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共19篇)由网友“恰麻薯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试论大学精神及其培育
试论大学精神及其培育
大学精神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它具有体现人文关怀,追求科学自由,注重求实创新、彰显时代精神等特征.在市场经济下,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大学精神日益衰微.大学应从突出名师、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强调民主自由等方面塑造和培育新时期的大学精神.
作 者:冯自翔 作者单位: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四川,绵阳,621000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8(24) 分类号: 关键词:大学 精神 培育篇2:大学班级精神口号
大学班级精神口号
1、深思乐学,团结进取。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我自律我自信,不放弃能成功。
4、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
5、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6、乐学苦思,敏锐创新。
7、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实力。
8、拼搏奋进,永远进步。
9、认真做事,坦荡为人。
10、踊跃人生,全力以赴。
11、刻苦勤奋,严格自律。
12、耕耘今天,收获明天。
13、做一个有实力的`人,不要让今天的懒惰成为明天的痛。
14、同舟共济,劈浪向前。
15、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挑战自我直到成功。
16、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关键的几步。
17、耕耘分秒,勤奋造就天才;积蒿力量,实力铸就辉煌。
18、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舟行学海有远志领航。
19、展现自我,争创新高。
20、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21、用线条和色彩,绘人生最辉煌。
22、弱者等待时机,强者争取时机,智者创造时机。
23、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24、积极人生,全力以赴。
25、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26、文学来自勤奋,高分源自拼搏。
27、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28、一生之苦今日吃,三年之乐来日享。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0、每一次努力都是最优的亲近,每一滴汗水都是机遇的滋润。
31、一朝习惯,万事易办。
32、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33、精研博学,笃行仁德。
3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考试高分来。
3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玺。
36、勤奋学习,顽强拼搏。
37、耐劳求学,踏实做人。
38、分分秒秒,构筑辉煌。
39、不到终点,永不放弃。
40、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41、全民健身,利国利民。
42、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
43、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44、“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45、班级兴亡,我的责任。
46、勤学乐思,奋发向上。
47、播种行为,收获命运。
48、烈日骄阳,铸造精钢,劈波斩浪,唯我最强。
49、温馨家园,阳光疆场。
50、播种劳动,收获成功。
51、班荣我容,班耻我耻。
52、要成就大事,先做好小事。
53、拼搏创造奇迹,奋斗书写辉煌。
54、人功不竭,天巧不传。
55、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
56、健康第一,从我做起。
篇3:大学班级精神励志口号
大学班级精神励志口号大全_大学班级口号
1、深思乐学,团结进取。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我自律我自信,不放弃能成功。
4、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
5、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6、乐学苦思,敏锐创新。
7、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实力。
8、拼搏奋进,永远进步。
9、认真做事,坦荡为人。
10、踊跃人生,全力以赴。
11、刻苦勤奋,严格自律。
12、耕耘今天,收获明天。
13、做一个有实力的人,不要让今天的懒惰成为明天的痛。
14、同舟共济,劈浪向前。
15、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挑战自我直到成功。
16、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关键的几步。
17、耕耘分秒,勤奋造就天才;积蒿力量,实力铸就辉煌。
18、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舟行学海有远志领航。
19、展现自我,争创新高。
20、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21、用线条和色彩,绘人生最辉煌。
22、弱者等待时机,强者争取时机,智者创造时机。
23、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24、积极人生,全力以赴。
25、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26、文学来自勤奋,高分源自拼搏。
27、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28、一生之苦今日吃,三年之乐来日享。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0、每一次努力都是最优的亲近,每一滴汗水都是机遇的滋润。
31、一朝习惯,万事易办。
32、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33、精研博学,笃行仁德。
3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考试高分来。
3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玺。
36、勤奋学习,顽强拼搏。
37、耐劳求学,踏实做人。
38、分分秒秒,构筑辉煌。
39、不到终点,永不放弃。
40、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41、全民健身,利国利民。
42、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
43、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44、“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45、班级兴亡,我的责任。
46、勤学乐思,奋发向上。
47、播种行为,收获命运。
48、烈日骄阳,铸造精钢,劈波斩浪,唯我最强。
49、温馨家园,阳光疆场。
50、播种劳动,收获成功。
51、班荣我容,班耻我耻。
52、要成就大事,先做好小事。
53、拼搏创造奇迹,奋斗书写辉煌。
54、人功不竭,天巧不传。
55、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
56、健康第一,从我做起。
57、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58、千淘万漉虽辛苦,千锤百炼始成金。
59、勤学守纪,踏实严谨。
60、文明友爱,求学拼搏。
61、强班强校,校荣我荣。
62、学在苦中求,勤中练;不怕学问浅,怕志短。
63、志不坚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64、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65、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
66、沉思乐学,团结进取。
67、志强智达,言行行果。
68、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应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69、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70、北大清华少年心,花香鸟语春天事。
71、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72、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73、播种生活,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74、我欲凌绝顶,谁敢与争峰。
75、为了梦想,我们不懈努力。
76、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
77、立志欲坚不欲锐,在久不在速。
78、天道酬勤,宁静致远。
79、每一次努力都是的亲近,每一滴汗水都是机遇的滋润。
80、生无所息,斗无所止。
大学班级精神励志口号大全
篇4:大学精神的和谐意蕴
大学精神的和谐意蕴
大学精神的和谐意蕴,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社会文化的作用.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体现了追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大学宽容博大的精神体现了对多元化个性的关怀,大学求真务实的精神成为构筑“真善美”和谐的基点,大学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为保持与时代的'脉搏和谐共振,大学明德弘法的精神是为维护自律与他律的和谐,大学理性批判的精神是为张扬公平、正义与良知.
作 者:朱浩 ZHU Hao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刊 名:大学教育科学 英文刊名: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大学精神 和谐 文化篇5:试论大学精神的培育
试论大学精神的培育
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以及用其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大学的发展需要大学精神的维系,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合理求是、使命引导、学术自由、科学创新和积极应变诸层次.培育大学精神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全员的广泛参与,需要经得起市场化的冲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和充实新的内涵.
作 者:潘伦理 PAN Lun-li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 刊 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1 关键词:大学精神 培育 大学发展篇6:大学学雷锋精神3月工作总结
时间飞逝,转眼间就是三月份雷锋活动月了。我区自20xx年3月起开展一系列十个项目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现就这几个项目进行活动小结如下:
1、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志愿服务行动。我们学校结合3月份学雷锋、保护母亲河、植树节、消费者权益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公众主题活动日,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和环境保护知识,开展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低碳环保宣教教育、节能减排等活动。
2、开展公共秩序维护志愿服务行动。20xx年3月5日由共青团书记林江辉带领80人到乔林路,以“创优良秩序”为要求,组织志愿者在林墩广场、市场、车站、医院、校门口大街等公共场所设立志愿服务站,开展秩序维护、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
同时开展平安社区志愿服务,成立乔林社区治安巡查志愿服务队,协助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广文明交通监督岗、志愿交通协管员的做法,组织志愿者到主要交通路口、商业大街商场、主干道公交车站和拥堵路段,开展秩序维护、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走路的良好交通环境。
3、开展岗位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20xx年3月6日开始由门卫林建荣牵头与值日教师每日共5人,以创“优质服务”为要求,立足本职岗位,结合行业特色,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和“学厦航”活动,通过开展文明引导、微笑服务、政策解读和各类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文明“窗口”形象,展现行业风采。
4、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化志愿服务行动。20xx年3月4日以政治处林国防和林碧珠老师为负责人带领120人,以“文化惠民”为要求,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我校文化广场、文化大厅、高安军抗倭遗址、闽南民俗、健身文化的作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爱国歌曲大家唱”等主题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5、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20xx年3月6日以少先队总辅导员林清金为牵头带领10人,以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导向,积极组织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亲情关爱等志愿服务。
6、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行动。20xx年3月4日以***牵头人带领个志愿者,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人”为宗旨,大力普及“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观,到乔美十组林瑞碧家开展家政服务、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爱,积极面对人生、融入社会。
7、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行动。20xx年3月5日以林阿军为牵头人在三中操场对600名师生,以“大手牵小手 爱心助成长”为主题,着力开展关爱未成年人“牵手行动”志愿服务,广泛动员教师针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安全教育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宣传教育。
8、开展关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志愿服务行动。20xx年3月6日以副书记林国荣为牵头人带领12名志愿者,以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为价值导向,组织志愿者为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提供周到细致的志愿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三月即将过去,但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不会从此结束,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以雷锋精神为鼓舞,帮助、关心人们,让世界布满无数个“活雷锋”吧!把雷锋精神更好的继承、传承和发扬下去吧!
篇7:大学精神的战略思考论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战略思考论文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大学所蕴涵的精神更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人精神的发源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1]。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传播文明,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人性,孕育精神,追求真理。大学要有竞争力,更要有文化影响力和文化魅力,这种影响力和魅力,就在大学文化精神之中。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大学与市场、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迫使在社会变革中的大学在努力寻找合法性存在的文化和社会基础。“每一次的社会转型,每一次的大学危机,都在表达着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呼唤。”[2]在当代,一所大学最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内涵,这是一所大学发展和拥有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大学精神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背景下,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理性地思考。
一、大学精神的理念和内涵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在于探求真理,完善人格,教化社会,泽被人类。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势必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总量和质量。因此,今天我们构建大学精神,就是要凸显文化自觉精神,消除市场经济使人“物化”的危险,淳化师德,涵养师生心灵,使大学真正成为知识、思想、理性、道德的诞生之所,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因此,“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校长或大师头脑中自生的,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可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内在、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它既能充分地反映着大学教育活动的职能,又引导着大学教育活动的走向,同时也从某一个侧面决定了大学教育活动结果的特质。
(二)大学精神的构成
由于大学是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而独特的机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因而,大学精神必须与“大学”、“大学人”以及“社会”这三个因素互相组合。显而易见,有机地构成“大学精神”要素必须始终寄身于“大学”、“大学人”和“社会”之中。在“大学”、“大学人”以及“社会”这三者之中,“大学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是“大学”的主体,又是“社会”的重要构成者。通过“大学人”又把“大学”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从而又构成另一种形态的有机结合体。大学的理想、大学发展走向的设计、大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实现此目标所需的手段和方式的选择等等诸方面的精神要素都是构成大学精神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知,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养成、知识的传授、学术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等精神活动应该是大学精神的最基础的构成要素[4]。
(三)大学精神的特性
任何事物的特性都无一例外地包容于构成该事物的系统之中,同时又分别表现在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结构及其功能之上。而大学精神这一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大学精神具有的特性的展示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精神的特性必将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大学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播、精神结构以及运行方式等诸方面。
首先,大学精神在大学教育活动中有渗透性。现在大学以传授知识、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为世人所公认。复杂的大学教育与自身的职业培训在人的培养上有着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最主要的便是“大学精神”的存在与否。对此,蔡元培先生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大学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完美的人格,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尽一分子之责任,而不是把大学生制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让‘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支使去使用的。”[5]大学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这种渗透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以理解。一方面从大学的外部关系看,现代社会科学已经无可置疑地证实:现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及整个社会体制的健康、正常的运作,一刻也不能离开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这种精神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这就给予了大学从学理和思想上关注、思考社会理论、社会精神的权利和义务,使大学责无旁贷地成为学术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中心。另一方面,从大学自身的功能结构看,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科学的创造,还是对社会的适应或改造,它们都是以“人”为基本背景的人的`个性张扬,人的精神的培养始终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无法割舍的主线。
其次,大学精神在社会功能上有示范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①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制度实施的一种机构,它的理想和目的就是促使它所依存的社会不断改良,社会组织关系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制度也好,大学机构也罢,都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现实功利需要而存在的.它应该是社会理想的制造者和实践者。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社会也。”[6]由此可见,大学精神的社会功能先天性地注定了它具有一种对社会精神的先导和示范的特性。②大学精神的示范性是通过“大学人”的社会后劲表现出来的。现代大学是以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人才为己任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中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大学之门,他们的作用决定了社会各部门的走向。显然,大学精神必然会通过“大学人”的杰出活动而去示范社会。③大学精神的示范性通过大学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表现出来。大学的教育成果也好,科研成果也好,都无一例外地凝聚着大学精神,而大学的成果又必然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去应用,而这种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又正是大学精神释放的另一种途径,从而完成大学精神在社会上的示范任务。④与社会文化相比较,大学精神本身具有超前示范的特性。大学是文化和创造的集聚地,它既是创造文化和精神的地方,同时又是造就文化和精神的创造者的地方。大学里的文化意识和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于社会。“大学人”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未来理想社会及其精神的探讨和勾画,对未来理想社会将要出现的先进文化和精神作出某种超前的选择和超前的运用,这就从客观上实现了大学精神在其社会功能上的示范作用。
第三,大学精神在文化传播上有趋向性。所谓的文化传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社会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是指与大学精神紧密相连的校园文化的传播。从文化现象来看,校园文化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内核来看,校园文化的内核——大学精神则更多地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大学精神是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的有机结合体这样的理念出发,可以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学校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大学校园群体——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大学精神的表象,或是大学精神的假设途径与实体形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建设的命题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暗示着大学精神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大学精神的变迁也会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就如同黑鱼的生物习性一样:只要你在水面上看到成群的黑鱼鱼苗,那么在水下不远处肯定就会有这群鱼苗的妈妈——老黑鱼,你很难分辨到底是鱼苗领着鱼妈妈走,还是鱼妈妈在指挥鱼苗前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两者是不可分的。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在其传布与变迁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类似的趋向性,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变化昭示了大学精神的变迁轨迹,大学精神的变迁也注定了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四,大学精神在组织结构上有可塑性。我们知道,大学精神是由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大学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要素”,也就必然处在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大学精神决不可能一成不变。各种“精神要素”的不同组合会构成不同风格甚至是不同性质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可塑性体现在:横向看,有时重视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有时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地注重。纵向看,大学精神构成的每一方面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上,时而偏低,时而又走过了头;有的时候,又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得到校正,均衡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说,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可以把握的,它完全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加以把握、加以引导,正因为大学精神具有可塑性这一特性,在我们的大学实践中才会提出“加强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命题。
二、大学精神的构建
综合上述有关大学精神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既是全体“大学人”共同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必然辐射全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大学精神必须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知识型产业的“孵化器”.它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中心。当前,社会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的主体性的张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改革,使得现代大学精神有着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背景[7]。根据大学所特有的精神理念,我们认为,建设大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大学的精神价值离不开社会发展进程,大学必须投身到现实社会变革与实践中去,把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否则大学自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认同就会受到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必须从象牙塔的峰顶回落到尘世社会中去,以全新的社会关怀姿态接触社会。当然,适应社会并不等于大学被社会所同化,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两个层面分析,大学仍然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领域,大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这个功能是历史形成的,是其它社会机构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发展侧重现实原则、功利原则,而大学的发展却必须突破现实的功利性,因为知识和人才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知识遵循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人才则要关照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所以,大学发展必须不断超越现实,保持自己一贯坚持的精神内涵,即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也充实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像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其次,以大学精神为依托,强化教师和大学生的主体素质建设。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两个主体群,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通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来衡量,学校文明程度也是通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出来的。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实践,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衍生、外化的过程,离开大学生,大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大学精神的建设首先是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建设。教师是大学的另一个主体,从时空上比较,教师比学生更有稳定性,在大学校园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更长。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般认识和稳定的情感,成为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大学的风格、特色、传统主要是通过教师这个群体传承、发扬和创造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内容,而其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所以,在大学精神建设中教师素质建设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第三,发挥校园文明的精神创造力,提高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度。精神创造是大学精神的传统,英国人的“绅士风范”源于牛津和剑桥的人文传统:柏林大学坚持“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对德国人崇尚科学、处世严谨的品质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8]。可见大学精神创造本身就是文化辐射的过程。大学的精神创造和文化辐射主要包括:(1)大学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创造精神产品保证了大学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创造精神产品也为大学在教育系统中不断以全新的知识教育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外,精神产品的创造更是对社会的直接贡献。(2)大学校园文化对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今天,社会开放已经打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大学校园已经融入社会整体系统之中,特别是与所属社区之间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知识经济时代又从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层面提升了大学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明与校园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校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9]。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大学精神建设的内容,也成为大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大学教育的主体是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要在校园内外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圈,用特定的、和谐的文化模式对个人及其行为进行规束,形成个体对群体的归属,使师生的高尚思想境界和情感在这一和谐的“校园文化圈”内得到陶冶和升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塑造健全人格。大学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在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2)大学的重任在于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造,知识的创造需要自由,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的精神。思想自由的基点在于自由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创造知识、创造价值。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探求真理发展科学的先决条件,坚持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准则。(3)塑造大学精神,在于构建品格和道德高地。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不图虚名、做真正学问。由于他行动不便,学校便让学生到他家听课,他住的中大宿舍楼上的走廊便成了课室,墙上挂一块小黑板,他坐在黑板前讲授,学生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听讲。有时听课学生多了,就从家中拿椅子坐,成为当时中大的“一怪”。中大还留着陈寅恪的故居,在他住进康乐园后,学校为了保护几近失明的他,专门设置了栅栏,和一条白色的水泥路,这是因为陈先生的视力只能辨别浅色而特别铺设的,这条路从此也成为中山大学“以人为本”、“尊重学术”的标志。
总之,大学精神的源泉是思考、探索、对话、交流、合作、创新的学术氛围,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上形成自由、宽容、大气、进取、严谨、朴实的文化风尚,在相互激励、碰撞、流动、综合、创新中融解物欲与权欲。
篇8:道德的背离大学精神作文
道德的背离大学精神作文
中国的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从都没有停止过,大学精神的提出还有追溯到中国的某一思想解放运动,大概是19在北京大学那场打开中国人心智的启蒙运动,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给了北京大学一种新的理念“民主和科学”北大从此成了酝酿中国革命的温床,一个高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关系到这个高校的办学兴衰成败,作为高校的校长首先你必备的素质是你必须是一位在社会科学或是自然科学有专长的学者或是研究家,精通教育规律和心中有成熟的关于高校长远期发展计划,以高校为自己晋升跳板的政客永远都当不好一个高校的校长,即使你是可能兼有学者的身份。
其实很多人就没有搞明白大学到底是培养什么,是有一技之长的技工?显然不是。要是培养技工还不如上技术学校,那里会教你如何实际操作。大学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文精神和一中科学进取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大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你会发现你被你所就读的“大学精神”同化了,而且早早的.已经融入你的血液中了,一个高校主流文化提倡什么,就会把非主流文化演化为主流文化,
道德的背离在中国高校教育无论是客体还是主体都是存在的普遍现象,受教育者(学生)远离父母,上课睡觉甚至根本不去上课,整日整日的坐在电脑前,一手练“反恐精英”,一手练“爱情”:“下课了,我们去逛街。”为什么说是道德的背离,本来学生进入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尽可能的收回自己为进入高校而耗费的成本,但是他们在家长面前承诺的是去学校好好学习,可是一句空口无凭的话,没有任何实物作为抵押品,就像A对B说我要和你结婚,B就会问你有房有车吗,这里的房子和车子就是A的承诺成本,如果没有承诺成本做抵押,A想对那个女生说结婚都可以,因为一句话并不会影响到A的福利。学生的道德的背离就是因为吗,没有了承诺成本做抵押所以承诺是毫无意义的,也就导致了道德的背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道德的约束体现在行为人本身的约束能力,道德是无法用确切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的。
其实,道德的背离教育者身上也会有。教师的道德的背离主要是指能讲给学生的东西他不愿意讲,这种背离更应该说是道德的背离,本来你上课要讲五道不同类型的习题,可以作为教师你会认为讲五道习题和讲三道习题的结果对教师自身福利不会产生影响,讲五道习题一节课20元和讲3道习题20元对于教师效果是一样的,对教师的福利表面是没有影响,可是讲3道和讲5道心里感受是不同的,讲3道地福利明显高于讲五道,这样计算讲3的心里净收益是剩下两道的工资报酬,而对于这两道的保持你没有支付你的劳动,可是这种道德的背离是隐性的,校方无法知道自己聘请的教师是否竭尽全力在讲课。
如何让道德背离不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需要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只要抓好眼前的教育事业,民族才会拥有一个广阔的未来。
篇9:大学观念与新教育精神
大学观念与新教育精神
摘要:面对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呼唤健全完善的大学观念尤为迫切。其中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契入是英才教育的关键。而新教育精神的倡导与塑造不仅是对大学真正生命与活力的激发,更是对人之全面和谐发展的促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实施场所,也是知识精英的荟萃之地。在市场经济甚嚣尘上,教育也危险的被当成产业来经营的今天,大学教育观念的倡导与树立是极其关键的。毕竟“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①大学对青年的塑造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的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立足于社会的特定技能,而且要唤起青年人对造求知识与真理的无限兴趣,并赐予他们对生活与工作的正确态度。就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所说的:“而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符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学生们总是潜心地寻觅这种理想并时刻准备接受它,但当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感到理想的飘渺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②大学的理想和观念对青年人的成长起着很强烈的示范作用,它能佑导大学生如何求真求善求美。当然智力上的丰富还仅是表象,更关键的是在心灵上的成熟,包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能够体悟学习的真谛何为,能够找出日常生活的正确指向,能够感受到来自灵魂的每一次颤抖,并真正景仰超越性的人生风范。
应该说创新是教育的生命,也是大学教育的关键。“哲学家与教育家的全都职责在于根据现时的条件而不是且去的条件将真理、善良与正义的永恒理想付诸实用。生长与变化是一切生希的法则。昨日的答案不适用于今日的问题――正如今天的方法不能解决明天的需求一样。”“永恒的真理如果不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赋予新的意义,就既不是真理,也不是永恒的了。”③大学应给学生真正的思想与科学方法,思想的真谛在于引导青年走正路、对超越性的事物保持恒常的信心,而科学方法是教给年青人以理性与善于应用理性的力量。可见,大学的人文性、学术性与综合性是与大学这个概念密切相关的三个特征。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因此在“在人才培养上,大学无不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具有较为完满的人格追求,以别于专门教育造就的狭窄单薄的技术专才。”④作为英才摇篮的大学,在坚持其清纯朴实之本性的同时,应该更多的'锻铸其淳厚博大的学府气质。它既是“民间的世俗教会”,又是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它既是年青人向年长者学习知识与人格的象牙塔,又是保持文化品性与教育理念的思想前沿地带,也是充满活力、热情与理性的乐园。
尽管现实的大学存有令人遗憾的功利气息,也留有技术主义教育取代人文主义教育的危险,“但是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告诉我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讲行讨论的模式;它蕴合奇迹,预示在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它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观念融汇为一体的人才会产造这种
[1] [2] [3]
篇10:精神
高高兴兴无惆怅,
欢欢喜喜啥都忘。
精神支柱若不倒,
健康之花永开放。
篇11:精神
精神
精神jīng shén[释义]①(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基本义)。~面貌焕然一新。(作主语)
②(名)宗旨;主要的意义。认真领会文件的~。(作宾语)
[构成] 并列式:精+神[反义] 肉体、物质篇12: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大学精神是大学活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迷失.对此,基于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实际,概括当代大学精神迷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将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作 者:王倩倩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大学精神 迷失 重建篇13:精选大学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方案
20xx年10月10日是第xx日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了更好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全院范围内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增强预防和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倡导保持生理健康与追求精神健康的统一。特制定精神卫生日具体的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关注心理,健康成长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0月8日―10月30日
三、活动内容和安排
(一)心理健康知识宣传(10月8日-10月11日)
1.各二级学院、系广泛收集与“世界精神卫生日”有关的报告、活动、新闻、文章、图片,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向本二级学院、系学生宣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2.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通过宣传栏、官方微信、微博、网站以及发放心理卡片等渠道宣传与“精神卫生日”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组织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座谈会(10月12日-10月16日)
1. 各二级学院、系要重视二级学生心理健康站的工作,至少组织其开展一场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座谈会,推动二级学生心理健康站工作的开展。
2.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组织我院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至少开展一次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座谈会,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和自身的工作情况,畅谈自身体会,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进一步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我是向日葵”笑脸DIY大赛(10月17日-10月30日)
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拟开展“我是向日葵”笑脸DIY大赛,在全院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增强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责任。
四、活动要求
(一)各二级学院、系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进班级、进宿舍,提高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各二级学院、系对照本次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前后进行总结,并于11月6日前将总结报到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
篇14:论大学精神与产业精神的融合
论大学精神与产业精神的融合
大学精神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当代大学精神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与现实的贴近,在追求崇高学术理想的同时,实现大学对象牙塔的.超越.大学也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大学真正蓬勃发展之日即产业精神与大学精神得到真正融合之时.
作 者:王侃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医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刊 名:江西教育科研 PKU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AL RESEARCH 年,卷(期): “”(10)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精神 产业精神 融合篇15: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爱精神
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是一种超越本爱和人爱的理性之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大爱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弘扬大爱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大爱精神的主要举措有: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仁爱”和“兼爱”等思想:继承和弘扬人本主义思想: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作 者:郑伦仁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焦作,454001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 大爱精神 概念解读 客观要求 主要举措篇16:大学精神的人文解读与回归
大学精神的人文解读与回归
转变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市场化”倾向,应着眼于大学人文精神的建设.从大学的根本任务出发,大学精神源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存在和需要应被视为大学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人”才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大学培养人文精神应重视人文课程的基础作用,以人文课程为切入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大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 者:李辉 林亦平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人文社科部 刊 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SEARCHE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大学精神 以人为本 人文课程篇17:大学体验实践大学精神的新视角的论文
大学体验实践大学精神的新视角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 大学体验 大学活动
论文摘要:大学的存在价值正受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能力的挑战。大学需重视大学体验以实践大学精神,通过适应社会发展、开发自身优势应对新的挑战。大学体验是指由大学教育活动引发,沉淀后留在记忆中的个人或集体的心理感受,分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具有维系、教育和筛选的作用。大学管理者应通过合理设计大学活动、积极挖掘大学故事和努力营造校园环境构建良好的大学体验。
西南联大(1937年8月―1946年7月)已“胜利关闭”70多年,而对这所“临时”大学的回忆与纪念仍热度不减。在社会、经济和办学条件远胜于当时,并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振奋目标已提出十多年的背景下,我们纪念西南联大,与其说是对历史的回忆,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
西南联大的贡献,精神是第一位的[1]109。但当透过当事人或学者对西南联大的回忆或研究,寻找西南联大的精神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枯燥的口号,而往往是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知识会过时、会被遗忘,但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感受才是关于一所大学的所有回忆的“酵母”。若干年后,还会有人像我们今天怀念西南联大一样,怀念现在的大学吗?
现代社会正悄悄解构传统大学的生存方式,大学的存在价值正受到质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视为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与之对应的是人类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公立、私立、企业或非营利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使大学已不再是传承、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唯一机构。大学正面临来自社会现实及自身发展两方面的挑战。从社会现实来讲,挑战不仅源于全球范围内公共财政对大学支持的减少,而且源于社会压力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感知能力的影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现实生活的富足及现代人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让人们越来越没有热情和耐心从事某项可能要花费3―C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究或学习。从大学自身来讲,技术进步(如互联网)已深深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式与能力。而且,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大学里的研究却变得越来越精细。知识更新速度一日千里,学生们往往等不及新的知识和信息到教师那里转一圈后自己才获悉。大学应该怎样证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大学应该如何维持和加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面对现实中的危机,大学不妨从两个方面应对。一是努力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二是努力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现代人提供从其他地方不可能获得的体验。但大学对社会现实需求的任何妥协,都会招致坚持“象牙塔”理想的人的强烈批评。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大学禁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使而损害大学教育传统理念的现象。大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自身独特优势的开发,却往往竞争不过纯商业教育机构。譬如在网络教育领域,阿波罗集团(apollogroup)受欢迎的程度就远胜过传统大学。
大学的两个应对之策迫切需要一种纲领予以规范和指导,大学精神无疑可以担此重任。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包含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基本内容[2],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用大学精神规范和指导大学适应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则可以避免大学迷失于功利主义的“丛林”;用大学精神统领大学开发自身优势和特色,则可以使旧传统历久弥坚,新风尚根基茁壮。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历史的沉淀和凝练,也是统领和指导大学未来发展的基本指南,应该成为全体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但是,大学精神是无形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作为大学存在的重要基础――学生无法对大学精神进行直观的观察,而只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这即是大学体验。
一、大学体验的内涵和作用
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也是灵魂的塑造,“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所以,作为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大学体验所要追求的目标即是将一代代教师、学生和员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形态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一目标的实现或者说这一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大学与学生,尤其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交流,还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一种情感的默契。“专门称之为体验的东西,就是意指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领悟其意义规定来说,在根本上是不会枯竭的。”[3]离开大学许多年后,你也许不再记得学校的某些规章或课程,但你绝对不会忘记那个对你的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规定或教师。
(一)大学体验的内涵
由大学教育活动引发,沉淀后留在记忆中的个人或集体的心理感受,我们把其称为“大学体验”。
大学体验是将大学精神具体化的基本途径,是大学精神在大学教育活动中的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由多个维度构成。借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某些概念,可将大学体验分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其中认知体验是指学生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体验,是学生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时获得的感受;情感体验是学生内心被触动,而对事物产生某种肯定或否定态度的感受;行动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而获得的感受;关联体验则是学生把自己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而获得的感受。这四类体验中的两种或多种的混合便构成混合体验,而所有四种类型体验的相互融合则构成学生的全面体验。尽管我们试图追求全面体验,但结果很可能是某种单维体验更能让学生记住大学。而且,事实上,各种体验之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借用系统论的观点,全面大学体验会带来超越单维大学体验的效果之和的效果,即不同维度大学体验的交互作用会对大学教育的成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体验是大学精神渗透于教育中的实践工具,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作用,而且大学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并不是具体的实在物,它由一些体验线索组合构成。这些体验线索是指大学任何能够被学生感知和感觉到的人或事物。
(二)大学体验的作用
1.大学体验的维系作用。大学体验的维系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大学精神的传播和继承。大学体验是大学精神贯彻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产物,通过将大学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记忆中,大学体验建立起学生对大学精神的恒久记忆,强化了学生对“大学品牌”的忠诚度。时间的流逝,学生可能记不住教师所授的知识,但却依然能在回忆中感受到大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及教师自然流露的风范。
大学体验的维系作用还表现在对大学经历的感知和留念。大学体验由大学教育引发,尽管其表现内容和形式会多种多样,但始终与大学有关。当类似的认知、情感或行动等体验在其他时空条件下出现时,当事人往往会想到此种体验第一次出现的场景,大学体验也会在此过程中得以重现,学生对大学的感情也就再一次得到强化。
2.大学体验的教育作用。教育是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的统一,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其专业性比较强,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紧密相连。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都在发挥着作用,而最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便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潜能、现实的社会和未来可能的职业产生或深或浅的体悟。
大学体验的教育作用突出表现在能够使学生产生人生中可能遇到的认知、情感、行动和关联的感受,使学生与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加深校园生活与学生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
3.大学体验的筛选作用。大学体验是外部活动在学生心理的内化,其间必然经历一个信息交换与渗透的过程,而受制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这种内化过程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第一是学生形成体验能力的阶段;第二是学生选择体验对象的阶段。这样,学生就对大学里的活动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筛选,其结果是大学教育者所设想的目标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而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筛选的记忆则成为学生对大学的所有印象。经过学生在社会上的口耳相传,这些筛选后的记忆成为人们了解大学的符号,形成社会对大学进行非正式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
二、构建良好的大学体验
大学体验是学生个体的就学感受,外力不可能为学生塑造一个理想化的个性大学体验,只能积极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为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大学体验提供条件。参与、体验情境和线索是体验形成的必要条件,大学管理者所能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创造体验情境,提供体验线索。具体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一)合理设计大学活动
美国学者丁托(vincenttinto)在大量研究了美国大学学生的辍学现象后提出,防止学生辍学的唯一方法是改善学生的就学体验,使得辍学风险较高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实现某种“学术融合”与“社交融合”,也即,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将艰苦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难忘的人生经历[4]。
若要实现学生与大学的“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校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不仅应该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和人格发展的要求,更应该是他们将来面对事业上挑战的最好的`预演[5]190。
合理设计能够丰富大学体验的活动,不妨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全面认识大学体验的内涵。设计大学活动只是实践大学精神、促进学生与学校“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供大学体验的平台和鲜明的体验线索。程式化和好大喜功式的仪式带给学生的往往是枯燥和乏味,甚至厌恶的感受,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心设计则可以为学生带来一生难忘的体验。譬如在美国一些大学的毕业典礼中,校方不仅热情邀请学生的家长参加,而且还会在典礼现场,请那些家庭中第一位大学毕业生们和他们的家人起立,接受众人的欢呼和祝贺,这种活动引发的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感激、对大学的认同,要比校长的长篇大论有效得多。第二,尽量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全面体验的活动。活动方案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活动的形式宜多样化、短程化、个性化,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而又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特点。比如对大一新生开展入学教育,通过参观校史馆及图书馆、与高年级学生交流、参加大学学习指导等活动迅速让学生消除对大学的陌生感;为毕业生开设“跳蚤市场”,处理他们的图书、资料、私人物品等等,既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又可以丰富他们的市场经历。
(二)积极挖掘大学故事
尽管我们可以用一些简练、深刻的语句来概括大学精神,但“大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知识共同体,一个由有血有肉、有学问、有精神的人群组成的知识共同体”[1]7。所以,说到底,在现实中,大学精神是通过人物和故事来体现的。“大学传统的延续,主要不是靠校史馆,也不是靠校长演说,而是靠熄灯后学生们躺在床上的聊天,或者饭桌上的口耳相传。这些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的雅人趣事,真假参半,代表了一代代大学生的趣味、想象力及价值判断。”[1]173这也最能被学生接受,形成了大学体验的主要素材。
大学创办时的艰辛经历、大学校园中有趣的教师员工和同学之间的恶作剧、校园民谣、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有些虽不能见诸正史,却可以成为学生日常消遣、调侃的对象。这些故事中包含了师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取向,也特别能体现一所大学的风格与涵养。
大学相关部门应注意及时搜集校园里流传的逸闻趣事,或对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进行某种程度的“加工”,使其以普通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大学精神。此外,大学管理者还应通过出版物、网络、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的演讲对大学故事进行适当宣传,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大学精神。需特别指出的是,为丰富大学体验而“加工”的故事不同于先进人物或先进事迹的宣传材料,其特征应该是鲜活、有趣而又富有思想性的。没有思想的故事,显得浅薄;没有故事的思想,令人乏味。这些故事也许过于传奇,抑或“上不了台面”,但却能让人在会心地微笑、啧啧地称赞或叹息中感悟大学精神的真谛。
(三)努力营造校园环境
大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大学体验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完成。校园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精神和大学体验的物质载体。校园环境本身就有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大学体验,而且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塑造,可以为大学体验创造积极的条件和合适的情境。
校园环境的建设包含建筑、校园景观等硬环境,也包含浓郁的学术氛围、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等软环境。如美国的一些著名院校,特别是私立名校,无不刻意在公众心目中塑造一个充满贵族气息的校园环境。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尽管不是大楼之谓,却也需要个别有历史意义和代表性的建筑作为大学的标志,提供大学体验的线索。在美国的大学中,有幸拥有像普林斯顿的校园哥特式或哥伦比亚的古希腊庭柱式建筑的大学,往往不惜以建造新楼数倍的代价去维修这些古色古香的教学楼[5]32,以增加校园文化的厚重,营造一种远离世俗喧嚣、可以自由遐想的清新氛围。与我国某些大学追求大广场、大校门、大雕塑相反,美国大学中常有艺术雕塑或园艺小品点缀于校园的各个小角落,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清雅脱俗的文化环境,而这些艺术品或由校友捐赠或由校友创作,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又可成为大学体验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杨鲜兰.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2):20-23.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86.
篇18: 女排精神大学英语作文带翻译
女排精神大学英语作文带翻译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once achieved great honor in the last century, their spirit of never giving up inspired so many people. But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s the old volleyball players retired and the new ones were not stronger enough, the team met difficulty. While winning an important match announced their return.
中国女排曾经在上个世纪取得了极大的荣誉,她们永不放弃的精神激励了很多人。但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老一代排球运动员退役了和新人还不够强,团队遇到了困难。然而在赢得了一场重要的比赛后,女排宣布了她们的回归。
Last night,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had an very impotant match against Brazil team in the Rio olympic games. The hope to win was very very little, because Brazil team was such strong, they were the champion of last two olympic games and Chinese team only won one match for the last 18 records. What's more, almost all the audiences supported Brazil team.
昨晚, 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女排有一场很重要的比赛,对阵巴西女排。赢的几率非常小,因为巴西女排很强,她们两届奥运会的冠军,中国队只赢了一场比赛在过去的18场记录中。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支持巴西队。
It seemed to win the match was not possible for the Chinese team, but the girls were very strong and insistented to fight for the last mimute. Even they lost the first game, they never gave up. Especially for the last two point, they were so brave and finally won the match.
似乎中国队赢得比赛是不可能的,但是女孩们都非常强大,坚持争取到最后一刻。即使她们输了第一局比赛,但是她们从不放弃。特别是最后两个赛点,她们勇敢,最后赢得了比赛。
This is the spirit of women's volleyball team, we saw these girls fight for the last minute, they are the best team.
这是女排的精神,我们看到这些女孩争取最后到一分钟,她们是最好的团队。
篇19:校园文化中大学精神培育的论文
关于校园文化中大学精神培育的论文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精神培育存在的不足
大学校园文化以一种外在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意识产生影响,而不是以固定刻板的方式进行强制的灌输。所以,面对当今社会千变万化的大环境,大学生被鱼龙混杂的信息所包围,这些信息不断地对受教育主体意识进行着侵扰和干预,使得大学文化的影响效果减弱,进而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塑造和培育促进的效果不佳问题的存在。
(一)流行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精神
培育过程的作用存在一定偏差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性质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某种程度上,流行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流行性对现代大学精神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流行文化和校园文化有积极的一面,流行文化以开放、个性的特色不断地作用于大学生的成长,促使大学生个性发展,造就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倾向于功利化、向钱看等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产生着消极甚至是负面的影响。这一影响与大学精神对教育主体的作用是相悖的,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
当今时代,网络由于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自由性,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的重要一环。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重要一部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他对校园文化具有补充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其文化包含着各种鱼龙混杂的文化信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类别的文化在网络上共生共存,良莠不齐,对大学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造成强烈的冲击,进而对认识尚不完善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制约优秀大学精神的形成。
(三)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融合不好影响大学精神的形成
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青年人的道德和精神教育,既有着良好的、健康的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内涵,也有着一定的糟粕需要进行扬弃。而时代精神是一种快节奏的东西,其所追求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等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有着一定抵抗和冲突,不能很好地与传统文化交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时代精神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要与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的结合,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极大提高,需要克服传统思想中对中庸、奉公、集体等的过分要求,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以达到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水乳交融,极大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形成。
(四)缺乏科学表现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致大学精神培育“形神不和”
大学文化建设要极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需要科学的表现形式,需要把死板的文化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现实中的大学尤其是一些近年来合校升本的院校,校园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是:第一,没有自己的建设思路和独特表现形式,在形式上不断地模仿知名院校,缺乏新颖感和吸引力;第二,对于文化的表现都仅仅注重单个方面,没有认真寻找科学的表现形式,没有最大化地体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第三,某些大学文化建设为了迎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仅仅寻求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东西,而忽视大学文化内涵的体现。由于这几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精神培育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皮毛分离”现象,大学精神的培育仅仅是一种走形式。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与建设目标追求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能较好地发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在对象上,往往不重视大学生个体的意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凭空想象建造与理论相似的产品,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有些还仅仅停留在开展各类活动和制定各类制度的层面上,往往通过雕塑、博物馆、校史馆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忽视了大学文化理论的针对性,缺乏理论的灵活运用,没有让理论变成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
二、大学精神培育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
对于现代大学来说,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功能之一,其他功能都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优秀大学精神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精神支持。要培育优秀的大学精神,就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功能,进而作用于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以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大学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
大学文化是一个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学校历史沉淀和先进时代精神为一体的综合体,这是大学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新时期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要培育真实的大学精神,实现传承文化和提高育人质量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就需要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构建符合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进行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这是功利性学习教育所不重视的。新时期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作用的发挥就是要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建设的推进,不断地优化育人外部环境,在制度约束和环境的感化中,逐步提高效果。
(二)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着大学精神的内涵,引导着大学人文教育的方向
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校园文化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都是为了培育能体现有各自学校精神特色和优势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传承优秀的文化,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人才。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宏观文化,决定着学校事业发展方方面面的方向和特色,为学校教育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要确保校园文化沿着正确而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有好的大学精神的指导。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扎根于优秀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之中,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通过形神兼备的校园文化形式体现优秀的文化和精神。
(三)校园文化很好地起到了规范限制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是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也将制度建设拉入建设的.范围。运用制度建设,明确地告诉大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告诉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他们的行为等进行一定规范制约,对他们的偏差思想和行为进行一定的纠正和约束,为大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一定的保护。同时,优秀的大学文化都会浸染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让大学生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提前设定的情景调节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这种规范限制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对学生周围环境的设置、美化,来不断达到素质的提高,进而实现大学精神的内化和传承。(四)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精神全面升华大学精神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升华的精神集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其升华、传承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手段。我国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的大学文化,用马克思主义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精神的品质。第二,校园文化通过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二者的融合与发展,在二者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内化为大学精神的内容。同时,大学校园文化是通过物质、文化、精神、制度和行为等多种形式展示大学精神的,在构建过程中不断通过这几方面的建设促进大学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优秀校园文化
(一)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
没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文化,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凝练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思想和理念,是一种文化的长期积淀。大学精神一般凝练在大学的校训中,经过历史的磨砺和广大师生的认可,最能体现大学的核心价值。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突出反映了学校的特点和文化气质。同时,大学精神也是开放包容、不断推陈出新的一种价值追求,需要在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科学创新和发展。
(二)建设形神兼备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需要形似,而且需要神似。形似就是要重视做好大学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极大地体现大学文化之美。我国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要广泛借鉴西方知名大学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实体建设方面做到与传统契合,与社会融合,与时代一致,真正体现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还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创新,促进育人环境的美化和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神似就是要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重点突出区域文化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不断与时俱进,造就齐备的、能体现大学精神文化的文化设施和精神文化。
(三)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和统一
优秀大学精神的培育,必须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进一步丰富文化内容,形成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文化和包容时代精神。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我们需要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指导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要打破封闭保守的传统,用包容的精神吸纳一切时代优秀文化,使得与历史和谐,与社会融合,与世界同步。第二,要达到现实需要和发展前瞻的统一。大学的另外一个职能就是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种现实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主动超越现实,引导社会文化潮流和趋势,在现实和未来统一中进行丰富发展。第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校园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要素组成的整体,需要在各个方面共同发展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提高。
作者:王晖
★ 大学德育论文
★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 创业教育论文
★ 各大学校训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共19篇)】相关文章:
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分析2022-06-28
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途径探讨论文2023-04-16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的论文2023-07-12
二中校训作文2023-08-12
大学生在校表现评语2024-01-05
关于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精选2024-01-04
校训心得体会2022-06-18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2022-10-02
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的思考论文2022-05-12
复旦大学校长道歉范文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