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家乡的味道散文

时间:2022-11-01 08:06: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记忆之家乡的味道散文(共10篇)由网友“小娜”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记忆之家乡的味道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记忆之家乡的味道散文

篇1:记忆的味道-散文

记忆的味道-散文

希望这篇有关于记忆的味道的文章,能让您有所收获

“一根,一根,又一根……”我不知道这是我数的第几根灯柱了。坐在车内看着车窗外的景物如老式放映机般静静的放映着。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途总是乏味的,且让我精疲力尽。左手握拳托着下巴,只是这样呆望着窗外,就像是“思想者”,是的,我正想着什么,或者说我在回忆着什么,但就是无法抓住,不知道那是什么。

一路上看到了很多,都市那奢靡的灯火,乡村静寂的田野,远处高楼一闪一闪的警示灯如同深暗夜空中的烟火,灿烂而耀眼。许多画面都让我触动,我想即使是顶尖的画家也画不出这样的画面吧。曾几度,想用手机把这些拍下来,但对焦时才蓦地发现,你看到的只是那一瞬,下一刻它面目全非。

车子依旧行驶着,我呆望着夜空,很久没有如此了,或许呆望这一行为本身于我已是久违了。今晚的夜空很美,月光很亮,哦,那是十五的月亮,难怪如此迷人。她就像夜空的一颗眼,泛着神圣的光,直接刺穿了我的伪装,将我的灵魂一览无余。我的眼神开始迷离,仿佛被一同吸进了深邃的夜……

不知过了多久,恍惚间闻到一丝香味触动了我的神经。那不是香水的味道,也非果香,那是种奇异的味道,令我着迷。我四处张望,想找寻味道的来源,只因那香味与我记忆深处的味道是如此的谋合。良久,一无所获,香味也不复存在,我都怀疑它是否真实出现过,亦或是只是我记忆深处的一丝泄露所导致的感官的瞬间迷失,我不得而知。唯一让我确信的是我记得那味道,就像是内心深处的烙印。

香味源自一支笔,准确的说是源自笔的主人。只是我已记不清那是几几年的时候拥有过的笔,它的主人是谁,叫什么名字也已无法忆起,就仿佛那是一段前世的记忆。我只依稀记得几个破碎的拼图:白色的裙子,迷人的`微笑以及那奇香。我们总会在某时某刻,因为某件事、某些人、某段经历而深深着迷,或者说是俘获我们的心,并且成为我们内心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一年俘获我的心的却是一支蓝色的有着奇香的笔。我总是固执的认为我们拥有着过去,存在当下,而未来却是未知的。固执终成偏执,真的是这样吗?蓦然回忆过去,却发现过去如同深夜月下的天空,是如此的苍白,如此的模糊。而引以为豪的现在,也只不过是与我擦肩而过的一瞬,下一刻现在已成过去。原来任何事物都无法永久拥有。

……

车子依旧行驶,车内有个人一直呆望着窗外就像是个“思想者”,虽然不知道他在想着什么。

已过了大半的路程,目的地应该不远了吧!

篇2:散文:过年,味道,记忆

散文:过年,味道,记忆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一年到头,只有过年那几天家里才会见到鸡鸭鱼肉,和一些瓜子小糖。于是,掰着手指头,在一天天地数着日子,盼望着年快些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年终于带着一身的喜庆走来了。那时,庄稼地里不需要忙碌了,父亲也休班在家,开始上街去置办年货:鸡、鸭、鱼、肉,还有瓜子、花生、小糖,水果,还有鞭炮、檀香、对联。年十八那天,父亲会拿着新买的扫帚把屋里屋外,角角落落里的灰尘全部扫去,不仅是年的风俗,更是为了那句吉利话:“要想发,扫十八。”

母亲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围着围裙,锅前灶后地忙着过年要吃的:腌制过的鸡鸭鱼肉炖出来,蒸上几锅馒头和包子,用油把大圆子和小圆之都炸好,最后包上一大堆饺子。家乡的习俗,就是在三十之前,把一切吃的都准备好,只等着欢欢喜喜过大年。

在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里,我们兄弟三人和父母围桌而坐,满桌的菜肴,加上一年才能喝到的红酒,全家人一边吃着聊着,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鱼肉的香让我们开心,红酒的甜也让我们开心,春晚表演的精彩节目更是让我们开心……

大年初一大早,我们不在睡懒觉,其实想睡也睡不着,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你家放完,他家接着放,根本不能入睡,还不如早起玩呢。

起床之后,穿上母亲早早就做好的新衣服。一套蓝布做的衣裤,和一双老式的棉鞋。虽然很土,却包含了母气的爱与祝福,穿着依然温暖快乐。

吃完饺子,就跑出家门,和一帮小伙伴们玩耍:踢毽子,扔沙包,跳大绳,胆子大的放零零碎碎买来或捡来的鞭炮,我胆子很小,只能和几个胆小的伙伴远远地看着。

初二那天,按照习俗要去给外公外婆拜年,我们最喜欢拜年,不仅品尝到好吃的,还能得到压岁钱。有了压岁钱,我不会像其他伙伴那样一个劲地花完,我会做仔细的安排,买自己需要的文具或笔记本,或买一些贴花,等到新学期开学后,把漂亮的贴花贴在新书上。对于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我从来不去浪费,毕竟那压岁钱少得可怜……

时光如水,静静地流着,快乐的童年,无忧的少年,美好的青年,都在时光的河流里远去。年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日子富裕了,鸡鸭鱼肉天天有,瓜子小糖不稀奇,对年的感觉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强烈,但还是期盼着过年,因为忙忙碌碌了一年,在过年的时候能休息一下疲惫的身心;还是盼望着过年,因为在过年时远在天涯海角的兄弟姐妹或童年的伙伴能相聚在一起;还是盼望着过年,因为能有时间和父母聊聊天,说说生活的悲喜,重温父母的爱。

虽然日子富裕了,年也过的丰足了,但儿时的年不仅不会随着时光的河流飘远,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清晰,毕竟,那是儿时最美的时光,更是生命里最美的回忆。

篇3:味道的记忆散文

味道的记忆散文

行走在人世间的凡俗生活里,总有些东西会恋恋不忘。或人,或事,甚或只是一种味道。

秋天在有些人的心里,是风景,是情绪,是记忆。而于我,秋天的感触则是舌尖心头上的味道。

秋日,果实成熟,可供品尝之物甚多。如葡萄,桔柚,石榴,板栗等等,香甜的'味道充盈舌尖,亦满足心的需求。可无论怎样,一到秋日,我便怀想,怀想那一种其貌不扬的果实。它算不算得上水果我无从知晓,但在我心里它就是秋日里最好吃的水果。它长得很丑,状如鸡爪,故名鸡脚爪子。那鸡脚爪子树结出的鸡脚爪子果实,看上去特别寒碜,细而扭曲的形状,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从没见过哪个摊铺上卖过它。

童年时,可吃的水果很少。有时见到人家果树上的果子,难免会生出偷盗之心,亦会付出行动。但任凭我如何像野小子,我都没有去偷过那鸡脚爪子。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一棵鸡脚爪子树。妈妈总是关照嘱咐我,不许我去偷。原因有二,一是树太高,爬树风险太大。再者人家老妈妈孤身一人维持一个家,生活艰难。而我们为人要善,不能随意欺人。

不知是我听话,还是骨子里我是个善良的孩子,反正我从没有去爬过那家的那棵树。不过小的时候,每个秋天我总有鸡脚爪子果实吃。那时我年纪小,又粗心,根本不会去关心它们是怎么来的,我只知道吃,吃,吃。鸡脚爪子果实特别甜,在那个水果匮乏的年代,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令人忍不住一年又一年的盼着。

后来,仿佛一夜之间我就长大了。鸡脚爪子树也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然后,许多年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鸡脚爪子果实。一年又一年的盼望就变成了一年又一年的怀想。

有人告诉我,可以在网上买到鸡脚爪子果实,我可以再次大饱口福。但我笑笑,坚定地拒绝了这一做法。

我宁愿让这一怀想永生永世地怀想下去。有时得不到的遗憾何尝不是人世间最美妙最幸福的事。得到了,也许它只是一种充斥了过多糖分奇丑无比的普通果实而已。

久远的美好也许永远只适合凭吊,回味。

一切都有时效,彼时彼日,只是彼时彼日。

篇4:人物作文之家乡名人

人物作文之家乡名人

灵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黄帝铸鼎等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境内的荆山黄帝铸鼎,是《史记》中记载的轩辕黄帝铸鼎升开的遗址,已成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以“名关、名人、名著”享誉海内外的秦函谷关,是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隘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这里著述的五千言的《道德经》,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思想文化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灵宝人杰地灵、豪杰辈出。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全国的模范人物。今天,我就给大有介绍一位在我们灵宝家喻户晓的名人吧!

她,是灵宝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督科的副科长,三级检察官。多年以来,她个人办案数连居三门峡市检查机关侦查监督岗位之首。虽然她身负重病却依然没有停止工作,她把生病的事整整瞒了八年,她,就是为国为民的白洁!

六年里,她处理的案件高达899件,享有三门峡检查系统的“办案女状元”和“为案标兵”的美誉,而且,经她为理过的案子,被告输得心服口服,原告也十分满意,她成了老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白洁因为身体的'原因,患上了一种现在我们中国无法治的病,而且,这种病对患者十分苛刻:不能久坐,不能颠簸,不能跑步……白洁下班后和妈妈坐上火车悄悄地往北京去开药,然后再回来,就这样,八年,白洁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她说:“看病是私事,工作和办案才是天职。”

她就是令我骄傲的家乡人白洁,她代表着家乡人民的朴实、勤劳、善良!我爱白洁,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更爱家乡那朴实无华的人们!

篇5:记忆中的味道经典散文

记忆中的味道经典散文

前几日天气热得厉害,气温一下子蹿到了37度,热得着实让人受不了。你看大街小巷上姑娘们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个个光鲜靓丽、花枝招展、争奇斗艳,成了这个季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伙子们也不示弱,短袖短裤齐上场,怎么凉快怎么穿衣。老人和小孩则是哪里凉快哪里待着,生怕中暑了。每到这个季节最受欢迎的东西恐怕要数冰激凌了。看看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五花八门的冰激凌,那是俊男靓女、学生和孩子们的最爱。但于我而言,一点诱惑力也没有,我反而是特别怀念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冰棍。

脑海里一声熟悉而又清脆的吆喝声,一下子把我又带回了那个年代。眼前浮现出一位头戴旧草帽骑着自行车的大叔,脖子上挂着一条白毛巾,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他自行车后座上一个被棉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木箱。只听见他吆喝着:“卖冰棍了,卖冰棍了,一毛钱一根!”孩子们听到吆喝声后,赶紧飞跑回家苦求父母,纠缠了半天。在苦苦哀求之后拿到了钱,一出门就向卖冰棍的跑去,忙把钱递给卖冰棍的大叔。大叔笑眯眯地一手接住钱,一手递过冰棍。接过冰棍,忙撕开包装纸吃上一口,嘴里凉嗖嗖的。母亲再三嘱咐不能嚼着吃,要用舌头慢慢地舔着吃,临走时还不忘递给一只大洋瓷碗让接着,生怕掉在地上。那时我觉得能吃上一根冰棍绝对是件幸福的事。邻居家的孩子缠了半天,家里人始终没给买,只惹得他哭哭啼啼,还不愿离开卖冰棍的自行车,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享受这夏季的凉爽,看得他是哈喇子直流。然后围着吃冰棍的同伴转,好话说了一大堆,期盼着能让自己咬上一小口,过过瘾。就在这一来一回几次讨价还价中,“买卖”达成了。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共同分享着一根小小的冰棍。最后一群孩子在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中跑向村头玩耍去了。

时间如流水缓缓地流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夏季冷饮的种类、花样多了,小卖部里有了绿豆冰棍、豆沙冰棒、雪糕。绿豆冰棍一毛五,豆沙冰棒三毛,雪糕五毛,豆沙冰棒和雪糕算得上是冷饮中的“贵族”了。那会儿我上小学,班上只有几个家里经济好的同学才能吃上绿豆的、豆沙的,吃雪糕的则是寥寥无几。我从母亲那里要来说好买文具的钱被我挪作他用,偶尔也能吃上一顿冰棍,看着吃绿豆的、豆沙的、雪糕的同学,我只有羡慕的份。我是多么渴望能和他们一样!于是,我发动了所有的脑细胞,动起了歪脑筋,偷偷地从父亲的衣兜里摸了两块钱。我也吃起了雪糕,在同学面前炫耀起来,甭提多神气了,随后的几天也是如此,着实让同学们羡慕了我一回。不过为此,我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来偷钱的事东窗事发,换来了父亲的一顿暴打,此事时至今日,也是记忆犹新。

特别是到了忙假,烈日当头,暑气迎面扑来,感觉人间似蒸笼,而我们就像是笼屉上的包子。这样的天气,待在哪里都热。别说干活了,坐在荫凉处也是一身汗。可是即便是这样的天,麦地里、场畔上、公路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大中午,父亲母亲顶着炎日还在麦场上忙着晒场、碾场、起场。我和妹妹则坐在场畔旁一棵大枣树下歇息、玩耍,有时候帮忙给他们跑跑腿,干点零碎活。场碾好后,开始起场。看着父亲、母亲在麦场上双手挥舞着铁叉,一抖一扬,动作娴熟,飘逸自如,一会儿就干了一大半。再看看他们头上豆大的汗水直流,身上的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背。起好场后,就该我和妹妹上场了。我俩一人一个推耙,争着用推耙推麦,就是把混有麦壳的麦子推到麦场中间地势较高的`地方。因为母亲事前已经许下承诺——好好干活等来了卖冰棍的,给我们一人买一个雪糕。我们使尽浑身力气,一耙一耙地推,推了一耙又一耙、一阵又一阵,就是不见卖冰棍的来。休息时间我还不时地张望着远处,扯长了耳朵听候着那熟悉的吆喝声。在千百次焦急的等待后,终于盼来了卖冰棍的。这时母亲兑现了承诺,我和妹妹一人一块,吃着雪糕,干起活来更有力气。一会儿高高的麦堆就垒了起来。看着麦堆,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六月的黄昏,红日西沉,烧红了周边的云彩,一片一片的,绚烂多彩,瞬息万变。待我们一切收拾停当,太阳已渐渐下沉,天色也暗淡下来了,和着归鸟的叫声,一家人在说笑声中拖着疲惫的身体,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些都是我孩提时代的记忆,虽说都过去二十多年了,我却始终忘不了那记忆中的味道。

篇6:记忆中的味道的散文

记忆中的味道的散文

在辽西的乡村,家家户户都是做豆腐的好手,所以也成就了辽西水豆腐的盛名。

古人讲,“生在福中不知福。”虽然从小在辽西的乡村长大,但对于豆腐,我却一直不甚喜欢,甚至就是拒绝的。直到上高中住校,连吃饱都要成为问题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豆腐原来也是一种美味。早餐的时候,一方白白的豆腐,上面盖着青翠的葱花,晶莹的细盐,还有淡淡的酱油,无与伦比的诱惑。

再后来上大学,与家的距离拉的更长。在省城沈阳,第一次见识了外边的豆腐,粗粗淡淡的,也更让我怀念家乡豆腐的味道,怀念家里做豆腐的场景。厨房里热气弥漫,气定神闲的老爸左手端着卤水,右手拿着一个大号的舀子,一边往豆浆里缓缓地倒入卤水汁,一边搅拌,乳白的豆浆一点点地成缕,成脑。“点”豆腐,这几乎是老爸在我记忆中最光辉的形象,就象一个神奇的魔法,让我心理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膜拜。

与现在不同,小时候的家乡,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豆腐的。虽然那个时候,除了冻豆腐,我不喜欢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种产品或副产品,但对于做豆腐我还是欢喜的。开始做豆腐也意味着年关是真的近了,年才是我们热切期盼的所在。

自家地里种出的黄豆先用水泡发,然后就要找一方石磨把豆子磨(在我的家乡是要读四声的)好。那个时候村子里的碾子和磨并不是很多,姥姥家的院子里正好有一盘青石雕凿的石磨。磨的构造从外面看也很是简单,最主体的结构是两个摞在一起的厚厚石盘,下面是一圈石头雕刻的凹槽。最上面的石盘上有一个圆圆的洞口,用一个小勺把泡发的豆子和着水从洞口里加进去,蒙面的骡子拉着石磨转动,乳白在豆浆就从两个厚厚石盘的间隙中沽沽流下,汇聚在下面的凹槽中,最后再从凹槽下面的一个圆孔流入到最下面接着的'桶中。就这样,妈妈趁着螺子走圈的间隙一点点的把豆子加入,磨好的豆浆就源源不断的流下来。时不时的再挑捡出飘落在豆浆上的螺子毛,螺子的脚下则早已被踩的坚实和光亮。古老的石磨,白白的豆腐,或许这是辽西豆腐独特美味的所在。

和蒸豆包一样,做豆腐也是一个费火的活。把磨好的豆浆一桶桶的倒入大铁锅,锅下的火也要烧起来,要把豆浆烧开。熬豆浆是一个不急不燥的活,火烧的太急豆浆会滚溢出来,火烧的太小又会不开锅。锅的正上方会吊着一个豆杆,就是一个可以打开成交叉十字形的两个木杆,一边熬豆浆的时候,就把豆包——也就是厚厚的用于过滤的大布,四个角都系在豆杆上,一边把锅里的豆浆舀起,倒在豆包的上面,细细的豆浆再流到锅里,粗粗的豆渣则留在了豆包的布里。

据说这也是辽西豆腐更好吃的一个关键,在前几年的沈阳,做的豆腐是没有过滤豆渣的习惯的,所以豆腐才会那样的粗糙伤口。而在我小时候的家乡,豆渣更多的是用于改善圈里猪的生活,当然,粗粗的豆渣加上些盐,烙成的小饼也是很上口的。

渣都过滤的差不多的时候,锅里的豆浆也更加香浓爽滑。熬好的豆浆,妈妈都会盛上一碗,妈妈总是赞不绝口,我却总是浅尝辄止。到了这个进程,豆浆要慢慢地放凉一些,慢慢冷却的时候,豆浆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豆皮,用筷子挑起来,这可是表哥们最喜欢的美食,甚至为了能更多更快地吃到豆皮,要用锅盖不停地扇,扇起的风在豆浆上吹起小小的褶皱,一点点油亮的皮就在不觉中生成连结。生活就是这般充满生趣,在那个贫乏的年代,一点点的小事都足以让孩子们喜悦和满足。

豆浆都熬好的时候,下一步将是充满神奇的步骤,就象我前面所描述的,也是爸爸做为主角表演的时刻,一碗神奇的卤水,一个大舀子,豆浆就变成了豆脑(豆花)。这也是做豆腐最关键的一步,卤水加的多少缓急,舀子搅动的快慢轻重,温度把握的是否适宜,都将影响最后豆腐的口感。点的轻了,豆腐很难成形,点的“老”了,豆腐又没有了嫩滑的口感,总之,这是只有爸爸才能把握的事情,这也是爸爸最得意的时刻,专注的神情,就象一个帷幄的将军,一切尽在把握之中。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也会找各种的借口。

豆脑一直是爸爸的最爱,就是现在,没事也喜欢去喝上一碗。早餐吃油条的时候,现在的我也会喝上一碗,但在小的时候,总是觉得豆脑有一种涩涩的味道,难以下咽。豆浆变成豆脑的神奇就是卤水的结果,小时候总会听闻有人喝卤水寻死,总是难以明白这巨毒之物怎么就会成了美味必不可少的催化,上了高中,明白了血液里也充满蛋白,或许血液也会象豆浆般被卤水点化成“脑”,最后凝结成血豆腐一样,小时候想象中的恐怖可怕就变成了这般的印象,最后就是一块嫩嫩的血豆腐。

说起卤水,卤水应该是辽西豆腐好吃的另一个关键吧,在到了沈阳之前,从来也没有想过石膏也是可以“点”豆腐的。现在离最后的成品只差最后一步了,这一步,前面用到的豆包布还要发挥关键的作用。把豆包布四角拎起铺在一个大大的亷子上,把豆脑一点点地加进来,再把豆包布包好,包好豆脑的豆包形成一个大大的方形,上面再压一个亷子,亷子上还要压上重物,重压下的水份从豆包布中一点点渗出,豆府也就一点点的成形。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拿去上面的重物,打开豆包布,大大的豆腐就呈现在了眼前,用刀切割成小块,就是一块块美美的豆腐。

从黄黄的豆子变成白白的豆腐,做豆腐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神奇,虽然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辨,但我知道,这样的记忆传承到我这里也就结束了,对于我的宝贝而言,再也没有大大的铁锅,也没有可以烧着的灶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里也都记载了不同的幸福和快乐。

篇7:记忆的味道优美散文

记忆的味道优美散文

“老板,来一碗热汤冷面!”

“来了”热情的老板应声端着面送了过来,“您是九台人吧!”“呦!”“您怎么知道的啊?”“呵呵……就咱九台人爱吃这一口儿……”热腾腾的面,慢慢送入口中,回忆像是拉长的面,仿佛回到了前……

初中的学校离家有十里多地,骑自行车要半个小时才能到,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午休的时间不够来回的路程。带饭也是不可能的,那个年代没有蒸汽箱,更没有保温饭盒。跟妈妈说我不饿,中午不用吃饭,妈妈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怎么可能不饿,给你拿钱,你就拿着,这午饭钱妈还有,怎么也得吃中午饭啊!”从此,妈妈每天会给我一块钱,看着那板板正正的一块钱,不敢看妈妈的眼神。那时侯家里太困难,供两个孩子上学真的太难了。爸爸虽然出去打工的时间很长,可是拿回工钱来的时候很少。那时候法律对农民工没有什么保护条例,老板说跑就跑了,钱说要不回来就要不回来了。而家里的几亩薄田打出的粮食刚刚够吃,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粮食去卖钱,上学的钱都是妈妈东拼西凑借来的。一到学校交钱,回家都迟迟的不愿意说,虽然妈妈会说:“没事,明天早上妈就给你拿着!”我每次都是怯怯的点点头,其实我知道,晚上妈妈就会出去四处借钱,我不知道她怎么张口跟人家说的.,可以想象得出来,当时她心里一定很不好受……

家里头养的鸡、鸭、鹅都是留着卖钱的,下的蛋也很少吃,等蛋攒到足够多了;它们长到足够大了,妈妈会在逢集市的时候,拿去换日常用品的。给我的那一块钱是好几个鸡蛋换的,尽管那一块钱只能买一个面包,对于儿时的我来说,也是相当的奢侈了。

那时候的我从来都不跟同学一起出去吃午饭,同学们背后都说我生性孤傲、性格古怪,难以相处,或许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吧,盒饭两块钱一份;卷饼一块五毛钱一份;热汤冷面两块钱一碗,而我没钱跟她们一起出去吃饭,也是怕她们嘲笑自己。每天中午都会出去走一圈,躺在学校的外围墙上,幻想着自己不是自己了,是一颗树安详的沉睡着;是一只蝴蝶随花轻轻起舞;是一阵风在天空中飘荡;是一条小河涓涓流向大海;是一块石头静卧在山岗上;是一颗小草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回来就装作吃过饭了,然后趴在桌上画着想象的一切,那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也有几个要好一点的同学,会跟我说她们想要什么,我就会画给她们,看着她们满意的表情,那是我少年里为之不多的,让我津津乐道的美好情形之一……

画画用的2B铅笔都是用饭钱偷偷买的,一个礼拜几乎是不吃中午饭的,攒下的钱大都买笔、纸、本了。偶尔也会吃一回热汤冷面,看着热腾腾的锅里煮着白净净的面,碗里倒点辣椒,撒点香菜,放点盐,捞出面,盛满汤,淋上香油,扑鼻而入的是淡淡的面香,满满的一碗面,吃到连汤都会喝的干干净净,还是觉得不够饱,常常在想——要是能吃两碗该多好啊!

到我十七岁了,说什么也不想上高中了,带着父母的遗憾,带着老师的不理解,独自一个人离开家跑到城市里,开始了未知的新生活。第一个月工资一百七十元,开工资那天兴奋的睡不着觉,终于我能挣钱了。第二个月开了三百一十元,记得那次回家——心里装的满满的幸福的感觉,给妈妈买了一件衣服;给爸爸买了一双鞋;给姐姐买了一件小衫。激动的问姐姐想吃什么,我挣钱了请她吃,姐姐说她就想吃碗热汤冷面。当面端上来时我跟姐姐都哭了,一碗面都不是我们想吃就能吃的,那碗面什么味道不记得了,只记得那种心酸和无奈的滋味——在心里泛滥泛滥的感觉……

那天,姐姐说“她后悔上高中了,如果是我上高中一定不会像她这么辛苦了,她脑袋笨都是死记硬背的,而我聪明……”我笑着劝喃喃不停的姐姐,“我性格好动,就不是那上学的料,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好了,也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一切都会好的……”

回城的路上,失落弥漫着心,其实我是想上学的,我是想画画的,我想…有个美好的未来,可一切都是想想……我记得非常清楚,离校时老师语重心长对我说,“成功的路确实有很多条,但上学是唯一的一条捷径!”“夏夏,你天生就应该学习,你的头脑聪明、反应又快、记忆力还好,谁不上学都不可惜,唯独你,不上学太可惜了……”老师,我知道您对我好,我知道您说的都是对的,现实让我选择了一条艰辛的人生路,但我坚信我会走好,而且会更加斗志昂扬的前行!不论哪一种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完美体验,也必将是一场无法复制的精彩。至今我依然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虽然没有什么成功的事业,可是我的内心很丰满,灵魂很安逸,虽然我不上学了,可是我从没停止过学习。

现在生活好了,可是永远也忘不了我那青葱岁月的独特味道,每年都会回九台几次,每一次都会去火车站边上那家老店,一碗热汤冷面,吃的是过去,是回忆,是遗憾,是不甘,是无奈,是心酸……更多的是今天的幸福!

每个人内心都有诸多不如意的心酸过往,应该适时的放下,我们可以激情的缅怀,而不是消极的沉沦!谁都有无法表达的深埋心底的伤痛,不要沉寂在忧伤中不可自拔,每一种经历都是完善人生的一种体会。人生中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只要往前走,就会阳光明媚春暖花开……

篇8: 记忆深处的味道散文

一个老婆婆挎着一个颜色陈旧的竹篓,到小学操场来卖我们从未见过的东西。

里面装着棕黑色的七弯八扭的细枝丫,枝丫上缀满了一个个形似葡萄干样的深棕色的小果子,看起来皱皱巴巴,它的名字叫拐枣。

这幅如同印象派图画的场景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显得很不真实,就像梦境。

我应该吃了一次吧,是别人买的,给我吃了点。那甘甜绵长的滋味竟是那样的浓稠独特,吃了后让人回味无穷。

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拐枣。我想念它的味道很久很久。

缺衣少食的年代,拐枣在我的心里此后就像一个没有猜透的谜团,尘封在了岁月的深处。

有一天,与村中发小谈起拐枣,她说有一次在广州街头看到了拐枣,买了点,吃着吃着就流泪了――那也是她小时候心心念念的拐枣啊!

过了一会儿,她发了一张照片过来,是拐枣。数十年的光阴过去了,这是我第二次看见拐枣――仅仅是它的图片。

原来拐枣是这样子的'啊!棕黄色像鸡爪样歪七扭八的样子,与我记忆中的并不完全相同……

一时间有点百感交集,鼻子发酸,眼睛里迅疾浮起了一层水雾。仿佛心里的谜团,在那一刻彻底解开了。

那种深埋在心底因长久的怀念而不能释怀的情结,也在那一刻清晰明了,云开雾散。

篇9: 记忆深处的味道散文

是一个雾气缭绕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早春。

我站在小学教室门口的走廊上,看着班上的丽丽一口一口地吃着油炸的饺子。那个饺子包的苕粉馅,料很足,鼓鼓囊囊的。

被炸得焦黄酥脆的饺子皮被她一口口咬开,一根根油亮棕色的苕粉相互纠缠卷曲着露了出来,随着几根苕粉轻轻的颤动,里面冒出一缕缕热气,飘散在早春浓得化不开的雾气里。

一股浓郁的混合着麦香苕粉香葱花香的香味在空气里四处弥漫……我的嘴巴里开始分泌唾液,饥肠辘辘。

丽丽家就在正街口,家里条件不错。一连数天,她都买了饺子来上学。每天早上她就站在教室门口吃饺子。

看着焦香的饺子皮被她一口咬开弹出里面油光水滑的苕粉,馋得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却只能偷偷地咽唾沫。

上初一时,一个男生别出心裁,将苕粉放在学校用来蒸饭的铝盒里塞进了蒸炉。到了领盒饭的时间,看见他打开盖子,满盒子深棕色的苕粉油亮亮地忽闪着,腾起一股股热气……

我远远地看着,小学时期看见丽丽吃饺子时的感受又来了。

家里很少弄苕粉吃。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在亲戚家吃酒席,我对苕粉这道菜总是情有独钟,它在我心里是特别的。

成年后,只要看见油炸的饺子,我就会看看有没有苕粉馅的。买蒸包也会问有没有苕粉馅包子。

可吃起来的味道很一般呀,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我就是想买它。

我总是满怀期待地想要吃出我记忆中的那个味道,结果却总是让人失望。

现在我已很少买苕粉饺子或包子了,因为吃着越来越寡淡无味了。

我已然对它失去了兴趣,没有渴望,没有期待,亦没有了念想。

篇10: 记忆深处的味道散文

第一次吃到那种大大的京果,是在外婆村子的大伯家。

那天跟往年一样,我们几个孩子从外婆家拜完年就径直去了数百米外的大伯家。

堂屋桌子上的一个盘子里,装着我从没见过的零食,是那种圆柱形的形似花生状的东西,外面裹着一层雪白的粉末。

站在旁边的大伯端起那盘东西叫我们吃点,我好奇地拿起一个咬了一口,里面是细密的蜂窝状,一丝焦香酥脆绵甜的滋味顺着我的舌头迅速蔓延至全身,哇,简直太好吃了!我一边吃一边在心里暗暗地惊叹。

这么美味的东西它叫什么名字呢?我偷偷地问母亲,母亲也不知道,问大伯,大伯说叫“鸟花”(方言)。

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奇怪的名字。我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还能不能吃到它。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那种圆形的小京果,味道像“鸟花”,但太过于浓甜,有点肥腻,远没有“鸟花”那样酥脆的口感,甜味悠长。

直到成年,我才又一次看见了“鸟花”,就是那种大京果,吃起来依然香甜酥脆,可那种惊艳的感觉没有了,感动也没有了。

时过境迁,有些记忆,有些味道,就那样永远定格在了儿时的某个瞬间。

《春酒》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

家乡年的味道散文随笔

过年的味道现代散文

读书心得散文

家乡的变迁现代散文

《春酒》教学设计

春酒教学设计

乡愁里的年味心情散文

难忘家乡炊烟抒情散文

思乡优秀抒情散文

记忆之家乡的味道散文
《记忆之家乡的味道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忆之家乡的味道散文(共10篇)】相关文章:

《春酒》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01

我爱家乡的大红枣优美散文2022-06-20

年味道散文2024-04-23

春天的野菜的散文2023-04-20

春酒读后感2023-02-09

又见炊烟作文750字2022-04-30

春酒优质说课稿2023-07-09

思乡情长散文2023-11-17

那个渐渐远去的淡淡乡愁散文2022-11-15

故乡情经典散文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