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3-08-30 08:03:2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合集15篇)由网友“派大鸵”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

篇1: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对水的价值的分析,指出水具有物质与人文两方面的价值,并着重谈及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提出通过合理的进行土地规划,河流、湖泊和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废水、污水排放的规划和管理及创造性的进行设计等方法解决或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最后提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水的价值并以慎重的态度去对待它。

关键词:城市建设;水的人文价值;景观设计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value of water, author indicate that water have both material and human culture value, emphasize the influence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human culture value of water. Then, author advance protecting and using river, lake and marsh through reasonable land programming, strengthe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waste water and effluent, and innovative design, or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human culture value of water. In the end, bring forward tha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water during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ake up a careful attitude.

Keywords:urban construction; the human culture value of water; landscape design

1引言

水是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无一不与水有关。水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水作为水资源所具备的物质方面的价值,如它能提供给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为人口和物质的流动提供交通运输方面的价值,对农业灌溉的价值等等。其二是水对人类还具有人文方面的价值,能够引发人类的各种情感和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性,并常给人以美的感受。可以说水环境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同时也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凡的人文价值。

2水的人文价值及对周边用地的作用

2.1水对人类所具有的休闲价值

河流、湖泊和各种水体能长期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形式,如划船、钓鱼和游泳等等。沿着水滨散步可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和放松,而各种水上或水边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则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水带给我们的各种乐趣,若和带有绿色植被覆盖区域并与开放空间相联系,可以形成独一无二的休闲环境。

2.2水对人类所具有的风景价值

纯粹的自然并不具备风景的价值,只因有着人的存在,它才具备了美的价值,成为风景。自然中的水也是一样,因为人的存在而成为风景。水面的`粼粼波光可以引发发现般的激动和快乐。不仅是景色,水声也会激起愉悦的感觉,带给人以听觉美的享受。河流与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符号,为我们解释地貌和地质组成。它们能营造独特的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赋予大地以灵魂。

2.3水的人文价值对周边用地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景观和建筑规划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水的视觉和实用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许多要素通常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但水的价值并没有被承认。在水域周边的土地供不应求,对公园和公园道路、住宅、文化设施、度假宾馆和其他商业投资来说,这些场地价格昂贵。离开阔水面越近,房地产价值越高,这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一条经济法则。反之,在一块被严重污染并散发着恶臭的水域边,则没有人愿意去靠近它。它降低了水体的休闲和风景人文价值,并因此降低了周边土地的使用价值。

篇2: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

3.1地表水的污染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

地表水体的污染通常是由于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及人们生活的废水直接排入地表水体而造成的,受污染的对象包括各类型的河流、湖泊、溪流、池塘等地表水体。这常常是由于人们忽视了水的价值和忽略了水对污染的承载能力,而肆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各类废水和污水,最终丧失掉了水的休闲和风景等人文价值。如武汉东湖,20世纪60年代初期东湖还是水清见底,水质状况良好。本可以作为城市中最适宜的开放空间的水域,并结合周边的高校群形成独特的文化水域空间,但随着湖区人口的剧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湖泊,导致湖水水质恶化,到80年代初,1/4水域水质沦为劣Ⅴ类(人体不宜接触),湖水能见度从2m以上降至1m以下,至东湖水质才首次升为Ⅴ类。

3.2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

地下水的过度使用所造成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地下水的过度使用或者说是超采所带来的主要危害包括城市供水量减少、泉水枯竭,生态系统恶化,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主要都是因为超采所带来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的。由于这种降落漏斗的存在及扩大,地表水会自动向地下水进行补给,严重时则可能导致河流流量减少,湖泊和池塘干涸,泉水枯竭等情况,不但严重破坏地表水和其所带来的休闲和风景等人文价值,甚至连许多因水而成的历史人文景观也会遭到巨大的影响。我国北方的一些岩溶地区,有岩溶大泉,如一些历史名泉,趵突泉、晋祠泉等。由于地下水过度开发利用,趵突泉自1972年开始,泉流量逐渐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多次断流的现象。晋祠泉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年平均流量为1.98m3/s,80年代锐减到0.43m3/s,至1994年,泉水断流。

篇3: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

4.1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土地的大量的使用和开发,如何使用这些土地将对城市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土地利用的规划布局中应当尽量避免在城市上游修建不必要的水库,以免损害河流的自然功能和减少下游的流量;应当尽量避开在重要的地下水补给区进行高强度的建设,保证地下水的补给,达到对水资源索取和补偿的平衡;尽量将用地控制在合理的使用强度之内,避免由于超出环境承载能力而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可以相信,通过对土地规划布局和使用强度的合理安排和控制,我们能够减少城市发展对水环境的压力,并同时实现对水的人文价值的保护和利用。

4.2河流、湖泊和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河流、湖泊和湿地不仅仅是重要的水源地和地下水补给区,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我们在对其规划中应当尽量避免单一目标的规划,结合保护和利用,实现其多种价值。麦克哈格在沃辛顿河谷地区的规划中就曾对河谷地带的保护和土地利用制定了其自然地理的保护和发展原则,其结果不但保护了河流的形态,地下水的补给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并使其成为受人欢迎的开放空间。

4.3加强废水、污水排放的规划和管理

对水体的污染大多是由于废水和污水排放量超出水体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因此我们向自然水体中排放的应当是经过处理的废水和污水。不论是经过污水处理厂、人工污水处理湿地或是什么别的方式,经过规划和管理的排放是应当且必须的。

4.4创造性的进行设计

西湖今日被誉为“人间天堂”,但这天堂也不是自古而来,而是经人不断改造和治理才逐渐形成的。唐代和吴越时期,都曾大力治理西湖,引水灌田千顷,“民以殷富”。唐代宗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开凿了六井。这些井,也就是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引西湖水经暗管注入。唐穆宗长庆二年,白居易任刺史,修筑白堤,浚治六井,民赖其汲。宋仁宗时,因年久失修,湖水逐渐干涸,湖面长满了葑草。苏轼通判杭州时,葑草盖塞西湖十之二三。及再知杭州时,竟盖塞过半,“湖田葑田积二十五万丈,而水无几”。市民普遍反映“十年以来,水葑浅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苏轼向宋哲宗上了奏章。他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眉目,并从西湖之水有利于民饮、灌溉、航运、酿酒等方面,阐述了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得到朝廷同意后,他即发动居民大力疏浚西湖。在施工过程中,苏轼又考虑到挖出的葑根、淤泥的堆放及环湖30里的交通问题,决定取淤泥、葑草直线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筑六桥,两旁种植芙蓉、杨柳,最终成为一条“横绝天汉”的湖上通道。为了日后能经常及时地对西湖进行疏浚,苏轼还建立了“开湖司”,负责西湖的整治与疏浚。同时雇人在湖中种植菱藕,用收入作为岁修费用。还订立禁约,建了三座石塔,规定石塔以内的湖面不许占湖为田等。而今苏堤、三潭映月等景观与西湖一起成为一笔留给后世人们的不可估量的物质和人文财富。作为今天的设计者,完全可以从这些古代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对水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既满足水的使用功能,又增加水的人文价值。

5结语

人类从洪荒时代便已认识到水是我们生存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作为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之一。古希腊哲人就曾认为世界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基本物质构成,而中国的五行学说也表现出类似的看法,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便由此而肇端,可见水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还有其更深刻的意义。古往今来,有多少哲人在水边沉思,又有多少诗人因水起兴,多少乐者伴水而歌,又有多少画者纵情山水。我们的文化中到底含有多少水的成分呢?试想有一天,我们记忆中关于水的这些成分突然消失了,我们会不会怅然而有所失呢?当世界进入21世纪,进入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时,在我们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完全有理由且应当充分重视水的价值并慎重地对待它。

参考文献:

[1] 梅惠,李兆华,李长安,江炎生.武汉市水环境保护的水文化建设思考,长江科学院院报.第24卷第6期12月.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学出版社.月第1版.

[3](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月第1版.

[4] 李砚阁,雷志栋等编著.地下水系统保护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8月第1版.

[5] 顾浩主编.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8月第1版.

篇4:科学与人文价值论文

科学与人文价值论文

自从C.P. 斯诺、萨顿诸人倡言科学与人文已形成两种文化以来,几十年倏尔过去,论者自论之,科学与人文的歧异,却似乎有增无已。1986年的《威尼斯宣言》称:“研究自然体系而形成的世界观,与人文学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之间,呈现重大歧异,对人类生存已构成威胁。”

此种分歧与危机,不仅表现在外部,即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之间难以交流,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内部,即科学作为求知体系,其客观基础与主观的人文历史因素之间的张力已经表面化,而使科学的理性基础受到质疑。尽管近年来人类的技术力量呈空前的膨胀式发展,然而科学的自信,科学在学术中的尊严,却已空前低落。十八世纪诗人颇普所谓“上帝说要有牛顿,于是有了光。”的那种对科学的崇敬,十九世纪对科学文明进步的信念,以及本世纪中期以前对科学可靠基础的信心,皆已受到种种批判而发生动摇。

科学的概念更迭

虽然对基础主义的批判发韧于科学哲学家如卡尔·波帕,然而科学内部的理论概念发生重大更迭,则属先行。19爱因斯坦已完成狭义相对论。19他发表的数学理论已将相对论推广到引力加速运动。量子力学的基本完成时期约在1900至1927年之间。哥德尔定理发表于三十年代初期。诸如此类的理论所提出的新观念,已足以扰乱既有的科学秩序。

本来,就物理科学而言,新理论所更迭的只是古典的物理学概念,如:绝对时空、以太、引力即时效应、欧几里德空间普遍有效、光按直线投向空间、物体无最大限度速度,诸如此类。而且新理论并不能取代古典力学在一般领域里的应用。比如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的方程为:

D c ·D r p

其中 D c 为一电子位置测定误差,D r 为其动量测定误差,h为普朗克常数。电子位置测定越准确,则动量测定越不准确。由于直线动量为质量乘速度,故不可能同时测定电子的位置与速度。同理,亦不可能同时测定电子的能量与具有此能量的时间。然而由于普朗克常数的值极低,约为6.625×10 尔格/秒,故这个原理仅适用于原子以下的微观领域,对牛顿力学领域的计算并无实际意义。但是在哲学观念上,其意义则远不只此。传统上认为,逻辑的普遍性在于,逻辑的基本原理、公理、定理适用于一切可能世界。如果在一个领域里某基本原理已不适用,则逻辑的普遍性便已成为问题。海森伯格方程、薛定鄂方程、玻尔理论对同一律、排中律提出挑战。因而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个概念,以及非此即彼的传统分类法,甚至对物质及其客观性,也提出质疑。而这一切又与相对论扬弃绝对时空有关。传统分类法以排中律为基础,事物非此即彼。但粒子的位置与速度不能这样简单分类。传统所谓整体包涵局部,指一实体在空间或时间上包涵之。相对论和海森伯格方程则认为,一实体处于另一实体的时空域之内,为包涵关系。玻尔认为,电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在逻辑上矛盾,但在经验中是事实。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可以理解为,粒子仅有统计性的位置;但也可以理解为,仅当有人观察它的时候才有位置。相对论的质量依据在运动中的速度相对于观察者,也说明物质的形态依赖于观察者。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无论汤姆逊、卢瑟福、玻尔模型,皆是理论建构,而非原子本身。粒子是适合薛定鄂方程之物。物质的外延不清,客观性模糊。

更有兴味的是,纯数学理论也得出类似结果。非欧几里德几何的出现,使几个几何体系适用于同一人类空间经验。汉密尔敦的四元数理论证明a×b b×a。略文海姆-斯寇姆理论证明,一个公理的集合可以导出本质上不同的解释理论。哥德尔定理认为:一,在任何一个数论的形式体系中,皆有一个真公式,即不可确定性公式,其本身不可证明,其否定式亦不可证明;二,在数论的形式体系中,其一致性不可能在该体系中证明。如果推而广之,彷佛可以说,一个理论体系,求其一致则不完整,求其完整则不一致;一个理论体系的一致性只能在体系以外得到证明。也就是对矛盾律的普遍性提出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理想,便是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词项定义不变的基础上,根据自明的理性前提推导出知识体系。直到现代逻辑经验论亦认为,理性与直觉经验是知识的可靠保证,而理性便是逻辑性。如果逻辑性受到质疑,则作为求知可靠基础的理性便已发生动摇。

批判与反思

科学内部既已发生重大变革,对于此种变革的哲学反思,加上其他社会条件,也就顺势形成一股对于科学的可靠基础,乃至对理性,甚至对西方文化的所谓现代性,进行批判的思潮。远在四十年代,卡尔·波帕已提出证伪理论,以批判当时公认的方法论。他否定归纳法,认为归纳根本不存在。知识的获得只是通过错误假说的被否定。“从变形虫到爱因斯坦,知识的增长从来相同。”“动物的知识,前科学的知识,其增长以消灭持有错误假说者为代价;而科学的批判,则常以理论代人受难,在错误信念将吾人引向毁灭之前先行消灭它们。”(Karl Popper, Objective Knowledge, Oxford, 1972, p.261)既然归纳性的因果被否定,科学也就难有确定的基础。波帕把科学家比作给自己房间画地图的人。他必须把他正在画的地图也包括在这张地图之内。“他的任务不可能完成,因为他必须把他画地图的最后一笔也画在地图里面。”(The Open Universe, London,1982, p.109.) 这是对逻辑经验论那种充满自信的证明理论的讽刺性写照。然而归纳法作为一种方法策略,不仅是科学求知中历来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且也蕴涵于证伪方法之中。“一切天鹅皆为白色”这个判断,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便可以证伪。然而若要确立这个全称判断,以及在黑色鸟类中确认一只黑天鹅,皆离不开归纳方法。后来,波帕的学生莱卡托斯试图用“研究纲领”来说明科学知识的内容增长,然而亦未能提出统一的知识标准。

六十年代初期,库恩提出“范式”理论。科学的发展据称是由于“科学范式”的更迭。科学共同体从同一模式中学习专业知识,根据同一模式从事科学研究,接受相同的实践规则的制约。建构理论和设计证明,不再是依据逻辑经验论所谓的统一方法,而是科学共同体在一定历史社会条件下共同遵循的“范式”。科学范式中有若干社会心理因素,不在理性方法控制之内,故科学知识的增长没有确切的理性基础。不同时代的范式之间不可通约,彷佛科学发展没有连续性。然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比如牛顿体系的“质量”不变,相对论的“质量”根据运动的速度而变化,二者并不同义。然而两个术语指称的却是同一物理现象,只是相对论的“质量”从属于一个更为确切的解释理论,其说明域超过牛顿力学的低速领域。又如,吉尔伯特、弗兰克林、麦克斯韦理论中的“电”概念十分不同,但三个术语的外延指向同一物理现象。于此可知,不同时代的理论之间并非没有共同的理性基础。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论”既欲说明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翻译不可能,又欲说明不同理论之间的不可通译。蒯因最终诉诸外在的行为主义标准,彷佛在语言逻辑的用法中没有共同的理性基础。然而对外在行为的观察、判断、陈述、验证皆必须通过本己的语言。可见不同语言之间仍有共同的理性基础。蒯因则认为理论之间没有相通的理性基础,知识的来源只是感觉。“不存在外在的基点和第一哲学。”(W.V.Quine, Ontological Relativity, New York, 1969, p.127.)“自然科学说世界是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自然科学是正确的,而我们判断其是否正确大体取决于预测的经验检验,便是如此。”(“Structure and Nature”, Journal of Philosophy[89],1992, p.9) “不论自然科学的可错性如何,自然科学的一个发现是:吾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只是感觉接受器所受的影响。”( The Pursuit of Truth, Cambridge, 1990, p.19) 在早期的《经验论的两大教条》中,蒯因认为,吾人所谓的知识,乃是一个人为构造物。科学理论的中心是形上学陈述和数学逻辑陈述,其外一层为物理学陈述,更外层为经验陈述,最外层与经验相接。其中任何陈述皆不与具体经验一一对应。原则上可对任何部分的陈述作出足够的调整以适应相反的经验。彷佛知识的结构与实在的结构之间没有确切的关系。然而事实上,新的理论成功地代替旧理论,正是新理论的结构更确切地说明实在结构的缘故。牛顿三定律可以导出150多个命题,解释大量地球和天体现象。凡是可用相对论代替这些解释的地方,皆是新理论更确切解释实在的地方。

费耶阿本则反对一切方法。他认为不可能有预设的合理性标准。科学真理只是一种修词,并无客观内容。但他又承认科学的成功。不过,这种成功只是由于科学家长期不懈地研究某一问题的结果。他们的过分之举,总会被其他学派的过分之举所抵消。费耶阿本称,他可以否定科学真理,而把这个判断当作真理提出来,犹如他可以用德语来宣称德语不如拉丁语。他忘了,真值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使各种语言得以通译的理性标准。正因为客观上存在这种标准,他才能够把“反对方法”当作一组真陈述提出来。他却主张科学不需要任何理性标准,All goes!所以库恩称之为vaguely obscene。

晚近的方法论研究,多探寻如何重建理性标准。厦皮尔、劳丹等人便是如此。劳丹批评库恩、费耶阿本对历史连续性的忽略。他提出“研究传统”,其中既包涵科学理论,又涵容本体论体系。然而他忽略统一的逻辑和对应规则,故在科学术语的陈述与本体论陈述构成真问题的作用中,未能提供统一标准。比如数学证明和历史解释之间如何对比,便成为问题。近年语义派的科学哲学家如萨普斯、斯尼德、范弗拉森、史泰格缪勒等以集合论方式进行公理化,似尚未取得公认结果。

总之,由坎贝尔、赖欣巴赫、卡纳普等人代表的逻辑经验论“标准方法论”,在六十年代已受到彻底的批判。批判的重点大抵在:科学术语区分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在语义学上没有根据;理论术语无需语义规则定义,并无根据;对应规则的特殊语义功能没有根据;观察语言由对应规则定义,不可能不受到理论的渗透;科学理论被当作完成的科学报告,而非历史中科学共同体的建构物,与史实不合;公理化的必要性受到质疑。这些批评多半可以解释为,被“标准方法”排斥于科学理论之外的人文价值,实际上在科学理论之内。

科学原是人文理想

人文价值不仅在科学的理论构成之内,而且可以说,科学本身原是一种人文理想。科学不是自然的产物。在自然演化中,不可能自发产生科学。科学是文化,而且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人文,humanitas,原指人类;引申为人性,人的情感;转为人的文化、教养、教育。汉语“人文”,指礼乐教化,如《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也。”乃是更狭义,专指儒家教化。广义的人文则指人类文化的内涵,以及相关的学术艺文。

人类科学产生在古代希腊,有一些明显的必要条件。人要系统地揭开自然之谜,必对自然有一种对象化的好奇之感。如果只把自然视为与人一体,则必流于感悟冥思,不会视为研究对象(在结构上可以分解清晰的“物”)。这便需要一种主客二分的语境。古希腊恰有这种发达的语境。其次,必有一种信念,确信人是理性动物,而自然有着内在的理性结构,故人可以系统地揭示自然。古希腊恰有这种哲学。此外,古希腊人恰有一种以数学方式揭示最深刻的真理和世界结构的信仰,而又恰有欧几里德几何这一发达的公理化体系。亚里士多德科学,便是从理性前提出发,以公理系统演绎方式,全面揭示有着内在理性秩序的自然的一种价值理想。这样的科学,必出自这样的文化语境,和这样的人文理想。科学的发生,出自对自然的好奇与理性求知的态度,与利用自然和生产力无关。科学与利用自然的态度结合起来,此事发生相当晚,乃是出于另一种价值理想,即基督教信仰。

基督信仰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约有三个方面。一,世界是上帝的受造物,故世界本身是一种contingent(偶性的,可存在可不存在的)存在。二,世界虽为偶性存在,却不是任意紊乱的存在。理性的上帝创造了具有内在理性的世界,并按上帝形象创造了人类,故理性的人类可以全面揭开世界之谜。三,人类是上帝救赎计划的中心,自然是人类利用的对象,“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的后代遍满全世界,控制大地。”(现代中文译本《旧约·创世纪》1)

此种观念,显然与希腊思想不同。希腊人对于自然的兴趣在于求知,而基督教文化对自然的态度则是利用控制。希腊人认为自然为必然存在,故可以通过公理系统演绎方式推导出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基督教文化则认为世界是偶性存在,故必须通过经验的方式一点一滴地揭开自然之谜。惟其希腊的科学理想是演绎推导,故希腊人没有兴趣作实验。欧洲最早的实验科学,产生于中世纪的修道院。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取决于重量的错误理论,上下一千年,竟没有人费神去验证一下。直到伽利略的时代(也就是基督教文化的科学理想上升的时代),才被实验证伪。

然而古希腊的科学理想,却并未因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整体上消逝。自此而往,科学作为一种人文理想,始终处于西方文化两大渊源的交互影响之下。亚里士多德关于求知的确切理性基础,关于“欧几里德支点”的信念,公理化体系中蕴涵的简单性原则(以最少前提建构理论),以及柏拉图和多数希腊哲学家关于几何形式和谐完美的理想,这些理念的生命非常悠久,可以说直抵今日。不仅希腊和希腊化时代,而且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理论,也大抵(并非仅仅)是此种科学理想的产物。只是不同理论在构成时,对这种理念的理解和诠释不同。哥白尼正是深感托罗密体系在数学上不和谐,才着手对之改造,而他也正是受着圆形这个完美几何形式的限制而未能建立椭圆形天体轨道模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揭示出宇宙在数方面的和谐比率:行星矢径在相等相间扫过相等面积、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正比于与太阳距离的立方、行星远日点和近日点之间角速度的变化用乐谱形式标出。牛顿正是继承此种思路,从行星运动定律中导出具有数的和谐的万有引力定律。现代科学理论,如电磁场结构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乃至未成功的统一场论,巴尔末公式,量子力学矩阵方程,分子生物学大分子立体结构理论等,皆与上述人文理想或本体论理念有关。科学家往往认为,数学上美的形式在描述世界方面有价值。迪拉克正是在对称和谐的美学理想推动下,预设反粒子的必然存在。

不仅科学本身原是一种人文理想,而且科学理论的建构,亦必以基本的形上学前设(如自然规律性、齐一性等)为必要条件。此外,科学理论的建构,往往以美学理想或本体论理念为出发点或启发动力。再者,科学共同体所遵守的规范体现某些伦理价值,以及诸如此类,也是科学中的人文理想,此处不遑多论。人文价值对于科学理论的关系,有二特点:既开拓又限制理论的视野,既可有益又可有害;常以潜前提或背景知识的形式影响理论,鲜有作为公理或辅助假说而纳入公理体系者。

价值与事实

将科学中的价值原则与事实原则分开,并且力图将价值原则排除出科学之外而否认之,此事发生颇晚。早期的自然哲学或科学,并不排除价值。柏拉图的知识论,以理念为基础,而最高理念则是善的理念。求知与求善相统一。亚里士多德以科学为探求世界必然真理的公理体系,而求知本身便是最高幸福。中世纪的科学家为修道士。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家,既援引希腊的人文理念,又是虔诚的教徒。十六七世纪的科学家如笛卡尔,其体系多援引教义。大概十八世纪是将价值原则与事实原则分开的决定性时代。然而始作俑者,似是十三世纪的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他详细论证自然知识靠理性之光,不靠启示,也就赋予科学求知以独立于价值的性质。十三四世纪的经验论者和唯名论者也多有类似的见解。经验论的传统在英国不绝如缕。十八世纪的休谟乃起而在逻辑上证明价值陈述不可能从事实陈述中推导出来。康德将科学与伦理、文艺、宗教分开。十九世纪以来,价值与事实的分离,受到两方面的推动。非理性论者如尼采,强调这种分离,而实证论者也多重视这种分离。直至逻辑经验论派,则认为形上学陈述没有意义,价值只是主观情感或态度,科学为价值中立的知识体系。石里克认为,伦理学也是科学,伦理学家的最大危险便是成为道德家。0訋0g?/p>

六十年代以来,科学中价值原则与事实原则的分离,已受到所谓历史主义,乃至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彻底批判,至于达到矫枉过正的程度。不久前,一位著名科学哲学家在普林斯顿演讲,听众中有人提问:你的口气彷佛说科学和理性及实在有关?目前在西方的一般意见,大抵认为科学陈述为工具性,也就是对科学中的事实原则十分怀疑。此与实用主义传统有关。皮尔斯主张,真理的界定最终是协议的产物。杜威则称,一切知识皆为工具性。此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关。R.罗蒂称:“科学根本不是人类理性的典范,而是‘人们协议’的典范。”(R. Rorty, Objectivity, Relativism and Truth,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I, Cambridge, 1991, p. 39.) 费耶阿本宣称,科学真理只是修词,并无客观内容。以及诸如此类。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科学理论构成中,确实有价值因素,科学有隐含的或自觉的价值原则,已如上述。科学的所谓观察语言,并非中立。观察术语由理论定义。例如按照所谓标准方法论,气体分子运动理论的一个公设是:(x)(Gx Qx) ,读为“凡气体皆为分子组成”。其中观察术语G被该理论的语义规则定义为“一个气体标本的属性”,这样,对应规则语句中的观察术语也就不是独立于理论的中立语言了。然而尽管如此,成功的科学理论,总是与日常语言中的实在有着操作性的对应关系。这种操作,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语境中,可以同样实现。一个科学实验,不论其程序设计、仪器制造、观察条件受到如何的理论影响,也不论其结果中包涵如何的理论诠释,然而同一实验既然可以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重复,也就说明该实验不是一个社会学的过程。理论“渗透”观察,也不必然影响观察的有效。著名的实例是太阳中子接收实验。这里,“弱互作用理论”既是设计接收器的观察理论,又是待验证理论。按照“循环验证”的假设,实验结果应与理论的预测一致。然而实验结果却并不一致。一个科学理论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公理系统。一个实验不可能验证全系统,而是验证其未知部分。只要观察理论没有影响这未知部分,便不会影响实验的有效。

价值原则与事实原则是科学的两大原则,不可偏废。价值原则体现于本体论或基本前提。事实原则虽然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却贯彻于理论和观察的全过程。无论解释理论、观察理论或观察操作,皆必贯彻事实原则,科学方能与日常语言中的实在发生可操作的对应关系。勿论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建构、逻辑的推导中涵有如何的价值因素,也勿论观察与证据中涵有如何的诠释成份,在理性批评精神和事实原则的引导下,科学家总有可能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诉诸最可信的理由和证据,在理论和经验的不断扩展中发现和纠正错误,对发展中被人理解的实在之结构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认识与真理

事实原则使科学诉诸理性、逻辑和经验证据。理性作为秩序原则,其内涵在历史中有所发展,但迄今并未能废弃秩序原则。一切所谓非理性的力图废弃秩序原则的论证或语句,只要能让人明白,必诉诸秩序原则,而秩序原则的核心便是逻辑性。

逻辑性是蕴涵于语言中的基本约定。逻辑理论在历史中发展,人对逻辑规律的理解不断深化,但只要语言尚在,逻辑性亦不可废弃。笔者曾做过一个非实验室条件下的简单实验。对象是一岁半到两岁、正在学会说话、智力发展良好的儿童。方法:一,以纸板做成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二,以圆形出示一个儿童,教他(她)说“这是圆的。”重复几遍,直到问他(她):“这是什么?”他(她)能立即说出:“这是圆的。”三,以同样方式教会他(她)认出正方形。四,出示圆形,问:“这是不是又是圆的又是方的?”他(她)回答:“不是又是圆的又是方的,是圆的!”然后出示方形,结果大抵相同。上述实验或者有助于说明,逻辑性乃是与语言同时学会的一种基本约定。语言在,逻辑性便在。逻辑规律和理论,是对逻辑性的体系化。正如其他理论,逻辑理论也可错,可发展,可纠正。有人或者认为,哥德尔定理之类的数学理论已经证明矛盾律无效。其实哥德尔正是严格遵循矛盾律而推导出其定理。否定矛盾律,也就否定其定理的基本前提。哥德尔定理仅仅否定在一个数论体系内部证明该体系一致性的可能性。当代对逻辑性已有前所未闻的深刻理解,这对于科学理论的意义,不在于放弃逻辑性,而在于:不可将逻辑视为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求得可靠因果性的先验保证。人所知道的逻辑,是人类语言约定的最基本秩序原则及其体系化,却未必是世界结构本身的秩序原理。目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处于初级蒙昧阶段,这个问题,由于缺乏整个世界的资料,根本无法回答。以人类语言约定的秩序原理来规定世界的必然性,是对世界的一种无理强制。此种倨傲是欧洲理性主义的致命弱点,其渊源既出自宗教信仰又出自更古老的本体论。所幸者,现代人类智慧对此已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遵循现有的逻辑规则,来进行一切思维和操作,同时又不能以此来预设一切必然性。在研究的一定阶段,凡依据充足理由和证据而成功地得出的因果系列,不论与当时逻辑信念是否一致,亦应接受其必然性。量子理论修订分配律,便是一个实例。正如我们不可能为信念提供证明,却必须接受价值原则一样,我们也必须接受逻辑原则,因为若没有这些原则我们连一步也迈不出去。这便是人类理性的两难处境。

那么科学知识有没有真理性?如果科学理论有价值前设,观察受理论影响,而逻辑是语言约定,那么如何保证科学知识不是循环论证和验证,而是对客观实在的结构之认识?这已经涉及认识论及真理标准问题。自本文目的而言,仅能最扼要地陈明笔者的理论。

人与世界的接触,仅能通过感觉接受器,而感觉接受器所接受的是简单的印象。即使简单的印象,也已经加工组织过。世上没有纯粹的感觉。感觉中涵有预期,而人的预期受语言中的观念影响。连什么是“正常”的感觉,也由不同的理论规定。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原则,马赫的感觉要素,牛顿的绝对时空,董仲舒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王阳明的“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凡此皆影响人的感觉。同理,科学通过观察与世界的接触,无论感觉的范围倾向,仪器的构造,抑观察的方法,皆受理论的规定。建构理论必须通过秩序原则、价值原则、事实原则等等,以及特定历史中的知识构成、科学规范,加以个人的灵感创造,其中有若干非理性控制之内的因素。“从经验到基本假说没有逻辑通路。”最后验证必须通过证明理论。归根结蒂,科学并未与实在本身发生任何接触。科学的一切活动,皆在人的.理性、价值、语言之内。“我的语言的界限,便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然而一种理论可以通过不止一种逻辑来公理化,理论不等于理论的陈述。一个实验可以在不同社会条件下重复。科学的应用普遍于任何文化语境。凡此皆说明,科学知识并不绝对囿于语言之内,而与“人的”以外的世界有一种操作性的对应关系。科学知识的这种客观性,不是“协议”、“工具性”、“循环验证”所能够解释。某些哲学家否定这种知识的真理性,似是受制于理性主义的传统,彷佛不符合“必然”原则的便不可能是真知。

科学知识的获得,便是人类本身的秩序原则,加上种种辅助原则,与理论指导下观察到的世界的秩序之间,反复对比验证的结果。换句话说,便是人与世界之间主客互动的理性求知活动之结果。世界的实在性,天人之间主客互动,理性求知、知行不离、动态综合的真理标准,这些观念皆来自中国的文化理想。真理的标准并非单一静止的“符合”、“一贯”、“工具”,而是主客互动无穷往返的系统性对比。真理不是静止的“上帝之眼”所获得的必然性,而是主客互动无穷往返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没有实在客体,便不可能有这种互动,也就没有真理。故真理不可能是协议或工具。然而实在并非物自体的自我呈现,而是主体根据自身的秩序原则和理论设计而观察到的实在,这实在已经包涵主客互动。故真理不可能是符合。真理是无穷过程中的必然性,故不可能是静止的一贯。这无穷互动包涵可错和自我纠错,主体的认识恒常指向实在,益趋真切,故具真理性。这种互动又并非改造世界。因改造必在认识之后,犹如必先做好衣服才能修改。这种互动便是认识本身。

中国文化的机遇

如果希腊的人文理想和基督教信仰曾经启发出如此辉煌的科学创造,我们中国的伟大文化为什么不能启发出同样伟大的科学?诸如惠施十事之类的精微思辩,较之古希腊的形上思辩,并无逊色。墨经逻辑之缜密,亦不逮于古希腊逻辑。老子的本体论足以睥睨欧洲。儒者的求实精神,亦应有利于科学的建树。中国古代不具备发达的公理化系统。然而明朝已经引入欧几里德几何,亦未见科学之出现。大概总体语境不利于认识主体的成熟,似是一大问题。古汉语结构不用系词,难以运用逻辑常词,也是大问题。此外缺乏相对独立的知识共同体,以及社会权力结构难以作出明智的抉择,也是问题。

至今高唱不休的所谓天人合一,如果辨析不清,对我国的科学教育,弊端甚大。董仲舒的天人比附之说姑且不论,所谓天人合一,大概有天人一物和天人一理两派旧说。天人一物,似源于庄子的所谓与万物为一体的神秘体验。程颢颇发挥之,如:“人与天地一物也。”“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语录》十一、二上)陆王不必论矣。此种神秘体验,作为个人体验固无可非之,作为美学意境更是灵感的一大源泉。然而若是成为国民意识的一般语境,始终处于主客不分的囫囵状态,则不利于主体意识之成长,对于科学理性、契约精神、民权思想之养成,皆有阻碍。

所谓天人一理,则邵雍、张载、程伊、朱熹诸理学家皆发挥之,实为理学的一大理想。本义乃是指超越性的天理与人心的本性相通。如邵雍称:“能循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张载:“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正蒙·大心》)此种理想,作为个人信仰亦佳。惟其中所已蕴涵的主客之分,以及天人之分,往往被人忽略,而此种忽略在舆论中的弊害则甚大。中国文化中主客二分的思想,对于养成主体意识及科学理性十分有利,亦十分必要。天人一理的天,乃义理之天。既言天人,则天人已分。朱熹《仁说》:“泛言同体者,使人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其弊至于认物为己者有之。”又,《答江德功》:“知者吾心之知,理者事物之理。以此知彼,自有主宾之辨。”这主宾之分,十分要紧。将自然视为可以分解的物待之,才有科学。如果成日家泛言同体,惟有含糊昏缓而已,何时方能全面揭示自然之奥秘?古人论主客二分的地方极多。比如老子论为道,则主直觉,反用智,但是论及观察万物,则明显主物我之分,以及分门别类用心观察的科学精神。如:“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墨经》论及主客及求知甚明白,如:“知,接也。”“智,智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王冲《论衡·薄葬》:“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程颐:“致知在格物……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语录》十八)王夫之《尚书引义》:“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道也。”《读四书大全说·大学》:“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辩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辩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辩之疑。”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总之,以主体立场详细观察研究自然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传统,只是没有独立于人文学术而自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而已。

自然与人的关系,既有对立紧张的一面,又有一体和谐的一面,必须全面领悟,不得偏废。西方自中世纪以后,乃全倾向于对立与利用自然,于是视科学为对自然之权力。F.培根的名言最为代表: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科学本身便是权力。) 中国传统则几乎顷全力于一体和谐之说,几只有老子指出自然的严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古代几乎只有荀子讲制天,亦即利用自然。实际上,人类的行为便蕴涵着天人二分与利用自然。人只要有消化管道,便不得不消耗自然资源。人只要有美化生活方式的要求,便不得不加剧消耗自然资源。由于西方的科学与价值脱节,对自然的片面领悟,以及自我和消费主体的畸形膨胀,已经造成滥戕滥用自然,不顾人类整体利益,毁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灾难性后果。

也恰恰在这里,有着中国文化理想的机遇。我国文化传统有着恢弘深邃的内涵。文化的发展固然有着许多未知乃至非理性的因素,不可能简单地按照自觉意志的指引而进行。然而只要摆脱半殖民地文化自卑心理,不墨守冬烘式的国学陈规,而从人类历史趋向和当代人类需要的广阔视野去体认之,也就可能发现中国文化新生的机缘。科学,市场,法治,乃是现代人类社会具有普世性的体制,也许是人类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中国的文化理想,只要经过正确的诠解,可以提供现代人类需要的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原理。中国文化观念,既涵有主客二分、主体意识的思想,亦涵有天人和谐兼有人可制天的理念。中国人既把天视为可宰制可利用的对象,又视为自主的生命沃源。如《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庄子·知北游》:“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 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不胜枚举。这便蕴涵着人与自然的主客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认为自然有着内在的理性性质,人可以认识而预期之。如荀子云:“天行有常。”“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有常而诚,实即内在理性。《说文·言部》:“诚,信也。”而 《人部》:“信,诚也。”这里《说文》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字汇·人部》:“信,不差爽也。”《广韵·震韵》:“信,验也。”不差爽而可验的常行,即秩序原则。实在之内的有常以至其诚,即世界内在理性也。对自然的认识,既要以经验的方法格一物复格一物地无穷反复进行,而最终理想又是类似统一场论式的全面揭示:“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真理的标准,便是人的理性原则与人所可能发现的自然秩序之间,无穷主客互动的对比。

结语

不同于技术,科学是精神创造活动。创造需要灵感,而灵感要求那生我养我的文化沃土为源泉。譬诸音乐,如果中国的作曲家恒常依据西洋的音乐动机去谱曲,能作出伟大音乐否?科学创造,其理一也。欧洲的人文理想曾孕育出一个时代的伟大科学。如今,那个时代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现代性,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中国的文化精神却恰可补其不足,而取其所长。这里便涵有中国文化的机遇。曾有人放言高论,称二十一世纪为中国的世纪。此语应作何解?“中国的”总不是possessive的意思吧。“中国的”似应指中国的贡献。贡献又在何处?仅仅亦步亦趋,可乎?仅仅“强大”,而无精神创造,可乎?没有科学的伟大创造,可乎?于此可知中国的文化新生之重大意义矣。

中国的科学哲学家,不必斤斤于复述西方的理论,亦应以严格的形式化方式,创建新式的科学方法系统。中国的科学家,亦应汲取中国文化理念,创造新的科学理论。一二西方科学家已经在如此尝试。将人文理念,以自觉前提方式纳入科学理论的尝试尚属少见,然而也不是绝对没有。如玻姆的量子力学理论便是。(见David Bohm, The Undivided Universe: An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Theory, London,1993.)

这里便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人文与科学分离的问题。不论外部抑科学内部,对此种分裂现象,提供解决的途径,皆离不开教育的改进。中国的科学家,在其教育培养中,应接受中国文化的陶冶。其实,一般受教育的人,皆应接受此种陶冶,同时接受科学的洗礼。中学,至少高中,应设逻辑演算课程,以及初步的科学思想概论。其语文课中的文言文比例可增至六七成,以思想为主,力避浮泛模糊之辞,以使少年早日窥见中国的宝贵思想,不致处处低伏于外来的无根思潮。大学低年级应设文理科共读的,与科学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以及以中国为重点的世界思想简史。加之舆论的正确倡导,或可培养出一代新人。二十一世纪中国如何之类的高论,或者稍有实践的基础。

篇5:人文教育对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价值研究论文

人文教育对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价值研究论文

在我国目前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护士们的人们精神,确保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到“以患者为本”。本篇文章就主要围绕护理教学事业展开分析,探究人文教育在其中应用的意义,以及护理教学的现状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策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机制,真正将人文教育融入护理教学中,从而促进护理教学发展进程。

引言:在护理教学中不仅仅涉及到严谨的、大量的科学理论知识,还包括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我国教育事业长时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学也不例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护理教学中老师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更缺乏对学生人文观念的培养,比如说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等意识。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加速护理教学事业的改革,建立并完善护理教学模式体制,从而提高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护士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一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它最早出现在《易经》中,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个性,这是和野蛮时代的区别所在。人文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将优秀的成果转换为人的内在品质,让人们通过学习获取更滋润的心灵,思想道德观念得以升华。因此说,教育事业应该重视人文教育,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育,促进人们得以身心健康发展。

二、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护理教学一直强调专业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训练,但是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使得很多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比如说很多专业成绩较高的护士生,有着很差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需要在护理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极高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的`提高。总的说来,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护理业的发展进程。

三、人文教育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加强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用,符合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人文教育来促进护理教学事业的改革进程,从以下几个具体策略做起:

(一)教学理念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

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教学事业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不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培养应该充分融入护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人文教育,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有着良好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推动护理业的发展。在实际护理教学课程中,将人文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传统护理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遵从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彰显人文精神。

(二)开设人文课程

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护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为我国护理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教学机构应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比如说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交流培训、音乐欣赏、形体锻炼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在人文课程的进展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需要注意的是,人文课程的实际开设中,老师要做好教学总结和教学评价工作,确保评价机制的公平公正。此外,通过人文课程的开设,还能真正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护生在实践过程中即使面对的是模型人,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为将来实际面对患者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通过人文课程的开展,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还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

(三)重视人文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任何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护理教学改革中实施人文教育,也必须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做起。通过定期培训、科研活动的开展等,提高护理教师的职业道德,确保老师爱岗敬业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真正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引领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品质。

此外,护理教学的改革还能够从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做起,比如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潜移默化地慢慢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确保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护理教学事业的改革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从护理专业特点来说,本来就应该推崇人文观念,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发挥护理的真正作用。总的说来,在护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应用十分有必要,通过特定人文课程教学的设置、人文性质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多种途径真正落实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护理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6:论基础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论文

论基础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论文

长久以来,国内英语教育陷入“工具论”思想,其内在的人文价值要么作为工具性目标的陪衬而遭到曲解,要么完全被冷落,英语教育的理想与实践背道而驰。重新审视基础英语教育的人文内涵,揭示英语教育实践偏离的原因,寻找英语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不仅能表达对英语教育的价值关怀,对人、语言与教育三者关系的深层解读,更能为基础英语教育的未来辨清方向,促使英语教育本真价值的回归。

一、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

(一)人类符号系统的精华是语言

语言本体就是美,语言美的展现既在意境也在韵律。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词汇、结构的运用,英语语言表现出色彩斑斓的意境美。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语言的美学价值被充分发掘,为学生们提供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品味英语语言的韵律和意境之美时,得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二)表达思维的工具

英语语言展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自我成长、社会生活和历史演进中对大自然、社会角度和心灵世界的体验、感知和阐述,是他们理解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成果精髓之所在。英语语言也代表着与汉语大致不同的概念范畴、表达逻辑和系统的崭新的思辨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以差异化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方式,创造新概念与新知识的思维工具。

(三)思想道德的载体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及规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英语语言是思想道德的载体,组合的字母以真实可靠的方式反映出这些价值观的精神意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中提供的大量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和谐相处的德育素材,更是传达了积极的三观,成为促进提升学生品质的重要内容。

(四)体现英美文化的特色

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英美国家历史、地理、人物、节日、风俗、宗教等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不在少数,成为了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对异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中,学生必然可以发现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所在和相通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到异域文化的.精妙。因此,基础英语教育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属性,承担起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我国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迷失

(一)固守“工具论”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便一直被禁锢在以效率为追求目标的 “工具论”思想之中,而本应该是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可以促进人类发展、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以及解放人的个性则一直被边缘化,语言本身具有的真善美被遮掩,语言教育的人文价值被禁锢,学生的各种道德成长也被扼杀。

(二)忽视了人文内涵的多元化

英语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该重视人文价值的培养。然而,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语言教育的德育、智育、美育。当提到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时,人们局限在了语言本身所表达的历史、风土、文化等,造成的结果就是,忽视了英语教育人文内涵的多元化,英语教育更深层次的东西得不到体现。

(三)人文理想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裂缝

纵然一些教育者认识到,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应该注重人文教育的多元化,可是在实践中却得不到落实。教师在授课时,依然采取一味灌输知识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为目标。即使部分教师胸怀满腔的人文情怀,却因现实情况,不得不低头。对于学生来说,本应该是一个追求全面发展培养自身素质的时机,却被现实的教学模式扼杀。这使得英语教育的人文理想与教学实践产生断裂。

三、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回归

(一)理念上的转变: 从“工具论”到同时兼顾人文精神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综合发展,是人性的一种释放,是美德、审美、思辨等能力的综合发展。所以,教育者应该转变思想,采取多元价值观来衡量英语教育的尺度,做到既注重其工具价值的同时也追寻人文内涵。只有这样,基础英语教育才可以真正为学生带来人生中所需的真善美的体验和追求。

(二)内涵上的开放: 从单纯的能力追求到多元追求

传统的英语教育以文化理解为主要追求,忽略了英语语言和教育本身所应有的内在统一联系,造成英语教育内涵和人文价值的缺失,这就不可能培养出全面的人,从而促进学生生命力的成长。人的根本价值和追求是在美的发现中获得的,只有将知识与人文相结合,才可能发挥出英语教育应有的人文价值。

(三)实践上的重构: 从以学习技能为中心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较多的注重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根植于语言本身的人文价值追求。英语教育不仅要注重语音、词汇、语法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7:传统工艺美术价值对视觉传达的影响论文

传统工艺美术价值对视觉传达的影响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精湛、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集合人民智慧、民族风情、生活习俗与文化底蕴。视觉传达设计伴随艺术设计飞速发展,设计表现形式已然打破固有形式约束,期许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使设计载体更富欣赏价值。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特点是突出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从“印刷美术设计”演化而来,伴随现代设计范围逐步扩展,视觉传达设计已经不局限于平面设计领域,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呈现二度空间影像进行表现,赋予视觉传达设计新活力。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较为缓慢,期许通过创新融合,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形成有机结合,赋予视觉传达设计新的发展方向,达到推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良性发展的目的。

一、传统工艺美术与视觉传达设计内涵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内涵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源于先祖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需求,以历史条件、生产工艺、工艺材质等客观因素为基础,形成特属于不同历史背景、地域、政权、经济等人文环境的工艺美术形式,属人工造物总称。伴随时代进步与历史演进,中华民族造型技艺得以流传与发展,介于其富有极高艺术价值,传统工艺美术已经成为造型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1]。

2.视觉传达设计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指依照某一特定创设对象,应用图形、色彩、造型、文字及信息处理形式,对其进行可视化标新,同时传授给受众设计目的,对受众产生一定影响,进而达到设计预期。视觉媒介是设计得以通过表现形式,传递给受众思想感悟的主要载体,达到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特点

1.和谐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期许通过设计使材料、工艺、形态、神韵、美观、思想等内容达到和谐统一,使一切设计处于“合”与“宜”的状态。例如,我国许多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上的绘图,均采用对称形式,凸显设计和谐性,同时注重外观与设计精神的有机统一,富有较强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2.象征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造物追求“感化”,以意像为基础创设抽象作品,利用色彩、尺度、体量、造型等设计象征道德伦理、思想意图等精神内涵,使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

3.灵动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采用意形结合形式展开设计,使工艺作品结构富有生命力,造型富有表现力,具有循环不息的灵动美。例如,较为常见的“祥云”“回形纹”“水波纹”等设计形式,在各类工艺作品上较为常见,富有极强的流动感与灵动美,使设计成果疏朗空灵、变化活泼,且极具美感。

三、传统工艺美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社会价值

通过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使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丢失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激发世人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欣赏之情与自豪感,为传统文化与摩登时代的融合造就思维端口,借此突破传统文化传承瓶颈,达到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使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极具中国特色,打破西方国家固有设计思想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诸多限制,引导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让世界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感染,迎接“中国设计时代”的到来[2]。

2.经济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具有许多现代技术无法企及的工艺手法,可赋予设计元素独具特色的美感与艺术价值。如我国青花瓷,因其清新淡雅的形象,符合现代人追求恬逸的心理期许,所以,在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中均有所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是步步高厂家于推出的青花瓷系列手机,受到时下年轻人的追捧,为企业创造了可观收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需要通过极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抓住商机,而创新是经济发展原动力,只有不断追加创新“投资”,企业才会站在行业领先地位,掌握稀缺资源,获取更高经济收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富有极高创新性,在丰富设计形式的同时,赋予设计载体极强文化底蕴,其设计价值可见一斑[3]。

3.市场价值

面对同类商品,顾客会选择具有设计感与表现力的产品,其为视觉吸引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竞争中,应用创新实属少数,视觉传达设计为商品价值与传统工艺美术之融合提供途径,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缪斯”,有别于以往商品设计概念与固有模式,赋予设计新的生命力,同时极具市场价值[4]。

四、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融合与创新的表现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与完善,加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变革创新注入无尽动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其融合在此发展良好的契机下展开,为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指明发展方向,使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跳脱国外固有设计思想框架,融合极具中国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美术,在赋予视觉传达设计美感的同时,更有利于提高视觉传达设计受众的心理认同感。设计者看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无尽探究价值,越发关注设计精髓之文化内涵,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例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中使用的“梦娃”形象,其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陶俑”,迎合时代发展将“梦娃”以今人的审美表现出来,形成极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梦是幸福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成为同梦娃一样幸福快乐的人。“梦娃”的形象是传统工艺美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的有机融合,通过视觉传达设计赋予传统工艺美术新型表现形式,而传统工艺美术在融合过程中,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创设灵感与文化温度,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具感染力,达到推进视觉传达设计良性发展的目的[5]。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若想在当今社会与视觉传达设计形成有效交融,应迎合时代发展与当今社会审美需求做出调整,在凸显设计主旨的同时,让传统文化可以注入视觉设计过程中,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加高效。例如,我国春节都会张贴的“福”字就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剪纸”的代表形式,代表着幸福吉祥,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向世人送去祝福。伴随时代发展,人们对“福”字视觉设计发生转变,在原有设计框架上,对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使福字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具有时代美感,在视觉传达设计下形成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福”字表现形式。如有的“福”字在周边装点上十二生肖,更具新年代表性,且赋予传统“福”字新的视觉设计效果,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是视觉传达设计所追求的设计灵感,使视觉表达极具创意,同时与视觉传达设计受众审美需求高度一致,可见,传统工艺美术与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融合,已然成为当代设计者探索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视觉传达设计属于传播特定事物的主动设计行为,以传播对象为主体,以可视化为传播形式,加之插画、色彩、电子设备、绘画、排版、标识等形式对传播主体进行设计与充实,通过“视觉符号”引领人类视觉感官对特殊符号进行理解,达到传播主体的目的。为了使“视觉符号”极具冲击力,设计事物更具市场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设计者应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科学融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使设计更富文化底蕴,达到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洁.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UI设计的融合[J].艺术科技,,29(6).

[2]高雪.考虑视觉传达效果的夜视环境视觉定位方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16).

[3]汪惟宝,陈为龙.交通标示颜色的视觉传达作用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6,33(7).

[4]姚鹏.试析传统工艺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39(6).

[5]谭浩楠.茶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之路[J].福建茶叶,2017,39(6).

篇8:浅谈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影响论文

摘要:建筑业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科学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是投资者与生产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价值工程与建筑工程造价的关系,并对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进行优化,通过提高建筑产品功能,降低工程造价,为投资者寻求通过最小的投入而获取最大的产出的途径,获得良好投资效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价值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投资效益

引言

在目前建筑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工程造价上升是投资者和生产者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筑工程造价影响着一个项目的效益、正常运营以及投资回收期,业主开始越来越注重当前建设投资的效益和回报。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进而推动资源的高效使用,达到建设资源应用最优化、项目投资回报最大化。随着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加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工程对投资项目的成本控制和效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效,应用价值工程,着眼于项目的寿命周期,通过对建筑产品功能的分析,采取创新、节约、改进工艺等措施,剔除各种不必要功能,促进建筑产品价值最大化;同时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从而降低建筑产品的造价,有利于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效益。

1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1.1土地资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建设用地的可利用面积越来越少。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在长期开发利用下,后备土地资不断源减少且趋于枯竭,在东部沿海经济区域尤为突出。为了控制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国家当局部门对建设用地的审批制度越来越严格,投资者获得土地的成本也相应提高,对整个工程造价造成较大影响。

1.2设计方案与材料选择

建筑设计是投资项目在图纸上的反映,并且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才予以实施,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较高。规模、功能等设计影响着项目资金的投入大小,因此建设方案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首要程序。功能是使用者着对建筑的满足程度,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业主需要对提高建筑价值十分重要,功能设计不合理会增加资源的投入,从而增加工程造价。另外,材料选择是否得当对建筑工程造价有着直接影响。

1.3施工过程管理

建设投资施工时间较长,资源消耗量大,施工过程的管理对成本约束有着较好效用。处理好施工前期的任务筹备,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个程序的突出问题实施多方面高层次治理,才能深度把控工程造价。

1.4劳动力成本

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建设投资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等费用会增加。

2价值工程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2.1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从业主和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建筑工程造价就是完成工程建设目标投入的一切成本。由价值工程的表达公式V=F/C可知,价值与成本成反比,通过提升建筑产品价值,着重提高功能,考虑成本的节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满足业主的投资目标。价值工程作为有效节省资源和成本的方法理论,在海内外的实践应用和研究中证明,在建筑工程上对其运用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影响建筑投资项目造价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项目投资的全过程,包括决策分析、设计、施工、管理、竣工、投入使用、运营维护等多方面内容。

2.2工程造价控制对项目功能和价值的影响

工程造价控制不完善,将会防碍建筑产品的功能和价值的提高。根据价值工程表达公式V=F/C,如果建筑的造价成本上升,在其功能一定的情况下,建筑产品的价值将缩小;过于片面追求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容易影响建筑质量,缩短建筑产品寿命,增加运营成本,使建筑产品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功能的提高和造价成本的降低是提高建筑产品价值的最理想的办法,但要在实际做到及其困难。价值工程的应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可以激发设计研发人员的创造力,持续研制改进新作品,减少造价成本的同时提高功能。因而,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才能优化资源,提高建筑的功能和价值,获取最佳投资效益。

3运用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实行有效控制

3.1创新优化设计方案

国内大量建筑因为设计、材料选择的不合理,导致功能价值得不到发挥、建筑材料消耗大、建设造价高,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效益差甚至陷入长期亏损。资料数据和实践证明,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集中在各环节的前期阶段,例如在决策和设计的期间。按照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分析,设计费用通常仅占建设工程项目整体费用的1%甚至更少,可恰是因为这不足1%的费用却严重影响着后期的建设造价,影响程度甚至超过75%[1]。然而长久以来,部分投资者容易忽视工程项目前期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而把重点放在项目实施后的不同阶段上。长此以往,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并拉大了与实现目标的距离。将控制重心放在方案设计阶段,会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成本,获取效益,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改善产品功能

建筑产品功能过于单一、建筑功能过剩导致造价过高和使用率低是当前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合理的功能设计不仅符合业主要求,节约资源成本,同时确保市场资源的高效行使,并求得建筑的最大经济价值。价值工程指导创新技术,要求我们着重提高建筑的功能,控制成本提高产品价值。根据V=F/C,价值与成本成反比,一种产品只有在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才能给用户和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3.3材料选择

建筑材料是建筑产品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材料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建筑成本与质量的高低。建材的消耗费用通常要占到建设工程总费用的60%~70%,运用价值工程管理材料至少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的25%[2]。在整个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对工程材料进行研讨,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和水平,降低建筑材料使用成本和减少材料浪费,以适应经济发展,获得良好投资效益。在传统的建筑观念中,认为需要提高建筑质量就必须要使用价格高的材料。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为材料使用提供多种选择,寻找外观特性都相似且能互为替代的建材,从功能和成本要求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从材料入手,选择满足功能而又符合质量要求的高性价比材料,完善优化材料使用,一方面既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好地减低采购、施工等费用。

3.4项目实施阶段

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更新施工工艺和优化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提高现场作业人员价值和场地的作业功能,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可控范围大概在项目预算总造价的5%-25%左右。施工前期做好相关技术交底工作,熟悉地质勘查报告和施工图纸并汇总研究,敦促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遵守施工程序,减少因施工不当而引起施工成本增加[3]。价值工程通过对成本功能的分析,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合理安排材料进场,指导项目施工阶段管理,保证施工过程质量并合理降低施工成本。

篇9:浅谈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影响论文

以广州电视塔为例,广州塔是华南地区年轻著名的新地标之一,不仅拥有信号发射功能,同时还具备观光、展示、娱乐等多项功能。在最初的规划设计当中,有多个不同的设计方案,最终胜出的方案居然是扭转和偏心这样超出建筑实际水平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初期无论是造价还是其他方面都无法满足要求,只是设计师的一时狂想,而能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有赖于对专家们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和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4]。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一方面,在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和功能上设计充分,减少了建筑占地面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上有很大的节约空间。同时开发应用建筑的耐久性等先进技术,提高建筑科技水平;着重于功能设计,推进其资源的节约和价值的提高,避免功能过剩或不足对造价的影响,降低建设资金投入不合理和后期营运费用的增加。

另一方面,对于难度高的施工,运用价值工程,促进新工艺技术的出现、新材料的研发,攻克层层难关,对施工各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保证工程投资目标的实现。以国家体育馆为例,“鸟巢”国家体育馆是中国乃至国际上的著名功能建筑。它是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新建场馆之一,同时举办了不少国际田径、足球等体育赛事。在传统的体育场馆设计和建造中,作用主要是提供体育运动和赛事的场所。其功能单一,在举办完某场赛事后,就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极低。作为体育场馆,其占地范围广,建设量大,造价亦高,在功能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无疑降低了其价值和增加建设运营成本,而且投资效益低,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极易出现不平衡。城市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投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作用功能,不仅可以满足体育赛事的需要,更能集供人们休闲、企业展览、娱乐表演演出等等。在对综合体育场馆进行设计时加入价值工程思想,有利于降低造价成本和提高功能价值,避免因巨额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国家体育场以其独特的功能设计和造型,可满足大型赛事即全民健身的要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体育活动和表演艺术机构到场比赛演出以及国内大型电视节目的录制,已经成为国内外优秀闻名的大型体育活动场所和艺术娱乐表演场所,得到市民的高度赞赏和好评,因此其经济、社会等综合投资效益很高,符合经济适用美观原则和投资主体的目的和要求。

5结束语

价值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分析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并侧重于满足并提高建筑所需的使用功能,来提升建筑的价值,得到建设综合投资收益。在目前大环境下,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指数上升,价值工程无疑是创新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施工科学管理、提升技术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价值工程适应于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控制好工程造价的同时,使建筑的质量、功能和科技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可为投资者投资提供最佳的方案,节约资金,减少建筑资源浪费,促进资源整合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使投资者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关永冰,谷莹莹,方业博.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9-12.

[2]夏侃.价值工程在工程材料采购中的应用[J].中国商界,(1):280-281.

[3]毕亚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价值工程的应用探索[J].建材与装饰,(1):198-199.

[4]梁隽,吴树甜,陈卫群,傅兴,刘锦标.广州塔[J].建筑创作,(12):40-55.

篇10: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论文

会计信息在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良性运作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从银行稳定的角度看,会计直接影响对信用风险评估和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真实程度,以及对经济实质的揭示深度。因此,基于公允价值的市场约束是维护银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制度在增加透明度和市场纪律上的作用

市场纪律作为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银行监管框架的支柱之一,只有建立在充分、及时、准确和相关的信息流动基础上,才能揭示市场主体蕴藏的风险。而要揭示经济实质,就要明确对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估值的原则。现行混合式会计制度的缺陷表现在:一是对风险揭示不充分。银行财务报告中采用历史成本估值的项目主要在投资账户中,而按市场价值估值的项目列入交易账户。当然,如果对银行投资组合分开管理,就没必要对现行会计制度改革。随着银行交易和资本市场业务的增长,交易工具更多地用于防范投资账户中的利率风险,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被列入表外业务,财务报表反映的风险与报告主体的真实风险状况相去甚远。二是对风险揭示缺乏可比性。混合会计模式对一些项目(如银行)以历史成本计量,而其他项目(如交易账户)以市场价值计量。银行统一管理头寸后,按照混合模式对账户的区分带有人为色彩,造成机构之间,甚至机构内部缺乏可比性。例如,债券如果被划为交易资产或待售资产要按市场定价;如果被视为持有到期的资产组合,按成本价值持有。三是对风险揭示存在时滞。现行会计制度按金融资产和负债产生的价值计量,只有在它们属于交易账户的一部分时,才按市场价值计量。例如,银行属于投资账户,其真实经济价值下跌后要隐蔽一段时间才暴露出来。对美国的研究显示,尽管储蓄信贷银行危机起因于抵押资产的收益不足以支付高利息,但是监管宽容特别是会计标准松弛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在传统会计框架下,上述问题通过负年净利息收入逐步暴露出来,但由于对这类机构的监管会计比公认会计准则的标准松,对其经营状况估计也过于乐观。例如1982年根据监管会计计算,储蓄信贷银行的净值为资产的37%,用公认会计准则估计净值为 3%,而根据市场价值估计的净值却是-12%.

国际会计准则对银行稳定的政策含义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40多项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对于银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是第39号(ISA39)。 ISA39要求衍生金融工具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的规则,把规则和经济实质结合起来。ISA39对资产和负债确认主要按照功能把金融资产分为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待收、持有到期的投资、和应收账款。前两项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后两项用摊余成本计价。

ISA39对透明度、套期和准备金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银行的稳定性。套期会计是在同一个损益表中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价值变化导致的损益进行配比和揭示。一种是公允价值套期,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按市场价格计入损益。另一种是现金流套期,用于投资账户账面头寸的套期衍生金融工具按成本计量。例如,存的投资账户不按市场价值计量,用于防范利率风险的利率掉期,按产生的利率流来计量。现金流套期对股本变动的影响较小,但是对美国大银行的样本分析显示这种变动相当于股权资本的5%.

ISA39强调计提损失准备时,要明确损失已发生,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要用未来现金流来确认。计提准备金是资产面值与未来全部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差。这与美英的会计标准类似,但与银行内部会计制度预测到的组合发生的损失不一致,也与新巴塞尔协议的审慎性要求有差距。从银行稳定角度看,银行信贷质量要在准备金中得到体现,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金。

篇11: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论文

公允价值会计旨在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优势在于及时揭示由于市场风险变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如投资账户中的利率风险等。它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是扩大市场约束和纠正行动的范围。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把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核算,及时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对风险揭示更全面,从而增加市场约束和透明度,抑制交叉补贴,有利于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银行危机。其次,期限和流动性转换功能。银行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可以实现信息转换功能。例如,银行通过证券化及其他风险转换机制控制公允价值会计对盈利和损失产生的负面影响,用流动性准备金支持无法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工具的发展,提高流动性不足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以及风险的跨期分布,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三是限制顺周期的范围。对利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或信贷差幅的大户来说,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信贷质量的认识,使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估值的变化。基于预期现金流的公允价值具有前瞻性,包含所有可得信息,及时揭示资产质量恶化情况。如果对已发生损失的确认是基于私人信息和管理部门的相机决策,具有向后看和顺周期性的特点,在计提准备金和进行核销时对市场造成冲击。而银行资产质量调整幅度过大,会造成信贷萎缩。如果投资者能够正确解读信息,那么会计制度造成的波动是可以避免的。

篇12: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摘要】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之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点,把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能力和素养。本文则是从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凸显学生音乐社团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社团;人文素养;实现途径

学生艺术社团既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彰显学校自身文化一张“名片”,本文所指的艺术社团特指中学生的音乐社团,即合唱社团和器乐社团,怎样借助学生音乐社团建设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包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感受音乐作品品味人文风韵

对于参加音乐社团的学生,我希望他们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鉴赏音乐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作品做出评述,对一部优秀的经典音乐进行鉴赏的同时也是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形成他们完善的个性的重要过程,因此,不要忽略任何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力。

作为艺术教育重要载体的中学生音乐社团,无论是合唱社团还是器乐社团,我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鉴赏环节,借助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人文情怀等方面,要求学生在品味音乐神韵的同时,不要忘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体会作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也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当然,欣赏优秀的声乐或器乐作品,最直接的效果是激发学生演唱或演奏的兴趣,而优秀的声乐作品或器乐作品,无论在演唱演奏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具有高水平的示范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合唱歌曲《飞来的花瓣》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一段歌词“飞来的信件,像那彩色的花瓣,一片一片,寄来赤诚的怀念,寄来赤诚的怀念。是写给老师的问候,是送来优秀的答卷,片片花瓣在春风中倾吐芬芳,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当年的祝愿。”读到这里,学生明白了这首美丽的小诗语言淳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接着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合唱,能够更进一步的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和他们对歌唱的欲望,而这样的有感而唱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整首歌曲的开头旋律平稳、朴素,节奏鲜明,尤其是其中的切分节奏和休止的使用,显得歌曲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情的'思念和诚挚的问候。在片刻的静谧无声之后,歌曲进入混声四部合唱,主旋律的音区升高,在两句基本相同的乐句之后,旋律扶摇直上全曲的最高点:有如老师打开了信封,信中叙述的思念、优异的成就如春分扑面而来,老师的感情升腾,幸福的暖流在心中涌动,继而旋律回落、渐趋平静,传递了学生对老师美好而温馨的感情。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学生能意识到在歌唱时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以及各种装饰音和表情术语的含义,继而在尊重作品原创的基础上稍加修饰和美化,更准确地理解曲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我们的歌声传递出来,这样歌声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

再如,让学生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以带领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结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研讨诗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之处。通过鉴赏和讨论,学生深入感受到了这首古诗、古曲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仿佛看到了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的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体会到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和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被作品深深地感染和吸引。整首作品极具古典神韵,也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画面感,学生在欣赏一段器乐演奏之后,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一唱根据《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改变的歌曲,一起来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古朴典雅的风格以及音乐与诗歌交融的艺术魅力,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这些,无疑都是音乐社团演唱、演奏等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表现音乐作品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音乐社团中的演唱演奏等实践环节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途径就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和学唱并搜集记录地方民歌,这种活动有益于学生直接向民间艺人或民族音乐工作者学唱民歌,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变革、代表人物及社会价值,从而提高他们演唱民歌的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另一个途径则是通过“整合音乐语言、学会合作探究”和“演绎音乐作品、创新文化内涵”的过程实现,即指学生学习并掌握歌唱或演奏乐器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能流畅地演奏与学生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准确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歌唱或演奏歌(乐)曲;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在合唱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平衡,在合奏中,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乐器并使其乐队的演奏要求,能按总谱的要求进行排练,正确奏出自己声部的音乐,并能注意协调与其他声部间的关系,包括乐曲在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另外,无论是合唱还是合奏,在排练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都要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发表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意见。学生在排练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会了交流合作、切磋技艺、情感沟通、思维碰撞,也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潜能,包括乐曲的配器的选择、和声的编排、声部的设置等,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

三、创新音乐实践提升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说,“校园”是他们生活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因此,校园文化的优劣则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其中的音乐文化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对此,学校要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好“课间音乐”的优势,向学生普及一些音乐常识,内容可包括词曲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作品题材以及体裁的选择、塑造的音乐形象、表达的情感内容、作品的特点等等,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氛围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音乐的影响。再一个就是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只有不断提高音乐社团的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彰显校园文化的气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即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音乐社团品味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提升选拔要求。提高合唱与器乐社团的选拔要求,首先必须要具备优良的品德、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演唱演奏的技能和基本的识谱能力。随着社团活动的深入,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社团活动的经验,并开发出与之相关的合唱或器乐演奏的校本课程,成为指导社团活动的理论依据,要设立从社团的起始阶段到终结阶段的学习、活动、展示及考核的目标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学、有所获,并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团成员的综合发展。

(二)遵循教育准则。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学校以及社团老师要积极开动脑筋,为社团成员提供才艺展示的平台,可以借助传统的校园文化窗口,如一年一度的“迎新生”军训晚会、校园才艺大赛、“迎新年”全校文艺汇演以及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的演唱演奏大赛等活动平台,全方位地提升社团成员的艺术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提升成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靓丽的风景线。

(三)扩大社团影响。要多元化开发音乐社团的活动渠道,强化音乐社团的影响力,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社团文化品牌。一方面,我们让音乐社团成为我校艺术特长生梦想的摇篮,成为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具备较高演唱和演奏水平的学生,他们认为将来成为一个艺术人才,成为向人类传递“美”的使者也很好,他们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完善、不断努力,人生就是应该有目标地活着,这样才有意义;另一方面,组织音乐社团参加外国师生团来我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实力,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品牌,也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借助其他的文化形式不断创新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社团文化建设环境和氛围,提升音乐社团建设的品味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巩固与发展。我想,以上这些应该就是我们音乐社团建设持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检验我们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

[2]朱丹.《辽宁省普通高校开设踢踏舞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位论文,5月。

[3]刘叶南.《主位-客位双视角的音乐教育―――上海美式国际学校中学音乐课程的观照与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5月。

篇13: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概述

从古代到现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健康都要从教师开始,因为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传播人,因此教师的自身素养就极为重要。教师只所以要养成及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因为教师有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国古代大家孔子就曾经的提示过老师,一切的身教胜与言传,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进行人文素养的深化也是其注重自己修身养性和内省自身的做法。教师只有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才能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不断的内省自身有利于培养自己严于律己的素质。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以利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的分析

(一)人文态度和人文观念

教师具有的人文素养一定体现在其教学的`态度上。这也被我们称之为人文态度。教师对学生具有极其和蔼和认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态度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增加学生们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在人文的观念中主要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具有一个负责的态度,在教学的观念上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会使学生在内心中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幸福感。教师的人文热情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行为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意向产生影响,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人文的态度中有一种关爱的情怀,这样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能够使小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是被老师关注的,所以更加积极的乐观的愿意去表现自己,也期待老师对他的赞扬和关爱。这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心理。

(二)教师的语言情怀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因此如何运用语言成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的过程,因此教师及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教学会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代语言中的情感力量。小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都比较丰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教师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真正的感受。这样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一种情感的力量在丰富自己。例如在《慈母情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动情的语言去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样学生也能结合自身去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爱,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文方面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的去爱别人,体会别人的爱。

(三)教师对人文知识教学给学生产生的影响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会涉及到一些人文的知识,包括人文地理、人文情怀、人文生活等等。在这其中教师通过知识的表达,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爱,使自己更加的奋发图强,努力的学习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去了解自己的国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也会有很多的困难,这时候教师的人文关爱情怀的体现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实际的不怕挫折、勇敢面对失败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信心,重新的整理好自己情绪,做到不怕困难、不怕挫败、认真学习、继续努力的性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文情怀还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方方面面去体现,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的学生,尤其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要积极的做出榜样示范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负责。学生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拥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一个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学生。

篇14:论医古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论医古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影响论文

1培养学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生命意识

《黄帝内经》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的生命是天地万物之间最宝贵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序》里把《内经》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日摄生类。”他把养生保命放在首类。古人的这些观点都强调了生命至尊至重的思想。而这些内容都出自医古文教材,都能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由于现实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一般课堂上生命教育常常缺席。通过医古文教学向学生灌输尊重生命的意识,让他们懂得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可贵,珍视生命、敬爱生命、护持生命是人生第一要素,对自己也好,对患者也罢,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2培养学生仁爱慈悲的心灵

“仁爱”是传统的处世美德。受其影响,中医学称治病救人为“仁术”。如医学在《内经》中被称作“圣人之术”,后世也多称为“仁术”,充分说明了学医者应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要求医生“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提倡对病家要有仁爱恻隐之心,一视同仁,一心赴救,视患者同亲人,体现了作者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医古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医家高尚的医德,让学生体会到仁爱慈悲之心是做医生的基本要求。

3培养学生儒雅谦恭的风范

谦虚恭敬,温和文雅,是古代医家极重视的礼仪风貌。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这样论述:“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作为一个大医家,首先要维护医生的神圣尊严,举止端庄,气度宽宏,不卑不亢。其次要处理好医患关系,在患者面前“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再次要处理好同行之间的关系,不能“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通过这些内容教育学生学习古代医家礼遇患者的学者风貌,言谈温和、举止文雅,仪表端庄、神态大方;把古代医家尊重同行的礼仪风貌转化为团结奋进的`精神,同学同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既要保持竞争意识,又要排除嫉能妒才等倾向,创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

4培养学生忠诚笃信的人品

在医古文教材中,扁鹊、孙思邈、张仲景等人既是神奇医术的化身,也是医德高尚的光辉典范。他们为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其淡泊名利、忠信笃诚、乐善好施的为人之道深得时人的尊敬和后人的敬仰。如《丹溪翁传》中,后人评价他:“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等。可见这些医家追求的人格目标是博施济众,而个人生活则崇尚简朴。当今社会的一些医生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邀射名誉、经略财物、自炫功能。针对这种错误倾向,以古代医家高尚的人格教育同学,使他们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利与义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必将有利于学生提高个人的品格与修养。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医古文课程之所以能承担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与其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着不应忽视的优势。医古文文选名医传记、名著名篇中蕴涵着尊重生命、重视亲情友情、弘扬真善美、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开展医学人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历代名医之所以能被世人敬重,被万世敬仰,关键是他们身上都表现出极高的道德修养,关爱生命与健康、减少疾病。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历代医学家的人生追求,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医乃仁术”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要深入发掘古代医家的人生追求与价值理念,要用这些鲜活生动的事实代替空泛的说教,要让人性的光辉浸润学生的心灵,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把“以人为本,医疗保健,健康服务,促进和谐”的观念植根于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文精神、良好文化素养的德术兼备型人才。

篇15:论数字城市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影响

论数字城市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影响

从数字城市是信息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出发,介绍了数字城市的技术背景,分析了数字城市对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的影响,指出其必将大大地加速城市科技和城市文明的`进程,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 者:吕小彪 周均清 王乘  作者单位:吕小彪,周均清(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王乘(华中科技大学)

刊 名:现代城市研究  PKU英文刊名:MODERN URBAN RESEARCH 年,卷(期):2004 “”(1) 分类号:F291.1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城市化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草坪在景观设计中有哪些一般应用?

论听觉元素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

生态城市创建中环境工程的运用论文

水喷雾自动消防系统在小区供气中的应用论文

人教版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和教案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人教版水资源教学设计

市政路桥加固改造设计中应把握的要点建筑工程论文

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
《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论文2022-06-22

科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2-06-05

空中的小水滴教案2023-07-12

小水滴教案2023-12-11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素材2022-05-07

如何治理河流及其水生态修复论文2022-05-25

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必要性2023-03-19

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规划初步探讨论文2023-06-17

节水的论文初中作文2022-12-28

水资源的地理小论文202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