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中几个问题(推荐8篇)由网友“不适用善意取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中几个问题,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中几个问题
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中几个问题
结合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选择四个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阐述了高校德育工作加强改革、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作 者:刘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0(6) 分类号:B822.98 关键词:高校德育 实践 问题 思考篇2: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德育地位,优化德育环境,让德育回归生活,并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德育网络来解决.
作 者:黄飞 作者单位:金安区东河口镇花石嘴小学,安徽六安,237001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3.1 关键词:德育工作 问题 对策篇3:当前大学德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德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校中的德育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集中在对德育的.认识上,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上.为了提高德育课的效益,必须从6个方面对德育课进行改革.
作 者:陶安明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江苏・扬州,070488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大学德育 主要问题 对策篇4: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论文
摘要:对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中在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目前高校中资产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日常管理环节的薄弱以及购置中的浪费和缺乏产权意识是制约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0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投资体制、资金来源渠道,办学形式,办学资金来源发生多样化,加强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管好、用好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成为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在我国高校中就历来重视教学科研,而忽视校产管理,而面对目前的形势,资产管理的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对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我校和其它院校在资产管理模式和操作上已经有较大的改革,但是局限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篇5: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论文
1.1实践中的管理责任主体多元化高校国有资产普遍实行由财务部门管理财务账目,职能部门管理实物及其账目,大部分资产的实际使用和直接管理权又在各个院系和机关,因此实物实际上是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没有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管、调配管理的部门。近年来,虽然不少学校成立了资产管理处,并经历了多次物资清理整顿、清产核资、产权登记等一系列资产管理工作,但往往是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基建部门数据不相符,前清后乱,如建设完成并使用很久的房产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结账,财务部门不能认定此项资产,而被资产管理部门认定为固定资产,由于资产的认定比较随意,造成对学校资产总量难以确定,对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资产数据真实性下降,漏洞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主体多元化,资产管理处的部分职能仍然由其它部分执行,比如,涉及到教学设备有教务处设备科参与管理,部分房产由产业处或者后勤管理中心等管理,而且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和沟通,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重复购置,不及时报废等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间的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不能对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实行有效控制、协调、检查、监督。
1.2国有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家底不清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高校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缺乏产权管理、产权界定、产权保护等责任意识,对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以至造成下列情况发生:①账实不符。学校有多少资产说不清楚,对一些物资、设备、办公用具等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使大量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脱离了国家监督管理;一些单位管理人员调动时不办理所管资产的交接手续,引起账目不清和后续人员对所管理资产心中无数;②存在账外资产现象。目前,为数不少的高校都有部分账外资产。账外资产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用账外非法资金购买的,有的是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有的是向下级单位收费购买的;③产权意识淡薄,资产处置缺乏规范,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处置程序不规范、不申报、不评估,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审批,就随意处置或低价转让,造成资产流失。
1.3国有资产购置浪费较严重,利用率低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其使用不计成本,存在着重复购置,各单位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现象,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在多个部门购建相同的设备和设施,造成资金浪费和资产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已经购置的设备长期闲置存放在仓库不用,或者因技术过时遭受淘汰等闲置浪费现象;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购建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可行性论证,投资盲目性较大,资金浪费较严重。这些现象一方面归结于高校资产管理者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缺乏完整,有效的资产数据以避免重复购置,缺乏对资产的使用状况的及时跟踪,以及时更新资产数据,比如一些单位旧的仪器设备实际已经多年不用,甚至使用中已解体或者下落不明,而各院系不报损,这些都造成账物管理脱节,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随意性较大,重复购置较多。
1.4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松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是大趋势,为此,有的高校将其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投入到经营性行业。例如: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原始资金兴办工厂、公司、商店、饮食业等经济实体,或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资本对外投资,以及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而高校原来的这些校办企业,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已经是独立核算的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仍然无偿地占有学校的土地、设备、房屋等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没有严格按规定办理资产转移手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的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交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还有的经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关门散伙,使大量国有投资资产无法收回,其遗留下来的“亏损”、“清算损失”和连带“债务”则由学校的国有资产填补,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部分学校的国有资产经营,形成了“物资国有,利益私有”的后果,使学校投入的经营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2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思路
2.1建立高效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各高校应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领导要亲自抓,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一物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应当把部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需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量。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由校长(或副校长)直接领导,对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在人员组成上不仅要有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有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等人员,各二级单位还要确定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建立一支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学校还应当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各院系、研究所、职能机构乃至课题组确定资产管理使用负责人,应同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资产管理处签订资产使用及管理责任书。责任书中,应明确规定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综合性考核指标及使用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如对使用资产进行安全保护,维修保养,并在其发生闲置、报废、丢失、损坏等情况时,及时报告资产管理处进行分析处理等。当某负责人离任时,学校应当对其负责的国有资产进行离任审计。
2.2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和评估以及资产统计和资产分析等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性和基础性管理工作,为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高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不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订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并做到违规必究。具体应着重以下方面:①购置制度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对部门、单位提出的配置设备或采购要制定规划和标准,防止无计划购置、重置或闲置而造成浪费,同时在购置方式上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办法;②严格做好资产验收和入账手续。严格实行采购和验收两条线,对于用各种资金购置的资产严格验收,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资产要坚决予以退回。对于自制、接受损赠取得的资产在验收后也应登记入账、纳入全校资产管理范畴,登记总帐,分类组账,填写实物登记卡,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和房屋要还要建立相关档案。③制定和完善资产转让和处置制度。转让、处置关系到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因此应持慎重态度,要经过专家领导小组的评估和论证,写出书面鉴定报告,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后方可实施;④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对全校资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同时还要经常性地进行资产核算分析。另外要采取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将国有资产管理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2.3加强现有资产合理分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高校本身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做到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资产,因此管理出效益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必须确立主人翁意识,勤俭节约,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针对高校内部有些单位资产严重不足,有些单位资产闲置凝固,利用效率不高这些资产分布不均、占用不合理现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闲置不用或不需用的资产统一调配,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促进内部资产合理流动、促进资产存量优化的配置,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对高校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计划、分配、协调,实现高校办学的最佳效益。
2.4明确资产使用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为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必须从制度上明确资产使用者的责、权、利关系,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把资产保障和使用效果以及利用程度同学校各个二级单位领导业绩考核和职工经济利益挂钩,以资产效益指标来规范和约束二级单位的投入和支出。对非经营性资产资产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考核资产的完好率、利用率进行评估,评估各单位对于学校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贡献;对经营性资产,学校应征收相应的土地占用费、房屋占用费和流动资产占用费,并考核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用率。另外还应以制度规范各单位的有偿服务活动,这样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6:当前高校德育方法指导下的德育实效性论文
当前高校德育方法指导下的德育实效性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德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当前形势下,通过整合传统的德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革新现代大学德育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是德育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在传统德育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回归生活法、人性复归法、教管结合法等三种人性方法来探讨如何提高德育实效。
论文关键词:德育方法;德育实效;指导;创新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当前条件下,通过整合传统的德育方法,革新现代大学德育方法来提高德育实效,是教育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果“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空洞、僵硬的道德说教,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诉求,这种道德教育是苍白的。因此,本文以创新高校德育方法为起点和途径,来探析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策略上做出一定的创新。
一、高校德育方法与实效性概念
德育方法较早由胡守菜教授在《德育原理》中提出:“德育方法是为完成德育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突出的是教育者教的方法”,随后鲁洁教授和班华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较为成熟的是檀传宝教授所提出的“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笔者与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和而不同:德育方法是一种追求内心境界的陶冶和强调“自律”性诉求的一种体验方式和手段。它不同于法制的“他律”性,而应该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合体,围绕一个共有的德育目标来互动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组织活动。
提高德育实效是掌握德育方法的目的,即在德育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能产生强大的效力和效用,以达到大学生成长所需要的道德水准和高校德育的目标。这里也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感化活动,二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道德情感的传授付出所能够吸收和接受的程度,即道德接受活动的成效。
二、高校德育实效性存在的偏差
德育工作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偏差。
1.德育过分“官化”,理论与实践路径存在偏差
当前,德育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探究,特色不明,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显著。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和善于理论研究和查阅整理德育资料,却不十分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和德育体验,使得学生只能在资料的虚空环境中去想象着道德的概念,而对德育的内涵却知之甚浅。
2.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德育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
高校在日常德育过程中所宣扬的是正面教育;社会实行的负面道德教育,用低层次的精神需求来代替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造成德育“情感低地”;家庭所倡导的是实惠教育,坚持利益最优原则。三方对德育价值观的承载方式和执行理念存在严重偏差,不能形成拧成一股绳的合力,给学生德育思想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混乱。
3.德育工作教管导向存在严重偏差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道德理论知识和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课后就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不管不顾,无形中就导致了课堂德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般都承载着学生生活教师兼德育教师的使命,但是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局限,且由于工作事务繁琐,而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由此导致了学生德育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出现“教育”与“管理”双线发展偏差,影响着德育实效性的发挥。
三、借鉴传统德育方法,加强高校德育管理
传统德育方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能够被广大高校师生所接受,对于加强高校德育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比较鉴别法
比较鉴别法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当前社会中,充斥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因此,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伪存真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相当重要,而不是“表面上道德胜利了,实际上人们却自欺欺人给个人穿上了道德的晚礼服,结果是虚伪这种不道德的产生”。[3]教育者应该经常与受教育者进行接触,以发现受教育者的日常价值取向,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情感波动情况的反馈来及时的加以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在“乱花渐入迷人眼”的社会环境中去对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和筛查,提高自身的.比较鉴别能力,以抵制不良道德价值观对自身思想道德观念的侵蚀。
2.理解对话法
德国哲学家施莱伊马赫认为理解是理解主体通过心理上体验理解客体的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一种复制和重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就能够实现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提出的:“能够帮助年轻人在道德、审美观、社会和职业意义上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自立”[4]的目的。因此,师生双方作为道德教育的“双主体”,彼此之间进行理解与平等的对话,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情感咨询法
所谓情感咨询法是通过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到道德教育当中,深入挖掘出受教育者内心的一种最隐秘的情感诉求,找出道德教育难以推进的根源所在,在一种宽松、平等的环境下,通过与受教育者的交谈让受教育者将自己的一些道德缺陷暴露出来,以利于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 4.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由认知到实际行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教育者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训练,以克服受教育者“重理论研究,而轻视社会实践”的弊端,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传统德育方法着重强调外在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忽视了人性的自然复归,因而其效用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发挥。因此,笔者通过对传统德育方法进行扬弃,提出了以下三种德育方法,以期取得一定的德育实效。
1.回归生活法
鲁宾斯坦曾经指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5]换言之,德育只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才能根深叶茂。
道德教育的教材内容要来源于生活,但是也要高于现实生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着眼,用日常生活中真实且能触动人心灵的小事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领悟者,从而更容易得到学生内心情感的认同,达到德育的实际功效。
道德教育既要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更好的指导和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道德才能汲取丰富的养分,形成一定的社会风气,达到实效。
评价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不能只是僵化的“文本化”和机械的“模式化”,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深刻认知和感悟。
2.人性复归法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类的“似本能”,“似本能”意味着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形成鲜明的区别。人类有接受道德教化的需要,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使得自身区别于动物的自然本性,成为一名“道德人”,成为被社会和周围群体所能够认同的“受尊敬的人”。
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经常将人自身所存在的社会属性与自然本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扩大化,形成鲜明的二元对立之势,这无疑挫伤了大学生学习德育,进行道德感化的积极性,泯灭了人性中最真实的本真,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实际。比如,现在社会上经常喊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口号,无形之中就将德育抬高到一种虚空的境界,理想化的给道德教育披上了一层圣洁的纱衣,却无法在人性上形成一种共鸣,换句话来说,接不了地气、扎不下根脉的道德教育只能被束之高阁,无法达到实效。
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虚幻变为现实,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尊重人性,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并且能够切实的关注到学生的真实诉求,在两者之间进行一个利与弊的权衡,而不是以一种道德诫命的姿态浮于表面,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自律”的社会风气,达成德育实际效果。
3.教管结合法
大学德育管理和教学模块相对较为独立和封闭,因此,必须加强教学与管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主管教学的思政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学识和帅气的谈吐成为加强和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高富帅”榜样;而管理学生的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同学生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课后多关心和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人性化管理”和“温情化管理”,使学生感到自己置身于一片品德的高地,通过教师不断的感化熏染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当然,课堂专职德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定期会面,以利于各方对班级学生的思想波动和道德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和细致的了解,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去加以解决。
总之,德育实效性研究一直是德育工作需要重中之重强调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是引导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德育途径将各种方法进行灵活配比,只有这样,新时期德育方法引领下的德育实效性研究才能发挥出实际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篇7:浅议当前大学生德育方法
浅议当前大学生德育方法
当前大学生德育问题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由于传统德育方法的局限性,加之我们社会主义实战不断地新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德育方法进行探讨.
作 者:丁月朋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列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1 关键词:说理引导法 熏陶感染法 大学生德育篇8:当前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 王乃正)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 格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性单一发展的模式,即以伦理为核心,以人为载体,把人抽象成为人的道德 性,从而规范人的道德性发展目标,并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性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我国儒学以后 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种模式是经济性单一发展模式,其要点是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外在的发展过程,所 关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而忽略人的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发展,把人变成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和经济增长的 依附。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德育长期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状态,忽而强调德育的政治性,忽而又强调德育的 经济性,未能真正明确德育在个体成长中的应有作用。
我们认为,德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时代的进步向人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这个全面 的、综合的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发展 。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发展,而只是一味要求个人的性格或品德等诸方 面都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德,强调伦理对个体的制约性。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观念也已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 步的同时,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 重实惠,只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物质待遇的优劣作为衡量 一个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 ,而把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置于脑后。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希望藉我国丰富的道德遗产,把传统的道德价值再以原则的形式加给儿童,也不管适 应不适应当前的'形势,把“忠孝”、“本份”、“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干事”等思想灌输给儿童。诚 然,你我们有优良的道德传统,但现在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继承,而应该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涵义,即道德 价值的现代化。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将传统的效忠天皇的精神转化为效忠企业的精神;将武 士道精神转化为向科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合金文化;将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转化为质量第 一,服务第一,以优取胜,利益共享的新价值观,从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在这方面有比 日本更大的优势,应该使之发挥出来,让传统的道德价值为现代化服务。须知,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 设人才,不是夸夸其谈者,也不是默守成规的“儒夫子”,所以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 起来。
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转盘中,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波及。正如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指出的,儿童的道德形成是一 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6岁前,多是他律,慢慢地才形成自律。儿童正是在观察父母及他人处理日常事 务中学会处事的态度和对道德的初步判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幼儿德育任务的确定中存在着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即怎样使幼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 具备适应下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在幼儿道德教育中如何能使他们免受或少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利因素 的影响,而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备的能力?
事实表明,在实施幼儿德育的过程中,仍有几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情况不仅会对幼儿良好道德观的 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也增加了幼儿德育的难度:
其一,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 重幼儿主体性,但是,具体到实际当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架于幼儿之上,动辄对孩子发号施令 ,长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胆小怕事,无一点闯的 精神。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竞争呢?
其二,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在家庭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一 切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理由是,孩子年纪小,应避免出危险;上学的孩子功课重,不能再增加孩子的负担。 这样做,似乎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懒惰、不爱动脑子、事事依赖他 人的习气。另外,还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不费力地得到,使幼儿从小到大毫无 竞争意识,如此下去,又如何适应当今和未来的社会?
其三,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 出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如,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等等。一些家长 还把金钱观念直接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让孩子完成作业给多少钱,帮父母干一件家务给多少钱,考第几名给 多少钱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完全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认识,使孩子错误地认为金钱就是一切。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社会现状和经济潮流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现阶 段,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不妨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正面地赋予幼儿德育新的观 念,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从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动手、动脑、合作、公平竞争等能力入手,使儿童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为此,幼儿德育可否考虑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培养幼儿参与、竞争的能力
要使儿童将来具备竞争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培养他们自强、自立以及吃苦耐 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勇气。如让他们从小锻炼与伙伴的公平竞争,不轻易放弃目标,以培 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精神。不要将孩子闭塞在小家庭或一个小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培 养出呆子、蠢才。
人际关系的指导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结果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 及良好的交往能力,就难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德育内容。再则,在竞 争的社会中,合作的精神愈显可贵,它是关系到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在这点上是很 薄弱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变,家长往往把孩子关在家 中,孩子之间从小缺乏合作的机会,合作的精神也就难以培养,孩子所表现出的要么是争强好胜、任性自私, 要么是郁郁寡欢、自甘落后,至而随波逐流,因而教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儿童性格的指导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存在着竞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出息,于是对孩子过 于严格,搞专制,久而久之使孩子孤僻、压抑、自卑、胆怯、多疑;而一些家长则过分宠孩子,使之妄自尊大 、急躁、好冲动、固执等。这些性格都不利于个体走向成功。在这方面,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已给予了重视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跨世纪中国青少年雏鹰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具有“自学、自护、自理、自 强、自律”的能力,这些措施不但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提了出来,而且结合了传统的“服务、助人、求真 知”等内容。
事物的发展,在于新旧事物的更替和求新的过程。如果一味沿袭传统事物,则发展必将缓慢,幼儿德育也 是这样。我们教育者有责任去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德育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
【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中几个问题(推荐8篇)】相关文章:
法律框架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改革论文2023-03-16
大学德育论文2023-06-20
浅谈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2023-08-29
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及心理干预创新论文2023-07-13
网络创新的论文2022-06-10
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2024-04-29
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应用论文2022-10-24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的实践模式论文2022-05-17
教历研究的内涵流程和实现条件教育论文2023-03-03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研究论文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