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精选14篇)由网友“capriccios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篇2: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关于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 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篇3:让语文回归生活大课堂(教学论文)
一、研修背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脱离了生活,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品性,促进完满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鉴于学校正在进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五步式’和谐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学生学习,因此我们组尝试进行让语文回归生活的研究。
二、研修目标
1、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积累运用语文的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学习的幸福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修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四、研修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修成员:
张晓玲 张玉 唐宏宇
六、研修过程:
1、提出问题
语文的社会性、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呢?
2、研修实施
a、优化教材,在语文中渗透生活
b、“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
c、、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七、研究结果:
(一)、优化教材,在语文中渗透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地激活学生生活体验的过程,生活体验越丰富,对课文内容理解就越深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生活色彩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情感、思维。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教师不能只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立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其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还原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还原文本所描写的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在他们生活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应的联系,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我们要在课堂上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界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挖掘有效教学资源,积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如果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可以播放故事情节录象,如《观潮》一课,可以在网上搜索观察实况录象,也可以选择观潮之日观看现场直播,这都是可以做到的,现场的潮水的景象,观潮人的表现,会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这样的场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对课文内容怎么能理解的不深刻呢?再如《颐和园》,就让学生通过屏幕感受一下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学生对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能不领会吗?这样的课文有很多,教师不要怕麻烦,“麻烦”是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找不到真实的画面,可以制作过程性或点拨性课件,如《翠鸟》一课,翠鸟捉鱼的动作非常快,那一瞬间是很难捕捉到的,教师可以进行网上资源共享,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一下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需要通过声音来表现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加强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课文中的情境“再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将“再现”的生活情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现实生活也会有更深的体验。
(2)模拟喜闻乐见的生活表演
学以致用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更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为他们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大舞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小学生好奇心强,又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表演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促使学生对文本全身心地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所描绘的生活,精选题材,让学生模拟表演,使课堂生动活泼。如在教学《田忌赛马》、《包公审驴》、《将相和》这一类课文时,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即兴表演,把“读”、“演”、“评”融为一体。学生自由组合,积极地投入到表演当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能死背课本上句子,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动作,将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学生能依据文本,但又高于文本,表演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全身心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模拟表演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广播、采访、表演、朗诵、讲演、阅读等无不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这些语文活动就像语文教学的须根,丝丝缕缕,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才使得语文教学枝繁叶茂,孩子的学习才变得如此生气勃勃。
(3)引入鲜活可感的生活场景,加强对比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语文,把它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生活化处理的教材内容,往往最容易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驱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语文。例如在教学《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这两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将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些课文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与同学们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讲述出来,对事情曾经的理解是什么,现在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在现实与文本的对比、自我感受的前后对比中逐渐升华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包罗万象的,而教材上的内容是有局限性的,是不全面的,甚至有的内容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与时代特征不符的,这时我们不能“以本为本”,要将过去的情景、观点看法与现实进行对比,在内容上,一些对学生没有教育意义的,甚至起反作用的,要忽略或一带而过。我们尊重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活”用教材,而不能死教教材。要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
(1)根据教材状况大胆地“删”
教材的更新周期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更新相比显得要长一些。我们从教材,尤其是一些老教材中,不难发现,有一些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脱离现实生活。即使是新教材中,也难免有些课文不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状况的。像这些教材内容就可以大胆地“删”。
(2)根据教学需要适度地“增”
对教材,教师要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应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结合火热的生活,把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庆 “大阅兵”的通讯报道来学习。当学生将课文中描写的“阅兵式”与当前军事装备正规化、现代化对照起来读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伟大。这样的教学,拓展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同时把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3)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材,它只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现行语文教材大体上是整齐划一的,而实际生活情况却是各不相同,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每学生都是熟悉的,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地调换教材,善于“用教材教”。 如《翠鸟》一课,文中提到“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是由于翠鸟不容易捉,所以才放弃了这个念头,对于这段内容,最好不去深讲,而要从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鸟儿也需要自由,不能随意捕捉伤害。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找一些相关的内容,或从生活中筛选出与课文内容相适宜的素材,补充到语文教材中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机动、灵活地处理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从而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开发好教材,发挥教材的最优效应。“活用”教材,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但必须遵循语文教学原则,既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又不能脱离教材,教师要把握好活用的“度”,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曾说,社会即学校。学好语文如果仅靠书本中的知识,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乐土,还要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学语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获取语文知识技能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我们要关注的价值取向不能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我们要跳出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生活化潜在的发展性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1)让学生在走向自然中学语文
教师要沟通学生与自然的联系,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吸纳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后,学生掌握了本文状物的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写家乡的特产。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用语文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让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拓展学习语文的天地。如在教学完五年级《家园的呼唤》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观察调查,去撰写宣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交际和社会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练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实践:有的家长是卖衣服的,则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长是卖家电的,则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使用说明书;有的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学生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知识等等。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每天都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社会活动等,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是多姿多彩的。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会学语文,关键还要靠教师的引导。我们要把课文上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去,不能怕麻烦,做得好的话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为了全面推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让社会这个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引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出课本,体验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感悟。我们的任务在于挖掘和引导,努力使语文与生活进行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已不是难事。
随风
篇4: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生活化教学以及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谈了四种做法: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生活近期有幸读到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她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杜威教育既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儿童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可见,生活化教学的确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卢老师的理论基础上,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在底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底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苏教版第二册的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实践表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课程理念的更新》
2、卢雁红著:《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载《小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篇5: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摘要]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 教学
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尤其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找准切入点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也就实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二、回归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讲童话故事等方法,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 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繁忙的商业街》一课的教学,可以与生活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郑州二七商业街实地考察,收集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发布。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郑州二七商业街作为郑州市的窗口,那里有许多购物商场,人们从四面八方来这里购物、休闲。商场里还开辟有各种休息与娱乐场所,设有餐厅,使顾客感到非常方便、轻松与愉快。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身边的家长和友邻最爱去的购物商场是哪,为什么?大家心目中二七商业街最繁华的地方在哪?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二七商业街?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报道,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调查等等。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图片展览活动,在校园内外宣传。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3.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如设计《我懂事了》一课,让大家了解调查爸爸和妈妈的工作的.情况。围绕“我的父母”片断式的话题进行交流,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尊重与感激之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回归生活,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情景设计:拉近时空距离,提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
4.教师角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如: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感受、体验所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问题价值,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使学生经常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6.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在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篇6: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网友来稿)
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夏红缨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体验。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才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如何创设这种生活情境呢?首先,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气息。有时几人围坐,像个小家庭;有时围成一个大圆圈,像个小小俱乐部;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甚至将桌椅全部撤去,给他们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如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就将桌椅排成四人小组式;有的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辩论,就可以将桌椅排成“两军对垒”式;还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灵活多变了。
其次,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情趣。如在教室里建立阅览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成为他们的实验标本……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模拟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关的课文,就让学生把教室打扮成绿色的大自然。教室里有时“春色满园”,有时“硕果累累”,有时“雪花飞舞”……教跟社会实践相关的课文时,则将教室设计成“一家商场”、“一辆火车”、“一条公路”等,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置身于这种生活的乐园中,孩子们怎能不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和强者。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察访--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跟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就必须组织一些观察、访问、调查等活动。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虎门销烟》、《在大海中永生》、《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黄河的主人》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2、表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鹰学飞》、《云房子》、《穿山甲问路》等;寓言《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故事《卧薪尝胆》、《草船借箭》等;诗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长城和运河》等。这些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诸葛亮、刘备、张飞,再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实践--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自己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我指导学生画出参观的路线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图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请学生担任“导游”。教师让“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拿一个无线扩音话筒,举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同学们则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认真倾听 “导游”的介绍,并随时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种导游和游客身份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拍摄周围污染环境的镜头、搜集有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具体事例或数据,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环保公益广告,画宣传画,写报道稿等,号召全体公民保护环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体验了生活,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课堂向社会进行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一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到社会上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其实,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洋水产养殖场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
另外,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儿童会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与课外生活互补,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2]www.dysx.net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关资料
[3]《学会生存》美国:埃德加富尔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网友来稿)]
篇7:回归语文教学智慧教育论文
回归语文教学智慧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唤醒和激活,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激活其内在的潜能,激发爱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让阅读充满乐趣。真诚地赏识每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尝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个别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点化,期盼早日转心。
关键词:唤醒 激活 需要 赏识 尝识 点化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事业,不能只关注知识教育,更应关注人的心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和激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激活其内在的潜能,激发爱心和求知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普敬学生,平等看待师生,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反应快慢、思维急迟不同而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让阅读充满乐趣。真诚地赏识每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尝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个别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点化,期盼早日转心。
一、关注需要——充满乐趣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发展,更多地相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支持。无数事实证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最有亲和力,就像粉丝崇拜明星,学生最爱上他的课,教学成绩自然也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秘密和交往艺术,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随顺所需,满足他们的需要,加以适当的正确引导,学生就能够充满自信,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有一种成就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二、重在赏识——唤醒心灵
教师应该以真诚的爱心更多地赏识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普敬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真诚地赞美和赏识他们,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他在老师心里是重要的,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为人总是喜欢看重别人的感受,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乐而忧。赞美和赏识意味着优点被发现,成绩被肯定,个性被张扬。学生受到老师期待和赏识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心灵得到了舒展,唤醒了沉睡的心灵,使得心灵清新明净,思维活跃,学生的灵感泉涌,激活了先天的潜能。同时学生也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在其他方面着力表现自己,以便期待获得老师赞美和赏识。可以这样讲:赏识——唤醒好学生,抱怨——逼出坏孩子。因此教育就是心灵感受心灵、心灵理解心灵、心灵耕耘心灵、心灵创造心灵。
三、重视尝试——体验成功
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不断尝试学习材料,不断纠正错误、体验成功,不断强化自信的过程。尝试需要勇气,勇气是从自信中获得的。大胆尝试需要强化自信力,而人在困难面前总是认为“难”、“我不行”、“做不了”。人们被这些骨子里形成的认为“难”的观念阻碍着,就会主动放弃,不敢尝试。因此,想要有勇气大胆尝试就要摒弃骨子里形成的观念,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并能就此改变你的世界,使得成功与创新之魂永驻。反之学习主体缺乏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抑郁自卑的消极思想占主导地位,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尝试中出错率就高,就会不断往坏处想,再加之现代学生心理脆弱,学生会陷入痛苦,失去了自信,不愿尝试学习。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打开心路: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可怕,只是我们的信念,在失败中不断回忆过去失败的痛苦,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因此不是境遇导致了你的失败与妥协,而是你的想法,你此时此刻就可以改变,无论做什么事只要选择尽管去做,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看结果,何况并不一定会失败。不要往坏处想,在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传染力,最具有损害力的疾病不是癌症,不是心脏病,也不是艾滋病,而是消极妥协的念头,它就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散全身,使自己身心疲惫,信心全无。因此,要用积极的信念战胜消极的心理而长此下去你会因向上的、进取的信念而取得成功,产生愉悦成功的心理体验,生命力无比的旺盛,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四、点化思想——激活灵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与诱导学生,在问题思而未得之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用举例、情境、语言、譬喻等方式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其心开悟解,心领神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因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交流与调解者、心灵的沟通与激活者。他不仅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而且指引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明理启智,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适时地、艺术地启发、诱导,学生突然惑云消散,慧风吹抚,心灵豁然开朗,达到了激活灵感、开发心智的目的。
如果是贪玩、厌学者,教师不厌其烦为其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也许有一天,某个情境,某句话触击了其心灵,就会使其回心转意,突然转心。如李白受铁杵磨成针的启发突然发愤学习,成为诗仙。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兴致勃发,充满乐趣,教师就要走入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自觉自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生命的需要,生命不仅需要补充物质,而且更需要吸取精神食粮。
篇8: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
语文是一门魅力四射的学科,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宽阔深远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使这门学科散发熠熠光彩。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语文教学并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品读优美佳作,而是单凭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上成了“语基课”。枯燥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始终是师生困惑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那就让我们抓好常规教学,让语文教学反扑归真,回归语文本色。
一、让语文课堂传出琅琅读书声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要特征必须是书声琅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蕴涵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吾口,其义若出吾心。”因此,课堂上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文情,体会中心思想。
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充分重视读的作用,以读激情,以景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读出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痛惜,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引导学生由读中感受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行经,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描述的是发生在“我”的母亲、父亲之间的事情,其中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较多。教学时要重视朗读,注意朗读的层次性,读准、读通,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升华。朗读时,不同人物的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无论是母亲的话,还是父亲的话,都要读出“爱”,可以采用师生合作对读等多样形式交替,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注意对朗读的激励与评价。
二、让语文课堂体现学生独特见解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读书、讨论中自我感悟。
《钓鱼的启示》一课,努力建够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凸显学生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结合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可结合钓鱼的“是”与“非”,探讨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问题,引导学生作换位思考,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最后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
再如《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应以读、想为主,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获得相关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可见,课堂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动,才能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活动形式的交叉使用,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习惯。
三、让语文课堂突出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是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听别人的朗读,听别人的感受,评价他人的观点,在情境中交流,读出文中的情,读出文中的意。在“听、说、读”的实践中,无形中学会了斟词酌局,再安排写的练习。通过“读写结合”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使学生将阅读中的所得加以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桂林山水》和《富饶的西沙群岛》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写法上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布局谟篇,而每段又以“总—分”构段,学生掌握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小练笔,按“总—分”的结构写一处景物,进行读写训练,达到学以致用。
《落花生》一文篇幅不长,却很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选择像花生一样的人和物,结合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母语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仿写、扩写、改写、读写、写感受、启示、写自己想写的,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适时适度的小练笔。
四、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生活才有语言,即“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那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作文。有了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一方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为写作开辟了有源之水。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到底是慈祥的爱更好,还是严厉的爱更好?”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这样更好地加深学生情感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学会看病》一文,巧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又是如何面对的?启发学生说出真实想法,提升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能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热心参与教研,真心热爱语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成为学生快乐的语文天地。
篇9: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论文
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
文/周文玲
摘要:语文无处不在,它在自然科学里也在社会科学里,在课本中也在生活中,所以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技能,并用所学的知识来反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广度。这样语文教学这潭水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生活;回归;参与
近年来,尽管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终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学,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仍然是困惑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师挖空心思去教,效率却不高,也难怪家长与学生抱怨:一天抱着语文书背,拿着语文卷子做,语文成绩却远不如其它的课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为应试而教的语文脱离了生活,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这样才能有活水,也才能激活语文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教材所选的佳作只能作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基本技能的典范,而且除了重点篇目外,大多数课文可以由学生自读学习。教师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心、结构、写作特点。应鼓励学生把情感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感受作家笔下的生活,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融入其中,我就是剧中人,我就是作者,我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时光倒流,和学生一起再走一遍“他们”所走过的路,和“他们”同喜同忧,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已有的经历进行再创造,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重新组材和写作的能力。与自己有关的事学生是感兴趣的,这样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反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很积极。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堂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能力。语文无处不在,它在自然科学里也在社会科学里,在课本中也在生活中,所以,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并非等于学好了语文,所以让学生参与生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掌握。能学而用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辩论赛、名言警句的收集评比、课本剧的编排、读书看报、文艺活动、社会实践、交友谈心、写日记、球讯、游戏、接龙比赛甚至看广告都是在学语文。如,过教师节让学生编写赠言;过端午节,顺便讲讲屈原的生平、作品、情感,南方北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意义,这比单纯讲屈原的作品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知识,同时,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广度。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也即返璞归真,以人为本,这样语文教学这潭水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10: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论文
摘要: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构建多彩的教学环境,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布置现实的教学作业,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感受互动的教学体验,让语文教学体验生活。总之,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用以致学,学以致用,回归语文的本源。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回归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课堂置于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现实或情境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散发生活味道。也就是说,教师带领学生亲近生活、接触生活,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于生活中的知识背景,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中体会到语文源自于生活,感悟到语文知识的生活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应当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使应试语文变为生活语文,让语文教学基于生活,使语文教学为了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知行合一,真切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构筑精彩的教学情境,让语文教学亲近生活
审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看上去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墙壁洁白无瑕,桌椅横平竖直,毕恭毕敬的学生,严肃认真的教师……学习功能极强的学习环境,拘谨的师生关系,沉闷的学习氛围,如何使学生获得心理自由,怎能让学生快乐学习。为了每个孩子个性的张扬与健康和谐发展,我们要构筑精彩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温馨的乐学环境,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师生平等交流。有了良好的学习认知环境,学生才会无拘无束的学习,充分交流感情,表达思想,提高智能,完善人格。要构筑如此环境就必须让语文亲近生活。
首先,我们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使其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我们要一改以往秧田式的座位形式,可以像家庭一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也可以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就像一个俱乐部;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固定教室,到外面宽广的空间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改革可以更好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互动交流,踊跃展示自己的思想。如在需要学生讨论时,我们就将桌椅安排成四人一组式,有时学生开展辩论,就可以变成“两军对垒”式,在组织表演、游戏时桌椅的摆放更为灵活。尤其在现阶段,我们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安排小组,把座位形成4~6人一组的方式可以作为常态。
其次,室内整体环境要体现浓浓的生活情趣。在教室内设置一些图书角、自然角、科学角等,以创设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氛,让吊篮、水仙等鲜嫩的植物,小乌龟、小金鱼等可爱的小动物与孩子为伴,让新颖的车模、航模等科技手工作品丰富室内环境。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临时创设生活情境,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知者,更是授业和解惑者;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也是生活上导师,更是孩子们的学习益友(伙伴)。
二、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让语文回归生活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理念讲得如此透彻。小学语文是最为生活化的一门学科,更应当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让语文教学归真返璞,成为充满活力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
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里寻找春天,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因为有目的的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孩子们来说是两回事情。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瞧,小嫩芽从柳树的怀里钻了出来”,“我看见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了”。还有的同学说:“粉红的桃花、洁白的玉兰花真美”,“一群群小蜜蜂在花丛中自由的飞舞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个不停。“是啊,生活真美啊,你们的观察真仔细,说得也真棒。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迅速打开书认真阅读起来……在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书中的描写春天的.美文,再评价一下自己刚才的描述,孩子们一个个都对自己的描述不够满意。接着,我让他们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出美好的春天。他们这样写道:“校园里的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香味扑鼻”,“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铃铛”,“小草赶趟儿似的钻出头来看我们玩”……不难看出,孩子们经过重新思考,将生活中的事物描绘得更生动美妙。生活中充满知识和生趣,孩子们今后将会更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回归生活的语文是灵动的、生长的。
课后,我还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再次去寻找春天,结合文本,联系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春天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几天过去了,利用说话课进行交流,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孩子们的发现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联系生活,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有更多的收获。把语文知识融入生活,不仅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活的教材,丰富发展了课程资源。这对孩子来说是新鲜有趣的,对教学本身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来说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三、构设现实的教学作业,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扩展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设计布置一些语文作业,并且改变形式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力求做到简单有趣生活化。通过充满趣味的生活化语文作业,把学生引向自然,走向社会,拥抱生活。
我们可以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秋天》,学生对文本中的秋天有了深入的了解,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然而秋天,还应该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就能够让学生继续观察秋天,留住秋天。
可以布置查阅性的作业。如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有了初步感受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各种方法了解人类还有哪些奇特之处,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了交流活动,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布置综合性的作业。如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后,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剪纸的全面了解。从剪纸的起源、功能、类别、创作手法、剪纸艺术家、经典作品、生活中的剪纸、我也来剪纸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查找、请教、实践。准备一段时间后,举行专题活动,进行交流展示,让剪纸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生活化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还有参观性、操作性等生活化作业形式,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生活,引导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生活,在生活中边做边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构思互动的教学体验,让语文教学拥抱生活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人类的情感和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我在“巩固复习”后就进入“细读课文”的部分,从整体文本入手,首先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让学生去想象蚂蚁劳动的各种不同情况,抓住“满头大汗”一词体会蚂蚁劳动的辛苦。接着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等词句,让学生自己读,感悟体会,适时提出问题:“你想做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提出课文所设置的矛盾,让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与文本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文本回忆自己的生活,通过生活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及时、认真,都要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从而感悟幸福生活来自辛勤劳动的朴素道理。
再如教学《慈母情深》的重点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的导读。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我构思设置了这样三个层次的阅读体验:
(1)自由品读后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想象母亲的背是一个怎样的背。
(3)演绎生活情景,体验生活,把课桌当作缝纫机,弯曲着背脊,身子往前倾,头和缝纫机挨得近一点儿,手扶在桌面上,眼睛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点,再踩动双脚踏缝纫机一分钟。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去表演、去体验。情景的创设,不但让学生学得有趣,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学生在专注投入的演绎中获得真实体验,真情流露,真切感受到母亲的劳累与艰辛。
最后我让学生齐读:昨天的母亲这样工作着,明天的母亲又将这样工作着;春天,母亲这样工作着,秋天,母亲依然这样工作着;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演绎母亲工作时的那一举一动,学生从中获得主观感受,感受母亲工作的枯燥,感受母亲工作的乏味,孩子们再次体验感悟到母亲的不易与母爱的伟大。
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建立起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最终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篇1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小学生刚刚接触社会和认知社会,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单纯的口头思想品德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入课堂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让他们体验德育素质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合格公民。同时,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还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成为践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阶段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较为笼统,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尚未全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甚至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相差甚远,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而是根据教材中的主题,拓展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素材,与当前社会宣传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以此督促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例如,为了树立榜样形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感动中国”的颁奖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人物事迹,从中获得感动与启发;给学生讲解地震灾区的真实故事,播放社会公益活动的新闻视频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除了正面例子以外,教师也可引入一些反面事例,让小学生具备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思想。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进而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与熏陶,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例如,寒假开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围绕“寒假生活”组织一次课堂交流活动,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地介绍自己的寒假生活,从中领悟刺激、快乐、开放与和谐,丰富了课堂学习的情境。随后笔者还设计小记者采访的活动,让学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回忆寒假趣事,整个学习过程生动且有趣,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另外,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可从教室内搬到操场上,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各种有趣的.户外活动,达到教学效果,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落实启发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兴趣,能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在互动、和谐、趣味的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个性与特点。
三、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想要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要遵从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从自己的思想为出发,以自己独特化的、个性化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思考问题。例如,学习《我的一家人》一课时,笔者邀请家长来到班级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做活动,課前准备每个学生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或者视频,通过播放亲情歌曲、亲情图像等方式,在课堂上渲染温暖的氛围,最后再组织各种亲子游戏,由家长与孩子一起配合完成任务。这样一节课下来,促进了亲子关系,学生也把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父母形成感恩之心。通过实际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融入了学习情境中,自己从中感悟道理,并在生活实践中得以检验,形成了内在道德修养。
四、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在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小学生也处于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思想与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能深入学生内心,教师要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应有价值。其中,生活化的教学手段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深受师生欢迎。例如学习“爱国小英雄”时,笔者就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前给学生播放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电影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体会人民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责任感、使命感与自豪感。再如学习“曹冲称象的启示”时,笔者给学生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氛围中体会人类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用于现实生活中,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也能提高道德水平。
由上可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途径非常多,教师要始终围绕“生活”二字做文章,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绪,让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思想品德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3):47-52.
[2]黄敏.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8):226.
篇12: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
关于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
回归真实 倍显灵动
作者/刘 娟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如何让灵动与真实并存,那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灵活与真实的关系。
一、活跃气氛,真实对话
1.师生平等。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打开心扉,从而与教师、与文本真实地对话。
2.灵活引导。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教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教学中可经常利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人特定情境。
3.善于煽情。活跃课堂气氛需要我们教师会“煽情”。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点评,或小组讨沦,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
二、方式灵活,文心相通
1.自学、自悟、自练。自学,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未知的知识;自悟,先体悟再理解,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联系生活,联系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去体会;自练,先做再分析,让学生拿起实践的武器,给予足够的时间,提供条件,自己去做实验,去体验学习的心路历程,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最原始的理解。
2.小组合作,资源共享。“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沟通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语文教学论文 )这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既张扬自己也吸取他人之长。在合作学习中,还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大胆假设,充分联想,对任何文本都要有“研究”意识,有独到的见解。当然对别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也要能认同,联想,比较,互相参证,求得认识的统一。
3.勇于创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天鹅的故事》时,让学生读文后思考: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是天鹅。按理教师此时可以鸣金收兵了,但薛老师追问道:“有不同意见吗?”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是斯杰潘老人,是猎枪……此时,听到的是课堂中最真实的声音,虽然有些是错误的,但是是真实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心灵也与文本真实沟通了。
三、开拓思维,心心碰撞
1.质疑问难。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思考。如《黄河的主人》,新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为黄河的主人?”这些问题正是学生的阅读期待,因而在体验中学生也能全身心地投入。
2.观点争鸣。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努力阐述理由,在观点争鸣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孙双金老师在教《落花生》时,就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向谁学习。有的说要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有的说要学习苹果的敢于表现,一时间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学生的思想火花被点燃了,一句句出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在课堂中流泻,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迸射。
3.温故知新。学完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巩固、思考。这时的思考要求学生能联系前后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整合。如在学习了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点和什么相同点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又一次去读诗思考,从而体会到两首诗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但不同点是第一首诗是通过“悲”来表达的.,而第二首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
4.拓展延伸。在学习课文后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后,我问学生:“在炎炎夏日里,你想变成什么?”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变成一棵大大的树。”我问:“为什么?”他回答:“我可以让飞得累了的小鸟在我的树枝上休息,可以为行人遮阳……”这些训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让不同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真实的碰撞。
灵动,涌动的是语文教学的智慧;真实,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也要不失语文教学真实的、本色的东西,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真实而美丽,因灵动而精彩。
篇13:作文教学呼唤回归生活
作文教学呼唤回归生活
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有很多老师虽然在理论上认同这个提法,而在实际操作上却义自觉不自觉地背离了它.
作 者:缪希鑫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城县熊庙初中,甘肃,庆城,745106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篇14:让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
让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
教学策略问题既是教学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实践问题.教学策略古来有之,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阐释和理解.
作 者:蹇广勇 作者单位:贵州雀正安县第一中学,563400 刊 名:地理教育 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63 关键词:【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精选14篇)】相关文章:
体育与健康论文2022-05-08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2022-05-07
学生干部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2023-08-12
论述地方林业产业增长影响因素论文2022-12-03
ERP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2023-09-16
协同学对健美操教学训练的启示2022-08-16
经济法体论文2023-01-14
我国人口素质衡量的指数改进及因素分析论文2023-02-14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6-28
广告设计与受众心理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