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

时间:2023-09-01 09:01:1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共12篇)由网友“白弟弟”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

篇1: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

一、校园垃圾的特点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以下数据:从整体上来看,校园垃圾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餐厨垃圾,所占比重约为71%,生活垃圾中可用于回收利用的废纸约占11%,塑料包装则占8%左右,废电池、碎玻璃等有害垃圾约占4%,其他占6%。从局部来看,在教学区、办公楼,垃圾主要以废纸为主;学生寝室则集中了食品的塑料包装以及少部分的食品;而食堂则以餐饮垃圾为主,包括了一次性的饭盒、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总的来说,相比城市垃圾,校园垃圾在分类上更为简单,在组成上层次分明,没有太多特殊的有毒有害垃圾;同时,在校学生相较于一般社会群体,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也有着更多的了解。因此,校园垃圾实现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的潜力很大。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进行,是为了佐证当大学生在受过相当程度的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知识的公益宣传后,会形成一种较好的思想意识,这种基于政策环境而产生的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垃圾分类回收这一有利的活动中来。进而论证在大学校园内从大学生群体意识上来说,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实验内容

问卷的设计该问卷总共包括了14个选项,除第1题生源地选择外,其余13题均为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符合、较为符合、完全符合的五分法选项。例如以下选项:4.你的家乡随处能见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相关宣传画册、海报或公益广告。5.你认为日本、瑞士等等强制要求公民进行家庭垃圾分类,未进行分类时可能受到处罚,是合理而且有效的管理方式。6.你家乡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们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都有较全面的了解。7.在你周围,有能够将垃圾分类行动贯彻得很好的个人或者家庭。8.如果要求公民都对其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做丢弃将会增加公民的负担,而这种负担将超过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9.你觉得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付出的成本将会大于它的收益。10.你能够较好第对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判断。11.在扔垃圾时,你会有意识地根据垃圾桶上的分类回收标识(如果有的话)进行分类。13.如果要求你们对寝室的垃圾先进行初步分类再进行丢弃,这对你来说将是是困难的。14.你认为进行了校园垃圾分类处理后对你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第4、5、6、7题为一个体系,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对被测者所在环境的判断,具体来说,将其赋值并统计后可以看出被测者生活环境中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并通过得分的分数段0~10,10~12,12以上将其分为环境较差、环境中等和环境较好;其余题目为一个体系,亦通过赋值的方式,根据上一组数据的分组,将其数据录入,其设计主要是针对于测量被测者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态度和意识,若其具有较高的态度得分,则我们认为该名被测者在垃圾分类回收的实现过程中更有可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如果分数较低,则可能性亦会降低。从上述陈述中不难看出,被测者的生活环境政策宣传的力度与其最终持有何种态度情感可能存在联系,因而在回收问卷后,我们通过将赋值后的数据录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环境较差”、“环境中等”和“环境较好”三组进行比较,查看其方差以及显著性以得出其关系。

三、实验结论

只有当政策宣传到达一定的程度,人的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才能符合垃圾分类回收的要求,该地区政策宣传、相关知识覆盖得更好,该地区的人们总体上来说就会更倾向于认同并且落实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才能认识到他们为此做出的付出对其本身是利大于弊的。从问卷本身的回收情况来看,来自农村地区的被测者分数往往低于来自城市的,表明其所在环境的相关政策宣传及知识的普及力度欠缺,导致了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不能在态度上和行动上积极配合;而城市地区一般较农村地区得分高。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宣传力度和教育普及还远远不够。

四、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对校园垃圾的状况、疑难点的分析以及相关实验,不难看出,要想着手解决校园垃圾分类回收这一问题,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政府层面来看,必须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引导,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

(2)从学校层面来看,需要在校园内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宣传,多举办与之相关的公益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相关活动,从而提高其在垃圾分类相关方面的素质。刘芬,等:高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优化及其可行性分析933)从硬件设施上看,学校需要考察垃圾桶的分布密度,合理规划垃圾桶的布局。同时,在选购垃圾桶时,购买具有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桶。

(3)从软件方面看,学校应该多印发相关的宣传资料,在校报及bbs等网络媒体上进行宣传,普及相关知识。

五、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优化

(一)校园垃圾的分类

1.分类方案

可回收垃圾:报纸、信封、纸板、纸质包装盒、塑料、废金属、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菜叶、茶叶渣、过期食品等;有害垃圾,包括电池、废旧灯管、日用化学品等;尘土及其他。

2.分类思想

(1)可回收垃圾

①废纸的回收。由于学习生活的需要,大学生是纸制品的主要消费者之一,对学习资料、报纸书刊以及各种包装纸的消耗很大。以西南大学为例,生活垃圾中废纸的比例在10%以上。随着书刊印刷、新闻出版、商品包装等行业的发展,纸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然而森林资源的匮乏使得其原料短缺,废纸作为造纸原料也就显得愈发重要。回收1t废纸能生产好纸0.8t,相当于17棵大树的产纸量,节省3m3的垃圾填埋空间,减少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省木材2~3m3,水100m3,化工原料0.3t,煤1.2t,电600kWh。因此,废纸造纸不仅可以保护森林资源,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每张纸可回收利用至少两次,第一次回收后可印刷成稿纸、便条等,第二次回收后可制成卫生纸。

②废塑料的回收。由调查结果可知,高校生活垃圾中塑料所占比例相当大,其中很多废塑料还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而所有的废塑料,如废餐盒、塑料瓶、食品袋、软包装盒等都可以回炼为燃油。1t塑料至少能回炼600kg汽油,热解可得到苯、甲苯等芳香烃,加入化学制剂可合成粘合剂,还可生产建材等。若将其填埋处理则需占用大量土地,且难降解;焚烧则会释放有害气体。而回收塑料制品可以变废为宝,既减少了白色污染,又节约了资源。

③废金属的回收。废金属的回收利用工艺简单,有害杂质少,且许多废金属均可直接利用,减少污染,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如生产1t再生铝与生产铝相比,可以节省投资87.5%,降低成本40%~58%。

④废玻璃的回收。利用废玻璃再生玻璃,可以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等,节省电力消耗,减少大约32%的能量消耗,以及减少50%的水污染和20%的空气污染。回收利用1t废玻璃可生产篮球场面积大小的平板玻璃,还可节约1t煤炭和0.25t纯碱。而回收一个玻璃瓶所节省的能量可使一只60W灯泡发亮4h。

(2)不可回收垃圾

①餐厨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菜叶、茶叶渣、过期食品等,通过堆肥发酵的方式可将其处理为有机肥料或饲料。用100万t餐厨垃圾加工饲料,可节省36万t饲料谷用物,生产45000t以上的猪肉。将餐厨垃圾单独收集投放,不仅能够减少环卫部门在垃圾清运过程中能源与人力的消耗,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填埋占地,避免蚊蝇的滋生。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垃圾一直采用填埋处理,直到才开始进行堆肥化处理,每年处理包括餐厨垃圾等校园垃圾3000~3800t,初始建立系统、购买设备共花费67000美元,但每年节省清运与填埋处理费用11250美元。

②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包括电池、废旧灯管、日用化学品等。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为例。据统计,大学生对电池的消耗量占全国电池消耗量的1/8以上,而这些废旧电池大部分均未得到分类收集。电池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未经处理进入环境会对环境与健康造成威胁。废电池中的重金属、废碱、废酸等可回收再利用。以西南大学为例,以人均年消费电池12节计算,年消费量则为60万只以上。以1#锌锰电池为例,若每年收集30万只废旧电池,可节省1.7t碳、0.17t铜、2.3t锌、8.2t锰及一些重金属,同时避免了重金属污染。

③尘土及其他。炉灰和煤渣在垃圾中占较大比例,特别是在北方。综合利用这部分垃圾将成为北方提高垃圾处理率的重要内容。在适当的地方有目的、有步骤地堆放或填埋这部分垃圾,可以达到造田、堆山造园、填海造岛等多种目的。

3.分区收集

(1)学生寝室:学生寝室的主要垃圾为餐厨垃圾和塑料制品,而西南大学学生寝室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为由学生自行将寝室内的垃圾全部投放至垃圾桶中,未进行分类收集。在落实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时,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宣传教育,并为每栋寝室提供相应的供垃圾分类的数个垃圾桶,并写明所盛放垃圾的类别并派出指定人员进行收集。

(2)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主要垃圾集中为餐厨垃圾和一次性的纸质餐具或塑料餐具,西南大学的各大食堂在出口收集餐盘处都设有食堂工作人员,因而只需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学生配合工作即可实现食堂方面的垃圾分类。

(3)办公区、教学区、校园主干道:这一块区域的垃圾主要为可回收的废纸以及饮品包装,因而可采取的措施可为在教室、办公室外合理布局带有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桶,引导学生、教职工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垃圾即可。

(二)其他优化

在项目的进行当中,我们小组调查并分析了西南大学的校园垃圾桶分布情况,并结合实际人流量等情况,提出了本校垃圾桶分布点优化的建议。希望能为营造更美好的校园环境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现阶段所处的物质环境还不是十分有利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实施。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典型地区建立试点,总结经验,在不断实践中尝试与创新,号召社会各界一致行动,早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变。

篇2:优化高校德育教育体系

优化高校德育教育体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殿堂.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希望.大学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大学生时祖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而如何优化高校德育教育体系进行探讨,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 者:王晓宇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刊 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德育   教学   学生  

篇3:垃圾分类论文

垃圾分类论文

去年萨斯大闹北京城,弄得是人心惶惶,草木皆兵。中国人不讲卫生被外国人猜测为病疫流行的根源,人们诚惶诚恐,不断地洗手,而且严格按照“科学的依据”,正面搓多少下,反面搓多少下。人们的生活因此改变了不少,其中的最让人深有体会的改变就是楼道的垃圾道被封闭,在门口多了三个塑料大垃圾桶。

萨斯过去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回到了从前,但是楼道的垃圾道依然被封闭,门口的三个大垃圾桶还在,人们继续往垃圾桶里扔垃圾。这三个垃圾桶可不是一般的垃圾桶,而是分类垃圾桶,有两个是厨余垃圾,装瓜皮、果皮、剩菜、剩饭,另一个是其他垃圾,装灰土等垃圾。

垃圾分类是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是进步的表现,这样有利于处理,回收利用,在国外实行已久,在我国也开始提倡。当然北京的民众文化素养是很高的,他们早在去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

刚开始人们并不太习惯,垃圾丢在最近的垃圾篓中,所有的垃圾不管是厨房的、卫生间的、客厅的、饭厅的,通通放在一个大袋子里或者几个一起提着,揭开垃圾桶的盖子,全部丢进去。不少人想起来返回垃圾桶,将丢下去的垃圾提出来,就地进行分类,弄满手的垃圾也不在意。后来大家慢慢习惯一些,这个习惯形成了两种习惯,一种是仍然不分类,直接丢进垃圾桶,一种是在家里就分好类。

不管有多少人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是毕竟是有人进步了。但是这些进步人士如果看到这一幕气得要吐血。垃圾车开进小区,将三个垃圾桶的.垃圾通通倒进一辆车里……

任何制度的制订与执行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很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缺一不可,而越到后面的环节越为重要。最后的环节不实行前面所有的环节都将是白费,造成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而如果一项制度是政府制订,将使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政府的权威性也将失去,我们国家的很多制度都是停留在开始的轰轰烈烈上,所有的官员一个劲的亮相,全国民众一阵的忙碌,媒体一阵热闹,其后便归于沉寂,劳民伤财。

篇4:垃圾分类运营体系方案

为持续改善济源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夯实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切实把《济源示范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方案》(济管建〔20XX〕2号)、《济源示范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济管办〔20XX〕7号)等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全面提升济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严格考核、长效运行”的原则,夯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推行“市场化服务+市处理”的处置模式,取缔敞开式垃圾池、垃圾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开,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打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卫生环境。

二、重点任务

1.坚持“五有”标准

一要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或市场化保洁机制,各行政村保洁人员数量不低于总人口的2‰,并明确保洁员和设施设备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范围、标准等。二要有长效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保障机制,示范区、镇两级要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整合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农户适当缴费等多元投入机制。三要有完备、足够、正常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再生资源的收集、转运、处理等设施,确保所有自然村组生活垃圾得到收集、转运和处理。四要有成熟的治理技术,建立符合济源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技术模式,处理工艺不应造成二次污染;不能露天焚烧或进行无防渗措施的填埋。五要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持续深化部门参与、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组织体系和考核机制,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满意率达90%以上。

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严控“四个环节”

一要扫干净。保洁员或市场化保洁队伍要履职尽责,提高群众参与度,让村民当“主角”,确保村庄内干净整洁,无垃圾、无乱堆乱放,做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二要转运走。各镇垃圾清运要及时,有详细完整的转运记录,转运至示范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示范区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等集中处理,严禁随意倾倒。三要处理好。要做好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各镇、街道运送的生活垃圾免费处理。四要保持住。按照“五有”标准,确保清扫、转运、处理体系运行正常,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的满意度不低于90%。

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优化设施配置

各行政村所有农户每户配备垃圾分类收集桶,村主要街道每150米要配备一组垃圾分类箱。各镇、村垃圾转运站(中转站)、大型垃圾分类桶及运输车辆要密闭、卫生;有条件的镇、村可配备小型洒水车和洗扫车。规划建设山区镇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每个镇至少配备两台设备。规划建设市餐厨垃圾处置中心,规划建设市垃圾静脉产业园,加大对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处置力度。

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推进垃圾分类

大力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加大宣传力度,以村为单位深入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群众垃圾分类意识。要足额配备垃圾分类各种设施设备,保持正常运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承留、思礼两镇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要保证正常运行。

责任单位:农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5.搭建活动载体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树立“卫生环境大家创,美好生活共分享”的理念,充分发挥创建办、爱卫办、妇联、团组织等作用,大力开展“清洁农村,爱我家园”、“垃圾清零”、“全域无垃圾”、“垃圾分类,举手之劳”等活动,创造干净整洁、优美有序的居住环境;持续开展“五美庭院”、“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利用国庆、春节、夏收、秋收等重要节点,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责任单位:创建办、爱卫办、农办、妇联、团工委及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责任分工

农办要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牵头抓总作用,协调组织各相关部门推进工作开展,宣传发动、指导督导各镇村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具体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健康运行。创建办、督查局要加强督导检查,在各个重要节点开展专项督查活动。创建办、爱卫办要组织开展文明创建、爱国卫生运动,利用各种载体,创建干净整洁家园。发展改革和统计局要统筹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解决各类垃圾的“出口”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加快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的建设,尽快投入运营;生态环境局要加大有害垃圾的监管力度。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辖区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确保治理收运处置体系“一环不落、一处不漏”,实现“环境干净净,群众乐悠悠”。

四、督导考核

一是实施每月排名制,采取不定期暗访+每月互查的形式,对问题突出、考核排名靠后的,“一提醒二批评三通报”。二是实施适度补贴制度,对山区镇垃圾治理工作达标的,示范区财政按年生活垃圾从镇区运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集中处理所需运输费的30%予以补助,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根据垃圾处置量具体确定。三是实施问题重罚制,对督导中发现的成堆生活垃圾,通报后仍不整改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指定专业公司进行清理,并按清理价格的3倍,经研究同意后由示范区财政扣减所在镇、街道财力。全年考核成效纳入单位年度目标绩效考核。

篇5:垃圾分类运营体系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XX〕26号),切实增强垃圾综合治理实效,加快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立完善本市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充分认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部署,把垃圾治理作为上海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重要途径,全面融入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文明创建领域。坚持以强化全程管控为核心,增强处置能力为关键,落实源头分类为基础,围绕“保障无害化,加强资源化,促进减量化”,统筹谋划、补齐短板、综合治理,着力完善技术、政策、社会三个系统,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保障上海生态安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进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

(二)主要原则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落实市、区、街镇三级管理职责,加强部门属地联动,强化宣传、引导、监管职能,逐步形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良好氛围。

全程分类,整体推进。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建立整区域推进机制,提升综合实效。统筹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等各方作用,强化社会共治。

政策支撑,法制保障。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配套政策体系,为形成环环相扣利益机制提供必要支撑。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管理地方立法,建立“软引导”与“硬约束”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

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坚持城乡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布局,结合各区实际,统筹布局各类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建设。鼓励街镇、社区(村)因地制宜,探索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新机制、新模式。

(三)工作目标

到20XX年底,基本建成以法治为基础、政策完善、技术先进、社会协同,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生活垃圾分类质量明显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3.28万吨/日以上,其中,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7000吨/日。基本实现“两网融合”,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1.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实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和干垃圾”四分类标准。鼓励各单位和居住小区根据区域内再生资源体系发展程度,对可回收物细化分类。

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旧纺织物、废玻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适宜回收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类的废弃物。

湿垃圾。主要包括: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食物残余和食物加工废料等易腐性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等易腐性垃圾;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的食物残余和食品加工废料等餐厨垃圾。

干垃圾。主要包括:污损后不宜回收利用的包装物、餐巾纸、厕纸、尿不湿、竹木和陶瓷碎片等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责任单位:市绿化市容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委)

2.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

本市居住小区、单位、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分类收集和存储容器。分类收集容器由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按照规定设置。

居住小区:根据居住小区实际,科学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收集容器设置应当符合四类垃圾投放需要。多层、高层住宅小区可根据小区实际,合理设置干湿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住宅小区垃圾箱房或垃圾压缩站应当成组设置四类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可细化设置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或配置可回收物打包设备。农村地区应当以家庭为单位,设置干湿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按照“便利、可控”的原则,相应设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的分类收集容器。每个自然村应当设置四分类垃圾收集容器(收集点)。

单位:办公和经营场所应当设置有害垃圾、干垃圾收集容器及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或投放点。有食堂或无食堂但集中供餐的单位,在食品加工及就餐区域应当设置餐厨垃圾收集容器;产生餐厨废弃油脂的,还应当设置餐厨废弃油脂专用收集容器。单位配置垃圾箱房的,应当成组设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收集容器;产生餐厨垃圾的,还应当设置餐厨垃圾收集容器。

公共场所:道路、广场、公园、公共绿地、机场、客运站、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商业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可回收物及其他类别垃圾“两桶式”收集容器。但湿垃圾产生量较多的公共场所,应当增加设置湿垃圾收集容器。临时大型活动场所,应当根据活动安排及服务内容,在活动期间设置分类收集容器。

(责任单位:市绿化市容局、市房屋管理局、市交通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城管执法局,各区政府)

3.稳步拓展强制分类实施范围

按照“先党政机关及公共机构,后全面覆盖企事业单位”的安排,分步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坚持党政机关及公共机构率先实施,加快推行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XX年,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巩固、提升、拓展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达标验收挂牌制度,在普遍达标的基础上,推动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小区(村)和示范街镇,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实效。20XX年,居住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坚持整区域推进,以区、街镇为单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20XX年,静安区、长宁区、奉贤区、松江区、崇明区、浦东新区(城区部分)率先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成3个全国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区,全市建成700个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

(责任单位:市绿化市容局、市机管局、市房屋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城管执法局,各区政府)

4.强化强制分类执法保障

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分类义务、分类标准、分类投放管理责任等告知工作,并加强日常督促监管和指导,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对拒不执行垃圾分类的,要按照规定移交城管执法部门予以处罚。城管执法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的巡查执法,对拒不履行分类义务的单位及个人,依法依规严格执法。

篇6:垃圾分类运营体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根据《关于印发20XX年全面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福州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四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工作,逐步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20XX年底。县建城区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农村选取1-2个乡镇作为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工作试点。逐步建立相匹配的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体系,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生活垃圾处置“零填埋”。重点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厨余厂、厨余处理一体机、沤肥设施)规划建设,实现厨余垃圾量与设施处置能力相匹配。

(二)20XX年底。县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心区域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县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0%。

(三)20XX年底。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0%,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二、工作内容

坚持“简单、管用、可操作”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湿)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五大类,以“分得清、收得齐、运得走、处理好”为工作导向,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无缝衔接的全链条处置体系,具体如下:

(一)厨余(湿)垃圾

厨余(湿)垃圾采用绿色垃圾桶收集。各产生单位(部门)如机关单位、物业小区、超市、企事业等将分类出的厨余(湿)垃圾自行组织或委托企业采用厨余(湿)垃圾运输车辆进行定时定点收集、运输至垃圾转运站中转或直运至餐厨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鼓励各乡镇、各单位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技术,就地、就近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厨余垃圾。

(二)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采用红色垃圾桶收集。各相关乡镇负责规范设立有害垃圾集中收运点;负责将小区前端收集到的有害垃圾运送至有害垃圾集中收运点;配备专人管理,负责做好与小区及收运处置单位的交接工作;永泰生态环境局负责有害垃圾的运输、处置监督管理,协助各乡镇做好与有害垃圾收运处置单位的沟通工作。

(三)大件垃圾

乡镇、社区指导各居民小区、单位合理布局设立大件垃圾堆放点。大件废弃物处置企业采用厢式货车定时或预约上门对各小区、单位产生的大件垃圾进行统一规范化收集、运输至大件垃圾集散点初步破解,可利用的进行资源化利用,剩余部分转运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置。

建设与管理业主单位负责将作业产生的园林绿化垃圾归集运输至集散点或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四)可回收物

可回收物采用蓝色垃圾桶收集。县商务局负责指导乡镇、社区合理层级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组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采用可回收物专用运输车辆对各居民小区、单位产生的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五)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采用黑灰色垃圾桶收集。各产出单位(部门)如机关单位、物业小区、超市、企事业等将分类出的其他垃圾自行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环卫企业采用其他垃圾运输车辆进行定时定点收集、运输至垃圾转运站中转或直运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置。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1.成立永泰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统领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2.明确县、乡镇、社区(村居)三级党委、政府和县直部门工作职责,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计划,各级文明单位、绩效评比等考核内容。

3.县住建局(城市管理局)牵头,组建县、乡(镇)两级垃圾分类执法队伍,严格依法实施《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保障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4.各乡镇分阶段成立3-5人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中心(人员招收、工资待遇等参照县人社局核定的临聘人员标准),乡镇招收的中心人员所需工资经费由县、乡(镇)共同负担。根据本方案制定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制定分类管理员管理使用的具体工作意见。

(二)创建分类示范点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示范片区建设,20XX年底前建成5个城区精品示范点,2个农村精品示范点。

1.小区推行“四定”模式。以乡镇为主体,以社区为着力点,参照福州五城区做法,采用市场化运作、社区主导、物业小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模式,推进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四定”工作,20XX年10月15日前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11月底前完成80%垃圾分类屋(亭)的建设、分类管理员聘请、监控探头安装设置,12月底前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四定”,实现生活垃圾有效分类收运、处置,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成为居民生活新常态。

2.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按照“户分类投放、村分类收集、乡(镇)分类转运、县分类处置”方式,各乡镇根据属地原则,借鉴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模式,采用市场化运作、乡镇主导、村委具体负责模式,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3.行业部门积极带头示范。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先行带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建立“管行业必须管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机制,县直各有关单位要分别制定本行业、本系统的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及考核管理办法,牵头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行业的垃圾分类工作,带头协同推进,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

(三)规范中端运输环节

1.分类屋(亭)——转运站

垃圾收运企业中航环卫有限公司、海沧市政有限公司、升阳升清洁服务有限公司根据分类收运作业要求,逐级检查。统一分类收运车辆按分类运输配置要求,逐车建档;统一分类收运车辆标识标牌,喷涂到位;统一安装GPS定位系统,全程监控。合理规划垃圾公交式收运线路,固定收运时限,与前端分类企业收集无缝对接建立收运交接台账,收运时间白天安排在9:00-17:00,晚上安排在21:00至凌晨。

由乡镇牵头,组织社区、物业共同负责选定小区垃圾收运点位置,设立公交式收运站牌,垃圾桶在收运点停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转运站——终端处置

垃圾焚烧发电厂进场路口设卡,对垃圾分类运输车辆现场查验,未规范分类收运的车辆禁止进场。餐厨垃圾运往餐厨垃圾场处理厂处置;其他垃圾运往保罗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可回收物运往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处置;医疗和有害垃圾运往相应危废处理厂处置,其中餐厨、其他和大件垃圾处置由城管部门负责监管;有害垃圾处置由生态环境局负责监管;可回收物的回收再利用由商务局负责监管。

(四)完善后端设施建设

垃圾分类办负责对接企业,由企业捐建在嵩口月洲村已安装1台日处理1吨的`(湿)垃圾处理设备,近期在城峰镇马洋原垃圾焚烧炉厂房内、丹云乡再安装3台(湿)垃圾处理设备;中期拟选址污水处理厂前采取BOT模式建设餐厨垃圾场,日处理量16吨,总投资约1500万元;长期规划建设保罗产业园分类垃圾处理终端设施(含飞灰、大件、危废处理厂)。

(五)统筹规划建设标准

1.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将垃圾分类屋纳入建设项目总平面图规划,按照每300—500户原则设置一个固定垃圾分类精品屋,占地面积30平方米以上,垃圾分类屋应具备垃圾分类投放点、洗手池、洗桶池、工具间等功能区,通水、通电、通信等功能,有条件的应建设一个垃圾宣教屋。

2.在建项目或未交房的小区,县住建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将垃圾分类屋纳入验收、规划许可验收的标准,按照每300—500户标准设置一个固定垃圾分类精品屋,占地面积30平方米以上,垃圾分类屋应具备垃圾分类投放点、洗手池、洗桶池、工具间等功能区,通水、通电、通信等功能,有条件的应建设一个垃圾宣教室。

(六)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县商务局逐步完善城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在乡镇、社区合理布局设立回收网点,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主体。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准入退出机制,建立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将可回收物的二次分拣、回收利用结果作为考核、评优标准。年底前初步建立垃圾分类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发展的新体系。

(七)加强宣传培训力度

县委宣传部、文明办持续在全县主流媒体开展全覆盖、多样化的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宣传工作,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生活垃圾分类良好氛围。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分级培训制度,分县级、乡镇、社区三个层级,县住建局牵头街镇逐级对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物业人员、分类管理员、志愿者、居民等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垃圾分类常识知晓率。

(八)开展校园分类教育

县教育局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制作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列入教学内容,建立并实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检查考评制度,结合教学开展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分类宣传活动。

(九)积极引导企业参与

各乡镇要根据实际,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通过公开招标吸收有规模、有经验、有责任心的市场化企业参与辖区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分类技术水平。依托企业力量,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同时,强化对企业分类工作情况的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补助经费相挂钩。

(十)健全分级考核制度

1.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县委文明办、县效能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成立县级督导组,对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每周一次的督查考核,每月考核结果进行全县通报,并抄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评。美丽乡村办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工作考评范围。

2.樟城镇、城峰镇要相应成立督导组,每周对辖区各社区、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及时汇总上报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县直各部门特别是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教育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住建局(城市管理局)、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县交通局、县国资中心、县卫健局要各自组建督导组,每月对本系统、本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考核。

四、保障机制

(一)领导重视,例会推进

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由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研究推进。充分发挥县、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通过周通报、月例会、重大事项季度专题研究等形式,及时推广垃圾分类的“好模式、好经验、好做法”,解决生活垃圾全面推行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城区全覆盖的目标。

(二)党建引领,社区主导

各级党政机关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范畴,发挥党建工作引领和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以居民为主体,以社区、村居为着力点,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和社区、村居工作者力量,发动社区、村居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确保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

(三)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落实属地责任,各乡镇负责辖区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分类部署、组织、推动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县委与乡镇党委签订生活垃圾分类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状,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生活垃圾分类目标责任书。

县直部门按照行业管理职责,负责组织本行业,本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及时向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四)完善机制,严格奖惩

1.建立源头追溯机制。适当发放给居民的家用干、湿垃圾袋采用二维码信息管理,并与居民积分卡捆绑,实现垃圾分类源头追溯。

2.完善奖惩激励机制。细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奖惩激励措施,对生活垃圾分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扣减单位绩效分;对拒不实行分类的企业和个人,依据《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予以处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和后果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记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失信主体记录;对不配合分类工作且设置门槛的物业部门,由行业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五、经费保障

参照《关于印发20XX年全面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榕委办〔20XX〕33号)《关于印发福州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分类“四定”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落实我县生活垃圾分类经费保障。

(一)县、乡(镇)财政共同承担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所需经费由县、乡(镇)财政共同承担,县级承担经费采取以奖代补模式。所需经费由县财政预拨50%,年底县级财政根据考核结果,考评分数90分(含)以上(优),县级财政给予100%奖补;80分(含)至90分得(良),县级财政给予90%的奖补;70分(含)至80分得(合格),县级财政给予80%的奖补;70分以下的(较差),县级财政不予奖补。

分类屋(亭)建设,根据实际建设成本,经验收合格的,县级财政给予补助,精品分类屋补助金额不超过15万元/座,普通分类屋不超过3万元/座,分类亭不超过0.6万元/座。

(二)县级财政差额拨付

1.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公共场所的垃圾桶和垃圾袋由各单位从日常办公经费中列支,自行负责采购分发。

2.宣传经费、宣传册、人员培训、奖励经费、预留统筹经费等由县住建局牵头负责组织开展。

3.生活垃圾分类教材由县教育局负责采购并分发各学校。

以上所需经费差额部分由部门自行向县财政申请拨付。

(三)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经费

1.由县住建局牵头,永泰生态环境局配合,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对有害垃圾进行运输、处置,所需经费经县住建局、永泰生态环境局审核把关后,由县住建局向财政申请专项经费。

2.由县商务局负责,对接市商务局,组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负责可回收物的收运及资源化利用,差额部分向县财政申请补助。

3.县住建局负责牵头,规范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收运企业准入门槛,逐家核准,对未通过核准的企业清理整顿,取消收运资格,对通过核准的企业登记造册,向社会公布。

各产出单位(部门)如机关单位、学校、物业小区、超市、企事业等与有资质的收运企业签订协议,收运费用由垃圾产出单位自行承担。

4.城区公园由县住建局负责委托原有养管保洁企业分类收运或委托有资质的收运企业收运,费用自行承担。小区配套公园由管理业主单位负责委托原有养管保洁企业分类收运或委托有资质的收运企业收运,费用自行承担。

城区广场由管理部门负责委托原有保洁企业分类收运或委托有资质的收运企业收运,费用由管理部门承担。

5.对城区垃圾收运企业因分类运输需要新购厨余和其他垃圾运输车辆的,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其中荷载质量3(含)~5吨的车辆,按照5万元/辆补助,荷载质量5(含)~8吨的车辆,按照10万元/辆补助;荷载质量 8吨(含)的车辆,按照15万元/辆补助。

篇7:浅谈水权分类及水权体系论文

浅谈水权分类及水权体系论文

面对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的严峻形势,我国学界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关注水权问题,并逐步认识到了水权制度在水资源管理、配置与水市场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综观已有文献,至今没有对水权的内涵与内容以及水权的体系结构有一个完全一致性的说法。不仅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统一的水权理论,也没能使水权理论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配置及有效保护”的智力支撑。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试图对水权的内涵、类型及其权利体系做一翻梳理和系统分析,并对中国水权体系的建构提出设想,以期对水权理论创新和水权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一、水权的含义

对于水权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解释。但主流观点认为水权是产权理论渗透到水资源领域的产物,是指水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对有关水资源的权利的总和( 包括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其最终可以归结为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等。本文认为,水权即水资源产权或水资源财产所有权,是权利主体依法对某一水体(水量)或水资源量所享有的,以所有权为核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各种权利的总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水权是一种法权①。

即水权是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得到社会公认的权利。正如法兰西民法中所明确规定的那样:“财产权就是以法律所允许的最独断的方式处理物品的权利。”阿尔钦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产权词条中指出:产权是授予特别个人某种权威的办法。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水权同样是社会或政府认可的,由法律或制度所规定的权利。没有法律规定或社会公众的认可,权利主体则不会真正有效拥有该权利。

第二,水权是一种物权或水量权。

水权是权利人基于特定水体或水资源而产生的,针对特定水量而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没有特定水体的水量或水资源量,就谈不上水权。同时,由于不同的水体或水资源存在质量上的差异,所以,水量权又是具备一定水质的水量权。水权是水量权与水质权的统一。

第三,水权是一个权利束。

水权既包括权利人对某一特定水体(水量)或水资源量所享有的所有权(归属权)和占有权(控制权),还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是基于某一特定水体(水量)或水资源量而确立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其中针对某一特定水资源量或特定水体水量而享有的所有权是水权的基石与核心(母权)。没有水之所有权,其他权利则无从谈起。

第四,水权是涉水者之间存在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也是调节权利人之关系的制度与规则。

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和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菲吕博腾,配杰威齐则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既然水权也是一种产权,所以,水权同样也并不仅仅是人与水的关系,而是基于水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规范这些关系的制度总称。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水事利益关系是水权的客观内容,它决定了水权的社会属性;而规范这些水事利益关系的制度与规则, 则是水权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水权是水事利益关系与水权制度的统一。

二、水权的类型及其权利体系

很多学者往往从不同角度对水权进行分类:一是根据水权主体角度将其分为国家水权、法人或社团水权、自然人水权等;二是根据水权客体及其存在状态将其分为流域或河流水权、湖泊水权、地上水权、地下水权、水库水权、池塘水权;资源水权、产品水权等;三是根据水的用途将其分为工业水权、农业水权、生态水权、生活水权、航运水权、发电水权等;四是从水资源管理与控制角度将其分为取水权、排水权、蓄水权,等等。但是,本文认为,无论从那个角度对水权进行分类,都必须坚持“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权利属性与权利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否则就会造成水权分类的混乱,从而使得水权的内涵与外延不是狭隘化,就是宽泛化。前述分类除了第一种分类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全面、很合理,但其分类与其说是一种水权分类,倒不如说是一种水资源分类,或者说是对水权之使用权或管理权所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不仅会导致水权内涵的狭隘化,也难以表明水权的权利主体是谁,权利属性又是什么,更无法表明水权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什么,无助于水权制度建设。

篇8:高校德育体系建设论文

高校德育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高校德育是以主体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特征的“大德育”,生态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德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组织体系、队伍体系、途径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等构成要素,并有着与环境共生,与诸育共进,与生活共融的整体协调性、和谐发展性的本质要求。走进生活,融入文化,对接生活,才能使高校德育成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态化实然存在。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态化;体系;路径

高校德育已经是一种超越传统的以道德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德育”实然状态,融合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规范、心理教育和生涯教育等诸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如何促进现有状态下的多样化内容融合共存与协同发展,建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德育”育人模式,成为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针对高校大德育现状中存在的空泛化、形式化、功利化、碎片化等问题,及针对性、实效性差的现状,用整体、开放、平衡、和谐和动态的教育视域,开拓一种生态化的发展新局面成为人们一种期待。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1]。德育环境是影响德育活动的开展和道德素质形成及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德育需要在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中走向生态化。把德育置于联系而非孤立、开放而非封闭、动态而非静态的时空中,形成与社会对接,与家庭沟通,与生活相融的德育生态场域,实现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环境在空间维度的联动,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在时间维度的衔接,使德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理论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同时,我们要立足和谐发展价值取向,建构人文化的德育氛围。德育生态化的真谛在于关怀人的生命成长和所处的自然生态关系。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压抑人、束缚人[1],而是关怀人、提升人、发展人;是创造人的发展条件,构筑人的精神支柱,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提升人的'文明境界。以人为本的人文化环境是德育生态化的必要条件。

一、高校大德育生态化的体系建构

高校大德育生态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是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组织体系、主体体系、途径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2]等要素构成,并有着与环境共生,与诸育共进,与生活共融的整体协调性、和谐发展性的本质要求。

(一)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德育目标体系是确立大德育生态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体现着德育的初心,对德育起着指导、调节、激励和约束作用。高校大德育的目标体系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从层次上说,它包括总体社会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从过程上说,它分为不同学年的阶段性目标;从内容上说,它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素质和职业能力等目标。各目标之间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高校德育目标网络体系。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职业教育等。在高校德育实然状态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实际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主流价值观并自觉践行其要求。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内容包括个人品德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等,其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和遵纪的良好习惯;心理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职业教育在于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奋斗目标。各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高校大德育的内容体系结构。

(二)组织体系与队伍体系。高校大德育生态化组织体系是统领德育全局的组织机构体系。建立以学校党委为德育工作决策部门,以党工部、学工部、校团委等为德育工作职能部门,形成党组织系统、团组织系统、学生会系统、宿舍管理与学生社团系统等多管齐下,紧密配合,整体联动的德育组织管理系统和“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厘清各机构在德育体系中的地位、职权、责任及分工协作关系,从而实现对各项德育活动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队伍体系是在组织体系规划指导与统筹管理下开展德育工作的实施群体。在大德育生态体系视角下,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德育管理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学生工作者、服务工作者,即党团干部、学工干部、授课教师、后勤员工、学生干部等。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教育、职业教育等其它专业课教师是德育主力军,承担着课堂认知教育、日常养成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和德育考核评价等任务。学生会系统、宿舍管理与学生社团系统也是高校德育队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自身模范行为的影响,科学规范管理的约束,和谐环境氛围的熏陶等,促进学生养成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三)途径、方法与评价系统。德育的途径、方法体系是贯彻落实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施手段。“高校德育途径是将德育内容付诸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即实施高校德育工作所依附的渠道。”德育方法是与途径相适应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高校大德育的途径体系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管理约束、传媒导向、日常养成、环境熏陶等。德育途径有着与它相适应的德育方法,其中包括理论诠释、实践锻炼、辅导咨询、规范约束、评价激励、榜样示范、行为训练等。各种德育途径和方法在特定境域中相互转化,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路径和渠道时就是途径,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办法与手段时就是方法。二者相区别又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培养塑造人的德育目标。高校德育生态化评价是综合性、过程性和立体化评价,是目标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机制、评价程序等要素。一是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是包括教师、同学、家庭和自我评价等“他评”“自评”结合的主体体系。二是内容的综合性。评价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定性与定量的全面考察。三是机制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是具有开发内在驱动力和自觉自愿性,能够挖掘潜力、激发活力的机制。四是程序的完善性。评价不能止于一个分数和一段评语的终结式结果,更应是过程性评价,并有自评、他评、考核、公示等完整程序。

二、高校大德育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德育教育是由认知教育、环境熏陶、实践感悟等教育活动组成的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过程,创设有效的实践路径,是德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生态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走进生活。高校德育生态化,“重要的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的生活”[3],“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扎根于大学生的生活境域,才能切实解决德育“落地”问题,使之具有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是让德育主体置于道德生活。单纯从脱离生活实际的规范出发要求学生,是造成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在德育过程中,要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创设各种生态性道德生活场景,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参与贴身体验道德生活,突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道德生活境域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通过下水练习学会游泳,通过融入生活感悟道德,才是回归真实、自然的有效途径。二是让德育内容反映道德生活。德育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斑驳陆离的,或深刻,或单调,或甜蜜,或苦涩,这一切都赋予了德育丰富多样、鲜活新颖的内容。德育传授的价值与规范,要立足于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和真确的道德资源,让道德品格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三是让德育方法贴近生活。生态化的德育应摒弃简单化、形式化、空洞化,贯彻“情景的”“感悟的”“体验的”“平等的”“践行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实现道德目标。

(二)融入文化。积极健康、底蕴深厚的文化是高校德育的生态环境,学生成长的沃土和摇篮。德育不只是单调的理论循环求证和枯燥阐释,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现代转换及其德育功能,增强德育的文化内涵,并形成底蕴深厚的德育文化环境,是增强高校德育时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是整合文化资源,拓展德育渠道。要克服课堂教学与社会、校园文化相互分割,资源浪费的状况,让学校文化活动组织者与授课教师共同制定文化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实现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的有效对接。二是创设文化情境,增强德育感知。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模拟形象的角色扮演,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等,寓德育内容于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在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中陶冶品德操守。三是丰富文化活动,拓展德育内涵。倡导、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学术讲座、读书沙龙、演讲辩论、文体比赛、书法展览等,让这些活动展现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创新的学术精神,和谐的师生关系,优良的校纪校风等,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对接社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直面现实,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大势,当代社会思潮,改革开放态势,科技发展成果;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并为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在内容上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或拓展,在途径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或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为此,应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是走出去,让学生感受、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和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在直观感受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二是请进来,让学生结合思想认识上感到模糊、困惑和迷茫的问题,聆听专家解读,领略名师风范,感悟德育真谛。三是给平台,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阐述观点,锻炼能力。四是出题目,让学生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考察实习等的基础上,撰写观后感、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

[2]周向军,刘俊杰.略论高校大德育的体系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6).

[3]徐雁.回归本真的大学生德育:基于生存论的思考[J].教育探索,(7):9-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作者:陈玉书 何海霞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篇9: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

摘 要:垃圾分类,在全国的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根据分析垃圾分类问题上的一些现象,调查研究分类垃圾桶只“装”不“分”的各方面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得垃圾分类这一举措能真正达成人们心中的共识,街头垃圾桶也就不再形同虚设。

关键词:垃圾分类 分类垃圾桶 环保

一、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在美国,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垃圾生产大国之一,各色各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观念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同时美国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进行长期性的监管,提供各类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垃圾分类在例如巴西、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形成了必然的趋势,垃圾分类已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尽管我国曾今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曾今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以及意义的宣传,有关部门走进社区进行直接性的号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二、我国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分析

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同时,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一)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对不对,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的。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何况分类垃圾桶早已被环卫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顾,大多可用于回收的垃圾已经被拾走,最终环卫部门在统一收垃圾时仍是将所有垃圾一齐倒入拉机车,居民认为在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大,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二)垃圾分类缺乏强制性约束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机制,是一大问题。政府等相关国家机构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

(三)垃圾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的匮乏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环卫处采取的也就是单一的垃圾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几千台车,对交通的'压力巨大。而到了处理环节,我国几乎没有各类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因此,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

一次环保产品展示会上,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线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性,一边放进废旧设备的同时,另一边就会分解出金、银、铜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但这样的设备标价却要10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和问题是垃圾分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三、有关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举步维艰。随着垃圾混合处理带来的浪费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分类处理垃圾势在必行,那么应当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一)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

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有赖于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等部门进行定期的宣传指导,并配合以长期的监督工作。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事众所周知的事情。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从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出发,引导公民自觉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对于环保事业的巨大贡献;其次,国家应加强可回收垃圾概念以及处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同时辅助相关的经济鼓励和制裁措施,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植入公民意识中。也可从校园着手,提高这些即将迈入社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实现分类垃圾桶的真正作用。

(二)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加大投入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资料循环利用,建设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垃圾分类工作不是只利用大范围投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实施进行的,政府应在垃圾分类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究、运输体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垃圾处理硬件,从而建立起分类回收系统。

(三)鼓励各类环境社会团体的参与

我国存在大量的社会环境团体,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不亚于国家的政府等相关机构,通过这些团体的共同参与,来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与法规,并广泛推广与实施,来促进垃圾回收以及环境这一块的体制健全。

垃圾分类的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个人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除了专门的立法执法机构,公民也可通过媒体以及环保机构等其他一些社会性渠道来参与相关法规的健立和实施。

结论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国家”。

参考文献:

[1] (美)琼斯(Jones,R.).《垃圾收集》.人民邮电出版社.

[2] 李利亚.《“废物”的报复:垃圾的泛滥与利用》.天津教育出版社. .1

篇10:高校档案管理优化路径论文

高校档案管理优化路径论文

摘要: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数据具备规模巨大、多源异构、价值密度低及处理迅速等基本特征。档案大数据对传统档案管理观念、管理技术、数据安全和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档案管理;路径优化

一、高校档案大数据的基本特征

档案大数据,是指涉及档案的规模巨大到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的常有软件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数据具备大数据的基本特征。1.档案数据规模巨大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各业务系统产生的一切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数据、视频、实物等都能构成档案信息。在传统档案收集范围之外,新的基于信息系统形成的电子数据成爆炸性增长。另外,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馆藏实体档案被加工转化为数字档案。档案“存量”与“增量”的聚集,使高校档案规模呈现海量增长。2.档案数据结构多源异构高校档案涉及党群、行政、科研、基建、出版、财会、声像等十多个门类,基于不同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资源有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多源异构数据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高校档案数据整体。3.档案数据价值密度低档案数据总量的扩大,最大可能地保障了档案收集的全面性,海量数据的存储能较好地保障数据的历史价值。但从利用的角度来看,与传统档案相比,更多的档案数据可能发挥不了使用价值。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有一两秒。可见,档案数据价值密度高低与档案数据的总量成反比。4.档案数据分析处理迅速大数据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多快速、准确的个性化服务。在大数据背景下,用户对档案利用有更高的要求,档案数据的处理速度是关键的一步。大数据技术能充分保障数据的快速处理,为用户挖掘更多真实可靠的需求信息。

二、高校档案大数据管理面临的挑战

对档案管理观念的挑战传统档案管理中,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均遵循一定的价值主线展开。在资料来源上尊重全宗原则,关注档案形成的方式;档案鉴定上注重对单个文件的价值判断;保管对象上侧重对档案实体的关注;档案服务上侧重于用户对档案的查询与利用。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观念、理论、方法、途径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档案理念将取代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管理观念,人们可以不再关注档案的“为什么”,只需知道“是什么”;不必注重档案数据如何形成,只要重视档案数据怎样利用,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科学预测或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2.对档案管理技术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档案来源的单一途径已彻底改变,几乎所有的组织、个人均能产生类型不同、结构各异的档案数据。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管理技术有效实现对档案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利用,进而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档案收集上,要采取更多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档案系统管理的前端控制;在档案存储管理上,要应用更多的存储处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在档案利用中,要提升档案智能化服务技术,以更高效地服务用户。

3.对档案数据安全的挑战传统档案安全管理,从“人防、物防、技防”三个方面注重对档案实体的绝对保护。大数据时代,档案安保“三防”原则仍未改变。与传统档案的安全保护相比,现代档案数据的安全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档案数据的存储设备更易受到损坏,数据保管及读取技术更易遭到淘汰,档案数字化转换可能导致档案的原始凭证性改变,档案数据的网络安全更易遭到攻击,档案电子数据面临丢失、篡改、损毁、泄密的风险日益加大。

4.对档案人才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对档案人才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档案工作者除了要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熟悉大数据知识与技术,能较好进行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档案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培养和引进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高级管理师等专门技术人才。

三、优化高校档案管理的路径选择

树立现代档案管理理念只有首先实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才有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遵循人本原则,加强现代管理意识,树立大档案、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理念。档案工作者应积极适应档案工作知识化、社会化、网络化、人性化的需要,克服传统档案管理的惰性,实现档案工作由“重保管轻利用”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管理观念转变,改变传统的“出现问题—逻辑分析—因果关系—解决方案”逆向思维模式,运用“收集数据—量化分析—相互关系—优化方案”正向思维模式,从大量的档案数据中挖掘出数据背后的隐性信息与知识,实现用户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2.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开拓包括电子档案在内的'档案资源,并不断创造新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有效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档案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1)搞好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信息化设备,有效实现档案信息传输、交换、检索、利用。

(2)搞好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坚持大档案原则,努力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新增电子文件的收集,全力建设馆藏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数字档案全文及专门数据库。

(3)搞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在电子文件的形成、接收、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传输、利用和管理等方面构建标准化或制度化要求,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标准和制度保障,确保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安全。

(4)搞好档案信息化利用服务建设。用户已不满足于档案数据与文件的利用,更希望能获取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与知识。档案利用服务产品也由传统的提供数据、文件转变为提供知识。要改进档案知识服务技术引擎,努力建设资源与学术搜索引擎、资源服务推荐引擎、知识服务社区实体行为智能分析引擎、用户知识需求预测引擎及多维度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决策引擎等。

3.促进档案管理法治化

(1)坚持档案管理的合法性原则,做到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根本保障。大数据背景下,更要加大数字档案技术标准与管理制度的创建工作。在宏观政策层面,坚持国家顶层设计,构建起适应国家信息化战略的电子档案管理目标、原则、规划和法律框架;在制度和资源管理层面,有关部门应建立起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管理制度和行动措施,对管理制度、技术标准、操作规则、数据系统等进行精细化规定。微观层面,高校要制定有关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规定学校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档案机构基本任务与职责、专(兼)职档案队伍建设、档案发展经费、档案设施配备、文件材料归档、电子档案接收、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与开放、档案工作考核与奖罚、档案信息化建设等。

(2)坚持档案管理的合理性原则,做到因地制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出现法制滞后、法律真空的情况。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高校应紧密结合校情,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具体的档案管理规则。高校因地制宜先行探索档案立法,既合理合情,又发挥了“试验田”作用,一些成功经验,甚至可能科学上升为国家立法依据。

(3)坚持档案管理的发展性原则,做到与时俱进。

档案管理法制化更要关注法制的公平、正义和合理性,贯彻立法的民主化原则,真正遵循档案工作内在规律,减少部门利益立法。针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及时推动档案法规的立、改、废,与时俱进,实现动态立法。在档案管理法制化进程中,既要坚持按法制办事,保障法制的权威执行,也要坚持法制的正确实施,加大执法监督。

4.构建现代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1)健全档案安保制度。高校应在档案,尤其是数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上制订一整套严格的档案安保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档案安全教育和培训,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层层强化安全责任,确保档案安保制度的精准实施,确保档案安全的万无一失。

(2)完善档案安保设施。按“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霉、防高温、防强光”等安全标准,全力建成现代化档案库房。除了配备灭火器、驱虫药、温湿度计、空调机、除湿机等传统安保设备外,还应配备库房密集架、数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红外防盗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温湿度监控系统和电子门禁系统等现代安保设施设备。建成独立可控的局域网及信息机房,配置网络安全设备、存储备份设备及高校档案管理平台。

(3)强化网络信息安全。鉴于档案数据的电子化特征,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应得到特别重视。高校档案馆的信息网络要设置独立的服务器,加装单独的防火墙,对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过滤。档案信息化建设时,采用绝对安全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数字化工作尽量由高校档案馆自己完成。条件不具备的,一定要选择经政府部门认可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合作对象进行数字化加工。对档案数字化内容要谨慎选择,对涉密程度很强的档案可以扫描,但不能上传到档案利用服务网络,以便从源头保证档案内容信息的安全。另外,对已形成的数字档案应进行及时实现远距离异地备份,进一步增加安全保险系数。

5.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是开拓档案事业的关键。

大数据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思想意识、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方面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档案工作者应实现从档案专门人才到复合型人才的转变,除了要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档案管理人员更要具备现化档案管理知识、大数据意识与专业技能。加强高校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加大拥有现代档案知识、技术人才的引进。二是着眼于在职档案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鉴于档案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高校可采用继续教育、专题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加强档案专业知识教育,夯实档案工作基础;加强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提升服务社会意识;加强现代技术技能培训,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总之,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人、财、物的投入,采用新的档案数字与管理技术,推动档案信息化和法制化进程,才能进一步持续、规范、创新、优化档案管理。

篇11:高校文化建设优化路径分析论文

高校文化建设优化路径分析论文

高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多个子系统和组成要素;高校文化建设又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将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分步实施。坚持重在建设、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原则,发动全员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

丰富精神文化。要对高校精神文化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和宣传,明确办学思想和理念,树立学校精神,发扬高校传统;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断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的内涵。首先,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文化建设,使师生员工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次,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通过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发挥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促进学生增强创造力,丰富知识;形成良好的学风,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和开拓有为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建立融洽的校风,使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激励,使师生关系变成朋友关系,形成生动活泼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境界。再次,积极营造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的良好风气,努力实现和维护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制度文化。高校文化建设的成果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成为全校师生员工自觉接受、广泛认同的思维定势和言行准则,印刻于脑海,付诸于实践,高校文化建设才能持之以恒,长盛不衰。积极探索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科学规范、以人为本、学术为先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高校制度创新和依据制度的管理,是制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两翼。抓好制度文化创新: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对个性的宽容、对创新精神的激励和保护,形成独特的高品位的高校制度文化;二是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原则,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制度创新;三是坚持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目标,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创新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四是坚持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发挥制度的引导、保障和规范功能,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创新现代高校制度,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学术文化。高校是学术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场所,高校的学术文化构成了高校文化的基础,显示出学校的学术品格和学术地位。高校学术文化倡导民主、科学、独立、自由,在包容和开放的环境中实现创新和发展。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风范,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的不良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学术水平,形成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支持和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著、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更好更多的学术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组建学术社团,开展学术活动。

优化环境文化。高校环境文化建设应着力提高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文化内涵,体现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特色,通过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师生关注自然、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美好情操。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在校园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作品等文化景观,营造高尚健康的文化环境和氛围。重视教学设施建设,建设好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学习成材的需要。规划、建设和使用好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的场所,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各项设施,为广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充分发掘和利用优秀文化资源,弘扬文化传统,建设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培育行为文化。高校行为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宗旨,学术性与娱乐性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师生在行为文化活动中提高素质,增长知识和才干。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彰显行为文化特色;组织学生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培养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师生情操;开展评先评优树典型活动,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加强行为文化研究,倡导文明、和谐、高雅的高校行为文化。

构建文化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把握时代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大力加强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宣传媒体、学生社团、网络文化等在内的各类文化阵地的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校园电视、广播、校报、宣传橱窗和各种自办刊物等校内宣传媒体的规范管理,增强校内宣传阵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引导社团正确地开展活动和开展高尚的活动,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对师生网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师生正确处理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的关系,共同营造学校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篇12:高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优化论文

高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优化论文

一、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许多的不足,而高校中最为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上就明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主要传承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劳动与管理分离的状况。该思想主要以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在职能划分标准上就存在分歧了,目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存在问题具体指的是:一是高校有些部门人员存在冗余或者使用率很低,部分人员具有闲置的可能;二是高校教师教学和管理上没有进行分工,有些教师既是教学工作者也是行政管理着,这种双重身份的管理上又存在不一致的方面,这就导致了双重身份者在绩效考核、工资福利上存在较多的重叠和资源上的优势,而有些专心搞科研的教师却很难获得较好的考核,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师对高校情感上的缺失。三是高校在资源利用上存在很多的冲突,本来高校设备、设施是全校教职工都可以充分利用的,但是为了能够在管理上有较好的责任意识,高校设备、设施进行了院系负责制等,导致了很多教学设备、设施不能充分的被利用。这些在人事上管理都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以下是目前高校人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1.1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高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要得到优化,首先要对高校教师提高积极性上做好服务,高校教师比较容易满足现状,他们为自身的未来前景的看法存在不一致的,较多的教师都是只要较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就好了,至于其他的活动和科研上不够用心,导致了一个高校系统竞争力不强或者他们对科研转化社会效应这个思想认识层面上具有怀疑性。他们对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的规则和规章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公然的违背规章流程。同时人事管理部门有对一件事情反反复复的工作,这更加导致了高校教师的不积极性,使得高校人力资源上得不到开发。

1.2分工过细,流程具有断裂性

较为常见的组织机构均是以分工原则为基础而逐渐得以发展的,即便是根据分工原则构建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组织可以把各个部门的分工内容和具体职责划分明确,但是也会产生划分职责上过细使得高校教师在工作效率上过低或者有几个部门同时对一个人进行不同的考核或者管理,造成了高校教师人员管理上不知所措,容易出现管理流程的断裂现象。例如我院现有院内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和教辅部门),包括办公室、党委工作部、纪检监察室、人事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学生处(含团委、保卫科)、计财处、产学研与继续教育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12个部门,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完成各自工作任务。但是,有部门无法明确的工作任务也就成为不管地带,通常由办公室协调处理。

1.3缺乏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包、括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组织资源。通过分析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得知要成为一个良性运转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要认真的探讨人事管理资源利用途径上实现。高校人事管理上资源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高校人事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信息平台是对人事管理制度利用率测量的一个有力观察点。而高校人事管理实践证明,高校的人事管理的信息资源比较集中在几个部门之间,这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存在较大的阻力。因此,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应该建立ERP、网络信息中心等人事管理软件来采集高校教师信息,并对各类人才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人才信息数据库,构建起面向高校人事管理流程的一种运作方式,从而真正得可以获得高校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实现途径

高校人事利用岗位的差异性,可以把高校教职员工分为三类岗位:一是教师教学岗位、二是管理岗位、三是教学辅助岗位,其中教师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是高校教师岗位的'核心,是实现高校教师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的主要途径。

2.1教师教学岗位业务流程的优化

平时我们所讲的教师教学岗位指的是学科专业教学岗位,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助教职称、讲师职称、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他们是一个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在教学岗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学科教师教学岗位主要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和科研上的加大扶持,实现高校教师教学岗位的壮大。其次高校管理岗位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领导者,他们主要是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待人的精神来进行高校人事管理,这个可以通过内部晋升和外部招聘来壮大高校教师队伍。教师岗位业务流程优化的措施包括:(1)通过对高校教师科研扶持力度,改善科研研究氛围环境,使高校专业教师真正的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转化社会效应的能力;(2)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及时的了解高校教师数量和质量的状况,根据学科的专业及时补充适合高校教学科研的实用性人才,通过内部的晋升和外部的招聘来获取新的血液或吸收营养成分(3)在考核制度中尽量的做到公平公正,真正的提下人才考核的意义和本质,不断促使教师改进自身的不足。

2.2管理岗位业务流程的优化

在整体上说,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实行的是校级、院系两头的管理体制,这个不仅管理到了教师个体还管理到了管理和教学双重身份者。管理岗位的业务也包括人员配置和岗位设置等方面。其中人员配置还可以分为内部晋升、外部招聘,由两个部门分别加以承担,人事处所负责的主要是其它管理岗位的设置与规划,而组织部所负责的主要是处级以上干部岗位的设置与规划。从大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管理岗位是合理的,但是在组织机构上有“多头管理”的问题存在,所以,应当根据“大部制”的思想,把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成立合并为“人事组织部”。因业务流程相对较为合理,所以,为了保持管理岗位的稳定性,只需要在现有体制与管理流程之间有较大冲突发生时,再改造管理岗位。另外,在岗位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上,可以围绕岗位管理,适当的改造及调整其它人事管理业务流程,以便于方便教师或者缩短周期,提高高职院校的服务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校应当切实的立足于人事管理的现状,积极的探寻及开辟优化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途径,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推动高职院校的有序及长远发展。

地方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探析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探析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

数字城市建设探析论文

会计学论文题目

计算机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析的论文2023-08-23

论文题目2023-06-24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论文2023-11-20

教师人事管理机制改革措施探析论文2023-07-29

基于3E原则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析论文2023-07-02

会计工作中的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比较探析的毕业论文2022-10-14

论文题目审核表范文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