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时间:2022-11-18 07:49: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精选20篇)由网友“yama19841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欢迎阅读借鉴。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1: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深化数学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无效和低效问题.本文在着力分析无效和低效的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作 者:贾雪梅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刊 名:教育信息技术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G4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应用   课堂教学  

篇2: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作 者:王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南县第一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43 关键词: 

篇3: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五、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六、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篇4:刍议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刍议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葛彩云

【摘要】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人们也对数学本身及其数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发表自己的几点观点,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

篇5:刍议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上高二数学“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的课件,并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面角概念”“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何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已知二面角的大小,山路与水平面的角,和山路与山脚所成的角中的两个,如何求第三个?”“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是什么?”等隐藏在精心设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独立探索,并通过实验猜测推导论证,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的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

二、能使教材充分地“活”起来

南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其实,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的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接受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教材“活”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四、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地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五、有助干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如今,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但也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也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其作用,试图以此盲目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重点,设计好媒体使用的强度和时机。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和完善。

篇6: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

[1] [2] [3]

篇7: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为主的信息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地办学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科教学当中,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也不例外.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作 者:赵松玲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8)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主体性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主体性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主体性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学习上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各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兴趣培养融化在各种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精,愿意学。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 策略方法 数学教学

问题:一艘船上载了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

这是一个古老的欧洲笑话。一个具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都认为这是做不出来的题。但在我国一些测试统计资料上发人深省。初一学生有10%的人认为该题不能做,与小学四年级8%相差不大。而在学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竟有81%的学生“做出”答案。令人惊奇。

以上测试表明:我们的一些教学正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盲从”意识与“定势”思维,进行“跟随型”的训练。学生只知道“胡乱答题捞分数”而不注意“经过独立思考作判断”更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创造性地分析判断。

现在的数学教学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答案唯一性。而不注意联系实际,解答课本以外的问题,以上测试反映出数学教学存在一些弊病,尤其是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沟通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难于顺畅。

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受制于教,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以上现象普遍存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创新人才要求相距甚远。教师对学生教的越多,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动和效果就越低。相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讲解开展生动活泼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方面都是有成效的。一位专家认为:“应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近年来数学教学改革中出现一些新教法,都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和选择信息。如何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实行主体性教学。

所谓主体性教学,指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

为了保证主体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建构一套完整的主体性教学目标体系,以此来使主体教育思想得到具体体现,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它的指导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教学目标具体的建构方法可采用特征建构法和阶段建构法两种。

特征建构法就是根据人的主体性的特征来建构主体性目标的方法。人的主体性特征一般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方面。

(1)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它是主体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并具有这种能力的特征。

(2)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愿积极、主动的特征。可以通过下面课堂实录来体现。

例如:已知方程X2-2X+1g(2a2-a)=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求实数a的范围?

教师:(故设陷阱),因为方程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因此△>0即(-2)2 -41g(2a2-a)>0解出-2<a<5/2

学生A:老师,您丢了“(2a2-a)>0”的条件

教师:(故作惊讶惊讶)噢!对,这个条件可丢不得,你提得好,再没有问题!

学生B:老师,题目中的条件“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你怎么没有用呢?

教师:我不是在第一步用了吗?

学生B:不,您用的只是不相等,但不相等的根未必一正一负,两正或两负也行呀。

教师:这与我们解题有何关系?

学生B:您这样解把原题中一正根一负根的条件放宽或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教师:综上所述,要求解下列不等式组对吗?

△=(-2)2 -41g(2a2-a)>0

2a-a>0

1g(2a2-a)<0

学生C:还有毛病,因为ax2+bx+c=0(a≠0)有一正根经X1和一负根X2,由X1X2=c/a<0可以保证:△=b2-4ac>0

上述第一个不等式多余。

就这样,这道题得到了正确的最佳解决,学生A、B、C也达到了主动性的目标。 (3)创造性是指在学习功能超越旧有的事物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创造性是学生主动的最高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满足于教师、课本给出了方法或者不受常规解法的约束,勇于探索新颖、独特或者进行实质性改进。这是创造性的表现之一。

例如:已知n∈N,求证1-1/2+1/3×1/4+…+1/2n-1-1/2n

=1/n+1+1/n+2+…+1/2n

按一般处理这种类型问题方法,都是运用数学归纳法,而学生听教师讲这道题是恒导变换题。应该可以用恒导变形证明。于是学生甲想出了如下新证:

左边=(1+1/2+1/3+…+1/2n)-2×(1/2+1/4+…1/2n)

=(1+1/2+1/3+…+1/2n)-(1+1/2+1/3+…+1/n)

=1/n+1+1/n+2+…+1/2n=左边

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教学把教学的根本目的的设定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并建构在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中。

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紧紧抓住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主体性,在目的、内容、设计、过程、评价等方面而超越传统教学。在目的上建构学生的全面完整的主体性。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而不只是知识的获得。在具体实施中,形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内课外结合,激情引趣,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等。

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个性发展,调查发现,主体性的丧失是产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主体性的丧失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求知的积极性被压抑,也是心理负荷过重的起因。注入式教学过程是厌学的直接原因,而主体性教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愉快活动中接受教育,这便在精神上、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并大大激发其求知欲,从而好学、愿学,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宙.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2)

[2]杨辉.对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3]于艳华.关于数学意识的培养.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4)

篇9:“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尊重学生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

(一)要使师生互动,就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互动式”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互动”发自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是“互动式”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二)要使师生互动,就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尤其如此。我们过去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拘泥于所谓的课堂纪律,严重压抑了学生自由活动。我自己在这些年的“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生并不只受教于教师,他们自己也能独立学习。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学生更应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把每样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长此以往将对他们的`后继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将抹杀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但是,留给学生学习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的同时,应该站在更高管理层面,准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常常产生于对课堂教学流动性本质的把握,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可供学生自主探索与选择的空间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

(三)要使师生互动,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像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状况,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教师在其中起到串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益处的。

我的具体做法是:

1、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1] [2] [3] [4]

篇10:和谐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和谐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基石,也是和谐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管教师如何精心策划教学的每个细节,上课也充满激情,但缺乏学生这个主体配合时,均显得苍白无力,仿若在演一场“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和谐导致教学过程不顺畅,教学效果必然黯淡失色。中职学生对某学科是否“感冒”,很多都是由看教师的面子或对教师的喜恶程度来决定。因此引入和谐教育理念要做的首件事,就是用心搞好师生关系。具体做法:一是把握学生心理,充分尊重学生。中职学生历经大考失利或失败,面对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时,其心理状态常处于自信自大或自责自卑两者之间,情绪不稳,态度消极。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真正认识到当今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社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待遇甚至超过大学毕业生,每个人都有长处,其优势在于专业技术能力,学好了本事照样能行走职场。绝不能用鄙夷的态度对待他们,伤其自尊。教师与学生相处,无论课堂内外,都要保持一身和气,一张笑脸,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等各种细节,这样就会慢慢赢得朋友心,产生师生情。一旦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交情”,教学便能和谐进行。二是以心换心,用真诚唤起相互的信任感。中职学生由于基础原因,有些知识听不懂,出现打瞌睡、走神等现象,实属正常,因此对他们要求不能太高、太严;不要当面批评指责,要以慈悲之心、宽容之心相待,事后再找学生谈心、交心,补缺补漏,解难释疑;要及时化解师生之间存在的小误会、小矛盾,逐步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要尊重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人格,结合今后的就业情势,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斗志,开发灵性;要呵护他们不合时机表现出的好奇心、询问欲,及时鼓励、鞭策、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成长、成熟中伴随着快乐的享受。教师只有用平等宽容的态度才能赢得学生的友谊与信任,才能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感情,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2 创建和谐的教学方式是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学方式是教学的必要手段,是课堂运作的主要模式。教学方式是否和谐、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培养的深浅、个性养成的方向;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特别是中职数学教学,教师更应针对学生基础、喜好、接受能力等,精心设计、合理选择新颖别致、迎合其口胃的教学方式,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把课堂氛围调节成轻松、愉快、诙谐的形式,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枯燥为有趣、单调为和谐。

2.1 巧设悬疑,用新颖的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的教育心理研究证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发展最有效的内在动力。而探奇解疑正是中职学生这个年龄段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他们喜欢新潮、模仿、猎奇。因此,首先笔者从上课形式着手,变换着把数学课堂创设成央视“幸运52”“非常6+1”等模式,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从设计新颖的问题、耐人寻味的答案上下功夫―――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写教案,而是针对每节课内容多收集一些相关的经典例子,巧妙镶嵌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好奇心,吸引注意力。例如:在讲“指数”这一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张纸有多厚吗?”学生很快测出大约0.1毫米;笔者再问“就按0.1毫米算,折叠一次后显然是0.2毫米……依此类推,对折到22次时,它的高度将是多少?能达到上海东方明珠塔高吗(468米)?”“可能吗?”学生们顿时炸开了锅,在怀疑中纷纷动手试折或计算。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后笔者宣布:“对折22次后厚度为0.1×222≈419430毫米=419米,因此将接近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高度。”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学生们在感到惊讶的同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计算出来,有如此浓烈的兴趣,这节课还何愁不生动有趣高效地完成?

2.2 互动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是做报告,也不是单一“授”与“学”,而是如何构建“和谐”的同时又相互促进,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抓住学生好表现、好参与的兴奋点,采取多种问答、参与的模式,让学生融入课堂,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人人做好准备,随时都要参与!这样你就没有机会打瞌睡了!”这是笔者上数学课的又一“秘诀”。笔者模仿“开门大吉”的做法,当提出问题哪个学生解答不出来时,则可以求助好友或认为可以帮助到你的同学,因此每个学生都振作精神,认真听课,随时待命,做好出场准备。中职学生数学课程不宜上太满,有时笔者用“击鼓传花”游戏的方式来选择回答问题的对象。沉浸在这种既紧张又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们不仅学习积极性高涨,而且还于无形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2.3 巧用口诀,让数学学习轻松上手

“知难而退”是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普遍现象,那些单调难记的公式、法则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巧用一些记忆方法,让数学容易上手,较轻松地学到知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比如让学生记1度≈0.017456弧度,针对这枯燥的数字,笔者引导学生试用联想玩笑式记忆法:“喔、喔,要气死我了。”学生一下就记住了;又如讲到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时,用谐音总结:“鸡(奇)变狗(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学生噗嗤一声全都笑着记下了;再如讲到根式化分数指数幂时,利用“母外子内”(当母亲的当然在外面保护孩子咯)这种形象记忆法来理解,学生既轻松愉快又印象极其深刻。

2.4 学以致用,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对于面临就业的学生来说,中职这三年就是他们能系统学习的最后机会了,所以学而能用是中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和谐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从长远的视角看,掌握一定的数学实用知识,不管今后工作还是生活,都至关重要,肯定比什么都没学到的情形会干得更好。和谐教育理念,正是通过引起兴趣,积极参与,轻松掌握,然后学有所用,环环相扣,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我们班的张一楠同学想把今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工资2500元存入银行,年利率为0.65%(按单利计),存入日期为10月13日,到期为明年的3月13日(150天),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本利和多少元?再如:王伟同学亲朋好友均在本地,买了部手机想入网,但一定要来电显示。联通比较合算的套餐之一是月租8元,来显5元,本地通话每分钟0.1元;移动则是本地通话每分钟0.15元,月租、来显全免。请问如何选择省钱?把这些紧贴社会实际的问题,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存在诸多事情离不开数学,有了学习的渴望感,课堂氛围自然就容易和谐了。

3 善用积极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中职数学课堂和谐的动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激励或校正学生认知的活动。至于中职数学课堂的评价,最主要的方式不外乎仍是表扬与批评这两大经典法宝。但要使其焕发新的功效,就要用得有技巧、有水平。故此笔者倡导积极的评价机制。积极的评价一定要贯穿和谐的理念,充分体现教师对中职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要以生为本,胸怀慈悲,扶持他们的个性发展;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挖掘潜能和特长。由于中职学生这一群体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他们更是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如果在众多同学面前受到的表扬出自老师之口,一定会让他们感到自信与自豪,甚至改变一生。所以教师应该充当欣赏家的角色,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好比观看“六一”儿童的画作,虽是稚嫩有瑕疵,但都是难能可贵,值得表扬。赞美一定要发自内心,富有真情实感;不能敷衍麻木,流于形式。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运用机智的语言,及时且恰如其分给予表扬、赞美,让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能及时得到强化并且享受收获。在具体问题讲解时,教师要放慢节奏,答对时给予一个肯定或赞许的目光;答错时,再给予详细的讲解,并从侧面表扬该生肯于动脑。即使非要动用批评,也要充满仁心爱意,用关怀、信任、帮助的言语,因势利导地说服、教育。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敞开心扉,认识不足,改正错误。这种积极的课堂评价定能唤起中职学生善问肯学的信心,不断注入新动力,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推动中职课堂教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总之,和谐教育理念在中职数学课堂运用的主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打破现有教材教法的约束,抓住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抓住和谐课堂这个主阵地,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张扬、能力发挥,通过和谐的沟通、积极的评价以及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需求与动力牢牢地攥住,并充分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相信这种理念也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

篇11: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有效应用论文

关于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有效应用论文

摘要:游戏是幼儿现阶段最感兴趣的事,而音乐游戏是最受幼儿教师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可以充分的接触音乐,在玩中学到一些音乐知识,熟悉音乐带给我们的主旋律,在进行音乐游戏中,不断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开发想象力。本文主要是对音乐游戏在日常的教学有效应用做一个探究,为更多的教师开展音乐游戏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有效运用

根据《幼儿园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幼儿教学的重要意义。而环境归根结底就是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而音乐游戏就是一个开发幼儿智力的良好环境,在音乐游戏中教学,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的音乐知识,还能让幼儿在一种轻松的音乐氛围中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一、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给幼儿带来独特体验。幼儿阶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发现世界中的乐趣与魅力。如果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游戏开展教学,既可以帮助幼儿欣赏音乐,收获音乐的各种情感,发挥出音乐的魅力,还可以让孩子以游戏这种易于接受的形式来接受音乐;教师还可以将本来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以游戏方式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趣,孩子还可以在游戏中模仿教师的教学,让孩子学习音乐时充满着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孩子的独特审美能力。

2.音乐游戏教学,兴趣引领学习。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现阶段的.教育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应试教育,而是真正的为孩子着想,以学生为主体,这里面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而音乐游戏也应该回归到幼儿教学中去,让幼儿从小树立主人翁意识,音乐游戏可以给幼儿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自己的兴趣,俗话说:“兴趣要从娃娃抓起”,这样通过将音乐游戏充分应用于课堂上,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3.音乐游戏角色扮演,增强团队意识,培养社会性。教师在引入音乐游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做游戏的时候赋予孩子们角色,让孩子参与到音乐游戏中去,通过角色扮演,能体验其中的音乐情感,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团队协作,促进其社会性的养成,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音乐情境,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角色的扮演,更能增强真实情感的体验,幼儿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途径分析

1.选择恰当的音乐开展音乐游戏教学。根据10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要把学前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并且以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从上诉条例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学前教育资源带来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入更多新鲜活力,比如本文提到的音乐游戏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一个适合的、恰当的音乐游戏将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年龄偏小,爱好的音乐并不广泛,适合他们的音乐无外乎是一些节奏欢快,让人身心愉悦的音乐,适合的音乐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充分的打开心扉,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可以将音乐游戏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幼儿比较喜欢模仿,这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洋娃娃比作孩子的一些玩伴,教师对着洋娃娃唱歌,跳舞,将这个生活的场景融进音乐游戏中去,这时候幼儿也会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对着娃娃自言自语、唱歌;而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较喜欢卡通动漫人物,教师需要充分认清楚这个事实,在设计音乐游戏的时候,往卡通动漫上偏向一点,这样可以充分学到音乐知识。

2.设计音乐游戏时要加入一定的音乐知识。2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要以幼儿为先,师德为本,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这就要求对于幼儿教师要想通过音乐游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对于设计音乐游戏也不是随意的无休止的,游戏是途径,是策略,最终音乐游戏是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学到音乐知识技能,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在脑海中能够想象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从而将游戏与音乐结合起来,磨砺孩子们的心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的游戏,幼儿可以将台词放进去,找一些幼儿来进行角色扮演,为了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可以设置一些新角色,这些都是为了开发孩子的音乐知识,在进行这个音乐游戏中,教师可以将五线谱,六线谱,歌谱等一些专业音乐知识融入进行,还可以让幼儿认识一些简单的乐器;还可以通过比赛,让孩子们念出来1、2、3、4、5、6、7等加深孩子对于音符的理解。

3.适度调节学习和游戏的关系。根据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从多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且由于学习与游戏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游戏中要根据《指南》制定一个规则,可以让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并且幼儿在玩中学的过程中可以理解游戏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例如,将音乐与老鹰抓小鸡游戏相结合,孩子们在扮演老鹰与母鸡的时候可以从中学习到亲情的重要性,以及适者生存的哲理等。

因此,教师在音乐游戏中要引导孩子,游戏也是开展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音乐游戏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让幼儿对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定要将孩子喜欢的游戏和音乐结合起来,让孩子在音乐游戏中学会沟通交流表达,悟出生活中的一些良好品质,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爱珍.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科学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02):196-197.

[2]孟娜.论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2):22-23.

[3]宋俊萍.幼儿音乐游戏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02):51-52.

篇12: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模式研究

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模式研究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该文在分析外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有效的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的方法,并指出了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作 者:吴艳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高职学院,辽宁,鞍山,114051 刊 名:海外英语 英文刊名:OVERSEAS ENGLISH 年,卷(期): “”(6)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多媒体   外语教学   模式  

篇1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摘要:自从我校远程教育教室开放以来,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机遇,老师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   有效应用   数学课堂

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真正为农村学校教学创设了一个新的教与学的平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运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让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愿学。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激趣” 、 “以景激趣” 、“以乐激趣” 、“以图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进入学习活动之中。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纳税与利率》时,我摄录了一位叔叔到银行取钱(定期)的全过程,并把摄录的过程输入电脑里。在上课开始时,我就把这个过程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的视角此时充分得到刺激,个个认真观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看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银行为什么会多付给叔叔一些钱?这多出的钱叫什么?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的情景设计,既激趣又设疑,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意愿,从而把注意力和思维都凝聚到了新知上。

二、运用电教媒体,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图画生动逼真地显示出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同时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无需教师用较多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就自然悟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突出了重点。

三、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

如“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时我利用网络及多媒体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条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我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又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利用网络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学生的自我动手试验,引导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四、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一点我至少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就深有体会,空间想象能力应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学生头脑中不能像放电影一样映出具体的形和体,是很困难的。拿到一个题目,一般不会有图形,即使有,也只是印在纸上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可能无从下手。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教师给出一组长、宽、高三条棱的长度,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用计算机出示立体图形检验;给出若干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让学生在脑子里围成一个长方体,应该选择哪六个长方形,再打出标明长、宽、高的长方体进行验证。又如,有这样两道题目:①把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②用一根铁丝正好做成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厘米?对于第①题学生解答有一定困难,他们想象不出具体的情形,我就用电脑演示,让学生看到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增加了哪几个面?对于第②题,学生列出了算式8×4+6×4+3×4或(8+6+3)×4,教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8+6+3”的意义,把长方体框架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长、宽、高一组一组移开,发现了可以分成4组,从而加深了理解。

五、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学生练习和复习。

利用灵活的电教手段进行课内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较好方法。教师应充分把握信息技术中如ppt课件,电脑变化丰富,能增大练习密度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练习,让学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

如我曾观摩过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总之,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能极大程度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爱学、乐学,促进思维主动发展。

篇14: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朝流的部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挖掘审美潜力,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和再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欣赏 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来为教学服务。

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优劣,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更快更好地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我以后在教学中探索的重中之重,现就我近十年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体验,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一些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传统课堂教学使用黑板、粉笔、乐器、挂图、录音机等多种设备,教师讲,学生听,繁琐而又耗时,往往手抄一段乐谱就要花费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有时为了欣赏一段音乐又需要准备好几件乐器、挂图等,好多课前准备成了一个“运输队”。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近年来,笔者尝试着将信息技术带入了课堂,运用其实用性极强的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编制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生动新颖的音乐教学课件,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挂图等。利用音乐软件模拟真实乐器音色,结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讲解乐器结构;利用会声会影编辑视频片段,让学生真切感受音乐会的实况演奏、演唱;利用PremierePro剪辑一些学生的录像片段,也让学生的“真容”再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大了音乐教学的容量。

例如:在欣赏《江河水》时,我将大量的讲解内容直接运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选用适合音乐意境的图片作为背景画面,再加上音乐,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听、自己理解、自己体验,这样既节省了传统教学中的讲解、书写、挂图等时间的`浪费,又音画一体,学生在理解“教师讲解”的同时,使音乐与环境融为一体,既加深了理解,又提高了兴趣,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高尚情操。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图画背景和文字介绍,增加了教学内容理解的直观性、可视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在各种歌曲或器乐曲的欣赏教学内容中,其作品的创作、流传过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有许多翔实的资料和传说故事。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MIDI制作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的基本思想内涵,选取能够体现其音乐段落主题的画面和适当的文字介绍,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本内涵的理解,倍受学生欢迎。

例如我在给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选用了江楼钟鼓、月夜赏景、风吹影动、渔民撒网打渔、夜幕回归等一些适合不同段落的视频画面,既有动感,又情景交融,同时,在音乐中出现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时,我用动画的形式,让所演奏的乐器或演奏实况出现在大屏幕上,也将有些创作背景文字或意境说明插入到视频的下边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陶醉在优美的环境中如醉如痴,充分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体现出了音乐艺术的形象美。

篇15:“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一]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一]

现代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初中数学教学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还能充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呢?我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我所说的“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亲自尝试后,经过积极思考和讨论,找到知识的规律,总结出结论,学会新知,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教学方法。

如何使“探究法”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探究教学?在此,我以华东版初二数学部分章节的教学为例,作一个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操作型探究

我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时,我让每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期初我都会按学生的成绩、性格特征等因素,把全班同学分成了10-15个固定的学习小组),给出已知条件(每个小组的标准要求一样)如已知两边和夹角,每个同学用尺规作出一个三角形。作三角形时各组先讨论作法,并让其中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演示。作出后再让各组同学把自己所作的三角形裁剪下来后,不同的同学相互叠起,看两三角形能否重合。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很自然能发现只要是用相同的两边和夹角作出的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进而就能理解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边和其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因而就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一。以下两个判定公理也只要同样操作。

二、总结型探究

再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学习完三个判定公理后,同学们会发现在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们全部对应相等才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只需已知其中的三组量对应相等就行。于是我们把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组成除“SAS”、“ASA”和“SSS”之外的另三种情况“SSA”、“AAA”和 “AAS”。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AAA”和“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就有四种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有两种情况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本节课到此为止,同学们会在方法的选择上遇到很多困难。于是,我让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能否把这四种方法进行合并。通过启发和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发现当我们找到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对应相等时,我们再去找一组量相等,只能找边,不论是哪一边都行,但绝对不能再去找另一角相等;当我们找到了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对应相等时,可以再去找第三边也对应相等,但如果是找角时,就只能找两边的夹角了。这样,学生们就避免了去死记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并且能灵活地由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合适的证题方法了。

三、类比型探究

在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间有着内在联系,并有很多知识在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如分式的运算和分数的运算。

我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我先让同学们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再让同学们仿照分数的`加减进行分式的加减,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法则。接着在异分数的通分的基础上,探讨异分母分式间的通分。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区别新旧知识间的不同。

四、练习型探究

在进行“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的教学时我就是使用了练习型探究。课堂上我先精心选择了几个因式分解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再请同学说出他是如何思考的,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总结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五、提问式探究   在进行如下练习的教学时,我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找到合理的解题方法。

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

AB=AC,AD=AE。求证:BD=CE。

提出的问题:1)要证什么?

2)你学过什么方法?

3)如何证明?

这时大多数同学都只会想到证三角形全等,请同学用这种方法证明后继续提问:1)在图中有什么特殊的三角形?2)这种三角形除了以上用的“等边对等角”外,还用什么性质?3)利用这种性质你是否能想出另一种证题的方法?4)如何证?

用两种方法证明后,让同学们比较哪种方法更为简单。通过比较后同学们就会发现在做题时,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有些方法会更简单更巧妙。

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只单独使用一种探究类型,而是各种类型的探究方法要相互渗透。我在课堂教学时一般就是先让同学们实际操作或练习,在亲自动手中得到启发,发现规律;再通过提问,指引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并且随时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对比和转化。

总之,“探究法”的精髓在于以学生为主角,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通过亲自动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探索知识。这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篇16:“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一]

“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一]

现代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初中数学教学为全面贯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针,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还能充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呢?我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我所说的“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亲自尝试后,经过积极思考和讨论,找到知识的规律,总结出结论,学会新知,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教学方法。

如何使“探究法”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探究教学?在此,我以华东版初二数学部分章节的教学为例,作一个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操作型探究

我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时,我让每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期初我都会按学生的成绩、性格特征等因素,把全班同学分成了10-15个固定的学习小组),给出已知条件(每个小组的标准要求一样)如已知两边和夹角,每个同学用尺规作出一个三角形。作三角形时各组先讨论作法,并让其中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演示。作出后再让各组同学把自己所作的三角形裁剪下来后,不同的同学相互叠起,看两三角形能否重合。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很自然能发现只要是用相同的两边和夹角作出的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进而就能理解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边和其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因而就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一。以下两个判定公理也只要同样操作。

二、总结型探究

再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学习完三个判定公理后,同学们会发现在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们全部对应相等才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只需已知其中的三组量对应相等就行。于是我们把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组成除“SAS”、“ASA”和“SSS”之外的另三种情况“SSA”、“AAA”和 “AAS”。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AAA”和“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就有四种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有两种情况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本节课到此为止,同学们会在方法的选择上遇到很多困难。于是,我让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能否把这四种方法进行合并。通过启发和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发现当我们找到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对应相等时,我们再去找一组量相等,只能找边,不论是哪一边都行,但绝对不能再去找另一角相等;当我们找到了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对应相等时,可以再去找第三边也对应相等,但如果是找角时,就只能找两边的夹角了。这样,学生们就避免了去死记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并且能灵活地由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合适的证题方法了。

三、类比型探究

在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间有着内在联系,并有很多知识在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如分式的运算和分数的运算。

我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我先让同学们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再让同学们仿照分数的加减进行分式的加减,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法则。接着在异分数的通分的基础上,探讨异分母分式间的通分。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区别新旧知识间的不同。

四、练习型探究

在进行“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的教学时我就是使用了练习型探究。课堂上我先精心选择了几个因式分解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再请同学说出他是如何思考的,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总结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五、提问式探究   在进行如下练习的教学时,我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找到合理的解题方法。

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

AB=AC,AD=AE。求证:BD=CE。

[1] [2]

篇17: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英语课堂中使用的具体方法,分别从导入环节、展现课文内容、检测阅读效果和进行复习总结等环节进行展示.具体生动地向人们展示出在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

作 者:段平 作者单位:宁夏海原县职业学校,宁夏,海原,751800 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 年,卷(期): “”(11) 分类号:G427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课堂   应用方法  

篇18:形成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王永生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摘 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措施:明确应用目标,注重评价实用性与实效性;制订实施标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及时反馈结果,提高评价效率。以期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价值。

篇19:形成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师了解和掌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各方面的信息,其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形成性评价,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明确应用目标,注重评价实用性与实效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目标,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围绕着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实施形成性评价活动。

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感受到学习进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寻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需要完善之处,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形成性评价成功应用的衡量标准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以及学生对评价方式的认可与支持。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真正体现形成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价值,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制订实施标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应用形成性评价的时候,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这是保证形成性评价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1.教师要制订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预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的课前设计时,需要制订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预案。同时,教师在实施形成性评价预案的时候,需要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评价主体既包括对学生回答正确的表扬与鼓励,又要体现对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认可与肯定。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这样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培训

形成性评价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应用形成性评价前,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培训,如,选择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和遵守评价过程中的诚信意识等,帮助学生了解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的目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准确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师要保证形成性评价内容的开放性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大多选择量表形式,量表中包括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分数和评价的标准等,从而真实客观地体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但是教师在选择评价内容的时候,需要体现其开放性,不要对评价的内容进行硬性的规定,可以让学生对评价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与完善,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使其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及时反馈结果,提高评价效率

在对学生完成形成性评价后,教师需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有充分的认识,并通过评价结果反馈的信息,明确自己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做到查漏补缺。同时,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评级的结果,更有利于发挥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这样可以将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展现。此外,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形成性评价活动中,例如,指导学生制作形成性评价量表和将评价结果进行动态展示等,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形成性评价合理运用的方法,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余频。形成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08):19-21.

篇20: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白冬冬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教研室)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灿然绽放。为小学数学的发展迎来了大好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实践中所遭遇的尴尬,为二者的整合出谋献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问题;办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乐于投身于现实的数学活动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数学的内容、教学环节及对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有效地融合,创设一种理想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好动而依赖直觉经验的学生在满足数学审美的同时唤起好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可视数学”,最终实现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的问题

现代科技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践运用中却也遭遇了不少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化、单一化,整合水平低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追求教学重难点的板书呈现,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仅是简单地在公开课中使用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鲜有真正用武之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上,也仅限于多媒体的运用,形式单一。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对象进行有机融合,成为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2.教师舍本逐末,为“用”而教,而非为教而“用”

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花费过多心思,势必使学生在教学设计程序上分心。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不必要的技术运用,甚至会弄巧成拙。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特点、片面追求课件的视听效果,忽视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这便扭曲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本意,不仅达不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还会使教师事半功倍。

3.过分依赖课件、网络,教师主导地位被剥夺

备课时,教师罔顾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滥用网络资源;教学时,教师完全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越俎代庖,教师成了只是充当解说的操作工;评价时,课堂被内容繁杂的课件占领,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师生情感交流受制。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办法

教师是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实践者,要突破教学中的整合“瓶颈”,关键要从教师着手。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做法:

1.深化小学数学专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1)结合学科特点、考虑学生的阶段特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数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化思维,富有一种深沉、内敛而又理智的美。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现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小学数学美育要求审美对象直观而具体。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在拟真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数学概念、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

(2)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各环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不是机械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而是要擅用多种信息技术,在教材基础之上优化组合多种媒体,融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教师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最佳整合。

(3)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平衡

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基本数学活动。应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同时,达到和板书示范、逻辑推理、纸笔运算、动手操作等之间的平衡,既不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实现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体现“混合式”学习,强调“主体―主导”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教师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运用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便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闭门造车”的小学数学学科常态,强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加强交流,构建网络资源平台,使教师根据现实情况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实现由“教”向“学”的技术转变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使年青一代系统社会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素养作为社会化人的必备品质,教育必须使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让其为学生所用,使信息技术实现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课堂各要素互动,继而内化数学表征。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已经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初步运用,但是实践操作中仍会陷入窘境,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认知特点予以改进,贯通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小学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四元结构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2]张艳侠。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2010(0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33.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37-48.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3:19-20.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把握实施对话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作用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论文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对中职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影响论文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数学系本科生毕业论文

微课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精选20篇)】相关文章: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2023-08-17

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8-21

多媒体技术在皮肤性病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2022-08-16

小学教学研究2023-04-27

浅析微课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3-29

数学建模论文报告2022-05-06

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2022-05-02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2022-05-07

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2023-05-02

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2022-10-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