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共12篇)由网友“baluof7787”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供大家阅读。
篇1: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在美感的熏陶下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体悟。一方面,让学生从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掌握文言知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传承古典文化,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越丰富,语感就越强,这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的知识有着较大的帮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较为古板枯燥,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讲学的方式,先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翻译后再系统看文言文知识所展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种教学过程较为乏味,学生容易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降低文言文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应该进行文言文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主动进行文言文的探究和学习。例如:在进行《岳阳楼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中心思想,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该文言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其次,要采用合理的方式,营造文言文氛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学案中的内容,由组长负责校对和补充,小组成员间进行疑惑解答。同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进行归纳,通过学生之间的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点拨作用,不再进行教学主导,将学习主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可以进行沟通交流,一旦学生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从旁给出建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营造出文言文氛围,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之前,制作PPT,将文章中典型的句子,描写景物的句子配合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影响下,可以深入了解文言文表达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对言语文字的语感力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这点,将诵读的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文言知识的`熏陶,逐渐形成文言文语感,养成读一遍就大致知道文言语意的能力。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学习水平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借助朗读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例如:在进行《论语六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易懂易记,属于简单类文言文。再加上论语本身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对其进行记忆诵读十分必要。教师应该在学习改文章之间,就将其诵读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早上对文章内容诵读,强化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在学生熟读文章后,要求学生进行文言文背诵。然后,在正式学习该文章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朗读和背诵,通过无数的诵读,学生可以对文言文中似、乎、者、也等常用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其语感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时难免感到晦涩拗口,学习兴趣不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进行后续学习。
三、增强学生感受文言字词的能力
文言知识积累的越多,感受文言字词的能力就越强。所谓感受文言字词的能力是指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文言文翻译是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把学习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文言文的翻译。例如:在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文章诵读,诵读时注意“怒号、三重、布衾”等词汇的发音,在学生诵读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关键文言字词的解释,如:俄顷解释为一会儿,突兀解释为高耸的样子,丧乱特指安史之乱等。当学生对这些词汇有所掌握后,在遇到相似的文言文时可以套入使用。而学生对文章字词逐字逐句理解和翻译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掌握文章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也可以领会诗圣的炼字功底和文章表达功底,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师可以增强文言知识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字词句段翻译,熟悉文言语法和字词的用法,对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进行重点记忆,以便在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融会贯通。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文言文氛围的营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学习文言知识,并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篇2: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杨西彻
教师进修学校是为教师进行知识不断更新,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的授与知识给学生的平台。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与更新更是要走在社会的前端。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教师的现状。在讲课过程中,经过与一线教师的交流和探讨,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我总结如下:
语感从字面看来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它总是发生在一瞬间,由此必须是基础知识扎实的积累,这样才能达到语言感知能力的.最高境界。
一、听是语感的最基本要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己首先要融入到课文情景中去。这样学生才能跟随教师的阅读调整情绪进入到课文的描述情景中。只有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得到对课文的准确感知。反之,作为教师,你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示范阅读就无法带有感情,学生听到的只是干巴巴的字词句,听不到任何语感的感染,那么不仅说明教师示范阅读是失败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整堂课学生得不到任何知识的传授。最终无法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二、学生自身的朗读是培养语感不可缺少的因素
经过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在学生自身已经有了课文情景的再现。(教学论文 )他们早已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我能读出这样的效果吗?”然后将自己设为主人公,在至情至美的情景中,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课文意义,汲取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更是说明大量的阅读文章,对学生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相应的朗诵比赛。以此来带动感知力差的学生。
三、说、写作为语言实践,是提高语感的重要因素
常常人们将说话与写作称为一种能力,既然是一种技能,就更会应验那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简单地说,人们通常把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脑力劳动者称为知识分子。正因为他们有了相当的基础,才会在交流中体现出他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金字塔是垒成的,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因此,当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在你的写作与交际中就不会出现冥思苦想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当你处于某种情景之中时,你常常会发现自己有一种条件反射的情况出现。这就是你语感的体现。是你长期感受积累的体现。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相关的正反辩证与写作竞赛来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对语感的超越。
四、多媒体教学是语感培养的又一体现
对于一些理解难度大、有特殊历史背景、新奇又陌生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状况。多媒体教学大多为演示型课件,是集图、文、声、貌于一体的画面来显示当前难以理解的东西,学生以眼耳并用达到极致的思考结论,以此来加深对文字的感知力,比教师用半堂课来讲述,学生只是用耳去听到的结果要强上百培,万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搜集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如此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语感创设以学生为主,且富有个性地、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作者单位:711799陕西省富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篇3: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教学论文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教学论文
【摘要】
语感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加强训练,让学生在感悟中积淀语感,在乐读中丰富语感,在发现中运用语感,在理解中品味语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关键词】
教学策略 加强训练 语感 语文素养
人们常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的就是人在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后形成了语感,它在提高人的语文素养方面起到巨大作用。语感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加强训练,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在感悟中积淀语感
“过多抽象的分析,缺少形象的感悟”是语文教学中常呼不改的老大难问题。请看《麻雀》一课中“老麻雀救护幼雀”段的教学:
1.读课文,找出老麻雀救护幼雀时的动词,想想从中可以看出老麻雀的什么精神?
2.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着,并且浑身发抖?
3.朗读课文。
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应该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对体会中心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这种只重局部的抽象分析,不注重整体形象感悟,无法使学生体会出整个“画面”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以致学生谈谈读后的体会,只能是公式化的解说,他们也就无法感受到自己的感情同文章溶在一起所产生的阅读愉悦感,无法得到语感的训练。如果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①听读,想象老麻雀救护幼雀的经过,着重想象它所做的每个动作和当时的气氛:②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情景自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③再次听读,把林阴路、风、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作者等连起来想象,看看能否从中感受到什么;④朗读,把自己想象中体会到的感受读出来。这种“读书――想象,领会――读书”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形象感、情味感和畅达感,其效果是“分析――讲解”所不能及的。
二、在乐读中丰富语感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一定的情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在朗读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学中就应该:
1.诱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中运用集声、像、形为一体的直观性教学资源,调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阅读心态,从而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阅读中。
2.激情。在指导时,我们要明确要求,有足够的时间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允许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注意循序渐进,针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具体问题,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效果。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情感丰富,因此阅读的过程必须伴随着情感的产生。而学生毕竟年纪小,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又比较匮乏,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使阅读“情流”更为顺畅,阅读体验更为丰富。
3.诵读。小学生记忆力强理理解能力弱,小学阶段指导学生多诵读一些儿歌、童谣和古诗,让孩子在诵读中感受民族语言的音韵美、节奏和意境美。实践证明,从小记诵大量浅显的诗文,对于丰富孩子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学生想象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有不少教师组织开展了“每周一诗” “每日一背” “诗歌吟诵会” “背诵古诗擂台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丰富和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都有很有帮助。
三、在发现中运用语感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常发现特殊的语言,有利于学生通过语方的直觉感受培养语言的敏锐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有关语句的欣赏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它们。学生“发现”的`过程也是对语言的自悟过程,这有利于他们语言鉴赏力的提高。一般来说,文章中值得我们进行特别欣赏的语句,是我们觉得特别好的,最感人的或最有趣的。
对学生进行句式练习,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例如:《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主要是通过色彩美来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 “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发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
四、在理解中品味语感
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词语或句子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但实际教学中却是这样一种现象,如《趵突泉》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教学:
1.按课文内容填空。(所填词语为:纯洁、活泼、鲜明)
2.朗读,想想这个句子是什么句?
3.用“永远……永远……永远……”说话。
这样的设计、安排,就算完成了对句子的品味和理解。这种缺少深刻理解的运用致使学生说出的句子只能是非常蹩脚和简单模仿。
这段话是那篇课文中写得最优美的地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材料。不只是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应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丰富的美的过程中训练语感:默读――理解景物美,训练语言色彩感;朗读――品味语言美,训练语言节奏感;听读――想象意境美,训练语言形象感;联系上下文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美,训练语言情味感。在学生深刻地理解品味,熟读成诵了然于心之后,他们在今后相关情况的写作或在生活中见到相似的情景时,优美的语句就会喷涌而出。
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感悟中积淀语感,在乐读中丰富语感,在发现中运用语感,在理解中品味语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篇4:应用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应用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摘 要:应用文写作和其它文种有明显的区别,在应用文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规范地写作各类应用文。写作规范应用文的前提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可从掌握事务语体的特色、多读文章、把握用语分寸、题旨情境和语气和谐统一、多读多练等方面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写出规范的应用文。
关键词:教育 应用文 培养语感 论文
应用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独特的写作特色,熟练地写作应用文,除了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有关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即培养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够准确把握这类语言的特征,明确它与其他类型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用语技巧和习惯的区别。
培养学生应用文的语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应用文事务语体的特征。
事务语体是应用文在处理公私事务中形成的用语习惯,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明确、简要。但由于应用文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写作目的各不相同,作用各异,运用语言的差异也很大。如调查报告、广告、总结、普通书信等,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但有时也不排除必要的议论和抒情,属于一般事务语体。这类文章,单位和个人都常用,运用语言时,除少数文章讲求朴实、不尚文才外(这类文章大都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文本要求工整、严肃),大多格式灵活,比公文事务语体显得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行政公文、规章制度、经济合同等文种,用语则要求庄重、朴素、平实,只对客观事物作如实的说明,表明作者的意图,不追求语言表达的华丽,排斥想象和夸张,也无需激发感情,力求语言朴实无华、言尽意止,属于公文事务语体。
这类文章,有其更明确的语体特征:
(1)用语准确、规范,所用语言多有明确的单意性,为表意确切、避免歧义而形成了词语偏正化的特点;文章中不用语气词、感叹词、儿话词,不用富于描绘性、形象性的词语,同时也排斥方言和口语词汇。
(2)用词精当、简洁、扼要,根据不同文种需要大多采用专业词汇,并习惯使用一套常用的事务性词汇,如开端语:根据、为了、关于、按照等;表态用语:照办、同意、可行、不可、务必等;经办用语:兹经、业经、收悉等。掌握了应用文的这些语体特征,就可对应用文的语言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读应用文。
通过学习,学生在理论上了解了应用文的理论知识和语体特点,但在具体写作实践中仍无法准确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入手,规范写作应用文,仔细阅读应用文,如从阅读请假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计报表及各类通知等入手,逐步体会这些文章的.语言特点。在分析教材中的例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分析不同文体的用语特色,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你司x物第128号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所拟定调整华侨携带进口尼龙鱼丝销售价格等意见,从今年5月1日起执行新的调整价格。”这是一则批复的正文,语言简洁,口气果断,“收悉”、“经研究同意”等词语明确地告诉了请示单位该如何处理所请示事务,文章透出的权威性也从字里行间表现了出来。 行政公文用语格外讲究分寸,不同行文方向的文章语气不同,不同的语气则明确地表达出发文单位对发文对象的态度。如请示和报告是上行文,应体现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尊重,言辞要恳切,用语庄重大方,事件表达要清楚,语言要简洁明了,多用祈请性语气,如“请研究”、“望批准”等词语,尾语多用征询用语,如“当否”、“可否”、“是否可行”等等。函件等平行文用语委婉平和,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商洽或通报情况时口气要谦和,多使用“望”、“为荷”、“为盼”等征询语气的词语。通知、决定、通报等下行文则用语质朴、严肃,既明确决断,又要适当体恤下情。多用肯定、命令等刚性用语,如“务必”、“请于”、“不得”等;有时也用征询、期望等语气,如“即请查照”、“希即遵照”等。写作时应根据文件的性质、事件的内容、行文的方向而定。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中指出:“因情立体,即体成时。”也就是说,语体风格要适应交际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因此,阅读和写作应用文时还要体会文章中的题旨情境和语气的和谐统一。如:颁布政令时语气要庄重、严肃,具有权威性;分析数字时的应缜密、精细,具有可信性;提出问题时应恳切、果断,具有逻辑性;下达通报时应明断,商洽问题时要诚挚等等。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反复的练习,体会不同作用文章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对各类应用文的用语要求、语言表达习惯等逐步了解,语感就会不断提高,写作应用文时就会更加规范,表意更加明确。
再次,多写多练也是提高应用文语感的一个途径。
初学者在练习写作时,应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文种练起,如各类条据、计划、总结、请示、报告、通知等文种,除注重各文种的固有程式外,还要严格注意不同行文方向的文章的语气、习惯用语、专业术语等的不同,仔细推敲用词、造句,力求用语规范、准确,用语和文章的题旨情境和谐统一。尤其应该注意介词(如根据、为了、关于、按照、鉴于等)、单音节的文言词语如(兹经、悉、拟、洽、系、尚等)以及表目的、原因、对象、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介宾短语(如通过、遵照、由于、对于、随着等)的正确使用。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在一些非行政公文的通用文书中,要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和通俗性。在调查报告、通报等文种写作中,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如在叙述事件过程或场景时,可用适当地用描写和议论的文字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事件更真实、更具现场感。也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一些有助于表达涵义的消极的修辞手法,如吃大锅饭、一刀切、经济杠杆等词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词汇也广泛用于应用写作中,如:“愿景”“平台”“共识”等,为应用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更具时代性的词汇,增添了文章活力。
帮助学生了解应用文不同语体的语言特色,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写出既规范、又具时代特色的应用文。
篇5: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学论文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学论文
一、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理解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篇6: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感教学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教的重视。小学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强化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主要从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入手,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思考
一、小学生语文语感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尚未成熟,知识面较窄,很少接触到语法常识以及一些历史性资料等。因此,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难以有效地结合这些内容。此外,在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文章结构、段落大意的介绍和分析,而忽视了情感教学,同时也忽视了文章暗含的语感,一些实际上生动、内容充实的文章,也显得十分乏味。因此,强化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1.语感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语感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必备条件,任何语言活动都应该将语感作为先决条件。因此,语感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感,那么语文成绩就会较高,而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以及篇章能力,语言能力是基础,而其核心就是语感,因为学生在进行交流时就需要依靠语感,语感被认为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
2.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语感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这一审美能力就可以通过培养语感的方式进行塑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都需要依靠培养语感来获得。语感实际上是长期实践以及文化熏陶的产物。因此,强化对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并提升其精神境界。
3.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我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是语言的使用者,在生活中频繁地进行着多种言语活动,目的也具有多样化。而在这多样化的目的中,语言一体感受的准确和灵敏程度与语感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切实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水平,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措施分析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培养他们语感最为直接的.方法。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小学生的基本功,同时也是阅读好文章的前提。通过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小学生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又能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朗读还能提升学生的智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朗读之前,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学生做示范,尤其要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中,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2.帮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感
背诵与朗读一样,都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小学语文的文章较为简短,但是文字优美且有些文章都是些经典之作,单靠阅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是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就应该督促学生对这些优秀文章进行背诵。背诵并非是机械化的复读,而应该是将情感融入文章中,抑扬顿挫地进行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背诵比拼,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背诵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文章背下来,再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感。
3.借助课外阅读,积累词汇
词汇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础所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感。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摘抄,将优美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在晨读时进行阅读甚至是背诵。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分享自己摘抄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无论是对教材中的文章写读后感,还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读后感,教师都应该重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这样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对学生语感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在遵循新课改标准的前提下,重视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切实培养并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感。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笼统地要求提高能力。”谈及语文教学,不少人常会产生“耗时多,效果差”的慨叹。为了改变语文教学这种高耗低效的状况,许多有志于语文教改的专家和教师进行过大量的探索,提出过不少可贵的教改思路,开展过不少有益的教改验。我认为,要使学生有主动探究的精神,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二、培养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假如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雅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理解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练习学生。
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爱好。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满怀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雅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雅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技巧
把握了朗读技巧,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其次,要留意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第三,要留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第四,要留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第五,要留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3.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慨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课外活动锻炼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上述两条之外,还需要学生适时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语感的培养。可以适当开展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相声小品大赛等等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锻炼语感。
总之,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正如美术课教学在色彩感上一样,语感教学是语文的“牛鼻子”。语感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要在学习分析语文知识中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语感的灵敏和准确以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的,语感的训练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篇8:利用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论文
利用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积淀着深刻的人类经验。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其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文言文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一、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不少的学生不爱母校,不爱学习,目无尊长,不怕老师,这与他们缺乏爱国观念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在古代文学的鉴赏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这些篇章中都表现出了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屈原的《涉江》、贾谊的《论积贮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文章,也都流露着作家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二、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浑浑度日,碌碌无为,这是没有理想的体现。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古代文学中有着大量的古人立大志成大才的范例,这正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有力武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项羽在看到秦始皇时的“取而代之”的大志;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陈涉在佣耕时即有的“鸿鹄之志”;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岳飞少年时即立下的“还我河山”的壮志;学习《宋东阳马生序》时,也应该把宋濂克服困难,苦学成才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有一些学生思想消极,这与他们不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论语》中的“立志”、“自省”、“交友”等观点就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教材,孟子倡导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观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这些道德思想的巨大威力。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充分领会古人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认真学习。
四、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学生缺德、失信行为却不时发生,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因此,对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应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等。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但很多学生没有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歌唱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都可以无声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成长。
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劝学》中的“锲而不舍”等都是帮助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好教材。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淡泊超逸的人格,表现了一个士大夫身处逆境时疏放与洒脱的人生境界与生命哲理。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把握人物形象、赏析诗词意境、积累名句、研读文学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等,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提高人格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篇9: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陕西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中学小学部:戚继祥
邮编:724200 联系方式:13891654553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如何培养上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示范,体验语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课文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 有人向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请教教好语文的诀窍,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笔者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五壮士爱人民、爱祖国,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品赏重点词语,形成语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品赏那些关键字词的表现力和蕴含的情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语感。
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笔者是这样让学生感悟作者听到瀑布声的感受的: 师:作者为了逼真地表现出自己听到瀑布声响的感觉,运用了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请从课文中将它们依次找出来,并在下面画上横线。 生:读、找,画出“飘”“涌”“盖”等动词。 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心体会这四个动词所表示的含义。 生:声音这种东西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用了这个“飘”字后,让人觉得声音能看得见,也摸得到了。 生:“飘”字让我想到了声音好像彩带一般从远处飘来,又从我的眼前轻轻地飘过,很轻,很柔.很软。 师:进行小结,是的,一个“飘”让我们感觉瀑布的声音不仅有形而且还有情呢。“涌”字告诉我们些什么? 生:“涌”字写出了“我们”与瀑布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生:由“涌”字可见,瀑布之水滔滔不绝,源源不断。 师:总之,这个“涌”字,写出了我们靠近瀑布了,写出了瀑布水的-- 生:流量大!水流速度快!水势凶猛! 师:也写出了瀑布泻落下来时声音-- 生:特别大声,非常响亮。 生:声音特别厚重,给人一种雄浑磅礴的感觉。 师:如果将这个“涌”换成“流”字,感觉怎样? 生:不行,那就不是瀑布了,而是河流了,或者是小溪。 师:为什么? 生:因为“流”字显得水量小,速度太慢了,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让学生通过读、找动词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神奇,学生对文中所用的动词的解读是多元的,是鲜活、深刻的。学生在品味中体会到作者将瀑布的声响通过文字逼真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精妙。学生的语感在探究过程中悄然形成。
三、反复吟诵,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古往今来,文学史上一些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试想,三国的曹植、南朝的袁虎平时不广泛诵读诗书,不懂得语感的培养,那么,他们又怎能七步成诗、倚马可待呢?鲁迅如果从小不在私塾里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巴金从小若不烂熟《古文观止》,那么,《阿Q正传》、《家》、《春》、《秋》等划时代的扛鼎之作又由何而来?可见,反复诵读对语感的养成多么重要。
如笔者教《第一场雪》时安排了三遍读:第一遍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第二遍读,理解内容;每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抠语言文字。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把山村冬夜。
又如《小蝌蚪找妈妈》,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蝌蚪”是生字,“妈妈”有轻声,断句为“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学生都注意到了,并能一口读正确。一个课题三个词,谁重读?谁轻读呢?学生尽管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初知了课文大意,但一时也把握不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是谁找妈妈呀?
生:小蝌蚪。
师:应该怎样读?
生: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师:小蝌蚪干什么?
生: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师:小蝌蚪找谁?
生: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三种读的方式,可以说是三种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对文本的三种理解,表现了三个重心,也就是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其中“小蝌蚪”和“找”是本课的重点。
四、注重联想、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
课文课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出塞》时。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明月和边关是戍边将士的两个典型景物。教学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并想象: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关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明月、关山为主的凄凉的图画,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朗读时边关将士悲壮慷慨的气势便很自然地流露。 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
五、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我们市的天香园后写到:‘哦们天香园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天香园中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真可谓惟妙惟肖。
又如教学了《圆明园的毁灭》时,同学们,面对这一片废墟,你心里有何感受呢?你想说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同时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此时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得到升华,语感的敏锐性同时得到提高。
六、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
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这就要求老师出示“五线谱”的表象来让学生感受这句话,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感。
《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在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课文的朗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六、对比阅读,体味语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且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
1、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如《繁星》中的“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半明半昧的星”,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躺”换成“睡”,把“悬”换成“挂”呢通过比较揣摩,学生领悟到“躺”才能“仰望”,“睡”闭着眼就不能仰望了。“挂”是有一定牵连的,而星星没有牵连,只能用“悬”。
2、变序比较,了解句义变化。如《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如果将“17岁”和“才”换位,句子变为“童第周才17岁就进了中学”,句义由原来的进中学晚变成了进中学早。经过这种训练,学生今后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敏锐地感觉到语序的作用,并会慎重地选择安排语序。如《五彩池》中“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原句)与“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真美啊!”(改句)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原句更能表达作者对五彩池的深切赞美和热爱的情怀。
3、增删比较。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让学生在“走”前面加上“我们”,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比一比,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个“走”字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班长舍身取义的决心。
八、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笔者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圆明园的毁灭》。“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引导学生感悟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圆明园很多风景已不复存在,对圆明园的美只能凭空想像。要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体,联系生活,激发想象,让学生体验、感受、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感。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迷人的画面,接着出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图片,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与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进行对照。在图片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境界,油然而生出赞美,自豪之情。此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某个景点),把这一幅幅图片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读文--想像--感悟--表达”相结合,既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感。同时,也为下文学习、感悟圆明园被毁,激起愤怒之情埋下伏笔。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论文)]
篇10:谈教学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论文
谈教学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论文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有感觉。”显然,语言教学的关键是促使语感的生成、发展和提高,也就是说,培养英语语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领悟感觉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成的表现,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尝试:
一、坚持朗读背诵,培养英语语感
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过:“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背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这说明了朗读背诵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最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前提。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上课时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背,读出句子的语调、意群、停顿和句子的情感来。课本上的对话、课文、诗歌都要求学生熟读,并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我定期在班里举行朗读比赛,评出结果,给予奖励,还把获奖者定为小小英语老师,领读学生英语。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提高了语感。
二、优化听说环境,增强英语语感
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和英语语言环境,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所缺少的就是自然的英语环境。因此,要增强英语语感,必须为学生提供环境、创造环境、优化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坚持英语授课,提供英语环境,课堂上我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讲授英语并辅以手势、动作和表情,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老师,大胆使用英语相互交流、提问,扮演角色,使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沉浸在英语之中,促进语感的生成与发展。
开展各种听说活动。
创设英语环境,课堂上除了必要的英语对话以外,我还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中畅游,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动态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听说欲望。通过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讨论问题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提高了口语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优化英语环境。要学好外语光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利用其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创设优化更多的英语环境。为此,课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谈尽量用英语进行,并开展了每周一个话题活动。让学生充分准备后择时在班内演讲,以锻炼其胆量和培养其语感。
除此之外,还提倡他们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接触纯正的地道英语,增强语感。
三、重视高效实践,发展学生语感
重视高效实践,是指让学生在读熟、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高密度、高效率地进行读、听、说、写课堂实践练习,即多阅读、多读、多听、多写。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量。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课文整体教学,通过这个环节,我不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感悟力。我让学生速读全文、仔细品读全文、听读全文,复述大意这几步骤,是整篇课文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复现,从而使学生由理解、掌握到运用,最终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扩大学生阅读面,我搜集了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更多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除此之外,还让学生坚持每周看一篇内容新颖的英语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多读和多听对语感的形成有极大帮助,要想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还得多写。在这提到的多写,除听写外还有用英语进行的写作,即创造性的写。这样的写作具有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进行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所代替不了的。英语语感的成熟就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发展英语思维的能力极有好处。在培养写作开始时,我采用写简单句、看图写话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做到语法正确、句子通顺,渐渐地发展到写日记;除格式外,对内容要求较简单,能写上四五句就行,以后逐渐增多。因为只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终究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并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培养语感在外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英语语感是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核心,获得英语语感是学通英语的标志。只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并能灵活运用,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篇11: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的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训练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换一换
换,就是语言转换训练,在学习课文语言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评阅的表达形式,变课文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为多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转换词语、句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如在《雾凇》中有这样的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换“镀”字,比如“涂”、“贴”、“加”、“漆”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因为雾凇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是个逐渐的过程,一个“镀”字不仅体现了这一过程的特点,而且把这种很轻很薄的柔美也充分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品味出其神韵。
二、丢一丢
丢,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范文的重点词句去掉,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比如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训练时,我故意丢掉“就”字,让学生体会,这样丢了行不行,对表达的效果有什么影响。经过讨论得出,去掉一个“就”字,就不能看出李时珍的那种“为了万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只能“将就”住在破庙里之意。通过这样一“丢”,学生便从中发现了问题,找到了语言的规律,获得了“语感”。
三、比一比
有比较就有发现。进行语言训练,也应让学生通过比较,比出问题,比出规律,领会语境。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两个词来比较:
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
宙斯……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
通过比较,同学们能体会到“决心”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决心”不仅说明了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还说明了盗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难和面对天神宙斯的勇气。而对于统制诸神的宙斯来讲,惩罚普罗米修斯不需要请示任何人,“决定”一词表现了他的狠毒和独断专行。这样一来,同学们比出了味道,懂得了意思相近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把人物的形象铭记于心。
四、补一补
补,就是让学生根据范文的语言进行思维发散,进行语言补充,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仍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没有写,又如天神宙斯是如何追查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被缚后的心理状态等等也没有写。这些空白的存在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补白进行语言补充,带领学生地充分感受人物的性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恐怕不是教师的讲解所能做得到的。
五、调一调
调,即调换文章中语言的顺序,重新组合,句子里词语,一段话中的分句,有时前后调换一下并不影响意思表达,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是有着天壤之别。如《珍珠鸟》一文的开头是这两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两句话的顺序调整一下,让学生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否相同。而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就能感悟出把“真好”一词放在最前面,更能表达出作者迫不及待要流露出无比喜爱珍珠鸟的感情。
六、读一读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的魅力。因此,教师训练学生语感,就应该注意朗读指导。使读步步深入,并在计中合理穿插说与写的练习,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七、演一演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感。如果课文是童话寓言,分角色演演;课文是叙事的,就开个故事会;课文是写人的,就介绍人物的事迹;课文是写景的,就当一次导游等,把形式搞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令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在精读精练中,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语感。
篇12:探析在语言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论文
探析在语言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言学 普通话 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
论文内容摘要: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合格师范生的必备条件,而语感培养又是普通话提高的关键。本文对语言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的重要性及在听话教学、阅读教学和说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论述。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合格师范生的必备条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当教师的,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草案>》的规定,考试的对象和等级要求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话教师和语音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一级水平。师范院校毕业生、非师范院校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高分低能,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往往低于证书考核达标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只把普通话当作一门考试的科目去学,不注重培养自己的普通话语感,而语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是言语实践的灵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的声音就应该有很好的语感。所以在师范类学生的语言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十分必要。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述。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迅速准确、自然而然地直觉把握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能力。夏丏尊和叶圣陶等前辈曾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但长期以来,语感和语感教学、语感培养并未被人们真正地理解和重视,语文教育界对此也敬而远之,不敢涉足。语感就像一个飘忽不定的幽灵,又像一个捉摸不透的“尤物”,传统语言学家认为千万不要涉足“语感的沼泽”,于是,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成为一片荒原、一潭死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形势新问题的冲击下,在语文教学自身改革的召唤下,一些学者专家和语文教师才致力于“语感”这一荒原的开发,语感才逐渐发展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自“五四”迄今,有不少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向能力的转化。这种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观念至今仍在语文教育界有一定市场。但从本质上看,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特别是语感的培养,主要靠语言实践。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确实有着积极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清培养语感和传授知识的关系,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掌握好传授语文知识的“度”,将培养语感和传授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语感中传授知识,借助知识进行语感培养。只有这样,才可能及时将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规范性。我们知道,语感的习得只能来自于语言学习者的言语实践,而这样的实践只有四种形态,即听、读、说、写,也就是说,语感的习得只能从这四种形态的训练活动中得以实现。因此,要谈语感培养的途径,也只能从这四个方面着眼。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
1在听话教学中培养语感
听话能力是口头语言的接受能力。听,是信息的输入,是内化的吸收。听话活动是听话人借助听觉分析器官,接受语言信息,并通过直觉思维加以辨识、记忆、理解、品评的过程,是以识记、理解语文内容为中心的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也是听话人将说话人的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直觉思维)的过程。听话活动有这样四个特点:一是时空性,听人说话要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高度制约,脱离这种时空,听说交流就难以进行;二是意向性,由于口语声波稍纵即逝,要求听话人高度注意和情感的高度投入,做到入境入情,尽心尽力;三是感知性,及时接受话语代码,辨识声波符号,储存语言信息,为思维的深加工充分准备素材;四是理解性,将接受的口语声波信息通过思维进行排列组合、筛选加工,迅速理解和品评说话人的意思。
在听话教学中培养语感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一是听辨训练,包括辨音辨调和捕捉词语两个方面。前者是培养学生的语音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作同音字辨识的训练,比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老龙生气闹老农,老农生气闹老龙,龙怒农恼农更怒,农怒农闹龙怕农”之类的绕口令听读训练;也可以让学生作多音字辨析,例如“着”字有四种读法,“差”字有四种读法,“和”字有四种读法等。可以是声调训练,包括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声的训练和诗文朗诵中昂上、降抑、弯曲、平直四调的训练;还可以对照普通话标准读音,进行校正方言读音的训练。捕捉词语是培养学生的语汇感。即通过经常让学生听读、听说新鲜词语或关键字眼,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和捕捉词语的能力。二是听解训练。即聆听理解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的语义感,也就是训练学生对通过听觉器官并经过大脑辨识的一连串负载语言信息的声波符号进行筛选、组合和提要,以此准确全面地理解说话人所说的内容。通俗地说,听解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这一训练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把握中心,听记摘要,听问作答,听话推测。其中如何掌握听话推测较难。听话推测就是根据已经听到的话语内容来推测、判断其他没有听到的有关内容。或者听测原因,或者听测结果,或者听测说话人物,或者听测说话意图,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训练,它可以全面训练学生听话的辨识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品评力,也可以培养注意力、联想力、想象力和判断、推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听话训练的浓厚兴趣。三是听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的意感和情感,即对话语的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等的品评能力。也就是训练学生学会评价和品味说话人的话语内容和说话特点。这样的训练可以是听后评议、写听后感等。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
“读”从言,和看、阅不一样,它必须发出声音,默读、阅读是后起之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主要就是强调多读、熟读对培养语感所起的巨大作用。何谓诵读呢?《新华词典》上解释为:“诵”即“念”,诵读,即念(诗文)。我们认为:诵读就是把书面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表述活动。诵读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就培养语感而言,诵读法不是已经过时,而是应该倡导语文教学借鉴这种优良的传统,并且大力弘扬之,给它注入新的血液,在继承中创新。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古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诵读的功能。孔子的话从来都是微言大义,他教育弟子除采用启发式教法外,更常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把握言语作品的微言大义。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不仅重视诵读,而且主张“熟读精思”,他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见《朱子学的》)。用清人唐彪的话来说就是:“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倘若诵读能达到如此境界,语感也就自然养成了。对于言语作品,要从文字中“看”出声音,又从声音中“看”出语气语调,决非易事,比起“读”来,对语感的情感功能要求要高得多。因为诵读可以用学生自己的声音去复活言语的声音,通过声音把感情输入言语,从而复活言语的语气语调,进而感受、领悟作者的感情,这样,同时就会又把作者的感情通过声音给读了出来。诵读,必须读进去,又读出来,一进一出,学生情感既得到了升华,语感也同时得到了培养。为了培养语感的情感功能,光看不行,非重视诵读不可。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诵读。怎样读效果好,怎样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应给予指导。运用诵读教学法,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短文的过程中达到三个境界:首先要使学生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来,以形成“语气感”,这是第一境界;其次要让学生读懂文意,领悟技巧,读出文气来,以形成“气势感”,这是第二境界;最后要让学生读出感情来,读出精神来,要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形成“责任感”,这是第三境界。
达到了这三个境界,语感的培养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教学中要从诵读的境界着手,培养语感。语气上,要指导学生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同时注意句式的选择和运用,如顺装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紧句和松句、整句和散句等,从而表述出丰富多样的情意和各种不同的语气,如强与弱、重与轻、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舒缓、沉重与轻快、严肃与活泼,等等。文气上,如诵读《海燕》、《国家荣誉感》、《白杨礼赞》,就要让学生读出一种回旋激荡的强大气势,以其博大深沉的感情为基础,感悟其通篇一气,流畅跌宕,沉着激壮的气势;读《绿》、《春》,则要让学生感到情思悠远,意境优美,文气舒展有致;读《朋友及其他》、《散步》、《喜悦》、《提醒幸福》,就宜启发学生读出一种人生的感悟,读出人们在幸福时刻的语速、语调和气势。这样的语言学教学才是成功的教育,也才会培养起良好的语感。
诵读中的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增强语感,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课文理解,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要求做到准确、流畅、传神。准确即做到语音正确,语句完整,句读分明,停顿合理,不哼读,不唱读,不拖泥带水读。流畅即读得连贯流利,恰当把握语调和语气,体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传神即有感情地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诵读中的背诵就是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它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模仿名家名篇行文说话,提高语文素养。背诵时有量和质的要求:在“量”上,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篇段。在“质”上,则要求精选背诵材料,所背诗文,或是名家名篇,或是典范段落和精彩片断。此外,教师还要加强方法指导,尤其是经典作品篇目,更要提示文章脉络或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较快理解所背内容,习得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其方法可以归纳为:感情朗读,激活语感;形象再现,诱发语感;结合语境,把握语感;生活补充,引发语感;比较揣摩,增强语感;积累运用,丰富语感。
3在说话教学中培养语感
说话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能说会道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特长。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成功的因素。西方人把“舌头、金钱、电脑”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法宝。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普通话测试中有40%的分值来自命题说话,要求在3分钟内,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选定一个话题,连续说一段话。主要考察受试者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即语音的标准程度,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我们要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培养说话的语感能力。说,是信息的输出,是思维的物化。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将自己的内部言语(思维)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有声语言)的过程。说话就是表情达意,既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又是一种明显的情感活动。从语言学和信息论的视角审察,说话是语言信息的编组合成和输送传导。说话活动的特点:一是迅捷性,言语转换快,口语语速快,信息传递快,声波消失也快。二是针对性,即运用口语进行交际都有一定的交际对象,不是自言自语。三是灵活性,可以先想后说,边想边说;可以独白对白;可以快说慢说;可以多说少说,还可以不说;可以直说、明说,也可以曲说、暗示;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可以说不同的话;还可以用手势、身段、眼神、表情等体态来辅助说话,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等等,我们知道,一个信息的获得=7%语言+38%声音+55%面部表情。四是意向性,也就是口语表达中伴随着说话人明显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倾向。在日常的说话活动中,总是以“感”为主,“思”属辅助地位。完全“不假思索”、“信口开河”或全靠“打腹稿”就能达到文不加点,一字不易的程度,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大量的、基本的。一个五岁的孩子,开口就能说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我最喜欢我爷爷了,他每天都讲故事给我听,还买好玩的玩具给我玩儿,还让我吃喜欢的糖果,所以我最喜欢他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又不识字,自然没有学过语法学和演讲学之类的知识,也能自然而然说出一番极具说服力的话来,既未打过腹稿,也来不及斟字酌句,却是一篇上好的议论文:论点明确集中,论据充足可靠,尤其是论述极其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岂只“通顺流畅”而已。这个例子说明:在说话教学中语感是完全能够培养出来的。
在说话教学中培养语感和在听话教学中培养语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不能把说的语感和听的语感截然分开,孤立培养。在说话教学中培养语感有哪些途径呢?第一,要训练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培养良好的语音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普通话示范朗读或播放短文录音,让学生模仿朗读,做到语音清晰,音量适当,态度自然,言为情发,用声自如。第二,要训练学生说话的得体感。比如,鲁迅先生的名著《立论》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一个小孩子的生日宴会上,贺客们纷纷说吉利话,唯独有一位客人“不相识”,讲了一句大实话:“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得到了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这位客人说的这句话本身当然没有错,人总是要死的,但在那种场合下这话是不能说的。这不是虚伪,而是因为说话必须适应环境,要“得体”。在那种情况下,“得体”的言语行为不是对生死问题作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论证,来讲究真实性;而是要显示说话人对孩子生日的一种态度、一种感情,表达贺客对主人家的祝福。第三,要训练学生说话的形式感。我们知道,语感是对言语形式的感觉感受。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言语内容。比如,《祝福》中的“老了”一词,可以用“死了、去世了、逝世了、见马克思去了、上西天了、与世长辞了”等等言语形式来替换,其中“死了”是最普通最直接的说法,其他各说或带有忌讳的意思,或包含委婉的含义。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意教授语言而不是习得言语。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说写结果中的音义结合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是个体的说和写以及所说和所写,即个人的言语行为和结果。语言和言语的运用不是同一件事,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是教语言还是帮助学生学言语?换言之,教学的目的是掌握语言的知识还是语言的运用?语言是习得的,而不是正式学得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语言运用的实践,应该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习得语言。我们知道,言语的生成包括“言语意念的形成”、“内部言语”、“外部言语”三个过程。说白了,人们听话、说话、读文、写文,从行为来看,就是把人家的文与话还原为人家要表达的意;把自己的意转换成人家能理解的言,这就是言与意的双向转换。这种双向转换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内部言语,它是个体内部发生而不直接参与交际用的言语。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互相转换,靠的正是语感,而不是语言规则。我们平时判断正误、修改句子、推敲措辞、润饰文章,靠的也是语感。我们总是先凭语感听出或看出学生的病句,再通过语言知识的思考,指出其不合乎语言规则的地方。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是创新的,并且在范围上是潜在地无限的。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包括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在内,都不是也不可能依凭语义的理性范畴和语法规则来理解和生成句子。任何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能力,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得的语言知识转化而来。言语能力的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了语言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思想,从教授语言和研究语言转向学习语言。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吸收和积累语言,从而习得和积淀语感。普通话的学习,读正确、说清楚并不难,难的是要读活了、说顺心了,真正做到我口述我心,才能做到自己说得自然,别人听着舒服。最终实现语言学教学的目的,即一听就清,一读就懂,一说就顺,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读得美,说得好,写得棒。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吕淑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j].语文学习,1985,1.
[4]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j].语文学习,1990(9)
[5]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3):16
[6]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博士论文未发表2006年
[7]梁卫红.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1998(3)
[8]叶圣陶.听、说、读、写都重要[j].语文学习,1980(7):36.
★ 诵读教学论文
【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4-03-02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南京数学单科状元谈经验:学习需要积累2022-10-17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文言文的教学策略2023-04-10
经典诵读论文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