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

时间:2022-11-11 10:01:2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锦集8篇)由网友“朱朱包”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

篇1: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

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

我国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态势正全面拉开,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长期竞争力,我们必须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其动力效力的同时,积极构建市场竞争调控管理机制,实现“双机”优化组合.构建一个符合一国国情的市场竞争调控模式是该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我国的市场竞争调控具有初级阶段过渡性、后起追赶性、政府主导性等属性特征.

作 者:盛敏 姚林楠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4(4) 分类号:F123.9 关键词:市场经济   市场竞争   调控机制   中国特色  

篇2: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与调控机制

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与调控机制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摘要: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研究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剖析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调控机制.由于沿海城市的.生态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共性,本文提出的措施对其他沿海城市解决生态危机也有一定借鉴作用.作 者:吴次芳    鲍海君    徐保根    WU Ci-fang    BAO Hai-jun    XU Bao-gen  作者单位:吴次芳,WU Ci-fang(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鲍海君,徐保根,BAO Hai-jun,XU Bao-gen(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期 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PKUCSSCI  Journal: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5(3) 分类号:X321 关键词:生态危机    根源    调控机制    长江三角洲   

篇3: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

开发区是一种享有特殊经济政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地域类型。开发区的建设推进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被认为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自80年代初兴办经济特区以来,各类开发区在全国快速发展。因此,对开发区发展经验、发展机制和动力、存在问题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和相关对策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关注开发区尤其是高技术园区的布局与发展[1~5]。也有学者以单个开发区为例,探讨其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6~8]。但对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门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作者于6月至10月间,先后走访了大连、天津、青岛、威海、温州、漕河泾、昆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浦东新区等1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基于对上述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过程、布局特征及动力机制。

1  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与类型

世界上开发区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时意大利的.自由港。此后,西欧许多国家相继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这一时期开发区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1959年爱尔兰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出口加工区获得成功后,出口加工区成为开发区的主导形式。亚洲开发区的成功在于它顺应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追求最大利润的需要,为本地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与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结合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成为出口导向战略的有力工具,带动和加速了当地工业化的发展[9]。70年代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冲击全球。继美国“硅谷”之后,发达国家率先建立起科学园和科学工业园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以推动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

1980年,我国在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宣布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并在这些城市中设立数量不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80年代开发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以至90年代以后,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类型也更加多样。从开发区的功能和类型上,有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从开发区的级别来讲,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不同级别的划分,甚至有的村也设有工业园区。到6月,我国仅国家级的各类开发区已达160多个,遍布在全国各个省区(图1)。

附图

图1  国家级各类开发区空间分布示意图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areas  authorized  by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2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1984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表明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分布在全国东、中、西部各个省区。概括来讲,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沿海布点(1984~1991年)

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我国1979年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政策,随后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到1983年底,经过5年的工作,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前5年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措施。1984年4月,决定开放沿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对这些城市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植。在上述14个城市中,除北海和温州两市以外,批准了其他12个市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给以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外商投资的生产和科技项目减收15%企业所得税、进口建设器材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区内财政收入5年内不上缴(后延长至1993年)、国家给以开发性贷款(

[1] [2] [3] [4]

篇4:环境资源问题的区域特征与调控机制研究

环境资源问题的区域特征与调控机制研究

1.引言 环境资源问题有其产生的根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资源问题的源在空中、江河湖泊中传播、流动、汇集、扩散,并通过物理、化学、生态等过程,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仅在产生问题的区域内和当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它往往形成了跨地区流动与影响,并波及后代.黄河干流自1972年出现自然断流现象以来,其断流频率越来越高,断流河段逐渐加长,断流天数也随着增长,这不仅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数万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可能引起上下游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矛盾;30前,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是林木蔽天、水草茂盛的地方,而今其森林覆盖率只有6.1%,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和气候十分干旱的地区.夏季的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也是由于其上游地区的乱砍滥伐,使仅次于东北地区的我国第二大林区覆盖率由解放初的20%变成目前的不到12%.淮河流域的中上游的工业污染对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影响严重,使我国政府不得已采取“零点行动”.还有太湖流域、巢湖流域的工业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等,都说明环境问题已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各种途径跨越区域,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 者:曾凡银 冯宗宪 Zeng Fanyin Feng Zongxian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刊 名:软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FT SCIENC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F0 关键词: 

篇5:我国地理位置特征

地理位置特点和优越性

1.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南部雨水充沛,可以发展农业种植。

2.气候多样,南北相差5000多千米,东西跨越四个时区,地形多样,盆地,高原丘陵交错。形成各种气候类型,有利于物种多样性发展。

3.中国海岸线较长,有利于对外沟通交流和海洋渔业的发展。

4.北部海拔高,地势平坦,适宜畜牧业。

5.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江河众多,水资源丰富。

中国疆域特点

1.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2.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南北跨纬度近,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篇6:我国金融交易特征

【摘 要】金融交易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二是各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总量发生变化。

本文采用我国-《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的相关数据,针对我国经济总体和各机构部门的金融交易状况以及结果加以分析,从而揭示部门之间的结构特征和部门内部的交易特征。

【关键词】金融交易;机构部门;金融投资

一、金融交易内容概述

金融交易,是指机构单位之间和机构单位与国外之间引起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的交易,包括与金融债权的产生和清偿有关的所有交易。

金融交易的类别主要有:通货、存款、贷款、债券、股票、保险准备金、金融机构往来、库存现金、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直接投资、其他对外债权债务、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等。

按融资方式的不同,金融交易还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主要有债券和股票,是企业、政府等从金融市场上直接募集资金,金融机构只提供发行销售等服务,不起资金的中间借贷人的作用。

间接融资主要是贷款,金融机构扮演了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中介角色。

金融市场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将分散在各个机构部门的资金进行调剂。

本文采用我国2010-20《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的相关数据,针对我国经济总体和各机构部门的金融交易状况加以分析,从而揭示部门之间的结构特征和部门内部的交易特征。

二、金融交易各项目特征分析

,我国金融资产和负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增幅却出现回落。

金融资产合计为430416.5亿元,比上年年增长29.37%,增幅却比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其中国内金融资产的比重为96.7%,即占有绝大比重,净额达到416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2%,增幅比上年下降了17.61个百分点;国内金融负债净额203904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7.81%,增幅下降了30个百分点。

由于2010年金融负债净额的下降幅度远远高于金融资产净额。

由此得出净金融投资的增长幅度肯定大于上年。

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净金融投资为25772.9亿元,比上年增长23.25%,增幅比上年增加了66个百分点。

而国外金融资产14020.75亿元,虽然只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3.3%的比重,却是的6300亿元的3.25倍;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内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国内存贷款等间接投资有所回落,证券投资增长快速

2010年,我国金融投资以存贷款为主,从资金运用方看,国内存贷款合计占全部国内金融资产的一半以上,是证券投资的5.8倍,说明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仍然以间接投资为主。

但与上年相比,存贷款的增加幅度有回落趋势。

我国国内存款交易流量为130024.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78%,国内贷款交易流量为130662.2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58%,而证券投资增长快速,2010年证券投资392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1%。

2.国内直接投资继续增长,速度平稳

2010年我国在国外直接投资金融资产为4071.9亿元,比上年增加1072.90亿元,增长率为35.78%,比上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从数量上看,我国直接投资在金融交易项目中所占比重不到百分之一,作用微乎其微。

3.国内其他金融资产流量增长迅猛

国内其他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准备金、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国际储备资产和其他净资产等等。

2010年银行准备金33260.8亿元,是上年的2.89倍,在国家持续上调准备金利率的政策下,银行准备金流量增长迅猛。

此外2010年国内金融资产中产生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一项,来自于企业部门,共46692.0亿元。

2010年我国储备资产总额为31934.4亿元,比上年增加4718.37亿元,增长率为17.33%,虽然近年来国际储备资产的增长有所回落,由于国外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大幅度上升,储备资产仍然存在不断增长的势头。

4.国外金融交易中直接投资额增长势头迅猛

2010年,国外在我国的直接投资额为12529.0亿元,直接投资净额(国外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减去我国在国外的直接投资)8457.14亿元,与上年国外直接投资净额2342.0亿元相比,增长了2.6倍,而20我国直接投资净额仅为2342.0亿元,是的三分之一,是投资的低谷年份。

2010年我国经济复苏,对外交易发展正常。

三、各机构部门金融交易特征分析

2010年,我国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金融资产净额分别为102863.5亿元、225547.2亿元、19539.3亿元和68262.8亿元,各部门金融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4.71%、54.19%、4.69%和16.40%,金融机构部门是持有金融资产净额最大的部门,这是由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地位所决定的。

然后依次为非金融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政府部门的金融投资在全社会所占比重最低。

从净金融投资的部门结构看,以上四个机构部门净金融投资分别为:-15122.6亿元、-2438.5亿元、5619.0亿元和37715.1亿元。

这说明住户部门是最大的资金盈余部门,在我国政府部门也成为资金盈余部门,而非金融企业部门则是最大的`资金短缺部门,2010年金融部门首次从盈余转向短缺。

但从全社会看,我国国内资金继续保持盈余,2010年盈余达25772.9亿元,比上年的20911亿元增加4861.9亿元,增长23.25%,与前年比却有所减少,下降5523.1亿元。

这说明我国跨过了经济低谷的年,经济开始转暖,国内资金比较充足,而且还反映2010年的储蓄大于投资,国内资金流向国外,即国外资金是在净利用国内资金。

各机构部门内部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金融机构部门资金首次由盈余转为短缺,且下降幅度比较大

金融机构部门近三年来净金融投资盈余一路下滑,从208490.0亿元,2009年的2066亿元,到2010年出现资金短缺,为-2438.5亿元,比上年亏损4545.55亿元,下降了2.18倍。

究其原因最大的理由是由于国家政策不再向金融机构倾斜,国家持续调高银行准备金利率,且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利率幅度,竞争加剧,使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下滑,2010年作为资产的存款减少,仅为3461.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7%,而作为负债的存款达到130662.2亿元,虽然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与前年比则增长了70%,这两年居民储蓄存款额达到新高,是由于国家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等原因所致。

仅仅这一项使金融机构净亏损-127200.5亿元。

2.住户部门资金盈余持续稳步增长

2010年住户部门资金盈余为37715.1亿元,比上年增加7466.82亿元,增长率为12.28%,增幅比上年提高2.28个百分点。

住户部门是资金盈余的大户,其持续增长为全社会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金筹措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非金融部门资金缺口有所缩小,基本面向好

2010年非金融企业部门全年资金缺口为-15122.6亿元,比上年缩小10203.4亿元,下降36.53%。

非金融企业资金缺口的缩小,说明了我国经济转暖,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4.政府部门资金盈余,但增长幅度有所回落

2010年政府部门资金盈余为5619.0亿元,与2009年的8264.0亿元相比,减少2645亿元,增长率为-32.01%,即盈余缩小了三分之一。

数据显示,2010年政府部门金融资产净额19539.3亿元,基本全部是银行存款,而金融负债净额13920.3亿元中,70%是政府发行债券所致,与上年相比多发行债券等1554亿元。

这说明近两年国家要求政府部门厉行节约的政策已见成效,虽然财政的债务负担很重,但是大量的银行存款足以抵补巨额的债务。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等.国民经济经济核算体系1993[M].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1993

[2]王德发,等.国民经济核算概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高敏雪.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7: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 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 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 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计划手段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的原则 2. 人民主权原则 3. 公民权利的原则 4. 法治原则 5.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宪法的修改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5/1以上的人国人民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3/2以上通过。普通法律则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 政治权利和自由 3. 社会经济的权利 4. 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5. 人身自由 6. 宗教信仰自由

7. 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8. 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法是以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其调整对象的

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

2. 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 3. 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4. 禁止权利滥用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 无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物权:权利人依法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构成民事责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损害事实

2. 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 3. 违法行为和损害民事责任 4. 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民事行为无浚 1. 返还财产 2. 赔偿损失 3. 追缴财产

篇8:我国出口退税机制

提要出口退税产生于国际贸易,是指对报关出口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从而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

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以来,先后多次进行退税机制改革,频繁调整退税率,使出口企业无法对生产经营进行长期、科学的规划,同时制度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在介绍出口退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行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探讨我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思路。

一、出口退税涵义

出口货物退税是对报关出口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从而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

出口退税与零税率、出口免税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三者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对出口货物而言的,都是为了提高本国出口货物的国际竞争力,以促进出口。

就增值税而言,三者的区别表现为:出口退税一般通过“先征后退”或“免、抵、退”等方式,退税额通过退税率来计算,而退税率不一定就是征收率,所以货物未必真能实现不含税出口;出口免税只是货物在出口环节免除应纳增值税,它只能保证在最后一个环节不含税,但对于以前环节征收的税不予退还,所以它也达不到真正的不含税出口;而出口零税率除运用“免、抵、退、结转”等多种方式结合外,还可通过免税购进来实现货物的不含税出口。

“免、抵、退、结转”即对出口货物免征最后一道环节的增值税,以前各道环节应退的税款在内销货物税款里进行抵扣,不足抵扣部分再结转下期继续抵扣或按期办理退库。

免税购进,是指出口商凭有关证件可以从生产商手中免税购进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商对其购买的出口货物只付货款,不付税款;而生产商在计算应纳税时,其销售给出口商的出口货物要按零税率计算。

这种方法,使出口货物在生产商手中是零税率,到了出口商手中仍然是零税率,货物出口后自然也是零税率。

免税购进实际上是将出口货物零税率向前推进了一个环节。

二、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出口退税问题是把“双刃剑”,完善的出口退税制度可以带来政府和企业利益的双赢,反之则会对国家利益和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极不稳定、摇摆性大。

我国自1985年起推行出口退税政策,1994年确定零税率原则,之间变动较小。

1995年以来出口退税政策做了以下调整:一是1995年连续两次决定大幅度下调出口退税率,使退税率平均降低8.34个百分点。

这两次下调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税收征管不力、管理手段滞后以及国家为保证新老税制平稳过渡而对部分企业和货物陆续实行了税收减免政策,导致出口退税规模的增长远远大于出口规模的增长,征退税在宏观上存在严重的“少征多退”问题。

二是1997年至2001年,多次分批提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加上许多具体规定、管理规则的更改,1997年免抵退制度的试行,政策的不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企业无所适从。

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还没有寻找到出口退税机制的内在规律性。

(二)出口退税制度本身尚存在不完善之处

1、退税率的不合理性。

我国对出口商品确定“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彻底退税”的基本原则,但此项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并未得到完全贯彻。

在1994年新税制改革时,曾经实行17%的退税率,但后来由于骗税猖獗及国家财力有限而将退税率两次下调(退税率为3%、6%和9%),尽管政府在1998年为刺激经济增长,减缓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又对退税率上调,出口平均退税率从1999年的6%调整到15%,纺织、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达到17%,实现了出口的零税率。

2003年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对不同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平均降幅3个百分点,建立了中央、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

总之,征退税率的不一致,将使我国出口货物含税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惯例不一致。

在难以提高价格的情况下来消化含税,其结果将是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出口退税政策不统一。

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采取不同的退税待遇,造成实际税负不公。

我国现行出口退税主要有三种办法: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采取“免、抵、退”的办法;对无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对外贸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其他外贸企业出口按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和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应退税额。

由于不同方法计算出口退税的依据不同,致使计算的退税额不同,即企业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同。

此外,不同贸易方式下,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税负不同。

进料加工采取减税方式购进原材料,其耗用的国内原材料、加工费按出口货物退税率退税,而来料加工只对加工费进行免税,其耗用的国内原材料不能办理出口退税。

这显然对使用国产原材料形成歧视,不利于用国产原材料进行加工贸易。

三、完善我国出口退税机制

(一)改革原则。

纵观我国历史上的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笔者认为改革还未真正找到出口退税的规律,频繁地改变出口退税率使出口企业无法对生产经营进行长期、科学的规划。

要想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机制改革,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1)要有利于促进出口。

出口退税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如果出口退税改革不能增加反而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则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

因此,有利于出口应该是出口退税改革坚持的.首要原则。

(2)要有利于完善增值税。

增值税是一种良税,其零税率更有其他间接税所不具备的优点。

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除了在增值税类型选择和实施范围上有所区别外,在具体操作上各国都趋于一致。

特别是在零税率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基本都将它纳入增值税日常管理。

除我国外,没有其他国家在增值税法规外还单独制定其他零税率办法(或退免税办法)。

因此,出口退税的改革不能给增值税的日常管理增加障碍,而应按照增值税的常规管理要求,向实行一套制度、一套票证、一支队伍的方向发展。

(二)改革方向。

我国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最终要实现零税率,即货物不含税出口。

零税率改变了从国库直接退税的这种方式,把出口退税纳入增值税常规管理,建立起一种约束机制,使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有利于提高税务部门的责任感和地方政府加强管理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要实行出口零税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增值税制度。

首先,要坚持增值税由消费者负担这一基本点;其次,在征管上,要严格规范化,只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坚决不予抵扣;再次,要实行征退一体化,改变退税机关与征税机关的分离状态;最后,要逐步扩大增值税的税基。

2、必须进行计算机联网。

计算机联网是完善增值税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对增值税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增值税发票的真伪,是加强增值税管理不可缺少的条件。

此思路有以下优点:第一,征退结合,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征少退多的情况,减少出口骗税。

无论是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还是外贸企业免税购进出口,出口货物的零税率都与出口货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出口货物所在地税务机关对出口货物的生产、纳税情况都比较熟悉,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征少退多的情况。

同时,由于不再直接从国库退税,从而消除了出口退税的动因。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我国房地产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探析的论文

探析公路超限超载运输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

加入WTO后我国财经形势及财政对策探析

酒店管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探析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及其对策论文

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运动探析

试论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依据□

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说课稿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困境和对策探析

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
《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国市场竞争调控机制特征探析(锦集8篇)】相关文章:

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思考探析论文2023-07-29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2023-02-03

管理会计发展变化探析论文2022-05-16

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发展新趋势论文2023-04-16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023-10-07

耕地利用效益探析论文2023-02-20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析论文2022-04-30

新建本科院校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探析论文2022-10-28

试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探析2023-06-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