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时间:2022-04-30 01:46:4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uji666”为你分享10篇“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篇1: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新哲学的诞生地--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篇文章的分析,说明了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其思想发展第二次逻辑转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作 者:覃翠玲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广西,柳州,545003 刊 名:柳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6(3) 分类号:A8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哲学   诞生地  

篇2: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

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新哲学

论文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旧唯物主义、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一1846年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及后来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被称作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一个文件”。马克思在这里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表述了新的哲学世界观。今天,我们重读这两篇光辉论著,深刻理解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怎样批判旧唯物主义,解决旧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所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从而更加深刻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进行再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马克思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那么提纲的第一条则可以说是提纲的核心,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而且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全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既不象唯心主义哲学那样,从抽象的人类精神活动派生物的角度去理解,也不象旧唯物主义那样,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并且要把人的实践活动当作真正的人的活动,当作客观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唯心主义的抽象能动性,理解了这一点才能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也才能理解!日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在十一条《提纲》中,一共有三条是从世界观方面批评旧唯物主义的。除了第一条前面阐述的外,还有第五条中指出:“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提纲》第九条又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事实、现实、感性”这三个词,在费尔巴哈著作中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感性的对象,其中也包括作为肉体的人,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感性就是实际存在着的。因此,在我看来,它具有和现实同样的意义”。马克思指出,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暴露了费尔巴哈“承认现存的东西同时又了解现存的东西。”费尔巴哈证明某物或某人同时也就是某物某人的本质。这样,事物、现实、感性的客体存在似乎就是事物、现实、感性的本质了。马克思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发展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从马克思的这些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同时也从主体方面,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言而喻的是,和旧唯物主义有着基本区别的新唯物主义,要求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即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又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这就是说,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又把它们看作是人的感性的活动的产物,是因为这种活动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的。这就是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变革之所在,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新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之所以把它称作新唯物主义,是因为其内容的前一个方面,表明它和旧唯物主义一样,是一种哲学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而其内容的后一个方面则表明它是一种和旧唯物主义有区别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具体地发展了能动方向的新唯物主义。

篇3: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

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马克思把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真理的标准问题、唯物史观问题作了经典的表述,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本质.

作 者:王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9(1) 分类号:A811.2 关键词:新哲学   实践   优越性  

篇4: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地--《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是新在实践唯物主义上,本文则认为是新在历史唯物主义上.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便可以得出以上结论的清晰逻辑.<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只是认识历史的钥匙,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依据.马克思从实践入手,解开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之谜,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形态>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作 者:赵飞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政法系,广东,肇庆,526061 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3) 分类号:A121 关键词:新唯物主义   实践   生产力   交往形式   市民社会  

篇5:对《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若干新思考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若干新思考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石构建了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提纲揭示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和客体、神圣与世俗、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关系的生成、展开以及扬弃过程,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 者:袁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 “”(2) 分类号:B5 关键词: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的知识脉络' >  科学实践观   实践唯物主义   矛盾关系  

篇6:《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的新思考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的新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己称作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阐述了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出物质生产及由此决定的`交往形式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现实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之中,人的本质就体现在其中,而社会是交往活动的结果.交往是世界历史性的.

作 者:雷淑媛 丛培英 肖淑芬  作者单位:雷淑媛(沈阳大学,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110044)

丛培英(沈阳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110036)

肖淑芬(沈阳大学,艺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刊 名:沈阳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6(1) 分类号:B022 关键词:交往   物质交往   精神交往   唯物主义历史观   社会关系  

篇7:对《费尔巴哈的提纲》第的释读和翻译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的释读和翻译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二条笔记,是正确地把握这个天才文件的关键之一.现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二版)在对该条笔记的翻译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错误,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其深刻内涵的领悟和把握.本文以马克思的德文原始笔记和恩格斯的德文发表文本为依据,对这条笔记重新进行了解读和翻译.

作 者:李毅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COLLEGE SHANDONG BRANCH 年,卷(期): “”(4) 分类号:B017 关键词:德文原始笔记   德文发表文本   中文翻译文本   译事信达为本  

篇8: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摘要】文章从研究马克思的历史著作着手,分析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证明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派”,并且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也不存在“费尔巴哈派”阶段,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只是有所启发和影响,进而厘清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促进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费尔巴哈哲学 马克思哲学 历史著作

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争论不断升温。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费尔巴哈化或费尔巴哈阶段论;二是非费尔巴哈化或非费尔巴哈阶段论,三是传统马克思哲学“黑格尔加费尔巴哈综合推广论”。运用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来看,这三个方面的争论都夸大或贬低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片面的、不第一文库网科学的,缺乏看待问题的辩证性。因此,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历史著作中探索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在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厘清它的源头,辩证地看待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篇9: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在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影响下完成的。文中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哲学的颠倒方法对现实政治国家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提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他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⑤和“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⑥的观点,得出“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⑦的革命性结论。马克思虽说运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颠倒方法,但其哲学的基本理论及出发点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哲学的颠倒方法得出了人民创造国家的革命结论,而与费尔巴哈认为的国家领袖是普遍人的代表有所不同;其二,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比费尔巴哈研究人的本质论时只抓住个人的共同属性更为深刻;其三,马克思政治批判中的出发点“社会化了的人”与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中的出发点“深化了的人”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对市民社会各阶级的新认识,都是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改造和超越。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是《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两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都采用了许多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点,提出自己独立的超越性的哲学观点。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引用了费尔巴哈的“类存在”来指出“现实的人,即所谓基督教国家中的人,由于他们为整个社会组织所败坏,被非人的关系和势力所控制,他们还不具有‘类本质’,还是‘真正的类存在物’”⑧,通过这些观点表达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并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势,这个政治解放观点是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出发点,把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联系起来,正如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认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⑨指出德国要实现真正解放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也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指出“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种手段”,“他不是要驳倒敌人,而是在消灭敌人”⑩,这些观点是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是马克思通过实际深入论证,得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结论。

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开始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观点来剖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虽说仍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但马克思已经开始对这一人本主义思想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在《手稿》中,一方面,马克思运用了许多费尔巴哈哲学中的概念,认为黑格尔是“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异己存在的关系,把作为异己存在的自身的实现理解为生成这的类意识和类生活”。另一方面,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异化理论,探究了“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指出“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在劳动的结果”。确立了劳动异化理论,并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制,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利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感性活动”进行分析,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这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的很大超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正式决裂的起点,全面揭示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势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其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就包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开始利用生产实践的观点代替劳动异化,是马克思思想上质的飞跃,并标志着“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这是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批判的深入,也是彻底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形成了独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是分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并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费力的”。并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深刻地揭示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提出了人类史的真正前提是“一个现实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的生活条件,包括他已有的和由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指出历史是由社会地组织起来的人类实践所创造和推动的。

通过以上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历史著作的梳理,可以看出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存在的,这种影响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和方法作为工具,走出黑格尔哲学阴影、展示个人通过实际斗争所得到的哲学思想;二是以费尔巴哈哲学理论为平台,通过深化改造,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哲学理论。可见,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这些影响是有限的、不起决定性作用的,马克思通过改造、深化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由此得出结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不存在马克思费尔巴哈化,也不存在“费尔巴哈派”阶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页,第40页,第62页,第288页,第205页,第252页,第272~273页,第434页,第455页,第455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5页,第57页,第12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第78页,第78页,第64页。

篇10: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最早的专业研究成果,也是他终生著述的思想起点;《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开始从实际斗争中思考和运用哲学。

《博士论文》提出:“哲学的最高使命就在于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①“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②“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③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问题上:自然与自我意识关系问题、“自由”问题、对待宗教问题。自然与自我意识问题上,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是与物质或者自然密切联系的,但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进一步阐发了自然与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而在天体运动的论述中揭示一旦确定了天体的永恒性, 就有崇拜神性而贬低人的自我意识的危险,体现了马克思否定宗教、反对宗教的思想,并且对宗教思想进行了彻底否定。由此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虽说有契合点,但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是相互背离的。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产生了“苦恼的疑问”,这个疑问来自于马克思的现实实践经历与黑格尔国家和法的理性观念之间的矛盾。从黑格尔哲学理性来看,不法当然也不应该而且也无权颁布法律,然而这些与莱茵省议会“凡是在法为私人利益制定了法律的地方,它都让私人利益为法律制定法律”④这一实际相矛盾。由此可见,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影响,但已开始注重政治批判和现实性,逐步偏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但由于他注重政治批判和现实性,又从根本上显示出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新儒家: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

读后感提纲

马克思论文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

略论唯物史观的创立

技术批判与马克思--一种实践哲学视野下的重新思考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

应当重新学习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而作

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锦集10篇)】相关文章: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2022-12-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22023-09-04

论唯物史观的价值内涵2022-06-21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2023-04-17

马原课程读书报告2023-04-16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2023-02-0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2022-10-06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2022-12-08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600字2022-08-2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方案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