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

时间:2022-09-26 07:56: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推荐6篇)由网友“牙周炎患者”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

篇1: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

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

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卫生产品的特征,研究卫生经济运行规律,对于诠释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的适应性和局限性,重新认识政府和市场在卫生领域的作用,科学制定卫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公共产品与公共卫生

所谓非竞争性(Non-rivalry),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公共产品的供给边际成本为零或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所谓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即一种物品一旦被提供,没有一个人可以被排除在该物品的消费过程之外,或者不能通过收费和其他机制将其排除在外。在卫生服务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公共产品。例如,利用电视开办健康教育节目,这个节目一旦开播,收视区内的全部居民都可以收看并从中受益,而且未付费者收看节目也不影响付费者收看节目;又如,为控制血吸虫病而采取的疫区灭螺措施,这种服务一旦提供,疫区内的居民都降低了血吸虫病的感染几率,而且付费者享受到安全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未付费者也同样可以享受。因此,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都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对于这些公共产品,由于未付费者和付费者同样可以消费并获益,所有人都会试图“免费搭车”。既然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收看电视健康教育节目,可以避免接触钉螺而减少血吸虫病的感染,那么作为消费者谁还愿意出钱购买这些服务呢?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者提供这类产品将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因为“生产这些物品的收益非常分散,单个企业或消费者不会有经济动力去提供这些服务并试图从中获利”,所以私人不会生产这类公共产品。结果在市场机制下,公共卫生服务会处于极端萎缩状态或根本不会存在。由于公共产品消费人数的增加一般不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一经提供会有众多的人享受,所以从社会角度考虑,公共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市场机制下这种具有高经济效率和高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是没有人愿意提供的。所以在卫生领域中利用市场机制所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卫生服务缺乏提供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中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

2准公共产品与基本医疗

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私人物品的特点是竞争性与排他性,“除了直接消费者之外,该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对任何其他人产生正的或负的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它的一个生产单位,仅对应着一个消费单位,即仅供一个人消费。”由于私人物品的消费可以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因此普通商品的买卖双方可以通过谈判形成双方满意的价格,这就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可能。基本医疗服务虽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特征,但如果把它看作个人消费品则是错误的。因为基本医疗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存在供方需求诱导,进而会导致市场失灵。医疗服务具有天生的非同质性和供方信息垄断性,医生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医疗服务的适度性更为了解;相比之下,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治疗上一般持服从态度。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方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兼具服务建议者和提供者双重身份的医生可以方便地实现诱发需求的目标。因此,用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二是基本医疗被社会公认为人人都应该得到的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人力资本包含健康资本和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健康状况的改善依赖于医疗卫生状况。如果一个国家具有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然会在整体上提高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反之,不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则会使居民得不到必要的健康保护,从而损害国家的整体健康状况,最终妨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政府应优先保障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当居民缺乏基本医疗服务的支付能力时,政府就应给予资助。因此,基本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

3外部性与卫生服务的正外部效应

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例如,在一个社区范围内一部分人接种了麻疹疫苗,接种者患麻疹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同时社区内非接种者受到传染的机会也会减小,结果接种者受益,未接种者也受益。正外部效应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传染病的治疗服务,如果一个人罹患疟疾并就医治疗,那么除了他本人康复外,周围的人由于减少了被传染的可能性也将从中受益。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的经济学特点是:直接消费者对消费效益的估计要比其社会效益小得多。这说明在市场机制下,由于个别消费者对消费效益的估计之和小于总的实际效益,消费者对(准)公共产品的需求量小于社会最佳需求量,从而社会对(准)公共产品的需求不足,供给也不足[3]。因此,对于(准)公共产品单靠市场机制不但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篇2:卫生经济管理视域下的医疗纠纷

卫生经济管理视域下的医疗纠纷

一、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

1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由于医疗改革(尤其农村医疗改革)“广覆盖,低水平”的特征,使患者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以陕西省某市为例,农民年收入大约8千余元,而参保农民由于住院起付标准高,最高支付限额低,三甲医院费用报销比例小以及基金结余率过低等新农合政策,使参合农民受益率大打折扣。若遇大病,将支付约等同于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年收入,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而迁怒于医院和医生,造成医疗纠纷上升。陕西神木县实行(包括全体农村居民在内的)全民“广覆盖、全免费”的医疗保障体系,将有力地遏制不断上升的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2医院对医疗费用的监管力度不强

根据我国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高。客观地说,有的医院的确存在不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现象。例如比照收费、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增加收费频次、收费与病历记录不符以及医用耗材扩大收费范围等违规行为。如曾经报道的哈医大二院的“天价”医疗账单,这些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加深了医患双方的矛盾,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隐患。

3医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疲劳

先前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导致在一些案例中医院方承担了本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了降低法律风险,医务人员采取一些保护性医疗措施,包括较多的检查以及个别情形下不愿意冒风险进行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背离了医学的价值取向。个别医生职业道德缺失,为获得更高利益而诱导患者消费,用患者高额的支出去追求个人利益。

二、医疗纠纷的对策

医院是多部门合作的复杂系统,医疗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讲,医疗纠纷是医院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每一起医疗纠纷的发生,都给医患双方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加深了医患双方的矛盾。因此,要解决医疗纠纷的深层次问题必须理顺机制、增加投入,真正做到强基层、保基本,这对解决医疗纠纷问题大有裨益。

1深化体制改革

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1)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上的医疗服务收费收入,使其成为医疗机构最主要的补偿机制。政府应严格区分和规范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增加对非营利性医院的财政投入,遏止城市国有非营利性医院间的盲目攀比与无序竞争,发展和培养真正具有竞争性的医疗市场。(2)大幅度提高直接体现医生技术水平的技术劳务和知识价值收费价格。借此提高医生的个人收入,使医生合理合法地享有高收入带来的有尊严的生活。使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彻底地以洁净的身躯和合理的价格步入医学殿堂。(3)大力推进单病限价收费。对患者医疗费用实行总量控制,对单病种从检查确诊入院、治疗到治愈出院限定最高医疗费用。从而降低费用,解决“看病贵”问题。

篇3: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论文

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论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去年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文章在经济学视域下,结合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对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具体分析,并据此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山东;大学生;就业;经济学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人才战略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更为有效的人才政策和高校的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特点

(一)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就业总量压力较大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27万,又进一步增加了28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教育部明确表示,20毕业生总数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就目前的趋势来看,15年毕业生预计达到750万,再加上仍未就业的前几届毕业生的加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二)就业歧视问题突出,女大学生供过于求

据统计,截至到月底,在山东省46、35万非师范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甚理想,男生为21、7万,总体就业率91、75%,女生则为24、65万,总体就业率91、19%。很明显可以看出,女生就业率低于男生0、56个百分点。

(三)就业流向过于集中,欠发达地区求贤若渴

年山东省境内毕业生的流向相对比较集中,在46万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仅青岛、济南、烟台这三个城市的2014届毕业生净流入人数分别为12.7万、5.6万、3.3万,三地毕业生净流入总量占总毕业生的比重高达64%。由此可见,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和省会城市,中西部地区流入较少。

二、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供求的均衡正是市场中理想的状态,但现实往往是,劳动力市场难以达到完全均衡的状态,大学生就业被彻底推向了市场,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开始逐渐的推行双向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求下,若供求一旦失衡,就会很容易产生“难找”和“难招”的问题。根据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个百分点,失业率将减少1个百分点。原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许多新增的就业机会,而许多毕业生却因专业背景和技能水平不符合要求而失去被雇佣的机会,近年关于高级技工荒方面的报导已成为劳动市场的新闻热点。山东省年均10%左右的经济的增长速度显然与每年近20%的毕业生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在人口密集的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工作“难找”也成为一大难题。另一方面,我省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大多眼高手低,期待企业给予更高的薪资和待遇,但毕业生自身又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致使最后双方没有达成平衡,企业很容易面临“难招”的困境。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

由于高校在招生体制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山东省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其在办学的过程中自主权不大,很难正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动,更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的需要去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仍然偏重理论,其培养方向往往趋于更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而技术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三)眼高手低导致自愿性失业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大学生的确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如果还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不放,就业当然很难。”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要么嫌工资低,要么嫌工作累,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求职眼光过于狭隘,导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在19世纪70年代被提出,研究的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的需求和供给,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省的两大城市,其户口政策对省内大学毕业生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中国的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主要的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的劳动力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育对于劳动者的收入有着更大的提高作用;相反,如果经济越不发达,则工作的年限对劳动者的收入会有更大的提高作用。根据皮奥里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山东省的劳动力并不能高效的流动,其省内的户籍制度使得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比重较高。虽然山东省在2014年对户籍政策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全面放开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但是原有的`制度障碍并没有完全消失。

三、应对山东省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一)加大投入,改革学科专业设置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在完成了以往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后,今后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首先要加大在优秀师资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学方式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次要改革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要与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和配备师资,尽可能缩小教育系统与市场需求的差距,使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相衔接;最后要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学科结构和专业。

(二)落实政策,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1.积极构建就业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虽然有关部门近几年来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些就业信息服务,积极构建了就业信息系统。但是还需进一步多层次、全方位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比如用人单位的线上活动推广、网上招聘会等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全方位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

2.鼓励学生积累经验,增强大学生竞争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求职的竞争力。高校应当通过综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职业培训等途径,让每一位在校生提前了解相关职业特点,体会岗位具体要求,做好与毕业就业的衔接。

3.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提高理论实践结合力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依据企业的发展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家长应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因素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家长应当调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子女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尊重子女的选择,给出合适的择业建议,鼓励他们勇敢的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要过于妨碍他们的意愿,正确的就业引导才是现代父母所最应该做的,而不是将自己传统的观念强压于他们的身上,提出强制性的就业要求。

(四)完善职业培训,加大技能培养力度

要解决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技工荒”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加大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在职业学校的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地域布局,使职业学校与地域优势相结合。这样可使教育与相应产业直接联系起来,能及时根据当地需要培养人才,克服人才结构与实际需求结构脱节的弊端。其次,在职业培训方面,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的作用,切实开展在校生的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满足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山东省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棘手,各高校应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国家所制定的相关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地引导大学毕业生能够清楚的意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端正自身就业观念,降低自己的姿态,自觉地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杜静静.江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2).

[2]高海榕.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J].学术探讨,2012(03).

篇4:经济学视域下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

经济学视域下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论文

一、经济学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新生代农民工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不同,从而致使交易双方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由于劳动者生产技能提升而引起的生产成本下降形成企业比较优势的关键,因此对于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愿意选择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参加教育培训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习得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当外在条件相同时,与未接受过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会由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而具有一种比较优势,因此在就业中就能拥有相对的优势。

(二)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流动,是他们不断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从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趋向改变的今天,“从一而终”的传统职业观念受到挑战,职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呈现速度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具备职业流动的必备素质;可以使他们通过自身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由“新手”成为“专家”,由此增强自信力,职业流动意愿也随之增加;可以使他们掌握新技术和适应岗位新要求,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资格,从而使职业流动成为可能和持续。这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才能够不断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指出,农村家庭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家庭年收入1588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初、高中的,家庭年收入2947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中专、大专的,家庭年收入5578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125213元。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但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有研究者对广东省东莞市电子产业、手袋加工业、鞋材加工业等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接受教育培训与他们的收入水平呈正向关系。

(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作为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经济结构是生产要素流动配置的状态和结果,它是由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训后,以发展性因素为流动动因,流动的意愿增强,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大规模的流动既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又改变了社会总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农产品的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变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格局逐渐被打破,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被释放出来。农村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重新进行组合,农村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二、经济学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正确的择业观念是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和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形成新的择业观念,是有效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第一要务。如前所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较高,维权意识强,视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但是他们的职业期望值较高,择业观容易出现偏差,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一味追求既舒适且收入又高的工作岗位。为此,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处于两难境地。鉴于此,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时,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及时调整心态,通过小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从而最终找到符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工作岗位。

(二)注重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素养

注重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对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同时对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调查表明,需要职业技能方面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25.7%,需要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17.3%,需要管理技能方面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15.8%。由此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是以满足他们职业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于较高职业岗位的追求。鉴于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因材施教,对于已经在城市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对于还没有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开展引导性培训和就业前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不同职业或工种岗位要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此外,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经过培训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增强在谋职、供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三)构建多元化教育培训融资体系,提供经费保障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并且教育培训支出的首要来源是自费,这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发展,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导向下,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新生代教育培训,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资助、社会参与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其一,各级政府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大幅度增加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规范资金管理模式,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积极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用工单位和培训单位的税费减免力度,扩大减免范围,增加减免比例;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中央供给、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其二,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如果企业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和经济效益较好,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其三,制定多种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在农民工教育培训领域的投入。其四,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培训的最直接获益者,要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部分培训费用。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点

正如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者达肯沃德和梅里安所说:“成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着多种责任和义务,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工学矛盾突出,这是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一大障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投入的最小化和产出的最大化的目标,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在授课形式上,既可以把课堂设在学校,进行集中授课,也可以把课堂设在工地、车间等方便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场所,进行现场参观和实地观摩。在培训手段上,既可以运用传统的面授教学手段,也可以运用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视频、慕课、基于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教学等。在培训时间上,既可以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也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和业余相结合。

(五)培育多元教育培训主体,增加培训机构供给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深刻指出,“技术训练的责任不应单单落在或基本上落在学校体系身上。这个责任应由学校、商业与其他企业、校外活动,同积极合作的教育家、工商业的领导者、工人和政府一起,共同担负”。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这决定了由学校单独供给是不可能达到社会最佳需求量的,需要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主体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下设的培训机构应主要以促进城市融入为主要目标,侧重于文化教育类、法律知识类和自我管理类培训;成人高校应侧重于文化教育类、专业技能类、创业类培训;企业或行业协会的培训机构应以提升职业岗位技能为首要任务,侧重于专业技能类、劳动安全卫生类培训;社会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与就业相关的培训项目,做到培训与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使新生代农民工学以致用。只有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的供给量,发挥它们自身的优势,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需求。

篇5: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重点

计算题已经删除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学的产生(前提条件、假设)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人对资源占有的欲望的无限性 人对资源占有的选择性 2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如何分配?

3.经济学定义

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使稀缺的经济资源能够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他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经济领域来满足人们或社会消费的一门学科。

4.※卫生经济学定义:

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保健领域中的经济问题,揭示其中的经济规律,为实现卫生保健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使用提供依据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5.※卫生资源:提供卫生服务时消耗的各种经济资源(生产要素)。

它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管理资源以及信息资源。

第二章 卫生服务需求

6.※卫生服务需要

从卫生服务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务人员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其卫生服务数量。

7.※广义的卫生服务需要包括

(1)个人觉察到的需要:是指人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患了疾病或为了预防疾病应该获得某种服务。

(2)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是指当一个人实际存在某种健康问题或患有疾病时,但并未察觉或并不认为应该求医。

(3)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的数量。

8.※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条件下,卫生服务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卫生服务数量.

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通过利用卫生服务,才有转化为需求。 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们所有的卫生服务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 没有需要的需求:通常是由不良就医行为和行医行为所致。

9.卫生服务利用:是指实际发生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10.卫生服务需求法则(规律): 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和价格有时呈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替代效应:当一种服务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用其他服务来替代变得更贵的该种服务,而减少对该服务的需求量。

收入效应:当收入不变时,某种服 务的价格上涨(或下降)将会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 (或上升),购买力的变化即为收入效应。

11.※卫生服务需求特点:

(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元性 (6)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次性 (7)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

12.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影响因素(互补品、替代品等)

特殊影响因素:

一、※健康状况

健康(WHO):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当健康状况下降或存在影响时,出于对健康的愿望,消费者投资于健康,通过利用卫生服务,改善健康状况。

在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健康状况差的人群需要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

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婚姻、健康意识

人口数量增加,必然导致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

年龄结构, 婚姻 性别

三、经济状况、教育、交通 、 地理位置(居住环境)

四、时间价值 消费者的时间被认为是对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投入。时间是有限的,治病时间具有机会 成本,应被视为消费者的有限资源之一。

五、※卫生服务提供

医院的级别 技术水平服务质量 服务提供能力 可及性 需求不足、恰当需求, 无效需求、诱导需求 过度需求

六、※医疗保险

起付线:当医疗保险基金在对需方所接受卫生服务进行补偿时,只对其超过一定额度的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偿,该限定额度成为起付线。

封顶线:当医疗保险基金对需方所接受的卫生服务补偿超过一定的数额后,将停止对需方的补偿,超过的费用将完全由需方自付,该数额限制即为封顶线。 按比例补偿是指医疗保险基金对需方所接受卫生服务的费用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也称为共付保险

13.计算:例:某私立医院于一年前开展了某种特需卫生服务,该特需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5,现在的服务价格是200元/次,其服务需求量为3000次/年,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针对该特需服务的需求量,医院拟将该种服务的价格上调20%。针对该特需服务,试计算由于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医院收入的变化?

第三章 卫生服务供给

14.※卫生服务供给:卫生服务提供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 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15.※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

1.专业技术性 2.垄断性 3.不确定性 4.公益性

5.外部性 6.即时性 7.主导性

16.※卫生服务供给影响因素

(一)卫生服务价格 (二)卫生服务目标 (三)卫生服务成本 (四)卫生服务技术(五)卫生服务需求 (六)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布局(七)医疗保障制度。

17.※卫生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每变动1%所引起的卫生服务供给量的变动百分比 。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系数是反映卫生服务供给数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9.卫生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1、 卫生服务供给量调整的难易程度 2、时间因素 3、卫生服务的替代性

第四章 卫生服务市场

20.※市场的定义

狭义的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1.市场构成的基本要素

需求和供给、 交换的场所、 交换的媒介、 价格、 消费者和提供者、

22.※卫生服务市场的定义:卫生服务市场是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原则,在卫生服务 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相交换的关系总和。

23.※市场机制:指市场上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 它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调节作用的总称。

24.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1、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的假设 2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

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设 4、 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

5、无外部经济效应的假设 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的假设

25.※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26.※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公共产品 外部性 垄断

27.※物品的分类、特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不具有竞争性。即同一种产品可供给所有的人同时消费,任何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消费的减少2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即不可能把特定个人排除在物品的消费之外,也就是说,不管付费与否,每个人都成为公共物品事实上的消费者

准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

排他性:指一旦一个人拥有了某种物品,他就可以很容易地不让别人消费。 竞争性: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定量某种物品,就要减少其他人的消费量。

28.※外部性:一部分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可以对不消费这种产品的人发生间接的影响。

正外部性: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生产行为对他人产生了积极有利的影响,但自身并未从其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如传染病的预防)。

负外部性:是指那些供给者的生产行为对他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是他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而并未得到补偿(如抗生素的滥用)。

29.※政府的作用: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确保稳定

30.※寻租行为: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一切由于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经济活动,造成不平等竞争环境而产生的'收入都被称之为“租金”,而对这部分利益的寻求与窃取活动则称为寻租行为。

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大体上有两类:

生产性的、可以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

非生产性的、不会增进社会福利甚至减少社会福利,即为寻租活动。如行贿、游说等,是个人或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对政府或者政府官员施加影响的活动; 寻租活动的后果: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如通过政府干预使其他企业不能进入,以获得独家垄断利润;)浪费社会资源;导致其他层次上的寻租;

31.※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1) 医疗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

2)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3) 垄断和诱导需求 法律、信息不对称、技术权威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诱导需求

4) 医疗服务需求弹性小

5) 价格不是经充分竞争形成的

6) 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特征

7) 提供者不追求利润最大化

32.※卫生领域市场失灵

1) 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2) 效益外在性影响市场对资源最优配置的效力

3) 垄断带来低效率和技术进步受限

4) 市场调节带来不公平的问题

5)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

6)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卫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3.※政府失灵:

1) 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受限 信息的有限性 公共决策的局限性

2) 政府决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

3) 官僚主义

4) 政府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足

第五章 卫生筹资

34.※卫生筹资的概念:“实现足够的、公平的、有效率和效果的卫生资金的筹集、分配和利 用活动的总和”。

35.卫生筹资的功能

1、筹集 2、资金: 风险负担 收入补贴 年龄补贴 3、购买服务

36.※卫生筹资的属性

(1)公平equity (2)风险共担 risk pooling

(3)※效率efficiency

1、 筹资效率 2、 卫生服务供给效率

配置效率:如何在收益最佳的项目中分配资源

生产效率(技术效率)最小成本下获得最大产出

管理效率:最小的管理成本

(4)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筹资的性 政治的 组织管理的 立法的可持续性

37.※卫生筹资的目标:为卫生系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确保所有人都能利用卫生服务,同时不会因为支付医疗费用而遭受经济困难。

不同时期的卫生筹资系统有着不同的目标。

第58次世界卫生会议上提出“全民覆盖”目标,即有效地为所有人提供健 康保护和分担筹资风险,其政策导向是改善卫生筹资的公平性。

38.※卫生筹资的主要渠道(最好自己适当扩展) p98

1) 政府卫生支出 (国家税收)

直接税 间接税 非税性收入

2) 社会医疗保险

3) 商业性保险

4) 个人直接现金支付

5) 其它 (社区筹资、社会捐赠等)

39.卫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的国际经验

1.更加合理来提高效率 2、 预付和风险共担 3、改进支付方式 4、贫困和脆弱人群的安全网机制

国内经验

为不同地域筹资―公平性 为不同机构筹资―效率 为不同人群筹资―受益

第六章 卫生总费用

40.※卫生总费用(Total expenditure on health, TEH):卫生保健总支出, 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41.※卫生费用核算(national health accounts, NHA),也称国民卫生账户,是采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以整个卫生系统为核算对象,建立卫生费用核算指标和核算框架,专门研究卫生系统的资金运行过程。

42.※卫生费用核算框架

(1)卫生费用来源核算(来源法)

(2)卫生费用机构流向核算(机构法)

从机构角度出发,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在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分配。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药品零售机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医学科研机构等。反映从全社会筹集的卫生资金在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分配使用;分析与评价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3)卫生费用功能核算(功能法)

根据卫生服务活动的功能进行划分,测算消费者接受各类卫生服务时所发生的费用。

反映卫生费用在不同功能服务中的分布。

治疗和康复费用、公共卫生费用、卫生行政管理费用、其他卫生费用。 反映消费者对不同类型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和费用水平。

(4)卫生费用矩阵平衡核算

43.卫生总费用核算基本原则

政策相关性 可靠性 可比性 时效性

操作的可行性 制度性与连续性

44.※筹资来源核算方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费用总额, 是从筹资的角度分析与评价卫生资金的运动。

※分析与评价 :

(一)卫生总费用总量值(二)卫生总费用占GDP比值(三)人均卫生总费用 (四)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 (五)卫生总费用发展变化趋势

45.卫生总费用实际使用法:按照服务功能进行分类,反映卫生服务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不同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及其费用水平。

第七章 卫生资源配置

46.※卫生资源: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中的各类资源的总称。

3) 商业性保险

4) 个人直接现金支付

5) 其它 (社区筹资、社会捐赠等)

39.卫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的国际经验

1.更加合理来提高效率 2、 预付和风险共担 3、改进支付方式 4、贫困和脆弱人群的安全网机制

国内经验

为不同地域筹资―公平性 为不同机构筹资―效率 为不同人群筹资―受益

第六章 卫生总费用

40.※卫生总费用(Total expenditure on health, TEH):卫生保健总支出, 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41.※卫生费用核算(national health accounts, NHA),也称国民卫生账户,是采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以整个卫生系统为核算对象,建立卫生费用核算指标和核算框架,专门研究卫生系统的资金运行过程。

42.※卫生费用核算框架

(1)卫生费用来源核算(来源法)

(2)卫生费用机构流向核算(机构法)

从机构角度出发,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在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分配。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药品零售机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医学科研机构等。反映从全社会筹集的卫生资金在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分配使用;分析与评价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3)卫生费用功能核算(功能法)

根据卫生服务活动的功能进行划分,测算消费者接受各类卫生服务时所发生的费用。

反映卫生费用在不同功能服务中的分布。

治疗和康复费用、公共卫生费用、卫生行政管理费用、其他卫生费用。 反映消费者对不同类型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和费用水平。

(4)卫生费用矩阵平衡核算

43.卫生总费用核算基本原则

政策相关性 可靠性 可比性 时效性

操作的可行性 制度性与连续性

44.※筹资来源核算方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费用总额, 是从筹资的角度分析与评价卫生资金的运动。

※分析与评价 :

(一)卫生总费用总量值(二)卫生总费用占GDP比值(三)人均卫生总费用 (四)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 (五)卫生总费用发展变化趋势

45.卫生总费用实际使用法:按照服务功能进行分类,反映卫生服务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不同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及其费用水平。

第七章 卫生资源配置

46.※卫生资源: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中的各类资源的总称。

47.※卫生资源配置:卫生资源配置(HRA)是指卫生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初配置(增量配置):是指即将拥有的卫生资源补充量

再配置(存量配置):是指以前拥有的卫生资源总量

48.※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在总量、结构与分布上,与居民的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组合状态。

49.※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述)

① 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城乡、区域

② 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不合理

③ 卫生资源配置的供需失衡

④ 卫生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

50.※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1 应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2 效率与公平兼顾

3 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4 向重点倾斜、兼顾全局 5 按投入产出原则(成本效益)

51.※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一)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

1、计划机制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2、市场机制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3、计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二)区域卫生规划

52.※卫生资源配置与测算

一、卫生机构配置

二、医院床位配置

1、床位需要量法 2、服务目标法 3、供需平衡法

三、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1、健康需要法2、健康需求法3、服务目标法4、人力/人口比值法

四、卫生设备资源配置

1、需要理论与方法2、需求理论与方法 3、效率理论与方法

53.※区域卫生规划的定义: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和主要卫生问题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能力,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保护和促进人们健康的一种卫生发展管理模式。

54.※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

(1)分析区域卫生形式 (2)确定主要问题 (3)制定规划目标、选择策略

(4)制定实施计划、编制费用预算 (5规划的评价与调整 (6)规划的送审与立法

55.※卫生资源配置效益评价指标

(一)卫生费用评价指标

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THE/ GDP

人均卫生费用

不同机构之间的费用比例

门诊与住院之间费用比例

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之间的费用比例

(二)其他卫生资源配置评价指标

(1)卫生资源配置总量指标

是反映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卫生资源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通常以绝对数来表示

卫生机构数;卫生人员卫生机构床位;医疗机构;医用设备

(2)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指标

纵向结构:主要指卫生资源在各级卫生机构之间资源的配置 横向结构:

① 卫生资源的类别结构:人员和床位的比例

②卫生资源的地区结构:城乡之间

③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医护比、医技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 ④专业结构:医疗与预防、通科与专科、内外妇儿等

(3)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指标

每个医生日门诊量平均住院床日 床位使用率

门诊次均费用平均处方费平均住院费用

56.※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需要、资源和利用之间平衡分析法 资源-效益分析法

第十四章 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核算

57.※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某种产品的生产者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务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

58.※卫生服务成本:卫生服务提供者在提供卫生服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第二十章 疾病经济负担

59.※疾病经济负担:又称疾病费用或疾病成本(cost of illness,COI),是指由于发病、残疾 或失能以及过早死亡给社会、家庭和个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社会经济资源。

直接经济负担:指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所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直接医疗支出:在卫生保健部门消耗的经济资源

直接非医疗支出:在非卫生保健部门消耗的经济资源

间接经济负担:由于疾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和社会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60.※影响疾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学因素

1、社会角度:人口数量、构成、分布;

2、个体角度: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

(二)疾病本身状况

疾病的诊断难易;疾病的分型;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的治疗手段;疾病的治疗效果

(三)病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

1、病人利用卫生服务次数 2、病人就医的方便程度

3、就诊卫生服务机构 4、病人的期望值 5、医疗保障水平

61.※疾病经济负担相关指标类型

(一)疾病指标:发病率 患病率

(二)死亡指标:粗死亡率 死亡专率 病死率 死亡比 早亡

(三)伤残/失能指标

病残率 : 是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表示病残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 潜在减寿年数(PYLL) :它来估算不同疾病死亡者总的减寿年数,从而估算由于疾病所带来的劳动者工作日的损失。

质量调整生命年( QALY) :是一种个体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全面考虑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把生命质量和生命数量相结合以时间为测量单位反映。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 :由疾病死亡和疾病伤残而损失的健康生命年的综合测量。

(四)时间指标及其他

62.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的估计方法

1.上下法 2.分步模型法 3.直接法

63.※疾病间接经济负担的估计方法

1 现值法

应用工资标准计算疾病的间接经济负担

工资标准:小时工资标准、日工资标准、月工资标准、年工资标准。 计算方法:工资标准×因病损失的有效工作时间(人年)

2 ※人力资本法

(1)工资计算(同现值法)

(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计算

间接疾病经济负担=误工日×人均国民收入/365,或损失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计算早亡带来的间接经济负担,损失时间可以用潜在减寿年数(PYLL)表示。

(3)将人力资本法与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结合起来计算 间接疾病经济负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DALYs×生产力权重。 3 支付意愿法

一个人愿意为确保其健康或接受某种治疗而自愿支付的最高金额。 4 摩擦成本法

摩擦成本:患者离开工作岗位到其他人员接替其工作期间造成的生产损失,以及对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费用。

62,63题具体内容理解会分析

64.※研究疾病经济负担的意义

(一)研究疾病经济负担对政府的意义

1、有助于认识和确立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有助于正确认识健康投资的意义

3、有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4、有助于重点卫生问题的选择

(二)研究疾病经济负担对卫生服务机构的意义

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拨款方式与具体疾病控制工作没有十分明确的关系----弹性较大

明确预防工作的成本效益、成效、 经费支持、明确内部工作重点

(三)研究疾病经济负担对医疗保险的意义

动员参加医疗保险 保证参保人员抗风险能力 约束机构医疗行为

第二十一章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

65.※经济学评价:是从资源的投入和效益(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的技术和方法。

66.※效果:是指现实环境中健康干预项目实施后产生的健康干预项目实施后产生的健康结果改善。

67.※效用:指人们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的满意程度。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失能 调整生命年(DALY)。

68.效益 :是以货币表现的效果和效用,是对健康干预所获得的健康结果(或有利于健康 的结果)的一种货币测量。

69.※卫生经济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一)确定评价立足点(角度) 1.社会2. 政府3医院4. 个人的角度

(二)确定各种备选方案

(三)排除明显不可行的方案:

(四)卫生计划方案结果(效益、效果、效用)的测量

(五)卫生计划方案的成本的估计(成本的测量与估算)

(六)贴现(discount)和贴现率(discount rate)

(七)敏感性分析 :

70.※成本效果分析(CEA):是对不同卫生计划或治疗方案实施的成本和效果直接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评价计划或方案经济效果的一种方法。

一般用于相同目标、同类指标不同方案的比较上,不适于对单一方案俺的经济性分析。成本和效果的计量单位不同,且没有取得公认的单位成本应该达到的经济最低效果值(即 比较的基准)。

※例题在课本476页,计算或分析

72.※成本效益分析的定义

成本一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来评价某个干 预项目,为决策者选择计划方案提供经济学的参考依据。

73.※成本效用分析的定义

成本-效用分析是比较项目投入成本量和经质量调整的健康效益产出量,来衡量卫生项目 或治疗措施效率的一种经济学评价方法。

74.※药物经济学评价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区别

篇6:经济学视域下国家干预经济的界限论文

经济学视域下国家干预经济的界限论文

摘要:市场失灵及国家对客服市场失灵的有效性证明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合理性。但市场失灵并不是需要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条件,国家在解决市场失灵时也并非是“全能之王”。我们在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证成时,也要相对明确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界限。本文笔者将从国家干预范围、程度、手段入手分析国家干预的界限。

关键词:国家干预;交易成本;组织成本;效率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国家干预不是自我证成的,它是国家基于社会的需要而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决定了国家干预必天然具有社会性和整体性。虽然我们一致明确了国家干预的目的及其必要性,但国家干预并不是“性本善”的,它毕竟是以权力为依托,而权力的扩张性、短视性,不但不能为市场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反而会变本加厉的侵蚀市场中的健康机质,最终会使市场成为权力的附庸与工具。我们的经济法在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证成时,亦应对国家干预的范围和程度划定合理的界限,从而求得国家与社会的共进,权力与经济的和谐。

一、国家干预的范围之界

市场一旦出现失灵并不必然的需要国家进行干预。由于国家干预的权力属性使国家干预往往只顾及政治效果而不顾经济效率,因此国家干预的成本往往很大。如果市场失灵可以在市场内部通过成本更低的方法来化解,国家权力就不应该介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认为经济中会有得不到补偿的正的或者负的外部性这种“自然趋势”。并且为了能使受害方的利益得到补偿就需要国家进行干预,以使社会产品和私人产品达到平衡。科斯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庇古的外部性是“建立在错误的理解之上”,而外部性并不必然引起政府的干预。”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并没要把国家干预的成本计算进去,没有考虑干预后对经济效率的产生的影响,更没有考虑总的经济效益。根据科斯的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国家本身就如同一个超级企业,其进行资源配置时也要比较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对国家干预这种公共物品的提供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如果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小于国家干预资源配置的组织成本的领域,则市场对国家干预的需求大,此时国家应对加大干预,如果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小于国家干预资源配置的组织成本时则市场对国家干预的需求小,此时国家应该减少干预。而且,如果国家的组织成本高于其他社会组织或私人的组织成本时,应由其他社会组织和私人来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活动。

二、国家干预的程度之界

就算市场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干预也有个“度”的问题。一旦市场失灵,无形之手不能有效发挥指引功能,国家干预的有形之手就开始对市场进行帮扶。国家干预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它的介入的强度取决于市场对它的需求。根据科斯的市场交易成本理论: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他们价值最大的地方……,再者,交易的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及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这说明随着国家干预的增加,国家干预资源配置的组织成本也在上升。如果干预的组织成本一旦超过了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那么国家应该收回有形之手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主动放权并尊重市场的理性选择,不要用强制的手段去强行进行无效率的资源配置。

三、国家干预的手段之界

从国家干预的目的,范围和程度可以看出国家干预不是权力对经济生活的主导而一种适度的介入,这就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手段的柔和性。第一,国家干预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公共物品并非总是由国家提供。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必事必躬亲,国家可以通过把国家干预这一公共物品的权力配置给那些拥有更低的'组织成本的个人或者组织。在一些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国家也是无效率的,因为有些公共物品的需求和提供需要客观独立的评估和专业高效的管理。第二,多用激励型的国家干预措施,少用惩罚型的经济干预措施。激励型的措施可以引导市场主体趋利避害,增加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经济人可以获得其应该获得的利益,从而促进经济人良性行为的形成。第三,国家干预应以引导性干预为主,指令性的干预为辅。指导性干预主要体现国家在制定规范时应以多以授权规范指引权力配置,在管理市场的过程中注重市场交易信息的提供,努力减少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笔者认为,如今我国的经济法学界已从经济需不需要国家干预的论题上转到了国家干预经济干预的好不好的论题上。而国家干预的好不好取决于市场需不需要,手段适不适度,绩效达没达到,方式合不合法之间的互动与统一。国家干预的界限亦是权力的界限,对权力的限定就是对社会利益空间的释放,如何让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让权力与民争利是我们经济法人以后应重点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0.

[2][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3.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浅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浅析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论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财政学论文题目

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
《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析经济学视域下卫生经济的政策导向(推荐6篇)】相关文章: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3-06-09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022-11-10

教育学论文题目2023-05-04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2023-05-10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2022-05-29

计算机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2022-09-06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论文2023-07-22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

工商管理大专论文题目2022-07-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