、信息馆员等。总之,新环境下的现代图书馆员将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2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让我们步入了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的环境时代,而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相继出现及智慧图书馆的问世,使图书馆的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网络化信息服务、馆外主动服务、预期式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创新服务已经成为读者服务的主题,信息素养事实上已经成为图书馆员综合实力的考量,所以,新环境下提高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已不可或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到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检索及评价等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完善的调查方法以及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图书馆员要树立信息意识,具备信息知识与良好的信息道德,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2.3社交素养

2.3.1社交公关意识

社交公关是指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在新环境下,现代图书馆员应当增强这方面的意识,提高社交公关能力,担当起社交公关的责任。图书馆员的社交公关有多种形式,如开展自我宣传、自我推销,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等。服务是属于一种最好的社交公关行为,优良的服务、创造性的服务除了能够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外,还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与图书馆“结缘”,更有效地引起公众的注意力,让公众把宝贵的“眼球”奉献给图书馆,使图书馆达到“注意力经济”的目的。

2.3.2团队协作意识

现代图书馆具有的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检索智能化、全文本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化的基本特征,需要图书馆体系建立起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行业协同、地区协同、国家协同、全球协同等各种形态以及馆际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新型团队结构,而这种结构与体系将为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已成为一种共识,并正在成为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团队结构与协作体系的工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员无论是从事科技攻关、信息服务,还是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馆际合作等,都将体现出一种整体依存、团结协作、目标共同、亲密融洽的团队精神与协作精神,而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将会把人们从狭隘自私的各种矛盾中升华出来,使这种时代所需要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成为新环境下现代图书馆员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成为一种新的职业理念。

2.4管理素养

2.4.1人才意识

图书馆人才是图书馆工作的内核,图书馆的工作需要有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扎实肯干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之后,将对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与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已成为图书馆的共识。人才管理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图书馆的管理者应当有强烈的人才意识,重视图书馆招贤纳士,举荐、使用、褒奖人才,为图书馆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4.2科学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人才应当是图书馆的专门人才。在新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作为图书馆管理者,应当是既精通业务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指出的是,从馆长到馆员,尽管岗位工作不同,所承担的职责不一样,但所担负着图书馆日常管理的大小事务其性质是相同的,管理需要全馆上下共同努力。须知,科学管理能促进图书馆的工作,而管理型人才将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现代图书馆员必须有这方面的意识。

3结语

职业道德、创新创造精神、敬业奉献精神等也是现代图书馆员职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是图书馆员身上的个性化体现,作为现代图书馆从业者也必须重视之。

篇3:新媒体下报社记者的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论文

摘要: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强大,这对传统媒体构建的新闻报道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的阅读方式和接受形式也呈现出快餐式、零碎式的特征,报社记者面临着巨大的时代转变与职业挑战。文章以此为背景,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报社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报社记者;新媒体;社会责任;职业素养

数字科技爆炸式的发展不断的冲击着传统媒体,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来,随着微信、微博、知乎等自媒体形态的出现,“公民记者”以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角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在新媒体背景下,报纸——曾经的“新闻之王”的光环也不再那么闪耀。但是通过树立新媒体思维模式,将新时代发展与报社发展进行融合,符合时代的潮流,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报社记者仍然在新闻报导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篇4:新媒体下报社记者的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论文

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影响着报社记者的新闻工作,比如说为了符合大众“新鲜感”,有些偏离职业素养轨道的记者会报道不实的新闻、提供虚假的新闻线索、借着记者的身份迷惑大众进行敛财等不良行为。这虽然造成了许多的问题,但是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优势。在现代科技发展飞快的社会背景下,人民大众越来越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感兴趣,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更多的第一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到世界及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与变化,报社记者应该着力的观察生活,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报道切实可信的新闻。加强自身对公众做出的正确引导。在报道新闻和收集材料的各阶段中,应当以群众所关注的为工作切入点,深入人民内部,全面掌握人民大众所渴望的热点与焦点。在对事件报道的过程中,理应实事求是,积极的探索报道的时间与被报道人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与关系,力争将原本的事实呈现给大众。且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逻辑作风和自身的理性思维方式,提高分析事件的水平,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帮助。引导社会大众人民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关注周围,关注生活,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这个环境氛围的建设,报社记者有着毋庸置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2对报刊记者职业素养道德层次的思考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自媒体发展迅速。这不仅逐步改变了社会大众接受新闻的方式,也日渐转变了新闻记者的报道形式。社会大众的舆论一旦被点起,那么就会不可控制。如现在人们大部分接到的新闻来自于“微博”“微信”之类的推送,这些新闻的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员,但是此新闻非彼新闻,真正的新闻在于其真实客观性,而自媒体时代,其新闻的真实可靠性令人质疑,常常出现造假新闻等不负责任的报道。所以此时,作为记者理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新闻事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虽然公共社会有完善的监督体制和媒体内部的员工规章对报刊记者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由于所处的复杂环境和许多的诱惑,少部分记者人员还会经常出现打破常规道德准则的事件,追溯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定力和耐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并且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些新闻记者为了一己之私常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只为博人眼球,提高读者量和知名度。忽视当事人的权益和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比如通过暴露他人隐私或激化本可以解决的矛盾来大做文章。作为报刊记者,在搜集和报道新闻时,一定要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大众的权益。这不仅是新闻记者理应遵守的职业守则,还是社会责任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义务。所以,从道德层次上进行探究,报刊记者肩负着社会重任,在探究和搜集新闻资料的时候应该保持初心,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严于律己,客观报导新闻,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无论新媒体怎么发展,新闻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其原则也不会变:那就是实事求是,真实报道,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3增强报社记者素养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相关策略

3.1将关注度放在人民大众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作为新闻记者的目的就是将社会现象与问题,以理性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实事求是,不可偏倚。因此,作为新闻记者,我们需要时刻的保持对社会时间的敏感度,深刻地了解民情,走进社会大众的实际生活中去。报社记者,是社会大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桥梁。在进行事件的调查了解前,报社记者理应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是作为客观的事件表达者而存在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大众表明社会所出现的现象与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报社记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找到人民群众的焦点作为切入口,然后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最新的热点话题,这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问题。所以此时需要报社记者端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保持自己的初心,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不可偏倚。

3.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积极地引导大众舆论

报社记者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保持中立的立场进行新闻报道,才能在提高自身工作素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积极的引导人民大众。我国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这不仅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在快时代的发展下,言论自由所衍生出的各种各类的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而此时作为报社记者的我们无疑是有这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在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公众的意识和社会行为。在自媒体的发展下,很多错误的思想观念会影响社会民众生活,如最近风靡一时的“快手”视频,其中大肆传播的以“未成年妈妈”“未婚先孕”为题的信息被大众所知,由于如今快时代的发展,许多未成年是网络的主要用户,这类不健康不成熟的新闻和热点话题无疑对未成年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恶劣影响和价值观的偏倚,此时作为报社记者的我们,身负重任,理应理性的引导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健康的舆论氛围。

3.3报社行业的调整与改进

近些年来,有许多的不实报道冲击着社会大众的生活,使得社会大众对于新闻行业的质疑声越来越高。此时我们理应做出一些调整和改进,提高大众对新闻的认知度与相信度。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某些不良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素养偏低,报道不实新闻如“有偿新闻”等事件频频爆出,反映出新闻行业中还有许多的人的职业素养低,连最基本的实事求是都做不到,因此亟需对新闻报社行业进行整顿。

3.4增强报社记者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切实联系

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才能做好真正的人民需要的新闻报道。如果新闻记者只是一味的待在高高的大厦楼宇之中敲击键盘,那么如何进行切实的新闻报道?因此,新闻行业应当多多鼓励和树立求实意识,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让报社记者了解到人民的需要与困境,利用自身的素养秉持“实事求是”“实话实话”的原则,将人民大众的生活一步步的展现出来,找出他们的难题,深入难题,以利用媒体力量帮助社会解决难题。加强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切实联系目的在于让报社记者不忘初心,始终跟着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报社所报道的新闻可谓是步步渗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集中了教育、社会管理、国家文化等多元素,而报刊记者作为新闻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的桥梁,要通过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强化自身的高强度社会责任意识,在探索和收集新闻材料的过程当中,应当秉承“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原则,还原新闻的真实可靠性,不可偏倚。深入的了解社会民情,正确的去处理和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鑫.浅析新媒体给传统新闻媒体记者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西部广播电视,(24):165-166.

[2]马国栋.浅谈新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与面临的困境[J].西部广播电视,(20):60.

[3]郝莉华.思考新闻记者社会责任及履行中的现实困境[J].赤子(上中旬),(19):51.

[4]杨国涛.新闻记者的素养与社会责任[J].传播力研究,2017,1(5):52.

[5]王国梅.新闻记者社会责任的体现路径研究[J].才智,2016(10):237.

[6]徐杰.浅析新媒体时代记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5):243.

[7]鲍占芳,鲁亮.浅谈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4):163.

篇5: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媒体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新闻记者须在原有职业素养基础上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新闻素养。本文主要对记者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进行浅析,旨在为新闻记者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记者;职业素养

新闻记者为一种通过及时、有效且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实现为大众传播信息的职业,其既是新闻的采访者,同时也是新闻的制造者,既搜集社会信息又传播信息①。在社会发展及进步过程中,新闻记者的工作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新媒体为一种依赖诸多崭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媒体形态。各种媒体形态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提升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媒体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该种媒体形态的新主要体现为技术的创新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新媒体实质上是指网络、手机以及网络和手机的相关衍生品,如微博、微信、社区论坛、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等。新媒体凭借其具有的特点被誉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信息传播速度快速、便捷。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的限制。同时,通过无线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各种海量信息可随时随地发送到大众手中。第二,互动性强。存在互动性为网络明显优于传统媒介的一个主要特点之一。网络是一个动态的媒介,将其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互动②。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时,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将信息“拉”出来,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直接参与到互动中,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信息。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可实现平等交流互动。第三,传播主体具有多元化。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主体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信息传播主体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提升业务素养

第一,提升网络信息传播技能。在新媒体环境中,大众主要应用电脑来进行网络交易、网络创作等具有复杂性的网络应用活动,而不是过去简单的网页浏览、打字等简单的活动。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及时并熟练掌握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崭新事物。例如掌握微博、微信等注册和使用,学会使用4G手机,学会通过wifi收发信息等。第二,提升融合能力。融合能力指的是在媒体融合时代,通过掌握并综合应用相关新技术来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能力。熟练掌握并能够合理应用各种报道工具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一种业务素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要高度重视记者自身融合能力的提升,将记者塑造成为全能型人才。记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新型媒体新闻的采集技术和制作技术,同时还需懂得有效应用相关技术。记者除了掌握新闻采访、信息编辑、新闻评论能力之外,还需加强学习现场抓拍、摄像、剪辑等本领,进而使自身能够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同时,记者还需掌握网页制作、FLASH制作等技术。第三,提升互动沟通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涌现,必须要保持学习热情,努力学习各种新技术,并高度重视互动沟通能力的提升③。因为记者在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可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而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二)提升知识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知法、懂法、守法为新时代对每位公民提出的新要求。新闻媒体是一项产业,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为片面谋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使用不正当、不合法手段,那么新闻报道将会失去其真实性、客观性和正义性,新闻媒体在大众中的公信力便会不断下降,进而对新闻媒体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作为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丰富的.法律知识。记者知法、懂法、守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展相关活动,严格把握法律红线,并坚持不越线进行活动。

(三)提升道德素养

在以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时代中,每日均有海量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些信息中包含众多虚假、垃圾信息,同时存在大量炒作新闻、虚假新闻等谣言传言。作为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辨伪能力,能够科学辨识相关信息的真伪。对海量信息进行去伪存真是对记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记者道德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记者必须要具备极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纸媒时代,以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媒介向受众传播的信息存在一定局限性,各个信息的传达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存在清晰的界限。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可借助多样化的自媒体,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接收。这种信息的发布和接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滋生谣言、虚假信息的温床。这些谣言、虚假信息的存在对网络舆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损害到部分个人及组织的合法利益,对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记者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引领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注释:

①杨威.当代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14):217-218.

②张金文,高延秋.从新闻专业主义看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11(03):445-446.

③王雯.浅谈如何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新闻传播,,09(01):265-266.

篇6:职业素养提升下行政管理论文

职业素养提升下行政管理论文

1如何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提升

1.1休养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行政管理服务工作面向高校全体师生,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较广,行政管理人员的仪表谈吐,个人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均会明显体现个人休养,从而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必须引起行政管理人员重视。

1.2情商的培养和提高

人类的最大社会属性就是社会性,情商是人应对各项社会交往、问题处理以及办法创新的基本能力,对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提高情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来自家庭、社会、职业场合的压力与个人性格的弱点等主客观因素会对行政管理人员心理素质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在工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多读好书促进思想境界提升,学会排解释放压力的方式,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并勤于思考,提高行政管理的灵活性与个性,真正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爱好。

(2)培养主体人格,加强团队协作。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要求它必须在广泛的协同合作中才可有效实现工作目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逐步提升认识自我的能力,采用发展、辨证、创新的眼光审视自己与行政管理工作,形成主体性人格。积极热心与其他管理人员沟通交流,善于处理化解行政管理矛盾纠纷,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3)培养创新精神。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在管理理论与管理技术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努力实现管理体制与管理措施的创新。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善于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种先进办公软件设备引入行政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工作热情,激发行政管理的想象力,实践创新性管理手段。

1.3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体现行政管理的柔和度,对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建立轻松人性化的'氛围,可以将原本具有严格规范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灵活化,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不仅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而且激发了人的灵感,使整个行政管理工作充满情感色彩,加大了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配合力度,而且促进工作人员之间深厚友谊的建立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整体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行政管理人员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会大大提升个人思想修养,并且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提升行政管理质量。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提升职业素养。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对于保证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具有较明显的作用。高职院校方面应当对行政管理人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发现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强对行政管理团队的教育指导。在对每一个行政管理人员考核时需要对思想品德、行政管理能力、行政管理业绩与出勤率等进行全面考评,考核结果应该采取量化公开制度进行展览,加强业绩考核制度的公开透明性。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行政管理人员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岗位竞争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职业基本素质,并充分发挥其潜力。在行政管理文化氛围建设中加强思想得道德教育,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思想道德休养,行政良好的工作习惯。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由人的参与才可正常进行,各项人力、物力、财力才可得到有效发挥。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与意义,以自信的、能动的、负责任的、建设性的以及包容性的服务态度开展各项调度协调与组织工作,加强与学校党委、团委、学生会以及科研机构、教研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中心纽带作用。

2结语

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点环节。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应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教育与管理实践能力培训,激励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自我教育与创新行政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团队的整体素养,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更好的行政管理服务。

篇7:就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就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当前就业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业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多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更是将就业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大学生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自然也就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李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认真研究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多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聚焦重点难点,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2.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人,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制定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就业的方针政策,各级政府也因地制宜,上下联动,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就业措施,力保就业局势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最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每年基本持平,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就业目标,保持了稳定态势。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3.高等教育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整体上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安排一定数量未就业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除了受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外,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容忽视的因素。比如,高等教育与产业对接不够、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创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要彻底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从政策层面继续给予大力度的支持,制定和落实好相关促进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还必须着眼于高等教育本身,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二、职业素养缺失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有诸多影响因素,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乏,是大学生求职难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素养是高校毕业生必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理想和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各个方面。比如,对行业形势的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判断、科学的职业规划、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行为、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等。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看,职业素养欠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求职就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造成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体现在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忽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等三个层面。

1.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

第一,高等教育与产业对接不够。高等教育脱离产业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不够,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是不少大学生感到就业难,毕业时找不到自己理想的或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不少的用人单位抱怨招聘难,单位岗位空缺,却招聘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大学毕业生。第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许多高校为了抢抓机遇,不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地攀高求大,追求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扩充专业领域,结果造成很多学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层次方面趋同,很多学校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没有了办学特色,大学生因无法适应不同产业结构和专业技术层次的需要而就业困难。第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缺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发展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知识的传授往往是按照设定的模式进行,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机会少。很多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不会独立思考,不会探究问题,缺乏创新思维,不能很好地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毕业后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的需要。

2.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第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忽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直接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的学校开设了一些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是教师自发开设的选修课,学生的'受益面还很有限。第二,高等院校系统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工作尚有欠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学生通识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模块的设置还不合理。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有的知识教授与学生职业联系不够紧密,其中关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还需进一步充实。第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校际不平衡。有的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在探索之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尚有很大欠缺。从高校的整体情况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教育培训体系。第四,大学生职业实践环节薄弱。高校受经费投入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在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考虑眼前利益和经营成本,参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实践、实训和实习的主动性不够,对行业形势发展和专业工作岗位特点了解得不多,学业与职业对接不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3.大学生在校期间忽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主动参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往往只是到就业求职时才临时抱佛脚。在就业应聘时,很多高校毕业生遭遇尴尬,屡被淘汰,暴露了职业素养方面的不足,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第一,基本的职业知识匮乏。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锻炼,组织管理常识欠缺,不懂社会交往规范,团队合作、互助协作等团队精神和意识不强,职业知识和能力明显不足。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会议组织、公文写作等知识严重匮乏,不少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不会制作简历,多是从网上简单套用模板。第二,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有的大学生缺少职业规划,对行业发展和职业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规划,求职时跟风意识强,求职招聘多是误打误撞;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求职时或自卑、或焦虑,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选择放弃,甚至采取极端的逃避行为。第三,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的学生就业求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愿到基层或艰苦的行业就业,过分追求眼前的待遇,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不能顺利就业;有的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能很快融入新的工作团队和工作环境,造成工作中的一些人为障碍;还有的大学生缺乏诚信,求职时脚踩数只船,对用人单位隐瞒重要事实,最终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负面评价。第四,在沟通交流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有的学生自卑,缺乏自信,不能大大方方地与人交流;有的学生自负、自大,自以为是,不会与人团结合作;有的学生不了解沟通交往的规则,不会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更有学生不懂得自重和尊重别人,缺乏礼貌,行为完全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这些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都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时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问题,需要大学生本身和高等学校共同努力。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培养计划,参与到职业素养教育培训的各项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接触实际,接受实践的锻炼和磨炼,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设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

1.更新教育观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向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办学,要把能否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行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加强专业技术教学的同时,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本身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2.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要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抓手,更新观念,整合资源,按照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完善职业能力教育培养机制。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从加强大学生通识素质教育的角度,审视和完善课程模块设置问题,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校要加强通识素质教育的改革建设力度,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放到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设置课程模块,系统开展课程教学,做到既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又教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3.加强职业素养课程建设。

坚持职业能力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融大学生德育、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为一体。既向学生讲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又在职业知识讲授中阐释自信、主动、平等、尊重、理解等重要原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力求体系完整,贴近大学生职业教育培养的需要。课程内容要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扩大内容涉猎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高校要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社会上尤其是企业界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参与。也可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兼任大学生成长导师或专业兼职导师,向学生讲授工程实践知识,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形势。此外,从招人用人的角度,用人单位也要摒弃“拿来就用”的思想,提前介入,主动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之中,为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出谋划策,并帮助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篇8: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媒介素养论文

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媒介素养论文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与文化传播中心,是“学生第二课堂”;大学生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对象,满足他们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新媒介环境下,图书馆员能否满足读者需求取决于馆员的媒介素养。就媒介素养及图书馆员媒介素养的含义、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对于图书馆员的重要性以及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三个主要方面开展探讨。

[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我们已经迈入由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介组成的新媒介环境。发达的媒介技术以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成为人们搜索和获取海量信息的主要方式,渗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大学生读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对象,作为学校的信息与文化传播中心、“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受到很大冲击:网络信息以其开放性、互动性、时效性、多样性、便捷性、匿名性和海量性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网络阅读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社会上的信息服务机构开始进入图书馆领域与之争夺读者资源;同时,新媒介信息量大、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对读者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图书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原来的服务读者的传统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新媒介环境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与时代同步,增强学习意识,重塑新媒介环境下的服务理念和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如何提高图书馆员的媒介素养具有积极的探讨意义。

2媒介素养的含义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于1933年提出。当前广泛认可的定义是由美国媒介研究中心于1992年提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性的反应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介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充分认识,媒介素养教育也因此备受重视[1―2]。我国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引入一些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目前,关于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传播业媒介素养的研究较多,而图书馆界对此的探讨较少[1,3]。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是公民必备的素养,高校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就是认识、批判、利用传媒的能力,面对海量繁冗复杂的信息进行选择、整合、评价和传播的能力,这是高校图书馆员必备的技能和重要素质[4]34。

3媒介素养对于图书馆员的重要性

3.1媒介素养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素质和能力

现代社会中媒介已显示其强大的渗透力,媒介素养是新媒介环境对每个图书馆员的现实要求。图书馆员要与时俱进,有学习运用现代媒介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专业能力发展、满足读者要求、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素质和能力。媒介素养有利于馆员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具备了较高媒介素养,图书馆员才能跟上全新媒介环境的变化,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实现自身媒介角色的转换―――即由以前传统图书馆员转变成信息的整合者、信息的导航者、信息素养的教育者,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图书馆信息与文化传播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担负起必要的责任[5]。馆员拥有了较高媒介素养,就能从网络中获取和不断更新、拓宽、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及其他知识,并能有效利用媒介技术,掌握应用技能与技巧,快捷、及时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服务。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用户的要求,高媒介素养的图书馆员就能将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深度的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服务;此外,他们还能帮助建立网络导航系统,以图书馆目录的方式,返回信息源搜索,减少从搜索引擎挑选信息资源的过程,有效吸引读者,提高用户查寻网络信息的效率与质量,提高服务质量。

3.2媒介素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到6月,我国网民数量多达6.32亿,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近100%。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快速普及,手机上网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信息碎片化及网络依赖症进一步加剧。在新媒介环境下,新媒介阅读对大学生拓宽知识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大学生读者生活阅历简单,心理、生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虽然主流新闻网站受到大学生信赖,信任度达42.7%,但使用率只有27.7%,远不及商业站的79.3%。大量商业站信息多元化,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信息更加自由、开放,造成甄别网上信息真实性的难度加大。二是互联网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社会情绪扩散速度快,言论中鱼龙混杂;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意识交织碰撞,是非曲直被许多网民随手发、随手转、随意点的“网络书写习惯”容易引发跟风潮,形成“网络围观”,在公众中产生混淆。三是“小圈子”意识严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现实交往,如QQ群、微信群等小圈子的“圈群化”,它们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的,小圈子内分享信息,沉溺于虚拟网络,发表言论,追求个性的“微型舆论场”,但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直接面对面和他人的现实交往,不利于人们清晰地辨别、批判、抵制网上不良信息,也不利于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6―7]。大学生读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对象,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员信息服务的宗旨,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读者在海量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正确理解、公正对待媒介信息,确立和保持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时代赋予图书馆员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图书馆员就必须提高媒介素养。一旦具备较好的媒介素养,图书馆员就能利用多种新媒介技术对读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在海量信息中进行选择,甄别、剔除虚假有害信息,批判错误言论,并对一些热点的、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评价,再传递给读者并进行引导,帮助读者认清一些事件的真相,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抵制低俗、消极的不良信息精神污染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8]。

3.3媒介素养有利于建立馆员与读者间的互动和谐关系

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表达、传播个人意见,进行信息互动的平台,各种论坛、博客、微博、QQ空间、微信等是人们互动交流的场所。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建立图书馆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通过这些平台,图书馆员与读者进行网络空间即时交流,相互启发与探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进行资源共享和传播,为读者提供全面、快捷、个性化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图书馆网络文化氛围[4]35。

3.3.1建立图书馆QQ群。利用QQ搭建与读者相互交流的平台,为读者提供实时交流和咨询服务,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检索方法等服务,还可以帮助具有共同兴趣和问题的读者成立讨论小组进行讨论。现在有很多图书馆都提供了QQ群这种交流方式,无论是在线,还是离线或留言,除了以文本交流,还通过音频、视频或智能手机移动服务,建立与读者密切的交流关系,大家相互探讨问题、分享经验,使读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与图书馆员即时交流,从而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

3.3.2建立图书馆博客圈。博客圈是有着共同目的或主题的博客集合。博客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据统计,高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拥有博客。图书馆博客圈可以由馆员、读者的博客共同组成,在博客中发表个人对相关问题的评论、见解,分享、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图书馆员也可以提供读者所需的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博客圈的相互交流,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与共享。

3.3.3建立图书馆微博。微博是一种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发布消息的卫星博客。在新媒介环境下,微博以其信息量大、快捷的特点更易于被年轻的大学生接受,发布通知、通告,宣传介绍信息资源,提供服务、解答咨询等,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建立BBS,供社区成员发起话题,参加讨论,馆员和读者在不同主题下讨论相关问题。

4馆员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4.1具有与时俱进、媒介学习的意识

现代社会中,媒介显示出其强大的渗透力,承载、传播信息的成效取决于我们的媒介素养。在变迁的时代改变自己,培养与时俱进的媒介学习意识成为每一个高校图书馆员的神圣使命,只有紧跟媒介变化,不断学习媒介知识,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才能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媒介素养是现代人基本的媒介生存能力,也是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

4.2具有基本的媒介使用道德意识

关于媒介使用的道德规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文本,只能依靠媒介使用者的自律。网络的发达使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利益冲突等各种信息随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如一些人别有用心,或不明事由地围观起哄,发表违反社会公德、违反道德的言论;如近年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反腐”,通过媒体“炫富”等;还有人散布虚假地震信息,等等。高校图书馆员要自觉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不参与传播各种违反道德规范的信息,还要批判错误的言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9]。

4.3具有媒介的使用能力

步入信息社会,数字媒体、网络等传播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学习如何高效地获取、理解及利用媒介信息成为新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互联网、光盘数据库、电子资源、搜索引擎工具、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当读者咨询时能做到及时解答和帮助指导。网络导致人们交往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图书馆员要熟练使用电子邮件、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图书馆员与读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虚拟空间信息互动交流,建立和谐的馆员与读者互动关系,拓展图书馆的业务空间,吸引更多的读者。此外,图书馆员还应了解一些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技巧,如PS技术、3D电影技术等,了解合成影像就知道了“悬浮照”是怎么回事,了解3D电影技术就可以欣赏电影技术的美,提高信息技术的审美情趣,利用电脑、数码相机、录像机等信息技术来制作和传播信息[4]36。

4.4具有选择、分析及评价网络信息的能力

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最快、最便利的传播途径。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通过微博、博客、QQ等传播平台进行相互交流,更直接、便利、快捷。在信息交流中,图书馆员正确理解,客观、中立地筛选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对提高媒介舆论的功效、促进媒介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有这些要求图书馆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和鉴别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打破了学科间的限制和局限,具有全方位交融的特性,这种形势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既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广博的多学科知识、较高外语水平,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应用技能,以及较高的'沟通能力与信息资源利用、开发能力,以满足新媒介环境的需要。为了从庞大信息中选取所需的信息,图书馆员首先必须具备选择性阅读能力,而这个能力取决于图书馆员对信息的敏感;其次,需要保持清醒、客观扫描式阅读,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看是否与所需有关联,积极还是消极的;最后,进行信息筛选,传播有效信息,对负面信息进行舆论引导。另外,图书馆员要具有质疑、评价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技术的进步,使读者接触到媒介上渲染甚至炒作的现象越来越多,如近年出现的“凤姐”等这些反审美标准的媒介现象,有的人大谈特谈,有的人以此作为一种激励精神。面对这些肤浅的炒作,图书馆员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学会从新闻的描述中看穿一些媒体为追求商业利益及广告效果而进行求异、求怪炒作的现象,引导读者认清它们的实质,增强读者的思考力和鉴别力[10]。

4.5具有整合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

对媒介信息进行整合和传播是图书馆员媒介素养的核心,是图书馆员媒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复杂的媒介信息,图书馆员要根据读者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工具对信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进行整合、加工,以实现信息的更好利用与传播。新媒介环境下,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交互性以及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不断出现及发展的网络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图书馆员把经过整合、加工后的信息及时传递给读者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对方对信息的评价,这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传播媒介信息、引导舆情,从而促进大学生读者的健康成长[11]。

5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促进大学生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塑造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加上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样性,有些学生难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有的缺乏有效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能力。作为“学生第二课堂”“信息与文化传播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其根本宗旨是为读者提供服务,而服务的好坏取决于馆员的媒介素养。通过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馆员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新媒介环境下,获取、利用、整合、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从而营造图书馆的媒介文化,为读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这一问题值得图书馆界深入探讨。在笔者看来,加强图书馆员的媒介素养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彩峰.新媒介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员媒介素养研究[J].图书馆界,(3):8―10.

[2]吴思佳.浅议信息时代背景下秘书的媒介素养[J].秘书之友,2012(10):12―14.

[3]赵凤鸣.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媒介素养浅探[J].科技视界,(16):98.

[4]唐家玉,龙军,温泉.新媒介视阈下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3(3)

[5]高翠林.“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媒介素养[J].云南图书馆,2012(3):23―25.

[6]张宝.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04-03(4).

[7]由敬春.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的导读[J].现代情报,(10):135―136.

[8]吴慧华,金友忠,毛汉玉.大学生网络阅读的现状及其教育策略[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6):83―86.

[9]黄宏春,韦斯.新媒介环境下提高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几点思考[J].右江民族学院学报,2013(4):558―560.

[10]王黎.浅议网络时代下网络编辑的媒介[J].西部大开发(中旬),2012(10):46―47.

[11]曾海艳.高校学生辅导员媒介素养及其提升策略[J].学术论坛,2012(5):200―203.

篇9:浅谈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论文

浅谈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论文

科技期刊既是学术信息和学术成果主要的交流与发布平台,更是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培育学术新人、促进科技进步、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媒介。因此,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担负着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对学术与文化的责任、对读者与作者的责任,只有充分、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些责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履行这些职责。

1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1恪守职业道德

学术期刊在申报课题与结题、职称评聘以及单位要求完成科研目标考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编辑自身必须自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无视学术文章发表的原则,发表一些关系稿、人情稿,从而影响期刊的整体质量,弱化作为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与职责。因此,期刊编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倡导学术正气,对那些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的人予以抵制,做一名合格的把关人。

1.2努力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因此,编辑要不间断学习各类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做到: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盲从;培养自信心,认为对的要坚持,反之坚决反对;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勇于开拓创新,保持强烈的进取心。编辑要努力做到并践行,才会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期刊独特风格的形成。

1.3提高编辑业务及学科专业素养一名优秀的编辑不仅是精通编辑业务的专家,而且应成为熟悉自己刊物所报道领域的科技知识专家。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加强编辑业务规范的学习,熟练掌握《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期刊编排规范》、《量与单位的用法》等编辑规范,不但要从稿件的形式上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把关,还要重点查看文章的结构、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否恰当。同时注意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其次,在考量作者稿件质量的同时对编辑自身的学科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既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背景,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新理论、新观点及新的研究动态,捕捉新热点,选出具有独到见解及创意的好文章,同时,对一些有创新又不太成熟的文章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引导作者加以完善,从而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提升期刊的刊文质量。因此,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参与科学研究,多听学术报告,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1.4多读无用之书,使其变成有用之学“无用”

不是真正地没用,科技期刊对文史哲等领域图书的阅读或文艺编辑对自然科学领域图书的阅读,看似无用,其实对于期刊编辑意义重大。期刊编辑是一个杂家,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一个更有人文修养的科技编辑,会带来视野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强大。同时,在诸如文字处理、编辑规范及审美等方方面面会做得更理想。此外,多读一些看似无用的闲书,也是一种怡情养性的生活方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用”的阅读不仅仅是编辑职业拓展的需要,更是一种职业责任感,也是个体和谐人格发育成长的有益方式。一本优秀的期刊,一名优秀的编辑,能在无形之中将自身所追求的境界与审美理想传达给读者及影响身边的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审美的享受,增加人格魅力,因此,编辑在“无用”的阅读中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1.5注重培养对外交流沟通能力

首先,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从作者投稿到出刊,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当作者将稿件投至编辑部开始,应明确告知作者审稿周期,做到来稿即处理的原则,并及时告知作者稿件处理进程及所需要的时间,同时,最大可能防止一稿多投现象的发生。其次,一本期刊的有用性体现在始终有一定数量的读者支持并关注着这个期刊。目前,科技期刊大多数是为作者办的期刊,很少考虑到读者的利益。一本优秀的科技期刊,应该引导读者,提升读者,而不是追随他们。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树立“读者本位”的观念,将办刊思想从为作者服务转变为读者服务,通过征询意见、网络媒体等方式积极与读者进行沟通,真正做到科技期刊不仅仅是作者的期刊更是读者的期刊,从而使期刊获得更多的办刊资源,更具市场竞争力。另外,还要具备与审稿专家及上级主管单位的交流沟通能力。及时与审稿专家沟通稿件情况,缩短审稿周期,提高刊发的时滞性。及时关注出版管理的政策法规的变化情况,使期刊出版依法依规。

1.6增强法律意识

科技期刊编辑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等基本素质以及编辑规范等业务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法律知识,尤其是要熟悉《著作权法》。因为许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既是作者急功近利思想膨胀和学术道德缺失的结果,也与其法律意识淡薄有一定的关系。著作权立法的根本目的是鼓励作者独立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社会发展。科技期刊编辑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传递者,在期刊出版的过程中必须以《著作权法》为依据,同时还要有其它有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导,规范编辑出版流程,从而保护作者及期刊社的权利不受侵犯。

2转变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科技期刊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要求它不仅要为行业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负责,还要为区域的科技创新、出版环境等负责,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员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

2.1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的生态文明

编辑的职业敏感要求编辑要掌握学术理论前沿知识,才能独具慧眼,只有熟悉该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才能辨别是否剽窃、抄袭,是否篡改了相关实验数据。另外,编辑的职业敏感还来自于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虽然如此,但编辑毕竟不是专家,不可能都懂,这就要求编辑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查阅资料,找出佐证,以辨别真伪。作为第一把门人的编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传播的科技信息与成果的优劣会对社会科技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预防并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术的生态文明环境,是科技期刊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是为了项目结题、职称评聘、学位论文答辨等,并不具备真正的学术价值,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去伪存真,减少并最终杜绝各种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经过多年的不断调试与升级,检测范围已经涵盖绝大多数论文库。但编辑也不能完全依赖它,该系统也存在自身缺憾,有的内容检测不出来,例如:文章中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插图等内容并不能完全有效识别,对于该系统外的英文文献也不能够识别。因此,这也要求编辑具有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此外,还应明确作者的责任。作者所投稿件必须是原创性论文,如果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需要在文中注明,作者应主动遵守学术规范,若违反,作者及所在单位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编辑在收稿及录稿时及时提醒作者应该遵守的学术道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术垃圾的出现。

2.2努力提升论文质量,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对科技期刊来讲,产品就是刊发的每一篇学术论文,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具有权威性和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也更能体现期刊的学术价值。因此,科技期刊必须要发表一定比例的高质量、能够彰显办刊特色的学术论文。一方面,编辑部负责人员应事前做好整体布局,做到全年的每本期刊都发什么样的稿件心中有数,有目标、有重点地针对计划选题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去组稿、约稿,争取更优质稿源,减少稿件的无质无序刊发。同时,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优质稿件给予优先发表,提高刊发的时效性,进而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到本刊。对于所来稿件在经过编辑初审及学术不端检测两项工作的基础上,隐去作者的相关信息,送交方向专家复审,专家可以从论文的内容和观点上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大程度地避免论文的抄袭,保证论文具有更创新的价值及学术贡献。另一方面,重视培育学术新人,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及内容有价值却存在没能表达出来的缺憾给出具体指导,帮助他们在学术上不断成长。尤其是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一部分本科生,他们所做的课题都是由在校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这些论文是科技期刊稿件的主要来源,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期刊编辑部应逐渐建立这些人员的信息数据库,随时掌握他们最新的科研动态,抢占第一手稿源,确保优质稿源不流失。

2.3搭建宣传平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从媒介属性来看,科技期刊属于专业性媒介,其在重视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经营的同时应承担起传播先进科技信息的责任。如果科技期刊找准切入点与大众传媒结合,也许会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拓宽道路。比如,与大众传媒建立合作关系,将刊发的文章提要发布到大众传媒上,让更多读者事先了解文章的创新点,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者将期刊中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以及会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论文成果撰写为简短新闻向大众媒体发布。通过新闻科普化的方式,使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是在广大科研人员之中传播,而是让普通大众也有了解科技新成果的通道,使他们了解我国的科研能力及实力,提升他们的科研自信心,从而为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塑造和普及科学知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此外,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也是期刊宣传的一种方式。为更好地做好服务,采取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作者、读者开展详细的社会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整理相关数据,与一些重点单位及作读者建立联系。通过这样的调查,扩大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2.4正确理解和使用期刊的评价体系

科技期刊由于其报道的多为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内容,因此,它拥有学术导向权。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些用于课题结题、职称评聘、岗位评聘、论文答辩等的论文有硬性规定,导致部分期刊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学术评价片面追求客观指标,并且还存在混淆学术评价、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现象。为此,有些期刊为了片面追求这些指标,搞自引及与他刊联合互引,弄虚作假,严重破坏了期刊出版的正常秩序。而近几年有关部门的这种错误导向,使得我国的许多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投到国外期刊,使国外收录期刊论文数量快速增加,但质量却明显降低,这样的局面不仅限制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也有悖于学术评价是为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的初衷。作为科技期刊的办刊人,有责任承担起引导正确看待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体系的责任。宣传正确的科技期刊学术评价体系,如不同学科之间不能进行简单比较,应重视专业数据库,不同数据库的资料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以论文被引用率来论英雄,期刊影响力不等于论文的影响力等等,从而为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总之,编辑自身修养的提高与社会责任的建立是息息相关的,一本刊物只要有优秀的编辑人员才具有竞争力,而编辑能够担负起学术责任才会使期刊的发展基业长青。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编辑人员的自身素养,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认真履行期刊办刊人的社会责任,不断地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升科技期刊的竞争力,确实是一个值得科技期刊办刊人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游苏宁,石朝云.应重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8(6):471-474.

[2]张明海,欧兆虎.基于社会责任的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09(6):488-490.

[3]唐宏伟,杨君丽.GoogleScholar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82-84.

[4]李林,倪天辉,董秀芬.科技期刊应对著作权纠纷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23):415.

[5]刘冰.科技期刊编辑定版后作者撤稿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4).

[6]俞晖.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J].江西社会科学,2007(5):25.

[7]马云会.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74-676.

[8]李桃.学术生态建设背景下学术期刊功能及编辑责任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84-86.

篇10: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视为重要教学任务。通过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完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职生源质量出现较大回落,语文教学功能被弱化,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语文基础知识不牢固现象普遍存在,职业素养缺失。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职业素质培养,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与深入实践。

一、影响中职语文教学及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效率的因素

1.学生个体因素

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多为“99后”,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及年龄特点使其对新事物有着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个性鲜明,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与理解,不喜欢被管制与束缚。由于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环境较为宽松,极易陷入眼高手低、迷茫困惑的学习状态。与此同时,许多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具体表现为词汇量匮乏、阅读理解能力弱、写作跑题、错别字等问题,缺少良好学习习惯,如课本预习、课后复习、记笔记等。甚至部分同学还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在思想上认为语文学习对于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降低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2.学校因素

学校方面,主要是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教学目标上的缺乏。从办学指导思想角度分析,中职学校的教学特征在于其将专业技能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在日常教学中,过度关注专业能力,相对于语文类基础学科,对专业课的重视度往往更高。语文课程的边缘化,语文课程课时的减少,使学生在学校的潜移默化之中忽略了语文学习。笔者发现,部分语文教师照本宣读,重复单调的课堂教学,也使语文教学的层次降低,影响到教学效果。

3.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目前,多数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教育作用明显弱化。一部分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一部分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子女,造成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较差;还有一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科学,动辙打骂或过度溺爱,都对中职学生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2)学校环境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都经历了中考的挫败,进入中职学校后,常会遭遇部分教师以“学生听不听话、好不好管”为衡量学生好坏的简单标准,并不关注成绩。因此,学生潜能得不到激发,其发展需求及心理需求与单一传统行为规范之间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造成了学生逆反心理出现,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兴趣。(3)社会环境当前,社会对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许多人认为,中职学生成绩较差,中职教育档次太低,毕业之后也只能成为中等技术工人,不能全面考虑到社会对于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恶性的循环。此外,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金钱万能、读书无用等思想,社会青年对于中职学生的哄骗等,都在无形之中影响到了中职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基于职业素养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1.确立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职业能力本位教学目标由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构成。首先,知识目标,即通过语文学习,培养中职学生掌握叙述、描写等五种表达方法的应用,并且可以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进行流利的表述;掌握多种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如通知或者更复杂的类型。其次,能力目标,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语文专业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再次,情感目标,即通过中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关注了解多元文化,激发学生情感,使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好的.参与到日后的工作当中来。例如,在教读《一碗清汤荞麦面》时,通过对母子三人、老板夫妇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真正有所感悟,在感动中发现人性的善和美,获得一种精神的力量,又启发学生,投身服务业应如何善待顾客。

2.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好参加工作,创造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从个人角度分析,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将障碍重重,唯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得到尊重与任用。作为重要的工具性学科,中职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地位不容忽视。当代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还需要与同事客户等人群进行口头交流,并通过写作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基于中职学生的种种特点,笔者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首先,在班级内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针对我国民族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语言交流,以及课文朗读、表达自己观点角度,笔者在语文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了诵读、演讲、辩论等比赛,有效的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以及运用普通话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其次,关注学生口语能力训练。笔者在课前或课后安排五分钟,鼓励学生分享一些名言或有趣的小故事,使中职学生逐渐习惯大声、大方表达的能力。再次,结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组织与参与过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雷雨》一课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就小说中人的人物形象开展辩论活动。如通过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学习,学习语言病例诊治,对各种语言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现象进行掌握。布置《写一封家书》的作业,从构思到写作格式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书信体写作格式,提升写作能力。此外,结合不同专业的知识特点,让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语文能力,帮助中职学生日后在工作生活中更好的进行利用。

3.创造职业情境,提高学生职业意识

针对中职学校培养各种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办学宗旨,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避免出现单纯的理论教学,而应通过有意识的职业情境创造,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职业感受,提升学生职业意识。例如,在汽车专业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的挖掘语文中的有用素材,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提升。带领学生到汽车修理厂或者4S店进行参观实习,增加学生的顾客意识与服务意识。同时,邀请优秀企业管理者向中职学生讲述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要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今后的就业需求。最后,安排学生以为何要学好语文的角度进行调查报告写作,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情境创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企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优秀员工,提高职业意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中职学生来说,职业素养是今后生活、就业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通过长期实践教学工作,笔者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勇于承担育人树人的重任。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创新多种教学方式,有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深山.如何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12).

[2]李兴荣.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初探[J].读写算,2014,(08).

[3]林少龙.构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J].现代语文,,(01).

篇11:职业素养培养下中职语文教学论文

职业素养培养下中职语文教学论文

1.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1.1转变教学观念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服务意识进行确立,重点强调语文课程中的服务功能。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转变,必须树立服务学生专业发展的意识,把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对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加强训练。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语文教师,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之前,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等进行强化学习,例如只有学习好一些基本的电子电器专业知识或者财会知识的教师,才能进行对电子电器或者会计专业班的语文教学。之后还需要语文教师对不同专业特点以及不同职业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不同专业的职业素养进行一些侧重点的掌握。为了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很好的适应,需要进行教学的改革,依据一些专业的特色及侧重点进行专业课的整合,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进行突出的培养,使他们的职业素养得到很好的完善。

1.2加强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听说能力是交际能力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实践能力表现的一种。中职毕业生几乎大多数都从中职学校直接走向了社会,开始各种不断的应聘面试、求职找工作的历程,然而只是一小部分的毕业生能够有机会去高校进行深造。在求职的.过程中,口语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针对这一现象,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最有成效以及最明显的一个目标就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引导学生单独的讨论课堂上的问题,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说的机会,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锻炼,这样就会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利用教材中每个单元出现的“表达与交流”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例如,在电器职业这个专业中,结合语文教材中《说话要文明礼貌》这篇文章,联系电器专业的职业特点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情境的创设,把一个简单的口头表达训练课演变成一个“经营电器维修保养”课,将客户和维修工人这两个角色让学生进行扮演,或者师生共同合作,经过角色互换,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锻炼,通过不同的身份扮演,可以把一个简单枯燥的口头表达课变得更生动、更容易,使学生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哪个方面表现的不足,从而能够进行改正,使得自己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进行交际,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语言应用平台的搭建进行提高。课余时间充足、思维活跃以及精力充沛是中职生所具备的几大优势,教师可以通过搭建实训平台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一些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评选、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辩论比赛以及各类主题演讲比赛等,都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3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应变能力

教师将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有目的的引入教学中来,通常教学中把这种方法称为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学生更好的对教材进行理解,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情境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些良好的启迪或者暗示,也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把情境教学与语文教学进行结合,能使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职业素养,可以把语文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导游职业进行一个情境的创设,假如某个学生是一个导游工作者,在进行导游的过程中,有的游客可能会向你询问一些有关景点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告诉这个游客自己对这个景点的了解。这时就需要考虑怎么对游客进行讲解,用什么语气对游客进行讲解,如果有的游客询问旅游线路,这时就需要告诉游客接下来将要行进的路线。导游职业需要更高的职业素养,因为在这个职业当中,导游需要跟游客时刻在一起,不仅仅要不停的向游客进行讲解,也需要耐心的对游客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导游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个职业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到这个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与情境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

1.4挖掘语文资源,培养团队精神

正确职业道德观需要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资源中进行树立,对于一些在职业岗位的语文资源要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诚信敬业的精神得到培养,这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在中职教学的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的氛围中进行锻炼,提高职业道德的培养。第一点是对集体讨论思考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在集体探讨中通过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第二点是对于集体性作业要有计划的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采纳集体的意见去完成任务;第三点是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项目课程进行创设,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的去参与活动,通过集体的分工合作,共同对难点进行攻克,最终完美的完成任务。中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要密切的进行关注,通过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1.5注重心理素质锻炼,培养职业心理素质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会受到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为了能够在以后顺利的进行就业,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主、自强、自信以及自立等精神的灌输,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学生的人格缺陷或者不良的心理品质得到克服,让坚韧自信、胜不骄败不馁以及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代替不良的心理品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培养,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克服自卑、自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接纳自我、了解自我,不惧怕失败和挫折,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永远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压力,要学会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适应各种变化,对于责任勇于的去承担,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应对困难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使职业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2.总结

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都需要职业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具备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仅最受欢迎,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就必须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高,这并不是单纯的对专业进行强化,而是还需要注重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提高职业素质。因此,必须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结合,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篇12:新常态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论文

关于新常态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论文

一、引言

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始终是国家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国开”)的办学方向。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由教育部组织,国开(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远程教育项目。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民教育、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农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则要从大职教观的视野出发,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联盟与合作机制。[2]此外,国开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3]因此,面对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本研究运用实地调研、教师和学生访谈、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例,分析项目实施十年来的基本情况,梳理并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及开放大学建设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升级进程中,进一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二、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状分析

(一)专业开设情况分析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设置专业,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截止至秋季,陆续开设了“三农”需要的五大科类共1业(表1)。

表1“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设专业

所属学科类专业名称农业技术类园艺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烟草栽培技术、观光农业林业技术类林业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类畜牧兽医、畜牧农林管理类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信息管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轻纺食品类食品加工技术

(二)招生情况分析

1、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分部和学习中心的基本情况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秋季正式启动以来,截止到20秋季,国开42所分部和所属的13心及国开实验学院实施了该项目。

2、各学期招生情况分析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20秋季开始招生以来,实行春、秋两季滚动招生。截止到年秋季,总共进行了21次招生,累计招生4(图1);截止到2014年春季,累计毕业学生2生1。3各分部累计招生情况分析

各分部招生情况差异较大。从年秋季至2014年秋季,累计招生数超过万人的分部依次是:湖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云南、江西、贵州、河南、安徽、内蒙古、湖北、甘肃、陕西(图2)。

(三)学生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主要是村镇干部或后备干部、科技致富能手、乡镇企业职工、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截止至2014年秋季,该计划累计招收学生各年龄段分布为:20岁以下12113人,占累计招生数的2.;21—30岁1计招生数的31.;31—40岁13占累计招生数的341岁以上144112人,占累计招生数的30.04%。

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该计划招收的学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生大都在农村、基层,承担着农业生产、乡村管理等繁重工作,业余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突出。第二,大部分学生年龄偏大,31岁以上的学生占累计招生数的,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理解能力较强,记忆能力较差。第三,学生个体差异大,群体构成复杂。年龄、实践经验和学习能力差距较大,部分学生有非常丰富的农业生产或农村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才从学校毕业返乡。第四,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差,虽然都是具有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但由于大都是在农村接受的基础教育,加上年龄大,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四)办学方式和教学方式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方式是依托国开系统,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集全国农业院校和相关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及实用技术课件,利用全国建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站(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站(点),将高等教育输送到县和中心乡镇的学习中心,在农村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以“不离岗、不离乡”的方式培养“扎根农村、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教学方式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学生的情况,主要采用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学习小组活动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开总部负责专业和课程的总体设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分部制定教学实施细则并组织指导本省学习中心落实教学计划,学习中心是面对学生的教学实体,具体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辅导、学习测评,完成实践教学工作等。

三、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国家开放大学各级办学机构面向农村开展的远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差异且发展不均衡

计划实施十年来,各级办学机构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办学方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当地党委、政府合作是办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开总部到分部以及学习中心都要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用实际工作成效去争取支持。[4]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招生数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之一是由于有些地方与党委政府合作到期,未能争取到党委政府再次支持。因此,加强与党委、政府合作,争取适宜发展的政策环境,对项目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总结分析各分部的工作以及对部分地方的调研发现,1部从中央高度关注的“三农”工作出发,捕捉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求热点,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努力争取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促进其持续发展。如2014年湖南省委組织部、教育厅、财政厅和人社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通知》,指出农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依托湖南分部进行培养。1部没有争取到省里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但是这些省或自治区的部分地市、县争取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如四川绵阳电大三台分校争取到了三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三台县委组织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的实施意见》,采取三条途径来解决学生的学费:即县财政出,县委组织部党费收入出20%,村干部个人出10%。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实施,三台电大具体组织承办。还有12所分部没有争取到任何省、市、县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由于各级办学机构办学模式不同,项目在各地的发展也不均衡。从图2看出,参加项目的各分部招生情况差异较大。有些分部招生人数较多,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湖南、浙江、河北等;而有些分部招生人数较少,如青海、西安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分部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与当地现代农业建设紧密融合,努力探索适应当地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逐步使得该项目在当地的实施常态化、持续化。而一些分部过分依赖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或经费支持,没有抓住合作的契机进一步完善项目的内涵建设。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以及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之间仍然没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招生没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还有一些分部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没有理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积极性始终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二)新常态下利用现代远程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学适应性较差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进程中,农业发展也将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未来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心,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企业家、职业农民、农业科创投资等也将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不断涌现。[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靠现代职业农民作为新型主体去实践。

201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对于农民培养的要求在变化,虽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实施进程中不断地在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测评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适应性调整,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学工作仍然跟不上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的不断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各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除了上海、深圳和长春分部,其他分部都实施了计划(图2),也根据当地实际开设了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虽然目前已经开设出五大类1业(表1)和123门课程,而且还在陆续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但是,这些专业或课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各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生产地域性很强。而该计划的专业和课程都是由国开总部统一开设的,具有普适性,缺乏针对性。一是总部开设的农业类课程针对各地区农业特色产业的讲授较少;二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规则(教学计划)在制定之初也没有给各级办学机构开设地方农业特色课的权限。因此,目前学生缺乏对当地特色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当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2、教学过程落实不够,监控力度不够

调研发现教学过程落实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上文所述,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而且是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再加上年龄偏大。因此,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习发生率较低。

(2)学习中心组织的面授辅导答疑课出勤率较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距离学习中心较远,参加面授辅导不方便;也有可能与面授教师讲授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吸引人或者面授辅导时间安排不合理等有关。

(3)形成性考核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中心对于形成性考核管理和监控不到位。由于农村学生大多采用纸质形考作业,网络提交作业的较少,再加上距离学习中心较远,交作业不方便。因此,部分形成性考核作业不能按照学习进度按时完成,等到期末才突击完成;也有部分学生抄袭作业,出现雷同现象。有的教师批改形考作业应付差事,也没有将批改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4)一些实践教学只停留在文件或书本上,没有真正落地。农业科学实践性强,国开要求所有学习中心都要建设与所开设专业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但是,一些教学实践基地签了协议,挂了牌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不多或者开展的效果不佳。

3、教学资源类型有待丰富,实用性有待提高

目前的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以课程学习包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课程学习包包括文字教材、形成性考核册、课程学习指南和压缩DVD光盘(录像教材)。此外,还有网上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调研中学生反映部分课程教学资源数量和类型需要增加,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资源偏少。由于大多数课程主编主讲聘请的是普通高校教师,他们基本上是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来编写文字教材和讲授录像教材,理论性、系统性较强,但是不够接地气。学生常有流失或者逃课现象发生,课程所学知识实用性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实践教学资源偏少,如缺乏课程实训视频资源、网上仿真实验室或虚拟实验等。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设计之初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特征,主要的教学资源为课程学习包,辅以网上学习资源。但是,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农村地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无线网络的使用也很普遍。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达到农村手机网民规模为1.4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网民对上网终端的选择范围也在拓宽,不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上网的比例也都在增加。[见,为农村学生提供移动学习资源也应着手考虑,方便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多终端有效地开展学习。

习测评不能适应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多样化需求

项目实施以来,一直有学生反映学习测评适应性较差。如上文所述,农村成人学生理解力强、记忆力差、经验丰富。而目前大多数课程期末考试还是以考察记忆能力为主的闭卷纸质考试,缺乏开放性、应用性、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学习测评形式比较单一。此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国开的期末考试时间是统一的,特别是在每年的考试,正是农忙时节,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很多学生只能放弃考试,待下学期补考。因此,针对农民学生的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是目前学习测评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不够

由于从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教师对于教学研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农科教师接受的是自然科学教育,对于教育学或远程教育学的研究思路或方法不太熟悉,因此各级办学机构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课题较少,教师发表的相关专著、论文也不多而且学术水平相对较低。

有研究表明,2004—有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研究论文共计,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总体发表文章数量还是偏少。论文大多发表在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刊物上,系统外刊物发表较少;著者合作率总体较低,大多数课题是以个人研究为主,这也是缺乏深入研究的原因之一。[究大多停留在办学和教学经验总结上,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研究深度也不够。[

四、实现农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面向农村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技术革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只有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这些变化,才能培养出更多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通过对新常态下我国“三农”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再结合十年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办学、教学经验,明确今后要坚持以现代农业专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为我国农村的变革与发展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据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不离岗、不离乡”的培养方式,突出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培养“扎根农村、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国开各级办学机构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当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较好的地方应继续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为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服务。办学较差的地方应充分认识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寻求与党委、政府的合作。如果合作难度较大,可以积极探索其他适合当地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国开各级办学机构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统筹协调当地的农科教资源,通过与涉农行业、企业等单位合作或者开辟新的办学途径,切实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开放大学面向农村开展远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适应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

1、强化专业建设与更新

截止到2014年秋季,计划只开设了专科专业,缺少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本科专业。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心要高移,高等职业教育要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转移。过调查,发现3学生明确表示在完成专科学习后希望能继续本科的学习,20%学生还在犹豫是否要继续本科的学习。因此,以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步开设本科专业势在必行。

此外,随着新常态下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应加快专业调整与更新,逐步健全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调整或停招不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专科专业,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的、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科专业。

2、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应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逐步增加适应我国“三农”新常态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同时鼓励分部和有条件的学习中心开设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涉农本土化课程,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将地方特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供当地学生选修。

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积极探索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沟通与衔接,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和学分替代。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过程中,优先聘请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名师名教以及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资源建设,逐步将目前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内容改造成为任务驱动式、项目式、问题引入式或者案例式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农村相关产业的生产实际对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探索建立适合农村成人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林德曼成人教育思想认为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生活教科书,成人教育应该把学习者的经验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来加以利用。此外,情境教學法是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针对农村成人学生特点,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合理安排远程教学、集中辅导答疑和送教下乡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提倡讨论式、参与式或者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学生工作情况或者农业生产经营实际组织课程辅导或实践。

此外,进一步重视农林科师资培训,并强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吸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农林科中青年教学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明确职责,形成机制,开展网上导学、助学、促学和督学。

4、用国开拥有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霍姆伯格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认为学生在用学习资料进行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会谈。他强调学习资料的内容呈现方式要易于学生接受与吸收,并能鼓励学生之间交流、探讨。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应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环境,建设可选择、易利用的优质学习资源。

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全媒体数字教材、微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字化移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路径,方便随时随地学习。制作实训类视频教学资源,还可以通过整合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大量的农业实用技术类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融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一体的实践类学习资源。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网上农科虚拟实验室建设。

同时,应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农村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注重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紧密结合,将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可选择性设计,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势,互相配合,方便农村学生使用。

面向农村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农村学生的特点,结合远程教育實施评价的具体条件,在教学改革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克龙巴赫的评价观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远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斯塔弗尔比姆的评价观则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3]因此,应逐步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模式与机制。

今后要加强课程形成性考核的设计,通过增加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和实践操作技能。终结性考试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改革考核内容和形式,适当缩短考试时间。探索预约考试,逐步实现随学随考。逐步开展必修课纸质考试和预约网络考试并行,选修课终结性考试由各分部根据当地农时农季安排,尝试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由办学条件较好的学习中心组织开展操作性考试。

(三)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开放大学必须重视“教学学术”。广播电视大学要实现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自身的研究能力必须要提升,而且同时要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学科研究水平。但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国开比普通高等院校更应该重视教学学术。[14]

各级办学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科研环境与氛围,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鼓励农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应借鉴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紧密结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针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开展,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和应用教学研究成果。总之,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要像学科研究一样,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应用性、前沿性以及示范性。

篇1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安全研究论文

1网络安全分析研究

1.1网络安全的问题原因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事件也开始频繁发生。互联无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开始不断的推广与扩大,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其中,网络风险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1)安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虚拟网络方面本身所存在的对外开放性,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各种非法攻击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网络安全。(2),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用户越来越多,但是网络并没有对用户的使用要求提出约束条件,网络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公开的发布信息,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相当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各种问题频发。

1.2安全业务

这就必须要真正强化对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保护,从而以此来有效的防止网络数据被强行攻击,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整网络信息流量的畅通性,同时也要设置加密环节,保证业务安全,业务认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在保持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之下,要认真的确认信息人的真实身份。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论文

浅析对高职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方法论文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浅谈播音主持人职业素养新要求论文

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高职体育教学与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

学校培养初中学生法制素养论文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探讨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

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
《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整理13篇)】相关文章:

酒店管理实习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论文2023-06-29

社团导向中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2022-04-29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2022-04-29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论文2022-08-22

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2023-08-10

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2023-04-02

论文:中职的职业素养2023-09-25

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2023-08-30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论文2022-08-15

浅论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一般构成要素论文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