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时间:2023-10-13 08:06:1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通用10篇)由网友“mjm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篇1: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但是,京津冀三地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面临着困境,本文将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策

据统计,我国人口数量已达13亿之多,有着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劳动力素质水平却不尽如人意。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占职工总人数将近80%,与其相比,我国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员工总数的40%。所以,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对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支持,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京津冀三地的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和政策方面,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政策的支持;二是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缺乏统筹规划,缺少宏观的长远计划;三是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不合理,导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一、政府正确引导与政策支持

1.政府应当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确立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也已经招收本科及研究生,但是人们对高职教育只收专科生或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偏见还根深蒂固,政府应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现有的高职本科院校的基础上选拔一些重点示范院校,使学生经历了高职本科院校之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水平自由选择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类型,从而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统一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

2.完善促进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促进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要抓住这一机遇,打破阻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各种管理体制,为实现三地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入合作提供条件。同时,京津冀三地政府要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制定长远规划,提供保障制度和措施。再者,为打破院校、院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促进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各种资源的自由并合理地流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供各种鼓励政策,鼓励院校、企业、社会之间积极深入合作。

3.冲破行政壁垒,深化体制改革,打破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闭门造车,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为区域经济培养合适的人才。在京津冀各方面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人才培养势必要求三地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首先从观念上改变认识,应将京津冀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看做一个整体,从全局的意识、长远的目光看待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再者,从行动上冲破壁垒。由国家统筹规划,三地政府成立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促进部门或者制定相关的政策,为三地的院校、企业、社会的合作提供绿色通道,保证各方合作的过程无任何障碍;同时,还要鼓励个别的'成功合作,从而促进更多方面的合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能够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三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人力保障。

二、京津冀共同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规划

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各具特色,教育资源各有优势,但是,京、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河北省,因此京津两地应帮助河北高职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合作的战略作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全局的意识来分析问题,制定统一发展规划,从而有效地整合规划京津冀区域的高职教育资源,加快京津冀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一体化进程。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联合研究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再联合社会、企业、研究院所等机构共同商讨,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目标进行统一规划与部署,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而制定各自的行动纲领和方案。其次,政府应当鼓励院校、企业、社会等机构自由组合,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合作,实现各方共赢,为这些合作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再者,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走廊”政策,保证京津两地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按需要向河北流动,河北院校也要形成去京津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培训学习的机制。最后,三地政府应当支持合作办学,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而积极参与协同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社会机构给予政策倾斜、经费支持等。

三、积极设置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联系紧密的学科专业

在京津冀一体化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在办学目标、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大力扶持和重点建设一批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然后通过这些重点学科专业带动帮助其他学科专业不断改革,最终只保留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北京正由生产型转变为服务型城市,同时,北京也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势必引发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天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所以京津应当重点加大物流、文化、金融保险、旅游学科建设,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加大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对于重点学科专业要去冗留精,使其向高、精、尖方向不断发展,对于不必要的学科专业进行精减,对于专业方向发展不合理的学科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突出特色,应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赢得企业、行业、社会的认可,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不仅注重自身的内涵发展,还应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控制招生规模,做到宁缺毋滥,不断提升的质量。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培养一批质量过硬、高技能的优秀毕业生,或开办特色班级或专业,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创新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其专业设置灵活,课程实践性较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程度更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应大胆探索实践,不要拘泥于传统高校的思想和体制束缚。例如:可建立与区域经济相连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联合办学。一方面,可以加快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同时,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京津冀地区应建立由政府、企业人员、专家、教师等组成的相关组织,监督其发展进行情况。为保障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可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网,运用网络等相关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用人单位、求职者等信息,从而使各方了解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动向。又比如,积极开展社会化办学模式,即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家长三方合作。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使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家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培养行业企业、家长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行业企业则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各种实践设施设备,家长也会主动募集各种社会资源、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提出各种人才培养意见或建议、帮助处理学校事务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吴岩,王晓燕,等.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8):1-7.

[3]彭永芳,谷立霞,朱红伟.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5):3236-3240.

[4]高兵.依托职业教育打造“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J].教育与职业,2010(23):9-11.

[5]解艳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人才需求为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1):33-36.

[6]陈婧.京津冀一体化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04-14.

篇2:职业教育论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探讨

梁鹏举 顾建军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认清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三大责任,一是政策导向责任,二是投资主体责任,三是提供服务责任。以统筹规划为重点,以制度为保障,以公共教育服务为核心,发挥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地方政府;责任

作者简介:梁鹏举(198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顾建军(1963-),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计委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1-003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正式稿)(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用的高度概括.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更有积极意义。《纲要》同时也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地方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之中.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作用。本文对地方政府的限指是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要准确定位自身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明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履行地方政府责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地方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定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制度,到20,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生活同质,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因此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更是教育的一体化。作为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更具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应有之意。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学者研究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没有区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是基于以下思考:

(一)职业教育的公共性要求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教育具有公共性。即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面对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个人,而是整个的社会成员。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的散布到整个社会。对一个地区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地区人员的素质,增加了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劳动效率,带动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对我国来说,职业教育更能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特别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发展受教育者的技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因此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此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对地方政府来讲,发展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二)职业教育的地方性要求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

这主要从两方面来说的:一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受益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的发展有义务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的招生范围一般以本地区为主,专业设置也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作为地方公共管理主体的地方政府应当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扮演“掌舵”的角色并承担主要责任。二是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更有话语权。地方政府是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较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更了解地方的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地方政府能根据地方实际科学地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及实施步骤.并能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对职业教育有更大的主导作用和有效规划,在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中主体性更强。同时在政策导向和教育供给方面,职业教育依赖地方政府的程度更强,这些职业教育的地方性表现要求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

(三)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需要政府履行责任

城乡一体化要求我们把城乡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城乡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现存的城乡分隔的二元格局打破了整体的职业教育发展.在职教资源和格局上拘泥于各自本身的发展,不能协调整合两者之间的发展优势。在职业教育格局上不能从整体和产业结构出发,做出合理的布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地方政府统一布局下,协调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更有利于整合职教资源,合理布局职教结构,发挥职教的整体力量.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更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作用,履行责任。

二、地方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教育分流、重点高中政策倾斜、高等教育招生指标限制等制度的作用下,职业教育地位的“低落”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和其他教育类型相比.政府在对职业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依旧有限.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责任方面依旧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理清这些问题,进而在政策制定中有意识地改进提高,以取得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协调、快速发展。

(一)很多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依旧认识不足,制度保障不到位,没有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贯彻在实际工作中

《纲要》指出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在政策制定、舆论引导、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不明,引导社会关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导向作用不突出,对现有的支持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旧没有直接进入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发展之中,游离于发展战略决策之外。进而没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职业教育发展的优质资源相对不足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是要通盘考虑社会的发展状况,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多会把资金、资源投向收益快的领域,教育的投入就相对有限。尽管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都规定有相应份额的财政投入教育,但实际上至始至终依旧没有达到规定的份额比例.没有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的法定增长要求。从历年的财政投入可以看出,尽管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在增加,但依旧没有规定国内生产总值的4%。“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预算内经费的比例不升反降,与普通高中经费投入的差距日益增大”投给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增长远远低于投给普通教育的资金增长。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得不到保障,职业教育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政府有限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其他的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社会资源进入职业教育的途径比较少.在社会总投资中投给职业教育发展的就更少,社会投资不足。社会资源进入职业教育的形式也局限于民办职业教育这一形式,其他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在职业教育本身占有的优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如果长此以往,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发展基础越来越差。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状况与所承担的发展经济社会的任务严重不对称。

(三)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动力不足

在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来说就是要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灵活的发展氛围.更多的是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但目前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比较混乱,比如有的学校是由政府的劳动部门管理.有的则属于政府的教育部门管理,有的则是行业进行管理。管理上的多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力的统筹与协调.不利于职业教育整体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政策执行上力度不统一。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过死.干涉职业教育学校内的具体行为,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比如干涉学校的教学和招生.行政命令式的分配教育资源等,这样就把职业教育管的过死。不利于职业教育自身主动性的发挥。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宏观上的指导和引导,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本来是地方政府该做的却无所作为,不该做的却指手画脚,造成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越来越僵化.自身的发展动力也就不足。

三、地方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责任的解构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其领路人是地方政府,而发展职业教育则能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因此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地方政府,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这也是与《纲要》中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要明确自身的三个责任,一是政策导向责任.二是投资主体责任,三是提供服务责任。并针对各个责任,制定出具体的措施,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政策导向责任

在中国国情下.地方政府是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者,发展方向怎么确定,社会是否关注,发展环境怎么营造.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导向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一是地方政府要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即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站在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中统筹规划.把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果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提高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二是地方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有效宣传让社会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酌发展。三是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发展教育的责任.增强职业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实施中央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认真执行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在实际行动中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举措。要让全社会看到政府要和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进而带动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有研究指出传统观念与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并没有直接关系,家长、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影响。“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在政府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影响下,是能有效转变的。政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政府是可以和有能力通过落实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去诱导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教育的。因此地方政府通过承担政策导向责任.是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引导的,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投资主体责任

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职业教育投入。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明确自身是职业教育投入的主体.职业教育的大部分投入要依靠政府投入。因此地方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教育经费投入中把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作为优先保障。按照规定足额征收教育附加费并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地方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提供资金保障,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物质基础,才能根据规划作出具体的安排。二是怎么做好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增加社会投入才能保证发展职业教育的庞大资金需求。因此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积极运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制定具体政策扩大社会资源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其关键就在于要如何制定政策让社会资金在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中受惠,通过展示参与投资职业教育对其本身的益处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三是加强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制定措施促进校校之间校企之间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地方政府要正视自身的投资主体责任.要做到义不容辞.这不但是责任,更是义务,不但是参与者,更是主导者。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明晰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两方形成合力,共同给予职业教育发展充足的资金保障。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用全局的眼光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发挥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

(三)提供服务责任

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增强为职业教育提供服务的意识。地方政府要定位自身角色,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给职业教育提供一个灵活自主的发展空间。政府要整合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的门类,尽量把职业教育的管理统一到一个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导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制定考核职业教育发展标准,使职业教育发展沿着正确科学的轨道发展.这样也是对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保障。二是为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搭好升学和就业服务的平台。有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但目前学校的职业教育止步于高职高专.不能让升学成为不选择职业教育的理由。因此有的地方规划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并认为发展高职本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如果政府提供了一个就业服务平台,学生就很方便快捷的得到就业信息,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于招聘单位发布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就业平台掌握社会的需求信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为一个地区的专业设置提供决策信息。打通学生升学的通道和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是现阶段政府有能力做好的,也是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具体体现。三是要整合课程资源,为职业教育提供优质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政府有在掌握整个地区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开发的专家人员方面.比单个的学校更有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开发课程资源更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同时在吸引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上更具有号召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地方政府提供教育服务责任,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细微之处,因此更要有责任做好自身的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鼓励学校在职业教育师资引进、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尝试和创新,及时高效地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尝试建立政府跨部门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共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便利。

履行上述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大责任,要求地方政府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全局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以政策导向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公共教育服务为核心,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政府来说决不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只有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问题把握准,思路规划好,步骤安排好,措施制定好,力度执行好,就会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把职业教育发展好.长远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2010-7-

[2]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OL].2008-110-9。

[3]申家龙.学生社会化目标如何实现――学生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九[J].职教论坛,2010,(7)。

[4]郎秀群,冯月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职教论坛,2010.(28)。

[5]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

[6]杨红昱.和谐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J].教育与职业,2010,(6)(下)。

[7]彭尚平,周俊丹,陈玉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8]徐泽民,熊文珍,赵茹春,传统观念与职业教育发展之后的关系――社会学视野与方法论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9]顾坤华,赵惠莉,江苏如何从“高职大省”迈向“高职强省”――四议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强省”[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篇3:新视域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新视域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摘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现阶段,全面了解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现状,认真审视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走持续性发展之路,实现新的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一、我们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办学体制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全国1867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为1147所,占学校总数的61.44%,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有明显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升

尽管因现行高职教育招生办法不尽合理及中国儒家文化“重学术、轻技能”的传统,但是十年来,高职院校全日制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超过800万人,目前在校的学生也已经接近800万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也说明了高职教育的地位在提升,越来越被重视。

(二)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加,学校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但是高职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无论在政策还是经费投入上,高职教育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办学特色不明显

许多高职院校仍参照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不但办学条件雷同,人才培养模式也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招聘教师方面仍是唯学历、学科是从,忽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教学无法呈现高职的特色。一些高职院校较多设置“短平快”的专业,缺乏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超前预测。

3、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教育应当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但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却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1)沿袭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做法,把学生培养成“本科压缩型”。

(2)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

前者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教学质量不高

(1)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

(2)教学与市场贴近成都不够,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和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

(3)专业设置不当,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社会需求分析不够,致使“产销不对路”,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毕业生缺乏适应性和转岗能力。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高职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通过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比较,增强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纠正轻视高职院校的偏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宣传先进,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应提高实践性环节所占的比重,摒弃传统的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培养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所处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岗位的操作中不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而且也能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岗位的具体特性和课堂理论知识之外的实际工作经验,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三)结合执业资格认定与职业考试,培养社会亟需人才、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把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衡量学生执业能力的标准之一,将执业资格认定与职业考试紧密结合。学校要研究劳动准则制度、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传统观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来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高职教育的改革,要结合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篇4:就业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高职教育的招生人数也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数目已经在普通院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我国学生大军中的中流砥柱,如今大量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存在无法就业的问题,而还有很多岗位空缺,无人从事,这就是当前社会存在的重要问题,如果在就业导向之下进行高职教育,肯定会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就业导向指引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决策

1.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各大高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也影响到高校就业率的关键,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各大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最大潜力,如何对学校的教学体制加以改革提升学生的教学措施都是当前的教学重点。而围绕着这一想法,高职学校进行了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教学体验,高职学校作为一个为国家生产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摇篮,只有加强校园管理以及加强校园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就业为导向点亮了大家的就业迷航,让大家在正确的航线上前行,学校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联手,定期带领同学进行实习活动。

2.职业教育的宗旨

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应该明确职业教育的宗旨,作为教师以及职业教育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最本质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教育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了使得受教育人员得到一定的技能,使其在社会上拥有一技之长,最终得以为社会服务。而且作为职业教育而言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实践环节,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最终得到最佳的工作能力锻炼,合格的上岗。职业技术所涵盖的工作范畴非常之广,而且作为一个职业技术人员是当前社会当中非常急需的人才,作为同学而言需要做好充足的学习以及实践,很多高职同学对于学习环节通常都是非常的消极,导致最终的学习成绩非常不乐观,很多家长对于高职教育的学习也是很为不关注,认为只需要学习好技术就可以了,但是这些技术是在一些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最终在实践中也会只知其一,最终一定会出现问题。

3.技术优势

职业教育主要为大家提供很多的技术性人才,所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可以将很多技术人员派送到国外进行相关的技术支持,可以将我国的技术人员作为一种优势进行发展,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每个行业都需要提升各自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职业教育的地位就更为凸显,可以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提升职业教育的功能。

二、就业导向的关键功能性

1.迎合市场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提供的人才是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按劳分配,根据当前的社会就业导向,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对应的职业教育是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的,也非常有利于高职教学的宗旨。面对当前的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如何调整当前的不和谐的工作方向,就需要培养更多专项工作人员,并且派遣这些同学在校期间就到相应的工作单位进行定期的实习活动,以此培养个人的能力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最终能够完善个人能力。此种举动也会降低失业率,更加具有目标性,也避免了很多同学的'迷茫以及家长的迷茫,同学可以在选取学校专业的同时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动向,而教师也要为同学们明确地指出自己未来的具体工作行业,这样从一开始就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最终的学习效果定会非常显著。

2.就业导向是健康的发展方向

就业导向能够准确地掌控当前的社会需求,能够为学校带来最佳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也能够让同学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前景有所认知,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发展的动向,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加强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同学们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锻炼空间,企业可在自愿的原则下,向高职院校注入资金,并派出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与学校共同把握办学方向;可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因为如果只是在学校进行闭塞式的教学,最终只会让同学们更加迷茫,由于当前很多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低,每天只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所以什么都不懂,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也是常有的事情,更别提社会实践能力了,而情商也是当前学校需要对学生们加以教育的,由于家长们通常都是无暇顾及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生活导致同学们对于人情世故根本不懂,只有将同学们带入到一个环境当中加以熏陶,并且不断教育才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3.教学计划的安排

既然已经以就业导向为基准,那么教学计划也应该加以改进,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推动教学的成功机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同学们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对于已经选择专业的同学可以进行二次选择,最终以兴趣为基准,确定自己最终的工作导向,只有在足够的兴趣之下才能够对所学习的技术进行创新,所谓创新必定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前提,而技术和理论前提何来,只有在兴趣的牵引下才能够带来最佳的创新效果。

4.就业导向是推进职业的催化剂

就业导向作为一个整体框架,随之进行课程改革以及师资改进、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改进,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要以此体系进行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为最终的教学改进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诸如学生的就业率,再此项重大的教学改进之下,同学们的就业率是否有所改变。最终学生的就业单位,学生自身是否满意等,都可以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最终以培养出一批能够真正有实际功能的有用之才,而且针对教师方面也要加以改进,不断开拓进取,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针对当前的不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改善,最终为教育事业发散出该有的光芒,最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三、以就业导向改进专业设置

1.重置专业

很多学校的专业已经伴随很多年头,许多专业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就业需求,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将自己学校的专业设计成与当前就业需求相对口的专业。专业设计是对于社会需求的认知的一种体现,很多学校的专业有很大的重复性,导致最终的就业时候产生很尴尬的情景。出现了僧多肉少的形势,导致最终很多同学因为没有选上适合的工作而对于其他工作却又不感兴趣而导致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如果能够以当前的就业作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并且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安排课程就会让最终的就业出现更加完美的结局。

2.引导同学认清自身潜力

很多同学对于自身的能力并不是很明确,在选择专业或是对于最终的工作选择上普遍呈现迷茫的状态。所以需要教师加以帮助,在一个正确的推理下对同学们的专业进行选择,发现同学们的潜力。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对于未来的前景进行预测,很多行业是会有变动的,不是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越来越好,也可能根据国家的形势安排进行改革。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科学的判断下进行预测,使得同学们在毕业后适应社会,并且不拘泥于单独的一个行业,可以在很多的领域上发挥出自光芒。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职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专业性人才,学校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并且为这些人才进行“深加工”并且逐渐将这些半成品教育成成品,并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当中。而当前的高职教育也应该以创新为基础,谋求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中不断开拓自我。而且也要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要开发同学们的情商,使得同学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让同学们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树立一个正确的个人目标而为之努力。而学校以及教师则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并且完成一个引导的功能。

3.敏感的洞察力

作为学校的领导而言,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思想,只有这样,学校的整体发展才会更加明朗。适度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的安排,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作为校方领导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质,与全体教师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时刻关注国内外的实时新闻与发展动向,了解当前各种行业的发展前景,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最终的就业指导上为同学们更加明确的指出今后的就业前景。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需要加以改进,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导向型课程理论体系,高职课程也有很多是高职同学们根本用不上的课程,所以应该有所删减,真正做到适用于高职同学,为高职同学服务。而在课程的设计上也应该不单纯的固定的只能够为这一职业而开展,应该课程内容不是针对某一职业而是这一个范围内的很多职业,这样就可以在应聘的时候有很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又不失技术性。

4.创造力的开发

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一个需要以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如何能够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首要问题就是需要有一个会创新的思维。面对这种现状,此类思维需要个人的先天基础以及后天教师的开发,在单位中如果想要有所发展也需要同学们在进入单位中,虚心的跟老员工进行学习,不断的在学习中完善个人能力,最终进行创新。很多同学对于为人处世之道还是非常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不断提升同学们的个人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以进行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诸如进行“活模块”的教学形式,“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模块中的知识筛选与关联,对相关的专业能力以及个人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有一个新型的训练。以工作过程的实际为依据,体现现实性和先进性,增强灵活性和适应着眼于从业能力的强化,并通过“多取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而学生选择模块的多少、内容可以不同,学习的时间也可自由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它既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实际,又兼顾其终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当前这个看人能力的社会,如何能够成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能。每一次当大家谈到高职教育,我们常会想起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名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指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让人民满意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的体现。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进行调整,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资金支持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发展前景良好。但毋庸讳言,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体制和机制,有些来自于认识和观念,有的是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许多是我们高职教育内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才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超.基于市场机制的高职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

[2]何景师.基于职业就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3]孙海英,田智.从当前高职就业问题谈如何开展就业指导[J].知识经济,2012

[4]王兴凤.基于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篇5:一体化南京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南京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南京最早的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可以追溯到19.1918年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该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职业冠名的学校.自开始,随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南京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南京迅速建立起了一批职业院校,同时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和继续教育学校通过合并和拓展获得了发展,培养了大批学生.目前南京有19所高等职业院校,占南京53所高等院校的比例为35.8%,在校生约16.5万人(数据来源于各所高职院校招生网的招生计划).南京高等职业教育仍然以专科层次为主,主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主,解决了大批南京对劳动力需求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其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南京高等职业教育中仍然占主体地位.南京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约5.4万人;南京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约5.7万人;南京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约5.4万人,其中“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招生710人,占总招生的比重为1.31%;南京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约5.3万人,其中“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招生973人,占总招生的比重为1.8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南京高等职业教育仍然以专科层次为主.

2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后项一体化的必要性

2.1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

在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历程中,相当长的时间其人才培养一直定位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要从专科层次向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方向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其在教育、社会认识等方面地位低下的现状,才能形成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等的地位,才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关于对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的表述相吻合,并且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的论述相一致,形成在形式、层次上并驾于普通高等教育,不能在意识上贬低高等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上只有专科层次.

2.2有利于高职教育完整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学历层次和结构上有所完善与提升即后项一体化,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历结构上形成一个体系:不仅要有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要取得延伸,研究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以目前的高职高专形式的专科教育为主体;以普通高校的高职专转本为本科教育的通道;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研究生教育延伸,在形式上形了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培养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如果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专科层次的教育,虽然有利于培养人才对职业性、技术性的需求,但是对于技术的再认知将出现不合理的现状,对于一些高精度、高要求,通过师徒式传授的技术将出现断层现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有必要向上层发展,有利于技术的总结与传授.

3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后项一体化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建立与发展,虽然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需要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矛盾,但同时也给人们在意识上留下了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劳动力的场所.高等职业教育应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和普通高等教育要并存于高等教育中,它的发展趋势必然也应该包括本科阶段的教育、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专科教育层次来培养人才,和更高层次的教育进行脱离.为了缓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不合理矛盾,南京一直在致力于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后项一体化的举措.

3.1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后项一体化之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3.1.1继续加大力度推行“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教育

在南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有部分院校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实训、实习能力的培养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本科层次分化出职业教育类型是一种共同趋势.为了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加快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江苏首次推出“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学生读完3年专科,经考核合格升入相对应的本科院校再继续读2年,获本二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2012年参与“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共有11所高职院校,其中5所位于南京分别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苏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合作,进行分段招生.20参与“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高职院校南京增加了3所:分别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以上“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就是南京对举办本科层次教育的新探索.自2012年江苏首次推行“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以来,参与该项目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越来越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在高校和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教育是高职院校举办本科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希望教育主管部门今后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行“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教育.

3.1.2借助普通本科高校进行高职专转本教育

目前普通本科高校接收高职教育数量自从19以来迅速上升,南京本科高校招收专转本学生多达17所之多,给高职教育提升至本科层次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普通本科高校一般采取高职学生毕业后取得专科阶段的毕业证书,经过专转本入学考试成绩合格后,高职毕业生转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二年,通过至少二年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通过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的等环节的考核达到本科层次的水平,最终实现高职专转本教育.可见,专转本教育也是举办本科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本科高校以专转本的`形式加入到接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队伍中来.

3.1.3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

高等在职业教育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上和国外的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这就为高职院校和国外的高校进行合作办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基于这样的办学愿景,由江苏卓越国际交流教育基金会专门开发、专门为广大专科生前往国外大学取得本科学历以及本科后学历的绿色通道的“海外本科直通车引”项目,江苏有11所高职院校参与该项目,其中至2013年参与该项目的南京高职院校有6所,为江苏省专科学历学生赴发达国家攻读本科以及本科后高层次学历提供难得的机遇,为我国培养各类亟需的专业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搭建平台.可见,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高校合作办学,对高职人才进行培养是举办本科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鼓励更多的有条件、有能力的高职院校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把相关本科院校引导向职业化培养,在资金方面予以帮助,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学校自身要构建职业化体系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中体现职业化和专业性.

3.2南京高等职业教研究生层次后项一体化

我国的学位制度中把学位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大类,专业学位教育应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培养应具有应用型、技能型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将其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可以拓展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范畴,加快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特征高层次专门人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经批准已经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39个学科举办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铺平了道路.2013年南京招收专业硕士学位的高校达16所之多,可以说,是专业学位的设立把高等职业教育向研究生层次进行了拓展,把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由设想变成了可以实现的“蓝图”.但是,南京在高等职业教育后项一体化实践中,更高层次的博士专业学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尚属空白,希望各大高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能够在博士专业学位层次进行探索,从而使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

篇6:浅谈金融危机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据统计,全国半数省份高等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稳步提升,甚至略高于本科生.究竟金融危机给高等职业学校带来的`是挑战还是机遇?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 者:窦琳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00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职教育   机遇  

篇7: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征显著。本文通过探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以期能准确地把握住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特征研究

19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的发展,广东省高职教育在规模、质量、规格上均有较大的进步。广东省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尝试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总的来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呈现跨越式的发展态势

年广东省只有14所高职院校。,全省高职院校的数量快速增长到65所,在校生人数也增长到44.7万。全省高职院校中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最多的。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曾表示,未来广东的高职教育将实行阶段式发展战略。魏中林副厅长指出,“第一步要在20到这两年时间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继续扩大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广东高职院校达到74所(综合类39所、理工类21所、艺术类3所、财经类7所、体育类2所、政法类1所、医药类1所)。20,全省有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省高职院校已经达到84所,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已达到55.33万人次。3月,广东省有22所高职院校还进行了自主招生,招生人数为9475人。不管是在院校层次、院校数量、招生人数、毕业人数上,还是就整个广东高等教育的规模而言,广东高职教育这十多年时间都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广东省继续捍卫其“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地位保驾护航。广东高职教育已渐渐成为了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一方面,广东各高职院校培养了一大批能胜任一线工作、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劳动力,从而优化了广东整个从业人员的体系结构。另一方面,广东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多样化、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二、致力于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健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国家和省的政策都在指引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第一线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类人才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以第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地方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需要设置专业,这是广东众多高职院校一致表现出来的特征。据调查统计,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覆盖了52种职业技术门类,大多数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财务会计类、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管理等几大职业技术门类[2]。广东高职教育始终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学校与用人部门相结合、教学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一起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努力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广轻工的创意工场模式、广铁路的搬校入厂模式、岭南学院的引厂入校模式、广机电的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模式、中山火炬的火炬模式等。高职院校为广东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活跃在广东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对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三、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20,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而达到70%者为优秀,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对各个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广东省教育厅在广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指导中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努力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中要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项目建设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到,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需占80%以上。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需同时打造一支既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3]。这种教育要求毕业生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省内不少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经验强的师资队伍。广东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支撑结构等均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要求[4]。

四、以珠三角地方为中心不均衡分布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区域分布是十分不均衡的,粤北、粤西、粤东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集中在南粤地区(珠三角地区)。广东省高职院校不平衡分布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经济和人口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有力的区位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崛起最快、成绩最瞩目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远远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更多的保障和动力。珠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我省的职业教育高地,这和它发达的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二)各区域常住人口数量不同。广东各高职院校的不均衡分布也和各经济区域常住人口数量的不同有关。2012年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年珠三角地区常住的人口数为5646.51万人次,占省内总常住人口数(10505万人次)的53.75%。教育以人为对象,人口是教育的重要决定因素。人口数量影响了教育的需求,从而对教育的规模、学校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也提出了要求。珠三角地区密集的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对各大高职院校是很有吸引力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广东的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目前,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责任将会更加重大。不过,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学特征,并逐渐积累经验,扬长避短,广东高职教育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梁燕.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与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3:69~70

[2]黎荷芳.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10:29~31.

篇8: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策略论文

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策略论文

摘要:现如今,唯有科技进步才能带动生产力并且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提高农村高职教育有着现实的发展意义。当今急需要有一定专业素质的,肯于实干的新型农业人才,农村与农业经济才会稳步前进。事实上如今在农业方面就业的人员整体素质根本没有达到合格的标准,甚至说差,在农业技术方面的专长人员十分不足,这些方面的缺乏使我国难以快速完成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所以,农村职高教育的重要性必然要摆在前位,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入手处,提高农村职高教育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且最有效果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就业选择路径

1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经济方面短缺,难以满足基本设施

从现实意义角度,经济基础的富足是完成一切事业的基本基础,因此短缺的资金会成为制约农村职高教育的首要因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的来源途径非常单一,这种单一的途径难以维持其发展,而且仅依靠国家财政方面的投入,而没有来自社会各个企业的支持与投资,致使农村职业学校难以办好,基本上都存在着设备不够齐全,专业老师缺乏,实践机会少等问题,而且没有显著的办学特色,没有必要的实习基地所,所以农业方面的实际操作,实验与科学研究难以找到合适的场所,在课本上照搬,用嘴讲述实验现象司空见惯,在教学方面不仅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难以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在就业方面仅有文凭却没有真本事,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现代农业社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短缺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招生与专业的发展,难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此类知识的重要性和哪里会有用武之地。

1.2缺乏创新意识,模式单一

农村职业教育缺少和社会、市场、企业以及农户的关联,对市场需求毫不关心,不清楚有关的服务方向教学模式、管理业务等,缺乏创新意识,无法适应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教学宗旨相关联,做不到时刻关注农业与农村服务,从而难以发展农业的经济。

1.3教学模式落后,实效性太差

部分农村职业教学腐朽落后难以跟紧时代步伐,无法关联市场需求,只知道关注理论上的刻板东西,忽略实际的应用性。课程的安排与规划缺乏实效性,所以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并不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致使课程安排与教学模式与社会现状毫无联系,基本没有地方教学特色,教学观念与方式都相对陈旧腐朽,只一味重视课本上的理论而不注重实际,教育离开了实际情况根本没有考虑,致使许多学生难以就业或者就业不顺利。

1.4教学师资力量不够,脱离实际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农村师资力量过于薄弱,专业性强的老师过于缺乏,质量不够,数量也难以达标,这一直以来都在限制农村教学的进步。很多农村的专业课教师与实训指导的老师数量十分少,许多老师在生产服务农村经济的专业管理知识和各项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都很弱,只知道传授理论却不实际考虑经验的讲授,离开了实际就难以将工作开展,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便会差很远。

2关于就业选择的路径

2.1政府的主导需要加强

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上政府担当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一定要坚持以政府为中心,各级部门协作团结共同致力于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线从而农村经济发展将得到更好的发展,2者关系相依托,产业作为发展导向,市场作为需求导向,就业作为最终目标,改革机制,踏实工作,带领一条具有教学特色的农村职高教学之路。政府更应该着重于政策方面的指导,在思想、原则、体制、经费保障等各个方面加以引导,在基金投入方面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完善有利于农村职业教学发展的政策与体制,运用各种途径,新闻媒体或者网络方式,加大力度的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与发展路径,使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样可以使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共同进步,在投资方面,引起社会关注即可以保证教学资金的运转,从而能够更好的建设农村职业学校,为现代农村培养1批优秀的人才,注重现代农村的需求做实事,共同致力于现代农村经济的飞快发展。

2.2增大资金投入

资金的充足是完成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基础。在基金投入与补贴政策上政府应该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筹备教育基金方面需要途径的多元化,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宣传还需要社会人士的帮助与关注,从而确保资金能够落到需要的地方,为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3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多样性,激发创新活力

在指导思想方面,应追求创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将理论与实际需要结合,从而更好的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由于地域优势,可提供试验田地。

2.4师资力量急需增强

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最基本应从教师的素质开始抓起,优秀的师资力量有助于培养出1批高素质的学生。多开展农业生产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

2.5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从实际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创业需要技术与能力的优势,所以,创新与敢于实干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

篇9: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浅析论文

关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浅析论文

从我国政府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迅速壮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当前形势来看,高职教育于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非常有力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实用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不管是校园建设规划、教学核心质量、文化建设和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一、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主要理念

(一)“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概念理解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这一概念,可狭义的理解为高职文化是特指高职院校文化。校园文化是可以视为学生接受知识和道德的第二课堂,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一个全面发展。让校园的文化具有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良的人文精神,形成校园特有的学习文化。还可以借鉴 “引企入校”模式,把企业的文化引接到高职院校文化当中,让高等职业院校文化与行业、企业的文化相融合,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

(二)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内核

高职教育文化在内核上要保持“类型性”文化,把高职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的文化。把办学的'理念、学校的传统,办学的特色及校园文化视为教育文化的核心。着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工学结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创新。融合其它文化建设形式,取长补短,形成高职教育一种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特色文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功能

任何教育文化都具有相应的功能,高职教育文化的功能表现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导向及教育功能。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下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误导作用,让学生上当受骗,迷失自我。而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更好的辨别是非曲直,避免网络诱惑。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

2)凝聚及激励功能。校园文化越浓厚,其凝聚力就越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往往能增加了学生彼此间的信任感与凝聚力。在凝集力的精神下能强烈激励学生完成共同的目标。

3)社会及辐射功能。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的文化必能会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的思想观念与思考行为。良好的文化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人诚信、友爱、步入社会后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二、高职院校教育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教育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比较片面化,重视程度不足;即使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不仅停留在表面上,在自身发展的认识上有较大的偏差,主要存在的问题归纳以下三个方面:

1.重专业技能、轻人文培养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以理工类为主,还有一些校企合作单位。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技术能力,过分强调本专业的操作能力,强调技能技术对人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让学生的知识面变窄。

2.重表面形式、轻内涵

在校园建设中大力营造一种表面的文化形象,对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重大,趋于一种表象文化;不清晰自己的各种办學理念和思路。校园文化建设其实重在内涵,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3.重短期成效、缺长远规划

大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比较单一,或者引鉴其他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短期内能凸显成效,而忽视自身学院文化的积累沉淀过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缺乏规划,没有更好的考虑在校园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下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实施。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着“基础比较薄弱”、“文化建设方向不明确”、“特色文化建设不足”、“重管理制度,轻文化熏陶”、“重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育文化未来趋势展望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方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比较大,优良的校园文化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校园文化不仅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也要重视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校园文化不仅要加强校园建设、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也要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的完善,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强化爱校教育等;让学生对学院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升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2.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

大学生不仅在学校有诸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也是显得不正常。往往不正常的现象表明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知的能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对大学生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人文素质,文化素养的提高,自身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第二,提高身体和心理的承受力,在校园里大学有心理问题很普遍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自我心理调节,进行心理辅导。第三,营造大学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越浓厚,对学生在思想观念、自身认识、身心健康、价值取向等方面有认知性和可塑性。大学生不仅要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成长,也要在校园广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 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551.

[2]刘国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界定[J].继续教育研究,,(6):8586.

[3]杜学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科学内涵解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3):2125.

[4]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226.

[5]侯波,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4).

[6]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7).

篇10: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政府想要打造“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针对社会需求打造专业高级蓝领,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俗话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过快,根本没有与社会经济进步同步发展,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是一些坏学生,高考失利后没有办法才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们开始戴着有色眼睛去看待高等职业教育,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地位十分尴尬。

1.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与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并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针对性,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照搬的本科院校模式,从教学专业设置、考核机制、教学流程等方面都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更多时候就是“照猫画虎”,办学理念不明确,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加强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只是破罐子破摔,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名誉将会越来越差。

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在自己观念中总是认为读书才是最佳选择,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技术工的代言词,并不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对高等职业教育贴上了不良标签,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但是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并未有所提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了就读正规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是没有选择的出路,所以说中国人很怪,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读书就是为了选择更好的职业,但是中国人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其中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进行反思。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有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双师型”教师极度匮乏,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高等职业院校也会从企业中招聘一些技术工人来校任职,但是这些技术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这些都极大的抑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时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二、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改革教学体制,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1.转变思想,准确定位高职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再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要克服浮躁、攀比的心理,更多要考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和技术。高等职业院校也要提高招生标准和要求,必须要对学生基础有所考核,改革教学体制,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转变人们“高职教育”就是高考备胎的错误观念,要增强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要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认知,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2.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改革,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可以给予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政策上的扶持,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问题。其次,政府也要注重协调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经费分配结构,要为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发挥能力的平台。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实行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毕业时还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问题,对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局面。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特殊性,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能在实践中给学生有所启示,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每年可以轮流派遣高职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企业岗位知识,此外还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不好,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端正教学理念,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教学模式。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论文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医学会议发言稿

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论文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

浅析高职工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

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都力量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历史论文范文2022-04-30

冀商与职业教育论文2023-01-22

关于周礼《沙漠章鱼千岁兰》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12-27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2022-08-07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2022-04-29

数学建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2022-05-23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2024-02-19

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2023-05-05

福州理工学院招生章程2023-09-22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