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

时间:2024-04-18 07:34:0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整理10篇)由网友“晴子1220755728”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

篇1: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专业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

我国自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院校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现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高职办学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更加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应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人手。

一、加强专业建设,搭建内涵发展的平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核心。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就业率的首要环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且关键因素。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雷同,不顾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际,追逐热门专业,缺乏特色;二是没有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滞后;三是缺乏总体规划,专业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长远规划,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未来的社会发展。

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内涵发展,就应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市场意识,注重市场分析,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要经过科学论证,不可随意设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二是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能贪多求全。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建设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形成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做到特色鲜明。对于没有发展前景的落后专业,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对于有发展潜力、社会急需的专业,就必须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三是从本校实际出发,要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招生规模、教学改革协调一致,不能出现脱节。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师资、设施优势,保证质量。

“让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产生‘名牌’效应,正是职业院校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专业的综合优势,建设精品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从而增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实力。

二、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发展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先进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鲜明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不紧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借鉴世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思想、理念、手段与方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四种培养模式:德国为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美国、加拿大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英国、澳大利亚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主管的职业教育模式;韩国、日本为主的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要实现高职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就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产教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从五个方面人手:一是“订单模式”,即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质量和数量,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结构、课程及规模,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岗位职业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二是“2+1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一年。三是“工学结合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替,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采取学分制、弹性学制教育管理制度。四是“定向模式”,即针对艰苦行业、特殊行业特点,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五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即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制定双方技术合作计划,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联合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结合”办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本地的行业、企业为依托,共同构建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建设的途径。

三、加强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石

提升学生能力是全球化时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高职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普通高校学科式课程模式,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构成的知识型课程体系,过于知识化和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系统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特色,忽略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体系,按照能力为本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课程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定性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二是从职业岗位的现实和发展需求出发设置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对应若干教学单元或基本内容,并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据此对教学内容的主体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三是课程设置要考虑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把握各教学模块内在联系,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删除不必要的推导、求证过程,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始终以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四是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总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设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形式多样的课程为保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办学特色与核心课程相结合,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反映市场要求,而且要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体现必要的前瞻性。

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学高”,还要“技高”,这是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人,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有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中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三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聘请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功能,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要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方针,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内涵发展的品质

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片面强调职业技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教育和熏陶,不同程度地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轨道。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要坚持以“两课”为主渠道,以实习、实践为主阵地,以“两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二是结合专业教育,大力开展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教育。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诚实守信、工作认真、遵纪守法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氛围。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和责任意识。

篇2:浅谈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教育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办学特色及就业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为发展高职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发展现状 对策探讨。

一、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由于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使职业教育的功能从单一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培训转到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并举,功能的拓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校生源充足,运转良好。然而在这一现象背后,也滋生着各种矛盾,问题不断凸显。

1.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场地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学校把大部分资金用于购地与建房,然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场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停留在中职水平。即使购买了一部分,也远远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较差。

2.教学缺乏特色,专业不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率低。

一些学校与专业之所以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与市场需求脱离。一些高校盲目上一些“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业,结果造成人才扎堆,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大于求,产生结构性矛盾。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这种情况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不适应需求的一面,也同样反映了现行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发展对策。

1.增加实习实验设备、场地的投入,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

没有完备足量的实习实验设备,职业技能的训练无从谈起。一是学校不能一味求大,要求强求精,合理分配资金流向,购置满足教学需求的实习实验设备;二是学校应积极筹措校企联合办学,把工厂的车间变成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工学结合。这种互动性的产学合作,使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打造“学习型企业”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当然,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在少数一些具有行业主管隶属关系的学校内实施,但它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发展。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建立职业教育实验实习基地,这样既节约资金,又可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加强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就必须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平时要教育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契约观念。应加强对学生自律意识、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用八大“荣耻”观来武装学生的大脑,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使学生不仅具备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不仅对学生当前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负责。

3.注重专业建设,树立精品特色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应注重应用价值性、内容的时代性及师资来源的多样性,专业建设强调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尽快走出现阶段“专业同构化”及“专业结构严重失衡”的困境。

高职教育是面向区域性经济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因此具有更强的指向性或针对性。应根据区域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逐步建立起个性化教育模式。

4.密切校企合作,做好工学结合。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所在。离开了企业的参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企业来讲,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训练有素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逐渐转型,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而工学结合则是实现校企“双赢”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俊龙。高等职业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162-163.

[2]王宁。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31(1):37-39.

[3]朱世强。密切校企合作 做好工学结合[J]。教育与职业,9月。

[4]李建设。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与职业,209月。

[5]杨飞。浅谈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教育与职业,年9月。

篇3:浅谈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发展对策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发展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体育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比较落后,不利于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 体育资源 发展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学校体育资源目的之一是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体育师资队伍是体育资源的核心因素,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通过调查,目前高职院校都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师资力量,师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仍然存在体育师资高学历人才偏少,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抓好师资建设:

(1)成立师资建设委员会。学院分管体育工作的副院长任主要负责人,下设体育师资队伍领导小组,由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所在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对本学校体育师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分析,包括教师年龄、职称、学历以及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等各个要素,掌握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依据。

(2)进行短期和长期师资建设规划。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增加经费投入,对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技术进行培训。

(3)进一步改革教师考核、聘任制度。抛开教师考核、聘任一味谈提高待遇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师考核、聘任办法,才能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满意度。考核结果一定要同教师的聘任、职务晋升、岗位津贴和工资待遇密切挂钩。

二、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采用的上课模式大多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便于组织,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资源利用率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式教学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它是由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下设各种类型不同项目的单项俱乐部,各单项俱乐部有专职指导教师。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作方法是在每个学期开始前,体育教师把个人简历、特长以及所要开始的项目挂在校园网上,学校开放这个选课系统,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以及对教师个人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选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打破了班级和专业的`限制,使体育教学更加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三、开发体育设施资源满足教学需要

影响体育教学的首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要想改变资源不足的状况,我们要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加快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步伐,强化政府部门对高校体育设施体育经费的投资,改善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质量。各高校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有关规定与要求配备体育设施。其次,充分利用校内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购买活动体育器材,科学有效的使用。第三,充分利用大型运动会,集社会资金,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建设体育场馆,现在高校人数多,人均占有场地面积相对来说较小,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再加上资源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场地器材缺乏的状况。根据“一材多用,一材多能”的原则,充分开发现有器材的多种功能。现有器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用具的使用上想办法、出点子。同一块场地可以有不同的用处,不同的运动项目也可以使用同一块场地。

四、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产业

学校体育产业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学校体育走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学校体育隶属于教育这一特殊性,使其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体制原因、经营人才缺乏、常规建设和思想意识等原因,使得学校体育产业化道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学校体育资源要利用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相关政策,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促进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各种体育资源的共享。体育资源的发展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组建体育开发部门,或与社会力量联合成立体育文化服务公司。利用学校的师资、场馆、信息资源,按照市场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开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俱乐部要广泛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经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3)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取得的经济效益一部分用作公司的运转;一部分用作场馆的保养、开发以及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教练员工资。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对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又补贴了教师和场地管理人员的收入,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

总之,高职体育工作者不仅自身要体现良好的素质,立足本职工作,把身体锻炼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还要改变传统观念,把体育的健身,健心,拼搏进取,把体育资源发展当作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1]官雯蚊,对高职院校实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4.

[2]罗达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篇4: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策论文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策论文

一、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就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个人层面

(1)个体心态不成熟,发展动力不足。高职院校新进的青年教师一般都有很高的学历,甚至国内名牌高校毕业,自认为“天子骄子”。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压力,部分人把在高职院校谋份工作当作职业发展的跳板或者过渡,没有把其当作一生追求的事业,往往具有委曲求全的心态;而且很多年轻教师崇尚个性自由,缺乏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是否能在高职院校教师岗位上安心工作还是个未知数,遑论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

(2)角色意识模糊,职业认同感不强。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都是从其他高校的校门出来直接进入另一个校门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做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许并非第一选择或者最优选择,类似的校园生活环境让许多青年教师还没有从“毕业生”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这个职业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某些“高端职业”来说相对不高,存在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对此不满和无奈,难以对高职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更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3)职业素养不佳,实践能力偏弱。“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办学宗旨,而实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个目标需要通过教师作为载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历,让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主导形式。但是目前新进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职业教育教师岗位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能力薄弱且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这种职业素养现状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就高职院校层面

(1)教师引进偏重学历化,忽视既有青年教师队伍培训。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实压力,高职院校均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学历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这种对高学历人才的过度追求未必能够带来教学实力和实践水平的显著提升,反而导致忽视学校已有青年教师队伍培训的局面,引起教师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配置的不合理。加上教师培训工作的观念滞后、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脱离实际,对青年教师也只是进行上岗前短暂的形式化辅导。这种人才需求和培训观念上的偏差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化进程。

(2)教师使用过于功利化,忽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青年教师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在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常态,高职院校将青年教师的选拔、分配、使用和培养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简化为单纯的劳务关系。将青年教师在教学和实践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发展困境视为青年教师的个人能力问题,与学校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甚至以青年教师缺乏发展潜力为借口,将那些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暂时遇到瓶颈的青年教师开除或者迫使其离职。缺少完整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青年教育人才使用功利化的倾向势必制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3)资源分配失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支持。目前,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与其他普通高校基本相同的教师职称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教师所能够获得的物质资源和发展机会与其职称等级成正相关。而青年教师一般职称低、竞争力不强,学校给予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发展资金不多,参与校外实践的机会也十分有限,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表现方面又相差不大,使青年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发表论文以获得高职称上面。这种“金字塔”式的资源分配方式所引起的“马太效应”使得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并且也误解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3、就政府、企业与社会层面

(1)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权利难以保障。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支持的重点往往是那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明显效益的项目,对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具有基础性价值的项目支出有限,难以满足职业教育优质师资力量建设的需要。浙江省是全国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必要地调整在所难免,事业编制紧缩已是既成事实。高职院校很多新招聘的青年教师采用人事代理或者人才派遣等形式,虽有合同存在,但是在人事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导致人事争议,必然会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造成损害,青年教师权益维护困难。

(2)企业未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速,生产技术更新换代频繁,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实际生产操作方面落后于企业生产实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企业是讲究收益的市场经营主体偏爱有利于生产实践的实用人才,而青年教师作为技能需求者要从企业获得实践的渠道和机会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

(3)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大众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比本科教育层次低,对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根本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为青年教师提供相应的交流平台。即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推动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未必会达到社会大众的心理期望,这种功利的社会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

二、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提升个人修为,培养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第一,青年教师有必要及时转变角色,由“毕业生”向“教育工作者”转变,结合自身特长、教学需要和实践情况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获得专业发展动力;第二,青年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努力融入教师职业中,通过在科研、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增强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能力。

2、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创新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注重青年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实践、职后培养层次中的专业化目标;第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建“目标一致、专业互补、技能促进”的高职院校青年专业发展团队,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组成,在竞争与合作中解决专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第三,高职院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在专业发展远景目标下,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有效契合。

3、保障专业发展权利,创造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良好氛围

政府部门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规范人事代理制度和人才派遣行为,畅通人事争议解决渠道,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保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宣传新手段,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认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相关主体搭建“产学研相衔接,工学相结合”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交流协作平台,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之一理应积极对接高职院校,让更多地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内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企业、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条件。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其专业发展是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理应获得应有的重视。

篇5: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体育设施缺乏、体育文化宣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自身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关键词:山西省;高职院校;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兼具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体育文化的独特个性。研究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剖析其存在问题,对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山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状况,以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为研究内容,以山西省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向部分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及相关专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分别针对专家、教师和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向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相关专家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25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见表1)。2.文献资料法笔者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3.专家访谈法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笔者对部分专家、学者及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习惯高职学生的体育习惯对高职院校的校风和学风具有重要的影响。表2数据显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调查对象占比75%,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对象占比38.5%,多数调查对象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体育意识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是高职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反映,是他们对体育运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及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表3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心情、增强个性和强身健体的分别占比85.6%、96.2%和92.4%,调查对象对运动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调查对象中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对学习和思考问题起到促进作用的占比90.5%,希望拥有体育特长的占比96%,可见调查对象对体育活动普遍持积极肯定的态度。3.健康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表4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64.1%的男生和84.5%的女生认为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多维发展。表5数据显示,66.2%的调查对象不吸烟,60.3%的调查对象不喝酒,67.4%的调查对象按时吃早餐,58.1%的调查对象睡眠良好。可见,大多数调查对象有比较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比较科学的健康观念。宣传体育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宣扬体育精神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表6数据显示,所有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都能够如期举办运动会,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能利用广播站和校园显示屏等传统途径进行体育知识宣传的占比66.6%,能在校园内直播大型体育比赛的占比81.7%,拥有网络体育教学设施的占比10.3%,设有网络体育文化宣传栏的占比11.6%。可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宣传体育文化,但在宣传时仍采用传统途径,缺乏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5.体育硬件设施体育硬件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完备的体育硬件设施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表7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教师)中认为所在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集训活动和训练需求的分别占比54.6%、59.1%和51.7%。从表8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学生)中对学校体育硬件设备表示满意的.占比17.8%,对学校体育硬件设备不满意的占比62.9%,多数调查对象(学生)对所在学校的体育设备条件不满意。6.体育文化制度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行为准则,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表9数据显示,在调查对象所在的高职院校中,具有比较完备的校园体育工作制度的占比67.8%,成立了专门的体育文化机构的占比85.3%,大多数调查对象所在的高职院校都有比较完备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

三、山西省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山西省高职院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其次,山西省高职院校对体育设备的投入速度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导致校园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较缺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第三,虽然山西省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健康观念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但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第四,山西省的高职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传统单一,宣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山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

1.加大高职院校对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山西省的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转制升格而来,体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政府对这类学校的专项投入远远比不上本科院校,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理念不断变化,原有的体育器材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充分挖掘体育资源,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以保证教学、训练和集训活动的有序开展,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重视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校园体育制度作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和校园体育规范,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3.加强高职学生体育文化意识和体育文化理念的培养高职院校应综合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及校园网站等多种途径进行体育文化宣传,特别要注重对体育精神的宣传,用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4.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着助力作用,多样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除了每年的运动会外,高职院校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6).

[2]于勇.天津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4).

[3]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

[4]顾志平.浅析体育运动对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青少年教育[J].2016(10).

篇6:高职院校普及文化艺术内涵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普及文化艺术内涵探讨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精神境界,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而高职院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提高文化和思想水平的一个重要场所,也需要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本文对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作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雅文化艺术;校园文化

一、高雅文化艺术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校风的建设

一所学校的风气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良好的校风不但可以使学生自律,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也会使教师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工作,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序。[1]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首创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美学教育便是“五育”之一,这是因为蔡先生深刻体察到美学所包含的道德约束力、精神感染力,是一个人获得进步的强大动力。高雅艺术因其所蕴含的美和力量,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高职院校校风建设的上上之策。

(二)传承世界各民族文化

艺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抽象和提升,蕴含着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各种抽象、形象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例如,京剧在响应国家号召走进校园之后,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我国最优秀的民族艺术,使学生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

(三)增加校园的文化氛围

学生接触高雅艺术的时间长了,其审美能力必然获得大幅提升,生活、学习、行为会受到感染,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学生良好习惯成为一种风气,那学校的校风和校园文化必然是优秀的,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将轻而易举。文化艺术历经千百年风雨,得以传承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有益于人类发展进步的艺术成果,我国各高职院校只要下力气、花时间引进,那么学生的课余活动必然会被吸引,并积极参与进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定会慢慢形成。

二、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措施

(一)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部门协作

为了在我国高职院校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各院校应立足本校实际,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雅艺术相结合,建立健全一套既突出本校特色,又符合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运行体系。[2]学校应联合相关部门,协调各部门执行策划、宣传等事宜,根据本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点,选取合适的艺术团体,与本校联合进行演出、展览等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有计划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定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调整,以学生需求为根基,确保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长期在本校展开。在确定活动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之前,学校可安排各学生团体展开有目的调查,以明确学生的喜好、要求,以及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上,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资源分布,突出地方特色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可适当引进当地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样做既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可发扬地方艺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另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离不开专业的艺术教师,这就需要各院校想方设法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

(三)扩大活动参与面,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要想顺利开展,并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其中,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3]各种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应担负起弘扬高雅艺术的责任,采用形式多样、现代感较强的形式,从引发广大青少年了解高雅艺术的兴趣开始,逐渐过渡到接受,然后上升到欣赏和主动扩散、传播,从而使高雅艺术在我国广大高职院校扎根,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此外,学校也要积极联合社会艺术资源,扩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内涵,从而建立一套学校与社会文化良性循环的运转体系。

三、结语

学校应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进行普及,将高雅艺术引进学校,使每位学生都能近距离接触、欣赏高雅艺术,并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如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够长期坚持,那必将带来中华民族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鲍荣娟.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艺术教育,2016,(05):148-149.

[2]伍益中.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02):212-213.

[3]左嘉琳,鲁薇.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思考[J].职业时空,,(06):125-126.

篇7: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关于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从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等五个方面做了探讨,并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内涵建设;路径

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笔者认为内涵建设要做到“五精”,即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内涵建设要在“五精”上下功夫,方能取得成效。

一、抓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1]。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重点,以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为手段,从全校的公共课和主干专业课入手,实现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地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教学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等六个方面。

二、抓精品专业建设

(一)提高对精品专业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它的意义既是创学校品牌,又是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精品专业建设不仅能凸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还能增强办学活力,给学校注入新的工作动力。精品课题选择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员,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精品不要多而要精,根据本行业(区域)本校的特点来选择,有意识地培养精品专业,有的精品要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有一套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措施有力的工作方案。

(二)要有好的专业老师。创精品专业必须要有好教师,没有名师是不可行的。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师德好,事业心强,关心高职教育,教学方法高,在相对稳定的队伍中又有专业带头人。

(三)选用精编专业教材。选编教材应该是最精炼的,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的,为师生所喜爱的教材。

(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要充实教学硬件,提倡教学的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统一。提倡师生互动,学员互动,要发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尽量采取先进的教学工具,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学校应当尽量满足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需要,及精品专业经费上的需要。让学生的精品作业能上台、上网交流,共同提高,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五)突出实践,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内外交流。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巩固与提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学校尽量创造条件,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精品课程要达到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抓精锐队伍建设

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积累与提升关键在教干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好的教干能带出好的学校,品牌教师能教育出品牌学生,品牌学生能提升学校品牌,因此学校的内涵建设应该着重抓好教干队伍建设、品牌教师建设和品牌学生培养。

(一)着力优化教干队伍

1.制度促进。首先要建设和完善领导干部学习日制度。每周定期、定时学习,学习法律法规,上级会议精神,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职责。二要学习先进理念,从灵魂深处去认真反思自身的亮点和不足。三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学期对全体干部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分管工作进行一次量化考核,以实绩论英雄。最后要遵守廉洁自律制度。要用好学校的钱和物,坚决做到不拿学校一张纸,不带走学校一支笔。

2.总结引领。每周召开一次教干会议,所有教干要汇报上周所做的工作和下一周工作设想,每月实行一次交流,以校长为领班,逐级对分管人的工作进行过目,并提出交流意见。实行工作情况通报。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好的个人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差的通报批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民主监督。每半学期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学期或每学年要召开一次教代会,完善对学校教干监督机制,校长要多听听教干的意见,教干要多听听教师的意见,加强干群情感沟通。

只要通过多种措施把学校教干队伍建设成有“五气”(立身正气、处事大气、说话和气、工作朝气、管理文气),能做好“四个表率”(争做学习的表率、守法纪的表率、团结的表率、业务的表率),有“三力”(执行力、协作力、创造力)的廉洁、务实、高效、团结的教干团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二)着力打造品牌教师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表形象。师德修养是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修师德、练师能。以每个星期的政治学习为契机,以教研室为平台,以“内修素质,外树形象”为主线,促进教师“德、教、学”的有机统一。

分层推进,优化群体。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辅导员师德修养及专业能力;其次加强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通过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带动全体教师队伍建设。

2.提高专业素质,促进整体发展。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每周利用星期二的学习活动进行集中学习。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每周更新近期学习,每月开设教师论坛,每学期组织全员读书活动。

开展展示自身特长活动: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在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培养特长,发扬特长,并加以总结,进行展示或交流。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相结合,进行集中展示,以期达成“精彩一点,闪亮一片”的目的。

开展专项技能评比: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开放。每学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老年教师风采展示”,开展板书设计、独立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片段设计大赛等分项比赛,使教师都有机会有成功的快乐体会,激发更多的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强化评选,表彰先进。通过“学习标兵”、“优秀辅导员”、“教科研先进”和“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评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传播教师中生动事迹,形成年度表彰制度。

3.搭建发展平台,促进骨干成长。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管理机制和考核办法,明确骨干教师和岗位职责,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

全方位:包括师德敬业素养、知识能力素养、专业教学素养、创新研究素养。

多层次:培养国家级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

多渠道:专家带教、外出培训、论文发表、课题资助、教学展示、教育论坛等。通过多种渠道的培训要在近二年培养出五名写有水平、研有能力、教有特色的骨干教师、省级专业带头人。

(三)着力培育品牌学生

1.以大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定期定届举行活动,以整体和局部活动相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相结合,以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举办趣味运动会、校内综合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以兴趣小组为主阵地,发展学生特长。学校开设跆拳道、棋类、绘画、音乐等特长兴趣小组,选聘有专长的老师任辅导员。通过兴趣小组的开设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各级竞赛为平台,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才能。积极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特长展示赛,积极争取组织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树立自信。

强化宣传,提高学生、学校的知名度。利用学校的橱窗、校园网、广播站等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学校的内涵建设要靠优秀教干的管,品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创新。学校要在办学过程中以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锻造三支队伍就一定能建设好学校的内涵,发展好学校的内涵。

四、抓精细化管理

(一)要让精细化管理思想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思想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种思想不再是文本或书面上的东西,而是已经落实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并能够加以例证和说明。

(二)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要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二是从组织上抓起,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之间和谐同步,让学校目标变为行动。三是从制度上抓起,学校规章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从问题抓起,那儿有问题就研究到那儿,就解决到哪儿。五是从质量上抓起,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质量观念,而且把质量观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三)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学工作日日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重视教学的“五环节”,杜绝课堂“显性”和“隐性”浪费。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就课前、课内、课后的教学和管理细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

(五)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学校管理不同于足球比赛,不能只看输赢,只有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不能只用考证通过率及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成绩,而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应改变那种单纯总结过去的评定方式,给教师贴上“优,合格,不合格”的标签,把教师分等分级。而要慎重选择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教师明天更好地发展。

(六)管理的关键在落实。校办直接对校长负责,担负起全面检查、监督权,发挥了对过程管理的监控作用,随时检查各部门工作,定期通报,及时反馈,奖罚分明。在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抓领导干部联系系部制度的落实,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划分到相应的教研室参与教研活动;系部主任全面承包本年级的管理,明确责、权、利,要求人人会管理,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奖惩每月兑现,期末总评表彰。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校长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这样一来,学校干部辛苦了,但管理效能提高了,大家心里高兴了。

五、抓精英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又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精英人才?学院面向社会对外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走校企合作培养外向技能型人才的路子,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学生与一般本科生相比体现出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具备了“实用型”精英人才的素质,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有效消除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脱节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更是发展的长远之计,而要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合格外向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

努力创设有利于精英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主体和精英人才培养意识,积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氛围。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同时,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社会智力的培养。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体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等社会智力素质不容乐观的现状,初步构建起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外活动和实践有机整合、全员覆盖、全程实施、多方协同的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社会智力促进体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团队协作与人际沟通》必修课程。聘请企业家为学生讲授企业文化和员工职业素质,这样的讲座和论坛分阶段、有重点,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缩短大学毕业生从学生向企业人转变的时间,从而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有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准确的定位。此外,还可通过社会调研、朋辈辅导、团体辅导等途径,有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激励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培育精英人才的目标。

篇8: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及全员聘用制的推进势在必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继续深化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后勤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

【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3.1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的要求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学习是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根本目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在后勤服务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下,后勤服务从福利型服务向商品型服务转变,原先粗放型后勤管理必须向集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3.2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3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全员聘用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全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拥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能、较丰富管理经验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容易在竞聘上岗中获得优势,或较易进行转岗。 3.4适应后勤现代化的需要

后勤现代化,意味着有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应用到后勤管理服务当中。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先进理论,树立科学的后勤观是当前后勤管理队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求成员既能适应制度改革,也能跟上技术进步,在专业技术资格、理论学习研究上与时俱进。

4.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4.1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2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4.3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结构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管理团队,保证后勤服务全面、可持续发展。

4.4人才引进和外部交流同步进行

除了在内部选拔、提升后勤管理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外部机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才,通过外部招聘给原有后勤管理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观念。在全员聘用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才流动性以服务后勤人才的引进,通过通过其他政策倾斜降低人才流失。

4.5建立积极有效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原则。首先应在制度上保证后勤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维护其规范性、权威性,树立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信心;其次,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及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认真分析后勤管理队伍中的激励因素,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惩相结合,配合全员聘用制的人才去留模式,适度激励,有效激励。

5.结语

高职院校面临的改革历史使命在当前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本上取决于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集思广益,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及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教学教育发展,适应全员聘用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需要。

篇9:高职院校如何发展篮球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如何发展篮球教学论文

摘 要:高职篮球作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重点,也需要顺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实行改革和完善。本文就目前高职学校的篮球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详细的分析,从而提出高职篮球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职篮球;教学问题;教改

5 月,我国开展了首届职业活动周,这代表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已经逐渐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全新的形式下,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及标准。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但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进行重视,同时还要重视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有好的体魄和心理。篮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篮球技巧。对此学校要加强对篮球教学的完善及改革,促进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完善。而有效开展高职体育教学,培养高职学生的良好运用习惯及素养,就成为了重点。

1、高职篮球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1、篮球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课程之间的矛盾

高职篮球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对应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对篮球课程的教师有着更多的要求,在数量庞大且篮球技术参差不齐的学生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职篮球教学的基本要求来对篮球课程的目标进行设置,课程目标是为了实现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目前,阶段的高职篮球教学内,学生对篮球课程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有着较低的兼容性,实际上并未对高职学生真正对篮球课程的需求做出详细的调查,教师在对课程目标进行设置中多是参考前人的经历或是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课程内容的设置重复,缺乏相应的变化及创新。

在实施篮球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判断的标准为针对全班多数学生是否对本次教学的内容实现了掌握,并不是针对全体的学生。因此,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对自己存在忽视。基于此,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过程会出现偏差,导致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全部实现,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不能达到统一标准,课程实施不够完善,无法保障学生的个人权利,对这一部分比较特殊的学生而言,篮球教师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完成了教学流程,但是教学效果却十分不理想。这属于篮球教学目标设置和课程实施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影响着高职篮球课程的发展。

1。2、篮球教学目标和学生体质的提升矛盾

篮球教学目标的设置和篮球课程的大纲是相互对应着的,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体质,借助篮球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对篮球技能实行掌握,进而推动高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课程目标设置的主要标准为篮球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内进行,但是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利用体育课程锻炼得到的身体更好地投入学习。篮球课程在目标设置上,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重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设置上要考虑到学生真正可以将自身学习到的篮球技能运用在课余锻炼内,在较长的时间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但是,目前篮球教学的目标和学生体质的提升存在较大的矛盾。

1。3、教学内容和教师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

篮球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存在多因素的限制,对各阶段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的篮球运动水平决定了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因此,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考验。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借助自身的创造力来改变目前自己所掌握的篮球技术,实现不同程度学生都可以在教学中掌握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但是,目前篮球教师由于自身限制,真正可以利用自身的篮球技能和创造力实施创造性改变的很少。

1。4、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水平差异的矛盾

选择篮球课程的学生之间的篮球水平是存在较大不同的,在刚开始设计教学目标时,学生的情况并没有成为教学目标制订的影响因素,课程目标设置需要从整体的层面来把握整个篮球教学,但是目前篮球课程教学是要求教师面对不同的个体来教学,学生相互间的差异较大,水平也不同,课程目标设置是要统一要求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对同样的技术动作和篮球知识进行掌握,这些对兴趣较低、篮球体育水平差、体质较弱的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难度,难以实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保证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这就成为了教学目标里的漏洞。相同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而言必然存在差异,在和其他的同学对比中,程度差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自卑和恐惧心理,这样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经历了篮球课程教学后,对篮球运动会存在整体上的认识,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相应的了解,教师怎样解决篮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身体素质间的矛盾,仍旧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

2、高职篮球教学的发展策略

2。1、全面和细致的篮球改革教学

要想对目前阶段的高职篮球教学内的多种问题实行解决,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对目前的篮球教学实行全面细致的改革,从篮球教学的课程内容出发,再到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从教师教学态度到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进行改革。高职篮球教学需要对篮球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及目标进行重视,学校体育的目标是要对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借助体育课程的学习来对学生体质实行有效增强,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具备终生体育的意识,高职篮球教学的目的需要对这一目的实行参考并且做出专业化的改进。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高职篮球的教学也要将这一目的纳入到篮球教学体系中,并且借助长期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实现这一目的。

2。2、尽快实现教师和学生在篮球课程内的'角色互换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也要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篮球教学需要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题,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尽快实现教师和学生在篮球教学内的角色互换。以人为本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真正地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融入到篮球教学中,这才是实现对篮球课程持续发展的不断推动,将传统中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埋头苦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打破,篮球教师目前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想要在篮球教学课程中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在业余活动中会运用到哪些技能,对篮球水平存在差异的同学如何来教等。学生的地位在课程教学中应是主体地位,在开始实施教学时,教师要纳入对学生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选择学生最需要最想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并且要在教学中使用学生都喜欢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对关于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中要尽量符合该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2。3、加强建设高职篮球的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在开展篮球教学改革中,需要对加强建设学校的篮球教师师资队伍。首先要对目前的教师结构实行优化,注重对篮球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学历的提升,对目前篮球教学改革内适应度比较差的教师可以做专门性的培训,利用对这些教师的组织性培训,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当前篮球的教学现状,促使教师认识到在篮球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了解改革后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益处,进而使其更好地投入在篮球课程教学内;针对当前学历比较低的年轻教师,要提供相应的进修计划,依靠更高学历的进修,实现对更多前沿教学技能的掌握,并且可以在自身的教学中实行有效运用,达到学历和教学技能的双赢,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其次是要对篮球教师队伍实行扩招,招聘方向主要是学历更高、教学经验更为丰富的篮球教师到学校任教,这样能够更有利地帮助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帮助学校的篮球教学理念处于较高的水平,招聘中还要注重教师对新的篮球理念的认识和运用情况。

2。4、进一步推动高职篮球的个性化教学

篮球教学具有可塑性,这就决定了篮球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是存在可能性的。针对喜爱篮球的学生而言,篮球运动具有强大的对抗性和团队协作性,并且篮球运动对场上运动员的比赛情形的判断力要求十分高,对此篮球教学可以根据针对不同人群实行针对性的教学。在篮球教学课程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教学,并且要设置出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评价方法,一切都将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目标,不对学生的想法和思维进行束缚,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对自身的潜力进行挖掘,找出自身在篮球运动上的优势,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相应的教学质量也会获得极大提高。

2。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篮球教学仅仅依靠示范和讲解并不够,很有可能会造成高职生失去对篮球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其学习篮球的兴趣。并且要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保证自身在篮球教学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正确规范。适当的讲解和优美的示范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感染,促进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

3、结 语

对高职学生这一学习群体进行篮球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并且伟大的任务,要想积极应对高职学校在教学中的多种问题,就必须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出发,在篮球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要求和未来发展采取相应的对策,适当地引导学生加强对篮球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积极参与,促使高职学校篮球教学在学生方面起到一定作用,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伟伟 。 浅谈中职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J]。 文体用品与科技,(14):23—24。

[2] 李小梦 。 浅谈当下中职生篮球教学面临问题及解决对策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6):75—76。

[3] 陈锋 。 中职篮球教学中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 [J]。 科学中国人,(7x):237。

[4] 张中奇 。 高职学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 [J]。 考试周刊,(25):99—100。

[5] 彭方明 。 对高职篮球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J]。 体育世界:学术版,(12):81—82。

[6] 郭伟 。 高职篮球教学应用体育游戏应注 意 的 几 个 问 题 [J]。 职 业,2014(32):164—165。

[7] 钟兴寿 。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篮球教学改革问题解析 [J]。 求知导刊,2016(9):132—133。

[8] 修尚勋 。 中职篮球模块选项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青春岁月,(12):282—283。

篇10: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发展对策

教学的改革是目的在于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应把素质教育培养、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科学地统一,这样才能适应现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适应当前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 者:刘成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0 关键词:教学改革   素质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   课外锻炼  

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论文

试析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试析摸清教师需求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试析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

试析幸福作为教育终极目的辨析论文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文化导入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试析以“三自管理”为载体推进SPT人才培养论文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整理10篇)】相关文章:

试析隐形课程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2023-10-19

试析行刑执法衔接中检察监督机制的构建2023-02-02

浅论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一般构成要素论文2023-12-22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学影响的论文2022-05-07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2022-08-14

跨文化交际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2024-05-19

酒店管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3-08-25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2-04-30

对于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论文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