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时间:2022-09-11 08:16:25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共16篇)由网友“阿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1: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一)知识更新滞后

高校体育的迅速发展,使教师的任务大为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及新开设、新发展的学科进人高校体育领域,迫使教师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来指导和管理工作,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不少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局限性,教法陈旧,管理跟不上形势,造成了许多不适应,即使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有知识更新与继续提高的问题。有部分已评上了副教授的教师还存在着到此为止的想法。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

(二)体育科研薄弱

体育科研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原动力,体育科研成果和水平是评价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用利研成果来指导体育实践,使体育教师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了解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把握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未来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一个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热心于体育科研,在工作实践中,不时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要探索未知,设计未来,必须具有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能力,同时还应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及时了解最新体育信息的能力。虽然高校体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其深度来说,还很不够,必须努力钻研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并融会贯通。

(三)外语能力忽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占用信息就占有知识,就获得了主动权。在现代科技文献中,大部分都是外文的.学好外语.就开辟了一条接受知识信息的宽阔渠道,就能了解相关领域国际上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从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新的方法,少走弯路。而体育教师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努力不够,造成外语水平偏低,很难进行国际交流。要从战略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不能只满足于升职称应付一下。未来社会节奏不断加快,新技术、新观念日新月异,国际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青年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地从信息中吸取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必将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淘汰。要在高校体育上有所作为,紧跟国际变化发展,必须精通外语。

(四)竟争意识不够

现阶段,高校体育的许多地方仍停留在以前的惯性上,始终没能摆脱地位低和效率低的状态,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是不断改革。改革必将给高校体育注人新的活力,要引进竟争机制,引人向上。改革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要有勇气,又要讲科学。高校体育教师要敢于置身竟争的社会环境,冲破传统的、旧的.模式的束缚,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对高校体育的观念、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在国内竞争中占一席之地。所以,高校体育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提高其水平。

二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与管理

根据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大学毕业后五年是知识结构的调整适应期。这一期间,可塑性大,培养成效快,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指导正确,安排合理,就能学到大量的新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改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水平,首先是培养青年教师,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一)师资结构的整合

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师资队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不断有新生力量充实进来。要有发展规划,年龄结构、数量,男女教师比例等都要合理,要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选用新教师,要考虑整体结构,避免某个学科师资过剩,或某个学科人手不足的现象。也可考虑近几年来,新兴学科在师资上的需求。这样的结拘及布局,从个人来说,业务上有发展余地;从整体上来看,有开拓创新的潜力,同时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档次,做到增量提高,存量改造。

(二)鼓励教师在职进修

创造让人才脱领而出的好环境,一方面通过请进来、专家来校讲学,派出去、外出进修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办法,此外还可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自学成才,坚决克服在职称晋升中平均主义的论资排辈,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真正在大学校园里创造一个青年能够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可以纵横驰骋、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围绕专业基础理论和相近的学科,有计划有重点地精读深究,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具有新鲜渊博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三)培养骨干教师重视学术梯队

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可制订数量目标、质量要求、选拔条件及培养规划,重视和大胆提拔优秀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努力创造机会,选送个别外语基础好、符合条件的骨干出国进修或访问。物色一批素质好、潜力大,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等工作中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来重点培养,为其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独当一面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

篇2: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一)提高对体育师资的要求

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与管理是时代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抓紧抓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抓思想,抓业务,抓作风的培养.树立榜样,以先进促后进。

(二)创造条件使优秀青年教师脱顺而出

职称评定对师资建设起导向作用,要引进竞争机制,加强竞争意识,大胆使用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

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创造学习的氛围,使教师不断的汲取新知识新技能,鼓励他们进行国际交流。

(四)加拼体育科研、促进高校体育发展

科教兴国,科教兴体,通过体育科研,促进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加强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高校体育的社会地位。

(五)走向社会,拓宽高校体育的功能

高校体育队伍中蕴藏着不少体育人才,在国内外或省内外某一领域担任要职,享有一定声誉。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为社会多作贡献。高校体育教师要与社会体育紧密结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体育,如担任裁判、参加学会、辅导基层、担任教练、社区指导等。在为社会体育服务中提高业务能力,扩大高校体育的影响,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生力军。

(六)融合与创新

充分利用高校各学科融合的独特环境,发挥杂交优势。同时鼓励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原动力。

篇3: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1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活动内容

1.1正月十五风俗活动中的体育文化及开展状况

每逢正月十五,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最为丰富。在晋北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红火”。白天有锣鼓、秧歌、舞狮、大头娃娃、踩高跷等,晚上有看灯、猜谜语、放焰火等,都是晋北地区普遍的民俗体育项目。节令体育发展具体到各市县,会带有当地的一些习俗,显得更具地方特色。其活动形式为走村串乡,或城镇、街头汇演,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乐意参与其中。

1.2清明节中的体育文化

受季风气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清明节前后晋北地区呈多风天气,在公园、广场可以见到放风筝的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休闲体育在不断发展,放风筝由原来的儿童玩具变成中青年人休闲娱乐的项目,放风筝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在市政工程的不断完善下,郊区的环境、交通状况在好转,为人们在节令期间提供了郊游、踏青的好去处,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天然场所。

1.3端午节中的.体育文化

端午节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晋北地区还有逛庙会、窜城墙的传统,有条件的部分县市会组织划龙舟比赛。如今,人们在节假期间则更多地是选择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同时了解相应的节令体育文化。

1.4重阳节中的体育文化

九九重阳节,在晋北地区不仅有登高、赏菊、看望老人的习俗,年轻人还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青,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2晋北节令体育活动的群众参与状况

2.1参与者的年龄、性别

在晋北节令体育活动参与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比例约为1∶4,受传统习俗以及当地气候的影响,平时大多数男性都在务农、务工,很少有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女性平时在务农、务工时间上相对少于男性,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

2.2参与原因

节令期间工作任务较为繁忙,参加的这些活动中其表演动作舒缓,运动强度较低,适于中青年人,另外有较强的娱乐性,大多数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可结交朋友、交流工作经验、拓展人脉。

3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气候、环境、时间因素

晋北地区节令体育的发展受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参与热情,阻碍节令体育文化的传播。冬季漫长寒冷、且多风,即使空气质量良好,也很少有人愿意出来参与,但在冬季节令中,处于农闲时期,还是有许多人出来参与体育活动;其他节令中,气温虽较为适宜,但因农忙等因素依旧制约着人们的参与。

3.2人文素养因素

在节令中参与者还有祈福、敬神的人文主观意识,在节令体育活动中,大多是以肢体语言、动作模仿的方式来体现人们的主观思维。节令文化中的部分规约恰恰成为影响节令体育开展的绊脚石,制约着年轻人的参与热情,降低了人们通过参与活动获取运动乐趣以及强身健体的意愿。

3.3外来文化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来体育文化在不断地侵蚀着本土原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外来文化在媒体上不断的宣传,适时的放大其新颖性,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参与。原有的节令体育文化在传统节令上不敌外来文化节令,导致年轻人忽视本土的传统节令,盲目的喜欢外来方化节令,以及节令上的体育文化。

3.4传承方式因素

节令体育文化,源于民俗体育,在其传承方式上制约因素大同小异,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制约:“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思维是制约其发展、弘扬的根本因素;另外在传承者方面,学生是关键的一环,但是现在青少年学业繁忙,没有闲暇时间接触这些传统的节令体育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

4晋北节令体育良性发展的策略

4.1构建大众体育与节令体育互动平台

促进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应该与目前流行的文化、物质相结合,让传统的习俗继续流传。晋北的节令体育项目传承需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相适应,伴随全民健身的热潮,让节令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且逐渐喜欢节令体育项目。把握社会大众体育文化内涵需求趋势,需要以优带弱,实现大众体育文化与节令体育文化互助互推。

4.2借助政府机关从政策、物质寻求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在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保护上出台相应的方案,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知道并且了解节令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及相应部门应该有效的引导,让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得以开发、传承;政府应该在政策和物质上予以支持,举办大型的文化庆典,既可以宣传本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又可以扩大体育的外部影响,带来经济和相应产业上的繁荣。

4.3借助现代传媒建立多领域节令体育发展途径

大众传媒具有拉近商品与大众距离的功能,可以把最具有视觉效果、感官效果的民俗体育风情展现给消费群体,引领民众构建民俗体育文化需求。统筹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不断加强开发该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应因地制宜,根据人文因素、旅游资源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并进行深度挖掘,最终形成以影像、图片、文字集一体系统的资料,尤其是对一些濒临失传的节令文化要加以保护。

篇4: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摘要: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江苏省高校及全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办学现状进行对比研究。从师资配备、教学设施、专业课程安排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深入探索,为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提出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研究革新;发展策略

社会体育专业的新兴与发展适应当下社会背景,在全民健身养生的如今,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更是居于我国教育事业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办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场地设施、师资配备、教学目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许多有待革新的地方。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及社会体育办学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应深入研究,勇于创新,积极改革。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主要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的现状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到我国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是天津体育学院,江苏省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是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扬州大学、徐州矿大和南京体育学院都开设了此专业。2002年南通大学和盐城师范学院也先后开设此专业。由于当时社会需求等因素,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一个班,扬州教育学院和晓庄学院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停止了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注重因地制宜成为高校发展社会体育办学的重要举措,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保龄球、高尔夫、太极拳、跆拳道等加强了休闲健身类的课程。除此之外,该高校还有:水中健身、搏击操、普拉提、健身瑜伽、户外运动及形体训练等特色社会体育课程。南京体育学院也因地制宜的'开设了高尔夫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无论何时对社会体育办学建设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南京体院在10所高校社会体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安排时间最长。其中,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还开设了军事训练,如:南通大学、南体、南师大更是开设了入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更加注重主干教学实践安排了相对最多的课时,其他各高校都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之间。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经费投入有限,缺少办学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各高校招生数量和规模极具扩大,期间受到经费投入和环境资源短缺等的限制,使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不能顺应招生人数的增加,出现负重,这是客观上所述;主观上讲高校盲目求进,强求发展与自身教学资源脱轨,没有积极的评估论证和统筹规划。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如今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部分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盲目。调查显示,当下各高校基本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然而,期间部分高校只知道盲目照搬,缺少因地制宜的特色与优势。导致许多院系领导、教学老师、受教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认知模糊不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该新兴专业的科学定位和认知。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处于盲目模糊状态。面对该专业的建设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校自身资源条件配置上仍存在较多问题。没有合理配置各学科之间对应课时的比例,以及对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和优势特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完善的依据;在实践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等设置方面存在诸多重复繁杂,重点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在选修课程方面,缺少新兴项目和论证评价。部分高校所设的选修课及素质拓展课形同虚设,有的居于表面,效果不明显,很少落实到实际。根本问题在于对新兴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和评估缺少认知,以及受到高校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的制约。在实践基础建设方面不够合理,时间设置不完善,依据调查,高校对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比较注重,基本安排了充足的时间。然而盐城与淮阴师范学院的社会实践实践少于其他各高校。其中有部分高校没有合理的安排入学教育及毕业教育,使得学生专业思想不明确很难相对稳定的融入社会。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新式社会实践模式

目前各高校应积极建设基础设施以应对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实践的需求,以此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主要建设:专业多媒体教室及校内体育俱乐部、各类实验室等。各高校应积极支持学生俱乐部的建设并给予合理的指引与授课工作。相对于校内实践设施的建设,校外的实践设施会更加自主化,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校外各类基础实践基地包括:公共体育场、公园、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健身俱乐部、街道、企业单位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模式包括:认知实习、模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模式。在组织方式上应以专业混合的实习方式取代专业集中的实习方式为宜。

(二)完善课程设置,合理调整课时比例

高校各类课程占比对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与实际发展需要合理安排课时。部分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过多与体育教育专业重复,应及时调整取消相应选修课程,增加贴近专业的课程,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面;然而必修课不足的高校,应及时增加必修课学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特色专业培养

各高校应顺应社会需要,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多赢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发展规律。企业需求及时与校方互通,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明确所学所用。学校应在全民健身指导、社区体育、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目标中合理选择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目标。

三、总结

目前在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方面,各高校应从改革发展中提高认知,统筹思想。认真落实到实际的培养计划,结合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及社会基础建设突出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社会实践、专业教学、专业实践设施等建设。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不断加深社会影响力和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11.

篇5: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对策论文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对策论文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1.1立体性

高校体育文化以精神层面为核心,重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体育文化的创新,努力实现体育文化与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制度层面为形式,注重制度的完善,促进高校体育活动规范化,在加强高校体委、体协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以物质层面为依托,努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为高校开展各项体育教学、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1.2教育性

高等学校以育人为第一要义,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教育的特性,教师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传授体育技能,弘扬体育精神,教育学生养成勇于挑战、坚忍不拔、不言放弃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

1.3全员参与性

高校体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体育课贯穿于大学4年的课程内容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学校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自发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融入校园体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完成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4开放性

高等院校站在科学、文化的最前沿,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间不断进行着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交互,体育作为高校课程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具备开放的特性。学校通过开展校际间,同社会团体间的体育活动,传播和发扬自身优质的体育文化的同时,汲取多元文化的有益成分,提高自身体育文化水平。

1.5渗透性

高校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到体育竞技的同时,更使学生养成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实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这些品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更将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2.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只重认知的错误观念,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忽视了学生品德、体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传授上,忽视体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体育文化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竞技、团队型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高校教育存在教法单一、全程灌输的“填鸭式”集体教学特征,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并没有问题,但运用不当就不会实现最初的教育初衷,甚至出现事倍功半、背道而驰的反面效果。高校体育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实现体育文化的多渠道传承。我国高校教育评价标准过于陈旧、落后,对学生评价主要是采取闭卷类考试手段,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的锻炼及体育文化对个人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改变传统评价标准,加大自身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参与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运动中。

2.2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义,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自然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将对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引进高学历、高专业素质的体育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活力,将新鲜的发展元素融入学校的体育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原有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次,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专业技能讲座,更新完善体育教师现有知识框架和内容;鼓励科研,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体育教师主持重大科研课题、领衔学科重点项目;鼓励体育教师再深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完善自身修养;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校际间的业务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再次,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的培养,树立具有高尚师德的模范典型,在教师中推广学习,使体育教师成为道德品行的示范者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正面传播者。最后,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紧随党的方针、政策,秉承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宗旨,不断丰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2.3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队伍

竞技运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竞技运动的主体,是学校竞技水平的代表,是传播、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代表参加大型竞技比赛,在竞赛中所表现的勇于拼搏、不言放弃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表现,如果能取得比赛成绩,更是大大的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树立学校的体育形象,使高校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其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体育水平的表率,通过对他们的`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的宣传,可以提升校园的整体体育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校园体育运动中,点燃学生的运动激情,激发他们拼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将校园的体育文化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行为中。

2.4注重学生体育团体的扶植和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虽然具有全员参与这一特性,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生体育团队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体育团体的扶植和培养,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更多的投身到体育运动中。首先,体育团体分化细致、种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相应的体育团体,通过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活跃学校的体育氛围。其次,体育团体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体育校内体育竞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专题讨论、体育比赛观摩、校际间的体育比赛交流等,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是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快乐,锻炼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感受到校园的体育文化。最后,通过校际间、与社会团体的体育团队交流,可以提升自身的体育竞技水平,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渠道推广,提升学校的认知度。

2.5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以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和保障。高校作为承办方,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已满足赛事要求,也是为赛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的宣传,可以加深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综合了解,这不仅是对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和校园体育竞技水平的展示,更是对高校体育精神、体育面貌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三、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学校在课程教学、科研探索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提炼而成的,对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校园文化的丰富,学校的综合发展和高素质学生的培养,我们应努力探索发展对策,致力于提高高校体育文化水平,实现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篇6: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在高校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理论教学成分大于实践操作教学成分,其中唯一例外的就是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所采取的形式通常为课外教学模式,进行课外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教学的进展课时偏少,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以及学生对于各种锻炼的实际作用以及正确动作的掌握极少,学生对于各种锻炼的进展时间没有确实的把握,其导致的问题就是锻炼的作用无效化,进而导致学生由于长期无法得到身体方面的提升或者提升缓慢而产生体育课没有锻炼作用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对于体育课的整体教学而言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有发展研究的价值。

1、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其的特点就是几乎涵盖所有基本运动的基本动作教学、技术要点以及比赛规则等,其的内容还包括体育的基本要点的阐释、体育锻炼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不得当的锻炼方式会造成的后果等,其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描述的较为全面有学习的价值以及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参考书籍,是学生进行锻炼的指导书籍,其能够确保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行高校体育锻炼的基本作用就是使得体育教学的方式以及体育教学的方向科学化以及全面化,使得学生能够自由的进行锻炼,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自我的体格,逐渐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进展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内容过多以及理论知识涉及的方向过多导致教师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段中无法进行科学的取舍以及无法进行内容轻重的设计,导致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无法体现,导致各高校对于其的重视程度降低。而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其理论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进而得出相应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改进措施对策。

2、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以及问题的确定需要通过对各高校的实际体育理论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同一问题以及影响体育理论教学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和归纳,进而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搜寻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为其的教学改进以及教学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础。根据实际的例子分析得出其存在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就是高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认识不合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不科学,教学形式方法的使用较为单一固定,没有较为系统正式的考核方式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等。

2.1、学校的安排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导致其无法进展顺利以及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校的安排问题,包括对于理论教学的时间上的安排、考核上的安排以及比例占据的安排。具体的体现就是普通高校对于体育理论的教学时间的安排通常安排在期末阶段,进行2-3节课进行所有知识的概述教学,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理论的知识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形成,使得理论教学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阻碍;理论考核一般采取的就是固定题目的考察,其考核的形式一般选取开卷形式,导致其考核的意义完全失去;理论教学以及理论考核在体育教学中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几乎能够忽略不计。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理论教学的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体育锻炼的效果无法体现以及体育教学的发展也相应的受到限制。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各高校对于高中体育理论的重视程度以及认识不足。

2.2、教师的教学问题

教师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其本身对体育理论的学习以及内容的了解不足,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的传授,加之其认为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犹如鸡肋,没有教学的必要。其进一步导致的就是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没有投入相应的精力,导致教学的设计缺乏,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于不应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以及不进行课件的准备,导致课堂的教学极为随意。其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于出现各种概念上的错误。

2.3、学生的学习问题

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教学态度随意,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兴趣大大降低,甚至于对于教师的上课模式反感,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体育概念就是其只属于课外教学,体育活动是其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认为体育理论教学只是浪费时间的一种体现,其导致的现象就是学生对于体育理论教学出现排斥意识。导致体育理论教学无法继续进展,导致其的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降低。

3、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对策

3.1、改变教师的观念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作用认识,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是传授该知识的主体对象,其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其的概念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及相应的例子说明,主要就是由于体育理论知识的储备量不足导致的受伤现象以及无法及时对受伤的情况进行处理导致问题的进一步的严重化,进而使得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认识以及作用具体化,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重视起来,而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以及投入精力,使得教师的方式以及模式得到确实的改变。

3.2、发展学校对于体育理论的重视

学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认识能够直接影响体育理论知识的发展,因此,对此进行改进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其主要采取对策就是进行宣传,使得学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安排进一步发展,其宣传的主要作用就是体育理论教学的进展能够直接影响体育的教学成效。学校在真正重视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使得体育理论的教学进展快速化。

3.3、改善先进的体育理论教学构造

体育理论教学的构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单一固定,导致其的作用以及教学进展无法得到发展。其的具体改进措施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锻炼教学有机的结合,使得其的教学结构合理化,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效果,进而使得体育理论教学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其主要采取的具体对策就是在体育课外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基本热身运动,在进行此节课锻炼的项目的基本说明以及注意事项的说明,进行具体动作的标准化讲解,进而使得学生在实际的锻炼过程将此进行实际的运用,使得锻炼的成效显著,并且使得其对于该运动的认识深刻化。

4、结束语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价值在于其能够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以及合理发展体育教学,进一步培养多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明智,曾吉,李智伟等.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37(5).

[2]郭建鹏,哈宏军.浅析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安康师专学报,,18(5).

[3]李浩智,黄静.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31(10).

[4]薛英.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C].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体育教育研究会第十九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篇7:高校大学英语师资现状及培养对策

高校大学英语师资现状及培养对策

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作 者:覃军艳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学院外语系,542800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校   英语师资   培养   措施  

篇8: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对策

摘要:体育社团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群体性组织。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本文以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发展对策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新趋势和新问题。从国外高校体育发展来看,一些国外体育强国都很重视高校体育组织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高校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建设,把培养高校学生的竞争、协作、创造、组织等能力作为协会、俱乐部的主要目的[1]。高校体育也同样面临着象高等教育一样,如何适宜两种经济体制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求改革和发展是高校体育的当务之急[2]。

2 我国高校建立体育社团的意义

2.1 丰富了大学生余暇生活,形成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社团是高校社团的主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载体和主体。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价值观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硬性灌输,而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关系,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大都是体育课的直接“翻版”,形式简单、内容粗略,且带有强制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消极参与。通过成立体育协会能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并把具有等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对学生业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制约,充分发挥协会的导向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技术动作加以吸收、理解、运用,从而巩固教学效果使其与体育课保持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组织管理上将单项体育协会纳入体育管理系统,使其与校内体育教育实现一体化[4]。

2.2 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能力

通过体育社团活动,突破了体育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在系统教学和自主锻炼过程中了解自己,掌握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再认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再吸收。并且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裁判水平,较好地挖掘了学生的体育潜能。从而使整个校内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意义。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增强,以平等为特征的学生体育社团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要大于班级和其他学生正式组织。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认定,活动角色的分配,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冲突的调节及活动结果的评定,学生逐步形成与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

2.3 适应了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

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开展业余体育活动的学生,各协会或俱乐部的成立为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竞技体育项日和现代健身项目的共同追求提供了条件。这些项目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具有集体性强,易于合作和交流的特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比赛,繁荣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在协会活动中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协调,能使群体成员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和价值意识,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培养集体荣誉感,互帮互爱的良好品德都起着积极作用,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5]。

2.4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巨大工作潜力,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每周上一次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协会活动延长了学生锻炼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悟和巩固课上所学的体育技术知识,并逐步达到熟练运用与掌握的目的。把体育课、课后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体化,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大学生体育合格达标率逐年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

在全民健身的今天,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参加锻炼的人普遍感到锻炼的盲目及内容的贫乏,都希望能有懂行的人来进行指导,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的体育老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后有较多的业余时间,但他们缺乏一定的可以联系教与学的机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教师的闲赋与社会迫切需要体育指导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形式,把校内体育教师组织起来,使社会上热衷锻炼的却缺乏指导的人得到专业指导,使业余锻炼科学化,这不仅能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对于挖掘体育教师的工作潜力也有一定的意义。

2.5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体育动机

体育社团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借助体育专项协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缓解压力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体意识。即自己选择、自主锻炼、自我评价。成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及兴趣一体的多元课外体育教育,是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够,重智育,轻视体育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淡漠等。在校内课余时间开展体协活动,就是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让参加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乐趣,激发起体育兴趣,进而寓教于乐,逐渐深化其体育化的层次[6]。因此,这种体育组织形式易于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 我国高校社团的整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高校社团的整体特征

3.1.1 参与的自愿性

协会活动是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一种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因为是自愿参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再加上学生把协会当作自己的组织,在活动中能够比较自觉遵守纪律,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友好、亲密的关系。在协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地位,都受重视,是同学们自觉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体[7]。

3.1.2 参与的自主性

协会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和辅导员只处于指导和辅导的地位。由于学生是主体,他们在商量计划、组织活动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3.1.3 组织的灵活性

协会活动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它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考试,对学生没有心理的压力,内容可宽可窄,可多可少,富有伸缩性。在形式上,活动规模可大可小,非常灵活。各个学校可针对各自不同设施条件,根据学生的愿望开展各种协会的活动。

3.1.4 运动的经常性和持久性强

人多数学生都有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和寻求表现自我的机会,体育协会的形成可以在不断接触中产生维持小群体存在的共同思想基础。

3.1.5平等的成员关系

协会中成员不是以“专业角色”或“领导”来与他人交往,而是彼此信赖,相互尊重,以一个完整的人――有思想、有性格、有情感、有自尊的人投入群体活动中。因此,他们的活动是全体、平等、深入、全面的.。

3.2 我国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3.2.1 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品牌社团少

由于缺乏高年级社团负责人的“传、帮、带”,低年级社团负责人对社团的建设较茫然,许多社团只继承了名号,工作缺乏继承更毋言创新,很少有品牌社团树立起来;会员规模一般只有20人,大型社团少。   3.2.2 社团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

缺乏专职社团管理及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视野的局限性制约社团长足的发展,约束社团发展在谋种程度上违背了高校学生社团自身发展规律。

3.2.3 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少,不能提高活动质量与次数

经费不足直接制约着社团正常工作开展及活动质量,社团经费行政拨款非常有限,仅靠会费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要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开展社团活动。

3.2.4社团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未能准确

把握社团育人功能发挥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结构性、层面性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特别是社团工作的创新不能深入开展。

4 对策

4.1 推动社团品牌化发展

加强我国高校间社团管理交流,结合本校实际,健全高校社团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模式。使社团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发展快速化。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管理应尽快规范,完善制度化,健全体制。提高会员所占学生比率。组织出大型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品牌,产生较大影响。

4.2 加强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

应该引起学校对学生社团加强重视,适当的划拨活动经费,兴建活动场馆和更多的开放体育场馆。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场地器材条件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受限,协会开展活动受限。各院校的体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不断上升,体育器材的价格也有明显的上涨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配备。学校的占地规模过小,致使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受到制约。场馆已无法满足来锻炼的学生的需求。统计资料表明,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

4.3 社团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体育社团社会化进程

要紧密结合社会,吸收社会资源,增强社会经验,争取必要的活动经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优劣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试想一个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不力的学校其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何谈起。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很多学校主管部门没有经费支持,或有限的支持。体育社团办活动的原则是:“以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活动”。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有限,怎么样以有限的经费开展活动,开展有特色的活动,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是目前高校社团现状的一个重要课题。

4.4 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承认和奖励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社团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组织,归校学工团委管理,挂靠院团委。处在两级都管也都不管的位子,加上活动得不到经费支持。在与同级学生会、团委干部相比有较大的失落感。影响到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提高社团的地位。

4.5 增强学生运动健身意识,成立女生感兴趣的社团

在体育锻炼上女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状态,除少数外人多数女生都不喜欢体育锻炼,更不用说参加体育协会了。女生在体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比较差,大部分同学只有在老师或其他指导者的带动下才会活动。

4.6 变革活动内容,以娱乐性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传统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单一,运作模式受束缚。变革教学内容,把竞技运动项目“趣味化”,降低难度,增加美感。符合时代潮流,满足学生运动欲望。教学中则注重健身知识、方法传授和项目内在诸多健身因素的挖掘。

参考文献:

[1] 郄捍列,娄 震,等.我对学生体育协会的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4).

[2] 周福贵、付安国.浅谈体育俱乐部在高校群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1999(3)

[3] 刘笑非.浅议体育协会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6):64-65.

[4] 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5] 闻 扬,杜力萍.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38-40.

[6] 钱宏颖.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72-74.

[7] 黎 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147-148.

篇9: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公共体育课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针对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实施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论证和研讨。这对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理论研究,以及高师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实践都有着重要意叉。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是以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为依凭,依托学校运动场馆和器材,围绕学校优势的运动项目和学生喜欢的项目,配备优秀师资的基础上,将普通体育课改变为“体育选修课”,进而发展成为“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双边关系由过去的“教师主体,学生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达到从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发展规律逐步向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教育观的转变。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使更多学生在这最后一站体育教育中建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终身健身”的理念和技能,是目前我们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改革后,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顺高师院校体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观念和体制的创新。

1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与背景分析

1.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挑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学体育课正接受着挑战。在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了一个疑问一为何学生在中小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体育后还要在大学期间学习体育?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坚持技能传授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大一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导致大范围的“厌课现象。在旧式体育课受到冲击的同时,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因为受到学生体育意识以及兴趣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组织形式上面还是以早操、课间操,学生自发锻炼等形式为主。高校的早操、课间操的方式上基本是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做广播操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对此厌倦,流于形式。可见开发课外体育的价值,它是我国高校体育决策层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

1.2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观念的改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了“踺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更加注重指导性和引导性,强调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高校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多所高等院校正在结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前提下,转变观念,确立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体育改革方案,实行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体制,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大体育框架。

1.3新体制深化和催生了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新的体育教学形式

随着新体制的开始,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提出的一个发展要求,目前就现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组织形式和特征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自主经营,内部承办,对内不对外,以学生为主体,收取费用优惠廉价,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综合型俱乐部是最早的发展形式,体育俱乐部多以拓展学校优势热门的体育项目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和行为,以促成学生“会学体育,会练体育”为主要目标。一般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多所高校内得以实施。

(2)学校社团协会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将热爱体育运动中某种项目、某类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缴纳一定的会员费,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按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的形式。多以定期举行体育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体育自主锻炼,培养组织体育活动竞赛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社团和协会将体育作为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把个体的自觉自愿归结在社团和协会相对固定的计划安排内,实行“自主自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通过定期的俱乐部活动提高社团和协会的凝聚力,塑造和培养社团团队精神,培养俱乐部活动骨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体育教学型体育俱乐部:运作规律是将传统体育课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时间、授课项目、授课教师的体育课俱乐部,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俱乐部。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依据。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为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的教学;从体育的项目、内容、形式、方法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完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篇10: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1目标的确定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模式不仅仅是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重新认定,更重要的是强调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对现行的体育教学目的、内容设置、组织形式、评价标准要根据师范院校的特点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达到高师院校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

2.2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模式上虽然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在现行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原因影响,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政策下,招生的人数增多,造成受课班容量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工作量加大,场馆器材紧缺。而相应的解决办法:增加单元教学,多设专项,改变原来固定上午单元第三、四节课和下午第五、六节的体育课时间,这样可以分流学生人数,缓解上课时间过于集中的问题。

(2)高师院校学生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男多女少造成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专项设置不合理,不适合学生性别差异的项目选择。解决办法:对球类项目采取限定班次,限定人数,多设传统类,流行类和艺术舞蹈类项目。

(3)教师专项单一,不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造成开设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自主选项的要求,使得现有项目的设置和学生要求不匹配。解决的方法:加强教师专项业务的交叉培训,分项分期进行培训。使每个教师在自己原有专项基础上再有两到三项专项教学能力。

(4)高师院校学生的背景、经历等个体差别,造成对体育认识、理解和专项掌握上的不同步。解决方法:入学后,先进行一个学期基础身体素质课学习,然后在选项时,按照能力、个人特点、兴趣等划分初级班和中级班。

(5)现行二年四学制的体育课,不能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造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比较多,大学三、四年级体育锻炼少,研究生体育锻炼更是一片空白。解决办法:通过跨专业选修课、课外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协会型俱乐部来实施对大学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后期体育教育。

2.3所体现的主要特色

针对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特点,对高师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创造出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特色。主要的特色应该表现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出师范教育人才在将来各基层的工作岗位上起到促进体育意识的传播和进行体育教育作用,从而缓解应试教育对体育课的冲击。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过程中体现出高师院校的男女不平衡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结合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开放性特点,在目前课程项目选择开放性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在教学内容开放性,课程评价开放性,以及在开放性特点上进一补拓展其社会化功能。在俱乐部中挑选优秀学生组成兴趣小组,一方面可以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独立开展各项群体竞赛活动;另一方面能将部分可表演类项目作为学校表演队,丰富学生课余活动,进行校际交流。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日常工作范畴中要涵盖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群体活动、业余训练、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外交流等,使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体系集教学、群体训练、竞赛、体育文化为一体,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篇1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前农村发展状况的另一种体现。通过由机械装备协助农民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同时也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为主要的是,它代表了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变为了现代农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的现阶段,及时的分析当前现状及问题,提出有利的改善措施对策,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1当前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看,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一种上升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首先,我国农机的固定资产值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目前已经达到3000亿元之多。其次,农机服务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服务类别上由粮食作物拓宽到了经济作物领域,此外,还包含着畜牧业与养殖业等方面的服务市场。第三,农业劳动者从业比例占全社会从业者的比重,已经降到50%,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在中国农民中有一大部分已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地区更是如此。

2农机发展存在的不足

2.1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基本实现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数量上占大多数,在一定层面上看,也能够反映出农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仍存在没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2.2发展不平衡

就目前来看,首先,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在耕种环节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但收获环节与耕种环节相比就显得不具有那么高的水平。其次,种类的`不平衡。总体来说,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主要侧重在粮食作物方面,经济作物水平则没有显现出较高的水平。第三,毫无疑问,在东部与大城市郊区等较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西部与一部分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此外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也呈现较高水平。

2.3制造业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不足

总体来说,我国整个农机制造业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农机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软实力,在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也寻找着一些不足。科研院所与人才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从业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足,导致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与高端的产品在研发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3主要对策与措施

3.1推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上加快步伐,进一步优化科技开发资源配置。

3.2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

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主要可以通过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等措施来实现。

3.3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完善的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购置上需要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一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对农业机械的购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需要能够加大财政的补贴与扶持力度。

3.4加强交流与合作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政府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关于技术的交流合作,积极的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我国一部分有能力的农业机械企业,可以鼓励它们与国外企业的合作。

篇12: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首先,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机器代替人力、畜力进行生产劳动作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业经济收入,相应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的整体综合水平向现代化迈进,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言,它是前提也是重要基础。其次,在农业向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从而使他们寻求另外的工作,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第三,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个人获益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能够有利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不仅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了解现阶段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之后,还需要客观的看到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积极的寻求合理有效的措施对策,能够促进、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篇13: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摘要: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是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南屏镇的农业发展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针对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更好推动南屏镇的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有效对策;南屏镇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力的过程,它是运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农业活动,它的成功推广,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主要是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包括比较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研新品种等,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经过农田的试验和示范,将技术和成果推广下去,并且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培训和接受咨询,使得农业成果顺利应用。农业技术推广包括农业生产前、中、后全过程,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农业生产实践者,它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南屏镇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地理环境优越,是当地的农业大镇之一。南屏镇农业发展迅速,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有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并对农业技术推广大胆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三农”。

一、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是中专或是大专的学历,技术知识掌握的也不够扎实。据相关了解,基层推广机构多出现“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一些人通过走关系进入到机构中,却不是农业相关专业。而许多本科生以及学历更高的农业专业人员却由于编制限制无法进到基层机构工作,名额被占用情况严重,实际工作无人做。真正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只是些临时聘用人员,由于待遇低,而且需要到农村参与生产实践,所以在招聘时,门槛不高,什么学历都行,只要求吃苦能干,这就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这些人员因为自身没什么基础,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只能跟着一些老的推广人员学习,导致知识面狭窄,知识内容陈旧,难以使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匮乏,大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相对较少

近些年重视农业发展,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办公条件以及检测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得到了良好改善。但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目前经费除了人员工资等,只能基本满足生产技术指导,而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发宣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一级级下发的,市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能够基本满足推广所需;县、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向市级单位申请所得,基本不安排专项的推广资金,有些县没有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经费;到了镇级单位,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更是来源有限,少之又少,资金缺口很大,而且有些乡镇连基本的下乡交通费用等基本所需都不能解决,更谈不上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

3、农业技术推广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还仅限于技术推广人员的“一张嘴,两条腿”的状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推广的只是比较陈旧的知识,服务三农工作的方式落后,接触新项目的机会少,即使引入了新项目,也不能开展。基层机构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设备功能老化,有运行障碍,更是缺乏多媒体等新传媒设备。开展集中培训也仅限于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没有知识的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渠道比较传统、单一,加之没有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示范基地,无法开展农业新科技项目。

4、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不健全

自开始,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的归属不断变更,开始时,机构的人事权、财、物权等都归乡镇政府管理,到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又变为由乡镇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基层机构的人员和办公场所也在管理权限的频繁变换中严重流失,仪器、设备等也有所丢失或者损坏,使得原本不够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更无法好好地开展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限无论归谁,都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单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独立的财权,经费由主管部分统一核算,资产随意支配。同时,地方财政本身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新技术推广、科技宣传等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本职能不能有效开展,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1]。

5、综合试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据了解,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站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建设了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并适时的引入农业技术推广新项目,基本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成效。农民通过试验基地的成功,也积极开展新项目,这样就使得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得到良好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不足,基本工作都难以展开,对于综合实验基地的建设更谈不上。目前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没有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而在推广过程中,农民不知道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的成效到底如何,而且又没有经费补助,所以农民也不愿意冒险在自家的责任田中开展新项目做实验,这使得推广工作成了一纸空谈。

二、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1、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即使其硬件条件再好,也不能实际展开工作。所以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首要工作就是吸收、培训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好后,投入到实际工作,也要定期的通过继续培训和考核的形式,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知识,知识内容能够及时更新。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是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以确保知识不老化、不陈旧;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挑选出色的人才,给予其高校深造的机会,或者去省外学习调研机会;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可以聘请知名农业专家来给农民现场讲解农业新科技的有关知识。目前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其文化水平有限,新知识接受能力也有限,所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下乡到农村,直接参与并指导一系列的农业活动,为农民讲授新技术、新知识,为农民带来更直接的服务。

2、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推广法》的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必需的推广经费统一由国家财政支出,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方面是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事业费,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正常发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转所需费用。另一方面是对项目推广费用的投入要增加力度,因为它是真正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项目经费,而且要做到专款专用,不能将项目经费用于其它开支,比如日常运转费用以及奖金发放等。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大力展开合作,发展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较为完善的融资体制,可以通过农业实体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吸引私人或企业投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共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将技术推广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丰富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和形式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敢于创新,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等与农业企业单位相联合,建立新型科研推广体制,建设农业试验基地,自产自用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快速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促进农业技术大力推广。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征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发展更多地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力量共同参与,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供远程服务,解决农民无处找专家的问题。同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活动,即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责任人,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现代化科技发展迅速,在农村的发展情况也是很好的,所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通过综合短信平台等媒介,将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发送给农民,以保证农民了解最新农业动态,跟得上现代农业发展[2]。

4、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管理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人员上应采取农业技术专业人员聘任制度,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为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专业力量;已有人员也可以竞争上岗,对促进员工业务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所帮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需加强制度的管理,保证每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有制度可循,并且根据每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工作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还可以将业务与报酬挂钩,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综合考评制度,不但要考核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期考评,以保证机构的社会服务能力[3]。

5、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以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为重点,开始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的示范推广,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农民。农民通过亲眼所见,才会在自家责任田运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更有效的服务于三农。所以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所在,它采用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保护,是标准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遵循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结语

基于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农业推广部门要在保证其自身职能完善的情况下,吸收、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南屏镇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引进开展适合的科研新项目,更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南屏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农业技术推广为农民在增产增收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姚云浩,马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篇14:高校足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关于高校足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足球选项课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足球选项课的价值认识不足。本文通过对高校足球选项课的教学方法、训练手段及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探讨,并对足球选项课发展对策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足球选项课;现状;对策

足球在高校深受学生喜欢,课余时间踢足球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体育活动之一。随着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推广,一些高校对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实施了选项课,将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纳入体育选项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足球选项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通过足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以及和体育教师和专家教授进行讨论、交流,旨在探讨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的最佳方法,推动高校足球选项课的教学。

一、高校足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当前大部分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仍然延续着竞技项目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足球选项课的教学过程过于追求竞技效应,运动负荷较大,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没有很好发挥足球课对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差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在参加某项运动的时候,并不太关心该项目的竞技水平,而对运动给人带来的健康和娱乐更为关注。而传统的足球选项课主要沿用竞技运动的模式,练习内容单调,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对足球选项课失去兴趣。而且,传统观念使学生很自然地将足球选项课与竞技性的足球比赛联系到一起,忽视了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足球课的教学过程变成了足球运动竞技项目的训练课。

(三)考核方法过于单一现行足球选项课的考核方法将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及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定量化指标过多,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许多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很难通过考试,而放弃选择足球选项课,特别是很多女大学生不敢选择足球选项课。

二、充分认识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的价值足球运动是一项趣味性很强的运动项目

它以人的基本活动形式──走、跑、跳、踢为主要内容。科学地参加足球运动能有效提高人体内脏器官与感受器官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自己能力,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足球选项课是其他项目的选项课无法替代的。首先,它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增强循环、呼吸等器官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促进心理修养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优良品质;其次,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以球会友,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提高交际能力。但足球选项课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否则不仅不能增进健康,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三、高校足球选项课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足球课教学方法足球选项课应该采取“自主课”教学模式。所谓“自主课”教学模式,就是在对足球选项课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介绍相关学习方法和实现途径,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确定练习手段,教师则巡回检查指导和接受咨询,让学生在适度的调控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与足球的亲和力,促进师生的双向互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1、知识全面教师进行足球选项课教学不仅要传授足球技术,还应把足球理论知识、战术运用、裁判规则及当前世界足球最新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当今足球的发展不只局限在体育范围之内,还涉及政治、经济、新闻、暴力、等诸多领域。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兴趣不一,追赶时尚,猎奇心强,常常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提问并想得到满意的答复。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满意,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2、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对足球选项课教学的要求高,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仅要熟悉课的主要内容,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相应措施,随机应变,使教学不受影响。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可根据需要组织集体备课,以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能。同时通过集体备课,还可全面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场地器材,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自主课”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自主”是相对的,它必须建立在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也是随意的、从众的“,避苦趋乐”本性的流露也是自然的,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偏差也是常见的,这需要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

3、改革考核办法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所以建立完善考核制度是教学环节最终的方法与手段。考核的标准,应以学生学习、掌握教学计划中的内容为基准,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是否真正达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除考试考查的分数为直观外,学生潜在的技能和未来拓展的能力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方面。在建立考核制度中,无论从试卷的指定,还是技能评价的设计,均应全面、系统,不断加强其信度,减少偶然性,提倡综合性的评定方法,才有益于人才的培养。现阶段足球选项课的考核内容仍以运动能力测试为主,考评标准未摆脱竞技体育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身提高幅度和努力程度。现代学校体育要注重学生增进健康的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健康意识的远期效益。足球课的.考核办法改革,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作出正确的评价,特别应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高幅度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以减轻身体素质较差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高质轻负”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对足球选项课的兴趣。

4、加强足球选项课专项理论和健身理论教学要提高学生对足球选项课的兴趣,必须使学生正确认识足球选项课的价值。在足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足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足球规则、裁判法,;还应该在足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足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是基于现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并结合足球选项课的特点。教学手段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系统性,体现出竞争及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有适宜的难度、适宜的运动方式及合理的运动负荷,使大学生在这种教学练习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喜爱。

四、结论高校体育教学恰当地运用“自主课”教学模式对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首先在于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性,在充分了解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后,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进度、练习手段和练习同伴。既提高了练习的针对性,又体现出了能促进学生人格的教学理性。

篇15: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高等院校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中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高校一旦发生火灾,会对高校的正常教学以及生活秩序形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加强高校的消防安全管理与教育的工作,尽可能的减少校园火灾的发生,确保学生与老师们的生命健康及财产的安全,进而推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高校火灾的特点

1.1极易发生群体事故

高校是人员十分密集的一个地区,尤其是在学生的住宿楼以及教学楼上。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地区的楼道距离十分的狭窄,学生逃生、疏散的时候极易发生拥挤或者是踩踏的事故。由于高校中的学生人员数量十分密集,进而就会形成群体性的伤害事故。

1.2财物损失较大

高等院校是集教学、科研以及教师学生生活于一体的教学机构与组织,同时,高校中还林立了很多的建筑物,不仅有日常学习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等,同时还有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宿舍楼及食堂等等。图书馆中收藏了很多书籍以及相关的学习参考文献,实验室内有很多价值不菲的实验仪器以及易燃易爆的化学实验药品等。因此,一旦其发生火灾,会对学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可能对学生及教师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给学校带来不可估量的财物损失。

1.3在社会中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人们对于高校发生火灾的关注程度正呈现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现正在逐渐的扩大、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一些知名、重点的学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度也就越来越高。这些院校一旦发生火灾,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不仅会造成本校的重大财物的损失,同时也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促使社会上的人更多的关注高校的消防安全问题,甚至有可能会在国际上形成一种负面、消极的影响。

2高校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2.1设施老化现象严重

现今我国有很多的高校,尤其是百年名校中,普遍都存在着较多的老式建筑。其中,这些建筑在建设时都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建筑的材料多为砖木,消防措施设备配备的不全面等一系列的问题,致使其存在着巨大的火灾安全隐患。同时,老式的建筑中没有建设专门的消防安全通道,其所架设的电源线路等多为明线,这种形式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极易促使火势得以蔓延与扩大。除此之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在建设学生的宿舍楼、教学楼等的时候,为了更快的完成相应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都没有达到安全消防的标准,同时还缺少相关部门的检验与验收,进而造成很多楼内的消防安全系统的安全性较低,消防安全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存在着严重的滞后与老化的现象。

2.2超负荷的用电现象十分严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学生们的日常住宿及生活、学习的质量都在不断的提升与增加,尽可能的提升学生在校学生与生活的幸福感。对此,就在学生公寓内增添了很多大型的电器,例如洗衣机、电视机等设施。同时,现今的大学生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电脑。因此,学生在宿舍的时候,经常的使用洗衣机、电吹风、电脑等一些大功率的电器设备。加之有些理工科的学生私自的在宿舍接电线,增加接线等情况的出现,就很有可能造成用电量急速增加的情况,由此就造成电力设备的超负荷运行,致使火灾的发生与形成。

2.3消防安全意识薄弱

近年来高校内部所发生火灾事故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学生与老师缺乏相关的安全消防的知识与意识,不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操作而造成的。同时,很多的`学生与老师缺乏火灾扑救与逃生的常识与技能,进而在火灾发生的时候不懂得如何逃跑与自救,错过了最佳的救火时机,导致火灾的蔓延与扩大。同时,高校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较少,没有在学生与教师的脑中形成一个消防安全的意识,对学生与教师的消防安全的常识与基本的技能培训的较少,很多工作都只完成了表面的部分,没有在高校内彻贯彻落实消防安全的知识。除此之外,高校内大多数的管理者没有定期的对高校内部的消防措施及相关的设施,电路等进行检查与更换,对相关工作意识的缺失,进而导致高校内火灾的发生。

3高校火灾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全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教育

在高校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必须使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同时,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始终以“防范胜于救灾”为主要的指导方针,并依据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地区以及进行不同形式的消防安全教育,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模式。因此,可以将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内容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质量,增加学生的消防灭火的知识与常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播放校园广播、网络等形式来传播消防安全的知识,进行消防知识的科学普及,进而来提升全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救与逃生等等。还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与老师进行对消防站进行参观与学习,并与消防队结合建立成一个“警民共建”组织单位,让大学生能够真实的走进消防部队,体验消防。

3.2建立消防安全责任机制

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消防安全机制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提升学生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使得高校的消防安全工作更加的规范化。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消防档案,制定应急疏散的方案等来对每一个责任人进行责任的明确,加强对高校的消防安全管理。一旦发生火灾,就可以依据这个责任机制来追究具体部门甚至是个人的责任,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罚等等。由此,就可以在高校中建立起一个全面、完善的多元化的消防管理的体系,全面的开展高校消防安全的工作。

3.3加大消防安全设施的经费投入

高校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之下,进行总的发展战略的计划时,也需要相应的对消防安全进行一定的调整与完善。对于高校内的消防安全基础性的措施进行适当的优化、更新,从而使得高校内部的消防安全措施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对此,就需要学校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增加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对校园内的消防安全措施进行有效的更新与完善,对相关的消防安全管理的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进而降低安全隐患。

4结语

高校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高校中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注,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的排查,来提升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的措施及效果增强高校消防安全的指数,降低火灾发生的几率,进而提升高校内学生及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文虎,邬效林.高校消防工作潜伏的隐患与对策[J].人类工效学,,6(1):67-68.

[2]彭连臣.高校消防安全对策[J].劳动保护,(11).

[3]郝振伟.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0(6):100-101.

[4]马小辉.大学生安全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5]杨玲,孔庆红.火灾安全科学与消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16: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班级是高校对学生实施常规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单元,学校许多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具体实施和体现的,认真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1]。

一、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班级缺乏向心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为“90后”,做为新时期独生子女的一代,同学们思维活跃,追逐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自己的个性在大学里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凌驾于班级利益之上[2]。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他们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活动,认为此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很难满足自己个性的发展,因此对班级团体性的活动参与率较低,因而班级总体而言缺乏向心力。

2.班级管理制度传统化

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主要借助于高校领导者共同商讨制订的刚性条例,其内容已固定,易造成班级管理长期停滞在规章制度层面,管理方法过于传统,同学自身仅仅只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班级管理的创新性严重匮乏。

3.班干部缺乏团队意识

新时代下大学生普遍自主性都很强,有自己的想法,但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相互间配合[3]。一旦老师布置的工作需要多个班委配合完成,而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统一思想,则往往无法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指定任务,并且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则常常表现为互相推卸责任。

4.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一个团结、互助、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之间应该有着高度的互依性,同时也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有着共同的生活、学习目标[4]。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班级中的每个人就是一个个体,他们的个性极其鲜明,自制力较差,同时大学空闲时间相对于个人而言较为宽裕,因此外界新鲜事务极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降低、最终造成个人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缺乏动力支持。

5.班级不良竞争频繁出现

高校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良的竞争现象,特别在学校奖、助学金评比等方面尤为明显。在新时期下,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提高,这也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班级同学之间的比较关注点严重失衡,往往大家并不在意学习的程度如何,而侧重于对比家庭的贫困程度,致使班级同学间的关系易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5]。这种不良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高校中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同学间的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在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探讨,否则这不仅将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对在校期间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较大影响。本人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已工作五年时间,现对于新时期下如何提升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丰富班集体活动模式,营造集体归属感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使大家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开展班级活动从低年级抓起,同时做到系列化和规范化,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凝聚力和荣誉感[6]。新班级组建之初是营造班级风气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团结力。班级是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舞台。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班级同学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外娱乐自我的目的,更是促进了班集体同学间的关系,提升了大家的集体归属感。

2.以互联网为载体,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班级管理可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网络成为沟通辅导员和学生的桥梁。辅导员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建立QQ群、飞信和班级博客等方式,把有用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家了解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同时,对于不方便和学生当面沟通的问题辅导员可通过QQ、微信等聊天形式进行,在虚拟的环境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从而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强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7]。

3.倡议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

所谓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自觉行为习惯品质的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的培养的过程[8]。由于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已趋于成熟,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思想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大家在班级事务管理方面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都能够自愿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辅导员对班级管理进行有效指导,营造优良班风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与辅导员的有效指导密不可分,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充当着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处理好班级具体事务,同时应当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积极主动的与班级“三困”群体(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改变现有困境,形成一股班级同学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进而营造优良班风。

5.精选班级干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基石,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老师的各项班级管理的指令实行都需要干部来传达和落实。因此,在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上,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制定,选拔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得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上的力量,为集体做出贡献。因此要选拔那些成绩优秀、认真负责、群众基础好、公道正派、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的学生来为班级服务[9]。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教育工程,做好班级管理更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要有设计、有思路、有想法、系统地去设计和引导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敏.加强高校班级管理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5-106.

[2]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7-119.

[3]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24):47-48.

[4]周怡.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0(6):110-112.

[5]柏汇崧,杨涛.大学生班级管理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0(7):35-38.

[6]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孙志强.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园,2014(12):28-29.

[8]彭玉丹,朱爱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15-117.

[9]袁勇我.浅析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5(9):42-43.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赣州地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研究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论足球全球化之下的中国足球开题报告

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2022-11-27

浅议目前语教学现状及制约因素2022-04-30

学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论文2024-04-10

我国普高体育理论课教学调查研究论文2022-05-20

农村公共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2023-09-13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2022-05-06

新课改中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2023-07-28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2024-04-18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策研究2023-03-23

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与对策探析教育论文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