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

时间:2022-04-30 12:48:2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顾小武”为你分享13篇“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

篇1: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

一、引言

马克思自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颠覆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人,并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做到了,他发动了哲学革命,并摈弃了之前的传统哲学,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其实质和变革并且更好把握住西方哲学演变的逻辑和困境[1]。如何把握哲学革命的广度与深度就需要我们牢牢基于宏观和历史。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马克思这样的成功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与其深刻理论背景和内在线索密不可分,而且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如何做到颠覆传统的哲学的[2],因此,接下来我们会对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实践思维方式进行阐述。

二、马克思实践思维范式的确立

真正帮助马克思确立起实践思维范式的重要人物是黑格尔和他的著名的思辨思维范式。怎么说呢,这也算是一种反向推动吧。正是在马克思发动革命之前,他对黑戈尔和他的理论的批判甚至是对整个哲学世界的批判成就了他,他开启了一个哲学史上的新的时代[3],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理论-存在论视域。事后证明这个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哲学界的大地震,也让马克思成为了哲学界最具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

三、马克思实践思维范式的最终确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成功发布标志着马克思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了哲学革命[4]。马克思对各方面不同于之前哲学的思维方式开始渐渐崭露头角。之后又一部巨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爆炸式的亮相成了他实现哲学革命的标志,马克思成功通过这本巨著让自己的实践思维范式逐渐让世人信服,他也将因此在哲学界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克思之后又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深入展开,得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5],这本书是其实践思维范式的最全面的论述,可以说这本书代表了实践思维范式的正式确立。

19世纪中页马克思的那本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改变思维范式的巅峰之作[6],也是对旧哲学的思维范式的批判和摒弃,是其实践思维范式确立的最重要的标志。这本书开篇就对旧唯物主义路线,唯心主义路线和实践唯物主义路线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但是这三条之间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前两条不过是旧哲学和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而只有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前两条完全不一样,特立独行独树一帜,自此正真的哲学革命也是最彻底的哲学革命算是正式完成了。

四、实践思维范式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最核心支撑

从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来看,他不仅仅针对的是个别的理论个别的观点,个别的旧哲学观念,他要改变的是整个哲学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方式,他想通过哲学革命超越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的哲学时代的大幕[7]。许多名人称赞马克思时说,马克思不仅仅是颠覆了之前的哲学体系,他还开辟了另一条阳光大道,在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大门,这种独创性和开拓性是非常的难能可贵的,他将哲学这个领域彻底改变,彻底颠覆,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哲学领域。马克思的哲学告诉我们,如果一直守旧,我们将无法前进,研究的东西再多也比不上一个先进的,创新的.研究方法,如果那些守旧的方式(研究方式,思维方式)不被摒弃的话,纵然我们有时能发现一些新东西但用原来的方式去研究去思考那最终还是会一无所获的[8]。马克思将自己的实践思维范式代替本体论思维范式实现了哲学范式的转换。哲学范式不仅仅单独指的是个体的方法,它面向的是整个哲学界的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它涉及到哲学的各个方面。前文就讲过,思维范式是哲学的理论上的硬核,不同的哲学思维范式与不同的哲学理论相对应,一旦思维范式发生改变,其理论硬核就必然随之改变,随之而来的表现形式就是核心理念、哲学方法和理论主题的变化[9]。

五、总结

上述就是马克思如何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付诸实践再通过结合历史经验自身挖掘,来形成自己的哲学,并大胆地写出好多部巨作来掀起哲学界的改革大风暴,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将以往守旧的哲学界完全颠覆,将自己新颖的思维方式灌输到了整个哲学界,让原本没有丝毫生气的哲学界彻底焕然一新,生机勃勃,也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为哲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出现无疑是哲学界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大事件”,马克思的伟大不用赘述,但他的实践哲学论作为他的代表作也是巅峰作之一实在是让后人礼顶膜拜。

参考文献

[1]刘社欣,罗希明.论马克思的实践合理性[J].求实,,03:26-29.

[2]邹诗鹏.“哲学的终结”与实践的哲学人类学基础[J].学习与探索,2014,04:1-5.

[3]牛小侠.实践哲学视域下的实践智慧思想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04:6-10.

[4]雷荣.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实践本体论[J].东南学术,2014,02:15-19.

[5]胡纯华.从实践概念看康德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J].学理论,2014,04:78-79.

[6]张科,杨敬.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4,09:7-8.

[7]董园园.浅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02:14-16.

[8]张明.从哲学思辨到现实矛盾:马克思实践概念革命性维度的再思考——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00-104.

[9]肖蜀奉,甘沅鑫.关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几点理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425-426.

篇2:实践教育模式下包装艺术论文

实践教育模式下包装艺术论文

一、传统包装设计实践教育模式分析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分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包装形态的设计,一个是包装装潢的设计。包装形态的研究是对包装的结构、材料和造型的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纸盒结构的设计,还有就是容器造型的设计。纸盒结构的实验模拟比较简单,在充分掌握纸张特征与盒子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纸盒的模拟很容易实现。但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也是比较费时、费工的。此外,容器的造型训练就更加不完美了。传统的方法是进行石膏浇筑、雕刻模拟。但这是个非常大的缺点,雕刻的过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并没有模拟任何真实的容器成型生产工艺。更重要的是我们看不出它的材料质感。一个玻璃的瓶子和一个金属质感的瓶子,其艺术与功能的传达也是不一样的,更何况玻璃和金属又分很多种,它们又各有不同。这就给学生学习包装设计造成了很大的局限,不利于学生学习中兴奋点的产生。

二、新的包装设计实践教育模式的建立——数字化教学实践模式

新技术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但这个模式的建立并不是颠覆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程序。它是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高速、有效、快捷、节约地实现设计目的。实际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的数字技术手段,完成包装设计教育的全部实践环节。包装艺术设计思路导图包装设计的一般程序可由上图表示。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数字技术的优势是能够在平面与立体上进行完美的效果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快速地在两者之间转换。传统的形态结构研究根本无法模拟所有的生产造型工艺,也无法直观地表现不同材料下包装的视觉形态。数字设计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把制作周期缩短到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

1.平面草图初稿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实际是平面设计草图的创意阶段。一般我们是在草稿本上用铅笔等绘画工具直接进行。但这里有个缺陷,就是手绘的表现力问题。再加上色彩工具的局限,使教师对学生草图的指导会有一定的不明确性。这时,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引用数字无纸绘画,这种方法有着传统方法不具备的快速表现性。首先解决了色彩的单调问题,庞大的色彩库可以很好地支持草图的色彩表现。同时,像Painter这样的软件还提供了大量的画笔。如我在课堂上采用的方法就是一个课题下达后,在收集资料研究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迅速使用数位板进行草图绘制,并使用色彩尽量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十分钟一次,学生将数字草图传到教师机,教师在大屏幕上快速对每个学生的设计稿进行评讲和修改。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得到很多优秀的创意设计方向。

2.包装结构立体化研究阶段

此阶段包含了两个方向的设计研究,一个是包装立体造型的研究,一个是材料美感的控制。这个阶段对于异形纸盒结构和容器包装结构的设计验证最重要。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在Sketchup软件中迅速建立一个三维立体的异形纸盒草图或一个容器结构草图。利用软件中的旋转观察工具,快速研究其展开结构。然后将纸盒的展开图在Coreldraw这类矢量软件中进行准确的绘制。输出到纸盒切割机,直接切割出纸盒实物样品。如果没有纸盒切割机设备就直接打印平面图进行手工折叠以研究纸盒结构的合理性。对容器结构设计,则利用Sketchup透视观察工具,研究剖面和里面的结构。也可在Coreldraw这类矢量软件中绘制剖面、立面图。如想生成实物,可利用泡沫切割机切割出实物,或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对于材料美感研究问题的'解决,这就要借助现代功能强大的三维软件。三维软件可实现非常准确的材质表现,而且在对设计的检验和分析中可多角度、全面地审视和分析。常用的有3dMax、Maya或犀牛软件,它们具有强大的材质库,为包装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我在教学中使用的流程是这样的,让学生们将自己的设计尤其是容器造型设计在3dMax中建模,并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分别赋予3~4种不同材质,然后对容器模型分正面、顶面、透视三个视角进行渲染输出。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最后选定一种符合设计的材质模型,完成本阶段的研究。

3.包装装潢图形处理阶段

包装上的图形信息非常重要,它综合了色彩、造型和尺寸等审美要素。所以,这阶段必须在容器或纸盒造型研究结束后进行。这个阶段,学生将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和Coreldraw类矢量绘图软件根据立体包装结构造型进行包装表面装潢的平面设计。这包括了商标、插图、编排、色彩等方面的考量。利用快捷的软件功能可产生大量的设计方案。一般我的要求是学生的设计要有3种以上,并且在课堂上利用大屏幕集体进行讲评。

4.平面与三维效果图整合阶段

这是实验的最后完稿阶段,设计创意已完结,主要是设计效果图的表现问题。设计表现是影响设计作品向客户准确传达设计信息的最重要部分。而利用数字技术、交互视频手段可非常轻松地完成。首先,利用3d渲染结构图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和平面包装装潢设计稿之间进行拼贴合成,生成多角度静态、逼真的效果图。这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其虚拟的表现图显得直观而生动。纵观以上实践过程,大量地引用数字技术,可快捷、准确地完成设计表现,同时清晰地传达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将大量的实践放在研究设计本身上,提高课堂的时间利用率。

篇3: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

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学术界大多把它定位在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其实它是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

从形成过程看,它是理论化了的实践世界观,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实质内容看,它是实践哲学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的理论内容;从本质属性看,它是现代哲学而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多维性等。

唯有把它作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才能真正达到“总的结果”应有的理论高度,才能真正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实践性;整体性;多维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斯大林把其放在社会历史观上,认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所作的天才的表述”,即所谓的“唯物史观经典表述”。

自此,我国学界沿袭此观点。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总的结果”“只是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而不是他的哲学社会历史观”。

那么,“总的结果”究竟是什么?马克思生前未明确指明,但在《序言》里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的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显然,能指导哲学领域的研究和批判的“总的结果”,其理论高度超出了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学理论,从其形成过程、实质内容和本质属性来看,它只能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

一、“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

“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化过程。

实践是劳动、社会生产、物质生产、物质生活、改造自然的活动、科学实验等的总概括。

实践世界观就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

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化这里是指实践世界观理论的研究与建构以至于形成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总的结果”是实践世界观理论化的结果。

第一阶段:实践世界观探究的开始。

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让他深思的是:议会即国家为什么要对一个捡枯枝的贫苦农民进行惩罚?由此他怀疑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这给批判思维规定了实践方向,顺此深入便认识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此时的批判把他引上了实践哲学研究之路,1844年1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12月中)的发表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开始的标志。

第二阶段:实践世界观维度的哲学直观到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的提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实践世界观维度的哲学直观。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之后,就在《手稿》中对实践作哲学直观,试探其世界观意蕴,审视实践与人类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

“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一切奴役关系、普遍的人的解放与劳动有关。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世界历史、自然界都与人的劳动及其结果有关。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此时他超越了经济学家“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的观点,初步直观到实践与人、社会、世界历史、自然界和理论等的关系。

《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9-11月)是对实践世界观维度的深入探索。

马克思用自己“现在所达到的成果”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再叙述“对现代哲学和社会学的肯定的见解”。

此时以实践为武器反对思辨哲学,获得了比以前更深刻的认识:“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就不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个历史时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就如同把“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历史的发源地”就“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这里,他进一步说明了实践与人、历史、社会、自然界、理论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定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开始构想实践哲学关于以实践为直接源头的人类世界图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确认实践世界观维度并提出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给出规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结果等元素蕴涵在实践范畴之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唯心主义的“抽象性”,都因脱离实践。

《提纲》共11条,对实践世界观在认识论、宗教观、人学、社会历史观、社会学、世界图景、哲学观等方面的体现,一一点破,确认了实践哲学即“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尤其是提出了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表明他确信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哲学基本范畴。

恩格斯说:《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已初见端倪。

第三阶段: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的初步展开到形成“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作初步展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个“概括”将是取代思辨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

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段叙述是对实践哲学基本命题的展开,从这些带有设想性的用语来看:“从……出发来阐述……把……理解为……然后……描述……阐明……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这种展开是初步的,主要是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规定基本思路,是“总的结果”的基本框架。

关于“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的观点,“可能”一词表明,还处于探讨之中。

篇4: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

【摘 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本文在简单介绍实践的相关概念后,将主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视角,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

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

篇5:计算思维下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所提高。但一些高校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作用的认识方面存在着偏差,认为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已有一定的掌握,在教学中偏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或者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2010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组成了“九校联盟”,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并发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即建立计算思维。九校联盟(C9)旗帜鲜明地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复杂的核心任务,为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引领了方向,树立了标杆。”[1]由此可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都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课程。新形势下,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非常必要。要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对于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组通过在新生中开展问卷调查、编写基于“计算思维”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教材、编写基于问题求解教学模式的教材、编制试题库、修订完善考核方法、进行MOOC建设等五个学期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内容

2.1研究内容

(1)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我校选取了“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计算机公共课程,并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应用实践,同时验证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计算思维”的核心思想,设定“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任务逐步分解为知识点。知识点的拆分遵循“小而精”的原则,围绕知识点提供微课视频、在线测试、习题作业、在线讨论等多方位教学模块资源,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运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随时随地教与学,对学习的平台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使计算思维在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2.2采用的方法

2.2.1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属于一种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负责提出任务、演示任务操作过程、辅导学生完成实验、对内容和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利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我校计算机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验任务,主要选自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承担的“经理助理”在一年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如制作“员工之家”期刊、制作产品销售年报、制作公司产品宣传演示文稿等,通过这些工作任务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相互合作,在思考和动手实践中逐渐培养计算思维的能力。

2.2.2基于问题求解的教学模式。2006年,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其中就包含“问题求解”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计算机领域一些经典问题的分析,求解过程的详细讲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经典问题有:梵天塔问题、博弈问题、背包问题、判断谁在说谎问题、哲学家共餐问题,等等。将案例所蕴含的计算思维与方法渗透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2]。

2.2.3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主要是将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结合起来,达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目的,?用先进科学思维方法获取知识,学会自我思维,自我获取有效信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我校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构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站。

3研究过程

3.1研究准备阶段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通过收集目前有关计算思维方面的各种材料,包括理论资料和实践材料等,开展对当前高等教育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和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查阅等方法,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并对“计算思维”相关学科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为整个研究的完成打好基础。

3.2理论探究阶段

在理论探究阶段,主要在理论层面上摸索探讨“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思维”的思维原理、思维方法的运用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思维的发展历史,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计算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如何发挥计算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等,并采用了描述性法及多种思维方法。

(1)描述性法。对“计算思维”在最初定义的基础之上,将前人在计算思维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理解验证、加工改进,赋予其新的定义和解释,并得到计算机科学界以及教育界学者们的认可,接受采纳并融入“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模式中。

(2)思维方法。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学中可使用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综合分析等方法。这种思维将问题分解成大小不同的部分,并且利用所掌握的计算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计算思维能增强学生解决模糊的、复杂的或开放性问题的自信心,因此,任何学科背景或年龄段的学生都应该学习培养个人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让人受益的技能。

3.3教学实践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承接上述部分的理论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求解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围绕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当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教学任务,围绕实际“任务”展开教学。老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给学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的设计,重视教学课程的'整体结构,利用一些案例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导[5]。另外,为满足新形势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突出重基础、强能力的基础教学,构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和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网站,进一步补充了课外教学内容。

3.4总结评析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整个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效果,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的教学效果,“程序设计基础”网站的使用效果等,从网络平台使用、学生成绩、学生问卷调查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总结。

4研究成果与不足

4.1成果的主要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计算思维更好地应用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我校进行了基于“计算思维”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建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并将“计算思维”教学模式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融入到MOOC教学中。

(2)对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完成基于问题求解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并将其整理编写成自编教材。

(3)建立了“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网站。

(4)发表了《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学术论文。我校基于“计算思维”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的内容丰富,包括了两门课程的实施方案,“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资源建设(视频录制、讲义、题库制作等),“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网站资源建设(动画演示、视频、教案、基于问题求解例题等)及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网站中包含有动画演示,能够更好地展现编程思路,有利于学生对编程方法的掌握。

4.2不足之处

“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在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计算思维”教学模式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已融入到MOOC教学视频中,2018年秋季将利用MOOC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基于问题求解的程序设计自编讲义将进一步修订,期待能够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中。

5结语

本文通过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偏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或实际操作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核心任务。选取了西安航空学院“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计算机公共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基于问题求解、构建“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计算机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促进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荣胜.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埠艋浇逃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14玻保担

[2]宁晓虹.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电子制作,2015(3):112.

[3]牟琴.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的模式研究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80.

[4]邢翠芳,李瑛,张燕红.以培养计算思维为目标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6):74.

[5]丁鹏,贾月乐,张静.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13)

篇6:网络技术下营销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论文

网络技术下营销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类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沟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为市场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崭新的营销理念,对本科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新的营销模式,才能有效推进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网络技术;营销创新;思维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已成为B2B、B2C、C2C之间传递生产和商业信息的新途径,网络营销迅速普及,减少了供应链的非增值活动,成为一种新的经营业态,并衍生出网络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精准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神经营销等新模式,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商业应用,改变了市场营销的格局。在此背景下,与时俱进,应用并拓展营销理论,探索营销创新的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一、网络技术对营销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时空阻隔,搭建了营销平台,克服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市场细分更加细腻。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展示得更加全面、清晰,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得到更好的诠释。网络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营销理念和理论,使得原来不关注或不可能开发的市场变成很有价值的市场。长尾营销就是最好的例证。传统条件下,市场份额较小,没有开发价值,甚至亏本的项目,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由于低的广告成本、推销成本、存储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广阔的领域,变成大型网络销售平台的淘金矿。

(一)网络技术催生新的营销模式

网络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网站营销、电子邮件营销和搜索引擎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比起传统的人员推销更快捷,到达的距离更远,覆盖的区域更广,营销成本更低。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双向或多维交流,企业与企业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非常方便与活跃,论坛、博客和视频分享纷纷兴起,基于人的社会性思维在营销创新中得到充分展示,催生了事件营销、话题营销、口碑营销、播客营销、即时通讯营销、BBS营销、IM营销、病毒式营销、RSS营销、Wiki营销、SNS营销等方式,并取得良好效果,网络营销方式也由之前的消极的推送式,向带有积极影响的互动式深度营销发展。

(二)网络技术集聚潜在顾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网络背景下,人们因为志趣集聚在一起,也可以由于热门话题聚合在一起,克服了空间阻隔,形成某类产品高度集中的潜在顾客群。由于时间的累积效应,社交圈不断放大,最后形成一个大型社会化网络和市场,开辟了新的关系营销渠道。在这一社交圈内,成熟产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产品的黏性更高,市场更稳定,艺术品市场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借助这一系统和渠道进行多种产品营销。

(三)网络技术深度细分市场

网络技术架起了顾客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每位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和要求,修改产品的图纸或解决方案,体现产品和公司的人文关怀,也让世界丰富多彩,顾客需要的产品和功能得到提供,顾客不需要的产品或功能不被生产和组装,减少了产品或功能的浪费。形成生产和需要的有效对接,使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使得产品得到最大化的瘦身,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创新了产品。网络技术推动了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转换。在未来,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市场中,这一点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网络技术延伸销售渠道

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延伸了销售神经网络,减少了中间环节,几乎可以覆盖每个人,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信息发布渠道。同时,由于网络终端设备ID的标志和可追溯性,消费者的习惯和购买欲望等信息都会被记录、反馈和分析,从线索中甄别出潜在顾客及其需求的产品和购买欲望,进行精准营销,提高效率和效果。

(五)网络技术搭建信任平台

通过监视设备与网络互联共享,可全程溯源营销,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透明度,提振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通过网络监视系统,人们可以了解种子、化肥、农药的安全性,甚至可以了解其后的加工、运输、存储状态,行使知情权。也可以利用RFID标签记录食品生产、检疫、加工等信息,实现可追溯性。监护人可以方便地实时查看幼儿园、养老院的服务过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提供了支撑,搭建了信任平台。

二、网络技术背景下本科生的营销创新方向引导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信息交流的维度,拓宽了消费者的购买渠道,形成了新的市场交易方式,增加了产品展示机会和清晰度,集聚了更多的销售线索,减少了传统营销中约见、接近顾客的难度,甚至省略了这些环节,市场开发也从重点市场走向完全市场,为营销理论和操作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中,要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进展,对传统营销理论进行调整和补充,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建立新的营销思维,开辟新的营销渠道,营造新的营销环境,采用新的营销模式。营销本身就要求企业适应社会,产品满足需要,营销人员应对顾客,技巧适应项目和环境。这种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就是营销的灵魂,是拉动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一种新产品上市,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一种新型营销模式或手段,同样可以打开市场,给企业带来规模效益。当然,也会使一些产品、一些企业退出市场。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从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销售渠道)、Promotion(销售促进)四个维度,实行营销组合策略,满足顾客的需要。

(一)产品策略创新——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产品

同质化、批量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CAD、CAM的广泛应用,差别化柔性生产成为重要的营销创新思维。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特定消费者的习惯,并让客户参与产品设计,提出个性化要求,进行模块化组装或3D打印,或全尺寸定制,使碎片化的宽范围的需求无限扩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因此积累了客户的需求数据,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基础,并跟踪顾客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开发的方向,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营销效率。

(二)价格策略创新——提供需求导向的灵活定价

做好需求分析和产品功能模块设计,提供多层次产品方案和生产方案供顾客选择,保证价格与功能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增加产品价格的透明度,增加企业在消费者面前的信用。当然,相同产品的市场价格必须保持线上线下的一致性,避免自我市场的混乱,保持公司的信誉和形象。

(三)分销策略创新——建立多维分销渠道

对于品牌生产企业,可以自己建立网站,销售自己的产品。大的品牌,产品的原料和工艺水平都比较可靠,往往给消费者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也可以通过虚拟商场及电子货币进行交易。不同的市场都有自己的客户群,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摆放自己的产品,给予产品更多的展示机会。

(四)促销策略创新——开展社会化组合营销

树立交互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观念,利用网络促销工具吸引顾客,利用社会化媒体的聚集性、自主性、互动性、知识性特点黏住顾客,做深度的沟通,培养成熟的顾客。人们不断开发出短信群发、搜索引擎推广、WAP广告、站广告、促销联盟、网络聊天、游戏等工具吸引顾客;利用微信、维基、微博、论坛、播客、内容社区等网络虚拟社区与顾客进行深度沟通,把企业及其理念、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向潜在的细分市场推广。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媒体,因其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也是功能最强大的媒体,其广告的力量已远远超过电视媒体的力量。“微”营销正迅速兴起。由于其强大的互动性,群聚效应非常明显,不仅能黏住老用户,还能不断吸纳大批新用户,旅游微营销效果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借助同一渠道,互补业务得到顺利开展,一举多得。

三、网络技术背景下本科生的营销创新思维拓展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网络技术,并将网络功能与企业的营销紧紧联系起来,实现战略性突破。

(一)定位营销创新思维

通过数据分析,人们的需求往往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关,到达这里一定有其目的性,尤其是金融、住宿、购物、交通、娱乐、旅游等公共生活。借助手机的定位功能,可以发送附近相关的商业信息,可以及时高效地捕获和引导顾客,特别是在顾客陌生的旅途中,这种需要更明显,顾客的依赖性更强,成功率更高。这种营销针对性强,用户体验效果好,既是关联营销,也是精准定位营销。技术定位和关联思维成就了这种营销。

(二)智能营销创新思维

智能监视和溯源技术,实现全程可溯源营销,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人们的购买信心,使农产品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监视器和传感器收集现场数据,分析人们的行为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而优化空间的利用和资源的配置,这在商场和超市物品摆放与销售业绩间可以找到佐证。

(三)借力营销创新思维

在企业的初创期,或进入壁垒比较高的特殊行业,借助第三方的销售资源(品牌、渠道、服务平台等),能够帮助解决企业资金、人员、资质、业绩、设备等营销能力不足的难题,同时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和物流成本。对于知名度不高的远程布点企业,借助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提高市场开发效率,其实施的担保支付,是网络营销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和有力保障,是低成本扩张、快速资本积累的最有效的营销模式。

四、结语

营销创新,就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前提,获取利润为目标,以创新产品为载体,以创新工具和手段为途径,对顾客施加影响的一系列活动。网络技术使人们的沟通更便捷,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消费习惯,对传统的营销模式提出了挑战,颠覆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和手段,简化了经营链条,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降低了经营成本,也使得产品的价格更加透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只有改变思维模式,灵活应用创新工具,实现战略性突破,才能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进建.网络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市场营销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5):95-96.

[2]乔朋华,王辰,李敏义.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思考与创新[J].软件导刊,(10):170-172.

[3]单敏飞,徐俊杰.论企业创新思维体系的构建[J].商业时代,2011(10):77-78.

[4]梁娟娟.长尾机制下企业网络营销创新策略分析[J].特区经济,(3):98-100.

[5]贾文艺,张建华.新经济条件下网络营销的多层次创新[J].商业时代,(25):34-35.

篇7: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

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

一、在我国,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

其已经逐渐形成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逐渐向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双平台教育模式,各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参与创业教育培训,以此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加创业技能。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着手为学生提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地,形成一种教育知识与创业技能相结合的双平台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展开专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现在济南职业学院的在校生在完成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就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我行我创”的创业设计大赛的优秀表现到本校创业学院中学习。在比赛中,成绩优异者便有机会来到创业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相关学习与培训,通过考核者可以按原专业毕业。创业学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过一系列策划与研究申报创业专业,使得该专业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专业培养与跨专业培养同时进行,社会服务与知识教育并行的教育双模式。并且该学院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还为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和社会有志青年提供短期的创业培训机会与创业教育服务,这其中包括在校学生、农民、退伍军人与待业人员等。此时,这种教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创业学院的服务能力进行完善并推广此类经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二、充分利用社会与学校中的`资源是构建创业教育平台的基本要素

其实质是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教学这两大平台建设。其中,后者要运用创业激励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让学生利用好政策优势自主创业。在教育方法的具体实施上要针对不同情况调整教育方法,面对低年级学生实行鼓励教育;面对高年级学生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在教学计划上要将平时的知识教育与创业教育一同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当中,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高职学习生涯。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制订交叉学科培育方案,并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在专业课程教育上,要让创业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向学生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创业成功典型故事向学生介绍有关创业机会等。

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邀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或鼓励、指导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让他们在比赛中成长,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创业机会。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研究,对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相关实验培训班,对其进行创业方面的培养,因材施教效果更佳。如项目风险评估、行业切入点的分析和论证等。支持并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创业实训项目自主实践,学校建立合理的创业指导教师制度,利用有利条件,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业指导。对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平台的建构与巩固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是构建和巩固该平台的基础,是创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和市场调查机会得到锻炼

而企业从中得到学生带来的服务或创收,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目标。在创业教育中指导学生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因为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顾客的感受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及时进行市场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市场调查时,为了让结果更具代表性,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同类企业的经营模式等,并对顾客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为企业在市场中定位的确立打好坚实基础。在创业教育的最后,学校应与企业互动,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创业项目的市场、设备、生产流程、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指导学生到相关部门注册创业公司,为他们今后成功创业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创业项目的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市场竞争力,是成功创业的奠基石。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业教育双平台。

因为截止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无法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软件和硬件设施无法达到标准,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满足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创业教育。若过分强调创业教育,则必然会给现行教育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如下展示的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构建过程:建立市场导向组织→教学工程模拟工作→可行性分析→创业项目落地→改善评估首先,创业调研应以市场为导向,其次,对创业人才进行择优录取和培养,让学生在前两年就接受创业常识教育,第三年时参加创业实践,在企业、社会与学校合作下,一同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为毕业后成功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篇8:当堂达标模式下论文

当堂达标模式下论文

达标测评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是评估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众多的测评方式中,当堂达标测评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现就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简要分析。

一、当堂达标达标测评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激烈竞争有增无减,对于教育要科学化的呼声也不断地高涨。达标测评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趋明朗,它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必不可缺的一个过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它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达标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达标测评目标多元、达标测评方法多样的测评体系。然而,当今的大多数老师都只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学业成绩方面的达标评价,而忽略了其他各个方面。因此,这样的测评结果并不能真正产生多大的效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对学生学习中的练习活动进行多元的测评,当堂达标就是其中的一种测评方式。

在我们的各年级段中,多数学生有学习语文的潜能,但学习不自信,其中有部分学生对自我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过程,课堂上不主动,另外有少量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探索当堂达标测评这种新型的.练习方法。

二、当堂达标的功能

1.反馈调节功能。

当堂达标可以更直观快捷的反馈信息,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节奏和程序,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和“学”两方面的效率。

2.激励强化功能。

当堂达标也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鉴定,能够激发教和学的内在动机。对于学生没有必要的评价,学习动机就会削弱。

3.反思总结功能。

当堂达标中是个体的参与,通过参与调动其积极性,在反思和内省的基础上,总结一节课的行为。这是一个日常化的活动,是随时随地的一个过程。

4.管理育人功能。

当堂达标可以反映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诊断出存在的优缺点和问题,这可以一方面监督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也为评等分类,奖优罚劣的管理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三、当堂达标目标

1.通过达标检测,学生对自己从事语文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语文问题的解决者;保持对语文的好奇心,能用多种感官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全面、健康、生动、活泼地发展。

2.探索适合学生语文练习活动多元达标测评的基本结构,形成一整套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语文学科学业达标测评方案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3.探索新型学生练习达标测评的基本内涵。如何让学生练习达标测评的方式转变到更加关注质的分析和把握;学生练习达标测评的内容转变到更加接近或体现学科课程标准内容。

四、当堂达标的成效

1.当堂达标测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标测评活动的实施激活学生的个体因子,如学生做不来练习而感困惑或在某一方面有一小点进步时,老师一个恰当幽默的评语能唤醒学生心底潜在的学习因素,从而变得喜欢你和你所教的学科。

2.当堂达标评价增强了语感。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的思考和表达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素质。

3.当堂达标评价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作为评价的一种形式,生与生之间互动交流-互评,其优点在于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从而认识自我、建立学习信心。

4.当堂达标评价培养了创新意识。语文是思维的体操,评价活动多数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好了评价的时机,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轨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扼要阐述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改革供给主体,形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认同;改革供给内容,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改革供给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的“互联网+”课堂;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理教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不仅指导经济改革,更可指导教育改革。就地理教学而言,我们要着力解决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接受轻生命体验、重国家课程轻综合课程、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等问题,促使教学供给端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和精准有效,尽快实现教学转型升级。

一、在供给主体方面,形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认同

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这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形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认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指学习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具备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以及具备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了人地观念(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教学最根本的需求侧,我们要围绕它来设计教学供给侧,并细化到教学目标中,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具体的教学事件来实现。

二、在供给内容方面,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许多时候,我们对课程的认识仅局限在学科课程,这样的教学知识是割裂的,教育是局限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学科本位思想,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树立“大课程”观念。为适应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要树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观念,重视综合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培养整合、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让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知识、提升素质的需求。课程整合方面,比如“大气污染”教学,可将地理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跨科课程整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这较之于单一学科教学要更加深入与透彻,教学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课程开发方面,比如考虑到“地球的宇宙环境”模块教学的需要,开发并设计“月相观察”综合实践课程,开展一个月左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测量、绘图、收集查阅和分析资料,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体验自然之美。

三、在供给方式方面,构建以学为主的“互联网+”课堂

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考虑,实施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策略,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互联网+教学”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校在Aischool电子书包教学平台的实践中感受到,“互联网+教学”不仅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同时,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比如《巴西》一节实行“互联网+”教学,教师通过Aischool电子书包教学平台将PPT文档、网页链接及探究题等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资料搜索、小组合作探究,开展质疑、释疑,推送分层练习当堂训练,平台会自动生成课堂评价分析数据反馈教学效果。教学中还可应用电子书包特有的抢答、投票、游戏、拍照、思维导图等功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互联网+教育”的提出,未来课堂的引入,正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种突破,努力实现教育的“精准供给”,将现代教育向“供需相向匹配”的方向努力。

四、在考核评价方面,建立以质量监测为主的评价体系

对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可“唯分数”,要目中有人,实现由重知识、重结果、唯考试向重核心素养、重过程、多样化考核方式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爱好,关注平时,注重实践。侧重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如注意力、兴趣与动机、思考和质疑的积极性、答问的'质量等,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考核,让学生尽情思考。侧重考核学生的基础和积累。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期初摸底了解基础,期中检测看看积累了多少,期末考核进行总体评价。不单看学生成绩,而是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取多少新知,有了多少积累。积累越多,说明进步越大,教学越成功。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质量监测注意考核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的学习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知识、能力及科学世界观、价值观获取。总之,强调课堂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是以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供“引领性”的教育供给、“精准性”的教育供给、“有效性”的教育供给,即“科学的供给”,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奕.北京“深综改”: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性变革[J].北京:中小学管理,,(1)

篇10:教学模式下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教学模式下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也是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较畏惧的一门课。原因在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难学。如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成本核算的基本功至关重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尝试运用学习维度教学模式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国当前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与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脱节

当前,新的制造环境和管理理论与方法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必须提供与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教学必须与生产管理实践密切结合,以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成本核算,没有包括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

(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事实上,虽然有部分教师参加了社会实践,但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仍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不错,但实践功底较差,很难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实践教学不生动,不能贴近企业成本会计运行实际。

(三)学生实习机会有限,专业实践欠缺

目前的会计实训,缺乏真实的业务往来的立体感,学生很难对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比如,对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简单的制造业术语难以理解, 会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对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不能正确区分,对生产中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的不了解,会影响他们理解和掌握分步法的计算过程。

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呼唤学习维度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学习维度教学模式内涵分析

学习维度教学模式(DOL)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课程改革专家马扎诺(Marzano)提出的一种应用性教学理论。该模式将脑科学研究中关于人如何学习的成果运用到教育上,对把握学习的性质和思维的特点、规划课程和教学评估等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根据马扎诺提出的“学习的维度”理论。学习的五个维度包括:维度1:态度与感受;维度2:获取与整合知识;维度3:扩展与精练知识;维度4: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维度5:生产性的思维习惯。

学习的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描述:

1.所有的学习都发生于学习者的态度与感受(维度1)以及运用生产性的思维习惯中(维度5)。这两个维度是任何学习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带有情感和态度特征。

2.另外三个维度――获取与整合知识(维度2)、扩展与精练知识(维度3)和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维度4)则是学习之中进行思考所必需的。维度4包含了维度3,维度3又包含了维度2。这说明,在扩展与精练知识时,学习者同时也在获取与整合知识;在运用知识时,学习者也在扩展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思维技能和思维过程并不是互相割裂和线性作用的,而是一个互动循环、彼此影响的过程。

(二)学习维度教学模式与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对接

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目前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课时和媒体等的限制,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限制了教学容量,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学习维度教学模式,运用“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教学方法,构建了“案例、实物教学―单项实训 ―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使学习维度教学模式与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有效的对接,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维度1:态度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度2:获取与整合知识――案例、实物教学

维度3:扩展与精练知识――单项实训

维度4: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综合实训

维度5:生产性的思维习惯――专业实习、学习总结

三、促进学习维度发展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维度1:态度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与感受会影响学习能力和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课堂及其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塑造积极的态度和感受。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每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身的努力和优势,建立课堂常规并与学习者取得共识,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脚手架”等等。

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制定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进行专业实践,经常与实践界保持联系,聘请一线的会计人员兼职任教。这样的一方面,教师真实的经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最新的成本会计发展成果介绍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最大限度地改变成本会计教学与管理需要相脱节的局面。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向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创设和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启发、诱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大力倡导和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维度2:获取与整合知识――案例、实物教学

在这一维度,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心思考、积极参与, 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预测、验证,填补信息之间的差距;在相对严格的顺序中完成一组步骤,熟练后可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技能可以在过程中得以体现。运用“边想边写”方法来展示某个新技能或新过程,明确正在学习的技能或过程与其他技能或过程之间的异同,理解“技能或过程”的一般形式和情境要求,检查是否真正理解相关的原理与概念,能报告或展示自己的练习速度和准确度。

在课堂讲授中,我们采用以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先通过实训软件及教学录像,把成本会计的实践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再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补充了配套的教学案例,涉及材料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产品成本的核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方面用直观的凭证、账页、表格的演示代替纯粹的计算过程。

(三)维度3:扩展与精练知识――单项实训

获取与整合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初步阶段。扩展与精练知识的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便运用于不同的情境,它有赖于运用系列的思维技能和思维过程来处理已学内容。教学过程要注意有意义的间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处理信息,促进其领悟学习内容。

单项实训是针对成本会计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单独进行模块实验,目的是解决成本会计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践操作问题。通过给出某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有关会计资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月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等,要求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核算成本。这一层次的实训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难易程度以及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并贯穿于整个成本会计学习过程中。

(四)维度4: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综合实训

像“扩展与精练知识”维度一样,维度4也涉及了相应的思维技能和思维过程。最有效的学习通常产生于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因此,在安排成本会计教学活动时,要确保学生有机会合理运用知识,这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这一维度涉及五种思维技能和思维过程:决策、问题求解、创见、实验探究、调研。拓展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如自学任务、综合模拟实训等。因此,我们在三个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学完后,安排综合实训(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两种),让学生自主选择,组成小组,在实验室完成,在学期结束前上交作业。

在这一阶段,通过给出某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月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等,根据各项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核算成本、编制报表到财务分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通过一整套的会计实验课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给出某模拟单位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过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知识,对该模拟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决策分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单位的决策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综合实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以及团体协作能力。

(五)维度5:生产性的思维习惯――专业实习、学习总结

生产性的思维习惯,是指思维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和调节性的特点。生产性的思维习惯需要教师予以积极培养。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思维习惯,如讨论、榜样、示范等。帮助学生运用于形成思维习惯相关的策略,如“边想边说”“同伴分享”“与人交流”等;在学习环境中创造一种文化来鼓励思维习惯的形成,并给予积极强化。

对此,我们借助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管理特点以进一步了解成本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特别是掌握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期结束时,我们希望每位同学能写一份综合实训心得或成本会计课程学习体会。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真实地写出在成本会计课程学习和实训过程中的感受,感觉收获很大,有的同学因此对成本会计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对一些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想利用假期进行知识的梳理、对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进行调查等。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把学习维度教学模式与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有效的对接,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据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教学效果良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11: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

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

时代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当代意义?埃特加博登海默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和整个法律理论归结为三个基本假设,即:法和法律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的产物;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较低阶层的权力的工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法和法律将会逐渐减少其作用并最终消亡。之后,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所有上述假设是否代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或者其中的一些观点是否必须被看作人们后来对马克思理论所作的教条性增改”。实际上,博登海默这里所提出的也就是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法哲学遗产问题,也就是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有何当代意义的问题。当代德国法哲学家赫尔德?克伦纳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留下了什么?”的问题。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当代意义的问题,确实不是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我们今天不得不对此作出回答。

一、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已被历史所遮蔽

毫无疑问,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被历史遮蔽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缺失”?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为什么会陷人被历史所遮蔽的命运?归纳起来看,主要原因是:

第一、把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纳人现代性的话语,从而抹煞了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性质,也混淆了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把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看成现代性理论,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把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实证主义化。所谓实证主义化就是把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降低到近代市民社会的水平,把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沦为与近代法哲学无异的、仅仅是关于市民社会的实证科学。实际上,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与近代法哲学之间是有原则界限的,马克思对近代法哲学进行了根本的批判,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也就是法哲学批判理论。而一旦把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纳入现代性话语并作实证主义化的解释,就必然混淆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也必然放弃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立场,造成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缺失。

第二、把马克思法哲学理论教条主义化,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等同于伦理主义的批判,同样曲解了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本质及其目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其目的不是一般地反对现代法权本身,而是要批判现代法权的异化性质,彻底颠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揭示现代法权的现实基础、本质及其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也就是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而一旦把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教条主义化,就必然造成对现代法权的抽象否定,也必然把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沦为一种与空想社会主义无异的乌托邦学说,这同样造成了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缺失。

第三、按照传统的解释方式尤其是教条主义的解释方式,必然造成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疏离,从而使它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缺失。因为,教条主义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等同于对现代法权本身的否定,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形而上学基础的颠覆等同于一般地反对现代法权,从而造成了对现代法权的抽象否定和拒斥。然而,无论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自由、平等等现代法权体系大有复兴和发展的趋势。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甚至提出,当今的时代已经进人了“权利时代”。按照传统的尤其是教条主义的解释方式,是无法解释这种状况的,这就必然使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与现实脱离。而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一旦缺乏了对现实的解释力,它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也必然迷失。

第四、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法治和民主政治实践上的失误,加剧了人们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误解,使人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现实存在根据产生怀疑,有人开始否认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当代意义甚至从根本上取消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仅仅限于对现代法权的批判和否定,仅仅限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而缺乏关于自由、民主、平等等法权体系的理论。例如R?海尔布隆纳就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自由”、“平等”这样的主要战场上“打了败仗”意大利学者L?科莱蒂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缺少一个真正的政治和法的理论”;于尔根?哈贝马斯在1990年写的一篇反思东欧剧变的论文中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一个令人满意的法学传统,是左派应该牢记的最重要教训之一当代德国法哲学家阿图尔?考夫曼则说得更加直接,他认为,“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确实没有留下什么,尽管马克思作为哲学家无疑将与世长存”。

二、如何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

无论如何,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被历史遮蔽了。诚然,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从来不是现成的东西,因此,既然它的当代意义是被历史遮蔽的,那么也必须在历史和时代中才能得到重新呈现。要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以下方面不可忽视。

第一,“划定界限”是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根本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在“感性活动”或“实践”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彻底颠覆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澄清了近代法哲学以及现代法权的前提,并且由此划定了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之间、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一句话,“划定界限,’指的是既划定马克思法哲学与作为现代性形态的近代形而上学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又划定马克思法哲学与作为乌托邦形态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原则界限。传统的实证主义和教条主义解释模式所造成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遮蔽,主要根源于这种界限的不清。因此,要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意义,最根本的理论任务是要“划定界限”。

一条界限是马克思法哲学与作为现代性形态的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在马克思看来,近代法哲学从私有财产的既定前提出发,但是它们从来没有考察这个前提,更没有批判这个前提,因此,它把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范围内的权利冒充为普遍的权利,把历史的暂时的权利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权利,把市民社会中利己主义的权利说成是“人权”,最终陷人法的形而上学。如果说在私有制和分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法的形而上学不可避免,那么,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私有制和旧分工的消灭,随着“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实现,法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必将被颠覆。马克思的法哲学与近代法的形而上学之间的界限是异常�[楚的。在“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立场上,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成了否定和批判的对象。

法的形而上学批判,或者说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否定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来的中心工作,它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法哲学著作的始终。“德法年鉴”时期对公民权与人权之间矛盾的揭示,对“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类解放”的说明,对无产阶级所实现的“人类解放”的诉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对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初步解剖,对扬弃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初步展望;《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以后在社会存在理论基础上对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彻底颠覆,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和扬弃,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证,如此等等,马克思所要达到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正是要彻底颠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要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进行批判和否定,以便与法的形而上学划定界限。毫无疑问,马克思从理论上完成了这个任务。“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的创立意味着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彻底颠覆,现代法权的异化性质在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成了批判和扬弃的对象。

要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就不能模糊这条界限,否则,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意义就会被遮蔽,就会沦为与近代法哲学无异的、仅仅是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马克思之所以是马克思,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他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立场上,高举了批判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旗帜,建立了不同于近代法哲学的法哲学形态。我们强调不能把马克思的法哲学沦为实证主义,强调要划定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强调马克思的法哲学是一种作为批判形态出现的法哲学,其用意和根据正在于此。

另一条界限存在于马克思的法哲学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如果说,近代法哲学对私有财产和现代法权是无批判的,那么,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只是对私有财产和现代法权进行抽象的批判和否定。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和现代法权进行批判的理解中包含着肯定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法学观点和近代法哲学在本质上是同构的,即都离开现实的基础和物质前提,抽象和形式地谈论现代法权。差别仅仅在于近代法哲学是对现代法权进行抽象地肯定,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是对现代法权进行抽象地否定。

马克思在对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和现代法权进行批判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这条界限也是异常清楚的。大致说来,马克思对“本质的矛盾”或“市民社会的现实矛盾”的强调,对“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的前提的强调,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的强调,对“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和经济性质”的强调,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走向消亡的具体条件与途径及其长期性的强调,对“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的承认,对蒲鲁东等人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如此等等,都显示出了马克思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界限。

因此,要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也要划定马克思法哲学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界限。一旦模糊这条界限,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理解为一般地反对现代法权,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所进行的历史的辩证的批判理解为抽象的批判和否定,那么,必然陷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曾经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如何抵制和肃清它们的影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第二,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境域,在“返本”、“创新”、“对话”中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

归根结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才是我们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归宿点。我国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和马克思当年的设想有明显差距。马克思当年设想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过渡时期的国家,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人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即包括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权体系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后将不断走向消亡。而当代中国社会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说,现代法权体系在中国现阶段还将得到不断的支持和培植。加上我国封建传统特权的残余在目前仍然存在,如何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法权形式,以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权体系来彻底摧毁封建特权的任务仍很艰巨。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境域来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

当然,“建构”并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相反,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仍然焉我们最重要的资源。马克思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同路人。因此,这里就有一个“返本”的问题。所谓“返不是说处于顽强的崇古意识而退回到马克思的原典上去,而是说要抛弃掉传统的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实证主义化和教条主义化的解释模式,要揭示出马克思法哲学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马克思实现了法哲学史上的真正革命,他彻底颠覆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揭示了现代法权的现实的基础、本质及其历史,批判了现代法权的异化性质。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仍具有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因此,“返本”说到底,就是要借助对马克思法哲学“文本”的重新解读,认清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批判性本质及其引起的法哲学革命,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

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也离不开“创新”。“创新”当然不是简单刷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个别词句和个别论断。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是在历史中迷失和遮蔽的,就必须在历史中才能生成。因此,“创新”就是要联系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具体历史境域,具体说来,就是要联系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境域,使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意义在这种具体的历史境域中得到呈现。

此外,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还离不开“对话”,即马克思法哲学与当代西方法哲学之间的对话。当代西方法哲学学派林立,虽然它们总体上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为解决自由和平等的对立紧张状态而提出的各种法权体系方案,但是,它们提出的许多合理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吸纳。例如,当代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罗尔斯提出的关于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的设计,尤其是他在《正义论》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某种认肯,就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法哲学与当代西方法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当然,“对话”不是在马克思法哲学和当代西方法哲学之间强行寻找共同点,更不是回避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它们对马克思的责难。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与它们的对话,呈现出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地平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任务。

第三,坚持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批判精神,用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法权体系

“认真对待权利”这是美国当代自由主义者罗纳德?德沃金重新提出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展开,“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权体系在我国将不断得到复兴。因此,在我国现阶段也有一个如何“认真对待权利”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要“认真对待权利”就必须坚持马克思法哲学的批判精神,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法权。马克思哲学本身就包含着极为重要的反思批判精神。马克思强调,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强调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并且反对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一句话,体现新哲学原则的反思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所一贯坚持和强调的。

马克思这种反思批判精神在法哲学领域体现得更加突出。反思批判精神也是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法权的现实基础、本质及其历史,彻底颠覆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立场上成了批判和扬弃的对象,从而与作为现代形态的近代法哲学划定了界限。当然,马克思对现代法权的反思批判又不是抽象的形式的批判,而是历史的辩证的批判。因此,对待现代法权也应该坚持马克思的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在对现代法权进行否定的理解时也要对它进行肯定的理解,既要避免对现代法权的抽象否定,?也要避免对现代法权的抽象崇拜。在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时,这一点是必须坚持的。

三、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当代意义

那么,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当代意义?换言之,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究竟能够从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作为结论,归纳性的指证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第一、走出现代法权的神话学,要从存在于我国现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法权关系

马克思对法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过程,也就是破除现代法权的神话学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法权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法权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中,存在于现实的人们的经济关系之中,经济关系产生法权关系,法权关系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那些决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国家和法的现实基础,法只不过是物质生活关系的“一种征兆”、“一种表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依照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来审视我国现阶段的法权状况,我们也应该“经验的观察”我国现实中出现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法权体系,要根据“经验”来揭示法权关系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联系,要走出法权问题上的神话学。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1)如果离开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像改革开放以前那样抽象地谈论现代法权的消亡,拒斥一切现代法权关系,那么,这就把现代法权神话化了。其后果不言自明;(2)如果离开我国的具体国情、现有的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对现代法权关系的盲目迷信和崇拜,那么,这也是把现代法权神话化了,其危害也是我们应该蒈惕和避免的。

第二,作为市民社会和政治革命范围内的现代法权,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确实是不充分的,但并不是无价值的,因此,对现代社会结构里发展起来的现代法权体系,必须实行“吸纳”和“超越”的双重任务。

在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看来,在市民社会和政治革命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现代法权,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确实是不充分的,是具有异化性质的,但并不是无意义无价值的。这样的话,我国现阶段应该 如何对待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现代法权体系,就有了一个较明确的答案。一方面,由于中国是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未充分发展的背景下进行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因此,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法权体系是在现代民主制度和现代法权关系未获得典型发展的较落后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权体系。这种状况以及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反对封建特权的任务决定了,现代社会结构里发展起来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按劳分配”等现代法权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被消除,也不应该消除。相反,这些现代法权体系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有被吸纳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法权体系又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我们,对于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发展起来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现代法权体系必须实行“反思”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市民社会模式和法权体系标准,来作为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法权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据。换言之,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国情以及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法权体系的建构以及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肯定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即市民社会和国家二元分裂和截然对立的老路,而只能走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权力与权利、自由与平等之良性互动关系的路子。

第三,坚持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消除与现代法权的发展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原则,走发展现代法权与消除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相统一的路子

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阐明了对待现代法权的历史的辩证的态度,揭示了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消除与现代法权的发展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深刻道理。因此,就当下我们对待现实中不断得到复兴的现代法权的态度而言,也应该坚持由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个原则。一方面必须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现代法权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反对特权,保障人民的合法财产以及自由、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最终消除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创造条件。

篇12:马克思哲学理论维度的嬗变优秀论文

马克思哲学理论维度的嬗变优秀论文

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思维范

式的表达,构成了其独特的理论维度,这种维度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总体倾向,以区别于传统的旧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所标注的西方形而上学。如果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其哲学理论维度作一番检讨的话,就会发现其思想论著里处处显现着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维度与价值取向。就此,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维度的嬗变这一思想主题进行解析。

一、生活世界范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基于人的生活并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的理论,它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的基点是人的生活世界。据此,“生活”或者“人的生活世界”范畴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调式(基本规定)。有学者就曾指出,以“生活”为焦点、归宿,直接构筑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生活静态构筑与动态趋向的历史性张力关系,通过这种“生活”或“人的生活世界”进行定调的哲学得出的具体化的结果,也就是把静态的生活构造与趋于动态显示结构的历史性还原到“生活”或者“人的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论形态中去。

马克思认为,对一些精神性理论的事物的阐释,必须转人生活的境域中去,即坚持用生活的第一性原则(生活的维度)对精神性理论的东西予以说明、揭示。如此,才能让精神性理论的事物本性及它们的价值从历史的遮蔽中自行显现出来,比如意识形态或者宗教信仰。在马克思看来,生活并不是源于意识构造的(理念)生活,相对于意识构造的精神性理念,生活更为本源(原始)。这就是马克思坚持的“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活动的研究中产生”的维度。这是一种将所有的神秘性理论性事物观念进行“还原”的方法论原则。一切神秘的高深莫测的事物,都是对生活世界的“转译”,它们自身不可能脱离生活世界。

二、以生活为轴心的主体维度:超越抽象的形而上学主体原则

马克思哲学在树立以生活为境域的维度的过程中,电树立了他的主体维度,即表明他的哲学仍然没有逃离主体性哲学的案臼。亨利(Michel Henry)就曾经指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哲学。但是,马克思哲学所标立的`主体,表征的是现实生活的主体与主体的现实原则,这种主体与主体的现实原则区别于抽象的主体与抽象的主体原则。抽象的主体或者主体的抽象原则自身是剥离于、超越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以生活为轴心的主体性哲学,并且这种生活下降为“个人的现实生活”。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是指与周围的属人的感性世界相关联的实践活动的“个人”。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性哲学维度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对象以审视其主体为前提。马克思对旧的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指出其缺点在于仅仅是基于一种“客观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者现实,并非从主体方面去认知。也就是说,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其认知活动就不仅仅停留于理性的理解或者静态的直观,而是将对象纳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

第二,生活的实质是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实现。在客观历史条件下,生活的本质是生产实践活动,是以主体的本质力量展开创造性活动为形式的,而主体(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与全面的活动。这既是特点,也是主体生产的客观事实。

三、马克思哲学属人的“现实”之维

马克思讲的“现实”并不是现时或者现存,因为现时或现存只是当下的瞬间性规定。马克思讲的“现实”是表征一个“作为……”结构的现实。此种“现实”逃遁于抽象的概念显示,奠基于应然与偶然祸合的动力结构。换句话说,马克思的“现实”概念蕴含了历史性的维度,把改变现实作为目的性的历程。而这一历程刚好展现了现实是表征一个“作为……”结构的现实,使新的现实实现的条件从表征一个“作为……”结构的现实中形成。形成实现现实的条件,只凭借于现实客观的经验而非超验性的维度。

马克思哲学的“现实”维度—实践品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旨趣,即它对现时或现存的事物所作的合理化的批判,这种批判行为区别于以往对现时或现存事物所固持的理论辩护的“据理行为”。因为这种“据理行为”导向的是先验的人思路向,但马克思哲学所关注的恰恰是现实性所具有的实践论维度。对这种现实实践论维度的追寻,导致了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换,即从批判中寻求新的现实而非理论的生长点。正如马克思所说:“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实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实事物。”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的用词—“使现实世界革命化”之“革命化”和“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实事物”之“反对并改变现实事物”。“革命化”和“反对并改变现实事物”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革命化”并不是完全地对现实事物施以破除以建立新的事物秩序,而是对现实世界施以“革命化”的手段必须反过来遵照现实的条件而得以进行,从反照现实来使得“现实世界革命化”。

依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维度嬗变的解析,其自身蕴含了丰富的生活现实的品性。这些维度综合起来看,都依存于“生活”论旨,敞开于“生活”,是生活维度的现实展开。总之,相悖于教条式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旨趣,它开启了实践哲学的维度。马克思哲学直指生活世界,以生活为归宿构成其哲学的品质。

篇13:对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形成的剖析探讨论文

对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形成的剖析探讨论文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先理解透彻马克思的哲学理论。而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形成阶段学界有很多争议,而笔者为了更加鲜明的阐述这一形成过程,对马克思的创作生涯进一步了解、分析和理解,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形成阶段分为三大块即实践唯物主义形成、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形成、创立东方社会理论。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

(一)1837年—1841年,“给父亲的信”—“博士论文”

在这一阶段中,马克思研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并参加了“博士俱乐部”,接触到了青年黑格尔派,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动。马克思为了解决鲍威尔提出的自我意识的批判问题,系统研究了希腊时期的哲学,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为题的博士论文,他通过比较发掘出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构建起以人的自由为核心的本体论。这也是他的实践唯物主义学说的最初形式。

(二)1842年—1844年,《莱茵报》—《德法年鉴》

这一时期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性的立场,另一方面又遇到了与这一理论相矛盾的现实问题,这促使他进行了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德法年鉴》时期:1844年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第一篇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别,预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到来在理论上的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主题力量、根本属性革命理论与革命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等重大问题,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三)1844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对实践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实践的辩证法思想。这些研究深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哲学理论上面对实践的探讨由政治层面到了经济层面,并以人的本质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 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

(四)1844年—1846年,《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有学者认为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标志着从劳动异化理论向唯物史观的过渡。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指出以鲍威尔为代表的一部分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仍然拘泥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采取了完全非批判的态度。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首次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也可以是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形成阶段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时,也创立了他的资本主义理论,并对政治经济学开始了研究。马克思将这些理论交错中进行探讨。

(一)1843年5.10克罗茨纳赫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离不开工人、劳动、需求等概念的联系,这些概念可以很显然的看出是有关经济学哲学的概念,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初尝试还不能算是成熟的。

(二)1851年—1861年,《政治经济学手稿(1857-1858)》

这段时期马克思有了对于资本主义硬性的微观和宏观的把握,对资本主义结构贯彻了他的唯物史观的方法。

在《政治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马克思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贯彻到资本主义结构中,并提出了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同的新的异化理论即物化理论。

(三)1861年—生命的终结,《资本论》第一卷正式出版,第二、三、四卷草稿

《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创立。《资本论》也叫做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套著作是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成果,也是对资本主义以及经济哲学方面又一个重大突破。

三、探讨东方社会问题,创立东方社会理论

(一)19世纪50年代初—1858年,对中国、印度的分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从印度公社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了东方社会的特殊性质。

(二)1958年—1878年,从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中,提出了农村公社可以不重复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分析了东方社会特殊发展道路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东方社会很可能不需要像西方社会那样经济那么多阶段而走向人类解放道路。

(三)1878年—生命的终结,马克思主要对人类学的研究,代表著作是《人类学笔记》,在这本笔记中,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研究以及人类多样化的研究更加深刻,对人类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更加阐述。

四、马克思的哲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各阶段的思想分析我们清楚的了解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由于篇幅的缘由,不同对每一个时期都加以细化分析,因此第三阶段创立东方社会理论没能够细化。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引起这样高的关注,是因为他的理论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一成不变,他是在整个社会历史中不断前进的,他的思想是积极的,当发现不能够解释现实社会时,他会不断反思,不断创作,以此能够真正解释这个社会,实现他那“理想的事业”。

试析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多维透视论文

试析幸福作为教育终极目的辨析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评述

当代哲学观漫谈论文

试析班组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文学批评写作范文

法学论文题目

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探析奥古斯丁对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启发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推荐13篇)】相关文章:

论文 哲学与智慧的关系2022-12-06

试析对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思考论文2022-05-06

马克思理论的缺陷反思2022-12-13

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发展展望与对策2023-09-26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试析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2022-12-08

论文化全球化的内在逻辑意蕴2022-08-02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2022-06-08

时间与人物的议论文2022-07-21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