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集锦20篇)由网友“Berumotto”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浅谈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海南省海口经济学院基础课部 关德福
【摘 要】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双因素论、归因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激励理论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怎样激励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下面就双因素论、归因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注意专业学习本身的激励
一位刚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老师给文秘专业的学生上《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课堂纪律要求十分严格,对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听讲与发言、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等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并认真督促、检查。学生上课基本没有违纪现象,听课专心,但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有些沉闷,讨论很少有学生发言。学生作业认真,按时上交,但不少同学照书抄,缺少自己的见解。这位老师有些纳闷:自己给学生提的要求不仅具体,而且有针对性,大家也都按要求做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把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呢?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因素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促使人们产生不满的因素,大都与外部环境有关,如“企业政策制度”、“监督”、与主管关系”、“工作条件”等。他认为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满足这些需要则只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却不能激发其积极性。他认为这类因素如同一个人不慎跌了一跤擦破皮一样,及时用药消毒以防止发炎并尽快恢复,但不能改善健康。这类因素又称“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另一类是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一般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如“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挑战性“、“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等,称为激励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善,往往能给员工很大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位老师由此得到启发:自己对学生提出的一条条要求,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外部环境”,解决“保健因素”有关问题,使学生没有“不满意”,而要使学生“满意”,还必须在专业学习本身下功夫,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这位老师了解到,学生在上《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前,已上过《大学语文》、《公文写作》、《秘书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不少内容相互重复,学生学起来感到厌烦。同时,同学们认为老师讲得多、学生实训少,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学生从专业学习的本身感受到快乐和激励。这位老师关于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建议得到了学院支持,重复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整合:新建了秘书实训室,有的教学内容老师边讲、学生边做;还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一些校内外的秘书工作。这些做法顺应了应用型本科教学自身的规律,有利于学生从专业学习本身体验到兴趣和挑战,受到学生欢迎。
二、做好失败归因的引导
在应用型本科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分数低才进了这类院校的',有种失败的自卑感,如果有的课程一时赶不上或感到吃力,再遇考试成绩不好,更感到“恢”。
1.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因于脑子笨、能力低这样一些稳定的内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加强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考前生病),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坚持努力行为。
4.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重、太难等稳定外因,则可能会降低学习者自信心,减弱动机和行为的坚持性。
上面所说的那位老师,把学生“基础差”、“素质差”这些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说成是稳定的内因,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努力行为的坚持性,相反,如果不断的加强,还容易使有的同学“破罐子破摔”。这位老师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应对不稳定的外因,在学习努力程度上下功夫,提高了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学生自觉性逐渐有了提高。
三、运用强化改造行为
美国哈佛大学斯金纳教授十分重视人的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他认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有可能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能影响行为频率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求得员工行为的改造。
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借鉴这些理论有以下做法:
1.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使学生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如上课时有的同学不喜欢发言,为鼓励大家发言,老师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定了发言加分办法,凡发言者,那怕只讲一句话也有可能得到加分,使发言的人慢慢多起来。这位老师不仅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还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堂笔记,当同学们看到自己本子上的一行行用红笔写的评语受到鼓舞。
2.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的后果,使学生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从而使学生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
3.自然消退――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某种程度的否定,如课堂讨论时,有的同学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说了些虽未失原则,但品位不高的逗趣话,老师可不予理睬。
4.惩罚――以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或威胁性的结果来制造一种令人不快的环境或取消现在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认,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不过这种方式应慎用、少用。
以上强化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篇2: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作 者:崔英兰 付焱晶 张晶 作者单位:崔英兰(葫芦岛市实验中学,辽宁,葫芦岛,125000)付焱晶,张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飞行学院教研部航空机械教研室,辽宁,葫芦岛,125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44 关键词:情感教学 心理沟通 教学思维 互动教学篇3:博客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博客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大厂二中 郭峰
摘要:本文介绍了博客以及利用博客在教学中的优势,利用博客教学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教师利用博客把所教内容,教学感受等记录、分享。学生利用博客交流沟通,积累知识。博客是互联网2.0下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以往的传播模式带来了很大冲击,它对话语权的配置和重构,使普通民众拥有了自由发布信息的权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紧跟时代。学生要积极利用博客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因为博客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关键字:博客;教学实践;平台
古人云学习是“博学、审问、神思、明辨、笃行”完整的学习循环。学习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微博能够不限地点,不限时间,不限工具,随时随地方便的获取想要的信息。
一、 博客与教学
(一)博客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一个博客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
(二)博客的特点
1、操作简单的特点,它是博客发展的推动力。这是博客受众多网民的青睐的最大特点。众多博客托管商都会说这样的话:“只要你会上网,会认识汉字就可以博客了。”
2、持续更新的特点,它是博客生命的催化剂。现代社会,信息传递超级快速,更新博客就似生物的新陈代谢,没有了新陈代谢也就代表着生命的结束,而没有了更新,博客也同样失去了生命力。如果条件允许,坚持做到每天都更新,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长久下去生命力会越来越强。
3、开放互动的特点,它是博客交流的推广链。网络赋予了博客的开放性,博客也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空间了。有些草根认为,觉得推广没有必要,写博客只写自己的事情。其实,如果追求私人空间还不如去申请日记本,这样可以封闭了。如果写博就知道开放的重要性,总会有人不经意间“闯”入宝地,这便有了交流。游客与博主在给我们写评论和签留言,这时对我们博客与日志的交流。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回复,并通过链接地址进行回访,达到互动效应,这也是种礼节性的来往。因此,利用开放互动的特点,可以 交流推广,形成固定的博友圈。
4、展示个性的特点,它是博客精彩的原动力。博客主体是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载体,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可以简单地从日志内容,博客界面,文章数量,日志分类,人气指数,体现出博主的个性。
(三) 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四)博客与教学
博客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平台,提供给教师与学生,搭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信息通畅、交流充分。
二、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博客帮助教师
教师建立博客,把上课内容,教学重点,课下作业等发表博文供学生随时了解,交流,提高。学生定期浏览教师的博客,可以从中及时了解相关课程信息。把教学经验,心得体会,教学技巧等发博文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互相提高。博客平台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为教师构建起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通过博客,可以使教师间进行协作和交流。教师之间可以相互阅读和评论博客内容,在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和沟通社区,教师在这个网络社区内,在分享与交流中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利用博客进行备课研讨活动,避免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博客帮助学生
学生建立博客,把学习当做写日记,培养积累习惯。及时了解掌握学习情况,与老师、同学在博客这个氛围下讨论、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这些问题和信息进行及时回复,形成教学反馈。在教学环节上,可以利用博客组织并展示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教师管理学习资源、信息的工具,还可以在博客里设置一些课程专题等供学生使用。
(三)博客帮助学校
学校建立博客,把有关教学的文件、通知及时发布,教师、学生、家长能随时了解学校动态。一些建议、意见能够及时反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四)博客对教学理念的影响
1、有利于转变课堂教学策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学的客体,教学策略主要围绕如何教而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利用“博客”,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
2.有利于转变教学过程。“博客”信息丰富,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就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3. 有利于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博客”,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个别学习、在线交流、小组讨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就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和面向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五)博客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博客适用于各种管理信息的交流和过程的记录,进行绩效监测和过程性评价,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和模式。学校管理博客的交互性使其成为教师之间、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数字化,提高管理的效能。
(六)博客对师生学习生活、人格培养的影响
1、对教师来说,首先,博客之间实现了深度交流和沟通。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切磋和研讨能够更加经常、有效和深入。其次,博客使教师能够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通过群组许多教师可以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共同参与某个教研课题的研究。第三,博客有助于养成利他的共享的开放精神。教师通过访问其他博客得到帮助,体味博客文化的内涵,将会逐步克服保守心理和对版权的狭隘理解,养成开放的心态和合作共享的精神。
2、对学生来说,首先,通过博客学生面对的是现实世界中真实情形。在这些情景中,他们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来自各方面的激发,将有利于学生处理复杂意见的能力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展自己的认识。其次,通过博客,学生可以找到很多不同风格、水平的教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选择。学生也就拥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第三,通过博客,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群体学习过程中,有效地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协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历程的记录和人生档案。
三、博客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一)信息过滤,沉淀精华。
互联网内容丰富多彩,辨识能力差的学生不适合随意浏览。教师通过博客把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上网区域。教师通过写博客可以不断的把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技巧总结发布。通过知名教师的博客丰富自己的教学,并与同事讨论提高。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价值观。
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它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工具,是教师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基于博客技术的网络教学,一方面使师生双方在对话时弱化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使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说出他们在直接面对教师时不方便表达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组建自己的受众群体,通过群体的交流产生共鸣而获得教师的关注,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价值感。
(三)促进师生的沟通。
新课程以交往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沟通和对话中共同发展。博客里面基于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克服畏惧的心理,从沉默中走出来,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教师走向对话,真正实现教学中的民主和平等。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它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工具,是教师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这种沟通除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沟通外,更多包涵感情的沟通,更具有人性化,促进师生的交流。
结束语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大家的共识。博客这个有力的工具为我们开展教学工作提供的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教师、学生、学校等教育相关人员都应该利用起来,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提高一个档次,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让信息通畅,交流充分。
赵森林
[博客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4:“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应用论文
“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应用论文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在领会“治未病”思想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在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孕产妇、新生儿体质辨识及个性化中医护理干预研究,以探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和作用。[结果]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参与率达85.7%,较上一年度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性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达95.3%,服务人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提高了9.5%。[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应用领域广泛,可促进护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确保“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理工作目标的实施和推行。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即通过强调整体的干预和个性化的调摄,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
1 “治未病”护理实践思想内涵
1.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以上“治未病”思想内涵,其服务人群为健康人群,实施方式可通过对健康人群的整体指导,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法,该领域服务人群广泛,潜力巨大,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现状,选择健康人群的特殊阶段(孕、产)实施干预。
1.2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该治未病思想内涵在护理中可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如肥胖、高血脂等进行辨体调摄,通过饮食、运动和情志、中医调理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从而减少发病率。
1.3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患病人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和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这两个方面。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及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这些均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护理工作主要可通过对病人辨体施护以防疾病发展,重点在于并发症的预防及病后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处方,从而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中的作用。
2 “治未病”思想在妇产护理临床实践应用
2.1 体质辨证相关理论及应用 体质学说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提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大遗传和后大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体质构成论一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理过程。躯体素者的综合体、环境构成论一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禀赋遗传论一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瞳’。研究思路:根据医院“治未病”课题申报情况,选择在服务健康人群为主的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体质辨识在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
2.2 具体实施方法 (1)孕产妇:产前产科门诊助产士根据孕妇体质辨识后确定的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已开设的孕妇学校实施每月2次的教育;产后:妇儿中心病房护理人员结合产前体质进行进一步确认,结合产科护理临床路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包括饮食调护、产后锻炼调摄情志及中药足疗和穴位按摩等护理干预措施,促进康复。出院后:出院前病房护士落实出院宣教和指导,门诊助产士到病房确定产妇出院后居住地点和访视时间。并按时落实2次家访和指导,产后42天产妇回门诊检查。(2)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母亲的体质和新生儿吸吮、大便等情况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不同的穴位按摩,一般在洗澡后进行,出院前教会家长按摩的方法和喂养注意事项同时发放以图片为主的出院宣教资料,让家长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体质及穴位按摩方法等。出院后由产科门诊助产士落实家访和新生儿黄疸测定等护理。
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施,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应用率达85.7%,较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95.3%,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提高了9.5%。
3 讨论
3.1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领域应用满足了服务人群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1)服务人群得到的护理服务变阶段为全程,满足了服务人群对健康问题咨询的需求。服务范围扩大到孕早、中、晚期、产后。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供了全程服务。(2)服务人群对自身的健康管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强化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产后锻炼,情志调摄等健康宣教,这符合了服务人群参与的心理需求,通过参与提高他们对健康促进措施意义的认识,教会他们自我管理的方法。
3.2 中医“治未病”思想利于中医护理在临床推行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应用指明了方向。治未病思想是通过整体性和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来实施的`,而整体性和个性化是其临床应用中生命力所在,通过对服务人群个性化的护理提高疗效,改变了中医护理停留在简单的中医操作层面和缺乏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现象。
3.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可提高护理人员系统应用中医知识的能力,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通过体质辨证等在临床实施将一些指标量化在包括评价和体质分型等具体实践操作中,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临床应用能力,让她们觉得中医理论并不是高深虚无的知识,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清晰和领会的,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在开展中医护理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角色得到有效的转换,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去观察和指导,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建立良性循环。
3.4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促进护理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完善了护理服务的功能,强化了健康促进和康复,较好的体现了护理服务中健康促进和预防疾病的功能,适应了疾病谱的改变。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推进,社区护理是今后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应用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较好的适应目前的医疗形势和国家政策,综合性医院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的各个时期特别是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促进,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其“六位一体”为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如何在社区护理服务中得以实施这一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可以从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入手,分层次护理干预,建立社区人群健康信息和护理服务资料,从而达到全程健康管理,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符合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中医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最的群众基础,是我国社区护理的特色所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在慢性病出院康复和危重病人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尝试。但在实行过程中在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培训方式、如何建立医院和社区的连接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的确定和量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篇5: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科学界,类比推理较为常见,经常利用此方法来进行研究推理,在教学中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更是运用广泛。类比推理方法的前提是两种对象部分有共同属性,由特殊点向特殊点推理,通过类比推理考核学生研究的深度、思维散发情况和观察的仔细程度。类比作用对高中数学实践有着巨大的联系,它指引着学生探索问题学会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例证法等着重解析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类比推理的重要性和类比推理如何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类比推理 探索 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在新的课改下,人们更注重教学中的创新,让学生养成学会创新的习惯也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上,探索新的问题,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和解题方法。类比推理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深刻的.意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就应当指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去思考问题。
一、类比推理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要耐心思考、自主去解决问题。拿数列来举例子,理解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之后,就可以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学习“相似”知识章节的时候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自主解题作答。由于高中数学带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难度相对于初中来说跨越性很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需要教师指导,在学生遇到没法解决的难题为他们拨开迷雾。
(2)帮助学生探索新结论
类比推理为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探索新结论作了铺垫,例如,在求空间问题这一知识点上,我们就用平面的所学到的知识类比到空间上,再通过三维思维方式去想象构造出空间的点、线、面、角之间的联系,从平面结论中推理出空间结论,由此可见,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探索新的结论,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基本内容,还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
篇6:激励理论在公共部门管理的应用
摘要: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际、国内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我国公共部门自1993年以来,逐步在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应用激励理论,取得了一些成效。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激励和公共部门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
第二部分,对激励理论进行梳理和概述。
第三部分,浅要论述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挥激励的效用,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更高效的应用激励理论,提出了几点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公共部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激励
激励一词原本是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管理学中的概念,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地过程。
简单的说,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或进行公共管理,致力于增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最典型的公共部门是政府部门,它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不偏向于任何集团的私利。
二、激励理论概述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
他将激发人的动机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具有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主要包括组织政策、工作环境、福利等。
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认可、成就、发展、责任等内在因素,本质是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借此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的进去心,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
(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三、浅谈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一)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我国当前的公务员收入中,一方面,低薪导致了增加自己物质利益的要求,成为腐朽滋生的源头;另一方面,固定的工资形式决定了公务员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导致“出工不出力、玩忽职守、消极怠慢”等现象,最终导致行政绩效的降低。
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组织中缺乏激励竞争机制。
(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层级节制组织,组织内部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各自的权责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行为方式和管理程序存在某种程度的僵化,奉命办事、例行公事成为经常现象。
同时,公务员职业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容易使公务员出现斗志疲软、按部就班、缺乏主动进取的现象。
多样激励制度的实施将会形成一种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氛围,有利于克服,防止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恶化,减少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提升组织凝聚力
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社会的理性化和抽象化却消解了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激励实施的过程中,精神、情感和价值世界的互相接触与沟通,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得以密切,人与人之间重燃温暖之火,而人的归属感也随之而得以强化,促进人们在共同利益群体中寻找到生活意义,进而弥合人与社会之间的裂痕,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四、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建议
在经济时代的今天,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激励己不能再被搁置在次要的地位,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双轨激励机制。
(一)合理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工作热情
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主要是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靠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它要求我们的公共部门在管理上既要关心公务员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关心公务员的精神需要,一个组织管理的水平、发展与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程度。
传统的人事管理重视精神激励,是由于受到了政治因素、历史传统以及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重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要注意把握两种激励手段的力度。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导向。
(二)构建科学的升降任免制度,实施竞争激励
公平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个人在从事一件事情后,对于自己获得的报酬都有一个衡量,这种衡量的最终结果由公平或不公平的感受表现出来。
这种公平感对于一个人对工作的努力程度,对于机关部门的信任度、依赖度都起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想激发员工长久的工作积极性,必须首先为其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提高公务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有投入就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
建议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和职务任期制,杜绝和减少公务员晋升中“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使职位晋升更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增强群众参与程度和透明度,扩大晋升层面,增加晋升机会,起到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功能,在同等情况下注重日常的工作绩效。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
在政府机关管理中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严密的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
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对公务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有符合公务员制度体系,并受综合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
不能正常兑现激励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会失信于广大公务员,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因此,要细化考评和奖励办法,将奖励办法中涉及到的资金、待遇等问题切实落实到位,使之成为一个制度长期坚持。
战略管理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2】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重要性逐渐凸显。
本文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概念、特征出发,分析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讨论了战略管理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
[关键词]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现状;应用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战略管理理论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与此对应的'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西方国家普遍地进入了经济的“滞胀”时期,由于政府公共部门内部的官僚机构存在着诸如机构庞大、人员僵化、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而使公共部门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公共部门的这些问题使政府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财政危机和管理危机,这也就引起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运动。
因此,为了提高政府的行为能力,增强人们对政府效能的信心,公共部门亟须采用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摆脱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由于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企业管理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公共部门认为战略管理可以有效地增加公共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责任意识。
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力图克服传统公共行政的局限性,“它试图通过对公共部门内外环境变量、组织长期目标以及组织角色与环境的匹配的关注,以提高公共部门实现其使命的内在能力。”[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一种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又是一种公共部门管理的新研究范式。
战略管理的概念来自于私营部门,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私营部门追求符合其目的的最大的利益,“这种方法假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利润和经济目的、无限的行动权力、秘密开发、有限的行动责任,以及通过市场机制对产生出来的经济结果进行检测等”。
与私营部门相比,政府部门会考虑更多的问题,比如宪法约束、立法和司法命令、行政法规、政治环境、管辖权限等。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征
2.1战略管理是组织最重要和最高层次的管理
第一,它是决定组织命运的关键决策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这一过程以组织整体和全局为对象,考虑组织的总体发展。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高层决定性。
第三,战略对于组织中各层级和各阶段的管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和指导作用。
因此,当前的决策是为了未来的发展,现在的管理和部署是走向未来的手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定一个通向未来的一劳永逸的计划。
2.2战略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虽然战略管理是最高层次的、指导全局的长远管理,但它仍然是在把握组织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调动现有资源达成未来目标的过程,它需要“从过去和现在到未来,再从未来回到现在”,是未来导向和现实状况的结合。
因此,它必须建立在已有战略和对组织现状的准确定位与分析的基础上。
并且,还应通过现实具体的管理活动来完成。
2.3战略管理是一个全面、动态的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是由上述环节构成的管理循环,它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多次反复的管理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
2.4战略管理各环节界限的模糊性
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扣的,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的发展奠定基础,后一环节是对前一环节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断优化。
前后环节紧密联系是理想的状况,在现实中各个环节的顺序并非都如此,而且各个环节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十分明显,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区分的,尤其是战略制定和实施更是如此。
2.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特性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公共价值取向性。
战略规划和选择要体现公共价值,对战略实施的管理过程也就是确保公共价值真正实现的过程;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也要受政治官员、选民和各类利益集团、利益主体的影响和制约。
在公共部门情景中生成的战略必然具有自身的特质,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必须考虑公共部门的特定环境,一些适用于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方法不能搬到具有公共背景的组织中去,公共部门发展的关键在于将战略管理一般原则和技术与公共部门特性结合起来。[2]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将战略管理理论引用到政府部门,战略管理的应用推动了公共部门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促使公共组织开始严格的规划组织的发展方向,长期的发展目标,全面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
篇7:网络资源在翻译教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翻译教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网络现已成为翻译教学的资源库、翻译研究的好帮手和翻译实践的'活字典.能够熟练学习、掌握网上相关资源是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必将有益于翻译教学,拓宽研究视野,推进翻译实践.
作 者:胡兴文 束学军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 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6(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网络资源 翻译教学 翻译研究 翻译实践篇8:组织策略理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
组织策略理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
文章针对实践中展开组织策略教学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在信息加工理论有关组织策略的研究现状与成果,并提取出其中对于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因素,设计出个案教学的.计划以指导实践教学.
作 者:陆江岚 作者单位:绍兴县华甫中学,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2 关键词:组织策略 化学教学 有效性篇9:反思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教学反思理论的简单介绍,分析了教学反思的种类、有效方式和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 者:张淑欣 王爱冬 作者单位:张淑欣(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王爱冬(燕山大学)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2 关键词:教学反思理论 常规反思 阶段反思篇10:Visual FoxPro构架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浅析
Visual FoxPro构架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浅析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力量的`进步,培养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领域的紧迫任务,让学生成为适合国家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成为目前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
作 者:李怡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篇11:激励理论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福建永春桃城中心小学( 362600) 潘莲花
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以下激励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人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它们呈金字塔形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其中最低层次的是生理需要,往上是安全需要,接着是社交需要,之后是尊重需要,而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即“优势需要”。二是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激励上的应用。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所谓强化就是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个体行为得到重复或削弱、消失的过程。对个体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加强,就称为正强化;对个体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就称为负强化。三是目标设置理论。爱德温・洛克提出:“目标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必须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完成。这种目标的明确性能提高绩效,尤其是当目标相对较困难但又可以实现时,能比简单的目标更能导致较高的绩效。”说简单些,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抓住优势需要,实施有效激励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决定行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抓住学生的优势需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学生的优势需要体现在外在需要和内在需要两方面。
(一)外在需要
外在需要指来自社会的对小学生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读物的数量繁多,内容异彩纷里,瑕瑜互见。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无时无处没有读物相伴,无时无处不发生阅读活动。孩子们已经完全无法回避这样的阅读环境而安守象牙塔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文教学论文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必须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书海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内在需要
内在需要则指人的心理上、精神上的深层次需要。小学生处于懵懵懂懂的时期,好奇使他们渴望了解、认识身边这个纷繁复杂的多彩世界。课外读物为他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内在需要的激励效果是最为显著的。
二、运用强化理论,通过肯定与否定手段进行激励
肯定与否定是强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运用外部刺激来激励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鼓励良好的阅读行为 ‘
鼓励行为比激发动机、满足需要容易一些,因为行为属于外在的因素,它比内在因素易于识别、易于掌握,激励效果也更为显著。
1.指引方法,建立正确的阅读行为规范。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l小时;掌握科学的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作者,再看作者简介、内容提要、目录,最后逐页阅读;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浏览、泛读、精读;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批注笔记、提纲笔记、摘录笔记、心得笔记等。
2.强化正确的阅读行为。
及时地鼓励正确行为能够有效地强化这种行为。孩子们正确有效的阅读行为如果得以及时鼓励,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鼓励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巧妙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的激励效果。
(1)物质鼓励。当孩子们阅读某个方面做得好,就用一件小礼物作为奖励品。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立竿见影地强化阅读行为,不足之处是不利孩子内在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这个方法较适用于阅读刚刚起步的低年级孩子或者存在阅读障碍的中高年级孩子。
(2)精神奖励。这一方法简便经济,而且有调动激发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它的形式多样,如课前演讲、畅所欲言等。其中“成果展示”最能起到激励作用:①交流读后感: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墙报展示,评选出“我最喜欢的读后感”。②手抄报展览:利用学过的课外知识,自己设计办小报,张贴展评,评选“最佳手抄报”。③读书笔记展评:让孩子平时积累知识,定期展评,评选“最丰富的宝库”。④演讲、辩论:指导孩子们开展“读书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评选“小小演讲家”、“伶牙俐齿小辩手”。⑤课本剧表演:孩子们通过编剧、舞台表演的形式将课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故事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诠释,评选“最受欢迎的主角(配角)”。
3.树立阅读行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恰当的行为榜样,让孩子们明确努力的方向至关重要。在课外阅读的指导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三种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孩子们。
(1)孩子们身边的榜样。如上文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对象,是孩子们模仿和学习的直观榜样。这些榜样来自身边的小伙伴,影响是显著的。
(2)教师自身也是很好的行为榜样。向师性心理促使他们乐于模仿老师。教师一方面可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童年爱书的故事,一方面应以身作则,和孩子们畅游书海,分享收获,交流体会。
(3)课外读物中历史人物、科学家等也是榜样。他们对书的渴望、痴迷以及成才之道,都会让孩子们对他们产生崇拜。
(二)纠正不良的阅读行为
不良的阅读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懒散行为。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这类习惯的孩子把原因归结为客观因素,如没时间、没书刊等。
2.应付行为。这是学生被动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完成任务式的敷衍了事。
3.偏食行为。学生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错误地认为提高作文水平就是读课外书的唯一目的,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偏重于“摘录好词好句”这一形式。
4.功利行为。主要表现在读书目的上,片面地认为主要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读书的数量,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写好作文,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目的。
5.盲从行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无目的性、方向性,“别人看什么我也看什么”,没有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
纠正不良阅读行为与鼓励正确阅读行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三、运用目标设置理论,实施目标激励
目标设置理论启示我们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要依据课外阅读的任务目标进行激励。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调控行为的心理作用。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明确目标的学习比毫无目的的学习要节省60%o的时间。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说:“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显然,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学生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根据这一总目标,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不同的读书目标,让孩子们朝着明确的方向努力。如小学阶段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第一学段的目标是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有自己的感受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目标是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的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明确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更应明确孩子个体的短期目标。如每个学期初,首先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制定出整个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其次引导他们制定出每周课外阅读计划,最后讨论每天的阅读计划。
篇12: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余文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李旺中学)
摘 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能够树立学习初中政治的信心,进而能够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能够引导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充满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因此针对激励理论而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篇13: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实施激励理论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初中政治教学中主要是理论式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失去学习政治的动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投入到政治学习中,所以激励理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来说有一定的作用。
一、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在实施激励理论的过程中,该怎样把激励理论很好地融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政治的信心和热情,为了能够很好地实施激励理论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区别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有着区别,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必须考虑周全把所有的学生都囊括过来,以每个同学的特性为出发点来实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鼓励和满足,这样才能把激励理论的效果实施到最好;还要遵循适当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把握恰当的时间。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进步,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让学生能够受到鼓舞;其次就是平等性原则,教师作为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引导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平等性的原则,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和激励方式都要平等对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偏袒或者冷漠个别学生,还有在对学生的奖罚政策上也要平等公平对待,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心态;最后就是物质与精神激励相联系的原则,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激励的时候,一定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信心,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奖励的笔记本和奖状等各种物质激励,有形的物质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政治学习的动力,所有实施激励理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动力不断地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教材内容大都是理论性的知识,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没有学习的兴趣,这时候教师适当激励就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带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对政治学习保持充分的积极性,提高政治学习的热情。
2.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耐心,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对教师的好感不断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激励之后,能够受到鼓舞,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地投入政治课堂中,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也在不断地拓宽,对于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的教学方案和方法的创新都能够有所帮助。
教育领域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比较广泛,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和奖励,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政治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沙霞。激励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09)。
篇14:激励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运用激励机制,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研工作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管理人员应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有效应用几种西方激励理论,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作 者:陈伟达 侯卫国 CHEN Wei-da HOU Wei-guo 作者单位:陈伟达,CHEN Wei-da(福建师范大学科研处,福建,福州,350007)侯卫国,HOU Wei-guo(福建行政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463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科研管理 激励机制篇15: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在高校中,教育群体的需求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引进激励理论,通过采取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学习激励以及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方式,来激发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高校自身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 者:曹健慧 戴立新 董春香 王瑞峰 作者单位:曹健慧(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人事处,河北,秦皇岛,066004)戴立新(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董春香,王瑞峰(河北省教育厅,人事处,河北,石家庄,050061)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5(4) 分类号:G647 关键词:激励 高校 教育管理 应用篇16: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引入与践行激励理论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陈旧与落后的理念呼唤激励理论的介入。管理理念在整个高校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支配与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管理的效果与质量的好坏。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慢慢地成为了管理领域主要的管理方式,被很多管理者所认同和采用。但是,由于高校的管理长期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经验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影响,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界限分明,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共赢局面。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所造成的不足,激励理论具有天然的修补性。它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诞生和发展的,能够妥善应对信息时代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激励理论名为“激励”,暗含其是一种能够调动主体积极性的理论。而当下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主体性尊重的理论,作为一种弘扬人性的理论,能够充分调动人们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为解决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提供保障。其次,过于注重行政化管理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呼唤激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一些高校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行政指令过强,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低;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管理上,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缺乏灵活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采用从上而下的监管方式,而对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励与奖励措施则较轻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不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使高校广大教师的高效教学大打折扣。而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彰显个人权益、倡导满足个CHINAADULTEDUCATION/8中国成人教育人需求的理论,对于调动人们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服务工作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激励理论可以解决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考核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考核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的选择、学术与教学的平衡等。其中,最后一点尤为严重。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对行政的管理重于对学术科研的管理,这是高校管理的失衡体现。这种失衡导致教学受轻视,科研成绩被过于强调夸大。在政策的不合理倾斜下,很多高校教师为了完成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同时,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过于简单容易,高校学生普遍“入口困难出口容易”的危象不仅让摆托高考压力的大学生过于放松,也导致教师没有教学的压力,疏于对教学任务以及重难点的钻研。作为一种以倡导满足个人更高层次需要为基础的理论,激励理论对于平衡教学管理工作、引导教师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激励理论指导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化的高校教学与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思想,它的核心是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以科学的激励机制为基础,充分激励和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达到工作目标。首先,高校教学管理应有一个最高理想与最高理念,那就是教职员工第一。把“人”即“教职员工”的`地位提高到组织活动以及决定高校存亡的重要战略地位上。这种思想与学生至上的管理理念相反,它超越了学生至上的管理思想。在激励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前瞻性,激励教职员工通过学习和自身的内在需求的外化,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至上。其次,激励原则是高校教学管理人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经济时代要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工作动能,必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管理方式。最后,对教职员工需求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出发点与归宿。一方面要关心教职员工对于物质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教职员工的收入;另一方面要关心教职员工的精神需求以及身心健康情况,尊重教职员工,与教职员工平等交流,在管理中以实现和满足教职员工的一切要求为出发点和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程中,应该以促进和满足教师的需求、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将教师放在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要树立这样的思想:要使学生得到发展与成长,应该让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与智慧,要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智慧。高校应该转化管理的对象与重点,将管理事务转化为管理人,学校的任何政策制度以及措施的制定都应该以人本管理为主导思想,而且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程中应该在高校从上至下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本情怀。
(二)刚柔相济:建立柔性与刚性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这种控制是以满足和顺应人的心理为基础的,引导教职员工从内向外地自发积极主动工作,而不是通过硬性的制度与政策来实现目标。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对事物有着成熟与独到的见解,他们思维活跃,对管理更倾向于以理服人,柔性管理的理念与高校教师的心理以及劳动特点相吻合。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柔性化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中融进关爱之情。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走长远发展的管理之路。
(三)“教”“研”平衡:处理好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首先,高校应该坚持教学为主导,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科研要完成效益转化,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用科研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科研,将科学研究的过程搬到课堂,将二者有效结合,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师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展开科研;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将科研的思维与态度运用在教学中,使课堂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特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四)全面科学: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体制
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对教学行为的考核以及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三个方面。首先,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应该与教师的考核绩效挂钩,包括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计划制定、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等。其次,对教学行为的考核,主要是对教师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考核。目前没有绝对科学的考核方法,但是,目前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听课、学生的反馈,对教师的工作行为直接给予评价与评估;二是通过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或者出勤等情况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适当的评估。最后,对教学工作质量的考核。一是对考核的对象要有全面的把握,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客观地进行评估;二是对考核内容的选择要恰当与合理,考核的内容应该是教师教学内容的浓缩与重点,考核要抓住教学工作的本质准确评价;三是考核的手段应该多样化,秉承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考核体系在考核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完善,提高考核体系的可操纵性、信度以及效度。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校情,设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公平有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按需激励、差异性、制度与人性化相结合等原则。激励制度的实施以高校教师的需求为基础,在科学原则下进行实施激励行为,能更好地去满足教师的需求。
篇17:在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
康文艳 凌宝安 顾立田
摘要:任何学习过程本身都可看成是一个迁移过程,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若迁移理论切实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迁移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重点讲述在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
篇18:在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
迁移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知识的迁移有两个方面,一是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通过认知重组能过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性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迁移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教学中的迁移能否产生,依赖于学生能否形成认知结构与学科的知识结构。
(一)提供科学的教材教学结构。认知结构是来源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好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因此要给学生提供有科学知识结构的教材。
(二)加强基本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学生掌握一般的定义定理是为普通的迁移打基础。因为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不仅构成认知结构的框架,而且对新的学习起固定作用的观念。
(三)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要想获得具有一定意义的新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原有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必须处于“激活状态”。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想激活知识还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注重认知结构的系统化。中专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是以章节为单元的,小的章节只代表了某些知识点。在教学构成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是十点的基础上,要学会比较和归纳,使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寻求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结构化、系统化,以促进迁移的发生
(一)定义定理的归纳总结。要在数学学习中,要想然学生直接总结出一些定理定义是很难完成的,但是如果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对知识进行迁移就显得容易的多,对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定理定义有很好的效果。
(二)法则的归纳概括。法则的概括归纳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题目的计算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通过实例总结出这些法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运用这些知识,这样复杂的数学问题就简单化了。
(三)公式的归纳总结概括。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从生活实际和实际例题概括总结出公式,利用这些公式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四)方法的归纳概括。方法的归纳概括是对宏观和微观的数学方法在不同场合下的适用性进行概括。例如,数学的计算长涉及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想找突破口就要在数学的定理定义及公式中寻找,找出这些之间的关系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同时可以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以加强新旧知识联系,促进迁移能力 演绎法在中职数学中用得较多,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关键要抓好类比联想,即对那些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数学教学中主要运用系统类比、正反类比、新旧类比等方法。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可通过解题进行,这些训练一方面表现为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系统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对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包含着对演绎推理的表达形式规范化的训练。任何学习过程本身都可看成是一个迁移过程,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若迁移理论切实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迁移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
篇19: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教学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
作 者:李秋枝 刘信波 作者单位: 刊 名:艺海 英文刊名:YIHAI 年,卷(期): “”(3) 分类号:H3 关键词:篇20:学习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是由学习的需要引起的,教学同样应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运用学习动机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作 者:夏华玉 杨学君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浅谈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集锦20篇)】相关文章: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2023-01-28
菏泽学院网络教学平台2022-06-13
微观经济学教师岗位教学论析相关论文2022-10-11
独立学院与工商管理论文2023-05-15
护理管理学论文题目参考2022-05-07
浅析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创新的论文2022-04-30
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2-09-28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2023-08-18
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2022-09-23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