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

时间:2022-09-27 07:57: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精选10篇)由网友“淡蓝水墨”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欢迎大家分享。

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

篇1: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

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

建设农村“低保”是当务之急,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中国农村越来越多贫困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在中国农村地区,每年1000元的生活标准可以基本解决一个人的温饱问题。中国政府将在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政府补助,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城乡一体化的生活保障体系。 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有8个省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1206个县(市),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到496.37万。但这个数字和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总数相比还只是个零头。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2004年的报告――《关于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全面解决农村温饱问题的建议》,虽然中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已使贫困人口锐减,但农村地区年收入低于627元的农民还有2000多万人。627元在中国被认为是温饱线。

在中国,各地因为实际情况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农村低保标准,一般来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内陆地区。 中国农村地区采取民主的方式来判定和筛选属于低保范畴的家庭。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保障制度从城镇向乡村延伸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目前城乡收入之比超过3.2。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在约占全国总人口70%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低收入家庭一直无法得到系统的有效补贴。

中共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保障问题已成中国各级政府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没有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政府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常规的扶贫措施,并不能使余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农村低保将继续扩大覆盖面,但这只是推进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目前中国一些地方还将进行更多的探索,促进农村保障体系向深度推进,如建立农村大病救助机制、推行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补助机制等。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则已开始探索城乡保障体系的一体化。

社会保障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缓解农村贫困,增加农民福利,刺激农村消费,缓和家庭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土地流转,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所以必须加快农村保障建设。

《[注意]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

篇2: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那么,该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面临的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逐步确立,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正在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区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由以前纵向为主计划经济向横为主市场经济转变,这就要求行政区划的结构体系由层次多,幅度小向层次少、幅度大的方向转化。从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和矛盾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乡镇规模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例如揭西县全县20个乡镇平均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最大的乡镇超过300平方公里,最小的不足100平方公里。全县乡镇平均人口4.9万人,最大的乡镇超过13万人。其中不足2万人以下的乡有4个,占全县乡镇人口总数却不足10%,但却占乡镇总数的20%。从经济发展状况看,乡镇规模太小,会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规模合理,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乡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乡镇布局不合理。有些乡镇驻地相距30―40公里,有些仅相距不足4公里。布局不合,影响生产关系和资源的聚集,致使乡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负担加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合理撤并一些乡镇,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农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所谓小城镇,广义讲包括小城市、建制镇及乡政府驻地的集镇。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小城镇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有些镇的规模过小,布局不合理,造成大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合理地改善小城镇的布局,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还很有限,没有达到规模发展要求;基础设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合;农村小城镇发展缺乏区域特色,难发挥区域发展优势;农村小城镇的管理落后,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等等。要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

一是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有助于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避免“农村病”和“城市病”,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镇城化建设的聚集效应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聚集效应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了市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还带来信息与人才,有利于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我国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四是农村城镇化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它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大批的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有利于使农村人口控制由被动的强制行为日益转变为农民自觉主动的行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还有利于节约耕地,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将节约更多的农村建房用地,从总量上减少住宅占地。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措施

1、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劳动力的转移。

近几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放慢。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应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向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适度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2、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农村城镇化的布局结构,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

行政区划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功能是构筑现代管理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对个别乡镇的行政区划的调整显得日益迫切。为发挥县城及较大城镇的中心城镇的作用,应适当对一些区域面积较小,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给予考虑撤并到毗邻乡镇。以揭西县来看应当从目前的20个乡镇撤并成为15个乡镇以下比较合适。从而形成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镇圈,有利于充分利用其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和经济速度增长较快的优势,吸纳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联合,形成市场分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促进圈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激活圈内经济活力。处于城镇圈中的县城及中心城镇,都要努力挖掘城镇发展潜力,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盘活种要素,达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全面,环境优美,集聚力强,辐射面宽的效果。

3、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农业产业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某主导产业和相关的若干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五一节,结合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开展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经验表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依靠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途径来解决。同时,农业产业化还是农工、销售与城市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运作,既可收到城乡优势互补功效,又可以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必然对现代城市的建设、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必然造就更多的经济型城市而不是政治型城市。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消除农民进城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改革户籍制度,放开进城落户的政策限制,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向各类城市、向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减少农民数量。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到发达城市经商务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对居住在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及迁移式、开发式扶贫搬迁等办法,将他们迁移到建制镇所在地居住,有条件的可在县城附近建立移民新村或居住点。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农民既离乡又离土的问题,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的,一切附着在土地上的费税随之转移;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应视为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上,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空间,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更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的培训服务工作,为进城人员提供低廉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促进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同时,特色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和依托,没有主导产业,城镇失去了生存和赖以发展的基础。现在很多地方把工业强省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提出了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化工产业、现代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务业、建筑材料产业、有色冶金等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要求,围绕这些产业部署了一批重点基建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安排了巨型额投资。例如我们县也可以做出品牌产业,以产品的品牌和特色,打出我县城镇化的特色。

篇3: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市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先后到七处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中,既看到了我市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篇4: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参考

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参考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抓好我市在全省100示范小城镇中的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全市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特色发展,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坚持多元投入,整合各类资金,统筹推进小城镇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市直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出形象、出效益。

二、工作目标

——规划工作目标。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建设工作目标。重点完善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项目库。实施8个省列市级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每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或完善1个路网、1个标  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启动1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1个敬老院、建设1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8+3”工程,即在“8个1”的基础上,力争建设1个体育场、1个产业园区、1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工作安排见附表1)。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城镇综合体。

——特色发展目标。按照“三小一特”的要求,打造“精致小镇、美丽小镇、富裕小镇、特色小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编制“三小一特”发展规划,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时编制。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特点,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小城镇。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35%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1%以上;12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2-3千人,城镇化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12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政府投资1.3亿元以上,拉动社会投资13亿;12个示范小城镇培育12个主导产业,创办30个小微型企业,建设1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12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绿色生态目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按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标准进行创建,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按省级绿色小城镇要求进行创建。力争茅台镇列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录,培育2个省级绿色小城镇。

三、工作原则

(一)规划先行,特色发展。以规划为龙头,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产业构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和建设,着力提升示范小城镇特色和品位。

(二)项目推进,有序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引导和推动农村更多人口向示范小城镇有序转移。

(三)多元投入,统筹发展。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吸纳金融支持,通过多元化筹资,积极支持和推动示范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重点任务

,按照“四定三集中”的原则,确保完成重点任务。即:定路线图:优化规划,完善设施,培育产业,强化管理;定工作量:完成政府投资1.3亿元,拉动投资13亿元;定时间表:第一季度重点完成规划优化,第二季度重点抓重大项目确立,第三季度重点抓全面实施,第四季度重点抓督查考核;定责任人:市级联席会议决策部署,市直相关部门对应落实,帮扶单位承担“包干责任”,“一包到底”,市人民政府推进落实,县、区(市)政府组织实施,示范镇政府承担第一责任;集中人力:建立联席会议、部门对口帮扶、

吸纳专家智慧、依托基层力量;集中物力: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市级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项目倾斜、县级政府整合项目统筹安排;集中财力:政府加大投入、帮扶单位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金融优先支持、推进招商引资。

(一) 完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文件。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和帮助下,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文件,为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基本情况信息库。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

(二)建立示范小城镇工作台帐,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规范“一镇一档”制度,建立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台账,动态收集完善相关文本、图片、指标等资料,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推行信息化管理,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逐步在全市推开。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三)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规划。结合示范小城镇自身发展实际,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和“六型”小城镇的特点,提升优化总体规划,3月底前组织对总体规划(含“四小”专章)进行审查,4月底篇二:临沂市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篇5:中国农村扶贫金融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成效显著,从1978年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1945万人,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央将国家扶贫标准调整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不变价),按此标准,截至20我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949万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扶贫开发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需采取超常规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金融扶贫是扶贫开发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贫困农户和扶贫项目广泛、大量的资金支持,激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为充分发挥金融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中国普惠金融联席会“中国农村扶贫金融体系建设”课题组于8月下旬赴甘肃、贵州、广西三省区(以下简称甘黔桂)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告在总结和分析甘黔桂扶贫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金融扶贫工作的目标、理念和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分工、分责扶贫金融体系的建议。

一、甘黔桂扶贫与金融扶贫工作概况

(一)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甘黔桂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省区,所辖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1986年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经历了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年-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1994年-)和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三个阶段,甘黔桂贫困人口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54万、1500万、2100万减少为年末(按新标准)的417万、623万和538万,贫困发生率分别由67.1%、57.5%、70%下降到19.8%、18.0%和12.6%,贫困人口数量下降比重为58%-74%,贫困发生率下降68.7%、70.5%、82%,经过30年的努力,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二)扶贫任务仍很重,难度加大

目前,三省区贫困人口数量较其它省仍然较多,分别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5.9%、8.9%、7.7%,贫困发生率比全国总体水平高出5.4%-12.6%。三省区贫困特征如下:

第一,连片特困区多、扶贫难度大。三省区的贫困县和片区县主要集中在极端干旱区、山地丘陵区和大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发、生产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如三大国定连片特困区覆盖了贵州省70个片区县、1212个乡镇、15867个村,分别占全省县、镇、村总数的80%、84%和88%,面积占全省的85%。

第二,贫困户分布散、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户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状,不仅在深山、边远地区、地方病多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而且在非贫困甚至富裕地区也大量存在。因病、因学、因灾致贫问题突出,返贫率高。

第三,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剩余贫困人口多为综合困难致贫,贫困结构复杂,致贫原因多样,呈现出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单维贫困到多维贫困的新特点。

表1:2014年末甘黔桂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甘肃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国定贫困县(个) 43 50 28 省定贫困县(个) 17 33 21 片区县(个) 58 70 29 总县(市、区、特区)数量(个) 86 88 110 贫困县占总县数比重 69.8% 94.3% 44.5% 贫困村(个) 6220 9000 5000 贫困户(万户) 97 205 145 贫困人口(万人) 417 623 538 贫困发生率(%) 19.8 8.0 12.6 全国贫困发生率 7.2%(三)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口分类施策

甘黔桂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分类。甘肃根据是否享受低保将贫困户分为非低保户和低保户,低保户又分为四类[ ];贵州按家庭资源状况,将贫困户分为两无(无劳动能力、无资源)、两因(因病、因学返贫)、两缺(缺资金、缺技术)和两有(有劳动力、有资源)四类;广西将贫困户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和五保户。

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甘肃的一类低保户、贵州的两无户、广西的低保户和五保户,分别占贫困人口的6.0%[ ]、25.4%、2.3%,这部分贫困户基本无劳动能力,不属于开发式扶贫的对象,采取由低保等制度兜底的办法给予保障;甘肃的二、三、四类低保户、贵州的两因户、广西的扶贫低保户,分别占贫困人口的44.6%、18.3%、17.3%,这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能力,发展资源有限,采取低保加开发式扶贫的方式脱贫;甘肃的非低保户、贵州的两缺户和两有户、广西的一般贫困户,分别占贫困人口的49.4%、56.3%、80.4%,这部分贫困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发展资源,是开发式扶贫的主要对象。

金融扶贫属开发式扶贫,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扶贫对象是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融资需求的贫困农户。在甘黔贵,这部分贫困农户占总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6%、75%和98%,是金融扶贫的主要对象。

篇6: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据报道,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近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求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此前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完善高等学校科研体系,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校资产整合和证券化将迎来加速期。机构认为,高校改革本质属于国企改革,目前全国高校企业资产达4500亿,潜在规模突破万亿,证券化空间巨大,尤其是国内知名大学旗下资产可操作空间较大。

目前A股市场约有35家高校控股校办企业,清华和北大系公司排名居前。截至去年末,清华控股总资产1425亿元,已上市7个平台;北大校企总资产超过1800亿元,去年末已上市6个平台。另外,浙江大学旗下浙大网新、复旦大学控股的复旦复华、华中科技大学旗下的华工科技等,由于对应的高校上市平台较小,符合小公司大集团特征,资产证券化空间较大。

篇7: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之我见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之我见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作 者:房玉勇 张玲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委党校,山东,临沂,276000 刊 名:改革与开放 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 年,卷(期): “”(14) 分类号:F32 关键词:农村   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篇8: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是21世纪**县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该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1、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经过规划建设,**县包括城关镇分布着不同等级的乡镇16个。其中建制镇6个,占全部乡镇的37.5%。XX年末,该县城镇人口为17.41万人,城镇化率为26.1%,这一比例虽然低于省、市平均数,但比XX年的18.5%提高了7.6个百分点。

2、工业化、城镇化相互推动。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同时工业的支持也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近年来,**县一方面坚持“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利用城镇的'聚集效应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民营工业园区、高新工业园区、煤焦化循环工业聚集区,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

3、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完善落实鼓励扶持政策。城镇化的主流和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为此,该县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允许进城农民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扶持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向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集镇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约发展。

二、**县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县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城镇化水平偏底,城乡差距偏大,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1、城市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的城市管理缺乏有效协调,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城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存在重罚轻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管理效能的提高。特别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入城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地域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2、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对外来投资者、进城务工人员在审批、收费、登记注册、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软环境欠佳,影响了他们创业发展的积极性。

3、市民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在短时间内从身份上转变为市民,但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变缓慢,市民意识薄弱,不讲环境卫生、不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比较普遍,与现代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渐变的过程,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实际,加快城镇化进程,**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宣传发动,营造推动城镇化的良好氛围。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农民真正懂得“小城镇、大战略”的内在意义。使农民跳出“农”字作文章,“洗脚”上岸自觉参与到城镇化浪潮中来,从而形成把城市和农民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理念,鼓励农村劳动转移到城镇,办厂、经商参与各类劳务经济。

2、中心拉动,增强城市辐射功能。中心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和载体。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一是实施“东延北拓”战略,拉大框架。改造老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做到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吸引力。以建设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街景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3、重点带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中心集镇发展为重点,以扩容提质为目标。只有扩容提质,达到合理规模,才能降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经济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规模效益。近年来,**县在群策群力扩大县城建设规模的同时,并逐步使小城镇发展成了人流、物流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集散地。

篇9:加快农村规范化建设心得体会

加快农村规范化建设心得体会

目前,国家加大农村投入,农村各项保障措施齐全,生病有农村医保、种田有粮补、年老有养老保险等保障。现在国家又加快农网建设,偏远的乡村也用上了电,村村通工程除了少数村组是土路,大多数的村组都有平坦的水泥路,摆脱了以前那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靠天吃饭情景。作为应届大学生,经选拔成为湖南省选拔的一名省选拔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来到农村工作,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适应并热爱这份工作,经历了质的转变,身为基层工作者,我对农村工作有几点小小的体会。

一、农村保障项目多,辐度低,基层工作人员压力大

国家富裕,取消了皇粮国税,老百姓拍手称快,不用给国家上交,国家反哺农业。国家出台的保障措施,保障农民的.权益并且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无论是从医疗、教育、养老、种养植等方面都有国家的保障措施,老百姓现在安心了很多,都说国家政策好,百姓生活好。从另外方面,农村现在贫富差距拉大。有些因缺少劳动力家庭居住的条件极差,住房条件极其恶劣,虽有低保,粮补只因力度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保障应该如金字塔,越贫困保障力度越大,将保障的项目压缩合并,提高保障辐度,减少审批环节,降低行政成本,因为每项保障下去就需要大量的工作成本,加大了基层政府和基层工作人员压力,压缩行政环节,提高辐度,整合保障项目,既可以减少行政成本,又节约了资源防止了浪费。可行的话将所有保障使用“一卡通”,各部门将所有经费全部在“一卡通”上使用会大辐降低行政成本,有效节约。

二、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

各部门由于单位政策不同,沟通不畅,造成各种证明满天飞,忙坏了基层工作人员,如果建立大型综合类的信息库,只要登陆数据库就能方便查找有关人员信息,就能方便管理,有效降低行政成本,避免保障政策被人钻空子。

三、对乡村建设进行规范,减少浪费

我们应该重视对乡村规划和建设,社会发展百姓增收,乡村出现大量的新建房屋,因规划不到位出现乱建乱占,资源浪费严重,土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垃圾无处堆放,房屋建设分散不集中,医疗保障,教育资源,只能重复建设,大大增加了社会成本和管理成本。我们不光要重视大城市的建设,现在也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实施乡村规划和建设,把乡村建设成为环保靓丽,生态的新型农村。

篇10: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市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先后到七处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既看到了我市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

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

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关于农村低保问题的调研报告

城乡调查报告总结分析

民政会议讲话

民政系统个人工作总结

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低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乡镇年度重点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

民政年度工作计划

市民政局工作总结

市民政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民政救助调研报告范文

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
《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加快中国农村“低保”建设(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农村扶贫调研报告2022-04-30

辽宁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查报告2024-04-18

民心工程汇报2022-12-24

扶贫开发会议讲话材料2022-04-29

体育局稳增长政策落实情况报告2022-04-30

国难救助报告范文2022-05-06

民政讲话稿2022-05-06

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会议上的讲话2023-10-31

区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情况汇报2022-05-24

民政局双拥工作计划怎么写2022-08-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