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的价值观与现代审视论文(共3篇)由网友“偷心的海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艺审美的价值观与现代审视论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文艺审美的价值观与现代审视论文
文艺审美的价值观与现代审视论文
引言
文化和艺术是历史的两个镜像:一方面,文化隶属于不同社会阶段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各异的艺术话语折射出人们精神的不同维度,文学审美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篇章之一。美学一词发轫于希腊文“aristhesis”,是指审美主体借用感官去感知客体存在而体验到的感官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欢愉。西方美学话语的改造和对“美”的本质思考构成美学在中国发展的两大视角。王国维对美学语境的引进开拓了美学研究的先河,朱光潜从审美心理学的视域引领美学研究继续深入。但人们对学术研究的考察与反思会有两个侧面:一是历史回溯;二是未来求解。审美是生活的重要环节,其研究必然也是这样。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创造生活的基本活动,对美的渴求更是人类一种永恒的追求之一。审美自由作为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审美存在的方式,也是一种人与世界和谐的状态,即指庄子所说的“万物与我为一”。审美自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最终通向道家所说的“道”,而自由和浪漫正是这两个维度的关键内涵和联结点,返回古典和驰向未来都彰显了自由与浪漫审美的特性和逻辑。
一、审美自由的传统与现代之辩
1.“静”与“虚”:传统审美的价值原点。在审美自由状态下,想象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它依据主体的情感需要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言,视通万里。”(刘勰)在审美体验的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审美主体也就是生活在想象与情感的王国之中,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与审美愉快。审美自由要求审美的主体摒弃一切干扰和束缚,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审美就不可能实现,因为美总是无功利性的或者可以说没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1]因此要达到审美自由就必须摒弃现实功利,即做到老子所说的“虚静”。自由亦同此理。当然审美自由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它的实现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前面提到过的“虚静”正是达到审美自由的一个条件。“虚静”就是要求人们要抛却外部的干扰用心体会。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在时空中有一个触发点或者叫做契机,这个触发点或者叫做契机是通向审美自由的入口,只有找到这个入口方能实现整个审美。而进入了这个时空的入口之后,也就超越了时空。[2]可见,达到审美自由还受到诸多限制,审美自由是一种不自由的自由,需要很多条件,一旦实现就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了。
2.“道”与“行”:现代审美的实践创新。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在其一生文体研究过程中,认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过去和未来构成当下的发展,艺术就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创造的无限空间。[3]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Dilthey,Wilhelm)(1833~1911)严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以其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将与人的生命和价值体验作为生命和时间的标杆,指出人类生命的特点必定表现在时代精神上,但他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在“体验”中体验到的毋宁是:我就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就在我之中。[4]其审美的最终出口在于“道”与“行”的统一,然后生命进入审美自由时状态就达到了一种“神与物游”的人与世界和谐统一的一种状态,此时由于主体与世界融为一体,我即是物,物即是我。既然如此我就可以超越时空成为任何物,任何物也可为我,主体也就是在这种自由遨游中达到“道”,所以庄子以逍遥游为名著书,正是借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遨游达到“道”。同时,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有限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是时间性的存在。时间作为有限无限关系的焦点,时间是实在地流逝,不管人怎样超越,他都无法摆脱时间的流逝而驰向死亡之乡。因此,时间成为一种自身否定关系。而当人们将艺术与时间结合起来,时间成为一种自身肯定的过程。
二、审美自由的多维语境透视
1.时间论域:传统审美的运行限度。美感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人通过艺术而追求无限,在历史的长河中拓展了人的自然生命力。他因这种无限的追求而从有限存在之中超越出来,也是人的自然生命力来创造世界和选择进步方向的一种感生动力,从而使这追求本身变成了无限。美感也必须经受住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验,理性是延续其生命的营养,感性是它的力量源泉,力量虽然来自营养,却又是营养的扬弃。即从人类进步的观点来看,不是历史“积淀”而是“积淀”的扬弃。因此,当人在艺术中顿悟到美学的无限宏大时,会蓦然体会到西西弗斯的悲剧,不仅在于他推石上山的目标之巅,而且在于这一惩罚和承担苦难的遥遥无期。无论这种人造深化的荒诞或离奇是如何的夸张,其埋藏在人心目中的历史烙印永远无法释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也更如同夸父逐日的崇高,精卫填海的悲剧之美,皆在人这一有限之生命投身于无限时间的历史长河之中。理性追求永恒,感性则迷恋于刹那,刹那之中有永恒,永恒之中有刹那,终极的意义上它们又都合而为一,从而达到瞬间而永恒的极致境界,人与世界勾连为一体。[5]人通过艺术中介向无限超越之时,时间的流向产生逆转。[6]同时,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是过去和未来相互流转,并以未来占据全部时间,任自由思想可以贯通于整个时空。经过时间的沉淀,这种经艺术而达到的超越,使体验中的人也将生命的一部分投入,使得艺术体验活动不是一种认知活动,而是审美情感的真情流露,浸染了感性个体的生命憧憬和现实境遇。
2.空间耦合:现代审美的时光超越。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轴即构成所谓四维空间。感知个体通过超越自身的局限而与人类总体步骤相一致,也即人是以客观自然为赖以存在基础的,但个体作为感性个体的存在,只能通过活动和社会融入而获得新的自由空间。如果说个体审美的时间超越向度是朝向无限的,从而以有限厘定无限,通过时间轴进入扬弃无限而最终实现其自由而解答“历史之谜”。那么不难看出,审美主体的审美空间不断超越日常生活空间、超越向度则是成为升华状态。[7]实际上它应该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物我不分,和谐统一,从而可以自由的交流和对话,最终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状态。从入口进入审美自由状态以后,时空已经不再作为看待世界的维度了,因为此时人与世界已经融合为一体,不再需要时空来规范。当然这并非说审美自由状态下就没有时空,只是此时的时间被无限延长,空间被无限扩大,不再有规定性的时空,即不在时空之轴划上一系列的刻度,时空已经不再束缚人了,所以它被超越了。在空间性审美中,我们不再用时间意识去思维,现实的时间似乎停止,进入了永恒。
三、现代价值审美的多元发展与解读
1.载体传承:审美主体的多元阐释。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首先,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其次,体验:主体对客体的客观表现进行现场观摩,同时被客体具有某种特质的实然对象所吸引,在碰撞与共生中的多元历史观中,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和震撼的精神领域因而达到升华。第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8]
2.和谐审美:审美的多元构思与创造。伊格尔顿曾经说过:美学的产生源自于个人与集体之间想象力的被无限放大。同时,审美原本是一种多元化的取向,这种意识形态源自于一个域外的“他者”。这个“他者”被普遍得到认可,是外化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界”,更是本我一直在梦寐以求中探寻自身价值的“菲勒斯”。[9]这个外在的“他者”造就了审美的主客体,也造就了审美的多样性。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四、审美思想主体间性解释与现代辩思
1.个体到大众:主体间性的包容注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是以“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和主客一致的思想,呈现了其古典的主体间性。“天人合一”是主客融洽,和谐统一。它是一种自然境界,也是一种社会境界,更是一种标志着知识、艺术、修养、能力已达到相当层次的审美人生境界。回归自然(客体)或返朴归真的状态,是一种宇宙情怀;“天人合一”正内蕴这种宇宙情怀,而这种宇宙情怀也正是生态美学的基本要点之一。同时,审美的多样性源自于个体所在的场域不同。不同的生活阶层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性。“美学”这个能指只存在于不同阶层争取其话语合法性的实践当中,每一次命名都会牵扯到一系列的评价体制问题。所以笔者倾向于把它看是一个话语的战场而不是“自然”的画廊,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它的多样性的由来。[10]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后二者之间,有艺术境界,即“艺术境界主于美”。这种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实现了个体到大众的转化。
2.从困境到和谐:审美思想的现代解读。审美活动完全是以个人的意愿为基础的、审美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任何束缚,无任何定式。“审美自由”心态指审美主体扬弃世俗功利后所净化出的唯美精神状态,是一种无物无欲、清明朗畅的纯审美心态。美,自由的象征,审美,自由的活动,通过美与审美,人的本质得到全面的肯定,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的生命得到彻底的解放。在这至大无外、涵纳万境的审美时空内,审美主体真正摆脱功利得失的干扰,而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以便在“神与物游”的灵境中,让想象力纵横捭阖,充分发挥其创造功能;在这样的时空中,现实中那些彼此没有必然联系的,甚至对立的,在审美层次上缺乏序性结构的诸多事物,被审美意向调度、整合、组织为共时空的、有机统一的、秩序井然的意象体系,从而使审美心理得到满足,使“艺术意志”得到张扬。帕斯卡尔(Pascal,1623-1662)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他是一根会独立思考的苇草,其实是自然界最脆弱的存在物,一口气、一滴水和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足以致他死亡,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我们有思想。”我们也就是通过艺术之思达到了一种审美自由,从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审美自由描述,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赋声,亦与心而徘徊”,等等,就是生动的例证。没有这样可以涵纳万有,改造万有,创育万有的审美自由,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都将化为乌有。
五、结语
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整个世界范围里出现了所谓“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的趋向。对此,不但有美学研究家和艺术鉴赏家的鼓吹,且有实践家在创作,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渐行渐远。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应该说明,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由于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在审美中,知觉、想象、情感体验均将感性材料和情感经验进行有机整合,创造出完整而独特的审美意象的作用。审美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因此,理论界关于美学的研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行理论的创新和提升。
篇2: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论文
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论文
摘要:传统审美理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受时代影响的。中西方文化、思想、审美、社会背景等都不相同,中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也有所区别。该文从传统审美理想出发,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从西方现代美学看西方的“意”和“真”以及西方艺术的现代性。
关键词:审美;现代艺术;美学
一、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美和丑是相对的,美和丑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与生俱来,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就产生了审美。美学在提高人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方面是不断变化的。美学作为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问,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20世纪时,中国曾经出现过几次“美学热”,在当时国际上美学处于发展低谷的时候,美学一下子成了中国人热烈探讨的学说,并且在各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究。传统审美理想伴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并受到时代的影响。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时代倾向性,传统审美理想深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唐代的女子以丰满为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丰满为美是那一时期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一时间女子都追求丰满与圆润的美感。但杨玉环霓裳羽衣舞时曼妙、丰满的身姿在如今以骨感为审美标准的社会是不会被归为理想美的。时代对美女的判断标准从以丰满为美发展到如今的以骨感为美,由此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审美理想是变化着的。
二、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
笔者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时发现,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受到艺术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首先,在“真”和“意”的中国古典美学里,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氛围对传统审美理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以传统艺术门类之一的绘画为例,笔者发现中国的传统审美理想更重意象,而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更重具象,这从中西方绘画的材料与表现手法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画的水墨意象感受与西方油画的写实感受截然不同,中西方传统审美理想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其次,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古典审美中,都不难看到继承、积淀、中和等思想。西方历史中出现的新思潮美学,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的美学思潮,如古希腊人的审美喜好;另一方面,在继承的时候,又有所发展,而且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了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把宇宙、人生、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的、和谐的、平衡的、有序运动的。儒家以“内圣外王”为人格理想,而“内圣外王”的极致就是“天人合一”,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三、从西方现代美学看西方的“意”和“真”以及西方艺术的现代性
西方现代美学中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内容,它是对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的反叛。我们不能说西方现代美学没有意义、思想、主体、客体等。西方传统美学从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开始不断发展,讲究比例和谐美、理性美、浪漫美等。西方现代美学追求新的审美对象,讲究抽象美、工业美、媒体美等,它从形式到物质,再到精神,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于艺术现代性的讨论始于19世纪晚期,然后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现代艺术流派有许多,如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艺术流派,如抽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我们不能忽视艺术的时代性,艺术思想的“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随着现代艺术的出现,新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思想对传统审美理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也说明了艺术多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代绘画艺术是从印象派发端的。与以往的艺术理念相比,印象派的艺术理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印象派主张户外写生,追求光与色。印象派向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理念发起了挑战,但初期印象派的作品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之后,后印象派画家继承了印象派鲜丽的色彩,但他们更强调个人主观因素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他们通过笔触和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与传统决裂的法国画家塞尚,追求亮色和笔触的荷兰画家凡高,抛弃欧洲文明而到塔西提岛追求原始文明的高更,等等。后印象派艺术家的思想、理论影响了许多画派,如毕加索等开创的立体派、马蒂斯等人开创的野兽派、德国的表现主义。后来,美国纽约取代法国巴黎成为新的艺术创作中心,在艺术火花的撞击下开始了新的征程,如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重视过程而轻视结果,体现了美国人追求自由和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安迪沃霍尔于1962年创作的《金色调玛丽莲梦露》把商业图像变为艺术图像。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仍然是造型艺术,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巨大挑战。现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艺术家利用新的材料、技术、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越来越多的现代艺术家没有具体的流派可言,因为这些现代艺术家追求个性、表达自我。从此,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现代艺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和融合,并且逐渐生成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理念。新的审美价值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促进了现代艺术的成长,其本身也接受来自传统审美理想的考验。
结语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之前人们难以接受的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人们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重要媒介。凡高曾说:“无论艺术被世界描绘成什么样子,它都没有腐朽。”现代艺术与传统理想审美不断碰撞,永恒不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正因为如此,艺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学林出版社,.
[2](美)卡斯比特.艺术的终结.吴啸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3:探析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美术的冲突论文
探析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美术的冲突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审美 现代美术 冲突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的岁月中沉积了千年的精华散发出特有的气质和沁人心脾的馥香。现代艺术在审美实践的意义上,不仅在自身内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话语形式,而当代艺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颠覆冲突愈明显。下面笔者试从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美术的冲突
一、审美思维方式的冲突
传统的审美理想在思维方式方面上,注重万物的联系和感性自觉的心理体验。这种思维方式中没有把大千世界看成是独立于人以外的纯粹客体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体现一种宏观整体的审美思维方式,艺术讲求心灵的物化,又是物的情话,心物合一超以象外。老子云:“塞其兑,闭其门”就是清除心灵的尘灰,保持内心的最大虚空、静寂,直观体悟世界万物“和其光,同起尘”达到“玄同”的艺术理想。同时这种思维方式有着虚空灵动,就是传统审美中的神韵、飘逸、超拔、高逸、虚清等。所以在传统中国画中讲求“气韵生动”、“妙在能会、神在能离”等一种格调清高的审美追求。
现代美术与传统审美思维的冲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现代美术缺乏主体内心的自省,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人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即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两者都是以“人”为中心,但两者的审美思维方向有质的差异。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强调虚静、心灵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代美术在艺术思维上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显示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力、控制力,人于自然产生一种外离对抗性。在一定的社会时代中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体现出了人类意识的觉醒有进步性。其次,现代美术思维方式中缺乏传统审美宏观整体性,现代美术多用类似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肢解、分割使主体思维独立单一。
二、审美价值取向的冲突
传统审美理想的价值取向,重交感,重人生。首先“交感”就是“天人合一”的动态过程,也就是万物生命的发生过程。按《周易》的观念,整个宇宙是阴,阳两种元素交感而成的动态过程。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宋明理学家主张的天人相通都是在审美取向上重交感。再次“重人生”源于“交感”的基础。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就是把人看作万物之灵,天地之德,天地之心。即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内在机制的宇宙一体化,天地万物看作统一生命系统。中国古人是以这种对自然的特殊情感和内求自省的方法完成美的理想追求。传统中国画家在对大自然领悟人生,借物寓意,予以挥毫把无情之物变成有情之物。现在我们还能从他们画的顽石中感受到“雪尽身还瘦,云生势不孤”的气概;从山林中感受“春山澹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情态。
现代美术中这种“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少了。现代美术审美取向倾向于个人自我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分离,强调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悲观消极或厌恶不满发泄的态度。现代美术价值取向其实是自身内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话语形式,突显当代审美文化所面临的困惑。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冲突
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只在笔墨之间唱吟画家心声,简单而单纯的黑白水墨却孕育着中国文化之精华。
第一、以水墨为上。故有墨从笔出,笔以墨显,笔取其气,墨取其韵。中国古人将自己实践经验和精神追求集中于此,其作品中的造型符号融哲理、艺术、人生一体,体现儒道佛三家哲理。第二、重意忘形。“画之当意写,不在形似耳”【《元・汤》画鉴画论】,纵观中国美术史,除徐渭、八大、石涛等大写意画家不论,即便是工笔画:山水、人物、花鸟也不是单纯的模拟,刻意酷似,而是“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林泉高致・山水训》】。
中国传统绘画重物象的内在体态、气韵、生命神采。西方绘画则重写实性,艺术形式追求逼真,强调对事物科学精确的刻画。印象派的出现是现代艺术的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印象派否定了西方传统的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放弃了原有严谨的造型能力。美术开始分门别派,艺术表现形式也愈加丰富。“现代派艺术之父”塞尚,他不再重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注入永恒的形体结构;还有梵高,他用明亮灼热的色彩、奔放颤动的曲线传达激动炽热的心身。从印象派到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这些现代主义美术丰富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全新的艺术震撼,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西方的文化艺术有着他们本身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一味仿照其表现形式,牵强附会、打着复兴中国艺术的旗号却是在毁灭中国艺术之灵魂和生命。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一方面使我们的艺术发展更多元化,另一方面一些现代艺术家盲目臣服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绘画方式。伴随着的是美术价值的空洞性、虚无性,一些现代艺术与传统审美理想相去甚远。
参考文献:
[1]汪建.使论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J].哲学研究,1987.
★ 文学批评写作范文
★ 大学美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文学
【文艺审美的价值观与现代审视论文(共3篇)】相关文章:
审美的思想与经验-再析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2022-09-23
美学原理论文2023-12-11
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反思论文2023-09-17
浅谈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论文2022-07-05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2022-11-30
陕北窑洞生态美学的现代室内设计论文2022-09-16
简析声乐艺术中意大利语语音的重要性论文2023-01-29
审美现代性与21世纪中国美学论文2023-06-01
论述类作文范文2022-06-25
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研究论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