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精选4篇)由网友“Mar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自20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为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任务,克服营业税、增值税并行的缺憾,8月,营业税改增值税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红红火火地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了。在有形动产租赁、交通运输业、邮政业、部分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纳入增值税范围的基础上,6月1日电信业营改增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铺开,接着,生活类服务业、建筑业和不动产、金融保险业被逐步纳入增值税体系。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克服了营业税重复计征的最大缺陷,发扬了增值税抵扣的优点,不是简单的转改,而是重大的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决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深化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营业税改增值税固然有优势,但也存在转改的困境,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解决策略。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营业税税赋重,重复征税,出口不退税,企业税收负担重。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使多个行业企业的税负降低。比如:理论上假设能取得抵扣进项税所需的所有凭证,建筑业税负将大大减轻,因为不必用全部营业收入缴纳营业税,购买机器设备、材料的税额可以抵扣。金融业企业不像过去既要承担营业税又要缴纳增值税,因为按照营改增的实施办法只对贷款、金融经纪和保险业务等金融业务创造的增值额征税,对过户费、开户费等代收费用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应收未收利息的税负不再征税。出口企业享受零税率政策,减轻了税负,因为增值税改变了营业税无法退税的弊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和采掘也都是受益的行业。另外,七类行业增值税征收率的降低、增值税价外税特征导致的税基缩小、增值税先进计税方法及11%和6%两档低税率,也使一些企业的税负减轻。
(二)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结构调整推动的,而税收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1994年税制改革确定制造业实施增值税,制造业按照应税劳务抵扣的范围扩大,原先不能抵扣的费用可以抵扣,抵扣数额同时增加,企业负担由此减轻,产品成本也随之下降,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毫无疑问,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服务业的情况则恰恰相反。1994年税制改革不够彻底,服务业仍然实施营业税,营业税的种种弊端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调整达不到预期目标。鉴于已有的改革经验与教训,必须加快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步伐,否则会影响“十二五”期间服务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比如粗放型、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数量、增长速度为中心,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增量投入来提高产出水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以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为代价,主要依靠提高生产率的综合要素来提高产出水平,用最低成本创造最大利润。正因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工艺落后、质量差、资源耗费高、效益低、资金周转慢、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高能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以科技发展带动经济效益,采取集约化方式,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是适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是缓解资金、能源、原材料供给矛盾的良方,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如果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考虑到资源、环境、人力、科技等综合因素,以质量取胜,那就会避免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在经济发展中依靠科技力量,在生产中增加科学技术含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依靠科技、发展科技,需要税收、财政、技术、人力等多个方面的支撑。然而,在税收层面,以往的营业税政策不但制约了设计、研究型企业的发展,而且对其他企业吸收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构成障碍,对于非设计研发型企业吸收别人的新技术、新成果,就要提高税收,只对自行研发的技术、产品实行较低的税收政策。在营改增之前,企业外购新技术、新研究成果而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营业税不能抵扣,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税负。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不但避免了重复征税,还规定高科技企业享受6%的较低税档,享受产业扶持优惠,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激励企业朝着高科技、创新型发展,有利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外,营改增有利于扩展增值税链条,完善税制,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各行各业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
(一)冲击地方财政体系遭遇改革阻力
缴纳的增值税一部分归中央所有,另一部分归地方所有,中央和地方之间按照3∶1的比例分成。在税制改革之前,营业税归地方所有,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地方税的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带来中央与地方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地方的税收权利大大减少,即便将地方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的那一部分全部返还给地方,也会影响到地方财政相对独立的收支管理权和平衡权。地方财政收支体系面临冲击,结果势必影响地方改革的积极性,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带来阻力。
(二)核算方式转变导致税改步伐放缓
从总体来看,营业税改增值税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对企业财务的核算方式方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在材料购买和发出、承包和分包、工程验收等环节都要进行增值税核算工作,只在计提和缴纳营业税时做账,可见营业税改增值税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已经习惯采用原有核算方法的财务人员一般会排斥改变。营改增之后,财务及税务人员需要尽快学习新的税收规则和不同的税率,需要对费用、成本等分离价税,分别核算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需要增加税务稽查的风险防范等,如果不及时充电,就会在微观层面拖延税改的进度。
(三)金融业税制难以设计影响营改增推进
金融业的税制设计比较难。一是难以精准计量金融业增值税课税基础,比如银行贷款业务的利息包含增加值、资金成本、违约风险补偿、通货膨胀补偿等,使准确衡量增值税的计税依据的'获取十分困难。二是难以确定金融业增值税的征收方式。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很多行业,难以采取统一的征收方式。三是难以确定金融业增值税的税率。由于金融保险业主要靠劳务和资产取得收入,原材料投入相对比较少,在只允许企业抵扣设备和原材料进项税额的情况下:如果适用现在的增值税税率,税负将大大提升;如果要采取降低增值税税率的方式来避免这种负面影响,具体税率也难以测算。
(四)建筑业理论税负值与实际测试结果差距较大
建筑施工企业从农民手中购买的砖瓦、沙石等材料通常无法取得符合规定的凭证,供应商提供建筑物资时对开发票与不开发票执行不同的价格,转包与分包行为也难以取得发票。因此鉴于建筑业业务活动的复杂性、成本构成的特殊性等原因,营改增税负可能不减反增。对全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如采用11%的试点税率,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升。对于量多面广、吸纳就业、产值利润率低、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建筑企业而言,可能忧虑多于期待。此外,营改增对个别行业短期内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如:交通运输业由于固定资产建设周期长、使用寿命长等原因,营改增的作用很有限;电信业的成本、费用下降比若小于收入下降比,利润将有所下降;等等。
三、突破困境的对策
(一)建议中央与地方按5∶5分成
我国自从实行双税制以后,中央加强了财权的控制力度,税收不断创新高,而地方的税收却并不乐观,有的地方甚至负债累累。营改增将原来属于地方的营业税变成增值税,先交中央,再由中央划拨回地方,表面上看,地方的税收似乎是一样的,但何时拨回的控制权不在地方。营改增不但没有改变长期以来中央富地方穷的局面,反而使地方财政失去了相对独立的调控权。某个产业急需投资而资金尚待中央划拨的情况时常存在,必然会影响地方性公共支出的时效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因此,应该科学确定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方案,在保证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增值税中地方的分享比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确保营改增取得成功。上海理工大学的华钦、饶海琴老师指出,如果将营业税全部纳入增值税,那么中央与地方的增值税分享比例要调整为51.2%和48.8%,才能保证原有营业税收入全部留在地方财政,业界普遍认为这个比例比较合理。总之,如果想适当改变地方“土地财政”的现状,还可以考虑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按5∶5的比例分成。
(二)提高财税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营改增是完善传统商品销售税的必然选择,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营改增不仅大大增加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也使会计核算更加复杂。如果财税人员没有掌握新的核算方法,把增值税放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一个会计科目内核算,结果就会只顾了借方而顾不了贷方。如果将增值税从“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中分离出来,建立“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这两个一级科目,平常只做进项、销项税额汇集,月底或下月初分别合计总数,再计算应交税金,即把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其余额就是应交税金。这样,避免每天每笔结算应交税金,工作量将大大减少。所以,实行营改增后,财税人员必须及时学习营改增相关知识,明确应税项目、免税项目、进项税额抵扣方法、不同税种税率等,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迅速调整财务核算方式,加强税务管理,控制相关环节,进行税务筹划,规范增值税业务,管理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和收取,快速适应新的税务征管要求。
(三)对抵扣链条不完整的行业实行过渡期政策
抵扣链条不完整的行业由于部分进项税无法取得扣税凭证而无法抵扣销项税额,造成实际税负上升,将影响改革成效。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全行业实现税制转型,对这类行业的企业可采用如下过渡期政策:一是不抵扣进项税,按3%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二是在增值税税率档次过多的背景下,遵循平衡行业税负,促进市场公平,财政收入不因税率调整产生巨大波动的原则,实行差别税率,实际税负高的适用低税率,实际税负低的实行高税率;三是对实际税负超过理论设计值的部分,采取即征即退或者先征后退的办法。
(四)优化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
近两年来,针对企业部分成本难以抵扣的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完善抵扣链条。抵扣链条的延伸,使得更多的纳税人直接面对税务征管机构。增值税征管模式比营业税更加规范,也更加复杂,在实施初期,会给税企双方带来压力和负担,应在有限度地增加纳税成本和征管成本的前提下,完善有关税票的设计、领用、开具、传递、保管、认证、抵扣等配套制度和政策安排,创造条件、创新方法让分享增值税抵扣成为可能。以上各个环节的调整、完善、配套和创新,直接关系到征管效率的改善和提高,甚至影响到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整体工作。我国在迅速崛起。20我国就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国的GDP从是美国的三分之一,比日本少15%,到20已经是美国的一半,是日本的2倍。为了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也为了更加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我国政府果断实施“营改增”。可以说,营改增是增值税改革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影响深远。综上所述,营改增政策不仅减轻企业税负,有利于激励市场主体,而且优化的税制有利于引导生产方式,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应提升。当前,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营改增为契机,充分认识政府转移支付法制化的紧迫性,提高财税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把营改增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实现营改增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推进。
篇2: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利与弊的分析论文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利与弊的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营改增”改革工作的开展与逐渐深入,“营改增”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的益处也逐渐显现,此次变革的目标也在逐渐达成,整体效果比较乐观。但是,随着“营改增”益处的显现,相应的问题和影响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进行了梳理和阐述,供学界讨论,同时也期望能够协助企业充分了解相关问题,为后续实际执行提供基本的参考,更好地适应“营改增”对企业的“冲击”。
【关键词】营改增利好弊端改善举措
一、“营改增”政策内涵
营业税主要是按照营业额收税款的税种,主要适用于提供劳务、销售不动产及转让无形资产的个人或者企业,营业税的征税不受费用成本的影响,存在着重复纳税行为。而增值税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扣部分税款,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将劳务或货物的增加值作为税基,能够用于抵扣外购劳务和货物所负担的增值税款。通俗地讲,“营改增”就是我们所说的将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即将我国征收营业税的行业全部改为征收增值税。
二、实施“营改增”政策的积极利好影响
(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复征税情况,提高企业利润
从我国的税制结构来看,两个最为重要的流转税税种就是增值税和营业税,二者分立并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这种情况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积累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暴露出了其不合理性,如营业税流转环节非常多,存在重复征税的情况,同时,由于征收范围不同,征收增值税无法形成完整的链条,同样导致重复征税的情况发生。“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复征税的情况,并且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二)有助于提高企业积极性,升级企业设备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企业的资产中,很多资产都是大型的生产设备,价值相对较高,“营改增”政策实施前,无法使用增值税进行折扣,企业不得不最大限度地使用资产,尽量减少固定资产折旧,而企业对设备升级改造比较抵触,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了老旧设备24小时运转,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严重,从整体上看,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这样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得到解决,企业的积极性逐渐提高。
(三)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发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推进,很多目标按照既定的规划实现了,但是由于税制不合理,导致第三产业受到影响,不能能够顺利发展和壮大,因此,调整税制结构,进行“营改增”工作势在必行。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大力推行“营改增”政策是正确的,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服务业的稳定发展。
三、实施“营改增”政策的弊端
(一)实施“营改增”政策可能造成建筑业资金链断裂
从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运营过程中,很多的成本不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进行进项抵扣,使得建筑业成为了“营改增”政策实施后税负不降反增的行业之一。对于建筑业来讲,一方面其上游企业一般为小规模纳税人,无法提供所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就使得建筑业无法抵扣进项税额,另一方面,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材料的季节性比较强,如砖、沙石等,这部分材料大多都是农民进行经营的,同样无法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的税负大幅度上升,使得建筑业资金占用情况严重,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二)实施“营改增”政策可能增加交通运输业的压力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基本的运输服务,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做用,也是人、物、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但是对比实施“营改增”政策前后的情况看,交通运输业的税负明显增加,这也就增大了交通运输业的压力,主要原因就是税率提高,过路费及站场代理费等费用不能够进行进项税抵扣。
四、应对“营改增”政策的举措
(一)企业需要建立财政专项资金
从整体上来看,“营改增”政策可以减轻大部分行业的税负,但是也会增加一部分企业的税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财政专项资金,以应对“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确保企业可以从容应对“营改增”改革所带来的税负变化。
(二)企业需要调整具体经营策略
对于企业来讲,应对“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的冲击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充分并且深入地研究“营改增”政策,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财务、运营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策略。而具体的操作就必须充分考虑投资和经营两方面。首先,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应当明晰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针对增值税制定有效的可行性税收筹划举措;其次,在投资管理方面,企业应当关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购进固定资产可以进行抵扣。
(三)合理运用政策,理性投入资金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用于生产经营的部分资产可以一次性扣除,这在客观上对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对固定资产占比高的行业,促进作用尤为明显。“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这类行业的发展,使得资金投入逐渐聚集,进而促进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此时,更应该充分了解政策,运用政策,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理性地投入资金,保证技术设备在升级换代后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效用。
五、总结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于一些行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如交通运输业、回租业务、建筑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从整体上来看,“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各行各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税负不公平、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也完善了增值税税收链条,保证了增值税税收链条的连续性。当然,“营改增”政策实施的时间还很短,相关政策与实际情况仍然处在磨合期,对于企业来讲,更多的工作应当是不断地分析自身特点,认真地研究政策,在结合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工作,在逐步适应新政策的过程中,不断地趋利避害,从而达到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莎.“营改增”对相关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时代金融,(1).
[2]李燕京,唐忠柠,徐蓉.浅谈“营改增”后对企业的利与弊[J].财会研究,(23).
[3]张利群.浅谈营改增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2).
[4]孙鑫.浅议营改增对企业的利与弊[J].财税研究,(23).
[5]郝芳芳.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
篇3:构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
构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
1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
1.1 实现档案管理的方便、快捷,节省人力、物力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档案进行分期、分段、分区、分类的管理,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管理中的主导力量,实现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由于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领域也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和考验,对此,档案管理更应该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方向,以方便、快捷为主要的管理方式,以节省人力、物力为主要的管理目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扩大信息系统平台,促进档案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
1.2 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以及存储的信息化转变
①编目整理自动化。传统的档案整理中往往会出现档案排序杂乱无章,类型分类不准确,编目工作无头绪。编目工作作为档案管理中的管理基础,是有效进行档案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实现编目整理的自动化,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优化目的之一。
②统计的自动化。由于计算机具有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在进行对档案的数量统计工作中,可以较为明显的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进行分类别的数量统计管理,例如专题类型的数据统计、年、月、日类型数据统计或是所属作者类型的数据统计,都能够进行准确、高效的计算,对档案的登记与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③检索的自动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准确的检索工作,与传统的手工检索管理相比,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并且可在检索的过程中,缩小检索档案目标,并且可依照检索流程进行逻辑重组,从而准确的锁定要寻找的档案,并在最大限度内将档案还原,操作简单方便,并且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需求。
2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参与程度低
用户在管理活动中的信息需求是管理信息系统各阶段工作的重要依据。由于专业背景不同,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用户对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功能的理解只能随着建设工作的进展逐步加深。在多数系统建设过程中,用户参与程度低,系统建设工作主要由信息系统专业人员承担,信息系统专业人员所习惯的工作结果的描述方式用户难以理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用户的许多需求难以表达,在建设过程中也难以反映出来。
2.2 缺乏科学、有效的系统规划
尽管档案管理系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少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系统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系统建设与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不匹配;已建成的系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和组织变革的需要;组织结构陈旧,管理落后;系统使用人员的素质偏低;系统开发环境落后,技术方案不合理;系统开发以及运行维护的标准、规范混乱;资源短缺,投入太少,而对系统的期望又过高。造成以上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更多地关心怎样建设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而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管理信息系统却注意不够。对于系的具体方案考虑较少,对总体方案与发展战略不够重视。
2.3 系统测试工作流于形式
大多数档案管理系统,特别是与软件开发公司联合开发建设的系统,由于用户缺乏系统开发工作常识,开发单位急于报成果,开发公司刻意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等原因,致使系统测试得不到充分进行,有的甚至流于形式。造成开发人员撤走后,系统运行过程中缺点、毛病百出,许多功能无法实现。尽管在系统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均采取了严格的技术审查,希望尽早发现问题予以修正,但依然难免遗留下差错,如果没有在投入运行前的.系统测试阶段被发现并及时纠正,问题迟早会在运行中暴露出来,到那时要纠正错误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3 如何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3.1 提高计算机信息化素养,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
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书档案管理质量,提高其利用率。掌握一定的先进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使自己的能力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需要。
3.2 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熟悉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复印机及数字图像扫描等现代化技术,大胆探索电子档案的管理方式,建立电子档案的管理方法,掌握先进档案信息加工处理、传播和检索技术,形成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新标准。通过不断探索,加强各种类型、各个层次档案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3.3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一个单位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建立“以本单位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第二,要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第三,在坚持贯彻“以本单位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而开展的相关信息的存档和编辑的过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范围较广、工作量大,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很难实现理想化的档案管理。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档案管理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依据以及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新标志。
参考文献
[1]程丽丽。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习题框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30)。
[2]刘晶。浅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3(3)。
篇4:高师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高师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师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 研究性教学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本科教育层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使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研究性教学得以全面、合理、合法地顺利开展。然而,现实中国家的积极倡导与高校行动的迟缓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缺乏可以推广的成型经验。研究性教学在高校出现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类似的尴尬局面,即存在“高位”认识与“低位”实践的巨大落差,或者“叫好不叫座”现象。为此,深入探讨高师院校课堂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困窘状态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师院校实施课堂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一)是高师院校争取生存发展空间的需要
信息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演化为国民创造力的竞争,高师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同样是基于人才创新性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作为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中的一部分,高师院校失去了原来教师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显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劣势。就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而言,高师院校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整体实力不强、科研氛围不浓。而且缺少相应的软硬件支撑,欲将科研活动渗透于教学,还存在发展积累的不足。现实中却要与综合大学比拼人才的创新能力,争夺有限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空间在萎缩,生存的危机日趋严重。比如,高师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专业难以谋得软件公司的职位,是因为用人单位认为师范生与综合大学的学生相比,不具有软件开发的专业性和创造力,但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师资格考试便轻松地走进教师队伍。高师院校的生存发展弱势明显,通过实施课堂研究性教学方式改革,把有限的科研资源充分利用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即形成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能力而非纯粹的科研能力,彰显毕业生对教师职业的适切性,才能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师院校历来都是师资培养的主渠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亮点,然而事实上新一轮的课改最难以落实的恰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陌生与排斥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为高师毕业生没有接受过研究性教学,甚至高师教师也闻所未闻、未曾问津过,也不曾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相应教育,那么以一种传统的固有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教授出来的学生要想驾驭研究性教学实践是不可能的,让师范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工作显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基础教育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通过先培训教师来实现是有相当大难度的。难度主要在于教师自身从零开始学起,并要先改变自身学习方式来适应以课程方式呈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加之国人根深蒂固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阻碍等,就显得更加困难。因此高师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从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角度讲迫在眉睫。
(三)是师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角度讲,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国人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又是更新学习观念、改变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根本变革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过程,完成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实质性变革,改革中历练自己的研究品质,发展研究能力,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在与学生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课堂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研究习惯,锤炼合作的品质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人才的基本素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师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观念的影响
由于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观统领教学实践活动,接受式教学根深蒂固,研究性教学知识传承的探究性、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实施过程的长期性和活动性,却因不能短期见效而产生负性评价,使研究性教学遭遇排斥和反对。另外,教学监督与管理尚做不到“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追求,教师也没有“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大气,学生同样是缺乏“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魄力。再则,人们习惯于从众,不习惯于创新,新事物首先面l临的是旧事物的阻挠,而冲出这种藩篱需要制度性的保障,也需要新事物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而研究性教学本身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变革,而是对它的有益补充,这一特性决定了研究性教学对人们教学观念改变的有限性和进入高校课堂的薄弱性。
(二)教学理论的研究问题
研究性教学是个舶来品,它将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里便于实施的教学方式移植到我国,缺乏研究性教学生长的土壤,表现为理论指导的薄弱性。仅就研究性教学的解释来说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站在本国立场上理解国外研究性教学时所考虑的制约因素不同所致。当侧重考虑人才创造性培养时主张以项目研究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当侧重考虑实施的便利性时主张以问题式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等。我国高校目前的状况是:规模大、办学条件差。具体表现为:教学经费紧张、教学软硬件设施生均比低、教师队伍薄弱、师生比高、班额大、教学资源有限、校外教育资源难以统合等。此外,国民生活水平不均衡,总体生活水平较低,教育投入有限。在这种条件下研究性教学到底如何开展,理论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和有针对性的现实指导。
(三)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
传统接受式教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理论完善,对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来讲轻车熟路,容易操作。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学面临新的管理规章的制定、新的教学设计、新的学习准备,管理者欲改弦易张又缺乏可资借鉴的成型经验,成败是个未知数;教师面对全新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付出更大的代价,至于结果如何也是个未知数;学生更改习惯化的学习方式也会担心对学习结果——成绩的影响,也存在观念固守的问题。这其中还有外在条件的支持协调问题,研究性教学作为一个子系统,若没有高校大系统的支持是很难进行运作的。 (四)高师院校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指向明确而具体,比如地方高师院校本科教学就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而服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很强,即要具备从事基础教育尤其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职业道德。在学科教学中多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教学多以理论讲授和实际教学技能锻炼为主,总的特点是重基础性、示范性。与理工、农、医等高校教学相比,缺少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浓厚的研究氛围。
另外,高师院校教学本身重视示范性,学生易形成向师性即对教师的模仿。由于教师多为教学型的,所以教师研究能力多体现在教学研究而不是科学研究方面,多属实践研究而少理论研究。因其对研究性教学本身的陌生和自身学科研究功底的薄弱,使教师往往畏惧涉足,尽管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但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向师性也不愿选择缺乏成功定数的教学改革实验,加上班额大、条件差、任务重、评价改革滞后等因素,高师院校里研究性教学反而难以推行。因此,虽然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依然固守不变。
三、高师院校改善研究性教学的对策
(一)从总体上讲
建立教改实验区、实验校、实验班,通过成功的教学改革实验,以研究性教学本身的成功来引领研究性教学的推广。虽然都说更新观念是先导,但大众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要用事实说话的。由于教育的不可逆性,简单地让人们冒风险而为之,没有多大的招引作用。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推进正是在政策支持下,使一批人先富起来,反过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而计划生育政策则是经过国家强制实施和几代人生命历程鲜明对比验证而在现实中奏效的。若强制实施研究性教学,首先会遭到教学双主体的抵制而搁浅,所以国家多次倡导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而不是强制,作为高校采取相应的渐进实施过程是可行之策。
(二)从具体上讲
一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大胆改革高校中压抑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改变教学中将教师备课束缚在教材上,教师如“传教士”式教学,视课本为知识的“殿堂”,师生不能越“雷池”一步的状况,充分发挥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持作用,构建有利于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弹性教学运行机制。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整合教学资源,支持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其中最大的投入就是师资力量的投入,因为我国目前高校师生比高达1:30,教师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会失去工作的动力。
三是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要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与独创精神,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与自主实施教学活动,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和保障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
四是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在内容上突出新的研究成果,在形态上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在结构中扩大课外科研部分,在具体实施中把握课程的生成与创新性,在评价中重视过程性,为研究性教学的推广和渗透奠定基础。
五是正确处理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等先进教育理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构建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动态的对话、商讨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学习、研究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 税收论文
★ 税务专业求职信
★ 减负论文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精选4篇)】相关文章:
营改增对工程施工成本的影响论文2023-11-20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2022-04-30
北京营改增政策2022-04-29
当前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问题调研报告2023-11-23
营改增实施办法规定2023-09-25
营改增合同补充协议2022-07-25
营改增个人工作总结2023-02-10
财务人员营改增总结2022-11-26
营改增调研报告2022-08-13
浅析日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论文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