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09 09:04:35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推荐17篇)由网友“我是核桃小仁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

篇1: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一部分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师资配备要求的提高,使得增加教师数量的有效供给、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往往需要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以解决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但青年教师尽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好的科研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课堂实践以及教育教学训练,教学经验不足在高校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尤其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在由学生转为教师的角色过程中,其面对的角色转换与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关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成功转型具有重大的意义。

篇2: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

1)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应用型”思维首先应完善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及其他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高校应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并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分类评价”。从职称评审体制上引起教师对教学基本职责的重视,转变其“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其次,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重理论传授,轻实践”的教学观念。

2)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由教师的专业知识所决定,一个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系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下,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并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时汲取新的知识,并养成善于发现与思考的习惯。除此,当所教授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时,系部应根据学科的难易程度,调整课时或“课头”,教师应把握机会在原有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新的知识,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最后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能与时代同步。

3)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实现知识共享首先在教师岗前培训上,注重以教师为本,淡化形式主义,充分了解学院教职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与安排,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此外,做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实际需求的调查工作,注重以教师的需求为中心,完善培训内容,使之更有针对性;为了突出培训的效果,对培训的后期跟踪应及时做出反馈,对教学上表现突出,或进步较大的教师能够给予一定的物质与及精神奖励,对教学上存在困难的教师能够耐心进行指导、帮扶。其次,创新听课的方式,如“以新促新”法,示范课、公开课研讨法、跨界听课法。“以新促新”指一个有经验的教授(一般指各系部的督导员)带领一个新老师去听另一个新老师的课,通过对被听课老师的课后评价,听课的新老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新教师盲目随意的听课方式,使听课的效率大大提高。公开示范课研讨法指以系、部为单位或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的师范课、公开课,通过同行之间的听课、评课、交流形成一种学术研讨(包括研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材处理等)的氛围。都能够很好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4)把握参与实践机会,提升应用能力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因而教师在系统传授理论知识与搞好科研的同时,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及时把握企业动向,并在课堂的教学中或者实验操作课上教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寒暑假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企业顶岗实践,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成为既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又有高超的操作技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篇3: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

1)教师自我认知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科研成果来评定一个教师的成长,而忽视了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师为了能够尽快评上相应的职称,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申报课题、做科研。而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加紧向其他较为成熟的本科院校看齐,院校领导层一般都会十分重视对教师科研水平与能力的考核,并投入相应的资金鼓励教师搞研究,往往教师会产生一种错误地认知——只要把科研搞好了就行。教师“唯科研至上”的做法,使得对于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学工作却重视不起来。此外,从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部分教师还未从专科思维转变过来,对学生进行浅显的理论灌输,并配以简单的技术操作演练,对于问题的形成与发展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探讨。二是部分教师转型过度,认为已经是本科院校了,对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是低层次的,是属于专科时代才有的,显然都是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2)教师专业知识准备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之初,往往需要引进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以填补教师资源的短缺。高资质的教授往往要承担学院的、系的科研重任,再加上某些热门专业报考人数众多,使得个别系学生人数庞大,这些系的专业教师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青年教师在每学期都会担任2门及以上的课程,不仅课时量大,而且“课头”较多,教师的备课任务繁重显而易见。其次,有些教师讲授的专业与自己所学专业、研究的方向不同,而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专业性问题,出现教师专业知识准备不足的现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再次,青年教师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企业锻炼,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无法深入体会问题之所在,根源就在于较少接触企业的实际操作,缺乏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了解,难以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1]致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能与时代发展相一致。

3)教师教学技能薄弱首先,青年教师缺乏有效的岗前培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渠道也呈多元化发展,但依旧不乏只重视有关高等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管理的技能缺乏重点、专门的培训,[2]此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的后期跟踪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出现了部分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课堂内容的安排、课堂期间的互动、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进度的把握等;甚至对PPT的制作及多媒体的使用也都相当欠缺。其次,教师之间教学技能共享不够,各院校都会布置听课任务,但仅仅有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和被动听课是不够的,教师之间应进行互动,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反馈,尤其是同学科之间。但由于缺乏固定的场所和时间,没有固定的.场所或时间就会缺乏约束,从而造成新教师教学技能的低水平重复。

篇4: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原因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问题、教学管理不力与考核评价不当等。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完善校本培训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教学能力;青年教师;新建本科

1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科研能力在现代社会得到强化,教学能力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呼吁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日本大学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交了有关审议报告,提出教授、副教授的任职条件应由重视科研能力向重视教学能力倾斜,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拉开了国际社会关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序幕。高校教师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专业性,也体现在教学的专业性上。在我国的高校中,往往将教师教学能力视为简单的技能,在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发展学术的同时,却长期比较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连续扩招的教育现实从客观上引发了社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教育大计,教学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的生命所在,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教师诸多的能力构成因素中,教学能力无疑是对其教学影响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连续扩招造成了教师数量短缺,为解决此问题,许多高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尽管他们学历高、专业知识深厚,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乐于改革、科研意识及科研水平相对来说还可以,但毕竟刚走出大学校门或研究所,缺少教育教学环节的训练或培训,教学能力尤显不足。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他们到岗后便立马走上了讲台,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基于这种形势,一些高校适时地做出了反应,例如南开大学在教学工作会议上,果断地提出“将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对待,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对待,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对待,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对待,教材与专著同样对待”的方案。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面向整个高校的,不分高校是教学型、科研型、还是综合型;不分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不分是老牌院校、还是新建本科院校。总之,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为笼统。在此背景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及阻抑因素,探讨教学能力提升途径与策略等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讨论的青年教师是指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在编在岗的高校教师,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指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专科独立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的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择

对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的180名教师和学生(含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40名、35周岁以上专任教师40名、院系领导和管理人员35名,大三学生35名、已毕业的学生30名。样本选择考虑到了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层面的人员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判,其中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我评判。

2.2调查实施: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2.2.1问卷调查为了研究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有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特点,审慎筛选出了20项教学能力要素,制定出问卷初稿,随机抽选12位教师进行试测,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对试测稿进行审阅和修订,且对此问卷进行了卡方检验,形成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问卷》,采用5级记分法,其中“1”表示很弱;“2”表示较弱;”3”表示一般;“4”表示较强;”5”表示很另虽。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92.2%,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有效问卷是158份,占回收问卷的95.2%,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处理。

2.2.2访谈从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教学能力缺失的体现和以及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实际,拟定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访谈提纲》,就此对有关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频数统计

表中数字表示每条教学能力要素选答人数(括号内为选答人数占统计总人数的百分比)及平均分。平均分值越低,表明该项教学能力越弱。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能力要素平均分均偏低,表明了教学能力总体偏弱。均分超过3.0的只有两项,且只比一般(3.0)稍强一点,没有一项达到较强((4.0),绝大部分处于较弱(2.0)和一般(3.0)之间,最弱的是教学创新能力(1.89)。相比较而言,语言表达能力和多媒体运用能力稍好。

3.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同因子之比较

根据教学能力总体构成,可把问卷20项能力要素分为四大因子。F1(教学设计能力M=2.71):确定教学目标能力、教材选择与加工能力、教材解读能力、制定教学策略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F2(教学操作能力M=2.66):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科研成果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F3(教学管理能力M=2.68):教学评价能力、教学中监控学生能力、教学中自我监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F4(教学研究能力M=2.29):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设计教学研究程序能力、撰写教学研究论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查显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四大因子均分均未达到3.0,亦即总体来看,介于较弱与一般之间,这说明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操作,还是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还有待于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教学研究能力较为薄弱。 3.3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3.1师范性却失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虽然接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训练,但职前阶段的师范教育缺少适切性,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内容僵化教条、陈旧落后,无法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教育实习流于形式。[3]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三门课程之间交叉重复较多,没能很好地进行整合.致使为师的条件性知识缺失。教学方法机械呆板,教学评价偏向,教学效果差。“学生学完这几门课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个考试成绩和几条抽象、僵死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却不知怎么办,依然从头开始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育规律”。

3.3.2在职培训问题明显职后培训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诸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主要有:岗前培训时间滞后和缺少从师者实践环节的培训考核。访问学者进修虽对青年教师所在学科领域的拓展、学术视野的开阔和前沿动态知识的把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学术会议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请教学术权威的一种极好形式,但调查发现众多青年教师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几乎被老教师或领导所占有。新建本科院校朝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增设了许多应用型、较时髦的热门专业,而师资又较为缺乏,为便于主干课程能及时开设,学校理应选派骨干教师脱产单科进修,但教师不愿意,学校只好“逼”青年教师就范,这导致了青年教师单科进修的主观意愿不足。师资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受训青年教师被动地听讲解,努力地理解。培训方式整齐划一,全然未考虑到受训教师的不同情况,致使受训青年教师的学习主动性较为欠缺。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教师培训质量,特别是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提高。

3.3.3教学管理问题较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学认识的不足,在强调“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注重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认为教学是软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其次,虽然出台了一些较为系统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但可行性较差,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认真贯彻。第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够严格,致使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有些教师不敢管学生,怕管严了,教学评估时学生给打低分;还有些教师不会管或不愿管理学生。第四,用于教学管理的费用不足。

3.3.4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对青年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评价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既定的奋斗目标,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评价可以使青年教师得到信息反馈,及时修正自己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因此,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应当全面均衡。但“科研优先”的教师评价政策导向,形成了以科研成果评估为主的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教师职务晋升、奖金分配等都与科研经费的多少、课题与论文的层次和数量挂钩。新建本科院校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政策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导向于相对弱势的科学研究,而忽视立校之基的教学工作,其结果导致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甚至冷漠,极度地影响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此外,还有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走低、能力发展“高原期”和教学反思欠缺等原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以安徽省五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的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较为复杂。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总体水平偏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4.2建议

青年教师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整体素质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对保持新建本科院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1完善校本培训制度重视校本培训,应从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对青年教师提出高要求,目的是让青年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逐步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目前的校本培训虽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在培训内容上,一要联系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要多元化、全方位;在培训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的方法,尽可能多样化,以激起青年教师的学习兴趣;在考核评价上,改革考核方法,不能仅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在培训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设法使青年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在培训时间上,各校要予以保证,使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参加培训。

4.2.2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学校的.考核和评价直接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等密切挂钩,对教师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一项有关某重点大学教师的调查表明,58.4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聘任和考核制度网。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同时具备科研和教学的能力。理想的考核和评价制度要能够考虑到教师主体的特长和个性差异,既可以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又可以满足教师潜心教学的心愿。鉴于目前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探索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变重科研轻教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可将教学作为学术研究来看待,将它等同于学术研究,突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之根本,从而使青年教师感到教学好,才是好教师。

4.2.3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针对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一,提高学校管理者对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积极探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第二,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例如,《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课堂教学管理规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高校教师进修管理规定》、《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规程》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高职称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督查,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和方法,从根本上指导青年教师解决问题,以促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门。

4.2.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一般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组成成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教学团队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或副教授领衔,围绕课程建设,以优秀教师为核心,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观摩课,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共同研究,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5: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反思的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反思的论文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岗前教学训练,教学能力明显不足。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教学后记、观摩教学、教学研讨、课堂调查和行动研究。

青年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是今日的中坚和明天的希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素质的培养。教学能力包括知识转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fll。刚走出高校或研究所的青年教师由于师范教育的缺失或偏颇、教学与科研的失衡、教师教学效能感走低以及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的原因,致使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较差,现状令人堪忧。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其途径与方法很多。其中,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1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表现

1.1转化能力不强

转化能力是指教师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概括、加工和改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重现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要根据所传递知识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将有关知识加以提炼并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促进学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转化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课程的适切性和体系性之间的矛盾,存在两种倾向:有的是见物不见人,只顾照本宣科或者自说自话,有的是见人不见物,虽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课程内容散乱不成体系。要么只注重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忘记学生,要么完全以学生的喜好为转移,一味迎合学生而忘记知识的传授。

1.2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与变量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教育对象结合起来,实施管理。教师要周密的计划,合理的统筹,扎实的检查,适时的控制和调节。青年教师组织管理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紧”与“松”或“抓”与“放”的关系。要么一抓就死,要么一放就乱。要么满足于一言堂,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仅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注重启发引导,不注重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要么放弃教育管理权,任由学生摆布,甘当学生奴仆,课前无计划、课上无规矩、课后无检查。

1.3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之一,是教师职业要求的最基本的条件,缺乏这种能力,就无法正常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语言充满知识性、智慧性、启迪性且准确明了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魅力所在。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现在语言没有感染力,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语言贫乏肤浅,思想深度不够,含金量不够,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语言不够优美文雅、过于生活化、学术性不强。语言晦涩深奥,学究气太浓,不能深人浅出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方言太重学生无法理解。

1.4教学研究能力较弱

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探求教学的真相、性质、规律的能力。高校教学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为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指导。由于高校现行的评聘体制和教师的功利态度,重学术研究轻教学研究现象普遍存在,青年教师对教学研究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教师不研究自己的教学,不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较弱除了教学研究态度不端正外还表现在教学研究理念陈旧落后。教学研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理性的教学反思而是依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设计教学、研究教学,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结构的条理性、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教学研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需要,教学研究活动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研究效果。

2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升的根本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这样,设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其中,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升的根本途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考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网。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需要学校完善师资培训制度,搭建发展平台。而教师的自主发展则是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教学反思则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

2.1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其教学能力提高提供机会和条件。

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积极主动地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及实践活动,这充分尊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一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教学、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所进行的反思行为,也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2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迅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力因素。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单靠教学年限的增加、教学经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重复;除非我们善于从经验中汲取教学,我们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这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青年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必须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前人的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未经反思的教学理论对青年教师来说是抽象的、空乏的。脱离自身实际去践行理论非但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效虎不成反象犬”,未经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不结合前人的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会像井底之蛙般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青年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有助于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课堂环境以及学生的表现做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间的相互观摩和讨论,创造性地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3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

3.1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想轨迹的纪录。教学后记可以使教师较为系统地回顾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指明努力的方向。教学后记的形式不拘一格,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点评式,即在教案各个栏目相对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实际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批注、评述;(2)提纲式,比较全面地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经过分析与综合,提纲挚领地一一列出;;(3)专项式,抓住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总结,加以深人的认识与反思;(4)随笔式,把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典型、最需要探讨的事件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较为深人的剖析、研究、整理和提炼,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形成完整的篇章。教师可依个人的习惯、爱好来选择相应的方式撰写后记,也可结合实际,创造其它形式。

3.2观摩教学

观摩教学即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并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果,随后与任课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观摩是任课教师借助同事的帮助,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青年教师要勇于开放自己的课堂,虚心听取同事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青年教师还要认真观摩经验丰富教师的示范课,认真听、看、思、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激发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

3.3教学研讨

即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教学研讨会,同一所学校或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提出各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的一种反思方法。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研讨,真诚求教以解决教学中的困扰。青年教师还应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与校内外同事,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

3.4课堂调查

课堂调查可以用来了解学生对学习和教学的体验,从而帮助教师从学生眼中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对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关键是要了解学生有哪些感受。课堂调查可以帮助教师较为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感受的有关信息,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建立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3.5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要求教师对他们在课堂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的过程。行动研究可以促使青年教师积极审视、质疑、批判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有效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4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由于多种原因而表现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现状令人堪忧。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篇6: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是近来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高职高专类院校主要培养生产、生活和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研究型高校担负着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杰出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中间类型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突出对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实现有赖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1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状况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大多从一个校园走进另外一个校园,缺乏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就进入了教学一线的工作岗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培训,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没有掌握关键的教学方法,教授内容偏抽象、易枯燥,与最新工程技术脱轨;实践能力比较差,青年教师很多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读研期间学术研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知识理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工程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与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2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1强化青年教师对实践能力的认识

强化对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避免教学过程中依赖书本、理论而忽视生产实际的联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例如: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从生产实际中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拉近理论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重视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主动参加学校提供的进修学习、校内外培训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促进自身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

2.2到企业中去实践

企业实践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效果最为显著的培养形式之一。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利用寒暑假或教学间隙时间参加顶岗实践,以职业技能实践进修为主,可采用蹲点跟班、工作实习、合作研发、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每年大约有35%左右的时间在企业,有65%的时间在学校里[1]。这种方式保证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理论知识不断更新,保证学生获得最新的和最先进的知识。(1)蹲点跟班:在企业的具体生产或管理岗位上,跟班参加所在岗位的全面工作,掌握所在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2)工作实习:通过参与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了解企业具体的工作流程与生产工艺,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融入到课堂中。(3)合作研发:参与到企业的科研项目与课题中,一方面,这种企业间的横向课题,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利;另一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项目课题可以为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丰富的工程课题,可以将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生产实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又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4)挂职锻炼:在企业中挂职,参与单位全过程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提高了自身实践技能,了解企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同时对企业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

2.3改革高校评价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现有的教学考核和职称晋级等考核大多倾向于理论教学、科研工作量等指标,在这种评价机制引导下,青年教师的精力大多用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缺乏提高自身实践技能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考核和职称晋级等考核中应向实践教学倾斜,采用合理的指标对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与其实践教学能力水平进行量化,形成学校重视工程实践教学、青年教师注重实践技能的自我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青年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4建立专项培养基金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必须有资金作为保障,高校已建立很多科研基金及培养基金,例如:校青年科技基金、校教育改革基金、骨干教师扶持基金等,为青年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平台,但是针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基金方面发展比较缓慢。此类基金可以专门针对校内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的申请,也可以应用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上,诸如企业实践期间的补助、技能培训所需费用、教师技能大赛的奖励等。

2.5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竞赛范围广泛,从全国性赛事,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到学校主办的校内竞赛等。这些竞赛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提升明显,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既是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是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应该把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当作一项系统性工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青年教师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富吉祥.关于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几点思考——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5):24-25.

[2]刘进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4,41(16):234-235.

[3]任昌玉.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9(7):60-61.

[4]王军,岳承君.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途径与保障机制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6):134-136.

[5]韦文联.应用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5):43-52.

篇7: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论文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最具活力,是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学校要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

本文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涉及近年由各地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以及多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本科院校。目前,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00多所,占我国现有本科院校的近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升格的“过渡”期,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往往招聘、吸纳了很多青年教师。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般地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地位相对薄弱,科研能力相对比较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但科研不仅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且与教学之间、与社会服务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严格地说,即使青年教师全部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也不等于师资水平就必然符合高校本科办学的要求。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一领域已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掌握交叉学科的复合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才能胜任培养“技术本科”的教学任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继续读书深造意识大大增强,但相对缺乏科研的意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很神秘”,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另一个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无用”,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针对以上错误认识,若想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意识。教师也是科研的主力军,从事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科研工作同时会使教师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开拓精神等,这种气质也是成为“名师”不可缺少的气质之一。

二、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晋升本科前往往是以教学为主,晋升本科后应从偏重教学转变为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要创立“高校名牌”,就要有“人才”、“尖子”和“名师”。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科技成果,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最新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淘汰、更新过时的知识点,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直观地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停留在“背书”上,这样才能培养合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丰富,他们也乐意接受能反映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通过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搞科研也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文凭与能力相符合,特别是刚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尽快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

从科研的层次上看,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一般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全国重点院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一般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而新建本科院校刚刚跨入本科门槛,更多的应定位于中、初级科研项目,应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在为地方公司、企业承担一些应用性项目上多做科研的文章。有了这种定位,搞科研可以从以下路子着手:指导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承接当地企业技改项目→自行开发专利产品→承揽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再一步步走下去。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既缺少科研经验,又缺少社会关系,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自己单独联系到一个企业、接到一个项目是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也很难独立申报成功一个科研课题。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失败成功之分。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热情,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搞科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以及项目推销的能力。从社会需求看,目前最稀缺的人才就是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综合组织能力的人才。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四、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论资排辈的条条框框。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应大力营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科学合理地组织科研小组或课题组,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科研中的经验和传、帮、带作用。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明确提出把教学作为立校之本,把科研作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研投入,并建立起了科研激励机制,把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研工作。学校要进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新建本科院校要学会借住外力,提高科研能力,要积极主动、甘当配角、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和科研指导,这样既能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又能有力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快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迅速,一般来说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紧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长远打算,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主动选送那些学历高、素质好、科研意识强、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深造,主动参与著名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五、做好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和应用工作

教师科研成果鉴定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价值、效益及科研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的客观的、公开、公正、全面的科学判断和评价。鉴定评价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价值,主要指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说、新理论等,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所达到的高度和学术上的造诣以及在学术上的指导意义和影响。技术价值,主要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实用效果和可靠性程度以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大小。经济价值,主要指使用科研成果而新增利润、降低成本和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提高工作效率及投资回收期等。社会效益,主要为科研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重要程度及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劳动保护、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的大小。工作效率主要是科研成果研究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研究工作计划完成的好坏以及研究工作人、财、物投入量的合理性等。据统计,每年国家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有相当比例的成果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泡沫”,这些泡沫既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偏颇或失误造成的教训是很多的。学校要做好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工作,在组织机构、鉴定评价标准、鉴定评价程序、鉴定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另外一方面,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也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二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的经济一般相对比较落后,当地经济,尤其是当地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是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也比较迫切,科研成果在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空间是很大的。较好地解决科研成果的应用,就能为继续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新的动力,也能为科研工作的考核和后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新建本科院校起点较低,科研又是薄弱环节,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客观现实和共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且本身有着多年的职业、专业培养的经验,科研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想象,从事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也就是科研能力随之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5):31-34.

[2]杨海生.办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3):36-37.

[3]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J].高教探索,,(4):37-42.

[4]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5]杨德广.各类高校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中都大有作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9-11.

[6]刘建强.科学发展观与新升本科院校的发展政策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59-60.

篇8: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1.1.1反思认知反思认知包含对反思实质的理解及反思作用的认识。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取决于他是否了解教学反思、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观点的认知进行调查,发现90%以上的教师表示同意;在“什么教师最需要反思”上,54.1%的教师认为老、中、青都应反思,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同度较高,能较普遍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而具体到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完全了解的占3.5%,比较了解的占33.7%,有点了解的占45%,完全不了解的占17.7%(主要是新入职教师)。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认知方面,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F=4.226,P<0.05),职称间也存在显著差异(F=3.178,P<0.05),性别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发现,随着教龄的增加有所增加,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教学反思认知程度显著高于教龄1~5年的教师(P<0.05),高级职称教师也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P<0.05),教龄和职称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教师的反思认知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可见,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比较认同,但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却不高,了解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一般随着教龄的增加职称会提高)。

1.1.2反思行为反思行为考察的是教师什么时候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反思的常规化程度。教师只有把教学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恰当的反思,才能更具有效果。通过对“反思的经常性”进行调查发现,53.2%的教师表示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的经常性方面,教龄间差异显著(F=2.58,P=0.038),在性别和职称间差异不显著。事后分析表明,教龄6~10年教师反思的经常性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教师(P<0.05)。在教学反思的时间方面,24.6%的教师于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反思行为,47%倾向于课后反思,20.7%的教师有问题时才反思。可见,虽然有一半的教师表明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但多属于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还没有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的常规性行为,教师反思行为与对教学反思重要的认同不一致,知行脱节比较明显。

1.1.3反思内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行为的载体。教学反思内容是多元的,不同的内容指向反映教师教学反思的不同水平。通过对教学反思内容的调查发现,70.8%的反思行为指向课堂教学,33%指向学生发展,30.1%指向教学改革,22%指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9.2%指向师生关系。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内容主要定位于课堂教学,这与中学教师相一致[3]。对课堂教学教师主要反思什么呢,调查发现:69.5%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57.1%针对教学方法,51.4%针对教学设计;而针对教学理论、教学探究的反思较少,分别为27%和12.1%;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最少,仅为7.1%。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围绕“怎样教”,注重的是借助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有效传给教学内容,主要关注程序性、技术的问题,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反思水平大多处于前反思水平。2.1.4反思方式反思方式是教师对具体的反思内容进行思维加工时所采用的外显的方法,即教师怎样反思。调查发现,借助于回忆并加以思考进行反思的为77.3%,观摩他人为46.1%,与同行讨论的为35.5%,写教学日记30%,学生问卷调查为13.1%,教学录像为12.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为7.8%。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反思表现出如下倾向:对自己的教学“想一想”或对他人的教学“看一看”的居多,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的较少;过于从教师角度进行反思,较少从学生角度和理论研究角度进行反思,难以有效地把教与学连接起来。

篇9: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影响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看,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59.9%)、教师不知道如何反思(49.3%)、不清楚反思内容(30%)。从客观方面看,主要包括:工作繁忙没时间(40.4%),学校要求和氛围(30.1%)。可见,虽然学校工作负担重、缺乏反思氛围等客观性因素具有一定影响,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主观层面。因此,在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上,在考虑主客观相结合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关注教师主观方面。既然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来自主客观多个方面,那么,一线教师期望通过什么途径有效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呢?通过一道多选题进行调查发现:67%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反思实践中培养,49.3%的教师提出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44%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自学教学反思理论,41%的教师认为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24.1%的教师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为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是多元的,虽然教师倾向于从自身方面进行努力,但是也很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

2结论与建议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普遍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反思,但反思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不足,反思动力不强,反思行为没有常规化、规范化,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制约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和教学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教学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教师对反思所持有的内部观念,是引导教师反思行为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反思的不竭动力。调查中发现,虽然90%以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首要因素还是“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59.9%)”,且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培养教学反思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学校引导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培养开放的态度,提高教学反思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动力支持。②各院系、教研室要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主题交流和讨论,加强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内在认同和观念建构。③教师自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深刻认识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的内在关联,增强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④学校通过职前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师职后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促进新入职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2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专业引领,只有正确的专业理论引领,反思内涵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4]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教师完全了解教学反思,而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了解是片面的、经验的,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教师边反思边学习,理论知识的丰富可以直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使之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专家[5]。为了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根据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反思理论学习计划。②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学习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奖评等手段进行督导。③学校搭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平台,加强对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支持和鼓励,比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提供学习书目和资料;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理论研究,引导教师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2.3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

教学反思不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还是外显的探究行为,因而培训教师科学、规范的反思实践操作是教学反思的关键。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多停留在想一想的经验性思考层面,较少开展探究性的行动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如何开展反思活动、没有掌握反思的有效方式。为了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科学规范的反思培训:

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②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由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构成的培训团队,对教学反思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进行培训,强化“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反思模式,从而增强培训的专业性;

③对培训结果进行进行跟踪评估,促进培训效果的长效性;

④发挥校本优势,建立反思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交流个人故事、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反思问题、讨论和解决冲突[6],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整体提高。

2.4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习性和学校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7],它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实践,学校支持性的环境和教学管理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调查中发现,教师工作繁忙没时间反思(青年教师尤为明显)、学校缺乏要求和氛围是制约教师反思的重要客观因素。为此,为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学校领导落实“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在学校政策和教师考评上突出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

②制定合理的教学反思制度,如教师每课反思、每周反思、每月反思、每学期反思制度(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教研室定期反思交流与总结制度,教师反思与考评相结合制度,从而营造浓厚的反思氛围,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适当限定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开设课程的数量,减轻教师教学负担重,从而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

④学校领导、专家走进课堂,以合作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分析、讨论教学中的问题,给教师以心理支持和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

篇10: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1】

摘 要: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找到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 特点 方法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取两种语言教学,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在4号文件中提出推动“双语教学”,即,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强调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我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

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1]。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现实和最关键的问题。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是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的实际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多,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考研等英语考试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专业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出现了大量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为了改革传统英语教育的弊端,寻求一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国开始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希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高效优质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懂专业、懂外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长远看,双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自如地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以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前沿与最新进展。

所以,普通高校乃至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成才十分重要,意义深远。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自从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以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总体来说,双语教学可分为单语授课和混语授课两种形式[2]。

单语授课即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授课,不渗入母语,此种模式称为浸入式教学模式[3]。

混语授课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它又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授课方法,此种模式在我国应用较多。

1.过渡式教学模式

它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可用中文解释,此种模式要求大比例的英文授课,但对授课比例没有具体的确定。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还不能达到大比例英语授课的水平,多数学生也不能接受英语比重过高的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中文,并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孙建东[4]提出了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双语教学模式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

3.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

徐晗[5]提到了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将双语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初步适应期(英语比例<10%)、相互磨合期(英语比例10%―30%)、较为成熟期(英语比例30%―50%)和成熟期(英语比例>50%)。

4.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闫宇翔等[6]提出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即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认真严谨的学术风气和教学双方的有机互动,突破以往中文授课中常见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设问式和演绎式的英语教学方法,辅以恰当的中文解释和讲授,并结合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科研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其他教学模式

龙喜带[7]按授课语种方式分为3种教学模式,即全英文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1)、中英文对照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2)和中英对照课件中英文(各占50%)混合授课模式(模式3),并比较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发现模式3可显著增强双语教学效果。

三、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

1.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利器,必须仔细而恰当地选择。

在我国普通高校,双语教学一般均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并且教师的授课语言和课件也全部用英语来进行,这样在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上可达到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与和谐,最大限度地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但针对不同的英文原版教材,其内容的难易程度很难把握,并且涉及版权及价格昂贵等问题。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贸然采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很抽象的学科来讲,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可选用国外优秀教材的中译本作为教材,对照的英文原版学生可选择性购买,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其合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授课对象的教学大纲。

3.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用英语来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双语教师来说,要探求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适当的互动,双语教师最好能遵循渐进的原则,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慢到速度适中地逐步解释专业知识。

对于专业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可以采用汉语进行讲解。

使学生主动采用双语学习知识,这需要双语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研究更好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普遍的方法是对外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外语语言培训,同时,引进和聘请双语教师也是一条直接有效的方法,最终增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4.适当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对自身的挑战。

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就更难接受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采用适当的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学,采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漫等,使教学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双语教学开展至今,已在很多老牌本科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面对学生素质相对有一定差距,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现实性问题。

无论基础如何,我们都希望能逐步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通过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论文【1】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教育的新生力量,准确合理的发展定位不仅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文章论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发展目标、学校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专业结构、办学特色、服务方向七个方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重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到提升到24.2%,在这一历史性跨越中,240多所(不含设置的独立学院)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办什么样的大学,涉及学校办学定位,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涉及学校发展战略,这两个问题是学校的核心问题,是学校发展的纲,纲举目张,抓住了这两个关键,也就抓住了学校发展方向和路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高职高专院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二是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三是以工科、文科及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大专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

它们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而产生,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新生力量。

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它们自身的发展的需要,无不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一、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办学层次上攀高。

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将目标瞄向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照搬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刚刚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便提出要申办硕士点,似乎层次越高,水平就越高,有好高骛远的倾向。

二是办学规模上贪大。

不顾学校发展实力,盲目扩招,导致教学用房、设备、实验室、师资、图书指标达不到要求,追求规模优势,忽视内涵发展,反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是学科专业求全求奇。

不顾自身条件,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发展,多科性院校向综合性发展,似乎学科越齐全,水平越高。

专业设置上追求“三越”,专业越多越好,专业名称越新奇越好,专业听起来越吸引考生越好。

四是办学模式上趋同。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乃至办学体制、筹资体制、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千校一面,缺乏特色。

五是教学内容有待革新。

教学内容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是陈旧、重复、脱节,造成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科技发展和现实需要的步伐,不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在对办学目标水平定位时,既要考虑到教育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学校资源投入具有周期长的特点,选择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目标,确保自身的发展为未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与知识储备。

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条件基础与发展环境保障,不盲目追求学校发展的层次与规模。

有少数学校一味追求外延的扩展而忽视内涵建设,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盲目贪多求全,过早提出开展研究生教育,盲目投入不但不能实现办学目标,而且会导致办学效益降低,特色不明显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后果。

2 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自己的发展定位时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认自己何所为和何所不为。

要敢于取舍,善于选择,可为而不为,等于放弃发展;不可为而勉强去为,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如学科专业设置,不必过于追求综合性,应突出重点,扶优汰劣,根据自身条件、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抓好主干学科专业建设,建立科学的学科专业生长机制,创特色,创品牌。

3 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办学实践证明:科学而具有承续性和连贯性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应继承学校专科时期独特的办学传统和风格,使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能自然衔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同中求异”,创造特色,适应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功能和发展空间的拓展。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办学思想和“发展是解决学校根本问题的关键”的基本理念,用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学校的发展定位。

另一方面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要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提高的关系,注意自身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注重在坚持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基础上,突破经验的束缚,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放眼于长远,科学地进行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

定位是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所高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某一时期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和角色特征的选择。

简单地说,定位就是一所高校确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自己建成一所怎样的高校的问题。

一般来说,高校发展定位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等方面:二是学校内部各元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服务面向。

1 发展目标定位

一所学校的发展目标,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上的指导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为省属或市属地方高校,与所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把发展目标定位为高质量的区域性大学。

2 办学层次定位

这里说的办学层次主要指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主要分为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三个层次。

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应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在短时间内实现由以专科教育为主转向以本科教育为主。

与此同时,不应忽视其他办学层次的适度发展。

一是专科教育。

因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前,主要从事的是专科教育,在这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办学经验,也有比较好的社会影响,不要因为升格而轻易放弃。

二是研究生教育。

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通过后,选取几个优势学科开展少量的研究生教育,有利于促进科研,提升师资水平,从而带动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的基本特征。

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格

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强动手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学科专业结构定位

学科专业结构定位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高校侧重设立学科专业领域。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定位,在总体上形成以1―2个学科大类为主,多学科差别性发展的格局。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定位选择,一方面是由这类院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为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布局在某一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往往只有一、二所本科院校。

所以,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重点办好主要学科专业的同时,应多学科专业发展,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品种、小批量”的需要。

5 办学特色定位

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扩大社会影响、吸引生源的基础。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特色的概念给出了界定,即“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如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运行机制等。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创造特色:一是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内涵建设方面,二是在服务领域和服务层次方面,三是在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规格方面。

如淮阴工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为:“形成以工科为主,机电一体化、现代交通工程、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特色;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兼顾的服务面向特色:面向基层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适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定位上,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传统,又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服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要继承在专科阶段长期摸索积累的丰富办学经验、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为地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6 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于地方的发展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又一战略选择。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应考虑地方特点和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重点培养各类合格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服务地方的特色观,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发展空间和服务面向问题。

服务地方的特色观,首先表现在区域特色上。

当地政府希望地方高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切实需要的人才,地方高校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和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其产业结构不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地方高校要切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大力培养当地社会急需的人才,促进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只有当地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了,对人才的需求才会进一步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

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定位时,应该综合考虑学校的情况、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社会的需求等因素,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

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定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澄清错误观念。

端正办学思想

第一,认清人才与学校的类型、层次的`区别。

类型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事物进行划分所形成的种类。

层次是指根据客观事物的若干参数或某一参数的变化而形成的等级。

类型是横向的划分,而层次是纵向的划分。

高校培养的学生可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四种类型,培养的层次可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学历层次(除专科生层次的学术型人才)。

高校的类型有研究型本科院校、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型本科学校。

高等学校层次,如根据隶属关系划分,可分为教育部直属、中央其他部委所属和地方政府所属院校。

高等学校分工明确、定位明确,方可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正确看待“大而全”与“少而精”。

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存在一种不顾及学校的具体情况,错误追求“大而全”的做法,在学科、学校规模、科研数量等方面求多求全。

纵观中外各国高校,无论是研究型本科院校,还是教学型、职业技能型本科院校,无一例外走的都是特色兴校之路。

他们的经验证明,特色的定位十分重要。

学校不必刻意追求“大而全”,“少而精”同样也能促进学校发展。

只有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才符合高等学校发展规律,学校也只有办出特色方可获得长远发展。

2 认清本校条件。

循序渐进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学校到本科院校是一个飞跃,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专科学校与本科院校的不同,了解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校各方面工作内容、要求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新建的本科院校各项工作都需要进行改革,应认清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有哪几项有可能获得迅速提升,看清学校与其他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所存在的特点与优势,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明确学校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并在不同的阶段实现不同的目标。

3 了解社会需求。

掌握服务方向

篇12:地方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论文

一、引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主要包括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教学学术研究能力,其中教学活动能力包含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学术研究能力包含反思教学能力、分析教学能力、创新教学能力与同行交流教学能力[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数量扩张”向“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本科人才的重要保证。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进程,大量年轻硕士、博士走人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在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年轻化成为教师队伍一大特点。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认识

以本人的切身体会,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中仍广泛存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充当发令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接收者,这明显与新课堂教学理念倡导的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与地位的理念相悖。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已严重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及人才培养。

2、缺乏对教师教学技能系统培训

长久以来,大多数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才需要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大学教师是专业领域专家,不需要再进行专门训练。但实际上,当前高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非师范生,并没有经过教师职业的专门训练,学者与合格教师并不能等同[2]。大学教师应掌握人才培养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策略、传授知识技能及教学新方法新理念。目前,教学技能系统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岗前培训时间太短、培训内容形式不完善、缺乏教学理念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忽视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培训、采取“大一统”的培训形式、培训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

3、教学手段模式单一、不得法

正如前面所说,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普遍采用的还是单向性、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是主体,学生依然处于客体地位。并且教学语言也缺乏激情不带感情色彩,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少有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原因。

4、教学研究缺少或不深入

教学研究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但是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厚,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变革的能力有待加强[3]。大量青年教师精力满足于应付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缺少研究教学问题的热情;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还存在承担课程多、课程间的关联性不大等问题,使得大量时间用于备课,没有时间精力去教学反思;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获得教改项目研究的机会不多,没有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5、考核评价机制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学效果与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存在比较单一的弊端,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学校督导评价、院系领导及教研室同事间评价、学生评教三个方面。其中院系领导及教研室同事间评价基本走过场流于形式,学校督导评价难以覆盖全校所有教师,学生评教考虑到课程成绩也往往不能客观反映教学能力。因此,现有的评价机制很难获得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真正信息,进而难以为提高其业务水平提供参考。

6、保障与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师实践培训中,较好地提高了自身教学能力水平,高校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水平得到了促进提高。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高校师资队伍培养与教师培训之间日益凸显相互不适应。主要有以下体现:培训理念落后、经费不足、缺乏长期科学系统规划;缺少高水平教师队伍;学习方式与内容忽视教师实际需要;教师积极性不高等。此外,各高校尤其地方本科院校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措施不配套、组织不落实、制度不健全,且教师培训与教师个人的奖励、考核、评优、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相脱节。所以说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保障与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三、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1、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宗旨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青年教师要用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重视学生能力、知识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2、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建设

切实可行是建立规章制度的基本原则,要做到满足需要、符合规律、切合实际。首先,制度中的规定要求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让青年教师赶到能实现但又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其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不能只是抽象、原则和笼统的,要做到细化、量化、具体化;然后,制度执行要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最后,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加以总结分析,力求更加完善。

3、行之有效的实践平台建设

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类教学竞赛,目的在于快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践平台建设的关键是实效。首先,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院(系)组织的学科教学竞赛,成绩好的.继续参加下一步的竞赛,未能参加下一步竞赛的青年教师要现场观摩后面的竞赛;其次,重视过程指导与竞赛结果的利用,评委要认真给出点评意见,比赛现场进行录像,并选出示范案例供广大青年教师讨论学习;然后,专题化、广泛性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多组织观摩示范公开课与教授讲课风采展示等活动,尽可能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程度。

4、激励与保障机制

当前高校尤其地方本科院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教育教学知识学习”等现状,高校应确立保护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将教学作为一种学术、科学研究成果加以保护。根据教学学术思想、结合各高校实际,设计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考核和管理制度。如青年教师的奖酬金制度、职务职称晋升标准、业绩评价、评先评优等各种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查,建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使科研为主和教学为主的教师都受到较高的待遇和地位,从而激发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4]。

四、结论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高校应积极营造一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提升教学能力的学习环境。组建教改小组、课程组等形式吸引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稳定化与制度化,促使青年教师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解决方式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红春,王亚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1):42-44.

[2]袁宜.大学教师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109-110.

[3]袁新苗.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4(1)33.

[4]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121-122.

篇13: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1】

【摘要】就新建本科院校筹资管理工作来讲,筹资渠道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科研经费、产业收入等,每种筹资渠道所筹集到的资金量有所不同,同时其使用效益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新建 本科院校 筹资渠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此类高等学校培养满足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建本科院校招生的数量占到全部本科招生数量的60%,很多老牌大学本科招生量并不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的主力军,是未来本科教育的发展主体。

近年来,由于各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国家为调动多方办学的积极性,提倡多层次办学,形成了多主体的介入,加之高等学校在体制改革中实现重组、合并、联合,学校的管理层次复杂,筹资管理内容也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各种不同层次的财务机构由于其性质、任务的不同,对财务实现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其筹资管理工作内容也有所不同。

下面就分别进行分析。

一、政府拨款是传统型渠道

政府拨款(在校学生人均定额×在校生人数+专项补贴)提供的正常经费只能基本维持学校人员工资和日常支出,但是专项拨款一般很少,这样学校的发展建设就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省属地方高等学校。

政府提供的正常经费每年都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因此在未来招生量增长速度放慢的前提下,高校可适当的用结余量来发展学校建设。

但是也是因省而异,有的省财政情况较好,可以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专项建设资金,反之亦然。

二、学费收入是主导型渠道

学杂费是指学生个人或其家庭为受教育而支付的学费和杂费。

学生所缴纳的学费是大部分高等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用来对学校设备进行更新、零星维修、学生活动费用以及各项津贴补助等支出活动。

国家定价规则和计划原则规定,缴纳学费的标准不得高于学生人均培养成本的25%,因此想利用这部分收入资金来发展学校建设也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收费是按照计划原则进行,而扩建却是按照市场法则来执行,新校区也不例外,因此其中的矛盾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发展学校的建设事业,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如采取二级学院的收费政策来尽早尽快地收回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三、银行贷款是支撑型渠道

银行贷款也是充实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一条重要的支撑型筹资渠道。

银行贷款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向银行借款,贷款意向涉及学校教学、科研软硬件的改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校办产业的发展,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的个人金融服务等。

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其费用大都是靠银行贷款来完成的,适度的银行贷款有利于解决高等学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银行业认为,进行高等学校投资有两个优点:一是高等学校具有充足、稳定的生源,资金来源稳定;二是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因此相对于企业投资而言,进行教育投资风险小,安全性大,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更小。

因此,银行愿意将资金投向高等教育。

经过调查分析,目前有些高校的贷款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因而高校贷款资金管理不善亦成为高校贷款的风险隐患。

因此如何及时识别和防范高校贷款风险,对于现阶段高校贷款风险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影响到一些高校的正常运转现象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筹资风险管理已显得尤其迫切。

四、社会捐赠是补充型渠道

社会捐赠是指社会各界包括个人、集体、企业等为高等学校提供现金、实物等的一种筹资模式。

捐赠的资金可用于建造建筑物、购买教学、科研设备,奖励教师和学生及资助贫困生,也可用于支持学校其他教育事业的发展项目。

因此充分利用社会捐赠筹措资金,可以有效地弥补各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起到补充作用。

五、科研经费是增长型渠道

科研经费指国家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费用,包含了所有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

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公司,以及某些基金会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分配。

多数发达国家的科研费通常占到国家GDP的1.5%到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长期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

而有限的科研经费并没有全部用在刀刃上,某些科研人员以课题为幌子的致富手段,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迅猛,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一跃增加到1.7%。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以政府为主体的科研资金在总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相比较都有所下降,政府资金占总的科研经费支出仅为22.96%,而政府资金相对于上一年增幅仅为22.12%,较其他经费来源渠道也处于落后水平。

六、产业收入是创新型渠道

1.校办企业

改革开放后,市场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非常强烈,顺应市场的召唤,高等学校也开始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尝试。

高等院校纷纷创办企业,如清华大学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的方正集团公司等。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办的企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至今大约已经有5000多个,绝大多数是科技企业。

校办企业还逐步明晰了产权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销售和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获得的收入是高等学校销售和服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将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等转让给企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信息、技术和成果方面的优势逐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情况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高等学校与企业签订的技术合同每年都在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主要还是依靠上述六种渠道来筹集办学资金。

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学校筹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综合起来分析,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及银行贷款三种筹资渠道是各高校通用的主要的方式。

以主要筹资方式为主,运用其他筹资方式为辅,通过各种方式筹资办学资金是我国高等学校在运行及发展过程中急需面对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教育筹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刘彦伟,胡晓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J]. 高等教育研究.

[3]刘晓英. 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机制和合理使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12期.

[4]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C]. 海南出版社,版.

[5]张玉中. 我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版.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2】

摘 要: 质量工程的顺利开展能够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能够端正学风、教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本文就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质量工程 存在的问题 实施建议

篇14: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从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有效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篇15: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论文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馆舍面积小,馆藏缺乏,工作条件差。

本文从馆员结构、馆藏文献、图书文献流通等方面论述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馆藏建设 管理方法 优质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专科升入本科的,这一类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服务方式传统单一、馆舍面积小、馆藏缺乏、工作条件差、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升本后的图书馆,应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业务水平,完善馆藏结构,改善办馆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1、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在由专科升为本科过程中,虽然图书馆验收达标,管理水平大有提高。

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原班人马,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低职高用。

即便在升本过程中突击培训了一些工作人员,引进一些具有图书馆学学历人才,但他们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技术能力还是较低。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应达到60%以上,而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中,专科或专科以下工作人员占大多数,本科学历仅占少部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更是凤毛翎角。

因此,加强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1)引进专业人才,改进馆员结构。

在应届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挑选适合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充实馆员队伍,这是改变馆员结构快速有效的方法。

同时还要注重引进计算机专业等有关人才,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需要。

(2)完善管内业务学习制度,有计划的展开业务培训,将脱产培训和在职短期培训相结合。

在管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提升他们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馆内组织学习、业务培训和技能训练等方法快速提高馆员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使用知识和网络管理技能的训练。

通过上述措施使馆员迅速掌握图书馆工作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熟练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快速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本科院校图书馆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有计划组织馆员参观兄弟院校图书馆,吸取它们工作中经验教训。

聘请相关专家到馆进行业务理论讲座和技术指导,快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因人因地,走出去请进来,以人为本等原则,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合实际。

明确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有强烈的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

新升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正面临着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理论和技术,是图书馆现代化最基本要求。

2、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在升本过程中,虽然前期对图书馆进行了大批的投入,采取突击采购方式扩大馆藏量,只是满足教育部的最低要求:藏书量(特别是纸质图书的藏书量),生均图书册数,人均年进书量,学生人均月借阅量,网络畅通、阅览条件,设备条件等指标基本要求。

在馆藏统计中多数图书馆,将一些陈旧过时图书资料一起统计在内,难以保证质量,距离本科院校图书馆实际使用馆藏数量缺口较大。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所设本科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藏书建设,建立有效的、完整的和多样话的馆藏结构。

加强图书采购针对性、加工规范化、图书流通标准化建设。

修订原来借阅规章制度,加快图书流通速度,利用好原有的馆藏和设备,使它们在本科教学、科研过程充分发挥作用,弥补馆藏不足的问题。

同时要广开财源购置、引进先进现代化设备,建立网络数据库和电子图书库,这样不仅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而且促进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

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积也仅仅符合教育部基本要求。

升本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读者数量的增多,学科专业扩充等因素。

使得教学、科研类图书资料与学校发展规模很不协调。

同时还存在信息网络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远远跟不上升本后高校发展速度。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升本后,一般不会有大规模投资建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图书馆应该挖掘现有资源,审查原来的规章制度、规划布局,重新调整原来的房间、设备布局,使得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甚至将原有馆藏进行电子扫描、加工建立电子图书库,从而弥补馆舍不足的问题。

3、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特色服务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先比其它本科本科院校相比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单一传统服务、常规低层为人找书阶段。

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方面,在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的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特色服务转移,从经典型服务向网络现代化服务转化。

(1)对于本科学生开设图书学选修课。

不但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同时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学习现代的信息知识和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

培养学生“找书”能力。

(2)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微薄,充分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

建立图书馆网站和电子图书库,使读者在任何地点不出屋的通过计算机上网,享受图书馆高质量的服务。

(3)调整作序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加快图书资料流通速度,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本科专业增多、教学科研的深化,为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图书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2]唐先辉.谈和谐图书馆的构建.航海教育研究,02期.

[3]管桦.试论和谐高校图书馆建设.成功(教育),07期.

[4]丁双胜.略论图书馆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

篇16: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论文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特色学科,确定主题;收集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挖掘地方文献;紧紧围绕“学科性”和“地方性”,引进网络数据库、自建地方特色数据库、建立网络资源导航、加强数字馆藏整合来建立特色馆藏,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关键词:地方院校 数字馆藏 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由于长期的办学积淀,成功完成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

这些新升本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等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调整和深刻变化。

因此,图书馆要依据新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及整个地区的社会文献信息需要,加强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资源应运而生,建设数字馆藏为读者服务也就成了地方新建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职能建设特色数字馆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建设特色数字馆藏的.意义

特色文献不等同于特藏文献,特藏文献是特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藏文献主要是指: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古籍,这些文献不可再生,对这些文献的主要目的是藏。

篇17:谈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建议论文

谈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建议论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培养目标为办学定位的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符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方向,也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变革的需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年轻的教师是这些院校的主要力量,是传授知识、培育学生的基础力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办好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的资源,师资力量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高等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关键在师资。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育。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力求建立一支有良好品德、教学出色、师资均衡、干劲十足的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一、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年轻教师授课专业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师资力量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年轻教师自我提高的需求,更是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要通过大量时间和大量精力来打磨,因为很多年轻教师刚离开学校或科研机构,他们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以及角色转换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通过对这些年轻教师进行教学前的培训以及在工作实践中的加强引导,使他们充分发现自身缺陷,为今后完善自身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人才政策的制定

年轻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承载着大量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对年轻教师队伍的探索,有利于年轻教师个人的发展,还有利于各高校认知青年教师的特点,以此培养和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制定科学、高效和合理的人才政策,牢固年轻教师力量,为各高校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师资队伍建设会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而年轻教师就是这最广泛的力量。对稳固全民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来说,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延续性,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会出现人才断档的情况,高等教育水平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年轻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和义务教育不同,高校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它着重于理论与实践,以及专业性的研究。目前高校年轻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学的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的设计能力是指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人特质,包括: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心理目标、个人认知等。教学的设计能力是年轻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准备工作,对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学的.设计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从而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学中,年轻教师对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较强,学术专业能力也能够达到日常教学需要,但对一般教学法和学科教学法没有形成教学理念,初期阶段,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尚处于简单的理解阶段。对课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把课堂教学当成单纯的工作任务,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比较浅显,不能够客观看待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自己和他人经验为主,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年轻教师这一方面表现更突出。

(二)教学的实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学的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是年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展示,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有效的学习。高校教师除了教学活动外,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将最新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大学教学应有的特点。课堂教学良好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策略、能力等因素。青年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如何增加课堂互动。在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中,虽然有改变,但还是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忽略对学生的科学分析,大多数还只是掌握一些学生们的表面特征特点。很多高校教师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与学生的交流不是很多。年轻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使得与学生们交流不够。

(三)教学的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的研究能力是指侧重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研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换身份,把自己变成一位研究者去看待问题,要运用理论,依托科学研究方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一项严肃的学术工程,教学研究能力将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极具开发潜能的核心能力之一。由于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毕业就直接走上大学讲台,对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很好地把学科内容转化为实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思想认识不够,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模糊不清,把授课作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用在职业生涯的提升,比如职称级别等等,没有放在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层面上,教师将更多地精力花在评职称、申请课题,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主动研究;二是很多高校的教育理论制度不健全,不能够很好地激励年轻教师进行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很多教研活动都无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提高,比如没有充足的时间,计划不够科学,教师们的热情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了教研活动浮于表面,不能够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

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授课质量

想要上好一门课,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听课状态,师生互动,课程进度安排,整体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的准备程度。课堂里的时间虽然有限,但课下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做大量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1.备课时,首先应认真钻研权威教材及相关的参考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熟练掌握该学科领域的知识要点,熟悉并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并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其次,由于个别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也要利用媒体、网络、报纸、杂志等多渠道获取最新知识。2.设计逻辑严谨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语言的精炼度,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同时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及纵横向对比。3.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愿意采用多媒体教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应力求形式新颖多变,结合所学知识的相关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引入更多的案例、实例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与板书相结合,弥补多媒体条理不清,缺乏层次的不足,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更直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课后总结,提升教学技能

课后总结是有很有必要的,通过对自己教学安排、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学生反馈等方面的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快速做出调整,可以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助于教师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各高校都设立督导组,设立专业人员对教师教学进行指导。要把教学督导常态化,通过到课堂听课,对其教案进行检查、监控教学全过程,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全面掌握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能力,对教学水平和效果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很利于年轻教师的提高和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改进,以实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积极参加各类研讨会议及教学培训

年轻教师在入职前参加的岗前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进行身份的认同,由此尽快进行自我定位,找准工作方向。通过参加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相关行业组织的学术交流、教学培训及研讨会,青年教师可以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行业的最新实践;教师之间应该加强互动和交流,获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要广泛的参加学术交流,这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尽快提高的捷径。此外,青年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下载各知名院校相关的精品课程及教学名师的授课课件,轻松地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我学习。另外,对于学校内部组织的研讨交流,年轻教师也要认真参加,虚心学习,并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既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还要将这种培训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以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为目标,不断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将教师聘用、晋升和工资等级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制定专门的奖励措施,激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通过高校青年教师收入待遇的提高,能为他们解决切实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也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进而留住人才,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期持续的发展.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四课培训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论文

浅谈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论文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论文

双师型教师建设旅游管理论文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

泰语精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发展论文(推荐17篇)】相关文章: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基本功的思考论文2023-08-01

高职教师现状的发展论文2023-04-1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探讨论文2023-07-02

促进中老年教师提高新课改能力论文2024-05-19

财经类学生的双证书培养论文2022-12-30

浅析影响学生合作能力发展的因素论文2022-05-16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专科教学的低效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2022-12-28

师德核心要素下大学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构建的论文2023-03-27

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几点体会的论文2022-09-28

青年教师临床医学教育的必要性论文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