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习得和思维角度观察语言(精选8篇)由网友“shithappen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试论语言习得和思维角度观察语言,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试论语言习得和思维角度观察语言
试论语言习得和思维角度观察语言
论文关键词:语言 思维角度 观察
论文摘要:语言的研究分为共时及历时.人类语言的习得可分为常见的五个阶段.本文从这五个阶段举例分析,简单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的反应是人的感官机能对外界事物的基本感官认识。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是现实的意识。不论人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他们只有在语言材料、语言的术语、词句之上才可形成。”语言的研究分为共时(某一特定时期的变化)和历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说过,语言和言语的应用就是一扇打开人的思想的属性和意识结构的窗户,并将其称之为心理语言学。
那么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呢?
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研究婴儿或儿童的语言习得的过程。首先,从婴儿的发音阶段来看人类的语言的习得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哭声功能,丁尼生说过;’’我们说话的第一步不是字词,而是哭叫’’。可理解为,当婴儿的需要达不到满足,心理不畅,他会用啼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语言产生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婴儿的细语阶段,此时婴儿大约是两个月左右.在第五个月左右,婴儿已经开始模仿他所接收到的内容。第三阶段,咿呀阶段。这时的婴儿已经会用辅音+元音的方式表达咿呀的音。有趣的是,有的六个月大的婴儿,并不能完全模仿母语的辅音发音。例如,一个6个月大的讲英语的国家的小婴儿,他将不送气的p,会发出送气的b,也就是说,他没有完全的模仿。第四个阶段,在婴儿8个月大的时候,他能发规范的呀呀学语。他发的音节类似于成年人发的音节。而且能随机的发出辅音。对于特殊情况,可以分别考虑,并加以研究。在哭叫和嘤嘤低语(咕咕)阶段,正常的孩子和天生的聋哑孩子在这些方面并没有显着的差别。但到了呀呀学语(说话含糊不清)阶段,由于天生的聋哑婴儿缺少超语段的精确性的特点,可被辨别出其不同于正常的孩子。第五个阶段,字的发音。一般是在孩子一岁左右,他能够发出他经常见到的并且自己熟知的可掌握的事务。例如,’milk’‘ma’‘doggy’‘ba’多数情况为,他天天见到的,而且容易发的音,单音节的为多数。总结上述五个阶段,可得出,发音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由哭叫——细语——咿呀——呀呀学语——字的发音,是有规律,有步骤的进行的,而不是跳跃的、杂乱无章的。
言语发音是人类的天赋。抽象思维和灵活发音的能力相结合表现为人的言语能力。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的,而运用这种能力,学会一种语言则是后天的事。先天的能力能否在后天成为现实,环境起决定作用。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是人脑反应客观事物的过程,在没有语言之前,人脑也反映客观事物。但这种反应是人的感官机能对外界事物的基本感官认识。是极其原始的。语言不是生理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交流越来越多(主要以劳动的方式),有了记住语言的需要,语言逐渐发展起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决定思维(洪堡特,萨坯尔,沃尔夫—)。
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也就是说,人没有语言不能思维。
下面用另一个实验来体现言语发音是人类的天赋
语言习得的第二个阶段,造句阶段。第一阶段为,单个字表达句子的'意思。具体例子,可从达尔文研究其儿子的发音阶段中,’milk’来表达的我要’milk’的意思。由于从发音的角度研究语言,较为模糊,没有可控性,因此不精确,但是句法的阶段是可控的。因此,研究句法者较多。
下面的例子是用会说两个字的婴儿与会说四个字的大猩猩做比较。观察他们在表达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是如何排字序的结果发现,婴儿的发音有句法倾向,而猩猩的发音只是重复的堆积词而已。而此时的婴儿并没有学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划分,但却可以有造句倾向。
因此,可以说,人类天生有创造语言的能力。
小孩的发音不仅是不断练习,创造性的,而且他们所犯的错误其实也是对造句的敏感性的饭应。
例如,
其语言的创造性可有下图显示:
这是两岁小女婴儿的创造性的体现。
此外,不论从WH的问句,还是从否定句的发展,都可以证明婴儿的造句能力很强。而这些,是猩猩不能匹及的。
以上三个阶段形象说明造句过程。
其实,语言的还有这样的一个顺序,即从概念化到形成表达的内容到发音到信息发出时的自我检查。概念化,可以理解为我们从婴儿阶段利用自己的感官机能对周围事物形成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形成对此事物的概念,比如它的功能,它的外形,它的颜色等等。当我们想要表达事物时,第一在头脑中出现的是儿时的第一印象。其次,形成组句阶段,当要表达一个意思,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利用语言的创造性质,不断组成各种各样的言语。接下来,就是将组成的句子从发音器官中发出来,这一阶段利用人的生理发音器官。但在发音时,不是机械的发音,而是带着意识去发音,这时的意识,有纠正语法的功能。这些阶段,都离不开人脑皮质层的储存信息的功能及人脑灵活的创造性的功能。
以上,仅是简单的从几个方面阐述语言习得的阶段,以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当然,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如何与思维分工工作的,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语言习得的研究,是对语言的理解更深层,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春驰,王丹,语言与思维、文化及教学的关联,社会科学战线,(12)
[2] 王洪刚,唐功志,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沈阳工业大学学报,(3)
[3] 杨慧芳,思维与语言,科技信息,2009(31)
[4] 张苹英,汉英习语的思维观照与对应,2009(8)
篇2: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
[1] [2] [3] [4]
篇3: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儿童。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每个孩子学会走路是很自然的事。假如孩子生下来大腿骨折,就得需要绑上石膏固定治疗一定的时间,在骨折痊愈后拆除石膏,这孩子就不一定自己能走路了。如果想摆脱残废的困境,就得花费大力气去练习走路才能成功。同样,在语言习得上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一定的时间,人们必须花费较大的气力才能学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语言习得理论归纳以下几点:1.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才能。2.讲母语勿需特定的传授.语言原则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在自己生活过程和语言实践中自我纠正的。3.习得语言是一个长时间的内在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区别母语与非母语的词或句子,而且还能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4.习得语言是有时间限制的。它随着生物个体发展中的上升运动条件转变而产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潜能化。
三、对语言习得理论的思考
外语教学法中有两个流派,一个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另一个是转换生成语法。前者认为语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多次联系的过程,他们强调后天的外界刺激,即客观条件的主导作用。后者认为语言学习重在理解,依靠由某些经验建立起来的联系,他们强调主体因素的主导作用。虽然两种学派各有所据,但他们都过于极端,不能做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这对外语教学来说是值得深思的。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本民族语时,语言习得规律起着巨大作用,这无疑与发挥主体作用是分不开的。然而,外语数学与母语习得毕竟是不相同的。外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经掌握了自己母语的成年人或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外语教学必须要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上下功夫。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第二,语言的深层结构体现了语言能力的特点,表层结构表现语言行为的特点。人的语言器官以习得语言深层结构而获得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就能生成语言行为,进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根据语言习得的这一原理,外语教学应首先从深层结构入手。解决语言能力问题就外语而言,其深层结构首先是以句子结构为重点的语言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句子所表现的内容和含义。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加以熟练、巩固和深化。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句型的机械操练,而应放在有具体内容和实际背景的接触之中。譬如,在学习句型时,既要让学生懂得结构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句子,又要让其懂得结构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句子。如:
The police examined the bullet. (警察检查子弹)可由若干不同结构的句型来表达:
a.The bullet is examined by the police.
b.It is the police who examined the bullet.
c.The bullet, the police examined.
又如:Visiting ants can be boring可以解释成两种不同的意思,即:
a. To visit aunts can be boring.
b.Ants who visit can be boring.
第三,语言习得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从这规律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为主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输入的一端是教学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另一端是学习对象的语言行为,这两端都是可以观察的。难以观察到的是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黑盒子”。因此,外语教学要达到内在化过程的目的,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克拉申在他的外语教学模式――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中阐明了外语学习的内在化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有三个环节,即:过滤(filter),组织(organize)和监察(monitor)。其中过滤环节是充分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在该环节中,学习者接触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外语材料,可以说这是对他的输人,但是把输入变为吸收就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因素,感情因素和环境因素。要想增强学习者的`吸收力,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克拉申提出的这三点因素值得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中参考和应用。
四、启发与应用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规律及特点,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教也就是为了学,所以学生的积极参入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二是要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寄希望于每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这要求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把学习外语变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使用中感受到创造使用语言的乐趣。实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决定的。
2.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假设――验证”反复不断是人类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假设本身就包含许多错误,而验证是对正确的肯定和对错误的否定,从而使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不断转化,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觉努力实践之中。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既然学习外语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语言习得强加于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析所犯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系统的语言错误,是形成的系统后的语言错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尽量多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
如:a.*He did not asks me.
b.*I don’t know where is he.
这两个句子中的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后的语言错误,也可以说是学习的内在化过程 对目标语消化不良。对于这类错识,学生既能解释又能纠正,只是没有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而已。因此,数师在学生犯这类错误时,只要稍加提示便可,无需多加解释。若发现这类错误多时,则应该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直到他们在使用语言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3.在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视听并举。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器官实现的,而语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人的幼年时期是通过耳听,眼看和嘴说,并在大脑的指导下实现语言能力的。人一旦成熟,这些功能还要通过手写来实现。不管成年期抑制性能有多么的强烈,但潜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过语言器官又能不同程度地调动语言习得的本性。外界刺激越强,调动力度越大。语言习得则表现得越活跃。因此听、说、读、写并进,视听同用是学习外语最强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五、结束语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因此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而这种天赋和才能在人出生初是经过长时间与外界语言环境大量接触不自觉地习得母语及其规则的。可见这种语言习得是客观存在的。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器官的成熟,语言习得便趋向潜移化。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和运用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内在化过程,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即教学法)去激发释放学生头脑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学好外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l.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Gingra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Wash:CAL,1978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陈海庆:“语教学中的主体动力因素及其培养”《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3-4期
(陈海庆、咸修斌 《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篇4:语言习得的自然发生观
语言习得的自然发生观
近年来,以MacWhinney为代表的一派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框架--自然发生观,取代了传统的先验论与经验论的'对立,他们认为语言既非完全先天决定,又非完全后天学习,而是相对简单的学习机制接触了大量复杂的语言环境后自然发生的.本文简单介绍了自然发生观的基本内容,并探讨了自然发生观与连通主义相结合的问题.随着对自然发生观的深入研究,该理论在语言习得领域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 者:韩效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H0 关键词:自然发生观 语言习得 连通主义篇5: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儿童。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每个孩子学会走路是很自然的事。假如孩子生下来大腿骨折,就得需要绑上石膏固定治疗一定的时间,在骨折痊愈后拆除石膏,这孩子就不一定自己能走路了。如果想摆脱残废的困境,就得花费大力气去练习走路才能成功。同样,在语言习得上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一定的时间,人们必须花费较大的气力才能学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语言习得理论归纳以下几点:1.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才能。2.讲母语勿需特定的传授.语言原则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在自己生活过程和语言实践中自我纠正的。3.习得语言是一个长时间的内在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区别母语与非母语的词或句子,而且还能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4.习得语言是有时间限制的。它随着生物个体发展中的上升运动条件转变而产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潜能化。
三、对语言习得理论的思考
外语教学法中有两个流派,一个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另一个是转换生成语法。前者认为语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多次联系的过程,他们强调后天的外界刺激,即客观条件的主导作用。后者认为语言学习重在理解,依靠由某些经验建立起来的联系,他们强调主体因素的主导作用。虽然两种学派各有所据,但他们都过于极端,不能做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这对外语教学来说是值得深思的。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学习本民族语时,语言习得规律起着巨大作用,这无疑与发挥主体作用是分不开的。然而,外语数学与母语习得毕竟是不相同的。外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经掌握了自己母语的成年人或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外语教学必须要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上下功夫。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第二,语言的深层结构体现了语言能力的特点,表层结构表现语言行为的特点。人的语言器官以习得语言深层结构而获得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就能生成语言行为,进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根据语言习得的这一原理,外语教学应首先从深层结构入手。解决语言能力问题就外语而言,其深层结构首先是以句子结构为重点的语言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句子所表现的内容和含义。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加以熟练、巩固和深化。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句型的机械操练,而应放在有具体内容和实际背景的接触之中。譬如,在学习句型时,既要让学生懂得结构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句子,又要让其懂得结构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句子。如:
The police examined the bullet. (警察检查子弹)可由若干不同结构的句型来表达:
a.The bullet is examined by the police.
b.It is the police who examined the bullet.
c.The bullet, the police examined.
又如:Visiting ants can be boring可以解释成两种不同的意思,即:
a. To visit aunts can be boring.
b.Ants who visit can be boring.
第三,语言习得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从这规律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为主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输入的一端是教学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另一端是学习对象的语言行为,这两端都是可以观察的。难以观察到的是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黑盒子”。因此,外语教学要达到内在化过程的目的,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克拉申在他的外语教学模式--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中阐明了外语学习的内在化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有三个环节,即:过滤(filter),组织(organize)和监察(monitor)。其中过滤环节是充分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在该环节中,学习者接触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外语材料,可以说这是对他的输人,但是把输入变为吸收就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因素,感情因素和环境因素。要想增强学习者的吸收力,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克拉申提出的这三点因素值得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中参考和应用。
四、启发与应用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规律及特点,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教也就是为了学,所以学生的积极参入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二是要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寄希望于每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这要求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把学习外语变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使用中感受到创造使用语言的乐趣。实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决定的。
2.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假设--验证”反复不断是人类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假设本身就包含许多错误,而验证是对正确的肯定和对错误的否定,从而使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不断转化,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觉努力实践之中。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既然学习外语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语言习得强加于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析所犯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系统的语言错误,是形成的系统后的语言错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尽量多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
如:a.*He did not asks me.
b.*I don’t know where is he.
这两个句子中的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后的语言错误,也可以说是学习的内在化过程 对目标语消化不良。对于这类错识,学生既能解释又能纠正,只是没有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而已。因此,数师在学生犯这类错误时,只要稍加提示便可,无需多加解释。若发现这类错误多时,则应该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直到他们在使用语言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3.在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视听并举。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器官实现的,而语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人的幼年时期是通过耳听,眼看和嘴说,并在大脑的指导下实现语言能力的。人一旦成熟,这些功能还要通过手写来实现。不管成年期抑制性能有多么的强烈,但潜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过语言器官又能不同程度地调动语言习得的本性。外界刺激越强,调动力度越大。语言习得则表现得越活跃。因此听、说、读、写并进,视听同用是学习外语最强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五、结束语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因此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而这种天赋和才能在人出生初是经过长时间与外界语言环境大量接触不自觉地习得母语及其规则的。可见这种语言习得是客观存在的。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器官的成熟,语言习得便趋向潜移化。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和运用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内在化过程,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即教学法)去激发释放学生头脑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学好外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l.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Gingra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Wash:CAL,1978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陈海庆:“语教学中的主体动力因素及其培养”《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3-4期
(陈海庆、咸修斌 《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篇6: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浅谈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关系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浅谈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浅谈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关系.
作 者:金青华 李贞花 作者单位:金青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李贞花(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大连,116052)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 年,卷(期): “”(10) 分类号:H07 关键词:语言习得 语言运用篇7:也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
也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林纳伯格(Lenneberg)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人的.大脑发育成熟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内,语言习得能够自然地、毫不费力地发生.但在超过一定年龄之后,大脑不再具有这种处理语言输入的能力.
作 者:李小金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刊 名:发展 英文刊名:DEVELOPING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8:在活动中习得拍照语言
红桥区咸阳北路小学/杜艳
适用级别:二级(相当于五年级)
语言来源:课本(新版英语五年级上册第31课)
活动类型:表达观点,模拟交际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
活动设计:
1.任务要求:通过体验学会用英语表达有关“照相”的事宜
2.语言组织:in front of,May be it’s hers. Can I see it?
I’m going to take a picture.
I’m going to take a picture for you.生词:camera
3.情景设置:长城、儿童乐园、动物园、在公园与F4合影留念
4.参与者的角色扮演,师生与F4
教学过程 :
(一)热身导入 ,巧打埋伏,以活动为教学的载体。
上课伊始通过数字接龙训练及听指令做动作Act like a driver, an actor…等,随着教师的“stop.”,全班学生立刻姿势定型,姿态各异,教师随之点评“look at Tom, he’s a good actor. Oh, look, Peter is very funny.”全班笑声一片,此环节不仅使学生放松了情绪,很快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特别是为本节课后一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照相”的坐姿摆态打下了伏笔。
(二)设悬激趣突出实践分散难点
通过游戏内容引出May be it’s ××’s
实录1:T:Close your eyes Ten nine…one,教师边拉长声边拿走学生学习用品,OK, open your eyes. Whose pen is it?
S:It’s ××’s.杜老师补充道:“If you don’t know you should say I don’t know. If you are not sure. You can say it in this way: May be it’s Tom’s, I think.’”
通过语言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在用中学会说May be it’s××’s
杜老师当听到学生说:“May be it’s Tom’s”时,又进一步问:“Where is Tom?”
学生们:He’s there.
杜老师:Oh, he is in front of Peter.引出生词in front of.杜老师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其他学生看大屏幕说词组:in front of the door, in front of the piano…,四位学生随即做动作(此项活动不仅对in front of进行了反馈,加深理解,而且还得以巩固)
实录2:在学习camera时杜老师又通过游戏设悬吸引学生。
T:…Yes, this is my bag. There is a really nice thing in it. If you want to see it you should say: Miss Du, can I see it?
一位学生:Miss Du, can I see it?老师走近这位学生,神秘地将包打开,举在其眼前,这位学生满脸得意,同时也训练了句型。
老师对全班学生,T: Are you going to see it? Ss: Yes.
T: If you want to see it, You should say: Miss Du.全班同学接着老师的话音,异口同声:Can I see it? 杜老师很有表现力地丛书包里快速取出了camera
T: This is a camera. Do you have a camera?
Ss:Yes.
T:My camera is black, what about your camera?
SA:My camera is black, too.
SB: My camera is very very old
SC: My camera is pink.
SD: My camera is small.
杜老师通过言语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真实自然中,对camera进行描述加以巩固,取缔了传统的机械操练。
(三)借鉴迁移艺术,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根据有意义教学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认识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包括迁移。在这节课里,杜老师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条原理,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中后面出现的will句式(以前所学过)前移,并将新内容:take a picture和take a picture for…,代入I’ll句式在活动中学习。为学习I’m going to….的句式进行引路迁移。
实录3:T: Who will take a picture? 引导学生说:I’ll take a picture.并为学生拍照。
杜老师对着这位学生调整焦距,Ready, one two, three随着白光一闪,被拍照的学生高兴极了,全班学生都举手示意I will take a picture要求拍照。
T: Who will take a picture for me?学生们争先恐后:I will take a picture for you.杜老师摆出照相姿态,当对着学生举手挡住镜头时,杜老师跑上前去You’re your finger away, hold this camera like this.老师再次问:Who will take a picture?一位叫David的同学脱口而出I will take a picture.,老师邀请David的同时,问全班:Who will take a picture for David?一位学生:I will take a picture for David.这时引导学生对拍照的学生说:take a picture for David, please.
学生们争着去拍照和被拍照,活动频率高,但学生们没有丝毫的.疲惫感,反而兴致勃勃,更可喜的是学生们在活动中语言表达自然,运用自如。
待学生们充分掌握I will take a picture与I will take a picture for…时,即而引出I’m going to take…I want to take…又通过银幕上展示四种场景,进一步学习I am going to take a picture for…,尤其是在公园里随着歌声F4的出现,又将学生带入了极高的兴奋状态,学生们纷纷模仿自己喜爱的人物,老师为其一一拍照,最后,学生们又通过Who is going to take a picture with F4?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师生用数码相机与F4合影,最终将拍照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
评析:本节课教学过程 设计合理,环节之间过渡自然紧凑,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恰当,教学活动能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课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教学手段运用恰当,课堂中英语气氛浓厚,学生学得生动愉快、活泼有趣,整体效益较高,并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之所以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是由于教师能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为教学的指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宗旨,以教学活动为途径,并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以任务为基础的评价手段,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试论语言习得和思维角度观察语言(精选8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2024-01-29
论语言与文化身份的相互作用2024-01-17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024-01-05
小学老师语文教学论文2022-12-18
快乐英语选修课总结2023-07-31
教学论文小学生语文2023-04-14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2022-11-05
四年语文教学论文2022-06-12
论文语文教学艺术2023-06-05
教学设计点评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