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maiweise”为你分享8篇“杜牧诗歌中的水意象”,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杜牧诗歌中的水意象
杜牧诗歌中的水意象
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之一,水意象在某些方面的涵义具有约定性,水象征时间的流逝是最具约定性的一个涵义,除此之外,诗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境遇又使之产生了情感意蕴、隐逸意蕴等。
“意象”一词,就其渊源来说,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神思》:“运照之匠,窥意象而远近,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就其美学范畴来讲,“意象”指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的统一。它有两个层级:一是文人艺术家个人触景生情或移情于景而产生的意象,有非稳定性;二是固定的客观物象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类似的心理情感,这类意象内涵较为稳定,有约定性。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异彩纷呈,水是众多意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水”以它独有的审美艺术特征吸引着历代文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便是其中一位钟情于水的诗人。杜牧诗歌中写水的篇目很多,呈现的意蕴丰富,既有约定的、稳定的内涵,又有一些表达诗人独特情感和思想的意蕴。
一、“水”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
“水”的这一意蕴是在一个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创作习惯、接受惯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并不断地沿袭、接受。水流动不息,似时间绵延不绝;水一去不复返,似时间不可逆转,时间如逝水,流动不息,变化不止。
水象征时间流逝在杜牧诗歌中大致分为三类:
1. 象征事物的盛衰变化。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金谷园》)此诗借金谷园的兴废抒发了今昔盛衰之感。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所建的别墅园林,金谷园昔日的繁华如今已随时间流水而逝。“流水无情草自春”,时间和流水不管人间悲欢、世事沧桑,依旧流逝,在它荡涤之下,权威富贵短暂易逝。“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洛阳长句二首其一》)写中唐藩镇割据,皇帝不再巡幸几度遭到破坏的洛阳,东都昔日的繁荣随潺潺流水而逝,作者由东都表面的荣谢透视到盛衰本质,揭示晚唐社会不可逆转的没落。
2. 见证时移世易,时代变迁。
“潋艳倪塘水,叉牙出骨须。”(《台城曲二首》其二)
此诗写隋军将领王颁入陈国都城,在水光潋滟的倪塘附近掘陈武帝墓报仇的情景,陈亡隋兴,朝代更迭,不变的只有仍旧潋滟、曾经见证过历史的倪塘水。
3. 象征时间和生命的不可逆转。
“谁为驻东流,年年常在手。”《惜春》
杜牧以东流之水喻消逝的时光,流水东去,时间流逝,人生苦短,有谁能够将时光握在自己手中去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呢?
二、水意象的情感象征
杜牧诗歌中写水之处多写情感,但诗人一般不明指,水似乎只是自然景色之一,但读者若仔细品味,不难在“水”中领略到绵绵情意。
1. 抒发思乡之情。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题齐安城楼》)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南陵道中》)
以上两首诗皆为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前一首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之时,诗人登上黄冈城楼看见夕阳就要落向水波潋潋的江中寒洲,顿生思家念园之情。后一首的漫漫江水是初秋景物,但它何尝不是“客心孤迥”的诗人对故乡家园、对妻儿的悠悠思念呢?
2. 抒发念远怀人之情。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栏语。当日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雪溺前溪水,啼声已绕潭。梅衰未减态,春嫩不减寒。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闻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就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有寄》)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七绝主要是写他对扬州友人韩绰的忆念。缪钺《杜牧年谱》:“杜牧于唐大和七年(833)到扬州淮南节度使莫府中掌书记,大和九年(835)离去,两年多的扬州生活,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离开后,他多次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水既为南方秋季自然景物,又象征着忆念之情,“迢迢”写流水之悠长,衬托情感的深度,极写忆念之强烈。
篇2:杜牧诗歌的女性意象
杜牧诗歌的女性意象
杜牧常选择用女性意象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借女性的命运寄托自己跻身社会的各种感受,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思考融入女性的悲惨生活。将自己的思想灌注于女性形象中以此来抒发政治谋略与历史感慨,反映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杜牧是晚唐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女性题材为内容的。诗人在这些诗歌中诉说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同情女性的悲惨遭遇和精神创伤;还原历史女性的清白和无辜。诗人用他的清新俊逸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女性形象。在晚唐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杜牧用女性意象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映射着自己思想的深层寓意。
一、寄予深沉的政治谋略
古人总喜欢以女性形象和口吻自比,借以映射君臣关系或抒发政治豪情。在男性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诗人用女性身份来定义自身属位,显示了自己的低微姿态。并且用女性话语来代言自己的志向抱负,使这种纵世的豪情隐露出女性的柔顺及乖巧。因此古代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借美人之口诉说平生志向,成为抒发知识分子政治感慨的主要手段。
杜牧出身于世代显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高门世族,在唐代尤其显赫。”他的家族成员多担任朝廷要职,整个家族一直处于统治的最高层。世家风范及祖辈的'影响,杜牧自幼就博览群书、关心时政、胸怀远大志向。杜牧在大和二年弱冠及第,以进士身份步入士林,他在《群斋独酌》中道出了自己的政治志向“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在这里以女性温柔贤淑的补衣行为,暗喻自己的辅佐君主、匡扶天下的心愿。诗中用女性的口吻道出了对李光颜的敬仰之情:“我爱李侍中,标标七尺强。”对李光颜的威武姿态大力歌颂,并对他功成归来的场景进行大肆的渲染,“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李光颜为国家统一做出重大贡献,诗人对他的大肆赞扬,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渴望建功立业心情的抒发。而诗中在写朱处士时,则为我们勾画了他理想中的社会蓝图:百姓安居、民俗淳朴、轻徭薄赋、政官清廉、国家安宁,反映了杜牧长远的政治目光。诗歌中虽然有思想上的苦恼和面对人生治世的不满,但诗歌的主旨却是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和满腔热血的政治抱负。
二、惺惺相惜的命运共鸣
杜牧一生好论兵而又广闻博识,谈政论兵,卓有见地。他希望国家兴盛、政治昌明。然而“晚唐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时代,官宦操纵政局、藩镇对抗朝廷、官场党争不休,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世纪末的气氛。”士大夫们深感国事无望,政途的失意使他们急需寻找另类情感的寄托与代偿。诗人在放荡的生活中敏锐的发觉女子身上倒映出自己的影子。不得志的士人就与社会底层的女性一样,落魄红尘,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两者之间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同构,“女人依靠宠幸自己的男人,而男人却要依靠于当权者,他们都是被动的存在。”如《张好好诗》。
诗人首先用清倩华美的笔调描摹了张好好“十三才有余”时的绝世之貌。“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容颜姿态如彩风、莲花,美妙绝伦;“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歌喉清脆响亮,无人能及;“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随着时光的推移,声色、容貌、姿态更趋佳境。诗人从色、艺、声、形等方面对好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她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诗歌的后端却笔势陡转,“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为当垆。”几年的时光却是斗转星移,往日的绝世佳人却沦为了今日的卖酒弃妇。可怜的身世遭遇引发了诗人的怜悯和同情。
三、立意奇僻的历史感慨
安史之乱后,唐朝气势顿衰。至晚唐,社会已经呈现出悲凉怅惘的暮气。诗人杜牧正是生活在这个多事之秋,他在拯救苍生、兼济天下的愿望难以实现之时,就从现实的世界中逃避到对往日历史的追忆之中。“对历史的追怀则是对现实的喟叹,在历史的咏叹里散发的是对当代的绝望与失望。”诗人在救世情感无所寄托时,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和感叹来忘却现实的迟暮与衰飒。咏史的角度很多,杜牧却习惯将兴亡之感通过女性表现出来。杜牧的咏史诗大概有三十多首,其中有一半的题材涉及女性。他善于通过女性这一独特的角度抒发历史感慨,而女性在他的诗歌中也化身为一个个历史的符号和标志,通过她们来展示诗人对特定的历史时期乃至历史事件的观感。
诗人在咏怀历史时,总是用自己的意念去感知历史,他的历史观点也往往新颖独特。他“能本着文以意为主的精神,灵活运用史料去重新评论历史人物,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把历史、现实和个人的思想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如《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
此诗中涉及的女性有两位:“桃花夫人”息夫人和“堕楼人”绿珠。在历史中,她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是被迫害的弱者。息夫人因为貌美而为楚王所掠,把息国灭掉后将她掳进楚宫。息夫人的反抗是无言的沉默。在屈辱与压抑的状态下,她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而绿珠则是为主人石崇坠楼殉死。这位忠贞的女性是以毁灭生命的勇气来蔑视强权的胁迫。诗人对她们的遭遇寄寓同情和怜悯之心。诗歌的开头委婉的指出息夫人命运悲剧的根源即“楚王好细腰”,次句描叙息夫人在楚宫的心态,赞扬了她沉默的反抗气节。第三句引发诗人兴亡的感慨,寄寓自己独特的历史感观。用两位女性的不同悲剧命运对比,说明女性的悲剧在封建社会的普遍性。此诗更是洗刷女子亡国的错误观念,暗示女子的无辜和可怜。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诗者内外意,内意欲尽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妙。”杜牧在这首诗中则是用委婉蕴藉的词意,表达出褒贬分明的态度和无限的沉痛感慨,达到了诗歌的高妙境界。
杜牧敏感于女性及与之有关的意象,借女性的意象兴寄复杂的情感,抒发文人在晚唐衰颓时期的抑郁感受,并用诗人与女子的交往风流展示知识分子畸形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杜牧从女性的人生视角去反映士人的内心世界,使诗歌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蕴含着诗人自身深刻思想寓意。并且从这些诗歌中能透视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诗人杜牧和晚唐的时代风气。
拓展阅读:杜牧人物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篇3: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
李白一生四海为家,纵情山水。绚丽的自然风光,对李白壮浪纵恣、清新飘逸、气象博大、想象神奇的浪漫主义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大量的写“水”诗句中,他不仅对其千“姿”百“态”进行了客观描绘,还为其赋予了的强烈地自我感情,极具感染力。纵观其作品,我们可以归结为诗意描写和借水抒情两大类。
一、 诗意描写
在对水的实态描写当中,他非常传神的对水的静与动进行了描绘。
1.静态描写
李白写水之明净极为传神,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悠闲、淡泊、自由的隐逸之乐。先来看两首《秋浦歌》: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衣。(《秋浦歌》其八)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
前者描绘水车岭的奇险与溪水的清澈,后者描写的则是平天湖的明净和作者的惬意。再如: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流夜郎至江夏》)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
在这里,水平如镜,静穆空明,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功名的计较。而诗人的心灵也如清水朗月般纯净清空,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和谐。
2.动态描写
李白所描写的动态水,温柔秀美 如“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宣城青溪》);雄伟奇丽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二);肆虐狂暴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那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在李白的笔下,更加气势恢宏,势不可挡。“每一个读到这样诗句的人,就都会感染到他要冲破一切束缚的力量。”(林庚)
甚至,明媚秀丽的长江水在其笔下也是那般波浪滔天、雄伟壮观。且看《横江词六首》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此刻,我们仿佛看到海潮汹涌澎湃地涌过天门山,犹如白浪劈山。阵阵的轰鸣的波涛,令人惊心动魄。
二、 借水抒情
李白在写“水”时,既唯美的描绘了它的客观形态,又注入了个人博大的宇宙感、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切的失落感。这些,在他的时间意识、离情别绪和忧郁情结中得到了表现。
1.时间意识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如孔子所喟叹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李白仕途的挫折令他倍感人生如水去无还。因此,他常借流水伤怀。
朝为断肠花,暮为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古风之十五》)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古风之十六》)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时不我待、老之将至,却未能实现“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远大理想的惆怅和痛苦。
2.离情别绪
在离别诗歌中,“水”是最常见的情感喻体。李白也大量借用“水”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例如:
流水无情去, 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 更进手中杯。(《送殷淑三首》其二)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寄远》其六)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能巧妙的运用空间的概念来表达情感的深远绵长。例如,用水的深度来比喻感情的深度。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桃花潭水纵使“深千尺”, 也比不上友情的深厚。而水的长度同样可以比喻感情的长度。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送别》)
这里将抽象的“别意”具体化,“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张海鸥)
3.忧郁情结
在李白的思想深处,一直绞结着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两种情结,他所追求的理想和现实始终存在着其不可逾越的错位。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束缚,使得诗人选择用不羁的诗情和生命的张力,来表达忧郁、悲愤的情结。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内心的失意和久久累积的忧郁情结,在这里做了一次宣泄。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这里的“水”,已经完全被转换成愁绪和悲情的象征物了。
通过品尝李白诗歌中水意象所表现出的悲哀、愤怒以及欣慰、忧伤,我们真切感受到李白这种矛盾与交战的心态。他积极向上的入世态度,使他寄情江河湖海之间,奔腾寰区宇宙之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通过对这些诗歌中水意象的品读,我们看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美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把握自然景物最本质的特征,还可以体会到诗人能将自己的情感以至整个身心都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审美内涵和意蕴,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格。
篇4:《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
《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
《诗经》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的结晶,从对《诗经》中水意象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诗歌创作之初的一种本真、朴素的状态。
一、水意象的内涵
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原始先民对于水的感情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需要水来维系生命,需要用水来滋润万物,获得粮食;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受到水的威胁,依附于自然环境而生存,当洪水、大暴雨这样的自然灾害频频爆发时,他们无力应对,只能任其夺走人类的生命。
(一)水意象代表着一种障碍
原始先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较低。洪水过后,原始先民面对着人类的死亡和被毁的家园时,显得手足无措,他们震慑于水的威力之中。由于原始先民对水患的恐惧感和水带来的空间阻隔感,使得水的具化形式:江、河、湖、海,演化为一种意象,代表着一种障碍。
1.寻求爱情时遇到的阻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陷入爱河中的男女总是可爱的,然而,爱情的道路上总是会有些许风浪,在追爱过程中所遇到的坎坷反而让这份情意成为永恒。
(1)求爱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国风·汉广》描写了一个男子遇到心仪的女子,可惜有缘无分,因以自叹的故事。“‘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上四句比喻男女二人中间像隔着汉水、长江一般,难于接近。①此时的汉水、长江象征着一种阻碍,显然,这种阻隔并非完全来自真实的地理距离,不是这个男子不想渡过这条河,而是事实上这条河对于这个男子而言是无法渡过的,意味着这个男子在追爱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他主观努力所不能及的,这时的汉水、长江代表着这段爱情故事中的一种距离与阻隔,这个痴情男子只能神情凄楚,独自怅惘。
(2)克服障碍,求爱成功
渡水本身要冒着生命风险,而敢于涉险渡河则代表着在追求爱情时的决心与勇气,渡水与婚恋形成一种联系:顺利渡水意味着婚恋的成功,渡水失败则意味着出现了某些不测,婚恋失败。《郑风·褰裳》这首诗是恋人之间的戏谑之词,诗中的少女正处在恋爱时节,她正在挑逗被自己吸引的男子,“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让这个男子渡过溱水、洧水来证明他对这位妙龄少女炽热的爱恋,以此来考验这个男子对于爱情的决心和勇气,这本是女子在少女时代的一种虚荣心,如果男子能顺利渡过河流就意味着恋人之间能够克服种种障碍,打破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和时空上的阻隔,最终修成爱情的'正果。《邶风·匏有苦叶》讲述了一个女子在渡口焦急地等待未婚夫来迎娶她的故事。诗中的女子大胆的表露自己对于爱情的迫切期待和对于婚姻的热望,“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这个姑娘想着,如果那个人想要求娶她为妻,就应该抓紧时间,趁冰面没有化开还容易渡河时,快快来迎娶,她本已经在焦灼的等待中按捺不住,可是因为她等的那个人还没来,她不得不继续饱受煎熬。在这首诗中能否顺利渡河意味着能否顺利成婚。
2.欲归不得的障碍
《鄘风·河广》“这是住在卫国的一位宋人思归不得的诗”②,宋卫两国之间实际上只隔着一条河,“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极言渡河之易,也就是说宋人想要回到宋国,实际的路途并不遥远,“夸张的手法虽然违背了事实,但它造成的意境却是真实的,它反映了艺术上的真实,虽然读者非但不感到它不近情理,反而被它感染了。”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欲归不得呢,是她特殊的身份背景还是行动上的不自由,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身不由己和咫尺天涯的深深无奈,河虽不广,却将宋人与故乡生生的阻隔开来。
(二)水意象渲染着情感氛围
《郑风·溱洧》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水边相会的诗歌,上巳节大家相聚在溱洧,增加了彼此间的接触,可以热烈的表达自己的爱意,这首诗中就描写了一个少女主动制造机会,与心仪男子互诉衷肠的故事。对于溱洧的描写不仅具有写实性,而且溱水、洧水作为大背景渲染了整个氛围,桃花春水正盛,突出了意境美,奠定了一个浪漫的感情基调。《鄘风·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女性的爱情悲剧,而淇水作为这个女子爱情的见证贯穿故事的始终。最初,氓以买丝为理由结识这个女子,两人热恋时,你侬我侬,多少甜言蜜语与柔情蜜意都在这里绚如夏花,此时的淇水岸边是两人相爱的记号;女子与氓约好秋天来迎娶,亲事定下后,女子渴盼着早日嫁给氓。春去秋来,花落花开,女子已经为这个家操持多年,本想着与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可是氓却已经有了贰心,想起娶亲之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为了嫁给氓,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不顾蜚短流长,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嫁妆,甘愿冒险渡过淇水,此时,这个女子渡河要打破她与氓之间的种种阻碍,表明她已专心于氓和生死相依的决心,这个女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也付出了所有,淇水见证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后来,她发现虽然自己这样的死心塌地,氓还是不顾夫妻贫贱时的种种恩情,毫不犹豫的将她抛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饱含着她深深的无奈,只好自己反省,慨叹遇人不淑,“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反兴的手法,暗喻淇水、沼泽尚有边沿,而氓对感情的放纵连个节制都没有,用淇水还有边岸反比氓对于婚姻的恣肆妄为,毫无忠贞可言。人情似纸,世事无常,唯有无言的淇水见证着女子的沧桑一世。
(三)水意象作为一种喻体
1.比喻爱情中的美好与不堪
《陈风·东门之池》是男子对一个女子一诉衷肠的情诗。诗歌以“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东门之池,可以沤菅”来起兴,表达自己对这位女子的深深思慕。纻是麻的一种,麻、纻需要在水中浸泡使外皮部分脱落,才能得到中间的纤维,用来织布,而菅也是需要在水中浸泡,才能更加柔韧,才可以更好地加以利用。水中沤麻、沤菅都是成就更美好的事物,诗人将其与自己的爱情联系在一起,假使这个男子可以和这个女子结为夫妇,她的贤良淑德一定会像可以沤纻的水一样,更加成就这个男子,使他成器。这里的水成为一种喻体,水的功用也是女子的才德所在。《召南·江有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子的不幸遭遇,她遭到了丈夫的背叛,她的丈夫不念旧情糟糠下堂,新人美如玉,而这个女子已是人老珠黄,诗中把这种错杂的情感具体化,用江流河道来作比方,她不断地欺骗自己,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来麻痹自己,“她用长江尚有支流原谅他另有新欢,还幻想他会回心转意”④,开始时这个女子对负心人还是有期待的,出于对于婚姻的忠诚和保全的态度,不断地退让与迁就。这个女子经历着婚姻的挫折与背叛,但仍心存侥幸地期待着丈夫最终能良心发现,走向正轨,可最终还是覆水难收,她心如死灰,只能长歌当哭。
2.比喻当时的社会状况
《唐风·扬之水》是一首揭发臣下企图叛乱的告密诗。每章以“扬之水”起兴,激荡的流水,不能带动水中的石头,反而只能将它冲刷的更加洁白、鲜明。桓叔在曲沃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深得民心,但他居心不良,犯上作乱,作者虽然归于桓叔,但眼看国将不国,便作危言,提醒晋室早些提防。诗中以“扬之水”比喻晋室政治上的衰微,“此诗扬之水,盖以喻晋昭微弱不能制桓叔,而转对沃以使之强大。则有如水之激石,不能伤石而益使之鲜洁。故以‘白石凿凿’喻沃之强盛耳”。⑤《曹风·下泉》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抒发了不胜今昔的感慨,在不堪的政局中曹人思治,渴望清明的社会。“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是暗兴的喻体句,“喻体句所言寒泉之水下流浸泡稂草为喻体,稂草不宜灌溉,浸水则病,为喻体取义。以兴曹共公政教酷虐为本体,人民不堪侵刻,深受其害,为本体取义。本体及其取义因喻体句隐然而在可知诗章以寒泉之水下流,浸泡稂草,暗自比方共公施虐政害民,”⑥首两句起兴,以地下流出冰冷凛冽的泉水浸泡着稂草,而稂草不能被水浸泡为喻,本体是曹共公这股恶势力施虐政教,喻体是民不聊生,人民不堪忍受,揭露了当时社会状况的混乱。
二、分析水意象成因
《诗经·国风》中对于水意象的描写多是建立在在先民生存的环境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基础上,有写实性,虽然不能全归因于原型意象、生殖崇拜等方面,但也与其不无关系。原始先民改造自然地能力微弱,上古的大洪水、暴雨带给原始先民的震撼是无疑是巨大的,洪水过后,生者寥寥,大规模的死亡让先民们无比惊骇,水带来的恐惧感在先民的记忆中打下烙印,世代累积,水的具化形式江河湖海,天然具有屏障作用,而人类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发明了种种渡水工具,但水与死亡紧密相连的这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作用于古代先民,即使可以渡水,也意味着将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水的哺育下,农作物孕育生长,在原始农耕社会,原始先民很自然的将水与生殖繁衍联系在一起,认为水具有无穷的生殖力,这样直观联系很符合原始先民的认知水平,原始先民对于水的崇拜源于对生殖的崇拜,《郑风·溱洧》《郑风·褰裳》等诗描写了郑国三月三日上巳节的盛况,“祭祀高禖的节日或行事,在后代演变为三月上巳节的祓禊求子之事”⑦,上巳节的春日聚会给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促进感情的机会,而约会、恋爱和婚姻都与繁衍生息有关,诗中的婚恋故事多发生在水边,对于水意象的描写与生殖崇拜不无关系;对于水意象的描写具有写实性,人类为了生存多傍水而居,江河湖海对于先民来说很常见,信手拈来运用到诗歌中,而水澄澈、洁污的本性常用来比附异性的美好、情感中的状况等。
篇5: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诗人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思考和感受。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就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综观徐志摩的诗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下面我们略加分析。
一、 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
云是一个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状、色彩、动态又显示着丰富的美。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至游子的孤寂。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表达世事无常等。
二、徐志摩诗中的云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咏大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又有“在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杜鹃》),还有“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等等,徐志摩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著追求。
1、对爱的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浪漫、优美情调的表现,诗歌写作手法变化多样,其中有一些爱情诗选用了“云”意象。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语言优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首诗以“偶然”这个抽象时间副词为题,使诗歌充满情趣哲理。“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也说明爱情来得突然,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2、对美的追求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开头就提到了“紫云绯云褐云”,第二节又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除了康桥之外,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例如《夏日田间即景(近沙士顿)》,这首诗歌描绘了田野里的南风、柳林、豌豆、杨梅、麦浪,阳光,还有满天的白云黄云,整首诗歌语调轻快活泼,于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充满着浓浓的抒情意味。
另外“云” 这个汉字符号具有“ 神彩” 美,云是飘荡而有色的, 在视觉上,云既给人流动感, 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 不显单调, 有诗意, 有韵味。徐志摩是“ 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3、对自由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 “爱、美、自由”的追求,“爱、美、自由”就是徐志摩的理想主义,当他的爱情陷入了瓜瓜葛葛、是是非非时,当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云”较好地表达了他寂寥的心情、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当他“独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峰上白云蒸腾” 时, 又怎能不对云自由、轻松、自然的“丰姿” 产生共鸣与渴望? “我亦爱在白云里安眠不醒”, 这正是徐志摩对扼杀个性的黑暗社会的无声抗议。然而,个性自由失落的困扰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他政治理想的破灭。徐志摩最有兴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然而当他19 22 年回国以后, 中国的现实没有办法让他的政治理想实现,他不得不“怅望云天,泪下点点”。从这方面来看,徐志摩笔下的“云”和古典诗词中的“云”又有了相通之处,即用 “云”来寄托理想,表达寂寥,抒发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乐曲,让我们化作天空的一片云,和徐志摩一起细细品味人间至纯的爱、美、自由。
篇6:意象诗歌
意象诗歌
光滑冰冷的台阶上,一个黯黯太阳的影子
巷子里没有痕迹,洒下了一路的迷惘
那棵草上全是露珠,一双眼睛飘荡着晶莹
兰花的芬芳流溢着,星子的光芒陷入了空洞
树枝上最后一片叶零落,那些草的等待变成了传说
心灵是跳跃的`,灯子的手指引着什么
杯子里满满的是哀愁,一抔月光在思想里滥觞
这是一树高贵的花朵,却在风声里传递着野火
他们曾经在荒凉的城头上挖掘,铁铲敲碎了清冷
爬行在矮崖上的青苔啊,湿漉漉悠长的梦
麦芽是茁壮的,是谁把自己装进了牢笼
沙滩上的鸟儿孤鸣,斑斓只盛开在意象中
坍塌的建筑,挂在斑驳的画壁上
其实你何必想,风尘深处必然是沧桑
一些风景被埋葬,就有一些温情月光爬上荒凉
这是一扇已经开启的窗,不远处便是葱茏山岗
篇7: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 “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用来表现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研究意象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一个外来词,并且英美意象派诗歌恰恰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辞海》中把意象解释为:“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想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感物而生之意,包括艺术想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一词第一次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后来,陆机用过“情貌”一词来表达“意”与“象”的关系;“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神思》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又在同一篇里揭示了作家文思的发生是“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是作家主观之意,“象”是客观事物之象,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汇合交融,正是“意”与“象”契合的心理基础,精神居于胸间,耳目接触外物,语言用于表达,要是三者相互默契,那么本物的形象就可以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要是情意运行不畅,那客观物象就不能为我所用。《物色》篇中说“物色尽而情有余,晓会通也”,“意象”的重心是倾向“意”一边,而不在“形似”一侧。“刘勰悟到并揭示了‘意象’的一个新义:‘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象’,不是客观物象的直接移入,而是主观感情将客观物象摄入其中,重新孕育一番,创造出物我融合之新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不同于传统的,使用于哲学领域表达事理的象征性意象的情感性意象。”②
著名诗人王昌龄所著《诗格》也引进了“意象”一词:“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③“生思”与“取思”都直接联系到“意象”,“意”与“象”尚未契合,诗思便不通畅,此时诗人须将精神放松,潜心观照。
唐代诗人和诗论家直接论及“意象”,并且在理论上有更多阐述的是司空图。司空图在《缜密》中说:“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草、兰、菊、春雨等。每一个不同的意象都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意”和感悟。同一个意象也蕴涵着不同诗人的不同的思绪,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在同一个诗人的不同的诗词里也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怀。
一、刘长卿诗歌中多用“夕阳”意象的原因
关于“夕阳”这一意象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但这一“夕阳”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却大为不同。刘长卿是唐代诗人中使用“夕阳”这一意象最多的人。刘长卿共有33首诗歌中带有“夕阳”这一意象。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中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贬睦州司马。终隋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谓为五言长城。皇甫�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集十卷,内诗九卷。
刘长卿活跃在中唐的文坛上,中唐经过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盛唐时的繁华,辉煌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呈现出一种“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景色。这对于成长于盛唐,在安史**中进入中年的诗人来说,给其留下的只能是繁华盛世的美好记忆以及由**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永远抹不去的心头阴影,而且看不到唐王朝中兴的光明前景,有的只能是更多的失望和迷惘。因此,“夕阳”、“落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诗人所特有的一种犹如世纪末般的心灵情结,其中刘长卿最具有代表性。
“气骨顿衰”是刘长卿的诗风,这与他的身世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长卿少年是在嵩山读书,大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始进京应试,后天宝四载,七载再次赴京应试,均未考中。因此在《落地赠杨侍御》诗中说到:“泣连三献王,疮惧再伤弓。”写自己像卞和一样虽怀宝玉却不为人赏识而遭重创已成惊弓之鸟。据李肇《国史补》记载,天宝十三年(754),为应举刘长卿国子监学习,次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南下,流落赤州,扬州一带。至德元载(756),肃宗即位,刘长卿获苏州属县之长洲县尉之职。由于长卿为官正直不阿,遭诬陷入狱,后来遇赦出狱。上元元年贬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虽未到任,却漫游江南。约于广德元年至大历初,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大历四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脏,贬睦州司马。十四年迁隋州刺史。建中三年,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去官,闲居扬州乡村,约卒于贞元6年,他的一生曲折坎坷从而使他的诗作表现出冷暗的基调。
安史之乱不仅使唐王朝由开明盛世走向下坡路,而且也使得文士的精神风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更使得诗歌的创作的感情基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盛唐气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气骨顿衰”。这主要表现为由盛唐崇尚汉魏风骨转向追慕清丽纤弱之风,由阳刚之美转向阴柔之美,有键朗的气骨转向悠远的韵致,有豪迈的气势转向幽隽的情调,由雄浑凝重的格调转向清空闲雅的意趣。 正是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下刘长卿偏爱描写“夕阳”、“落日”意象。
二、刘长卿诗歌中 “夕阳”意象的分类
纵观刘长卿诗作,其“夕阳”意象的象征、隐喻意义大致有这样的四种类型和艺术表现。
首先,“夕阳”与“朝阳”相对,夕阳象征着青春已逝、壮志难酬、时光不待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年花发随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与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着相似的感怀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的惆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到唐代发展到顶峰,唐诗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④而盛唐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开元天宝的诗坛上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一大批光照千古的诗人同时出现。他们的诗歌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构成了盛唐最耀眼的色彩。这与盛唐的国力强盛、地域辽阔、君主开明、百姓安乐的太平盛世有着很大的关系。
盛唐诗歌大多是抒发诗人自己的宏大志向,或是闲情逸致,或是山水风光或是边塞诗人风景等,而到中唐的“大历十才子”时他们的诗歌则充满了那个时代“衰微”的气息。刘长卿的诗作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国运的衰微构成诗人潜意识的“夕阳”情节,故而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夕阳”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衰顿国事的忧虑,对不能中兴唐室的无奈,构成其诗歌的萧条、荒凉、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冷寂、忧愁、惆怅和惘然的低沉情调。寄托诗人这样情怀的诗作有十首:
尔来多不见,此去又何之。华发同今日,流芳似旧时,洲长春色遍,汉广夕阳迟。岁岁王孙草,空怜无处期 。(《赠别卢司直之闵中》)
花县弹琴瑕,僬风载酒时。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陪王明府泛舟》)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秋云岭》)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白鹭》)
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度鱼诸峰出,看花几路迷。何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
回首古原上,未能辞旧乡。西风收暮雨,隐隐分芒砀。贤友此为邑,令名满徐方。音容想在眼,暂若升琴堂。疲马顾春草,行人看夕阳。自非传持尺素,谁为论中肠。(《出丰县界寄韩明府》)
朝气和楚云,夕阳映江树。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难度。(《晚次湖口有怀》)
夕阳留古木,水鸟拂寒浪。月下扣舷声,烟中采菱唱。回首唯白云,孤舟复谁访。(《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
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邃。虎啸崖谷寒,猿鸣桂松暮。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日应千里帆,鸦归万家树。(《题武丘寺》)
春草连天随北望,夕阳浮水共东流。江田漠漠全关地,野草苍苍故蒋州。”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⑤
意象的分析对研究一首诗歌,研究一位诗人,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与夕阳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常常渲染黄昏的落寞意趣。太阳的升沉把生命划分为生与死、阳与阴两个世界,黄昏就成为生命颓唐的象征,表现了迫近死亡的忧惧。
落日还有苍茫的历史意味。个人的往事,世事的变幻,古今的沧桑,夕阳成了历史残留物和见证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其次,刘长卿诗作中的“夕阳” 、“落日”意象象征着离别之清,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对友人的思念。刘长卿的此类诗作与李白的《送友人》“清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都表达了身在异乡之游子对家乡与故人的思念及对自身的浪迹天涯、四处漂泊的惆怅。
唐朝孟郊的《游子吟》通过对母子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衣这一级平常的细节回忆,深味到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慈母对游子的笃爱之情。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亲切而纯真的感情,吟出了这首伟大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感情上的强烈的共鸣。而刘长卿的表达送别之情的诗作中通过带有“夕阳”这一意象表达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及家人、亲人的思念。夕阳西下的时候正是鸟儿回巢,劳作的人们回家团坐到一起的时候而身在异乡的游子却在夕阳西下的他乡如浮云一般飘来飘去,几多思愁,几多无奈。
刘长卿的诗作寄托这种情思的诗有十五首: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宰臣思得度,鸥鸟恋为群。远客回飞锡,空山卧白云。夕阳孤艇去,秋水两溪分。归共临川史,同翻贝叶文。(《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
寂寥东郭外,白首一先生。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夕阳临水钓,春雨向田耕。终日空林下,何人识此情。(《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
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直道天何在,求客镜亦怜。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赴巴南书请寄故人》)
汉诸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在洞庭间。(《秋桫江亭有作》)
双扉碧峰际,摇向夕阳开。飞锡方独住,孤云何事来。寒潭映白月。秋鱼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
门临秋水淹,帆带夕阳飞。傲俗宜纱帽,干时倚不一不衣。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南胡送徐二十七西上》)
独有西归心,摇悬夕阳外。故人丰章奏,此去论利害。阳雁南渡江,征骖去相背。(《送史判官奏事之灵武,兼寄巴西亲故》) 溪路漫冈转,夕阳归鸟斜。万艘江县郭,一树海人家。(《奉送从兄罢官之淮南。》)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炎苍苍客去稀。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清溪口送人归岳州》)
雨色新添漳水绿,夕阳远照苏门高。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送贾三北游》)
再次,刘长卿诗作中的“夕阳”意象的寓意上升到对人生的变化无常、国家的兴衰成败、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的高度。表达出诗人的无奈及无限的感怀。当然,刘长卿没有达到苏轼的高度,也没有苏轼的旷达与胸襟。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而刘长卿诗作中则颓废色彩较浓。 这样的诗作有五首:
风景清明后,云山俾倪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后登城眺望》)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惆怅山下,琼枝不可忘。(《送里端公赴东都》)
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逢君从此后,背楚方东走。(《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西向看夕阳,瞳瞳映桑柘。二贤诚逸足,千里陪征驾。(《灞东晚晴,简同行薛弃、朱训》)
最后,刘长卿的带有“夕阳”意象的诗作也有几首是描写景色的,其中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再加上社会的黑暗,很难有所作为。他们中许多人厌倦了世俗的喧嚣,就回归山林,与树木为伴,与禽兽为友, 让大自然的情趣来陶冶他们的精神生活,表现隐逸的独得之乐。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正是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从而归隐山林,寻觅隐逸生活的安逸恬静。其《饮酒》正深刻的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得其乐之际,偶尔一抬头,“山气日夕佳。”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及至,诗人的主观感受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和谐的结合起来,自身也成了夕阳的一部分,闲适心境与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脱离尘世的芜杂,自得一份超然。这里的夕阳不再是没落的象征,而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蕴,人与自然达到了形神相契,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言近旨远,潇洒飘逸。“夕阳”就成为作家情感的寄托,“夕阳无限好”正是深刻的体现。隐逸之情在形式上也许有些不同,但在情感上却有本质的相同;追求一份超脱,享受无穷逸趣。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中写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其寒烟”的诗句。夕阳之中别无它物,惟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色彩平淡无奇。一轮夕阳映照着超然的作者,环境幽深清寂,与这位幽人断绝尘世,潇洒物外的恬淡心境正相吻合,隐逸之乐别有情趣。
刘长卿这样的诗作闲适自然,散发着超脱尘世的气息,体现出诗人不幕俗流,回归山林,独得宁静悠远的隐逸淡然之情。表达这种长卿情思的诗作有三首:
驿路收残酒,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送康判官往使新安》)
水对登龙净,山当建准寒。夕阳湖草动,秋色渚田宽,渤海人无事,荆州客独安。谢公何足此,来往石门难。(《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
元气连洞庭,夕阳落波上,故人烟水隔,复此遥相望。江信久寂寥,楚云独惆怅。爱君清口,弄月时棹唱。白首无子孙,一生自疏旷。(《自番阳还,到中寄褚徽君》)
由于所处环境和自己的身世的影响刘长卿带有“夕阳”意象的诗作多为表达时光易逝,青春易老,壮志难酬,思乡念人的离愁之苦和命运变化无常,而“夕阳”意象除表达这些情感之外,也表达了雄壮的气魄等积极的人生观。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
综上所述,将“夕阳”意象分为四类,同一意象寄托着不同诗人不同的情怀,同时同一个意象也表达着同一诗人的不同情感。“意象”,象同而意不同,同一个象经过诗人的意的浸透又折射出多种不同的情感光芒。
篇8:浅析英文诗歌中月的意象
据说今年的中秋之月是九年来最圆的一次,也是过去100年来第四十次最圆的月亮在中秋当日出现.皓月当空,赏月的同时当然少不了浅吟低唱几首咏月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与明月有关的诗句可谓不胜枚举.中国人的月亮情怀,中国诗人对明月的情有独钟恐怕也是其他国家的人士无可比拟的.同是一轮明月照古今,英语诗歌中咏月的篇章却相对要少得多,而月的意象和意境也与中国诗歌相去甚远,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审美取向不同造成的.
在中文诗歌中,月亮常作为永恒、孤独、离别和思念的化身出现.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到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再到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的流逝,岁月的无情,引发了多少诗人对生命的感伤和对历史的追思.而嫦娥奔月,孤居广寒的凄美传说更激起了无数孤寂的文人墨客的共鸣:“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此更引发出对家人、爱人的思念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中国人的诗词歌赋中,明月总是与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愁情思绪相连,但“哀而不怒,怨而不伤”,充满高洁、清怨、空灵之美.
相对于中国人的望月抒怀,以月寄情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将月亮看作独立行动的个体,看作人类亲密无间的伙伴,因此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鲍勃图克(Bob Tucker)在《月亮,我的朋友》(My Friend, The Moon)中写道:“我看见圆圆的月亮,今夜又来找人玩耍.它在地面寻找伙伴,因为天上无人将它陪伴.它从树梢悄悄溜下,月光似乎照亮了微风,月色随风翩翩而舞,仿佛是它用清辉涂鸦.”(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多么可爱而淘气的月亮,仿佛是贪玩的小孩,令人忍俊不禁.
中诗中明月一般都以清冷,超脱的形象出现,而英诗中的月亮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在《天空》诗集(Sky Poetry)中写过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月的形象.有时,它像婴儿床边温柔的母亲,用柔和的光芒亲吻熟睡的宝贝(White Moon comes in on a baby face. / The shafts across her bed are flimmering. -BABY FACE);有时,它是恋人眼中的银纽扣,铜硬币,青铜片,金徽章等,是他们共同拥有共同生活的见证(They looked long at the moon and called it. / A silver button, a copper coin, a bronze wafer, / A plaque of gold, a vanished diadem, / A brass hat dripping from deep waters. -MOON RONDEAU);有时它甚至成了月神的战马饮水的水桶,黄灿灿,滑溜溜(The moon is a bucket of suds, yellow and smooth suds. / The horses of the moon dip their heads into this bucket and drink. TWO MOON FANTASIES);其他的比喻诸如“一盘看不见的书”(The moon is a disc of hidden books.),“牛奶表面的奶皮”(If the moon is the skim face top of a pail of milk)等等,也都充满了生活气息.
此外,英语诗歌中的有些月亮形象还与典故有关.据《圣经》记载,耶稣被犹大出卖后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犹太历法)被处死,死时原本明月朗照的大地突然一片漆黑,因此明月便成了耶稣受难的见证.于是卡尔桑德堡在A CRESCENT MOON AND A CRADLED STAR中写道“基督在此受难,我们要勇于面对死亡和悲剧”(There's a Christ who lived and died that we Might dare all death and tragedy).
以上这些英文诗中的月亮虽然让我们感到有些陌生,但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可是月亮在西方文化中的另一些意象可能就会让中国人觉得费解,甚至难以接受了.Moon 这个词在英语中除了指月亮之外,做动词还可以表示“虚度光阴,想入非非”,在俚语中还有“赤裸的臀部”的意思,(make) one believe / think that the moon is made of green cheese 指(要人)相信最荒唐的事,愚蠢到极点,愚弄人;月光moonlight则有“在月光下从事非法活动”的意思,moonlight flit指“为避债而趁夜搬家”;另一个表月亮的词luna来源于拉丁语中的月神“卢娜”,而lunatic却有“精神错乱的,疯狂的”意思,大概与西方传说中月圆之夜狼人、巫婆活动频繁有关.因此许多与月有关的词组都带有以上一些含义,我们在诗歌欣赏中也要特别小心.下面就有一首与月有关的谐趣诗,供大家赏玩,以博一笑.
Moon
Natasha Bird
The moon is made of cheese,
So lonely, it floats in the sky, all white and cold, if you know what I mean.
I look up in the sky, see it with my eye, it could almost be a face,
What a disgrace.
文/吴颖
★ 一年级江南春教案
★ 《雨的诉说》教案
★ 沁园春·长沙教案
★ 沁园春 长沙教案
★ 沁园春长沙教案
【杜牧诗歌中的水意象(整理8篇)】相关文章:
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方法和解题技巧2022-07-11
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哪些2022-11-14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2023-09-03
华约语文作文赏析范文2022-11-29
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学案2023-05-03
优美诗词鉴赏:如何2023-12-16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下)(高三备课资料)2023-05-07
李贺的唐诗2022-04-30
夜雨寄北 教案教学设计2023-06-24
许浑对杜牧诗歌创作的影响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