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

时间:2022-05-28 01:44:5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整理10篇)由网友“旋风霹雳掌门人”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

篇1: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

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

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具有自主独特的课程特征,就是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它的特点和目标就是要在通过老师和学生互动中、在各种活动中达到让学生体验、领悟的目的。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鲜活起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一、注重品德课程的生活性

生活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如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9课《大家一起玩》,课堂开课以儿童生活中的游戏切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回忆,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孩子们都挺喜欢玩游戏,说一说你们平时喜欢玩什么游戏?2、你们在玩游戏时有没有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老师让他们说一说游戏时玩不下去的情况,使他们在对美好游戏的回味、对游戏过程中不尽兴、不开心,甚至和小伙伴拌嘴的回忆当中,初步感悟到游戏规则的存在。从而,再现了的生活情景,引出规则。(师小结:看来,这些有趣的游戏原来都是有要求、有规定的。谁要是违反了这些要求和规定,游戏就会玩不下去,有的同学之间还会产生不愉快。其实,大家所说的如下棋不准悔棋,捉迷藏不准偷看等等,这些就是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可不能耍赖皮呀。)

二、注重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还是以《大家一起玩》为例,在第一个活动引出游戏规则后,我设计了第二个活动:再现直接经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师:除了游戏规则,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规则,它们都在哪儿呢?课前,孩子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完成了各自的调查报告,下面咱们就来交流交流你们的调查报告。在交流之前,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在调查活动开始之前,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到居住的社区周围或公共场所去调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完成调查报告。在交流调查报告时,老师要与学生坐到一起,认真听取他们的介绍。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鼓励他们。与他们共同探讨找到的规则,商量如何解决调查中不明白的问题。在学生交流寻找到的规则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我们通过找规则,说规则,写规则,从中你发现没有,规则究竟在哪里呢?”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堂上交流汇报,他们深切地感悟到:规则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完成了书面的调查报告,不仅仅是找到了规则,积累了调查规则的方法,而且知道了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可以用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小小的.调查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采访交际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注重品德课程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本课程内含了一种校外课程的理念,如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程。这一课堂具有广阔的空间,是开放的课堂,流动的课堂。除此之外,课堂环节中质疑问难也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如学生在找规则,说规则时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作一些解答。不管这些问题是不是都有价值,只要他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可贵的。在本节课结束时,老师也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规则要遵守,不是很麻烦吗?究竟是麻烦还是方便,请同学们在生活中去体验体验,下次课我们再继续讨论。”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考虑其兴趣,研究其需要,精心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这种无痕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篇2: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0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

上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外面去上,会与生活更接近,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

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是圆柱形和球形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得掌握和了解圆柱和球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

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

如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交流、汇报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的种类繁多:有纸币,有硬币,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币的广泛用途等。

另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有万以内数的信息。同学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准备中。课堂汇报时,同学们纷纷说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50米,电冰箱的价格是2500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学生也很好地了解了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体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之,数学教学应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3: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0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

上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外面去上,会与生活更接近,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

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是圆柱形和球形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得掌握和了解圆柱和球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

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

[1] [2]

篇4: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的论文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的论文

【摘 要】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技能;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

华罗庚曾说过:“生活是数学的背景”。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数学教学应把生活中的素材、经验、情景作为重要资源,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既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那么,如何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呢?

一、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6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

所以说,上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外面去上,会与生活更接近,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安排了“集图”活动,再把实物分类,找出圆柱形和球形的异同。这样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巩固了“圆柱和球”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由于学生课前收集信息积极踊跃,因此在课堂汇报时,那可谓滔滔不绝,如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300米,电冰箱的价格是2250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

四、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在某章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3个小朋友握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有的说 6次,有的说 3 次。)究竟握几次呢?4人呢?5人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让学生戴上不同颜色的头饰来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很快就得出结论。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能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应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教育出版社

3、《成功教育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作者 郭天成

篇5:教育随笔:在生活体验活动中反思

教育随笔:在生活体验活动中反思

在《学前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为每个儿童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使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发展。

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第一轮教学研讨,使我对生活体验活动中的活动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在讨论、确定了我班生活体验活动内容是小芝麻变身记后,我先设计了一个集体活动――小芝麻和它的朋友们,目标是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尝尝的活动中知道芝麻可以用来做成各种食品。在讨论、反思中使我觉得这个活动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不太适合,于是我翻阅了有关活动形式的书籍,了解了集体活动的功能是以交流、分享各自经验、解决共同问题为主,通过整合经验,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体验共同探索的快乐。然而从我所设计的这个活动目标上看是为了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再则考虑到我班幼儿是小年龄孩子,他们在各种经验方面比较贫乏,各方面发展水平比较低,因此个体差异也就越明显,他们常常需要成人的支持,才能体验到活动的快乐,这个活动更适宜以个别学习的形式开展,这样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兴趣、不同经验以及当前的需要及时地提供更为适宜的支持,来帮助每个孩子得到“因人而异”的成功体验。因此我将活动形式由先前的集体活动调整为个别活动:在活动室中我创设了一个“芝麻街”的区域环境,提供了各种用芝麻做成的'食品,如:小麻球、芝麻饼、开口笑、黑洋酥、芝麻馅、芝麻糊、芝麻糖、麻油等,供幼儿自由地选择、品尝。活动中孩子们对芝麻的大小、芝麻的颜色、芝麻有多少、芝麻做成了哪些食品、芝麻的气味及怎样冲调芝麻糊等有了各自不同的经验,在这种个别形式的活动中,孩子积累了各方面有关芝麻的经验,使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经验积累,满足了每个孩子的需要。

从这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是我比以前更加会反思了,对个别与集体活动的形式与功能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并尝试着对照目标来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篇6: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实践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实践论文

数学课堂体验学习是学生从实践经历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增添了学生大量的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数学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体验学习,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一、游戏中体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玩游戏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小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将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这些知识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游戏活动。师:同学们,在老师手中有一些标有不同数字的卡片,下面老师从中抽取一张,你们要迅速给出反应,根据我们学过的“加与减”的知识,想一想,要列出怎样的算式才能够得到老师手中卡片上的数字。游戏开始时,教师首先抽取了一张写有“10”的卡片,当学生看到这个数字后,都迫切地想要回答,列出了形如5+5=10,1+9=10,3+7=10,12-2=10等算式。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性游戏活动,能充分燃烧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这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变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生活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尤其是一些数字计算题,既抽象又枯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算式计算的讲解,单纯地让学生做题计算,只会让学生更加厌烦数学。而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利用生活经验加快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菜市场,一起买蔬菜。这些蔬菜品种繁多,而且都标有价格:青椒的单价是每斤1.7元,黄瓜0.5元一斤,西葫芦2.5元一斤,下面老师将买菜的任务交给你们,最后要向老师汇报你都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学生立即被带入到生活情境中。最后学生都能圆满地完成买菜任务,他们有的是买单样菜品,有的买多样菜品,并且都能准确地计算出各自买菜的花费。

案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合作中体验,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单丝不能成线,独木不能成林”。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开展合作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独自思考,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虽然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耗时太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

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测量》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测量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同学们,这有一根细绳,请利用这根细绳测量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学生陆陆续续地走到讲台前,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可是发现有些困难,感觉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巧妙地抓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豁然开朗,自由结组,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各尽其职。有的学生负责拉伸绳子,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学生们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测量任务。

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练习中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练习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训练,不断优化问题,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知识,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一道有趣的练习题:兔妈妈为两只小兔买回了两块完全相同的蛋糕,为了方便小兔子们食用,兔妈妈将这两块蛋糕切成小块,将其中一块蛋糕平均分成5块,并拿给一只小兔子,将另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送给另一只小兔子。当兔妈妈分好之后,分到5块蛋糕的小兔子很不高兴地说:“我要8块的那个,8块蛋糕比我这5块蛋糕多。”同学们,真的是这样吗?你们帮兔妈妈解释一下。问题给出后,学生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并相互探讨。很快就有学生得出了答案:老师,这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分数的知识,其实这两只小兔子分到的蛋糕是一样的,一个是5/5=1,一个是8/8=1,因为这两个蛋糕完全相同,也就是单位1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两个分到的蛋糕是一样多的。

师:你的分析很正确,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理解呢?

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

案例中,教师通过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促使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实践中体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内容更是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数学知识又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展开实践,亲自体验这些概念的意义。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袋大米和一把电子秤,首先教师让学生自己称量这袋大米的重量,得到这袋大米总重25千克,然后教师让学生依次感受这袋大米的重量。

师:同学们,你们对25千克有什么感觉呢?

生:很重,我都抱不动。

师:如果有4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能体会到多重吗?

生1:我可以想象,那真是太重了。

师:好,现在你们脑海里基本上可以想象到40袋大米的重量,老师告诉你们,40袋大米的重量就是1吨的重量。

学生们在教师说完之后,都很震惊,原来1吨竟然这么重,吨的单位竟然这么大。

案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体验学习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篇7: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即学习者应该自始至终把自己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探索、主动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倡导教学民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最好的学习素材,凡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并且“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程本身就应该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机械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多样、有意义、主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学生本身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引导学生充满活力地自主学习,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符合学生的求知欲,符合学生好玩、好活动、好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符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探索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他们、推动他们。当然动机可能是外部动机,也可能是内部动机,但最重要的是内部动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向往。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要善于动脑筋,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知识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学生不由自主地也跟着说起来,自主参与到讲故事中。此时让学生停下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学生回答这个故事的内容在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老师接着利用问题创设情境,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同学们想知道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样小数位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这样情境的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而且对本节课循环小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作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显著的。不但让孩子学到了知识,而且让孩子知道了学习知识的过程,更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巧设认识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需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而学生的认知突破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适度设置认知冲突,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能被2、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设置师生竞赛的场面。让学生先说一个数,教师和其余学生抢答,判断这个数是否能被2整除。教师当然会出奇制胜。学生当然也就会速度慢,甚至判断不准确。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认知产生了冲突,为什么老师的速度快、判断又准确,奥妙在何处?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就会带着渴求的心态自主去探究其中的规律,最终得出结论。此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学生会利用能被2整除的规律去寻找能被3整除数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不正确。这样新的认知冲突产生,此时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学生再一次自主参与到小组学习中,自主的发现规律。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体,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提供生活场景,让学生自主实践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是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小学生因其思维特点的限制,在学习活动中要具体的场景支持,他更会把自己当成主体。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学习场景,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在教室里布置超市的场景,让学生“超市购物”,一部分学生充当售货员,另一部分的学生充当消费者来买东西。这样的生活场景安排,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同时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又如:在学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说出自己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的时间,说出你爸爸和妈妈上下班的时间,并用24时计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张星期天生活、学习时间表。这样的生活场景,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学生不但可以掌握24时计时法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为孩子将来的生活提供了原生态的“实习”。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设计问题冲突,适时地提供生活场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也必然会点燃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火花,使他们尝到追求真知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引导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初探论文

引导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初探论文

英语新课标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合作学习,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逐步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行呢?

一、组织复习时,引导学生学会联想运用

一节课的复习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前奏。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心备课、钻研,拓展教材,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引导学生联想运用,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会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学习牛津初中英语8BUnit5时,笔者就由第四单元自然导入第五单元的话题。因为本单元是继第四单元Acharityshow之后的又一篇涉及慈善事业的重要单元,它与前一单元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块,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Helpingothers。这样的方式使复习环节与导入新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同学们也容易接受。

二、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制造”学生,学习成果也不能总是在经验学习之前就被完全地展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终引导他们对自己、对世界有更清楚认识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也需要我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设计很多灵活的方法,支持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我们必须想办法迎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背景,必须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充满探究氛围的课堂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场所,表面上看来,不熟悉探究过程的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课堂没有纪律,但是想想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录音棚里的艺术家……那些地方永远是繁忙的,人们总是投入到不同的工作中,做着不同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对课本超越。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提出表明他们自身认识和自身观点的问题来,以真正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Unit5时,学了动作片、喜剧片、记录片、恐怖片后,笔者首先引导同学们谈论自己喜爱的电影:“A:Whatisyourfavouritefilm?B:Anactionmovie.”这时,有同学站起来问:能不能说“A:Whatfilmdoyoulikebest?B:Anactionmovie”?笔者当时肯定了他的说法,并鼓励学生就像这样多联想、多动脑,这样渐渐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三、练习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在课堂中,原来我们习惯于讲授,或采取串讲、串问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怕读、怕说。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自由讨论、自由汇报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提问、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主体的,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 讨论是合作的起点,当人们懂得如何交流思想和尊重各种意见时,信任就会产生。合作也需要有结合实际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一群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非所有活动都适合进行合作,教师在安排活动、建立讨论小组以及支持和指导合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合作是考虑周到并且有目的性的,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合作小组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建立的,任务完成以后,小组可以解散;当新的任务开始时,可以指派不同的小组。但教师必须决定在组建小组上,学生是否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在某一点上,教师也许觉得学生已准备好建立自己的合作小组了,但必须提醒学生,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智能和能力是合作小组富有价值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必须设法确保学生认识到,当他们分成小组时,质量仍然十分重要,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份角色,懂得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发挥作用。

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往往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因此,设计精巧实用的合作训练题有利于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的合作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例如: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BUnit5Abilities时,笔者一改以前的小组练习方式,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不同的俱乐部,并贴上招牌,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参加不同的俱乐部。这样,既调动了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地使他们学会了与不同的人合作,使全班同学都合作得很融洽,使他们看到合作学习的好处。

四、小结时,引导学生学会拓展

小结不仅是对一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更是唤起学生再思考,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的载体。好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小结,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牛津初中英语8BUnit5的Reading(Ⅰ)小结时,笔者叫同桌之间MakeaSurvey。这样,使同学们不但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复习了上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五、留作业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探究

探究方法需要给予学习者机会,通过给他们出主意和提出问题,探知新的知识。这也就允许学习者在过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他们想知道的东西。学习始于独特的学习者,学习者已经知道什么和想知道什么,不仅制约着教学内容,还构成了学习的基础。然而,为了使学习有更大的成效,为了使学习者认真自觉地对待学习,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有技巧的问题,发现自己需要或想知道的知识。因为是一个过程,所有涉及的步骤必须一一跟上,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笔者在每一节课后的作业布置上都力求做到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实践证明,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手段,根据新课标精心备课、钻研,拓展教材,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试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论文

试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论文

[摘 要]在语文的学习中,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当学生有着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够在写作时找到良好的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反之亦能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初中生的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定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7-0021-01

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相应的作用与功能。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技巧;而写作则是学生自身情感的表达。读与写之间关系密切。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信息,不但可以增加自身的见识,还能够丰富生活体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的自我表达更加顺畅。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呢?

一、在阅读中巧做写作小练习

写作水平的提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写作小练习来让学生完成,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课堂内容。

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用了大量的语句来描写春天景色的美好,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就使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手法,采用拟人的修辞来写出心中的美丽景象。在模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描写自己家乡的山:“在冬天,家乡的山就会戴上一顶雪白的帽子,阳光照耀下,就像是慈爱的老爷爷在向我们招手。”有的学生这样描写秋天:“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嘛,她告诉大家,冬天就要来啦。”……学生对拟人手法的学习进行了延伸,将来在写作中碰到类似的写作题材时就会得心应手。

二、在阅读中分析总结写作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不同的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总结不同文体的写作手法,并对文章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分析,使学生在遇到相同题材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

例如,《背影》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通过刻画自己父亲的不同细节,来描写父爱的伟大。记叙文是初中作文中最常出现的题材类型。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就像是在记流水账,写不清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突出主体的。从最初思念父亲,到看到父亲的背影,再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到最后的惜别与别后,都深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通过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让父亲背影的细节在读者心中印象深刻,使读者感受到父亲对作者浓浓的父爱。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学习文章中对情感的刻画方法来提升自己写作中的情感表达。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采用统一的教授方法,班级的整体水平无法提升。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写作水平,以及在写作上会遇到的难题,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制定解决方案。例如,有的学生写作时容易超出字数,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列好作文提纲,再根据提纲中规定的字数写作,这样就可以在规定的字数内写好一篇文章;有的学生的作文常常“头重脚轻”,教师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优秀范文,为学生分析如何进行结构分层,明确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对作文完全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身感受,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学生认为有东西可写,才会对作文充满兴趣。

四、理论联系实际

写作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自然,让学生通过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找到写作的灵感。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当学生看到美丽的桃花、涓流的溪水,耳边传来清脆的鸟叫声,会感到浑身惬意,自然想写点什么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此时教师布置一篇题为“我眼中的春天”的作文,学生就能够依照自身的感受,交上满意的答卷。

总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从“无从下笔”变为“下笔如有神”。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写作提升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0: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参与论文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参与论文

【摘要】高中英语教师要精心设计英语活动课,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会说、敢说、常说,从而养成会用英语交流的好习惯。

【关键词】高中英语活动课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活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功效。但是我们对活动寄予的良好愿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都能轻易实现。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活动过程的优化。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寓教于乐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个人对某个对象感兴趣,就乐于接触它、了解它。一个没有趣味的话题、情景或活动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要让学生好学、乐学,离开了趣味性那是很难想象的。只有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所以,英语课堂活动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让学生体会到英语活动的乐趣,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使用价值。

英语课堂活动不仅要“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兴趣,更要有意义、有知识性。如果教师不注意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成就感,那么,兴趣就如无源之水,必然枯竭。因此,教师要运用具有趣味性的知识来吸引学生,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做到寓教于乐,乐中求知,决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花样,忽略了英语的知识性,华而无实,有趣无知。

二多种感官参与

人身心的各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分化性,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人的一切器官均在学习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思维往往是以动作行动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只有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师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各个器官的共同协作,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动起来后,他们的精神状态就处于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中。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性的语言教学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与生活充分联系起来,并付诸实践,达到交流的目的,使学生学有所用,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培养听说技能的目的。

三多种媒体、教具互补

英语课堂活动如果借助直观教具和多种媒体,就能使英语教学更活泼、更有效。除了教科书之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简笔画、录音带、录像带、碟片、投影片、电脑课件和自制的一些直观教具,积极地使这些教具活动起来。多种媒体、教具的使用,集声、像、画于一体,信息量大、节奏快,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接受刺激,帮助学生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能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四情境性教学,教师要做一名好“导演”

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才会形象生动,才会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实物情境产生真实感,自做教具情境产生意义联想,黑板简笔画产生幽默感,课堂本身的情境产生直观贴切感。通过创设情境,如说唱对话表演、听音反应动作、游戏比赛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得到了及时的鼓励,同时还具备了自己学习的能力。英语课堂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充当好“导演”的角色,充当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观察者、协调者、控制者以及咨询者,指导学生去主动探索,积极钻研,不能事事包办。

五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英语课堂活动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发展,长处得到发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组织活动。因此,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坡度性,既要有适合中等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活动内容,又要适当安排提高优等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找到学习的起点,增加各类学生的学习机会,改善学困生陪读的现象。

六激励性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活动中要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要给学生创设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成功的欢乐是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在英语课堂活动上,我注重抓住学生点滴的成功,及时予以表扬,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书面语言来激励和鼓励。教师只有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开发其潜在能量。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参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语言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处于动态的学习与交流之中,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

体育教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

初中的政治体验式教学浅议论文

生活化思维下初中的政治教学探究论文

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
《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品德论文(整理10篇)】相关文章:

让课堂走进生活相关论文2023-04-24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2023-12-04

小学品德教学教研论文:开火车开出的精彩2022-06-03

小学德育教育教学论文2022-04-30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2023-07-23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论文2023-01-25

一年级下册教学论文2022-11-04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解析论文2022-08-28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2023-07-2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论文202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