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分析(通用9篇)由网友“猫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分析
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分析
从20世纪最后几十年开始,我国在教育理论上的研究逐渐呈现出炙热化的态势,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大学体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上关注的较少,专家学者对实施大学体育通识教育的研究不足。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又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体育实行通识教育显得必要而有意义。
1大学体育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 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相一致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 . S . Packard)教授。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制度,不同学生所学课程之间出现很大不同。通识教育作为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人和公民。注重学科知识广泛性和综合性,强调知识对人的启迪作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实现高校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途径。我国众多大学注重通识教育的实施,通常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即全校性必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到了总课程学分的1 /3左右。
作为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的大学体育,经历30多年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部1979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1992年《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2纲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呈现出中学化趋势的《教学大纲》到全新理念的《指导纲要》,通识教育的理念己于大学体育结合,而其更深层次的交融是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
1.2以终身体育为主导的大学体育整体培养功能反映通识教育理念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体育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其具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相通的。大学体育除了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学习,还应该是培养健康、和谐的人的一种途径,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指导思想应在于学生心理与智力的发展以及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养成,体现在体育意志、价值观、知识观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运动技能,同时还应注重体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运动项目的赛事、运动康复与保健等。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具体途径
2. 1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之教学
在教学方面,毛振明教授在《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提出当前体育教学的10种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即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注重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等。现有的体育教学把重点放在运动技能的习得,而忽略了其他的非技能性的体育。如何把大学体育课程改造成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理论知识和通过体育获取多学科知识的一门多功能课程?笔者在此构想的基础上,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提出了相关的观点,以期真正意义上在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下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1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大学体育通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指导纲要》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必修课,大学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其主要目标是让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掌握1 -2项的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育健身基本的理论方法、提高自身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欣赏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虽然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并不是说大学体育教学与通识教育毫无关系。以皖北地区的地方院校为例,无论是体育技术教学还是体育理论教学都有涉及到通识教育。如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会对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一步的`学习,有关于运动项目的起源、现有的国际国内赛事情况等,扩大了大学体育课的外延和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涉猎到更多体育常识。对一项或者几项运动项目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们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之后,可根据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开设高一级别的体育课程。第一类是基本运动技术的前提下的战术学习,如篮球的三人配合战术、羽毛球的高远球和网前小球结合战术等,为学生今后参加比赛做好准备。第二类是体育理论的教学。如前所述,体育理论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类选修课也是比较重要的。以皖北地区的高校为例,己有开设钓鱼理论与方法、健身理论与方法等数门课程。其中健身理论与方法适用于大多数项目,课程中对健身的重要性、健身的方式方法、不同体质的人群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国外的体育锻炼情况等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解。第三类是由学校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开设的兴趣培训班。其目的是通过开设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大学培育出既有运动技术专长又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复合型人才。
高一级别的体育课程是大学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这一媒介学生能够了解到大量的世界各国在体育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能涉及到各国地方的民俗风情。相反,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掌握能促进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热情,通过运动技能的不断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势必会增强,以点带面,影响周围的同学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全校掀起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潮,这种模式不可不视为一种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 1.2教学模式
综合能力强、有创新能力是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实施与之相符的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设定基本目标,还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适当的组织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学生在进行技术练习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纠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活动中,对于在练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课堂的练习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运动技术,学生还需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可推荐相关的书籍、影像视频指导学生课下学习,让学生的运动技术由分化阶段、泛化阶段向自动化阶段转变。在整个运动技术的掌握过程中,教师作为监督者,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堂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强化指导,鼓励他们进入学校运动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选材提供人才。在大学阶段不间断的接受提与通识教育,改变长久以来的体育的偏见,激发学生的潜质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 2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之育人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单个学科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全面的素质修养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在大学体育通识教学中所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学生不仅学到了从事体育运动的运动技术,而且体会到了团队协作、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的意志,提高了综合素质。无论是中外的体育文化还是在运动技术学习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提升了自身的素质,使心灵得到净化。使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实现育人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作为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地超过授课时限的东西。要实现育人的目标,需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提高文化、科研水平。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除了需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外,还需研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此外,参加各种培训、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阅历。使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提高道德素质,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应教会学生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教师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结束语
我国大学体育通识教育经过初始起步、逐步发展,己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体育通识教育的道路,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瞬息万变的背景下,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不断的借鉴国外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除此以外,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都能促进大学体育实施通识教育的实现。消除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误区,整体设计、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师通识教育再学习,让各年龄阶段的教师共同参与到通识教育的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篇2:大学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通识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材通识教育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阐明通识教育的概念、基本内容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接着对教材、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概念界定,并简要论述国内外教材评估的相关研究;然后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通识教育理念和教材评估理论结合起来,从六个方面构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材评估内容,并依据此内容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进行分析。
通过对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文学与艺术、家庭婚姻与友情、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念;《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教材分析与评估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基础性”和“必修性”,使其可以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同时,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一门国际化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材料。
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作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写与评估是否应吸取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一话题近些年来在外语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英文是general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等。
在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指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指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是为以后生活所接受的教育,类似于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
19世纪初,美国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
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界定,但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认识。
朱自强认为,通识教育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优秀成果,并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
李曼丽()等从不同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阐述。
本研究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为贯彻这一理念,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和中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的内容
通识教育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不同人持不同见解。
例如,一部分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应包括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另一部分学者指出,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理解、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对著名文学作品的学习。
参考袁曦临()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中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相关研究,以及华维芬()对综合英语教材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基础性”和“必修性”的特点,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从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更具体地讲,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分为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直接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材”这一主题的资料并不多。
但“通识教育”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硕果颇丰,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
1.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即对公外的教学研究。
陈坚林、顾世民(2011)指出大学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以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同时要考虑其通识性。
作者指出,通过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在工具性和通识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从而使大学英语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吴鼎民、韩雅君(2010)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三套车”的课程体系内容,即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综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此外,马彦(2009)等在如何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功能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2.我国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实践研究,这里的外语专业主要指英语专业。
陈雪芬(2010)认为,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
作者指出,通识教育模式下外语教育的特点:博雅之师、博雅之士的培养目标和博、专兼顾的课程内容体系。
柴改英(2010)以浙江工商大学外语系为例,强调通识教育模式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界普遍认为,在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外语专业应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评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这些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国内外有关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背景;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成果,为笔者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
二、《全新版大学英语》的相关研究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指狭义上的教材,即课程核心教科书,不包括试题集等。
据此,大学英语教材,即高等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上大学英语课时统一使用的核心教学材料。
(二)教材评估的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末,有关教材评估的研究就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Seaton(1982)、VanEls(1984)、Cunningworth(1984)、Breen和Candlin(1987)、McDonough和Shaw(1993)都分别对教材评估的内容作了详细、广泛地探讨。
我国学者对教材评估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995年,钱瑗介绍了HutchinsonandWaters的教材评估一栏表,引起我国外语界的关注。
随后,胡壮麟(1995)、文秋芳()、束定芳()、庄智象()、程晓堂(2011)、王守仁()等学者,对教材评估作了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由于目前学界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英语教材评估体系,因此,笔者尝试在整理、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及外语教材评估理论,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评估,期望所得结果能够为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三)选取《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原因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种类众多,但在受师生欢迎度及教材编写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为此,本研究确定,应选取著名出版社发行的、受师生广泛认可的、在各高校现行普遍使用的主流教材进行研究。
关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笔者主要参考赵勇(2009)和裴光兰、李跃平(2011)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查,发现《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是目前我国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之一,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最终选择《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为研究对象。
(四)《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简介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该版本整个系列教材的主干课程。
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
具体来讲,教材每册都有8个单元。
每单元设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正、副课文各一篇文章。
更详细地讲,每单元都是由四部分组成:课前自学:与主题相关的听力活动;课堂学习:正课文(TextA);课外阅读:副课文(TextB);课堂实践: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语言操练。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的1-4册,基本结构相同,每册都由上述内容组成。
(五)《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关研究
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较多的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及对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柯彦玢(2002)以该系列教材的《阅读教程》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汤声平(2002)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
李慧琴(2002)就《听说教程》的编写特点作了介绍,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版教材,以教材编写思想的引介为主,目的是向外界推行该教材。
2.关于教材中文化的研究。
郑晓红(2009)从文化价值取向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进行分析,指出该系列教材倡导个人主义、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等特点。
此外,有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不同视角,综合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
3.关于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研究。
毛立群(2004)对《综合教程》中课后练习题展开深入分析。
张殿宇()对《综合教程》中听说练习部分的设计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针对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已有研究,都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评价教材,这为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4.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大多是硕博论文。
在梳理文献时,笔者发现,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多从教材的词汇、语法、语言技能、文章体裁、课后练习题等几个因素为切入点,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材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5.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与其它版本大学英语教材的对比研究。
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各套教材的优缺点,并为进一步完善教材提出修改意见。
综上所述,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资料,较少从通识教育视角来分析与评价教材。
由于通识教育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目前高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因此,本研究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该套教材,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三、本研究采用的评估依据及研究思路
(一)评估依据
本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评估,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视,反映在大学英语教材上,就要在内容的编写上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要同时包含有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2.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涵盖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
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六个具体的方面: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
3.教材评估理论。
本研究采用的教材评估理论有McDonough和Shaw的教材评估理论中的内部评估,Breen和Candlind的教材评估理论中对学生的关注,及文秋芳(2002)、庄智象(2006)和王守仁(2013)等提出的外语教材的编写“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已有教材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分析与评估。
(二)研究思路
依据通识教育的内容,本文首先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的64篇文章进行归类,接着分析教材在每一篇具体内容上的优缺点。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个人修改建议。
四、研究结果
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选题广泛,涵盖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
其中,在社会与文化、教育与心理这两方面内容所占比例最大。
较之其它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该套教材对科普与环保知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所占比重占12.5%。
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各占9.38%。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4篇文章,占6.25%。
(一)社会与文化
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主要涉及:代沟问题;网络世界的利与弊;如何建立一个没有性别偏见的社会;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英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工作与休闲的关系;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现代美国社会的安全问题;智能汽车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等。
篇3:通识教育课程分析论文
摘要:关键词:
通识教育;学习动机;必要性;教学内容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经典的语言学习社会心理研究十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或“取向”(Orientation)。
Garden和Lambert(1972)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比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升学,出国,父母的期望等等;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
学习动机不同,直接影响学习策略,学习效果。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学者提出需要更广泛地借鉴心理学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管理心理学有关工作满足状态的研究成果)来扩展Garden(1985)的经典动机模式。
目前不同的扩展模式主要包括了“学习情境”、“目标显著性”、“自我效能”(Tremblay&Garden,1995)等新的因素。
同时,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差异比如年龄、性别、学习策略等也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
而现如今我国有关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也大多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方向,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正面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的研究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的因素之间的相关的关系。
一些影响较大的研究关注的“动机”侧重“努力程度”这一行为层面,对动机的类别并未做比较细致科学的划分(吴一安、刘润清、Jeffery,1993;刘润清、吴一安,),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提出“证书型动机”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力(华惠芳,;石永珍,2000)。
关于学习动机这一方面,作者比较赞同学者高一虹的观点,即“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Bilingualism)。
这一双语现象是指母语和目的语的掌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相得益彰,积极互动。
与此同时,作者将其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打下一定基础。
但其中不少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听力缺乏系统训练,词汇量有限,以及性格内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太敢开口说英语,更不用提在公众场合发表英文演讲。
许多英语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够浓厚,当然,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联,但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也是占主导因素的。
他们往往更注重学习成绩,是否能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将来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还有些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容易欣赏热门的英美剧。
事实上,语言学习最本质的意义,是为了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学好英语,有助于完善个人人格,提高思辨能力,做国际型人才打下基础,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方向。
目前,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献非常稀少。
从1995年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师等方面,但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H.H.Stern和Ullmann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四大类:语言水平,知识,情操与价值观,技能转移;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如麻省理工大学,在英语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为学生灵敏而成功地加入全球共同体提供语言工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教育大于专业教育,事业不过是人生的其中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兴民”,而是“扰民”。
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李曼丽,1999)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把通识教育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性质角度来加以阐述,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二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的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常识类的知识”,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学者吴鼎民认为应当拓展大学英语的课程功能,注重培养英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
“通识教育”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所谓对所有人的教育。
它被用来诠释的整体性质的教育中的一部分,这部分首先关注人的生活,其次是旨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
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专业技能的教育。
二者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也不应该割裂开来的。
作为中国大学生,他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很多个个体;既是一个沿着一条相同的路走向一个共同未来的国家公民,又是很多个沿着不同路前行的个体。
这种双重性正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也说明了通识教育同专业教育应当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许多中国大学生中,人文与科学素养双重贫乏,学生变得不会思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反思能力。
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落实通专相结合的理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现如今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文化素质教育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经过通识教育近二十年的探索,基本成型的做法是,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
通识教育课包括文理交叉选修课、艺术类选修课等选修课程。
当然在具体科目、选课形式和要求上各所大学之间有一致的地方,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医院校,可适当增加中西医文化方面背景知识介绍。
比如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者屠呦呦,正是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对抗疟疾。
要抓住课前五分钟,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在课堂上,可就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展开讨论。
比如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通讯资讯日渐发达,很多人习惯了微信、微博、邮件等方式沟通和交流,[4]但是汉字书写机会越来越少,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错别字也很多;许多学生对流行音乐摇滚十分痴迷,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如中医方剂昆曲京剧书法却不感兴趣,一些老手艺也面临失传的危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得互帮互助成为一种习惯,达成社会共识,在英文讨论中,让学生意识到锦上添花固然容易,雪中送炭的人文关怀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应有的品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压力和困惑,积极疏导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另外,加强课堂之外的英语实际能力培养。
[6]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中医经典中英文对照版的习惯,通过参加英文戏剧表演,音乐剧,英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口语能力,发展思辨才能。
丰富听力资料,不仅仅局限于听力口语教材,一些经典原声电影,英美剧,英文纪录片均可涉及;同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听,更应带着特定的学习任务,了解具体语境下的地道的英文用法和词汇,从而完善自己的英文写作和翻译水平,为中医国际化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彭贝妮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甘阳.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
读书,2006,(4):3-12.
[2]惠芳.
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
外语界,1998,(3).
[3]石永珍.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J].
国外外语教学,2000,(4).
[4]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31—232.
[5]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
[6]吴一安,刘润清,Jefferey,P.
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7]张东海.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
复旦教育论坛.
,(4)
篇4:通识教育课程分析论文
摘要:
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高校转型要实现教育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以喀什大学为例,分析了转型中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通识教育;转型;构建
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应用型高校,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试从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本质等方面,以喀什大学为例,来谈谈地方高校转型中的通识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1地方高校转型之本质与问题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高等教育发展亦呈现出不同于往常发展的新态势.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成为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1.
1地方高校转型之本质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学,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
“职业取向”是现代高校区别于传统高校的价值追求,职业性是现代高等教育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
本科高校的职业性取向,从本质上说,不是“转型”而是“回归”.
回归现代高校的职业性,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在此意义上说,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首先,现代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
“三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经院化到社会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这三个职能以及每个职能可以有所侧重,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活动范围.”[2]253开展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要着眼于社会效益,要讲究国家的经济效益.
因此,无论哪一类高校,培养人才就是其最根本的任务,而人才又是职业社会中的一份子,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传统的职业人才,都是以服务为目的,其区别仅仅在于层次和类型不同而已.
因此可以说,所有高校都具有职业教育应有之义.
正如有学者所言,“所有大学都应该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职业人才是各类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素质要求和教育期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模式遂逐渐为融合模式所取代,即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为一体,“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也可以看出,双轨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走向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已很少被区别使用.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无缝链接.
如英国政府很早就在探索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改革,主张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消除双轨制.
篇5: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摘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改革对策,同时也分析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给出一定的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理念转向;大学英语教师;课程设置
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1]。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还要体现出其通用性的教育作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通识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和修养等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德和智共同发展。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通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和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最终要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2]。
社会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而是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内在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选择一种教育理念便会决定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前途。
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其终极追求是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人文气质,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高尚情感的国际化人才。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向,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向,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然后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技能,解决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填补英语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还要培养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特别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出有高尚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个体。
教师是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如果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只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却没有广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将英语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通识教育理念便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以语言工具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通识教育内容的均衡。
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将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奠定学生全面坚实的综合知识基础,同时扩展和平衡学生的心智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都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融会贯通的关键。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活、情感及道德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理念具有时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3],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引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涉猎兴趣,并紧跟时代的节奏,不断对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避免学生将知识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领域。
大学英语课程应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共同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而不应只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将语言知识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大学英语课程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把语言技能知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人文知识和素养丰富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关注隐形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68年,美国的杰克逊在《课堂学中的生活》里首次提出了隐形课程的概念。
我国学者靳玉乐将隐形课程界定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4]。
大学英语隐形课程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英语讲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和看问题的角度,在各种类型的讲座中,主讲人会传达给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拓宽。
定期举办一些英语学术或文化等不同主题的讲座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同时对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教学质量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英语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大学英语技能竞赛、英语社团和课外阅读等活动不仅会给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中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对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3.校园英语氛围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校园的英语角、外文阅览室、留学生俱乐部等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和开拓视野的好场所。
教师鼓励学生订阅英语杂志,定期向学生推荐英文原著并定期举行读书心得讨论会,多为学生创造与外教交流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英语隐形课程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网络在线课程的建设
为了紧跟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在线课程应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微课、线上课程、数字化教学等外语教育的新形态逐渐在教学中发挥出其突出的作用,网络自主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对传统实体课堂的再造,具有更完备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自学、互学和群学的环境,更可取的是创造了一种交叉学科交流与融合的环境,对学生而言,学生易于将已有的英语知识与新的跨学科知识建立必然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教师而言,采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优质的在线课程也是教师向通识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提升的新渠道,对学校而言,帮助学校解决了兼有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因此,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通识教育理念上思维的转换。
(四)开展多元化的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在多数院校,大学英语课程都是以公共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所占比重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构建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要包括所有学期,可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必修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及拓展课程可以开设英美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欣赏、英美文化、西方文明等,拓宽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实际上就是教学的设计者,一堂课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是为更有效地传授课程的核心知识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让学生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构建扎实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批判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5],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差生对英语的抵触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仍处在争议阶段,因为许多高校首要关注的还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
通识教育理念对学生和社会的作用需从长远来看,从短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不能得到许多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增加复合型的师资力量。
作为一名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和研究跨专业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学校还需定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提供国内外英语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及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自身都需要投入财力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准备,这是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
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紧密相关,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生成什么样的学生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英语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责任主体,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是这三者的合成与整体涌现,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简言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得到学校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需要广大教师对教学精心设计,并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将通识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拉开帷幕,关于大学英语向通识性转向还是向学术性转向意见不同。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但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对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可行性在教学实践中已显露出来,这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赋予的新的挑战与呼唤,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英语语言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积极人格特征与相对广博知识和创新才能的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作者:李建荣 谢慧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EB/OL].[-04-20].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铭.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1828年耶鲁报告》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9).
[4]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5]戴立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篇6: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
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高地。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风骨与气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高级形式。
然而,对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总结大学精神有三个重要方面: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其中批判与理性关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大学天然具有创新精神,当今之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充满变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巅,依靠的是充满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公民”。
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也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也自然对引领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
中国的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通识教育在中国以政府推动的方式予以展开。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也正是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结果及回应。
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结束了美苏两级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格局,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占据世界话语权的过程。
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从学苏联转到了学美国,具体到教育上便是学习与苏联教育提倡的专业教育完全不同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不强调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冲破学科的藩篱,研究并思考人文、科学、社会领域一切人类感兴趣的、共同的知识、文化、逻辑及历史,通过研究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基础科学,建立学生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奠定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底蕴,这种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
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工匠技能,而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
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的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这样的学生才能视野宽广、兼容并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秉持良好的判断力,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决策。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
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为研读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社会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更要学会系统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解决方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经典,学生应当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
上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无一不需要思辨性思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创造性地习得知识。
也正是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
上已论及,通识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批判性的大学精神对传统教育思辨的结果。
通识教育从大学精神中产生,大学精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深化。
三、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
1.大学精神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性精神,决定了大学在面临自身的教学问题时也必然带有创新性,大学的创新精神催生了通识教育的产生,也成为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实现途径之一。
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落实到教学方面,便体现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全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上的实现路径。
3.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
大学精神的发端有赖于对新知的传授,新知即为创新,大学精神天然具有创新性。
通识教育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传统专业教育的深刻思考及理性批判,理性及批判亦为创新。
4.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的继续发展仍然离不开创新。
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都是创新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产生之后便可以停滞不前,大学精神、通识教育,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需要对旧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精神以及通识教育理念予以批判、抛弃,取而代之以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理念和内容,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理性思考与批判思维,也就是离不开创新。
四、通识教育对创新培养的路径探索
好课程———坚守学术标准、学术理性的课程。
通识教育,教育界对其的共识为“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不局限于知识,还包括品格的塑造。
个人将“全人教育”解读为灵魂教育,灵魂教育似乎更易于国人理解和接受,通识教育注重精神层面,强调读书和思考,精神涵养的熏陶和养成。
通识课不是知识拼盘,不是知识概论,而是通过该课程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领会人类世界的精髓,或者是历史的,或者是文化的,或者是科学的,这样的课程必须有学术深度,充满理性与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思考、评论、批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好老师———具备创新素养的好老师。
一名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真正的好老师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把知识本身交给学生。
好的老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应在学问上精进钻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研究学术,与研究教育,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本分。
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其次,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师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创新教育一方面在于实践,另一方面在于总结,总结创新教学的经验与教学,寻找创新教学的规律,需要授课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探索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都依赖于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
良好的创新教学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创新教学,促进创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好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好学生。
通识课的授课目标是学生,要培养的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都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的动机和欲望,创新能力无法将上述外化的条件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最近的一档青年励志类节目《开讲了》的一期节目中,一位量子物理学的演讲嘉宾就曾讲过,他现在招收博士生,最愁的不是他不知如何去教他们,而是他们在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进入到博士阶段后,已经丧失了对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兴趣。
这里所说的最基本的兴趣,实际就是人本能的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发现新知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式微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需要再培养起来,需要授课教师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引导力。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通识课目标的达成,需要好老师和好学生的良性互动,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好学生在创新欲望的激励下作出创新成果,激励好老师进一步进行创新教育探索,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
好环境———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通识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非通识课程所能单独解决。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形成整个校园崇尚读书、乐于思考的校园文化。
现在的校园受社会影响,过于功利化,对找工作有利的社团,大家愿意参加,纯精神领域的读书会之类的组织,很少有人问津。
作为学校,不崇尚读书、不崇尚思考,是很可怕的,理性与批判的大学精神也很难养成。
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文化赏析等社团活动,丰富校园创新文化生活,让学生处处学创新,处处可创新。
作者:洪东冬 陈凤贵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40.
[2]德雷克•博克,侯定凯,译.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55.
篇7: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摘要: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
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高校应将其纳入到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框架中,在制定大纲、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转变教法、合理评估和培养师资上做出努力和转向。
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承担起通识教育赋予他们的重任,将学生培养为“博而雅”的公民。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一通识教育涵义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由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发展而来。
篇8: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
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性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贡献。
本文将对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展开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改革
通识教育具有非功利性和非专业性的特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识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大学应该落实通识教育,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体育综合技能和综合素养,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所谓通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公共事务能力,通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关系
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体育学科同样如此,体育综合能力强调的不只是学生在某一个体育项目是专业化,而是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培养起来的学习思维和综合素养。
在过去,大学体育教学一味将体育定位于体育项目的教学,而事实上,在21世纪,个性化以及创新才是教育的重心,仅仅是看考试成绩而评定一个人是否够优秀的方式并不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当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还是比较传统,对体育技能的重视多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潜能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欠缺。
由于体育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师忽视了对体育理论的讲解,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流于表面,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大学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让学生的体育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大学体育要不断深化改革,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学体育教学在通识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还是将重心放在了体育技能上,缺乏新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
有的学校过于追求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教学的实质,体育教学本质依然是体育技能的教学。
体育教师个人素养尚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教师的理论功底较为薄弱,人文素养不足,这个通识教育的推行带来了较大难度。
另外,一些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盲目灌输体育知识,加剧了学生的排斥心理。
四、通识教育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1、教学目标的改革
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体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性格的培养、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不能仅仅看学习成绩,而是要以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情感体验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中健康成长。
大学体育教学随意性、集体性和社会性较强,因此大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2、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在大学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我们首先要对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有所反思。
到底什么样的体育课程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呢?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皆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大学将通识教育与心灵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在大学开设了很多人文社科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实行通识教育,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将应试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
通识教育又被分为了两个版块,第一部分是全校性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部分设个人选修的文化类课程。
这种课程设置的办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灵活,学生的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课并没有矛盾和冲突。
篇9: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通识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逐渐发生了变化。事实上,随着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学生在提高体育的综合能力之外,逐步提到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分析(通用9篇)】相关文章:
教学管理论文2024-01-25
高校美术通识课改革刍议论文2022-05-06
班级教学管理论文2022-09-23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2023-08-14
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探究论文2024-02-03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2023-07-08
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论文2022-05-08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2023-06-08
浅析对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论文2023-11-17
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探讨论文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