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变迁论文(通用10篇)由网友“干饭人有精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析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变迁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浅析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变迁论文
浅析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变迁论文
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源自哲学上的快乐论。快乐作为种幸福的观点,在当代幸福感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快乐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是由主观快乐构成的。他们倾向于关注广义上的快乐,重视人们对于生活事件的判断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体验。在快乐主义心理学中,快乐与幸福是等同的概念。
所谓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们根据内在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种整体性评估,是人们对生活中不同方面的满意度的全面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而消极情感越少,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烈。
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既强调对于临床病理状态的考察,也注重对于人们长期幸福感水平差异的研究。但需要指出的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将幸福感等同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具有还原论和简单化的倾向,不能反映幸福感的全部内容和整体面貌;其次,将幸福感定义为对过去和当前生活的评价,忽视幸福感的未来特性,个体感到幸福不仅是因为过去和当前的生活经历,更因为接近未来的目标或看到未来的希望;再次,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指标过于简单,只涉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方面的内容,很难全面、准确的对幸福感进行测量,也不能满足研究和实践的需要;最后,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过于倚重个体的主观感受,而忽视客观指标在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是由于主观幸福感存在的种种弊端和局限,有心理学家提出自理幸福感的概念。
2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实现论的基础上的,主张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对情感的评估并不能准确的回答幸福的涵义。所谓心理幸福感就是指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和自我潜能的实现。心理幸福感包括六个维度,即自我接纳、环境掌控、积极关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和自主性,每个维度都表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个体努力发挥潜能和实现才能的过程。
3.社会幸福感
同心理幸福感样,社会幸福感也是建立在实现论的基础之上。社会幸福感的研究最初是源于社会混乱与社会疏离问题的出现。所谓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社会幸福感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实现和社会认同五个维度。
概括地讲,社会幸福感在研究取向上坚持幸福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取决于个人机能的实现对于他人或社会来讲是否产生意义或价值,这种意义或价值具体体现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展现他们的积极的社会机能。社会幸福感将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作为主要目标,强调个体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从个体的社会价值、社会贡献和良好的社会存在等方面来诠释幸福。
4.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
为深入讨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析,结果发现心理幸福感在自我接纳、环境掌控两个维度上同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两个维度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心理幸福感的其他四个维度(积极关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和自主性)则与主观幸福感呈现种相关较弱的混合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结构关系进行重新的拟合,并得出两者的理想结构模型,认为两者是积极心理机能的两个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方面。Waterman A.S.则是采用实证的方法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合二为,并将新的结构命名为实现幸福感在对美国中年人进行的次健康调查中,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进行结构整合,将整合后的理论模型命名为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是一种完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没有心理疾病并且能够实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全面繁荣。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关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较少。总的看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虽然在概念意蕴上是独立的,在个体经验上是分离的,但在结构上三者之间却可能存在着相互关联,幸福感是否是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即包含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层次或维度,还需要进步的论证。
篇2: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税制变迁类型研究论文
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税制变迁类型研究论文
笔者认为,这种以政府是否通过颁布法令的方式参与制度变迁作为“强制性”的分界,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强制的理解比较含混:一是没有政府直接介入(以颁布法令的方式)的制度变迁就一定是非强制性的?换句话说,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就只有一种形式――政府以法令的方式介入?二是非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即是“自发性”的变迁?即在自发和强制之间有没有其他形式的制度变迁?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自发性”,到底是指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行其是,还是包括没有政府“以法令的方式”介入的所有的行为,如行为人之间的协定性制度或非制度行为,以及旨在推动制度变迁的有组织的行为,同时还包括以非政府的第三方为约束者的行为。
为了避免简单划分政府、强制等引起的`混乱,在分析中,从税制变迁的过程和税制变迁所引起的结果的角度,将税制变迁分为四种类型,即:使生产效率提高的税制变迁;改变收入分配状态的税制变迁;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税制变迁;使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降低的税制变迁。
一、使生产效率提高的税制变迁
(一)使生产效率提高的税制变迁的基本界定
使生产效率提高的税制变迁是指税制变迁在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发生改变,从而毫无争议地提高生产效率,即达到帕累托效率改进。
“侵占”产权收益的税收,其制度变迁如何引致社会财富毫无争议地增加?其间的衍生过程是:通过税制变迁,使相应的制度安排发生变化,并通过对产权界定的进一步明晰,以及做出有益于产权激励的界定而提高产权收益。从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使各种产权主体在税制变迁中的生产效率均得以提高。也就是说,这一类税制变迁在使社会总所得提高的同时,社会中所有利益主体的收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提高。
随着税制的变迁,产权收益得以提高,生产可能性曲线从S1→S2,与更高水平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社会生产的均衡点从Q1→Q2,Q2点比Q1点生产更多的A商品和B商品,社会整体所得提高。S1向S2的移动可能是平移,可能是以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横轴或纵轴的交点为中心旋转,也可能是向右上方的不规则移动。这取决于税制所引致的产权界定和结构优化所表现出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的水平和结构。但无论如何,Q2点比Q1点生产更多的产品,这是这一类税制变迁的特征。
(二)使生产效率提高的税制变迁的现实演进和诱因分析
直观地看,税制变迁所引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便是以轻税替代重税,因而产权激励递增,导致生产效率提高。进一步分析会涉及比较复杂的过程,也不仅仅是税收负担减轻的问题。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制度,税制从一种受到广泛置疑的状态演变为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状态(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并不伴随税负的减轻,甚至还可能增加)。这样的税制变迁也能提高产权激励,从而提高社会总所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一演进中,轻税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理想状态下,税制变迁引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其诱因无非有三个:第一,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变化,税收制度变迁将资源从相对稀缺的领域诱向稀缺程度较低的领域,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第二,在资源相对稀缺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税制变迁,使产权结构被导向更优的状态,从而提高产权激励,生产效率提高;第三,政府经由税制变迁,负担起那些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所必需,而个人难以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二、改变收入分配状态的税制变迁
税制变迁对收入分配状态的改变不是源于资源相对稀缺性的改变,而是社会福利函数的改变。也就是说,标准的(或者说理想化的)收入分配状态的改变,是指收入分配从A状态向B状态演变,A、B均为交换中的富有效率的点,均是帕累托最优点,即没有任何与价值判断无关的方法可以辩明A和B决定的状态孰优孰劣。税制变迁所引致的这种改变即为对收入分配的改变。这类税制变迁则称为改变收入分配状态的税制变迁。假设A状态为贫富差距比较大的状态,B状态为收入差距较小的状态,如图2:A和B均是富有效率的点。0点是富人在图中的原点,而O‘点是穷人在图中的原点,显然从A点到B点,穷人的福利增进,而富人的福利减少。在A点,除非社会偏好穷人和富人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否则,无法断定收入分配状态从A→B变化的优劣。
篇3: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论文
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目前我国已经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并以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趋势。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未富先老”的现状给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专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这些老年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退休职工。据老龄科研中心抽样报告显示,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物质生活稳步提高的同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大中城市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己面临挑战,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经济收入的增多并不能弥补精神慰藉方面的缺乏,“退休综合症”、老年抑郁症等身心问题严重影响了退休人员的晚年幸福程度。这里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主观幸福感(简称幸福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使个体在健康与寿命、工作与收人、朋友关系等诸多方面受益。主观幸福感高的个体,其生活质量也高。积极心理学将幸福感定义为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的—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它实质上是由外在的良性刺激诱发的一种具有动力性和依赖性的积极情绪体验。[2]不同的人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和体验程度是不一样的,内容取决于个人从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的判断,认知因素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情感因素则是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是消极的或积极的,消极的情感会降低幸福感而积极的情感则会增进幸福感。城市退休人员作为特殊环境下的老年人口群,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一步分析提高退休人员主观幸福感的可操作性方法,对于做好退休工作,发展中国老龄事业,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无疑既有一般性价值’也有雜性价值。
一、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性价值
幸福问题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们都曾经缜密思考的话题。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幸福如果不是唯一的终极目标,也是主要的终极生活目标。在所有研究幸福的领域中,心理学的研究是最切中核心价值的。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通常具有以下一般性价值:
(―)了解不同职业老年人之间的'幸福感差异
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的现状,探究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的现状,分析不同职业退休人员幸福感的表现及特征,通过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的不同程度的比较研究,深人探讨不同职业老年人之间的幸福感差异。并深人实践,以具体地方,如安徽'为例,具体探讨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提升的具体实践措施。
(二)辨认影响城市退休人员幸福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城市退休人员的幸福?通过对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将从制度、经济、社区、家庭、个人各个角度多元化辨认影响城市退休人员幸福的因素,这也将成为该研究的一般价值组成部分。
(三)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步人晚年的老年人更是如此。通过了解幸福的机制以及不同职业老年人之间幸福感的差异,可以从个人认知、政府、社区及家庭方面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二、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价值
城市退休人员是老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幸福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民生指数的重要方面,提升城市退休人员的幸福感有利于社会更加和谐;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与当地政府的养老保障制度、养老资金投人和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等外在密切因素相关,也与城市退休人员的家庭结构、收入和个体认知、情绪等内部因素相关;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具有时代性和个体差异性,需要动态调整幸福感的评估指标和尊重个体幸福感的认知与情绪;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及个体共同努力,以提升城市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为目标,以丰富城市退休人员闲暇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让城市退休人员享受幸福晚年生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发展观念的转变,进—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体现了退休人员幸福感研究的特殊性价值。
综上所述,城市退休人员作为老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心理学研究有着—般性的价值和特殊的价值。前者从调査城市退休人员的幸福感现状着手,深入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多种因素,有助于丰富老龄人主观幸福理论研究视角和问题领域,为科学把握老龄化事业的重点和难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方面提出提升城市退休人员幸福感的对策建议,为切实提高老龄人生活质量找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后者推动了中国发展观念的转变进—步促进了社会和谐。
篇4: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篇5: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歌唱教学论文
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歌唱教学论文
声乐,是以唱歌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其心理活动为基本要素的一种艺术形态。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艺术的质量,不仅仅受老师教学水平的影响,更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训练效果的好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演唱者的状态。声乐学习和演唱中总是充满着复杂、艰难与抽象,演唱者时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呈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把心理学的知识用到教学中,对学生的性格、音乐基础、学习环境,条件等细致了解后,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加能让演唱者发挥更好的水平。本文从学生心理因素和歌唱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简要探讨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帮助。
一、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个性教学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对音乐知识掌握、自身技能的程度,从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可能的挖掘出不同学生的最高水平。
(一)学习心态中的心理学
根据我自身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随其声乐学习进程和所处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并不了解学科的困难,因此,一般呈现出乐观、积极、向往的.学习状态。经过初步的学习以及多次练习,学习者体会到的声音及歌唱感觉的多变性,加上缺少实践经验,使得大家会在唱法上做各种尝试,对声音的追求处于摸索阶段。当再进一步学习时,或多或少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会促使学习者在否定与肯定交错中不断得到提高。可是由于声乐所具有的复杂性,随着学习的深入,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都可能。但在这基础上继续研究学习,一次本质上的提高就会产生。但不久之后可能又遇到新的困难……这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在这样不定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会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思想技术上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教学。帮助学生跨过瓶颈期,取得进一步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导致学生是去学习的动力。
(二)知识及技术运用中的心理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坚定意志不断的推动,其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就会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我们在生活中听到音乐会或电视节目中优美歌唱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听到其它演唱者好的声音状态,即使自己状态不佳,也可能跟随他人的状态唱出优美的歌声。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激发学习者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对美好的声音和形象进行想象,用丰富的情感来分析歌曲,使学生在歌唱中形成画面感并融入其中。以此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起学生歌唱的欲望,产生共同歌唱共鸣。让歌者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水准,展现出最佳的演唱状态。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运用合适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调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歌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演唱技术的运用。
二、激发学生健康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的情绪在歌唱中往往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如果今天情绪不佳,状态不好,那么演唱效果也不佳。没有激情,歌曲高音常常唱不上去。情感上没有变化,歌曲唱出来就没有生机,极其死板。歌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往往表现的会比兴趣不高的作品要好得多。这一系列情况都表明:成功的演唱不单单依靠演唱者个体的生理机能,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支配下的二度创作对歌曲的完美表现同样重要。将枯燥的音乐符号语言转化成丰富的歌唱表演形式,才是演唱的最佳状态。因而,声乐教师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演唱技巧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激发最佳的演唱状态。然而,在演唱过程中心理失衡也时常有的事情,最为多见的就是紧张心理。歌唱技巧不成熟、缺乏自信,实践经验不足,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自身的健康状况等等,都是演唱者心理紧张的直接因素,从而导致演唱者表演失常。这样一来,自然放松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反复练习,让良好状态成为习惯
在演唱时,我们常常会想歌曲的处理,吐字及发声位置。希望自己能达到好的状态。而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紧张的心理形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不断训练中,不断反复练习,记忆性学习,使得自己的发声乐器有一定的习惯性行为,久而久之让这样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在演唱时,我们就可以自如的将平时的良好演唱状态运用其中
(二)培养兴趣,集中注意力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大动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或培养自己对多种形式音乐作品的兴趣则会促进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最大化的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以最高的热情投入到声乐演唱中。不仅使得演唱者状态良好,教师教学的成就感也会在这当中自然生成。从而促进教师投入更大热情在教学中。如此良性循环,会不断推进演唱者的进步。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十分重要。时刻用眼睛、耳朵,甚至全身的感知能力去跟随教师教学的进度。及时改正自己演唱时的误区,纠正不完善的发音和不到位的情感表达。不断提升自己,帮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状态歌唱。运用科学的声乐方法训练与教学,让学习者的技术训练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从而稳定状态,集中精力,愉悦身心,完美呈现。实践证明,娴熟的技术和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歌者心理的稳定性,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促使歌唱者在演出时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身演唱水平。科学合理的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为学生学习声乐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演唱水平,也必然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篇6: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论文
来访者因被同学议论外表缺陷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到睡眠、饮食和学习效率。秉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放松疗法和自信心/自我意识训练,改变其不合理信念,缓解她的消极情绪,帮助她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逐步悦纳自我,开始体验积极情绪。
一、基本情况
来访者,女,17岁,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独生女,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身高不足1.6米,皮肤偏黑,略胖,眼睛小。家境良好,母亲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苗条。从小妈妈和亲友们就老说怎么长得不像她,对此耿耿于怀。
二、个人陈述
妈妈身材高挑,从小念叨我外表的缺陷,说怎么长得不像她,很多亲戚也这么说,我听了很自卑,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表。一个月前搬到现在的宿舍,室友们都是瘦高个,整天谈论穿着打扮等话题。她们总说我身材不好,臀部大,腿粗短,又矮又黑,我听了很痛苦。近一个月来,不管在家还是学校,每天至少照七八次镜子,每次照很久,越看越觉得自己丑,想去整形又害怕做手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听到有人议论长相和身材,就以为在说自己。总想这些事,上课也听不进去,成绩下降,不想吃饭,也睡不踏实,常常觉得心烦、孤独,不知怎么办。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独自一人走进咨询室,情绪低落,面带愁容,神情疲惫;神志清楚,说话有条理,表达清晰流利;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她母亲反映孩子从小内向,苛求完美,特别在意外表缺陷。最近每次回家很少和妈妈说话,问她在校情况也不说,愁眉苦脸,但上次突然问妈妈能否陪她去做整形手术。班主任反映,该学生生性敏感,不善与人交往。最近特别沉默寡言,不合群,精神萎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四、评估和诊断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显示,焦虑2.5、抑郁2.4、人际敏感2.4、其他(睡眠、饮食等)2.6,其余因子分均小于1.5。罗森博格自信心量表得13分,属于自卑者。
(2)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主客观世界统一,认知、情绪、意志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按照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该来访者身心症状有现实原因(被他人议论外表缺陷),反应强度不剧烈,内容未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持续一个月左右,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3)首先,来访者认知、情绪、意志统一,自知力完整,能主动求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或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其次,她的精神和躯体症状皆由现实引发,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可排除神经症。
五、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咨询师首先通过积极关注和共情,消除来访者的紧张情绪,与她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通过积极提问,收集临床资料,并实施心理测验。根据上述资料初步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随后指导来访者放松训练,即从头到脚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通过先紧张后放松了解两者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缓解她的焦虑情绪,强化自我意识和注意力。本次咨询作业包括,建议来访者母亲改变对女儿外表的评价,多赞美她的优点,并与孩子深入交流;让来访者去商场试穿三次喜欢的衣服,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鼓励来访者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成就感、价值感等积极情绪;每天进行两次15分钟的放松练习。
(2)第二次咨询:主要目的是向来访者介绍咨询方法,并分析认知错误。咨询师首先检查来访者的作业。来访者说,很多同学夸她穿上新衣服挺好看,她也觉得自己变漂亮了,心情变靓了。妈妈向她道歉,表示自己过去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她已加入学校志愿者队伍,今后每周末会到敬老院从事志愿护理服务。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通过举例分析,让来访者理解,自己问题的根源在于她对事情的不合理信念,而非室友消极的评价本身。改变这些信念,就能消除消极情绪。随后,向来访者介绍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即绝对化、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帮助来访者找出她的部分不合理信念,接着,咨询师用质疑、夸张式的提问与来访者就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通过辨析和来访者探讨个体受欢迎的因素,包括个性、品质、思想、兴趣、能力等,使她对消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质疑,开始转变自己的非理性认知。本次家庭作业包括,让来访者回去后针对不合理信念,写下相应的合理信念,每天阅读数次,加深印象;记录每天照镜子的次数和时间,边照边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尝试每天减少一次照镜子和/或每次减少3分钟,做到了就奖励自己;回忆自己成功的经历,从中体验喜悦感;主动接触交往少的同学;宿舍熄灯前给室友们讲笑话,用欢乐促进人际关系;每天进行两次15分钟的放松练习。
(3)第三次咨询:主要目的是继续识别、分析顽固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在此基础上强化合理认知,学习全面评价自己和理性应对他人的评价。咨询师首先检查来访者每日照镜子的时间是否减少,对进步给予鼓励。来访者说,室友们都喜欢听她讲笑话,宿舍气氛融洽起来,自己也挺开心。通过为老人志愿服务发现了自我价值。她向咨询师讲述了回忆成功经历过程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咨询师鼓励她要经常进行类似回忆。然后,咨询师与来访者分析讨论她写的合理信念。来访者说知道很多想法不对,但不知如何改变。咨询师告诉她,转变是痛苦的,不会一蹴而就,要有信心,不能放弃,要继续巩固新认知。接着,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挖掘不合理信念,找到错误认知的根源,并与顽固的错误认知辩论,引导来访者形成理性认知,即人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应理性看待他人的评价。运用更多生活实例,让来访者彻底领悟,女性的.魅力和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素质(个性、人品、才能、社会贡献等),来访者的成功经历就是她价值的体现,应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自信的女孩才是最美的。随后,让来访者练习用“希望”代替“必须”,“可以接受”代替“无法忍受”等来巩固强化合理的认知。咨询作业包括,让来访者进一步思考个人价值/魅力的内涵,并寻找相关案例;记录下若干熟人对她的印象,练习用理性的认知方式对其中的消极评价做出反应;每天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列出自己的优点,天天阅读,并对着镜子大声讲述,赞美自己;每天两次放松练习。
(4)第四次咨询:目的是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强调要点,巩固咨询效果。来访者表示,“赞美自我”练习让她精神更加振奋。咨询师请来访者举例谈谈她对个人价值的理解,来巩固合理认知。来访者表示,现在对个人价值有了新认识,更喜欢自己了,情绪也明显好转。咨询师肯定她的积极改变,叮嘱她焦虑时要积极采用放松技巧,将咨询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理性积极地面对各类问题。
六、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回访,来访者焦虑等消极情绪基本消失,能更为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情绪更加积极,有了笑容和自信。自述睡眠、饮食已正常,能安心学习了,不再频繁照镜子,和同学在一起比较愉悦自在,在活动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心理测验结果显示,自信心量表得分24,进步明显;SCL-90焦虑1.7,抑郁1.6,人际敏感1.7,其他1.5,基本恢复正常。
七、结束语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主张,本例在纠正来访者不合理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她全面评价自我,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意识,发展积极人际关系,塑造积极人格,并通过积极导向的自信心评估,激发来访者积极成长的动力。
篇7: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和制度内涵。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内涵
环境管理是预防和质量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人们的物质很精神需求。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篇8: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是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在环境管理中要协调好之间的关系。
1.1城乡之间的关系协调
城乡生态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垂直生态链。在三大产业中农村是第一产业的基地,而城市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是链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系统的中间环节。在三大产业的生态关系中,我们不但要实现城市化道路,消除城市化的污染转移到农村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消除农村污染,向城市输送更多安全生态的农产品,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1.2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协调
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是呈水平状态。在环境的管理中,我们要协调好上游生态保护与下游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生态工程带动新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农村的环境管理要更加重视,由于农村环境管理比较薄弱,我们要控制对农田、引用水源和养殖业的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上游的污染而造成对下游的影响,积极处理好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
篇9: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2.1环境管理的主流化
环境管理的主流化的概念是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并让社会大众都能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相关部门的议事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日程上来,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可,并参与到环境的保护公益事业中来。同时还要协调好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调动社会大众的积极性。
2.2环境管理的.生态化
只要是指在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的生态化的因素,并将生态化作为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使环境管理制度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要在环境管理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给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平台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让环境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2.3绿色政绩制度化
绿色政绩制度化主要是指树立起绿色化政绩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考察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工作效能及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保证环境管理工作考核的制度化,为实现环境管理的目标提供制度上的保证。绿色政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要求,也是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之一。
篇10: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而对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也让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必须处理好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的经济目标。
3.1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环境管理中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走新型的城市工业化的路线,实现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3.2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目前,生态文明社会所提倡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所以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应注重资源的整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帮助。另外,应将建设生态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型社会作为环境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与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将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处理收入与环境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作为环境管理的重点内容。
4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内涵在建设物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环境管理能够很好的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了解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
作者:郑江宁 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蓓,王雪琴.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与水平评价———以大渡口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42-46.
[2]周训芳.湿地保护的主流化与湿地法律制度的生态化[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1).
★ 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 社会学论文选题
【浅析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变迁论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浅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论文2022-09-20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浅析译者的主体性论文2022-08-15
浅析生态语言学视野中的汉语新词汇2023-05-21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体育文化创建价值与功能思考论文2022-07-31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市场营销选题策划管理论文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