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

时间:2023-11-20 08:18:5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liangli16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

篇1:分析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教育论文

分析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经验现实主义 认知模式 语言教学

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哲学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也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本文综合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旨在进一步强调哲学对认知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0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杜伊斯堡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上都与主流语言学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与人类对范畴的认识不相符合,也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地解释人类认知和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要提出自己的新的哲学观点——经验现实主义。

1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

客观主义认为,人的语言和思维中所运用的符号对应于外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符号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事物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获取意义。这样形成的符号体系是外部世界的再现(representation),是客观现实的映射。

客观主义这还将人的心理活动中包含想象色彩的成分全部剔除在外,比如隐喻、借代、主观意象(mental imagery)等都不应该进入人的概念领域(realm of concepts)。

总之,客观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虽然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但理性不受人自身的生物功能和外部世界特性的制约,人的思维和推理是大脑中概念和理念(ideas)之间的关系运算,是绝对抽象的,无形体的(disembodied)。他们错误地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观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制约,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超验的,不依赖认识主体的身体经验及其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对“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ies)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与以前不同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m)的观点。他们称之为经验现实主义或简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 experientialism)。这里的经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向图式。

经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

(2)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的结果,这种想象力也不是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意向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

意义与推理也是基于以上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4)思维具有完型特征(gestalt properties),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型结构,而不是抽象符号的机械运算。

在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里,意义被视为是最关键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词语(linguistic expression)和词语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

经验现实主义认为,意义和意义的结构都产生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包括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我们作为生物体的特殊身体构造决定了有些经验是先于概念的产生就有自己的内在结构的。概念之先结构主要包括两类:一为基本层次结构,一为意向图式结构。认知模式与这两种概念之先结构相映衬,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意义。

这种映衬构成人类知识的基础。经验现实主义还认为,我们通过理想认知模式ICMs(Idealised Cognitive Models)来构建知识,ICMs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复合体,其内在结构可以是命题性的,意向图式性的,也可以通过隐喻投射和借代投射建立起来。在那些没有清晰可辨的概念之先结构的域,尤其是抽象域,我们通过隐喻借来此种结构。

这样一来,隐喻就为我们理解那些抽象域提供了途径。经验主义因此特别重视隐喻对人类认知体系和语言形成的作用,因为隐喻将理性(reason)和想象结合起来。

2 认知语言学

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哲学基础的影响。语言教学是一种调动学习者主观思维的活动,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经验、想象、脑海中已构成的图式模式。如上所诉,语言教学者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词语和词语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

而意义和意义的结构都产生于我们的各种生活经验中。语言教学因此更要重视对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经验的运用,以获得语言内容的最大吸收和语言意义的最深理解。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

认知语言学把经验现实主义作为哲学观。经验主义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性,但认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于外界实体的对应,而是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语言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 其结构与功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与客观世界之间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语言的中介是人类经验所促动的人类概念。人的身体构造、身体经验及社会经验会对人的人之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F. Ungerer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Janssen T. &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 [C]. New York /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

[3]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And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6]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Langacker, R Assessing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s[J].In Janssen, T & G. Redeker (eds),1999.

[8]Tomasello, M.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9]张辉、祝良 认知语言学概述[J].外语研究,1999(2).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2:浅析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经验现实主义 认知模式 语言教学

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哲学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也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本文综合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旨在进一步强调哲学对认知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0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杜伊斯堡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上都与主流语言学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与人类对范畴的认识不相符合,也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地解释人类认知和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要提出自己的新的哲学观点——经验现实主义。

1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

客观主义认为,人的语言和思维中所运用的符号对应于外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符号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事物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获取意义。这样形成的符号体系是外部世界的再现(representation),是客观现实的映射。客观主义这还将人的心理活动中包含想象色彩的成分全部剔除在外,比如隐喻、借代、主观意象(mental imagery)等都不应该进入人的概念领域(realm of concepts)。总之,客观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虽然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但理性不受人自身的生物功能和外部世界特性的制约,人的思维和推理是大脑中概念和理念(ideas)之间的关系运算,是绝对抽象的,无形体的(disembodied)。他们错误地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观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制约,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超验的,不依赖认识主体的身体经验及其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对“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ies)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与以前不同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m)的观点。他们称之为经验现实主义或简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 experientialism)。这里的经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向图式。经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2)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的结果,这种想象力也不是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意向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意义与推理也是基于以上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4)思维具有完型特征(gestalt properties),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型结构,而不是抽象符号的机械运算。

在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里,意义被视为是最关键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词语(linguistic expression)和词语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经验现实主义认为,意义和意义的结构都产生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包括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我们作为生物体的特殊身体构造决定了有些经验是先于概念的产生就有自己的内在结构的。概念之先结构主要包括两类:一为基本层次结构,一为意向图式结构。认知模式与这两种概念之先结构相映衬,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意义。

这种映衬构成人类知识的基础。经验现实主义还认为,我们通过理想认知模式ICMs(Idealised Cognitive Models)来构建知识,ICMs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复合体,其内在结构可以是命题性的,意向图式性的,也可以通过隐喻投射和借代投射建立起来。在那些没有清晰可辨的概念之先结构的域,尤其是抽象域,我们通过隐喻借来此种结构。这样一来,隐喻就为我们理解那些抽象域提供了途径。经验主义因此特别重视隐喻对人类认知体系和语言形成的作用,因为隐喻将理性(reason)和想象结合起来。

2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哲学基础的影响。语言教学是一种调动学习者主观思维的活动,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经验、想象、脑海中已构成的图式模式。如上所诉,语言教学者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词语和词语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而意义和意义的结构都产生于我们的各种生活经验中。语言教学因此更要重视对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经验的运用,以获得语言内容的最大吸收和语言意义的最深理解。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认知语言学把经验现实主义作为哲学观。经验主义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性,但认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于外界实体的对应,而是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语言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 其结构与功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与客观世界之间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语言的中介是人类经验所促动的人类概念。人的身体构造、身体经验及社会经验会对人的人之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F. Ungerer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Janssen T. &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 [C]. New York /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9.

[3]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And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6]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Langacker, R Assessing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s[J].In Janssen, T & G. Redeker (eds),1999.

[8]Tomasello, M.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8.

[9]张辉、祝良 认知语言学概述[J].外语研究,1999(2).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篇3: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本文评述了体验哲学的背景、重要原则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作 者:杨彬 于杰 Yang Bin Yu Jie  作者单位:杨彬,Yang Bin(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于杰,Yu Jie(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刊 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0-05 关键词:体验哲学   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  

篇4: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语言学基础,即生成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生成;认知;功能中图

分类号:H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201—0151—02

任何一个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出的,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应该与其前的语言学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对以前的某个流派进行否定;要么继承发扬某个流派;要么将几个流派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知语言学从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众多学科中吸取营养,但其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则来源于语言学本身。那么,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渊源是什么呢?笔者对此试作论述。

一、语言学研究历史

语言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对传统语法的研究,被称为第一代语言学。其研究领域陕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研究方法主要是规范性的,即规范人们对语法规则的使用。因此,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被称为语文学(Philology),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Linguistics)。

19世纪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二代语言学,主要运用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语际比较的方法对语言的发展演变和语言间的亲缘关系进行探讨。因此第二代语言学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三代语言学。其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问世,它标志着语言研究由历时层面转向了共时层面,由规范性转向了描写性。即由规范人们对语法规则的使用转变为客观描写人们使用中的语言。其研究范围更广,研究方法更科学。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或描写主义语言学。

从20世纪50年代起的语言学研究被称为第四代语言学。其间具有杰出贡献的当然是乔姆斯基,他的转换生成语法被称为一次“语言革命”。他抛弃了描写主义的传统,从人类心理层面对语言进行解释性研究。这是一个划时代

即只对语言这一客的进步。它标志着语言研究从本体论(体的研究)转向了认识论(即作为主体的人们与语言客体的相互关系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乔姆斯基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他的理论体系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句法自主的观点和语义的边缘地位使师承于他门下的许多杰出语言学家弃他而去。(刘宇红,),从而导致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这一派别之内又产生了许多与其句法自主观与语义边缘观相佐的其它一些语言学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成语义学的产生。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GeorgeLakoff。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语言研究被称为第五代语言学。第五代语言学与其前的语言学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其一,这一期间的语言研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多个语言研究派别同时共存,如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但其中最突出的主流是认知语言学。它们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语言的不同层次。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语言,并探讨认知活动的内在机制。这标志着语言研究从认识论转向了方法论,即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以及主体的认知机制。相对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因此,认知语言学被称为语言学的“第二次革命”。其二,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都是一些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都是借助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的各个层们面进行研究。这也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语言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由最开始只对客体进行描述,到后来对客体进行解释,再到后来研究主体如何认识客体及主体的内在认知机制,这一发展历程展现了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语言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语言学基础之一:生成语义学

认知语言学不仅从其它学科吸取营养,而且注重从语言学研究本身寻找动力。其语言学渊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成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

生成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语言学基础之一的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GeorgeLakoff就曾经是生成语义学的主要代表人物。Lakoff因为不满足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语义的忽视而提出了生成语义学。他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句法和语义是不可分的,语义在句法中起着中心作用(伍谦光,1987)。生成语义学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后来,Lakoff发现生成语义学的研究虽然弥补了乔姆斯基理论体系中的某些不足,但对语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和充分。既然语法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又不能独立于认知。因此,20世纪70年代后Lakoff开始大胆地从人的认知心理过程出发来研究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应用,从而

收稿日期:2010-1-8作者简介:郑银芳(1967-),女,湖南宁远人,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部教授、硕士。研究应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YBB205。

152琼州学院学报慢慢地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Lakoff将生成语义学发展成了认知语义学,并使认知语义学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生成语义学的核心观点,即句法与语义不可分句法不是自治的也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奠基石。认知语言学的意义中心论也应该归功于生成语义学,因为是生成语义学第一个摆脱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束缚,提出不应该把句法看作是语法基础,而应该把语义部分看成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从而提升了语义研究的地位。Lakoff从生成语义学向认知语言学的转变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由于对语用和模糊等问题的探索要求生成语义学家们另辟蹊径,另一方面是Lakoff语言观的改变。据Lakoff自述①:“1975年的时候,我熟悉了研究心智的身体化理论(anembodiedtheoryofmind)的各类认知科学的成果———包括关于颜色感知的神经生理学理论,原型和基本范畴理论,LenTalmy)关于空间关系的概念,以及Fillmore的塔米(框架语义学。这些理论使我认定,整个关于生成语义学和形式逻辑的研究都是没有出路的(hopeless)。于是我和Talmy,Langacker Fauconnier一起着手建立一种新的语言学,一种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融合的语言学,它叫作认知语言学,一种正在蓬勃兴起的`科学研究”(刘宇红,2006:56)。

三、语言学基础之二:认知语用学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社交和认知两个方面去研究语用。将语用视为一种社交现象,主要关注交际中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各种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将语用视为一种认知现象,则关注信息处理的认知参与过程。前者属于社交语用,后者则属于认知语用。“认知语用学就是根据认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冉永平,)。它是语言去研究语言运用的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的一部分。语用现象存在认知基础。因此“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都是以语用学为取向的一种语言学。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认知方法,因为它是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在理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语用理论,因为在语言分析中它强调语言的功能”(冉永平,2002)。具体来说,认知语用学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孤立地研究语言到研究一定语境中的语言。因为语用学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和语义环境孤立地研究抽象的语义,认为语义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者—人,也不能脱离语境。而语境包括了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的认知体系等等。这样就将人的认知融入了语言研究。

(二)将隐喻研究纳入了语言研究范围。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排斥隐喻研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式,隐喻语言是一种非正常语言,对它的研究只能算作修辞研究而不能登入“语言学研究”这一大堂之内。而语用学则将隐喻当做正常语言来对待。这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空前的关注和重视打下了基础。

(三)用含意推理解释语言理解,不仅提出了句子意义向会话含意的推导,而且提出了会话含意的推导原则。特

别是斯珀珀和威尔逊(D.Sperber&D.Wilson)的关联理论关联将人类认知的相关性引入语言理解理论也成了认知语用学的基本内容。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人类交际,认为人类交际(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非常强调认知语境和认知推理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

四、语言学基础之三:功能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除了生成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之外,还有功能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是以人为本,以社会为背景的理论学说。它所关心的是社会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形成的交际意义。这种意义“从来就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互动过程之中”(朱永生、严世清,:129)。因为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都是在反对乔氏生成语法为首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双方都是功能主义大家族中的两个主要代表,故双方存在共同研究初宗。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许多观点。如:意义观、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等都对认知语言学有过较大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也在诸多方面存在互补性。因此,有人大力主张功能与认知联合,以建立“认知功能语言学”模式(张玮,)。

总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既符合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趋势,同时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从哲学上来说,它基于一种全新的哲学理念—体验哲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吸取了经验联想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有益成分;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生存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是其基础。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Lakoff,George,&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Symbol:TheCog-nitiveBasisofGrammar[M].Berlin:MoutondeGruyter1991.

[4]Talmy,L.TowardsaCognitiveSemantics,vol.1:ConceptStructuringSystems[M].Cambridge,Mass.:MITPress,.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运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2002(1).

[7]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张玮,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互补性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篇5:分析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分析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自然语言与人类各种知识和认知形式的建构密切相关.语言在分析哲学研究对象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发生的作用行使着决定性功能.哲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是语言被纳入认知研究的标志,从而导致认知理论的产生.不考虑语言问题,认知问题便不可能得到解决.语言意义的终极研究意味着认知理论的最大限度发展.认知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并存在于语言之中,每一项认知行为都必须具有解释主体个性的参与,同时这一行为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为此,须要对认知过程中的`语言和对成为研究对象的语言作出评价,并将语言视为人类社会的认知形式.

作 者:隋然 Sui Ran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37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分析哲学   认知理论   语言意义   解释主体  

篇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语法教学、英语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引言

自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这份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准确性暴露出较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准确和流利的关系没有充分理清,致使语法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忽视,学生的语法意识减弱。当今的中外语言教育工作者一直试图从不断涌现的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营养,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虽然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历史相对很短,但已经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对该理论的挖掘并试图用其指导外语教学。如今,认知语言学在阅读及词汇教学等方面已经显现出其独具优势的指导意义。本文力求从这一理论出发,探究大学英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在语言学研究方向上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的出现“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如今,认知语言学已逐渐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神经学基础是连通论。认知语言学不是反对乔姆斯基的心智主义,而是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他们还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并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容,而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其外形通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成,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原本是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只有把语言看成是按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建构起来的观念内容,才能对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做出重要的概括和合理的说明,只有分析语法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认知和理解外部现实的独特观点,才能对句法规则的解释力给予合理的说明和归纳(lakoff,1987;langacker,1987)。

“认知语法”的出现象征着语法研究的钟摆又由注重形式转向注重意义。语义描写不仅是对客观的真值条件的描写,而且是对主观形成的“意象”的描写。句法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也不再是语法的中心;一定的形式约定俗成地代表一定的意义,词汇如此,句法也如此。语言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人的语言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认知语法旨在从认知上对语言结构做出系统、严格的合理解释(卢殖,)。

二、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笔者经实践观察及资料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没有保证。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中学学过语法,大学不必再教语法。即使遇到语法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语法教材自己解决。因此,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侧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及语言流利程度的训练。而且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和讲解,常常为了流利表达而牺牲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教学形式单一。语法教学仍然是教授语法规则,注重语法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练习以及学生记忆规则(安美华,)。而且,在讲授语法规则中,由于例外条目较多,当无法合理总结、概括时就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三、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语法并不是随意的、纯形式的条条框框,它应该是与人类认知相联系的、可解释的、有意义的。一旦从这一视角认识语法,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便不容置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语法多为机械记忆,由于不明内在含义而往往容易遗忘。而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对语法规则的合理解释。可见,大学阶段的语法讲解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以往有别,这一时期的语法教学应该对学生语法规则的内化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

过去的语法学习往往注重语法条目的形式规则,而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相脱离。以倒装结构为例,传统语法教学仅仅讲授倒装结构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结构要求。在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不应再简单重复,而应该挖掘、拓展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倒装结构对于句内信息的强调程度具有明显区别。例如:

(1)outoftheclassroomwalkedmary.

(2)outoftheclassroommarywalked.

两个句子不仅形式上不同,而且在潜在语义、语音以及上下文应用方面都存在差异。句(1)可解释为:“it was mary that walked out of the classroom.”,句(2)则意指:“it was out of the classroom that mary walked.”。重音方面,句(2)要么落在句末的动词,要么落在前置的介词短语。若以主语为焦点,只应用于对比性解释。此外,句(1)和句(2)分别用在不同的上下文。句(2)的主语一定是某个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的人;但在句(1)的上下文中,主语mary正在被介绍。

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透过语言表面的形式体会其背后的意义。而且语法教学应该与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由此解决大学外语教学中流利与准确的矛盾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7.

[2]langackerrw.theformandthemeaningoftheenglishauxiliary[j].language,1987,54(4).

[3]安美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种种[j].外语界,2000,(3).

[4]卢殖.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7: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课题与反思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课题与反思

管静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844)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在日语教学领域,我们尝试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一些假设、理论和模型,从认知语义、认知语用、认知心理三个方面确立了日语教学中的研究领域和课题,在验证认知语言学假设和理论有效性的同时,也考察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局限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日语教学;局限性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汉语的研究上。本课题旨在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日语教学活动,具体从语义、听力、翻译、阅读、口语等教学入手,对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考察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二、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研究领域和课题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提出了许多解释语言的新思路,将语言与人的感官体验结合起来,使语言研究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长,主题范围不断扩大。这些主题包括:第一阶段的汉语语法认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隐喻和转喻;第二阶段的认知语用、认知语义;第三阶段的语法化、概念合成、心理空间、认知语言学在翻译、文学、教学、词典学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束定芳,)。在日语教学中,我们确立了以下三个课题。1.认知语义研究。认知语义学是以体验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意义理论,人们以具体的、常见的意义为基础,依靠类推来认识不常见的、抽象的意义,其中隐喻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在日语教学研究中,我们利用认知语义学对语义的研究成果,以常用多义词义项的划分与释义为研究对象,探究词的认知语义框架。方法上借鉴了John R.Taylor(,)的语义连锁分析法,首先从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的关系确定其空间用法,再从上下方向和容器等意象图式探讨其派生义,将义项群体系化,最终明确其语义扩张路径和语义构造,揭示语义背后人的认知机制。

在构建语义网络时有两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中心义的认定,二是意义扩张途径的确定。关于中心义的认定,Jonh R.Taylor (2008) 在参考Langacker(1988b),Fillmore&Atkins ,Tyler&Evans()之上总结了以下7点:(1)为理解多义词其他意义的前提;(2 )具体性易被高度认知;(3 )较难受用法上的限制;(4 )最易被视作意义扩张的起点;(5 )使用频率高;(6 )最早获得意义;(7 )在中立语境中最早被想起。关于意义扩张途径有3个:(1)A到B的类似关系;(2 )A 和B 到C 的包摄关系;(3 )邻接关系。研究表明可以首先将空间用法作为研究起点,再通过人认知机制中常用的意象图式来完成隐喻义的扩张。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对多义词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其空间用法。在判断空间关系时,JonhvR.Taylor(1996)将被置于某处的物体称作射体(TR),将具有基准点或参照点功能的物体称作界标(LM)。两者的关系包括目标(goal)、起点(source)、路径(path),除此之外,还有LM和TR的形状、大小、次元等,同时还涉及TR和LM之间是否接触、两者之间的距离、TR之于LM的方位等。

在认知语言学中,相对抽象的空白的经验领域通过早已知晓的具体的事物而被概念化,这种手段即被称作隐喻。隐喻研究人如何利用一个概念领域去说明另一个概念领域,即映射功能。映射之所以成立,素材领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性存在。这种相似性是两个领域之间共通的、更抽象化的存在,被称作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就是将通过各种身体感知获得的意象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化后形成的`认知结构模型。JohnvR.Taylor(1996)将Lakoff(1987)和Johnson(1989)的意象图式总结为九种:(1)包含(容器);(2 )用途与其构成要素;(3 )邻近与远隔;(4 )结合与分离;(5 )前后方向;(6 )部分和全体;(7 )线形顺序;(8 )上下方向;(9 )集合(mass)与复合(multiplex)。

2.认知语用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于是也出现了认知语用学。其基本理论基础便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其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移到了认知理论上(何自然,)。

关联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从认知的角度揭示出了双语转换的规律,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依据认知翻译理论,引导学生明确翻译中的三元关系,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理解,充分考虑原作意图及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审美期待,还要尽量引导学生增加知识量,扩大学生的认知语境,使学生对原语和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结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认知心理研究。我们在听力理解训练中采取了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复读训练法(シャド`イング),即一边听音频,一边即时、快速地跟随复述,从而达到同时训练听解能力和口语能力的训练方法。认知心理学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通过复读训练法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总是一边看音频资料(文字)一边进行复述的话,记忆便只是作为图像记忆而存在,这些语音信息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也就远远短于声像记忆。其次,在每一次听解过程中都是伴随把握音频的内容和信息的任务而进行的,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了,否则,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也就是遗忘了。再次,在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借助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时就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把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关联信息越多,提取出的信息容量也越大;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关联信息越深刻,提取信息的速度就越快。这就决定了每个人进行复读训练的效果差异。很多学习者在大脑中提取认知资源的过程中,在搜索词汇、思考内容意义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了总是听漏很多内容,而不能够达到对语音信息的彻底理解。

三、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反思

基于体验哲学之上所形成的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现象解释上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思路,使语言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验证了其假设和理论的有效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比较明显的指导价值。但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语言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1.原型范畴。依据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有一个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非中心成员则是依据这一中心成员向外延伸而形成的。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很多词,很难说哪一个义项是其原型成员。再考虑词义的历时因素、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一个词,它的中心意义、基本意义、原始意义,有可能并不是重叠的,这个时候,原型成员应该如何确认?

2.语义链。“语义链”理论上认为语义可以通过相似性、关联性等原则像A→B→C→D这样关联下去,这一模式化的总结是否可以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多义词呢?这个还需要实证。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将这一概念僵硬化,将无法解释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共存的现象。

3.体验性。体验性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但是复杂多变的语言现象是否能完全凭借人的体验去解释呢?尤其当我们把研究对象从语义拓展到句义甚至是语篇时,人的体验性,尤其是身体体验性在对语言或外部世界的把握上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4.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翻译发生的具体过程,但其对翻译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译者的认知语境与原文作者的认知语境,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的估计都只能是尽可能的趋同。由于文化差异等的存在,要使译文达到和原文一样的最佳关联,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研究认同认知语言学的某些基本观点,第一是体验论,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概念化来自于自身的体验。第二是相似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具有相似性的,同时把触角延伸到不同语言之间相似性的差异上来。第三是关联性,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理解是一个积极推理,找出最佳关联的过程。基于这些基本的理论,我们不用再把学生局限于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填鸭式”的语言教学中,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多新颖多样的视角和方法。另外,在研究中也表明,认知语言学同其他所有的语言学理论一样,都不可能完全解释语言所有的现象,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在实践中去印证、修订。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近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外语研究,2012,(1 )。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言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

[3]王寅。认知语言学中值得思考的八个问题[J].外语研究,,(4 )。

[4]ジョン。R.テイラ`。J知文法のエッセンス[M].|京:大修^店,2008:102-132.

[5]ジョン。R.テイラ`。J知言Z学のための14章[M].|京:o伊国屋店,1996:130-139,158-171.

[6]谷口一美。学びのエクササイズJ知言Z学[M].|京:ひつじ房,2006:1-8.

篇8: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

一、什么是隐喻

从古希腊起多年来隐喻都以修辞(rhetoric)来进行学习,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称作tropes(转义)。隐喻的特点用图解形式(schematic form)表示为:A is B,如Achilles is a lion。在这个例句当中,相似性不是物理性的:阿基里斯不是实际上长得像狮子,而是基于狮子勇敢无畏的文化知识,把阿基里斯形容为狮子意在突出其勇敢和勇猛的特质。这种暗喻被叫做相似性隐喻。

二、字面性语言与比喻性语言

字面性的另一种定义是非隐喻性。这种观点需要我们一直保持不借助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真实”含义,即不包括依照一种想法来表达另一种。比如句子Achilles is brave,这个句子具有字面意义,句子Achilles is a lion则没有,因为它使用了隐喻:阿基里斯依据狮子被理解,表现出的是阿基里斯被理解为拥有狮子一般无所畏惧的典型特质。这种解释来自我们对狮子的通俗知识,即把狮子当做是勇敢的代表和象征。然而,很难找到一个非隐喻性的方式来思考或表述某种概念。例如,试着不通过借助有关空间(SPACE)或运动(MOTION)的表达来谈论时间(TIME)。如这一句子: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每一个句子的表达都依赖于有关运动或空间的语言,以此来传达表示时间观念的`圣诞节就快来临了。这些表达都是我们对时间的普通日常的交谈方式。事实上,如果不依赖隐喻性语言,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描述时间概念的方法。正如以上这些例句所表现出的,字面意义的非隐喻性定义,即需要我们一直不借助比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似乎与事实不符。

三、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前提(basic premise)是,隐喻不单单是传统隐喻观点那样的语言的文体特点,而是在本质上的根本性的隐喻。比如,我们依照垂直高度(VERTICAL ELEVATION)对数量(QUANTITY)进行认知和表达,如句子She got a really high mark in the test,其中high不是字面意思的物理高度,而是一个好的分数。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改变了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看法,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Lakoff&Johnson发现比喻性语言似乎与潜在的隐喻系统、一种“思维的系统”有关。换句话说,他们注意到对形容如婚姻关系的概念域不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在这一模式下Lakoff&Johnson在概念层面上假设一个感情关LOVE RELATIONSHIP IS A JOURNEYS的域之间的连接。根据这一观点,目标域LOVE,被源域JOURNEYS归约性地构建。这种联系被称作概念隐喻。Lakoff&Johnson还观察到源域和目标域中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角色。例如,JOURNEYS包括旅客,以及一种交通工具、一个路线,沿途的阻碍等等。类似地,目标域LOVE RELATIONSHIP包括爱人、关系当中的事件等等。这些角色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形成隐喻:爱人成为旅客(We’re at a crossroad),以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旅行(We’re spinning our wheels),在一条特殊的路上前进(Our relationship went off course),被障碍物阻拦(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Lakoff&Johnson还观察到源域和目标域中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角色。如这些例句所示,两个域之间的连接由许多不同的联系或映射组成。

四、结语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虽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其理论也在质疑与赞成的同时不断完善,并后续提出了隐喻的神经理论,将隐喻对事物的理解归结为神经元层面的联系。无论如何,概念隐喻的提出具有借鉴性与启发性,为认知理论奠定的基础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Haser V. Metaphor, Metonymy and Experientialist Philosophy: Challenging Cognitive Semantics[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5.

[3]Koller, V. Metaphor Clusters, Metaphor Chains: 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J].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篇9:语言学习理论与口语教学论文

语言学习理论与口语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关键在于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重要途径,而输出是外语学习的最终要求。笔者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提出了促进学习者平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输入输出;相互作用;口语能力

一、引言

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关于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很多学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创造一个适宜愉快的课堂情境,进行交互式活动,增强学生兴趣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然而,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彻底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才能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二、语言输入

英语教学与学习实践可分为两大系统:输入系统(input)和输出系统(output)。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都属于接受知识的范围,是输入过程。在语言输入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Krashen认为,没有输入就无法实现语言的学习。此假设包括一个陈述和两个必然结果。主要陈述:学习者通过理解稍难与他们现有水平的输入,按自然次序逐渐习得第二语言;而且输入必须足够。Krashen还描述了理解含有新语言素材输入的两种方法:

一是学习者借助情境。

二是教师提供简单化了的输入。

简单化了的输入可以是单项作用或双向作用。单项作用包括听讲座或听教师话语,双向作用主要是相互交谈。Krashen认为双向作用是提供可理解性的好方法,因为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者为商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会额外的获取可理解性输入,增加习得机会。

三、Long的相互作用假设

Long的相互作用假设也探讨习得的过程,强调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性,但它着重讨论会话双方调整会话结构对习得的作用。Long认为在会话过程中,会话双方一旦产生交流困难,他们就会话含义进行探讨,即便会调整会话结构对习得的作用,直到双方都相互理解。因而此时产生的可理解输入更利于习得。这种观点表明了调整会话和习得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会话促进输入易于了解。Long也认为双向作用比单项作用重要得多,因为在双向作用过程中,对话者直接进行反馈,表明它是否是理解对方的'含义,习得的机率增大。从这一点来讲相互作用架设的原理不仅考虑到输入而且还有学习者的输出在习得中的作用。

四、探索平衡输入与输出的有效途径,提高口语能力

(一)提供适宜的语言输入

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必须是经过调整而适合他们水平的语言输入。这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让学习者接触那些大大超出他们能力的语言输入似乎没有任何的意义。其次调整语言输入还必须包括学习者还未习得的某些语言形式。

另外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因素。学习者的处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常常难于同时处理语义和语言形式。他们往往会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学习目标,将他们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一项的语言处理上。然而没有语言形式的处理就很难产生习得,因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课堂是唤起学生选择性注意的装备,SharwoodSmith(1991)将课堂称为输入的强化装备,能够从外部是输入更加鲜明突出,换取学生的内在的注意和视觉。

首先,课堂是最基本也许是唯一够用二语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地方,因此更应该积极进行交互型活动的开展,以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教师们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让那些水平比较低不愿参加课堂活动的学生参与到语言教学当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和使用“听和做”的活动,如教师设计一些指令,而要求学生按照指令来进行具体的行为,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及时提问,教师帮忙解决难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从而促进交互性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强调国外文化的语言输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言输入,介绍国外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懂得在一定的会话情景下如何恰当的交流。教师除口头介绍外,还应充分发挥书本、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教具,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报刊积累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言输入。 再者,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学生的课后积累及语言输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更加有效的使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学生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报刊、小说,多看多听各类英文节目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二)确保语言准确性输出顺利进行及语言准确性的相互关系

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外语教学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必须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强化语言输出。

首先,转换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语言输出活动,加强语言输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促进学生主动输出的欲望。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指以语言意思为基础,围绕某个话题而开展的课堂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者主要关注的是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表达的方式。较为典型的,目前运用甚广的这类活动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意见不统一的活动。同时为了确保活动的进行,教师应该做好如下准备:第一,提供相关信息资源;第二,教授相关语法词汇和短语;第三,是否确定目标及怎样的目标;第四,如何进行测评反馈;第五,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区分失误与错误,确保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学生在口语交流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理论错误是学生现有水平和现有知识范围的一个标志。失误包括语法失误和读音失误是由于粗心、劳累、精力不集中既复杂的语言环境造成的。针对失误教师只需稍加提醒,学生便能自己解决。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细心观察。当学生使用取得话轮、保持话轮、调整信息、回避话题、使用手势及使用迟疑用语等方法时,说明学生的词汇及句式已经达到极限。教师应该根据此种情况进行恰当的语言输入。

五、小结

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是口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采用于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Chamot,A.1987.`ThelearningstrategiesofESLstudents’inWendenandRubin(eds.).

[2]Chomsky,N.1986.Barries.Cambridge,Mass:MITPress.

[3]Krashen,S.1985.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

[4]Swain,M.1995.`Threefunctionsofoutputinsecondlanguagelearning’inCookandSeidlhofer(eds.).

[5]丁国诚.试探交际性教学中的语言输入[J].外语界.1993.4.

[6]彭青龙.思辨与创新[J].外语界.2000.1.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一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吴丁娥.外语教学与外语习得中的“输入”及情感障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9]吴煌幽.第二语言学习过程:输入—构建—输出[J].外语研究.2000.2.

篇10:综合改革与应用语言学慕课教学的创新分析论文

综合改革与应用语言学慕课教学的创新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进步,教育与文化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趋势逐渐向全球化靠拢。因此,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教育方式及教育资源越来越系统、整体及协同。教育与文化不仅仅在向全球化趋势所发展,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逐渐完善,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高校在发展中为了满足竞争需求,在自身改革中逐渐向整体、全面及系统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进而不断提升学校凝聚力及发展动力。学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主体,因此在综合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意义重大。有资料显示,在新形势下高校课堂教学其改革重点主要包括:超越传统课堂限制,将教室、校园、国内、国际及网络等进行综合协调,达到全面改革、全面教育的改革目的;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在线课程为依托,进而推动MOOC、SPOC及混合式课程等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

1.高校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慕课教学的兴起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所谓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指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兴起的大规模远程教育。该教学方式的主要理念为:整合优势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基于此,慕课即指的是网络教育的新发展。慕课教育在推广初期,即以大规模地面向社会(Massive)、开放自愿(Open)、随时随地(Online)及结构化的有始有终(Course)等教学特点,被众多学习者所喜爱、推广。慕课教育不仅仅是由于其先进的教学思想被广泛推广,更是慕课教育在技术上主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固有思想。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所有的教学内容均由教师在课前提前准备,学生并不能在学习前提前浏览或学习,然而在慕课教学中,提供了不同地方在线开发的海量学习内容,保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访问、浏览。

随着慕课教学的不断流行并使用,越来越多的基于网络学习的方式出现。因此,在实施慕课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课堂管理系统(CMS)/学习管理系统(LMS)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其实施前提,保证慕课教学顺利开展。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学生在家便可以运用网络视频进行学习,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主要与教师交流、互动,该教学方式体现出的教学效果远超以往的教学。

2.应用语言学慕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所谓应用语言学,即指的是将研究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与应用方面进行交叉,该交叉部分即是应用语言学。在当前众多学科中,许多学科在应用语言学中均存在应用领域,比如计算机信息处理、病理学、社会学、神经学及地理学等。当学科与本体语言学的研究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产生相应的学科语言学,比如计算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及地理语言学等。这一系列被称之为列新型交叉学科,上述学科均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由此可见,在应用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该学科是一项开放性学科,除此之外,由于交叉学科的性质,在应用语言学当中,其方式是具有兼容性及综合性的。基于此,相关人员在实施应用语言学的慕课教学时,应当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成果进行优化,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更加充实课程内容,提高课程难度及挑战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开展。

3.应用语言学的慕课教学设计

在实际在线课程中,教师将一系列学习单元进行连串,并将连串的学习内容组成序列,进而在每一堂实际课程中,将组成的序列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这就成为每一堂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元素。根据相关案例显示,在应用语言学的慕课教学中,可以大致将学习分为以下两大部分:视频部分及非视频部分。在实际课堂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视频部分常常是慕课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在慕课教学设计中精力投入最大的部分。再加上非视频部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教学效果更好,进而最终所理解的教学内容就越多。

上述文章说道,应用语言学的慕课教学内容中,视频部分十分重要,因此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以下录制原则进行录制,进而确保录制效果。

第一,在实际调查后发现,往往是短视频更加吸引人。因此,在录制过程中,应当将各个学习模块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内容以<6分钟的`微视频所呈现,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进步,大多数学生关于在线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以往的PPT中仅仅是单一、枯燥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因此,在录制短视频的过程中,应当加入更加趣味性的东西,比如手绘等,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情切感;

第三,在录制慕课视频的过程中,尽量以真实的语速进行录制,避免出现故意放慢语速的情况。

除去录制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外,在进行慕课视频的录制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录制模式进行录制,保证录制效果:(1)录制模式一:手机+白纸+支架;(2)录制模式二:PPT+录屏软件;(3)录制模式三:手写板+Windows画图工具+录屏软件。

第四,笔者以计算语言学为具体的案例,将应用语言学组织慕课教学的主要步骤进行详细分析及讨论:

(1)学习导语:首先,计算语言学所存在的研究对象及性质主要是由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相互交叉而产生。计算语言学在学习过程中,其最大特点在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兼容及综合。除此之外,在计算语言学的课程学习中,主要内容在于将自然语言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进而在计算机中生成自然语言;

(2)微视频:将计算语言学中的中文信息进行处理,将计算机自动理解自然语言作为主要视频录制方向。微视频录制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字处理的汉字输入、汉字存储、汉字输出需要、自动分词、词性标注、汉语语义自动分析、汉语语义自动理解及汉语语义自动生成;

(3)术语小知识;

(4)拓展阅读和网络论坛;

(5)测验题,测试题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模拟人脑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并从字处理、词处理及句处理等层面进行计算机分析。

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均是计算语言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微视频为慕课教学实施知识讲授的环节,并且该环节正是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消耗精力最多的环节,同样也是慕课教学的主体。其余方面,是巩固及补充慕课教学,进而使慕课教学效果更显著。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进步,教育与文化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趋势逐渐向全球化靠拢。因此,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教育方式及教育资源越来越系统、整体及协同。综上所述,在应用语言学慕课教学的设计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及教学工作者应当以探索多样化成长路径为目标,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作为主体,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及开放性。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多种类型人才为目的,落实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师生发展,并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随着慕课教学的不断发展,其教学内容及过程逐渐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有所体现,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充分启发学生探究知识、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黄金莲.多媒体教学与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4(01).

[2]秦姝,陳先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王洪伟.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若干因素的研究[J].基础教育,2016(12).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

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FDI安全性分析

食品类网店命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

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

当代哲学观漫谈论文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逻辑研究》的科学概念与纯粹逻辑学的论文

海明威《雨中的猫》的叙事与文体分析

浅谈颜元论“恶”的来源及其意义论文

胡塞尔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之比较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解构与神学关系的研究进路论文2023-04-05

西方公平观的历史追溯哲学论文2023-04-07

媒介技术的变迁及其隐喻功能的实现论文2022-05-05

翻译学的建构论文2022-10-11

粉煤灰在我国水处理领域中的研究与发展2022-10-16

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论文2023-05-03

生活与哲学的体会2002023-03-21

浅析泰山宗教文化论文2023-0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教学系统论文2022-07-29

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