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

时间:2022-10-19 07:17: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共12篇)由网友“Skylar”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希望能帮助大家!

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

篇1: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

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

本文认为高校德育是建立新时期社会价值体系的'关键.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德育应注重拓展德育内涵、加强德育的导向性及树立终身的德育观念.

作 者:金崇芳  作者单位:陕西经贸学院社科部,陕西,西安,710061 刊 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82 关键词:高校德育   创新  

篇2: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

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五大召开后,随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作 者:王凤文  作者单位: 刊 名:兰台世界  PKU英文刊名:LANTAI WORLD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适应新形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适应新形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一、新形势对煤炭工业的挑战 改革开放来,国有煤炭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变化范围之大、竞争对手的复杂性、多元性,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易变性等诸多方面难以预测。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企业竞争将更加严酷。工业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字看,煤炭工业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一直没有大的改进:国有重点煤矿机械化程度和采区回采率分别维持在73.27%和73.27%,而全行业的这两项指标仅分别为25%和30%左右;从矿业整体看,每百万吨产量用人数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事故死亡率则高出50~100倍,国有重点煤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25%,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仅为20%左右。如果再考虑到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会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煤炭工业当前的经营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极不适应。因此,煤炭行业必须改变这种耗竭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经营方式,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知识技能这一不可耗竭性生产要素在煤炭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全行业生产效率、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以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 者:陈长春  作者单位:作者系兖矿集团公司总会计师 刊 名:煤炭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COAL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 “”(1) 分类号:F4 关键词: 

篇4: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 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 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 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全民地理素质亟待提高

1994年秋季,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组织了以“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为题的全国性抽样调查。其 中与地理知识素质有关的题目及答对率是:①对温室效应清楚了解和了解的占51.3%;②“臭氧层变薄可能导 致皮肤癌”判断正确的占36.5%;③回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只是地球的占51.4%;④在列举科 学技术带来的几个可能危害中,认为“滥用农药、化肥”的达52.9%,“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占23.3%。从 统计数据可看出,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 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 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 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 命运紧密相连。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现在被认为是 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次觉醒。

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 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 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 的根本。

二、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 步调查可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 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在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 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学校,初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 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上课不专心 ,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高中地理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的冷落。高考不考,对高中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 有可无。虽然高一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且有的学校会考监考力度不够,学生过关容易,绝 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无压力,也就没有热情和兴趣学习。教师难教,教学效果较差,势必影响到未来国民 的地理素质和科学素质。

针对上述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重视和督导中学地理教学势在必行,刻 不容缓。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 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 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 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因而,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 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2.重视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是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 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反映地理教 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 技能等要素。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论文竞赛以及形式多 样的教研活动,无疑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地理教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我们地理教师不应自暴自弃,而应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 地理教学投入深厚情感,精心敬业,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的敏锐观察力和创意思维能力,苦练教学基本功 ,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发挥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下的地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重视差生,充分信任和尊重差生,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差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学会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对某项地理事物想一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该地理事物对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其次,让学生掌握地图的“顺序观察”、“整体与局部结合观察”、“抓住重点 或特点观察”等方法,让学生图文结合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 的细致工作,可通过严格训练法、指导法、竞争评比法、制约法、疏导法等,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认真完成 作业、工整书写、自觉完成各项学习要求等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会思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生独立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 标之一,地理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南北取向法是教学生按照地图方位或线性方向展开思维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注意目标取向法是教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让学生做选择题、读图填图题 的目的就在于此。因果综合法包括原因综合和结果综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如对工业布 局、厂址选择进行的多要素原因分析属原因综合法,而“由于CO[,2]的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将升高,两极 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平原”则属于结果综合法。

“学会创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创造方 法主要有“智力激励法”、“类比启发法”、“联想法”、“形态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地理教学中 ,除注意渗透这些方法外,还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掌握的知识信息愈多,产生创造的可能性愈大,获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许多创造都说明了这一点,如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等。

“学会做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生 “学会做人”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 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具有密切联系的一大科学部门,是人类文明建设的基 础理论。”到21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现 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为使我国在激烈的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们地 理教师应深知自身肩负的神圣职责,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松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圆满完成历史赋予的艰巨而 光荣的任务。

篇5: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革,加强地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 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 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 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全民地理素质亟待提高

1994年秋季,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组织了以“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为题的全国性抽样调查。其 中与地理知识素质有关的题目及答对率是:①对温室效应清楚了解和了解的占51.3%;②“臭氧层变薄可能导 致皮肤癌”判断正确的占36.5%;③回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只是地球的占51.4%;④在列举科 学技术带来的几个可能危害中,认为“滥用农药、化肥”的达52.9%,“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占23.3%。从 统计数据可看出,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 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 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 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 命运紧密相连。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现在被认为是 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次觉醒。

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 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 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 的根本。

二、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 步调查可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 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在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 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学校,初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 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上课不专心 ,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高中地理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的冷落。高考不考,对高中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 有可无。虽然高一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且有的学校会考监考力度不够,学生过关容易,绝 大多数学生觉得学

[1] [2] [3]

篇6:适应院校发展新形势研究生论文

呈现出法制化、一体化、科学化、利益化、信息化、民主化等趋势。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行政管理运行方式的变革,必然对军队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警官摇篮的部队院校,虽经几次调整、完善,管理培训层次不断提高,为武警部队培养了大批优秀指挥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但还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政策制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谋求改革和创新。

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新时期部队院校招收的学员成分出现多样化,加之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引发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物质利益的巨大变化,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对部队院校学员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管理工作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切实改变观念,积极创新管理教育模式。

强化法纪教育意识,进行正确引导。不断加强我军性质、宗旨、职能教育,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通过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大家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部队需要与个人愿望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员安心本职,献身国防,建功立业的意识和热忱。引导学员自觉用条令条例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按条令条例办事,克服各种违纪现象。

要利用典型的违纪事例对学员进行纪律教育,使其明白违反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给部队造成的危害,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给家庭造成的严重后果,强化学员的纪律观念。

树立动态管理思想,实施科学管理。由于院校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既有基层带兵人,又有地方大学生,所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各异,他们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明显增强,那种“你是兵,我是官,我怎么说,你怎么听”的简单命令或管理方法已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动态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控体系,需要管理干部启动心智,科学施管,确实把管理对象定位于我们的管理“雷达系统” 之中。为此我们要发动群众,依靠骨干,形成管理教育信息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调整管理对策。

篇7:适应入世新形势 探索办学市场化

适应入世新形势 探索办学市场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职业学校进入买方市场的步伐正日益加快。职业学校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它的“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产品”是否有较好的质量,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营销”手段。近几年来,我校致力于把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引入学校管理,摸索出一条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新路子――“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先机,以营销为动力”,因而虽地处人口不足30万的山区小县,在职业教育出现“滑坡”的不利形势下,却异军突起,招生人数逐年上升,招收398人,招收596人,招收612人,招收761人,招收785人,招收832人,653人。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王光英副委员长为我校题词:“瓷都艺术人才的摇篮”。月,我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一、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 特色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 丰厚的陶瓷文化积淀。德化是中国陶瓷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三大瓷都。德化陶瓷有三大特色: 一是瓷质洁白纯净。据科学测定, 明代的德化白瓷白度已达到84.54-92.5℃, 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其釉面纯净无瑕,光泽莹润无比,使我国白瓷制作工艺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是瓷塑技艺高超。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享誉国际瓷坛,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共49件。数百年来, 德化瓷塑一直代表中国瓷塑的最高水平。三是陶瓷远销全球。德化瓷外销历史之久、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位居全国首位。宋代以来,德化瓷大量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附舶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年10月从南中国海清代沉船“的星号”打捞出来的35万件瓷器,绝大部分为德化青花瓷,当年的盛况可见一斑。

2. 陶瓷成为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陶瓷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德化陶瓷大举进军欧美市场, 成为福 建省的出口创汇大户。德化因此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200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的集团公司就有20余家。20全县陶瓷产值38.02亿元,80%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起, 德化陶瓷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陶瓷业已成为德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德化县也因为陶瓷经济的迅猛发展,连续四年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第十三名。

3. 陶瓷业发展呼唤智力和人才支持。陶瓷产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瓷土的配方、样品的设计、坯体的制作、产品的装饰、产品的烧成、产品的包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外贸营销,长长的产业链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县共有陶瓷从业人员80000余人,仅福建佳美集团一家企业, 便有8000多名员工。作为外向型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科技含量, 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 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始终是一个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县委、县政府在陶瓷企业家的强烈呼吁下,投资5000余万元为我校建设占地面积252亩、建筑面积42000余平方米的现代气息浓郁的新校园。陶瓷企业家与社会各界捐资达648万元。

(二) 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 赢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机

1. 专业设置与陶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职业学校逐渐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的人才需求是职业学校存在的必要前提。我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切合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陶瓷业发展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 我校就设置相应的专业。我校从1981年创办开始就设置陶瓷工艺专业,随后相继开设了幼教、建筑、家电维修、财会、水电、服装裁剪、公关与文秘、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但这些专业都相继停办。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意识到开设专业不能盲目向别人学习,应该了解人才市场的发展态势,科学预测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要切实把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根据德化乃至泉州市陶瓷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了陶瓷雕塑、陶瓷装饰、陶瓷电脑美术设计、陶瓷营销、工艺美术和职业经理、财会电算化等专业,今年将开设陶瓷外贸与英语、陶瓷配方等新专业。专业设置保持适度超前,如陶瓷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培养运用计算机设计陶瓷样品三维图片与国内、外客商进行网上交易的专业人才,为德化陶瓷业未来进行网上交易培养人才。由于专业设置与陶瓷业发展相配套,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对口就业率高达95%。

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围绕陶瓷市场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学科教学内容。以拳头专业----陶瓷雕塑专业为例,80年代初期,由于陶瓷业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传统瓷塑为辅,该专业开设素描、国画、色彩、书法、陶瓷工艺学、传统瓷塑(佛像塑造)、日用陶瓷造型、瓷彩、打模、烧成等主干课程;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陶瓷业逐渐以生产销往欧美的小工艺品为主,该专业开设素描、速写、陶瓷工艺学、西洋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浮雕、创作设计等主干课程; 90年代中期开始,陶瓷企业逐渐增加树脂工艺和蜡工艺,且比重连年提高,该专业适时增加树脂雕塑与创作等主干课程。同样是素描,早期是为传统瓷塑服务,故强调明暗;后期是为西洋人物塑造服务,故注重结构。同样是陶瓷工艺学,早期策重为日用陶瓷服务;后期则策重为工艺陶瓷服务。总之,每一课程的开设与停开,每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化,都是以不同时期陶瓷企业对具体岗位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为依据,并保持适度超前。

3.与陶瓷企业联合办学。所有专业均与陶瓷企业联办,建立契约关系。陶瓷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现状与预测,提供学生见习、实习和假期勤工俭学的方便,择优录用毕业生。如泉州冠福陶瓷集团,委托学校开办职业经理和财会电算化二个专业,为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培养分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企业在招生前以契约形式承诺录用全部毕业生,参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学校开学时就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有重大活动就邀请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教师,莅校介绍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适应企业对高层次陶瓷雕塑人才的需求,从年起,我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联办陶瓷雕塑研修班,从毕业生中择优入学,由清华美院的教授、博士到校授课,该班已为企业培养120余名高级样品设计人才,深受陶瓷企业的欢迎。

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一)以人为本,通过竞争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把学校办成名牌学校,就要有名牌专业;要有名牌专业,就要有名牌教师。名牌教师必须在竞争产生。为了培养名牌教师,我校多管齐下, 努力营造产生名牌教师的竞争氛围。

1.全面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具体做法是:①公开岗位设置。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上级编制、教师工作量的有关规定,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需设岗,因事设岗。②公开岗位条件。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每个岗位的条件,包括学历、年龄、教龄、品德、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等。③公开报名情况。制定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操作方法,教师填报岗位的结果全部公开。④公开发表演说。学校对参加竞争上岗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确认符合条件后,由竞争者在竞岗大会上公开发表竞岗演说,提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目标及措施。⑤公开进行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结束后,评议组或全体教师,根据竞争者德才表现和竞岗职位的工作设想,进行公开测评、民主推荐。⑥公开课堂教学。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课堂教学评审机构,制定课堂教学评比办法和评分标准,评定教师课堂教学的成绩。⑦公开择优聘任。以竞争者的工作设想、课堂教学和民主测评结果及德能勤绩为主要依据,以学历、资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为参考,优秀者优先聘任,不合格者不予聘任。⑧实行上岗前公示。对拟由学校聘用的竞岗者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布,允许教职工提意见,反映情况,对公布对象在规定的期间内,教职工没有异议的,由校长正式聘任。

2.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①公布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及报名期限。②公开报名竞聘岗位。竞聘者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填写竞聘岗位,也可由教职工民主推荐,每个岗位至少应有2人以上竞聘。 ③公开发表竞聘演讲。根据报名情况,经过民主推荐产生岗位候选人,参加竞聘演讲。通过抽签确定竞聘演讲的顺序,在全体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上对竞聘条件、理由及任职设想等进行竞聘演讲,进行现场答辩和民意测评,并公布测评结果。④严格进行考核。由学校组成的中层干部聘任领导小组组织对竞聘者进行综合素质审查考核,根据任职要求可进行相关知识的考试,依据考核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列,确定初步候选人。⑤上岗前的公示。学校确定聘任人选,向全体教职工公布,接受教职工的咨询,时间至少7天以上。公示期满后,召开全体教职工或教代会,公布公示期间内收集的意见,进行审议和表决,确定聘任对象。⑥正式聘任。校长向受聘者颁发聘书,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任职期。首次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原有的10名中层干部有4名落选。

3.职称评定与各项评比全面量化。凡是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均可申报。学校制订了量化考核标准,包括师德、学历、任职年限、教案、作业批改、教学成果、公开教学、教研教改成果、指导学生、论文、受表彰、继续教育等。申报者由学校推荐小组给予评定分数,公示一周后,由高分到低分推荐。学校优秀班主任评比、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教学能手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等,均按学校制订的量化评分标准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 全面启动名师工程。邀请全国知名的陶瓷雕塑家莅校讲学,从1998至年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到校作专题讲座20余场;推行专业教师“下水”制度,每个专业教师课前必须自制范作方可进入课堂,每个星期举行一次专业教师范作展览,进行师生同展;大力支持专业教师面向社会举办个人作品展,场租、布置、媒体宣传、请柬等费用全部由学校负责,学校还给予2000元奖励;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人至少挂钩一家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既让教师了解市场、服务教学,又提高教师知名度;充分利用《泉州晚报》、《德化报》、《德化文艺》报纸以及自办报纸《摇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介绍有一定成果的专业教师; 鼓励专业教师参评工艺美术系列职称,现我校已有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48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与评奖,已有10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县陶瓷艺术展评会上获奖或报刊发表;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团体与学术交流,学校已成为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书法美术协会、现代陶艺协会的大本营。

(二)全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

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是封闭的。各所学校内部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小社会”,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后勤服务系统。学校包办后勤时代,校长要是多面手,常常“不务正业”。为了改变这种学校办社会的状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刀刃上,我校大刀阔斧地进行后勤管理改革,把后勤工作全面推向社会。为确保后勤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聘请德化戴云律师事务所二名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为改革保驾护航。

1.后勤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承包经营。学校后勤工作市场化、社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学校后勤工作的必然要求。我校顺应这种要求和变化趋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大变革,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超级市场、食堂、文印中心、休闲阅览厅、理发厅、乒乓球厅、摄影部、医疗室等后勤服务工作全部面向社会招标, 由社会行家承包经营, 每年可增加收入近25万元,节约人员经费支出约50万元。校办陶瓷工艺厂和陶瓷研究所也面向社会招标, 实行经营承包。

2.物品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用品采购, 数额3000元以下的一般面向社会询价购买; 3000元以上的,有的通过政府采购,有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有的面向社会询价购买。所有采购,均事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分发采购须知,邀请监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派人参加,严格按招标程序进行,物品聘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从年秋季至2001年秋季, 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石膏教具、课桌椅、雕塑架、画架、电脑、多媒体、铁床、图书与课本、办公家俱、书架、厨房用具等等,至少节约100万元资金。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校致力于树立学生“求新求异、开拓开放”的观念, 并将此作为校训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不因循守旧,不雷同抄习,不停滞不前,不自我封闭,这是一个职专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一)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教学内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从技能的传授过渡到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陶瓷雕塑专业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 根据该专业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和学生文化素质低的现状, 只开设政治、应用文、英语等课程;基础课以“服务”为原则, 只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以“实用”为原则,学习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 全部为技能操作课, 企业样品设计人员做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97年开始推行“两证”制度,即学生须取得职业资格鉴定中级证书,方发给毕业证书。学校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专门为陶瓷类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确保毕业生与人才市场接轨。

(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德化的外向型陶瓷企业, 都是通过春季、秋季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与外商签订购销合同, 以销定产。企业提供的样品是否得到外商的认可, 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生存与发展。因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我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外, 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各种专业展览和参加各级专业制作竞赛;以“创新”为主题,经常举行全校性专业技能现场大比武,并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重奖。在校期间现场大比武总成绩居年段前30名的陶瓷雕塑专业学生(每个年段共11个班近500人),除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外,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化陶瓷雕塑研修班学习,学费上给予至少1300元以上的优惠;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评会, 并在德化县图书馆一楼大厅面向社会展出。

(三)实行开放式实习

我校在泉州市职业学校中率选成立“实训处”,专门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管理工作。通过长期摸索, 建立了实习与就业一条龙的开放式实习,使下厂实习与就业上岗相结合。即三年级学生取得陶瓷雕塑中级工证书后,分头到广东的深圳、潮州、石湾,我省的厦门、泉州及本县陶瓷厂家实习,每个专业下厂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学期, 技能性强的专业为一学年。实习单位的确定有多个渠道:一是通过同学推荐。学生利用与往届生的老乡关系、亲戚关系、上下届关系,寻找实习企业;二是通过专业老师推荐。由于专业老师与多家企业有业务关系,企业对老师的推荐也比较信任;三是通过学校推荐。由学校直接推荐到联办企业实习,或在学校举办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上应聘;四是直接到企业面试。由于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基本同步,实习前又通过中级职业资格鉴定,一般只需一个多月便可直接上岗,领取数百元的工资。实习结束后,大多数毕业生都留在实习厂家工作,月薪一般在800―8000元之间。这也是我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的秘密。

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校正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的新规律。20秋季,我校将全面推行教师工作室制度,其基本内容是:教师优化组合,建立工作室;工作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一律竞争上岗;工作室既是教学的团队,又是育人的团队;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室,即学生自主选择老师;工作室实行优胜劣汰制,凡学生数不足规定人数的工作室自然关闭,凡学生数超编的工作室可扩大规模,面向校内、外公开自主招聘教师(合伙人);工作室选聘文化课老师;实行工作室教育、教学业绩量化评估考核制度;奖金、福利、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职务提升等均与工作室业绩直接挂钩;工作室制度与学分制、弹性学制结合;工作室“品牌”形成后,可自主招生,自主调整教学计划,自主编写专业教材,自主推荐毕业生就业。教师工作室制度的实施,办学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必将为我校未来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篇8:适应新形势开创科技人才动员新局面

适应新形势开创科技人才动员新局面

新形势下,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价值规律对科技人才的影响更加突显,国内人才资源以及受此影响的科技人才动员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如:国企人才流失继续加剧、各专业人才发展失衡、跨地域人才流动加快等等.我们应当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科技人才动员工作.

作 者:吕录庭  作者单位:安徽省军区参谋长 刊 名:国防 英文刊名:NATIONAL DEFENSE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9:浅谈档案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浅谈档案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 者:王显来  作者单位:辽阳石化分公司档案馆 刊 名:兰台世界  PKU英文刊名:LANTAI WORLD 年,卷(期): “”(21) 分类号:G27 关键词: 

篇10:构建适应社会的高校德育内容论文

构建适应社会的高校德育内容论文

[摘要] 高校德育适应社会是指德育内容利于大学生正确地应对各种利益关系,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其辅之以德、助人成材的现实效力。当前流行的几种德育内容构建模式社会适应性不强,其根源在于它们在处理道德规范与道德心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德育适应经济与德育适应社会等关系时的偏于一端或囿于一面。由“八个一”组成的高校德育内容正是为了克服当前模式的缺点、增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而作出的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适应社会;反思;构建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面向社会”为宗旨的德育内容改革已经在高校全面启动。[1]在各种教改方案中,“德育须适应社会”的呼声不仅甚为强烈,而且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然而,综观热闹非凡的德育内容改革,许多改革成果是挂“适应社会”之名而露“不适应社会”之实,德育内容不能面向并引导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仍然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高校德育工作者对“适应社会”的把握偏失,以及对现有德育内容安排缺少社会适应性的深刻反思恐怕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基于此,如何在“适应社会”的正确理解中构建出适应社会的德育内容,使高校德育能够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德性需求就不仅仅是一种热切的期待,更是一种急迫的追求。

一、“适应社会”的涵义

概括地讲,所谓“适应社会”,是指个体借助一定的社会互动方式,在合适地应对各种社会关系中不断地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过程。其具体涵义有三:

第一,从途径来看,适应社会需要个体在角色扮]中恰当选用顺应或同化的社会互动途径来完成。个体在扮]社会角色时,为了妥善处理社会期待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冲突关系,他一般要通过顺应和同化这两种社会互动途径来进行,其中,顺应是指个体“改变自身原有的行为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2]。而同化则是指个体“过滤或改变社会现状以推行自身行为模式”[3]。至于何时采用顺应途径,什么时候又采用同化途径,一切要以“能否恰当地处理好社会关系”为选择尺度。如果所采用的社会互动途径不仅让个体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又利于社会的进步,那么个体与社会和谐状态的出现就意味着此时的个体应对社会关系所采用的途径是合适的,也就是说其心理和行为表现是适应社会的。无视角色扮]的社会适应目的,滥用顺应或同化途径如随波逐流、谄媚迎合式的被动顺应社会,以及无理取闹、横行霸道的强制同化社会并不能带来个体的适应社会。

第二,从过程来看,适应社会是一个渐进、连续的动态过程。个体对特定社会关系的恰当处理虽然是其在某一生活领域适应社会的表现,但社会关系的复杂多样性,以及社会化伴随个体整个一生等客观实际的存在时时提醒我们:适应社会不等于进入社会,而是个体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面对社会关系──合适应对社会关系──再面对新的社会关系──再合适应对新的社会关系”的循环不已、渐进连续的动态过程。

第三,从结果来看,适应社会的结果是恰当处理社会关系的个体赢得了必要的社会发展空间。这其中的缘由就在于当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能够合适地应对各种社会关系时,表明他扮]的社会角色从性质上讲要么是一个反省自身、及时改过而积极顺应社会的向上型角色,要么是一个求新祛旧、勇于超越而自觉地正面同化社会的创新型角色,而这两种角色的任何一种表现都有助于个体通过主动融入社会,抑或通过抢先引领社会来取得促进自我发展的社会资源,相对于那些适应社会不良的个体来说,适应社会者恰恰就是因为占有了这些社会资源,他们由此赢得了必要的社会发展空间。

二、对当前德育内容构建模式的社会适应性反思

透过以上对“适应社会”内涵的剖析,我们不难理解,所谓高校德育适应社会是指高校德育内容利于大学生合适地应对各种利益关系,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其辅之以德、助人成材的现实效力。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普遍低下,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德育的社会适应性不强不能不说是最为基本的原因之一,下列三种流行的德育内容构建模式便是其中的代表,需要高校对此作出深刻反思。

其一是“重规范轻心理”的德育内容构建模式。长期以来,受科学主义和操作主义的深刻影响,我国高校德育普遍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特别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科学预制并要求学生予以行为外化,推行用考核规范识记和观察行为的办法来检验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反映到德育内容的安排上,重道德行为规范轻道德需要、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道德心理就成为多年难改的积习。无论是打开教材,还是走进教室,充斥书本的规范堆积与弥漫课堂的规范灌输到处都昭示出规范教育的至上性与心理教育的可有可无。显然,高校这种“惟道德规范是育”的做法既是对“道德行为源于道德心理”这一德行发生规律的漠视,也是对大学生全面的道德素养的机械规定,其不适应社会之处必然无法掩盖:一方面,重规范轻心理的德育内容安排由于没有了对大学生道德感知和道德思维的关注,使得大学生基本上过着一种“你规划、我遵守”的只有服从没有分析和判断的“空心”型道德生活;另一方面,重规范轻心理的德育内容安排由于疏忽了对大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道德意念因素的重视,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通常是一种无积极道德意向参与和推动的勉强行为,而且当大学生面对诸如假公济私、权钱交易、坑蒙拐骗等丑陋的道德现象时,他还容易因道德需要的缺失、道德情感的冷漠和道德意志的动摇而随波逐流。

其二是“重理想轻现实”的德育内容构建模式。众所周知,出于为社会培养大人、圣人、君子等仁人志士的德育目的,传统的德育在内容建构上总是超乎现实地把德育等同于道德理想教育。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种理想化德育仍在一些高校占据主导地位,其通常表现就是无视大学生丰富多样和多层次的道德生活方式和目标,把共产主义理想当作大学生道德生活的唯一追求,高校德育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被定格为培养大学生崇高的道德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社会理想的超级成人规划,至于大学生对现实的道德关注和追问则被遗憾地视为“小儿科问题”而不屑一谈。然而,一个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是,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在于它以“实践─精神”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即道德不仅源于社会实践并为社会实践服务,而且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它决定了高校德育内容既要体现其直面大学生道德生活的现实需要以利于他们积极顺应社会,也要彰显它超越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理想性,使大学生在道德理想的追求中能够合理同化社会。因而“重理想轻现实”的德育实质上是一种肢解道德本质、弱化德育功能的德育,其操作的结果必然要显示出明显的不适应社会症状。

其三是“重适应经济轻适应社会”的德育内容构建模式。这是一种在当今高校最为常见的德育内容构建模式,其特点是整个德育内容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是道德律令的阐述都侧重于如何引导大学生对经济生活的适应。然而,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重适应经济轻适应社会”的德育在展示其社会适应性上只利于大学生在经济领域恰当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并不能帮助大学生在非经济领域赢得其生活发展空间。这是因为受经济机制的内在制约,经济道德只能在经济领域这一特定范围内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生活,高校如果一味强调经济道德的价值取向,那么,仅以“经济人”身份去参与社会生活的大学生就难免经常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同“家庭人”、“公共场所人”等社会人的价值选择相冲突的道德困境,并在对非经济领域道德现象的毫无准备中而一筹莫展,显得十足的道德无能。

三、适应社会的高校德育内容体系

当前高校德育适应社会不足的种种表现反复告诫我们:问题不在于德育是否已经影响了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的道德生活,而在于怎样积极影响他们的道德生活。鉴于德育适应社会不足的根源在于高校在处理道德规范与道德心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道德的经济适应性与道德的社会适应性等关系上的偏于一端或囿于一面,那么,提高德育的社会适应性就有赖于高校克服以上模式的肤浅与狭隘。如下由“八个一”所组成的高校德育内容构建模式正是为此而作出的尝试性探索。

1.树立一个课程学习目的──适应社会道德生活。这是为引导大学生自觉反思并优化其道德需要而安排的德育内容。道德需要是指个体在内心产生的对一定道德体系的倾向性。作为人的需要系统中一种高级形式,道德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和充实着作为社会关系的人才有的独特本质。而且没有道德需要,个体不可能进一步产生“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而努力适应社会道德生活”的动机和行为。因而阐述道德需要的产生、发展和作用,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需要的特征,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进行“为适应社会道德生活”的目的牵引等就应成为德育内容的首要安排。

2.掌握一个价值取舍方法──在复杂的道德关系中辨善明恶。这是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而安排的德育内容。行以知为基础。道德认知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善恶辨识尺度对道德范例进行价值分析,从中获取稳定而清晰的道德新知的过程。该过程既体现了个体于辨识道德范例中获得正确价值取向以化解其道德困惑和冲突的能力,也彰显了个体对道德新知的适应条件和范围予以理解的思维力量,因而是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准备。针对很多大学生在“具有陌生性、间接性和变动性等性质的现代道德关系”[4]面前迷茫不已或是非难辨,所以,为帮助那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复杂的道德关系中能够辨善明恶,使他们能够避免或减少道德迷糊和道德无能,就成为当前德育的重要任务。只不过高校在传授道德认知内容时应明确地把道德范例作为道德认知的对象,同时强调“三个代表”在辨认道德范例价值上的参考作用,并以从认知道德范例中获得能够恰当处理道德关系的价值取向为目的。

3.认识一个道德生活瓶颈──只有具备积极且深厚的道德情感才能自觉地扬善弃恶。道德实践活动不是理性因素的单一作用所致,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憎或好恶等方面的心理反映。道德情感的性质和表现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在特定道德情境中其道德行为能否得到及时的催化与自觉的协调,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防范“知而不愿行”、“明知却故犯”或“行而不尽力”的重要心理保证。在这点上,高校有必要结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点向大学生阐释其对自然、他人、社会、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荣誉感、羞耻感和幸福感,使道德情感在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催化和调控功能。

4.懂得一个道德实践常识──没有坚韧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履行好道德义务。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往往是知而难行或行无始终,其根本原因是他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缺乏排难抗惑的决心和毅力,即没有坚韧的道德意志。鉴于此,科学分析道德意志这一道德心理因素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概括当代大学生道德意志的特征,总结大学生锤炼道德意志的途径和方法等同样不应游离于德育内容体系之外。

5.解决一个现实道德问题──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从各国高校德育实践来看,无论怎样提倡崇高的道德理想,其基本着力点仍在于教育大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因为是以其能够内化、践行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对法律规范的坚守)为重要标志,故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从来就是高校德育的应有选择。高校不妨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对这些涉及公共场合、家庭和职业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予以详细解读,[5]使大学生能够借此操作而顺应社会基本要求。

6.关注一个时下道德热点──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道德意识的发展。这一内容主要是指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掌握和更新的道德法则、原则、理念和规范。它包括“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的市场经济生活法则、“互联互通”的网络生活原则[6]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全球化生活理念[7],以及进取、尊知[8]、爱国[9]、合作[10]等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道德意识的发展中通过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个人与社会、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等关系,成为当前反对经济主义、个人主义、狭隘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积极同化时代者。

7.学会一个心理调适手段──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道德调适。安排这一内容的原因就在于考虑到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社交、结友、恋爱和择业中普遍伴有心理失衡,而作为辅导大学生心理之主力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求新、自信、宽容、自制和务实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就既是辅助大学生克服消极性心理失衡的必要手段,也是牵引其自觉地化心理失衡为心理平衡之新起点的根本方略。

8.收获一个人生思考心得──人才不是人材。出于对大学生将“人才等同于人材”这一错误人生观的矫正,高校德育工作者有必要提醒智商较高的大学生:人才是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可以做事,甚至是做“大事”的人,而人材则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乏良好的人际知识和技能,因而是一块可以做事、能做好事的有用之材。人材的行为不仅仅只具有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予以物化的工具价值,而且还在社会道德尤其是科技道德的自觉遵守中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美化自我人生的目的价值。所以,时刻拥有一颗“努力学习、奉献社会”的公心,处处展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追求。

正如德育不是万能的一样,上述德育内容的构建对于高校德育实效的提高也不是万能的。它所针对的更多的是那种不适应社会的德育内容操作,期待我们在德育实践中结合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来增强德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使高校德育在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失它应有的精神支撑和行为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本文所讲“德育”特指“道德教育”,而非指专业以外集政治、思想、道德、法纪等“两课”内容在内的涵义广泛而模糊的德育。这样界定的目的是避免把德育内涵无限泛化后将专业教育同德育对立起来。

[2][3]社会学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328,208.

[4]邓泽球.论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新发展[M].福建工程学院学报,(3):262-268.

[5]夏伟东.解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伦理学研究,(1):11-12.

[6][8]匡促联.青年网络生活的道德支撑[J].当代青年研究,2002(4):8-9.

[7]王大龙.新加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J].光明日报,1995-11-10.

[9]顾蓓熙.全球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J]. 当代青年研究,(3):55-56.

[10]夏伟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31-32.

篇11: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论文

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教育途径

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步调查可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在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学校,初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上课不专心,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高中地理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的冷落。高考不考,对高中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有可无。虽然高一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且有的学校会考监考力度不够,学生过关容易,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无压力,也就没有热情和兴趣学习。教师难教,教学效果较差,势必影响到未来国民的地理素质和科学素质。

针对上述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重视和督导中学地理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因而,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二)重视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是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技能等要素。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论文竞赛以及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无疑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地理教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我们地理教师不应自暴自弃,而应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地理教学投入深厚情感,精心敬业,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的敏锐观察力和创意思维能力,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发挥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下的地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差生,充分信任和尊重差生,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差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学会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某项地理事物想一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该地理事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其次,让学生掌握地图的“顺序观察”、“整体与局部结合观察”、“抓住重点或特点观察”等方法,让学生图文结合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细致工作,可通过严格训练法、指导法、竞争评比法、制约法、疏导法等,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工整书写、自觉完成各项学习要求等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会思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生独立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地理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南北取向法是教学生按照地图方位或线性方向展开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注意目标取向法是教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让学生做选择题、读图填图题的目的就在于此。因果综合法包括原因综合和结果综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如对工业布局、厂址选择进行的多要素原因分析属原因综合法,而“由于co[,2]的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将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平原”则属于结果综合法。

“学会创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创造方法主要有“智力激励法”、“类比启发法”、“联想法”、“形态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地理教学中,除注意渗透这些方法外,还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掌握的知识信息愈多,产生创造的可能性愈大,获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许多创造都说明了这一点,如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等。

“学会做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篇12:适应新形势加快珠江经济带的建设步伐

适应新形势加快珠江经济带的建设步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好前景和切实步伐,使得深处西南的云南、广西和贵州等省区一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连接东盟地区的前沿阵地。而泛亚铁路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又使得这种前景正在成为现实,这一外部条件的巨大变化为西南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局面,就成为西南和邻近地区区域交流和联系方面的重要内容,这也使得加快珠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一、珠江经济带的范围

珠江东连粤、港、澳,西接滇、黔、桂,是我国南方连接东部和西部的天然纽带。珠江干流总长度2197公里,经济范围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共35个地市、216个县(市、区)。流域总面积45.26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71%,年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全流域航运量占全国内河航运量的20%。珠江经济带的行政区划面积50.7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略大于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28%;总人口1.16亿,占全国人口的9.21%;国内生产总值9979亿元,占全国总值的12.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60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6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2倍(以上为1999年数据)。但流域东西部地区之间差异大,东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西部的滇、黔、桂则比较落后。

对于珠江经济带的范围,存在多种认识和意见。第一种是来源于纯粹的经济地理学的界定,即将该经济带界定为珠江流域经济带,该范围包括珠江流域的粤滇黔桂四省区的大部分地区。第二种是考虑到行政管理和协调对于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将该经济带界定为流域基础上的完整的行政区划带,即包括粤滇黔桂四省区的全部区划面积。本文建议在第二种界定的基础上,拓展为第三种界定,即珠江经济带指以珠江干流为主体的流域行政区划带及其主要联系和辐射地区。按照“经济地理+行政区划+区域交流”确定范围,增加港澳地区,形成包括滇黔桂和粤港澳六省区的完整的珠江经济带。

二、珠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珠江经济带是我国南方地区唯一一条横亘东西的大跨度经济带,肩负着承东启西、东西合作的纽带与桥梁的重任。建设珠江经济带是构筑我国东西走向的四大经济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建设珠江经济带可以把流域内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华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等有机的连为一体,对于加强支撑粤港澳出口导向型经济持续增长腹地的建设、对于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内陆的转移和市场的纵深扩展、对于加快西南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步伐和资源优势的转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快珠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其次,建设珠江经济带有利于全国形成四龙共舞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迅速发展的同时,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的珠江经济带和以京津地区为龙头的'京津――呼包银经济带正在形成,4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将构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种以经济带建设进一步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新特征,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利于在全国形成由南到北4条东西走向的巨龙共舞的新格局。

第三,建设珠江经济带有利于缩小中国南部的东西地区差距,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珠江经济带东部的珠江三角洲和西部的滇黔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分别是我国最发达和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位于珠江中上游的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与社会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相比,差距巨大。2001年,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广东是广西的4.8倍,是贵州的9.8倍,是云南的5.1倍;人均GDP,广东是广西的2.9倍,是贵州的4.7倍,是云南的2.8倍;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广东是广西的98.2倍,是贵州的273倍,是云南的88.8倍;外商直接投资额,广东是广西的31.1倍,是贵州的421.8倍,是云南的184.8倍;固定资产投资,广东是广西的5.3倍,是贵州的6.5倍多,是云南的4.7倍。其它方面也如此,彼此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缩小和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性协调之外,更需要通过加强两大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协作来实现。因此,珠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南部的东西合作。

第四,珠江经济带地区是我国实现与东盟经济贸易合作的前沿地带,加强该地区的市场一体化进程,符合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要求,有利于带动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过去10年里,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关系整体上有了较快的发展。1991年贸易总额约为80亿美元,2001年则超过了400亿美元。现在,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和欧盟,东盟在中国的外贸中所占份额由1990年的5.8%上升到了2000年的8.3%。同时,中国在东盟的贸易额中所占份额也从1991年的2.3%上升到了2000年的5%,使中国成为了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加强。

第五,珠江经济带的建设对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巩固西南边疆的国防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相对于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珠江经济带的建设步伐比较缓慢,流域各省区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比较薄弱,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体系不够深入,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框架中的地位不是很明确,作用不是很突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加快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大背景下,包括西南比较落后的滇黔桂地区在内的珠江流域,在直接成为我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区的同时,将日益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也需要采取更加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举措,来推动和加强东西之间的合作。因此,加快建设珠江经济带已经成为一项关系我国南方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抓紧实施。

三、建设珠江经济带的条件和面临的困难

珠江经济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主要包括:

第一,各省区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良好的互补性。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过多年以来的经济扩张以后,经济总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对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加工产品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原来支撑这一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正在面临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而有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要求。相应地,与之毗邻的珠江中上游地区则具备提供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产品的条件,也具有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能力和需求。同时,珠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基础。上中游地区的许多县市已建成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同下游地区在烤烟、蔬菜等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和能源产品等领域建立起了紧密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西电东送”、“西菜东送”、

“西烟东送”和“西劳东送”等合作计划正在有序实施,一些流域的市县之间已经联姻为友好合作市县,这为建设珠江经济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设珠江经济带符合中央的区域政策和总体战略布局。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和进一步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珠江经济带的建设是我国南部地区落实中央区域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三,珠江流域物产丰富,沿江各省区之间具备了较好的通达条件。珠江中上游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生态和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而且珠江上游和源头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具备开发的基础。各省区之间的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等运输条件已初步形成。

第四,珠江经济带具有依托港澳优越的综合经济区位优势。珠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特别是港澳地区具有带动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地位,沿江各省区靠近东南亚地区,有利于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五,各省区具有共同建设珠江经济带的强烈愿望。围绕珠江经济带的建设,流域各省区和部分研究机构都在进行探索和推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2年4月牵头组织相关省区、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在云南共同召开了首届“珠江经济带建设高级研讨会”,并且组织了相关的考察活动。与会的各方面专家和相关各省区领导已经达成了关于加快建设珠江经济带的初步共识,并就如何加快珠江经济带建设提出了初步的框架性意见。与此同时,各省区正在协同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各省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也正在积极进行。

尽管如此,流域各省区特别是上下游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却很不充分,在“西电东送”等重要领域的合作上一直存在分歧和障碍,在流域交通运输的通道建设方面步伐较为缓慢,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上下游地区各自的优势,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如何实现流域各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方面还没有形成明确和一致的思路,在珠江经济带建设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协调机构。所有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通过一项专门而有效的综合性的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加以解决。

四、建设构想与基本思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珠江经济带立体交通网络

基础设施是珠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改善区域内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加大交通、通信、能源、城市、社会发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构建珠江经济带立体交通网络。交通网络建设应根据构建珠江经济带的战略需要,进行总体布局、统一规划,重点从陆运、空运和水运几方面进行设计。陆上交通,应进一步加强昆明与贵阳、南宁、广州之间的高速公路网和其它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空运方面,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机场设施和航空运输管理;珠江水运方面,在现有广东、广西中下游水路交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整修、疏通上游的河道,以达到全程通航的目的。尤其应重视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以便把珠江经济带与东南亚国际大市场连成一片,使珠江经济带成为太平洋连接印度洋和我国内陆省区走向东盟、南亚市场的大通道。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

结构调整是珠江经济带建设的主线,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要立足下游东部地区的资金、管理和技术与中上游西部地区的资源、项目和市场的互补,把调整优化区域内部结构作为珠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目标,逐步实现各省区在产业上的合理分工协作,共同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消除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珠江经济带各省区要充分利用区域独特的区位优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消除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实现资源与要素共享。同时要抓住我国加入WTO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构建经粤港澳、滇黔桂连接东南亚、南亚市场进而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经济带,最终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区域性大市场。

(四)推动科技教育的合作与发展,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要加强区域内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力资源的互补和流动,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使区域内的资源、环境、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要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来保护和创造生产力。把珠江流域天然林保护、荒山绿化、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和污染治理纳入珠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为珠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五)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形成经济带建设的组织保障

借鉴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建立由国家有关部委和流域各省区的政府官员组成的高层协调机制,为珠江经济带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组织保障。建立“3+3”合作框架的常设机构,在各省区成立珠江经济带“3+3”(粤港澳+滇黔桂)合作联络处,作为珠江经济带合作发展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各省区的内部联系以及省区间联络和日常性事务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珠江经济带相关问题的协同研究和研讨。

新形势下高校会计制度若干新问题的思索论文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问题探究论文

新形式下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论文

技校教育教学论文

当前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思考

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中几个问题

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

大学生价值取向范文

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
《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共12篇)】相关文章:

浅析我国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毕业论文2022-08-10

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2024-04-29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论文2022-11-24

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意义2022-11-30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研究论文2022-10-15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有效德育管理的论文2022-06-21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2022-05-07

写教育教学论文2022-08-06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习惯的特点分析论文2022-08-24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经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2022-12-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