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

时间:2022-11-10 09:37: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锦集9篇)由网友“mayfl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

篇1: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

――一位小学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实效性不高。文中高校长列举的现象恐怕我们都不陌生。遵守纪律究竟为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效果究竟如何……高校长思索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值得每一位校长深入反思的,因为,说 到底,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

多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不断地被加强,同时也不断地被指责,如“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等等。究竟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北京小学副校长高玉丽进行了一系列思索。

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

遵守纪律究竟为了什么?

高校长感慨地说,学校德育离不开抓纪律教育,但纪律教育究竟应当如何抓?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遵守呢?为什么纪律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费尽心思,到头来学生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纪律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高校长举了三个例子:

每当大地苏醒,温煦的阳光洒向校园时,许多学校的大门口,却是这样一番景象:一位臂戴袖章的老师和几名值日生正在“站岗放哨”,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孩子都要被审视一番,校服是否穿戴整齐,红领巾是否佩戴,是否向老师行礼问好。如果谁没有做到其中的一条,那么他的班级和他的名字就将被公布在学校的大黑板上。于是,穿戴整齐是为了迎检过关,与别人见面打招呼,是为了不被老师记下名字。

一个孩子与同学打架,碰碎了摆在楼道里的花瓶,闻声而来的老师第一句话准问:“你是哪个班的?”似乎打碎花瓶不是他个人的过失,而是他所在班级的责任。学习是为别人,守纪律是为班集体,甚至犯了错误也应由别人或集体承担。如此这般的教育,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他怎么可能对自己负责?

“明天有区检查团到学校检查卫生,今天下午各班务必进行大扫除,不留死角,四点半钟学校对各班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班撤销卫生流动红旗,广播点名批评。”“各班同学请注意,现在广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领导到学校考察,请同学们注意遵守纪律,对客人有礼貌,不管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遇到客人都要行礼问好。如果哪个班同学违反了纪律,给学校抹了黑,我们将在广播里点名批评……”于是,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这无形中使德育增加了急功近利的色彩,这样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无疑是一种误导。

一次次这样的教育,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什么?离开了学校的要求,他还会做什么呢?分析以往的德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学校重视的是班集体的荣誉、各类竞赛中的排名、评比的结果等,却忽略了在日常小事中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扣分”是德育吗?用检查、评比、扣分能代替教育吗?

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

高校长停顿了一下接着分析,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迈进憧憬已久的学校大门,他首先体验到的是学校严厉的戒条――“不准乱说乱动”、“不准追跑打闹”。久而久之,孩子会悟出一个“道理”――在学校里不能违反纪律。这恰恰说明,在学校的好“习惯”是老师“规定”的,并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所以,一遇“气候”就会“反弹”。

因此,当一名要求严格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会惶惶不安,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当一位不太负责任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便会有所松懈,小打小闹一番;当戴着红袖章负责“扣分”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会马上停止“不轨”行为。由此我们不难想像,当他来到没有教师管教的大街上,来到没有值日生扣分的公共场所,回到没有严明纪律的家中,他们会怎样发泄他的能量,会怎样享受这难得的“自由”呢?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德育实效性不高。

在学生看来,道德是空泛的,是可以表态、承诺而可以不去做的。

轰轰烈烈的活动效果如何?

高校长接着说,不可否认,近年来,各校都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做法是华而不实的“花活”,流于简单化、表面化。

镜头一:少先队代表大会上,一队队孩子齐刷刷地站在操场,主席台上是各方嘉宾。

“首先请……致辞。”

“接下来请……致辞。”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讲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主持人是教师,讲话的是各级领导,孩子只不过是陪衬和摆设。

镜头二:学生乘车来到了某展览馆,老师神情庄重地带孩子们参观“希望工程”展览,老师不厌其烦地在一块块展板前讲解,“某某村孩子为了挣出上学的学费,到地里去挖蝎子,当药材卖,常常被叮得中了毒。”“某某村的孩子为了挣学费,到十几里外的窑厂去背砖,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才三分二厘工钱,他们的背磨破了……”老师讲得声泪俱下,可背着一书包好吃的孩子们却提不起一点精神,他们终于忍不住了,抬起脸问老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吃饭呀?”

镜头三:学校的礼堂里正在召开“向……英雄学习”的动员大会,孩子们正襟危坐,听着一位位大人的讲话,“要在学校掀起学习英雄的高潮。”接下来,一些学生代表上台慷慨陈词:“我们一定以英雄为榜样,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让我们郑重地签上我们的名字,以表示我们坚强的决心和永远的承诺。”接着孩子们排起长龙,在一幅幅长卷上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活动结束了,隆重热烈的场面,激动人心的口号,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认为德育效果很不错了,然而,这些活动究竟有多大的实效?孩子们不参加不行,那会被扣上“不参加集体活动”、“思想上不求上进”的帽子;参加吧,又不情愿,真的没意思,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活动形式,对孩子们来说,枯燥、乏味,叩不开孩子的心扉。

再看看我们的品德课,教师在黑板上讲道德,学生在座位上听道德,老师在理论上阐述道德,学生配合着说一些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这样,孩子们所经历的道德教育总是在唱高调、掀高潮中度过,如:“我与英雄比一比,我与英雄差哪里?”“做……式的好少年”、“为……做贡献签名活动”。不难想像,在他们看来,道德是空泛的,是可以表态、承诺而可以不去做的。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在会上大谈学习雷锋叔叔艰苦朴素好思想的学生,为了得到一辆更好的名牌自行车与家长大吵大闹;一个签名承诺保护环境的学生,却在郊游时随手丢弃垃圾;一个在学校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好学生”,晚饭后为拒绝扫地与母亲大发雷霆……

我们的德育经常给学生提一些诸如“努力争当一名好学生”的空洞、宽泛的目标,超前给孩子提一些他们并不理解的道德概念,而不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切合学生发展的努力目标和成长承诺。如果目标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制定的,比较具体,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才会认可它,进而以自律的姿态去践行,而不是被动地遵守。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庭生活需要的、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能持之以恒,养成习惯,那才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学生为什么会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德育不是单单靠“口号”、“格言”、“警句”就能奏效的。要使德育生活化,进一步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就要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把德育做到孩子的心里去。

如果学校道德教育只能在学生个体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对学生心灵世界无所触及,那么就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道德是“自律”的,强调的是自觉,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利用签名进行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单化了。

当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在他们身上焕发出惊人的道德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时,学生生活上求自理,学习上求自强,情感上求自控,思想上求自立,那么,德育工作的实效将大大增强。

当我们制定并反复训练儿童达到课堂常规要求时,实际上也限定了儿童天性的发挥。

教师,你了解孩子的天性吗?

谈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高校长的言辞更加直截了当,这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深层次问题。曾有人做过调查,一位教师在一天的工作中与学生交往的次数达1500次,在这么多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怎样的呢?

一个学生,接连几次数学测验成绩不佳,他怯怯地拿着卷子找到老师:“老师,我真的想学好数学,可是……”

“你要是想学好数学,除非华罗庚来教你。”

孩子那刚刚燃起的求知上进的火花,就这样被老师的讥讽熄灭了,也许他从此再也没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校长十分感慨地说,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自认为出于对学生的好心,却没有把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放在眼里,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儿,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句冷漠的话语,会给孩子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待遇,会让学生刻骨铭心。

有一天,我将自己一天中对学生说过的话记录下来:

“你会不会扫地,干吗呢?”

“全班就你一个人有小动作,下操后留下重做。”

“提醒你几次了,怎么还玩?学不学了?”

“你们什么时候把队站好,咱们什么时候放学,站不好就重来,直到站好为止。”当我仔细回顾这一番话时,着实吃了一惊,90%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责备和训斥。

请听听学生的心声:老师,我希望你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你不仅教书,更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你也把我当人看,而不仅仅是你记分簿上的一个符号;老师,请你不要单看我的成绩,请你多看看我所做的努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治学态度、学校氛围等都会对学生做人产生影响。每一个40分钟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段生命历程,让我们看看这段历程他们是怎样度过的。

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语言:

“不准把手拿上来。”

“起立坐下后不准出声。”

“打开书,只许动手不许动嘴。”

“因为你举手姿势不对,所以我不叫你回答。”

“你怎么老坐不住,椅子上有钉子呀?”

“说你呢,眼睛不要离开我。”

“坐直,不要放松。”

“谁同意你坐那儿说,为什么不举手?”

“不准接下茬。”

我在想,这些所谓严明的课堂常规和纪律,是否都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合乎儿童天性的?当我们制定并反复训练儿童达到课堂常规要求时,实际上也限定了儿童天性的发挥,表达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学生内心的反映是“我不可乱说乱动”,“我做什么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

比如,当我们参观一些学校时,会发现楼道、楼梯上画有一条醒目的白线或黄线,把道路一分为二,它使我想起马路上的分道线。学交通规则时,警察会告诉我们:“它是一堵墙,不可逾越。”而我们的孩子不是司机,学校的走廊、楼道也不是车流不息的马路,当我们成人从校园管理的角度画上一条条线,警示学生走路不能越线时,我们是否想过这一条条线实际上已经分离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教育学生靠右行本无可厚非,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当学生无意间踏上了线,老师会像警察一样对他吼:“你违规了。”

在楼道和走廊的显著位置,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几个红色的大字――慢步轻声。透过这几个字,我们似乎看见,毫无生气的校园里,一群群规规矩矩的“小大人”在蠕蠕前行。真的不可想像,这是孩子们的学园和乐园啊!小孩子生性好动,冲出喉咙的呐喊是他快乐的发泄,跳跃和奔跑是他活力的展现。由此看来,“慢步轻声”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秩序,创造安静的环境,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成人眼睛里不乱,耳朵根清静,心里不闹腾的需要。学校不是不要规范,而应当在合理地顺乎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将强调校园规范与保护儿童天性自由结合起来,该规范时规范,该自由时自由。若一味地强调“规范”,势必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校园的压抑。

我曾去日本的小学进行考察,给我印象最鲜明的是,一走进校园,那扑面而来的课间的喧闹与嬉笑声。孩子们有的在单、双杠上旋转翻飞;有的脱了鞋光着脚丫在弯曲的小水池里踏水花;有的与正接待客人的校长打招呼、拽他的衣襟、抱他的后腰,校长装出生气的样子,他们便顽皮地跑开……课间,置身于校园,似乎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在“动”,奔跑、跳跃、嬉闹,个个都那么健康、活泼,让你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而我们总是刻意要求学生“轻声慢步”,他们怎能不感到压抑与拘谨呢?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其所著的《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曾这样深情地写到:“儿童的喧嚷就是欢乐和愉快。”学校的环境、制度,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的教育和关怀,提升思想境界。

一个孩子在校园中,离不开与人的交往,而在一次次真实的交往中,他所获得的是怎样的情感体验呢?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怎样的心灵生活?如果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聆听缺乏人情味的教师大呼小叫,经常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受到教师的挖苦、指责或当众批评,那么,不难想像,在他心灵的土壤上就会埋下冷漠、自卑、反抗的种子,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德育实效性差。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游戏、聊天,都是在“身教”,都是在向学生示范着道德准则,不断地向他们“输送”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德育,也是最经常、最实在的德育。我认为,德育要有实招、高招、硬招,关键是“身教”这一招要落到实处,教师的“身教”本身就是高招、实招、硬招。

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很多纪律的约束、制度的制定,都缺乏对儿童的尊重和关怀。

究竟应当怎样尊重儿童?

把脉今天的德育,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漠视学生权利,没有一个教师说自己不爱学生,但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学生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但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很多纪律的约束、制度的制定,都缺乏对儿童的尊重和关怀。比如,在许多班级的墙壁上,我们常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评比表、成绩栏,有学习方面的、纪律方面的、卫生方面的,我们是否想过,表中那一串串“红花”、一排排“红旗”,对于那些好孩子来说是荣耀的记录,而对于“差生”来说,表格中的空白,恰恰是他们难堪的记录,这无异于将他们的耻辱上墙,这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不可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一样的人。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到一所学校参加一个会议,刚进校门,迎面来了两个充满朝气的女孩,跑到我面前,动作整齐地敬了一个队礼,然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好。”我感到好温暖呀,不禁笑着夸奖他们:“你们真有礼貌。”没想到两个女孩朝我自嘲地笑笑,“您不知道,要是不向来校的客人问好,被老师看见会被扣分的。”

我心头一颤,朝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在一个极其显著的位置,我的目光落在一块大黑板上,那是“一日常规评比专栏”。上面画着表格,填满密密麻麻的分数,全校各班各项纪律、礼貌、卫生等得分和扣分状况一目了然。这是所有学校最常见的管理方式。

望着一个格子中的“扣6分”的记录,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故事。

“今天是谁给咱们班扣了6分?”一位老师站在讲台前严厉地质问。几个孩子从座位上忐忑不安地站了起来。

“又是你们几个,你们做了什么有损集体荣誉的事,跟全班同学说清楚。”于是几个孩子站在讲台桌前,在众目睽睽下坦白自己的“罪行”。

“我下课跑来着……”

“我没戴红领巾……”

“我做操时跟同学闹着玩……”

一旁的老师再次提高了嗓门:“瞧你们干的好事,多给班集体抹黑,你们问问大家能不能原谅你们?”

“不能。”孩子们一呼百应。接着一场小小的批斗会开始了。

“他们不配在我们班。”

“他们心中无集体。”

“他们给我们班丢了脸。”

前面的几个孩子或深埋着头,一副无地自容的样子;或歪着脸,斜着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老师见集体舆论差不多了,便话锋一转:“你们说吧,以后打算怎么办?”

“以后再也不给班集体抹黑了。”

不知他们的回答是否由衷,但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许许多多的学校,甚至发生在每一天,然而有多少人想过,它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们常常辩解自己的一些做法“是为了学生好”,可是却常常忽略,有时我们的教育体现的并不是“育”的过程,而是学生被驯服的过程。从手背后不许动,到训斥、责骂、体罚,都缺乏对儿童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处理问题乃至日常的师生交往中,也常常会出现不尊重学生人格,不体谅学生感受的情况。因此,漠视学生权利,缺乏人文关怀,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突出的问题。

只有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监督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如何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教育?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为学生创造不真实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说“高尚的口号”。

品德课上,老师饱含深情地讲述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故事,她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够上学,每天一个个背着学生过河到学校,放学再一个个把他们背过河送回家。老师说:“你们看,那个老师多么爱他的学生啊!说说看,我们应该怎样爱老师呀?”一个女孩站起来极认真地回答:“我长大了也背老师过河。”类似这样的教学环节和德育活动真是不胜枚举。学生长期浸润于这样的道德情境中,他们怎么会言行一致呢?

记得近期去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会议,安排我们到一所有名的学校参观。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乘坐的几辆大车停靠在学校的门口,一阵震耳欲聋的鼓号声响起,我看到几位老师正忙活着“摆放”夹道欢迎的孩子们的位置,“训练”孩子们的欢迎姿势。为了迎接代表们的到来,孩子们在太阳底下不知等候了多长时间,演练了多少遍。尽管他们站位准确,动作整齐,但却一个个表情木然。因为,那是大人们要求他们做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欢迎方式。

德育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师生的相互交往中。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是最真实、最稳定的行为,只有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监督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喊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德育。因为,“教学”、“分数”、“评优”、“职称”是硬指标,而“品德”、“教育”是软指标。教学任务必须完成,而德育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劳动观念差,就加强劳动教育;心理素质差,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差,就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在如此“加强”的过程中,使德育成了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缺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恰恰在加强中迷失了德育本来的意义。德育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拿出高招、实招、好招,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才真正成为可能。

篇2:电视交友节目成功率为何不高?

电视交友节目虽然速配率高,但是真正结婚的人非常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假设婚姻的前提是爱情

爱情在社会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而爱情的产生和消退的过程相当复杂。

试问有几个人能肯定的将娱乐节目里的速配称为爱情?

第二,我们从动机上来分析参加这类节目的人的心理

这又牵扯到中国的文化视觉,虽然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开放了不少,但人们内心始终对婚姻和爱情有着相对传统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又必然影响人的行为,虽然没有经过调查,但我觉得大多数参加这类节目的人都有着一定的防御心理在里面,虽然每个人的动机不尽相同,但至少都为自己留有余地。其中不乏有人纯粹是为了得到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三,关于需要和需求的差别

需要和需求: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缺乏些什么叫需求,它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社会的方面,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映象,一种主观意识。

这也是速配感情的一大难关,对反也许正符合了你的需求,但你却不一定需要他。

第四,从速配节目的性质上来讲,他里面的娱乐成分大于了情感成分,虽然节目能在瞬间给人带来很多惊喜,但是每一个人都知道,里面的表演成分有多少。

第五,不同的生活环境、早期经历、学历水平等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而认知差异可能会使得两人的距离明显化,由此造成交往困难。

速配成功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熟为人知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近因效应: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这是非常影响人际交往的两个效应,但同时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偏差。

至于晕轮效应,可以拿来解释某些情况下的“一见钟情”和“神速迷恋”。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另外就是期望,人往往会对另一个人所处的角色做出主观期待,一旦发现期待与现实不符,便会感觉受挫。

篇3: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学校德育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选择能力,使学生更好的以认识、体验和实践道德生活为目标和出发点。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品德心理发展的水平、实际的道德状况出发,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和培养自主的道德选择能力,力戒道德教育的成人化、模式化,力戒像传统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或强调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机械记忆。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道德问题,并从中体验到道德之于人的意义所在,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

二、确立面向现代化的德育目标。

作为21世纪的受教育者,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强烈的自身发展需要,德育目标应该及时反映教育对象的这种需要,把“至善”的追求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统一起来。不能把上级领导检查的内容作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同时,反映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致的目标要求,像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等目标,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予以执行,予以一以贯之;具体目标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形成德育目标层次网络系统。

三、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游戏、谈天等日常生活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这就要求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些,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以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让学生明确我们周围既有真善美,以有假恶丑,看问题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辨别能力。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学习呆板、枯燥的德育内容如同嚼蜡,当然谈不上德育的实效了。只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学生。

四、尝试对话式的德育方式。

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过去那种说服、灌输的德育方式不仅难以取得实效,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话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这种对话既可以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行为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以道德认识为目标的师生观点性讨论,还可以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反映。这种“对话”式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师角色,即由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的朋友,由单纯的道德信息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发起者和领航者,由道德观念的灌输者转变为探索者。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来探索和选择合理的道德观念。

五、倡导主体性的德育活动。

主体性教育活动,就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认识冲突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比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参加社会劳动,开展军训、野炊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培养他们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社会信息,防止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六、营造以美育人的德育环境。

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下、舒畅的人际关系里生活,无形中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陶冶。比如,优美的校园环境,包括布局合理的建筑群体,新颖别致的雕塑景观,四季常青的林木,四季有花的苗圃,形成一草一木能达意,面面墙壁会说话,每个角落能育人的校园育人氛围。通过“主体参与,探究体验、品德内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积极主动、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悦人气氛,形成师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知心朋友的关系使学生如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廷中,相互启迪、相互影响。

此外,德育实效性还有赖于教师的德育素质。它要求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自己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感化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以身作则。总之,只要我们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德育教学就一定会闯出一条新路。

篇4: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主旋律,它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富于创新精神、具有高尚道德素养的现代公民。但是纵观学生的成长轨迹,随着学习的深入,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学生的学科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质的飞跃,可道德水平却往往没有太大提高,有的反而退化了,出现高中生、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不及小学生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学校重学科成绩、轻道德教育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校的学科教学得法,而德育不得法。本文从分析学校学科教学方法入手,剖析德育的失当之处。借鉴学科教学方法,总结合乎实际的德育原则,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面向实际――接受性原则

教育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接受性,只有学生认可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学生才会接受教育,也才可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科教学在重视学生的接受性方面比德育更为成功。如数学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材编写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规律,编制了合理的教材体系,以教材为载体,把各种数学能力分解到各册教材的各章各节内容中,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数学教学,让学生踩着合理的步伐向前迈进。如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先安排学习数数,从1、2、3开始,再学习自然数的加减法,再学习九九表,再学习除法,引出分数,再学习分数的加减乘除,再引出分式的加减乘除等等。而德育虽然也有各年龄层次的培养目标,但缺少学科教学那样细化了的分层目标及适合学生的教材体系。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星期一都举行升国旗仪式,采用的形式千篇 一律。我曾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在干什么?”许多孩子回答说在做游戏。再如,每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全国上下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采取的形式都是学生给老师擦、修自行车,打扫学校卫生死角等。如果说升旗、向雷锋学习这些德育内容的认知层次相当于数学教学中的高中内容,那不是让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高中生都念高中数学吗?学生怎么可能接受呢?怎么谈得上德育的实效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借鉴学科教学方法,我认为德育必须面向实际,坚持接受性原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分层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准。避免忽视学生的年龄实际,提出过高的德育要求;避免忽视学生的心理接受性,导致德育的无的放矢;避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德育的“外紧内松”。德育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实际,从学生的原有德育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校内外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身边事、日常事做起,开展系统的、连续的、科学的、易于接受的德育活动,像学科教学一样编制一套易于操作的教材体系。

二、精心组织――操作性原则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的教育过程。假如把学科教学与德育在操作层面上作一个比较,不难发现,学科教学的操作不仅规范,而且有序。教师根据教材制定每学期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写好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每堂课包括复习旧知、作业讲评、新课引入、新课讲解、例题讲解、练习、小结、布置作业及课后辅导等,每个单元结束还要进行考试验收。而相当多的德育活动缺少学科教学那样有序的操作步骤,往往是随意地选择一个时间段,空泛地选择一个教育内容,再配上一个粗放的实施过程,这种“一开会,二布置,三讨论,四忘记”的运动式教育方式,常常使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应付德育的“免疫力”。

所以,德育也应像学科教学一样,认真设计教育过程,环环相扣,精心组织,力求到位,使每一步骤都成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即使简单的全校学生集会,组织者也应十分仔细,像学科教学一样进行备课,对于集合、进场、入座、会风、退场及教育内容的讲解等每一个环节做好组织、设计工作,通过会议使学生受到文明守纪公德的熏陶。

重视德育的操作性,把无形的'教育因素变成有形的程序要求,必定大大提高德育的可接受性。重视德育的可操作性原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德育意识问题。

三、注重过程――体验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有两种不同的教学倾向,一种是注重结果的教学,它是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另一种是注重过程的教学,它是以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注重结果的教学往往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注重过程的教学往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这一观念已成为学科教师的共识。德育也存在着这个问题,注重结果的德育往往造就“嘴上一套,行动另一套”、“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学生。如为了建立文明用膳制度,倡导节俭的风尚,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学校举行了以此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虽然学生踊跃参与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场面火爆,可是食堂中的剩饭还是依旧。后来学校又出台了哪个班级饭桌上有剩饭,就扣那个班级的道德分的规定,于是学生就偷偷地把剩饭倒在公用餐桌上,甚至倒在食堂边的操场上。可以说这种注重结果的教育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学校换了一种教育策略,在暑假中组织全校学生到郊区为农民割稻种田,参加“双夏”大忙,与农民伯伯一起“上下班”,让学生参与粮食的“制造”过程,体验头顶烈日、面朝黄土的艰辛(有的学生热得晕过去,有的学生晒得起了皮),学生才真正从内心深处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马上换来了学生餐桌上的干净。这种注重过程的教育效果是上面那种注重结果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它加速了学生的德育水平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

所以,德育要注重实效,注重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德育工作者要向学科教师学习,在过程教育中让学生的内心去真真切切体验、感受。在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德育过程中,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水到渠成”。注重过程、注重体验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四、常抓不懈――坚持性原则

学科教学效果远远比德育的效果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科教师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持久性、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自身行为的表率性。学科教帅在遇到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学科知识时,往往会反复讲,督促学生反复做,再反复讲评、订正,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掌握,不断加深巩固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学生也往往被学科教师这种常抓不懈的行为所驱动,痛下决心,从而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及相关能力。

德育工作者应学习学科教师,做到常抓不懈,遵循坚持性原则,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开展德育活动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德育一般都是为了促使学生从“无序行为”转向“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的习惯性“动作”,形成良好的德育认知。德育工作者必须持之以恒,创设较长时间的“认同”和“保持”德育内容的环境,才能产生比较稳固的教育影响力,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在德育内容上,也应像学科教学一样,保持有机的连惯性。德育工作者在开展一项德育活动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持”,应该再推出具有延续性的新活动、新内容,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内容不断充实、渠道不断开阔、手段不断更新、层次不断提高。如由爱自己开始,扩展到爱父母、爱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由爱父母延伸到爱劳动、讲节约、勤奋学习,由爱他人延伸到见义勇为、支持希望工程,由爱学校延伸到爱公共财物、节约水电等等。再次,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有以身作则的精神。学校德育工作者往往也是一名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常抓不懈是德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及奉献精神的重要表现,是良好师德的重要标志。

总之,学校德育面临严峻考验,借鉴学科教学的成功经验,来补充当前学校德育方法上的不足,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新思路,而且从学科教学中可总结的能为德育所用的原则还有很多,限于水平浅谈这几种,供同行参考。

篇5:中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探讨论文

中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探讨论文

德育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德育管理和落实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班级是学校最基础的组织单位,班主任被称为“地位最小”但是“责任最大”的主任,这样的称呼事实上说明了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是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也是实现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桥梁。从班主任工作德育的特点来看,它是需要班主任长期不懈持续性付出的,常态性是其典型的特点。另外,德育工作需要长期做,但是效果不一定能够呈现出来,甚至会出现反复。德育教育是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智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是需要班主任灵活地来面对和解决的。其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逐渐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养成好的习惯,为将来的成人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怎样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呢?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长时间以来的具体工作,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树立科学的德育教育观

德育是当前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几乎从班主任进入班级那一刻就开始了。在班级德育工作的认识方面有些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就是上传下达,及时解决班级出现的问题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样对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消防员”的角色,还应该是疏导员、引导员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们班主任不仅仅要解决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应该结合不同学段、不同的目标给德育工作予以宏观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并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树立符合自己的、能够完成的目标,这样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才可能会更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不要搞一刀切,学生肯定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的,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学生区别较为明显,班主任尽可能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再给学生确立目标,对于那些相对习惯差一些的学生要给他小的目标、具体的目标,然后和学生一起来督促他们,这样学生才可能逐渐进步。

二、发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全员育人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各位任课老师也是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人,还有就是学生家长和学生。班主任要善于发动各方面力量来进行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够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体来说,班主任来说要经常和任课老师进行交流,把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德育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告知任课老师,同时及时了解各位任课教师反馈回来的信息和一些看法级建议,这样就能够加深对班级学生状况的了解,也能够完善自己的方法,工作做起来会更加周全。和学生家长要加强交流,可以充分利用校信通、QQ、微信等途径保持常态化下的家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互通有无,这样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会更强。学生是班集体的基本构成,是德育工作的对象,因此,德育工作也要多走进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而来改进德育工作的举措,因为学生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方式他们更容易接受,这样实效性一定会增强。

三、落实常规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积少才能够成多,水滴能够穿石。”班级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常规工作是基础和保证。班主任要从小事和细节着手来开展班级的德育工作,从日常考勤、听课自习课、课间操、行为仪表、言行举止、卫生扫除等班级常规工作着手,来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重视对班干部的扶持和培养。可以经常找班干部谈心或是召开班干会来指导班干部工作,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通过每周一次的班会,总结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还要经常深入学生,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班级工作能有效进行。

四、进行社会化教育

德育管理的.实效问题其实就是德育工作实际达到的目的和收到的效果与预期的差距。中学生德育是要通过内化来把社会意识和良好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标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支配并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再作用于社会。这样,只有社会要求、学校要求与学生个体自我设计之间的矛盾统一时,才能使德育目标得以实现。换句话说是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自觉自愿的选择的,任何外力都无济于事。国门开放了,使社会变得多元化起来,因而选择也出现了多元化。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个思想:人首先是自然人,但更重要的是社会人,对社会要有道德、尽义务。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就要研究如何把健康、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而使之能在选择上达到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总之,班主任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作为一线班主任来说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智慧性地开展工作,发动各方面力量,力争德育工作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永祥.轮流“会诊”制:班主任工作的制度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6):35-36.

[2]程凤春.德育工作不宜搞量化管理[J].中小学管理,1995(Z1):76.

篇6:小学德育实效性探析论文

小学德育实效性探析论文

摘要:针对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展开研究,对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小学德育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明确这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些实效性的德育实施措施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策略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相关德育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德育的实效性开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学校要重视德育的实施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个指挥棒而实施的。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采用那种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似乎只要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就视为实现了教学的目标,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合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这是一个普遍被教育界接受的教育观点,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一些小学却忽视了德育,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非常明显,在这一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德育实施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传统的德育活动开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就要求学校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向,切实将德育摆在首要的位置,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度重视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以高效的德育工作开展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这是实现小学德育高效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要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能否有效实施。应该看到,现阶段小学教师的德育素质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采取措施,努力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开展小学德育的实效性研究对促进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小学生德育的实施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面对这些挑战提出一些实效性的解决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郭小武.地方小学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

篇7:托福听力为何分数不高:听不懂+记不住

托福听力为何分数不高:听不懂+记不住

听不懂

1、单词音辨不够。可能词汇量还不错,但是听不出来认识的单词,或者说一时半会反应不出来,强迫症,想要听出来,延误了后面的听力材料。解决方式:听音背单词。

2、注意力不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conversation和lecture均在3-5分钟左右,如果听对话或演讲时走神,势必会遗漏重要信息。解决方法:强迫自己听。

记不住

即不熟悉或记不住考点。

解决方法:划分段落,并练习记笔记。在长达5分钟左右的演讲部分,如果不知道段落标志词在哪里,很难判断考点。所以,首先要判断段落标志词,以便更好的预测考点所在位置,同时在考点出现后及时的有重点地记录答案,这样才会真正地拿到一个听力的高分。

针对听力较弱,处于听力入门的学生的听力复习计划:(新东方王玲老师提供)

一、听TPO口语第5题、第6题音频,听力步骤为:

1. 听原文2遍,第一遍把握住大意;第二遍努力听出第一遍没有听出来的词汇及句子。

2. 整理文本生单词,在word上面用黄色电子荧光笔标注,存档为TPO__口语Q5;例如TPO 1口语Q5;

3. 读原文2遍,第3遍时将原文自己朗读并录音留存,命名为TPO__口语Q5录音;例如TPO 8口语Q5录音;

4. 听原文,直到每个词都能听懂为止。

二、听TPO综合写作音频,听力步骤为:

1. 整理阅读文本生单词,用黄颜色电子荧光笔在word上面进行标注;

2. 听原文2遍,第一遍把握住大意;第二遍努力听出第一遍没有听出来的词汇及句子。

3. 整理出笔记,要求采用十字交叉法,左边1,2,3顺次写下阅读文章中的3条要点;右边a,b,c顺次写出听力原文中的3条要点。

4. 整理听力文本生单词,在word上面用黄色电子荧光笔标注,存档为TPO__ 综合写作;例如TPO 1综合写作;

5. 读原文听力文本2遍,第3遍时将原文自己朗读并录音留存,命名TPO__ 综合写作录音;例如TPO 1综合写作录音;;

6. 重新听原文,直到每个词都能听懂为止。

托福听力的技巧汇总

问题1:做题很慢,记了笔记没法对应到题目,记了笔记没用。

很多人都反应考场上记了很多笔记,在做题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找哪里。还有老师上课教了选项分析方法,可是到考场上我却发现没有那么多时间分析。今天我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如何解决。

1.学会记更清晰的笔记。

你的笔记如果是记得特别混乱,没有分段的意识,没有重点符号。或者,把笔记和听写弄混。一个句子里记了很多词,另外一个句子的重点没有记上。又或者你当时理解了,写的词汇后面自己不认识了。那么这种情况,你记得笔记是无效的。就是你不知道你记得是什么,所以你找的时候肯定不能找到。那么解决方案就是尽量在记笔记的时候分清主次,有分段意识,有重点符号。平时训练自己学会缩写。

2.根据选项去看笔记。

我们发现即使万分小心,考试还是有听不懂的时候。这时你平时训练的快速抓关键词的本能就应该体现出来了。就是文章快速进行,你只能凭本能快速抓住觉得是重要的词汇,或者是能听到的词汇(这要靠平时积累,例如训练有素的话,每次提问回答后都会记。Important后都会记。)那这个时候,你的笔记也是属于似懂非懂,比较混乱的。我们就要采用用题干和选项去倒推笔记大意的方法。根据大概的位置和选项的关键词汇的对应去找笔记。

1)我们首先要看题干,根据题干里的关键词去定位笔记。如果你正好记了题干里的词汇,那么就比较容易去定位。有些简单题目,这一步就够了,直接找到答案。而通常这步会失败。

2)失败后,我们不要慌,不要来回看笔记,没用的,浪费时间。你要开始看选项。看选项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自己听到的一些碎片信息和平时积累的迷惑选项的特征,边看边排除。例如,出现绝对词汇的时候,想想原文有没有对应,没有就排除。或者这些信息没提到,和原文相反,和笔记的位置不对应等等。

这时候,你会发现一般都能排除2个。还剩下2个。

3)剩下这两个,还有几种方法。

a. 带着选项里的关键词所表达的意思去笔记大概位置做对应。如果能找到核心意思的对应,那么这个选项就是对的。注意是意思的对应,不一定是原词。这个笔记词汇可能在选项中被改写了,也可能没改写。只要句子的核心意思对应上了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时候有点考验你的快速阅读能力。根据经验,理科话题很多就是原词了,因为改也不好改。文科话题的选项里很多同义改写。

b. 带着选项里的词对应半天还是没有对应上。这个时候只能最后一招,再对比一下两个选项,排除一个更加不靠谱的,例如你很肯定这里面有一个错误信息的选项。或者,选择最贴近段落主题的选项。一般都能做对。当然,这种是有风险的了,不能保证百分百。毕竟你啥也没听懂,这最后一招就是蒙了。只不过我们叫技术蒙!

问题2:考了很多次都是18-22分范围内。复习了很久,听写了很久,还是不能提高。

有个同学说是听力18分,然后说听不到关键点。有人分析是这样的原因:“没听出来关键点,有两个原因:

1、根本不知道所听到的是关键点,所以就没记笔记;

2、听到了,但是没听懂关键点。”你是哪种呢?

我觉得18分的情况应该是两种都有的。

第一要训练找关键点,一般都有提示信号。首先要提示自己这些情况是重点。可以参考结构听力法。

第二,要精听就是以句子为单位,以听懂意思为目标。可以一句一句,也可以2-3句一起,练习快速抓取意思的能力。精听的最后是要把不认识的单词摘抄。精听是科学的听力方法。

一个文章的使用顺序应该是:

1.听录音,笔记,做题。找找全文的逻辑,全文的大意。再听,再记笔记,不要停录音,看下能否记下主要点。没记下,就再反复这个过程。这个是练习,在模糊的情况下,抓清晰信息,抓核心要点。

2.分析选项。分析正确选项对应原文哪个词,哪个句子,为什么,前面是否有提示。分析错误选项,为什么错,哪个词汇错了。要精准。

3.精听。一句一句,要听懂,倒着听,听2-3遍听不懂就不要挣扎了,基本是词汇问题,看下原文,理解,再听一遍,摘抄单词,就过去。不要耗费时间。

4.在精听的过程中,找细小的信号词,找逻辑。例如:actually, in fact, problem, special, but, however, evidence等等,后面经常出考点。一篇文章总结10-20多个这样的情况。你会发现后面再听就很清晰。会养成喜欢。10篇起步。在能力不好的情况下,建议从15前的题目分析。能力提高再做后面的题目。

5.要提高反应速度。还可以在录音不停止的情况下,听写全篇的重点信息。这叫关键词听写。练习快速抓取句子的关键词意思,提高反应速度和精准度。每天一篇就够。

这样坚持1-20篇TPO会有很大收获。

问题3:托福听力难度提升了,我们该怎么办?

1.不要满足于做题后检查下答案,再把没听懂的听一下。这远远不够透彻。要精听仔细听句子意思。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重点提示词,和后面要听的关键词,都要找准。精听之后要做关键词听写。把精听中划出的关键词一次性听写出来。精听提高理解能力。关键词听写提高速度。两个都是基本功。

2.要做选项分析。一个选项错是因为什么,对又是因为什么,都要在选项旁边写好,分析好。这个是让你养成正确的做题思路。每次的错题都要单独写出错误的原因,是没听见,推理了,看错了?自己分类。慢慢就会找到自己的错误形式。再做就会好。选项分析好了,再做题的时候就容易绕开陷阱,找到正确答案。

3.反复练习笔记,我们一直强调如何练习记得少而精。怕大家误解说不需要做这个了。我再强调一下。笔记是less is more。 不是越多越好。你记得很多,啥也没听懂,舍本逐末。听为主,笔记为辅。做好精听,才能做到听懂越来越多,笔记才能越来越精炼。笔记和关键词听写不一样。前者精炼。后者详细。

总结起来:听录音做题--反复练习笔记--精听找核心意思和关键词汇--关键词听写--选项分析 (选项可以放在第二步。也可以放在最后一步。)特别是平时练习感觉超好的,一定从录音本身入手,加强基本功。在考场紧张状态,语速快的时候才能临危不惧,稳定发挥。不会出现平时正确率高,考场抓瞎的情况。

问题4:托福听力笔记缩写符号

托福听力笔记需要学习缩写,这样才能够写的够快!还不耽误听内容。一般的词汇我们建议大家取前3-4个字母,加上中间的辅音字母。例如:meteorite缩写:mete rt 这样就不用背诵很多缩写符号。现在给出来的是听力出重复率比较高的单词。那么提前想好缩写符号会节省很多时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托福听力考试的进阶步骤和技巧

1.熟悉题型及出题方式,总结听力中常见的场景,把托福听力场景分类。

2.练习做笔记的能力:练习速记关键词、关键句。托福听力部分的新颖之处在于允许考生在听材料的过程中记录重要的信息点。

根据这一条最新要求,考生就要在平时的准备中做适当的练习,提高记录的效率,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速记下重要的信息点,包括名词、动词和其他重要的表达法。

3.练习听力中抗干扰的能力。在托福听力测试中,有许多文章材料有较多的插入语和连接词,这样就给考生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面带来很大障碍。有许多章节信息量过于集中,不易于考生在有效时间内完成题目。

因此,考生在进行托福听力练习的过程中,应该集中精力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对于其他的细节或偏题的段落应该大胆略过,确保自己的思路是按照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发展,这样在回答考生最畏惧的主旨题时才能不被字面的意思所干扰。

4.强化托福听力词汇。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考生要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针对托福听力部分的出题形式,考生要以掌握单词的标准读音作为主要目的,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强化的目的。

托福听力备考中的语速与现行托福听力的语速相似,无较大变化,而且发音非常清晰标准,所以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练习并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尽量模仿标准的语音。

怎样在正确的时间练习托福听力

托福听力是托福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除了有听力考试外,像阅读、写作、口语部分也涉及到了对听力的考察,如果听力不过关,那托福的整体分数一定不会高到哪儿去。对于托福听力,考试过程很多考生本来就很紧张,加上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不高,听力考试一开始,脑子就一片空白。对此,考生应每天抽出上午的一些时间进行练习和随时随地进行泛听。

为什么要选择上午的时间练习听力呢,理由是托福听力考试是托福考试的第一场考试,并且是从上午开始。在同一时间练习能让考生产生条件反射一样的反应速度。所以考生需要调整好做听力题的最佳状态——与考试的时间点同步。如果练习的时间不容易安排,至少是上午的时间。强烈不推荐晚上练习听力。

在托福听力练习时间长度上,不建议考生用太长时间但也不要太短,两个小时左右最佳。有的考生为了在听力成绩上取得更高的分数会连续做听力超过两个小时,但从实际的成绩来看,这种狂听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时间长,大脑也比较累,因此很容易破坏我们听题时的瞬间注意力。相反地,有的考生刚听了30或是40分钟就觉得是练习听力了。殊不知,这30-40分钟只是刚刚进入听力的状态,这时候嘎然而止就相当于前功尽弃,听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

至于随时随地进行泛听,就是大概地去听,不作笔记,不用重复,只求磨耳朵,尽量每句听清楚听懂,让自己的耳朵习惯英语语境。坚持每天一早上打开电脑听VOA,上学放学路上听巴朗,这样下去,无论何时,你一定都能随意自如地适应英语语言环境,从而取得听力高分。

托福听力的六M学习法则

如何通过自学提高TOFEL听力水平,一直都是中国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味多听却不动脑筋,是大错特错。听力水平不仅与听力技巧和熟练程度有关,更是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国外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提高听力水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知识、发展技巧并同时锻炼分析、理解、推断能力的综合性训练过程。这里,我向读者朋友推荐一种提高听力的好方法:“6M学习法”。

第一步:Maintain your composure and your confidence(保持冷静和自信)。要想彻底听懂TOFEL听力的内容,或与老外进行无障碍交流,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千万不要因为没听懂一两个单词而慌了手脚。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提高听力能力相当关键。

第二步:Make pictures and images(学会形象化记忆)。听力过程中要学会把抽象的语言转变成形象的图画,并反映在脑海之中。有了动态图像的帮助,才有利于抓住语言的主要信息而非旁支末节。

第三步:Model everything(善于模仿)。不要盲目追求题海战术,不断地找新题目来练,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听过的题目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并认真模仿听力题目中的各种语音、语调、语气、习语、俚语等。

第四步:Magnify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words and patterns(掌握多义词)。口语的最大特点是一词多义,这也是导致一些考生明明听出了是哪个词,却仍然搞不懂其在题目中确切含义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平时练习中要注意掌握听力题目中常用词汇和句式的其他用法。

第五步:Min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way of English thinking behind the language(了解美国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载体,努力挖掘听力题目中的美国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就能在听力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第六步:Memorize them(不断记忆)。TOFEL听力题中一些语言点的重现率很高,考生需要将他们加以背诵和记忆。背的越多,就意味着熟悉度越高,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英语语感。”

托福听力为何分数不高:听不懂+记不住

篇8:激励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性

激励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性

北京铁二中 吴有声

就人的个体心理而言有“需要”和“激励”两个方面。

“需要”主要代表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吃、住、结婚);(2)安全需要(职业、环境、心理、生命、生命等安全等);(3)社会需要(友谊、归属、社交);(4)心理需要(尊重、独立);(5)成就需要(理想、抱负),其层次逐渐提高并随着低层次的满足而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是人本能的反应,是最基本的心理状态。

“激励”有行为主义激励和认知派激励,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美国赫茨格的狭义激励理论。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并使之振作。“激励”是由必然向自然的发展过程,使主体人发生心理变化,产生质的飞跃。

一、在德育工作中“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下面举几例分别加以说明:

1、目标激励:通过激励使内驱动力在人的心理方面发生较高层次的变化,使人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发生变化。

在九零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当天上午,我校有160多名同学将要参加下午的开幕式大型体操“相聚在北京”第六场“亚运之光”的表演,如何使表演人员能在表演中认真、准确的完成每个动作,平时在这方面讲的“为国争光”很多,为保证高质量的完成这次表演任务,我们采用了“目标激励”的作法。出发前只用半个小时开了“誓师大会”,参加表演人员在庄严的五星红旗和亚运会会旗下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向党、向祖国、向人民庄严宣誓:遵守纪律、动作认真、克服困难、在伟大庄严的历史时刻决不留下遗憾,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而努力,誓为祖国争光。”校领导与前排同学一一握手……此情此景没有什么语言,但是,不少人却流下眼泪;此时北京发生了四级地震,我们在四楼上竟没有一个人感觉到。

表演结束后,同学们说:“在场上,我脑子里就想着4个字‘不留遗憾’,这场上六分钟怎么过来的我都不知道。”亚运会结束后,已有11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榜样激励: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人或事,使个体人在心理上发生定向变化。

在我校参加“党在我心中”主题团日中,其主要内容是以学习焦裕禄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为此,组织了赴兰考进行实地考察访问的小分队,在为期四天的考察中先后访问了22个单位和个人,计30多人,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走访的人中有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及其子女、焦裕禄的上级、战友、部下以及人民群众,上至现任县委书记,下至普通群众,从70多岁老人到16岁的中学生。同学们为了寻找沙丘,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看到兰考的变化,他们非常受感动。支书刘源、班长朱文静在兰考第二天就提出申请入党,决心要做焦书记那样的好党员。六月中旬,北京北部山区受灾,高萌同学(赴兰考之一)捐出15元,刘源、朱文静各捐5元。“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深深的埋在他们心底。

3、感情激励: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一种气氛,促使人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发生变化。

在一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班会“祖国!我爱你,国旗!我爱你”,会上有一名从广西僮族自治区借读的僮族学生以《五星红旗,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为题,以自身的体会说出参加升旗的感受,多次被掌声打断。

另一次“做八十年代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青年学生”主题班会上,我们选了战争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卫反击战)中一些烈士的遗书和和平年代一位共产党员的遗书为素材,在朗读时配有人物造型,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使在场的师生不止一次的流下热泪。班会后,同学们更加关心集体、刻苦学习、团结互助、艰苦朴素、认真锻炼、积极劳动、人人争着为集体多做贡献。这里仅举一例:同学徐茂红晚上中煤气,早晨母亲来校为其请假。家长走后,老师到教室一看该生已坐在教室里上课。

二、“激励”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激励”为什么在德育工作中能发挥较好的教育效果,其原因在于:

1、诱发无痕迹效应: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激励”是一种外在因素,在某种场合以某种形式以引人入胜或令人深思的方式、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主,达到受教育的内驱动力自动发生作用。它用感染的方式、丝毫没有空头说教、“无任何痕迹”的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它易于被人接受。

2、诱发综合效应:

“激励”教育一般有载体,他是在一定的形、景、声、情的立体空间中所进行的。动、静结合,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为大脑传送同一种强信息,因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诱发无差异效应:

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在这种作用下从心理上、思维上、情感上都会发生变化。不管二者在思维方式、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有多大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如果在场的人都流泪的情况下决不会有人大笑。

4、诱发“霍桑”效应:

“霍桑”即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效应,或叫主体效应。

当某种场合某人作为主角出场时,他所从事的活动受到外界的关注,此时主体会格外努力并为取得最佳效果而努力,因而使“激励”效果更佳。如:参加大型团体操的表演人员在宣誓时对四级地震亳无感觉即是此种效应的结果。

5、诱发潜在效应:

“激励”是促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有些不必用语言去点明。在当时,个体的心理上已发生反应。然而,还会有潜在的、长期的作用,它甚至可以在人的一生中起重要作用。一个好的活动,甚至在他的一生中也不会忘记,其所起的作用,在教育统计学上是无法量化的指标。

6、诱发快乐效应:

“激励”是通过动中寓教,乐中寓教,动、乐、教溶为一体,让人洗个“温水澡”,把教育变成“吹面不寒杨柳风”,因而不易引起反感,使思想转化工作易被人接受。

7、诱发群体效应:

“激励”可以使群体发生连锁反应,可以达到其他教育方法起不到的作用,可以使这个群体增强集体感、荣誉感。例大型团体操集体宣誓其效果即是如此。

8、诱发高能效应:

“激励”的实施一般是在短时间或每个局部点的有机组合。这时候大脑兴奋点最集中、排除了各种干扰,比起一般的教育方法效果更佳,取得了事半而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激励”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结合年龄进行,注意学生不要成人化(当然,“激励”也适用于成年人)。

2、“激励”的采用要注意因地、因人、因环境而易。

3、要注意充分利用载体。

4、要注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注意选材。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激励”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它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比较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集声、情、景、形于一体,造成立体效果。研究和运用这一手段,可使德育工作取得更佳的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篇9:怎么提高职校德育教学实效性论文

怎么提高职校德育教学实效性论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德育课教学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内容与方法融入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德育课教学“以人为本、专业起步、重在发展、科学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调查表明,目前中职德育的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有近8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一般甚至是枯燥乏味。中职德育课课堂现状大都是教师认真备课,辛苦上课,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教学“死水一潭”,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可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针对中职德育课的现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一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思考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问题。

1挖掘典型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挖掘素材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课本上的一些道理学生听起来往往觉得比较抽象、空泛,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时常引用鲜活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选取素材时要精心筛选,不能随便捡几个敷衍了事。很陈旧的例子难以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阐述、理解理论毫无帮助,也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信服感。我们要找那些典型的、真实的、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理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找案例在课堂上阐述、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提高,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如我在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引入近期发生的多起幼儿园教师严重疏忽而致学生死亡的事例,学生听得很投入,并且深感震惊,他们对这些身边的事例讨论得很深入,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重要性有了真实的认识,接受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水到渠成。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模拟市场的教学模式,以商场的服装随着季节不同价格的变化、当地的液化石油气的价格变化、空调的价格不断调整与生产关系等为例创设问题情境,材料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并且体现地方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情景游戏,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主动学习

连续三年新生开学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能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对以往德育课学习的评价是:“最不喜欢”、“实用性最差”“、内容偏多”等。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分强调趣味或半途而废等不利因素,老师应及时调控和引导,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中,学习效率会显着提高。例如在讲述“把握现实机遇,发展职业生涯”时,我让学生分组收集比尔盖茨各个年龄阶段的素材,参考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如职业生涯的特点、职业理想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立足本人实际,发展职业生涯等,分组讨论比尔盖茨各个阶段的特色,教师关注每个小组讨论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最后各小组汇报成果,学生认识到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的道理,同时也意识到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自己应该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3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传统的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中职学生,教师应该想办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小课堂、大社会”的实践课比较受学生欢迎,实践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达到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实践课的具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主题辩论、模拟法庭、职业生涯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的实际距离,学生不再觉得德育课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课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例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内容比较抽象,靠老师灌输式的说教效果肯定很差。于是我就组织一场辩论,先确定辩题,明确正、反方观点。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辩论的规则,然后自由分成正方反方,推荐辩手,围绕本方观点寻找材料。学生的一系列准备及时告知教师,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在自由热烈的辩论中,学生以自己认为有人生价值的人物作为材料证明本方观点,感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教师就整个过程做出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在准备、辩论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的水到渠成。通过辩论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自信、口才、胆识和个性得到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德育实践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相关案件的庭审过程,采访庭审法官和有关当事人,这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法律条文非常有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实践的结果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4建立有效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也可以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既能增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德育课程服务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要求。有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等多种考核方法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班主任,还包括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参与也是德育课评价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进行评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体现考核的全方位、统一性、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范围广泛化。德育的评价范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意识、信念、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知识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从情感到心理,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共同成长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课教师更是如此,在学生面前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你课堂上讲要文明礼貌,不能随地吐痰,刚下课,你出了教室门就是一口,好了,你所讲的其他内容,学生也不信你的了。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来自于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高尚的道德素养赋予教师以责任心和爱心,只有在责任心和爱心的推动下,教师才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进而追求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创新,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上是我在德育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劳动,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和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和反思。

新员工培训结业典礼发言稿

当前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思考

发掘开放题的功能,提高有效性的探究论文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论文

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六级作文:青少年犯罪

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担当意识不足的整改措施

高三主管在开学教师会上的讲话稿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的实践模式论文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锦集9篇)】相关文章:

基于侨乡文化的分析论文2023-09-15

学业不良高中生物理教学应对策略探究论文2022-06-03

艺术能力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论文2023-01-18

优秀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2022-07-22

工作研究报告2023-01-17

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2023-09-23

中学教学工作总结2023-01-09

开学教师大会校长讲话2023-09-01

艺术教育的论文2023-01-05

艺术教育功能之新说论文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