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

时间:2023-03-15 08:10:5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推荐20篇)由网友“彼鲨泥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

篇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本文阐明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提出了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即首先应转变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其次为完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教学条件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然而新建本科院校面临从专科教育意识到本科教育意识、专科教学理念到本科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科教学管理薄弱,学校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是有制度却执行不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实效性和客观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意识不够。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监控、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估等,我国也有一些教育机构和高校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进行了一些有关的探讨,但总的来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还不十分成熟,在一些环节上还须进一步完善,在管理实践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管理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办法,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研究,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快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变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维持高等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方针的调整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增加,如何顺利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换,如何从本科教育的要求出发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如何提高本科层次上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更是这些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管理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要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必须加强科学化管理,用优质的教学质量来保证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管理中,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这类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对于保证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然而,要体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形成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由此可见,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2.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

2.1转变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实际,全体教工首先应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调研与论证,转变全校教工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管理观念,为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而教学管理人员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参与者与具体执行者,其基本素质、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高等学校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只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的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队伍,这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2.2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

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始终把握体现以师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教学运行机制,规范教学管理。需要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风学风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表、教学日历等。基本教学文件一经制定,就必须认真严格地去执行,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的运行。经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的修订,基本上形成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文件,尽快完成从新建本科院校到合格本科院校的转变。

3.结语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一套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能力,且易操作、可借鉴、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将会极大地改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状况,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水平,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使新建本科院校在初步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冬生.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三个缺陷及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5:27-28.

[2]张俊玲.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5):25-28.

[3]王正英.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138-139.

[4]阮谦,鲁绍雄,徐原等.高校院系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1:13-14.

[5]吴丽琼.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6):74-77.

[6]胡萍,刘建芳,文惠婵等.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建设与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2,(4):118-120.

篇2: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一、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局限于“管”而非“教”

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者为中心,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完全跳出传统的理念框架。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缺乏真正的“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首先,教学管理者从始至终主导着教学计划,学生不仅未能真正参与其中,也未能够了解和掌握目标教育。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心在于约束与惩罚,过分强调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与履行义务,忽略学生所拥有的权利与自由。最后,教学管理者缺乏对教师创新性教育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与灵活性

教学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作支撑,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应该注重的。目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存在一些缺陷,如教学观念和教学意识有待提高,缺乏服务意识和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全面了解等。还有一些教学人员因繁杂管理事务缠身而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外,在传统的本科院校管理方面的影响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权力基本集中在教务处或教务中心。这种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架空了院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自主决策的权力,致使一些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很难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基本建设工作中。

(三)教学管理理念难以对接社会需求

随着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某些高校的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培养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滞后性,难以满足基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市场需要。二是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仅仅局限于追求学历文凭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社会需求。三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相对落后的教学手段不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和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落实“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并将这种工作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项的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教学。因此,新建高校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服务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全面的教育教学沟通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实现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公平性,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全面计划。同时,学校要综合考虑当今社会的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搭建起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桥梁。第二,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学分制是当今高校惯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引导和鼓励创新性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针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性、深入性指导,促进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计划的建立。此外,建立教学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接触和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资源。

(二)提高教学制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新建本科院校要跳出传统高校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指导。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增强服务意识,实现规范化教学,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管理岗位,适度降低教学管理中心,既防止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权力集中又要防止权力架空,应赋予院系对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管理和自由决策一定权力,确保对人才的直接培养职能的实现。

(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新建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注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应实际社会需要。同时,新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从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入手,在现代化、科技化的本科教育背景下确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创新专业结构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将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总结

尽管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不少,但是,针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的却不多。本文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管理现状,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前形势和发展方向入手,探析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新建本科院校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议。

篇3: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1.1.1反思认知反思认知包含对反思实质的理解及反思作用的认识。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取决于他是否了解教学反思、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观点的认知进行调查,发现90%以上的教师表示同意;在“什么教师最需要反思”上,54.1%的教师认为老、中、青都应反思,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同度较高,能较普遍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而具体到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完全了解的占3.5%,比较了解的占33.7%,有点了解的占45%,完全不了解的占17.7%(主要是新入职教师)。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认知方面,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F=4.226,P<0.05),职称间也存在显著差异(F=3.178,P<0.05),性别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发现,随着教龄的增加有所增加,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教学反思认知程度显著高于教龄1~5年的教师(P<0.05),高级职称教师也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P<0.05),教龄和职称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教师的反思认知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可见,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比较认同,但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却不高,了解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一般随着教龄的增加职称会提高)。

1.1.2反思行为反思行为考察的是教师什么时候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反思的常规化程度。教师只有把教学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恰当的反思,才能更具有效果。通过对“反思的经常性”进行调查发现,53.2%的教师表示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的经常性方面,教龄间差异显著(F=2.58,P=0.038),在性别和职称间差异不显著。事后分析表明,教龄6~10年教师反思的经常性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教师(P<0.05)。在教学反思的时间方面,24.6%的教师于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反思行为,47%倾向于课后反思,20.7%的教师有问题时才反思。可见,虽然有一半的教师表明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但多属于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还没有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的常规性行为,教师反思行为与对教学反思重要的认同不一致,知行脱节比较明显。

1.1.3反思内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行为的载体。教学反思内容是多元的,不同的内容指向反映教师教学反思的不同水平。通过对教学反思内容的调查发现,70.8%的反思行为指向课堂教学,33%指向学生发展,30.1%指向教学改革,22%指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9.2%指向师生关系。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内容主要定位于课堂教学,这与中学教师相一致[3]。对课堂教学教师主要反思什么呢,调查发现:69.5%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57.1%针对教学方法,51.4%针对教学设计;而针对教学理论、教学探究的反思较少,分别为27%和12.1%;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最少,仅为7.1%。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围绕“怎样教”,注重的是借助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有效传给教学内容,主要关注程序性、技术的问题,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反思水平大多处于前反思水平。2.1.4反思方式反思方式是教师对具体的反思内容进行思维加工时所采用的外显的方法,即教师怎样反思。调查发现,借助于回忆并加以思考进行反思的为77.3%,观摩他人为46.1%,与同行讨论的为35.5%,写教学日记30%,学生问卷调查为13.1%,教学录像为12.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为7.8%。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反思表现出如下倾向:对自己的教学“想一想”或对他人的教学“看一看”的居多,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的较少;过于从教师角度进行反思,较少从学生角度和理论研究角度进行反思,难以有效地把教与学连接起来。

篇4: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影响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看,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59.9%)、教师不知道如何反思(49.3%)、不清楚反思内容(30%)。从客观方面看,主要包括:工作繁忙没时间(40.4%),学校要求和氛围(30.1%)。可见,虽然学校工作负担重、缺乏反思氛围等客观性因素具有一定影响,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主观层面。因此,在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上,在考虑主客观相结合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关注教师主观方面。既然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来自主客观多个方面,那么,一线教师期望通过什么途径有效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呢?通过一道多选题进行调查发现:67%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反思实践中培养,49.3%的教师提出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44%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自学教学反思理论,41%的教师认为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24.1%的教师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为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是多元的,虽然教师倾向于从自身方面进行努力,但是也很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

2结论与建议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普遍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反思,但反思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不足,反思动力不强,反思行为没有常规化、规范化,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制约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和教学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教学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教师对反思所持有的内部观念,是引导教师反思行为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反思的不竭动力。调查中发现,虽然90%以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首要因素还是“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59.9%)”,且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培养教学反思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学校引导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培养开放的态度,提高教学反思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动力支持。②各院系、教研室要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主题交流和讨论,加强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内在认同和观念建构。③教师自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深刻认识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的内在关联,增强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④学校通过职前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师职后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促进新入职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2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专业引领,只有正确的专业理论引领,反思内涵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4]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教师完全了解教学反思,而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了解是片面的、经验的,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教师边反思边学习,理论知识的丰富可以直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使之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专家[5]。为了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根据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反思理论学习计划。②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学习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奖评等手段进行督导。③学校搭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平台,加强对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支持和鼓励,比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提供学习书目和资料;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理论研究,引导教师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2.3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

教学反思不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还是外显的探究行为,因而培训教师科学、规范的反思实践操作是教学反思的关键。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多停留在想一想的经验性思考层面,较少开展探究性的行动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如何开展反思活动、没有掌握反思的有效方式。为了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科学规范的反思培训:

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②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由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构成的培训团队,对教学反思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进行培训,强化“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反思模式,从而增强培训的专业性;

③对培训结果进行进行跟踪评估,促进培训效果的长效性;

④发挥校本优势,建立反思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交流个人故事、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反思问题、讨论和解决冲突[6],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整体提高。

2.4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习性和学校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7],它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实践,学校支持性的环境和教学管理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调查中发现,教师工作繁忙没时间反思(青年教师尤为明显)、学校缺乏要求和氛围是制约教师反思的重要客观因素。为此,为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学校领导落实“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在学校政策和教师考评上突出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

②制定合理的教学反思制度,如教师每课反思、每周反思、每月反思、每学期反思制度(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教研室定期反思交流与总结制度,教师反思与考评相结合制度,从而营造浓厚的反思氛围,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适当限定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开设课程的数量,减轻教师教学负担重,从而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

④学校领导、专家走进课堂,以合作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分析、讨论教学中的问题,给教师以心理支持和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

篇5: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1】

【摘要】就新建本科院校筹资管理工作来讲,筹资渠道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科研经费、产业收入等,每种筹资渠道所筹集到的资金量有所不同,同时其使用效益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新建 本科院校 筹资渠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此类高等学校培养满足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建本科院校招生的数量占到全部本科招生数量的60%,很多老牌大学本科招生量并不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的主力军,是未来本科教育的发展主体。

近年来,由于各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国家为调动多方办学的积极性,提倡多层次办学,形成了多主体的介入,加之高等学校在体制改革中实现重组、合并、联合,学校的管理层次复杂,筹资管理内容也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各种不同层次的财务机构由于其性质、任务的不同,对财务实现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其筹资管理工作内容也有所不同。

下面就分别进行分析。

一、政府拨款是传统型渠道

政府拨款(在校学生人均定额×在校生人数+专项补贴)提供的正常经费只能基本维持学校人员工资和日常支出,但是专项拨款一般很少,这样学校的发展建设就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省属地方高等学校。

政府提供的正常经费每年都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因此在未来招生量增长速度放慢的前提下,高校可适当的用结余量来发展学校建设。

但是也是因省而异,有的省财政情况较好,可以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专项建设资金,反之亦然。

二、学费收入是主导型渠道

学杂费是指学生个人或其家庭为受教育而支付的学费和杂费。

学生所缴纳的学费是大部分高等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用来对学校设备进行更新、零星维修、学生活动费用以及各项津贴补助等支出活动。

国家定价规则和计划原则规定,缴纳学费的标准不得高于学生人均培养成本的25%,因此想利用这部分收入资金来发展学校建设也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收费是按照计划原则进行,而扩建却是按照市场法则来执行,新校区也不例外,因此其中的矛盾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发展学校的建设事业,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如采取二级学院的收费政策来尽早尽快地收回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三、银行贷款是支撑型渠道

银行贷款也是充实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一条重要的支撑型筹资渠道。

银行贷款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向银行借款,贷款意向涉及学校教学、科研软硬件的改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校办产业的发展,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的个人金融服务等。

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其费用大都是靠银行贷款来完成的,适度的银行贷款有利于解决高等学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银行业认为,进行高等学校投资有两个优点:一是高等学校具有充足、稳定的生源,资金来源稳定;二是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因此相对于企业投资而言,进行教育投资风险小,安全性大,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更小。

因此,银行愿意将资金投向高等教育。

经过调查分析,目前有些高校的贷款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因而高校贷款资金管理不善亦成为高校贷款的风险隐患。

因此如何及时识别和防范高校贷款风险,对于现阶段高校贷款风险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影响到一些高校的正常运转现象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筹资风险管理已显得尤其迫切。

四、社会捐赠是补充型渠道

社会捐赠是指社会各界包括个人、集体、企业等为高等学校提供现金、实物等的一种筹资模式。

捐赠的资金可用于建造建筑物、购买教学、科研设备,奖励教师和学生及资助贫困生,也可用于支持学校其他教育事业的发展项目。

因此充分利用社会捐赠筹措资金,可以有效地弥补各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起到补充作用。

五、科研经费是增长型渠道

科研经费指国家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费用,包含了所有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

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公司,以及某些基金会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分配。

多数发达国家的科研费通常占到国家GDP的1.5%到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长期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

而有限的科研经费并没有全部用在刀刃上,某些科研人员以课题为幌子的致富手段,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迅猛,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一跃增加到1.7%。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以政府为主体的科研资金在总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相比较都有所下降,政府资金占总的科研经费支出仅为22.96%,而政府资金相对于上一年增幅仅为22.12%,较其他经费来源渠道也处于落后水平。

六、产业收入是创新型渠道

1.校办企业

改革开放后,市场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非常强烈,顺应市场的召唤,高等学校也开始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尝试。

高等院校纷纷创办企业,如清华大学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的方正集团公司等。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办的企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至今大约已经有5000多个,绝大多数是科技企业。

校办企业还逐步明晰了产权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销售和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获得的收入是高等学校销售和服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将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等转让给企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信息、技术和成果方面的优势逐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情况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高等学校与企业签订的技术合同每年都在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主要还是依靠上述六种渠道来筹集办学资金。

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学校筹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综合起来分析,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及银行贷款三种筹资渠道是各高校通用的主要的方式。

以主要筹资方式为主,运用其他筹资方式为辅,通过各种方式筹资办学资金是我国高等学校在运行及发展过程中急需面对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教育筹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刘彦伟,胡晓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J]. 高等教育研究.

[3]刘晓英. 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机制和合理使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12期.

[4]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C]. 海南出版社,版.

[5]张玉中. 我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版.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2】

摘 要: 质量工程的顺利开展能够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能够端正学风、教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本文就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质量工程 存在的问题 实施建议

篇6: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1】

摘 要: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找到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 特点 方法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取两种语言教学,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在4号文件中提出推动“双语教学”,即,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强调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我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

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1]。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现实和最关键的问题。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是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的实际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多,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考研等英语考试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专业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出现了大量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为了改革传统英语教育的弊端,寻求一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国开始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希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高效优质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懂专业、懂外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长远看,双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自如地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以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前沿与最新进展。

所以,普通高校乃至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成才十分重要,意义深远。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自从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以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总体来说,双语教学可分为单语授课和混语授课两种形式[2]。

单语授课即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授课,不渗入母语,此种模式称为浸入式教学模式[3]。

混语授课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它又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授课方法,此种模式在我国应用较多。

1.过渡式教学模式

它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可用中文解释,此种模式要求大比例的英文授课,但对授课比例没有具体的确定。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还不能达到大比例英语授课的水平,多数学生也不能接受英语比重过高的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中文,并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孙建东[4]提出了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双语教学模式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

3.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

徐晗[5]提到了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将双语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初步适应期(英语比例<10%)、相互磨合期(英语比例10%―30%)、较为成熟期(英语比例30%―50%)和成熟期(英语比例>50%)。

4.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闫宇翔等[6]提出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即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认真严谨的学术风气和教学双方的有机互动,突破以往中文授课中常见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设问式和演绎式的英语教学方法,辅以恰当的中文解释和讲授,并结合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科研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其他教学模式

龙喜带[7]按授课语种方式分为3种教学模式,即全英文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1)、中英文对照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2)和中英对照课件中英文(各占50%)混合授课模式(模式3),并比较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发现模式3可显著增强双语教学效果。

三、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

1.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利器,必须仔细而恰当地选择。

在我国普通高校,双语教学一般均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并且教师的授课语言和课件也全部用英语来进行,这样在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上可达到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与和谐,最大限度地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但针对不同的英文原版教材,其内容的难易程度很难把握,并且涉及版权及价格昂贵等问题。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贸然采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很抽象的学科来讲,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可选用国外优秀教材的中译本作为教材,对照的英文原版学生可选择性购买,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其合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授课对象的教学大纲。

3.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用英语来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双语教师来说,要探求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适当的互动,双语教师最好能遵循渐进的原则,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慢到速度适中地逐步解释专业知识。

对于专业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可以采用汉语进行讲解。

使学生主动采用双语学习知识,这需要双语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研究更好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普遍的方法是对外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外语语言培训,同时,引进和聘请双语教师也是一条直接有效的方法,最终增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4.适当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对自身的挑战。

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就更难接受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采用适当的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学,采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漫等,使教学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双语教学开展至今,已在很多老牌本科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面对学生素质相对有一定差距,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现实性问题。

无论基础如何,我们都希望能逐步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通过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篇7: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从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有效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篇8: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论文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馆舍面积小,馆藏缺乏,工作条件差。

本文从馆员结构、馆藏文献、图书文献流通等方面论述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馆藏建设 管理方法 优质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专科升入本科的,这一类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服务方式传统单一、馆舍面积小、馆藏缺乏、工作条件差、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升本后的图书馆,应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业务水平,完善馆藏结构,改善办馆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1、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在由专科升为本科过程中,虽然图书馆验收达标,管理水平大有提高。

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原班人马,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低职高用。

即便在升本过程中突击培训了一些工作人员,引进一些具有图书馆学学历人才,但他们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技术能力还是较低。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应达到60%以上,而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中,专科或专科以下工作人员占大多数,本科学历仅占少部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更是凤毛翎角。

因此,加强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1)引进专业人才,改进馆员结构。

在应届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挑选适合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充实馆员队伍,这是改变馆员结构快速有效的方法。

同时还要注重引进计算机专业等有关人才,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需要。

(2)完善管内业务学习制度,有计划的展开业务培训,将脱产培训和在职短期培训相结合。

在管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提升他们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馆内组织学习、业务培训和技能训练等方法快速提高馆员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使用知识和网络管理技能的训练。

通过上述措施使馆员迅速掌握图书馆工作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熟练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快速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本科院校图书馆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有计划组织馆员参观兄弟院校图书馆,吸取它们工作中经验教训。

聘请相关专家到馆进行业务理论讲座和技术指导,快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因人因地,走出去请进来,以人为本等原则,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合实际。

明确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有强烈的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

新升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正面临着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理论和技术,是图书馆现代化最基本要求。

2、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在升本过程中,虽然前期对图书馆进行了大批的投入,采取突击采购方式扩大馆藏量,只是满足教育部的最低要求:藏书量(特别是纸质图书的藏书量),生均图书册数,人均年进书量,学生人均月借阅量,网络畅通、阅览条件,设备条件等指标基本要求。

在馆藏统计中多数图书馆,将一些陈旧过时图书资料一起统计在内,难以保证质量,距离本科院校图书馆实际使用馆藏数量缺口较大。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所设本科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藏书建设,建立有效的、完整的和多样话的馆藏结构。

加强图书采购针对性、加工规范化、图书流通标准化建设。

修订原来借阅规章制度,加快图书流通速度,利用好原有的馆藏和设备,使它们在本科教学、科研过程充分发挥作用,弥补馆藏不足的问题。

同时要广开财源购置、引进先进现代化设备,建立网络数据库和电子图书库,这样不仅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而且促进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

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积也仅仅符合教育部基本要求。

升本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读者数量的增多,学科专业扩充等因素。

使得教学、科研类图书资料与学校发展规模很不协调。

同时还存在信息网络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远远跟不上升本后高校发展速度。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升本后,一般不会有大规模投资建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图书馆应该挖掘现有资源,审查原来的规章制度、规划布局,重新调整原来的房间、设备布局,使得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甚至将原有馆藏进行电子扫描、加工建立电子图书库,从而弥补馆舍不足的问题。

3、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特色服务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先比其它本科本科院校相比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单一传统服务、常规低层为人找书阶段。

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方面,在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的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特色服务转移,从经典型服务向网络现代化服务转化。

(1)对于本科学生开设图书学选修课。

不但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同时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学习现代的信息知识和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

培养学生“找书”能力。

(2)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微薄,充分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

建立图书馆网站和电子图书库,使读者在任何地点不出屋的通过计算机上网,享受图书馆高质量的服务。

(3)调整作序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加快图书资料流通速度,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本科专业增多、教学科研的深化,为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图书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2]唐先辉.谈和谐图书馆的构建.航海教育研究,02期.

[3]管桦.试论和谐高校图书馆建设.成功(教育),07期.

[4]丁双胜.略论图书馆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

篇9: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论文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特色学科,确定主题;收集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挖掘地方文献;紧紧围绕“学科性”和“地方性”,引进网络数据库、自建地方特色数据库、建立网络资源导航、加强数字馆藏整合来建立特色馆藏,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关键词:地方院校 数字馆藏 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由于长期的办学积淀,成功完成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

这些新升本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等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调整和深刻变化。

因此,图书馆要依据新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及整个地区的社会文献信息需要,加强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资源应运而生,建设数字馆藏为读者服务也就成了地方新建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职能建设特色数字馆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建设特色数字馆藏的.意义

特色文献不等同于特藏文献,特藏文献是特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藏文献主要是指: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古籍,这些文献不可再生,对这些文献的主要目的是藏。

篇10: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探索论文

目前,广西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时期,随着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的开展,要求广西地方高校要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广西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子,这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新组建的广西财经学院的办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搞好特色建设顶层设计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方面。为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必须做好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特色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此,广西财经学院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高等教育的要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先后邀请潘懋元等高等教育专家来校开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咨询论证;学校领导带队,深入广西全区14个市进行大规模调研,充分听取地方政府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教职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和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形成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

(一)办学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建校、开放办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厚德为先、博学为本、尚能为重、创新为魂”的育人思想,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服务面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质量本科院校。

(二)办学定位

以主动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学校的定位体系,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优质专科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发展目标定位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管理学科优势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较大影响的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与时俱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

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的积淀,办学特色的发展更需要在新的办学实践中与时俱进、加强建设。广西财经学院有50年的财经教育历史,从中专教育到专科教育,再到本科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财经管理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坚持传统优势培育特色,服务区域发展凝练特色,强化质量管理发展特色,办学特色初步显现。

(一)打造学科专业优势,凸显财经特色

一是经济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广西财经学院组建后,坚持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结构的设计等进行研究与实践;及时更新经济管理学科陈旧和重复的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在动态调整中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28个本科专业中,经济管理类专业21个,占专业总数的75%;财政学等4个经济管理类学科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财经科学实验中心等3个实验室(研究基地)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研究基地);经济管理类学科在区内高校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二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注重融人经济管理知识背景。学校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和基本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法学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知识,英语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商务、会展课程知识,文秘专业教育中注重融人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管理学课程知识。

(二)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凸显服务区域发展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特色”。一是新专业设置注重区域特色。新办了一批适应广西重点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如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贸易方向)、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二是人才培养体现区域特色。建设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投资理财人才培养两个创新实验区,编写了《东南亚财政》《东南亚税制》《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经济技术合作》等系列教材,强化学生越南语、泰语等非通用语种学习,开展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学生互访,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实现了跨国就业。三是开放办学,突出区域特色。学校积极发展与欧美国家高校教育合作,重点拓展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市场,与越南国家人文社科大学、越南财政学院、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国暹罗大学、马来西亚KSA城市学院等东南亚国家著名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建成一批中越、中泰、中马等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连续几年与越南高校共同举办“转型时期中国-越南财政体制改革”、“中国-越南口岸经济与物流发展”等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构建了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多方面合作机制。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牢固树立“厚德为先”育人理念,根据社会对财经管理人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要求,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教育全过程,持续开展“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落脚点,坚持产学研合作互动,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统一,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发展,初步形成“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双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教学体系,通过加强同步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建设,将实验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之中,达到两个体系的有机统一;“双平台”是指搭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通用平台,夯实学生公共知识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多模块”是指以“双体系”、“双平台”为基础,按照不同的专业及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按照学生志向、兴趣爱好等,设置不同的课程学习模块,供学生灵活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经过几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取得新的突破: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一批教改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自治区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国际经济与贸易”进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投资理财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分别进入国家和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了一批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构建校内评估体制机制,凸显质量管理特色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了《广西财经学院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广西财经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广西财经学院试卷规范与管理规定》《广西财经学院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审查办法》等规范性制度文件和《广西财经学院教学系部常规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实验教学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等”项校内评估工作文件、方案。在改革实践中,以教育教学常态评估为主体,构建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根据教学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建立理论教学评估、实践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评估、常规评估“五位一体”的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开始,坚持年度系部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和党政教辅部门绩效考核评估;完成了首批本科专业、网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和实验教学的专项评估。

三、在服务区域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办学特色建设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把握服务广西新发展的切人点,找准服务方向和服务重点,主动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性、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紧缺人才为目标,以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以项目合作、学生访学等多种方式的开放办学为途径,不断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不断加强办学特色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一)进一步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论证

广西财经学院十分重视听取政府和社会用人单位对该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意见,分别深入14个市和2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大型调研;聘请或邀请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先后三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以校外专家为主的专业设置委员会,每学年举办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方向、培养计划、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进行深入讨论,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拓宽学生实践平台,加大实验实训投入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学生实践平台建设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人才优势,按照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与自治区财政厅、地税局等政府部门,与银行、保险等行业和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行业就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创业孵化等内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实验室、大学生创业或创业孵化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共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56个,联合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校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的支持,大力开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已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共计17项。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室群、手工模拟实验室群、专用实验室群和公共基础课实验室群四大实验室群,共计65间;建成各类专业实验室22个,实验室的使用面积达14807.08m2,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577台,可一次容,纳实验人数4113人。实验室的建成有力支持了本科专业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注重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广西财经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系列特色教材已经用于专业课和公选课教学;国家级“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选拔两届学生进入实验区学习;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在全校推广应用;与上海博科咨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审计之星”软件,已正式投入该校审计实验教学,并为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

几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坚持育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巩固了“党政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制度规范教学、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优化管理服务教学”的工作格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李辉生,地方高校凝练办学特色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17)

[2]蔡首生,李轶芳,试论地方高枚办学特色的创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3]王学咸,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问题棵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周速军,地方高坟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8Q3特色办学的实践[J],中国高撕究,2007,(7)

篇11:新建本科院校农林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农林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

为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农林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应注重实验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强化实验前准备与实验后讨论,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本科

当今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成为生物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分子生物学在绝大多数生物本科课程体系中被设为必修课程[1]。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融技术前沿性、创新性、挑战性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实验课程。重点大学生物专业培养的是世界一流生物学家的后备军,在分子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时刻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学术底蕴、实践能力与重点大学有很大的差距,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开设实验项目的选择上不能机械的挪用照搬。

新建本科院校在设备、经费等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高校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实验教学革新定位。

实验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高水平实验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效载体。突出实验教学,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目前实验体系常见的3层次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型提高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新建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实验学时比上不能依照重点大学的1∶1∶1比例分配标准,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在第一个层面基础实验上。

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存在以下不足:有效针对性不强,规定实验多,自选空间小;深层次指导不足;重技术、缺思想;重结果、轻分析。实验教学的革新包括实验内容设计改革、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实验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现有设备、经费的条件下,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多在加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下功夫,力争在实验教学组织方式上面的创新。笔者认为实验深层次指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难度要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二是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方面要深挖,多下功夫,而不只是实验前讲解、实验后总结。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对实验上加以重视,并不等于要丢掉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要在怎么指导上下工夫,指导不等于大包大揽。

2、实验教学组织方式革新。

(1)引导学生端正实验态度。

培养学生建立正确、严谨的'实验态度、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以及为以后的实验学习树立信心至关重要。在每门实验课的第一次课中,任课老师都会给学生这么讲解。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单要说,更重要的是合理引导。让绝大多数学生愉快的完成实验。主观能动性决定学生自身的态度。

(2)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保证实验的预期效果,引导学生就实验项目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方案、相关的实验设备与方法、时间安排、疑问等几个方面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避免学生盲目的实验、稀里糊涂的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试剂用量很少,在一些步骤上看不见明显的实验现象。如果学生不清楚整个实验流程及相关的实验知识,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判定上不知所措。

目前我们为本科生开设了32学时的实验,内容包括DNA提取、PCR、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质粒提取、重组质粒的鉴定。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经费、资源、时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注重教师讲解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演示实验过程,就事论事,学生掌握的知识面非常局限,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现在,我们在实验教学前分专题、让学生分组集中讨论理论知识,拿出实验设计方案,并对实验课所要涉及的实验技术进行讲解。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专题中包括实验原理,反应体系,结果分析,方法拓展及应用。通过讨论、讲解、自行设计实验,可以了解到多种PCR方法,知道PCR广泛的用途。再比如DNA提取实验:背景知识包括细胞破碎的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基因组DNA的提取、从植物组织提取DNA、从动物组织提取DNA、细菌DNA的制备、DNA的检测、DNA的不同提取方法及比较;实验准备有绞股蓝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中所用到的实验材料、仪器、耗材;注意事项包括叶片磨得越细越好;移液器的使用;由于植物细胞中含有大量的DNA酶,因此,除在抽提液中加入EDTA抑制酶的活性外,第一步的操作应迅速,以免组织解冻,导致细胞裂解,释放出DNA酶,使DNA降解。

实验教学组织流程:实验项目―分组、分专题―问题提出―相关资料的获取(图书、教材、网络)―讨论―预见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自己讲授―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实验―实验报告的书写―老师总结、回顾。老师总结、回顾放在最后,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被动接受。提高学生对实验设计、具体操作的总体规划、先后次序、时间安排合理。通过全方位的讲解,使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对所做实验心中有数,知道所学实验的应用。

当然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有风险的,可能由于学生预习不足导致实验过程的失败。教师可以在做预实验的时候,备份实验结果留做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以便更好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3)适当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为了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可以选择人类的性别决定因子TDF基因的扩增、FMR1基因CGG重复性,推算个体CGG重复次数,同时,借助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理解DNA多态性。

(4)学生自行准备前期实验。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试剂、材料。分子生物学实验特点实验耗时,很多实验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比如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前期要菌种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培养、转接扩大培养、CaCl2制备感受态细胞。整个实验耗时2个工作日。如果老师准备好一切,学生实验中只动手加CaCl2的程序,学生对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实验思路链条不完整,同时还很容易产生枯燥、厌倦的心理。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试剂的准备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许多的注意事项,如提取RNA时,实验材料需要用DEPC处理,琼脂糖凝胶要用电泳缓冲液配制等。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配制,不仅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实验技术,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这也是培养学生学术发展的潜力或者社会职场的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实验准备过程中有个等待的过程,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实验内容,其中也蕴含着时间管理、有效路径的理念。等待的过程还能让学生体会实验过程必须耐得住寂寞。

学生自行准备前期实验等于在时间、空间、设备上还学生实验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实验安排的时间上要相对集中,减少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冲突。

(5)idea―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有学者说“当你进入实验室时,要像脱掉外衣那样放下你的想像力”是告诉我们在对待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不能想当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应该是实验教学的灵魂,也是最难做到的。

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分子生物发展中体会,比如从pcr历史体会Mullis的想象力。PCR确实是实验中的一个小技巧,pcr is simple idea。再就是与教师科研项目对接,从教师相关的科研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前沿技术的重要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6)考核―――团队分。

教学中发现,有的同学只是埋头做实验,有的同学不喜欢做实验,但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改进实验过程,改变实验具体流程,提升实验速度。有的同学喜欢动手,有的同学喜欢思索。实验中小组人员互补,各尽其能,愉快的接受实验并顺利实施实验过程,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考核方式通过给团队分,可以培养学生统一协作的团队精神。实验结果汇总和讨论过程是实验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2]。团队讨论完毕,统一汇报,形式可以多样话,以ppt或小论文形式均可。

三、结语。

随着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实验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各高等校的重视[3]。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农林生物专业的特点,实验教学组织方式革新无疑是提升分子生物实验教学一种有效方式。

篇12: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有效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篇13: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探讨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各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又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规划一致性、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不够。有的学校虽已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要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建设,要么未赋予实际的工作职能,而仅仅是作为争办学位点的阶段性机构,因而亦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等诸多方面难以科学整合和协调。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的决策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

篇14: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探讨论文

3.1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学校众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又需要有校一级的综合管理机构。因此,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要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各自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3.1.1校级层面

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传统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在学科建设工作之初就设立校一级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如建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或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亲自挂帅,以便统一认识,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避免在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职责主要包括:

①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出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保证学校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合理构建学科布局并进行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②统筹协调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等学科建设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③负责日常的事务管理、信息沟通,协调和监督各学科的发展,参与新学科的筹建等,以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1.2院(系)层面

各院(系)要在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每个院(系)应对二级学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制定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院(系)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为保证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制、科学研究课题组长负责制、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同时,院(系)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3.1.3学科内部

在学科内部,要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各学科要在学校学科总体规划下,制订本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性,减少盲目性。为保证学科建设能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学科内部可实行学科负责人岗位责任制管理,既要赋予学科负责人一定的'权利,在人、财、物等资源调配使用上享有自主权。同时也要明确其职责,实行目标考核绩效管理制,奖惩的幅度可适当加大。 3.2实行项目管理、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目前大学学科管理主要采用立项管理和(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83页)规划管理两种形式。立项管理是当前高校对学科建设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是指以立项为管理形式,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认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规定建设周期,系统全面地进行项目建设,强调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验收等监控管理手段的学科管理模式。由于立项管理在建设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认证,避免了盲目性,开展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对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对于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且基础欠佳,需获得大力支持才能迅速发展的学科,就须采用立项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制订学校阶段性的学科建设规划,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建设。

3.3建立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

在学科发展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须引入绩效优先的重点建设机制。对于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基础较好、又已经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学科,学校应给予重点支持,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以此带动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成较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对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可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使其脱颖而出。

3.4建立资源共享、相关学科交叉支撑的学科发展集约性机制

为了使相关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在学科组织的构建中,新建本科院校可打破按院(系)、教研室单一学科组建的固化学科组织结构,建立相关学科动态、流动组合的柔性组织机制,或按二级学科组建教研室或学科组,统一协调、规划学科建设,整合优化学科资源。

3.5完善学科队伍管理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结构有待完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师资的培养及引进力度,深入推进人才观念的转变,实施多种形式的选才、用才机制,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学科发展的有限目标及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设置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动态管理机制,以优化更新学术梯队。

3.6构建多维学科评估机制

学科评估机制是对学科建设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科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方法。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学科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学科评估机制。首先,要科学地制定学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使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实现全方位评估,应包含学校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最后,要采取多种方式评估,评估结果要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品牌效应和自我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华生,王云兰.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11下).

[2]宋凡金.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3]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4]杨德磊,刘凌云,马长波.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1.

[5]许长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几点问题与思考[J].四川兵工学报,2008(8).

篇15: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短,开设本科专业的经验不足,在创新教育理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开展和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希望能对同类院校有借鉴作用。

一、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创新”是指人们能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大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岗位群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二、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理念缺乏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盲目地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较多的课程,学校忙于完成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忽视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开展了创新教育,也没有把创新的重心落在教育上,只停留在开展和参与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的层面上。

(二)应试教育遏制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产生

我国的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表现出惰性、呆板性。新建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必须开展创新教育才能激发其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教师缺少创新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始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也始终处于聆听的位置,师生关系表现为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

(四)创新教育没有融入课堂教学,缺少管理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保障制度体系缺乏,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而是笼统地把创新教育活动归于第二课堂,由共青团牵头实施。但由于共青团在学校所处的尴尬处境,因此资源整合力不强,学生参与面不广,活动覆盖面不全。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

(五)创新教育投资不足,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将主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对创新实践教学投资不足,缺少教科研实验设备,尤其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较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六)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平台不完善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主要围绕校团委组织的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进行。对其他的竞赛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战、非常松散的无组织状态,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有参加竞赛的热情和激情,但因为组织工作不得力而影响了学生的热情。

(七)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无专业特色,创新性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活动没有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去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诉求所需要的新内容。创新教育活动无特色,创新性不足。倾向开展难度较低、易于操作的理论宣讲、社会调查、文化服务等活动,创新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供需脱节。有的学校把组织学生听各类讲座、参加各种会议作为创新教育活动内容,忽视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忽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的联系。

(八)考评机制不完善,实效性不高

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创新教育活动的评定和考核模式还很单一,虽然设定了创新学分但缺乏必要的考核细则,无法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学分与在校期间学生学习成绩、奖学金评定、入党、评优等都没有直接联系,对学生缺乏激励作用。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创新教育没有刚性要求,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对创新教育“重形式轻实效”。

三、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培养教师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

(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是培养教师自身对教学创新的积极追求。二是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由主要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主讲的培训会议,听取由有创新教育经验的教师主讲的教学经验报告,并观看现场教学观摩课,了解教师创新教学的过程,再通过参加观摩课后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有创新教育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使参加培训的教师体验到创新课程所呈现的优质教育特点。三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创新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着力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统筹规划学校创新教育、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一是统筹规划,形成体系。建设集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和管理平台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二是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使20%~30%的学生能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使10%~20%的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强,拥有较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优秀学生。三是提升学生创新水平。确立明确目标,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明专利、发表论文等活动中取得明显进步,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关注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四)倾斜条件支持,充分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

为保证大学生创新教育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可以规定创新教育学分,所有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并对获奖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指导教师根据成绩分情况给予不同表彰奖励,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为了对创新教育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学校可以增设创新教育专项,专门用于支持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学生创新立项及各类竞赛等所需经费,充分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开展。

(五)完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要完善学生参加竞赛的平台,为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提供便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查询或联系全国性、全省性的大型竞赛活动,与各竞赛组委会建立联系。各院系汇总后将竞赛活动的参与可行性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学校下发通知,统一组织报名参赛,各具体培训、组队由相关院系单独或合作组队参加。

(六)开展特色创新教育活动

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创新教育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调试,并学习如何撰写立项申报书、学术论文,如何申报专利和成果鉴定等;创新活动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采取设立课外科研活动基金项目、专项竞赛、学术报告与交流等活动形式,提高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

(七)健全考评机制,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进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重视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

篇16:新建本科院校《市政学》课程创新初探论文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市政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素质、适合城市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相关专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市政学》课程作为高校培养新时期市政管理人才的基础课程之一,理应为培养市政管理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对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性质是省属市管的现实来说,提高所在城市管理人才的水平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市政学》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如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并与实际脱离等等问题。因此,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市政学》课程创新,对带动市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进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市政学》的地位和课程创新的目的

市政学,也称市政管理学,是研究城市公共行政和管理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专门研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应用科学,也是一门正在成长和发展之中的新兴学科。市政学是伴随人类城市文明的崛起和城市管理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属于新兴的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与政治学、行政学、城市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市政学属于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专门分析城市,因为城市是市政学的特定研究对象;二是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主要包括市政组织与市民、市政体制与运行机制、市政职能与市政过程等方面;三是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生态管理、城市安全管理等;四是重点讨论市政绩效及改革问题。

对于一个正在处于城市化的国家来说,如何培养适应城市发展和管理的人才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市政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创新正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现代市政管理的观念,适应21世纪的市政发展和改革。通过教学和课程创新,主要使学生掌握书本内容以外,更加注重去了解、比较和借鉴国外城市管理制度和经验;思考中国城市、城市政府、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课题;分析中国的城市管理以及当前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中产生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市政学》课程创新的思路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经验等方面是不能与名牌、老牌高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所在地区,创新教学理念。《市政学》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要求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积极探索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像《市政学》这样的社会科学课程,更应该把课程教学从传递知识转到引导、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强调课程知识的一致性转变到体现个体差异性和多元认知上来,只有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才能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学理念的创新还要求增加大量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互促进,提高学生由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相指导的学习。笔者就曾带领学习市政学的学生深入城市街道、社区,现场感受城市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书本上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市政学》的教学如果还是单凭课堂和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实践需要的。在当前,课程内容要与现实实现有机的结合,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把最有用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知识的更新程度,吸收学科前沿成果,注重城市管理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内容。同时,学校和教师还要能够及时跟踪国家对于城市管理与政策的变化以及当前城市政府在发展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增加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提高运用书本理论知识探讨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为级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学中,在谈到当前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时,引用最新风险社会理论去分析问题的原因;而在谈到城市房地产时,结合当时北京市出台楼市调控15条细则中规定外地人在京置业必须连续5年在当地纳税的政策,再收集国内其他城市的现实类似案例,就大城市“限车限房禁群租”的现象进行讨论,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与思考,带来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如果教师还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但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定会面临诸多挑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教导、能力提升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教学过程比过去的传统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市政学》课程创新的必然要求。

1、案例教学法

就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或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市政管理学视角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从市政管理学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当然,案例分析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课堂讨论法

在案例教学法基础上,以问题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诱导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将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一小组派一代表阐述讨论的主要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影像图片演示

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收集到城市发展中的影像、图片,通过教学活动中的穿插演示,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枯燥教学,还可以带给学生直接感官、视觉冲击,强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如笔者在讲授到城市发展时,就将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全球大城市影像资料(香港和上海)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如同亲自参观了这个城市一样,了解了大城市的管理状况,提高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效果。

4、模拟“市长”方法

模拟“市长”并不是仅仅模拟市长,还包括城市管理的各个部门。通过选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城市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解决,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还可以提高学生公务文书写作、辩论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5、组织参与市政活动

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非政府机构进行参观,与政府等机关的决策、执行部门进行交流,特别是具体管理市政各项活动的部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市政实践调查活动,最终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为市政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咨询和智力支持。

诚然,对于一门新兴学科和培养新时期市政管理人才的基础课程,《市政学》课程创新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它更应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不仅需要取得良好好的教学效果,更需要在市政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篇17: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内容及举措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内容及举措论文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内容及举措

1.确定学科方向

老牌本科院校由于有着较长的办学积淀,他们大都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学科体系。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验不足,资源相对匮乏,存在学科体系薄弱、学科方向零散等问题。在确定学科方向时,必须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所处地区的产业优势,梳理现有的优势学科方向,整合全校资源支撑优势学科。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结合学校定位和区域特点确定学科方向,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围绕区域发展,实现学科方向、学科集群与地方优势行业的产业链有机契合。这样既体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又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发展,从而使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具有切实的生命力。二是在确定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强化师资队伍、平台建设与培育学科方向的结合度,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使师资队伍、学科平台紧密围绕学科方向开展建设。三是优化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促使专业课程设置能有效支撑学科方向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为学科方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可持续的知识储备。

2.培育学科团队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尤其缺乏学术水平高和管理能力强的.学科领军人物,这就严重影响了学校在学科平台搭建、人才团队培育、学科成果形成、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来解决学科建设中亟需的学科团队的培育问题。具体举措如下:一是多种方式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利用省市区域政策的优势多种方式柔性引进“候鸟”型人才、客座教授等人才,从中发现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通过与领军人物签订任务书,让学科领军人物参与、指导学科建设规划工作,强化领军人物的考核与管理,明确责权利关系。通过多种方式引进领军人物,从而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二是改进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机制。在柔性引进学科领军人物的同时,也注重学校现有师资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相关学科领域中采取竞聘等方式选拔若干有潜力的中青年博士、教授,动员他们为了学校发展大局适当调整学科方向,充实学科团队。对于遴选出来的学科方向带头人,学校可公派到国内重点大学从事为期1年的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学校与学科方向带头人签订目标考核任务书,使学科方向带头人带着目标、任务进行访学、研究,力争在3~5年内能够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支撑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三是突出特色,培养“双师型”教师。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应用型的,目标定位与老牌本科院校显著不同,为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行业产业的有机结合,在人才梯队的构建上应突出特色,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借助科技特派员等计划,让本校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把企业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改问题带回学校,组织学生、学科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革,力争借助“科技特派员”的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外聘企业有资质的专家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学生,甚至指导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让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行业需求、地区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定位打通渠道、奠定基础。

3.搭建学科平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学科意识模糊等原因,大都存在着学科平台欠缺等问题。为了提升学科平台,要充分利用外派的学科方向带头人在国内重点大学访学的机会,学习这些院校在相关领域中开展学科建设的经验,以协同创新为渠道引进外部资源,与相关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学科、科研平台,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夯实学科建设的平台基础。同时,学校应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对于相关学科平台发表高水平论文、成果,召开、参与高水平学术会议都给予资助和奖励,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力争多出成果。

4.形成学科成果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常常存在学科标志性成果少,成果等级低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多出科研成果,需要明确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相互支撑关系,推行管理创新,强化科研管理措施。对学校所有的学科平台、人才计划、科研基地、人才团队,从申请立项之初,明确附以科研课题为具体建设内容,通过具体的科研课题培养人才、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平台,明确建设目标,强化建设内容,以科研课题为抓手有的放矢地强化对学科建设的规范管理,形成学科成果。

5.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既不同于高职院校,也不同于老牌本科院校,主要以突出实用服务区域发展为办学定位。这就需要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学科建设来构建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具体举措如下:一是探索构建“学科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项目申报、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培育中,把学科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内容和考核指标,强化这三方面的工作相互渗透,互相支撑。围绕区域发展确定学科方向,在教学科研中强调校企合作,突出应用,培养区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相关学科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和摇篮,让师生从生产、技术的第一线去发现实际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让师生的研究课题“从企业中来、又回到企业中去”,真正实现技术实用化、人才应用化。二是推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URTP计划),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可尝试将URTP计划纳入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中,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促使学校的学科建设真正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鼓励学生以“URTP”的成果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技术改革、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培养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经过系统的实用化科研训练,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6.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宗旨,而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为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学校应鼓励相关学科专业跟相关企业、行业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借助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平台,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科研条件服务地方行业企业,同时也借助企业行业的信息、市场资源,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课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大学科技园进行实体化运作,将科研成果进行转移、孵化,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结语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局限性、发展的差异性,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不能照搬老牌本科院校的经验,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现实基础,探索适当的学科建设策略规划和实施举措。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笔者认为需要创新学科评价机制,科学制定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实用性和服务地区发展的特点,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地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篇18: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论文【1】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教育的新生力量,准确合理的发展定位不仅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文章论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发展目标、学校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专业结构、办学特色、服务方向七个方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重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到提升到24.2%,在这一历史性跨越中,240多所(不含设置的独立学院)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办什么样的大学,涉及学校办学定位,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涉及学校发展战略,这两个问题是学校的核心问题,是学校发展的纲,纲举目张,抓住了这两个关键,也就抓住了学校发展方向和路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高职高专院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二是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三是以工科、文科及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大专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

它们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而产生,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新生力量。

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它们自身的发展的需要,无不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一、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办学层次上攀高。

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将目标瞄向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照搬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刚刚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便提出要申办硕士点,似乎层次越高,水平就越高,有好高骛远的倾向。

二是办学规模上贪大。

不顾学校发展实力,盲目扩招,导致教学用房、设备、实验室、师资、图书指标达不到要求,追求规模优势,忽视内涵发展,反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是学科专业求全求奇。

不顾自身条件,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发展,多科性院校向综合性发展,似乎学科越齐全,水平越高。

专业设置上追求“三越”,专业越多越好,专业名称越新奇越好,专业听起来越吸引考生越好。

四是办学模式上趋同。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乃至办学体制、筹资体制、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千校一面,缺乏特色。

五是教学内容有待革新。

教学内容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是陈旧、重复、脱节,造成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科技发展和现实需要的步伐,不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在对办学目标水平定位时,既要考虑到教育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学校资源投入具有周期长的特点,选择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目标,确保自身的发展为未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与知识储备。

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条件基础与发展环境保障,不盲目追求学校发展的层次与规模。

有少数学校一味追求外延的扩展而忽视内涵建设,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盲目贪多求全,过早提出开展研究生教育,盲目投入不但不能实现办学目标,而且会导致办学效益降低,特色不明显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后果。

2 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自己的发展定位时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认自己何所为和何所不为。

要敢于取舍,善于选择,可为而不为,等于放弃发展;不可为而勉强去为,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如学科专业设置,不必过于追求综合性,应突出重点,扶优汰劣,根据自身条件、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抓好主干学科专业建设,建立科学的学科专业生长机制,创特色,创品牌。

3 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办学实践证明:科学而具有承续性和连贯性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应继承学校专科时期独特的办学传统和风格,使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能自然衔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同中求异”,创造特色,适应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功能和发展空间的拓展。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办学思想和“发展是解决学校根本问题的关键”的基本理念,用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学校的发展定位。

另一方面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要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提高的关系,注意自身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注重在坚持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基础上,突破经验的束缚,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放眼于长远,科学地进行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

定位是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所高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某一时期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和角色特征的选择。

简单地说,定位就是一所高校确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自己建成一所怎样的高校的问题。

一般来说,高校发展定位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等方面:二是学校内部各元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服务面向。

1 发展目标定位

一所学校的发展目标,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上的指导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为省属或市属地方高校,与所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把发展目标定位为高质量的区域性大学。

2 办学层次定位

这里说的办学层次主要指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主要分为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三个层次。

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应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在短时间内实现由以专科教育为主转向以本科教育为主。

与此同时,不应忽视其他办学层次的适度发展。

一是专科教育。

因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前,主要从事的是专科教育,在这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办学经验,也有比较好的社会影响,不要因为升格而轻易放弃。

二是研究生教育。

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通过后,选取几个优势学科开展少量的研究生教育,有利于促进科研,提升师资水平,从而带动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的基本特征。

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格

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强动手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学科专业结构定位

学科专业结构定位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高校侧重设立学科专业领域。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定位,在总体上形成以1―2个学科大类为主,多学科差别性发展的格局。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定位选择,一方面是由这类院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为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布局在某一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往往只有一、二所本科院校。

所以,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重点办好主要学科专业的同时,应多学科专业发展,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品种、小批量”的需要。

5 办学特色定位

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扩大社会影响、吸引生源的基础。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特色的概念给出了界定,即“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如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运行机制等。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创造特色:一是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内涵建设方面,二是在服务领域和服务层次方面,三是在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规格方面。

如淮阴工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为:“形成以工科为主,机电一体化、现代交通工程、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特色;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兼顾的服务面向特色:面向基层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适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定位上,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传统,又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服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要继承在专科阶段长期摸索积累的丰富办学经验、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为地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6 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于地方的发展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又一战略选择。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应考虑地方特点和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重点培养各类合格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服务地方的特色观,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发展空间和服务面向问题。

服务地方的特色观,首先表现在区域特色上。

当地政府希望地方高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切实需要的人才,地方高校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和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其产业结构不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地方高校要切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大力培养当地社会急需的人才,促进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只有当地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了,对人才的需求才会进一步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

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定位时,应该综合考虑学校的情况、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社会的需求等因素,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

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定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澄清错误观念。

端正办学思想

第一,认清人才与学校的类型、层次的`区别。

类型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事物进行划分所形成的种类。

层次是指根据客观事物的若干参数或某一参数的变化而形成的等级。

类型是横向的划分,而层次是纵向的划分。

高校培养的学生可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四种类型,培养的层次可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学历层次(除专科生层次的学术型人才)。

高校的类型有研究型本科院校、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型本科学校。

高等学校层次,如根据隶属关系划分,可分为教育部直属、中央其他部委所属和地方政府所属院校。

高等学校分工明确、定位明确,方可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正确看待“大而全”与“少而精”。

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存在一种不顾及学校的具体情况,错误追求“大而全”的做法,在学科、学校规模、科研数量等方面求多求全。

纵观中外各国高校,无论是研究型本科院校,还是教学型、职业技能型本科院校,无一例外走的都是特色兴校之路。

他们的经验证明,特色的定位十分重要。

学校不必刻意追求“大而全”,“少而精”同样也能促进学校发展。

只有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才符合高等学校发展规律,学校也只有办出特色方可获得长远发展。

2 认清本校条件。

循序渐进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学校到本科院校是一个飞跃,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专科学校与本科院校的不同,了解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校各方面工作内容、要求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新建的本科院校各项工作都需要进行改革,应认清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有哪几项有可能获得迅速提升,看清学校与其他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所存在的特点与优势,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明确学校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并在不同的阶段实现不同的目标。

3 了解社会需求。

掌握服务方向

篇19: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论文

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论文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发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问题,以及找到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需要始终坚持带着问题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及时将存在于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阻碍因素找出来。目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管理的制度问题。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控制中心理论,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缺少一定的弹性约束,可供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选择余地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院校教学运行方面,其中教学管理制度之中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选择最为显著。因此,院校的课程以及教材对广大学生来说选择余地不多,教师和学生参与选择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在学生学业综合成绩的考核评价之中,现有的考试制度更加强调的是统考、闭卷考试的模式以及笔试的重要作用,往往会忽视其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上述问题或多或少地给高等院校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带来了阻碍。

2.教学管理的权限问题。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始终坚持学校的中心地位,没有赋予各院系教学管理方面的权力,甚至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决策权过于集中的现象,直接导致二级学院严重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从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实践角度来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之中的权力重点集中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行使院校教学发展规划、决策管理、教学组织、指挥控制、综合评价等多项工作职能,而院系等重要的层级则在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之中扮演着次要的角色。院校教务管理的模式和体制,已经不适应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院系在招生、课程、教学等诸多关键环节之中,严重缺少应该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导致院校管理在平等性、服务性等方面大打折扣。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组织构架,通常是坚持以院校的管理者作为主导。仍然延续这一传统教育教学管理的组织框架,直接导致广大学生与院校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院校教师与院校的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以及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服务领域与院校管理层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不足。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策略创新实践

彻底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积极为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扎实的制度保证,需要更新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观念,狠抓工作落实,将任务细化到具体的日常教学管理当中,让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相应地做好制度层面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院系学部等二级单位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等。

1.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

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应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理念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强调的是人这个主体的价值,参与教学管理和被管理的对象都是人,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学管理理念是基于人的个性特征的不同而进行教学管理的方式,因此教学管理者应在管理中融入人本关怀,注重对师生情感和信念的培养,增强师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关心人和依靠人,在管理工作上积极发挥管理专家和教授的积极作用,依靠学术素养深厚、教学业绩突出的人才来优化教学管理工作。

2.加强院校二级单位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加紧推进二级单位和院系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改革,能够进一步增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运行的效率和绩效,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持续稳定,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对于二级单位来说,紧紧围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目的,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努力促使二级单位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级单位管理的体制改革主要包括相关的分配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以及教学工作管理体系改革。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按章治教的水平,鼓励和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新建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体制改革。

通过采取干部聘任制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手段,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干部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采取全员聘任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聘任的各种标准,积极选拔任用优秀的人才,建立健全长效院校管理机制。通过分配制度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院校激励长效机制,激发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课程等制度领域的改革创新等方面,院校面临的改革压力将会更重,面临的改革创新任务将会更加紧迫,面对的改革创新难度也相应增大。

4.加强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体制改革。

首先,积极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将其作为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始终坚持系统性理论和更加科学的、更加全面的质量教学管理体制监控理念,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向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明确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环节和主要问题,将其作为院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积极构建教学管理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院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院校教学质量检测控制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院校管理监控而采取的监控措施,从院校监控工作方案的科学设计到体系监控等具体工作实施方式,必须始终明确教育教学目的。最后,坚持从发展的、科学的、评价的教育学理论观点来审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工作,始终坚持多层次性的发展原则,将各种系统构成的关键要素在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的纵向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组织质态以及不同的排列次序,促使其形成一种更新的系统性的纵向组织结构。从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组织实施的机构层面来看,需要由校、院系、教研室等不同层级积极履行所承担的不同的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不论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层次,还是负责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决策、指挥层次,以及院校院系的组织层次和实施层次,均需要进一步明确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主要目标、主攻方向、工作思路、总体要求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工作合力。

三、结语

总之,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来看,需要考虑到影响院校教学管理的诸多关键要素,有的关键要素属于思想认识和观念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制度建设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物质保障层面,有的关键要素属于组织实施层面,等等。

篇20: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长沙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主要采取加强学研产合作、构架“通识+学术+技术(职业)”的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习指导与职业指导等改革举措。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外延解析

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学科型)人才而言的,两者存在着类型的差异,前者强调应用性知识,后者强调理论性知识;前者强调技术应用,后者强调科学研究;前者强调“专、精、实用”,后者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当前,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无论是高职高专,新建本科院校,还是老牌本科院校,都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解析应用型人才的含义?应用型人才这个范畴应当放在具体的培养层次与类型上来理解,不宜笼统而言。

1 应用型人才有层次的不同

从纵向而言,应用型人才有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种层次。中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某个单一的技能或岗位相对应。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主要对应于相关的岗位或职业。而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对应的是岗位群或职业群或某个行业。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来完成,常见的如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等,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提升。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的生产活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因此,其人才规格也不同。

2 同一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有类型的不同

这里主要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例,从横向分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有四大类型:技术型、营销型、管理型、研发型,且与不同的科类、专业紧密相连。如,本科院校的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实施型、工程营销型、工程管理型、工程研发型人才。技术实施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工程营销型人才,主要到企业从事原材料的采购、储存保管、成品分销等事务。工程管理型人才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管理工作。而工程研发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促进工程技术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一般而言,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发达的院校,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发展得比较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较广博的通识知识和较宽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研发型、管理型人才。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从专科升格而来,由于发展的继承性,在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发展的局限性,几乎没有基础性学科专业,只设置了相关的基础课程,为所培养的人才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服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实施型和工程营销型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然之义

1 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宏观上说,既需要各层次的理论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各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层次和类型上形成一个适当的结构和梯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从微观上说,用人单位急需的不是理论型人才,而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求量大,还在类型和层次上要多样化。比如,目前企业急需高级技工和营销人员,急需对高新技术吸收、利用和转化的应用型人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急需从事各种实务运作和基层工作的实用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或地级城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并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客观上要求高校,尤其是作为地方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虑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

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毛入学率持续攀高,2009年达到24%以上。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实用性、多样性人才培养成为改革的主要宗旨与方向之一。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和特色。

虽然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的类别和层次开始出现,但高校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趋同性的“研究型”高校的大一统“研究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矛盾加剧。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R.Clark)所言:“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己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强调培养技能性人才以及老牌本科院校等精英型大学重视研发性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是有区别的。新建本科院校,作为独立的个体,因所处的区域和历史传统不同,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还呈现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

3 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需培养应用型人才

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学科积淀较浅、师资水平较低、教学条件较差以及生源整体水平较低等现实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跳出传统的“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人才”的藩篱,由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改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否则,新建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其学术性比不上老牌本科院校,其应用性比不上职业定向的高职高专院校。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逐渐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高精尖技术的不断涌现,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难以完全满足时代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必须向本科甚至向更高层次延伸。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局限性,高职院校仅限于专科层次,没有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有相关政策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专升本”的渠道,但不是为了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为了实施该制度而采取“压缩的本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制约了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无疑,面对我国相关政策盲点的局限性和市场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应有创新思维和改革的魄力,把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战略应对举措与战略选择,为加快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新的途径。

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由战略定位、学研产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践教学、学习指导与职业生涯指导等多方面组成的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以长沙学院为例来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路径。

1 加强学研产合作,学校、企业、政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战略联盟

学研产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抓手,与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学研产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优势,根据多赢和互惠的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起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基地,引导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面向企业开展在职培训,以及校企合作进行科技开发等。然而,学研产合作能否真正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分工合作,形成统一的战略联盟。 为加强产学研合作,长沙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引导各职能部门、各院系主动开展学研产合作,鼓励各院系以专业为主体,积极依托与本系相关专业的产业集团、企事业单位形成战略联盟,开展学研产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当前,个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有利于学研产合作的战略联盟正在形成,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构架“通识+学术+技术(职业)”的课程结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课程体系平台

长沙学院以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框架,构架“通识+学术+技术(职业)”的课程结构,为人才培养搭建课程体系平台。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裁、并、减、转、增”五字方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裁”就是以“必需”和“相对完整”为准则,裁掉某些基础性、学科性课程,降低其所占的学分比例。“并”就是将两到三门相关或联系紧密的部分课程内容按“相关”和“精干”为原则进行合并,组成一门新的复合课程。“减”是减少、压缩某些多学分课程的学时/学分,为增加新课程留出空间。“转”是以应用为原则,将某些专业理论课程转为行业性(应用性)课程、职业资格课程。“增”是根据实际要求,增开一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课程、跨学科课程,将新的科研成果、新技术及时充实到课程中去。

通过以上方式形成的新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体系、学术课程体系、技术(职业)课程体系三大系统组成。通识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文化艺术素养、基本人文技能、应用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新兴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五个课程模块,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术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知识价值取向,为学生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技术(职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以及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学院尤其重视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动态发展、课程模块之间的相辅相成,使整个课程体系不断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从“知”到“行”的桥梁

实践教学环节,消解了“知”与“行”之间的隔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架通了从“知”到“行”的桥梁。长沙学院通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组成的层次分明、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础实践活动、计算机操作技能、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践”10个模块组成。鼓励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学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种专业技能(实务)竞赛、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50多项。学院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企事业单位,先后建立了1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与山河智能、中联重工、远大空调、三辰动漫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或组成对口的“山河班”、“中联班,,等教学改革实验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4 重视学习指导与职业指导,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方向与催化剂

经过多年的探索,长沙学院正逐步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和职业指导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学生入学时,即通过讲座、班会、参观等方式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发展前景等,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系统对新生开展学习指导,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上大学”、“怎样上好大学”“毕业以后做什么”等问题,促使他们把自己当今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在二、三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还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教师个别指导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群或行业,及其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把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同时在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优秀校友来校讲座,指导学生就业或创业,引导他们积极地去尝试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积极地面对、体验各种成功和失败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徐立清.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5):5-8.

[2][美]德里特·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教育部称毛入学率达40%不会导致高校快速扩张[EB/OL].http://office.whu.edu.cn/news/onews.asp?id=2243,2010-2-20.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泽.杭州:杭卅大学出版社,1994:291.

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双语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浅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育论文

本科生论文总结怎么写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实践探索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推荐20篇)】相关文章: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2023-10-28

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2024-04-1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2022-08-02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2022-06-25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思考和探索论文2023-11-27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2023-07-01

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023-11-1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研究论文2022-10-15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方式方法探索论文2022-08-02

高校艺术专业实验室管理探索论文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