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长鼓舞与民族舞蹈教学(精选15篇)由网友“panrm”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瑶族长鼓舞与民族舞蹈教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瑶族长鼓舞与民族舞蹈教学
摘要: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欣赏价值的民间舞蹈,是我国瑶族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瑶族人民生活、生产的叙事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充分利用长鼓舞的艺术特色,有助于学生领会民族舞蹈的动作要领和风格特点,也将有助于学生领悟民族舞蹈独特的审美蕴涵。
篇2:瑶族长鼓舞与民族舞蹈教学
一、瑶族长鼓舞的艺术特点
长鼓舞是瑶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是瑶族人民主要的自娱自乐形式,也是表现他们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
长鼓是一种木制的鼓,多用空桐树制作,长约三尺左右,中间小,两头大,形式喇叭。
两头挖空,蒙以羊皮或牛皮,在鼓上绘有色彩龙凤花纹,并在两头系上丝绳,稍一击动,发出冬冬响声。
长鼓舞是击鼓而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各种不同的鼓点,动作的节奏都是重拍向下,才能站稳桩,因而节奏鲜明,动作稳而有力,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区,经常接触到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
他们通过观察,模拟它们的形态动作,形成了长鼓舞动作的又一内容。
如表现禽兽的有金鸡展翅、画眉跳笼、山羊反臂等;表现植物的有大莲花、小莲花、古树缠根等。
这些动作形象生动,富有想象,舞蹈性强,丰富了长鼓舞的艺术表现力。
其它还有一些表现日常生活细节的动作,如舂米、筛米、扎腰带等,也很有生活气息,增添了舞蹈的生活情趣。
另外,过去在特定的祭祀礼中的一些动作,如作楫、伏林、矮拜等,也都成了长鼓舞的表演动作。
瑶族由于支系不同,语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不同,所以反映在长鼓舞动作的特点上就有所差异。
有的打法比较活跃,动作带跳跃性,节奏较快,花样变化较多,这种打法以过山瑶为多,常有“武打”之称;有的打法比较稳重,有微小的颤动,动作温和缓慢而且较柔,节奏较慢,这种打法则以土瑶为多,常有“文打”之称。
而且还有高桩、矮桩之别。
高桩是在两腿半蹲的基础上进行,矮桩是在全蹲的基础上进行,尽管打法上各有不同,但还是统一在本民族风格之内,具有共同的特点。
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辅以奏鼓。
因为表演的时间不同,场合不一,故有“大吹大打”和“小吹小打”之分。
大吹大打一般是用在还盘王愿的长鼓表演,显得庄严隆重。
小吹小打多用于喜庆等场合,显得热闹活泼。
长鼓舞的音乐也有一定的程式。
进屋先吹“进屋牌”,表演快结束时就吹“收鼓”曲牌,观众离去时就吹“送客”牌,表演才算全部结束。
由于唢呐悠扬悦耳,音色清脆,为长鼓舞增添了色彩。
长鼓舞与人民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制作长鼓本身的'活动,也被列为舞蹈的表现内容之一,而且表现的动作粗细并蓄,有着朴实的美感。
瑶族长鼓舞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群众性
长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性别年龄,男女老少都适合参加,不分地点,只要有空地都可以进行舞蹈,且动作简单、易学,除了一些特殊的长鼓舞表演要求一定难度、一定技巧外,群众性的长鼓舞多表现人们平时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故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长鼓舞多是为欢庆节日所跳的舞蹈,内容丰富且极富娱乐性等特点,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进来,人们欢聚在一起,拿起长鼓,随心所欲,自由舞蹈,表达出喜悦、欢乐的情绪。
2.民俗性
长鼓舞舞蹈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还有摹仿禽兽动作等,舞蹈生动形象,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舞蹈内容,都再现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出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
瑶族人民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人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他们的制鼓方式、乐器配置及舞蹈形式都有所差异,如:广西贺县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广西田林长鼓上配有小铃铛,舞动时能发出清脆的铃声;湖南长鼓舞还配有芦笙一起合演,舞蹈形式也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
长鼓舞与民族活动相结合,体现出不同地区瑶族人民风格迥异的艺术文化,它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俗性,成为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的载体。
3.健身性
跳长鼓舞,在击鼓的同时还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活动。
跳长鼓舞以手部动作为主,形式变化多样,一般均左手持鼓,手腕则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则以横拍、竖拍、斜拍、背拍、摇拍等形式击鼓;身体可前倾或后仰,或转身时背鼓拍击,或有扭动上身的动作,如小长鼓中的“半蹲磨鼓”,以双膝为轴,带动上身做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膝部动作有微蹲、半蹲、全蹲,自然屈伸,颤动而有弹性;脚步动作相对较复杂,有前后推拉步、走对角步、后单脚踢鼓,又或时而绕圈,时而跳身转体,动作轻快、灵活而多变。
长鼓舞通过手部、身体、脚步各部位的运动,不仅增强了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还提高了人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同时由于膝部的不间断蹲起动作,对增强股四头肌、臀大肌力量,减少臀、腹部脂肪都有良好的功效。
由此可见,长鼓舞是一项健身性极佳的运动。
4.娱乐性
传说长鼓舞最早是为纪念盘王而跳的,每年的盘王节,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便是围观长鼓舞表演。
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唢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乐起舞,歌声悠扬,鼓声雄厚,舞蹈动作粗犷、洒脱而豪放,气氛异常热烈。
也正因为长鼓舞的喜庆气氛浓厚,因此,发展到今天,瑶族人民在“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婚庆、贺丰收等场合,都会拿起长鼓,载歌载舞,共叙欢乐之情。
5.观赏性
长鼓独具民族特色,是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民间乐器之一。
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寨寨都有,不相送,不出售,仅作为家传物遗留下来。
明清以前长鼓形制较多,有普长鼓和特大长鼓,在普通长鼓中又有长鼓和短鼓之分。
明代顾炎武《天下群国利病书》载:衡赛盘古……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者谓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
长鼓既是长鼓舞中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中的道具,凡逢喜庆之日都有长鼓舞表演。
同时,由于瑶族长鼓制作精致,外观精美,富有浓郁民族风格,因此又成为一件古朴而精致的民族工艺品。
长鼓以及舞蹈时色彩艳丽的服饰,手工精巧的配饰,成为瑶族民间艺术的典范,传承着瑶族悠久而古老的民族艺术文化。
另外,长鼓舞的内容和形式还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相关联,反映出某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瑶族民族文化的缩影,是传承瑶族民族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6.审美性
长鼓舞表演赋予舞者和观者在听觉和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长鼓舞音乐古朴典雅,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情绪热烈,舞蹈律动感强,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深深打动听者的心灵,令舞者、观者无不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
长鼓舞舞蹈人数众多,服装整洁、艳丽,场面之壮观强烈冲击着观者的视觉;舞者热情、奔放的动作,引领在场所有人都陶醉于舞蹈艺术的美感之中。
二、瑶族长鼓舞在民族舞教学中的作用
瑶族长鼓舞是民间舞的一种,它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是各种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1.有助于学生领会民族舞蹈的动作要领和风格特点
瑶族长鼓舞与我国藏民族的舞蹈在动作上有共同的风格特点,都可以概括成“弹”、“扭”、“稳”、“矮”四个字。
“弹”即指像弹簧一样颤动,可分为“屈弹”和“拧弹”。
“屈弹”即舞蹈时上下屈膝。
这一动作正是瑶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上山、下山、背背篓、挑担子等身体律动的写照。
“拧弹”即舞蹈时侧身而过,拧身而让,绕身而转,贴身而舞。
然而,进一步深化这一动律的则是以人体的膝、胯、肩三个关节相对而拧所构成特有的竖型“三道拧”,它与傣族民间舞中的S型“三道弯”有着根本的区别。
它的形成与瑶族人民常年居住于深山峻岭之中,藏族人民居住在高原地带,山高坡陡,道路狭窄,行路需侧身,迎面要相让,挑担换肩等劳动生活息息相关。
“扭”,即在身体运动时通过扭腰侧身所构成最常见的动作姿态。
“稳”,指舞步要平稳有力。
“矮”,即腿部全蹲,重心全在腿上,这就要求表演者要有非凡的腿力。
如果没有超人的力量,往往无法胜任长鼓舞的36套或72套的舞蹈动作。
这几个基本动作贯穿整个长鼓舞表演之中,是瑶族人民劳动生活的模拟与提炼,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再现了瑶族人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长期超重地负荷、付出艰辛的劳动以维持生活的场景。
除以上特点外,瑶族长鼓舞与藏族舞的各种动作技巧也相同,如:蹲转、单腿跨转、趟身绷子、滚毛等。
在教学中把这两种舞蹈进行比较性教学,让学生同时感受到两个不同民族有着同样风格特点的舞蹈动作,便于他们深入领会舞蹈的动作要领和风格特点。
它们都具有纯朴、粗犷、豪放,柔美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两个民族的舞蹈都体现了阳刚美与柔和美的统一。
当然,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瑶族长鼓舞是以击鼓而舞,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不同的鼓点,因而也形成了节奏鲜明、动作稳健有力的特点;而藏舞是以袖而舞,以摆、陶、撩、甩等动作为主,形成了弦子的恬静、温和、优美、流畅的美感特性。
2.有助于学生领悟民族舞蹈独特的审美蕴涵
就舞蹈艺术而言,激烈的动作,磅礴的气势,绚烂的色彩等形象表现出来的美,就是阳刚之美;腾空飞越,舒展飘逸的舞姿,欢乐和谐的节奏,柔和协调的色彩,富于曲线的形体中显现出来的美,就是阴柔之美。
瑶族长鼓舞和藏族舞都具有阳刚美与柔和美相统一的审美蕴涵。
瑶族长鼓舞的阳刚之美,主要体现在手与脚的功夫上。
脚以点步蹲、大八字蹲、马点步蹲、弓点步蹲、剪刀步蹲、拐脚蹲为主,此种主要以“蹲”为主的动作姿势,是瑶族长鼓舞的独特姿势,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姿势沉稳而有力,给人以阳刚之气的愉悦,而长鼓舞的“屈膝”和“弓腰”等舞蹈动作,换位时必须“拧身”而过,这种“曲”的身姿和“拧”的换位,通过线条表现出来,使节奏鲜明,动作简洁稳健而有力,表现一种曲线美,同时也更加柔和,富有感染力。
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最富于特征的一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诸多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其主要动作不仅与瑶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而且与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紧密相联。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使得民族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从此获得了新生。
长鼓舞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其表演形式逐渐多样化,表演内容愈加广泛,更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时代的精神风貌,其承载的民族文化更加厚重,已迅速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
瑶族长鼓舞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
众所周知,中国民间舞蹈是在民族交往中逐步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也表现在文化上。
一些民间舞蹈中,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与你,或兼收并蓄,或形成新的形式。
这种文化血缘的因素促进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一斑窥豹,举一反三,只要领略了一种民族舞蹈的审美蕴涵,就有助于学生领悟其他民族舞蹈的艺术要义。
所以,针对瑶族居住地学校中瑶族学生多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长鼓舞的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再相机引导他们学习、领悟别的民族舞,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我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题材丰富,56个民族都有很多自己的反映时代生活的舞蹈艺术。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舞蹈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将会有更多、更好、更丰富的舞蹈类型呈现出来。
它们会更贴切生动地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思想情感,使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更加完美,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并将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丰富舞蹈艺术,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陆良民.瑶族长鼓舞及其音乐特色[J].中国音乐,04期.
[2]黎里.浅论瑶族长鼓舞[J].民族论坛,1991年04期.
[3]王桂忠,张晓丹,吴武彪.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
[4]刘涛.瑶族长鼓舞的文化背景及审美特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1期.
篇3:江华瑶族长鼓舞
江华瑶族长鼓舞 -资料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民间舞蹈很多,有长鼓舞、度曼尼舞、伞舞、关刀舞、穿灯舞、蝴蝶舞等等,其中瑶族长鼓舞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性和情致,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拍击羊皮鼓面,表示为盘王报仇,惩罚山羊;唱盘王歌表示盘王后人对祖先的缅怀和追念。
长鼓瑶语称“播公”,其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瑶族长鼓已有800多年历史。
“播公”大打72套,中打36套,小打24套。有伐木、锯板、建房、架楼、生产、打猎等动作,是祭祀盘王时不可少的表演活动。旧时瑶民进官府衙门告状也要“播公”。现在,每逢婚姻喜事,欢度节日,喜庆丰收,瑶寨男女老少聚集,都要“播公”。
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30厘米,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 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40厘米。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
资料
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因此,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
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青年歌贵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实在壮观。
篇4: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问题: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A、满族
B、蒙古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答案:C、朝鲜族
解析:长鼓舞是瑶族、朝鲜族的舞蹈。长鼓舞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其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
瑶族长鼓舞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朝鲜族长鼓舞是中国朝鲜族自娱和娱人经常跳的舞蹈。长鼓舞用的鼓是两面的,可是两面的音高是不一样的。在舞蹈中,两只手同时击打鼓的两面。一只手用一尺长的鞭敲打着高音鼓面,另一只手拍打低音鼓面,由于鼓的音高不一样,节奏也不一样,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使人格外的兴奋和愉悦。
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包含着一段美丽的感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3人,老人临终前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哥哥贪图钱财,把家产全部占为已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给人做工为生。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看见冬比人品好,下凡与他结为夫妻。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盘古王明白此事,帮忙冬比击败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监别前,十三妹告诉冬比:南山上有棵树,砍来做个长鼓,打上360个套环,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盘古王婆诞),踏环击鼓,跳上360个圈,就能够象鹰一样飞上天去与她团圆了。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嘱咐,不畏艰危,来到了南山,找到了琴树,做成了长鼓,果然在约定的时间跳了起来,最终飞上天与十三妹团圆了。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恩爱的夫妻,以后每逢盘古王婆诞耍歌堂时,都要跳长鼓舞,这种习俗,一向流传到今日。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朝鲜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经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一样,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舞者用鼓鞭兼用鼓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槌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则持鼓鞭随乐起舞。
长鼓舞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后经历代艺人改善,长鼓舞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在舞蹈中,两只手同时击打鼓的两面。一只手用一尺长的鞭敲打着高音鼓面,另一只手拍打低音鼓面,由于鼓的音高不一样,节奏也不一样,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使人格外的兴奋和愉悦。长鼓舞的特点,常常是由慢板起拍逐渐加快,几经跌宕,最终结束在飞快的旋转里,戛然停止,使人热血沸腾、十分激动人心。
舞蹈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长鼓舞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篇5:谈体育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长鼓舞论文
引 言
人类学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一般都是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分析的,随着人类思维的改变和完善,文化开始出现。而文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又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体育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科学,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有关体育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人类学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以实证为基础,将人类的体育活动现象作为一种文化与社会现象来研究,研究这种活动现象所反映的生存、认知、思维和精神价值等。瑶族长鼓舞是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族舞蹈,早期都是在比较盛大的节日,如庆祝丰收的节日,或者是是隆重的祭祀典礼上进行表演,来表达瑶族先民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敬畏。而到了现代则逐渐的成为了民间非常流行的娱乐舞蹈而广泛在瑶族聚集区流行开来。
篇6:谈体育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长鼓舞论文
人类身体动作是文化构建的产物,身体动作也是文化的符号,赋予其外形和内涵。少数民族的舞蹈一般都是在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瑶族的长鼓舞也不例外。在遥远的古代,瑶族先民还没有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就用平时劳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配上器物的击打来传递自己的文化。后来又将其美化用到了宗教的祭祀等重大的仪式上,逐渐的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瑶族的长鼓舞。长鼓舞充分的体现了瑶族人民的繁衍和发展的过程,蕴含着瑶族收稿日期:-04-12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BB10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雷建(1979-),男,硕士,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人文社会学。人民的民族精神和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厚的瑶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笔。
1.1 自然环境的孕育
瑶族主要聚集在湖南,广西等地的山区地带。在这里高山险峻,地势险要,地形十分复杂,而且海拔比较高,坡度比较陡峭。瑶族的先民为了适应这些山区的生成环境,依据山的走势开凿出了用于行走的道路,但是由于当时工具的简陋和施工的`局限,山路一般都非常狭窄而且异常的艰险。为了能够顺畅的使用这些山路,瑶族的先民发明了上山的动作,就是要双腿弯曲,使自身的重心下降,并且腿部要尽量保持平稳,这样可以保证人在山路上行走的时候不至于出现重心不稳而坠山的危险。在长期的山区生活中,瑶族先民也逐渐锻炼出了一双强有力的双腿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如果在上路上遇到相反的行人,瑶族先民还需要侧过身体来让行,因为山路都是很狭窄的,无法同时并肩通过两个人。而这些适应山区生活的动作全部都用到了瑶族的民间舞蹈中,使瑶族舞蹈独具特色而有别于其他的民族。在瑶族的长鼓舞中主要的动作有弹、扭、稳、矮,即腿部弯曲,拧转身体等动作,都是来源于瑶族在山区行走的动作。瑶族长鼓舞的形成是离不开瑶族的生成环境的,在极力适应艰苦的山区生活的同时,聪明的瑶族人也将这种艰辛转化成了瑶族独有的舞蹈,为瑶族后代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长鼓舞是当地自然环境造就的结果。
1.2 生产劳作的影响
生活在山区的瑶族先民主要是以打猎为生,为了传授给后代狩猎的技能,在还没有文字发明出来时,瑶族人民就通过肢体的动作来再现当时狩猎的场景。让后代可以通过模仿自己的动作来体会狩猎时的情况同时掌握狩猎所必须的一些动作要领。而且在瑶族先民集体外出狩猎结束以后,为了表达对自己获得猎物的喜悦,或者是为了庆祝此次狩猎行动__的成功,瑶族先民都会将猎物围起来进行狂欢。通过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于胜利的喜悦。有时瑶族先民会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再现当时的惊心动魄,有时会通过做出狩猎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的勇敢。久而久之,这些动作便逐渐被固定下来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不再是为了传递技能或者是表达自己的心情,而是被当作了一种艺术而流传了下来。比如在瑶族长鼓舞中的羊角长鼓舞,就是根据狩猎的场景而演变出来的一种舞蹈,用来表现瑶族先民狩猎的情景。
1.3 宗教祭祀的需要
舞蹈的形成过程除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劳作的启发以外,还有着宗教信仰的需要。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得到发展,瑶族的先民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的情况都是由看不到的神来主宰的。所以在狩猎或者是一些重大的事情之前瑶族的先祖都会通过一些特定的仪式来对神灵进行祭祀,以祈求神灵对自己的庇护,而当狩猎结束或者是事情完结后也会对神灵表示感谢。这充分体现了瑶族先民对于神灵和自然的敬畏。而瑶族的先民始终认为与神灵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载歌载舞,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可以让神灵明白自己的意图,配上击打的声音即可以引起神灵的注意又可以通过声音的快慢来辅助表达自己的意图。
篇7:谈体育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长鼓舞论文
用于表现长鼓舞的道具―长鼓在造型和用料上也是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长鼓最初被制造的时候,瑶族人主要选用的是空心的树干。为了声音的愉悦经过对多种树木的选择,最终确定为空桐树和梓木,因为这两种木质做出来的鼓在击打的时候声音最为悦耳。长鼓都是做成两头大而中间小的形状,并在两侧蒙上上好的牛皮,保证击打时的音量。为了美观和配合舞蹈的内容一般瑶族人都会在长鼓的外面描绘上美丽的图案来装饰长鼓。长鼓在使用的时候也会分绷绳式、横背式等多种样式。绷绳式会用六对绳索将长鼓两端固定,并用竹片卡住来调节不同的音调。长鼓在大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大型的长鼓可以达到三米左右,主要是用来摆放击打,还有一些小巧的长鼓,比较适合舞蹈的人随身携带边舞边击打,一般都在五十厘米左右,非常的精致。由于用来舞蹈的长鼓大小和使用的形式上都多种多样,致使长鼓舞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从参与舞蹈的人数来分,可以将瑶族长鼓舞分成单人,双人和群舞三种类型。长鼓舞即可以由一个舞蹈演员进行表演,也可以由两个或者是多个人进行表演。而且瑶族长鼓舞可以细分成72 套动作,每套动作都表现了不同的动物形态,无一重复。这也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篇8:谈体育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长鼓舞论文
瑶族长鼓舞在起源之初就是为了记录自己族群的各种生活状况,狩猎的情景等等,但是随着舞蹈艺术的形成,逐渐的将动作加以美化和艺术再现,使得长鼓舞更加具有了艺术的欣赏性。通过长鼓舞瑶族人民主要想表现本民族的勇敢和坚毅的个性,以及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信仰。瑶族的长鼓舞具有固定的动作和程序,每个参与长鼓舞的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节奏来击打长鼓,并且配合着长鼓的击打进行必要的动作,可以总结为三十六套、七十二层的打法。也就是一套长鼓舞中包含了三十六个动作,而这三十六个动作还要从相反的方向再表现一次,所以叫七十二层。而且智慧的瑶族人还为自己的长鼓舞编排了一个口诀,来帮助初学者进行动作上的记忆。瑶族的长鼓舞非常注重鼓点与动作的协调一致,使刚劲的长鼓的击打声与舞蹈者柔美的舞姿能够和谐统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和美感。而且在舞蹈的过程中长鼓还可以用来摆出不同的造型,也增加了长鼓舞的艺术欣赏性。例如,长鼓舞中的“蹲腾立跳”的舞蹈动作配合上鼓声之后可以让观赏者体会到瑶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和超强的生命活力。而舞蹈中的“屈膝”和“弓腰”的动作,又可以在舞蹈者拧转身体的时候给人一种柔和而质朴的感觉,表现了瑶族人民热爱和平,喜欢宁静的山区生活的品德。
结 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在人类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建立起来的,它体现的是人类集体的智慧的结晶。因此一个民族的传承就需要将自己的文化努力的传播下去。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先祖的生活足迹和发展变迁的历史。瑶族的长鼓舞就是瑶族文化中的一个最具特色的文化特点,它通过将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用舞蹈动作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让后人可以通过瑶族的舞蹈体会到当时瑶族人民的状态。当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交流的时候,我们更要注重对于民族文化实质的保护,在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吸收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保存下来。这样才能让长鼓舞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实现与时代的接轨。
篇9:长相思舞蹈教学设计
通过创编舞蹈,每个幼儿的表演都能从中得到发挥和表现,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为今后的顺利成长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其着导向作用。因此,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的想象和意愿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的热爱。
2、技能目标: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中快乐的情绪,体会交流合作的乐趣。
3、知识目标:复习”秧歌十字步、”后踢小跑步,并启发幼儿创编舞蹈。
依据是:《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设备一套及课件 2、幼儿每人两条红绸带。 3、红绸舞乐曲磁带,录音机。 4、布置好场地。 重点和难点 1、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体验美,自由的表达自己欢乐喜悦的心情。 2、活动难点:
能运用学过的动作创编舞蹈。
依据是:《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二、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运用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幼儿搭建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舞台,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欣赏、探索、创新,从而获得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节奏感、乐感、表演及自由创编能力相应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憧憬和热爱!本次活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随机教学法:为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我注重采用随机教学法,在教学中,始终注意追随着幼儿,从他们的肢体语言中敏感的扑捉可挖掘的、有价值得部分,启发鼓励幼儿进行创编活动,
2、欣赏法:这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在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整首欣赏,其目的是保持作品的完整性,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然后分段欣赏,重点部分重点欣赏。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直观的感受舞蹈艺术的造型美,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有效的突破重难点。
篇10:长相思舞蹈教学设计
韵律操单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主要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结合小学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主动探究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实施能力。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
1、学会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够完整的做一套韵律组合操,提高身体协调性及动作节奏感;
2、在游戏竞赛中,发展学生奔跑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机智应变能力;
3、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体会集体活动乐趣。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的。小学一年级内容是在学习广播体操基础上发展的,仍然不必要求学习过细的技术和规定过严的方法,而是通过多样的队形变换提高操类学习的趣味性,选择较为轻松愉悦的步伐动作进行学习。本课时主要是发展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及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四、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五个班200名学生,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普遍较好,而且学生对简单操类的学习较为热情,能积极参与练习,但是学生对韵律操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比如肢体动作怎么样做才能比较规范、手脚的配合如何做到协调、身体姿态的把握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传授操类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韵律操的动作要领。
五、本次课的(第三节)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手脚协调配合性; 难点:节奏准确、动作协调
六、组织与方法
本课首先通过讲解韵律操对身体发育的形态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和巩固操类产生兴趣,再通过个人,小群体和集体的尝试和体验,演练和展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
1、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学能力。
(1)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韵律操动作要领及小组总结技术要领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让学生小组进行自主创编等。
(2)教学中采用自主、有序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在创造中学,在快乐中练的特点。
2、突出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2)营造主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实用中带快乐,欢乐中有特色是本节课的特点。 (3)课的结束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悟教育意义,提高自信心。
3、本课以音乐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韵律操的练习。
4、渗入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
(1)通过积极向上的音乐的熏染,激励、鼓舞学生的斗志,提高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2)课的结束以轻音乐为主题曲,用拉伸放松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放松,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
篇11:长相思舞蹈教学设计
校本课舞蹈课教学设计 宁安市三陵学校
吴雪花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舞动奇迹》 开发教师:吴雪花 课程类型:艺术类 授课对象:初中生 开发 的背景和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浪潮的高涨,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现在的家长,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不用管。他们已经完全转变了观念,更注重的是孩子的能力培养,修养培养,以及兴趣培养。所以,家长们都给孩子选择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比如:舞蹈班,美术班,写字班,英语班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学校专门为学生们提供了发挥才能,培养兴趣的机会,开设了舞蹈班。对于女孩子来说,气质是尤为重要的,不管以后是否能在舞蹈方面有成就,增加一下修养,参加这个班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课程目标
1. 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 训练学生的肢体,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能够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基本舞步。 3. 在培训期间,能够学会至少三种舞蹈:健美操、民族舞、现代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舞蹈的快乐。
二、课程形式安排
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针对爱好舞蹈的中学生,开设了“舞动奇迹”舞蹈班。
其理论依据与方法手段如下:
1. 理论依据:全体学生强调自主合作交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切实重视所编学校课程的基础性、兴趣性、合作性、交流性。 2. 方法手段:
第一:以自编教材为载体,开设一周一节的舞蹈班
第二:发挥学生的优势,也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根据学生 特点灵活处理。
三、课程内容安排:
1.基本功练习
2。基本功练习
3。基本功练习
4。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
5。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
6。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
7 。健美操
8 。健美操
9。 健美操
10。 健美操
11。民族舞基本步练习
12。民族舞基本舞步练习
13。民族舞基本舞步练习
14。
民族舞
15。民族舞
16 。 民族舞
17 。现代舞
18。
现代舞
19 。现代舞
20。
汇报演出
四、课程实施建议:
1. 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感受舞蹈的魅力。
2.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的 活动中体验,探究,创新,以获得真情实感。
3. 将肢体语言和艺术紧密的结合到一起。 4. 师生共同合作,一切从学生出发。
五、课程评价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以前更自信,能勇敢的在众人面前尽情的表演、表达自我,而具有艺术或体能天赋的学生,因此有较多的机会去尝试 ,所以更有机会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而不至于被埋没。不仅是学生得益,对教师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扩大了教师的视野,提供教师一个反省个人教育理念的机会,并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技巧,而且对学生的看法和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人际沟通互动与自我反省能力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许多教师从心里形成了一种自我向上的需要,自我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看重教学这份工作,而且热切地想把这份工作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师生共同受益。
附---《走进傣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傣族舞的各种手形、手位,基本动作等。
2、傣族舞组合:《金孔雀轻轻跳》
3、创编练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傣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动作 韵律特点等。
2、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不断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 表演的能力。
3、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动作融会贯通,学会简单的创编。 4、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特点与舞蹈韵律感。 2、正确、熟练地掌握傣族舞的基本动作,完成组合学习。
四、教学难点
1、连贯、准确、优美地完成动作,情绪表达恰当,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与韵律。 2、自由创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在活动中充分的感受美,体验美。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VCD 电视机录音机
磁带 傣族风俗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复习民族舞组合 1、朝鲜舞组合:
篇12:长相思舞蹈教学设计
韵律活动与舞蹈教案
三年级韵律活动与舞蹈教案
一、指导思想
1、以“健康”和“快乐”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
2、为学生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
二、教材分析
韵律活动和舞蹈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限选教学内容之一,包括律动组合、舞蹈基本动作、集体舞和韵律体操等内容。它能很好地反映儿童的学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对锻炼儿童身体,培养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和韵律感,陶冶美的情操,发展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文明行为和创造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课,教材依据单元教学计划,安排3个课时完成,本次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集体舞的基本舞蹈动作和各种姿势的走。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善于模仿,喜欢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多人或集体参与的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注意力不太稳定。
2、技术技能特点:其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
一、二年级通过教学初步得到锻炼,但多是模仿或自发形成的,技术要领还未形成较正确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集体舞中的舞步方法,记住接力跑的术语名称。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掌握歌曲的基本舞蹈动作;使学生在游戏中、
活动中掌握接力跑的方法,上下肢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协调性、奔跑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习集体舞有浓厚兴趣,并乐于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发扬学生相互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舞蹈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六、教法学法运用模仿法、情境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七、教学内容:
1、韵律活动;
2、走:各种姿势的走;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简单的韵律活动,发展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习走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走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走的能力除尽下肢和内脏器官的发展。
篇13:长相思舞蹈教学设计
第二课堂舞蹈特长班教学计划
在校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第二课堂舞蹈特长班教学活动已经正式开课。
本学期参加舞蹈特长班的学生24人,有一年级至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舞蹈兴趣大,所以学生们很愿意学,愿意在舞蹈上用功。舞蹈是以其流畅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反映童年的童趣、童心,是学生喜闻乐见爱学的一种艺术活动。
舞蹈对于丰富中小学生审美经验,培养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与能力;开发艺术潜能;发展中小学生理解、联想、想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动作与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活性等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生常常为了表示高兴而手舞足蹈,对于大多数孩子,跳舞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促进个性丰富发展的文化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舞蹈班活动过程中不但要强调舞蹈技能,还要让孩子意识到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学会自如地舞蹈,树立为自己跳舞的意识。
舞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学生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从小受到美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促进他们快乐地健康成长。
要教好中小学生的舞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平时的训练,从基本动作教起,着重进行了舞蹈的基本训练,包括:
了解身体的方位和舞蹈基本脚型、脚位和手型、手位
1、基本脚位
2、基本手位
附芭蕾舞基本手型、手位和脚位
3、舞蹈技能(下腰。下一字马,倒后腰走)
第二、平时要常让学生欣赏一些舞蹈作品。在欣赏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舞蹈语言的理解能力
第三、在教授舞蹈动作时,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显得十分重要。我认真对待每一个舞蹈动作,力求做到优美、到位、漂亮、投入且有亲情,让学生多模仿多练习,从而掌握动作要领,理解动作内容,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每当我们打开录音机,响起乐曲时,同学们情绪高涨,快乐地和我跳起舞来,动作是那样的到位、漂亮,小脸蛋笑得是那样的甜美。
第四、要认真设计每节课,力求做到真挚传神,情趣盎然。在深入进行教学领域改革的今天,我非常重视课的设计,反复研究修改每一步骤,努力寻求最佳方案,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每一节课中的复习、新授,巩固几个环节组织在一个主题中,层层展开,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 第
五、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以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教师的态度更要亲切、耐心,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多个别辅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训练中重视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引导孩子热爱舞蹈、热爱音乐。有时,我们会以丰富的表情和不同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某种情绪。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创编过程中,我们只能深入了解上述影响因素,能使我们舞蹈更加有吸引力。我会在舞蹈方面下苦功。努力让学生热爱舞蹈。融入到舞蹈世界去。
篇14:长相思舞蹈教学设计
1.学会基本手位,脚位及基本功的练习:大八字位、小八字位。压腿:前压,侧压,后压。踢腿:前踢。方位:
2、
3、
4、
5、
6、
7、8位。 2.学会12个考级组合:
走步(2)音乐反应(3)扩指(4)手臂动作(5)弯腰,转腰(6)前压腿(7)双吸腿(8)脚位(9)头的动作(10)摆臂(11)蹦跳步(12)平踏步
3.会跟音乐跟节奏:可以听着音乐即兴跳小组和,有节奏感,能走出简单的队形。
4.学习跳一个成品舞。
5.为今后学习舞蹈的过程打好基础,增加身体的柔软度。
三月份教学计划
(四课时)
第三周: 第一节
内容:站一位、大八字步、小八字步、
1、
2、
3、
4、
5、
6、
7、8方位的认识,压腿:前压、侧压、后压。
目标:让幼儿的身体得到很好的舒展,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第二节
内容:拉伸肌肉,复习上节课教授内容。 目标:让幼儿在柔软度上得到锻炼。
第四周: 第一节
内容:复习巩固上两节课所学内容。 目标:加深记忆,能跟上节奏。
第二节
内容:(1)走步
目标:了解走步,知道走步与走路的区别。
四月份教学计划
(八课时)
第一周:
第一节内容:(2)音乐反应
目标:能听清楚音乐节奏,跟得上节奏。 第二节内容:(3)扩指
目标:学会动作,知道什么叫做扩指,动作一定要到位。
第二周:
第一节内容:(4)手臂动作
目标:学会基本动作,知道手臂动作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内容:手臂动作,踢腿。
目标:学会组合中的舞蹈动作,加深记忆。
第三周:
第一节内容:(5)弯腰 目标:学会弯腰的动作,动作要求到位。
第二节内容:转腰
目标:知道什么是转腰,学会动作,动作做到位。
第四周:
第一节内容:(6)前压腿
目标:练习在把杆上压腿(前压)
第二节内容:前压腿
目标:练习在地面上压腿。
五月份教学计划
(八课时)
第一周:
第一节内容:(7)双吸腿
目标:知道什么是双吸腿,学会基本动作。
第二节内容:双吸腿
目标:复习双吸腿,复习手位,脚位,
1、
2、
3、
4、
5、
6、
7、8方位。
第二周:
第一节内容:(8)脚位
目标:教授组合中的脚位。
第二节内容:脚位
目标:复习上节课所教内容,加深记忆。
第三周:
第一节内容:(9)头的动作
目标:学会头的基本动作
第二节内容:(10)摆臂
目标:学会摆臂的动作,记住节奏与歌词。
第四周:
第一节内容(11)蹦跳步
目标:学会脚的基本动作,分清方向,脚位。
第二节内容:蹦跳步
目标:复习上节课所教的脚的动作,教会手的动作,复习走步。
六月份
(八课时)
第一周:
第一节内容:(7)双吸腿
目标:知道什么是双吸腿,学会基本动作。
第二节内容:双吸腿
目标:复习双吸腿,复习手位,脚位,
1、
2、
3、
4、
5、
6、
7、8方位。
第二周:
第一节内容:(8)脚位
目标:教授组合中的脚位。
第二节内容:脚位
目标:复习上节课所教内容,加深记忆。
第三周: 第一节内容:(9)头的动作
目标:学会头的基本动作
第二节内容:(10)摆臂
目标:学会摆臂的动作,记住节奏与歌词。
第四周:
第一节内容(11)蹦跳步
目标:学会脚的基本动作,分清方向,脚位。
第二节内容:蹦跳步
目标:复习上节课所教的脚的动作,教会手的动作,复
习走步。
七月份
(四课时)
第一周:
第一节内容:成品舞(4)
目标:学习成品舞队形,结合动作练习。
第二节内容:成品舞(5) 目标:结合音乐、动作、队形进行整体练习。
第二周:
第一节内容:成品舞(6)
目标:要求幼儿对舞蹈的音乐节奏,动作,队形记牢,掌握。
第二节内容:调节课
篇15:长相思舞蹈教学设计
2011年潇水幼儿园舞蹈特长班计划
授课对像:幼儿形体班(4-6岁)大班、学前班
授课教师:刘梅香
授课课型:集体课
教学目的:
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使幼儿的形体得到健全的发育,并促进其大脑、智力的发展,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舞蹈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舞蹈训练可以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地发展,健美地成长,以使他们将来有可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成为跨世纪的人才。
教学意义:
一、通过舞蹈教学塑造儿童的体型
幼儿年龄段的儿童刚刚开始骨骼的生长,其身体若任其自由发展,有很大的概率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体态,如驼背,内八字脚等等。相反,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对其进行舞蹈形体训练,可促进儿童的良好体态。通过舞蹈训练,促进幼儿骨胳发育,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幼儿年龄段的儿童的骨胳、肌肉、肌腱非常嫩,可塑性非常强,故而从幼儿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比如,有的孩子由于习惯于内八字脚形走路导致的小腿内侧弯曲,有的孩子凹胸,有的习惯于端肩,还有的轻微驼背等不良形态。有的孩子体质虚弱,经常生病。还有的孩子有“X型”腿型,有的肥胖,腿短等等。这些形体毛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后能得到矫正和改善。实践证明,从幼儿开始进行舞蹈训练,可以改善形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她们的体质。
二、通过舞蹈训练,培养幼儿奋发向上的心理素质
舞蹈训练是很艰苦的。很多孩子刚开始练功时,因为苦,因为痛而流泪。我们要引导吃苦才能成为人上人的道理。只要努力拼博,汗水,泪水都不会白流,汗水、泪水会变成奖牌、掌声和鲜花的。由于舞蹈中心的每堂课,都时刻贯穿着竞争意识和挑战的风气,不允许消极懒惰和漫不惊心,需要每个同学的刻苦努力,持之以恒。所以中心的每个同学不管风吹雨打都很少缺席。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充分证明:舞蹈启蒙教学对少年儿童成长发育阶段的身心健康具有中要意义,此年龄段是舞蹈启蒙教学效果最佳时期。为了培养健康向上的一代,启蒙教学应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
三、教学计划
幼儿舞蹈兴趣活动在训练教学上分为两大部分:
一、舞蹈基础训练。也可称为舞蹈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采用地面训练的方式,
训练(4—6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所能掌握的舞蹈基本能力和基本动作。幼儿舞蹈基础训练包括如下内容: (1)形体训练
(2)节拍练习
(3)芭蕾手位
(4) 压胯
(5)勾绷脚
(6)前抬腿
(7) 后抬腿
(8) 把杆压腿
(9) 地面压腿
(10)前踢腿
(11)后踢腿
(12)脚位
(13)碎步
(14)掰膀子
(15) 小跳
二、表演性组合。主要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力求充分挖掘幼儿的天性,使幼儿的舞蹈动作能够达到高一层次的协调流畅。从而启发
幼儿用肢体去表达情绪,抒发感情。
基础训练与表演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更加适用于幼儿园舞蹈训练及各种演出需要,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节目名称
1、《悄悄话》
2、《快乐宝贝》
★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 小学音乐课教案
【瑶族长鼓舞与民族舞蹈教学(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课《原谅我》教案2023-07-22
青春信仰诗词三下乡心得2023-01-12
三下乡心得2023-08-24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大全表2022-05-19
拉丁美洲音乐说课稿2023-10-01
人音版小学《那不勒斯舞曲》说课稿2023-02-10
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2023-11-13
高二音乐说课稿精选合集2022-08-06
龙的传人音乐说课稿2022-09-05
盘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20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