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

时间:2022-11-21 08:30:1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是臭酸菜不是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

篇1: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

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

“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

(1)“离开语言文字的鉴赏,语文教学的智育、美育、德育都将落空”

(2)要“突出文学语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语言的水平”。

(3)这里的语言是指结合具体语境的语言,我们现在大多把它表述为言语。言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这里无需赘述。

本文主要从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等方面就言语品味的一些方式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基本的方式是诵读。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

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晨读时,他们常常默对课文,或者嘤嘤嗡嗡,音细如蚊。这样一来,就忽视了语言的一项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记录声音。所谓“言为心声”,他们放弃了一条最便捷的还原心声的方法,实为可惜。况且前人都是非常注重诵读的。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年学习读得“口舌生疮”。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记有寿镜吾先生早年诵书时的情景,把头“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直令童年时的“我”神往。前人总结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充分揭示了诵读的作用。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抒情性的文章尤为适用。如我们在上李密的《陈情表》时,可先由教师范读创设情境,继而让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挑读,挑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孤苦无依之状和祖孙相依为命之形,从而被作者所感动,接受灵魂的洗礼。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诵读这种最古老的方式,正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角色体验。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体验式阅读教学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精彩的小说片段、乐府民谣、唐诗宋词、元明散曲、时尚精品,还有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情节鲜活灵动,人物有血有肉,妙语令人难忘。但这些本应能激起学生极大阅读兴趣的作品,却常常被我们有些老师讲解得支离破碎,意象全无。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去体验。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条件,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去亲身经历或参与。

电影戏剧里,导演要求演员必须“忘我”、“投入”,我们评价演员表演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他们是否“入戏”。同样,在阅读教学里,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我们的言语品味必将是非常到位的。

角色体验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前者的要求相对高些,要求学生的准备也相对充分些,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课本剧,此方法偶一为之,很有必要,但无法作为常态,我们能够进行的是一些片断的分角色表演,如对《药》中有关“茶客议药”的描写,通过分角色表演,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对他们的表演是否到位进行评价,就能加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至于分角色朗读,运用就比较广泛了,如在《失街亭》第一部分里马谡与王平就防守策略的对话就很能体现人物个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到马谡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和王平的小心谨慎的性格。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角色体验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

三、联系语境品味。

语境和语境的作用早在我国的传统语文学中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唐孔颖达《正义》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数句以成言。”春秋笔法虽一字见褒贬,但必须有数句作为上下文,褒贬才能准确地显示出来,即“数句”是“一字”的语境。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也。”他们都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上下文(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了。时至今日,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中,在教学过程中仍不能抛开语言环境。

有一老师在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时,让学生自由提问,有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写成海棠红,不写成红海棠?”教师随口答道:“为了押韵,本诗是每节换韵。”应该说,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仅仅如此回答,学生得到的只是表层信息。为了阐明问题,我先把这一节录下:“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我们应让学生联系语境去品味一下,这样,我们或许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除了押韵之外,我们发现第三四句是“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海棠红的颜色正是沸血的颜色,一想起故乡啊,就热血沸腾,沸血如归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留在诗人心中的主要不是具体的红海棠,更是那想象中的那一片片红,况且,这样,诗才会显得更飘逸、更轻盈。联系语境,才让我们品出那一点点诗意,否则,只会是隔靴搔痒。

现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专门开辟了“语义与语言环境”一节,在文中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

四、用想象、联想加以品味。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而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有的学者指出,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一般情况下,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运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运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因此,可以说,想象能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在言语品味中,让学生学会充分运用想象,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培养目标,其次,它也有助于理解人物,感悟主题。这里主要谈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文中含蓄的地方,我们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正面填充,品味其言外之意,如《祝福》里鲁四老爷的两个“然而”,前一个“可恶!然而……”是在人家说他家女佣祥林嫂被人家在大白天公然绑走,有损他家体面的情况下说的,“然而”后面的内容是,既是她婆家人来要她去,我们也无可奈何,反映的是他的礼教观念;后一个“然而”是在卫老婆子说“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后说的,其后面省略的内容是要找一个像祥林嫂那样既不惜体力又不论工钱多少的人难啊,反映的是他自私自利的一面。另一种是当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或主题有困难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反面设想一下,人物如不这样做,还有别的选择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如在《项链》中,当学生通过直接的人物行动、心理等描写分析后,得出她的爱慕虚荣等品质后,我说玛蒂尔德作为一个人,她的形象应该是圆形的、丰满的,你们要尽可能多的挖掘其内涵,学生又找出了她的诚实、勤劳等,接着就沉默下来了。这时,我提醒他们说,你们能否从反面想想,玛蒂尔德除了借钱赔项链外,还有别的高招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她可以去向朋友说明,以求得朋友谅解,这样,即便是真项链,朋友或许也会打折,毕竟朋友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我又问,“她不这么做,说明她的什么品质呢?”生答,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她不愿向朋友诉苦以求怜悯。有的说,她可以远走高飞,她不这样做,反映了她的诚实;有的说,她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美貌走一条捷径,毕竟舞会上连部长都注意到她了,她是完全有条件借此攀上高枝的,她不这样做,正反映了她的自尊……想象之门一打开,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人物形象也就丰满了。

篇2: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网友来稿)

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网友来稿)

临海市上盘中学 徐能兴

摘要:言语品味的重要性正日益深入人心,本文试着从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等方面对言语品味的方式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言语品味 方式

“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1)“离开语言文字的鉴赏,语文教学的智育、美育、德育都将落空”(2),要“突出文学语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语言的水平”。(3)这里的语言是指结合具体语境的语言,我们现在大多把它表述为言语。言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这里无需赘述。本文主要从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等方面就言语品味的一些方式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基本的方式是诵读。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

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晨读时,他们常常默对课文,或者嘤嘤嗡嗡,音细如蚊。这样一来,就忽视了语言的一项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记录声音。所谓“言为心声”,他们放弃了一条最便捷的还原心声的方法,实为可惜。况且前人都是非常注重诵读的。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年学习读得“口舌生疮”。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记有寿镜吾先生早年诵书时的情景,把头“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直令童年时的“我”神往。前人总结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充分揭示了诵读的作用。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抒情性的文章尤为适用。如我们在上李密的《陈情表》时,可先由教师范读创设情境,继而让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挑读,挑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孤苦无依之状和祖孙相依为命之形,从而被作者所感动,接受灵魂的洗礼。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诵读这种最古老的方式,正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角色体验。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体验式阅读教学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精彩的小说片段、乐府民谣、唐诗宋词、元明散曲、时尚精品,还有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情节鲜活灵动,人物有血有肉,妙语令人难忘。但这些本应能激起学生极大阅读兴趣的作品,却常常被我们有些老师讲解得支离破碎,意象全无。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去体验。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条件,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去亲身经历或参与。

电影戏剧里,导演要求演员必须“忘我”、“投入”,我们评价演员表演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他们是否“入戏”。同样,在阅读教学里,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我们的言语品味必将是非常到位的。

角色体验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前者的要求相对高些,要求学生的准备也相对充分些,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课本剧,此方法偶一为之,很有必要,但无法作为常态,我们能够进行的是一些片断的分角色表演,如对《药》中有关“茶客议药”的描写,通过分角色表演,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对他们的表演是否到位进行评价,就能加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至于分角色朗读,运用就比较广泛了,如在《失街亭》第一部分里马谡与王平就防守策略的对话就很能体现人物个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到马谡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和王平的小心谨慎的性格。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角色体验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

三、联系语境品味。

语境和语境的作用早在我国的传统语文学中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唐孔颖达《正义》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 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数句以成言。”春秋笔法虽一字见褒贬,但必须有数句作为上下文,褒贬才能准确地显示出来,即“数句”是“一字”的语境。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也。”他们都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上下文(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了。时至今日,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中,在教学过程中仍不能抛开语言环境。

有一老师在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时,让学生自由提问,有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写成海棠红,不写成红海棠?”教师随口答道:“为了押韵,本诗是每节换韵。”应该说,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仅仅如此回答,学生得到的只是表层信息。为了阐明问题,我先把这一节录下:“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我们应让学生联系语境去品味一下,这样,我们或许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除了押韵之外,我们发现第三四句是“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海棠红的颜色正是沸血的颜色,一想起故乡啊,就热血沸腾,沸血如归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留在诗人心中的主要不是具体的红海棠,更是那想象中的那一片片红,况且,这样,诗才会显得更飘逸、更轻盈。联系语境,才让我们品出那一点点诗意,否则,只会是隔靴搔痒。

现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专门开辟了“语义与语言环境”一节,在文中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

四、用想象、联想加以品味。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而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有的学者指出,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一般情况下,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运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运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因此,可以说,想象能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在言语品味中,让学生学会充分运用想象,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培养目标,其次,它也有助于理解人物,感悟主题。这里主要谈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文中含蓄的地方,我们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正面填充,品味其言外之意,如《祝福》里鲁四老爷的两个“然而”,前一个“可恶!然而……”是在人家说他家女佣祥林嫂被人家在大白天公然绑走,有损他家体面的情况下说的,“然而”后面的内容是,既是她婆家人来要她去,我们也无可奈何,反映的是他的礼教观念;后一个“然而”是在卫老婆子说“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后说的,其后面省略的内容是要找一个像祥林嫂那样既不惜体力又不论工钱多少的人难啊,反映的是他自私自利的一面。另一种是当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或主题有困难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反面设想一下,人物如不这样做,还有别的选择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如在《项链》中,当学生通过直接的人物行动、心理等描写分析后,得出她的爱慕虚荣等品质后,我说玛蒂尔德作为一个人,她的形象应该是圆形的、丰满的,你们要尽可能多的挖掘其内涵,学生又找出了她的诚实、勤劳等,接着就沉默下来了。这时,我提醒他们说,你们能否从反面想想,玛蒂尔德除了借钱赔项链外,还有别的高招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她可以去向朋友说明,以求得朋友谅解,这样,即便是真项链,朋友或许也会打折,毕竟朋友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我又问,“她不这么做,说明她的什么品质呢?”生答,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她不愿向朋友诉苦以求怜悯。有的说,她可以远走高飞,她不这样做,反映了她的诚实;有的说,她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美貌走一条捷径,毕竟舞会上连部长都注意到她了,她是完全有条件借此攀上高枝的,她不这样做,正反映了她的自尊……想象之门一打开,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人物形象也就丰满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古希腊学者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4)想象,就是那点燃希望的火把,运用得当,定能燃起熊熊篝火。

五、替换比较法。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5)比较法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这种方法的形式多样,这里只谈一种,替换比较,也就是先用一种语言形式去替换,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优劣。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当品味到王熙凤的语言“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时,直接让学生品味,可能理解得不够到位。我把它替换为一问一答式:王熙凤问:“妹妹几岁了?”黛玉涩涩地答:“十三了。”(注:未加考证,是我的杜撰。)又问:“可也上过学?”答:“上过一年学。”又问:“现吃什么药?”答:“人参养荣丸。”并让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然后让大家跟原文比较一下,说说哪个好。学生讨论后明白,原文中只写王熙凤的问,不写黛玉的答,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特意为之,这样一方面可以把黛玉回答贾母和宝玉的话区别开来,这些答话,别处既已写过,此处就没必要重复;另一方面,它也符合王熙凤的性格,王熙凤只管问,不管答,也不在意黛玉的答。她问得连珠炮似的,为的只是在贾母面前体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而非真心关切她,体现的是她的虚情假意。这样一来,小心行事的黛玉既来不及开口,也就不开口了。

事实证明,替换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总之,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所列只是九牛一毛。条条大路通罗马。具体运用哪种方式来品味,还得因人而定,因文而定。叶圣陶先生有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此言得之。

参考文献:(1)刘国正《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课程教材教法》第5期。

(2)、盛海耕《文学鉴赏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第10期。

(3)、薛川东《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

(4)《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第12期。

(5)、摘自《K12教研论文库》、《“比较法”教学初探》(浏阳县第六中学 蒋元龙)

作者邮箱: xunengxing-1234

篇3:主持人在节目的言语操作方式

主持人在节目的言语操作方式

1.纯文本操作。节目主持人完全按照台本规定的说词表述,基本不作改动。这是目前的主要形式。

2.半文本操作。主创者提供节目的框架性台本,提供重点语段的说词和言路语脉走向的设计,现场言语表述部分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设计和发挥。这个操作方式。正在被一些水平较高的主持人所采用。

3.无文本操作。节目主创者只提供节目的意图和设想,或者提供一定的“语料”,现场话语基本上由主持人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产生。这是难度较大的主持方式,随着直播形式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个形式将给主持人的语言运用提出新的课题。

李静主持口才技巧

机智切入,转换话题

《非常静距离》节目中,李静在访问回顾完嘉宾赵本山的艺术生涯后,感慨地说:“无论是成名之前的默默拼搏,还是成名之后毁誉相伴,您始终都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您的艺术生涯让我感觉就是一段愉快的人生旅程。我觉得人的一生愉快是最重要的,这个不在于生活水平的高低,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愉快了一生,这是质量。而尽量使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愉快的一个基础。您最近因为工作过度劳累不得不入院治疗,全国的观众都为您揪了一把心。”李静的一番话让赵本山又一次敞开心扉,道出了观众所关心的关于自己住院的始末。

一个成功的访谈节目应该是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在采访回顾完艺术生涯后,李静并没有单刀直入地问赵本山的身体健康状况,而是找准艺术与人生中“愉快”这一共同点,机智进行切入,将两个主题不露痕迹地连接到一起,话题转换过程显得特别自然、流畅。起承转合间,尽现了一个优秀主持人高超的言语驾驭能力和深厚的主持功底。

临机应变,控制场面

《情感方程式》节目中,男嘉宾希望为暗恋已久的一个女孩演唱一首《知心爱人》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当伴奏音乐响起,男嘉宾刚准备开口唱的时候,音乐却因技术故障戛然而止。现场一片寂静,男嘉宾不知所措呆立在那里。李静迅速地说:“看来这位知心爱人还有些羞涩,要我们‘千呼万唤始出来’,让我们以爱的名义一起大声说‘我爱你’,用一颗真诚的心把知心爱人请出来,同时为我们的男嘉宾鼓鼓气加加油吧!”在观众的呼喊声中,音乐再次响起,男嘉宾动情地演唱了起来。

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很多主持人都会用“非常抱歉,我们的设备出了一点问题”的话语来应急。虽然很诚实,但整个节目的温馨气氛就被破坏掉了。李静的高明之处在于借助联想,把歌声的突然停止和爱人的羞涩联系起来,没有让突发状况影响到观众和嘉宾的情趣。反应之快速、思维之敏捷让人由衷佩服。

巧妙假设,调动情绪

《超级访问》现场,李静问嘉宾孙悦:“节目开始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节目主持人,向观众介绍嘉宾时,头脑里一时堵塞,记不起这位嘉宾的名字了,你会怎么办?”孙悦摇摇头,好奇地反问:“你都是怎么办的?”李静笑了笑说:“如果这位嘉宾很出名,在观众中已有影响,我就对观众说:‘你们大家都知道他(她)的大名吧?’观众中很可能有脱口而出的。我正好顺着报出来;如果这位嘉宾不太出名,我就把话筒递给他(她),偷巧地说:‘请你向观众作自我介绍吧。’我想今天的嘉宾大家都肯定知道她的大名,不用她自我介绍了吧?”观众齐呼孙悦的名字,孙悦情绪顿时也高涨了起来。

李静深谙“调动嘉宾情绪”在节目中的重要性,所以她在介绍嘉宾孙悦时,首先以一个假设问句开场,摒弃了循规蹈矩的传统开场法,巧妙地把孙悦置身于主持人的情境,在问答的互动中抛砖引玉地推出了孙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既活跃了现场的气氛,绕着弯子赞美了嘉宾,又调动了嘉宾的情绪,为顺利进行访谈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综艺电视节目中,李静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号召力的品牌。正如其言“来的都是客,全靠一张嘴”,凭借着机智的头脑、非凡的口才,她不仅赢得了节目现场嘉宾的尊重和坦诚,更赢得了电视机前数万观众的青睐和追捧,不愧是“最佳脱口秀主持人”!

篇4:唠叨言语研究的论文

[摘要]运用语用学中的面子保全理论对唠叨言语进行分析,指出唠叨言语之所以令人反感是因为它常常直接威胁到听者的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并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礼貌补救策略,维护听者的面子需求,尊重对方,对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唠叨言语;面子保全论;礼貌补救策略

篇5:唠叨言语研究的论文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手段,是人们实现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运用于社会活动的不同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言语活动[1],如采访、演讲、谈判、法庭辩论、聊天、唠叨等。唠叨是指说话人希望他人改变态度甚至行为而说话繁复,没完没了,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唠叨通常发生在社会距离较近的人之间,如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等。例如母亲、老师或妻子等希望对方(子女、学生或丈夫)去做某事而没有得到回应,不停地通过言语活动来提出要求、命令甚至是警告等,或者对听者的言行进行批评、指责、侮辱等。有媒体报道,天津市妇联儿童部从千余名儿童心理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2]。在现实生活中因唠叨而产生的师生矛盾和夫妻矛盾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唠叨并不受欢迎,是失败的言语交际。唠叨为何那么令人反感,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呢?下面笔者将运用语用学中的面子保全理论对唠叨言语进行分析研究。

2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为“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Theory)。“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面子(face)和理性(rationalit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他们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face)两类[3]。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干涉了听话人行动自由的那些言语行为,如命令、请求、提醒、建议、劝告、威胁和警告等。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他不关心听话人的感情、需求等,如表示不赞同、批评、蔑视、抱怨、指责、侮辱、反驳等。其“理性”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典型人所具有的推理、判断能力和为达到既定交际目的而选择、采用最佳策略的能力。

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礼貌则是指说话者采取某种语言策略以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听者面子带来的威胁,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即礼貌具有策略性。Brown和Levinson还提出5种礼貌补救策略,分别为:(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5)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4]。

3面子保全论视角下的唠叨言语

3.1唠叨言语威胁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

母亲、妻子、老师等唠叨者坚信自己对某些问题认识正确,因此如果出现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情,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他们通常会选取这样一种策略:通过言语活动影响对方的思想,改变他的行为。唠叨者往往首先对听者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其言语行为通常表现为不赞同、批评、抱怨、指责等等。这样一来,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受到威胁,听者出于本能就会尽力挽救自己的积极面子,采取与说者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态度,使说者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从而导致言语交际失败。

例1妻子:“懒死了。吃了饭怎么不去洗碗啊?”

丈夫:“等会儿吧”

妻子:“看你,多浪费洗洁精。那几个碗一勺洗洁精就够了”

丈夫:“多半勺又咋啦?”

妻子:“你看看你,那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你该这样……”

丈夫:“你能不能不啰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丈夫甩手而去)

例1中妻子有3句话直接威胁到丈夫的面子。其中贬义词如“懒死了”、“多浪费”对丈夫的负面评价严重威胁到了丈夫的积极面子,丈夫每一次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需求都做了消极对抗。妻子最后一句话“碗洗得跟没洗一个样”使丈夫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心中的怒火“你能不能不啰嗦?要不然你来洗吧”,使他们的言语交际冲突达到了高潮。当然,丈夫的言语也使妻子的面子受到威胁,这次言语交际显然没有达到妻子的预期目的,反而使得夫妻关系紧张。

3.2唠叨言语威胁听者的消极面子需求

唠叨言语一般都是父母、老师等说话者要求听者做某事,但没有得到回应,再重复提醒、劝告、威胁和警告等或表达对听者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憎恨、发怒等。

例2(1)“你的数学卷子呢?”

(2)“在这儿,92.5分”

(3)“怎么才考这么点分呢?跟上次差整整三分呀!”

(4)“这回题目很难啊,班上最高分才95”

(5)“我看你是发高烧,头脑发热吧。今天给我做30道口算和笔算,错一道罚10道,口算错一道罚15道题。”

(6)“喂!墨水不能打太多,多了会漏墨的。”

(7)“知道了”

(8)“书写要工整,少打黑疤疤!”

(9)“妈妈,求求你别说了!”[5]

此例中母亲的话语属于典型的唠叨言语,它既威胁到了女儿的消极面子需求,也威胁到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母亲认为女儿数学考试应该取得更高的分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对女儿实施了要求、命令、提醒等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不可避免地干涉到了女儿的行动自由,威胁到了听者对消极面子的需求。第(3)句,母亲对女儿的数学成绩进行了否定的评价(这是威胁其积极面子需求)。第(4)句女儿辩解之后,第(5)句母亲又一次对女儿进行指责(威胁其积极面子需求),然后还用了一个祈使句来命令女儿做30道口算和笔算,这一次威胁到了女儿的消极面子需求。女儿打墨水时,即第(6)句,母亲表面上没有直接命令,实际上却是在提醒女儿。第(8)句,母亲提醒女儿书写要工整。母亲每一次讲话都直接威胁到女儿的面子需求,没有采取任何补救策略。在母亲的唠叨下,女儿最后极其厌烦地说道“求求你别说了”。可以看出女儿对母亲的言语具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她即使做了那30道题,也是不乐意的,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唠叨之所以不受欢迎、令人讨厌,甚至使参与交际的各方之间关系紧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唠叨者在言语使用上对面子威胁行为没有采取合适的补救策略。

4适当运用礼貌补救策略,维护听者面子,提高唠叨言语的可接受性

在Brown&Levinson提出的5种礼貌补救策略中,第一种策略其实就是没有使用补救策略。但是在会话中,如果一方直截了当地向另一方说明自己的意图,不加任何的修饰,就会被认为是没有使用礼貌补救策略。比如例2中,母亲直接指责女儿考试成绩差,并命令女儿做30道题,使女儿的面子受到了损害,例1中妻子对丈夫所用的几个贬义词显然也威胁到了丈夫的面子,她们的言语是不礼貌的,不利于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第五种策略,最具礼貌性,因为说话人不使用任何言语,这样就完全避免了对听话者面子的冒犯。但是由于说话者没有说明自己的意图,听话者可能无法理解并得知说话者的意图,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下面笔者着重举例探讨第二、三、四这三个策略。

4.1积极礼貌策略

积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在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听话人存在某些共同之处,言语中多具有赞赏、赞同等意思。

例3Mum:Susan,you’vegotanewhat?

Daughter:Yes,mum.whatdoyouthinkofmynewhat?

Mum:It’slovely.Butnotmyfavourite.

此例中母亲想对女儿的新帽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伤及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引起两人的争执。所以她没有直接作出负面评价,而是用了个小策略:用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句子“you’vegotanewhat”引出话题,从而让女儿主动问母亲对帽子的看法,然后母亲又采用了一个礼貌程度较高的.策略,即积极礼貌策略。对女儿的帽子作了“lovely”的称赞性评价之后顺带了一句“Butnotmyfavourite”,隐含着“Actually,yourhatisnotgood”的意思。这位母亲运用礼貌策略,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又避免了因不同意见给女儿带来的不愉快,维护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

例4Wife:TherewasacallfromABCcompany.

Husband:Really?ButIwonderifIhavebeenemployedbythecompanyoutofthefourcandidates.

Wife:Infact,noneofthefourcandidateshasbeenemployed.[6]

在这个例子中,妻子的目的是告诉丈夫其应聘失败的消息,但考虑到这会威胁丈夫的面子,伤害他的自尊心,因此她没有直接告诉丈夫这个消息。而是用“TherewasacallfromABCcompany”引起丈夫的急切询问,然后适时告诉他四名应聘者都没能被公司录用,一方面含蓄地道出了事实,达到本次言语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丈夫的积极面子需求,同时又安慰了丈夫。

4.2消极礼貌策略

消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其消极面子需求,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例5Wife:Johntoldmeyouweregoingswimmingthisweekend.

Husband:Yes,darling,wouldyouliketogowithJohn,Mikeandme?

Wife:Iprefertogowithyou.

妻子得知丈夫要与John和Mike周末一起去野餐,由于种种原因她不愿意和John、Mike一起去,但她并没有因为不愿意和John、Mike一起去而向丈夫发出威胁。同样,她用比较中性的言语引出话题,料到丈夫定会邀她同去,然后她抓住时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Iprefertogowithyou”。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妻子在回复中故意省去John和Mike的名字,让丈夫揣摩自己的真实意图,并把决定权交回给丈夫,而没有任何要干涉他行动的意思,这就维护了丈夫的消极面子需求。

4.3非公开威胁面子策略

这种策略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采用此策略说话人既可避免对听话人潜在面子的损害,同时又会使听话人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其面子补救性比较强。

例6Mum:John,you’relisteningtomusic!

Son:Yes,mum.

Mum:RockandRoll?

Son:Yeah,Ithinkitiswonderful.

Mum:Well,IamafraidIdon’thaveanearforRockandRoll.

母亲不喜欢听摇滚乐,但她没有直接反对儿子,只是说“IamafraidIdon’thaveanearformusic”,这种模糊的话语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性,避免了对儿子潜在面子的损害。一方面,儿子可以理解为母亲是说自己不会欣赏摇滚乐,另一方面,儿子也很容易想到母亲不喜欢听摇滚,自己吵到了母亲,她希望自己关掉或关小音量。在需要对他人的意见作出反应,但又不赞同他的看法的时候,使用一些模糊言语,这种策略既可缩小和他人的分歧,维护听者面子,又不会掩盖住自己的本意。

在上述四个例子中说者为了表达自己在“本质上”可能威胁听者面子的观点,可谓用了心机。她们都是首先用比较中性的言语引出话题(避免使用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然后在听者谈论此话题时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礼貌补救策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既维护了听者的面子,免去了争执的尴尬,又让听者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想法。

5结语

虽然在关系较近的人之间说话不用那么礼貌,可以不讲那么多礼节,但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适时运用礼貌补救策略,适当维护对方的面子需求,尊重对方,能够减少言语冲突,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直至达到预期目标,这对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313.

[2]请妈妈们少些唠叨好吗?[EB/OL].[-08-17]..-08-17.

[3]BrownP,LevinsonS.QuestionsandPoliteness:StrategiesinSocialInter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56-290.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30.

[5]邓蕊竺.妈妈的唠叨[EB/OL].[2008-07-07]..

[6]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5):28.

篇6: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论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面临的困境

特殊教育学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言语-语言康复上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康复介入较迟,导致康复效果不明显。

特殊儿童父母缺乏早期言语-语言干预意识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特殊儿童入学年龄偏大,错过言语-语言干预的最佳年龄导致干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语言干预训练对语言发育不良儿童有效果,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稳定。当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一项对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都是近几年里创办的。在这些学前班任教的老师中,真正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懂得特殊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大部分班级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

(二)言语-语言康复资源的缺乏。

无论是特殊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还是其他的类型的康复都是一项高消费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提供支持,其中外部资源包括干预的场所和干预设备,内部资源包括言语-语言干预课程及专业的干预教师。

1.康复场所和资金的缺乏。外部的硬件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干预中心以及干预设备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言语-语言康复的成效。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场所具有严格的要求。特殊学校的康复用房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象的特殊性、干预训练的阶段性和特定康复器材的配置等;同时,言语-语言干预中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特殊教育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无法为言语-语言干预提供设备,这些条件都限制了特殊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

2.缺乏标准的言语-语言康复课程指导。教育部出台了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三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些亮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课程内容上,既注意课程门类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大体一致,又注意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增设专门课程,但方案并未对各类障碍的康复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各培智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系统的语言康复内容。现今培智学生的语言康复内容一般照搬或截选语文课程内容,语言康复内容普遍缺少内在连续性,且内容的编排体现不出“康复与教育结合”的语言康复思想。

3.专业化的言语-语言康复教师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对象范围的扩大,言语康复需求和康复人才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的康复教师的缺乏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面对言语障碍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我国从事言听康复的人员仅0.45万。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程度还不高,据教育部20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当前对言语-语言治疗师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我国语言治疗师的培养起步较晚,开始于医疗院校的康复专业发展到一些高校建立言语听力学专业。

(三)特殊儿童父母对言语-语言康复技能的缺乏。

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态度和对康复训练的支持程度会影响到特殊儿童康复的效果。有研究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在西部地区,专业人员对家庭定期培训或入户指导的条件不具备,在多数地方即使设有专门进行家庭指导的人员,但因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指导水平不高,存在概念不清、内容局限、方法僵化以及工作思路刻板等问题。

二、培智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未来展望

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几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转型。

(一)在政策层面上,落实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

自我国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来,普通中小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已经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殊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教育,它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东部地区的特殊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康复技术上都已达到成熟。在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中可以通过落实国家的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加强东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西部地区的学校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到东部地区进行进修,共同努力促进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学校康复中心的.建设。

康复中心是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场所,康复中心的设备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康复活动的开展以及康复的成效。康复中心建设是进行特殊学校进行康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完善康复中心的言语-语言康复的仪器、辅助工具、教具等是康复必备的条件。其次,康复课程、教材、诊断评估测量工具、图书等是进行康复的软件设施。第三,是对中心科学的管理机制,康复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中心的仪器保护、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等都需要有严格的规定。

(三)加强与医院或高效的合作。

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康复是借鉴医学领域的康复理念,医学领域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发展都已成熟,因此,特殊学校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能够获得专业的言语-语言治疗师的指导,同时也可以改善教育与康复割裂的局面。另外,在一些高校已开展了关于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专业,加强与高校的和做能够获得专业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指导,同时,高校开展的语言康复是从教育训练的角度起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去找到合适的语言康复方式。

(四)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培训。

当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语言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相应的培训机构也还正在发展之中,语言康复师的短缺与需求的矛盾在近期内还会继续存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支持,开展了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借鉴其他学校康复的经验。同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机构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注重对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也要兼顾教师的操作技能,在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应向“双师型”的转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

(五)开展家校合作的康复模式。

家校合作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特殊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家庭对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支持不足。家庭在特殊学生康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但是特殊学生康复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而且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来配合学校康复工作的开展。家庭成员对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意识、康复的支持态度以及参与康复的程度都是影响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学校应形成以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为中心,学校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的康复模式。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挑战,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寻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学校及机构的合作,借鉴一些康复活动开展较早,经验较丰富的学校的经验发展自己。同时,特殊教育教师要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就必须积极参与各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

篇7:言语沟通的策略论文

关于言语沟通的策略论文

《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诺亚领着他的后代乘着方舟来到一个地方,居住在这块平原上,他的子孙打算造一座通天庭的通天塔以扬名显威。上帝知道后深为不悦,他并非直接阻止他们造塔,而是搅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结果由于缺乏共同语言,无法协作配合,通天塔始终未能建成。这一故事充分道出了语言在人们交往中的重要功能。言语沟通能力售经理首要技能。掌握了语言艺术,就为销售经理打开成功之门提供了钥匙。

1.直言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直言是销售人员真诚的表现,也是和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我国有个俗语叫见外,往往就是指某种不必要的委婉而与对方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隔阂。试想,如果你在与很熟悉的同事见面时一开口就说“对不起”,一插话就问“我能不能打断一下”,他们也会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你。直言是一种自信的结果,因为只有相信别人的人才谈得上自信。那种过分害怕别人的反应,说一句话要反复斟酌半天的人是谈不上有什么自信的。而缺乏自信正是你和销售对手交涉的重大障碍,因为人们一般是不会东意同一个畏畏缩缩的人打交道的。有些国家,人们不习惯于太多的客套而提倡自然坦诚。例如在美国,主人若请你吃饭,如果每道菜上来时你都客气一番,迟迟不动,那么,也许你会饿着肚子回家;如果你是一位进修学者,当指导教授问及你的特长和主攻方向时,你自谦过分,那也许你会被派去洗试管之类的杂差。但在与顾客的交往中,特别说逆耳之言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直言时配上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表情、姿态。你在对一群正在打扑克的人“请不要吵闹,家里有人做夜班”时,语调温和,并微欠身举手示意,还略带抱歉的笑意,就容易使人接受。在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和行为时,诚恳地陈述一下原因和利害关系。

2.委婉

在销售些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对方往往碍于情感而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的'话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你把话语变得软化一些,也许对方既能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这就是委婉的妙用。

3.模糊

在销售过程中,有时会因某种原因不便或不愿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暴露给别人,这时,就可以把你输出的信息“模糊化”,以便既不伤害别人,又不使自己难堪。请看《少林寺》中的一段台词:方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觉远:能!方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觉远:能!方丈: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觉远:(犹豫不绝)!方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觉远:知道了!

4.反语

《晏子春秋》中有一个故事,说烛邹不慎让一只打猎用的鹰逃走了,酷爱打猎的齐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首,晏子就上前拜见景公,开绐了下面一段对话:晏子: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呢?请让我一条一条列数出来再杀他可以吗?景公:当然可以。晏子:(指着烛邹的鼻)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候都会责怪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条罪状。晏子用反语批评齐景公重鸟轻人。既收到批评的产效果,又没使自居高位的君王难堪。

5、沉默

在双方口舌交战中适时沉默一会儿,这是自信的表现,“沉默是金”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沉默能迫使对方说话,而羞怯、缺乏自信的销售人员往往害怕沉默,要靠喋喋不休的讲话来掩饰心中的忐忑不安。

6、自言

《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曾好几次要死于非命,而全靠自报家门:“可怜我宋江公明……”才使别人了解他的身份而幸免于难。自言自语一般有助于人的自我表现。如果你怀才不遇,一旦有伯乐在场,你就该象千里马一样引颈长嘶几声,以期引起有识者的注意。战国时客寓孟尝君处的冯谖,不就是先靠几次弹剑高歌式的自言自语:“长铗归来乎”而引起孟尝君的注意吗?

7、幽默

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在人们交往中,幽默更是有许多妙不可言的功能。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当海军军官时,有一次一位好友向他问及有关美国新建潜艇基地的情况,罗斯福不好正面拒绝,就问他:“你能保密吗?”“能”对方答道,罗斯福笑着说:“你能我也能”。8、含蓄中国人含蓄的传统。很多场合不便把信息表达得太清晰,而要靠对方从自己的话语中揣摩体会。一位姑娘和一个小伙子相爱,她的女友好心劝她,说那个男青年相貌平平,不够帅气。这位姑娘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你的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欣赏这样一句名言‘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篇8: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摘要: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个别误区。本文从代际之间如何沟通、如何对待子女的逆反心理以及如何全面评价孩子行为等几个方面为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代际沟通;逆反心理;全面评价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父母家庭的影响也绝不能够忽视。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良好环境。目前有些家长把目光盯在了学校教育上,完全忘记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或有些父母虽然了解家长的责任所在,但教育方法陈旧落后,没有适应当今青少年发展的客观需要,种种现象都暴露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课题。

1加强代际沟通,注重感情交流

家庭中的两代人由于年龄、社会经历的不同,在心理、行为、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差距,人们把这种差距称为“代沟”,以表示两代人之间的不同。家庭中代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可能更为明显。但是做父母者不能任由“代沟”的进一步拉大,应尽其全力努力缩小家庭代际之间的差距,加强代际沟通。首先应该承认彼此之间的差距。其次要经常互相沟通,避免“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产生。只有沟通才能相互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再次,要抱着正确的态度进行沟通。要学会从对方的视角思考问题,尤其是做家长者,由于阅历、心理、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更要主动地学会从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最后,就是家长要逐渐学会采取折中和包容的态度解决问题。父母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子女,要学会在互爱的基础上,对于非原则性问题要相互迁就。至少可以部分的采纳子女意见。家庭是充满感情的地方,家长和青少年之间的沟通要以情感交流为坚实的纽带,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父母要与子女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父母应常与子女交谈,一起做游戏、共同郊游等。通过一定的家庭活动增进相互感情,同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家长和子女保持深厚的感情和及时的沟通,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真正状态,是实施有效家庭教育的关键。

2重视心理健康,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比较沉重,中国家长中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大有人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其实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成绩虽然重要,但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为重要,尤其是心理的健康与否是当今做家长者不可忽视的方面。父母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当表现出所谓“逆反心理”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孩子们的“逆反”,防止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是逆反,只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畅造成的。可能是孩子说了一句话,家长觉得不满意了,就大声教训,孩子受到刺激,也变得大声对抗,或以沉默对抗,或以反叛行为对抗……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就形成了反叛。再者,有时孩子不满意父母的某些行为,但又不便说出来,便会以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不满。

另外,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关系。有的家长教育方法过于专制,总是以命令的口气与子女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这类家长若是碰到个性温和的孩子,可能就会顺从父母的权威,若是遇到个性刚强的孩子,则会反弹。反弹的结果,便会形成所谓的逆反行为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A·马尔库沙认为,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分寸。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是减少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若有少许的叛逆行为,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认定孩子开始变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的关怀他。到了一定阶段这种叛逆的行为一般会自动消失。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用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反叛。青少年在反叛的时候,言语和行为常常如急风暴雨,难以自控,但家长却一定要冷静。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对青少年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应开诚布公地说出来。注意:一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轻易不要对孩子的人格做出负面评判,否则会造成孩子的防卫心理,使其不甘心认错。对待孩子的一些问题,家长最好是进行引导而非教导,启发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

3全面评价,善于发现优点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确评价孩子以及评价孩子的行为对于进一步教育引导青少年成长作用显著。有些父母非常吝啬赞扬之词,似乎自己的话语具有神奇效果,只要一开口表扬孩子,孩子马上就会骄傲自满。因此有的家长是绝对不肯表扬孩子的,甚至在孩子显而易见的成绩面前,也十分珍惜自己的言词,最多轻描淡写的说上几句;甚至有的家长还会鸡蛋里头挑骨头,借机批评几句,美其名曰:防止孩子骄傲自大。青少年,在生活中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社会认可的愿望是很强烈的。这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只有得到认可,才能进一步地激励孩子,促使其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量。在众多的认可声中,来自于父母的认可又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年龄越小的孩子身上表现的越明显。若此时家长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便会极大的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国内外有许多报道显示,有的人在其一生的奋斗中,其实就是在圆他儿时的梦———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全面中肯的评价,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关键。因为父母的忽略和轻视,从而丧失信心走入歧途的孩子不乏其例。对于青少年的努力,做父母的,其实完全可以给予适当的“高”评价,即尽力给予正面的优良评价,尽量发现孩子们的优点。这种良好的信号及时反馈到孩子的脑海中,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潜力。做家长的,切不可因为过分爱惜自己的赞语,从而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篇9:浅论《傲慢与偏见》言语行为的反讽论文

浅论《傲慢与偏见》言语行为的反讽论文

摘要:通过阅读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她呈现的语言特色中着重关注其人物对话描写艺术,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和违背会话合作原则,赋予了人物对话丰富的语用含义和全书轻快明亮、光彩夺目的喜剧气氛。

关键词:对话艺术,合作原则,语言风格

Abstract: Through reading the original book “Pride and Prejudice” of famous woman writer Jane Austen, I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versational art according to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and also analyze how the author make use of and violat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o present her characters and create comic atmosphere.

Key words: the conversational art;Cooperative Principle;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品,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其影响经历两世纪而不衰,并对后代作家产生影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的语言魅力。在语言中对话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简.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对话鲜明生动,颇具个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本文尝试用会话合作原则分析《傲慢与偏见》书中的人物对话风格,解开简.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对话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妙趣横生之谜。

2.会话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格耐斯(H. P. Grice)通过研究认为,当人们进行交流时,为了使谈话顺利进行以及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默契,他们遵照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格耐斯将之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参与谈话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其具体包括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数量原则要求我们说话时所传递的信息应适量,不多也不少;质量原则要求提供的信息有充分依据,说话具有真实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切题,不说和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原则要求说话人清晰有序、简明扼要,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

在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准则,而是违背,利用或放弃某一个准则。听话者听到这些“不合作”的话语,并不会导致合作的失败,而是假定说话人是合作的,认为这与一定的态度、目的或冲突因素有关,从而构建一个语境结构,推导说话人的用意。人们的交际行为实际是在遵守利用准则和违反准则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导致交际双方认识层面上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差异和裂缝的形成便塑造出不同的典型性格,描写不同的心理活动,从而为主题服务。

简.奥斯丁在人物对话中有意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产生了言外之力,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烘托了主题,并奠定了幽默讽寓的基调。

2.1.违背数量原则

例1:贝内特太太:“这些姑娘们,在我急切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上哪儿去了?”伊丽莎白:“您只要找到身穿红色制服的军人就可以了,妈妈。” 伊丽莎白的回答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因为在她的回答中,她给母亲提供的信息少于母亲希望她提供的信息。这种冲突常常发生在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之间。但在伊丽莎白确实不知道妹妹们的确切地址的情况下,她违反数量准则是为了遵循质量准则,即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如果她胡乱说出妹妹在哪条街,那么她将违反质量准则,也不会产生会话含义,而正是由于数量准则的违反,反映了伊丽莎白巧于应对、语言诙谐、谈吐轻松的个性,同时也映衬了她妹妹的浅薄、轻浮和任性。

例2:在第二章,贝内特先生拜访了宾利,因此贝内特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就有了与宾利交往的机会。但是贝内特先生并没有告诉她们,她们因而还蒙在鼓里。对话的戏剧效果主要来自语用前提的缺失。当贝内特先生当班纳特先生不断地提到宾利,谈到宾利会喜欢莉齐的帽子,以及他们可以把宾利介绍给其他人一类的话题时,谈话的对方(即太太和女儿们)由于缺乏言语交际双用的前提知识,对贝内特先生的话感到困惑不解(“We are not in that way to know what Mr Bingley likes”),继而觉得荒诞不经(“Impossible”、“Nonsense! Nonsense!”),最后贝内特太太自己都感到厌烦了(“I’m sick of Mr Bingley”)。贝内特先生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隐瞒了谈话应有的一部分信息,即他已经拜访过宾利。他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符合贝内特夫妇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也符合贝内特先生喜欢卖关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它是奥斯丁不可或缺的叙事策略。其实在拜访宾利这件事上,贝内特夫妇的意图并无冲突,虽然他不赞成太太的势利,但他自己也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制约。如果不为女儿做好安排,他一旦去世,女儿们便无家可归了,所以他也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为女儿提供机会。因此,如果当贝内特先生在对话中不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不仅作品的幽默与反讽意味荡然无存,他们夫妇间的对话也必是庸俗枯燥。

2. 2. 违背质量原则

例3:小说最开始,当身材魁梧、面貌清秀的达西在舞会上初次遇见伊丽莎白时,上层阶级的傲慢心理使他并未觉察到伊丽莎白的可爱之处,他认为她还算可以,但是还没有标致到让他动心。社会地位与生活背景的巨大差距促使达西的‘傲慢’在伊丽莎白的心里播下了‘偏见’的种子。伊丽莎白那种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上层社会所瞧不起,周围的亲友又缺乏教养,时而在公众场合现丑,这使伊丽莎白羞愧莫如,而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因此在卢卡斯爵士家的舞会上,当达西一改初衷,主动要求伊丽莎白赏光跟他跳一场时,傲慢出奇的他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她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的尊严并竭力维护它,因而违背质量原则回答到“Mr Darcy is always politeness.”这句话有力地回敬了达西,赢得了人格,显示了个性,表面上话语是对达西表示赞扬,实际上是对他行为傲慢的指责。

例4:当贝内特太太要求丈夫尽早拜访宾利先生时,贝内特先生执意不肯见,斩钉截铁地说:“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 I assure you.”从第二章我们可以得知,贝内特先生其实已有了拜访宾利的打算,只是他有意违反质量淮则,对妻子不讲实话而已。他无心与饶舌的妻子谈论这件事,按贝内特太太的说法,他的“不合作”则是故意气她以逗乐(“You take delight in vexing me.”)这种对质量准则的悖逆是反讽的话语基础,由此引发了当贝内特夫妇间的戏剧冲突,并在这冲突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丈夫深沉狡黠而妻子浮浅庸俗,丈夫寡言而幽默,妻子饶言而直露。

例5:威克姆诱拐伊丽莎白的小妹莉迪亚私奔,经过达西一番周旋后,威克姆被迫与她结婚,挽救了莉迪亚的声誉,在全家欢庆时,贝内特先生谈到威克姆:“He is as fine a fellow as ever I saw. He simpers, and smirks, and makes love to uw all. I am prodigiously proud of him. I defy even Sir William Lucas himself, to produce a more valuable son-in-law.”(P 310)

贝内特先生说威克姆是自己见过的最好青年并为他自豪,甚至比威廉姆・卢卡斯爵士的女婿(科林斯)还要好。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贝内特先生从未对科林斯有过好感,坚决反对女儿嫁给他,现在把威克姆这无耻的人说得比科林斯还好,显然违背了质量准则,这当然是一句反语,含义为“威克姆是一个无耻之徒”。在一家人以及左邻右舍庆贺新婚的庆气氛中,贝内特先生心存忧虑,只好用近似黑色幽默的自我嘲弄和习惯性的'矛盾表述表达自己的尴尬无奈,一句话中亦贬亦褒,作者的讽刺之旨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体现出来了。这充分显示了奥斯丁的讽刺幽默在人物刻画上的高深造诣。

2. 3. 违背关联原则

例6:当达西说他正在为伊丽莎白的一双漂亮眼睛而沉思时,宾利小姐则马上对伊丽莎白出身低微的弱点进行攻击,她回敬说:“You will have a charming mother-in-law, indeed, and of course she will be away sat Pemberley with you.”(P 24)达西仅仅是说伊丽莎白的大眼睛,宾利小姐就称伊丽莎白的妈妈是达西的“mother-in-law”,这显然是违背关联原则的,她将毫无根据的联想强加在达西头上,看似荒唐,恰恰是在更深层次上是对达西的讽刺和警告,言外之意是如果达西爱上伊丽莎白,他将不得不接受伊丽莎白母亲这样一位庸俗无教养的丈母娘经常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事实上这正是达西的心病。宾利小姐达西虽然好强嘴硬,却也不得不说服宾利先生起离开内瑟菲尔德,强迫自己斩断对伊丽莎白萌生的爱慕之情,尊贵的宾利小组若不是爱上了达西,怎么会如此敏感,并且一语道破天机呢?

另外在小说第二章中,当贝内特先生兜圈子寻求最佳效果以向全家人披露他访问了宾利先生这一重大消息时,他太太的一番话可说是违反关联原则的最好例子。在这里,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论参加邻居的聚会见到宾利先生的可能性,贝内特太太训斥女儿的话与正在谈论的话题毫不相干,看似破坏了关系准则,但对话照常进行,合作原则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遵守,因为贝内特先生理解这里的隐含之意,所以他说,“莉迪亚为什么偏在你妈妈烦恼的时候咳呢?”可见他非常理解,这是太太生丈夫的气,怨他不肯为了女儿们的利益首先拜访宾利先生,但又不好发泄,只好拿女儿做出气筒,继续拿她的神经痛唤起丈夫的同情。

2. 4.违背方式原则

人们不用语言本身为我们提供通常使用的简洁的方式去说话,而是拐弯抹角、咬文嚼字,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另有蹊跷。

例7:“My reason of marrying are, First, that I think it a right way for every clergy man in easy circumstances(like myself) to set the example of matrimony in his parish. Secondly, that I am convinced it will add very greatly to my happiness; and thirdly C which perhaps I ought to have mentioned earlier, that it is the particular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very noble lady whom I have the honour of calling patroness……”(Chapter 19)

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是这样陈述自已想要结婚的3条伟大理由的,这番告白正是他个性的生动写照,一席布道似的求婚演说咬文嚼字,干巴迂腐,好像一篇机械呆板的例行公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科林斯这个人物的刻画,他是一个感情冷淡、思想呆滞浅薄的势利小人,貌似饱学,故作庄重。作者有意让科林斯在对话中违反会话的方式准则,暴露他的愚蠢和奴性,使其成为笑料,让读者认同伊丽莎白对他的拒婚,认同小说的主题,即尽管地方上的中小贵族家庭出身的姑娘们以及她们的母亲把财产视为婚姻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伊丽莎白绝不肯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精神追求,表现了她不同于他人的价值观,从反面调侃科林斯,正面烘托伊丽莎白,使读者为她的聪慧理智而叫好。

3.结束语

《傲慢与偏见》以婚姻嫁娶和家庭**为题材,描写自己熟稔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像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看似平凡而琐碎,小天地却可映出大世界,因此始终能引起长盛不衰、雅俗共赏的兴趣,英国诗人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曾说,“在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琐事,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方面,这位姑娘很有才能。这种才能是我所遇到的最令我赏心悦目的。”正是简.奥斯丁炉火纯青的语言描写功力,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4.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Bibliography and Chronology c David Campbrll Publishers Ltd,1991(3)

2.张玲,张扬译.傲慢与偏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1990.

4.雷立美译.傲慢与偏见[M].北京燕山出版社,

5.刘霞敏.《傲慢与偏见》对话描写艺术的文体学分析[J].湘潭师院,

6.李雅新.《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风格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7.唐旋.《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篇10:幼儿教育中的言语技巧论文

幼儿教育中的言语技巧论文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语言是知识和经验的载体,是促进幼儿智力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基本工具,幼儿学好了语言才有可能在体、智、德、美等方面获得全面的高度发展,因此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家庭与社会教育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是评价其发展的重要指标,一直受到很大的关注。

语言学家通常将语言的获得分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是指儿童在自然的情境之下模仿、观察学习到语言的用法,而语言学习是指在刻意安排、设计的情境、教材中儿童有系统、有步骤的学习语言规则。[1]由此可见,不同的环境使得幼儿获得言语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学龄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幼儿的语音发展速度极其迅速、词汇的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要及时地让幼儿用合适的方式获得言语能力。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语言发

展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心智成长是在环境中经由探索、解决问题而建构出来的。在语言教育中,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真实与自然的语言环境。

(1)小心地选择教育材料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得小心地选择语言教育材料,包括教材、教具、学具、书籍等等。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价值。

幼儿语言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

“听”与“说”,让幼儿能够倾听、懂得倾听,同时能说、会说。因此,为儿童选择教育材料首先要考虑它是否是真正的针对幼儿的,是否是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而设计的。其次,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单一、永远不变的材料终究是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的,语言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丰富性,例如多媒体、图书、录音、录像等。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复刺激,促进幼儿的吸收,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等。而有经验的教育者则可能会懂得,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有的适用于感官刺激,有的则适合倾听。

(2)创造和谐的、宁静的、

真实的、有趣的语言情境包括语言领域在内的任何一个领域中,幼儿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只有在一个没有威胁、没有危险、总是受到积极关注的环境里面,幼儿才能放心大胆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设备角度看,这就要求全面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并且,教师要时刻注意以身作则,那些不想让孩子习得的语言,自己也万万不能说。

所谓“宁静”,是为了培养幼儿

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的习惯。在一个喧嚣杂乱的场合,是很少有人能够倾听的。留一些时间与空间给幼儿自己吧,让他们认真地去钻研,成人完全可以不参与。

二.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应

该遵循的原则(1)多激发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这样描述:“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父母,由教师、学校、由所教的科目、教授的方法、由国家的权威激发起来的”。[2]教师教育不仅要保护好幼儿天生就有的好奇心,并且要学会利用他们内容摘要:语言是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幼儿学好了语言就有可能在体、智、德、美等方面获得全面的高度发展。幼儿语言教育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环境,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多激发”、“多赏识”、“多途径”。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的好奇心。幼儿对于不同语言的

内容、方式的兴趣点存在个体差

异,但是我们提供的材料是丰富的,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丰富的,总有他或她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比如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多媒体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

合,一方面能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参与到语言活动中,使幼儿群体的语言向着强势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2)多赏识成人的赏识总是幼儿学习的很大的动力,成人的积极关注是激发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罗杰斯等人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他们强调要充分相信孩子,尊重幼儿,倡导孩子主动活动、引导其主动发展,要相信孩子能自己教育自己。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人本主义的经验与作法,但是以下几点是笔者认为需要遵循的几个要点:①充分尊重幼儿。幼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成人赏识他们的前提是要充分尊重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并且赏识不是任意地奖赏,赏识是有根有据的。②充分相信幼儿。相信幼儿能够自己习得和表达,幼儿面对困难时总是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成人绝对不能怀疑幼儿能力,成人应该用各种玩具、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持续学习。③允许幼儿犯错。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犯错,犯错也是一种学习,宽容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其进步。成人要耐心指出并且纠正他们的错误,诲人不倦。

(3)多途径

教师要提供多变化的语言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寻求多元的表达方式。绕口令、诗歌朗诵、讲故事、话剧表演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也是非常实用的一些活动,而不仅仅是那些简单的“你跟我读”、“你听我说”等方式。

在活动中要揉和多种儿童发展因

素,允许多种与儿童语言和其他方面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的参与,从而促使幼儿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产生积极的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和关系,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嘴、动手,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作用的语言加工创造者。[4]语言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教育活动,也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结合,促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例如,语言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开展活动。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通常会自言自语,画条线条嘴里说“大山”,画个圈嘴里说“太阳”……这就产生了两种有趣的活动:①根据画册创编故事,画册的内容既可以是老师画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己画的;②根据语言创编画册,由某一个人来讲一个故事或者一人接着一人集体讲个故事,由小朋友们根据说话的内容来画画,既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手指活动能力,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作画,将其装订成册,会大大地提高幼儿的兴趣和成就感,也让家长看一看自己孩子的优秀作品。

幼儿学习语言既可以是接受

学习,也可以是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形式或者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再现或者运用”。[5]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

幼儿的接受能力很强,在关键时

期接受学习拼音的书写等很有必要。同时,幼儿有权选择语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他们可以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幼儿通过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习得语言。幼儿可以自由地一个人学习,也可以同伙伴们一起学习(集体学习)。

篇11:论文: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论文: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一、“言语性”的提出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

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

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圣陶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⑤叶老这里使用的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对此,李海林作过专门的论述:

口头语与书面语根本就不是语言的分类。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换一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根据使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言语教学论》)

以上关于言语的解说表明,这种语用意义上的“语言”就是言语。也就是说叶老这里所讲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都是言语。既然“语”是言语,“文”也是言语,语文的内涵便当然是言语。

3.提高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大纲上最具核心意义的一句话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这是我们探讨语文课程性质以及所有语文教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4.言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高中语文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课文,前三项是言语行为,后一项是言语作品。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阐述有18条,其中只有4条不是直接指向言语和言语能力的。余应源先生认为:“在学校的各门课程当中,语文课是唯一(外语课除外)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而其他课程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⑥这是很有道理的。

5.言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

其实言语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语文学习是以言语活动为主要方式去学习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其它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去学习言语的内容。此外,语文学习对言语活动的形式多样性以及质量要求也比其它课程要高。

我们主张语文课程的“言语性”,是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基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言语性”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并非像余彤辉先生所言的“言语”仅仅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三、“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我们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即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属性。作为本质属性,它首先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一个方面的,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我们在本文论及其它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时,是不涉及它们的。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论的基本论题是:语文是教语言的,语言是工具,所以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此论没有区分语言和言语,是大前提错误,自不必说。工具论的另一命题是:语文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那么,数学、物理、英语等哪一个又不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工具性”不能揭示语文的基本内涵,也不是使语文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当然不必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负责,但“工具性”和“语言知识中心论”是血亲关系(因为“工具性”的立论基础是“语言是工具”,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其知识结构表现为静态的、描述性的知识体系),应该对曾经盛行的以语言知识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负责,这不算过分吧。

语文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也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人文论者用马克思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论据证明语言有人文性,进而推导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有人文性应当是不错的,但有人文性的并非语文一门课程,也难讲语文的人文性比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更突出。说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成立的;说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单纯地强调人文性,必将忽视语文基本能力的落实,并消损语文的个性。比如最新的语文实验课本(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将在推广使用)“在倾心于张扬‘人文性’的时候,对所谓‘工具性’关注得不够”,⑦“语文的基础训练及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有些削弱”⑧,便是这种认识的必然结果。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人文化的语文教学的确令人神往,但它又是那样难以把握,且不说抛开了“言语教学”的人文境界将以何为依托,单从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真正人文化的教学离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试问,道德文章俱佳的“风范足式”的语文教师有多少?让语文教师都成为人文素养高出其他学科教师一截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并且本身就是“非人文”的。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课程有人文性,但它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去体现,必须在反映语文教学特质的言语活动中实现;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这都不是得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结论的充分条件。

语文具有知识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民族性,这些也都是对的,但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体现课程的特质的语文的本质属性。

“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不仅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言语性”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也有人认为外语也具有言语性,并以此来否定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这是不对的。语文因言语的整体属性而区别于非语言课程的其他课程,语文因言语的内在个别属性(民族性)而区别于外语。语文和外语的共同性要大于语文和其他课程,语文和外语的性质当然有相似之处,否则倒不正常了;语文和外语的区别也只能靠“言语性”来体现,如果不这样,难道我们要用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来界定语文和外语的分野吗?

四、“言语性”对语文课程的.其他一般属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工具不被运用,工具的价值为零;语言不被运用,语言的价值为零。不从言语的角度(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告别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旧模式。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语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一经创造便具有了独立性,它可以脱离个体的人而存在;言语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概念,它和言语的主体以及主体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是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人文性,但语言的人文性要小于言语的人文性,因为工具就是工具,载体就是载体,它的人文性要在工具和载体的运用中(即在言语中)实现。抛开了言语性,语文的人文性将大大削弱,离开了言语理解和言语运用,语文的人文性将淹没在工具和载体之中,淹没在符号的外在形式之中,难以浮出海面。

语文课程具有知识性,但语文课程的知识并不应该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应是关于语言运用的实践知识,是一个由语言运用者、语言运用环境和语言运用作品构成的动态体系。语文课程的知识就总体上讲,要么应该是为言语服务的,要么本身就应该是言语知识。

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并不专指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语言文学的基础性、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它的核心是言语的基础性。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即大纲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提高文化品位等则是从属于这一根本目的的派生性目的。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言语的综合性,然后才是其他语文元素(如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知识、能力等)的综合性;其他语文元素的综合只是语文的表象,言语的综合才是语文的本质。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语文实践的核心是言语实践,语文参与社会生活必须以言语实践作为基本方式,否则就不是语文的实践。

以上足以说明“言语性”具有强大的理论包容性,这是“言语性”丰富内涵的又一种表现。

五、提倡“言语性”的意义

“言语性”的内涵既丰富又明确单纯(其明确性表现为指向可见可感的“言语”,其单纯性表现为仅仅指向“言语性”而不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在它的指导下,既可以构建语文课程的宏观框架,又有利于语文教师贯彻实施。提倡“言语性”,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时而工具第一,时而思想至上;时而文学第一,时而文章至上。专家们论战不休,老师们无所适从,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这种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清,没有从语文本身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去研究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语文的认识偏离了语文本身的特质;要么搞折衷主义的所谓综合,结果油是油,水是水,难以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而语文的“言语性”则使我们明确了语文的内涵、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施方式,为我们构建出语文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言语性”所指导的语文教学是可以操作和可以实现的,它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更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言语性”的语文课程性质观能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中形成共识,语文教学一定能少一些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错位,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①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② 余彤辉《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的“主持人的话”,载《中学语文教学》.10.

③ 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载《语文学习》.11

④ 龚向明《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立足点》,载《语文学习》.4

⑤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⑥ 转引于余彤辉《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的“主持人的话”,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10

⑦ 刘占泉《汉语文教育的战略转移》,载《中学语文教学》.2

⑧ 唐建新《烙上了世纪初的印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2.2

篇12:初中语文言语形式作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言语形式作文教学论文

一、言语形式下的作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言语形式下的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深入剖析作文中的言语运用,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富有内容与思想感情。例如,在学生进行命题写作时,就可以安排“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的题目,让学生探讨题目中所隐藏的深层含义,进行深入的写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研读能力,在作文写作中更加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锻炼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升自己在写作中的思维能力。

二、言语形式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言语形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对于言语形式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质量,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言语形式能力的培养。言语形式在学生的写作中,能够让学生的写作不会太过于空洞,增强文章的'内涵。例如,在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教学中,学生注重言语形式下的写作,将会把故事叙述得更加完善,语句更加优美。所以,言语形式的培养对于作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升写作的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对于作文言语形式的理解,让学生取得更高的语文学习成绩,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思维能力。

教学语言的论文

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教师中心稿)

让作文语言绽放光彩论文

散文教学论文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创造性思维训练 要体现学科个性特征的论文

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展的“度”-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
《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的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总结2022-04-30

《再别康桥》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2023-06-01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2022-07-23

浅谈提高语文素养的写读书笔记法论文2022-08-19

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2023-10-24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策略论文2024-02-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策略2023-10-07

诗意语文和本色语文的关系论文2022-11-20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通话的训练论文2022-11-21

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论文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