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及其保障机制(精选4篇)由网友“StarTreatmen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及其保障机制,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论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及其保障机制
论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及其保障机制
论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及其保障机制黄新民 董文军
[摘要]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可划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其中隐性因素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二是教师层面的;三是学生层面的,而这些隐性因素最终都通过教师得以综合体现。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转变管理理念入手,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激励教师的创新热情,鼓励教师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并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诃]教学质量保障 隐性条件教师激励
[作者简介]黄新民(1956-),男,陕西洋县人,陕西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董文军(1964-),男,陕西洋县人,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和区域教育发展。(陕西汉中 72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BY4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052-02
一、现代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观
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共同主题。所谓教育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教学的特性满足教学价值主体(人与社会)需要的程度,即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与学科自身逻辑的限制下,一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①。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涉及高等学校所有环节和活动,是由多个层面的活动效果构成的整体效果,诸如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定位与传统、人才培养规格、教学与学术计划、教学与学术成就、教职工、学生、校舍、设备、社会服务与声誉等。教学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它包括围绕人才培养规格所实施的课内外各项教学环节。
对本科教学而言,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量的教学?这涉及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的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及不同的办学定位而不同的。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或目前以研究性大学为办学定位的高校而言,通常注重通识性的学科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为目标;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存在着两类高校,一是教学研究型本科高校,偏重培养专门性人才,强调培养拥有高深知识并具备应用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地方本科教学型院校,突出“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更加重视职业导向的应用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就业必需的职业准备”②。因此,“专业”“应用”“技能”是现代地方本科院校确定质量标准的基本导向。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观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富有时代气息的大学教学观。现代大学往往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基本使命,而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则是众多职能的核心。人才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的所有资源都应为保障教学质量而服务,其工作绩效也应当围绕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来进行评价。教师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教师质量主要是由教师教学态度、专业背景(本网网 )、教学知识和能力等因素决定的。
2.富有学校特色的人才质量观。不同的大学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盲目仿效名牌大学的弊病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如何办出特色,通过特色体现人才质量,形成特有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地方高校应当重点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人才质量标准应当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具体包括:与适应性强相适应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泛的专业知识;与应用相适应的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现代高校教学观还应包括符合专业人才市场定位的教学内容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观、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观等思想体系。
二、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
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包括教师的学历和经验、教学设备、规章制度、机构设置、监控措施等;隐性因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校层面的,例如校园文化、学校各方面对待教学中心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态度等;二是教师层面的,例如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态度、学术背景等;三是学生层面的,主要是学生的素质、学风、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职业理想等。这些隐性条件都最终通过教师得以综合体现。目前,国内高校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是对教师这一核心主体进行考察,主要指标包括可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却很少关注其背后的隐性因素。
1.影响教师教学态度的隐性因素。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③。高校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应表现为遵守师德校纪、教学认真负责、热爱科学、热爱教学。对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考核,其显性表现是按时上下课、逻辑严谨、按时批改作业等,但是这仅仅只是浅表的态度表现,这些表现可能只是迫于生计和学校管理者的压力。深层次的积极态度应表现为经常研究教法,教学过程充满人生智慧、充满理性之美,师生都能体验到幸福感,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而这种深层次的积极态度则源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
2.影响教师专业应用能力的隐性因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④,是“创新科技和文化的重要实现者”,是“知识技术应用的主要参与者”⑥。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这种素养的获得往往在学历和职称上得以体现,但是,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不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很高的专业学术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影响教师专业应用能力的隐性因素是:教师自身是否愿意持续钻研、学生能否接受其教育、学校环境是否能激发其高层次创新能力、其专业应用能力有无保障和导向的.机制等,总而言之,就是学校的管理机制能否激励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化与应用。
3.影响教师教学技能的隐性因素。高校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结构的特点。因此,影响教师教学技能的隐性因素,除管理机制外,还有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理念和知识是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桥梁。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往往被高校所忽略。
4.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隐性因素。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从新手型教师到熟手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教师的关注点也会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关注生存适应、关注课堂情景效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三个阶段,其心理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职业生命周期:1-3年是入职期,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4-6年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巩固的稳定期。7- 25年,教师期望实验和改革,自我反思,不同的评价使教师开始分化。26 - 33年,出现不同的心路历程,平静或者保守和抱怨;师生关系疏远或者对教学充满信心。34 - 40年,进入退休期,产生平静或痛苦的心理体验。可见,对中年教师来说,如何避免“职业倦怠”,成为专家型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知识的更新、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是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性因素。
三、提高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
1.教学和教师中心地位的确立。决定教师教学态度的隐性因素是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可,也就是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幸福感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愉悦,自豪感源于其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可程度。因此,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教学,是否把教师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大计的关键角色,是教师能否产生神圣使命感的关键。若学校(本网网 )只是把重视教学、重视教师停留在喊口号上,在政治待遇、福利待遇等实质性问题上却歧视教师,甚至想尽办法压制教师,就绝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会表面上循章守规,实质上却被动应付,那么,富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2.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与绩效。按照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现实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服务性组织和生产性组织。对高等学校而言,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组织主要是管理部门和教学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应属于服务性组织。但在现实中,由于高等学校行政化倾向严重,占有教育资源的管理部门“官僚”作风十足,信息沟通的时效性差,管理绩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往往把教师当做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这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作风、教风和学风的影响,而管理作风又是教风和学风的动力之源。
3.教师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的形成。高校教师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自己职业的使命感。增强自我反思能力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子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的反思三种形式。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有三种水平,即教学技术水平、原因分析水平和价值判断水平⑦。教师如果有了主动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较高的反思水平,就能自然形成自我监控的内在愿望,这远比那些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的“监控”要好得多。
4.学校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容忍度。“个性”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始终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有别于基础教育的核心标志,也是大学完成文化传递与创新使命的基石。对大学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过程的个性更是体现教学质量、反映优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个性,实际上就是教师基于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风格。有个性和特色的大学,离不开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大学应当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管理者应当宽容地对待有“个性”的教师,应当允许教师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而不应当以“管理”“制度”为借口,把教师管得过死。管理者依据教学目标去检验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最理想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方式。
5.学生的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方法四大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和目的,因此学生的质量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和专业兴趣是决定其学习效果的内在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面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教师应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涉及许多因素,我们不能只关注表层的显性因素而忽视深层次的隐性因素。高校不能单纯地对教师提出各种要求,而应当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性因素,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在实处。
篇2: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论文
一、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思想仍是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尚未真正树立。因此,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育中,只是注重传授体育知识,教授体育技能,其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普遍只能达到模仿的程度,而不能对其灵活地运用。我国高等院校在体育教学中,特别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体育思维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缺少,也是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对体育学习不重视的原因之一。虽然,高校的体育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却然没落到实处。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学生的健康情况,并不是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而改善的。与之相反,有时还会出现下滑现象。学生的健康是学习体育的根本。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才会学好体育。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教育,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创新观念无法作用到体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中
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过程。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并且存在着重复的情况。在新的发展情况下,有许多限制,大学生对此不容易接受。大多数学生上体育课就是为了修学分。因此,对体育学习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在上课的时候,只是敷衍了事。所以,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没有教师强制着进行训练,导致体质越来越弱,健康情况也逐渐下滑。
(三)体育教学的价值未得到重视
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独立的体育教学,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是十分满意。在不断地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其价值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点,可以从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教学的教学价值,可以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但是,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体现出来。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对塑造学生的精气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体育教师和领导,以及学生对此没有太多的重视,导致体育教学的价值一直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教学观念依然陈旧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始终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表现出的较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的体育观念与现代的教学宗旨不能相互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无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出来。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还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自由玩耍。在体育教师的观念里,体育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抛开繁重的课程,享受新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落后的教学观念。这样,不仅阻碍体育教学的发展,还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锻炼。
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体育教学设备不完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运动场地以及运动设备是教师进行体育教育的前提。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要保证运动设备的完善。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运动设备不够充足,场地也比较落后。这些,显然会对体育教学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学生也会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有一些高校是由于条件有限,所以体育教学设备比较陈旧。诸如此类情况,也非常普遍。例如,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学校没有多余的资金引进新的体育设备。这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一些高校是由于客观原因,比如场地不够大,无法放置过多的体育设备。这也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要想使高校的体育教学得到充分的发展,体育设备的问题必须解决。
(一)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不够高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更是学生与体育之间的桥梁。通过教师的执教思想、教学能力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是否合格。学生都是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体育运动的。所以说,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体育教学成果有着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就很难完成对学生的体育教育。这不仅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还减少了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热情,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体育,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原有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模式缺少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体育的教育模式,正在向着健康娱乐的方向改革。但是,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没有可以参考的教学案例,也没有可以实施的教学实践。因此,很难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只能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高校体育教学就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无法进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兴趣。至今为止,高校体育教学还是依照传统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并没有将现实的体育活动融进体育课堂。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的思想,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的评价内容与标准过于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认为,体育就是要跳得高、跑得快,而忽略了体育带来的健康性与社会效能。大多数的高校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注重其科学性、量化的客观性和绝对的公平性,却忽略了学生之间由于遗传或是后天努力而形成的差距,忽略了对学生努力过程的评价。而对于体育成绩的评价,也只是通过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只是考核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这种方式比较片面,而且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自然会减少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热情。那么,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
现如今,大多数高校设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技能与技巧,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不能使学生的综合体育水平得到提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对简单的体育动作进行模仿,没有给学生多余的时间进行自我锻炼。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使体育教学得到发展,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还使高校体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离,不仅使教师、学校以及学生忽略了体育教学的价值,还使体育教学的价值,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健康的概念也一直在更新,体育的教学观也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健康观提升到了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观。同时,也从体能锻炼转向了以素质为主的'健康教育观。传统体育教学观的教学目标是教授体育技能,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这种教学观已经满足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素质为教学核心,使学生注重自身的体能以及自身的素质培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二)更新体育教学设备
完善的教学设备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加大教学设备的引进和更新。体育教学设备,不仅仅是体育锻炼的工具,更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高校对于体育设备的更新,是极为重要的。比如,高校可以利用计划之外的资金来引进新的体育设备,使高校体育教学得以逐步发展。对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国家和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使全国的高校体育教学都得以全面地发展。
(三)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体育教学的发展状况来选择体育教师。选择教师时,应该适当地提高一下选择标准。再有,体育教师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对于教学理念要不断地更新,并且教学模式也要进行创新,保证体育教学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因此,高校要想使体育教学得到发展,必须要培养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选择符合标准的体育教师,进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四)注重体育课程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1体育课程的更新体育课程的建设和教材体系的构建,是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它们必须要符合终身体育的理念。对于课程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设计、科学选择和整体推进的基础上进行。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新鲜的项目。2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体育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燃起对体育的热情。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师生互换身份的形式,使学生体验一下当教师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高校体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成果评价时,单一的评价方式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对体育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要进行改革,使其达到合理化、多样化。体育教师在评价时,要在考虑学生需求的同时,建立一套综合性的体育考核体系,以达到体育教学评教的合理性,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参加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努力,应该看在眼里,并且给予肯定。特别是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了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学生会更有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体育。这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教学方面,还是设备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所以,高校体育教学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解决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是目前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体育,高校的体育教学,才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篇3:研究影响教学质量因素促进高校软实力提升
研究影响教学质量因素促进高校软实力提升
李辉,贾晓薇
(大连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硬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起来,软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下去。在高等学校硬实力普遍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微观、细节方面的研究显得益发重要。本文从分析教学质量与软实力的关系入手,指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校软实力;教学
作者简介:李辉(1964-),女,大连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自开始,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迅速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借扩招的推力,大多数学校实现了硬件的扩充。校园扩大,房子增多,设备更新,专业增加,群贤毕至。在显性的高校硬实力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隐性的软实力却表现为提升乏力,甚至呈下降趋势。硬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起来,软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下去。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高校软实力及作为其重要载体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发挥硬实力的功能,实现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转化,完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增强高校软实力的关键
近年来,关于高校软实力的研究成果频见于杂志、网络,人们基本上把高校软实力认定成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包括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治学风气、专业特色、规章制度、精神氛围等,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软实力的综合体现、集中表现。从宏观层面上,研究高校软实力的界定、内涵及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等,可以提高人们对高校软实力的认识,增强建设软实力的自觉性。而从诸如教学质量等微观、具体的方面来研究软实力,则可使软实力建设更有抓手,成果更加显现。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承担着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类进步培养生力军的重任。高校能否完成自己的任务,主要取决于软实力,特别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不仅包含高等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等硬实力条件,还包括有效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软实力教学。对高校软实力的内涵界定,各位专家不尽相同,但对其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创新力”却是普遍认同的。而这些力量的强弱、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教学质量。
“吸引力”主要是指对学生(包括教师)的吸引能力。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厂,而学生是工厂的产品。没有生源或没有好的生源,学校就无法完成生产合格产品的任务。高校能够吸引学生的地方,主要不是硬实力即硬件方面,而是软实力,尤其是教学质量方面。在教学质量过硬的高校,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可以培养起自己的创新意识、社会良知、审美取向。从短期来看,可以顺利就业,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长期看,良好的素质、巨大的潜能也会为未来人生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高的教学质量是“梧桐树”,学生是纷飞而至的“凤凰”。
“影响力”主要是指对社会的.影响能力,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渗透和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的社会功能不断被强化。从社会分工体系看,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提供人才的机构,必然对其所在的区域、所属的领域、所涉及的行业产生影响。高校的软实力的强弱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其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有时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一个区域的文化走向和一个领域的科技突变。
“创新力”在这里特指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中来。社会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创新力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个人成功的动力。创新力体现在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身上,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人才,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庸才。,日本经济新闻社推出一本名为《大学———知识的工厂》的报告体书籍,主要介绍日本的大学纷纷冲破封闭的“象牙塔”走知识创新的做法,引起很大反响。我国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到重要位置,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并借此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
1、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理念。教学是高校的基本工作,这一本来无任何争议的命题,现在却成了急需辨明的问题。绝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在教学与科研的天平上,科研大大地高出教学。这不能不说已经偏离了办学的基本理念,违背了高校的基本任务。教学与科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本无可厚非,科研水平的提高理应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这是增强高校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问题是目前的一些高校过度地、不切实际地强调科研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表现为: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科研占有绝对权重,教学效果已不起实质作用;奖金几乎会用在科研上,而鲜有教学方面的经济奖励。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学被排斥到次要地位。于是,人们开始挖空心思找门路、跑项目、拼课题、造论文,想以此实现名利双收,导致教师的主要精力根本就不在教学上。可以断定,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理念的最终受害者当然是充满强烈求知欲望和怀揣无数梦想的大学生。因为在人生的最重要阶段,在最应该架好终身学习桥梁的阶段,这些学生在无形中轻易地被忽视了,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必然会造成高校软实力的严重缺失,这必将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和失败。
2、重约束、轻激励”的管理思想。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大多偏重监管而忽视激励,各环节的监管规定细如蛛丝,而鲜有鼓励、奖励、表彰等激励措施。形式主义的监管占用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分散他们的精力,更重要的是涣散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很多教师已经不再把心思全用在课堂教学上,而是形式主义上的监管。因此,教师应该须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并非单纯的类似执法机关的监控,应该恩威并重,或者说“恩”应重于“威”。只有监管与激励并重的管理,才能唤起教师的良知,激发教师的斗志与创新精神,使教学质量得到根本保证,让高校软实力得到增强。
3、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如果说课堂教学、理论性教学解决的是“学”,那么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解决的是“用”。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考核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实践环节缺少硬性的规定和严格的监控措施。由于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难度较大,学校和院系往往只求形式,放任不管,甚至敷衍了事,弄虚作假。除此之外,由于受利益的驱动或单纯地追求升格、上档次,一些高校忽视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忽视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在不断对已有专业进行不负责任的扩招的同时,扩充非己所长的新专业,结果造成恶性循环。由于实践性教学的环节跟不上,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扩招的学生越多,就业压力就越大,就业率却越来越低,同样影响软实力的提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4、重形式、轻效果”的监控机制。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实施;实施中问题的发现;对发现问题的处理等。这些环节中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管理的质量、效果。比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开展学生的评教工作,一般的做法是由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学生的评教结果,通过秘密、不公开的方式将网上评教的名次送达给教师本人。教师只知道自己的名次,而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并且这个名次并不与评聘职称、评选先进挂钩,不与学校的奖金或津贴挂钩。这种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中重要环节的缺失,不仅使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倒使教师的心理受到损伤,先进者没能从评教中受益,失去积极性;后进者也没有在评教中受损,未能激发出迎头赶上的动力。于是,上课好坏都一样,排名前后都一样,从前以后都一样渐成风气,评教结果适得其反。
5、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标准。很多高校对教学质量评价只有量的标准,并没有严格可行的质的规定,使得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软指标无从体现,常常在发生问题时根据一两节课、一两个细节来评价教师的好坏、称职与否,而不能根据日常的一贯表现综合评价教师,主观性、随意性很强。在制定有关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即以领导、管理者制定为主,缺少征求一线教师意见或建议的环节。这样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主观色彩浓厚,有些条款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缺乏操作性,甚至造成教师与管理者的对立情绪。此外,由于缺少人文关怀,监管成分有余,但激励因素不足,使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自然很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效果。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的探讨
1.端正办学理念,还教学以主导地位。教学与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两翼,缺一便难以奋飞。无论是应用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教学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研理应为教学服务。当下,应大声疾呼:还教学以主导地位。
端正办学理念,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实际措施中。高校要强化政策导向,改变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真正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出台一些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激励措施,把教学效果与评优评先评职联系起来。对评教的结果,可采取“前升后降”、末位淘汰等制度,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改变“先进不香、后进不臭”的现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必须做到教学奖励与科研奖励同步。只有从政策上重视教学、制度上激励教学,才能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和心思拉回来,使教师能用心地研究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激发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真正形成和谐校园的氛围,让高校软实力因此而逐渐提升、强大。
2.管理恩威并重,树以人为本思想。制度是软实力,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应当恩威并重,以人为本。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教学质量,实质上是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或者说是以教师“教”的质量的提高来影响、促进学生“学”的质量的提高。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绝不是靠管、靠压便可挖掘出来的。监控措施规范的是教师、学生的行动、行为,激励机制作用的是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认真反思过去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改变“重监管、轻激励”的做法,坚持监管与激励并举,加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激励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调动教者与学者的积极性,从思想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由于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组织、运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因此,高校管理者、教师应该认识到,作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的,缺少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便不完整,也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较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或者说更为重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没有经过检验的理论便不能说其是有用的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应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但课堂教学并非高校教学的唯一形式,因此不能只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考核、监控,还必须对诸如备课、实验、实践环节等做出相应的工作规范与考核标准,以便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
4.重视实际效果,完善教学监控机制。教学监控机制的建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因而对监控的实际效果的重视程度及其处理方法是保障制度实施的关键所在。在重视发挥二级院系、教研室内部的教学督导作用的同时,要避免“只督不导”的形式主义。对监控的结果应该采取奖惩分明的措施,并且与评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使敬业教师能够脱颖而出,使误人子弟者能够悔悟,进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这种注重监控实际效果的做法一旦形成风气,制度得以贯彻,必将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使学校的正气盛行,教风端正,学风严谨,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氛围自然能够长久。
5.坚持质量为纲,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学校要想持续获得良好的办学形象和社会效果,必须树立起“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核心价值思想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常抓不懈。按照12月《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精神,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鉴定、激励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质量氛围能够得以延续,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迸发出来,教学理念、方法得到改进,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方法、创造求知的乐趣,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改变以往教学中的“三中心”(课堂、教师、知识)的状况,让“学而不思”的状况成为历史。
高校硬实力建设可以在短时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软实力的建设却是慢功夫,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中国高校的硬实力已颇具分量,只要我们更新观念,认准目标,扎实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软实力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张伟。 如何提升高等院校软实力[N]. 中国教育报,-12-24(6)。
[2]白雪枫,戴业强。试论高校发展中的软实力问题[J].教书育人,2007,(8 ):8.
[3]张中华。由监控机制转向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3):7.
[4]陈建湘,谢再莲。试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主体体系、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15):47.
篇4:浅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影响的因素论
浅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影响有关的因素论
2004 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学改革深化,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新型外语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基本使命。然而,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英语听力能力却远远达不到国家和社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论是出于对传统大学英语考试的需求还是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分析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障碍因素并及时思考如何有效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和水平,着力构建适合自身的听力教学模式,使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克服听力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并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听力策略,有效提高自身听力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文化素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障碍因素分析
(1) 语言障碍因素
语言障碍主要是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所具备的有关英语语言本身的重要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等。众所周知,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和首要前提,语言学习者想要提高听力,就必须积极练习自己的语音,包括单词和句型等的正确发音。语音因素的不重视会直接导致学生听力过程中对句子、短文等理解上的失误,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听力过程中判断的失误。其次就是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连读、弱读、省音、重音和语调等的掌握会直接影响听力的效果。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听力可谓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重音、弱读、连读等的概念较为模糊,因此在单词连成句子的过程中抓不住句子的大意从而导致交际失败,这种现象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较为普遍。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于教师的语音、语调及语速等较为熟悉,但只要换一位教师或者在参加各级各类英语考试的时候,学生便无法应对,从而产生交际焦虑,影响正常的交际及做题的准确率。另外一个语言障碍因素是词汇和语法因素。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听力理解必须以一定的词汇量为基础。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词汇量较为贫乏且缺乏坚持记忆单词的习惯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反馈,学生最大的听力障碍则是自身词汇量严重不足,在听力练习过程中,一句话只能听懂几个词,一篇短文听完无法抓住大意更不用说对细节的把握。学生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反复失败,从而挫伤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 文化背景知识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定的语言产生于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当中。文化的涵义甚广,内容丰富,英语学习者只有了解西方各国的不同文化背景,为真实的交际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听的过程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文化背景从表层含义上来说主要涉及到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等,缺乏对于这些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当然,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本国文化、本土文化都存在不甚了解的情况。当然我们也应意识到,英语语言材料涉及多种文化,多种题材,学生除了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之外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充分地理解整个语篇的含义以及要传递的信息。
(3) 心理障碍及其他因素
心理障碍是一种非语言的障碍。从其表层含义上来看主要涉及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由于心情过度紧张、焦虑等致使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的听力理解失误。听力过程中心理的因素较为复杂,但是听力层面上导致的理解失误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因素方面,听力技能的匮乏也是影响听力水平提高的一大重要因素。听力技能匮乏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一旦遇到生词,就会局限于思考或猜测某个单词的涵义而几乎终止了整个听力进程,以至影响了整个语篇的理解。无论如何,教师及学生都应该清楚意识到听力理解过程是英语综合能力的表征之一,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只有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摆脱紧张焦虑状态,获取一定的听力技巧,才能在听力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成功实现师生互动及英语语言环境下的成功交际。
2、提高学生听力的策略
(1) 加强听力基本功训练
听力基本功首先应包括基本的朗读知识,如音节、重读、意群、连读、失去爆破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音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降调等一些语意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李毅、孙历颖,2004) 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从基础抓起,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简单的听力材料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愿意听并形成良好的听力态度。如教师要注意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积累词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必要时向学生介绍听的内容和背景知识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每次播放听力材料之前快速阅读标题、问题、表格内容等,让学生学会通过已有的材料预测听力的内容。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解释生词及一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应注意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尤其是针对题目选项中出现的涉及到数字、时间、年代、人物、地名及重要事件阐述时应引导学生尽量用一些最为省时却有效的形式记下,从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效果和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2) 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听力理解不单是语言问题,还有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王蓓,2002)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注意英美文化导入,依托教材对单元主题相关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从而加强学生对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及生活现状等的了解,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加深有关英语国家的政治形势、社会制度、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等的理解,避免学生因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起包括听力理解在内的英语学习障碍。但与此同时,教师不能把跨文化知识的引入和英语语言材料中的文化划上等号,跨文化能力并不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或者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现象即可获得,而是教师对学生在树立本国民族文化正确态度和信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的西方种族文化探究精神和意识。英语听力水平的体现并不在于对英语语言听力材料的理解,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现实环境下真正的听、说及跨文化能力。
(3) 注重活跃课堂气氛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成功的教育不仅在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还在于教师所创建的和谐安全的氛围。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轻松活跃的课堂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当学生处于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则会倾向于更愿意主动去听,用心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听力任务,尽量让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如教师可以在听力教学中穿插竞赛的环节,包括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学生在完成某一听力教学任务时便可得到相应的积分等,这可以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然而,对难以积极融入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鼓励他们,给予较多的关注,降低学生的心理焦虑。
(4) 加强其他方面的综合训练
除了语法、词汇、时态等语言知识之外,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们听后的理解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听后进行回忆、分析、综合、归纳、反思及举一反三等的能力。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懂意思的同时能够感知说话人用意,在此基础上,学生须结合语境、语调来推断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其次,教师要根据听力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精力充沛,只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完成听力训练任务,就会取得较好的听力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力争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快速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否能够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把多媒体的使用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听力教学模式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教学形式,课堂上配合生动活泼的听力材料,学生在视听教学过程中便很容易体验到逼真的语言环境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氛围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还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听力学习的最佳状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实际听力水平。总之,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加之学生平时多听、多练、多模仿,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便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听力水平。
3、结语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听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本人的基础和努力程度。在新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形势下,改变英语的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努力改变听力教学观念。听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听力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输入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在学生的听力培养过程中,一切以学生的听力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听力表现的动态掌控和管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自身听力水平的决心和意志,培养他们良好的听力习惯,才能为听力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人力资本的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论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及其保障机制(精选4篇)】相关文章:
试析隐形课程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2023-10-19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论文2022-06-09
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分析论文2023-09-11
会计专业简单论文题目2024-05-06
浅谈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论文2023-03-07
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2022-08-26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论文参考2023-08-19
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2023-03-30
高校隐性德育工作研究论文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