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

时间:2023-09-13 08:43:3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共14篇)由网友“CheectyBuph”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

篇1: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

【摘要】作者结合自己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阐述了在高职院校行政机构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社会联系不断加强、学院教学管理范围越来越宽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如何围绕学院发展战略,依靠健全的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求真务实,大胆创新,把握好教学管理工作服务于学院教学发展这个切合实际的主题,做好学院教学管理各项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务实创新

随着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机构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联系的不断加强,学院教学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覆盖面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智慧,力求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总结教学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为学院行政工作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海洋建设服务。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经验认为,高职院校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抓住学院的中心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切实做好学院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开拓创新,促进学院的不断发展。

1 教学管理必须以学院发展战略为主线

厦门海洋学院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创办,有着悠久的历史。开发教学管理资源,要以本院的发展战略为主线,针对学院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研究大量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的基础上,以本院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社会资源及服务对象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和提炼富有特色的学院精华。教学管理工作要坚持以学院发展为中心,学院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学院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找准教学管理工作为学院建设服务的着眼点,增强全面开拓教学管理工作功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挖掘“宝藏”,把教学管理与人连接起来,真正为学院的发展起作用。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立健全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制度,使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按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运行,是做好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

厦门海洋学院在这方面有着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先后颁布了《课程建设管理规定》、《教材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不断修订完善,使学院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多年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学院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质量保证。

3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教学管理高效运作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工作量与日俱增,建立学院教学管理网络是很有必要的,学院的快速发展迫使教学管理网络化。有了学院教学管理网,利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借助电脑网络进行有效传播,学院的领导、教职员工均可足不出户,坐在家里或办公室内便可通过电脑网络实现对教学管理信息的异地查询和检索。如学生可通过登录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体育课、公共选修课和职业选修课的网上选课;任课教师可在开学前上网查询到排课信息。

另外,学院开辟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建立与各学院相关网站的链接,信息网络成为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既丰富了教学管理信息又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随着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启动与教学管理改革的施行,加速了学院发展。教学管理信息上网加强了各系教学管理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了学院的交流与发展。

教学管理工作途径是多元化的,对学院在管理、教学和科研中产生并公开的信息加以组织,转化为数字化的教学管理信息,整理建成各类数据库,并将这些数据库通过校园网开展服务。教学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让学院更多的人加入教学管理行列,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按照准、快、全、稳的要求,简化了教学管理方式。

4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是关键

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只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手段,这些并不能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依靠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努力,要求其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素质与较强的服务意识。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实训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性环节,因此,其课程体系设计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应用为宗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训性还体现在“双师型”师资队伍上,“双师型”的含义是指教师队伍中,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行业的、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专业技能教学的。高职院校教育的上述特点,使得其教学管理工作比普通高校更加复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事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熟悉普通教学管理工作基本流程的同时,还要对实践、实训程序有一定了解,必须具备较强的校内、校外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协调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和教改等服务的,根据学院不同时期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主动安排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服务的内容。为更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服务工作,就要不断刻苦钻研业务,随时准确迅速处理各类教学管理问题,为学院教学管理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学院对教学管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研究和掌握利用需求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地主动开展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以适应学院不断发展的需求。

所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不光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必须树立坚定的服务思想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时时为学院发展着想,处处为学院的教科研提供方便,千方百计为学院发展这个中心工作服务。

5 开拓创新促进学院良性发展

作为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突飞猛进的今天,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在继承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精神的同时,不妨多一点敏捷和智慧,多一点胆魄和果断,多一点创新与开拓,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让教学管理工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创造出更丰硕的成果。

厦门海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胆尝试,推行的教学工作二级管理,将权力下放,大大调动了下级管理部系的积极性、能动性。同时,改革传统教学评估方法,改变以往只有专家参与评估的单一方式,让学生参与,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效果评价更加全面,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双赢,从而进一步促进学院的良性发展。

6 结束语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务实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是业务性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熟练掌握教学管理业务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从事教学管理人员要能够适应新形势,大胆改革,敢于向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挑战,在教学管理业务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教学管理工作才能跟上学院的发展,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强大作用,真正为学院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玲:网络环境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津图学刊(1).

篇2:高职院校创新方法初探论文

高职院校创新方法初探论文

【摘要】本文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只有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并具体提出一些创新方法。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方法手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健康发展,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的问题。通过创新教育全面发展高职生的智慧品质、个性品质、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生存本领,实现教育的创新。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创新教学,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并把创新当作推进教学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才要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实行灵活多样的方法,激活学生思维,营造创新环境,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和个性原则,主要通过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课外科技兴趣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实习方法创新、手段创新、思路创新、目标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建设创新型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大学生新的责

任和使命,不同高职院校培养不同人才,无论何种人才都必须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

在学生中强化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要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突破传统、标新立异, 敢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对那些具有冒险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动,不论其成功与否,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对有创意的学生要允许他们提前创业,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极高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的把受教育者简单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作发展主体,要从单纯的教育管理上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课外活动,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求新求异心理发展学生特长,可通过分级教学和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1)搞好实训中心建设,拓展校企合作办学渠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高职教学中,体现高职专业与非高职专业的最明显差别是实际训练的课时量。在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一般在1∶1或1∶2,甚至更大。这样,为学生实现自觉再实践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2)加强院领导、教师的创新意识、理念及能力为前提,加强创新能力的舆论宣传,创造人人想创新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

(3)建立专业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学生素质测评工作。建立灵活的动态考核模式,评价标准要科学,评价体系既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又利于创新意识普及。

(4)学院要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开放机房、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建立创新基金,还要搭建一个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专家讲座、的学生创新活动的交流平台。

2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改革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连接点,教学环境现代化,课程体系特色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还要建立宽松活泼的教学气氛,采用互动、案例教学等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

(1)恰当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采用最佳方式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演示、模拟、现场、操作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和行为导向法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定期组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编写案例。改革考试方式,把口语、调研、报告、论文列入考核项目。

(3)改灌输式为启发诱导,采用多项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师变单纯教知识为教学习方法,改纯理论为案例教学精讲多练;改陈旧呆板的教学形式为情景教学。运用情感教学艺术、激励艺术、唤醒艺术、激情艺术创设场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和谐氛围。

(4)教师的组织教学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应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在教学中应提倡争鸣,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评估、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能力。

3 突出实践环节,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提高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敢于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把实验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还要加强实习实训。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更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和生产实习,提高技能技巧,形成职业岗位群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其核心是以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工作能力。

如何让学生有所创新地实践呢?问题在于是让学生学会用还是让学生学会学,如果学生只学会用,难以有创新,如果学会学,就有机会让其创新。例如,辅导学生使用财务软件,不能只满足于教会学生使用几套软件,若碰到新的财务软件,学生只会请教老师。所以在实践中主要辅导学生如何学财务软件,结果一定出乎意料,学生不但懂得用新软件,还对该软件进行评价,创新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4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证

对高职院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转变教师观念为着力点,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改制而成的,起步较晚,教师的问题尤为突出,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不但数量不足,质量也较差,中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不少教师多年沿用同一本教案,教学缺乏启发性和诱导性,很难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因此,建设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水准的高素质教育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

(1)加强师德教育与规范教育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终身学习意识,实施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2)通过人事改革招聘人才,实行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教师到实训基地实习,多渠道培训,造就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保证专业建设整体性、有效性,定期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也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成立督导机构,进行专业指导,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督导机制,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予以系统科学的评价,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保证创新教育的实施。

(4)现在高职院青年教师规模较大,他们教龄短,接触社会和参与生产实践不多,非师范比例高,提高他们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也是保证完成教学改革的关键。

5 实行校企联合,拓展创新空间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它体现了三方面因素:首先,注重企业参与;其次,注重团队合作;再次,注重优化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1)学校进行社会调研,企业参与学院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例如采用“订单”式培养,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又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治理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也是为产业服务的一种体现。而产业服务是高等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上与相关行业联结的`纽带,是课程开发的源泉,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的有效渠道。这种办学模式适用于众多的高职院校,有利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符合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办学理念,非常受企业欢迎,实现“零”距离就业。

(2)企业派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学院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与教师合编培训教材,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校企合作即产学研合作。这种办学模式,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参与实施完成培养任务,包括联合开发新产品,指导毕业生搞项目设计等。这种合作加快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速度,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办学模式适用于专业性强、加工工艺复杂、技术含金量高的工种。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的技术型人才的缺乏问题,合作双方互利互惠。

(3)构建课程模式时优化创新,尽可能参考、借鉴企业给予的建议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毕业生,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要求。

(4)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训基地和岗位,派优秀员工作为指导教师。实行工学交替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习和企业工作(实习)交替进行的过程,缩短专业岗位的适应时间。高职院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实习基地,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实现厂校挂钩、校企联姻,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拓展创新空间。

(5)实行校企股份合作办学。股份合作就是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治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的过程,分享办学效益。院校和企业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培养所需人才,这种合作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也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并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性较强课程师资短缺、实验实习场地缺乏等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办学理念,把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融入企业价值链,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产品是为社会提供一种服务,企业是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决定职业教育价值的是企业对职业教育产品的认可率和信任度。高职院校只有牢固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只有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侠业.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探析.职业技术教育.

[2] 杨广德.文化视角中的教育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

[3] 谢明荣.高职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徐州师大学报.

篇3:高职院校创新环境优化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创新环境因素的研究,遵循创新环境优化的原则,找出优化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途径。

创新环境是指对创新者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和条件。从创新的角度看,人的创新素质的形成除了创新者本身的各种内部因素和条件外,还经常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这种潜能要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创新环境,而只有和谐而充满生机的创新环境才会使创新人才层出不穷。高职院校是高职学生的创新力生长发育的摇篮,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有直接的、具体的影响。

一、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主要因素

1.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对人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影响深远。杨振宁教授和朱棣文教授曾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教育做过深刻的分析,指出这种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存在弊端。他们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尤其是有唯考试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倾向,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职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师资队伍是影响创新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知识陈旧,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时间锻炼少,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势必导致教学风格、研究特色缺少创新求异,就很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3.教学环境是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创新素质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开展的。多彩的感知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脑的发展,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单调的色彩中,不能接触到多种刺激,对创新力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一个生动的科学环境往往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创造性的学校管理

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是开发创新力的必要条件,而创造性的学校管理则是开发创新力的充分条件。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学校管理,即使有最具创新力的教师也不能发挥作用,也培养不出具有创新力的学生。因而学校管理对创新素质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高职院校创新环境优化的原则

第一,容错原则。创新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容错制度,这样创新者才能轻装上阵,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民主原则。民主的环境能让每个人都有自由探索新领域、自由发表新见解的权力。民主原则的实质是“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反对门户之见,不搞文人相轻”。只有在民主精神的影响下,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

第三,激励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运动都离不开各种外界的刺激,这种刺激作为一种外在因素,是创新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创新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

第四,竞争原则。竞争是激发各类人才奋发向上的有效手段,通过竞争能激发创新者的创新意识。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于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交流原则。交流就是打破原有的环境,让不同的人才在一起交流、竞争。通过交流能满足创新者对优化创新环境的不同要求,为创新者提供最能发挥创新力的环境条件。

三、优化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途径

1.更新观念,构建创新性教育理念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高职教育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放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创新能力为主;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

2.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在制订科学合理、系统优化的培养方案上,要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增加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开设“创新”课程,开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主动性。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完成职业岗位的需要来选取教学内容,安排实训、实习环节,同时要及时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再次,在教学模式上,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创建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

优化高职院校创新环境必须改善教学环境,创造优美教学环境。学校要精心设计、全面安排生动的,多彩的感知环境,比如学校的各种建筑,从形状设计、颜色搭配上要做到丰富多彩,同时还要安排各种动态环境,做到生动多变,以促进学生脑的发展。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满足学生实验、实训所需的实践教学基地,开辟科学实验园地,让学生经常参与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推进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需要有一个支持创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来维系和支撑。伴随者“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要增强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的重复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劳动。其次要对学生实施差异管理,改变保姆式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学分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大学生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养成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展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赵君堂,刘德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河南农业(1):35-36

[2]张凤娟,贺兴虎等.如何发挥高职院校的自主创新作用[j].高职教育研究(1):29

[3]李娟.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12

篇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高职院校要从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育人机制;扩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挥校企联合的全员育人功能;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实效三个方面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近年高职教育特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但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而且能使企业获取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高职教育的活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一)教学时空的延伸增加了思想政冶教育的不可控性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延伸到企业,从课堂教学、学校教育走向企业管理、社会自律,由封闭空间转变为开放环境。这种变化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方式,另一方面却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控性。

(二)教育方式与内容的变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学校注重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与道德品质修养到企业以岗位规范、职业素养等企业文化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教育。教学方式也由集中授课转换为企业的分散进行。这种转化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

(三)校企教育理念不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与道德品质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企业注重员工的效益意识、价值意识,通过奖惩等手段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利益。这种教育理念无形中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容易使高职生在思想意识上趋于功利性,弱化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进行。这支队伍可以胜任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对于完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模式下,学生除了在校的正常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外,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传统的思政教育队伍无法将企业实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与管理的范畴,导致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所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太过单一,无法完成繁重而分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传统且教条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社会交往能力。但目前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延续着传统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而对与职业紧密相关的教育内容却涉及较少,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开展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少之又,更没有根据学生专业及培养目标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较少实践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之下,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校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到位

高职院校对学生在校正常实训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相关职业素养教育及引导;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缺少针对性,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将“学”理论与技能和“做”技术与做职业人有机衔接起来。在学校的专业课实训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更多地是讲授技能与示范操作,纠正操作错误,只要不违反实训纪律,专业课教师就很少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取向教育与企业精神教育。而企业定岗实训期间,企业老师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操作方法与技能,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很少关注。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规则、职业素养要求及个人职业取向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也就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与此同时,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于缺乏企业老师对他们思想上的关心与呵护,他们对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正确地理解与处理,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焦虑、悲观、消极、懒散思想,更有甚者选择放弃企业实习回到学校重新学习。所以,学校与企业之间关于学生思政教育衔接不到位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为企业与社会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实现。

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一)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育人机制

首先,在校内实训期间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就业引导工作。在学生校内实训期间,组织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就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发展前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要求、国家就业方针与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可能遇到的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矛盾、员工纠纷、社会错误思潮及不当行为习惯等进行分析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职业取向,合理处理各种纠纷,快速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其次,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跟进与矫正。学生进入企业后,思想政治工作要同时跟进。学校老师、企业老师要不断观察学生,寻找学生思想中具有倾向性、普遍性和苗头性的问题,通过组织研讨会、个人谈心会、组织生活会等方式开展说服教育工作,对个别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指导教师要积极开展批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明辨是非,使高职学生能够德技并举、和谐发展。最后,加强顶岗实习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与巩固。学生顶岗实习期满返校后,学校要举行返校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同时,学校要召开实习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强化亮点,督促学生不断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崇高使命。

(二)扩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挥校企联合全员育人功能

工学结合模式下,只有发挥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跟进,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要有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也要有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发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通过他们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导师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的导师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人、学生技术上的指导老师,更是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企业导师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会带给学生无穷的智慧启迪。而他们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优良的职业道德更会对学生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实效

1.充实与企业、职业、就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首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就业形势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从高职学生入学起,高职院校就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及职业理想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这种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使他们树立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职业人精神;遵纪守法、勤于动手、开拓创新的职业人习惯及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艰苦环境工作的职业人作风。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讲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并合理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科技创新发明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举办企业家讲坛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其次,要进行职业素养教育。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各种技能大赛,帮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团队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提升学生的吃苦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与企业优秀员工座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名优秀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最后,要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转化为企业员工,学校应该更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与熏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沟通、良性互动。高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调研,到企业参观学习、与企业员工座谈联欢、增加企业冠名班、修建企业文化长廊等多种形式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刻感受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明确企业、特定行业及特定岗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2.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个性化教育解决学生最实际的问题高职院校还要研究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岗位职责教育。如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对土木专业的学生则要求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与诚信理念,只有针对不同岗位进行不同的职业素养教育,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员工奠定基础。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最直接的问题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歧视,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失落感、焦虑感和挫折感。加之来自家庭(高职院校的学生有70%—80%来自农村)与就业(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的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学生正视心理问题,发泄不良情绪,解决心理问题,以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的挑战。对于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网上心理咨询室、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定期前往企业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人际交往中遭遇的各种问题,让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投入到企业实习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戴贞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5):139-141.

[2]刘萍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初探[J].职教论坛,2009(4):54-56.

[3]文晓韬.关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湘潮,2011(2):142.

[4]徐茂林,梅来源.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48.

[5]高职院校是农村学生的次优选择[EB/OL].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10-06-24

[6]教育部: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EB/OL].

篇5: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之我见论文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之我见论文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在开展幼儿健康教育时,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建产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能的奥妙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是经常听到表扬和鼓励的话。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多对幼儿说“试一试”、“当然可以”这一类的话,对幼儿进行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

近年来,在《规程》的指导下,幼教改革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老师们的教育观有了明显的更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现在教育部又颁布《纲要》, 《纲要》对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标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积极参与学习纲要,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与同事一起探讨、思考:如何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对照《纲要》,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要营造一个促进幼儿发展良好的氛围,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主,保教并重,并关注个别幼儿的差异,最后还要把健康教育渗入到家庭、社会中去。

一、营造一个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氛围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在开展幼儿健康教育时,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建产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而应以幼儿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作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偏重于为幼儿铺设一条求知、学艺的道路,而忽视幼儿还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最终只会贻害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充分满足幼儿精神方面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为幼儿提供观察外界的机会,丰富幼儿生活印象,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场所、设备、设施,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的游戏活动,同时提供吸引力、实用性强的用具和玩具。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发展的氛围、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幼儿只有生活在自己可预料、可控制的环境中,才知道自己远离对身体有伤害的环境,心理上才会有安全感,没有恐惧和不安,幼儿的心理才得以自由和轻松,在活动中才能迸发更多的创造性。

二、在健康活动中让幼儿唱主角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创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表现自己。

在活动中,成人只是起到帮助作用,支持幼儿发展独立的自尊和自信。我们要打破以住的游戏或玩法:由成人带着幼儿玩,不给幼儿选择游戏的自由。成人在游戏中指令和控制,而不是幼儿自发的游戏。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至爱,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并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

从过去的“问答式”教学向现在的“鼓励式”教育转变,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能的奥妙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是经常听到表扬和鼓励的话。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多对幼儿说“试一试”、“当然可以”这一类的话,对幼儿进行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选择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游戏主题,给予幼儿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去选择。

根据选择的内容,按照自己的方式或在与老师、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开展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需要,这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体现出游戏是幼儿的生命,突出幼儿是游戏的主角。

三、健康教育――家园合一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我国幼儿园承受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家庭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第一摇篮,《纲要》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要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的一生打下重要的基础,可见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6: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

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用于高职院校管理,有助于构建“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理想的高职教育供应链应体现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就业渠道、生源渠道互通互连。实现这种“无缝对接”,需要政府参与调整供应链结构,高职院校实施拉动式人才供应链战略,并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做好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市场;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目前最先进的管理技术之一,它最早应用于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用最短时间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受益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群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可看作是一种服务型企业,学生从生源地进入高职,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供应链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引入到高职院校管理中来,改进学院原有供需关系,使之更有效地运行,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多赢的局面。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就业市场衔接不通畅。具体表现为:与就业服务市场缺乏信息沟通,毕业生就业进程延迟,就业成本加大;在专业设置方面,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或不对口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学生即使就业也无法很快进入角色,需要企业再培训,增加企业人力成本。从供应链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和就业单位是一条人才培养供应链上两个不同的节点,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两个节点无法达到一种无缝化的连接,或者说是一种非常通畅的连接。“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的具备行业科学管理知识和一线服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专门人才的情况下,与产业及企业同步互动、通联的高职教育模式,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能层次上达到用人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就业要求,并具备事业的延展能力。

本研究将先从高职供应链分析开始,探究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无缝化问题,进而找到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解决方案。

二、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和创新

(一)传统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

高职院校自开办之日起,供需问题就随之产生,其供需关系网络是固有的。学校的供需关系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培养而发生的学校和生源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而且还是为了满足就业目标而发生的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网络虽然也属于供应链范畴,但仅仅只是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而已。就是一个按照这种通联方式,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供需网络图。

由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系列中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二级学院、高专、成人高职、民办高职等。虽然表面形式多样,但在实践中存有各自为政、相互分割、互不联系的种种弊病。中职与高职在纵向上缺乏信息沟通和良好的协作,高职院校横向之间也缺乏联系,更为不利的是专科教育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在这里生源、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供需关系是一种松散的、非合作的关系,在供应链中供需节点单位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或集成。这种供需形式的弊端具体表现在:

专业及课程设置仍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的科学预测与把握,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重复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不成比例,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状况。

由于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以及专科成为职业教育最高学历等原因,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同时社会又出现了高级蓝领严重短缺现象。这种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专升本”学生毕业时发放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不一样的毕业证书,这无疑会给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转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的高职毕业生带来一定的打击,并且普通本科学校接受高职专科学生的动机多数在于扩大生源,在培养方式上一般也是按照传统方式,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更不是为了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用人单位也对这些“专升本”高职生有明显的歧视。目前毕业生就业渠道包括学院推荐直接就业、参加人才服务中介机构交流就业、亲朋好友帮助推荐就业、网络人力资源招聘等。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成熟有效的毕业生就业通道,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路径尚未完全通畅,专业不对口和就业成本高的现象日益严重。

(二)创新人才培养供应链

通过对高职教育供应链的研究分析,结合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并借鉴发达国家(地区)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供应链是: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与普高教育、就业渠道和生源渠道互通互连,开放式、高水平的供应链体系。

改造后的人才培养供应链具备以下特点:

1.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衔接

高职毕业生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制化”培养,实现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由此,高职院校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要求,进行“需求”管理,参照就业单位岗位要求,共同设计教育培养方案,全方位实现“产学研”合作,并将管理延伸至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2.了解生源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

一方面可以了解详细的学生信息,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应减少其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外延范畴不是介于中专、高中与普高本科之间的一种学历层次,而是独立自成体系的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高职自身的体系应该由专科、本科及研究生3个层次组成,可以实行学分制,根据学分完成情况颁发毕业证书,并且部分所修课程学分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内得到承认,改变职业教育是培育低层次人才的印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4.由原有的推动式供应链变成拉动式供应链

如图3所示,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高职为策动源,学生通过教育“加工”后从就业服务机构推向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供应链方式在早期的就业市场是可行的,在目前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下,该供应链响应能力明显较差。拉动式供应链的驱动力来自用人单位,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而集成化拉动式供应链在原拉动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供应链各节点的合作和协同,合作双方参与到对方的相关事务中去。

5.整条供应链必须是无缝的

只有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化,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化。在这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目标、想法和行动完全处于一种协调、同步的状态,而这一切有赖于信息流的传递。海尔、大红鹰等企业办校就是一种办学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有效集成。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和风险,同时,它还具备传统职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即最先进的实训设备、最仿真的工作现场和最柔性的就业规划。

6.把自主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为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供应链自主创业薄弱、就业渠道狭窄的局面,高职院校应设置自主创业的有关课程,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人、财、物的帮助,让一部分有创业实力的学生能顺利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无缝对接”的建议和方法

(一)政府应参与调整人才培养供应链结构

政府必须重新调整高职学历层次,从大专层次向本科、研究生层次拓展。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挑选办学能力强的院校作为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试点单位,然后向全国逐步推广。高职和普高之间要做到学历对等、学分互通。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

(二)实施拉动式人才供应链战略

拉动式供应链实施的主要手段是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1+1+l”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采用。

如图4所示,这种模式包括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校企共同的专业培养和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每个阶段的实施主体并不独立,也不完全以时间来划分,它强调的是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中,企业对人才培养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的渗透。这种模式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以及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要实现学院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必须先实现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无缝化,而无缝对接需要各节点间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其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步骤为: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制定标准,选择生源提供单位和用人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此主要研究校企间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高职学院和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即使合作也仅仅是一种短期行为。为加强校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双方签定合同,严格履行契约;建立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校企之间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在校企之间搭建桥梁,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反映给学校。

(四)建设就业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在依托全国或省市就业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要拥有自己的信息平台,包括就业指导信息平台、高校和就业服务机构之间沟通的信息平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合作信息平台等。在供应链节点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通过定单来描述自己需要的人才,学院根据订单来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因此,需要生源地、学院、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制定衡量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思想品德、业务文化、体能健美和其他方面(包括创新精神和社会交往)。这4个指标都设立一定的权限。

思想品德、业务文化、体能健美和其他方面的权限分别为0.3、0.3、0.25、0.15。用人单位在订单中给出这4个指标的分数值或者指标的分数值与权限值的乘积之和,学院根据订单的要求,客观地给出分数,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到合适的岗位。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此评价体系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还包括提供反馈信息的就业评价模块,该模块必须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就业率(或签约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专业对口率等,以便学校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今后的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篇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实现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应构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从系统科学原理出发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通过校企合作,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育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文化激励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篇8: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探讨论文

1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提出来。会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有专家称“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21世纪,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学习证书,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全国两会上,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家通过创新创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科学化、现代化、机械化的日益提高,社会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在目前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在尽量安排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现创业愿望,使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成为岗位的创造者,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中每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只有0.3%。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存在一些的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

3.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把创新创业简单的理解为创办企业当老板,部分学生则认为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而做出更多的相关的创新工作。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只是停留在感兴趣和观望的阶段,并未作出实质的创新创业行为,毕业后直接创业的人数较少。

3.2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培养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历史已有百年。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3.2.1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估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能有机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些高职院校使用国外开发的一些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有些高职院校随意使用由社会案例编写拼凑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没有反映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个性等特点。其次,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但多为宏观层面的建议,缺乏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指导,导致各高职院校对文件政策的实施标准不统一。

3.2.2创业师资力量仍需要大量补充

高职院校现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一般是由就业部门老师、思政课教师担任,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现任创业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既性质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来。

3.2.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以各种讲座、竞赛为主,注重技能训练,但在学生课程设置中,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较少且呈边缘化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3.3缺乏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目前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及理念,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缺少良性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且高职院校资源场地有限,只能提供给极少数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造成创业实习场地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创业资金,学院虽然有就业工作专项经费,但没有提供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不能到位。

篇9: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探讨论文

通过构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文化激励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构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重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开发,将创新创业培养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知识普及、意识兴趣激发阶段)、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创新创业准备和能力提升阶段)、创业实践教育(模拟和实战训练阶段)的创新创业能力递进教育,形成创新创业、促进学业发展和就业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从系统科学原理出发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一是学校层面设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各二级院系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作为运行机制中的组织机构,统筹学校及院系层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机制。学校简政放权,实施二级管理,增强院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设立创业课程培训班,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投资理财等公共选修课。三是建立创新创业监控系统。改革评价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学院督导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监控,并引入行业、企业等第三方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职教集团、校友会、校企合作平台等集团化办学平台为依托,争取行业企业支持,校企合作建设集教学、模拟、实践、培训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以校内现有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技能大赛和创业模拟对抗等竞赛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持有“KAB创业讲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选派骨干和优秀教师进行外出交流,争取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第四,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重点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创业人生访谈、网上创业、创业社团等工作,建立完善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顾均钟.房永亮.创业教育的国际潮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3).

[3]刘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企业导报,,(4).

[4]刘颖.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J].青春岁月,2016,(3).

[5]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12).

[6]邢朝霞,尹胜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5).

[7]赵静,冯建民.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

[8]刘大洪.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方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7).

[9]韩菁菁,韩晗.长三角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商论,2015,(27).

[10]李平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

[11]李秋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5,(12).

篇10: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教学创新路径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要建设具有更高水准的行政管理专业,应有明显区别于本科培养的教学模式,必须创新教学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考核模式,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创新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

该专业既具有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因此,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人事管理、机关事务等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工作。

究其原因,除人们对行政管理的认识误区以外,主要还是因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毕业生专业特点不突出,特色不强。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有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变化的快速应对力。

作为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以适应市场经济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就业。

在新世纪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建设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具有更高水准的行政管理专业,当务之急必须做好四个创新:

一、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结合本专业特色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新路子,建设一支以专职任课教师为主体、兼职和聘请客座教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兼职教师应当聘请那些在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资深人员。

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有些课程聘请他们讲授,教学效果更好。

比如,行政领导学、地方政府学、政府公共关系等学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当选聘这些兼职教师授课,以便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政职业能力。

聘请客座教授,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因此,应当侧重聘请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学术知名度的资深专家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讲授学术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启发学生思考学术前沿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有明显区别于本科教学的目标定位。

既要改变目前培养对象所适应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层次;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不够具体,没有专业特点的情况,又要改变在定位上攀高,盲目要求培养对象,在各行各业无所不通,教学科研无所不能的急躁心理。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行政职业的实践能力。

如,计算机应用、现代办公和行政信息处理能力;行政决策方案、编制计划、人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设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一定水平的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要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方法有:

第一,案例教学法。

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案例材料的选择(写作)和使用的方法,它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灵活性的`优势。

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方式。

比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

第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是在国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是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工作,从而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

这样,通过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要尽快创建模拟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基地。

根据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及特征,模拟实验室内要设置开展专门实践教学的电子政务、决策分析模拟厅,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献资料室,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模拟展厅等。

学生在这些模拟教育实习实验室里,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

第三,实践教学法。

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行政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

目前,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双循环”教学。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入学时专业目的明确,毕业时就业选择思路清晰。

任课教师走出校门作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活教案”,丰富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行政岗位管理,带着管理疑问又回到行政管理理论上来。

二是基地实习。

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公共事业部门的运营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基地实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途径。

可以要求学生人校后就加大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程度,组织学生到有关实习单位见习或实习。

三是实践调查。

结合所学的有关课程和当时公共部门的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

四、创新教学考核模式

传统的行政管理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只有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在考试时顺利过关。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不仅要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培养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就要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反思和改革。

一是改进考试方法,适当进行开卷考试。

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给予奖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

另外也可以用综合型大作业或专题小论文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闭卷考试方式,放宽时间限制,以便其搜集资料,对有关问题作较深入的探讨、钻研,以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二是改进考试内容。

要尽量减少行政管理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理论方面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学生必须经过充分而深入的思考才能作出解答和完成,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试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仔细分析思考后才能做出回答。

通过考试方法的改进,更加能够符合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

篇11:高职院校《法律常识》课程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法律常识》课程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懂法守法的人才,需要开设法律常识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法律常识》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 ;《法律常识》; 创新

在培养人才时,高职院校既要普及学生的法律知识,确保其不但能掌握文化和技能,而且还能知法和守法。下面,笔者探讨了《法律常识》课程的创新途径。

一、《法律常识》课程作为独

立学科的必要性在教学《法律常识》时,我们通常会把法制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而且法制教育的地位在德育之下,缺少独立性。实际上,德育和法制教育都包含在社会价值教育中,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具体来说,德育的目的是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常识》课程都是由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教学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独立开设《法律常识》这门学科。

二、创新《法律常识》课程的教学方法

1.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教师借助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法律知识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以及原理,利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其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2.利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高职生缺乏积极性,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升其参与度,把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讨论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表达与分析问题等能力。3.通过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法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打破课上和课下之间的界限。

三、投入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对于《法律常识》课程来说,教师需要具备专业性以及实践性。但在一些高职院校,一般是由校内的教师进行《法律常识》教学,其知识更新比较缓慢,脱离实践,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解决。

1.要走出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安排法律常识课程教师到前沿城市院校进行交流、深造。法律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时代不断发展,法律知识也在逐渐改变,若是教师不进行自我学习和深造,就会给学生传达一些错误信息以及落后知识,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

2.要请进来

高职院校要邀请一些精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工作的律师、检察官、法官等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课。法律实践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对社会以及法律适用窗口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法律专业人士在进行教授时比较实际且生动,学生从中可以了解社会知识,并树立起法律观念,对于各种社会不正常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课程改革要体现院校特色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法律常识》课程比较类似,课时较少,且内容比较庞杂,很多采用合班课,学生数量比较多,教师也只是简单罗列与堆积相关知识,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主要是利用行业或者是企业作为依托,所以在教学《法律常识》课程时,一定要满足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出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从而满足以后对行业的相关需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模式流程的时候,要培养学生法律知识,高职院校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并结合学生各个专业,不但开设以及刑法和民法等课程,同时还开设与本行业和专业的相关法律课程。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课程改革以及建设。在教学《法律常识》课程中,教师要努力提升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够知法守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沙春羽.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中国人,,(4).

[2]李红英.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J].考试周刊,,(10).

[3]田犇.浅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篇1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论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论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征,阐述网络资源的运用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网络实现创新的学习方式,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和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人才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创业能力

知识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中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文件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其核心内容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优势,20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整合,提升经济生产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的114万人增加到的727万人,到了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人。数据表明,在“十二五”时期,年平均达到约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市场人才偏向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门槛较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应对高校的扩容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创业成了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业方式。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高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几所试点高校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比欧美国家晚几十年。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办学理念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参加招聘会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法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创业教育,在选择的创业项目时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从而造成其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的研究,简单地将西方一些国家创业教育的课堂教材和教学方法搬过来,没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因此实际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待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虽纳入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缺乏系统的设计,造成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职业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兼职来搞创业教育,必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从校外聘请一些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再加上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但终究偏向以赛代教型,没有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训。虽然高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大学生能力训练计划,但是创业实践项目主要还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职学生较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创业实训,造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交互方式,也逐渐改变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整个教育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为响应“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企业家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校园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一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为高职学生就业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应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创业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通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高职学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取长补短。通过获取足够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高职学生在今后创业中游刃有余。

(二)网络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创业意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的社会属性。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网络通过计算机终端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活动意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决策能力。大学生通过在虚拟世界低成本、高仿真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4]。

(三)网络创业平台,可以历练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网络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通过运用网络吸收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创业思维。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业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培养创业精神的基本条件,对培养创业者创业的持久力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方面非常重视,创业的成败与创业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利用网络创业和今后的人生创业中,培养终生的创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构建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开设创业网络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但网络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及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环境等潜在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建设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主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云创业构建一个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的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资讯、灵活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测评、校企合作交流等多个项目,通过云平台将学校与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经营、整合人才和社会资源,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平台

用于发布创新创业故事、创业步骤和方法、案例教学视频讲座以及模拟讲座等资源,可运用微课和头脑风暴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予创业的大学生相应的1学分认定。要调动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兴趣,了解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师生在线交互进行实时创业跟踪指导,并对创业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创新创业测评。大学生也可根据喜好对教学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为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空间。

(二)加快信息一体化,打造创业系统资讯平台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公告等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最好的财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最新发布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创新创业培训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科研成果,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网络专题培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对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是已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网络“创业计划课程训练”和SIYB、KAB创业课程培训,并将此培训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1学分认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模式,学习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路和途径,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科研水平,打造网络教育科研平台

利用网络发布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可利用教育科研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学科竞赛,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申报评选。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浏览相关信息,并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则通过网络教育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网络统一评选审核,同时使用电子公章给予评审意见。

(五)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践的机会,同时学习和推广“O2O”新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营销,并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从货源、网络推广到物流配送的整个全过程,最后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让大学生最终从网络模拟实践走向实际自主创业。教师和学生可建立讨论的群组进行相关讨论,实现大学生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在线交流,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上创新创业测评,了解和总结创业的成效[5]。

(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享校企合作网络资源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企业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将合适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形成未来校企合作的优秀校园文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室”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一个平台空间发布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合作交流等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不同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有配套的保障机制,要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举足轻重的主力军。培养工作踏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实践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6]。

一)扩大校园网建设,创建网络教学机制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校园网建设,加大VIFI的网络覆盖区域,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寝室都能自由上网。创建网络教学机制,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网络学习。鼓励高职学生以微信、微博、移动App等热门的社会化工具作为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分享,通过在线交流讨论,丰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方式。转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单只偏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网络实践,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打造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适合各种专业的教师网络资源库,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为网络教学开展做好在线交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进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具体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优化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环境,健全网络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增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管理机构,保障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工作的正常运行。深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为高职学生搭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以及发布创业信息和政策,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及时、准确、重要的信息。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间各种网络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人士和企业家的信息库,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在线交互和跟踪指导,分享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而言,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了解一线的实习、实践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的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教育[7]。同时,打造校内外创客空间,创客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重点突出创业文化氛围。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或是企业家来担任驻校创客导师。创客活动中师生的专利和成果的发布过程,都由在线管理平台完成,为创业信息的整个过程管理和反馈提供便利。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业,让门槛较低的高职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更大的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方融资等方式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投资,尤其对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个刚进入创业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给予必要的创业指导,从而让创业的高职学生更有信心。同时,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相关的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创业,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

[2]曹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1):67-72.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3):18-21.

[4]孙晓红,张博.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2013.

[5]李敏.基于校园电商O2O运营模式的实践教学探讨[J].鸭绿江,2016(1):268.

[6]陈小筑.众创时代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

[7]芮国星.信息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篇1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全民健身的大环境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被突显出来。因此,旧有的一些体育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学校体育的要求,使得体育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认真探讨创新体育的教学方法,积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高职体育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并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一、创新教育以及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就是研究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个定义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体育教学不是老师单独的讲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就要求老师生动的讲述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创新思维对体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发展思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体育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很深沉的默化作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美感。在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上,大大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积极实现高职体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体育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两大重点是技能和体能,由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就不同了。思维起源于某中疑惑,迷乱或怀疑。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即操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以动作思维为主要特征,就是指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决定采取相应的动作。所以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细致的观察。只有在学会一定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可能进行创新。第二步就是尽可能把学过的同类技术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一个步也就是“默”的过程,“默”是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针对自己的练功实践总结的精练,是我在读《盖叫天传》中受到了启发,形象思维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记忆和回忆动作有很多帮助。他解释道:背是记忆,记住了;默是在记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也就是创新。盖先生“把形象留在思维中和把思维形象化”这一论述道破了形象思维的过程和形象思维的意义与形象思维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不同套路的健美操、徒手操、武术拳术等,学生就会遇上同一动作名称,而表现形式不同。这就需要他们进行回忆、归纳、总结。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这样就产生了类似经验,就可能出现新生事物。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当然是第三步。有了类似的经验,就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拥有时空特征、身体活动等特征,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运动过程中能激活人的大脑,使人的思维活动处于良性状态。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以最简捷的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和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在体能方面创新就需要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我们就得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第二,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重复性练习和坚强意志。重复性练习是提高身体素质成绩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提高身体素质的成绩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练习者长期的坚持锻炼。体能的创新不仅要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涉及体能、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保护、营养等多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特点,新课程更利于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必将开设新的体育教学项目,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随之转变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队伍的师资力量,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以适应新的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可针对劳动强度和损伤特点加强对应身体肌肉和肢体的训练,开设体育保健教学,如运动处方、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体育与休闲等。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应有预见地开展职业性运动生理机能补偿与职业病防治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并增强职业体能,让体育运动与体育保健伴随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1] 徐宏俐.自主创新开放式體育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1期

[2]王维明.体育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4):43-45.

[3]周洽,缪本海.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45(1):109-114.

篇14: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策略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策略论文

【内容摘要】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是保证教学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对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创新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科技与人才是当前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科技的发展是以人才的发展为基础,也可以说人才是市场竞争中的关键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幅度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并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制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及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学管理活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深入调查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并根据来学生素质水平之间的差异情况等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另外,还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与真实情况,加强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促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利用。

(三)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创新是为满足教学改革需要。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渐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由整体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进而促使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把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教学管理体制能够在高职院校中高效运行,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途径,以此来促使教学管理的质量不断提升。

二、高职院校在教学创新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管理中缺乏合理的学科设置。

由于人才市场波动加大,人才需求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而是为了追逐所谓特色与热点不断增设新的专业,甚至不考虑后果,频繁更换专业,而专业的频繁变动,也会导致教师的课程也会随着变化,教师忙于为新专业学科设置课程,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另外,高职院校中的各个院系由于缺少统一管理,导致各院系所设置的专业也存在着相似性,这就给高职院校的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有的院系没有相应专业教师,临时指定教师担任课程,这就会导致教师由于没有做好课程准备,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复杂,责权划分不明确,不仅如此,从管理权限来说,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而院系却没有足够的教学管理权限,直接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秩序混乱以及院系对教学管理与监控力度弱化等问题的出现;另外,高职院校缺乏工作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不太重视教学工作考核,即使有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在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中仅是对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教学水平考核存在形式化,不利于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是对教师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以及管理者却不用进行评估考核,这就导致考核的结果存在片面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健全管理考核机制,从而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教育目标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旧采用传统的目标体系对教学进行管理与评估,或者是仅对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修补,而不能根据真实的需求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另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意识与思维方式,仍然采用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教学的效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对策

(一)健全教学管理的相关机制。

高职院校要健全教学管理的相关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健全激励机制及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质量提高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增强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中投入很大的热情。具体操作步骤:一是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教师竞争机制,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教师,要逐步改变院系给教师安排任务的做法,对于一些公开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可以通过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方式对任课教师进行选拔,还可以让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多承担一些教学的任务,有些课程高职院校也可以选择向校外招聘优秀教师,借以增强教师队伍的实力,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于在同一课程中由多个教师担任的,可以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自己喜爱的教师,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二是改变对教师的考核制度,高职院校在对教师工作考核时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的依据,在对教师考核时不能仅把科研以及论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而是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关键的因素,从而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完善激励政策,从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比如说:按教师教学成果给予奖励等,吸引教师教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第二,完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都要进行监控与评价,不仅要建立与教学质量相适应的制度,而且要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做出评价,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健全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创新就需要健全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修养,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发展科技的职能,这就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才能更好适应教学管理创新的需求。二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管理成效;三是教学管理人员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中提出创新方案,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进程;四是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能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与快捷。总之,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尚不完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有必要对管理改革创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除了要运用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的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创新外,高职院校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改革教学管理手段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斌.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戴世英.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J].理论界,2010

[3]杨晓宁.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对策论文

试论高职兼职教师的聘用及管理教育论文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论文

对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论文

浅析高职工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体系的构建论文

高职教育中订单教育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2024-04-18

教育改革范文论文2022-06-17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2022-05-06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2023-12-19

系主任年度述职报告2023-10-23

社团导向中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2022-04-29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2023-06-24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堂创新探析论文2023-08-25

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2023-04-02

高校系主任的述职报告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