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

时间:2023-08-15 07:29:29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锦集12篇)由网友“veryNIC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

篇1: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其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日益凸显。但值得指出的是,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相应的产生了较大改变,传统上,由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旅游管理模式逐渐开始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弊端不断显现,旅游业市场失灵的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寻找有效途径,积极创新旅游管理模式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契约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几点关于如何创新我国旅游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以供交流和借鉴。

【关键词】契约理论;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建议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是任何行业、组织有效运行的核心和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新、改革以及完善现有的、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旅游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对于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更应加强对于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视,只有不断完善旅游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契约理论概述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契约是核心研究问题。标准契约理论的理想契约类型,应当是内容清晰、可在任何状态下被证实且法律执行有效;但现阶段,受到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现实契约与理想契约还存在一定差距,契约执行困难、实现难度大等问题仍广泛存在,因此,目前我国诸多契约的执行还依赖于抵押、声誉保障机制。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机制缺乏。由于投入机制的缺乏,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为了解决旅游设施不足等问题,政府习惯采用将民营企业引入旅游业的方式,该方式下,虽然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旅游设施缺乏发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严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监督条例的不完善,导致民营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发展目标;其次,民营企业自身管理知识、管理技术的落后,也导致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不符合,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严重受阻。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合理,企业与政府职能不明确,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资源保护与创收是发展的主要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与政府职能的不明确,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市场观念意识十分薄弱;此外,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特殊性也进一步模糊了旅游部门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接线,权利混乱现象广泛存在。因此,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吗,往往需要同时扮演经营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当面对利益时,旅游管理机构就很难公正的旅游管理任务。

(三)机构与职能不匹配。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照种类的不同,具体可将其分为风景、文物、文化资源等,根据不同的资源种类,旅游资源的管理又具体分属园林、建设、宗教、文物等部门。由于资源属性的差异,每一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理应拥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职能,但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仍是总体统筹规划的'方式,这样的划分方式直接导致了部门职能的实现与总体的统筹规划不相符,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具有统筹规划只能的政府部门并不实际执行具体工作,因此其所指定的规范和计划往往与实际严重脱节。

三、以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有关政府部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将契约理论这一种新的公共部门治理研究途径引入到旅游管理制度之中,明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无本质差别,增加竞争机制决定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的能力。其次,实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到同时兼顾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益。最后,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干预相结合。

(二)转变政府职能。首先,重新开发定位职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分类,对于老景区,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由政府保留管理权,经营权责分割给市场;对于新景区,政府应当同时保留经营权和管理权,以确保在政策优势下,新景区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投入,获得市场主体的长期有效投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景区开展过程中,应当着眼未来,把握整体的生态利益,对于不适宜市场化运作的景点,应当放弃开发或开发辅助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政府把握好市场的准入门槛;对于新兴旅游城市,政府加强景区规划工作以及协调、监督工作,避免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的发生。其次,重新定位经营职能,兼顾市场的维护以及利益主体的协调。处理好监管与宣传的关系、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重新定位监管职能。从规划审批、监管问责入手,监管坚持在旅游资源不遭到破坏、欣赏价值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独立、权威的协调机构,明确政府和开发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是万能的,政府调控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应当做到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第一,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设计要符合市场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反作用,保障旅游物品、服务的持续供给;第二,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确保各阶层均能够享受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更好的维护旅游业的市场秩序。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主导并发挥绝对作用的旅游管理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该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要求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管理理念和管理职能,适当“放权”于市场,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喻玲.谈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J].商业时代,.

[2]武衡.契约理论下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J].科学与财富,.

篇2:分析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的论文

分析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的论文

伴随来的计划经济主导地位的逐渐丧失、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最终确立,我国传统人事管理也经历了改革、扬弃与创新的过程,当前人事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从传统人事管理层次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层面提升,这一特征在企业单位表现更为明显,对于事业单位尤其高等学校来说,人事管理工作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因此也有人将高校的人事管理比作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要求高校加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作为服务于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高校人事管理也就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创新。高校人事管理创新首先应从管理思想和观念创新着手,在新思想和观念指导下进行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营造有利于师资结构优化,教职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高校人事管理者是人事管理创新的主体,但据目前的统计资料显示,高校人事管理者学历相对教学部门低,来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很少,难以肩负人事管理创新的重要使命,提高人事管理者的学历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业务水平也应成为人事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管理思想和观念创新

这里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创新是指超越高校当前人事工作己经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和一些陈旧观念,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新的人事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人既是理性人,又是文化人、创新人,既有较高的物质文明需求,又有较高的精神文明需求、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需求,尤其高校教职工作为知识工作者,高层次的需求占主导地位,最大的追求往往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见事不见人”、“将人当作一种成本和工具”、“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力求通过严密监督和控制来达到管理目的”的传统人事管理思想己经不具适应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呈现对抗性情绪甚至离职走人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但传统思想指导下的人事管理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尊重教职工的行为主体性,推进教职工人性需要的满足,促进教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人本管理思想己经成为高校现代人事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高校现代人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是高校的中最重要的资源,区别于高校物质资源是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再生性、増值性,进行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应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能,人力资源増值应是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

2.高校的发展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含学校总目标、学校各部门目标、教职工个人发展目标在内的多目标系统,前两个目标最终要靠教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来落实,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学科建设、吸引人才等学校发展目标,也要关注教职工个人发展目标,将个人目标同学校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是保证人事管理绩效的关键。

3.确立民主管理思想和“大人事”观,人事管理不只是人事部门的事,要积极支持基层部门以及教职工参与人事管理的行为,打破人事工作中的神秘化与封闭状态,増加高校人事管理活动的透明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在思想意识上实现由“为民做主”到“以民为主”的转变。

4.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要从尊重人性角度出台支持性人事政策,而不是限制性人事政策,营造支持教职工个性发展、勇于创新的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

5.正确认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树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观念。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最基本的就是确立了学术自由的价值理念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由学者来进行学术管理和学术评价的制度。因此,在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岗位聘任等事务上,要树立坚持学术权力为主导的观念,不要以行政权力弱化甚至取代学术权力。

二、管理制度创新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长期运行在一种以强调政府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人事管理也不例外,人事调配、工资、福利等基本上是严格按照上级制度办事。在当今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勇于打破现行束缚改革深入发展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按人本管理思想进行人事管理制度创新。为指导高等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部,教育部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改革固定用人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聘任制,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关键岗位制度,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人员和出入有序的流动人员相结合、以教师为主的高等学校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大搞活学校内部分配的力度,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这些意见对高等学校进行制度创新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新引进人才制度。高校现行引进人才制度大多是刚性的,强调“人才单位所有”的意识,但往往受编制数额、岗位需要人才的暂时性短缺等因素的限制,刚性的制度往往不能发挥作用,这就必须突破“人才单位所有”,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意识,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相结合的柔性引进人才制度,例如建立人事代理制度、从其他高校、政府机关、企业以及从在职研究生中聘任兼职教学、科研人员的“双聘”制度。

2.创新用人制度。创新用人制度首先要建立聘用合同制,教职工同学校通过签订合同,保证了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教职工对学校不再是被动地受控制和服从,而是主动的合作,共同发展,聘用合同制同时也为人才有序流动,优化配置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建立合同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岗位聘任制度,根据学校需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彻底改变高校岗位设置模糊、岗位职责不清,诸如在管理岗位的教职工聘任教师岗位职务,在工勤岗位的教职工聘任专业技术岗位职务的岗位聘任混乱状况,通过公开竞聘,将适合的人聘任到合适的岗位,既保证岗位绩效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又保证了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到人与学校、人与岗位、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的最佳状态。

3.创新教职工考核制度。目前高校教职工考核内容单调,对大多数教职工来说,年度考核是唯一内容,而且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等级过粗,对结果的使用也只是简单的奖惩等。考核制度创新非常必要,只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正确反映高校整体人力资源效率状况,才能正确评价人才引进、岗位聘任等制度的优劣,才能为分配制度、培训与开发制度等提供合理的依据。考核制度创新在内容上要进行丰富,要形成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等并行的局面,在方法上应该多样化,针对人员类别及岗位的不同,宜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在此可以借鉴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新成果,例如360度评价法、等级评估法、目标考评法、重要事件法等。

4.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制度。人事部门是效率部门,人力资源増值是人事部门的重要目标,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制度是人力资源増值的重要途经。高校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不是搞几次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那样简单而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适合自己的培训与开发管理体系,它在程序上应包括可行性分析、培训与开发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绩效的评价等;它在时间上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过程;它在实施主体上包括人事部门、院系基层部门、各教学、科研团队等在内的各层次组织;它在实施对象上应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它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还要把学校的理念、文化价值观以及管理制度介绍给教职工,让教职工知道学校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促进个人价值观与学校价值观的良好统一,帮助教职工树立集体意识,建立能与他人和谐共事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良好文化环境,帮助教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职工与学校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制度是将“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也是人力资源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持续提高、潜力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5.创新分配制度。由于受国家统一工资制度制约,高校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力度不大,近来各高校在国家工资之外另辟资金渠道,建立了校内津贴,但也只能是对以国家工资制度为主体的现行高校分配制度的修补,不能消除它的计划经济特点,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彻底打破国家工资分配制度,废除与教职工身份紧密联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建立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和核心教职工,激励教职工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鼓励教职工提高知识和技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新的分配制度。新制度应以岗位工资为主体充分结合高校的岗位聘任制,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摆脱那种”伯乐相马”式的局限,能够依靠好的机制使”千里马”批量生产,”伯乐”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逐步变为通过创新的制度。

三、提高人事管理者自身素质

管理人员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同时还是管理创新的主体,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对人事管理创新尤其重要。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优秀的管理者都必须是本专业的内行,精通自己的业务,否则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人事管理工作也是一门科学,业务熟练只是做好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高校人事管理人员中,一般维持性的管理人员多,满足于学校正常工作的运转,缺乏现代管理思想与创新能力,缺乏对人事工作进行研究的意识,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

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素质,要注意引进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创新意识和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人才充实到人事管理队伍,从而打破被动、维持性人事管理系统的平衡,优化人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在工作安排上,将业务学习和培训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进行,结合本部门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案例讲座、管理经验交流讨论会、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管理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从而改变管理人员长期局限于例行工作的状况,将业务学习和培训落实到行动,真正提高人事管理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要激励管理人员自觉从事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学习和研究的行为,积极支持人事管理创新方面的科研立项工作。

市场经济将高等教育推向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尤其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事管理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面对的将是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实现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全面创新,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开拓性地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地发展。

篇3:企业管理创新分析论文

有关企业管理创新分析论文

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机遇与风险

(一)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小企业巨大的压力和引力

经济全球化拓展中小企业成长空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拓宽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一是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开放范围和深度在扩大,世界统一的大市场和区域市场正在形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机遇。二是WTO规则和协议以及国际惯例,改善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制度环境,贸易壁垒和跨国投资障碍逐步拆除,关税逐步降低、国际贸易发展迅速,自由化程度提高,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组合资源和开展营销。三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又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跨国公司自身将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别布局在不同的国家,把越来越多国家的某些生产经济环节纳入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之中。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零件来自国外1500家大公司和1.5万家中小企业。

经济全球化增大中小企业的威胁和风险。由于进口商品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被压缩了,给国内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和风险。发达国家企业凭借其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等优势大举进军我国市场,这意味着企业赢利和成长空间压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逐步加高市场进入的技术门槛,如绿色壁垒、繁琐的不透明的合格检验程序、苛刻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削弱我国价格优势,阻止我国企业出口。我国企业面临“入世”带来的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挑战,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人才争夺战和国外优质人力资本大量进入对国内企业的劣质低质人力资本的巨大压力。

(二)知识经济带给中小企业的压力和推力

当前技术环境对管理创新的影响可以用高新技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概念来描述。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相接合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加上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社会环境变得空前复杂多变。

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技术环境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一方面,高新技术为决策、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组织设计、流程再造、战略管理、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组织内部的操作与整个组织的运行机制发生急剧的改变;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把管理创新推向软件化管理决策、虚拟化经营策略和扁平化组织结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实现了信息流、商务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之间的高速协调,使物流、信息流的成本迅速降低,给中小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另一方面,新技术不断出现;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周期缩短、新技术增加了替代品威胁,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应用增加中小企业技术研究的风险,加速中小企业技术老化和老产品死亡。

知识经济给中小企业管理巨大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是密集型知识的共享、更新和应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超过了资本和土地,使得生产函数及其报酬递减规律改写——知识成为生产函数的独立要素,于知识和信息变动成本几乎为零出现报酬递增。知识流和信息流和无形资产使企业边界虚化,与传统的物流和劳动流等有形要素决定企业边界清晰形成鲜明对照。使得管理对象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由于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超过资本,加之专用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员工除了获得薪金以外,还有人力资本产权要求。

(三)网络经济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内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应用,以及网络软件和产品服务推广,中小企业市场空间拓展了,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变得简便、快捷、准确,大大缩小了与大企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因特网改善了企业和客户的关系,使企业和客户直接交流、相互了解,销售信息更加准确,生产定制。管理决策的数字化和编程化使常规决策更加快捷科学。电子商务与网络化制造结合,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共同构成了制造的增值链。海尔、奥柯玛等5家大型企业集团组成的366个成员单位中,80%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

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约瑟夫.熊彼特,1932)。“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优化整合范式”(芮明杰,)。

(一)管理理念创新:树立科学发展观

树立竞合观。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则是在市场规则下对资源和市场的.相互争夺,是能力的较量。但把市场竞争夸大为你死我活的竞争是错误的。合作作为竞争的手段,成为合作竞争。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在于合作是为了培育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实力,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按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统一体的新观念来调整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宏观上还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中小企业主动纳入竞争与合作的企业网络之中是中小企业发展新模式。

确立学习观。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的学习能力是决定中小企业竞争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决定因素。企业学习,不仅是知识学习,从自身管理中学,更要从环境中学习、总结、还要从其它企业的成败中学习,从竞争对手那里学。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氛围、学习型文化、创新文化,是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

(二)管理内容创新:核心能力管理

核心能力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来的竞争优势,擅长发明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使用独特营销手段和拓展新市场需求。面对全球竞争,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应用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和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应用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定期和不定期对核心

竞争力评估,确定其发展方向。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是知识创新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中小企业只有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目标。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和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企业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企业市场竞争的持续优势。

危机管理。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危机和风险防范态度,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其次,在不影响企业赢利能力的前提下,力争减少避险费用,从单纯风险投保转化为有选择性的投保;要从单纯的承担风险转变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分类控制风险。再次,建立健全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和危机风险监控系统,健全预警机制。最后要采取以全程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综合防范方法,努力化解风险。

(三)组织创新:提高组织适应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的能力。知识经济要求中小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知识管理要与“学习组织”结合,营造一个不断学习的氛围,将员工学习的行为制度化,通过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通过知识交流、共享和集体参与,以在职学习、联机培训、远程教育和企业知识网络等方式,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还向个人提供借以发现、挖掘和优化已创造的共同知识的工具,在“干中学”的模式中提高员工的技能。

健全网络组织。很多著名企业通过网络组织获得持续快速成长。国际商业巨头采购和制造商定制,企业的联合和合作、许多的联合在网上完成。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网络战略、大企业业务外包。面对互联网带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成长型中小企业开展一系列管理创新,如电子商务、网络定制,使企业快速融入全球网络之中。

虚拟组织。网络经济给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很多具有核心能力的中小企业通过网络招标、谈判,把自己没有优势和低价值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在这个业务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小专精专业化中小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将这部分业务外包,实际上就是将这个业务单位或组织虚拟化。不仅如此,很多中小企业建立网上商店、网上订货等自己电子商务网站或委托专业电子商务网站从事网上营销订货活动,实际上将购销组织虚拟化。此外,网上招聘也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虚拟化。很多中小企业通过虚拟组织成功应对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挑战,使自己专心于自己核心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管理方式创新:以电子商务和物流为中心

沿着全球价值链,通过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M)、制造资源规划(MRP-)、企业资源规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M等现代管理技术,使物流供应链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所给的开拓市场机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实现专业分工,发挥特定价值环节上的价值创造能力。

篇4:工业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的工业设计要立足于市场、立足于需求、立足于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和消费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的工业设计成就了无数企业的品牌价值,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口碑。可以说,工业设计创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现阶段,市场竞争不断的加剧,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重视工业设计的创新。本文对工业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工业设计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工业设计;现状;创新

设计的内涵是创造力,可以说,一件新颖且独一无二的的产品是设计者创造力的完美体现。其中蕴含着艺术、人文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不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给消费者一种美的享受,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1工业设计的作用

1.1可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合理的工业设计能使企业立足于长远的目光,作出长期的发展规划,促进企业持续稳健的发展。市场是多元化的,而这种多元化也只有不断创新的工业设计能够满足。由工业设计创新制造出来的商品与其它商品相比,具有差异性和独创性,而这种特性正是消费者需要的,是企业成功的最大利器。

1.2可以增强产品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可以使产品具有鲜明的特性,无形中便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社会,提倡个性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通过独创且新颖的产品,从而满足了市场上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给企业带来了效益,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例如,在夏季洗衣服的时候,普通的洗衣机比较费时费水。海尔集团通过对市场的考察总结,针对消费者的隐形需求,设计出了小小神童洗衣机,解决满足了消费者的苦恼的问题,还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2工业设计的现状

2.1不足之处。对于电子,材料,工艺,市场的分析等力量显的薄弱,约束了创新思维的嗅觉。团队的整合优势因为没有完善的资源流程而发挥不出最强的力量;中国更多的企业划好了一条道路让设计师沿着已经有的路子进行产品设计,约束了设计师的主动性,而国际性的大公司在中国相对数量不多,对产品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的公司也不多见。面对设计公司的实际情况,大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点制约着设计师的创新能力;设计理论和设计的现实环境脱节,工业设计教育不能与现实环境紧密联系,往往制约了设计师能力的提高,阻碍了设计的发展。

2.2优势之处。科技水平也是不断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从一个大屯子发展成一个拥有自己资本和拥有自尊的和经济不断提升的国家,而且在工业设计里面可以运用中国的古典哲学与原理来给我们工业设计师一个设计思路的结合点,在这种前景看来,我觉得中国的工业设计很快就要来临;科技与设计结合到一起还是问题,我们设计的航天器,汽车,飞机,船都是需要美观和技术的结合的,而且另一方面也体现人类的智慧在里面,重要的用途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和科技的联合来实现的,所以在科学技术上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结合工业设计共同发展。

2.3后发优势。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制造企业现在在核心技术和专利方面始终落后与国外竞争对手,甚至被迫要交纳高昂的专利费用,这使中国企业面临愈来愈大的竞争压力。但有关人士指出,工业设计有可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着陆点。

篇5:工业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3.1设计思维创新。每一位设计师都希望自己有着无穷的创意,能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产品,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随着市场商业化的不断加深,设计师的思维无形中也有了一道枷锁,产生了固化。表现为在接到新的设计项目时,难以打开思路,创新跟不上,设计出的产品也是千篇 一律,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进行设计的创新就一定要激发设计师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实际工作时,要明白创新的设计最终都是要为消费者服务的,而消费者有着社会性与主观性,因此在设计产品时要牢牢把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产生兴趣,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3.2基于文化实施创新设计。文化在设计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工业设计就是文化的具象化。过去百年来,西方科技发达哦,掌握着话语权,西方文化也是世界的主流文化。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东方文化也渐渐的被世界所认知,并开始影响着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由此生产出了很多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创新设计。

3.3协作设计创新。产品的创新设计离不开团队人员思维的碰撞,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基于团队,共同研发努力。正常来说,产品的研发过程包含规划立项一概念构思一系统设计一详细设计一测试修缮一生产销售,在每个环节中均需要专门人员协同配合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的设计需要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研发,并取得最终的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同时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有强大的执行力,才能提高团度的合作效率和质量。如果团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那产品的效率和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创意也就沦为空谈,理想也就无法变成现实。

3.4使时代主题与特色设计化。产品的设计,要紧扣时代的脉络,紧跟时代的需求,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就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时代因素,牢牢把握时代的主题,设计出含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产品。如果设计师对市场没有研究,不了解社会的需求,把握不住当下主流的特点,那设计出的产品自然也是空中楼阁,没有丝毫的基础。自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4结束语

总之,工业设计和工业创新在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步。做到产品的设计创新,我国才能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从而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光,创新思维与方法:TRIZ的理论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6: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论文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传媒市场的日益传播,网络信息技术在市场中的使用机率越来越频繁,已成为各事业单位、企业公司拓展本公司业务的重要手段。旅游公司也不例外。旅游业汇集世界各地的旅游信息资源,优化与整合旅游信息,开源节流,丰富旅游信息管理经验,旅游公司顺应新科技信息的流行趋势参与竞争,接受挑战的关键。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对当前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概况做出简要阐述,以便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1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创建ERP旅游管理系统,有利于聚合企业顾客资源,扩充旅游市场,加速企业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城市化进程,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比率。在社会信息化大环境中,市场竞争日益剧烈,旅游业经营者最先了解信息的可靠来源并灵活运用旅游信息技术发展的含量,保证旅游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效,就等同于是旅游企业管理者抓住了本公司经济的发展命脉。

2网络信息技术与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联系

网络信息技术与旅游管理信息化相互印证,相互作用。网络信息技术是检验旅游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来源,旅游管理步入正确的信息化轨道,需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旅游信息数据一般包括旅游产品、旅游景点、服务设施、交通路线等各方面的内容。旅游信息化产品目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占有大量市场,持有可观的提升空间,在市场经济中占先机。旅游公司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创建本公司的ERP系统,打通市场信息的大门,适时精准、迅速高效地搜集需要的旅游信息,加强了各行业公司旅游信息的融通共享,减少了员工的工作任务量,提升了本公司在旅游行业中的强度较量。

3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旅游业涉及的信息比较广泛,导致信息收集的难度较大。旅游信息软硬件设施的不齐全,导致信息检索范围广,速度慢;旅游信息设备的不完善,旅游信息机制不合理;实现旅游信息化进程缓慢,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不断下降,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是阻挠我国旅游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根据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拓展手段,消弭旅游业发展的残留问题,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就为旅游管理部门加速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了方法论断。

4实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举措

各行业的激烈竞争都离不开有效的信息资源。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将推进旅游业的全面综合发展。

4.1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

信息数据库中包含旅游业务的大量信息资源。旅游业务经营者管理本公司的人力、财力、物力,就需要建立强大的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旅游行业内部应该保证数据库内容的适时更新与分类整合,要对旅游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应当做有详细的介绍,尽量图文并茂,体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性,避免垃圾信息的传递。对于旅游时应该注意的相关危及游客生命、财产的事宜,旅游信息管理者不能隐瞒事实真相,不报或漏报。再言之,信息数据库的集合性,将旅游信息通过客户端或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旅游业务使用者可根据自己所需要检索的内容或关键字,在网上寻找相对应的旅游信息,方便旅游业务操纵者迅速查找信息来源,推动旅游事业在整个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4.2创建软硬件设施的保障体系

网络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需要优质可靠的软硬件设施做支撑。软硬件设施为旅游信息的承载存储搭建平台。旅游部门应该储备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实施人才培养战略计划,提高在职人员的岗位素质,树立责任道德意识,结合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顺利完成旅游软硬件设施的构建工作体系。

4.3建立“三位一体”的旅游体系

“三位一体”是指旅游管理部门借助遥感技术、GIS(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实现旅游信息的数字一体化。旅游公司应该从多维角度经营公司的理念出发,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互动与交流,整合旅游信息资源,为旅游信息使用者提供旅游信息的风向标。

4.4加强旅游信息资源的监督

鉴于各行各业的竞争激烈态势,旅游信息在旅游行业营运过程中应当兼具保密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者加强对旅游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同时需要旅游公司内部的执行者共同遵守,相互监管,达成内部信息的保密协议。

5结束语

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推动旅游管理的信息化,使旅游公司在参与激烈社会竞争的实践当中,优化旅游管理策略,提高旅游信息管理水平,实现旅游业务发展最大化、旅游经济效益化成为可能。

篇7: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的出行日益增多,高速公路收费站已成为了人们驾驶出行来来往往的必经之处。在长期的接触中,很多人对高速公路收费站有太多的抱怨,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其服务的质量。因此,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进行有效的创新还应该立足于对传统管理制度弊端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型思维;严格化管理

高速公路收费站是高管局进行高速公路事物管理运行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高速公路经济效益获取的平台。但同时收费站也是高管局直接和普通民众接触的一个关键点,可以说收费站相关事物开展的情况直接决定了高速公路管理在民众心目中的现象。而收费站的管理制度又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各项事务的运行情况,所以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但是传统的收费站管理制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收费站各项事务的运营,可以说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严重地与这个时代脱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已经成为了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项问题,并且在相关研究领域已经产生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未曾触及到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的探讨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像,这就给进一步的分析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所以进行新的研究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高速公路的修建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而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大概在那个年代。制度制定于特定的年代,必然会受到时代的限制,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思维、新的理念不能够有效地融入进去。这样以来,自然就造成了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必然存在着种种的弊端。这些弊端虽然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是总的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没有建立完善的收费站管理制度。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安全管理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很多过站的司机并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往往保持较快的速度过站。更有甚者,为了逃脱缴费,往往恶意冲站,以较快的速度直接冲撞过去。这种现象不但给收费站人员的人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他们自身也往往会产生安全事故[1]。另一方面收费站的疏导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根据收费站前后的车辆情况进行有效的疏导。所以收费站的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驾驶员因为有了长期驾驶的经验,所以对于高速公路驾驶的漏洞很熟悉,很多人利用这些漏洞逃避收费。有些司机不惜颠倒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便可以自由通行。其次,收费站的收入管理和建设经费管理不完善。很多地区的高速路收费站所收费用基本上都是如数上交而无所剩留,但是相关的高速路收费站的建设经费却不能有效下拨,这就造成了高速路收费站在进行相关建设时严重缺乏经费。很多地区高速路收费站的相关设施大多都已陈旧,就连工作人员的宿舍和食堂都长期没有经过新修。经费的不完善,势必会导致收费站的相关设施不健全。我们都知道,破旧老化的设施会使乘客在潜意识里觉得不安全,但就目前来看,这些破旧的设施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及时完善修缮相关的设施建设,对收费站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如果真的因为这些老旧的设施引发事故,那么收费站的运营是很受影响的。最后,收费站的行政运行模式管理上存在着弊端。我们知道各个收费站基本上都隶属于各地区的高管分局,而这些分局有直接隶属于省高管局。这样就造成了收费站与地方政府机关隶属不同的系统,但是在一些关系处理上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机关不能够配合收费站进行一些事物的处理[2];另一方面,收费站经常无视一些地方政府的规定和政策。这样就造成了二者之间关系的紧张。有时高速公路上发生一些交通事故时,相关部门不能做到很好的配合,本来很小的交通事故,却能造成很长时间的交通堵塞,影响其他驾驶人员的正常通行。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效率,影响其他部门的形象。

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

面对上述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从而进行科学的创新。首先,加强收费站的'整体管理制度。在靠近收费站的路边设立提示牌,提醒过站司机进行减速。对不减速的过站司机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性质严重的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恶意冲站人员应该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另外收费站相关人员应该进行有效的疏导,根据收费站前后的车辆情况放行,从而保证收费站和过车司机的安全[3]。其次,应该对收费站的收入和经费下拨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通过收费站保留一部分收入和积极下拨建设经费的方式,使收费站的相关建设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这样收费站的相关设施就能够得到更新。及时下拨建设经费,给收费站以适当的运营资本,这样,收费站才能越来越好地运营下去。这其中,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收费站的形象代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能给人以亲切的形象,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至关重要。最后,应该加强收费站的行政管理。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进行协调,使收费站和地方政府机关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在一些事务上能够相互协助。地方政府机关能够积极配合收费站进行相关工作的展开,收费站也能够自觉遵守地方政府的相关制度规定。

三、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的意义

有效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费站收费人员工作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从而有效推动高速公路管理事物的发展[3],最终能够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效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相关工作思维的一种转变。打造服务型的政府和事业单位正在形成一种趋势。因此,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呈现出“服务型”、“人性化”的状态就是一种必然,在收费相关工作展开中收费人员应该转变思维,培养出一种服务的意识。同时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多部门交叉合作开展工作的一种表现,目前各部门的分工虽然越来越细,但是协同开展工作却是不可避免的。

四、结束语

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诞生于特定的年代,故而很多现代的思维和理念还没有很好地融入进去,这样造成了其难免会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收费人员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车辆过站速度较快,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收费站的收入管理和建设经费管理不完善,造成了收费站建设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收费站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关系不能有效把握,造成了一些纠纷难以处理。传统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收费站各项事务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收费站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创新实施的方向应立足于改革传统管理制度的弊端,对症下药,这样就能进行有效的创新。可以说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忠杰,古鹏翔,蒙海.喀斯特地貌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技术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11):7-11,92.

[2]刘学欣,李明杰,付金生,等.河南三淅高速绿色试点公路实践—管理创新篇[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8):5-6.

[3]贾鹏帅,李晓骅.“一诺三亮”闪光行动促发展——记杭千高速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J].杭州(周刊),,(8):36-37.

篇8: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及创新论文

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及创新论文

[提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环境下,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形成新的治理新形态,也就是区域公共管理。在这项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缺失。为适应社会发展,本文针对区域公共管理,对制度缺失进行创新。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创新

一、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

(一)行政区域行政中公共管理思想比较落后。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都进入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一系列的复杂的现象,比如,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区域化等,使区域公共管理迎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在我国以往的区域公共管理中,主要的模式为行政区行政,而且这种治理思想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今,我国的国情、制度都比较特殊,在行政区域中,其经济性比较强,不管哪个级别的政府,均不愿舍弃对自身管辖区域的管理权,都希望能够独立经济。在利益的驱使下,对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时,都会倾向于地方保护,在各个区域中,都存在着很大的竞争关系,严重制约了区域之间的良好沟通,也不利于共同发展。对于行政区行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政府负责对社会的治理,小农经济是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下,行政区行政的出现是封闭社会以及自发秩序的自然产物,体现出了行政区行政的机械性以及封闭性。

2、对于政法治理,根据其价值导向来说,对行政区行政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既可以是“内向型行政”,也可以选择“闭合型行政”,这主要取决于人为切割的方式,在这种治理区域的模式下,不管是行政区域化边界,还是跨行政区域的公共问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在社会公共的事务中,对于治理的主体而言,行政区行政体现了垄断统治的特征,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就是政府组织,可以独立地制定出相应的公共政策,具有监督管理的权利,也总揽了全部的社会公共问题。

4、根据公共权力运行的角度来说,行政区行政体现了闭合性以及单向性。

5、对于公共问题治理,在其设计方面来说,遵循的基本法则就是自上而下,对不同的等级制依次设计。在治理构架方面,体现了机构同类,以及职能重叠的特征,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进而忽视了相应的外溢性的区域公共问题。

(二)现代区域管理区域政策结构不完整。由于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诸多的治理问题,尤其是在国内,建立有组织、设计精细的一整套区域政策框架是十分必要,能够发挥保障作用。在不同的时期下,我国的政府得到了很多次的区域划分,同时实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不过,始终未能实现政策设计中的最初目标,且公共绩效也不断呈现下滑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归结为缺少健全的区域管理政策,在结构方面不够合理。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国,还未能针对区域政策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对于区域政策的基础,还不够健全;

(2)在区域划分中,缺少科学的计划,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区域政策方面,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可操作性也比较低,并且不具有可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

(3)区域政策的工具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问题区域,其政策还有待健全;

(4)在区域政策中,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区域公共管理相关制度安排不全面。对于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在制度安排方面,其不完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于我国的公共问题,在管理方面,其结构与框架依然处于探索的阶段。由于“欧盟”宏观的区域治理取得了成功,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管理制度;

(2)在各个区域政府之间,对于制度的安排比较弱化,地方保护主义比较强,各地的政府出现了恶性竞争的问题,这种普遍存在各个省市中,严重制约了国家的总体经济绩效;

(3)我国对于一些大江、大河流域进行治理时,在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的弊端,尤其是管理机制的问题比较严重;

(4)缺少完善的区域公共协调机制;

(5)由于宪法制度、法制原则的不完善,使区域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对行政区进行调整、规划的过程中,在政策方面往往比价随意,不利于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

二、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逐渐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在各个区域政府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现象,逐渐拉开了城乡的差距,这也就使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出现了频繁的变动,也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在其实质上来说,就是因为行政区域间的差异性。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现代化水平十分不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甚大,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区域公共管理等诸多问题。

不过,在全球化、经济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逐渐朝着区域化的模式发展,在国际新区域中,也不断地加强了联系。虽然强化了这样的区域化模式,但是在各种区域之间,也引发了诸多的公共管理问题。目前,传统的、内向型的区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也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在区域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恶意竞争以及江河流域治理等,所以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

三、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一)改变区域公共管理理念。在我国传统区域的公共管理中,主要的治理思想为行政区行政。通过行政区行政相应的特征可知,其主要问题表现行政区分管理的导向比较僵化、主体比较单一,在权力结构方面,呈现了“金字塔”的样子。对于区域公共管理在确定理念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基础,取其精华,抛弃落后的理念。并且,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而建立出多元的.运行机质,在管理权力之间,能够形成网络状又交叉重叠式的关系,还能明确区分主体和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顺利地交流,加强合作。在传统的行政区行政中,其权利的主体往往是单一的政府组织,当建设区域经济之后,其主体就具有了多元的特征,除了设计政府组织区,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等。由于社会的逐渐开放,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产物,不仅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也顺应了市场化、现代化的趋势。如今,在全球化、区域化的推动下,区域之间以及全球社会都加强了依赖感,扩大了区域、区域化的广度,但是区域公共管理能够适应这样的改变。

(二)健全区域公共管理政策。对区域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从内部政策逐渐转向区域公共政策。在传统的政府组织中,仅仅存在针对国内、地方内部的政策,对于面向国外、区域间的公共政策是不健全的,因此通过对区域公共管理政策的完善,能够为区域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重要的保障。如果区域政策不健全,势必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由于传统的公共管理政策很难满足目前区域发展需求,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这种现状。一般来说,可以应用区域功能性的政策,并且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环境保护,制定相应政策;

(2)针对市场竞争,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防止地方政府之间出现恶性竞争;

(3)实施区域发展的政策,将缩减区域之间的差距;

(4)实现政策的一体化,逐渐调整国家政策以及执行机制。

(三)改变区域公共管理机制。对区域公共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在传统的科层制上,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及自组织机制等,进而实现治理的目标。如今,在全球都十分重视网络化,在治理机制也体现了网络性。针对管理机制,总结出了四种类型:一是国家主义;二是多元主义;三是网络主义;四是法团主义。以科层制出发,再到组织之间的网络制,应该针对问题的层次、类型等,对其实施“多中心”的治理措施,通过科层制、合作机制等相应的混合机制,充分吸取其精髓,进而建设一种新的组织间网络的治理机制。

四、结语

对于区域公共管理,其主体是多元的。由于经济的发展,我们迎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处理区域公共管理问题,必须要清楚地找到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制度缺失问题,进而对区域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实现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区域公共管理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李莉.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3]赵秋兰,尹海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路径探寻[J].人民论坛,.23.

[4]商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才智,2014.33.

篇9: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会计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一种制度,是国家财政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行为。最近几年,随着中国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更新,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存在越来越多的隐患,推进改革政府制度、探究创新思路迫在眉睫。

一、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创立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一)能够为企业财务性质的转变奠定基础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外部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活动由过去简单的资金收付转变为资金的筹措、适当的投资决策以及相应的日常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财务性质的巨大转变对会计工作内容及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相关的会计预算管理体制不仅能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重要的是能够与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性质相匹配,为企业财务性质的优化及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从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可以看出,实施会计预算管理体制,是企业在当今市场条件下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EVA值。

(二)能够实现会计预算管理有效程序化

目前实行的会计预算管理主张程序化管理,主要通过会计工作人员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过程而将所要预算的指标进行慢慢分解,并使相应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而对于会计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程序化管理,对企业拥有的资金进行详细计算以及合理的预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管理程序,使企业高层的管理工作人员明确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实现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有效避免资金短缺和资金周转困难现象

企业内部从上至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节节相扣,无论哪个部门由于资金缺乏而造成的工作失误都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而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的资金并对现有资金进行预算,可以合理地分配资金,避免了由于资金短缺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制约作用。另外,实行会计预算管理还能使企业内部的资金得到很好的周转,确保每个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

(四)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不仅可以有效衡量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弥补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而实行企业会计预算政策可以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净资产率的具体计算方法,使用于发展企业自身经济的资金的有效率大大提升。

二、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实施的现状分析

我国各大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将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比如,收支状况日趋平衡;资金预算较为准确;违纪现象日益减少等。但是,由于受到中国整体经济体制以及企业间竞争力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预算制度的实施,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危害。经过众多专业人员研究,目前有关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资金管理的“松散性”较大

从目前众多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经济水平并不容乐观,而且存在诸多令人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导致这类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会计预算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许多企业集团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至今尚未建立完整、健全的会计预算管理体制。有的企业虽然规定了相关制度,但都只流传于形式,导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对资金的管理及其不严密,导致企业内部的资金松散、去向不明,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现行企业会计预算管理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

企业的债务和收支情况,净资产收益率较低最近几年,我国大力实施财政政策,大部分企业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打开国内市场,发行了大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都应当在相应的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由于会计预算自身的局限性,现行的有关条例并不能提供该方面的完整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此同时,企业的净资产率的计算也受到影响,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夸大企业可支配的财政金额、造成债务与收支不平衡等现象都会涌现出来。

三、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思路创新的构想

恰当的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促进该企业经济的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会计预算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该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创新,提出合理、可行的构想。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强化监督力度,确保该工作的有效进行

强有力的管理体制是任何工作有效开展的必备前提,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也不例外。在企业的日常发展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以及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对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加大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确保收支平衡。除此之外,管理者要强化监督力度,及时提出会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二)对现有的会计预算系统进行升级处理

通过对现如今各大企业的会计系统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如今使用的会计预算系统主要包括固定资产预算模块、工资标准预算模块、企业成本预算模块等构成。但是这些模块的预算方式还需要进行改进。譬如在工资模块这方面需要根据新准则中职工薪酬准则进行调整,将职工的工资、奖金、年终津贴、养老、社会保险费等都纳入职工薪酬模块中,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维护员工合法利益的同时也方便企业对自身的资金开支做出一定的预算。会计预算系统的不断调整与升级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发展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相关管理人员与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在这一方面的重要程度。只有在多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会计预算准则才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最终实现保护国内外贸易,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地位的目标。总之,企业会计预算管理体制的制定对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使国内企业更多地走向世界,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对现有的会计预算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并提出新的构想,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

篇10: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探究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探究论文

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现,人本化缺失是最根本问题。故为改善这一问题,相关高校管理层应重视“以生为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借鉴发达国家或国内优秀高校的管理经验,深度剖析本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人本化管理制度,以更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上忽视以学生为本

主体性是学生的基本属性,是学生在学习、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表现的一种主动且自觉的思想与行为。但分析我国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发现大多数学校管理层教师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人”这一观念,且过于注重管理者的主体地位,通常使用有目标性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过于强调对人才的培养,希望借助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优秀人才。但这样的管理观念忽视了集体中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且为学生带来一些负担,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管理内容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开放平台。但是,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内容,发现大多数高校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虽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但由于框条式制度太多且事无巨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机。因此,在高校管理中,相关高校管理层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创新管理制度。

(三)管理行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权

当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运行中还存一些问题,阻碍了管理质量的提升。其具体表现在:1.一些高校管理者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将学生看作为学校的附属品。如:过于重视文件、各类会议等工作的布置与安排,为一些完成一些“表面工作”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强制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权。2.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集体性,进行不合理的统一制度管理。如:部分高校对学生衣着、发型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学校不经学生同意将学生个人信息公布出来;学校将学生寝室的整洁度与学生奖学金挂钩等。

二、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坚持“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应将学生的根本利益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管理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人本化”出发对当前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与探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价值”出发创新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议健全且柔性管理机制。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从而真正的将“人本化”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质量,弥补当前管理中的不足。

(二)优化管理体系,促进个性发展

为改善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管理质量,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优化管理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具体可以: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建立在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如:要求辅导员、管理员等对学生有一定了解,通过观察、交流、学情分析等形式发现学生不同的需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系统且科学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逐渐实现自己的合理需求。2.管理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针对学困生、特困生、情感受挫、适应能力差等学生加强关注,注重引导;开展大学生群体普查,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帮助与引导。

(三)重视主体权力,增强主体能动

学校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发挥学生在管理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以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首先,学校可以赋予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权利,如:在教育收费、处分管理、生活等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自我管理,培养学生教育与自我批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权利。另外,学校应强调并帮助学生树立“主人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改善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丰韬.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长安大学,.

[2]张丰韬.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04:183-184.

[3]李振威.人本视野下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路径探究[J].法制博览,,02:289-290.

篇11:企业创新策略分析论文

摘 要: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对于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现今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没有创新必将快速走向衰亡。本文通过对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措施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企业实施创新应具有基本框架和思路,并对企业创新落地方式进行总结。

关键词:创新;策略;分析

Strategy analysis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Yu Shu-yan, Zhang Xiao-x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92)

Abstract: Innovation is continual source of development power, innovation for any enterprise means that no development is equivalent to going back.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ket economy, if no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will go decline rapidl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alysis and inductive of bas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at the enterprise needs to develop, raises basic structure and idea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gives a summary of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 Strategy, Analysis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这里的客户可以包含企业的外部客户,以及企业的内部客户(即下道工序),是内外客户的总称。毫无疑问,创新的目标就是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价值可以包括稳定增长收入、持续的利润、新的市场增长比例或增加客户数量,创新应该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投入产出比。

1.企业创新的范围界定

通常讲,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在大多数现代企业中,创新的聚焦点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处。

1.1 技术及产品创新

企业的创新发展一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点,而技术和产品往往是企业竞争于市场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优良并独具风格的产品或技术赢得了市场消费者的青睐,占据了应得的市场份额,销量和利润持续提升。大力发展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是突破市场瓶颈的主要抓手之一。

业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目前不少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加大力度,采取较多的措施进行,主要包含审批的集权和分权、履行岗位职责、风险控制、流程设计与再造、工作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推进等方面为关注焦点。通过工作分析、岗位认知等手段,形成新的、更有活力的企业文化,从而达成企业目标(即企业快速稳步的持续发展)的实现。

2. 创新的来源

创新并不表示在企业中遍地开花,毫无组织、没有目的性的进行创新,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创新战略的无法落地或失败,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掘。

2.1 内外事件的刺激

通过梳理公司近年来各类事件(如企业投资方面成功与失败、企业营运方面、绩效考核结果方面、质量管理方面、物控管理等)进行反思,亡羊补牢,从其中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启迪,把教训变成企业发展的创新点。

2.2 不协调事件的启发

不协调主要是指现状与事实“理应如此”之间,或者客观现实与个人主观想象之间的差异。这主要是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社会环境和企业之间的业务运行产生了新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了新的创新机遇,比如全球禁烟运动导致电子烟市场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与企业落后管理现状及资源之间的不协调等,利用不协调事实,促使企业创新的发展。

2.3 企业内部业务管控的需要

由于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增多,管理层次增加,各类审批流程、业务流程冗长,企业决策运行缓慢,已经不适应市场快速反应的需求,随后必须进行改善,为加快企业的运营效率,必然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流程设计与再造,才能满足企业内部业务的管控。

2.4 岗位认知促使创新发展

企业管理最终是决策者对企业成员的管理,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通过夯实企业员工职责等基础工作,来迫使员工对岗位认知和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便于对工作有新的、适宜的认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业务灵感、新思维、新发明,均可以作为创新的最主要来源。

2.5 新知识创新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建立学习型企业是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趋势,用知识武装公司的员工,适应时代的发展,包括业务素质、行业的前沿知识、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市场信息等,并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有序的引进、转化和吸收,从而形成公司新的生产力。

3 创新的建立方式

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首先要适应当前的公司文化,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创新,潜移默化的优化和固化了公司文化。在企业中推进创新机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应该采取相应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应因地制宜,不可盲目的滥用,否则事倍功半。 3.1 项目管理方式(PMP)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管理,是有效控制和衡量创新的科学方法,可以明确创新项目的组织、目标、责任、计划、风险、节点绩效、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工具以及资金、用途、质量控制和成本等多方面的情况,有利于企业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控制。

3.2 目标指标管理方式(KPI)

通过把企业的创新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落实到公司的各个岗位,把创新工作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摊派”,达到从“强制到养成习惯”的目的,从各自的业务职责中进行有目的的全员化创新活动。采用这种绩效考核方式,有利于员工创新习惯的养成,可持续优化公司文化。

3.3 兴趣小组方式(如QC)

兴趣是工作最大的动力。可以由公司内部员工,结合自身的业务或兴趣自己组织一些相对独立的创新兴趣小组,搭建业余班子,承揽或者开发创新项目,由公司登记和监控,给予相应的资源进行孵化;对绩效明显的兴趣小组进行审核与嘉奖,可以作为兴趣小组员工晋升提拔或加薪的一句,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创新兴趣。

3.4 合理化建议方式

是企业创新常用的基本方式之一,建立《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设定规范的合理化建议提交流程和格式,按照一定程序对员工提出的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筛选、审核、批准、跟踪、验收、奖励,对企业有长远特殊意义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立项,形成创新题材。

4 创新的流程步骤

4.1 编制创新可行性分析报告

认为可以形成的创新项目,必须填写相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综合全面评价创新项目的意义、预期效果、投入资本(含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资本投入方式、节点、人员组成、职责分工、项目计划、节点验收标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分析、突发事件的处理、风险组成、项目监控方式、验收和推广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一个可以预测的书面报告,由公司专家组进行审核讨论通过后予以立项。

4.2 履行创新审批流程

4.3 坚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扩展到系统化”的规律

企业创新是一种文化,不能一蹴而就。可先从简单、立刻见效项目或点子开始,激发员工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再发展到某一专业或业务,形成小的规模效应,最后总结成果,全面推广,促使整个公司转化为“创新型公司”。

5 创新的控制形式

5.1 确定发展方向及关键节点

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在创新的开始就要规范创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有组织的进行控制,强调可行性和必要性,细化行动的目标和节点或者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则及时跟进和审核。必要时终止该创新项目,避免成本持续扩大。

5.2 控制创新的自由度

在公司内部要给创新的组织一定的自由度,防止员工产生思维定势或思维障碍,达到激发员工创新思想的爆发,同时又不失控,例如可以采取“天使投资”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权和监控。

5.3 采取孵化器模式运营

企业为员工个人或一组员工提供一个空间、资源或者一定的渠道,促使员工的创新点能初步试验成功,孵化器就是这种创新发展的有力模式,用来培养创新的成长或促进创新的转变,公司也可以和外部机构共同合作,共同将员工的创新点进行有效的'扶植,不仅可以规避公司的风险。

5.4 借鉴风险投资模式经验

在企业内部采用或者效仿风险投资的模式对创新项目进行管控。企业内投资人员对风投项目的注资或参与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内投资人员对风险投资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这种风险管控从经济决策论的角度,强调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最优决策执行结果的影响,以及投资人员如何对这些因素加以识别、采取措施缓和或消除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企业内投资人员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监管与控制主要分为投资前风险评估、投资前制定风险管理决策方案、投资后监管跟踪、与投资后风险评估。

6 创新的持续光大与有效发展要点

6.1 打造创新型企业文化氛围

所有的制度、规范、激励等最终形成公司特有的创新文化,只有形成这种文化,才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从而屹立于行业不败之地,才能固化公司的创新机制和氛围!

6.2 建立激励措施

员工的创新发展一定要得到激励,激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晋升、嘉奖、福利等,使员工尝到创新为自己带来的收益,让这种激励把员工和公司紧紧绑定,共同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团队。

6.3 创新的注意事项

6.3.1 避免思维限制,提倡创新自由。

创新在当今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企业没有创新将面临重重危机,由于每个人岗位职责、经验、知识结构、洞察力等因素不同,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也会有所不同,为此创新不是一人说了算,建议采取头脑风暴法或专家法进行团体性审核,达到创新的高度自由化,这样可以为公司过滤更多的创新点子。

6.3.2 避免急功近利,提倡持续发展。

由于公司资源的有限性,要禁止创新的急功近利,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公司资本投入进入误区,造成损失,创新应该具有长效型或具有收益目标,符合公司的持续发展战略。

6.3.3 避免无限投资,提倡有序控制。

对创新项目设定节点,尤其是投资收益评价节点,及时、有效控制创新项目的投资,达到公司有效控制创新项目进度的目的。

7 小结

创新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可算是百花齐放、花样百出,实际上完全可以总结为一些切合公司实际的创业模型,目前流行的一些方法有――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等。作为企业的内部创新,同时要考虑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等。只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才能达到企业创新的预期目标,保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现。

篇12:农业科技创新增收分析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增收分析论文

一、深化认识,严格落实科技兴农责任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来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加强组织、狠抓落实至关重要。今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相关精神,镇江市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应切实负起责任,把文件精神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每一项工作量化为指标、细化到项目、实化到岗位。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实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辖市(区)长负责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转化成果,整合建立科技支农载体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整合驻镇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加快农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服务站等载体建设。加快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市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问题,选准在种业创新、农机装备、丘陵农业开发、高效生态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1~2个重点课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金,进行联合攻关,打好攻坚战和整体战,形成在一定行业和领域打得响的`关键技术。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和利用农业发展最前沿信息和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开展联合办公。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应用。要重点加快中国农科院镇江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在成果转化上求突破,促其形成现实生产力。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全市农业园区实行科技与产业对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

三、细化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为农服务

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在加快农村“五有”公益中心建设的同时,及早制定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园区服务、创业,真正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发动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带头创业、带头示范、带头致富。三是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宣传党的科技政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四是有效集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提高“持证农民”比重,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农民经纪人”。依靠合作社、专业户等建好科技示范基地,以推广主导品种和实施主体培训,培育一批草莓种殖能手、水产养殖大王等新型农民,成为农民问得到、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四、孵化带动,不断放大园区富农作用

农业科技园(包括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重要的载体。必须做大做强农业园区,不断增强对农业资源的消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基地农民的带动能力。

首先,搞好规划做特园区。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农业主导产业,认真抓好规划建设。

其次,创新模式做活园区。以市场为主导,多部门联合,企业化运作,大力推行“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利益共享,把农户吸引过来、带动起来,真正让农民增收与园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重点培植做大园区。各地要按照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扶持重点,集中技术、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连续不断支持,力争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园区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功能更大。与此同时,还要在农业园区自主品牌、现代物流、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加销相互配合,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园区联农富民带动作用。

五、强化队伍,全面形成科技助农网络

一要进一步严把农技人员素质关。通过考试考核,对确实不能胜任农技推广服务的人员,尽快予以调整;对具备一定基础,但专业知识、技能有所欠缺的人员,加快专门培训,使其尽快胜任工作。不断开展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对农技人员岗位的缺额,扩大选聘范围,注重把大学生村官选聘和村农技员选配结合起来。二要进一步落实农技人员相关待遇,消除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三要进一步深化农技人员管理考核。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绩效优秀的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表现不够好或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农技人员要进行批评、直至调离或辞退,切实做到奖罚分明。

市场营销管理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范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英语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标准格式

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提纲

浅谈中小型服装零售业员工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研究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锦集12篇)】相关文章:

旅游专业论文2023-10-04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多少字2022-04-30

论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论文2023-02-17

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2022-08-20

新媒体下的旅游管理应用分析论文2024-04-18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2023-04-22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优秀2023-01-09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2023-05-26

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技能论文2023-05-04

浅谈中职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三点建议论文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