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

时间:2023-11-22 07:47:4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共11篇)由网友“yw1982”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

篇1: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

关于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

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已经告一段落,这次讨论再一次把语文教学改革的课题更急迫、更严峻地摆在了语文工作者面前。语文教学改革如何深化,如何突破?笔者以为,必须走出过去经验总结、模式归纳的老路子,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尤其是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构建科学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心理学、语言学根据是什么。母语习得论的提出是在这方面作出的尝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遵循母语习得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母语习得?母语习得应遵循哪些原则?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是什么?本文将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介绍和回答。

1、母语习得的概念

习得(acquisition)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又译作获得。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LAD),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口语。语言学家们对儿童母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那么,儿童乃至青少年能否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习得母语书面语及进一步发展母语口语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小学生学习母语即学习语文有别于学习外语,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天天在使用母语,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在习得母语,这就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由此看来,母语习得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儿童母语习得,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的母语第二次习得。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做了太多的课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各至废埃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真正的语言实践,即缺少母语习得?br>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还有一个与习得(acquisition)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习(learning),有人把它译作学得。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首先区别了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而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学习,与当前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习是成人掌握语言的两种不同途径,不过,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学习只起辅助作用。同样,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也有习得和学习两种途径。过去,我们只注重学习这条途径,而完全忽略了习得这条途径。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习得不仅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起主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语文学习尖子都有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经历。它昭示我们,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习得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虽然目前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中习得和学习两种因素,学习起主要作用,习得只起辅助作用。但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母语习得中的自然习得,即在课外学生自己进行的自由读写,没有看到母语习得中还有非自然习得。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要利用课堂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这就是母语的非自然习得。其实,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法也是一种母语习得。因为诵读法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关注,强调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记诵,这些都是习得所具有的特点,当然,这也是一种非自然习得。

在语文教学中,母语第二次习得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真实的阅读、真实的写作和真实的活动(真实的交际)。真实的阅读是以关注内容为主的阅读,比如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校图书室或阅览室里的自由阅读。(参见拙文《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6期)真实的写作是以关注内容为主的写作,比如学生的课外练笔、日记和周记等。(参见拙文《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第7-8期)真实的活动是指学生自己组织的或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种主题的语文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学社团活动和手抄报等。综上所述,母语习得论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类别的体系,它与语言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其关系可简要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真正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应该是学习和习得两条腿走路,尤其是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大量真实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语文能力。目前,许多语文教改实验都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设学生自由阅读课,倡导学生写日记随笔,就是按照母语习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的具体尝试。

2、母语习得的原则

母语习得与母语学习有显著区别,在学生语文学习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哪些语言活动属于母语第二次习得呢?以下是母语第二次习得应遵循的四项原则。

1)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性原则是指在语言活动中习得者主要关注语言的内容,关注语言所传达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这是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因为语言学习主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讲读教学中的课文分析,还是作文教学中指导与评讲,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形式方面,而忽略了语言所传达信息、情感。因而就出现了在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于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的一类抽象的分析,而学生却很少阅读课文,即使阅读课文也是为了回答老师的分析提问,结果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却读得味同嚼蜡。同样,作文教学中也充斥着怎样审题怎样构思怎样开头等形式方面的指导,而很少真正关心学生自己想写些什么,于是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连篇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母语习得是把注意力放在内容方面,阅读,是为兴趣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感、体验人生;写作,是为真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写的都是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情感,或者通过写作达到了某一交际实用目的。在这里,既没有繁琐复杂的分析,也没有名目繁多的检测,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母语习得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读写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思维发展,人格情操塑造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阅读和写作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要走大语文的道路,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读写实践活动,。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身的语文读写活动,发展提高读写能力。其实,习得的含义就有通过使用而获得的意思。习得的本质是实践的。多读才会读,多写才会写,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道理,却是经过了不少曲折才逐步形成共识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曾经是现在在一些地方也仍然是讲析的一统天下,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现在,满堂灌的课文讲析法逐渐失去市场了,但是另一种作法却大行其道,那就是以大量的练习、大量的检测题代替讲析,而这种主要关注形式的练习和检测并不是真正的语文实践,真正的语言实践是指的与生活紧密相关,与学生思想紧密相关,有真实信息的输入或输出的语言实践,即母语习得。遵循母语习得的实践性原则,我们就要把语文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主动的大量的自由读写,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才会有切实的提高。

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也称大量性原则,是指语言习得者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表面上看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到大学,语文课占用的课时是最多的,然而这些时间实际上被大量的讲析或大量的练习占用,学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写作量也少的可怜,一学期下来,也就读了那么几十篇课文,写了那么七八篇作文。而课外的时间又被语文作业和其他科目的作业所占用,以致出现了学生在母语习得的黄金时期却没有足够母语习得的奇怪现象,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语文教学花了2700多课时,却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了(吕叔湘先生语)。语言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凡技能都需要反复历练(叶圣陶先生语),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没有质的提高。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可培养起阅读能力。我国传统语文学习方法中强调多读多写,强调处处留心皆语文,与母语习得的持续性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和外语学习相比,语文学习有丰富的母语环境,只要我们少做一些空洞的分析,少让学生做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各种习题,充分发挥母语环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我们的中小学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多读一些书报杂志,多记诵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名篇佳作,达到母语习得对量的要求。今年新修订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规定,六年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为150万字,初中生每学年的课外阅读是80万字,可以说是对母语习得持续性原则的肯定。

4)反复性原则。反复性原则是指在母语习得中对部分语言材料反复阅读,反复玩味,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等目的。这种反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读,它不是对语篇语段的抽象分析,而是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感知。反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重读,摘抄,诵读,背诵等。在这方面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古人读书,不像现在这样分析或做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读书,讲究诵读涵泳,强调熟读成诵。在反复的诵读涵泳中,学生不仅语感会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会加深,结构文风会受到影响,而且精神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而通过熟读成诵形成的语言积累,也会成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同志在谈到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结合自己读书写作的体会反复强调了诵读背诵的重要性,我主张,语文教学还是要背书,教材要按照可以让学生背的标准来编写,教材应尽量提供一些好的词汇、句子,好让学生背会、记熟后去进行新的改进、创造,你必须肚子里装进很多范文,它的词汇、章法、思想,到时候才能拿得出来,才能变化组合。在这方面,我国新老两代科学家的不同很能说明问题。苏步青、华罗庚等老一辈的科学家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卓越的建树,而且旧学功底也十分深厚,研究之余还常常吟诗作文;而杨乐,张广厚等新一代科学家,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人文底蕴比起他们的前辈来就显得逊色多了。

3、母语习得论与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的问题由来已久,从本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诞生以后,对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和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这个原本没有解决的问题显得矛盾更加尖锐,弊端更加突出,终于引发了现在全民参加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世纪之交中国教育正在完成一个历史性的转变,那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而近一个世纪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已为解决语文教学这个世纪性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从众多的模式、丰富的经验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只有从众多的特殊中概括出的一般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母语习得论要做的正是这方面的工作。比如,目前全国中小学语文界有几个著名的语文教改实验,包括湖北省宜昌市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山东省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计划教改实验,山东省烟台市小学和初中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这些实验虽然学段不同,形式不同,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走大语文的道路,都倡导大量读写,把课外阅读、课外语文活动纳入语文教学的正式课堂。而这些共同点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看都属于母语习得,即让学生在真实的母语环境中通过大量使用母语而获得母语的读写听说能力。从另一方面讲,母语习得论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虽然不提供具体的操作模式和方法,但它对具体的语文教学仍有指导作用,甚至会带来语文教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比如,按照母语习得论,语文教学体系应由习得和学习两个部分组成,而习得起主要作用。那么,语文课堂上过多的课文分析,过多的练习检测,就要让位于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语文读写实践。这正是一些著名的语文教改实验不约而同都选择双线运行模式的原因。又如按照母语习得论,语文教学要实现从以学习为中心到以习得为中心的转换,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完成三个根本转变,那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讲析为中心到以语言实践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显然,这是对现行语文教学模式的一个反动,但它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和现代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不仅如此,目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主张和观点也可以从母语习得论中找到语言学习理论的根据,得到心理语言学的阐释。像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与母语习得论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母语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语文学习要与社会生活结合,要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因为语言能力是在语言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交际过程中形成的。据此原理,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母语习得论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教学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要解决:一个是效率低下,一个是实用性差,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母语习得强调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一方面学就是用,用就是学,从而解决语文教学实用性差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母语才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一些发达国家的语文教学情况看,也是如此。他们不仅要求在学习语文时要有很高的现实迫近程度,而且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检测也有很高的现实迫近程度,如英国GCSE中直接提供最真实的社会材料,同时,学生被要求完成的任务也是真实的(李明洁,《语文学习》第7期)。目前,在语文教学讨论中还有一个取得共识的观点就是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担负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要为学生一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同时,语文教学还负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任务。母语习得论中的真实性原则和以内容为中心的原则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语言学习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的根据。正如儿童母语习得既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儿童认知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一样,中小学生的母语习得既是他们读写听说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他们精神成长的过程,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道德人格的形成,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的母语习得一起完成的。一些语文教改实验的成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不但带来了学生语文水平大面积大幅度的提高,也带来了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参见《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

另外,以母语习得的观点来看待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可以使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摆脱经验性的模式,从语言学习理论方面得到科学的阐释,从而真正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的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问题不但存在的时间长,而且错综复杂,我们不能幻想今天能以某一种理论,某一种模式而毕其功于一役,但有全社会对母语教育的关注,有一个世纪来语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加之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信心在世纪之交使中国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大突破。

篇2: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

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概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一直到 21 世纪初,以 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同异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在理论异同。

(一)母语习得

母语是指语言习得者从出生起开始接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是:语言刺激-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强化-形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刺激能够发出相应的语言反应。从行为主义观点看来,语言的习得主要靠语言源的输入刺激和语言神经的吸收输出,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出的不是输入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出10%,并且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是无法直接刺激语言神经。所以行为主义认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吸收和输出理论是有局限性的。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带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循着母语的普遍语法法则去完善母语习得。在语法天生主义者看来,语言习得者能够自觉区分语境中母语与其他语言并能够自觉组织不同的母语从而在大脑语言区形成母语语料库。语法天生主义的观点也有局限性,例如狼孩大多不能习得母语或重建母语语料库。因此母语习得在大脑中是否天生存在一套语言习得机制还是有其不确定性。

根据互动/功能主义的观点,母语语言习得是个人内在学习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母语语言习得与其他技能和知识的学习类似。Piaget 就认为互动引发了语言习得和智力的发展;Vygotsky 也认为语言和智力的发展主要产生于社会互动中。比如很多保姆式语言“妈妈”、“袜袜”等的有意义的母语输入促进学习者习得。总之,行为主义和关联主义理论可以解释词汇和构词学的习得。心智学派的'理论可以解释复杂语法的习得。互动主义理论解释语言功能的习得和意义与形式的联结。

(二)二语习得

二语主要是指除母语以外学习者所接触习得的第二类语言。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最初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法”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者认为二语学习跟母语一样遵循着模仿-重复-强化的模式。不同的是在二语在习得过程中受母语的干扰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影响或正迁移,有些是消极影响或负迁移,因此研究者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比分析母语与二语的术语、语法、书写系统的区别,有效地避免母语的消极影响就可以习得二语。对比分析法认为母语与二语差异越大,二语习得就越困难。20 世纪 60-70 年代,二语习得研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乔姆斯基的统一语法为基础的偏误分析兴起,因此二语习得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在此期间,美国语言学家 Selinker提出了“中介语”假说,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与此同时 J.Schumann 建立了“文化适应模式”的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第二语言习得。舒曼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作为一种语言学习过程和外语习得具有相似的普遍规律,因而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习得”这一术语时,常常兼指“第一语言习得”以外的各种类型的语言习得。二语习得过程中受母语文化的影响,所以学习者对二语文化的认知适应有助于习得二语。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开始走向成熟,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视角并受到其他学科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一时期Krashen 的五大假说和自然习得假说对二语习得研究影响比较突出。

三、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一)二语与母语的关系

对母语和二语关系的讨论,以 Dulay&Burt 为代表的语言学者认为两种语言之间彼此是隔离的关系,相互之间几乎无影响较小;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统一语法学者认为二语与母语之间完全混合并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语言区域。实际上,语言间不可能完全隔离也不可能完全统一混合,因此这两种观点都比较极端。近年来,以 Cook 为代表的语言学者对二者关系大体有一个共识,就是二者是竞争也是合作的(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他们认为即使在母语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语言,这个语言也并不是独立的语言系统,而是将两者整合成了一种新的系统。这个整合不是两种语言简单的捏合,而是在母语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一种新的系统。

(二)母语对二语的影响

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学习者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二语的语言特征越接近母语,母语就越有助于二语的习得,这种积极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增加二语的习得难度就是负迁移。正如很多研究者提出的二语学习者会受到已习得语言的影响。行为主义学者认为母语习得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但是二语习得除刺激反应过程外还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因为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存在一套母语反应系统,因此二语习得还受到一语惯性反应的干扰。除此之外,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之后能及时的运用到母语语境中,而学习二语时就没有相对应的语境还是在母语语境中使用。行为主义学者认为言语转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误产生的最大来源,这也是因为母语“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中介语学者认为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并不大,他们认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重建一套新的语言结构。中介语学者指出很多二语错误并不是母语导致的,而是新建语言结构形成的。因此,中介与学者认为母语对二语影响几乎很小。在天生语法主义者看来,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又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言语转移带来的不是正负迁移而是核心与外围的问题。如果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使用的语法结构与母语习得时不是同一个的话,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就停留在外围上。而如果学习者使用的同一个 UG,通过母语习得提供自然语言,母语就会影响二语习得的核心部分。

(三)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根据 Cook 的多语言能力学说,共存于大脑中的语言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同时,二语对母语也有相应的逆反效应。因此根据二者的关系我们假设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如下: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分为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从微观角度来看,二语对母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有影响。乔姆斯基的统一语法宣称,人类大脑中生来就有一套有着共同的语言规则和参数的语法结构,这套结构管理着语言习得并让人类语言彼此相近。根据对比分析理论我们知道越是相似的语言,越容易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如果二语与母语语言结构相似的话会对母语有积极效应。例如英语句型结构与中文结构相似性很大,所以大多数以英语为二语的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句法结构后无疑促进了中文语法的习得;再比如在词汇上,二语对中文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中国的二语习得者也经常在口语中夹杂“good”、“okay”、“well”、“bye”等的用法,这些语言接触后的借来词,虽然没有改变汉语词汇的核心部分,但是却在外部丰富了中文词汇,所以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二语在一定程度上对母语产生积极效应。尽管语言之间相似性越大的两种语言越容易产生积极效应,但是双语者与单语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都是不同的,这是大脑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对脑结构产生了影响,而可塑性体现了一种学习能力。正如新生婴儿需要很长的时间成长,其实这一段大脑塑造的过程,为人类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大脑对环境的信息进行编码,反应于大脑中,使得人脑更适应环境的需求。最早的脑可塑性现象是从动物身上发现的:如果动物生存在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那么他们的大脑重量变重、大小增加、灰质层变厚、神经元数量增加。这似乎也可以解释家养的动物生命力比野生的弱的原因。而同样在人类身上,二语积极效应也改变了我们的大脑提高了其可塑性。但是二语对大脑的影响不仅限于积极性,还有消极效应,例如英语26 个字母与汉语拼音 46 个字母很多极为相似,这使得习得英语后的很多学习者混淆甚至忘记汉语字母的正确读法。因此一种语言的侵入导致另一种语言能力的下降或退化,我们叫做语言的磨蚀即语蚀现象。但是语蚀现象是否直接与二语的入侵大脑有关还有待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来去验证。无论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在某种程度上都认可了二语与母语之间直接作用的关系,但是 Selinker 提出的中介语理论认为两种不同语言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而是中立的。他认为中介语是在二语与母语之间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这套体系是可变化的可渗透的,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或二语都有石化现象,所以我们也可以假设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可能是中立的。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讨论了二语及母语习得的一些理论观点,这些观点能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二语与母语的关系。其次,我们探讨了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学习二语时,我们知道母语产生的一些影响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二语。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二语对母语的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母语并更好地习得二语。事实上,很多教学法都能帮助学习者在听说读写方面提高,但是很多教师无法把学习者的创造性和生动思维与母语联系起来,所以母语与二语之间的信息差就会很大。我们讨论过二语对母语逆反效应,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拓展母语和二语学习。同时让我们意识到在多语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两种不同的语言的特点及相互影响帮助学习者更容易去掌握不同语言的词汇,句法及文化。尽管我们是在母语背景和语境里学习二语,但是学习者的语言模式一旦形成也很容易影响母语,甚至会导致语蚀现象。所以作为语言教师,教授二语不仅意味着二语语言技能及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母语的唤醒及刺激。本文只是从理论上简单阐述了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采用实证研究法继续对一些假设提出实例验证才能更有效地通过效应促进双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柏令。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沈莉。二语习得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篇3:简析母语正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的论文

简析母语正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影响在所难免。传统语言学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识别两种语言的语际共性,可以减少二语表达过程中的焦虑感,缩短和目的语的心理距离,对二语的产出起到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

一、母语迁移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语言迁移(LanguageTransfer)研究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根据连接论的二语习得观,在习得二语之前,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母语,有其固定的概率形式;母语使用的时间越久,其概率形式被激活的机会越多,被强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学习外语,碰到跟母语相似的成分,容易激活已经存在的母语形式,导致迁移。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迁移分积极与消极两种:当母语规则与目标语规则相同时,迁移多为积极的,称作母语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出现差异时,迁移多为消极的,称作负迁移。

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的产生。例如,汉语中名词的复数一般体现在相应的量词上,这造成了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会忘记在名词后加-s或-es;“我非常喜欢…”也容易被逐字说成“Iverymuchlike…”;汉语表达礼貌时多用“请”,所以我国学生说英语时常用please来表示礼貌,而很少用其他的英语礼貌表达方式,如Wouldyou…?Couldyou…?Doyoumind…?等;汉语固定的句型“虽然…,但是…”被用在英语中翻译为Although…,but…。后又立刻补充一句“Sorry,sorry,没有but”。这些都是在日常交流中很常见的语误。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者说,母语干扰了二语习得。

许多人将母语的负迁移作为不能学好外语的主要原因。人们认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他们在读音规则、句子结构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相距甚远。母语的“阴影”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影响了成绩,也造成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的顾虑和迟疑。因而不少教师否认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竭力反对母语进入课堂,强调通过外语进行会话来实施外语教学。学生也因顾虑说出所谓的“中国式英语”而不敢张口。

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强调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只要求学习者防范母语的负迁移,那么由Lado(1957)提出并被语言学家们普遍认同的“语际异性=难度”这一公式就会生效,学习者满脑子是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面影响,就认为学习目标语特别困难,加重了学习者的精神负担,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不能充分利用两种语言系统中的.语际共性进行学习。

二、母语正迁移

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的:“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的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原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根据语言类型学研究,世界上的语言具有许多共性,如都有表示否定、疑问、因果关系的形式。但具体的结构规则又不尽相同。

Lado(1957)曾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以中国人学习英语为例,当学习者意识到英语和汉语的相似点时,潜意识里就会拉近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距离,就更加愿意去学习。根据Ringbom的观点,当人们能准确看出两种语言形式和语言上的共性时,迁移就是正向的。我国二语习得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戴炜栋、王栋,;陆效用,2002;王跃洪,2000)也注意到了母语对中国学生的正面影响。

尽管属汉藏语系的汉语与属印欧语系的英语在结构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在语言学类型上相距甚远,但是因普遍语法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共性仍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让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性,鼓励他们使用母语的知识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语际的共性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机。在学习外语时,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目标语和母语隔绝开来。汉语能够在英语学习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母语成绩一般存在正相关。这也说明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三、母语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注重对语际共性和异性的平衡分析,通过教学把来自母语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促进母语的正迁移。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找寻英汉的语际共性,强调正迁移,淡化负迁移 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际共性主要表现在:

(1)词形。英语和汉语一样有象形文字。比如,eye看起来很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中间夹着个鼻子;onion看起来很像洋葱一层层的瓣。这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联想把英语单词的词形和词义联系起来以加强记忆。有些英语单词的拼写和汉语拼音几乎是一样的,例如sing,song,sit,god等,这也可以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2)语音。中国人学会了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学习也会有一定帮助。如:汉语拼音字母的发音跟英语音标都采用国际音标,都使用元音与辅音两类。在发音方面,英语与汉语存在相似之处,如:gate[geit],cake[keik]等。教师在教授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的同时,要督促学生练好标准的汉语普通话,这对学生的发音有帮助,尤其是元音的发音。

(3)语法。在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简单的陈述句上,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上是相同的。例如“我是一个学生”相对应的英语句子就是Iamastudent.要求学生把类似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在语序上一般不会发生错误。这些语际共性会使学习者缩短和英语的心理距离。

2.正确看待“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从表面上看是母语“影响”了英语表达的结果;究其实质,应该说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交际任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这既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也是二语习得进程中的一段必经之路。当学习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言知识在交际中遭遇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去弥补外语知识的不足。这种“求助于母语”的策略,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OnMayDay,therearepeoplemountainpeopleseainTianAnMenSquare.

(OnMayDay,thereareagreatmanypeopleinTianAnMenSquare.)

“peoplemountainpeoplesea”是借用汉语中的“人山人海”一词。

再如,学生会把“我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翻译成“IcanspeakamouthfluentEnglishspoken.”

尽管此类句子中有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地方,但学生通过“借用”母语知识,完成了交际任务,这一点应该加以肯定。教师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应该鼓励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这种“冒险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借用”策略和“冒险精神”有助于学习者克服知识不足的困难,最终到达目的语的彼岸。

3.了解汉语水平对英语水平的相关性

根据陆效用(2002)在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进行的调查统计,学生的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母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外语成绩也很好。此调查结果说明学生的母语学习并没有给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这就从一个方面证明,所谓母语干扰外语学习的观点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

束定芳研究表明母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英语阅读能力也很强。母语的读写能力可以迁移到目标语中。胡海在研究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来搞清楚单词的确切意思,理解篇章,掌握语法规则。母语可被用来解释一些较难的概念和用法。当肢体语言和解释都无法使学生理解时,教师便可运用母语。当遇到长难句和复杂的语法结构时,母语不失为很好的资源。学习英语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必要时使用汉语。

四、结论

虽然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很多,但是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母语的正迁移更是促成二语产出的有利因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出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使学生消除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和焦虑心理。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生犯的错误,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纠正,以免学生不敢使用目标语表达。学生也应该看到母语对学习目标语的促进作用,使用正确的语言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篇4: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的论文

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的论文

一、综述

在二语习得范畴内,研究者们对输入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R.Ellis的定义是讲母语者或二语者对其他二语者所说的语言。[2]他的定义只有口头输入,没有包含书面输入。Richards等人认为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接受到的并能作为其学习对象的语言。[3]该定义比较全面。国内学者给出的输入定义和Richards等人的接近[47],兼顾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这也是本文采用的输入概念。

最初的输入概念是Coder在“学习者的错误的意义”一文中作为一个理论话题提出来的。[8]最早引起语言学界重视的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theinputhypothesis)。他提出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input)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基本公式是“i+1”。“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部分。[9]Krashen和Terrell随后又论述了“输入假说”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可理解的输入理论与习得(acquisition),而不是与学得(learning)有关;(2)习得是通过理解稍微超出已有的语言知识而完成的,需要借助于语境和非语言信息;(3)当交际成功时,当输入得以理解时,也自然就有了可理解性输入;(4)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10]

Long认为,二语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一样,学习成功者总是以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特征的。他认为互动式输入比非互动式输入更重要,充分强调了使语码变成学习者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重要性。[11]

Schachter概括出四种输入:简单输入(simplifiedinput)、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否定输入(negativeinput)(指向学习者提供其交际的意图并不成功的信息)和充分输入(sufficientinput)。对以上四种输入,Schachter觉得它们都不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1213]

Vanpatten建构了“输入加工假设”(inputprocessinghypothesis)。从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角度来考察输入如何在二语习得中发挥作用。认为人脑只会对有意注意到的输入集中精力进行加工,从而促进二语的习得。[14]

在Gass提出的二语习得的模式中,从认知的视角,强调了注意到的输入(apperceivedinput)和理解了的输入(comprehendedinput)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输入,可能摄入(intake)的是注意到的并理解了的那部分输入,也只有这部分输入才对学习者的输出起作用。[15]其后Gass对该二语习得模式的进一步补充和实证研究也强调了上述观点。[1617]

综合来看,输入和二语习得中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输入话语和二语习得

输入话语(inputdiscourse)指的是说话人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所用的特定语域(register)。[18]264㏑.Ellis将输入话语分为照顾者话语(caretakertalk)、外国人话语(foreignertalk)和中介语话语(interlanguagetalk)。[18]247在这个分类中,R.Ellis没有将教师话语(teachertalk)包含在内,因为他认为教师话语和外国人话语是类似的[2]145,但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设定为教师话语。Chaudron、Spolsky[13]172等人所进行的教师话语研究发现:教师话语常常会在语速、停顿、重音以及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进行调整、简化和改变,以适应二语学习者的实际水平。[19]WongFillmore调查发现,课堂是非英语移民学生进行语言习得的最理想的地方。[20]㎞unan也认为,教师话语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在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可能就是学习者可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语言输入。[21]徐海铭从信息学和认知角度讨论了课堂讲授中教师话语的积极作用。[22]何安平将教师话语研究和语料库相结合,调查和分析了语言课堂话语语料库中教师话语的部分特征。[23]

(二)输入频率和二语习得

Hatch、Wagner和Gough提出了“频率假设”(frequencyhypothesis)。他们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取决于该语言成分在输入中出现频率的高低。[24]N.Ellis所倡导的二语习得观也是以频率为基础,认为输入频率对内隐式学习(implicitlearning)具有作用[2526];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研究如Lightbown发现,输入频率与二语学习者的输出频率呈现出很高的相关性[27];但Snow和HoefnagelHohle所做的研究则表明,输入频率与准确性之间无重要关系(准确性可以反映习得程度)[28]。R.Ellis认为输入频率是影响二语习得发展的因素之一。[18]273周丹丹的研究结果显示,输入频率对口头故事复述内容的影响显著,复述的流利性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但是准确性没有任何进步。[29]证明输入频率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在不同层面上结论不尽相同。

(三)输入呈现方式和二语习得

在很多研究中,学者们尝试了对输入进行语码调整,以促进二语习得。LarsenFreeman、Long和Krashen从输入的可理解性呈现方式入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可理解输入能够促进二语习得[11,3032],但这些证据不能明确说明理解性输入和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18]278而White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理解性输入对于二语习得并不是必需的,比如学习者运用过度概括(overge勃﹏eralization)的方法也可习得部分二语。[33]吴朋进行了以调整后的阅读为输入呈现方式的教学实验,发现此举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34]周卫京探究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的听觉和视觉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听觉输入对口语流利度促进更大,视觉输入更有利于口语准确度的发展和复杂度的提高。[35]

(四)输入与二语习得速度

关于这一点,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Snow和HoefnagelHohle发现,在课堂上输入的数量不能决定二语习得的速度[28];但WongFillmore的研究结果却表明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均对习得速度产生较大影响[36]。

(五)输入与二语学习者

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否定二语学习者的心智过程,将语言输入视为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认为输入和输出直接关联。二语学习者要习得二语就要运用输入来提供适当的刺激及足够的反应。[18]243心智论者(mentalist)认为语言习得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二语学习者大脑中先天负责语言习得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语言输入仅仅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激活器(trigger),其本身不决定习得的成败。[37]因此,习得可以在输入贫乏的情况下发生。互动论者(interactionist)重视二语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作用,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输入必须在二语学习者内在机制的约束之下,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环境以及语言交际互动共同发生作用。正如R.Ellis所言,学习者内在信息加工机制(learner′sinternalmechanism)决定输入的性质并被输入的性质所决定。[2]129

二、分析

和国外相比,我国二语习得研究中关于输入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各有侧重。

国外的输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研究一直与二语习得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和其他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紧密相连。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相关的研究,但多数是以引进、介绍或评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新观点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二语习得中的输入研究开始全面系统地引进和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针对性的研究。以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以客观事实或数据取代了主观的感情和判断。[38]这一演变路径与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输入话语的研究主要涉及中介话语和教师话语,而国外研究中出现的照顾者话语和外国人话语在我国几乎没有。

国外此类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最早被使用的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24,3941]、实验研究(experimentalmethods)和准实验研究(pseudo勃〆xperimental猰ethods)[4244]、内省式研究(introspectivemethods)[4547]。我国学者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另外两种方法很少使用。

从文献回顾的结果来看,国内外以往相关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内容

从文献阅读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头输入方面,有关书面输入的研究较少;而对于许多国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书面输入是学习二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输入方式,而且也是最经济可行的;另外,在进行输入研究时,以往的大多数研究考察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涉及语用习得的研究很少。

2.研究对象

在以往的研究对象中,大部分是初级学习者,他们所接触的输入一般都比较简单。实际上,二语习得者中还有很多的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因此,过多地选取初学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不足以反映二语习得对象的整体状况。

三、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做出以下总结和展望:(1)以往的研究表明,输入话语不同、接受输入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输入方式(习得、学得等)和学习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对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二语习得的效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实现上述各环节的最佳组合是今后此类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方向之一。(2)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纳入书面材料,扩大研究的对象(要包含中、高级学习者),还要更多地研究语用的习得。这样才会使得输入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更为全面,更具代表性和概括性。(3)随着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更多的以真实语境中的语料作为学习者输入方式的实证研究将会涌现。(4)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将有助于人们对人类大脑内部语言习得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输入的认知探讨必将有助于更好地习得二语。

在我国研究输入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将国内外成熟的研究结果运用到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中,必将有助于我国众多的二语学习者和教授者。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与实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

[2]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3]RICHARDSJC,JOHNPLATT,HEIDIPLATT.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s[M].管燕红,Tran.Beijing:Foreign㎜anguage猅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227.

[4]戴纯曼.语言输入的类型及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7074.

[5]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J].现代外语,(2):202217.

[6]罗立胜,何福胜,杨芳.大学英语综合教学模式[J].外语界,(4):5866.

[7]张焕香.论语言输入的分类[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516.

篇5:社会学转向二语习得研究的论文

社会学转向二语习得研究的论文

一、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侧重研究学习者如何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语言认知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3]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学习就是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借助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不断重构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在Vygotsky看来,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连接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支架,学习者则是在复杂的社会认知任务中的积极参与者[4]。Vygotsky关于调节、活动、支架和最近发展区等概念的论述形成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antolf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将Vygotsky的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进行了不断的解读,并尝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5]。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是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和Ochs[6]提出的,后来被Watson-Gegeo等一批学者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根据Schieffelin和Ochs的研究,将语言社会化定义为儿童或初学者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其间包括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其概念的形成可追溯到早期人类学家Sapir和Whorf等人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论述,即认为儿童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亦形成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然而从其心理学基础看,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受到了Vygotsky的学习理论影响,即强调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所起的核心作用[3]。另外,生态语言学的整体论思想也为语言社会化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为此,学界有人主张从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分析和研究语言,把语言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适应看作同一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作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两大新兴流派,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前者的理论来源为认知心理学,后者则主要源于语言人类学的研究;社会文化理论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语言社会化理论则把儿童对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的过程。

二、主要观点

在语言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背景下,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语言习得现象进行了解释,两者虽有一些重叠的地方,但仍不难看出其观点上的差异。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辅助工具的调节才能得以发展起来。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儿童或不成熟的个体总是离不开父母、老师等他人的指导或调节,所以儿童的语言主要经历了从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自我言语到内在言语的发展路径。其中,自我言语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常见形式,儿童的这种自我话语不是针对外在的谈话伙伴,而是有意或无意的自言自语。儿童常用的自我话语形式包括模仿、重复等,在交互作用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作为语言发展从外部转向内部的过渡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这种自我言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随后进行的`针对成人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的自我言语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纠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除了调节理论和自我言语之外,社会文化理论还阐述了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将活动定义为心理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包括主体、客体、行动和操作的集合。对语言习得而言,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增进语言规则内化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活动理论在二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主体性研究、词汇学习、交互活动分析等。另外,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的作用在于协调社会互动和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揭示二语学习者可能达到的心理表征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Kinginer从技能、支架和元语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8]。

就技能习得而言,Kinginer认为,就是在语言课堂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交际活动,发展其语言使用的技能。而所谓支架就是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儿童通过他人调节的方式完成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一种辅助物。Kinginer提出了支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两种途径,即RIF(激发—反应—反馈)模式和IRE(激发—反应—评价)模式。Ellis的研究认为,支架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初学者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如果缺少教师交互性的反馈,就很难在课堂上获得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9]。与社会文化理论相似的是,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着眼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但其关注的焦点是学习者如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交互过程密切相关。在儿童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许多社会文化信息,如社会习俗和规范、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等都是通过语言的习得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系统的。因此,在儿童母语习得中,认知能力的建立与儿童的环境体验和社会交际密切相关,语言习得过程与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属于同一过程[10]。由此可见,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必然会制约儿童所接触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对儿童如何使用语言产生影响。

由于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句法、语义和语篇能力的习得对儿童构建其语言与文化知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思考,一些学者(Watson-Gegeo和Neilsen[2],Zuengler和Cole[11]等)指出,语言社会化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研究,而且也能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因为语言学习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直接影响所教语言的具体形式以及语言的表征方式。就课堂学习环境而言,其中蕴含的语言社会化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语言课堂虽然无法复制外界的真实社会环境,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种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新文化体系,有助于儿童和成人克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促进语言社会化的进程。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使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获得了新的解释。与传统的语言习得观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不再把语言看作单一、孤立、理想化的系统,而是把语言和社会文化行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二语习得研究摆脱了模块化的语言观。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语言习得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两者均认为,语言与文化的习得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均取决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互动,这与过去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普遍语法为导向的研究剥离了语言的社会属性,着重研究语言内在的原则与参数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属性本质的再认识。

三、简要评价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出现的社会学转向并不是偶然的,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从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语法学派的影响由来已久。根据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简称UG),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由于每个人的语言认知体系中都有UG知识系统,而UG体现了每个人的心脑语言机制,因而UG由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广义规则和原则构成[12]。20世纪80—90年代的二语习得研究大都是在上述UG的框架里进行,并成为当时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流派。基于语言普遍性的观点,也有学者(如Anderson[13],Kasper[14]等)主张把二语习得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认为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结构,应该在认知科学的框架内解释二语习得现象,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则仅仅起着辅助性的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Vygotsky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因此,两者都不否认认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普遍语法学派和认知学派观点明显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强调认知源于人的社会交互作用,因此,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则把语言学习看作社会活动与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不仅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多维视角,而且也是对语言习得认知过程复杂性的全新解读。不过,无论是社会文化理论还是语言社会化理论,还都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就前者而言,有的学者指出,社会文化理论没有将语言本质作为一个系统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难以回答一些涉及语言本体习得方面的问题[15]。

例如,二语初学者在习得英语过去式时,可能会将不规则动词(如go)误用为规则动词形式(goed),这种不正确的用法显然是学习者错误推论的结果,单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很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也有学者批评说,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与Krashen[16]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i+1”)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很难在实际研究中确定最近发展区的内涵。针对这一点,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解释说,最近发展区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同活动,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则涉及被动性的接受过程[8]。Lantolf也曾辩护说,把最近发展区等同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完全是一个误解[17]。不过笔者认为,人们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在实证研究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难以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边界,这也使得人们把对Krashen的批评指向了社会文化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流派,语言社会化理论也存在概念解释不清的问题。就语言社会化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大多数研究者依然沿用Schieffelin和Ochs在人类学早期研究中所下的定义。其实,正如Zuengler和Cole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定义并没有揭示语言社会化概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11]。从广义上说,语言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人们终身的过程,不是仅限于儿童时期。因此,学者们在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二语习得研究时,应该对其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因素进行明确界定,否则,就会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导致实证研究的解释力被削弱。其次,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社会化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性的研究比较薄弱,这一点也得到了语言社会化研究者(如Watson-Gegeo和Neilsen[2])的承认。另外,从研究方法来说,语言社会化研究不仅需要对学习者的语料进行微观的分析,发现语言认知的细微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对语言认知的影响。而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四、结语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二语习得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遵循的路线是一致的,即从社会情景互动的视角考察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为认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提供新的视角。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方面的启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对支架概念的论述,在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同伴互评作文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语言社会化的概念引入课堂,通过分析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发现课堂话语所蕴含的认知价值倾向,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第二语言的社会化。因此,在社会学转向的背景下如何将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语言教师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篇6: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

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将多语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双语研究。然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交流需求增强,这种交流可能是跨区域、跨语言、跨文化的。在此背景下,多语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三语习得研究作为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三语习得的文献进行梳理,剖析了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现状及其特点,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三语习得后续研究的发展做出展望。

二、国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

国外的三语习得研究肇始于Hoffman和Thomas的研究。Hoffman 的著作Language Acquisitionin Two Trilingual Children 是三语习得研究的典型作品。Hoffman 在此研究中主要从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三方面跟踪调查两个从小同时学习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小孩的语言发展与习得。在此期间,Cenoz,Gorter,Kemp &Jorda 等学者对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Cenoz & Gorter探究了在巴斯克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三语环境下写作技能的培养,并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这三种语言之间的联系与交互。语言学家Kemp给多语现象下了定义,他所提及的影响元语言意识的变化因素为三语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包括语言习得者同时掌握的两门语言,学习者的读写能力、成熟度、学校教育等因素。Jorda基于言语行为和语用能力的分析,阐述了三语语用意识的产生以及影响。语言学家De Angelis探究了习得的语言之间的距离、近因的使用、语言习得的顺序、文本的形式和对目标语与源语言的熟练程度。

三、国内三语习得研究综述

与国外的三语习得研究相比,国内的三语习得研究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起步较晚。从已有的三语教育研究成果可知,国内三语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从研究理论来看,大多数研究者将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语习得与汉族学生的二语习得进行对比研究,将语言迁移理论、认知优势理论、语言损耗理论、文化濡化、涵化理论、元语言意识理论运用到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研究中。关于研究领域,学者们从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神经学、教育学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运用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时出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解决办法和途径。就研究内容和方向而言,国内三语习得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三语教育现状

国内不少学者对三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姜秋霞和刘全国对西北民族地区外语基础教育做了现状调查,发现由于教学条件和与语言接触的限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掌握英语是极其困难的。胡德映(P99-120)的研究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学生并没有在外语学习上表现出相应的能力,因为授课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几乎不会考虑或者时常忽略学生的双语(汉语和民族语)能力以及由双语能力导致的认知差异。张贞爱等发现相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质量和三语教育认同都较高。

(二)语码转换

在国内,从语码转换这一视角研究三语习得的学者较多。刘全国研究了中国西部的藏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三语习得的语码转换。他在研究过程中观察了藏族学生的英语课堂并记录下课堂中发生的语码转换现象,对中国的语码转换研究做出了极大贡献,并为国内外关注中国三语习得研究的学者提供了研究证据。吴白音那,文秋芳通过调查内蒙古地区某蒙古族学校3名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情况,探究了三语环境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与功能及其分布特征。

(三)学习动机

原一川对中国云南省的500 多个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云南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大多数取决于他们在目标语言学习中获得的分数。同时,原一川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言动机的因素还包括他们对目标语的态度,目标语背后所涵盖的文化,学习中的焦虑以及学习的内在动机等。

四、未来研究展望

由以上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概况可知,国内外的三语习得研究都关注了语言学习的动机、态度、障碍、语言迁移、二语和母语的影响以及语言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短期的抽样调查,真正意义上的长期纵向实证研究较少,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认为,未来对三语问题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按“三语语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关三语语用的`文章只有9 篇,因此,国内学者可以结合国内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特有现象,拓展三语习得在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分析三语语用的产生与语用意识。

第二,将三语习得研究渗透到语言各层次,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篇等层次。通过对国内24 种主要外语类期刊有关三语习得的文章进行归纳,发现对词汇的研究居多,而对语音的研究只有8 篇,未来对语音层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第三,国内的三语习得主要集中在对藏语、彝语、状语、苗语、蒙古语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拓展到更多的少数民族语中,有助于丰富语言文字的研究。

第四,探索三语习得研究的新方法,将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相结合,提供更多有数据分析和科学论证作为支撑的研究报告。

第五,目前探究二语对三语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反过来研究三语对二语的影响的并不多见。因此,三语习得对二语习得的逆向影响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篇7:浅谈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论文

浅谈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论文

论文关键词:二语习得 母语

论文摘要:在二语习得中应该重视母语的积极作用。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国内外有关二语习得理论研究证明:1.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2.母语思维有利于二语习得者提高学习效率,帮助习得者完成外语交际。事实证明,中国学生的二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是呈正相关系。作者认为外语教学中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发挥母语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一、前言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用外语来思维,用地道的外语来表达,并为此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但收效不是很理想。在学生的听说读写练习中,母语思维的影响无处不在、挥之不去。

二、母语对二语习得影响的原因

2.1受母语定势的影响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语言基本成形的关键期是6岁,完成语音建构在12岁,到15岁时已完成语法和语汇的建构,到成年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的类分称名本身宣告他们早已过了语言的关键期,母语的烙印已经成为成年人认识第二语言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语言推动力。在这种条件下,成年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一定会下意识地运用母语的许多规则去认识目的语的规则,在目的的语言输入或用目的的语输出时,都要用母语来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目的语与母语间寻求等价的词、等价的句法表现手段,甚至寻求民族文化的交换,造成目的语的混杂现象,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也即“汉式英语”。

2.2受语境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依赖于环境,要学会流利、准确、恰当地使用外语,那么外语知识必须与正确的语境知识有机地结合。语言与语境是密不可分的。语境有外语语境和内部语境。内部语境是外部语境在大脑中的反映。经过大脑的加工而形成了概念性的知识,形成固定的表达方式。母语环境里学习外语,缺乏跟外语表达相配套的真实语境,学习者只得借助于大脑中业已存在的母语语境知识来思维。思维的过程可能激活母语表达方式,就造成迁移。如果母语表达方式与外语表达方式一致或相似,就造成正迁移;如果这两种表达方式不一致或不同,则造成负迁移。

2.3受语言共性的影响

英国语言学家Ellis认为,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这说明尽管人类的语言千差万别,仍有其相同的地方。语言的共同性可以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的共同性,这是任何语言都少不了的。例如语言的抽象性、创造性、表意功能等。Hockett曾列举了16种此类共同性;另一种是相对的共同性,即根据各种语言总结出来的一些共同特征,但不一定每种语言都具有这些特征。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那么在外语学习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借助母语的规则。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的语的学习过程。

2.4受二语水平低下的制约

众所周知,任何二语习得者都渴望自己能够达到不需要母语言做参照框架而独立地运用第二语言的境地。但是,习得者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表现为高水平的母语与低水平或近乎零水平二语能力的悬殊差距。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为了完成交际任务而遭遇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来弥补外语知识的不足。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有些不地道,但他们毕竟通过“借用”母语知识完成了目前的任务。随着二语能力的提高,这种悬殊会相应减少,但这种差别在不同程度上自始至终存在于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阶段。

三、二语习得教学改革

既然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母语思维可以促进二语的掌握、加速二语习得的速度,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母语影响的正迁移,提高我们的外语教学改革效率。

3.1改变观念

教师应正确对待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过去那种把相当一部分外语表达错误归咎于母语影响“负迁移”的观点,不符合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也是与二语习得理论相K的。因此,对学生外语交际中出现汉式英语表达,不应过多责备,对他们的“借用策略”要加以肯定,指出错误的同时,应鼓励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这种“急智作法”。君不见,在我国权威的.外文刊物上“汉式英语”也是屡见不鲜的。

3.2教材的使用

利用教材设计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求异思维,拓宽思路,使学生能想象出、体验到语境。教材与教学实践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教学要体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原则。教材不仅要给教学的实际化提供资料,而且要设计出一般交际环境,解决大范畴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教材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做不到将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好入座,课文内容受篇幅和时间限制,不可能把教师要解决的错误的对策编入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敏感性,摆脱对汉语语境知识的完全依赖,尽可能在恰当的语境中学习外语表达法,了解英汉语境的区别。在不断强化语境知识的学习时,宁可少一点,但要学的对路。随着英语及其配套的正确的语境知识不断增加,积累起来的知识本身可提供有用的内部语境,为更复杂的后续学习铺平道理。这样做的一个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哑巴英语”或“汉式英语”,使学过的英语表达式用得出来、用得地道。

3.3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外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来看,重语言轻心理,重如何教轻怎么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知道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已经转移到与现代社会联系紧密的方面,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应适应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如果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辅以母语思维的指导,使学生学起来容易点,这样在心理上减少了对外语的排斥感,增加了对学习兴趣。或许这是能提高学习者外语水平的简捷方法。

参考文献:

1.武英杰;新《课程要求》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2.郑新民;浅谈二语习得研究与课堂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

3 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05

篇8:浅析促进幼师生隐性知识的习得策略研究的论文

浅析促进幼师生隐性知识的习得策略研究的论文

关键词:幼师生隐性知识策略

摘要:幼师生的隐性知识的习得对于其在今后幼教工作中专业化水平的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求得对幼师生隐性知识的习得策略进行研究就尤显必要。

一、幼师生隐性知识习得的意义

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提到议事日程,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化也在悄然进行中,并有了广泛的研究。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其隐性知识的习得是否具有成效性。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师生隐性知识的习得的对策是每位幼儿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1.对幼师生隐性知识习得的阐释

知识一般分类两类:理论知识与实用知识,根据sumberg与cartcso(1985)所说:“理论知识可能是程序性的或陈述性的,但如果是程序化的,它就与人的日常生活无关”而实用知识具有“与现实相关又是行为结果”的特点,不满足这两方面信息则属于理论性的与理论知识的获得是通过陈述性的指令(如在学校中)相反的是实用知识从隐含表达的信息情境中获求怎样解决(如在工作中),二者之间另一个主要区别是理论知识在解决理论学术问题中起主要作用,但一般对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似乎是非正式或运用隐性知识来获得的,作为实用知识的一种表达方式,从非公开的信息表达情境中,难以用言语说明或教授的实用知识,隐性知识不是通过正式指示而是在工作及日常各种情境中作出实际的行为判断,(sternbergetal,1993)。而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2.幼师教育中幼师生隐性知识习得的内容

对于幼师生来说,其隐性知识的习得包含感知阶段、模仿阶段、练习阶段、内化阶段四个阶段,呈现的是”隐性——隐性——显性——显性——隐性”的一个知识的螺旋上升模式;其养成要通过感知过程的情景化、模仿过程的标准化、练习过程的岗位化和内化过程的个性化。

二、幼师生隐性知识习得的策略

在日常的幼师教育中,对于幼师生的隐性知识的习得应该有哪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幼师生的隐性知识的习得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因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的特殊性而要求具备的特有的从教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与其他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显著的不同,幼儿教师既要有教师的一股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其他教师无需具备而其必备的特殊技能。

其次,根据6月1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规定,蕴含着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主要从三方面来指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语言、艺术、幼儿教学等方面的特殊技能。而这些特殊技能和隐性知识的习得又具有密切的联系。

1.语言类隐性知识

语言类隐性知识的习得是指幼儿教帅能够规范化、儿童化地运用语言、文字与幼儿进行交流及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所必须具有的隐性知识。

2.艺术类技能所需要的隐性知识

艺术类技能所需要的隐性知识是指幼儿教师具备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方面的隐性知识。其主要内容有弹唱及儿歌欣赏,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等。

3.教学类技能所需要的隐性知识

教学类技能指幼儿教师为顺利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所具备的适合幼儿特点的基本的设计、组织、制作、创编等能力。主要包括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方面的知识。

三、幼师生隐性知识习得的职前培养策略

1.课程策略

幼儿师范院校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等手段,对幼师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中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游戏、钢琴弹奏、美术与手工等7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做到有足够的教学和训练课时、有考核、有验收。

2.管理策略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通过有效的指导、训练、检查、验收考核等方式对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

3.竞争策略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并把优者优先推荐就业的机制引入技能培养之中,进而形成竞争机制的培养策略。

4.教育策略

运用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榜样示范、参观感悟、名师报告等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目的意义的教育,提高自我培养的积极主动性。

5.活动策略

利用大型节日(纪念日)、日常班团会活动、运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契机,组织学生参加演出、竞赛等活动,以此训练学生技能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8)。

[2]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王立娜.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1):20~22

[5]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9):16~20

[6]董仁忠.关于职业院校默会知识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2006,(4):69~73

[7]黄荣怀,郑兰琴.一种关于“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j].开放教育研究.2005,(2):26~30

篇9:家园配合对幼儿二语习得积极影响的研究论文

引言

在现今中国,幼儿英语已经形成一种风潮,英语培训班招生广告充斥在人们的身边,随处可见的幼儿英语学习班和强调双语为特色的大中小型幼儿园但是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如一语习得是不是越早越好?是否应对幼儿实施英语教育?答案是肯定的主流理论认为4岁是开始学习英语最佳年龄,这样有利于把握最佳时期,促进语言发展、思维发散等各方面认知能方。既然众多研究肯定了幼儿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英语教育则成为当前研究的主题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幼儿英语教学存在乱想丛生的现象,如幼儿英语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幼儿园英语教师师资方量不足,家长对英语教育过分狂热,花重金将幼儿送到所谓的“培训班”,忽视幼儿的实际感受,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团而国内研究对于幼儿教育过程的描述缺乏,微观材料不够。笔者将结合对女儿Dawn 3-5岁英语学习过程的观察,证实如何通过家园配合,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促进幼儿二语习得。

1当前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已是不争的事实幼儿好奇心强,学习兴趣高,模仿能方强,善于表现,学英语比成人更快在这关键期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等特点让他们接触英语学习,对于孩子日后的英语的系统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国内英语培训领域早已红红火火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城镇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学普及越来越大,办学机构日渐趋于成熟,成效显著团

合格的学前教育的师资尤其是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的短缺是英语学前教育的一个首要问题如笔者女儿所在幼儿园为笔者所在城市规模最大的双语幼儿园之一,有全职的英语教师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中并参与幼儿的各项活动,还专门为幼儿配各资格认证的外籍教师但是据笔者了解,该英语教师为独立学院专科非英语专业毕业,缺乏学前教育常识、儿童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本身的英语水平有限,缺乏必要的英语技能(如自身语音语调及词汇知识方面的不足)

中国父母在对孩子的英语教育上是存在很多困难的例如父母本身不懂英语、口语能方不好、没有时间等等,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或者给孩子买英语学习机和英语学习DVD,然后就很少管了大多数家长缺乏英语教学的正确观念,以单词量、书写字母、单词拼写等可量化的方式来衡量语言学习成果而部分英语培训机构为了功利地满足家长的期望,也把语言学习的重点放在错误的位置上

在中国目前的非双语环境下,幼儿英语早教的开展为:有条件家庭让孩子上双语幼儿园或参加英语培训班,没有条件的买个英语学习机或者DVD英语视频,但其实单独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不足够的要使幼儿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教育机构.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努方

篇10:家园配合对幼儿二语习得积极影响的研究论文

2.1加强幼儿母语习得,为一语习得建立良好基础

语言本身极其复杂,婴儿在零到三岁时大脑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却能够在三岁左右习得句法,这就说明儿童生来就具有语言习得机制笔者曾经也对幼儿母语习得过程展开过研究研究证实了社会相互作用的语言获得理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强调儿童语言环境和交往背景的重要性如果儿童在语言发展环境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获得更多包含丰富词汇和相对复杂的语言结构并包含成人耐心和热情的对话,那么这些儿童将比不能获得这些语言交流的儿童的语言发展的更快如果照顾者对儿童最初的交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耐心,就会鼓励他们把交流当成一种乐趣,毫无痛苦,轻松愉快地逐步掌握语言四该研究对笔者有很大的启发所以笔者及其家人为Dawn的汉语习得营造了良好的母语环境,如一直坚持讲故事,阅读,唱儿歌,和她耐心的交流等Dawn在三岁时已经基本理解成人对她说的话,基本掌握了母语句子产生的规则,词汇量也很大在她三岁以前,她所接触的都是汉语环境,唯一接触到英语的就是幼儿英语动画片《爱探险的朵拉》,也不是看得英文原版,只是有少量英语单词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并没有对她进行任何英语教育,也没有参加过幼儿英语早教儿童良好的母语习得的过程对儿童二语习得也有很多启示

2.2充分利用幼儿语音习得优势,培养听说能方

幼儿处于语言敏感度最高的时期,语言能方强,对声音的领悟能方强,幼儿英语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语音上,幼儿善于模仿和记忆首先要让幼儿知道英语是国外的语言,进而培养英语的语感应以听说为主,坚持听说的整合,先听后说、以听促说,遵循自然的习得原则 Dawn所在双语幼儿园每天都有英语课,一周一次外教课英语教学以简单的幼儿感兴趣的水果、食物、动物词汇为主,外教英语课会通过游戏反复强化这些词汇的发音Dawn放学会主动表达在幼儿园学的一些动物、食物的名词,发音标准她说英语很有趣半年的幼儿园学习还学会唱三首简单的英文歌,发音清楚,语音非常标准作为家长,笔者在她刚刚接触英语阶段没有进行任何补充学习,只是耐心观察她的发音笔者会用好奇的方式询问她每天学了哪些英语她就养成了每天回来首先跟我讲学过什么的英语的习惯如果学的歌,笔者会让她在家人而前进行表演或者教家里不会英语的照顾着,如奶奶笔者发现,每次表演完毕并得到大家的表扬是她最期待的

2.3加强文化学习,扩展幼儿视野 英语学习本身属于语言类的学习,但是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更多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Dawn所在幼儿园会在不同的西方节日来临之前开展很多班级活动,有时候是要家长协助制作道具,如万圣节的而具和装各,圣诞节的雪花和圣诞树挂饰有时候会开展以西方节日为主题的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外教也会参加。如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小朋友发礼物在万圣节会带上而具,找老师要糖果通过笔者观察,Dawn会在圣诞节跟家人说Mcrry Christmas,也会讲圣诞节的故事在感恩节的时候带回家在学校制作的爱心片片,对笔者说“我爱你”通过这些活动,Dawn更好的了解的西方文化,也习得了简单的英语当然,学校也没有忽视中国节日的.输入,如端年节和中秋节也有相关活动通过中西文化的共同学习,有助于扩展幼儿视野。

2.4营造自然轻松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韩礼德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能方不光与遗传相关,环境因素也很重要任何语言学习都是在特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进行的。然而中国为非双语环境,幼儿园和教师只能在方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幼儿营造英语氛围最常用的句式也仅限于最常用的招呼用语由于父母英语水平有限,更难以在家为孩子营造学习气氛笔者虽然是我国某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但无出国、移民经历所以在中国,幼儿缺乏良好的英语环境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如何为他们创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幼儿英语学习兴趣呢?

研究者发现,儿童喜欢学习英语,大多是因为英语学习“好玩儿有趣”,幼儿英语教师可以多设计简单轻松的游戏,创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儿童内心愉悦并且教师要多鼓励幼儿笔者就发现Dawn经常会回来教一些游戏,和表演一些非常有趣且独特的表扬方式 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笔者尝试教Dawn唱简单的英文歌教的第一首歌为电影《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记得刚刚教的时候,Dawn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因为歌词比她在幼儿园学的儿歌难很多因为学不会,Dawn急哭了但是笔者并没有批评她或因此放弃,而是想了各种办法,如让家人参与学歌,并进行比赛幼儿对于英语语音的掌握的神奇速度让成年人是震惊的教了几遍之后,第一天她能准确的唱出了四句,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不久,她就能完整的唱出这首歌通过一个暑假的学习,她学会了15首非常经典的英文儿歌但是幼儿的注意方不容易集中,笔者善于使用多种方法来吸她的注意方,如讲解歌词大意,播放歌曲MV也要注意不要强迫幼儿不停的学习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歌曲Let it go的学习,笔者首先和Dawn观看了冰雪奇缘这部影片(家长可以适当和幼儿一起观看英文经典动画片。但是要注意的是影片时间太长对幼儿注意的影响和英文原版对幼儿理解的阻碍),然后观看这首歌曲的MV Dawn深深爱上美丽的公主,进而很容易就学会了这首歌学会这首歌以后Dawn多次登台表演,在幼儿园表演获得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喝彩老师也和笔者沟通让笔者推荐Dawn会唱得英文歌,并教小朋友一起唱收获了自信,Dawn认为会英语是很了不起的,在一次不记者而试的时候,她主动的唱了一首英文歌作为才艺展示儿童英语学习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兴趣是能方形成的前提父母即使不懂英语,也可以以辅助的角色陪伴孩f.增加情感交流

3结语

实践证明,家庭和幼儿园有效结合,可以积极促进幼儿一语习得但是针对幼儿独特的认知特点,幼儿园和家长应把握以下原则:加强幼儿母语习得,为幼儿一语习得奠定基础;充分利用幼儿语音习得优势,培养听说能方;加强文化学习,扩展幼儿视野;营造自然轻松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学习兴趣虽然目前此个案研究不能证明该幼儿已经熟练掌握第一语言,但是相信早期的良好的英语教育对她日后系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语音基础,而且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对英语的兴趣经过后期观察,幼儿第一语言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如Dawn目前在学习钢琴,由于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学英语过程中锻炼的音乐基础,她对钢琴乐理,左右手协调,听音唱音方面比同龄孩子要强很多公

篇11:二语习得研究中眼动技术的运用分析论文

二语习得研究中眼动技术的运用分析论文

摘要:眼动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控制的眼动跟踪记录并分析受试者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眼睛观看的位置和眼球运动的形式。眼动参数包括时间的和空间的两类, 最常使用的时间指标是注视时间, 而最常使用的空间指标是眼跳幅度。近些年来, 眼动技术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的过程中, 例如英语阅读、听力、朗读、默读、单词识别、句法分析、语篇理解和中英文阅读对比, 这些给二语学习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和值得借鉴的实验成果。

关键词:眼动技术; 二语习得研究; 眼动参数; 语篇理解;

一、眼动技术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文献回顾

韩玉昌, 杨文兵等 (2003) 考察了图片与中、英文识别加工的眼动情况。王亚同 (2005) 将加拿大学生和中国学生在阅读英语课文时的眼动差异进行了比较, 发现中国学生在阅读速度、注视频率以及回视频率上都不如加拿大学生, 研究者据此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的表征方式受母语的影响, 阅读时注视实词的次数少。王志 (2008) 着力研究信息区与考试英语阅读考点的关系, 试图找出不同阅读水平间的阅读方式的差异。闫国利、张兰兰等 (2008) 使用EYE-LINK-2000型眼动仪, 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 记录并分析18名被试在不同窗口条件下阅读的眼动指标, 发现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知觉广度的范围大约是注视点右侧8个字符的空间。高博 (2009) 研究发现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注视次数多, 每次注视范围小,平均注视点持续时间长, 加工速度慢。白举 (2012) 研究发现汉字识别时眼动轨迹比较紧密, 而识别英文时比较松散。王雅静 (2012) 采用先进的眼动技术对学生英语篇章阅读的即时加工过程进行考察, 借此研究修辞结构意识与阅读结果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修辞结构意识较高的学生, 阅读成绩较理想, 反之则较差。彭君 (2013) 采用先进的眼动技术, 对学生宾语关系从句阅读的即时加工进行了考察, 以此研究宾语关系从句不同嵌入名词的话题地位对其加工、理解的影响。

二、眼动技术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实际操作例证

1. 眼动技术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和心理学中的工作记忆模型紧密相连。

1974年, Baddeley和Hitch提出工作记忆模型由三部分组成, 即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版和中央执行阈。听力和阅读都是重要的心理过程, 前人已经大量研究了阅读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但是在工作记忆中, 除了中央执行控制外, 还有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模板两个成分。这两个成分分别对应于听觉和视觉, 听觉对应于听力, 视觉对应于阅读。根据这两个重要成分, 英语学习者的.听力和阅读水平应该会相互影响。本文笔者试图以新的实验研究的视角来揭示阅读与听力的关系, 即对不同英语听力水平学生的英语考试阅读特点进行眼动实验研究。笔者首先做了简单的相关水平研究, 选取一定量的学生 (1000人以上) , 利用spss软件分析他们的听力和阅读理解成绩的关联性, 经分析阅读和听力具有正相关性而且相关程度很大。

2. 实验在2台机器上记录数据, 一台记录行为数据, 一台记录眼动数据。

被试条件:身体条件:矫正视力1.0以上, 身体健康, 听力正常。英语水平:A组为高水平组 (参加全国四级考试成绩总分570以上, 听力单项230分以上) ;B组为低水平组 (参加全国四级考试成绩总分425以下, 听力单项160分以下) 。对被试的实验指导是:首先请您坐好, 身体尽可能保持舒适, 眼睛注视屏幕中央的圆点, 两手分别轻放在前面键盘的两端。下面要完成4篇英语阅读, 每篇后有5道选择题, 请根据您的答案选择对应A、B、C、D键, 可以多次选择和按键。向前翻页请按Z键, 向后翻页请按X键, 如果准备好了, 屏幕上出现Go时, 您可以按空格键开始阅读: (1) 每篇文章由2页构成, 题目单独成页。每篇文章阅读和做题时间是7分钟, 7分钟到, 有提示音提示您进入下一篇。所以在保证充分理解的同时, 要尽快进行阅读。 (2) 可以在限定时间内反复阅读。您可以选择先读文章后做题, 也可以选择先看题后读文章或边看文章边做题。 (3) 您可以按照平时习惯的方式阅读和做题, 但阅读过程中请尽量保持头部不动, 每篇阅读开始前会进行眼动校准。 (4) 这4篇阅读会在连续的时间内完成, 请您调整好状态, 坚持完成, 谢谢您的配合。

3. 正式实验开始时笔者经眼动仪对有关信号进行处理, 获得被试阅读材料时的注视位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回视、眼跳距离、眼动轨迹、瞳孔直径等数据。

笔者采取三种实验设计: (1) 2 (被试:高水平组, 低水平组) ×2 (性别:男;女) 。 (2) 2 (被试:高水平组, 低水平组) ×2 (文章题裁:说明文, 议论文) 。 (3) 2 (被试:高水平组, 低水平组) ×2 (阅读方式:先读文章, 先读题目) , 由此来验证自己的实验猜想: (1) 性别因素在听力高低水平被试的正确率、平均注视时间、回视率、眼跳幅度和眼跳频率等方向上均无显着影响。听力高水平组被试的眼动模式比听力低水平组被试眼动模式合理。 (2) 不同文体正确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议论文平均正确率低于说明文。两个组被试在不同文体正确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听力高水平组平均正确率高于听力低水平组。 (3) 阅读文章和阅读题目平均时间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听力高水平组阅读题目平均时间明显高于低水平组。

三、二语习得研究引进眼动技术的优势分析

眼动技术是目前语言理解领域最具生态化、实时程度较高的研究技术。在二语习得研究中, 与其他方法相比, 眼动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眼动技术实现了对读者英语阅读过程的真实性测量, 和过去常采用的命名法和决定法不同, 眼动技术不需使用额外任务, 可以避免或极大地减少对正常阅读的干扰。眼动技术还实现了对读者阅读过程的实时测量, 提供了一种即时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1]Liversedge S.P.&Findlay J.M.Saccadic eye movements and cognition[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0, 4 (1) :6-14.

[2]Rayner, K, &Barbara, Juhasz, &Jane, Ashby, &Charles, Clifton, Jr.Inhibition of saccade return in reading[J].Vision Research, 2003, (43) :1027-1034.

[3]安彩芳.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英语句子加工中的母语概念迁移:一向基于眼动的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5.

[4]白举.基于眼动技术的中英文阅读文字识别对比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2.

母语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不断强化消防工作??营造和谐消防安全环境

高职英语教师语言磨蚀现象和对策之探究

精品教师英语说课稿

体育锻炼对提升专业技能的正迁移作用论文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论文

关于幼儿英语教学法的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
《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2022-09-13

学好教学方法的方式有哪些2023-06-12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2024-01-20

手段的近义词是什么2022-12-06

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英语语篇分析能力论文2024-03-02

具体的教学手段有哪些2022-12-17

英语教学教案指导2023-11-12

儿歌-电脑教学的辅助手段2022-07-28

修辞学研究:走向大视野2022-09-04

论英语作业批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