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

时间:2022-11-18 07:43: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共5篇)由网友“霍格沃茨留校生”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欢迎阅读!

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

篇1: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

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

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时空异质询性、相对稳定性、多样性和动态特征等特性,还具有生产功能、保护和恢复功能、消费和破坏功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开发应以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的结构、特性、功能为基础,贯彻生态优先原则.

作 者:东向红 方海川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四川,乐山,614000 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年,卷(期): “”(1)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生态系统   结构   基本特性   生态优先  

篇2:大乌江风景名胜区

大乌江风景名胜区 -资料

大乌江风景名胜区属贵州省省级风景区,计有自然景观三大类十三分类,人文景观四分类九种类,共计景物景观51个,自然景观39个,人文景观12个,分布在连片的6个段区和2个独立景观中,面积约100km2,景区自然环境好,无空气和水体污染,环境质量高,水陆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景区内有奇险属幽深峡谷、莽莽原始森林、稀有珍奇动物、汹涌江水、奇形怪石,有难解的历史之谜、新奇的山民风情、红色的革命经历。大乌江是中原通往黔中腹地的.黄金水道,汇粹高原古朴雄奇,汇集高原丰富资源,是开发、历险、回归自然的奇佳选择!

金城峡风景区是大乌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景区内变幻莫测,人迹罕至,山、水、林、泉、石保持着原始风貌。船入金城峡,仿佛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围之中,谷狭而悠长,两岸如刀斧削,沿江而下,江水时而汹涌喧嚣,时而舒缓宁静。

老林河风景区距大乌江码头20公里,面积7 km2,以“奇”为特征,峭壁险峻,飞瀑垂帘,河水清澈,溶洞奇形怪状,山石巧夺天工。是旅游、探险的好去处。

牛尾滩景区。大乌江的下游,以将军滩到珠帘瀑,长约9公里,景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资料

主要景点有将军滩、刹油滩、老林谷、牛尾滩、赤岩壁、盔缨石、珠帘瀑等,该景区是滩长水急,峭壁陡立。

大乌江观光与休闲旅游区主要包括余庆大乌江风景名胜区中的回龙场景区和沙湾景区。行政区域主要是大乌江镇范围。距县城45公里,距遵义市143公里,距贵阳市230公里,距长江涪陵港455公里。

干流构皮滩以下,江面由几十米扩大到一百多米,水势平缓,但河床礁石嵯峨,险滩多处,两岸山峦起伏,悬岩峭壁,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乌江峡,奇峰对峙、岩壑幽深、纤道绝壁,怪石嵯峨,银泉飞瀑,古树多姿,惊涛拍岸,滩险浪急。山重水复,犹如画屏展示,乌江山峡,风光旖旎,雄奇峻秀,景色迷人。这一区域是思林水库回水区,界时,库区形成将淹没部分景区景点。

景区内至今还保留有古桥、古墓、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大乌江老虎口险滩、神奇的马尾瀑布等自然奇景让人叹为观止,著名的红军强渡乌江的战斗遗址也在这里。

大乌江段两岸有1000多亩原始森林,还有不少野生动物,集山、水、林、泉于一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好,环境质量高,空气水体均未污染,景点分布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规模。

篇3:风景名胜区条例

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了风景名胜区条例,下面是详细内容。

风景名胜区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 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 设 立

第七条 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 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有关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五)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条 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在报请审批前,与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充分协商。

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章 规 划

第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风景资源评价;

(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三)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

(五)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

(六)有关专项规划。

第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

第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十七条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按照经审定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和保护目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八条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

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予采纳的理由。

第十九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查阅。

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的,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保护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届满前2年,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评估,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在新规划批准前,原规划继续有效。

第四章 保 护

第二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

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

第二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景观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四)乱扔垃圾。

第二十七条 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第二十八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应当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核准。

篇4:净月潭风景名胜区

位于长春东南部,距市中心12公里,面积200平方公里,有水面4.3平方公里,风景人工林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6%。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区内包括净月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和吉林省净月潭旅游度假区。净月潭始建于1934年,雄厚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已闻名国内外。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已通过ISO9002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目录净月潭风景名胜区概述观潭山石羊石虎山收缩展开净月潭风景名胜区

位于长春东南部,距市中心12公里,面积200平方公里,有水面4.3平方公里,风景人工林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6%。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区内包括净月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和吉林省净月潭旅游度假区。净月潭始建于1934年,雄厚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已闻名国内外。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已通过ISO9002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概述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海拔220米到385米。气候处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最高温度28.3℃,最低温度-22.4℃,年平均降水量654.3毫米,冬天积雪深度约30厘米。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宜人,环境优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区内人工森林形成了包括红松、黑松、樟子松、落叶松在内的30多个树种的独具特色的景观和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为“亚洲之最”,矿产等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内有五大功能区: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工业园区、农业观光与绿色食品生产区和十大配套系统。并有:别墅、高尔夫球场、综合服务项目和冰雪旅游、水上娱乐、森林旅游、民俗旅游项目。 旅游区青山、潭水相映成辉,组成春踏青、夏避暑、秋赏叶、冬玩雪的美景佳境。交通便利,距长春机场23公里 距长春火车站16公里,有三条高速公路沿区而过,区内道路已形成网络。游客可由市区乘专线小公共汽车直达景区。净月潭因筑坝蓄水呈弯月状而得名,因山清水秀而闻名,被誉为台湾日月潭的姊妹潭,浩翰林海,茂密如织,依山布阵,威武壮丽,构成了含有30个树种的完整森林生态体系 面积33568平方米的“净月广场”既是休息、漫步、观光、健身的场所,又是游人集中、疏散的中心。随着潭水浴、沙滩浴、阳光浴的沙滩浴场建成使用;鹿鸣谷鹿苑、参园的.对外开放;森林浴场科普系列游、寺庙古墓游、生态观光游等新的旅游项目的推出,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到这里。

观潭山

原名“观台山”。相传,1682年康熙二次东巡路过此地。那时,山下是多马驿站,放养许多驿马。皇上曾站在放马台,百姓就把此山称为“观台山”。后来,筑坝蓄水,成为水源地,从前的驿站和放马台都淹在水底,观台山所观望的只是一片清清的碧水,便改名为观潭山了。有诗云:“昔日放马台,犹忆大帝东巡旌旗展;今朝潭中月,喜见百姓旅游笑颜开。”山脚下汉白玉雕琢的仙女擎月曾是净月潭的象征。观潭山秀美壮观,太平钟楼和碧松净月塔楼位居其上。登上195级台阶,可参观太平钟楼和碧松净月塔楼。建195级台阶,是因为“1”、“9”、“5”寓意“要”、“永久”、“造福”。

石羊石虎山

潭南近水处的石羊石虎山上座落一处金代古墓,悠远的古文化,蕴藏其中,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它管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神秘感觉.

篇5:黄龙风景名胜区

黄龙名胜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西距松潘县城56公里,东离平武县122公里,总面积4万公顷。主景区黄龙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下。获得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

目录景区简介景区详细信息景区简介

黄龙名胜风景区(英文名:Huanglong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 t Area)(法文名 Région d'intérêt panoramique et historique de Huanglong )面积700平方公里,由黄龙本部和 牟尼沟 两部份组成。黄龙本部主要由黄龙沟、丹云峡 、雪宝顶等景区构成,牟尼沟部分主要是扎嘎瀑布和二道海两个景区。主要因佛门名刹 黄龙寺 而得名,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是中国唯一的保护完好的高原 湿地 ,它是一条长约7公里,宽约300米的钙化山峡,这里山势如龙,又称“藏龙山”。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黄龙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82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 风景名胜 地。 1983年列为四川省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黄龙沟 背倚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顶,面临碧澄的涪江源流。沟谷顶端的玉翠峰麓,高山雪水和涌出地表的岩溶水交融流淌。随着流速缓急、地势起伏和枯枝乱石的阻隔,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开始凝聚,发育成固体的钙华埂,使流水潴留成层叠相连的大片彩池群,绘出了 黄龙 奇观的第一幅天然图画。碳酸钙沉积过程中,又与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还有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形成池水同源而色泽不一,人们便称它为“五彩池”。

五彩池盛不下那么多画中秀色,于是水飞浪翻一路流淌,在长达2.5 公里的脊状坡地上,形成了气势磅颉的又一奇观--金沙铺地。原来,在山水漫流处,沿坡布满一层层乳黄色鳞状钙华体。阳光下伴着湍急的水波,整个沟谷金光闪闪,看上去恰似一条巨大的黄龙从雪山上飞腾而下,“龙腰龙背”上的鳞状隆起,则好像它的片片“ 龙甲 ”。这便是黄龙沟得名的缘由。

水池大的一、两亩,小的几平方米,如蹄、如掌、如菱角、如宝莲、千姿百态。巨大的水流,沿沟谷漫游,注入梯湖彩池,层层跌落,穿林、越堤、滚滩。进沟的第一池群,掩映在一片葱郁的密林之中,穿过苍枝翠叶,20多个彩池参差错落,波光闪烁,层层跌落,水声叮咚;有的池群池埂低矮,池水漫溢,池岸洁白,水色碧蓝,在阳光照射下,五彩缤纷。有的湖中古木老藤丛生,如雄鹰展翅,似 猛虎下山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池中生长着松、柏等树木,或高出水面,或淹于水中,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形似“水中盆景”。

彩池规模不同,形状各异,有些池水映出各种不同的色彩,五光十色,争奇斗妍;浅滩上水流涌动,阳光照射,波光粼粼,晶莹透亮;水下铺垫着一层细细的浅黄色苔藓,涉足滩流,倍感柔软清凉,此时此地,恍若进入瑶池仙境。

黄龙独特的自然风景,早已为人们认识。相传很久以前曾有“黄龙真人”于此隐居修道。《松潘县志》记载,明代这里有前、中、后三座寺庙,殿阁相望,香火旺盛。后来前两寺大部颓败,留下中寺一间 观音殿 和沟谷顶端的后寺建筑基本完好。后寺现为道家神庙,殿内供奉黄龙真人像。迄今每逢农历六月中黄龙寺传统庙会,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群众便会聚在此,或进香朝山、入寺祈祷,或游乐赏景、欢歌喜舞。

黄龙风景区是一个景观奇特、资源丰富、生态原始、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科学和 美学价值 的风景名胜区,这里有似 加拿大 的雪山, 怀俄明州 的峡谷, 科罗拉多 的原始森林, 黄石公园 的钙华彩池。多类景观,集中一地,堪称 世界奇观 。黄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景区详细信息

黄龙沟

位于 岷山 主峰雪宝顶,下临涪江源流――涪源桥,是一条长7.5公里、宽1.5公里的缓坡沟谷。沟内布满乳黄色岩石,远望好似婉蜒于密林幽谷中的黄龙,黄龙沟名即来源于此。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此修建了 黄龙寺,用以奉祀黄龙。黄龙沟以它“奇、绝、秀、幽”的 自然景观 而蜚声中外,它酷似中国人心目中“龙”的形象,因而历来被喻为“人间瑶池”、“中华象征”。在当地更为各族乡民所尊祟,藏民称之为“东日・瑟尔峻”,意为东方的海螺山(指雪宝山)、金色的海子(指黄龙沟),并沿袭着一年一度盛况煊赫、波及西北各省区各族民众参加的转山庙会。 黄龙沟连绵分布钙华段长达3600米,最长钙华滩长l300米,最宽170米;彩池数多达3400余个;边石坝最高达7.2米;

A.迎宾池

进入黄龙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组精巧别致、水质明丽的池群--迎宾池。池子大小不一,形状奇特,色彩艳丽,错落有效,四周山岳环峙,林木葱茏,山间野花竞放,彩蝶飞舞。山间石径曲折盘旋,点缀着观景亭阁,倍添情趣。

B.飞瀑流辉

告别迎宾池,沿着曲折的栈道蜿蜒而上,可见到千层碧水冲破密林,顺坡而下,在高约10米、宽约60余米的岩坎上飞泻而来,形成数十道梯形瀑布,如珍珠流滚落,银光闪烁;如水帘高挂,云雾蒸腾;如丝般缓流,舒展飘逸;如珠帘闪动,风姿绰约。瀑布后有一座陡崖,多为马肺状和片状钙华觉积,凝垂欲滴,色泽金黄,使整个瀑布显得富丽壮观。经太阳余辉点染,反射出不同的色彩,远望如彩霞从天而降,分外辉煌夺目,号称“飞瀑流辉”。

C.洗身洞

登上黄龙第二台阶,就到古代冰川的一个出水口--洗身洞。溶洞位于一堵40米宽的钙华挂壁下部,洞高约1米、宽1.5米,进洞1米处,布满了浅黄色、乳白色钟乳石。洞口水雾弥漫,飞瀑似幕,传说是仙人净身的地方,不育妇女入洞洗身喜得贵子。这些传说给洗身洞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D.盆景池

从洗身洞到婆萝彩池,有一道长约1500米,宽70-120米的钙华流,在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形态中最壮观、最长、色彩最丰富,称为“金沙铺地”。左侧是盆景池,由一组近百个水池组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池堤随树的根茎与地势而变,堤联岸接,活水同源,顺势层叠;池底呈黄、白、褐、灰多种颜色,池面澄净无尘,望若明镜;池旁池中,到处是木石花草,翠柏盘根,山花含笑,野果缤纷。这一片绚丽的景观,俨然天设地造的奇特盆景,使园艺师们也叹为观止。

这一片景观,还有紧傍森林的明镜倒影池、掩映于杜鹃花丛间的婆萝彩池和拥有彩池500多个,钙华景观中色彩最为丰富的争艳池。

E.黄龙寺

距沟口约3.5公里,有黄龙中寺可让游客休息。据《松潘县志》载:“黄龙寺,明兵马使马朝觐建,亦名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养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

沟内原有前、中、后三座寺庙,前寺现仅存遗址;中寺...

旅游专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

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技能论文

规划院个人资源柔性管理论文

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工作总结

风景名胜区作文

市旅游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课件

旅游业发展总结发言稿

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
《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初步探讨(共5篇)】相关文章: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论文2022-05-06

市规划局工作总结2024-04-26

市旅游局工作计划2024-01-05

上半年城乡建设工作总结2022-10-13

市旅游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参考2022-04-30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

市文化旅游局年度工作计划2022-11-27

乡镇旅游开发汇报材料2022-04-29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2022-08-28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2023-11-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