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7 07:51:41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共12篇)由网友“wasscoi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篇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邮院通过立足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注重产学合作三种途径,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打造出一条行业办学、服务企业、互利双赢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之路。

关键词:立足行业 适应企业 产学合作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以打造学生两种素质(品格素质、专业素质)和两种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教育,坚持立足邮政,加大邮政企业订单生培养工作力度,积极加强与电信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毕业生协议签约率稳步上升。

一、立足行业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将面向邮政企业基层岗位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院校,立足行业优势,加强企业需求调研,针对邮政基层岗位人才短缺的现状,将着眼点放在了邮政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培养上,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力争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邮政企业基层一线岗位要求的科班人才。我们确定了“面向企业、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并争取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政策支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各级邮政企业应优先遴选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类科班人才到基层岗位就业,突破一些省市邮政企业不接收大专层次毕业生的政策瓶颈,保证了我院邮政类专业毕业生学有所用,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至,学院每年召开毕业生邮政企业双选会,会议规模逐年扩大,会议效果也逐年提升,全国31个省市区均派员参加了学院双选会。随之毕业生在邮政企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也日益明显,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从届毕业生邮政企业协议就业率不足25%,而届就突破了50%,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二、适应企业需求,加大订单培养工作力度,以订单促就业

学院于开始的.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邮政企业对基层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与基层一线岗位要求“零距离”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突出的好处是对就业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招生即就业”。它不仅满足了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同时为优秀毕业生明确了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使订单生全心学习,努力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订单生的素质只要毕业时达到企业要求,就能被用人单位录用,这就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稳定的渠道。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渐落实推广的过程中,企业和学院积极加强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式招生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学院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不断创新、完善订单培养机制,不但有效提高了订单人才质量,也保证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和发展张力。,北京、山东、西藏等省区实行了订单招生面试制度,在学生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前,面向社会广泛宣传邮政企业发展前景,详细介绍订单式培养的流程和途径,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北京计划招生30人,有200人参加面试;山东计划招生80人,有近800人参加了面试。这种新机制有效提升了校企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 同时,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了订单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专业订单生中开设了《邮政营业员技能训练》、《邮政储汇业务员技能训练》课程,组织全体订单生进行了《邮政营业员》和《邮政储汇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订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质量控制等。在6年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我院依托各级邮政企业,力求专业建设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教学实践切合企业经营实际,品格教育激发学生忠诚邮政、奉献邮政的情感和精神。订单招生省份已扩展到18个省(区、市)邮政公司和7个省(区、市)邮储分行,覆盖27个专业,累计招收订单生2571人,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扩展到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订单生品学合格,顺利毕业后,均被各省订单企业“照单全收”,现已有855名订单生走上了地市局基层工作岗位。

三、注重产学合作,以建设校企一体化教学新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我院既是邮政企业基层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又面向通信企业培养一线人才。作为华北地区知名的通信类高职院校,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一是认真分析、确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定位,明确毕业生推介范围和用人单位分布区域,建立就业工作开展框架。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通信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熟悉现代通信技术,了解通信营销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善于沟通,诚实踏实,企业乐用、好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基层人才;把毕业生推介范围确定在通信建设监理公司、通信建设工程局、电信运营商等企业,随着三网融合概念的推广,推进在广电领域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结合生源地分布情况,把用人单位分布区域确定为以省内城市为主,辐射至北京、天津、山西等周边省市,兼顾黑龙江、辽宁、广东等省通信企业。根据这个架构,近年来,在每年1000名电信类学生(河北生源占比80%)中,就业率连年达到了95%以上。

二是探索建立了校企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新模式,为解决就业的源头问题夯实了基础。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两种素质两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即把学生的实习课程安排到企业的工作现场去做,使学生真正进入工作角色,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企业通过接收学生到公司实习,可以使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更精准地发现适合企业、认同企业的好苗子,为接下来选用毕业生提前做好准备,形成了学院和企业之间“实训——就业”的双赢模式。同时,校企一体化的实施形成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长久机制,带动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的授课内容更贴合企业的需求。目前,学院与河北省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河北华航公司、河北易安通讯网络有限公司、中兴、华为等大型公司都有合作,电信工程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及培训服务,企业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企业与学院在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兼职教师任课、共建实训基地、产学合作、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促进了就业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立足邮政企业、服务通信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建设是石邮院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学院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面向邮政企业作为主渠道,电信、金融、物流等其它行业为有力补充”的毕业生就业格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提升。

篇2: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②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②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③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②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③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①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②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相比,20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③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

[4]晓方。毕业生求职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6。(281—282)。贴。

篇3:试析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试析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从长远看,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新的形势,从长远看,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离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不成体系。时至今日就业指导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即使开设就业指导课的也未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就业指导往往只安排在三年级的短短几周内,并且仅限于在毕业之前的突击教育,多侧重于政策教育,就业技巧教育,不全面。而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相关教育就更加五花八门,或偶尔请一位社会名流来做一、二场报告,或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入一、两次职业道德教育,或在学生毕业前夕由有关领导进行一次动员。还未走上正轨,不成体系。

在就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老师们对学生灌输的大都是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成大器,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似乎学生去的单位不理想、地处偏僻、工资不高,就是给老师抹黑,给学校抹黑。这无形中给学生择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而学校聘请的社会名流,又多是大谈特谈其成功经验,这些功名成就者让学生们仰慕不已,使他们朝思暮想成就大业,却不去思考其中的艰辛。

2、就业信息匾乏。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十分重要,毕业生只有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信息后,才能拓宽就业渠道,而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量却很有限,两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许多学校在就业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后,还是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而非主动出击,更没有建立就业网络。学校自己只举行校内招聘会,很少主动出击与外界联系,就好像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于是,毕业生无法静下心来搞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甚至放弃上课,腾出时间四处出击找信息、找工作,参加各种招聘会如同“赶场”,忙得团团转,可效果不好。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毕业论文质量,也大大挫伤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

3、就业机构不健全,队伍建设不足。高校好比培养人才的“工厂”,学生便是工厂的“产品”,因此学校的运作也如同企业,即采购—生产—销售。但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招生和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就业,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如今就业指导机构健全、人员充足的学校比较少,仅限于几十所顶尖的名校,一般学校就业难度更大,建立专门机构、强化就业指导更加紧迫和必要。然而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构,就是设置了类似的机构,也是人员偏少,大都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就业指导。

4、心理咨询欠缺。大学期间,学生的焦躁感、压抑感以就业时表现最为突出。这种情况甚至已经影响到刚刚人校的新生,他们在人校时就为就业担心。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期间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中固执、烦躁和压抑表现较为突出;另外,焦虑感也较为明显,就业心理咨询对毕业生择业有很大帮助,但真正能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的高职院校并不是很多。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和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学生就业排忧解难。

二、采取的对策

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门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做好就业工作,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同时要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开展市场需求分析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积极搜集各地区、各行业、各种类单位的当年和未来几年人才引进的数量、专业、学历层次和素质要求等信息,积极搜集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信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形成一个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就业主管部门协调,学院积极开展工作的新局面。

3、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形成体系,开展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学校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就业教育,先后开展素质教育、专业和创新教育、就业观教育、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技巧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思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纳人到社会总体发展的轨道上。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政策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个体社会化所需素质锻炼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学校还要适时邀请一些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士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对话,因为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平民”与大学生十分的贴近,也很容易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成功经验、创业艰辛、工作挫折和失败教训,对同样还是“平民”的大学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也更有启发性。这对一些期望值过高的大学生无疑是一幅很好的清醒剂。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毕业生能不能充分就业,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需求信息。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所有行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依托,加强就业信息网站技术自然而然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各学校要尽快建立就业信息网站,充分利用就业网站宣传学校,介绍毕业生,开展就业工作,建立完善学校毕业生的无形就业市场。并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在网上及时、快速公布,进一步加大需求信息量,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发布,提高就业信息的时效性、及时性及利用率。

5、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和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对宣泄学生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快乐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人到就业活动中去。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帮助毕业生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科学与合理地进行求职择业。

6、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就业技巧的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职业生涯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它包括“对学生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定位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及所修课程;指导学生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一系列的讲座、讨论、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合作教育”,即让学生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阶段,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技巧等。这种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就业技巧指导能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去先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盲目性和踏人择业的误区,从而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篇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形就业市场;无形就业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近五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形势,这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在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今天,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重视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当是一个必要选择。为此,高职院校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和开发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对此,笔者拟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开发

(一)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所谓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是指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洽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的实体人才市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区域性人才市场。指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地区性人才市场,主要面向社会,所以辐射性很强,就业量大,但对高校毕业生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2)高校举办的“招聘会”、“洽谈会”。由一所高校或几所高校联合举办,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洽谈,通常也吸纳其他高校毕业生参与。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较有针对性,但一般规模都不大。

3)分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从用人单位和高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按学科分类,组织高校毕业生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目前,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4)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指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供需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这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目标顾客通常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家政服务等非熟练工以及能给其带来较高单位业务收益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服务范围较窄。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输送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以上几种类型的就业市场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对此,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寻找突破口:

1)拓宽“订单培养”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直至教学的具体过程,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协作,在协作中更准确、及时地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根据各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直接为其“定制”人才。

2)开发“个体创业”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任务。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还应包括创业能力。因此,除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外,还应加强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将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的创业型人才,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个体创业的模式实现就业。

(二)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局限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有形就业市场虽然仍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但它存在明显的局限。一是成本高。如一些大型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开始前,组织者要事先通过信函、传真等方式与各地、各行业的用人单位和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取得联系,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情况合理安排场地和摊位;各高校组织学生准备好个人简历、求职书等材料后,要不远百里甚至千里急急忙忙去赶场,疲于奔波;毕业生除制作求职材料外,还要支付交通费、购买门票,加上吃住费用,参加一次现场招聘会往往要花费数百元,同时还要耽误学业。二是效率低。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大多数现场招聘会的签约率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招聘会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场地所限,应邀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及其招聘数额有限,常常是众多的毕业生将招聘单位的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学生只是从人墙外将简历扔进去完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和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交流。此外,有的现场招聘会甚至偏离应有的方向和宗旨,主办方想通过门票收入来获利,致使招聘会过多过滥,效率低下。

除了以上局限以外,高职院校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往往还处于不利的境地。一是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仍过分看重学历,在现场招聘会上与众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竞争中,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明显“吃亏”,而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在这种形式下又难以体现,因此高职毕业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些大型招聘会的“陪衬”。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规模较小,难以单独组织规模较大的现场招聘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上,应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用人单位举行小型现场招聘会。

2)几所高职院校联合举办较大规模的现场招聘会。

3)加强校企协作,大力开拓“订单培养”就业市场。

4)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拓展“个体创业”就业市场。

5)以区域性人才市场、高校及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举办的大型现场招聘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为辅。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培育

(一)培育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优势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许多行业,被称为无形市场的网络市场已悄然兴起并大有迅速发展之势。对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高职院校而言,积极培育网络无形就业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无形就业市场可补有形就业市场之不足。

一是无形就业市场辐射面广;二是无形就业市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无形就业市场直接成本相对较低;四是无形就业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无形就业市场有利于高职院校扬长避短。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技术、管理等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向为企业的基层岗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私个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长,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于这类企业。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目前仍很少愿意到这些企业就业,这些用人单位为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往往也更乐于接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然而,在有形就业市场上,这些用人单位很少成为大型现场招聘会的邀请对象。而且这些用人单位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有形就业市场也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而在这方面无形就业市场却能发挥其辐射面广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

(二)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沟通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其主要形式有:

1)建立学校专门的就业网站。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校园网络。利用计算机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就业网站,介绍就业政策、本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计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毕业生情况等,发布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利用网络提供人才供需咨询、签约服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知识和技巧培训,进行网上就业指导,设立就业论坛等。

2)加盟影响较大的专业就业网站。利用专业就业网站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在专业就业网站上在设立本校专门的就业窗口,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并实现与本校网站的便捷链接。

(三)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完善与管理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整个网络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更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并加强管理,克服其缺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和加强就业网站建设。首先要加强就业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需资金投入,保证就业网站的高效稳定运行。其次要配备必要的专业力量,既要进行网站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又要不断更新网络信息,及时高效地提供网络就业服务。

2)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提高就业网站的利用率。要使无形就业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在学生中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并切实使就业网站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就业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更多的用人单位知晓并使用就业网站。

3)保证无形就业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一是要加强对毕业生信息的审核,每个毕业生的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学科成绩、奖惩情况、在校表现等,必须由院系和学校有关部门把关,确保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对每个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必须进行核实,确保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的可信度,避免欺诈行为。同时要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其在网络就业市场上当受骗。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对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并兼顾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并努力保证其良性运行。

篇5: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大力提高高职就业质量,过程培养是关键。近几年随着生源的下降,高职大打就业牌。但怎样算高质量就业?有哪些衡量指标,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学生,也困扰着大部分教师。本文结合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经验和作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就业实践,提出了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从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开始,通过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和构建就业服务体系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和总结。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质量 探索实践

高职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高质量就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时代对高职的根本要求。那么怎么算“高质量就业”?怎样进行高质量就业?就成了高职就业必需回答的问题。

一、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受到学生、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满意度影响,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总干事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工作”的口号,国际劳工组织把它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生产性、可持续的工作机会。因此,可以理解为实现“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就算高质量就业。参照我校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结合近几年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高质量就业”有以下五大特征:

1.就业面向好、专业对口

一方面,就业的单位是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理由是这类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毕业生的稳定性也好;另一方面,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可理解为按照专业群类就业或者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的专业大类(或二级、三级学科划分)就业就算“专业对口”。第三,创业成功也算高质量就业。

2.岗位定位“高技能”

企业提供的目标岗位一般是:基层管理岗位,技术支持岗位、生产工艺岗位、设备维护岗位等高端技能岗位。这样的就业岗位不仅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吻合,而且毕业生的稳定性好。至于企业要求在一线熟悉生产、销售岗位实习或顶岗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再提拔使用的情况属于企业用人之道范畴。

3.劳动有保障、薪酬高

高质量就业的第三个显著标志是:企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提供“五险一金”、执行带薪休假等国家规定的相关保障。另外,毕业生初次工资报酬要达到一定标准(起薪在行业达到中上游水平)。

4.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企业关注员工发展,能与员工保持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高

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这不仅包括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诚信、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以及知道学习、怎样创新、如何成功等方面的方法能力。

二、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

要进行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必须先明确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学生方面主要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等,学校方面主要是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业工作的有效性等。另外,社会经济形势、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态度等,也对高职就业质量的好坏有较大影响。

下面主要从学校方面,就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进行分析探索:

1.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应该在“入学教育”时就开始,在专业介绍完成后,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毕业生回校报告等形式进行。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所设立的中外合作高校,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达到了100%,届成功申请研究生与就业的毕业生又占到90%以上;还有国内诸多示范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例子,都是因为职业规划做的早、做的深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才保证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班”、“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等形式,打造一体化“招生、培养、就业”的新模式。

结合区域发展和企业需要,实行“分段式”、“多学期”、“工学交替”等形式,校企合作育人,强化企业对教学计划、课程实施、顶岗实习的责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商职学院的“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从级就开始了为海信的“定向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假期全部去海信生产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在校3年中按照“工作交替”模式,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企业也设立了高额奖学金,实施3年来效果很好,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协议合同正式就业,岗位均为“高技能”岗位,达到了企业、学生都满意的效果。

3.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借鉴企业的运作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企业师傅是“监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前提,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由之路。

山东商职汽电学院的院长是从山东省家电行业协会引进的高端人才,来校6年来,利用行业背景和学术优势,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带领汽电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全体教师,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打造成了省级特色专业、该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近3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4门,他个人也被评为第六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汽电学院连续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就业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校前2名。

4.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职业化的思维、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每门课程都配备有专门的课程指南,列明课程知识要点、实训项目,列举相关参考文献,明确课程的大作业和测验考试所占分数等。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打消“走捷径”、“混文凭”的念头,坚定了刻苦认真、踏实求学的信心。

为了保证教学和评价质量,所有涉及规定学分的试卷和论文,由任课教师打分(有条件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以后,学院教导部安排严格审查,最后确定分数等次。

5.强化就业队伍建设

强化就业队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

(1)从学校方面:将专业教师按照班级分配,学校导师(或班主任)经常与学生见面,在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中,指导学生的方法思路,让学生知道“知识怎样学”、“项目训练如何做”、“做中学,学中做”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职业素养,怎样逐步去实现职业发展规划。

(2)企业方面: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时段,企业配备指导教师,并管理学生实习。这样实习或工作的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

6.重构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水平,就应当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就要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学校实行“一把手工程”,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不仅是高校就业评估的要求,更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1)分解就业工作任务、实施就业指标与招生规模挂钩、执行就业与考核结合政策,全面调动教师、教研室、教学院部的积极性,这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措施。

(2)强化学校就业机构的作用,落实就业工作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政策,系统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不断开发和优化就业基地、加强就业管理。从就业教育的体系看,大一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大二重点是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用人需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大三的重点是进行就业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人职匹配”。

(3)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不断优化就业基地,逐步推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的制度,大力推进“定向订单式”培养,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积极拓展创业的途径,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

[2]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宁新.教育部第一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专题培训班[J].学习简报,,4.

[4]喻立森等.就业靠“教学全程”奠基[N].中国教育报,-5-3.

[5]齐小萍.企业家导师制: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篇6: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1职业环境变迁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

1.1职业环境变迁

职业环境包括职业行为、职业知识、职业类型和就业形式。而职业环境变迁是指职业行为的新定位,职业知识的日益更新,职业类型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的市场化。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职业岗位内涵是持续不变的一组工作,但在高绩效工作体系中,各层次劳动者留有拓展空间和发挥创造的余地,希望他们在工作中获得解决问题、改进生产的新思路。创新性、探索性、思考性是职业行为新定位的核心内容。新知识及新兴职业领域的不断涌现,意味着劳动者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时代不复存在,一次性学习在快速变迁的职业环境中缺乏职业再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宽就职后的发展前景是职教发展的关键。目前,人们受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环境变迁的影响,人才的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正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就业市场化程度更加明显,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益显著。

1.2高职院校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活动制度文化、物质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是体育文化的体现,精神是体育文化的灵魂。目前,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加上受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单一的课程模式和不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于职业环境变迁的步伐,同时缺少灵活多变的动态特征,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1.2.1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缺少价值取向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上只停留在校内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把目标降低到只注重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兴趣,进行健身、娱乐的层次,而对人的精神、情感、个性等因素缺少提炼和定位。在实践中,没有考虑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事不值得做,沿着这个方向还是沿着那个方向去行动,以这样的方式还是以那样的方式去行动,高职院校体育应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价值取向,而遗憾的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停留在一般层次的改善和营建上,在价值取向上缺少研究和有效的探索。

1.2.2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缺少创造性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有别于传统的本科类型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但目前高职体育还是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模式,没有考虑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主题。这在具体操作中必然极大地限定和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只会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高职体育教育应把学生的职业需要放在首位,是单位的一线技术工人,更要侧重高职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岗位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这些方面,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1.2.3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缺少针对性考虑身心发展的价值观,职业环境变迁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实际上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较差,是高中时的“灰色群体”,一直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使他们黯然神伤,没有强烈的上进心。由于高考的失败,现实和理想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不甘失败却无能为力,产生强烈自卑感,自我意识失衡,无法摆脱挫折。高职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在就业竞争中,相对来讲是弱势群体,针对这样的群体,注重成功体育显得更为重要,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消除自卑心理,体验成功的快乐,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7: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2.1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这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与职业环境变迁的步伐相一致。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使职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偏差较大,这使人们很自然地期待与职业环境变迁紧密相关的教育内容的改变,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要遵循社会转型期的实践性、开放性原则,从社会经济环境变革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向学生灌输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理念:体育运动并非是简单的体育锻炼,它的'精髓所在是隐性的体育精神文化,它对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永不服输的竞争意识、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精神和现在职业环境所需的创造性、竞争性、适应性和应变性是息息相关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其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对培养新型人才是不可低估的。

2.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设计运动参与意识而并非技术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课程实践观。考虑“以人为本”的实践观,高职学生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每个专业对个体的身心要求是各有所长。根据不同专业对身心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对教学模块用不同的锻炼情景设计多个训练项目来充实模块的内容,这对教师提出了职业教学能力的要求,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强烈冲击。要求教师从专业的需要出发,经过基层工作调查访谈,掌握职场需要怎样身心的员工,不同专业群需要怎么样的体育项目来为专业服务,以能力为核心,打破传统体育课程理念,进行体育课程整体设计,设计出既能使学生体会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又能在课堂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与学生的需要更贴近的课程,为以后的职业环境所需打好基础。考虑运动参与的知识观,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长期影响,至今,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体育技能考试还是占主要地位,导致许多学生为考试学、为考试练,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而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终身体育理念的体现,也是职业环境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体育活动是体育能力形成的大舞台,仅靠课堂体育教学和传统体育项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体育活动组织难度大,通常被少数人参加的体育比赛所代替,这种以点带面的做法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内容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应注重健身,贴近未来职业,确立终身体育意识,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考虑身心发展的价值观,职业环境变迁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而高职院校相对来说面向就业弱势群体,而高校体育是整个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关键时期,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性显得尤为重要。而竞技体育培养竞争意识,促进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实现,对向新的人生目标迈进有着积极的意义。竞技体育讲法制不徇私情;讲现实不讲资历;讲务实不讲幻想。通过体育比赛,使学生品尝了失败的痛楚与成功的喜悦,懂得团队的力量和别人支持的重要,对塑造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起着重大的作用。另外,体育比赛中还得承担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个角色有其特定的任务和行为要求,就相当于一个小的社会活动,有利于社会工作的需要。

2.3利用物化环境营造校园文化

体育物质是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括体育建筑、设施、场地、器材等和体育相关的实物,它不单指物质的本身,而是包含体育物质所蕴含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和灵感,体现着人类的意志和情操,这些体育物质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内涵,时刻激励学生,伴随着他们成长。

3结论与建议

3.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职业环境变迁是紧密相连的

职业环境变迁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源泉和动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适应职业环境变迁的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2结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拓宽教学改革思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将健身锻炼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3.3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多种体育锻炼并存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3.4由于办学类型、办学目标、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

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不一样,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3.5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

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拓展思路,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注重实用性、多功能性和项目选择的多样性。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环境。

篇8: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理念。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重要的一部分,要贯彻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的现状,认识到新理念对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几点有效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解放思想,号召全体人民,为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而努力。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创新发展,提高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

1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浅析

受到国家政策对文化的号召,校园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职学校中的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不仅学生的发展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学校的发展也无法脱离校园的文化建设。但当下我国高职的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1.1文化建设与实际不符。校园的文化建设要与校园整体教学氛围、教学目标相符。在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变革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都在寻求自身转型,学校等级提升,而忽略了先前的自身定位。虽然对国家教育改革十分重视,但着重点并没有放在文化建设上,以致于高职的文化建设并没有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接轨,校园文化自然无法发挥其对学校、对学生的积极作用。1.2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在当前的高职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学校都过于追求文化建设的形式化,表面化,没有深刻理解文化建设的内涵。很多学校把文化建设单纯的认识为开展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认为有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就是有优秀的校园文化了。这样想是不对的,这种想法扭曲了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学生参加活动,做赛前准备,认真参赛,赛后总结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反而耽误了学生的文化课程的学习。还有的学校为了走文化建设的过场,彰显自己院校的校园建设,在校园内大兴土木做装饰,建雕塑,但都只是表面功夫,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文化建设作用。1.3文化建设过于简单化。校园文化是高职学校向大众展现学校风貌的重要表现,文化建设的区别能有效区别各个高职学校。每个学校的个性都在校园文化中得以体现。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历史的挖掘都过于浅薄[2]。高职学校只是单纯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文化建设并没有结合自身历史进行深度挖掘,对文化建设简单的停留在开展讲座,开展活动的层面上,认为这样就是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了。其实不然,文化建设应该是深厚的,丰富的,而不是这样简单化的体现。这样简单化的模式,会阻碍校园文化发展。1.4学生素质不高。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高职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性人才的学校,对技能培养十分重视,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并且受社会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成长,所以学生大多没有集体意识,利己主义占据理性上风,整体素质不高,进而使文化建设难以发展。

2新理念在高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对促进教育发展提出有效的新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激发教育活力;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教育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拓展教育资源;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促进教育公平,以五大理念引领济源教育未来发展。2.1提供创新的理论指导。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为高职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创新是发展的动力[3]。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的理念,革故鼎新,摆脱传统的文化建设方式,多途径,多形式的进行文化建设。2.2提供实践指导。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为高职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高职文化建设的内在结构要求高职要发展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素质、教师能力与文化环境共同发展,不能片面化。绿色发展是高职文化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在文化建设中主动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教育规律,稳扎稳打,使文化建设长久可行。开放发展是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社会,要在开放的格局中拓展资源,与外界保持交流,融合社会现状,以达到校园文化可以兼容并包。2.3指明发展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为高职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目标。当今社会早已不是一个格局封闭的社会,资源共享才能促进利益最大化,在高职进行文化建设时,要将建设过程,建设成果通过有效渠道向社会共享。在共享中听取意见吸取经验,达成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文化建设成果。

篇9: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新理念是高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3.1创新发展。文化的建设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为发展的保障。在新形势下要想对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改变,首先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彻底的变革原有的制度方针。当今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所以在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时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在科学的新制度中,激发师生共同创建校园文化的热情。3.2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发展。这里指的协调是指人与人和行为互动之间要和谐,这样共同滋生的文化环境才是积极健康的。师生在人际交往中,师生互动中,都要注重自身行为的友善、平等,形成和谐的集体文化。3.3绿色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少不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学校的环境,建筑外表,雕塑摆放,标语设计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思想建设。良好的可持续性强的校园环境会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更有利于可持续校园文化的建设。3.4开放发展。坚持开放发展有利于拓展教育资源,吸取外界优质方法更好的建设本校校园文化。在取长补短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形成自身特色,确定本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方向。建设风格显著,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3.5文化共享。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师生共享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学习成长。所以建设校园文化,要做到文化共享。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会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这些都是在文化建设中师生共享的成果。校园文化也要与社会共享,以保证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接轨,使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成长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都要重要意义。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理念在文化建设中要有效应用。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新理念为引导,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成果共享,从而建设更好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鲍育育.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职教论坛,(17):51-53.

[2]刘哲,罗先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78-80.

[3]田敏,刘燕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1-23.

篇10: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探索论文

室内设计是高职院校新兴的一个专业,我国室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教育部的改革要求与市场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知识结构单一

室内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家具安置。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室内设计的知识结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学会了家具的摆放,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就可以了,这是不全面的。除此之外室内设计还需要注重世界的潮流变化,要与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才能展现出室内设计的魅力。但是当今室内设计的课程多数只是学习对室内物品摆放的顺序,很少考虑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

2.学生缺少积极性

学生学习室内设计,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如CAD、Photoshop、3DMax等一系列画图软件。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就局限在画图软件的教授上,这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不能真正地感受到室内设计的魅力,也无法提高学生室内设计的.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轨的现象。虽然教师理论讲了很多,但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最终学生学以致用的很少。甚至部分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只有教师的讲解,这种灌输性的教学并不适合室内设计课程,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的知识,也就无法融会贯通。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与人文结合,创新室内设计教育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类别的艺术课,不仅具有一定的严谨性,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可以与人文结合。因此教师在讲授室内设计的时候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到室内设计的人文价值。

2.运用模拟教学方法,展现室内设计魅力

教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内容形式应该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模拟教学的方式,展现出室内设计的魅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设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实践教学知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室内设计教学优势

在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室内设计的变化、模拟实验的完成等,对学生多维感官的构建和室内设计理念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当今教育中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了,室内设计本身又需要多媒体设备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容量较大、直观生动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展现出多媒体设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绝对优势。

4.擅长教学反思,适应室内设计教学新要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授予者。因此在高职院校改革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擅长反思。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室内设计进行教学反思,考虑自己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分析教学目标是否都达到。其次要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行为进行反思,依据其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反思,采用听评课的方式,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现如今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设计能力,提高其就业率,需要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了更好地完善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丰富课堂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运用模拟环境和多媒体设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不断反思中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浩.高职室内设计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2]李宏.室内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思维创新[J].山东工业技术,2016(5).

篇11: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论文

一、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就是要求教育者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掌握,具备自学能力,能够终身学习。化学竞赛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主动的去对知识进行探索与掌握。当然这是建立在化学竞赛试题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的。化学竞赛试题的解答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打破定势思维,突出猜想,重视想象,注重立体交叉和整体思维,采取开放性应答方式,这一方式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特点,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竞赛”可以不断激励学生,学生想在激烈的竞赛环境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竞赛”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一定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二、塑造学生群体形象

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等是化学竞赛所具有的特点,开展化学竞赛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报名,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进行参加,如果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并愿意将化学的学习作为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起不再满足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而是向着更为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与分析,他们天资聪颖,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富有创造性,大多能进行超前学习。参加竞赛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逐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因此搞好竞赛辅导是学校培养学科尖子生和形成优秀学生群体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三、开展化学竞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现代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和自身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复合型,科研型教师则是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化学竞赛是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对于组织化学竞赛的教师也是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并且教学的水平相对较高,以此来为化学竞赛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组织化学竞赛需要一支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水平进行不断的完善,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更新与优化,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做好赛前的准备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素质,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效果。

四、拓展第二课堂学习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科技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信息的传播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的过程也不再局限在书本与课堂。因此,化学教师开展竞赛辅导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开拓第二课堂,搞好课外活动,加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能更充分地释放出来。化学竞赛活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讲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化学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不断地额对自身进行完善。在课堂竞赛的培训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多做探究性实验,在自学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要把竞赛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拓展学校课外活动的内涵。

五、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化学竞赛活动的开展是一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使学生在竞赛的活动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新,从而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竞赛辅导为有效的平台,让我们的学生在化学竞赛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使他们都能主动的去适应未来,迎接挑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篇12:试析高职院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论文

试析高职院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指导 全程化 诚信

论文摘要: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教育。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贴近市场,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被推向了市场的前沿。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比较完善的就业制度的建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新的就业观念已逐步形成。但由于受长期以来按计划经济体制办学的固有模式的影响,使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得不到充分重视。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分配就业,同时也影响到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和教学组织工作。可以这样说,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就业指导应伴随全学程

香港的大学注重学生的就业辅导,就业辅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在大学时期,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一系列全面密集的事业策划及管理培训课程。有政用事业心理学、心理评核与事业管理课程。学校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和社会要求,在事业选择、能力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辅导,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香港就业指导是这样,而我们呢?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7.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只有13.4%的学生觉得学校是“长期进行就业指导”。北京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全国其它高校的就业指导想来也是差不多的,是一个忙闲分明的“季节性快餐”。专家建议,就业指导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逐步建立起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建设,贴近市场与学生需要,提高学生的使用率和满意率。

高职教育需要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我国职教起步较晚,社会、家庭、学生及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不清楚高职教育到底是什么,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必要、准确的就业指导了。有些高职院校是原普通专科学校的翻版,专业是本科的浓缩,缺少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业是高不成,低不就。现在大专生(包括高职)就业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要加强高职教育的宣传,摆正高职教育的位置,使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明确高职教育就是培养社会认可,学校、家庭满意合格的大学生,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和专业、毕业去向等与就业相关的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学生进行未来择业预测和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具备的素质,基础理论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早做准备。毫无疑问,仅靠就业指导一个部门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形成高职院校从院、系领导,从辅导员到任课教师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景象。学生就业好,招生也就不费劲。

二、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身价值

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就业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在过去,上学不交费,毕业包分配,都是国家严格规定的,根本不用学校操心。而现在,面对市场,一切都要靠自己,上学交费,毕业不包分配,面对严竣的就业形势,学生既要正视压力,接受挑战,又要努力克服自身不足。破除旧的“当国家干部”“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克服片面的“专业对口”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的就业观。只要是取得合法的,相对稳定的,能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就是就业,这样,就业的大门就会越来越宽。国务院办公厅2002年3月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对放宽落户限制,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大学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广阔空间。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高层人才供不应求,相比之下,高职高专人才似乎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其实不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既需要高层次的尖端人才,同时更需要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各种机会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社会和个人均表现得比较“浮躁”,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均有盲目攀高的倾向。一名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好像有失身份或者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事实上,人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任何岗位,只要社会需要都可以有所作为,进而实现自身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与学历将不再是等价关系,用人单位也将由注重学历逐步转向注重实际能力。

三、就业指导贴近市场需要

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要进入市场就业。有效的就业指导必须能够掌握对用人单位要求的细微变化。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让企业和学生相互沟通,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要求。学校可以请在行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来学校和同学交流,给同学一个机会,学习人生和工作的经验,让学校、学生和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解市场需要后,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高职院校尚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调整着企业产品的生产,被誉为企业生产金科玉律的“按需定产规则”与“生产人才”的高校似乎还有距离。但实践己证明,对于靠近人才市场低端的高职院校,面向市场,紧贴地方经济发展脉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正是那些先知先觉学校生存发展的秘诀。就业率名列前茅的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开设出种种让人耳目一新的专业,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种急需人才,他们的经验值得许多高职院校学习效仿。

四、就业指导应把诚信放到重要位置

一提到诚信,人们就会想到,这不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吗?我国刚刚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把诚信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还要在就业指导时再提呢?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对广大毕业生非常重要。毕业生诚信与否,在择业时往往会有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的差异。

在就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为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使出浑身解数去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千方百计地争取,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有些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往往一味突出介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才能,材料有些言过其实,有时甚至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为了突出自己,就信口开合甚至无中生有,或隐瞒自己的缺点。这些行为只是“小聪明”,等到用人单位重点考查时,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其实,人无完人,毕业生在求职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要同学们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找准求职的方向,在当前激烈的就业场中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诚信就是就业市场上一张重要的通行证。因此,高职院校在整个学生教育过程中,注重做人诚信的教育,只有会做人,诚实守信,才能再做事,做好事。

五、就业指导应加强学生成就事业的愿望和团队精神的教育

从多家用人单位反映来看,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学生的团队精神,现代的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己经越来越不是一个安祥宁和的太平世界,只有具备清晰的事业远景和顽强拼搏精神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相应的,企业也需要这种具有拼搏精神的人才。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今越来越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世界。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只有一群人共同的智慧结晶才能缔造成功的产品,缔造成功的企业也只有捏紧的拳头出手才有力。这也是学生迈出校园即将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校园可以塑造“孤胆英雄”,而企业绝对不会。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从企业的用人标准,看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可以说,对于企业,没有团队精神,企业就无法创新和前进。对于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没有交际能力,找工作就难。

总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就业指导工作也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论文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探索

高职教育中订单教育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论文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措施论文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外语专业教学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2022-11-09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2022-08-27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堂创新探析论文2023-08-25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2023-04-05

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2023-04-28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2022-07-22

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2023-04-02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2023-02-16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论文2022-07-05

突出高职生形象思维优势的教学探讨教育论文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