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共14篇)由网友“虚拟树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
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
一、分级式突显假设
分级式突显假设(TheGradedSalience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比喻性语言的最初阶段,词和短语的高度突显意义就已经被自动进行加工。[3][4]譬如当人们加工比较熟悉的隐喻(例如“steponsomeonestoes”)时,即使是独立的语篇语境中遇到的隐喻,其字面含义(如“foot”)和比喻含义(如“offend”)都会被同时激活。但是当人们加工意义比较晦涩的隐喻(如“Theirbonedensityisnotlikeours。”)时,他们首先激活的只是字面含义,因为这些是最明显的含义,最先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正是由于分级式突显假设比较灵活地解释了人们理解比喻性语言的速度,而且没有忽略人们理解词汇层面和短语层面所进行的语言加工情况,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比喻语言加工中的一种混合型观点(hybridview)。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读到某个单词时首先想到的是其突显的意义,因此不管语境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不管其接触到的隐喻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最容易被激活的都是其突显意义。[5]目前学界支持该观点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阅读时间实验、短语片段填空实验等。Peleg等还进一步指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有两个独立的机制———语言加工器和语境加工器———参与工作,前者会立即激活突显词语意思,而后者可以独立地加工出信息的整体含义。[4]然而Gibbs却发现,虽然语境可以很快地加工出人们对所读词语意思的解释,但人们在理解与当前语境明显不匹配的突显意义时,语境并未对整个短语的意思进行制约,而与当前语境相匹配的词语含义在话语解释的某些方面却会被忽视。[6]词语和话语层面上发生的这些差异表明,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可能有不止一个语境加工器,而在语言理解的不同时间点,也有多种不同的语境信息在同时参与阐释。
二、空间结构模式
在结合Fauconnier&Turner的合成理论[7]基础上,Coulson&Matlock提出了“空间结构模式”(TheSpaceStructuringModel)。该模式认为,对隐喻的理解除了传统上对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单一映射之外,还应该包含概念结构之间的协调,其概念整合网络的复杂映射四个或更多空间。[8]例如,大家都熟悉的隐喻“Surgeonsarebutchers”[9],传统上是通过从源域(“屠宰者”)到目标域(“外科医生”)的映射来解释,显然单凭这一个映射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医生的技术是否过关,只有通过空间结构模式的详细分解,才能从各个输入空间的合成空间中逐步获得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10](P208)。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首先从外科医生的目标输入空间中继承了部分信息,例如“有人需要动手术,接受手术人的身份以及手术所发生的地点”等等。同时,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也从源域(“屠夫”)的输入空间中继承了另外一部分信息,例如“屠夫的日常工作以及主要进行的活动,包括用利器进行切肉”等等。除了从每个输入空间中继承部分信息之外,合成之后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延伸,通过对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列而衍生出自身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屠夫”空间所投射的“途径—目标”关系,与“外科医生”空间所投射的“途径—目标”关系之间存在不相符之处:屠夫的目标是宰杀动物,并将动物的骨头与肉切分出来;而外科医生的主要目标却是要治愈病人。由于屠夫的目标与外科医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结论———“外科医生的技术不尽人意”。正如合成理论那样,空间结构模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语言现象及认知现象,尤其有利于解释那些需要稍经推断才能得出的语言含义。同样的道理,对于陌生的诗歌隐喻的理解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于合成空间,而不是靠输入空间,或者在源域与目标域所共有的一些额外空间(即所谓的类属空间)中获得。空间结构模式尽管被不少学者认为只是LAKOFF时代的概念隐喻的改良结果,但是该模式相当有用,尤其是在解释不同的语境是如何建立不同的映射,进而又是如何影响对字面含义及比喻性含义的理解速度等方面作用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隐喻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被理解,主要取决于映射的复杂性以及概念整合过程的复杂性。显然这种灵活的隐喻加工观点并不支持标准语用模式,而任何忽视这种现象的隐喻理解模式都是不够全面的[10](P209)。当然,正如Gibbs指出,空间结构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能证明它是错的(即所谓的证伪性)。[6]显然,大部分隐喻理论都假设在不同知识领域间存在某种融合,进而产生隐喻含义。因此,空间结构模式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否从实证角度出发,找出研究证据来证明它与其他模式相比更具优越性。
三、隐喻征途假设
隐喻征途假设(TheCareerofMetaphorHypothesis)认为,不同域的概念之间的隐喻映射可以通过两个过程来完成,即比较过程和范畴化过程[11][12]。譬如一个常规隐喻在映射模式上就会有一个从比较过程到分类过程的转移。如在“基因是蓝图”(Ageneisablueprin。t)中,“蓝图”这个隐喻由于有着两种与之密切相关的含义(即“详细勾勒出建筑师构思的蓝色与白色印刷图纸”以及“可以用来构思的任何事物”),从而导致常规的源术语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加工常规隐喻时,既可以通过把目标概念与源术语的字面含义相匹配(此为比较过程),也可通过把目标概念看作是根据源术语命名的高级隐喻类别成员(此为分类过程)来理解。目前已有不少实证研究支持隐喻征途假设。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加工常规隐喻时,通常比加工陌生隐喻速度更快,而且常规隐喻比陌生隐喻更具有不对称性。[13]当人们理解常规隐喻时,源术语可以比目标术语更有助于提高理解速度;而当人们理解陌生隐喻时,源术语和目标术语在隐喻加工的过程中起着相同的作用[13]。这一研究结果正说明常规隐喻的源术语比陌生隐喻的源术语更具有可理解性比喻含义。此外,隐喻征途假设还可以有效地解释一系列实证研究结果,例如常规隐喻比常规明喻更容易理解,因为常规隐喻是通过直接分类过程来加工的,而常规明喻是通过直接比较过程来理解的[12]。综上所述,针对隐喻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加工这一论题,隐喻征途观点提出了全面、详细的见解。但我们也必须明确,隐喻征途观点是与隐喻密切相关的,它不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比喻性语言,比如转喻和反语[6]。
四、隐喻理解抑制模式
隐喻理解的抑制模式(TheInhibitionModel)由Gernsbacher&Robertson提出。[14]该模式认为隐喻的阐释涉及基本的认知抑制机制,主要用于控制隐喻阐释过程中不相关的源域信息。譬如“律师是鲨鱼”(Lawyersaresharks。)这个隐喻,人们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对鲨鱼的一些不相关的特点进行抑制(包括会游泳,生活在海洋里,长鳍等等),目的是为了突出另外一些相关特点,比如坚韧、凶残和带有侵略性。相关的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阅读“律师是鲨鱼”这个隐喻后,比阅读“双髻鲨是鲨鱼”(Hammerheadsaresharks。)能更快地推导出“鲨鱼是凶残的”(Sharksaretenacious。)这个结论,却较慢地推导出“鲨鱼擅长游泳”(Sharksaregoodswimmers。)这个结论。[14]这表明隐喻的理解过程要求对源域内无关的特点进行抑制,同时对相关特点进行强调。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更好地理解在隐喻加工过程中对隐喻不相关信息的抑制,Gluckberg、Newsome和Goldvarg研究了以下问题:相关和不相关信息的通达差异究竟是由主动的抑制过程引起,还是只源于理解后的策略性加工?[15]Glucksberg等在实验中采用了相同的启动项和稍有不同的调查(probe)项,结果证明,隐喻理解过程对字面上与隐喻不相关的信息具有抑制作用。不过,他们却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隐喻理解过程对与隐喻相关的信息具有主动强化作用。该实验的数据很清楚地强调了在隐喻加工中抑制机制的重要性,尽管它不能区分隐喻理解的比较和分类(或归因)描述。[11]隐喻理解的某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具体的认知机制,比如抑制或压抑,来组织不相关阐释的出现。另外,Grady等描述了两种类型的隐喻可能要求不同类型的加工[9],如相关和相似,其中相似类的隐喻与Glucksberg等研究过的种类更为接近。
五、隐喻理解述谓模式
隐喻理解的述谓模式(ThePredicationModel)是由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intsch提出的,以计算模式来模拟人类理解隐喻的一种模式。[16]该模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潜伏语义分析(LSA)[17],它提供的人类知识结构模型可以通过对大量文本的分析自动建立起高度空间化的语义空间;二是构建整合(CI)模型[18],它是一种文本理解模型,假设词、句或语篇的含义是通过与任何其他已知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得到的,该假设在高度空间化的语义空间内得以实施。词、句或语篇能通过该空间的向量(vector)来体现,所以它们是可以计算的。比如,可以计算在该语义空间内,两个向量间的距离,以此类推,可以得出任何词、句和语篇间语义关系的程度。总的来说,假设语言单位都是由词向量构成,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个句子的向量:一种是脱离上下文,忽视句子构造,即简单的总结词向量;另一种是根据句子结构并根据上下文调节词向量。可见,隐喻理解述谓模式旨在详细说明字面含义和隐喻句的具体理解过程,并模拟相应的计算。例如,Kintsch指出,通过比较模式产出的向量和合适的目标含义,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可以对结构比较简单的“Noun1—is—a—Noun2”的'隐喻进行解释,其模拟结果与我们凭直觉对该隐喻的解释相吻合。[16]而且通过各向量之间夹角的余弦函数值来进行比较,其结果也跟通过相关性系数解释的一致。因此,高度相似的向量间夹角的余弦值就接近+1,而不相关的向量间夹角的余弦值就接近零。如在“Mysurgeonisabutcher。”这个隐喻中,外科医生与手术刀相关(cos=。29)而与斧不相关(cos=。05),屠夫与斧相关(cos=。37)而与手术刀不相关(cos=。01)。“Mysurgeonisabutcher。”在语义空间里将外科医生与斧(cos=。42)拉得更近,而与手术刀远离(cos=。10)。反过来,“Mybutcherisasurgeon”将屠夫(butcher)和手术刀(scalpel)联系起来(cos=。25),与斧的关系未完全消除但却减少(cos=。26)。以上例子表明,与隐喻理解述谓模式一起,LSA空间可以用一种类似人的思维的方式来阐释隐喻的含义。Kintsch等通过以下三步更进一步比较了该模式建立的向量和人们对隐喻的理解:(1)由受试者评估“Noun1—is—a—Noun2”形式隐喻的理解难度;(2)受试者通过他们对隐喻的字面阐释完成“Noun1—is—”形式的框架;(3)通过计算模式模拟隐喻理解。[19]实验结果显示,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和受试者对简单或较难隐喻的理解再一次匹配:在解释简单隐喻时,受试者与该模式都产出与隐喻含义高度一致的回答;而在解释较难隐喻时,受试者和该模式都产出与隐喻含义完全不同的回答。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要素词本身并不能提供很多信息,简单的理解也不要求隐喻两个域之间事先存在紧密关系。对于论据和论断可能完全不相关的隐喻,只要能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找到一些关联,即使两者从整体上来说是不相关的,该隐喻也是可理解的。更重要的是,先前关于隐喻理解的理论都是非正式的,而隐喻理解述谓模式是一个正式并完全实现了的计算理论,既推导出定量实验结果,又与当下广泛讨论的心理语言学在概念上密切相关。[19]
六、结语
由上可见,为了廓清隐喻是直接还是间接被理解的,我们需要相当灵活的模式,才能更详细更有效地说明语言信息源与非语言信息源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进而得出人们理解比喻性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本文所述的各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分级式突显假设强调了在比喻性语言加工中突显意义的重要性;空间结构观点展现了多个知识域是如何相互影响来产生新的比喻含义;隐喻征途观点包含了源域和目标域间的结构排列,等等。更重要的是,持直接通达观的各个模式在解释人们如何理解隐喻时,并未否认人们在理解对话方试图传达的意思过程中从未对单个词进行理解的情况,而且也不排除人们在理解比喻性含义时会比理解字面含义耗时更少的可能性,而不是像标准语用模式那样由彼此孤立的两个过程完成。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直接通达观对隐喻理解的解释比间接通达观更具灵活性,也更加接近现实。同时要指出的是,根据本文对这些在隐喻加工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模式所进行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比喻性语言加工中的所有层面,因此学界还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才能对比喻语言理解过程中涉及的认知过程有更完整的认识。此外,本文所述各模式对隐喻解释的实证研究中,测试的对象均为母语学习者对本族语中的隐喻进行解释。其实过往不少研究已表明建立在不同语言基础上的概念性隐喻在各种语言中的表征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第二语言隐喻的理解能力(即通常所讲的隐喻能力)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有鉴于此,外语研究者在今后应致力于探索如何提高二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能力。
篇2:课程内容的心理语言学理解
课程内容的心理语言学理解
课程内容心理语言学理解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课程内容进行人际沟通,探索用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理解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课程内容理解为系列符号系统,课程内容服务于社会交际.
作 者:刘伟洋 赵会芝 马春兴 苏晓丽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H0 关键词:课程内容 心理语言 学理解篇3: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除心理学和语言学外,还有信息论、人类学等。在方法上,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心理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初,美国举行了几次关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跨学科讨论会,促使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相互熟悉对方的理论、概念和方法。1954年奥斯古德和西比奥克合编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一般认为这是心理语言学的开端。此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也被广泛使用。
心理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描写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当时的心理语言学家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心理语言现象。他们认为言语行为和人的其他一切行为一样,也是对刺激的反应,是联想的形成、实现和改变,是借强化而获得的。这样,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言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这个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古德。他虽然不象斯金纳那样把意义排斥在语言现象之外,引用了中介过程来说明语言的意义,但他仍坚持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言语行为,
心理语言学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产生和盛行之后,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抨击增多,认为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言语活动中的许多现象。
以米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生成转换语法运用到心理语言的研究中,认为人们掌握的不是语言的个别成分,如音素、词和句子,而是一套规则系统,因此,言语活动不是对刺激的反应,而是由规则产生和控制的行为,它具有创造性。他们还认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不是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结构,而是存在于各种语言底层的普遍规则,研究这些普遍规则如何转化为某一种特殊的语言。
这种研究方向在20世纪60年代后已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倾向。近年来,心理学家还用一些新的语言模式来研究心理语言问题,不过它们仍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言语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各种言语缺陷,言语和思维以及言语和情绪、个性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习理论、思维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都会起很大的作用。它对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研究也都有应用价值。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美国开展得比较广泛。苏联、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都有心理学家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特点是力图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本国的心理学传统结合起来。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也已经开展,目前主要是在儿童的语言获得方面。由于汉语和其他各种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4:英语心理语言学教学理念论文
英语心理语言学教学理念论文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高职的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就英语水平而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完成正常的课堂任务,但是基础差的学生由于一向对英语没兴趣,或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以至望而却步,也有学生认为学英语与专业没多大关系,而且又不容易学,于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或干脆放弃。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数有限,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不少教师既要讲重点,又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学生练习说的机会少,缺乏交际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哑巴英语”。
二、心理语言学原理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相互作用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心理语言学诞生至今,研究成果累累,令人振奋,其理论众多,方法各异。其中“相互作用论”(intera-ctivehypothesis)又叫“中间论”。这种理论既承认语言的生物基础,又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这种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刺激--反应过程,儿童学习语言时,并不模仿单个句子,因为经过几年练习,儿童所掌握的并不仅仅是他们听到的句子,而是整个语言系统。同时认为,儿童生下来并没有语法规则方面的具体知识,只有某种组织经验的潜在能力。这种先天的潜在能力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理论强调外语教师教学时,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对象而言,由于多渠道招生,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英语的情绪不高,导致学习行为退缩,精神不振、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个体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1、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
英语教学环境的创造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开展小组讨论、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课外英语角、英语沙龙活动等,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接触语言环境,学会使用活生生的地道的英语。虽然我们没有使用英语的自然环境,但不等于没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广播、电视、英文报刊、英文说明书等都是学生接触英语的途经。根据Broadbent等人的“过滤”理论的原理,人们所吸收的语言仅是其接触的一部分,因此所接触的语言必须足够多,并且真实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高职英语第一册的Unit15课文FirstAid中,为了使枯燥的教学更加生动,我们在课堂上创设了医院的场景,邀请几个学生身穿白大褂,进行role-play,现场演示如何进行急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照顾式的语言”
心理语言学在研究儿童母语习得理论中,指出儿童学话时,母亲喜欢使用一种“照顾式的语言”(caretakerlanguage),这种语言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话语的平均长度又常常比小孩的略长,以帮助儿童的语言发展。母亲在和自己的小孩对话时,如果发觉孩子听不懂,还会重复自己的话或放慢说话的速度。成人对儿童学话的这种态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对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课堂教学的句子不能过长,使用的语言不能太难,应以口语化的短句子为主,否则学生听不懂,产生畏难情绪,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以鼓励和夸奖为主,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
(二)、心理语言学的“元认知能力”的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知识的有效获取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而且能知道“有什么用”和“如何用”,只有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效地用来解决新问题,才能算是“有效”获取。当代研究证明,元认知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元认知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方法;善于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学时期的英语教学,由于学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教材都精讲,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让更多的知识由学生自己课后学习掌握已势在必行。如在英语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词典的能力;构词分析的能力;句法分析的能力;推断的能力;论证的能力等,使之成为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一种自主学习的活动。
(三)、“输入假设”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影响
克拉申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领域颇有影响的代表之一,他的假设有很多不同的术语,早些年叫“监察模式”,后来称为“习得--学习假设”,近些年来又叫“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其途径是在极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只要输入大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而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同时,还应重视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帮助学生减少焦虑,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各种障碍犹如一道道墙或过滤器,这种墙或过滤器越多,输入的信息就越少;输入得越少,输出就更微乎其微,信息经过三、四道关卡的过滤已经所剩无几,因而外语学习者脑中几近空白,交流也就无从谈起。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确立远大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四)、教师应正确地使用“错误分析”理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习语过程中说出的话语不少在结构上或内容上是错误的。对于这些错误,只要不影响思想的表达,成人一般不会进行纠正。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类似的错误会自动消失。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也应采取类似的态度,不能一有错误就当场改正,应该按照犯错误的场合和错误的性质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在操练语言形式的场合,应多予改正;在运用语言来交际时,只要不影响到原意的表达,则不必当场改正,但事后可指出学生的主要问题。错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能力的错误,它们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问题,学生的确是不懂该怎么说。教师如能及时帮助指出,学生情绪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另一类是语言运用错误,可以说是失误。比如用英语交际时该用名词复数的地方却用单数,该用he或him的地方却用she或her;写作时首写字母不大写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是由于疏忽才犯错,所以不必当场纠正。因为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会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说,动手写。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自卑心理、畏难情绪严重,因此教师对待学生错误时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向学生说明错误的出现是前进中的必然现象;同时教师对错误要有预见性,对产生这些错误的现象要讲清楚,还要为克服这些错误创造条件,如增加重复率,使它们从学习的暂时的短期记忆过渡到持久的长期记忆。
(五)、心理语言学对探索教学方法的启示
心理语言学的一个中心观点就是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外语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绝不应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或做出习惯的反应。这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很有启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要在教学方法上积极研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使学生投入真正使用语言的环境,这样往往会比机械练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应掌握多样化的原则,即练习类型要多样化,符合培养各种层次能力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在何时、何地、用何方式、对何人讲什么话,在何种场合作出何种反应的能力。教师的教学不能囿于一种教学方法,应在具体的教学场合选用适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从低级到高级,从已知到未知地螺旋式发展。心理语言学的原理对高职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高职英语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实际教学实践能力,认真学习研究心理语言学,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去指导英语教学活动。
篇5:语言学相关论文
语言学相关论文
论文1:店铺名称语言文化的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消费时代的冲击下,商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并且涉及到方方面面。
这导致了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突出自己品牌,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店铺名。
重庆地区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餐饮行业的店铺名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语言学特征。
语言学特征不仅仅是简单地语言学符号的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出特殊的含义。
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修订的11月1日实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餐饮行业的定义和划分标准,通过走访沙坪坝区大学城片区商业街,对110个餐饮行业店铺名加以分析,探讨其语言学特点,从而反映重庆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心理。
一、语音形式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
语音形式指的是某个语言片断的语音,是从说话人口中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店铺名的语音形式通常是组成店铺名文字的字音。
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自然单位。
按照汉语音韵学传统的字音分析方法,把一个字音(音节)分成前(声)后(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把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叫声调。
[1]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
(一)音节特点音节是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语言里的最小语音单位。
在汉语中,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比如“老百姓”三个字,读出来就是三个音节。
从音节方面考虑,笔者走访的餐饮行业中,最短的店铺名是由一个双音节构成,最长的店铺名是由12个音节组成,平均为4.69个音节。
48个店铺名为偶数音节,所占比例是43%,62个店铺名是奇数音节,所占比例是57%,奇数店铺名要比偶数店铺名所占的比例高7.7%。
其中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的店铺名最多,一共94个,占统计总数的85.4%,一、二音节的店铺名的音节数很少,导致这些店铺名所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被使用也较少。
而七、八、九、十二音节的店铺名,信息涵盖量相对大,但是太过于冗长,不便于人们的记忆和识别。
因此,店主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一般也不太会选择音节太少或太多的店铺名,其分布特点是以五音节为高峰向大于五音节和小于五音节两个方向逐级减少,呈现出金字塔阶梯形。
(二)声调特点汉语是世界上声调丰富的语言之一。
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声调的组合形式可以促成汉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韵律感。
语言的节律就能被这种韵律感组织起来,以便加强语言的协调性。
一般声调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叠音、双声叠韵、平仄组合三种[1]。
叠音是由音节重叠而成。
一部分店铺偏爱使用叠音的方式命名店铺。
例如:果果坊、天天美食、涵涵面庄、坝坝老火锅、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这种店铺名的好处就是便于顾客记忆与识别,但也加重了重名的可能性。
笔者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两家以“天天”这个叠音方式命名店铺。
双声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叠韵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
双声和叠韵都可以构成同一语音现象的反复,从而产生特殊的韵律,增强店铺名的音乐美。
这种特殊的音乐美也能达到让顾客更易识别记忆的效果。
例如:青柠、奥照面、沁茗轩、菠萝蜜茶饮。
平仄指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根据平上去入的音调划分,阴平和阳平能产生声调上扬,发音相对洪亮的特点。
因此,店主在命名店铺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阴平或阳平的音节来结尾。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以阴平或阳平的音节结尾的店铺名更能营造出一种欢快兴奋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者的食欲。
比如:星月面庄、串串王、毛哥老鸭汤、麦翁大鼓烧、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二、词汇组合特点
对于一个店铺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其名使用的词汇选取。
来来往往的顾客对店铺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于店铺名;对店铺名最直观的印象来源于店铺所使用的词。
因此,店铺名的选词十分重要。
(一)词汇来源词汇是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单位。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个有意义的词汇,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达的。
语音结构与词的构成和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1.地名。
川渝两地在全国范围内是着名的美食胜地,两地的很多特产都和美食有关。
因此,川渝两地的地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饮食行业店铺名里浑然天成的金字招牌。
这也是商家集体品牌意识的集中体现,更是彰显川渝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一种方式。
从命名风格来看,以地名命名虽然十分传统,甚至还有些许老土,但是会给消费者一种贴心安全感,以及一目了然的即视感。
笔者在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不少这样的店铺名。
比如:万州烤鱼、成都冒菜、巴蜀烧鸡公、台湾烤玉米、段记北京烤鸭等等,占统计总数13.6%。
2.外来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一大批跨国餐饮企业也涌入我国市场。
加之某些商家为了给店铺增加一些国际色彩以吸引顾客,因此越来越多的外来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店铺名里。
一种是运用外来词音译后当店铺名。
比如:麦当劳、德克士等等。
一种是用中文词和外来词组合的新颖方式当店名。
比如:好吃go。
这样新颖的命名在饮食行业并不是很多,仅占统计总数的7.2%,但是这种命名方式有增多的趋势。
3.数字。
运用数字给店铺取名字的优势在于一目了然,令人印象深刻,在视觉上比起其他店铺名略胜一筹;劣势在于,由于人们对某些数字的偏爱程度很集中,因此增加店铺名的重名率。
例如:168灌汤包。
168谐音和汉语“一路发”类似。
这种数字组合就容易重复。
在笔者走访的大学城片区商业街中,这样命名的餐饮店铺并不多,仅占统计总数的2.7%。
4.人名。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人名做店铺名的传统。
从古代“武大郎炊饼”到运动品牌“李宁”,再到现在耳熟能详的“王老吉”。
它最早的命名形式是“某记”。
这个用法也被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比如重庆市着名的餐饮企业“阿兴记”。
除了对这种命名方式的继承,当然也有发展,一种是在“某记”后面加业名,例如:邓记三合鱼。
一种省略了“记”字,后面加业名通名,比如:涵涵面庄,这种命名方式直接把人名和商铺名连接,也是一种品牌意识的体现。
和使用地名命名不同的是,地名命名体现的是集体品牌意识,人名命名体现的是个人品牌意识。
因此,选择这种命名方式的店铺较多,占统计总数的15.4%。
5.古语词。
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
历史词通常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交际当中,文言词在口语中已经不常使用。
店主为了提升整个店的品味,为了吸引顾客,也会启用部分古语词。
这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发扬。
例如:沁茗轩的“轩”字,大帅锅掌上传奇食尚汤锅坊的“坊”,林凯豪益食府的“府”字等等,占统计总数的7.2%。
店主在使用这些古语词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店铺的文化涵养,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人文风貌的体现。
(二)词汇组合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可以得知,店铺名的长度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简短有力即为佳。
这就要求在命名选词的时候,尽量在有限的字数里体现出店铺的自身特色和自身优势。
重庆饮食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专名、业名、通名。
篇6:浅谈英语隐喻的理解
浅谈英语隐喻的理解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生动语体.但由于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且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这给准确理解英语隐喻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其教学作了探讨,希望对学习者和教师起到借鉴作用.
作 者:张文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3) 分类号:H31 关键词:隐喻理解 想像力 词汇运用篇7:隐喻:生成语言学术语的孵化器
隐喻:生成语言学术语的孵化器
生成语言学借助隐喻铸造了大量术语.隐喻是借鉴科学成果、构建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提供认知框架、建构概念基底的有力手段,是指称概念、表达术语的`有效工具,是构造与理解抽象概念的得力助手.生成语言学隐喻性术语呈现出构造的系统性、来源的多学科性、使用的持久性、定义的明确性等特征.
作 者:谭晓平Tan Xiaoping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武汉,430074 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 年,卷(期):2007 “”(1) 分类号:H1 关键词:隐喻 生成语言学 术语 功能 特征篇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论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在语言学界中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越来越多。其实这种隐喻的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的修辞学传统到柏拉图的隐喻的哲学传统再到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本旺尼斯特的语义学传统,他们都在关心并研究隐喻。隐喻在以往的隐喻研究被当做是一种修辞现象。Richards的《修辞哲学》一书问世后,该书把隐喻当作是思想的传递(intercourse)。语言系统中的隐喻被当作是衍生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人们把隐喻很明确地认定为建构人的认知系统的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这时,人们把隐喻看作是由一个现象来认识另外一个现象的工具。现在,隐喻研究者们都认为隐喻其实就是一种认识方式。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语言表面的意义特征,更是整个概念认知域(concptual domain)的特征。概念认知域又名认知模型,它是某一个社会文化中个人或者集体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的集合。概念隐喻有两个认知域,一个是源域,另外一个是目标域。所谓映射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认知,用源域去认知目标域,进而刺激人脑中认知这类事物的认知图式。公式为“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源域和目标域还有被刺激的认知图式对理解隐喻非常重要。耿占春在《隐喻》一书曾经提到事物间的相关性是隐喻形成的基础。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告诉我们,隐喻的基础理论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源域和目标域之所以能映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关联性。事物间的相似性又构成了事物的关联性。关联是由人脑中的认知语境决定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映射的过程建立在联系的基础上。两种本质不同的概念可以通过认知图式的激活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某种关联。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为“源域――认知语境――目标域”。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的预料中得到了大量的验证,在现代汉语中,我国的学者也对有关“空间、时间、情感”等方面的隐喻做了详尽的探讨。但是,笔者还没有发现与“人生”这个概念相关的隐喻研究。本文将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人们关于“人生”概念的隐喻构建和理解过程。
二、“人生”的概念隐喻
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种。下面从这三个角度理解“人生”的`概念隐喻。
1。“人生”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就是利用清楚、明确的概念认知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相同的,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关联性。如:
(1)走完一生才会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2)因为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所以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3)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坎坷。
(4)生活的魅力在于人生的多种多样。
(5)人生的长度我们不可控,但我们可以决定人生的宽度。
(6)自我们出生我们便踏上了人生的起点,生命的结束就是人生的终点。
源域 目标域
以上几个例子中有关“人生”一词的表达,都是来源于基本的概念隐喻“人生是道路”。人类正是凭借从“道路”这一认知域所得出的经验来认识和理解“人生”这一认知域的。“道路”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基本上每一个人对道路都不陌生,对它都有直观的认识。正是因为“道路”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事物,因此,人类用这一可观可感的源域来认识和理解抽象、模糊的“人生”这一目标域。把人生隐喻成道路,把有关道路的这一经验映射到抽象概念“人生”的认知过程。其映射关系如上图。又如:
(7)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每一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8)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式。
(9)我们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10)你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11)经过一次深刻的人生旅程,我有了重大的人生发现。
(12)当你走完整个人生旅程时,你便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以上几个例子的表达也反映出一个结构隐喻“人生是旅程”。同样,人们把自己所熟知的“旅行”作为理解认知抽象概念“人生”的源域,通过对旅行的认知来理解人生的概念。人们在构建隐喻时总是把已有的概念作为认知抽象概念的基础,通过对熟悉事物的映像来映射未知概念,这就是隐喻的构建过程。以下是“人生是旅行”的结构隐喻:
源域 目标域
人们习惯以熟悉的事物、事件来认知陌生的东西。选择什么样的旅行方式,旅行的目标是哪里,旅行的发现是什么,旅行的过程怎么样都如人生一样,是我们从经历中能够体验到的。作为源域的“旅行”是人们所熟悉的、可感的、具体的,用它来映射到目标域的“人生”,这一结构隐喻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根本的认知方式,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
2。“人生”的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指的是统一系统内部,参照前后,上下,深浅,内外,中心边缘等此类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隐喻。它是产生较早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隐喻。它的产生起源于大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概念。随着人类认知范围的拓展,人们开始用最直接的空间概念来表示抽象或具体的概念。例如:
(13)在人生阶梯上我们应该不断攀爬更高的山峰。
(14)只有站在了人生的高峰上才会领悟人生的真谛。
(15)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应该多往高处眺望。
人们在谈论“人生”时,将方位认识域概念映射到“人生”的认知域中,赋予“人生”以方向和维度。这里就包含着概念隐喻“happiness is up”“good is up”,即好的状态是“上”这一方位隐喻。将人生看成是有高度的事物,这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人们经常有过的经历如“爬山”“上楼”都使人们直接感受到了从下到上的过程,因此才会有“攀登人生高峰”“处于人生低谷”这类方位隐喻的概念。同时,人们在达到一定高度时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愉快心情,因而,人们在构建隐喻时也会用这一方位隐喻来理解“只有站在了人生的高峰上才会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一概念。
3。“人生”的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指得是根据物质世界的经验来理解和把握抽象的范畴及其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时常接触到一种东西,它就是容器。正是因为容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容器隐喻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本体隐喻。所谓容器隐喻,就是把一些模糊的,不易被认知的事物看成形象的有形容器。人类本身就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独立体,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从认识自己开始,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容器,因此,人们在认识“人生”时也往往把它看成容器。因为人生中充满许多不同的人、事、物,和各异的人生经历。例如:
(16)在人生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坎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7)人生犹如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在其中我们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
(18)在人生道路中刻有我们每个人的足迹。
(19)人生就像储蓄罐,我们每天都在积累财富,我们的人生经历不断充实这个储蓄罐。
人们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是“储蓄罐”“百科全书”等,人们的人生经历则看成是储蓄罐里的财富,可见人们在用具体、有形的东西来认识抽象、无形的东西,这就是隐喻产生的过程。
三、“人生”概念隐喻差异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知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隐喻性的思维模式。隐喻是两种事物相似点的关联,这样就使得隐喻性思维在隐喻表达者的传达和接受者的接收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人类在认识“人生”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能够准确表达这一事物的概念和语言形式,因此用人们已经认识的事物的概念来表达“人生”这一新概念。通过类比和联系来发掘它们表象之间的相似性,建立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隐喻思维的过程就是通过关联和对比进行同“类”的过程。
隐喻思维是不同于归纳和演绎的,前者是从特定概念到特定概念的横向思维,而后者是一种纵向思维。隐喻思维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隐喻思维是跨越性的思维,属于非常规散发型。第二,隐喻思维具有高灵活度和跳跃性的特点。第三,隐喻思维具有首创性的特点。第四,隐喻思维具有把心智、认知和意识整合在一起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能把思维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充分地调动起来的原因。正是由于隐喻思维具有以上特点,人们在对“人生”这一目标域的认识过程中,在寻找与源域相似点的认识上就产生不同,人们则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从一维到三维的空间各个方面找到了对“人生”的映射,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概念隐喻。
四、结语
隐喻思维是人们思考世界的重要方式,它已经成为了人们认知世界的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它是由人类自身的经验产生的,同时也收到了思维的影响。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人生”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笔者在分析中发现了“人生”概念隐喻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有它突出的特点,并从隐喻思维的角度阐释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关于“人生”概念隐喻认知域之间的隐喻映射。
篇9:英汉语言学论文
一、研究背景
对学术论文这一体裁,过去20多年以来,引言部分首先受到较多的关注。
引言图式结构的语步模型首先是Swales提出的,1990年他修订为CARS模型。
[11]其后不少研究都采用CARS模型来分析论文及其各部分的修辞特点。
Bunton于就学位论文的引言提出了一个修订模型。
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近年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Kwan收集了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LR章节的语料,将其正文部分与开头和结尾分开来分析学位论文LR的修辞结构,由此提出了一个三语步图式结构来描述LR的正文部分。
他采用了功能—语义法来判别语步,并进一步分析了组成各语步的元素,采用“策略”(strategy)来描述。
其研究显示:LR和引言在结构上并非完全相同[12]。
国内学者陈明芳提出博士学位论文的LR部分存在四个语步,即“参阅已有文献—对选题进行总体评价—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评判—从文献综述提出结论”[2]。
此外,不少研究采用CARS模型分析学术论文中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修辞策略。
Taylor和Chen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论文的引言语篇的基础上指出,差异所呈现的学科和文化特征胜于语言特点,不能泛化语篇结构和语言文化系统的关系。
[13]Martin对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摘要的研究则发现,西班牙语所写的摘要大多遵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术社团建立起来的国际惯例。
[14]另一方面,多项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修辞存在显著的跨文化差异,尽管因语类的限制呈现相对的一致性。
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语篇社团(discoursecommunities)的预期和要求不同。
[15]Cmejrkova也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制约学术语篇的修辞和写作,并没有通用于不同科研社团的学术语篇模式。
[16]杨玉晨认为,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语篇模式差异的产生主要在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3]鞠玉梅和滕延江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各自的宏观结构得出结论,认为英汉学术语篇具有取向不同的潜在结构,受到交际者所认同的文化影响,反映了中西方学者潜意识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
[4][5]最近还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中英模糊限制语的不对等性导致了中英摘要中模糊限制语数量上的差异。
[6]不过有关文献综述的研究集中在英语论文,缺少与汉语论文LR语篇的对比研究,且仅限于学位论文的研究。
由于文献综述与引言属于同一语类系统,Swales用于论文引言的CARS模型及进化版将被作为本项学术论文LR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1][17]
二、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本研究综合了Swales的CARS模型以及Kwan提出的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语步结构,并做了一些修订。
[17]Kwan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Bunton为学位论文引言而修订的CARS模型[18]。
我们认为,不同于引言,文献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所开展的研究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往的研究相比有何联系和有何独特性,以论证该研究的价值,而引言是整个研究的一个概貌[7],因此其结构模型需要依修辞目的和侧重点做一定的修正。
在Kwan的语步结构中,相关研究综述(Reviewingprevi-ousresearch)只是实现语步1的一个策略;策略不是LR中必需的成分,其使用也没有一定的次序。
本研究认为,鉴于文献综述的交际目的,综述相关研究是必需的,也是“确定研究定位”(Establishinganiche)语步的先决条件,因此应界定为语步而不是策略。
由此笔者修订了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结构模型。
语步下面,将组成成分以策略(strategies)和步骤(step)两个类别来区分:必需的成分为步骤,非必需的为策略。
在笔者修订的四语步框架中,我们的语料编码系统吸收了CARS模型、Kwan和陈明芳研究得出的模式结构中的部分语步、策略和步骤。
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两个问题:(1)我们所修订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模型能否得到实证的支持?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原型结构究竟是什么?(2)就文献综述的修辞结构而言,在学术论文语类因素和不同文化的修辞传统两者之间,哪个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语料收集
本项研究收集的文献综述语料分别来自50篇英语学术论文和50篇汉语学术论文。
为保证对比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它们均为应用语言学学科ILrMRD模式的论文。
英语论文取自-的TheModernLanguageJournal、ELTJournal、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LinguisticsandEducation和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等5种期刊,汉语论文取自2001-20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和《外语界》等5种期刊。
每种期刊10篇论文,样本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且所选英文论文排除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抽样的英文论文都是被上述英语学术期刊接受并发表,本研究将这些论文视为符合英语论文的规范标准。
(三)分析方法
我们采用Kwan介绍的功能-语义法[12]来判别文献综述语篇的语步。
语篇分析功能法并不依赖语言结构做标准来判别语步界限,而倾向于语篇交际目的的认知判断。
我们对语料的`语步和步骤/策略编码通过辨认语篇片段的主要语义特征来实施。
我们先确立了四语步框架,策略/步骤范畴以相关文献[2][12][17]为参照;然后以此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考察语料中各语篇片段的功能并判断其交际目的。
从这些语篇片段中我们找出惯常出现的“功能—语义”主题(functional-semanticthemes)。
这些主题可以组合起来表示语步的各种策略/步骤。
如果发现有些语篇片断的交际目的与上述研究中的范畴有所不同,则尝试用一个新的策略或步骤来描述。
在此基础上,分别记录各个语步、策略或步骤在英汉语料中的出现频率。
最后,将常有的项目(出现频率过半)和出现的项目(出现频率超过十分之一方统计在内)分列,并进行英汉对比。
三、结果与讨论
对论文的文献综述进行辨认并不是那么直接,文献综述采用的小标题各不相同,有些不止一个章节(section)。
英语论文LR中有一半(15篇)分成2-5个小节,而只有1/6的汉语论文LR分层次,且均为2个小节。
大多数小标题指明了本节的功能,如“文献回顾”、“理论背景”等。
也有采用突出某些主题的标题(topic-spe-cificheading),如“进行体的标记性”等。
从小标题来看,LR部分粗略可以分为两步:考查以往研究和引入当前的课题。
分析语步之前,我们统计了文献综述语篇的字数,发现英语语篇的长度大于汉语语篇:英语论文LR语篇字数的平均值为1421.43,中文则为978.93。
对两组字数变量t检验得出显著水平为0.009(t=2.702,df=58,p=0.009),说明英汉论文LR在字数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文献综述语篇中,平均每篇参考19.3条文献,最少2条,最多45条;其中英语LR平均30.5条,汉语LR平均8.0条,差距较大。
通过分析文献综述语料的语步、策略或步骤,我们发现大多数LR呈现出我们修订的结构模型中的4个语步,各个语步在英汉论文LR的出现频率见表2。
语步2“评述以往研究”(Sur-veyingthepreviousresearch)在LR中的出现频率为100%,证明它是必需的要素,而不是策略。
由于文献综述旨在揭示所开展的研究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往研究相比有何联系和有何独特性,以论证该研究的价值,所以对以往研究的述评是不可或缺的。
在统计文献综述语篇语步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LR都符合标准的1-2-3-4语步结构,变异主要包括缺少1到3个语步、改变次序、采用含有并列或从属的循环语步的复杂结构。
与复杂结构相对、没有循环语步的线性结构我们称之为简单模式。
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在英汉LR中的分布情况。
汉语LR中只有7篇(23.33%)使用了循环语步的复杂模式,如1-2-1-2-3。
而56.67%的英语LR含有语步循环,说明英语LR循环模式占上风。
由此看出,汉语LR的语步结构比英语更简明。
Connor认为,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话语社团的预期和要求不同。
从中国学术界的观点来看,论文的写作要有简洁性,其中包括在层次和结构上要简明,语言要简洁,要惜墨如金。
社会科学论文要学会以简驭繁。
[8]戴曼纯基于学术论文写作和编审的经验也给出建议,论文写作要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9]因此,汉语学术话语社团对论文简洁性的要求和预期,在论文LR的修辞模式上表现为简明的直线式。
在LR写作中,中国学者摈弃了那些对发展论文主题没有切实作用的文献,而不像不少英语论文作者那样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以往文献进行评述,所以在汉语LR中线性结构要占上风。
而且,汉语LR引证文献条目较少、篇幅较短,且大多未细分层次,都一致地体现了汉语论文简洁性的修辞风格。
而循环模式在英语LR中占优势也主要是其引证文献条目较多、大多来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以及较长的篇幅决定的。
下面我们将重点描述每一语步及其策略和步骤。
(一)语步一:确定主题范围大多数文献综述的开头旨在确定与研究有关的某一主题。
这可以通过两个步骤实现:概述研究主题(S.1A:makingtopicgeneralizations),声言重要性(S.1B:claimingcentrality)。
步骤1A和1B与Kwan模型中相应的策略一致。
(二)语步二:评述以往研究评述以往研究这一语步在LR中的出现频率为100%,证明它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发现,参考已有文献(S.2A:constructingreferencetothepublishedwork)是其必备的环节(出现频率100%),因此称之为步骤。
在语步二中出现的环节还有给予正面和/或负面的评述(S.2B:mak-ingpositiveand/ornegativeevaluation)和总述文献概要(S.2C:makingsummarystatement)。
这两个环节是论文作者可选的策略。
这三个环节依次示例如下:(1)对语言变体的研究最早的是S.Fisch-er(1958)在新英格兰所进行的一次……(Chin.17)(2)对于笔记在口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及如何记笔记,国内外的相关讨论很多,但是,这类讨论基本上属于经验式或直觉式的泛泛而论。
(Chin.3)(3)在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中,学者们大多承认标记性影响习得的顺序和难度,但对于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性并未达成共识,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Chin.10)
(三)语步三:确立研究定位语步三在大多数文献综述语篇中呈现,主要通过五种策略来实现。
其中有四种与Kwan的模型[12]一致;它们是“提出相反的主张”(S.3A:counter-claiming)、“指出研究空白”(S.3B:gap-indicating)、“表明关联性”(S.3D:asser-tingrelevancy)及“构建或合成理论框架或观点”(S.3E:establishingorsynthesizingatheoreticalframeworkorposition)。
另外一种策略是“提出问题”(S.3C:raisingaquestion),如下例所示:(4)非亲属语言翻译的实验数据是否支持以上结论?(Chin.4)
(四)语步四:预告本项研究语步四大多为导入当前研究课题的某些方面,所用的策略及实例列举如下:Strategy4A:Announcingtheaimsorresearchquestions宣布研究问题或目的(5)本文的两个基本研究问题是:1)……;2)如何有效运用量规描述学生的研究报告。
(Chin.7)Strategy4B:Announcingtheoreticalframeworkorpositions宣布理论框架或观点(6)总之,非常规的公开演说开场白的偏离模式由以上三个成分构成,下一节的语料分析部分将以这三个成分为分析框架。
(Chin.15)Strategy4C:IndicatingRAstructure预示论文结构(7)Therefore,ItakeasastartingpointthefunctionalcriteriaofThompson's(2001)typologyofcitations.Iexcludetheformallybasedcatego-riesandintroduceotherfunction-basedcategoriesthatemergedfromtheanalysisofthecorpus.Sec-tion3describesthecorpusandthemethod,whileSection4outlinesthetypologyofrhetoricalfunc-tionsofcitationsusedinthisstudy.(Eng.7)Strategy4D:Announcingtheadoptionordefi-nitionsofterminology定义术语(8)多义名词的词义凸显指的是此类名词某一项的语义心理可及性程度,即该一项在语用者头脑中进行语义投射时的解读清晰性。
(Chin.21)Strategy4E:Indicatingpossiblefindings预示可能的结果(9)Applyingafunctionalgrammaranalysisshouldrevealthecolloquialfeaturesofinformalspeechthatmarkstudents'performanceofstance-supportinonlinediscussion,andperhapssuggesttheformalstructurestheyneedtobetaughtforex-positoryessaywriting.(Eng.13)Strategy4F:Announcingresearchdesignorprocess
篇10:英语语言学论文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氛围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一般一种语言文化的形成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语言的传承、语言接受者固有的文化基因和使用语言的周围环境。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系就十分重视英语学科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也设置大量课时来教授英语课程,基本上使得英语成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高职院校形成了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一种语言文化必然影响该语言的学习和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只有了解当前高职语言文化的特点,才能分析利弊,总结得失,查找原因,提出对策。
一、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现状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日常交际用语、基本语法知识以及词汇量掌握得不是很好,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同学根本没有英语学习的明确目的,尤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自身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减弱;一部分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很短并且不能持之以恒。而自主进行听力训练和翻译练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经常会出现老师卖力讲课、学生不配合,以致于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互动,经常会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没人回答,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
2.教学模式简单。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英语教学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重应试教学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训练及职业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渐渐觉得基础英语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缺乏学习主动性,对英语学习也渐渐失去兴趣。
上课时,也多半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麻木地记笔记,甚至有的同学在课桌上睡觉,最终出现教师卖力讲课,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讲的情况。所以课堂氛围也就显得枯燥乏味,教师的讲授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3.考核形式以应试为主。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英语四、六级考试,在试题上下的功夫比较多,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即使在英语笔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他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还是很差。根据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高职英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学习英语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那么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目前针对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形式过于单一,期末考试主要以笔试进行,平时考核也仅仅看重学生的出勤状况及作业完成情况,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此势必导致学生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忽略了英语技能的掌握,仅仅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忽略了英语对其今后职业发展的意义。
(二)高职英语语言的使用的现状
可以说,高职学生运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很差,而在这个基础上就很容易产生很多冷幽默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式英语在校园间的调侃式的兴起,由于我们的文化还是中国文化,所以即使我们学习英语的语法,但是在严重缺少练习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说的仍旧是中国式的英语。
目前在高校最典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long time no see”,实际上这是我们打招呼时候说的“好久不见了”,但却被用英语表达出来了,实际上这种语法在英语中是不正确的,但是这种用法却也被承认了下来,中国式的英语也被收录进了英语的语法表达中。
还有一种有点尴尬的情况就是,英语中的极简短的词汇的盛行,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hello、thank you、thanks、goodbye、ye、wc等这些比较简单的词语在校园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广的,而这也许还会让我们看到了英语语言文化在中国的改造过程,中国人更乐于说汉语,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是其最熟悉的语言,自己说错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如果说英语没有相应的水平支撑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尴尬。在大学生的聊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化的变式,hello被说成了哈喽、嗨喽,thank you被说成了3Q,bye被说成了88。
二、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
(一)高职英语受应试教育影响巨大,高职英语语言不具备沟通能力
历史原因和选拔人才的机制两方面原因造成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是应试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亟需一大批人才,所以这种应试教育便在中国开花结果,影响了中国三十余年,这么多年来,在教育兴国的政策方针下,我国的高校向社会上输送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亟需的人才,但是也正是这种应试教育也对我们的一些学科产生了影响,拿英语学科来说,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好。应试教育下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学习只是一种考试工具下的产物,根本没有考虑语言本身的功效。
(二)教学形式单一,高职英语语言成为哑巴和聋子语言
现在的高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仍是以课本为主,靠着课本,靠着老师的输出来教学生学习,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感到很枯燥,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并且也会觉得即使学习了也会忘记,这在很大一方面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大都是为考试准备的,为了笔试做准备。
这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氛围中,高职英语语言的沟通功能基本不存在,高职英语语言成为笔杆子下的一种语言,听不懂,说不出。
(三)缺乏使用语言的氛围
高职英语语言的简单化说明学生掌握该语言的能力不够,高职语言语言的中国化却说明我们的文化语境还是相对封闭和固执的。
就对英语被中国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的作用之大,同时看出高职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困境。
传统的中国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方面存在天然困惑。
一些表达方式,表达习惯都和中国传统的汉语表达方式不同,而我们习惯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来完成英语的学习,用自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语言。
我们中国文化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内敛的,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接受别人赞美,比如说被人夸奖“你真漂亮”,我们一定会回答“哪里哪里、你才漂亮”。
只有说这类这样的具有谦虚一类的词语才是中国传统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而英语语言的文化氛围就开放很多,英国人喜欢直接的表达,不晦涩,实事求是,我们并不习惯那样的表达习惯,也许就看不见英语语言文化的特殊的美。
高职英语语言缺乏使用氛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这门语言。
日常的交际过程,甚至课堂的学习过程,我们都较少的使用英语语言。
英语语言还仅仅存在学习过程,没有相对应的使用圈子和场合。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原因、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得学生将大量时间放到学习专业课程上,学校一般也不组织英语交流的活动或者空间。
学生自身更不太可能主动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四)高职英语语言缺乏国际性
语言只有经过固化、整理才能成为书籍语言,或者说书籍语言正式的语言形式,不客气的说是过时的语言方式。
高职英语语言学习是通过书本学习,这样的英语语言根本不具备国际性。
就拿我们常说的厕所一词来说,我们不会知道西方英语国家一般不使用这个词了,但是我们还在一直用着,在高校的学习中,基本上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还是双语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通过边英语边汉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听说能力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英语语言信息量的采集以及吸收。
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较大,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较短,没有时间去接触当前的英语语言。
这种种原因就导致了我们学习都是中国的英语,没有和国际的新的英语语言文化接轨。
这样,我国的高职英语语言不具备国际化,不能和其母语国家实现接轨。
三、结束语
英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具备固有的特点。只是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免掺杂了我们高职院校的特征,使得我国高职英语语言文化呈现出自身特有的特点。本文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使用氛围和缺乏国际化几个方面阐述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旨在将现在情况阐释清楚,以便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提高高职英语语言学习的质量。
篇11:英语语言学论文
大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目前的情景来说,在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来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大多数表现出来的状况是: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教学人员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教与学的过程是发生变化的主要的表现方式。被教育人员如何进行自主的自愿的主动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学生如何自主的进行研究和学习是教育的重点方面。
1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概况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英语语言学习的研究不仅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一方面对于个体学习者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另一方面对于英语教学的宏观方面也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会对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外的研究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把英语的学习的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些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意义。
1.1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外国研究者有Ruhin,Naiman,WongFilh-nore,Stern,AWenden,JamMalley,Chamol,ROxford以及A.Cohen等。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初期,外国语言的教学法研究,处在一个难以跨越的地位,发展的速度出现了极大地问题,同时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快速的发展使得双方的地位难以均衡,就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转化来说,它的研究的重点是从教育的角度发生了转变,从教育者如何去主动的教,逐步的转化成为了学习者如何的主动的去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突出。
这一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较为早期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总结和梳理,以及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和比较。在稍后的时间里,研究者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和改进,特别是在研究问题的深度和覆盖的范围上面。在这些问题的改进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调整,使其发展有更好地空间。就早期的研究来说,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都对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的新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A.Wenden,JamMallev,U.Chamo},R.Oxford以及A.Cohen等研究者对语言的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和最具有象征性的是Malley等人的研究,这些人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学习的理论来指出的,他们认为在语言的认知过程中必然与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可以得出比较完善的一系列的具有理论化的关于语言的学习策略。
伴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的较为规范化和深度化的发展,对于学习策略的论着也越来越多了,如Wenden和Ruhin于198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Learner Salegiesin Language Learning,这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较为不错的学习策略。Malle和Chamo于90年代出版的专着Learner Salegies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一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以及Oxford于1990年出版的专着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语言学习策略:教师须知》)等。Oxford还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alegieseInve-WorvforLanguageLearning。
这些著作的发展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习策略的发展的前景和较为光明的未来。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更好地条件。
1.2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相对于来说,中国的语言学习的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语言的策略研究才刚刚开始了,主要的研究者有黄小华、桂诗春、刘润清、文秋芳等,他们在各自的论述和文章当中都有对自己所涉及的问题研究和重大的发现。
并且在当中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的方案和主要的研究的策略。
这些研究者的研究为以后的教学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并且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对于语言的教学工作有着重大的深刻的含义,并且在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也有着重大的实践性的杰出意义。
这对这一过程的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特点有:首先,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在各种理论的学习的策略的基础性的研究,它是一种基础性质的研究,具有基础的意义。主要有Krashen的监控理论、A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的成果,都为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次,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逐步有了发展,它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是一个从表面到深入内里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和深入发展的过程。
再次,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对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和策略有着比较深刻的重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觉得研究方法的研究程度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
最后,语言学习策略的实践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转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策略的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方法的证明的可行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者的接受的程度,接受的程度越高就说明学习策略的成功,在某些层面上也可以验证其成果的可行性,使用策略的成功是取决于学习者的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幅度,是一个极为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研究者和教育专家针对我国学生的外语语言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的报告来说明这一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文秋芳所发表的《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著作。另一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在,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它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一个新的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的英语的教学的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是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教学的成果和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各个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以及传统的学习方法的根深蒂固,大量的大学生在对外语的学习上还有着较大的误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在成绩的取得上还是差强人意,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取得结果和成绩并不理想,甚至难以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以教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是最大的误区之一。
2.1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国际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机会的逐渐增多,使得人才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之一。但是,与需求量显着增长的趋势相比,中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较大漏洞,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脱节。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大问题,有着相当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前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英语上,而没有真正的做到持之以恒,逐步发展。这种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学理论环节的研究力不够;学校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外语的教学应试化严重,不注重真正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在外语教学工作上缺少创新能力和思维;学生学习态度的不主动;学习方法的应用出现问题;学习阶段的连接性不够等等。
从另一角度上说,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也有重大的概念性的错误,比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语言是教会的而不需要联系;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外语学习能力提高的阻碍。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主要方面在于老师怎么教会学生和学生怎么主动的去学。因此,如果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参与到学习策略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所以来说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水平。
2.2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法
如果教师要使大学生具有英语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英语教师就必须应该掌握大量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数据,并掌握分析方法。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类型有:自然调查(survey),对研究(contrastivestudy),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longudinalstudy)和策略训练研究(strategytraining)。学习策略研究数据采集的方法有:观察法(observation),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访谈(interview),日记(diary)和口头报告(verbalreport)。就目前我国国内和国际上的研究趋势表面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且在研究上发现定性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策略的研究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采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式来进行客观的研究以及调查,以客观并且全面地数据来反映事实、深刻剖析,进而避免所得的结论的片面性。
所以,外语教师在进行策略研究中应该从多角度出发来采集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而发现较为深刻的数据和发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的效果和自身的科研水平。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篇12:英语语言学论文
摘 要:探索一条有效的语言学教学途径一直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的角度探讨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分析什么是和谐课堂,进而利用和谐教学、和谐环境等理论方法指导语言学教学的实际,达到构建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学课堂 和谐课堂的构建
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何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教学,是每个英语教学者都必然关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息息相关。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语言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语言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学习语言的能力。
一、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特点
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的属性、功能、起源和内部层次,掌握英语语言学基本特征和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内容宽泛,不易深细,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学领域中各分支的基础理论,如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基本内容,也包括了语言的变异及其与外部因素的关系。
二、英语语言学的授课对象
英语语言学教程的授课对象是学习英语的高等院校学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了英语。学习英语的高等院校学生对人类语言具备一定的理性认识,懂得一点语言学的知识和语言理论是完全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目前我国几乎所有没有英语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语言学课程,探讨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必将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
所谓“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如和谐的节奏、和谐的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是指各种教学要素和关系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教师以一名“学子”的身份置身于学生中间,同学生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学生心情愉悦地在教学中,诸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
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应该是一个把课程特点、学生、教材、教师、教学手段诸多变量综合考虑的整合过程。尤其是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这些相对于教师来说的客观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手段。
四、和谐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和被认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千变万化,各种创新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然而,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打造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让全体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呢?本人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和谐教学
为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做为教师,也积累了经验,深化了认识,提高了新教法的执教能力。
(1)教师为主导
“教师为主导”是指通过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分析和创造能力;不仅指导学生“学会”,重要的是“会学”。要通过引导、诱导、辅导、指导、疏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为难”变为“喜欢”。
(2)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应体现在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养成参与习惯。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家进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解决。也要引导学生进行争论,表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特别要注意中下游学生的参与。例如:发言面要大,小组讨论要轮流主持,分角色朗读要以小组为单位,要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⑶训练为主线
①端正学生的思想:英语是一门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教师在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方法,以后的课堂上他们都会更好地配合教师。
②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是英语教学目的所决定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习惯于听陌生的外语语音。
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用热情、投入、精力、认真细致的备课,让全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哪些教学方式上都不停留过久,以免学生厌烦失望。
2.和谐环境
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把自已扮演成“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演好”每一出“戏”。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泼,又井然有序。教师平时还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⑴要精心打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其中包括仪表大方得体,洒脱自然,精神饱满,目光亲切.教态自然和谐,上课时面带微笑,这样你才会有亲和力。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一脸严肃,生伯学生不听他的,总是盛气凌人,放不下架子,这样学生就会渐渐疏远你,那么对你的课也就不愿上,更谈不上营造课上师生融洽的互动气氛了。所以我总是以愉快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数学中去。
⑵提问的技巧是打造和谐课堂的又一关键。我在课上提出的问题总是紧扣课本所讲,而且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还设计了一定数量的趣味性问题。提问采用递进式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本科的真实水平让他们回答问题,难易适度,分出梯度,这样他们在课堂上都会有所表现,我也会抓住适当时机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学习本学科的知识,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讲到天气,就讲相关的地理知识;讲到足球,就会讲到比赛规则,也会讲足球明星;讲流行音乐,还会与同学们一起共鸣,师生同唱,其乐融融。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英语语言学教学经验对新时代英语语言学和谐构建的一点粗浅见解。我一直反对填鸭式的语言学教学模式,试图找到民主和谐、合作默契、情感相融的语言学课堂构建的方法与可行性。目的是更好地加强语言学这项基础学科的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
本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学者同仁的批评建议,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组织艺术[H].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H].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王道傻,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昊云.走出牛津[M].北京:学林出版社,.
[5]Jgr.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黄兵.民族院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需求分析[H].广西教育出版社.
[7]郑磊.四级考试后的英语后续教育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2006.
篇1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隐喻的翻译需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由于人类在认知、思维方面本身存在诸多共性,隐喻的'翻译应尽量采用直译,只有当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时,方可采用意译.
作 者:张宏武 宋引秀 ZHANG Hon-gwu SONG Yin-xiu 作者单位:张宏武,ZHANG Hon-gwu(嘉应学院外语系,广东,梅州,514015)宋引秀,SONG Yin-xiu(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刊 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隐喻 认知语言学 文化 翻译篇14: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
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
抑制是语言理解中一种重要的认知加工机制.本文综述抑制理论及其与语言理解的关系,探讨抑制机制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相关实验的设计及其结论,指出在隐喻理解中,喻体只体现其与本体有关的上义范畴,而不包含其本义范畴,因为本义的激活在理解过程中要受到抑制机制的阻止.
作 者:杨小虎 郑树棠 YANG Xiaohu Zheng Shutang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刊 名:外语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5 37(4) 分类号:H0-05 关键词:抑制 强化 隐喻理解★ 文学的的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 英美文学书目清单
【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2023-09-04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2022-04-30
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论文2023-03-18
英语学习中关联理论对隐喻理解的指导作用教育论文2022-10-04
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7-25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2022-09-13
浅谈颜元论“恶”的来源及其意义论文2022-06-03
毕业论文范本2024-02-12
毕业论文格式范文2022-10-01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202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