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16 07:49:31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以太”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

篇1: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中媒体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是在实践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往往由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判断决定。使用媒体单一,针对性较差,应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媒体选择发现师生信息不对称、教师支付不足等原因引起媒体选择不科学、效用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媒体选择中激励教师创新、以道德约束等实现均衡的建议。

媒体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当媒体用于传递以教育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为教育传播媒体。[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2]博弈论包括几个基本要素:参与者;行动;战略;信息;支付或效用;均衡。因此,选择课堂教学媒体时,要对教师和学生和教学内容等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媒体选择中应使用较少支付且达到学生较好的学习效用的,使媒体选择达到均衡。

一、课堂中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课堂中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

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有个人的喜好,不同的学生对媒体的喜好和接受不同,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媒体的要求不同,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比较复杂。理论上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的原则包括: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有:问答式媒体选择法;流程图式媒体选择法。[1]实践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很多时候都没有按照选择的方法执行,也没有严格地遵循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存在一些问题。

1.偏向于教师的喜好

教学媒体的种类多样化可以使得教师在选择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教师在选择时往往陷入媒体选择的路径依赖,趋向于使用常用教学媒体和自身拿手的媒体,对自己不熟悉或者不喜欢的教学媒体很少使用甚至排斥。一般情况下年纪较长或者较为传统的教师喜欢使用黑板粉笔,年纪较轻的教师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中往往没有仔细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或者在选择了某个媒体的前提下才去分析如何使用该媒体讲授知识。

2.偏向传统教学媒体

教师往往比较认同传统的教学媒体,比如黑板加粉笔,操作模式简单,效果相对可预见。很多教师虽然已经在使用先进教学媒体,却仍然认为传统媒体利于教学,并且在使用先进教学媒体时难以摆脱传统教学媒体教学模式的束缚。一些教师使用先进媒体时,没有真正发挥其优势。惯性思维可以扼杀人的创新,在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时,不变的教学模式没有办法发挥各种先进媒体的长处。

3.使用单一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倾向于使用某种媒体,在教学中一般都采用这种媒体进行教学;二是教师在某个课堂教学中通常只限于使用单一的媒体,没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境等转变媒体选择,比如在多媒体教学时间穿插黑板教学。随着时间的变化,很多信息会有变化,单一的媒体往往造成学生疲劳,并且很难很好地传递教学信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变换教学媒体,才能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很好地传递给学生。

(二)课堂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因分析

一些教师知道媒体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但是却没有真正按照这样的方法去选择。这样做除了需要一些时间和精力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1.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有限

首先,教师对各种媒体的具体功能了解不够,不能针对具体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各种媒体。其次,教师对现代媒体的驾驭水平不足,不能很好地使用媒体,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师对教材或者对学生的分析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通过分析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2.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不高

教师不愿接受新事物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新媒体的了解不够,众多的媒体让教师眼花缭乱,无限的自由选择有时候是一种灾难,让教师不知道如何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对传统媒介的理解掌握较深,而新媒体的使用需要学习和尝试,教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路径依赖理论,特别是教师在尝试错误之后不愿意再次尝试,排斥新媒体的使用。

3.缺乏媒体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教师通过在校学习了解一些媒体,也获得一些理论的指导,走出学校到实践中媒体的选择就很少有指导,都要靠教师自己摸索。对新的媒体,一些教师了解得不多。教师平时参加的培训一般是技术性的培训,比如计算机的应用等,对于媒体选择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比较少。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影响到教师对媒体的选择,通过博弈论分析发现教师还可能对学生的信息掌握不到位,而根据自身的猜测来选择媒体,不能选择到适合学生学习的媒体;同时教师总是期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最小的付出即是教师花最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教师对媒体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就大打折扣了;在学校方面,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提供的媒体选择有限,可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二、教学媒体选择实现均衡的建议

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发现,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增强互动保持多边合作、多渠道促进教师发展等办法消除困境,帮助教师进步,使教师能够正确而高效地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

(一)建立激励创新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可以有效地消除自主博弈的困境,学校等教育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激励教师学习和应用多种媒体,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慎重制定规则,其次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设置绩效考核,严格对照考核,奖勤罚懒。

(二)增强互动,形成约束,提高合作。

增强互动合作可以有效消除囚徒困境。教师要对学生负责,教师从事的是长期的教学工作,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教好学生,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同时师生与学校等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如此。一旦把这些交际变成长期的、多边的,各方必然做出一些调整,建立协调,解决民主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从而逐渐形成相互的约束,形成合作共同赢得动力和压力。同时校内、校际教师之间组成科目学习小组,定时或不定时交流教学媒体选择心得,还可以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和讨论,增强对媒体的认识。

(三)利用网络搜索和交流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

过多的选择往往会让人无从选择,无限制的个人选择是不行的。避免在各种媒介中无从选择或者说是主观选择,教师需要对各种媒介的功能、长处有所了解,那么,网络搜索、论坛交流和现实的交流就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不同媒体的表现长处,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同时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媒体应用,交流心得。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2:中法新媒体教学比较论文

中法新媒体教学比较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内的艺术教育正面临新的转型,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作者通过对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的考察和交流,选取其新媒体课程为切入点,介绍专业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特点,以此探讨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多样性。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教学 创意思考 跨界互动.

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简称“巴黎高装”)创立于1766年,其前身是皇家绘画学院,1823年改名为皇家绘画学院及机械艺术学院,1877年成为国立装饰艺术学院,1925年正式更名为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巴黎高装学制五年,为欧盟国家一类学科学校,在学校200多年的教育发展中,其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多次开创了欧洲艺术教育改革先河,现在已经与140多家全球知名大学、文化机构及高端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出许多在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由此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艺术院校之一。巴黎高装奉行的宗旨是创新、合作、多学科性。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精英式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所有课程以法语授课。学校在每年的一月份举办一次校园开放日。目前,巴黎高装设有10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需要5年的学习和专业培训,毕业后可获法国文化部签署颁发的国家文凭(ENSAD)。目前,学校的专业方向有建筑装饰装修(Architecture Intérieur)、空间艺术(Art-Espace)、动画电影(Cinéma d’Animation)、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DesignGraphique/Multimédia)、产品设计(Design Objet)、纺织品设计和原材料设计(Design Textile et Matière)、服装设计(DesignVêtement)、图像印刷(Image Imprimée)、照片/影像(Photo/Vidéo)、舞台设计(Scénographie)。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课程围绕基础知识开展。在基础学科学习阶段,学校提供图像设计和空间设计相关的基础课程教学,学生要学习素描、油画、雕刻、新技术、色彩、照相、录像、艺术史等课程,此外,学校还开设有人文科学、色彩与版式、绘画、立体构成等基础教学。三年级以后开始进入图像或空间领域的专业课程。图像领域的课程包括版式、计算机、插画、书法、动画、印刷与出版技术、全科美术师和多媒体美术设计等。空间方面的课程包括材料、建筑、照明、计算机、色彩、室内设计、舞台装置、实用设计、家具、织品和服装设计等。

巴黎高装的动画新媒体教学是笔者考察的重点。动画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动态影像的理论系统学习与技术实践后,学生能够用自己视角和手法阐述作品的创意。学生不仅能够胜任动画行业要求,同时还能适应艺术电影、音乐和广告视频、幻灯片、机构影片、品牌推广、视频游戏、系列设计、互联网、实验电影、故事片、装置等相关行业的工作要求。新媒体艺术是指创作中采用非单一媒体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声响效果、光影、电影、幻灯片及文字等多种媒体进行创作的形式。新媒体相关课程有运动的影像、主题研究(当代艺术和摄影)、影像的思考、电影和交互性、理论化的工作室、展览的技术、图像的美学和艺术史、叙事的`历史、摄影作为活动性的肖像等。部分选修课程有游戏的人工智能、新媒体构成、艺术和程序设计等。毕业作品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美学性,需要把艺术研究和个人探索相融合。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与动画创作相关的各方面技能,同时还要能够适应新媒体制作和影像实验工作室的工作要求。

一、创意草图与表达课程.

巴黎高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授都非常重视作品中的“创新性”与“表达”,即如何通过作品清晰地呈现出作者的创意思路。Planche(译为:插图,有未加工的含义在其中)作为创作设计课中一项很重要的作业,包括发散创意的线性图、思维路线图、灵感来源的素材集、脚本,以及对作品技术执行、功能、细节等多方面的文字叙述等。教授一般都选择在学期初下达一个任务书,如设计一个交互式的网站,或者一个动画短片等。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来寻找灵感来源和绘制草图,编写文字信息和脚本,包括对作品的引用也要体现在这些草图中。教授只在第一次课或前几节课上介绍一下教学的内容,后面的课程便是一对一的讨论草图、脚本和思路的进展,余下的案头整理工作全部交由学生自行完成,这样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大量翻阅资料来思考创作内容和找寻灵感。学生必须主动参阅和学习大量有助于他们完善理念的知识和脚本信息,这个过程中教授也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推荐一些没有查到或者是相关联的设计、艺术家、动画短片等。通过这样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已有的作品和来源就可以确立在 Planche 作业中,这个过程让学生梳理了思路,而且在寻找过程中就会了解和避开某一个已经完善或者存在的作品,同时也确立好自己的原创作品,这种思考工作模式也为学生今后进行独立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作课中还有一个环节——创意表达,教授每次都会安排几名学生阐述他们的主题构思和创意脚本的整理工作,然后根据表述内容由班级其他学生进行提问,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授只是作为观众,负责记录台上学生的表达和台下学生的提问,这门课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创意表达能力,所以会提前给学生一到两周的准备时间,最后的成绩是根据学生研究深入的程度、所选题材的趣味性、个人主见的比例,还有临场思维的清晰等多方面因素打分。这样的现场创意答辩作业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要完成多次。在Planche 这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更像是剧组的总制片人,学生像编剧和执行项目分组导演,通过这类课程的反复训练,学生对作品中的“创新性”与“表达”会有新的认识。

二、影像的思考

绘画与图像的转换课程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课程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对新媒体学科的认知。课程前期会追溯绘画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结合、绘画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绘画以一种动态的影像形式出现,图像也受益于绘画的内容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而发展。课程后期向学生介绍当代新媒体艺术和图像影视等方面的文章、出版物和讲座录像等资料。在学术方面为学生打开了理论知识的大门,鼓励学生在了解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后去自行地深入和研究。同时,对当今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和互联网社会所带来图像的无限复制性,人们对新媒体的一种习惯性的漠然等相关社会现象进行介绍。课程过程中会举例分析多部影片,其中就有《毕加索的秘密》,这部视频作品是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在1956年拍摄的影像,该部影片介绍了毕加索的绘画,同时也通过图像语言探索绘画和观众之间新的联系。该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在学期末,对一个新媒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撰写10页的论文,对一个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同时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

影像的思考教学过程始终在实例、理论基础和专业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教授在课堂上会把研究思路呈现给学生,这不仅是图像文字的组合,更像是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延续。通过了解这些教学内容,笔者也得到一些启示,在教学设计安排上可以从面的概述,变成点、线、面结合的形式,将教师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展现给学生。

三、教学跨界的互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交叉学科的出现,巴黎高装的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领域的学习,比如一名平面设计学科的学生会去关注动画专业课程,这类现象在法国的设计院校也非常普遍。因为在毕业创作选题时,他们必须寻找到一个新的主题和切入点,这就需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储备相关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跨学科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开放式的,授课教授会邀请相关动画公司或新媒体设计工作室的市场主管和动画师来到课上,让他们直接与学生交流,介绍即将推出的作品和设计概念等。通过这些沟通,学生可以更真实地了解他们所学专业的应用范围和行业需求等信息,为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司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交流了解学生情况,为今后发展寻觅人才。

在巴黎高装考察期间,笔者了解到每年学校入学考试挑选学生非常严格,无论本国学生还是留学生,每年只收取300欧元注册费,同时作为公立办学,免费向学生提供所有的学习材料用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技术前沿和设计市场发展非常关注,他们具有第一线的设计与创作经验,杜绝纸上空谈,课堂讲授的是业界前沿知识和艺术设计实验理念,鼓励学生思考未来。学校在管理与教学理念上奉行的是精英化的教学模式,在经历200多年的发展后成为享有国际盛誉的学校。反观国内的艺术教育在经历了大规模扩招后,为社会培养提供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艺术教育需要适应和服务国家的战略发展变化,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做好人才储备。

四、结语.

中国正在从传统制造大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无论是学术研究机构还是具有科技含量的企业,都在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出未来的创新型艺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用艺术创意的方式影响社会、改变生活。在教育全球化进程提速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多做横向比较,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确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3:浅谈水利工程中堤坝建设选择分析论文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坝建设选择分析论文

本文阐述了水利工程中常见堤坝的分析,水利堤坝的建设事关地方水利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具备显著的战略地位。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的安全性是决定水利工程的关键因素。

前言我国的堤坝的种类繁多,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常筑堤坝重力坝、拱坝、土石坝分类进行详细的分析及建设堤坝需注意的相关问题。

1.重力坝的分类

1.1从坝高来看,可以根据坝的高度,将重力坝分为三类,分别是低坝、中坝、高坝 。坝高小于30米的为低坝,坝高30-70米为中坝,大于70米的为高坝。在同一坝段内,坝基最低面到坝顶路面的高度就是坝高。

1.1.1建设重力坝应注意的问题

坝的高度越大,坝的设计要求就越高,施工就越难操作。因此, 不同高度的坝的设计要求和内容往往是不相同的,对于同一设计规格来讲,在低坝中可能还能适用,而高坝设计中却出现问题。

1.2从筑坝材料来看,目前国内使用的筑坝材料有混凝土和砌石两种,所以,按材料来分,坝又分为混凝土重力坝和砌石重力坝。重力坝的建筑要求往往比较高,大都用混凝土建造。而砌石重力坝往往出现在国内的中小型工程中,该工艺的的砌石技术简单易学,不需要较多的水泥量,既可以利用机械施工,也可以实现人工操作。

1.3从泄水条件来看,根据重力坝顶部溢流与否,又可以将重力坝分为溢流与非溢流两种类型。一座重力坝的坝顶往往溢流,其余坝段则不会发生不溢流,我们把溢流和不溢流的部分分别称为称为溢流坝段和挡水坝段。

1.3.1重力坝特点

重力坝的断面比较大,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为坝顶溢流创造优越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坝内设里泄水管道,进而降低整个枢纽工程的工程量以及造价,减少资金投入。因而,不利用坝身泄水而另作溢洪道或放水设备的作法是基本没有的。坝身的过水能力可能会出现不足的现象,此时则需要利用其他泄水设备来起辅助作用,帮助其放水。

1.4从断面结构来分析,对重力坝的特定工作特点而言,为了改善其工作条件,也进行了坝体的.断面结构的优化处理,从而使原始的实体重力坝向宽缝重力坝、空腹重力坝、梯形重力坝等先进的类型转变。 国内某些发达地区还进行了硬壳坝、填渣坝等坝型的开发研究。这两种坝型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是通过将砌石或堆石代替实体重力坝内低应力部分,构成新的坝体,而外包的硬壳是由浆砌块石或条石、混凝土等材料构成。

2.拱坝的分类

2.1拱坝和重力坝一样,可以按坝的高度分为低坝(坝高30米以下)、中坝(坝高30-70米)和高坝(坝高大于70米)。

2.2按筑坝材料分为混凝土拱坝和砌石拱坝,按泄水条件分为滋流拱坝和非滋流拱坝。

2.3根据同层拱圈厚度是否变化,拱坝可以分为等厚和变厚两种类型。等厚拱坝在同一高程上的拱圈厚度都相等,而变厚拱坝却与等厚拱坝不同,变厚拱坝拱冠到拱端的厚度是逐渐增大的。

2.4还可以按照平面布置的形式,将拱坝分为等外径拱坝、等中心角拱坝和变半径变中心角拱坝三种类型。按拱坝的纵向断面是否为曲线,可分为单曲率拱坝和双曲率拱坝。

2.5还可根据拱坝的工作特性,就是拱和悬臂梁在承荷载时的比例,把拱坝分为薄拱坝、拱坝和重力拱坝三种,其中拱坝是指纯拱坝。这种分类,比较能综合反映拱坝的结构和工作特点。拱和悬臂梁分别承受荷载的比例,一般用坝底厚度与最大坝高的比值即厚高比来表示,< 0.1为薄拱坝,一般建于河谷狭深处,拱坝很薄,单纯起拱的作用;=0.1~0.4为拱坝,拱的作用仍相当大,=0.4~0.6为重力拱坝,它既有拱的作用,又有悬臂作用,而且通过拱传递的荷载一般不超过40-20%。

3.土石坝的分类

土坝按照施工方法的不同,分为碾压式土坝、水中填土坝和水力冲填坝三种,我国采用最多的是碾压式土坝。

3.1碾压式土坝的形成

3.1.1碾压式土坝根据坝体土料的组合和防渗体的位置分成如下型式:

(1)均质土坝:坝体由一种土料构成,不另设防渗体,筑坝土料一般为具有粘性的壤土或砂质粘土。均质坝也有用非粘性土修筑的,由于透水性大、抗渗透破坏的能力弱,需要很平缓的下游坝坡。

(2)心墙土坝:在坝体中部设有塑性或刚性的心墙作为防渗体,两侧坝壳则为透水性较大的土料如砂砾料、风化料等。比较常用的是塑性心墙坝,其心墙由粘性土料筑成。

(3)料墙土坝:在坝体的上游设有塑性或刚性的斜墙作为防渗体,坝主体由透水性较大的单种土质或多种土质构成。比较常用的是塑性斜墙坝,其斜墙由枯性土料筑成。

(4)多种土质坝:坝体是由几种土料分区筑成的,土料在断面上的分布,一般是透水性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大,也有透水性自中央向两侧逐渐增大的。

(5)土石混合坝:坝体一部分为土料,布置在坝体上游或中央,另一部分为堆石,相应地布置在坝体下游或两侧。

3.2水中填土坝的形成

3.2.1水中填土坝是将结块但易子崩解的土料分层注入静水中填筑而成,依靠土的自重和运输工具压实,也可用拖拉机轻碾,但不需要专门的重型碾压设备。

3.2.2水中填土坝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在填土面修筑围埂分格,在格内灌水填土。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和足够的抽水设备,都可采用此祛施工,每一立方米填土约需水量一立方米。一般的枯性土和砂质、砾质枯性土均可用作填土,对土料含水量限制不严,可以在雨季施工,故其施工速度较快,土方单价也较低。但是孔隙之间的水压力往往比较高,如此很难使坝坡处于稳定的状态,但是要想使坝坡变得平缓,则坝体需要很大的工程量,从而使施工速度也受到限制。对于高坝质量要求较高、施工速度需加控制以防施工时滑坡,故施工技术较复杂,应经过仔细研究比较后采用。

3.3水力冲坡坝的形成

3.3.1水力冲坡坝的定义

土料的开挖、运输和填筑都利用水力机械进行的。我国黄河中游地区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施工方法,称为水坠坝,也就是泥浆自流式的水力冲填坝。黄河中游丘陵沟壑区具有很多天然地形,可以利用这些地形,加上水流的作用,将沟壑两岸高处的黄土冲成泥浆,再通过较陡的输泥沟,将泥浆送到坝面沉淀池中,且沉淀池的两边应筑上围埂;在这样的条件下,泥浆才能充分的脱水固结,进而使得坝体更加均匀密实。

3.3.2建设水力冲坡坝应注意的问题

水力冲坡坝用这种方法筑坝施工方便、节省劳力、工期短、成本低,但泥浆脱水固结需要一定时间,坝体升高速度受到一定限制,且土料的干容重较低,抗剪强度较小,需要较平缓的坝坡,工程量较大。

总结

本人从事水利工程堤坝的施工工作多年,先后参加过大小堤坝的建设施工工程。本人翻阅了很多关于堤坝的相关专业的书籍,希望以本人多年的施工经验与同行学者进行交流,以相互促进提高,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可能考虑问题不全面,请老师多多指教,为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水利工程堤坝建造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4: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特征分析的论文

一、有效问题的基本内涵

有效问题对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有效问题的观点莫衷一是,各种观点反映了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一是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角度出发。有效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过程与思考体验,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能引发学生思考过程或思考体验的问题,是一种关注思维过程的过程结构性问题。二是从关注目标的实现程度、关注课堂内容的实现的角度出发。有效问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能广泛囊括内容,又能明确指定达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操作程序。三是从关注生成角度出发。有效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提问与思考。有效的课堂问题,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对有效问题的不同看法为我们理解有效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但仍需辨清的是何谓有效?有效即包含一种价值判断,是客体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是指向预期的目的,以是否实现目标作为判断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对于教学过程来讲,预期目的是什么?是学生发展的整体目标还是课时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其次是对谁有效?问题可能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等,有效可能指课时教学目标落实得有效,也有可能指课堂教学流程的有效,也有可能指教师试图强调的所有知识都借助这些提问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还有可能指学生通过这些提问把握了课时学习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某种应该拥有的能力,也可能仅仅引发了学生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再次,有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提出有效问题等。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基本特征,以帮助设计实用有效的课堂问题。

二、有效问题的终极目标:学生的终身发展

众所周知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是我们的最终教育目标,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课堂问题的有效与否,自然也应该看是否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但“终身发展需要”是一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教育体系,难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课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终身发展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学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掌握基础知识”转变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因此,有效的问题应该是:

(1)能促进学生建构灵活的知识,学生在解决有效问题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为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可以促进灵活知识的获得。

(2)能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增长。高层次思维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有效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如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论证假设等,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效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启发,并且对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评判,从而形成积极自主的思维能力。

(3)能增强学生情感的体验。有效的问题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中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沟通,产生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尽快达到理解的状态,可以促进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满足其获得教师赞许的需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有效问题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

有效问题的第二个问题是对谁有效?问题是有主体的,问题是主体的问题,是主体提问和解决问题。问题的主体性要解决的是“谁提出问题” “谁解决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者可能是教师、可能是学生,而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能动自觉实现的,知识具有个体适用性和主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实际上模拟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者通过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习得知识的个体意义。

强调学生作为问题的主体性是要求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是主体需要的原则。问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要相一致。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解决问题是学生适应生活的实际需要,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熟悉的,这样的问题往往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引起学生的用心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二是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相一致的原则。问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提出恰当的问题,用以激发巩固学生的知识,又着眼于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同伴间的合作探究解决个体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原则。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的方法与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而且还应该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四、有效问题的本质:启迪思维

先贤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达到困惑的地步,则学习会更勤奋。学习中必须有思维活动的介入。问题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最好手段。启迪学生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问题不同于普通课堂提问,就是指向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有效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确的思维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的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如何利用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

(2)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设计问题时, 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开拓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受到启迪、受到锻炼。

(3)设计加工性问题。加工性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回答的追问,让学生有机会重新考虑、回顾或更新他们的回答,如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说?以便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调查自己的思考过程。

(4)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要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够自由发表意见的能力。

五、有效问题的聚集:核心问题

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繁杂是教学面临的两难问题。如何锁定教学主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设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因此,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有效问题的聚集正是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又可称为焦点问题、聚集性问题、过程结构化问题,主要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的内容和认知操作。核心问题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指向课堂教学的内容,推进教学过程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关注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有条理的、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的观点或内容为中心问题。其次是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教学内容中最关键、最基本、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它在整堂课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问题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一节课的灵魂和核心。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部分,对教学难点提问,为学生的学习铺平道路。其三是知识的关键处。知识的关键处就是在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观点中起转折关联作用部分。换句话说,就是对理解知识起至关重要作用的部分,解决这个部分,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有效问题的价值追求:关注生成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通过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精心预设而成的,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显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新特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问题是学生“生成”的重要契机,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思维相互激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关注问题的“生成性”,实质上是关注学生主体的彰显,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等,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如何设计生成性问题:

(1)关注连串问题的设计。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不是一个问题就可以直至核心的,需要教师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题。基于某些问题的复杂性,有时可把一个复杂问题的认知过程设计为若干台阶式提问,从易到难排列。另外,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2)关注教学对话的过程。学生生成的问题来自于他们对文本的提问、对教师权威的解读以及师生对话的碰撞,教师在教学对话中关注学生课堂中所思所想所惑所悟,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对话,相互质疑,并以那些有价值的尊重文本内涵的符合群体需求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3)教师的不断追问。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审视学生回答的内容,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引导我们探索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并迅速以其回答内容中的关键点构思新的问题,可以提出一切剖析学生观点的问题,利用学生回答来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向教学目标推进。

篇5: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特征分析论文

一、有效问题的基本内涵

有效问题对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有效问题的观点莫衷一是,各种观点反映了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一是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角度出发。有效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过程与思考体验,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能引发学生思考过程或思考体验的问题,是一种关注思维过程的过程结构性问题。二是从关注目标的实现程度、关注课堂内容的实现的角度出发。有效问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能广泛囊括内容,又能明确指定达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操作程序。三是从关注生成角度出发。有效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提问与思考。有效的课堂问题,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对有效问题的不同看法为我们理解有效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但仍需辨清的是何谓有效?有效即包含一种价值判断,是客体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是指向预期的目的,以是否实现目标作为判断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对于教学过程来讲,预期目的是什么?是学生发展的整体目标还是课时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其次是对谁有效?问题可能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等,有效可能指课时教学目标落实得有效,也有可能指课堂教学流程的有效,也有可能指教师试图强调的所有知识都借助这些提问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还有可能指学生通过这些提问把握了课时学习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某种应该拥有的能力,也可能仅仅引发了学生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再次,有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提出有效问题等。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基本特征,以帮助设计实用有效的课堂问题。

二、有效问题的终极目标:学生的终身发展

众所周知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是我们的最终教育目标,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课堂问题的有效与否,自然也应该看是否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但“终身发展需要”是一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教育体系,难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课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终身发展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学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掌握基础知识”转变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因此,有效的问题应该是:(1)能促进学生建构灵活的知识,学生在解决有效问题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为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可以促进灵活知识的获得。(2)能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增长。高层次思维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有效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如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论证假设等,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效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启发,并且对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评判,从而形成积极自主的思维能力。(3)能增强学生情感的体验。有效的问题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中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沟通,产生一种融洽、和谐的课

堂气氛,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尽快达到理解的状态,可以促进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满足其获得教师赞许的需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有效问题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

有效问题的第二个问题是对谁有效?问题是有主体的,问题是主体的问题,是主体提问和解决问题。问题的主体性要解决的是“谁提出问题” “谁解决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者可能是教师、可能是学生,而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能动自觉实现的,知识具有个体适用性和主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实际上模拟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者通过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习得知识的个体意义。

强调学生作为问题的主体性是要求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主体需要的原则。问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要相一致。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解决问题是学生适应生活的实际需要,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熟悉的,这样的问题往往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引起学生的用心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二是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相一致的原则。问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提出恰当的问题,用以激发巩固学生的知识,又着眼于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同伴间的合作探究解决个体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三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原则。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的方法与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而且还应该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四、有效问题的本质:启迪思维

先贤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达到困惑的地步,则学习会更勤奋。学习中必须有思维活动的介入。问题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最好手段。启迪学生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问题不同于普通课堂提问,就是指向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有效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确的思维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的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如何利用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2)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设计问题时, 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开拓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受到启迪、受到锻炼。(3)设计加工性问题。加工性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回答的追问,让学生有机会重新考虑、回顾或更新他们的回答,如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说?以便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调查自己的思考过程。(4)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要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够自由发表意见的能力。

五、有效问题的聚集:核心问题

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繁杂是教学面临的两难问题。如何锁定教学主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设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因此,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有效问题的聚集正是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又可称为焦点问题、聚集性问题、过程结构化问题,主要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的内容和认知操作。核心问题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指向课堂教学的内容,推进教学过程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关注问题的

设计,精心设计有条理的、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的观点或内容为中心问题。其次是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教学内容中最关键、最基本、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它在整堂课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问题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一节课的灵魂和核心。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部分,对教学难点提问,为学生的.学习铺平道路。其三是知识的关键处。知识的关键处就是在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观点中起转折关联作用部分。换句话说,就是对理解知识起至关重要作用的部分,解决这个部分,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有效问题的价值追求:关注生成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通过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精心预设而成的,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显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新特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问题是学生“生成”的重要契机,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思维相互激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关注问题的“生成性”,实质上是关注学生主体的彰显,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等,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设计生成性问题:(1)关注连串问题的设计。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不是一个问题就可以直至核心的,需要教师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题。基于某些问题的复杂性,有时可把一个复杂问题的认知过程设计为若干台阶式提问,从易到难排列。另外,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2)关注教学对话的过程。学生生成的问题来自于他们对文本的提问、对教师权威的解读以及师生对话的碰撞,教师在教学对话中关注学生课堂中所思所想所惑所悟,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对话,相互质疑,并以那些有价值的尊重文本内涵的符合群体需求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生长点。(3)教师的不断追问。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审视学生回答的内容,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引导我们探索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并迅速以其回答内容中的关键点构思新的问题,可以提出一切剖析学生观点的问题,利用学生回答来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向教学目标推进。

[参考文献]

[1]黄廷敏。注重有效提问,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8)。

[2]于君风。课堂提问应注意有效性的基本原则[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

[3]赵丽霞。教师课堂提问中的有效问题设计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6)。

[4]李云吾。有效提问:教师有效教学的价值目标[J]。教书育人,2009(4)。

[5]陶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4)。

[6]孔凡哲,李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华民族教育,(5)。

[7]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

[8]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9](美)丹东尼奥,贝西赫兹。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篇6:创造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新选择论文

创造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新选择论文

伴随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它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们具有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内的创新能力。这无疑带来教学观由知识本位到智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变化,课堂教学所担负的重点职责也从传承知识、发展智力,革新为培养学生的获取和加工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新形势,我国正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在这种有利条件下,如何完成好新的课堂教学职责呢?笔者认为,创造性教学是我们的新选择。

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是相对于以往的注入性教学和启发性教学而言的,也是对以往一切教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在迎合知识经济社会而实施并符合其要求的教学举措。它秉承人本位的理念,在重视人的社会性的同时也尊重人的个别性,并始终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开展全人教育,把爱生放在第一位,高扬起学生的主体性,最充分地寻求以创造而不是以记忆与理解来作为教学效果的最终特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从不均衡转向均衡,并又有所侧重,从易于被分割转向有统领的综合,从混沌转向目标追求的清晰,以在更高水平上加以有效摄取。惟有创造、惟有个体的创造力才是个体全面发展的最好显现;惟有创造性教学,才适应目前“3+X+1”等新模式的考核,才更有利于高校招生,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惟有创造,也才适应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人的要求。

一、 创造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1)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学,是工业化大生产模式的反映,学校相当于工厂,班级如同车间,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条生产流水线,课程教育计划、教学内容则是产品的标准与规格,学生作为原料,在流水线上通过一道道工序,最后制成“合格”产品,所以,可以说,这种养成教育,既大规模普及了教育,使每个人都得到一定的培养和发展,功不可没,但同时带来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忽视人的特点和个性,使不少优秀人才由于得不到充分发展而扼杀在摇篮里。这对国家、人类、个人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二是面对当今信息瞬变、知识爆炸的社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固定,无疑是课本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学生成为“井底之蛙”,赶不上时代的节拍,知识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造性教学显得迫切。

创造作为一种活动,只要内容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等,那么,无论是相对于人类还是相对于个人,都是一种可称道的创造。因此,创造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拥有它。创造性教学显得简便而易行。

(2)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求同和求异都是认识过程的必经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需要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为了筛选最佳答案,又要代之以求同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以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的方式衔接进行的。

(3)创造与思考的关系。许多创造成果通常是思考的产物,但又不仅仅受制于思考,思考有时就是一种创造,有时只是创造的一个环节。思考多由要解决的问题情境引起,而创造则比解决问题有更高层次的心理程序。

二、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办法

(1)我们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的规定性,因循于规范文本,不能做教材的.附庸,要有必要的张力。探究教材中蕴涵的具有活力的素质发展的可能性。教材作为师生用书,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概括性,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理应用好用足,但不是执着于教材本身,应考虑教材功能,而不至于教学素质目标的缺失。如高二《思想政治》教材第五课中讲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首先,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其次,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实际上,紧接“首先”之后,完全应加上:此理论对我们树立理想的启示:树立理想应根据实际,一是社会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的需要),二是自身的实际(爱好、特长、家庭承受能力)。教材中虽没有,但却是其本意。这样,知识、能力、觉悟目标才兼备。

(2)现编教材在体系上存在着几乎无法弥补的缺陷:无论是学科内的综合还是学科间的综合都不够强。而现实生活存在众多不可确定的因素,它们盘根错节,相互影响,形成问题,只有考虑诸多因素,运用相关许多知识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我们的高考为适应社会需要,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新课程也在课程和内容的综合性、弹性上作了比较大的努力,客观上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空间和舞台。为此,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时不断地引导学生构建学科内的体系,伴随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增强,所建体系应汇总、加深、拓广。就学科间的综和而言,应做到由此及彼,互相引用,互相验证。以思想政治课为例,理化生知识可作为案例亦可作为例证加以采用;以地理知识为情境,以历史知识为背景,以政治知识作分析。教师可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将现行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设计、开发,通过创造性教学,谋求学生求异、求同思维的互联,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3)在创造性教学中,启发依然是基本的,但这仅限于思维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内容弹性的增大,创造性教学宜比较多的引入情感教学,体验、模拟教学,实践教学。在情感教学中,多考虑角色效应和移情作用,多给学生提供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经历;在模拟教学中,注重个性的模仿程度,角色扮演、心理投射的力度及原型启发的深度;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合理的实践内容,力求思考和实践的互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4)前面提到,现行教材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显得滞后。从教学内容上看,创造性教学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再取舍,删减掉落后而无现实价值的部分,增添紧跟时代潮流,能引发学生认知兴趣且能起感染作用的知识和材料,追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形成相关的创造。

(5)为遵循创造性教学中全人教育性原则,我们的教学可考虑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目的在于破除传统教育把学生视为容器而不分青红皂白进行灌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从根本上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教学活动及资源得到优化,学生各得其所。在目前学校招生分正取、扩招、扩扩招的情况下,一个班级的学生,彼此间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分层次教学也就显得必要;改革中的新课程设立了必修和选修课程,就是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分层次教学也正好迎合了不同兴趣学生学习的需要。分层包括:在不违背总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学目标分层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方案分层次制定,教学的具体内容分层次制定,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分层次制定,考试目标分层次制定。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层次,自主学习,其间亦可爬层学习。分层次教学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后进生看到希望,优秀生具有更高的学习目标。有志于本学科学习、研究以求有所建树的学生可依据教师预设的“阶梯”逐层爬高。而现代教育手段的普及,如校园网络的开通,将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可超作性:学生通过电脑自主地享受教师的分层次教学,也终将使其成为未来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创造性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和体现,是我国课堂教学的新选择。创造性教学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对它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必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重大可喜变化,迎来中国教育新的春天。

篇7: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蝴蝶效应”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气象领域,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依据台风、强对流天气的特征提出了“蝴蝶效应”这一概念[1]。蝴蝶效应在气象学中的解释是一只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丛林的蝴蝶,只要煽动一下翅膀就能在两周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一股龙卷风。经过气象学家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这只蝴蝶在煽动翅膀中引起了周边气流的云顶,而细微的气流又会带动周围的空气进行流动,这样就形成了连环的流动效应,使各系统之间变得相互关联。“蝴蝶效应”一经提出,就被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用来表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在现实研究领域中,“蝴蝶效应”对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等研究均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实用价值在现实中得到很大的体现。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的优势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人们使用常用的手机所拍摄的一张新奇的图片或者视频就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快速的传播,使点击量与转发量成倍提升,使信息逐渐呈点一线一面不断扩张,最终形成难以想象的影响。

新媒体往往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这就给信息传播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信息交流便捷的今天,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发出的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以及一段文字被多少人浏览或者转发过,尤其是一些有视觉冲击的视频,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各大媒体与民众转发,形成强烈的社会反响,严重时可能引起事件的失控以及社会舆论的便宜。这种负面的“蝴蝶效应”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很容易造成社会舆论的偏失与社会的安定。

2 “蝴蝶效应”在新媒体传播中产生的原因

2.1 缺乏有效的监督

民众在行使基本的话语权时,一定不能损害其他公民、国家与集体利益的合法权益,同理,在新媒体传播中也应如此,必须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发布渠道比较广泛,针对一些基本的侵权行为,现在只能通过相关的民法与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管理以及侵权责任法对非法传播信息的人员进行处理。因此,就如今网络安全保护而言,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对受害人的权利起到一定的保护,但是因为律法在某些规定上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因而无法有效的控制“蝴蝶效应”。

2.2 网民的非理性

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收集者与发布者,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自媒体”,但是这种媒体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在准确性与事实性方面缺失,导致个人传播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存在各种传言或者不良信息。尤其是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等的发展,使个人发表言论的渠道更加广泛,在这些自媒体中,不具备明确的.媒体主办单位,民众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能成为独立的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民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世界的变化,而在“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有时就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产生,容易造成舆论的偏失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2.3 信息传播的联动性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的优势,使单一事件的辐射范围扩大,事件影响力也迅速提升,某一新奇事件爆发后,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广大民众获知,牵动社会的神经。在网络事件中,很多事件也会形成联动效应,使事件的波及范围更广。比如最近谈论火热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舆论,事件最开始是由王宝强发布的一段文字,然后被网友逐渐挖掘出事实的真相,触动网民的神经,这对当事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危害。

篇8: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与教学设计的优化的论文

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与教学设计的优化的论文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和存储教育信息的载体。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具体确定,不能为用而用。本文论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功用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运用系统方法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媒体 教学设计 选择依据 应用策略

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教育媒体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在教育领域中正逐步得以推广与应用,其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扩大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教学中应用教育媒体的必要性、选择模式和现代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深入健康地发展,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代教育媒体的内涵与发展

各种新的教学媒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到计算机网络,完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从教材改革到课程改革、从西部试点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各种教学媒体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媒体的内涵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与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x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媒体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教育媒体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媒体不断涌现。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各种先进媒体都投入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中小学试行计算机教育,利用计算机控制操作进行教学;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本世纪已经进入网络教学实验期,网络教学开始变为现实,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好处。

二、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功用

(一)呈现功能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或描述,它是通过不同的信息符号去描述或表征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功能,而呈现功能则是由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运动特征、颜色特征和声音特征等诸多要素决定的。

(二)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现代教育媒体都具备这一功能,只是传送范围有大有小,计算机网络、各类电视网络和无线电广播的范围都很广,而幻灯、投影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传送。

(三)重现功能

现代教育媒体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对信息的重现。如录音、录像、光盘、电影等能将信息存储和反复存放,幻灯投影也能按照教学的需要反复演示。

(四)可控功能

一般为大媒体或小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根据其媒体传输信息的特点,各自有其不同的可操作性,其难易程度不同。常规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就比较容易操作,电影、计算机等媒体就需要进行专门培训才可熟练操作。

三、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现代教育技术。80年代“移植”到我国,经过一系列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设计技术已成为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优化教学,实验证明,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更加轻松地学习,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教学设计力图克服局限性,将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学工作的普遍科学化,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投资效益,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根据教学任务

要完成教学任务,应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完成。有些教学任务,用一种媒体就可以完成,而有些则不同,需要多种媒体的交换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效果。

(二)根据教学对象

根据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需求。

(三)根据教学内容

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教育媒体没有高低之分、好差之别。只要在运用过程中,合理选择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功用。

(四)根据教学条件

主要指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媒体条件等。应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媒体,不要看了别人使用先进的设备,就不顾自己现有的条件,盲目攀比和效仿,这样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五、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媒体不能随便使用,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媒体的选择要代价小、功效大。现代教育媒体要与传统教育媒体有机结合,两者应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选择媒体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定,有些要讲解演示,有些要操练演习等。

笔者认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领域应加大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力度,媒体的应用要注意发挥其实效,一是要求教学媒体精选;二是要求教学方法优化。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需精法的原则,应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媒体的设计原则。媒体教材应具有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两者兼容并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改学、张筱兰、郭绍青,《现代教育技术》[m],甘肃教育出版社,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1998.12

5.张一春,《虚拟实景》[j],《外语电化教学》,.4

6.周旭、江福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库》[j],《中国电化教育》

7.史先红,《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

8.岳继承,《信息技术课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探索》[j],2000

篇9: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关系论文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关系论文

体育教学,就是体育教师通过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方法及有效的手段,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理解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1发、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只有在“教”与“学”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依赖时,才能顺利开展。联系“教”与“学”这一特殊关系的是教材,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有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中,体育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心理状态、家庭状况,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情况等。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细致地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搭配层次分明、难易适中,教学过程中要以大多数学生的身体指标参数为基础,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部分学生。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有益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示范动作规范、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示范技术动作“干净”“利索”,语言简练易懂,授课过程不能拖沓冗长、拖泥带水,应确实给学生带来美的感觉。同时积极发挥和调动体育积极分子的作用,以点带面、相互促进,形成人人奋发向上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练习中去。

再次,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针对性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养成动脑的好习惯,能够深刻理解并善于分析每个技术动作要领,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最后使技术动作达到灵活运用、熟练自如的'程度,把所学的技术真正转化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基本技能。

二、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1、备课阶段。

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是能否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教师要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教材:

包括研究教学大纲及有关的参考书,明确本次课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及重点和难点等。

(2)研究学生:

要备好课,必须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

(3)研究教法:

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并且要启发学生的思考,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还要考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2、授课阶段。

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更好地利用直观、标准、规范的示范动作,利用精炼易懂的语句,把教学内容充分地体现出来,达到“教”与“学”的预期目的。由于学生所认识的技术动作具有直观性、诱发性,学生会全面调动自己的心理机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这一阶段是技术动作形成的开始,也是技术动作掌握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阶段。

3、课后练习、提高阶段。

此阶段,学生会对所学的技术动作展开讨论、检验、实践、总结。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利用这一阶段,主动帮助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过的技术动作达到动力定型。

三、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这一关系,学生不受教师的任何影响和制约,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以一种好奇的思维去认识课本上的新知识、新内容,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教师并没有参与活动。虽然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片面的、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但为课堂学习技术动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很快通过联想认识、推理记忆,进而理解分析,把整套技术动作结合起来,这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认清“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在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达到有机统一。

篇10: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分析论文

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分析论文

一、让幼儿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在学前开展音乐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多接触一些音乐。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愉快的学习情绪,这样也能够使得孩子的音乐天赋得到较好的发挥与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模仿的动作编成一些音乐节奏让学生去练习,然后再结合动听的音乐,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也能够从小就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潜力。例如,开学初,开展一些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不用急于要求儿童去唱歌、去跳舞,可以先让他们充分地去感受,听音乐教师弹琴、唱歌,观看音乐老师们跳舞,以此来激发孩子们想唱、跳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教师需要教儿童学唱的歌曲,可以反复让他们去练唱,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歌曲中所具备的音乐形象,用最美的歌声与琴声去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且优美、抒情的歌曲时,也能立刻手舞足蹈起来,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当中。儿童都比较喜爱音乐游戏,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游戏的时候不要急于教他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先让孩子们完整地去听音乐,然后再了解游戏的整体内容,当游戏把孩子们玩的.欲望或者是获得整体感受激发出来的时候,再让他们参与到游戏当中。孩子们也能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乐曲的高低、快慢与强弱,感受不同的音乐所表达出来的音乐形象的关系等,这样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的积极性和愿望。

二、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情境,促进幼儿个性成长

教师在音乐教学时,不要仅仅只向小朋友传授一些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创设与之相应的环境条件,以此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要做到“面向全体”以及“因人施教”。学前阶段的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带有一定的童稚的且孩子气的、趣味性很足的心态的。在教学时,音乐教师就可以从选择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着手,要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在开展音乐游戏或者是音乐活动的时候都可以从儿童生活范围内选取一些较为恰当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让孩子们都能够理解并且能运用这些音乐手段进行表现,个个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当中,要做到尽量对每一首幼儿歌舞都能够作出仔细的研究与分析,真正地领会每一首歌舞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内容。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选择一些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以及从结构到风格都能够贴进儿童的生活、而且还能够体现幼儿情趣的教材。例如,在讲授歌曲《妈妈的眼睛》这首幼儿歌舞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其中所蕴含着的“母亲”的慈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尊敬以及眷恋等的情感,通过遥望天空中的星星,从孩子们的眼神中一一地表达出来。教学时,为了要强化这几种情感的表达外,教师也可以在第一遍教学音乐时,可以先把歌词内容配乐朗诵给孩子们听,这样既能够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感染力,又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们领会词曲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三、教师要想法设计“有趣”的音乐课堂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们好动且喜欢游戏的这一心理特征,尽量把游戏中一些快乐的因素适时地加入到音乐教学当中,然后再把其自然地渗透到整个音乐的教学情境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快乐又不知疲倦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在教学歌曲《小青蛙》时,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唱这首新歌。比方说可以以游戏“小青蛙捉害虫”为教学主线,让那些扮演“荷叶”的儿童通过控制歌声的大小,让“小青蛙”都能够听辨出歌声的暗示,进而顺利地找到“害虫”。这种游戏玩法教学设计既新颖又有趣,歌唱还能够成为孩子参与游戏的需要并且贯穿到整个游戏的过程当中,而孩子们也都能够在一遍又一遍游戏活动中,自然地就学会了这首新歌。所以说,音乐游戏作为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学前音乐教育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游戏能够把丰富的教学以一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展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得幼儿们在乐此不疲的游戏中一边玩耍,一边掌握一些音乐知识技能,此外,教师也都能够在不知觉中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孩子们音乐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孩子们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总的来说,在学前教育开展音乐教学,既能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音乐情感,还能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带领孩子们真正地进入到音乐的天地当中,让孩子们都能够在这个天地中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健康地去发展。

篇11:高中生物教学中若干难点分析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若干难点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四种学习理论提出将教学难点分为心理抵触型、认知偏差型、逻辑推导型和建构缺失型四种类型,通过对黄梅一中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知识点进行了难易级别的判别,对难度值排序在前10位的知识点进行了难点成因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难点提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教学;难点分析;心理抵触;认知偏差;逻辑推导;构建缺失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存在着一些不易达到目标的难点。对教学难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解析,寻找有效的突破对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关教学难点的解析与突破对策,很多教师和研究者都进行过探讨,但从理论上系统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并根据不同的成因进行突破对策的选择,仍然是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在学习理论发展中提出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框架下,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同时通过对黄梅一中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对相关难点问题的难度、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突破对策。

1基于学习理论的难点成因分析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学习就是通过提供特定的刺激,引起特定的行为反应,再对反应给予及时反馈,从而建立有效的刺激—反应联接[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刺激与反应,还有一个内在的加工机制。学习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知识混合重组成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2]。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学生只有主动、自发全身心地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3];建构主义则更加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一面。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对客体或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意义的过程[4]。上述四种学习理论实际上分别解释了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行为主义理论主要解释了发生在刺激-反应阶段的学习特点;认知结构理论则反映了信息被内在加工阶段的特点;人本主义者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建构主义者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主动建构作用的认识。在现有的难点分析研究中,较多的是从教师主观条件和教学客观条件中寻找成因[5-9],存在着对知识自身特质重视不够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四种学习理论看成是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的理论,那么根据上述学习理论,我们提出对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可以归纳为四种:发生在刺激-反应阶段的难解之处,可称为心理抵触型难点;发生在认知阶段的难解之处,可称为认知偏差型难点;发生在主观思维阶段的难解之处,可称为逻辑推导型难点;发生在建构知识学习阶段的难解之处,可称为建构缺失型难点。所谓心理抵触型难点,是指学生在初次接触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时,由于知识背景、思维定势的局限所产生的,对新刺激的反应不到位,形成心理抵触。生物现象,本来是多姿多彩、具体形象、可观可触的,但生物学概念、原理、方法,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初次接触这些概念、原理、方法,难免出现心理抵触。所谓认知偏斜型难点,是因为生物学中普遍存在综合性、层次性、复杂性特点,有时还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学生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和方法时,难免出现不全、不准、不精的现象,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所谓逻辑推导型难点,是因为生物学原理,既有描述性的原理,也有基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知识的推理性原理,需要学生能够进行合理推测、推理。这些推理,有些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有时需要的是定性的推论,也有些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去进行想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足,就容易形成学习障碍。所谓建构缺失型难点,是因为生物学现象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形态到代谢过程,能感知却又不能全部感知,有逻辑却又不是纯逻辑,知识体系的建构既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也要有合理地逻辑推理,既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又要有清晰的归纳总结能力,才能建构起属于学习者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形成的学习难点,我们称之为建构缺失型难点。以上对难点成因的分类,是基于知识点自身的特质,根据学习过程不同阶段而提出的分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是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的本质性原因。按照这样的分类体系对难点进行归类,有助于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难点突破理论。

2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难点分析

2.1知识点难易程度的调查分析

《稳态与环境》主要介绍了生态学的的基本内容,涉及到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生物的各个层次。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划分出52个知识点。将这52个知识点罗列在调查问卷中,并在这些知识点后附上一般、较难、很难三个难度级别,并分别赋予三个分值(分值分别为0.3、0.6、1),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个知识点相应的难度做出选择,用分值乘以选项人数,再用参加总人数平均,得到用(0,1)区间的分值表示的52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判别结果。问卷调查于2014年10月在黄梅一中进行。选择已经学过本书内容的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的理科班学生发放问卷,高二年级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75.3%;高三年级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72%。从总体情况看,学生对本书内容难度的判别,难度值的区间位于“一般”到“较难”之间,表明了大多数学生不认为这些知识点“很难”。按照知识点难度值排序,我们列出了平均难度值排在前10位的知识点(表1)。就本书六章的内容而言,学生们给出了最难的内容是第二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就本文归纳出的知识点而言,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知识是最难的。

2.2难点成因分析

如表1所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排在难度值第一位。是什么原因?按照学习过程四阶段理论来分析这一知识点的特征。人类自身就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指向都有各自的体验,加上大众媒体不时出现类似“生态”、“系统”之类的词汇,所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不存在刺激-反应阶段的障碍。但生态系统的含义未必能够被学生完整、准确认知,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出现认知不够的现象。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首先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整体。从而推导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要从食物链入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从大概念到具体知识,知识迁移的跨度大,学生的思维容易打结,产生推导障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构成,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建构成一个体系,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原理”是排在第二的难点知识,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该内容,而且在变异传染病的新闻时不时传出的今天,如何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的讨论充斥着学生的耳朵。家长对学生健康的关心,让学生对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存在刺激-反应阶段的障碍。但免疫系统原理具体是怎样的,不能被学生完整、准确的感知,所以学生会出现认知不够的情况。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需要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出发,即结构到功能,这是简单的逻辑,因此不存在推导困难。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每个组成有各自的作用,形成了三道防线。因此免疫系统原理的建构对于高中生有难度。据此,将平均难度值排在前10位的知识点的难点进行了归类(表2)。从表2可知,难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偏差,即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最容易成为难点,其次是建构缺失,即难点容易出现在建构知识体系的环节上。

3教学难点的突破对策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难点分类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心理抵触型难点产生是因为纯理论的知识,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或与旧知识抵触,难以产生共鸣,那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普遍的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望,如风趣的语言,生活中鲜活的实例等。还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自信心和自强感。克服这个难点上主要设法消除学生心中的抵触情绪,需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鲜活性。其次,认知偏差型难点产生是因为对知识把握的不准确、不全面,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解决这种难点的关键在于将抽象化的知识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虚拟动画直观的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直接的认识。直观化、具体化的知识,学生才能对其有全面的把握。所以需要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再次,逻辑推导型难点产生是因为在推导的时候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有一个步骤不清楚,不明白,就会对结论产生疑问,形成困扰。推导在于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存在跃进。解决这种问题在于慢、在于细,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引导学生,反复的对每一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从那出发,为什么这样做,要考虑什么因素”,使学生对结论知识“恍然大悟”,同时学生也接受了学科思维的锻炼。所以需要加强课堂或课后的推导演练。最后,建构缺失型难点产生是因为知识量而复杂在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其含有较多的前置知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对此准备不足,无法有效的建构。形象的来说,建构缺失型难点就是要搭积木,搭积木要有足够的积木,每一块积木放什么位置要清清楚楚。解决这种问题在于全面,准备充足了,才能建构出想要的结果。所以需要做好铺垫,强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和全局性。

参考文献:

[1]隋美荣,高峰强,潘光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衰及其启示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4-7.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晋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5):109-111.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17-22.

[5]陶琪艳.论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重难点的突破[J].理科考试研究,2013,(15):79-81.

[6]胡国赋.高中生物学教学难点的形成及化解[J].生物学教学,2006,(06):28-29.

[7]李泽娜,李德红.“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策略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1,(11):31-33.

[8]易逢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09,(32):103-104.

[9]李筱.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124-125.

篇12: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论文

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论文

电教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已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并广泛采用,而历史教学由于它所特有的不可逆性和过去性,使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者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中运用电教媒体开展素质教育是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重要手段。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过去性: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时间不可能再现。因此正确地使用电教媒体,可以有效地辅助课堂语言教学,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那么在历史电化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根据各种媒体的功能和特点选择电教媒体

电教媒体由两部分组成: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从感官方面来分有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视听觉媒体等几类,而针对历史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认为视听觉媒体即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能更完善、更灵活、效果更好,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有形象、直观地认识和了解。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电教媒体

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对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如何选择电教材料辅助教学内容至为重要。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的电教媒体功能各异,因此就要求教师要慎重选择相应的电教媒体。

三、选择电教媒体应顾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不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作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并且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活动和推理方法均不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电教媒体时应考虑到高中生的注意力趋于稳定和集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客观事实,选择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思维的电教媒体,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综合能力,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

四、把握课堂实施时机,运用电教媒体

在选择了最佳电教媒体后,什么时间、怎样运用电教媒体还要注意好对时机的把握,提前或错过都会降低电教活动的整体效果。

1、语言先导,电教其后。

2、电教在先,语言点拨。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边进行电教活动边用语言串联。

在进行电教活动的同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进行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会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轻松游弋于上下五千年。

五、注意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器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求运用电教媒体并不是排斥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中经常提倡“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使二者浑然一体,各取所长。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体育、音乐、地理、建筑以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领域,但又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这也就为历史教育中现代与传统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当代科技发展史中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会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面对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历史教学真正迈入多媒体时代。

篇13: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是枯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数学教学形象化,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况且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电脑日益普及,多媒体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还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氛围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引言

数学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数学教学中的要求。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推广,其优学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目前在数学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还不是很多。还需要我们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学习,以此达到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的目的。以下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

“数学教学以培养空间想象力为主要目标之一,而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仅凭教师口头讲解,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几何为例,作为从公理出发的纯演绎系统,在现行教学模式下,一般学生很容易用静止的观点去剖析空间图形的几何性,而计算机的参与教学,提供给学生相当数量的感性材料,更方便引导学生观察空间的变换规律,把空间想象力引入动态世界。”例如:《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利用多媒体卓越的画图功能突破这个难点,电脑显示:①准备知识:屏幕上给出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展开图及侧面积公式。②问题探索:球的表面积公式怎样呢?球面不能展开在同一平面上,球的表面积公式无法用展开图求出。怎么办呢?要用新的方法研究球的表面积公式。用鼠标点出把一个球分成两个一样大的半球,然后把半径为R的球的上半球切成n份,每份等高,并且每份看成一个圆柱,则这些圆柱的侧面积之和很接近这个球上半球的表面积。当n越大时,侧面积之和越接近半球的表面积。③证明预备定理:用过圆柱的轴平面截这个圆柱得 到截面ABCD。

A C

B D

④解决问题:利用预备定理推导出球的表面积公式为:S球 =4 .推导过程:把一个半径为R的球的上半球切成n份,每份等高,并且每份看成一个圆柱,其中半径等于其底面半径,则从小到上第k个圆柱的侧面积 其中, , , = ,

则 ,当n无穷大时,就是上半球的表面积 即球的表面积=上半球表面积+下半球表面积= 。由此,球的表面积公式就推出来啦。以上每一步的电脑显示都是以动态的图形,加上虚实线的变化,再配合适当的色彩和声音,把立体图形表现的惟妙惟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课即轻松又充满了乐趣,即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分析有关问题也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能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它实现了传统数学不再单一的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条件,它的动态情况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探究,进行“数学实验”,给学生以更多的分析、思考、合作的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机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例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 …0.5厘米的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的圆柱,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算出结果。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演示圆柱的展开图,并让同学们观察,分组讨论以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机房进行手动操作,一个组一台电脑,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操作,教师深入到每一个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这样便在全班创设了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数学问题更加的简单化。[3]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手段。在教育技术中所涉及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1]例如,“我们在讲圆的半径、周长、面积时,如果直接讲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同学看就不一样了,首先跟同学们说:大家请看,有一只羊,被一根绳子拴住,另一头栓在一棵大树上,问:羊可以吃到的所有地方的多少应该用什么词表示呢?那绳子又可以用什么词表示呢?”这样,同学们就会自主的观察、想象、猜想。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同学们不仅容易明白,而且加快了讲授速度,加大了教学的容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更清晰地明白和理解抽象的东西。可见,恰当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教法比较单一,教师讲的很多,学生参与很少,即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又缺乏供学生发现所的良好环境,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态势中。教师将得“苦”,学生学得“累”。但是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飞跃,从传统的教学媒介物:黑板、粉笔演变到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高清晰度的富于动画效果的彩色图像,实现视觉力与听觉力的完美结合,发挥了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传统的数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劣势。可以说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运动协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况,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打开了数学教学中一扇新的“诱导之门”,与传统教学配合,相得益彰。

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偶的很难掌握,有死即便知道结果,却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入课堂,化解了许多以往所不能的问题,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尤其计算机可以进行动态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对解决数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的闪烁线条标出来并配上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破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的重叠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好。所以说,有了多媒体,数学教学讲解更加清楚明白了。可想而知,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

5 多媒体教学令教学改革一片光明

实践证明,电脑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统的教学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改革课堂教学,把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向着学生积极参与式的教学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电脑多媒体教学有极大地潜力,它是现代教学形式的一般表现,也是对学生追求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素质莪一种培养。[2]

计算机介入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数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更加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而且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当然计算机知=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师生间的交流,将会为数学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天地,为培养学生数学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

6 小结

总的来说,自从进入21世纪,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多媒体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数字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尤为可见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未来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致谢

三年,给予我的,是不断丰厚的学识,是从容、自信和幸福的能力,还有,珍贵的友谊。 同门求学是一种缘分,无数次结伴同游,无数次对酒当歌,无数次谈天说地、嬉笑怒骂。曾经一样的悲欢,注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许多美好的回忆。尽管就要各奔东西,但三年同窗之谊,我们会成为一生的朋友。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着的作者。

篇14:试析媒体在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试析媒体在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语言学习环境下,视听法主要是指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听觉和视觉媒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说明、娱乐和自动化等方面。认知的可视化要求多媒体视听教学应当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能力。

论文关键词:媒体;视听;教学

一张图片所表达的东西难道真的胜过千言万语·或者说一个声音真的胜过千幅画·无论怎么样,已经有很多人思考过关于视听媒体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许多教材都设法用图片自然而然地来表述一种通用的语言,即用它来替代这些语音和字素的体系。而一些方法却恰恰与这种设想相左,他们反而用拟声的方法来介绍语言的语义和功能特性。已有的研究一般也只是着重于媒体性的个别方面,如里希特(Richter)在《学习和媒体设计理论及其在多媒体语言学习中的运用》中就谈到了多媒体与发音训练方面的研究。(Richter,)。直到前几年才有人开始对电脑动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Scheller,:kritischzumEinsatzauditiverVerfahreninsuggestivenMethoden)而如今从事媒体在语言习得中的研究已经具有行为主义的和理据性的特性。本论文将从多重价值教育的视角来讨论在外语教学中媒体应用的原则、前景以及所遭遇的困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视听法和听说法的角度转换

在语言学习环境下,视听法的概念以方法而著称。它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借助视听法来介绍接受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说,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这个语言的学习过程通常被看作是下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据此,视听法首先关注的就是较长或较短模式(pattern)和块(chunks)的下意识培养。人们可以在新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数字化学习方案中找到很多关于视听法的构成要素和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但大多无章可循。(Roche,)视听法媒体概念下的媒体通常是指不仅传播声音还要传播图像的媒体,如电视、CD光盘、DVD光盘以及视屏光盘等。因此,最重要的学习和教授媒介,即在视听法产生之前以及在当今仍然具有视听功能与特性的教师被忽略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组合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还被认为是一件稀罕事的时候,但这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标准。因此,曾经革新的并且突出了媒体功能的概念在特殊的教学环境中仍然是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条件、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更新)具有建设性的图片教学受到了限制。在通讯理论中,视听—交际是一个理论上合理的说法,尽管它在视听范围内从日常行为中以媒体为中介的大众交际的意义上而言并不总是有明确含义。

随着从功能性到技术性标准的转变,数字媒体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在借助媒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而非技术。在以行为为主导的课堂上最注重的是用语言达到真实交际的目的。年轻的一代在这种以交际为目的的语境下非常注重实效地操作这些不同的电子仪器。那些被软件开发者和教育学家们认为媒体中所具有新奇和娱乐性的东西反而掩盖了教学法上的落后,因此这些东西带来的影响只是短暂的。因为这些东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聊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只有通过多媒体设备创建和达到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交流和学习的目的,教室里多媒体设置的配备才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然而,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什么东西更能够传达语言与文化呢·但是,如果人们认可了这种以真实情景为基础的教学法,那么对视听—媒体提出的质疑就与在文学和教师培训中所遭遇的质疑完全不同。特殊情况下,这只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以及在何时使用投影仪或者具体的或虚拟的照相机的问题。因此,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由制造商印制的使用说明书。它涉及的是在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不同的音频媒体和视觉媒体价值的确定,这其中有两项功能是相互关联的:真实语境下交流工具的功能和学习助手的功能。如果以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的交际能力为教学培养目的的话,那么在教学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真实的演讲和写作动机、情景、上下文以及交流目标。因为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媒体的应用是非常讲究实效性的,媒体种类的不同形式便应运而生(直接独白或对话形式的交流,电子通讯如电话、网上聊天、电邮、论坛、博客、维基以及视频会议等),当然也可以将这些交流形式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技术设备必须作为此类课堂教学的前提,设备要么是事先安装,要么是学生自备。而预期想到达到的能力、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课堂主题才真正决定着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是这些电子产品适合作为学习工具,如它们可以应用于电子文档处理程序、电子资源(字典、汇编或拼写检查等)、日程安排、问卷调查、设计和施工方案、订单、资讯节目(如天气预报)以及互动游戏等等。电子媒体的这些用途可适用于基础任务学习以及案例学习、创新性学习以及情景教学和跨文化语言教学。电子媒体本身的使用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本的差异性也可能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效果,听觉和视觉媒体目前主要体现在实现它的说明、娱乐和自动化功能。比如说,借助图像可以建立与对象、事件以及过程之间非语言的联系。这就包括不同产品,如语义特征、国情研究、区域研究以及发音或发声部位等相关图解。从行为主义教学方法意义而言,这些功能合成可能最终起着语言产生过程中参考的作用。一般人们很少去关心应该用哪种媒体来提供这些视觉信息。该程序应该保持不变。而这种方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教学意图或预期与教学效果之间经常还会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市场上的发音训练教材不仅描述了发声部位在口咽中具体位置,而且还将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的发声部位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且通过示波记录模式将偏差与调准可视化。这有助于学习者分析和纠正错误发音。虽然我们无法否定这种表述的启发性价值,但是我们还是得指出它所存在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首先,正如在语音训练过程中所显示的那样,今天所拥有的技术不可能将语音信号分析到很精准的地步。结果便是:这种分析不到位;其次,有经验的说话者是不会按部就班地将这种可视性的图解提供的方法运用到发音过程中。声音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且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意识的控制。结果便是:有意识的纠错反倒以随机性为基础。听觉训练方法最好与发音的系统训练相配套,当训练的地点和时间有机地融合为一个行为链并且将训练对象语义化了的时候,那么这种训练就已经具有了内涵并且不再是机械的操练(比如在复数语素和ü意思差异上)。当然这并不排除在这样一个行为的语境下也会存在一个为语法和语音练习提供的短时的、突出重点的暂停(时间)。但这是一个与意义和重实效语境下的链接和反馈有关的建议。(比较:为此有点语音的描述德国电话号码簿中不同电话号码的可视性或者在具体诗中那些舞台的、漫画的以及文字的拟声词和文本)

二、认知的`可视化

根据多媒体教学的认知理论(cognitivetheoryofmultimedialearning)和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theory),会有两种不同的语义记忆子系统对(语音)语言和图片信息进行处理。在语言和物质材料被处理的同时又生成了两个不同但又得在同一时间点汇聚的、心理上的图像。由于脚本的来源大多以图解的描述为基础,因此同样可以通过视觉流程来处理字素和图片材料。事实上,同时处理、编辑语音—语言和图像信息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耗过程,但是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学习却比单单使用词典和图片的效率要高得多。信息被分开处理和储存的时间越长,被限定的认知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EngelkampundRummer和EngelkampundZimmer认为,分别处理之间的协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早在学习说话以及说话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为了避免负担过重的影响,那么处理过程必须在时间和语义上高度协调一致,并且它还有可能进行更细微的分工。国情或区域信息中一个过早或过晚的一个插图都会影响到预期想要达到的积极效果。只有当语言信息与视觉信息同时显现的时候,才会在学习者那里产生积极的可持续性学习效果。

这种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影响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程序的开发者根本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歇勒(Scheller)对语法动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研究是在以语法概念模式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还采用了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参数。由此,这个研究就将有目的的使用动画延伸到了教学和教育领域。最为辅助语义化助手的动画将信息直观化,它除了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以外,还将句法学和形态学的原理直观化了。视觉信息和语言信息之间的这种有效结合促使了多种检索途径的深入发展和形成。在动画的作用下,可视化的结构就变得轻松易学且通俗易懂。很多情况下,逐步呈现比静止的展示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因为比起静止的展示而言,分步呈现画面并非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结果,而是在学习者充满好奇的状态下逐步地将部分展现在他们眼前。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激发学习者兴趣的过程。首先动画可以应用与语法结构的转换,因为这个时候动画可以是语法在结构的转换过程中清晰化和动态化。

语音、视觉、字素以及其他因素在激发大脑联想功能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话者发出“au”的音,那么听话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与这个音相关的单词,如Au、Auto、autonom、Aurora,Aurelia等等。当然,这种激活的强弱还跟上下文的语境有关。也就是说,语义的和语用的角度对被激活的词素和词位的选择起着关键性作用。中间环节的语义要素在此过程中被强烈地激活起来,其他的语义要素或被共同激活,但是须得经过上下文的筛选。激活扩散模式解释了这种相互联结的过程。在此,适当的视觉元素显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视觉信息会在激活与选择的时候起着与语言环境(语境)类似的作用。对比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抽象概念被激活的过程中,通过隐喻化来实现的语义具体化也不容忽视。(Roche,)在不同的语言中同样可以观察到抽象概念的直观化过程,只是每个过程都深深打上了自己特有文化的烙印。因此,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隐喻化过程是描述抽象词汇最有效的手段并且同时视觉材料在此还可以助上一臂之力。

三、视听法在概况、接受美学和跨文化中的应用

在国情课中,视觉和听觉媒体在展示地域地貌、风景名胜以及民俗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当然是以多个课堂预期目标为基础。在这种课堂教学中,一般不会去考虑教学理论方面的需求。当然,这也就导致了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因为,展示给学习者的所有资料都是学习者认识和理解的基石。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图像的生动性在为语言教学提供帮助的同时,它也可能成为学习者交际能力培养的阻碍。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图像会随着语言的变迁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不同文化框架下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感知模式也只能是部分地对应并且它还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因此,一些关于利用以插图为主的视觉传输媒体来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的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另外一方面,媒体的接受美学潜能在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越来越视觉化的交际和视觉、字形以及语音符号之间协作关系的形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交际和美学设计理念,比如涂鸦、笔法、著作、视觉、具体诗或音乐、声音实验和语音游戏、艺术电影中的字体电影和字体动画、片头和片尾字幕、商业广告以及音乐电视。(Packard,2006)对图像与声响的感知会随着人群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并且因此而形成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共性。它们以这些方式为洞察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这也是深入了解他国文化最适合的手段。采用符号学方法来教授语言或介绍文化的任务并不一定就能通过多媒体得以简单化。但是,不同语言之间日益交流的发展则更加要求教授者与学习者摆脱落后的交际以及教学方法,然后转向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及缜密的计划、协调,从而获得教学实践所具备的教学技能。

篇15: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话式教学实践分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话式教学实践分析

文/许天娇

摘 要:结合对话式教学的特点,对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有效的实施策略。

篇16: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话式教学实践分析

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学科,是高中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当前新课标“人人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不断显露,使得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话式教学概述

1.概念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独白式”教学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仅是指师生之间狭隘的语言对话,更强调师生双方彼此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交流,通过对话的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目的。

2.特点

对话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其基本特点如下:

(1)自主性

对话式教学是以对话为手段,强化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教学模式,强调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尊重以及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而存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需要结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平等性

平等性指在对话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观点和认识,突破教师思维的局限性,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通过辩论和对话的形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共享经验和教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意义

首先,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其次,对话式教学可以将枯燥抽象的学习任务转变为生动的探究性话题,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有助于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倾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于学习的自主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做好话题设计

话题设计是对话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切实做好话题的设计工作。首先,话题设计要结合教学的目标进行,确保话题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而不能设计与教学无关的话题,影响教学进度;其次,要选择恰当的话题内容。(www.fwsir.Com)一方面,话题的内容要丰富,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话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探究话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话题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以切实保证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对数列进行教学时,可以引用铜板递增话题:第一天在棋盘的方格上放置1个铜板,第二天放置2个铜板,第三天放置4个铜板,以此类推,全部64个格放满需要多少铜板?第64个格子内有多少铜板?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促进话题讨论

话题的探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谈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智慧和知识的共享,寻找最为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分组的合理性,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话题讨论的有效性。

3.丰富对话形式

对话式教学并不是一对一的问答式教学,其对话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问答式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虽然相比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要强,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但是并不能代表对话式教学。就目前而言,对话式教学的对话形式包括问答式、小组讨论式、实践探究式以及竞赛辩论式等,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对话形式。例如,在对立体几何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学模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出相应的图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于对话式教学的应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友滨。高中数学对话式教学探析[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01)。

[2]姜炯。小议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对话式”教学[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以一次课为例浅谈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

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制度设计

启发式教学法

学科竞赛教学法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究论文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几何画板自主学习论文

七年级政治工作总结

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
《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钢琴教学的论文2022-05-07

当代经济学教学特征论文2024-02-27

浅谈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毕业论文2023-07-06

大学策划书格式2023-03-04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论文2022-05-07

大学策划书模板2023-06-27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2023-10-26

慈善营销价值食品安全论文2022-12-20

简论创设教学情景加强幼儿环保启蒙教育论文2023-08-25

几何画板课件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