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

时间:2022-09-10 07:59:1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通用10篇)由网友“不是神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

篇1: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

摘 要 结合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工作,论述了在信息网络时代,如何对地方文献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地方文献 开发利用 网络资源 特色服务

地方文献资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等等的反映,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能有效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不但可以让人们全方位的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而且能为决策部门提供情报,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多年来注重地方文献收集、开发和利用,是海南省地方文献收藏最齐全、最完善的中心。在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我馆同时注重网络资源中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使本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工作特色日彰。

篇2: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

对于地方文献的定义,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均有不同的看法。在英国的《哈罗德图书馆员术语》中对“地方文献”作如下表述:“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当地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地图、画片以及其它资料”。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进行描述的是杜定友先生,他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使用》一文中提出:“地方文献是记录着某个地方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包括历史地理、政策经济、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矿产资源、水文气象等涉及某一地域并表现于各种载体形式的所有信息,如: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文告、手稿等”。我国的各级图书馆都按不同的标准对地方文献进行一定量的收藏。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现在的地方文献除了包含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外,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的地方文献日益增多,体现某个时代历史或现实发展的动态的网上资源也已进入了图书馆人的视野。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地的信息化工程纷纷启动,地方网站、信息港、电子港、地方论坛等层出不穷,甚至有一些民间的收藏者把自己的一些私藏文献都挖掘出来先后上网,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在增长。像这样的网站中的地方文献特色鲜明,个性突出,但是收集整理的难度较大,为图书馆

的地方文献资源开发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对于现在诸多的地方文献,采用订购、征集、复制、交换、接收、呈缴、索取、捐赠等传统的获取方法已不能完整的收集到一些珍贵的文献,所以作为地方文献的工作者应紧跟形势,扩大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渠道。

2 地方文献的收集

地方文献记载着当地人民从古至今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确定它的收集原则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的一步。根据地方文献内涵和外延的改变,我们应采取变化多样的收集方法。

2.1 传统地方文献的收集

收集到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靠单一的采用订购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出版的正式出版物容易得到,但并非自己馆藏的特色,许多珍贵的地方资料收藏在民间。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是许多地方文献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1)深入民间。地方文献的收集是一项辛苦的工作,需要个人的努力和全体的配合,它是一种社会行为。

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许多馆员都以收集地方文献资源为已任。海南是一个移民岛屿,海南岛各姓氏为了寻根,有许多姓氏陆续印刷了自己的族谱、家谱,而这些一般都不是正式出版物,多分散在各姓氏中,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为了收集到这些资料,我馆通过多方咨询,分头联系,以捐赠、购买、复印等方式收集到了陈氏、邢氏、郑氏等姓氏的家谱资料。

为收集到民间藏书,我馆于1月召开了“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座谈会”,邀请了研究海南地方文献的海南省内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展示我馆多年来收集的珍贵地方史志,获得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地方文献收藏、收集的宝贵意见,会上还有私人收藏家将自己珍贵的私藏书捐献给图书馆。会后《海南日报》对此次会议进行报道,高度评价了我馆对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所做的工作。

(2)与地方新闻界联系,挖掘第一手资料。新闻是信息源泉,这就给我们多视角、全方位地收集地方文献提供便利。2O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的主持人阮次山先生回故乡海南儋州探亲,我馆工作人员得到这个消息,与《海南日报》记者同行,到儋州木棠镇,向其家人阐明我馆收藏家谱、族谱工作的意义,得到其家人的支持,收集到《阮氏家谱》。<阮氏家谱》与别的家谱不同,其家谱全记录在一条大红横批上,6o年大修一次,每新修一次谱则将旧谱烧毁,因此旧家谱无法收集。而我馆工作人员就在一张宣纸上以红毛笔描篡仿制《阮氏家谱》,此家谱成为我馆的特色资源。2O1O月,宋美龄在美国逝世后一个星期,我馆的工作人员跟随<海南日报》记者到海南文昌宋氏故居采访,获取了《韩宋家书》,即宋氏后人宋美玲的堂哥写给宋美玲的家书手稿复印件。虽然是复印资料,但它的珍贵性得到海南图书馆界专家的肯定。

(3)收集华侨资料。海南籍的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华侨的资料也是地方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收集的华侨资料除了国内出版的海南的华侨资料外,还常和一些与东南亚联系密切的有识之士保持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多年来我馆收集了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海南会馆的资料。在“世界海南人同乡会”在海南博鳌召开之时,我们又与外事办联系,获取会议的资料。

(4)与相关部门增强联系。加强与省地方志办公室、省政协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掌握地方志的出版信息,并及时派专人到市、县志办征集。

以来,我馆与省地方志办公室、省政协等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全方位收集地方史志资料。此外,海南原隶属于广东省行政区,许多海南地方文献都散落在广东省的各大图书馆,其中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华南师大图书馆最多,我馆多次派专人去各兄弟院校图书馆考察,采取复印的方式获取了较多珍贵的海南地方志、少数民族等资料。

(5)设立特色专藏“海南现当代文学馆”。在20我馆召开“海南地方文献专家、学者座谈会”,在会上,海南省作协副主席邢孔见先生表示,海南省作协将在我馆设立“海南现当代文学馆”,将海南现当代作家的手稿、真迹和出版的图书永久在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我馆将在海南文献中心设立专柜收藏。此举丰富了我馆地方文献的馆藏,扩大了我馆海南文献中心的知名度,同时也完善了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体系。

(6)设立捐赠书专柜。多年来,许多致力于海南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有识之士为我馆捐赠许多有价值的图书,为叨惠其恩泽,我馆除设立捐赠书专柜让全馆同仁铭记,还将在校园网上设立专门网页宣传其功德。目前发布在校园网上的捐赠者有韩冰先生、朱逸辉先生与韩文甫先生。

2.2 网上地方文献的收集

网上的地方文献日益丰富,本地的各大报纸网站、政府各网站上的本地介绍、地方新闻、地域历史、当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地方企业名录、地方风云人物、地方法规、地方大事记等方方面面的'地方信息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地方文献以网络为依托,实效新、更新快,图文并茂,但是缺乏文献的稳定性特点,收藏价值参差不齐,需要进行及时过滤、整理并使之文献化。因此,对于动态性的网上资料,我馆采取了下载保存的原则。

(1)访问本地各大网站。我们每天都访问本地的最大报纸网站《海南日报》,在这上面我们可以收集到本地最新的信息,可以在“海之南”栏目上下载到关于本地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等鲜为人知的资料;在省、市、县的政府网站上得到各市、县的历史沿革等珍贵资料;在登陆各网站时,我们发现了《人民网》上的“天涯论剑”有一个专题论坛“琼州史话”,在这上面的资料较为丰富,有一些还是作者的私藏资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海南的历史,但这些资料更新很快,所以我们采取下载保存的方法收集,为读者提供服务。

(2)用关键词检索。除访问本地的网站外,我馆还采用“关键词”在因特网上进行搜索,这些关键词主要是本地知名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等。如“海瑞、丘浚、苏轼(苏东坡)、宋庆龄、宋美龄、文昌孔庙、琼台”等等,尽可能把网络中即时更新的资料变成馆藏永久性的文献。

2.3 非文字地方文献的收集

我馆同时也重视非文字地方文献如音像资料、光盘、图片等的收集,主要有琼戏(剧)的音像光盘,我馆打听到海南电视台有“中国有个海南岛”的栏目,我馆通过多种渠道购买了部分光盘,如今已发布在因特网上,如体现了海南风俗习惯的《闹军坡》。此外,为了图片资料的完整性,我们派专人到各个名胜古迹、旅游点进行实地拍摄,保证图片的真实性和清晰度。

3 地方文献资源的特色服务

“藏以致用”是我馆多年来坚持的办馆原则,所以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是我馆的首要任务。我馆为提高读者利用率,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题录数据库。1995年我馆采用ILAS5.0系统开始建立地方文献题录自建数据库,在海南省图书馆界率先实行了地方文献自动化管理。我馆建立《海南报刊索引数据库=》、《海南图书书目数据库》、《海南图书内篇名数据库=》等题录数据库,通过“题名、著者、主题词”等检索途径,给读者提供方便。

(2)建立全文数据库。2O02年我馆为加强地方文献的建设,使读者能够一步到位地找到需要的资料,建立了《海南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在这个库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相应的子库――《海南历史文献电子图书库》、《海南历史文献音像库》、《海南历史文献图片库》。目前这4个数据库有近5000条数据,采用了多媒体链接的制作方法,突出了海南地方文献的特色,以图文并茂,生动、新颖,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目前4个数据库基本上实现了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提高了读者的利用率。

(3)加大宣传。为突出馆藏的“重中之重”,扩大宣传,我馆在校园网图书馆主页上设计地方文献的网页,网页以海南黎锦为网页背景,以我馆珍贵地方志为中心图片,左边介绍我馆的珍贵史志和拟开展的专题信息研究,右边链接我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和建立好的题录数据库,完整、详实地向读者展现了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

4 结语

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多年来在开发利用馆藏地方文献服务于读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同时对部分新型的地方文献,如网上信息资源的处理,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努力钻研业务、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小敦.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校图书馆工作,(6)

2 孙延蘅.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情报资料工作,(3)

(傅白云 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出处〕 情报探索 2OO5年5月第3期

篇3:浅谈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论文

浅谈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论文

摘 要:本文分析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影响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并提出了具体 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 文献 ; 信息

一、影响文献信息开发的若干因素

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存在不少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 具体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传播落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快, 信息产业也走在前面,信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都快于西部地区。如上海、北京、南京、 广州、武汉等城市,由于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集结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带动了东部地区文献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于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得东西部在接受信息、获取信息、寻求信息和使用信息 的意识上,都形成了很大反差。当然,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一差距逐会渐缩 小。但目前这种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文献信息资 源的开发利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还缺乏统一规划 和组织协调,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基本上还处于小范围协作和单兵作战状态。各图书馆多是按 照自己的设想、规划、资金、人员情况和标准独立作业,由此体现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分散 、重复、规模小、标准不统一等种种弊端,成为影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投入资金有所增加,但仍比较少。同时,投入 很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投资力度较大,内陆省份则相对薄弱。就 是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对文献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的情况也大不一样。投资的多少差距很大,有的相差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 倍。不少地方虽具备开发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但因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工作也不能正常发 展。实践证明,投资乏力,是目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二、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离不开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捕获信息,才能把 无序的信息转化为有序的信息,文献信息资源才能达到全方位、深度的开发。文献信息资源 开发需要人才,不仅包括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而且还要有 计算机和软件设计专业人才;不仅有专业的人才进行文献的收集、加工、分析、整理,而且 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利用和管理也要有专门的管理人才。全面加强人才培养是我国信息大发 展的需要,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只有培养出大批量的各类专业英才,文献信息 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市场定位点的选择很重要,定位点选择不正确就很难达到读者的需 求。例如,美国的“sci”(科学引文索引),就是以它的高质量来占领市场的,它所选择 的来源期刊都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市场定位策略要求信息资源开发者一定要根据不同读者群 众对产品属性的不同要求,来塑造产品的形象和个性,这样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再生性信息的生命周期比较短,读者层次比较高,要求量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信息资源 开发必须注意速度和时效,及时地对主要信息产品进行更新,并不断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 品档次,尽可能地预测读者将要产生的新的需求,生产新的产品,满足读者需要。要实现这 样的目标,一个单位难以完成,必须组织力量联合攻关。

鉴于我国的国情,比较理想的做法就是要在充分掌握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 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建立起区域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网络,通过文献信息整体化建设,分工开发和综合性利用,打破区域界限和部门封锁,实现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依赖技术进步、应用先 进技术,是提高信息产品开发效率的重要举措。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产品开发 的效率,从根本上说,它是信息产品更新的主要原因。例如,国际互联网和各类信息网络的 迅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对网络目录的需求,而网络目录的出现,又极大地提高了各种专题目 录、综述、述评或预测类信息产品的开发速度。

在网络环境下,要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管理,就必须在中央设立最高文献信息 资源管理机构,首先要在政策上寻求国家的支持,由国家集中授权,对各系统图书馆的经 费、人力、建立和完善图书馆评估体系,以及具有干预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等,实实在在地 发挥其统领作用。各省地图书馆管理中心则要完善机制,改变过去相互推委的局面,根据综 合管理的格局,明确由文化厅(局)主管,并给予经费、人力、物力的保证。

当然实施这样管理体制是有节制的。政府管理机构既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又不能统 得过死,而各实体图书馆则既要有相当大的自由空间,又必须接受国家政策指导。

在网络时代,我国的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是大势所趋。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图书馆 的藏书多少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价值和地位,其生存与发展往往更多地依赖于协作与资源共享 。目前中科院、北大和清华大学的aptlin网络已实现opac联机编目和馆际互借等。1993年由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牵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isais网络,也已基本实现该地区省市县级图书 馆与高校等系统图书馆的协作共建共享。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统筹解决资源共享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 。同时,可通过社会化的运作,向社会筹借资金,建立资源共享基金,以补助各馆在资源共 享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此提高资源共享单位的积极性,改善和强化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柏光.人力资源激励理论在高校行政人员管理中的运用[j].社科纵横 ,200 7,(12).

[2] 赵晓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解析及改革措施探求[j].世纪桥, 20__ ,(3).

[3] 姜芬奇.浅谈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价值感及其提升[j].江西农业大学 学报,20__,(12).

[4] 陈超. 关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j].党史文苑,20__,(12).

[5] 黄德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j].宁德师专学报 ,20__. (4).

[6] 魏宁海, 李媛媛.论高校行政人员行政价值观的重塑 [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__,(1) .

篇4: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特色服务的一系列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03-0223-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人类知识生产的速度、方式和传播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如此之迅速,无疑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图书馆信息存贮、传递和利用职能也正随着网络信息的兴起而转化,一本书一人看的方式会被数以万计人同时在网上读这本书的网络阅读所代替。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升高,同时给图书馆提供了的机遇。如何组织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上网,并赢得读者,用商业用语来说,就是如何用自己的品牌去开拓网络时代,去占领一块应当属于你的网络空间,是我国各级图书馆应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国的各级图书馆都拥有数量不等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作为独具特色的文献品牌,是图书馆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坚强后盾和主力军,借助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的超时空组合能力,地方文献的影响空间比以前有了更大的拓展,在特色就是注意力的今天,地方文献资源浓厚地方特色使它在网络环境中如鱼得水。因此,加大地方文献在网络环境下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建设特色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赢得自己网络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篇5: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1 增加了地方文献的内涵与外延

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进行描述的是杜定友先生,他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使用》一文中提出:地方文献是记录着某个地方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包括历史地理、政策经济、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矿产资源、水文气象等涉及某一地域并表现于各种载体形式所有信息,如: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文告、手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广泛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现在的地方文献除了包含上述的内容外,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的地方文献日益增多,体现某个时代历史或现实发展的动态的网上资源也已进入了图书馆人的视野。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地的信息化工程纷纷启动,地方网站、信息港、电子港层出不穷,许多长期被忽视的地方文献都被挖掘出来先后上网,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在增长,这些网站中的地方文献特色鲜明,个性突出,但是更新的速度快,实效性强,收集整理的难度较大,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即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1 2 拓宽了获取地方文献资源的途径

传统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获取的途径主要有:订购、征集、复制、交换、接收、呈缴、索取、捐赠等,而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方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图书馆既可以通过Internet下载地方网站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数据库光盘、录音资料、传真、电话、Email等多种途径获取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1 3 地方文献成为图书馆网站的品牌

在传统图书馆中,馆藏种类和数量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在网络环境下和虚拟数字图书馆时代,没有任何特色的图书馆或者说一个没有特色的网站,在成千上万的网站中是不会受欢迎的,只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品牌网站才能抓住读者的视线。而地方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较,地方区域性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献资源特色,是资源共享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特色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在众多的图书馆网站中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利用就是竞争的制高点。

篇6: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1 网上地方文献的收集情报纵横

地方文献记载着当地人民自古至今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确定它的收集原则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关键的一步。鉴于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多元化特征,应该坚持时间上古今兼顾,内容上“普”、“专”结合,载体形式上多元并重的原则。网络环境下,网上的地方文献日益丰富,本地介绍、地方新闻、地域历史、当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地方企业名录、地方风云人物、地方法规、地方大事记等方方面面的地方信息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内容以地方为依托,实效新、更新快,图文并茂,但是缺乏文献的稳定性特点,收藏价值参差不齐,需要进行及时地过滤、整理并使之文献化,因此,对于动态性的网上资料,应该采取每天浏览过滤,及时下载编辑、选择性地打印输出的方式予以保存;此外,我们还主动出击,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和重要景点定期采集数码照片,通过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的变迁来反映地方建设的成就,这种独具特色的老照片特别受读者的亲睐。

2 2 地方史料、地方各学科著作和作品的开发

地方史料和地方著名人士的著述是地方文献的重要来源,在网络环境下,它们的形成具有电子化、无纸化的特点,必须用新的眼光进行判断和收集。南山图书馆地处深圳市的中西部---南山区,是深圳历史的发源地,南头古城自汉筑城以来,一直是深圳府治的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博士490多人、作家、书法家、画家、摄影师等280多人,是收集地方文献的.主要源泉。由于网络时代电脑的普及,这些文献大多都在电脑里完成,手稿几乎很难见到,大量电子文本的出现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完整的收藏这些文献,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收集:

2 2 1 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

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个人的合作和大家的配合,靠图书馆一家是难解决的,只有取得政府的支持,由区政府发征集函,向全区域内的重点对象进行征集才能收齐收全;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本身也可以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和文本资料。鉴于电子文本的大量涌现,印刷稿就格外珍贵,而且政府发文必须用原件才有效,因此收集时还是要少用E-mail多跑腿。

2 2 2 利用各种信息跟踪收集

建立反映收集进展的电子文档,将各种收集渠道和信息来源及时录入文档和更新,设定收集周期,利用软件的提示、分类、整理功能(目前许多办公软件都具备这些功能)随时收集即时性的地方文献信息。我们通过多方联系,对南山人的著作和作品进行跟踪收集,并建有南山“南山作家档案”、“南山博士名录”、“南山公益讲座文库”等,及时收集他们的最新著作或报告材料,并在比较大的社区建立了“地方文献征集点”,全区目前共有两个征集点(教育系统征集点、蛇口工业区征集点)已经启动。

2 2 3 充分发掘社会力量关注地方文献地收集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网络的触角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给我们多视角、全方位地收集地方文献提供便利。南山区即是历史古城又是一个年轻的城区,有很多的文化遗产散落民间,如风俗民情、家谱、特殊宗教信仰等,利用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掘社会力量,让本地域的民众明确地方文献资源征集的意义,随时向灭亡提供地方文献的线索,将散落在社会上零碎的资料收集起来,也是地方文献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2 2 4 利用新方志和史志撰写工作加以收集

图书馆积极配合参与地方新方志、史志、企业史志等撰写工作,即可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编写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也可在编写中发掘出一些新的地方文献资料。如今年南山图书馆与区委宣传部一起撰写《南山文化志》,在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充实文化志的同时,又收集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

2 3 报刊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

报刊,它是记载一切事情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献,内容广泛、祥实、有理、有椐,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真实反映;另外,本地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编制的统计资料、学报、企业报刊等,也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晴雨表,是地方文献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

我馆对报刊上地方文献资源收集,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收集南山域区内所有公开和未公开发行的报刊,由于现在报刊的制作和发行都已经电子化和网络化,我们在收集印刷版的地方报刊的同时,对报刊的电子版也应予以重视,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录入时间,将内容直接装载到相应的数据库软件中,便于全文检索和多用途产品的输出。二是有选择性地在全国大型报刊和它们网页上,收集有关报道南山区的重大变革、重大事件及集中报道南山区委、区政府工作及工作成就的新闻和专题报导、南山古今名人佚事等专文,包括综合反映南山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风土人情、自然与人文景观等各方面的报道,及时下载、整理、编辑并汇集打印成印刷型文本进行保存。

2 4 地方老照片的收集

信息时代除了文字以外,还能以各种可视与不可视方法传递信息,有人称之为图文时代,图文时代对照片的利用空间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地方文献载体也必将多样化,照片、图表也成了地方文献收集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照片的收集逐渐成为我馆地方文献收集的重点,深圳特区是改革的前沿,改革开放来,无论政治、经济、地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很多珍贵的记载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景物、人物活动、事件、某一地域等照片,若干年后将成为考察当时当地历史的重要地方文献,老照片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体现了它的史料价值,它的直观、可靠更是文字记述所欠缺的,一幅照片所包含的信息可能是数千字也无法全部描述的。在全国和特区城市建设较快的状况下,照片记录城市旧貌的功能日益明显,今日的地方建筑现状,记录是明日的史料。照片还有艺术价值,比较好的的摄影作品也是艺术品,是人类智慧与物质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并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优秀照片是地方文献孜以求的收藏品。我们对照片和老照片的收集途径主要有:向摄影爱好者购入或征集、按主题请人摄影、自摄、网上下载图片、收集社会零散的有价值的照片。目前我馆主要收藏有地域城市变迁、历史古迹为主题的老照片,深圳特区20周年图册、南山改革开放10周年图册和部分老照片,这些照片稍加整理即可上网,它将成为地方文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5 网上地方企业文献资源的收集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企业网站正在异军突起,地域特色和企业特色成为网站独树一帜争夺“眼球”的制高点,因此,网上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们通过128KDDN专线从INTERNET网上,分主题进行收集下载(分为历史、人物、文化、教育、旅游、经济、投资指南、科技企业)大量地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对那些在网上有自己的WEB站点单位、企业,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将需要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下载。目前共收整理网上信息1429条,图片490幅,按数据库的标准重新整理,并注明其出处,作相应的链接,对散落在一些综合站点上的资料也进行收、整理,作为资料补充,形成一个庞大的网上地方企业资源群。

篇7: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料是图书馆特色服务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网上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有利于馆际之间文献资源共享和共存互补,有利于高质量地、全面地对该地域各方面的研究。开发地方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怎样充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特色服务是关键。

4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搞好地方文献的特色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是网络中资源共享的一部分,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将是能够上网的所有用户。怎样让读者在网络环境下适应新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自己所需的地方文献资源,针对特定地域、特定读者群开展地方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开发的新课题。本馆在地方文献网页《南山人文数据库》制作上采用图文并茂、简便快捷的方式;在检索方式上:一是采用了全文检索的数据库形式;二是采用HTMI网页的格式,使南山人文数据库生动、直观的呈现在查询者面前。两种浏览方式之间相互作了链接,可互相转换。在主页上还有明确的导航系统,大大节省了读者检索的时间,使他们快速查到所需的资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南山人文数据库》倍受各级领导和读者的关注,它是宣传、研究本地区、吸引外商投资、旅游等的重要途径,也是图书馆特色服务内容品牌之一,到目为止共16879人次浏览。为了搞好地方文献的特色服务,我们还需为读者提供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有针对性的开发信息产品,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网络地方文献资源。

4 2 多元化阵地服务与网络服务并行

为了更好的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提高读者对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对开发成果的关注程度,在搞好网络服务的同时,还必需加强多元化的阵地服务方式。一是编制方便实用的目录、索引,便于读者查阅和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二是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和地方文献数据库展示活动,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地方文献信息。三是举办地方文献研讨会和有关本地区人文知识竞赛,加大地方文献的宣传力度。四是有目的编制地方文献专题书目、文献汇编进行跟踪服务。五是利用一些老照片分专题制作光盘等,使地方文献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3 建立地方网页展示地方风貌,开展特色服务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在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广泛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目的就是要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由于网络环境使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的每个环节都深深地打上了电子时代的烙印,这就为地方文献的再次上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在图书馆网站上推出地方文献网页,将提炼过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向广大网民开放,并开展主题信息查询、地方专题汇编、地方文献研究等特色服务,使地方文献在网络环境中产生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总之,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网络环境又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条件。我们只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形式、多途径、深层次的地方文献工作,才能使地方文献应有的价值充分体现,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坚,杨安义.传媒选势---中国信息传播业气象万千[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0.

[2]刘文锋.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J].图书情报论坛,2000.4.

[3]谌缨.网上南山行[J].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网页.

〔出处〕 March3月第3期

篇8: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使开发的地方文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加工整理的质量是关键,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只有通过多途径的整理,才能被读者利用,才能方便读者利用。网络环境下我们从两方面对地方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一是文本文献的加工整理;二是数据资源的加工整理。分别建有“南山文库”、“南山人文信息多媒体数据库”(简称:南山人文数据库)。

3 1 文本文献的加工整理

3 1 1 图书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的各类图书资料登记、按ILAS系统进行图书分类、著录,然后入“南山文库”。3 1 2 报刊报道的整理

对千字以上的专文报导,采用以下办法进行整理:将文章进行剪贴、复印,统一用A4的版式复制每张剪报内容及报头、刊发的日期,同一篇文章应尽可能粘贴成一份剪报,如篇幅太大可适当增版粘贴,然后将已粘贴好的剪报按《南山报道资料分类表》进行分类,按类进行分组整理装订,装订前附有目录,包括资料题名、来源出处、报纸名称、年、月、日以方便查阅,每项个专题名称采用分类标目,同一专题再按时间装订分为若干册,然后入南山文库;对于电子报刊则可直接采用电子编辑手段进行下载、整理和归档。

3 2 老照片的整理

将收集的老照片按一定专题分类(地域变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改革风云等,然后按主题的不同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用专用影集进行收藏。本馆现已整理收藏有“南头变迁”主题,收集了反映城区变化新旧对的照片200多张;“南头古城”、“天后庙”等名胜古迹照片60多张;而本馆自己用数码相机摄制的照片则按专题直接存入相应的栏目中,加入适当的文字说明并进行链接,以便随时调用。等条件成熟时我们还打算将有价值的老照片分主题制作CD-ROM、VCD光盘发行,以便更好的宣传南山。

3 3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整理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开发的重要手段,应按数据库的生产样式对馆藏的地方文献、收集的有关资料和网上下载的地方文献信息进行信息加工整理,做好分类、标引和著录工作,最后将记录或原文采用录入或扫描的方式装入数据库软件中,这样它就可以按读者的检索要求方便地输出了。我馆目前按《南山人文数据库结构表》分7个库名(南山人物、南山产品、南山人文基本数据库、南山文库、南山多媒体资料库、南山大事辑录、南山科技企业)进行数据整理,然后装入《南山人文数据库》。

篇9: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新特点,提出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要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上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两方面进行。

[中图分类号]G25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02-0076-05

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云南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它是云南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的记录;是云南地方文化的沉淀;是了解和研究云南的社会生活、历史和现状的主要来源;云南区域经济的研究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云南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建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网络资源,更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实现跨地域的资源共享,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纵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网络环境下我省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上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两大方面进行。

一、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

(一)云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

在云南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民族文献,可概括为民族文字古籍、石刻、影片图片、汉文民族文献几大类。

民族文字古籍。云南有自己古籍传世的民族有:纳西、彝、傣、藏、白、壮、布依、瑶、傈僳等民族,其中以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彝文、傣文、藏文文献和白族文献最为珍贵、悠久。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极少数象形文字之一,共1400余字,并以此创作出东巴经书1000余卷。东巴经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的方方面面,是研究纳西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彝谱,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东巴文是研究人类文字起源的第一手活资料,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彝文古籍不仅有写本,还有刻本。如用彝文翻译的《太上感应篇》,原系云南武定茂莲乡土署旧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明版彝文刻本。如20世纪代杨成志赴滇民族调查时所获的《云南昆明西乡明代夷人手抄经典》,是明代有年代可考的彝文抄本经书中最早的一部。其它如彝文《彝族天文学史》,《彝族医药志》,彝文文献《吴三桂》,《夷?榷濮》、《尼苏夺节》、《洪水泛滥》、《裴妥梅妮》等均是彝文古籍中经典之作。傣文古籍中,贝叶经所占比例最大,号称84000卷的傣文贝叶经,是小乘佛教典籍中的精品:《芒策法典》是最早的傣文法规,在西双版纳长期保持法律效应;《囊丝本勐》记述了1180-1950年间西双版纳的史实;《论傣族诗歌》,虽成书于公元1614元,但对诗歌的起源发展、与佛教的关系论述已十分精辟。天文学是傣族崇尚的学问,《苏定》、《苏力牙》、《历法星十要略》等,都是重要的傣族天文学文献。云南的藏文古籍,以《格萨尔王传》为最著名。白族典籍较为特殊。白族创造了南诏文化,有语言但无文字,历史上曾用汉字记录白语之音,以《?古通纪》、《玄峰年运志》为代表,而典籍以汉文撰写的居多。

石刻文献。云南民族地区的石刻,是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史料。现存云南少数民族石刻文献,文种包括蒙文、藏文、满文、回文、彝文、纳西东巴文、傣文等,以丽江东巴文《麦宗摩崖》为最早,系宋宁宗、理宗时期的石刻;刻于1533年的彝文汉文合壁的《镌字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彝文石刻之一,石刻反映了彝族先民开发滇池地区的情况。此外,《德化碑》、《石城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等一些汉文少数民族的石刻文献,亦是研究云南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照片资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民族大调查,留下了几万幅珍贵的云南各民族照片资料和民族电影资料片,内容多反映建国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多种形态并存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从中探索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轨迹。

汉文民族文献。民国以前,汉文少数民族文献多见于史书有关记载,主要有:刘日旬等撰《旧唐书・南诏传》。宋祁撰《新唐书・南诏传》和《南蛮传》。《南诏图志》,系南诏时期记载地理的专书。《资治通鉴》中记载南诏历史较详。唐梁建芳《西洱河风土记》,系最早记载南诏文化的著作,已佚。袁滋《云南记》,已佚。樊绰《蛮书》。徐云虔《南记录》,已佚。元郭松年《大理行记》、《马可波罗行记・云南行记》、李京《云南志略》、张立道《六诏通说》和《云南风土记》等。明诸葛元声《滇史略》、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蒋彬《南诏源流记要》、彭汝实《六诏纪闻》、杨慎《滇载记》、倪辂《南诏野史》、阮元声《南诏野史》、佚名《白古通记笺述》、杨鼐《南诏通纪》、顾应祥《南诏事略》、刘文徵《滇志》等。清代寂裕《白国因由》、释同揆《洱海丛谈》、倪蜕《滇云历年传》、师范《南诏徵信录》、丁毓仁《南诏备考》、毕曰氵零《苍洱小记》等。以唐代樊绰的《蛮书》、明代钱古训的《百夷传》为代表。樊绰《蛮书》,是研究南诏史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全书l0卷,书末有附录、系表、地图、参考书目等,成书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较真实地记叙了当时云南的山川地理、南诏历史、少数民族风俗制度。近现代,随着民族学研究的兴起,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先生等人首次开始对云南部分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留下了一批民族研究文献。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昆明一时名流荟萃,闻宥、费孝通、潘光旦、向达、白寿彝、陶云逵、马学良、傅懋绩、凌纯声、李佛一、李霖灿、江应梁、方国瑜、田汝康、范义田、彭桂萼等一批国内著名学者云集昆明,推动了云南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民族研究文献。建国初期的民族大调查,形成了上万件云南少数民族调查资料手稿,内容涉及云南彝、傣、白等23个少数民族的简史、概况、语言、民族识别等, 价值极高,不可复得。这些资料,为把握云南民族地区的情况、制定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影响极大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云南部分,就是在这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成书的。近现代云南文献主要有:吴金鼎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方国瑜的《滇史论丛》以及以南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建置沿革》、《疆域考》、《金石考》、《宗教考》、《族姓考》等。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西南民族史论集》、《中国西南民族史》、《南诏史话》、《南诏史概要》以及《古通纪浅述校注》。向达《蛮书校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笺证》。马长寿《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美)查尔斯・巴克斯著,林超民译《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台北)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江鸿《南诏兴亡之追踪》、王吉林《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香港林旅之《南诏大理国史》(上下册)。马曜《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简史》。李昆声、祁庆富《南诏史话》。邵献书《南诏大理国》等。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世界遗产的今天,民族学研究倍受重视,一批见解独到,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民族地方文献纷纷问世。

综上所述,云南民族地方文献,种类浩繁,内容广博,为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准备了充足的数据源。

(二)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首先应该把已有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形成自己的信息产品,增加网上信息存量,为云南地方文献网络体系提供充分的数据源。因此,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首先要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云南专题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先分为三种:云南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一云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一云南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按内容再细分为民族历史、文化、经济、民俗、文学、科技、医学、宗教等。将三种数据库有机的结合起来,分层次、分轻重地揭示云南专题文献的全部内容,提供给网上用户,实现资源共享。

1 建立云南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

地方文献是关于地方的全部资料,不仅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著述形式也有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等多种形式;文献载体更有印刷型书籍、缩微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磁盘、光盘等众多品种。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将这些原始数据以相应的电子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使用户了解各馆的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这是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第一步。

地方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可以在目前正在建设的全国性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大前提下进行,可以借鉴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心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的经验,以我省各馆的书本式或卡片式的地方文献目录为基础,按照《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进行规范著录,建立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并待机与全国性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相联。书目型云南文献资源库,范围包括云南特色文献之全部,侧重于文献名称、作者、出版地、出版时间等外部特征的揭示,提供文献的所有查找与检索途径。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图书馆已完成地方文献信息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及其网络化转换工作。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上海地方文献中文图书目录、深圳大学图书馆的特区资料书目数据库等。

2.建立云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

云南毗邻东南亚,少数民族众多,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烟草经济为支柱产业经济,气候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各图书馆保存着大量宝贵的古籍、珍本、善本、珍本、地方志、历史档案等具有云南特色的专题文献。省政府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绿色生物工程”、“建设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本世纪初云南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图书馆则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诸如“云南文献库”、“云南少数民族数据库”、“云南地方文献数据库”、“东南亚库”、“生物资源库”、“旅游经济库”、“烟草经济库”、“有色金属库”等专题数据库,形成为本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便于将分散于各学科,分布于各种载体,分藏于各单位的零散的地方文献通过建库集中起来,既能弥补馆藏的不足,又方便读者。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数据,传输上网,建成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为用户直接提供所需的全文信息。

在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地方文献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真正独特的财富。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的建设可以吸取一些地区古籍数字化的经验。如上海图书馆将古籍善本的全文,以图像形式扫描录入计算机,保留了善本的原样,研制出了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开了古籍善本全文光盘制作与服务的先河,也为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提供了样板。又如,我国台湾的科研机构建立了汉籍全文资料库,其中就包括地方文献的全文库。再如,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制作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更是古籍数字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为地方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立积累了经验。我省地方文献的全文数字化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原始纸质型民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可采用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KD3.0系统和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研制的超星数字化系统,通过扫描将其变成图像存放到计算机中,再通过OCR软件的识别, 使其转化为文字,在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的编辑。和书目数据库的建立一样,各个图书馆也可以采取联合操作的模式,分工协作,在完成各自独有的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同时,互相交换数据,直至最终建立全省全国的全文联合数据库。云南社科院图书馆已建成馆藏云南民族文献数据库。

3 建立云南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地方文献除了印刷型书籍外,还有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缩微胶片、光盘等非书资料。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媒体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实现录音、录像资料的网上视听阅览,建成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图片零散资料的数字化。手稿、碑帖、照片、图片等可用电子扫描等方式变换成BMP,JPD,JIE等文件保存在光盘或存贮器上。云南地方文献多形式、多语种,要使图片、碑刻、手稿、族谱、家谱等零散资料保持其原貌,可通过扫描,存贮成图像的方式,再现原版。

录音和影视资料的数字化。可通过专用设备转换成计算机识别的音频和视频(AVI、MOV等)文件。即将视听资料的音、视频模拟信号,分别经计算机视频采集卡、声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硬件实时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数据存储到高速硬盘中,即高保真地保存在光盘上或存储器内,使声音图像、动态图像数字化。将这些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制成多媒体光盘数字化文献和虚拟文献,以供脱机检索和网络传播。既方便了用户,也有利于非书资料型地方文献的保护,实现资源共享。

二、网上云南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反映地方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网络文献信息不断涌现,成为网络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对象。根据我省图书馆现有的条件,建设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云南地方信息资源导航库

搜索引擎能提供网络分类目录浏览的查询方式和关键词全文检索方式,但缺乏概念的、主题的、特定学科等的多种检索途径,检索效果不尽人意。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体系(CALIS),把建立“重点学科导航库”作为一个重要的子项目。深圳大学图书馆参照CALIS重点学科导航库的要求和标准,根据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和该校的学科设置特点,建立了特区经济网站导航和特区文化网站导航两个专题导航库,分别通过CALIS管理中心的一期和二期验收。这是CALIS学科导航库中惟一以区域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的信息导航系统。我省图书馆对地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突出其研究性、学术性和民族性,各馆可根据本地民族经济建设和本校学科建设的重点,编制地方信息导航库。地方信息导航的研究对象是地方网站,原则是提供查找网上地方信息的捷径。图书馆可对网上本地区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组织,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网上信息资源重组,使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的虚拟地方馆藏。

(二)建立云南网络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界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早已达成共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势在必然。图书馆应有目的地下载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参考价值的网络地方文献,把分散、杂乱的网络地方文献加工成适用的网络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把丰富的网络地方信息资源转化为馆藏,把网络中不稳定的地方文献资源转化为稳定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可检索的专题地方情报服务。不仅方便用户,而且使网络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得到有序地管理和发展。深圳大学图书馆根据该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建立特区研究资料数据库。他们根据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和各经济特区的发展特点,筛选网上各经济特区的地方文献,建立了特区大事记、特区法律法规、特区二十年专辑等专题数据库,以Web浏览形式供读者使用,这些专题数据库已被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作为经济特区研究常用资料挂在主页上。

(三)云南网络地方文献的分类和著录

互联网的信息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要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文献,使用户更加准确地获取地方文献资源信息,必须对网络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和著录,建立可检索的全文数据库。深圳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开发研制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SULCMISⅢ),在原有的CAMARC格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模块,对馆藏主体的中西文电子资源进行规范著录,并根据ISBD标准编写了《中西文电子资源CNMARC格式著录细则》,增加了856字段著录,856字段是关于电子资源的定位与检索,其著录规范包括电子资源的访问方式(协议)、关系、名称(描述注释)、形式、规范、统一资源定位(URL)等。对于网络地方文献著录来说,其访问方式(协议)是HTTP协议;关系是资源本身;名称(描述注释)是原文;形式是文本;规范是原文;统一资源定位(URL)是文献在本地服务器的URL和原文献的URL。目前已建成了特区全文数据库供校园网用户使用,为学校师生及特区研究人员的专题研究提供快捷、有效的特区资料全文检索服务,同时为经济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方情报服务,这是图书馆对网上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实践,可供参考。

三、结语

云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工程将围绕科技、文化、教育领域或选择知识网络所需的资源内容,建立若干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内容要按照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规范加工和标引。各图书馆可根据自身馆藏文献特色申请立项,这有利于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我们要通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将我省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当代建设的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形成云南文化在网上的特色和优势。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就是资源,特色就是生命。加快区域性、地方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特色化建设,构建民族地方文献数据中心,走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发展之路,建立与国际间的文化信息传递网络,保护原始而又古老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地方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显得任重而道远。它将会推动着区域性、地方性的民族文化、民族旅游和民族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宋绮.关于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J].云南图书馆,,(3).

[3]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J].津图学刊,,(1).

[4]王月娥.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与旅游产业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3,(5).

〔出处〕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第2期6月

篇10: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之我见

[摘要]分析了地方文献与地区兴衰的互动关系,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地方文献作为一地之百科,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实用性和信息多样性。它有着一般文献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其在整个信息社会中的身价更是不断攀升。

1 地方文献与地区兴衰的互动关系

1.l 地方文献对地区兴衰的作用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的综合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献是某地区面貌的真实写照。一地地方文献的集聚和散佚影响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图书馆将收集的地方文献通过加工和提炼,挖掘出其潜在价值,并用一定的手段发散到社会中去,可为当地党政领导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服务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

1.2地区兴衰对地方文献的反作用

地方文献产生于一个地域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属于某一领域的文化沉积和历史产物。人们要探求远古社会某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必须首先寻觅当时的文献情况,否则,“文献不足,孔子也无可奈何”。一般说来,地方文献工作的进展状况与地方经济文化繁荣有密切关系,当地方经济形势好时,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都会有明显的进展,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萧条时,则地方文献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试论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论文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电子政务公文管理系统应用及设计论文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产品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论文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

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

太阳能对食品工业废水的作用研究论文

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
《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有效开发(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用论文2022-09-24

档案信息商品化研究论文2024-02-12

开放结构数控系统网络化应用开发平台的构建2022-11-07

特教学校机房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论文2022-10-08

信息系统毕业论文2023-11-11

论文:英语作文教学中教材资源的开发2024-05-07

软件工程论文2023-06-27

《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2022-07-19

简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开发论文2023-09-13

移动网络安全平台设计分析论文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